時間:2023-03-02 15:05: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藝術實踐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應用型藝術人才的核心是能力,許多大學畢業生不受用人單位歡迎,根本原因是能力不行。藝術實踐具有連結、轉化、評價和創新等多維功能,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間環節,是主體客體化的辯證統一過程,離開了藝術實踐,藝術能力就無從談起。
因此,藝術實踐是藝術素養和藝術能力的源頭活水,藝術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的根本途徑。三是明確了學生主體性與藝術實踐的關系,樹立了藝術實踐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根本要求的基本觀點。學生的主體性是以人為本和以生為本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是學生“要我學”變“我要學”、“學會”變“會學”的基本方略。學生不愛學習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學生不愛學習固有自身的原因,但傳統教學中“三為主”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收器,不講個性和個別差異,完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藝術實踐教學是學生作為主體作用于客體(任務)的客觀活動,是學生動手、動嘴、動腦,親歷、親為和自我展示的過程,是調動學生內在積極性,張揚個性,激活創造性的活動。因此,藝術實踐教學是激發學生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最佳平臺,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根本要求。
“三個基本觀點”的確立,使全院形成了共識:藝術實踐教學在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上處于核心地位,不抓或抓不好藝術實踐教學,就使得教改無法深入,人才無法培養,學校無法發展。至此,學院上下形成了學習、研究、宣傳、實做和改進藝術實踐教學的濃厚氛圍;在藝術實踐教學中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已經成為學院各項工作的中心,成為深化藝術教育教學改革的切入點。
建構藝術實踐教學的新體系
藝術實踐教學體系是指把學生在藝術實踐教學中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什么標準的內容系統化,是藝術實踐教學科學化、規范化的必然要求。為了實現藝術實踐教學全時全員全覆蓋的教育目標,我們經過幾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學分為紐帶的“三個課堂”聯動的藝術實踐教學體系。
第一課堂(課內)是按教學計劃進行的藝術實踐教學。課內藝術實踐有多種形式,但重點是藝術專業的基本功訓練。基本功是應用型藝術人才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A是靠“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長期刻苦練出來的,不長期刻苦練習,就不可能成為應用型藝術人才。因此,對課內的藝術實踐教學我們在周密計劃的同時,突出抓好各專業的基本功訓練,不僅用教學計劃把基本功訓練的課時、內容和要求固定下來,而且還制定了各專業基本功訓練的標準,凡不合格者不能進入下個階段學習。美術系把學生素描、色彩和寫生作為學生繪畫的基本功,既有共性要求,又有個別指導,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學生經過扎實的基本功訓練,一方面藝術技能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制力,而自制力又是學生成才最重要的內在動因。近幾年,美術系的學生作品多次獲得各級獎項,2011年,參加全國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選送的4件作品,全部獲遼寧省一等獎,其中油畫《是誰撥動了琴弦》被選送到教育部。用美術系主任、大連油畫協會會長項誠學的話說:“這完全得力于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完全得益于學生鍥而不舍的意志力?!?/p>
第二課堂(校內)的藝術實踐教學包括校園文化活動、大學生藝術節、文藝社團活動、各種文化藝術培訓和藝術的展演賽等。校內藝術實踐教學不僅具有廣泛性、豐富性和陶冶性的特點,而且由于多數活動是學生自己組織,又具有培養藝術興趣、發揮藝術特長、激發藝術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組織能力的多維功能。為此,我們對校內的各項活動都精心設計、精心組織,努力做到高質量、高水平,使每個參與的學生都能受益。一年一度的大學生文化藝術節,已舉辦了10屆,每屆都停課一周,歷時一個多月。文化藝術節已成為學生期盼的習得藝術、享受藝術、展示自我的盛大節日。藝術節上各種活動和演出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紛呈,人人參與、人人有節目、人人受熏陶成了文化藝術節的突出特點。我們提倡文化藝術節的節目最好是原創或獨創的,使學生在創新節目中提高創新能力。許多獲獎節目就是來源于大學生文化藝術節。學?!拔栌侄种弧苯治枭鐖F成立6年來,有2000多名學生參加。在“舞出成就、舞出精氣神”的口號下,他們用自己的汗水換來了舞技的長足進步和參加各層次街舞比賽獲得18次冠、亞軍的好成績。
第三課堂(校外)的藝術實踐教學包括社會調查、頂崗實習、畢業實習、服務社會的文化藝術活動、參加各種展演賽和國際上的一些文化藝術交流等活動。校外的藝術實踐教學具有要求高、難度大、影響廣的特點,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藝術能力和融入社會能力的有效載體。為了落實“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大學職能,為了借助廣泛的社會資源培養人才,我們始終把校外藝術實踐教學作為以文化引領和服務社會、展示學院形象和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的長期戰略,設專門機構有計劃地抓好落實。根據校外藝術實踐教學內容豐富、隨機任務多和工學矛盾突出的實際,我們重點抓了周密計劃、科學管理和質量制勝三個方面。通過周密計劃和科學管理做到了統籌協調和合理安排,不打無把握之仗,形成了校內外統一、校企結合、學訓合一和學演一體的培養體系。校外藝術實踐教學的成效關鍵在質量,否則,就可能成為無效教學。為此,我們始終以求新、求精、求名為原則,高標準地搞好各項活動。學院的畫展不僅在遼寧省有名,還先后到美國、意大利辦過畫展;民族樂團受中國音樂家協會委派,參加白俄羅斯民間藝術節拿了3個金獎;參加遼寧省大學生戲劇節獲得了10項金獎和并列第一的好成績;大三學生莫龍丹參加湖南衛視和青海衛視的“花兒朵朵”總決賽,一舉奪得了總冠軍。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藝術創新是校外藝術實踐教學的生命,所謂質量就表現在創新上。藝術創新是個性化的產物,鼓勵個人和團隊出名和出精品,是獲得創新成果的內在動力。
系統理論強調層次性、目的性和整體性,只有當層次的目的性服從系統的目的性,才能產生1+1+1>3的整體效應。那么,如何使課內、校內、校外的藝術實踐教學形成合力,避免碎片化呢?學院的做法是以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為根本目的,以素質學分、技能學分和創新學分為紐帶,使三個課堂形成相互聯動的一個整體,共同作用于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上。其中,素質學分是指在第一課堂以外實施的提高學生素質的活動中獲得的學分,可以按照學生參加的時間和考核的結果來計算學分;技能學分是指學生通過各類培訓,并經過行業主管部門考核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等級的學分;創新學分是指學生在藝術實踐教學中取得藝術創新成果認定的學分。學院明確規定,學生在第二、三課堂上獲得的學分均可以替代第一課堂的選修課學分,修滿規定的學分可以申請提前離校。同時,學院還制定了三種學分的認定標準、程序和辦法,及時準確地認定三種學分。這樣不僅做到了學分在三個課堂中互動,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加校內外藝術實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把藝術實踐教學延伸到課外、拓展到社會的過程中產生了一批高質量的藝術成果,也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能力。2009年,我們總結的《以學分為紐帶,構建三個課堂聯動的藝術實踐教學體系》的教改成果獲遼寧省教改成果一等獎。
創造藝術實踐教學的新模式
建構藝術實踐教學體系突出了藝術實踐教學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但要做到在整體中既照顧一般又突出重點,就必須結合學院的實際,抓住重點,大膽突破,才能把藝術實踐教學不斷引向深入。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項目教學、劇目教學、校企合作教學、服務社會教學和展演賽教學已成為學院藝術實踐教學的新模式。在建構新的藝術教學體系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完善新的藝術實踐教學模式,使其成為學生尤其是優秀學生提高藝術能力、展示藝術才華的大舞臺。
(一)項目藝術實踐教學(簡稱項目教學)。
