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5: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商業生態系統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這種環境的變化,使得企業傳統經營的思維迅速變得陳舊,今天企業的新的經營思維必須在傳統的經營管理思想上,融入企業資本運營的戰略思考,以“管理+資本”的雙重視角來重新審視一切,從新的企業商業價值的角度,來重塑競爭格局。
品牌是企業運營當中獲得競爭優勢最為關鍵的力量之一。因為在中國,信任成為商業模式最為可貴的部分,是商業可持續運營的強大動力,也是最為核心的要素,唯有品牌是構建信任的唯一手段。
而要迅速打造品牌,需要站在資本運營的角度,設計品牌在新的商業模式當中的位置和發力時機。這就需要構建品牌平臺,在平臺上建立一個基于品牌競爭的商業生態系統,圍繞品牌建立商業生態各大子系統之間的協同。
事實上,過往在創建品牌過程中,這個商業生態系統原本就存在著,但互不關聯,協同粗放,信息不對稱,效率低下,這是因為這個商業生態系統不在一個平臺上作戰,沒有價值的牽引者,相互之間的價值聯系比較松散。
讓我們不妨先看看,同繞一個企業創建產品品牌,其商業生態系統都包含哪些“物種”。在這個價值鏈上,品牌創建服務公司、廣告公司、媒介公司、渠道服務公司、設計公司、工業設計和工藝公司、公關推廣公司、明星經紀公司、管理咨詢公司、人力服務公司等等散亂在商業生態系統中,無序隨機的協同,圍繞企業創建品牌的過程,不斷組合,彼此毫不關聯,但靠著企業的勤奮,靠著中國良好的市場機會,迅速完成了突破。
中國的現實是,大部分企業善于制造,中國制造已經有著良好的商業生態,然而今天這些企業如何按照自身的優勢作為發力點,將自己放在新的可以掌控的價值系統中,完成新的華麗轉身,需要尋找到新的商業生態系統完成協同。如何將制造轉化為品牌,通過品牌來掌控新的價值鏈,這是中國大多生產型企業需要完成的市場競爭顯性命題。
未來的競爭顯然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個生態系統中,資本公司加入進來。資本服務者帶來了企業品牌創建者最為稀缺的資源――資本。資本要求的回報,就是企業必須走向資本市場上,從而通過資本市場的放大價值退出,實現上述生態系統參與的價值。
也就是說,上述商業生態系統,較之過去,多了一個資本服務者,這樣的一個新物種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商業生態系統的經營法則,無論企業的經營者承認還是不承認這種現實,它都是存在著的,這是大勢,企業經營者必須改變自己的經營思路,迎合這種變化。
迎合這種變化,就是企業的經營者從品牌創建的那一天起,就要識別大局大勢,帶上資本的思維,整合生態系統上的服務者,形成一個平臺,協同服務。同時,企業的經營者通過這種識別,打開戰略眼光,布局未來。
針對目前生鮮農產品流通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文中以生鮮農產品智能配送平臺為核心,構建了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
【關鍵詞】
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智能配送平臺
1問題的提出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生鮮農產品種類多,產量大。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蔬菜、水果、禽蛋、肉類、牛奶、水產品等主要生鮮農產品產量分別為78526.10萬噸、27375.03萬噸、2999.22萬噸、8625.04萬噸、3754.67萬噸和6699.65萬噸,均穩居世界首位,其他各類生鮮農產品規模也均位于世界前列。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速度也較快。據《2016-2020年中國生鮮冷鏈物流行業市場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生鮮物流總額在3.5萬億~4萬億之間,每年增長達到22%。我國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其損失率高達到25%~30%,而發達國家損失率一般在5%左右,在物流環節,美國僅為1%~2%。保守估計,我國生鮮農產品年損失高達750億元以上。目前,我國生鮮農產品尚未廣泛形成具有競爭力和穩定運作的供應鏈體系,存在流通渠道過長、流通環節復雜、流通效率較低、冷鏈物流體系不完善、冷鏈物流市場化程度較低、冷鏈物流管理技術水平較低等一系列問題。專業化生鮮農產品物流提供商奇缺,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服務提供商以個體中間商或供應商為主力,規模小、層次低、實力弱、經營地域范圍小、離散性強,配送能力和服務質量都很有限,與上下游企業之間不能形成穩固的合作伙伴關系,既無法保證穩定的供應,也無法保證采購質量,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傮w而言,生鮮供應鏈協同性較差,任一個環節均有脫節的可能。供應鏈商業生態系統是供應鏈管理與商業生態系統耦合而形成的全新商業模式,不僅可以實現生鮮農產品產業升級與戰略轉型,而且還能幫助企業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因此,構建生鮮農產品行業商業生態系統勢在必行。