學院的項目教學是與工作室教學相結合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項目任務的實做模式。項目既可是實有的,也可是虛擬的,但不管虛做、實做都是以完成項目和提高學生的藝術能力、熟悉市場運作過程為目的。以雕塑工作室為例,他們先后承接了內蒙古鄂托克前旗鷹駿廣場的群馬雕塑、大慶大同區廣場“四世同堂”人物雕塑和大連艦艇學院“大海方陣”國慶閱兵主題雕塑等20多個項目,通過產學結合的形式,不僅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也獲得了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有了顯著提高。2010年畢業的周鎮在畢業實習時,從為家鄉新農村建設的藍圖繪制和雕塑開始創業,不到8個月的時間,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簽訂了760萬元的合同。同屆的訾文大宇的單筆合同已達200萬元。周鎮、訾文大宇之所以能成為自主創業的典型,是雕塑項目教學培養了他們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創業意識和吃苦耐勞精神。實踐使我們體會到,項目教學關鍵是拿到項目和以項目為牽引,重點是項目設計和完成項目,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不斷創造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目前,學院已創建了71個工作室,都是按照這個思路運作的。
(二)劇目藝術實踐教學(簡稱劇目教學)。
劇目教學就是創造條件,把學生學習、排練和演出劇目聯為一體的藝術教學模式。學習音樂和藝術表演的學生需要在舞臺上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進而實現表演、聲樂、形體、技能技巧和情感的完美融合。上臺演出,才能真正體驗到藝術的真諦,學到真本領。為此,學院注重抓了以下四點:一是選擇劇目或自創劇目;二是對劇目的綜合排練;三是在舞臺上演出;四是對演出的效果給出恰當的評價。幾年來,參與排練的音樂劇、影視劇和話劇共有20余部,如音樂劇《貓》《蝶》《獅子王》《悲慘世界》等,影視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捕鼠器》《靈魂拒葬》等,還有原創話劇《木蘭》,原創舞蹈《趕海樂》等,公演后獲得普遍好評。英國音樂劇《貓》曾多次在校內外演出,2006年美國百老匯《貓》劇組來華演出,在全國海選10名“貓”演員,學院就有兩名扮演者入選。劇目教學要求高、難度大,真正演好不容易。從嚴格意義上講,學生還處在模仿階段,還不可能完全掌握表演的基本規律和表演技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引導學生從研究和準確把握劇本、人物和情節入手,以演得自然、自如和逼真為標準,讓學生在苦練技巧和二次創作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表演能力和表演技巧。
(三)校企合作藝術實踐教學(簡稱校企合作教學)。
校企合作教學是以市場和就業需求為目標,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擔負起培育人才的藝術實踐教學模式。校企合作讓學生在企業中了解社會、親臨實踐,為提高能力創造了條件,也為就業開辟了前景,本是雙贏之事,但由于校企之間缺乏天然聯系(企業辦學和校辦企業除外),企業缺乏積極性。這也是迄今為止校企合作不盡如人意的根本原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把校企合作的著眼點首先放在為企業提供人才、技術和信息服務上。葫蘆島市德榮集團有經濟基礎和先進設備,但缺少高端的設計人才,而學院有遼寧省知名設計師和一批在國內外獲獎的教授、副教授,研發實力雄厚。兩家共同成立了泳裝研發中心,他們無償為我們提供了泳裝先進設備。我們的目標是設計出亞洲領先、與歐美媲美的泳裝。視覺傳達系要求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必須依據企業的需要去研發自己的作品。自2008年至今,視覺傳達系學生的畢業設計平均有50%以上的作品被企業采用,最多一年達到85%,學生的設計能力顯著提高,企業也提高了經濟效益。我們感到,校企合作對學校來說是借企業之力來培養人才,在目前還缺乏必要法規政策的情形下,學院必須樹立為企業服務的思想,充分發揮學院知識、信息、人才的優勢,幫助企業、提升企業,企業就會歡迎我們的學生,心甘情愿地為學生實做、實習提供條件。
(四)服務社會的藝術實踐教學(簡稱服務社會教學)。
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是大學的根本職能,也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作為藝術院校的服務社會教學,主要體現在文化傳承創新和文化藝術為社會服務,引領、融入社會并獲得社會營養、提高師生的藝術創新能力。一是舉辦或參加各種演出,為社會提供精神食糧,如參加教育部慶祝教師節的大型演出、國家舉辦國際海洋日的演出、服裝節的演出、大連保稅區成立17周年的演出、大連市各區(市)的各種演出等。二是在中小學普及民族藝術。在大連開發區松林小學、紅梅小學教孩子民族音樂知識、傳授合唱技巧,成立少兒民族管弦樂團,讓孩子們從小就熱愛民族藝術。三是與大連市教育局合作,對大連市所有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合唱培訓,使大連市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合唱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社會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大舞臺,在服務社會這個大舞臺上師生的收獲是前所未有的;同時,學院又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了力量,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事實使我們認識到,文化藝術服務社會具有廣闊的空間,能否做好,關鍵是觀念和實力。樹立服務社會的藝術教育觀和獲得社會認同的藝術實力,就會使服務社會教學越走越好。
(五)展演賽的藝術實踐教學(簡稱展演賽教學)。
展演賽是學生參加藝術實踐的最高形式,也是檢驗學生藝術素養和藝術能力的重要標準。因此,學院一直把展演賽作為藝術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展演賽教學。學生作品的展出、展示在學院已成為常態,幾乎周周都有學生繪畫、書法、動畫、設計、服裝的展出。服裝系在“七彩霓裳•青春校園”首屆全國高校服裝類專業教學成果展演活動中,獲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優秀獎5個,學生張刊獲得了模特大賽的冠軍。文藝演出是我們的強項,校內演出常年不斷,校外演出任務十分繁重,但只要學生有機會登臺,我們都想辦法創造條件,滿足社會的需求,使學生得到鍛煉。僅2011年就為企事業單位與駐軍部隊演出70多場;不僅在校內外演出,學院還創造條件走出國門,到國外去演,去宣傳我們的民族藝術,學院的民族樂團曾去美國、意大利和白俄羅斯等國演出,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比賽尤其是各種大型比賽最能鍛煉隊伍,提高學生的藝術能力,凡上級或各藝術協會組織的賽事,我們都積極參加。近兩年,師生共參加全國、省、市各種比賽有40多次,獲獎130項,其中一等獎30項。2010年,第三屆海峽兩岸之歌合唱節獲“金茉莉獎”,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唱響神州”藝術展演獲銀獎、銅獎,學院“-30°C”室內樂團獲第64屆世界杯手風琴錦標賽金獎,學生徐嵐在國際友誼小姐湖南賽區總決賽中奪冠。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展演賽教學是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的最重要的形式與方法,展演賽教學絕不只是學院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為應用型藝術人才成長提供了最有效載體和最佳平臺。
實施藝術實踐教學的新舉措
針對藝術實踐教學人多面廣、要求高、難度大的特點,學院一方面加強藝術實踐教學的常規建設,從全程各個環節上抓好落實;另一方面是針對藝術實踐教學帶有根本性長遠性的難點問題采取特殊的解決辦法和新的舉措,保證了藝術實踐教學的健康發展。
(一)聘請專家,突出教師的指導能力建設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藝術實踐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指導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因此,通過各種途徑提高指導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是提高藝術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
針對現有教師的狀況,從自我認識入手,引導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正確認識藝術實踐教學能力上的差距,提高自我的緊迫感;每年假期都組織教師進行社會調查、企業實習,有計劃地進行短期培訓;采用以老帶新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對一些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通過幾年的努力,一大批青年教師已成為藝術實踐教學的優秀骨干教師,他們不僅獲得了藝術實踐教學的豐碩成果,而且藝術實踐教學能力也有了顯著提高。在大力培養中青年教師的同時,學院還從公辦大學和社會上聘任一批兼職教師。這批兼職教師藝術造詣深厚,師德高尚,不僅在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學院的教師隊伍建設也起到了表率和引領的作用。
為了使學生受到最好的教育,學院不惜重金,聘請國內外知名的藝術大師來學校演出、講學、指導藝術排練和演出,如世界知名作曲家、鋼琴家羅美妮•韋勒,意大利知名女畫家LOVEDANA,世界知名吉他演奏家拉法謝諾,世界知名低提琴演奏家巴比奴,世界知名女畫家羅雷達那•薩瓦多莉,世界知名建筑大師烏及諾,世界知名長笛大師諾瓦,世界知名歌唱家芭芭拉•吉爾伯特,美國知名聲樂教授丹尼斯•凱勒等;還有徐沛東、鮑國安、劉學文、王鐵軍等國內知名藝術家已成為學院的客座教授,僅交響樂指揮就請了呂嘉、滕矢初、張培豫等知名指揮家,男、女聲合唱團就請了徐錫宜、周躍峰、王克儉、鄒躍飛等知名合唱指揮家和作曲家。國內外藝術大師的到來使師生受到了世界頂級的藝術指導,不僅領略了大師的風采,而且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平時難以學到的藝術真知。