2文獻回顧
影響供應鏈效率的關鍵在于供應鏈的不確定性?,F代市場的動態性和不穩定性趨向日漸突出,商業交易日益復雜,不確定性因素(供應鏈內部、產業和環境因素等方面)不斷增加。供應鏈理論缺乏對中觀產業角度及環境因素的動態描述,這些早已成為供應鏈理論的“軟肋”,而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則能彌補并克服供應鏈理論上述不足,是供應鏈理論更進一步的發展。關于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學者們主要圍繞基本概念框架和系統特征、商業生態系統發展規律和內部機制、商業生態系統理論應用三個方面展開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JamesMoore(1993、1996、1998)是系統而科學地提出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Ecosystem)概念的第一人,他借用自然界生態系統隱喻當今市場中的企業活動,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一種由客戶、供應商、主要生產商、投資商、貿易合作伙伴、標準制定機構、工會、政府、社會公共服務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等具有一定利益關系的組織或群體構成的動態結構系統。后繼學者基本上都把商業生態系統定義為由不同的組織種群構成的商業網絡系統,只不過是研究視角和側重點略有不同:以Iansiti、Levin(2004)和Kim(2010)等為首的學者們在“生態視角”下,運用生態學中的生態位來描述商業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征,認為商業生態系統由占據不同但彼此相關的生態位的企業所組成,一旦其中的一個生態位發生變化,其他生態位相應也會發生變化;而以Peltoniemi(2004)、Vuori(2005)、DenHartigh(2004)和VanAsseldonk(2006)等為代表的學者們則從“網絡視角”下,把商業生態系統看成一種動態的網絡結構,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一種由具有一定關系的組織組成的動態結構。廣義上的商業生態系統還包括自然資源、市場環境、政策環境、科技環境等環境因素。商業生態系統具有強調系統成員多樣性、突出關鍵成員作用、邊界模糊、動態開放、協同進化、自組織、反饋調節和動態平衡等特征(歐陽泉,2013)。為更進一步解決商業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和評價機制等問題,學者們提出了一系列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相關模型。第一種是商業生態系統結構模型:以Moore(1996)為代表的研究側重于商業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組織種群和子系統;而以Garnsey和Leong(2008)為代表的研究則主要通過描述商業生態系統內部核心企業的合作網絡來具體闡述商業生態系統內部的交互機制;第二種是商業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評價模型:Iansiti和Levin(2002)從生產率、穩健性和利基創造力三個維度來評價商業生態系統。由于此模型建立在中觀層次上,很難用于指導企業視角的商業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評價,因此,DenHartigh等(2006)對此模型的測量指標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從企業視角出發增加伙伴健康和網絡健康兩個維度,構建了新的跨層次(結合系統層次和企業層次)評價模型,商業生態系統成員企業,可以評價合作伙伴和所處商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第三種是商業生態系統內部企業角色—戰略匹配模型:Iansiti和Levin(2004)從創新動態性以及網絡關系復雜性兩個方面來考察企業所處商業環境的狀況,構建了一個商業生態系統內部企業角色—戰略匹配模型,把戰略劃分為利基型、骨干型、商品型和支配型,但是在實際的商業生態系統中,往往并不真正存在骨干企業,而通常是由幾家旗艦企業構成系統核心,因此,Kim等(2010)提出了旗艦企業的戰略選擇模型,把戰略分為穩健型、創造型、協作型和生產型。眾多研究不斷推動著商業生態系統向前發展,相關研究也從理念式的探討逐漸推廣到實際的商業實踐中。Kim等(2010)以Google、IBM為例,詳細分析了旗艦企業的戰略選擇問題。ZhangJ.