(二)創設環境,注重藝術實踐教學的條件建設
藝術實踐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學生和教師的勤奮努力,也需要優良環境和必要條件的支撐;只有在優良環境和必要條件上提供充分的保證,藝術實踐教學才會卓有成效。
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藝術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的根本途徑、藝術實踐教學是學院建設的核心特色、藝術實踐教學是學院社會知名度的最佳載體的理念,經反復宣傳和實踐成果的現實教育,在學院上下形成了人人講藝術實踐教學、人人做藝術實踐教學、人人研究實踐教學的環境氛圍,為藝術實踐教學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證。這些年我們為藝術實踐付出很多,也收獲很多。在建新校區經費緊張的情況下,也盡全力為藝術實踐教學提供充分的經費保證。從為社會和企業服務入手,急企業之所急,幫企業之所需,實現了校企合力共育人才的目標。從2003年至今,全院已建藝術門類各專業實訓、實習基地96個,為藝術實踐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場地保證。我們成立了與教務處并列的、院長直接領導的藝術實踐教學管理中心,每個系都配備了專職的藝術實踐教學助理,專門負責藝術實踐教學工作,還根據需要成立了文化創意發展中心和演出辦公室,為藝術實踐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
論文摘要:提出技術哲學研究要融入哲學主流和切近社會現實,必須定位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在這樣的定位下,技術創新哲學研究又成為了整個技術哲學研究的關鍵內容。
一技術哲學研究的定位:建立一門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
中外技術哲學研究大致經歷了30年左右的系統努力,雖然成果頗豐,但作為一門學科仍未進入“常規科學”階段,仍處于哲學研究的邊緣,仍未產生明顯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針對這種困境,為了適應當今技術時展的要求,為了促進技術哲學研究的繁榮,中外技術哲學家對技術哲學研究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譬如:SPT前主席皮特主張加強技術認識論研究,通過科學哲學之門融人哲學主流;拉普建議研究技術變革的動力學;倫克和羅波爾主張建立一門“跨學科的實用主義的技術哲學”;費雷建議,技術哲學應聯合西方主流的哲學傳統思考技術;伊德認為,技術哲學研究必須適應變化了的技術文化環境,反思當代技術世界的新問題;米切姆指出,必須努力思考我們作為其中一部分的元技術(meta—technology);杜爾賓則呼喚行動主義,呼吁技術哲學家走進行動主義的領域,加入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列中來;陳昌曙先生提出,技術哲學研究必須要有自己的學科特色、基礎研究和應用。
這些建議凸顯了兩個“問題意識”。其一,技術哲學研究如何融人哲學主流;其二,技術哲學研究如何切近社會現實。這兩個“問題意識”的確應是作為一門學科的技術哲學研究的“定向儀”,應是我們思考技術哲學研究如何定位的根本指針。
技術哲學研究要融人哲學主流,要切近社會現實,主要取決于它選擇什么樣的學科主題。技術哲學研究的學科主題是什么,在中外技術哲學界有很大的爭論。筆者贊同這樣一種觀點:技術哲學是“哲學中的自然改造論”。從現代哲學的生活世界觀視角看,技術解釋有兩個基本觀點,即“技術是目的的手段”,“技術是人的行動”。這兩個基本觀點實質上是“一體的”。它們貫穿在雅斯貝爾斯關于技術的界定中,它們也正是海德格爾追問技術本質時首先“穿過的正確的東西”。技術是人的行動,具體地說,國內學者稱:“技術就是設計、制造、調整、運作和監控人工過程或活動本身”。國外學者稱:技術是“人們借助工具,為人類目的,給自然賦予形式的活動”;技術是“設計一實施”。說到底,“技術是做”,技術是屬于自然改造的范疇,技術的問題是實踐的問題。所以,技術哲學研究的學科主題本應該定位為“自然改造論”,即是研究“關于改造自然這個領域的一般規律”。
更重要的是,這樣學科主題的定位,不僅使技術哲學研究在整個現代哲學體系中有鮮明的特色和突出的價值,而且也使它真正切近社會現實。一方面,馬克思在現代哲學的起始處要求“哲學家不僅要研究如何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改造世界”。_18_馬克思提出的這項現代哲學研究任務至今遠未完成??梢哉f,要完成這項任務,就必須大力發展如此定位的技術哲學研究。而且由于在中外哲學史上,“自然改造”或“造物”的主題始終是缺失的,所以技術哲學研究如此定位就更有價值。另一方面,如馬克思所說,改造自然的物質生產實踐是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決定其它一切活動的實踐活動?!斑@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所以,以這種實踐活動為研究對象的技術哲學必然能真正切近社會現實。
筆者不贊同,技術哲學研究應“以技術認識論為中心”的主張。這種觀點的理論預設是,把技術化約為一種“知識體系”,把技術問題歸之于認識問題,把技術哲學歸結為“技術認識論”。這種觀點,究其實質是那種“重視超然的理論思考,輕視實踐活動”的哲學傳統在今日技術哲學中的繼續。如上所論,現在真正需要的是“自然改造論”?!白匀桓脑煺摗?,首要的是指向“自然改造”活動本身,研究其本質、要素、結構和形態,但并不排斥“技術認識論”。技術實踐活動中需要知識,有獨特的認識現象,技術認識論問題當然有必要研究,但它不足以構成技術哲學研究的中心。
研究“自然改造論”,應該從更好的哲學開始。在這里,“更好的哲學”就是馬克思實踐哲學。人們通常把馬克思在哲學史上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稱作“實踐轉向”。馬克思實踐哲學聚焦于“人的”“實踐的”“感性的”“現實世界”,以實踐活動作為其世界觀的支撐點,從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歷史發展出發去尋求人類解放道路。比較不同的生活世界觀,馬克思實踐哲學突出強調物質生活、實在的對象化活動之于生活世界的基礎性,而其他現代哲學則都不同程度地把人的生活歸結為日常生活或日常語言交往,都將物質生活、人的對象化活動排除于生活世界之外。所以,只有馬克思實踐哲學才有一個科學的實踐觀,才能為“自然改造論”研究提供全面的科學的理論框架。其實,由于其突出的“實踐轉向”,馬克思實踐哲學內在地包含了極其豐富的“自然改造論”思想。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進行“自然改造論”研究,不僅能使技術哲學作為一個哲學學科得以成長,而且也會推進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發展。如陳昌曙先生所言,“離開自然改造論,實踐唯物主義就會被架空?!?/p>
綜上所述,技術哲學要融入現代哲學的主流必須定位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事實上,當前歐美技術哲學的發展已經有走向這一定位的端倪。與經典技術哲學家相比,美國當代技術哲學家伯格曼、伊德和費恩伯格都更加走向現實的感性的生活世界。伯格曼發現當代生活中存在著“裝置范式”(deviceparadigm),伊德揭示了技術制品與人的中介聯系(relationsofmediation)、他性聯系(alterityrelations)和背景聯系(backgroundrelations)。兩人都專注于日常生活,但都沒有關注產生技術裝置或技術制品的技術實踐活動。比較而言,費恩伯格更關注技術實踐領域,他的“工具化理論”(instrumentalizationtheory)就是描述技術制品成為社會的適用工具的實踐過程。當前,這種向現實的感性的生活世界的回歸,在歐美技術哲學界已發展成為一場“經驗轉向”運動。它主張,技術哲學研究必須立足于對技術“內部”的認識,“必須基于對技術實踐本身的理解,即技術制品是如何被設計、開發和生產的?!蹦壳埃凹夹g哲學的經驗轉向”還是初步的,可以預見,其進一步的發展必將指向技術實踐論本身,必將使技術實踐論研究凸顯出來。因為只有這樣,技術哲學才能從“關注技術制品使用者階段(theuserphase)轉移到關注其設計、開發和生產階段”,[]才能真正打開“全新的研究領域”。這也意味著,這場在歐美興起的“技術哲學經驗轉向”只有徹底地走上“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之途,方能實現其目標。
二技術哲學研究的關鍵:技術創新哲學研究
一旦把技術哲學研究定位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那么在技術哲學研究的眾多主題中,技術創新哲學研究就顯得特別關鍵和緊迫。它不再僅僅是屬于“技術哲學的應用研究”或“技術方法論研究”領域,而是屬于整個技術哲學研究的基礎??梢哉f,沒有深入的技術創新哲學研究,作為“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的技術哲學就難以真正確立。從建設“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自然改造論”的角度來看技術創新哲學研究的重要性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從理論邏輯來看,技術創新是技術成為技術的實踐過程,技術哲學研究只有牢牢抓住這一技術形成的實踐過程,才能向技術“敞開”,揭示技術的內在本質。歷史上通常認為,技術是發明家的創造,而創造本身是一種無結構、無過程的心理頓悟,似乎是“來無蹤跡”、“帶有魔幻色彩”。這種技術創造的“恩賜說”L29J已先行地限制了人們對“技術內部的認識?,F在人們則認為,技術從構思到社會的實際應用是一個復雜的創造性的技術與社會相互建構的過程。其中,技術的、經濟的、政治的、社會文化的和自然地理的諸多因素相互作用,最終產生與社會相適應的技術、與技術相適應的社會。這個技術產生的實踐過程,這個技術成其所是的實踐過程,被稱之為“技術創新”??梢?,“技術創新”概念本身就意含著使技術創造過程“祛魅”,使其“物質化”而納入實踐范疇的意思,已經內在地向“技術內部”的認識敞開。所以。只有研究技術創新,才可能切實知曉技術是什么,它何以可能、何以產生。實質上,德韶爾早就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他認為,技術哲學惟有研究技術創造活動,才能發現“技術是如何可能的”。他正確地指出:“為了遇見技術的本質,我們必須到新形式首次被創造的地方去尋找。大規模工業生產只是類似于詩和音樂作品的復制和再生產,而只有在藝術家的創造活動那里我們才更接近于詩和音樂的本質。技術的核心是發明。只可惜,他把技術創造活動主要歸之于發明家的“內在的作出”(innerworkingout),而未能正確地把它視為物質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德韶爾這種原本正確的技術哲學研究思想,在后來的技術哲學研究中沒有被實行。從整體上看,實際的技術哲學研究“最驚人的共同特征就是技術的外部化方法”。目前,在那些打算“認真對待技術”的哲學家那里,德韶爾的這個思想才逐漸成為技術哲學研究的一個根本性的指導思想。
其二,從歷史實踐來看,技術創新始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軸心,技術哲學研究只有牢牢抓住這一社會發展軸心,才能向現實社會“敞開”,指導和推動現實社會的發展。在古代,這個社會發展軸心是隱含著的,可以從史前各種先王從事創造的傳說中窺其蹤跡,如《易·系辭》講中國先王伏羲作八卦、網罟,神農作耜耒,黃帝堯舜作舟楫、杵臼、弧矢等;在現代,這個社會發展軸心是顯在的,種種事實顯示,技術創新是現代企業和社會的活力之源,是經濟發展、生產率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驅動力。技術創新正作為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第一戰斗力,成為世界各國企業家、政治家、軍事家頭等關切的主題。從歷史深處看,從宏觀上說,技術創新的體制化始于19世紀末,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技術創新已經發展成為當代社會物質生產實踐的創造性本體,越來越成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基礎和標志。從微觀上說,技術創新恰恰就是一個新的“制作社會”的形成過程。所以,研究技術創新,必將密切技術哲學研究與社會實際的聯系,從而促進實際社會問題的解決和發展。如果不“下沉”到“技術創新”層面,則技術哲學研究就不可能實現其重在“改造世界”哲學旨趣。譬如,芒福德、馬爾庫塞、弗洛姆提出的技術人性化的思想,若要真正作用于現實社會的生活,則必須發展出相應的較為具體的人性化技術創新理論。
其三,從技術哲學自身發展看,技術哲學研究之所以分裂為工程的和人文的兩個對立的流派,主要是因為各自偏執于一端:工程的技術哲學,以技術發明為主要研究對象,只關心純粹技術是如何可能的,而忽視了技術與整個社會的復雜關系;人文的技術哲學,以技術的社會影響為主要研究對象,只關心從人文社會的角度評價技術,往往對技術持敵對態度,而忽視了對技術自身的全面認識。由前所述,技術創新是技術成其所是的技術一社會過程,技術哲學研究技術創新,既能向技術“敞開”,又能向社會“敞開”。由此,研究技術創新可以在工程的技術哲學與人文的技術哲學之間架起橋梁,實現兩者的融通,從而為建立一種健全的、連貫的、一致的技術哲學奠定基礎。譬如,基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技術創新實踐活動至少要包括“實踐結構論”和“實踐形態論”,而要研究這兩方面的內容就必須把“工程的”和“人文的”研究視角結合起來,工程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技術創新實踐結構論”必須有人文的透視,而人文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技術創新實踐形態論”必須有工程的基礎。
另外,進行技術創新研究于我國技術哲學研究有特殊的意義。一方面,研究技術創新是我國技術哲學研究積極面向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我國企業搞活、民族復興最終要落實到技術創新上來。面對全球化、生態化、信息化、知識化的嚴峻挑戰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國情,如何依靠技術創新求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一個關鍵性難題。為解決這個問題而提供哲學智慧是當代中國技術哲學家的責無旁貸的任務。另一方面,研究技術創新是我國技術哲學研究創特色的可能之所在。我國的技術哲學研究不能再走一味的引進一述評的學科跟隨戰略。鑒于國際上技術哲學研究尚處于前范式時期,我國技術哲學研究,只要立足中國現實,視野開闊,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是有可能創出中國特色的技術哲學理論的。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作為“晚發外生型”現代化的國家,面對前述的嚴峻挑戰和國情,我國技術創新涉及因素尤為復雜,進行得尤為艱難,因而構成突出的社會實踐問題。牢牢抓住當代中國技術創新實踐,以馬克思實踐哲學為指導,我國技術哲學研究或許能創出自己的特色。超級秘書網
小學教育論文2000字(一):小學教育管理中激勵機制的探索與實踐論文
【摘要】學校管理工作的實施在教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對學校進行管理時,要想有效地進行班級管理首先就要有一個完善的管理機制。激勵機制就是一個很好的管理機制,對教師進行激勵機制的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保證教學質量。在本文中對現階段小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激勵機制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教育管理激勵機制策略應用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014
在教育的不斷改革以及發展的過程中,激勵機制得到了大多數學校的認可,激勵機制的實施對于教師以及學生積極性的激發起到了促進作用,可以很好地將學校的教學質量進行提升,并增強學校管理質量。在實施激勵機制中要求學校要做到對教師利益的關注,充分將教師的潛力進行挖掘,有效地提升小學學校的管理質量。
一、小學在管理方面的不足
(一)制度上存在的問題
小學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在管理制度上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管理層的管理意識也應該進行提高。在進行小學學校管理時,大多數的小學還是在實現傳統的管理制度,對于教師來說,管理的決定權以及話語權主要還是在校長或者是學校管理層的手中,而教師只能在學校的要求下對教學任務機械地完成。對于學生來說,學校的教學制度過于死板苛刻,學生只能遵守學校的制度,并不能對學校的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議。這種管理方式存在的問題就是在進行學校管理的過程中缺乏民主性,而且這種管理方式還會影響小學教育未來的發展。
(二)個人與團隊間的沖突
在進行個人激烈以及團隊激勵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利益沖突,很多學校的管理層并不能清晰地意識到其中存在的問題,經常會制定出導致個人與團隊出現分歧的激勵機制。一般在進行激勵機制制定的過程中,學校會更重視對于個人的激勵,對于團隊的激勵就顯得并沒有很重視。其實每個團隊都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成員所組成,在對小學生進行管理時,應該充分地培養小學生的團隊意識以及合作精神,這有利于小學生以后的發展。讓所有人更關注團隊的利益,而不是為了一己私利損害團隊的利益。
(三)缺乏專業的管理
在學校進行管理時特別缺乏對老師的激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就會降低,教師就會缺乏工作的熱情。教師也不會為學生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只是把對學生的教學當成任務機械性地完成,這樣教學效果就會不理想,會嚴重影響學校的發展。所以只有教師認真地對待教育,全力以赴地進行教學,才最有利于學校發展。由此可見,學校的管理制度對于學校教學質量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四)管理的公平性
學校的管理制度應該符合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應該將學校的管理放在陽光下。但是現階段很多小學都存在不公平的問題,在進行激勵機制的實施時,因為特殊關系的原因存在著不公平的現象。這樣激勵機制存在的作用就被改變了,不僅不會對教師以及學生產生激勵作用而且還會帶來一系列不好的影響。
二、激勵機制的具體實施
(一)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
針對不同的人采取不一樣的激勵機制,針對不一樣的工作類型制定不一樣的激勵機制,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進行激勵標準的制定可以實現學校的管理民主化,讓學校的管理層與教師一起進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師的參與可以很好地實現管理制度的民主化。而且教師對于激勵機制充分了解也有利于教師提升自己,并向符合激勵標準的方向努力,這樣可以有效地將學校各個崗位的工作效率進行提升。對于學生來說,也要讓學生參與激勵機制的制定,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學習方向的明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增強小學生的集體感。同時也有利于每個班級文化的建設,形成良好的班風,將學校的每個班級都打造成優秀的班集體。
(二)有效平衡個人與團隊
對個體進行激勵最重要的就是對教師進行有效的激勵。在進行班級管理時,對于表現好,而且班級成績優秀的教師進行獎勵以及鼓勵。對團隊激勵主要是對教師的整個團隊進行有效的激勵,這對于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小學的學校管理層應該合理地進行個人激勵以及團隊激勵,重視對于教師個人的激勵工作,重視教師個人能力的發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提高學校整體的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對于教師團隊的表現也要加以重視,利用合理的激勵機制調動學校教師團隊的積極性,對教師的合作精神以及競爭意識同時進行培養,促進學校教學能力的發展。