等(2011)對中國移動公司的案例進行了研究,劉剛等(2013)以蘋果公司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F階段,對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大部分還是停留在將生態學概念加以靈活性的轉化后運用于企業環境分析,或者只是對商業生態系統演化的表象分析,欠缺商業生態系統內部運行機制的深層次研究。已有關于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涉及到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領域的相對滯后,成果也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一種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
3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構建
構建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框架模型,要考慮與生鮮農產品行業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各個主體和影響因素,需要打破傳統商業模式下對企業、政府機構、投資者、消費者不同群體及不同作用的區分方式,模糊化行業界限,擴大企業的服務領域。智能配送平臺不僅可以整合生鮮農產品行業優質資源、優化業務流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成本,而且還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減少環境污染和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诖?,本文構建一個以生鮮智能配送平臺為核心的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此系統由核心生態系統、支持系統、環境系統和競爭系統等4個子系統構成。第一,核心生態子系統,亦可稱為核心供應鏈生態系統。該子系統以生鮮智能配送平臺為核心,由生鮮農產品種植、生產、加工、物流、流通、消費等供應鏈參與各方構成,包括:生鮮農產品種植生產者、生鮮農產品加工企業、第三方生鮮農產品倉儲企業、第三方生鮮農產品運輸企業、生鮮農產品配送企業、中間商、零售商、消費者等生鮮農產品市場行為主體,它們是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的主要“物種”。作為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核心的生鮮智能配送平臺將既為生鮮農產品商業活動提供公共平臺,也可以作為整個生態系統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它可以對生態系統進行資源整合和成員進行協調。該生鮮智能配送平臺通過與生態系統其它成員的連通,充分調配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各個成員的資源,從而形成全局最優的生鮮農產品配送方案。核心生態系統居于整個系統的核心,是影響和決定生鮮農產品生產、供應與銷售環節的關鍵,是整個系統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任何一個生鮮農產品核心生態系統會遭遇來自競爭系統的威脅。第二,支持子系統,即核心生態子系統在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外界包含資金、物質、技術、政策等方面在內的幫助和支援,為核心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提供技術支持、標準引導、融通渠道、質量檢測、法律保障等,保障整個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健康運轉。該子系統主要由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集成技術、國家及行業相關標準、投資者、質檢部門、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等相關組織單位構成。第三,環境子系統,即生鮮農產品生態系統演進的外在宏觀環境。每個企業、供應鏈或供應鏈生態系統都不可能脫離周圍環境而單獨存在,都是生鮮農產品市場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整個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環境子系統主要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科技環境、地理自然環境等方面。環境系統居于商業生態系統最外層,作用于核心生態系統、行業競爭系統、支持系統,為生鮮農產品核心生態子系統提供生產、流通及銷售的政治、經濟、法律、科技和地理環境。第四,競爭子系統,即競爭對手們。諸多彼此競爭的企業、供應鏈或供應鏈生態系統構成了生鮮農產品市場,它們之間存在著天然的敵對競爭關系。對于每一條供應鏈或供應鏈生態系統而言,自身之外的競爭者們就構成了競爭子系統。競爭子系統對核心生態系統的生產、流通及銷售產生影響,其競爭產品共同分割整個生鮮農產品消費市場。核心生態系統是開放的,受競爭系統作用,又反作用于競爭系統。