(三)提升機制的公平性
要想真正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就要保持激勵機制的公平性。在對激勵機制落實的過程中要讓每一位教師以及學生都感受到制度的公平性,這樣教師和學生才能愿意在制度的激勵下不斷地努力,教師才能提升工作的積極性,學生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這樣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成績也得到了提升,同時還有利于學生以及學校的發展。
本文以激勵機制為基礎,對現階段小學在進行學校管理時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為激勵機制的實施提供參考性意見,將激勵機制進行實際的實施,充分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讓教師以及學生感受到激勵機制的公平性,從而提升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以及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花鼓燈與農村小學教育的融合論文
摘要:在農村小學教育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借助傳統文化對學生實施教育滲透,還需要借助本土傳統文化的融入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認同和熱愛家園的道德品質。因此,教師可以將花鼓燈這種藝術形式融入小學教育,并借此豐富學生的藝術認知、強化學生的傳統藝術感悟,進而幫助學生逐步實現能力、素養和品質的完善。
關鍵詞:農村小學;花鼓燈;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0)-15-054
花鼓燈是安徽省重要的傳統藝術形式,也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小學教育實踐中,教師需要將花鼓燈這種傳統藝術形式融入教育過程之中,并引領學生在傳統藝術形式的欣賞、參與和實踐中了解傳統藝術、感受傳統文化、參與文化傳承,進而逐步實現綜合素養的完善。同時,為了達成良好的教育實施效果,教師需要詳細分析花鼓燈在農村小學進行教育融合的價值和意義,并借助多元化的教育組織形式將花鼓燈與教育實踐巧妙融合,以期幫助農村學生在藝術欣賞、藝術參與和藝術展示中實現進步和成長。
一、花鼓燈與農村小學教育融合的意義
想要高效在農村小學實施花鼓燈傳統藝術活動,教師需要詳細分析和了解其與小學教育融合的意義。
首先,在農村小學中實施花鼓燈藝術教育將激發學生的活動參與興趣,幫助學生在藝術參與中建立個人自信。很多小學生缺乏個人自信心,但是經過傳統藝術形式的學習和參與,學生將在趣味化的藝術活動中建立活動興趣,并逐步實現個人自信心的有效建立;
其次,在農村小學實施花鼓燈藝術教育將有效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學生的個人眼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越來越成為小學教育的核心——教師需要借助傳統藝術形式鼓勵學生參與,并借此有效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在多元的教育活動參與中實現能力的提升和眼界拓展;
再次,在農村小學實施花鼓燈藝術教育將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幫助學生在藝術形式的學習和參與中實現藝術素養的逐步建立。學生在花鼓燈藝術形式的參與中將學會藝術表現的唱腔和動作,并在日復一日的藝術練習中實現個人藝術表現力的強化;
最后,在農村小學實施花鼓燈藝術教育將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促使新一代中國建設者在傳統藝術的學習和體驗中建立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進而在藝術學習和活動參與中完成傳統藝術形式的發揚和傳播。
二、花鼓燈在農村小學的實踐應用
花鼓燈與農村小學的教育融合不僅能夠為小學生帶來新鮮的學習體驗,還能夠為學生帶來趣味化的學習內容。因此,如何借助花鼓燈這種傳統藝術形式對學生實施教育引導將成為每一位小學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花鼓燈藝術認知:建立文化認同
為了對小學生實施花鼓燈藝術教育,教師需要借助淮河沿岸流傳千百年的藝術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講述,并借助花鼓燈的藝術介紹幫助學生了解花鼓燈這種藝術形式、促使學生在認知上達成藝術認識和了解。同時,經過花鼓燈藝術介紹,學生將對于這種安徽省的傳統藝術形式產生文化認同和自豪感,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后續的藝術訓練和學習過程中。
例如,在參與花鼓燈藝術形式的學習之前,筆者借助花鼓燈藝術活動進行了藝術展示和介紹,并希望借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藝術活動參與興趣。首先,筆者借助花鼓燈的多媒體視頻為學生播放,并希望學生在直觀的藝術欣賞中建立興趣。經過藝術欣賞,有的學生表示自己在家中看到過這種節目;有的學生說自己跟著奶奶學習過花鼓燈的舞蹈;還有的學生表示花鼓燈演員們的服裝都很好看。筆者肯定了大家的看法,并進一步根據大家的興趣進行了花鼓燈歷史的講述,以期幫助學生深入、詳細了解花鼓燈的發展歷程。最后,筆者還借助花鼓燈中鳳臺、潁上、蚌埠等主要藝術門類進行了介紹,并借助不同門類的藝術特點進行了簡要分析。最終,學生不僅在活動參與中實現了花鼓燈藝術參與興趣的建立,還在藝術學習中實現了傳統藝術形式的初步認知和了解、實現了傳統藝術文化認同的有效確立。
(二)花鼓燈藝術參與:提升表現能力
當學生對花鼓燈藝術產生了興趣之后,教師就可以借助藝術學習活動的組織引領學生參與,并幫助學生在藝術學習中認真思考、積極練習,以期逐步實現花鼓燈藝術表現力的逐步建立。同時,教師需要由易到難組織教學,并逐步幫助學生在花鼓燈的舞蹈、燈歌、鑼鼓演奏與后場小戲中實現藝術表現力的逐步建立。
例如,因為舞蹈是花鼓燈藝術形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故而筆者在對小學生開展藝術訓練時會首先借助花鼓燈舞蹈的動作教授和技巧傳遞幫助學生掌握藝術表現的基礎知識。在教授過程中,筆者會借助“大花場”“小花場”“盤鼓”等部分的內容對學生實施教授,并逐步借助不同動作的要領、各個舞蹈動作的關鍵節點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演示,以期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在藝術訓練中逐步掌握基礎動作。一開始,學生往往會對于動作理解有偏差。但是每一位學生都充滿興趣和積極性,并主動跟隨筆者的講述與介紹進行練習,最終實現了花鼓燈舞蹈基礎的建立和花鼓燈藝術表現力的有效提升。
(三)花鼓燈藝術表演:健全個人素養
當學生在長期的花鼓燈藝術學習中實現了藝術表現力的提升之后,教師就可以借助藝術表演活動的組織請學生參與,并借此有效激發學生對于傳統藝術的表現與傳承積極性、促使學生達成藝術表現與文化傳承個人素養的完善。
【關鍵詞】政治課 教學實效 實踐教學 討論教學
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的設計與創新,直接關系到教學的實效性,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教學中的一個中心環節。作為一名長期執教于教學一線的政治課教師,我對目前存在于教學方法中的很多問題深有體會,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學生的厭學,逃課,應付等等,教學過程毫無氣氛可言,甚至大多數學生一談到思想政治課,第一反應就是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很多老師也只能是應付了事。其實,我認為政治課本身并不無味,無味的只是我們很多政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
為了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我面向本校學生做了一次大范圍的問卷調查。從對反饋結果的分析來看,基本上可以把我們的教學設計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課堂教學,二類為課外教學。所謂課外教學即就是課外實踐教學。因為平時課堂教學占用時間幾乎為全部,所以大多學生都比較傾向于增加課外實踐時間。以下我就這兩類教學設計分別展開分析。
一、課堂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被認為是純粹的理論課教學,所以傳統的觀點自然認為它主要應該是靠課堂的理論講授和課堂灌輸來完成教學內容的實施。但是隨著很多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們都知道這種被動式的學習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教育環境,由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引入更多的,更加活潑的一些東西。
一是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式的教學無疑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絕好補充。由教師針對本堂課內容提前設計好相關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由學生進行自由回答,教師就像主持人一樣只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最終學生自己會通過思考得出問題的答案。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顯而易見。在老師的激發之下,每個同學都會積極的參與到思考中來,并且得到發言的機會,不僅活躍了他們的思維,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也會變得容易。
二是討論式教學方法。也可稱之為辯論式??捎山處熃M織或者學生自行組織。教師只需給學生設定一定的情境或者給出問題,讓學生提前準備比較好。課堂上,大家可以分組進行自由討論或是依據各自搜集的資料進行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中我認為這種方法比較適宜。
三是案例式教學方法。現在已經有很多教師開始采用這種方法并且在各種課程的教學中應用都很廣泛。我覺得主要原因就在于案例它本身就是給學生展現了一個個非常生動的情景故事,所以更能引人入勝。我們采用的案例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當然真實的人物事件更容易引起我們的共鳴。比如在思想道德修養可法律基礎課上,我們可經常采用此方法教學,用許多歷史人物的人生遭遇,成敗故事來引導學生反思,從而形成自己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是視頻教學方法?,F在很多高校都配備有非常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這使視頻教學也成為可能。而且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視頻資料的獲取也很便捷。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跟很大的方便。在思想道德修養部分,我們可以通過選擇一些先進模范人物的視頻放給學生看對他們進行誠信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部分,我們也可以選取相關的歷史資料視頻,以此加深同學們的認識。教學條件更好一些的話我認為可以吧自己搜集的視頻資料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剪輯,隨將隨放,這樣會更好一些。
五是多媒體教學方法。這個其實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教學設備的問題了。用多媒體教學對很多學校來說已經是很普遍的了,其優勢在于充分結合文字圖片聲音色彩等從而能更加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大大增強其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能力。多媒體教學中要注意的就是必須堅持緊密結合本課程的教學內容選擇多媒體資料,最好進行一下剪輯,邊講邊放。
二、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是結合社會現實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強化學生道德認知、提高踐行能力、知行轉化的橋梁。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實踐教學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組織:
一是開展多種活動。通過組織學生開展 “道德評判庭”、模擬法庭、現身說法、團隊訓練、知識競賽、參加外請專家、企業勞動模范、創業成功人士、企業管理者的報告等,并引導學生參與校園公益活動、社團組織、校園文化建設,將本課程中理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目標要求,并著重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在更為廣泛的空間和層面上展開,使學生在切身體驗和感受中強化教學效果。
二是構建師生網絡學習的互動平臺。本平臺供學生的理論答疑和師生的思想問題的互動平臺。即開設理論答疑論壇、時政研討論壇。申請建立思政課公共答疑的電子信箱,由專任老師負責解答。這樣,一方面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平臺,也是實踐性教學的一種嘗試。
三是社會調查與實踐。配合學校學生處和團委,利用課余時間和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調查的內容緊密結合課程內容和形勢政策的要求來制定)、參觀訪問、社會服務、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外部教育和自身體驗相結合,培養學生品德踐行能力,做到知行統一。
例如:依托各學院的地區資源優勢,建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如參觀調研新農村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型國有企業。建議將全院1-2年級的各班級增加為期一周社會實踐教學,列入正常的教學計劃,由思想政治理論教研室的教師負責指導;搞好暑期社會實踐論文的評比交流與獎勵。通過撰寫實踐論文或感想征文活動來鞏固實踐教學的效果。
總而言之,教學方法的改進創新是我們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反思中,我認為我們應該充分的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貼近時展,貼近學生需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王麗霞.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J].職業圈,2008,(18)
2、于云榮,宋振全.淺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啟發式教學的藝術[J].教育與職業理論版,2007,(9)
3、汪玉娣.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J].教育與職業理論版,2008,(23)
關鍵詞:音樂欣賞感情體驗基本要求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可以說,音樂欣賞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無論是對于普通的音樂聽眾,還是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感情體驗都是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要素。對于音樂的專門家來說,假如在欣賞音樂時只注意技巧、技術手法、結構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卻無動于衷,那么他對音樂的欣賞也只?quot;覘其文而未見其心,見其表而未見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與領會音樂的美。一位有經驗的英國音樂教育家曾告誡說:"不要允許你的批評性的敏捷聰明窒息你的情緒反應。那些專家們經常把他們的注意力局限在技巧上。"①他還說:"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動過貝多芬寫這一作品(指Waldstein)鋼琴奏鳴曲--引者注)的同樣感覺,或是認為你也有這種情感,你才有權利說你欣賞他。"②音樂是一種善于抒情的藝術,音樂中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感情內涵,只有當音樂欣賞者的感情活動與音樂作品蘊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時候,才能稱之為正確的音樂欣賞。因此,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體驗,首先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比如,我們在聽到一首樂曲的時候,對這首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它或是快樂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憑借自己的感性經驗,自然地產生出一種體驗。這種伴隨著音樂感知而自然產生的感情體驗,就是我們所說的感性上的直接體驗。
例如,我們聽到這樣一個音樂主題:
例3快速地
鄭路、馬洪業:《北京喜訊到邊寨》
①布克(P.C.Buck):《音樂家心理學》,中譯本,第107頁。
②同上書,第104頁。
我們自然會從這個由弦樂器和木管樂器奏出的快速而又活躍的音樂主題中,獲得一種歡樂和喜悅的感情體驗。
而當我們聽到下面這個緩慢的、如泣如訴的音樂主題時,一種悲苦、凄涼的感情會不由自主地在我們的心頭涌起:
例4
慢速地
《江河水》
當在鋼琴上響起了下面這個在左手持續不斷地上下滾動的音型襯托下,由右手奏出的號角般鏗鏘有力的音樂動機時:
例5
肖邦:《c小調練習曲》
音樂中所表達的那種激昂悲憤的感情波濤,會把我們深深地打動。
欣賞者從音樂中獲得的這種感情體驗,并不是由于標題或文字說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種感性上的直接體驗。當然,欣賞者能夠在自己的意識中,把從聽覺感受到的音樂音響轉化為感情的體驗,是要以正確的音樂感知為前提的,而當欣賞者對某種音樂音響及其藝術風格不熟悉,不能正確地進行音樂感知的時候,那他就不可能獲得正確的感情體驗。我在為學生講課的過程中所做的課堂實驗表明,學生們對于他們熟悉的音樂風格,盡管預先并不清楚聽的是什么樂曲,但還是能夠大體上正確地體驗到樂曲的感情性質。例如,在對樂曲不作任何說明的情況下,我為學生們放了一段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協奏曲》中第一樂章副部主題在展開部的變奏段落的錄音,然后讓學生們寫出自己的感情體驗,五個學生的回答分別是:
(1)回憶的、欲以掙脫某種糾纏。
(2)悲哀的、帶有哭泣的主題音調。
(3)充滿深沉的情緒。
(4)悲哀、哀怨。
(5)遠方的傾訴。
五個學生的答案用語雖然不同,但他們的感情體驗在性質上卻比較接近,而且與原作的感情內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德沃扎克在這首樂曲中所抒發的對祖國的深切思念與身在異鄉所感到的孤寂與愁苦的感情,學生們感性的直覺也是能夠有所體驗的。