4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特征
第一,開放互動性。生鮮農產品生態系統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環境之中,同時系統內外部時刻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外部環境為系統的演進提供了必要的技術、資源、市場規則與制度等激勵與約束,對生態系統中各“物種”行為有重要影響。各“物種”地位與作用會隨時間變動發生更迭,不斷有新成員進入或老成員退出。當某種“物種”與系統內部環境相適應時,會促進“物種”協同發展;相反時,系統會促使其自身變革,否則會被系統所淘汰。同時,運行良好的生鮮農產品生態系統也對外部產生重要影響,為社會創造財富,促進社會發展。第二,多元共生性。生鮮農產品生態系統構成“物種”多元化,產品供應鏈復雜。任何一種生鮮農產品的商業運作都不可能由單一“物種”獨立完成,而是在“關鍵物種”的領導下,由供應鏈上各環節“物種”協同完成,基于共同的利益關系,各“物種”彼此影響,共同演化、互利共生。第三,協同共進性。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內部成員各盡其責、彼此依賴、相互關聯,形成共同進化、協同發展的新局面,協同共進性會激勵各“物種”為本系統整體發展考慮,采用恰當戰略模式,實現共生共贏。第四,動態演化性。生鮮農產品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演化并具有反饋調節功能的有機系統,可粗略地劃分為開拓期、擴展期、成熟期和自我更新或死亡期等4個持續階段。當外部條件、環境適宜時,生鮮農產品生態系統將會從低級逐步向成熟期演化,參與主體增多,“物種”日漸豐富,供應鏈日益復雜,逐漸形成一張相互交織、相互補充的網絡,系統協同功能、“抗擊打”能力及穩定性也越來越強大。相反,當外部環境不利時,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就會斷裂,整個系統就會提前進入衰退死亡階段。
5結語
本文構建了一個以智能配送平臺為核心的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框架。系統內部各“物種”之間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共生關系。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從本質上改變了“分小蛋糕”的戰略思想,以利益共享為紐帶,采取“做大蛋糕”新型戰略規劃,實現系統內供應鏈優化和價值增值,不僅能充分發揮智能配送平臺的信息中心作用,實現信息及時溝通共享,有效應對“牛鞭效應”等問題,而且有利于整個生鮮農產品行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王海峰 李曉麗 姜永強 單位:煙臺南山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興元.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及其研究意義[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2):175-177.
文中針對目前生鮮農產品流通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運用物聯網等智能集成技術,基于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和配送模式,構建了生鮮農產品智能配送平臺,并分析了該平臺特點及其功能模塊。
【關鍵詞】
生鮮農產品;智能配送平臺;配送模式;大數據分析
1問題的提出
近幾年,我國生鮮農產品行業呈較快發展態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3年間,我國水果、蔬菜、肉類、牛奶、禽蛋、水產品等主要生鮮農產品總量連年穩居世界首位。生鮮農產品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物流配送體系的大力支持。物流配送安全性、及時性及其成本高低都直接制約著我國生鮮農產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生鮮物流總額在3.5萬億~4萬億之間,年增長率高達到22%。我國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其損失率高達到25%~30%,而發達國家損失率一般在5%左右。我國生鮮農產品年損失高達750億元以上。借助物聯網等智能集成,整合生鮮農產品交易中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建設智能生鮮農產品配送平臺,是生鮮農產品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隨著移動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國內生鮮農產品配送平臺不斷涌現。