然而,學生們對具有他們所不熟悉的音樂音響與藝術風格的樂曲,在感情體驗上卻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例如,我在課堂上放了宋代郭楚望的古琴曲《瀟湘水云》的主題呈示段落的錄音之后,照例讓學生們寫出自己的感情體驗,五個學生卻作出了各種不同的回答:1)敘述某種痛苦。
(2)憂郁而充滿一種力量。
(3)典雅而明快的情緒。
(4)喜悅。
(5)酒狂。
這里之所以會產生如此之大的差異,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體驗,主要原因是有些學生很少接觸古琴音樂,對古琴音樂還不能正確地進行感知,因此也就不能正確地體驗樂曲的感情內涵。
我們上面所講的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性的或者說是直感式的感情體驗,是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方式。然而,它畢竟是對音樂作品感情內涵的一種初步體驗。如果欣賞者僅憑直感去進行體驗,雖然有可能體驗到樂曲的基本感情,但卻往往會局限于喜怒哀樂的感情類型的體驗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體驗樂曲感情的內在含義。因此,對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進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認識的參與,即欣賞者要從各個方面去研究和了解樂曲感情的內在含義。只有在對樂曲感情賴以產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礎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之后,才有可能更深刻、更準確地領會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這正如同志在他的哲學著作中所說?quot;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①
當然,我們這里是指對那些的確表現了深刻的感情內涵的音樂作品的欣賞而言。而我們之所以對音樂欣賞中的感情體驗提出這種進一步的要求,是因為音樂中所表現的感情既不是一種與人的思想沒有什么聯系的神秘莫測的東西,也不是沒有生活基礎的主觀自生的東西。相反,音樂中的感情內涵是由一定的社會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聯系的。正如我國古典音樂論著《樂記》所說?quot;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②。但是由于
①:《實踐論》,《選集》四卷本,第263頁。
②見《樂記》中的《樂本篇》。
音樂表現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現感情的同時,卻不能把感情所賴以產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礎同樣明確地表現出來,這就要求欣賞者在對音樂中的感情內涵憑借感性進行體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意識地運用理解因素,深入體驗樂曲感情表現的內涵。
由于音樂中的感情內涵常常可以在音樂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據,例如在聲樂作品中可以在標題和文字說明中找到根;在標題音樂中可以在標題和文字說明中找到根據,因此,在對聲樂作品與標題器樂作品的感情體驗中,對這些非音樂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對這些非音樂因素不予注意,而僅憑感性體驗是很難深刻領會樂曲的感情內涵,特別是它的社會意義的。音樂是一種表現生活的藝術,為了避免音響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進行藝術表現,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藝術相結合,這種做法早在音樂發展的原始時代的歌、舞、詩三位一體的形式中就已經開始了。由于這些非音樂因素已經和音樂緊密地融合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欣賞者在對音樂進行感情體驗時,就需要運用理解認識這一心理要素去對這個藝術整體加以研究,從而加深對音樂的感情內涵的體驗。
有些無標題音樂作品,并沒有綜合運用非音樂因素,但是卻并不意味著這些音樂中的感情表現就沒有它們的生活和思想基礎。為了更深入地體驗這類樂曲的感情內涵,欣賞者一方面要通過對音樂本身的反復傾聽,憑借直感更準確、更細致地去體驗樂曲的感情表現,另一方面也要從更廣闊的方面,特別是從樂曲產生的社會環境、作曲家的生活經歷、創作意圖、藝術風格等各個方面去進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對樂曲感情內涵的正確把握。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德沃扎克的《大提琴協奏曲》,如果學生們通過理解認識的作用,了解到這部協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扎克晚年旅居美國時寫的作品,作者通過這部作品傾訴了他對遠隔重洋的祖國和親人的深切懷念,那么,學生們在欣賞過程中就會對這部作品的感情內涵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又如,對貝多芬的《愛格蒙特》所寫的十段配樂中的序曲,不了解這部戲劇的主人公愛格蒙特是十六世紀荷蘭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對他所領導的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和爭取獨立的斗爭也毫無所知,那么也就很難體驗到這部序曲中戲劇性的感情變化:痛苦的、激烈的反抗、悲壯的頌歌和勝利的狂歡。如果欣賞者能夠充分發揮理解認時的作用,對這部戲劇的內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會對樂曲的感情內涵有更深刻的體驗,而這是單憑感性體驗所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對感情體驗的這種進一步的要求,卻并不是每一個音樂欣賞者都能夠作到的。對音樂家和音樂作品創作情況的了解也不是每一個音樂欣賞者都有條件進行的。而且,有許多無標題的器樂作品,作者在創作他們時往往沒有留下什么有關記述,作品本身也并沒有表現什么深刻的社會內容,而只是某種情緒的表現。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難對樂曲做出進一步的解釋,而只能憑借音響感知和對作者總的創作個性和風格的把握來體驗樂曲的感情。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對于絕大多數音樂欣賞者來說。音樂欣賞中的感情體驗更多地還是以感受性的直觀形式進行的。象通常所說,欣賞者是處于一?quot;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理狀態之中,更何況音樂中所表達的感情,在很多情況下的確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呢!這樣判斷一個欣賞者是否能夠借助于某種概念把體驗到的感情表達出來,而是要看要看欣賞者是否對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真正從內心里有所體驗,欣賞者的感情是否能夠在欣賞的過程中隨著音樂的進行而起伏、變化,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就可以說是對音樂中所表現的感受情有所體驗了。當然,我們這樣說也并不是否認理解認識對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說明,這種理解認識只有融注于感受性的體驗之中,才能真正有助于音樂欣賞。
綜上所述,我認為欣賞者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首先對音樂表現為感性上的直接體驗,其次欣賞者要從各個方面去研究和了解樂曲感情的內在含義。換句話說,欣賞者要準確、深刻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感情內涵,這是欣賞者在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當然,我又認為問題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音樂欣賞者的欣賞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個欣賞者都只能根據自己的不同生活經驗來體驗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因此,我們可以再從另外的角度去論證音樂欣賞活動是一種欣賞者的主體活動,欣賞者意識中的樂曲,必然滲透著他自己的主觀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創作這首樂曲時的感情體驗完全一樣。也就是說,音樂欣賞活動中主體與客體(欣賞者與被欣賞的樂曲)的關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證統一的關系。希望大家能對我提出的問題感興趣,能同我一起探討。本篇論文的寫作,我得到了郭星辰老師與郗力紅老師的幫助,在此,對他們表示感謝!
主要參考文獻:
[1]布克(P.C.Buck).《音樂家心理學》[M].104-107.
摘要:時間飛快,轉眼之間就放暑假了,緊接著開始了我的暑期打工生活。這是為了完成實踐論文,同時也是為以后步入社會累積經驗。課本只能教我們理論知識,還有很多的東西是課本里沒有的,在實踐中獲得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學會待人處事、學會交際禮儀、鍛煉自己的膽量、積累經驗,讓我受益匪淺。
關鍵:商場、促銷員
在步入大學后,我們離走進社會越來越近了,就業就成為我們頭疼的大事,父母親友也會詢問我們的就業方向和未來打算。我們滿懷激情地走進社會,才發現找工作是沒有那么的簡單。招聘單位把“有經驗者優先”放在了招聘的第一位,這對我們這些整日呆在學校里的學生是何等的殘酷,一個在校學生的社會經驗又有多少呢?
于是,學生們把目光投到了競選班委、學生會和團委的職務上,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團隊工作經驗,同時也是為了日后工作增添籌碼。
可是在學校的經驗就能夠應付社會上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實際問題,顯然這是不夠的,學校只是社會中的小角落,而且在遇到問題時我們可以請教老師、詢問父母,可是當我們步入社會后還能夠問誰,還有誰能為我們遮風擋雨。
所以,我們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的時間去體驗社會生活,這也是老師為了鍛煉我們的實踐能力,也是寫實踐論文的目的。而社會實踐是我們接觸社會、體驗社會生活的好機會。
今年暑假比較往年提前了幾天,我也積極的在找暑期工,可是走過很多的商場、超市,積極的去應聘,卻沒有一家商場、超市肯讓我在那里做臨時工。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他們需要的是有工作經驗的長期工,當我說出我應聘的是暑期工而且我并沒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所以我沒有找到工作,只好在家里呆著,而后經朋友介紹找到一份暑期臨時工——做某一品牌的促銷員。
第一天去上班,主管就交待幾個應該注意的細節后,我就開始上班了。
工作內容:上午9:00上班——下午19:00下班。首先要把自己需要的桌子、冰桶等物品搬下樓,雖然有貨梯幫忙運下來,但是跑上跑下的,我們都出了一身的汗。然后在指定的地方把棚子、桌子給搭起來,若是太陽傘就比較好撐起來,可我們要搭的是棚子,兩個女孩子想要撐起這個棚子實在是有點困難,我們個子不高,這邊撐起來了,那邊又夠不到了,有時候好心的路人會幫我們一把,但是大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一點一點的慢慢地搭起來,而最重要的是要把商家的宣傳的海報貼起來,要把它貼在顯眼的地方,把一切都擺弄好后,估計也有半個多小時了??墒俏覀儾⒉荒芤虼司托菹ⅲ覀冞€要上到樓上和超市借貨,因為我們的貨物不是商家提供的,他們只提供我們擺攤的工具、海報和活動所需要的試飲的飲料,我們必須自己和超市商量,向他們借貨。我們大致估計今天能夠賣出的數量,然后每一品種都要了一定的數量,和超市的領班點清了貨物的數量,寫了一份清單。那超市領班很認真地把每一品種的數量都數了好幾遍,還要我們自己也點算一下,才簽字讓我們把貨拿走。仔細、負責、認真,無論是在學校、家里、社會上都是必須的,老板不希望請了一個做事馬馬虎虎不負責的人,做事不認真就會出錯,給自己或是別人帶來不便,不仔細、不認真就是不負責任,所以我們在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工作態度。把貨搬到了棚子里,在一一地擺在桌子上。我們擺好后就開始向過路的行人介紹我們所推銷的飲料產品。
在學校里,所有的事情老師幾乎都已經為我們安排好了,每天有固定作息時間表約束和課程的安排,根本就不需要我們自己操心。而在這里就不一樣了,凡是你都要自己安排,但你不能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的。你要積極主動的接近顧客,拉近與顧客的距離,然后耐心的推銷產品。這也是在鍛煉了我們的膽量、語言交流能力和心理洞察能力。你要大膽的向別人介紹你所推銷產品的優點,功效與其他產品的不同之處,但在此前提之下,你要先做好準備,要對你所推銷的產品非常的了解,否則客人一問三不知,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們膽大了才能冷靜,冷靜了才能很好地通過顧客的言語與表情察覺顧客的想法,才能在介紹時吐字清晰、口齒伶俐,才能讓客人明白你在說什么,才能在客人提問時作出適當的回應,不至于慌張得不知所措。在社會中,優勝劣汰,你的成功就是別人的失敗,工作直接影響了他人的經濟利益。在社會中接觸各種各樣的顧客、同事、上司等等,關系復雜,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有經驗去處理。盡管存在競爭,我們還得不斷學習別人優秀的地方,這需要我們去調整自己的心態,在一個最佳的狀態下,才能很好的工作,吸取經驗。而這些經驗需要日積夜累,而不是在畢業后讀本速成書便可成的。這些事情很多同學沉浸于學習與消遣還未來得及思考,便忽略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
在經過一段為期不短的工作生活后,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工作的艱辛,以及我在學校里微不足道的經驗根本就不能夠良好的適應社會的復雜。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不僅僅是工作上的經驗,還有和上司、同事相處的技巧。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總結下來的。
社會實踐體會:
一、在社會上要善于與別人溝通,語言是溝通的橋梁。如何與別人進行友好的溝通,這是需要長期的練習。在學校是接觸的人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是與自己一樣的學生,說話也是沒有多大的顧忌,開開玩笑也無傷大雅,話題也是自己所感興趣的。工作之后接觸的人多了,適應自己在學校里的溝通方式卻不能適應與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交流方式,使我與別人對話時應變不及,使談話時出現冷場,這是很尷尬的。所以出了學校就要有本質上的改變,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不需要使自己的語言風趣幽默,但最基本的要說話得體,不能在話語中冷嘲熱諷,要謹記“禍從口出”這個道理。與同事的溝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會中都會融入社會這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過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別人給你的意見,你要聽取、耐心、虛心地接受。
二、在社會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對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當你在多次的接觸顧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毫無阻礙和人溝通就是你自信的表現,當你沒有足夠的自信心,你根本就不能很流暢的和他人交流。你沒有社會工作經驗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別人差。社會工作經驗也是積累出來的,所以沒有必要感到自卑。你的自信有時能夠感染其他的工作伙伴。
三、在社會中要克服自己膽怯的心態。自己心生膽怯,做事就會畏畏縮縮,無法展示你的最佳狀態,辦事效率就降低了,同時也讓上司、同事厭惡。
四、工作中不斷地豐富知識。知識猶如人體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
五、微笑是在這社會中最強而有力的武器。有人說,面對失敗和挫折,一笑而過是一種樂觀自信,然后重整旗鼓,這是一種勇氣;面對誤解和仇恨,一笑而過是一種坦蕩寬容,然后保持本色,這是一種達觀;面對贊揚和激勵,一笑而過是一種謙虛和清醒,然后不斷進取,這是一種力量;面對煩惱和憂愁,一笑而過是一種平和釋然,然后努力化解,這是一種境界。所以在任何的情況下我們都要學會一笑而過。學會忘記是生活的技術,學會微笑是生活的藝術。而且,真誠的微笑也會贏得他人對你的好感,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不愉快;親切的微笑客人感覺到你的重視。微笑也是社會實踐中必須要鍛煉的能力。
總結:再煩,也別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語氣;再苦,也別忘堅持;再累,也要愛自己。大學是一個教育我、培養我、磨練我的圣地,社會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基地,能將學校學的知識聯系于社會,學習與社會實踐是密不可分的。實踐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運用所學知識實踐自我的最好途徑。親身實踐,而不是閉門造車,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飛躍。增強了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步入社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大學生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傳承
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當今社會,許多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很模糊,真正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內容與意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非常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最早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最早對這個概念進行了準確的界定,其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概包括五個方面: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藝術(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由此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基于民族共同體傳統之上的智力精神成果,是基于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經歷一段曲折漫長的歷史,汲取以及借鑒了姊妹藝術營養,強調以人為核心的經驗精神,具有活態流變的特點,是民族個性與民族審美習慣活的體現。
2 大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
大學生是社會文化傳承的優秀群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有其自身特有的群體優勢。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大學生具有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面和較強的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如果各個專業的大學生都能發揮所長投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必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起到大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能鍛煉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擴充大學生的文化知識領域,符合當代高校培養優質大學生的教育理念。大學校園人力資源豐富,涉及學科多種多樣為社會貢獻了許多高素質人才。大學生正值青春對生活滿懷激情,對未來充滿設想,具備為高尚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大學生沒有工作壓力,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文化遺產保護活動。民間文化藝術傳承,與高等教育的結合是大學生對瀕危遺產進行傳承的必經之路,可以在不喪失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特性的前提下對其增加新的元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而形成創新式積累。
3 大學生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一般來自全國各地,可以利用寒暑假等節假日時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進行全面的調查、搜集工作。還可以結成實踐分隊,對個別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重點考察。還可以本著就近原則利用課余時間向附近民眾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這樣方便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溝通交流,還可以減少研究過程中的經費開支。只有通過多種活動形式才能為遺產保護工作提供強大的生命力。
3.1 創立學生社團,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大學社團是學生融入某種活動的重要形式,大學生利用社團這種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鼓勵各個高校成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社團,可以對當地的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現和保護。
3.2 在校園內開展宣傳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情況的問卷調查,發現許多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甚了解,個別同學甚至沒有聽過這一概念,更提不上保護了。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西方流行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西方的節日、歌曲、電影等。想要增強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就要加強在校園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的力度,通過在校園報刊上刊登文章、制作海報、網絡宣傳等方式讓更多的大學生主動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這樣的活動對學生們提升文化意識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3.3 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社會實踐團隊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途徑,便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和全面調查。大學生可以組建專門的社會實踐分隊,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考察,從而讓學生們更深入的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達到保護遺產的目的。同時學生所撰寫的社會實踐論文,也是極有價值的文化資料。
3.4 建立學生論壇,互相交流研究調查結果 全國各高校都應以積極的心態進行民族文化整合,與當地文化保護部門連接起交流的橋梁。成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保護的組織,定期舉辦高校內學生論壇及研討會,使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成果能夠很好的交流,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及時探討。高校間也可以互通有無,避免重復勞作,提高大學生的工作效率。這種方式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標志著中國民族文化與大學教育整合的真正起步。
3.5 增強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保護組織的聯系 組織一些學生長期定期到遺產所在地進行跟蹤調查,時刻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新發展現狀,與遺產繼承人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現狀和身體情況,保持與當地保護組織的溝通,協助其完成國家的遺產保護政策。
3.6 設立專門學科進行研究,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同時,學術研究方面也必須迎頭而上,以實地調查為基礎,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形式,調集各院系專業的相關人才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協作精神,多學科參與,成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課題小組,讓一部分碩士甚至博士參與到課題研究中去。
大學生的積極參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重要因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在眉睫,大學生更應積極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周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校傳承的實踐探索――以蘇扇為例[J].科技視界,2015(02).
[2]譚宏.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的探討[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1).
[3]高月娟,李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中的利用研究[J].河北企業,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