以山東省為例,絕大多數生鮮農產品配送平臺輻射范圍以城域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沿海一線城市,在二、三線城市生鮮配送平臺相對較少,輻射整個省域范圍的生鮮農產品配送平臺幾乎沒有。因此,目前急切需要建立一個覆蓋省域范圍以上的生鮮農產品智能配送平臺。建設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生鮮農產品智能配送平臺,不僅能充分發揮智能配送平臺作為信息中心和調度中心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從本質上改變了“分小蛋糕”的戰略思想,以利益共享為紐帶,采取“做大蛋糕”新型戰略規劃,各節點企業互利共生,實現系統內供應鏈優化和價值增值,提高了生鮮農產品配送效率和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整個生鮮農產品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2生鮮農產品配送模式分析
為有效解決生鮮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基于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的思想,提出以生鮮智能配送平臺為中心的山東省生鮮農產品配送新模式。該配送模式采用“生鮮農產品生產基地-配送中心冷庫-最終客戶”二段式直配模式(見圖1),以生鮮智能配送平臺作為生鮮農產品流通、生產、銷售的調度中心,進行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與加工,然后使用第三方生鮮農產品物流企業進行配送,將生鮮農產品送到客戶就近配送中心倉庫,最后再由該配送平臺根據客戶的預留信息進行末端配送。生鮮農產品生產基地可以對生鮮農產品進行包括電子商務、微營銷等在內的綜合營銷活動,客戶可以通過智能移動終端(例如智能手機)進行在線訂購生鮮農產品。按照客戶訂單的需求,智能配送平臺會自動尋找最適合的生產基地,向其采購產品。當生鮮農產品采摘、包裝形成物流單元后,智能配送平臺會自動安排最適合的第三方物流車輛等裝備,把生鮮農產品物流單元運送到客戶就近配送中心,并自動安排儲存貨位,完成第一階段配送。根據客戶要求,在適當時間,配送平臺會安排城市配送車輛,將生鮮農產品配送到客戶手中,自此,完成第二階段配送。
3生鮮農產品智能配送平臺構建
3.1智能配送平臺系統總體架構
基于生鮮農產品商業生態系統的思想,運用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GPS全球定位系統和GIS地理信息系統等智能集成技術,面向生鮮農產品生產者、物流企業及最終用戶,構建集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和物流配送于一體的綜合性智能配送平臺。該系統框架主要包括感知層、網絡層、應用支撐層、數據資源層、綜合應用層、應用展現層和用戶層,還包括安全、標準和運行維護保障體系措施。感知層是智能配送平臺感知外界的“感覺器官”,主要作用是識別物體和采集信息。包括條碼系統、RFID系統、車載智能終端、攝像頭、各種傳感器技術等。網絡層主要負責信息傳輸,包括互聯網、移動網絡、WSN、WLAN等各種通信網絡。應用支撐層是一個信息集成環境,將分散、異構的應用和信息資源進行聚合,通過統一的訪問入口,實現結構化數據資源、非結構化文檔和互聯網資源、各種應用系統跨數據庫、跨系統平臺的無縫接入和集成,提供一個支持信息訪問、傳遞以及協作的集成化環境,實現個性化業務應用的高效開發、集成、部署與管理。數據資源層采用統一的建設規范、對生鮮農產品智能配送平臺信息資源進行科學分類組織和管理,為各類服務應用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綜合應用層是整個平臺業務功能及應用的實現,包括倉儲監控與智能管理系統、配送監控與智能調度系統、交易管理與智能分析系統、統計管理與智能分析系統。用戶層和應用展現層面向生鮮農產品配送過程涉及的政府、供應商、物流配送企業、客戶、業務人員等各方提供稅收、車輛、貨物運輸、結算等綜合智能的全流程管理與服務以及各類應用的展現方式。三大保障體系包括標準體系、安全體系和運行維護體系,是本平臺順利建設與運行的重要條件。
3.2智能配送平臺主要功能模塊
智能配送平臺將生鮮農產品供應、線上交易、線下配送三大管理子系統信息資源有機融為一體。該智能配送平臺相當于“移動網上生鮮超市+云計算配送中心”,實現了使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購買生鮮農產品的目標,主要由供應商管理、網上交易、物流配送、倉儲管理、數據分析與預測等五個功能模塊構成。第一,生鮮農產品供應商管理功能模塊。該模塊在對生鮮農產品供應商進行科學分類編碼的基礎上,對供應商信息進行有效管理。分終端應用和后臺維護兩大部分,前者面向不用的使用者,并具有不同的權限,后者由智能配送平臺相關管理人員完成。第二,網上交易功能模塊。通過該模塊,用戶可以實現在線下單,主要有前臺客戶系統和后臺管理功能模塊??蛻粝到y功能模塊可以實現商品搜索、商品評論、購物車、在線支付、在線客服、訂單狀態查詢等電商網站常用功能。后臺管理模塊包括商品管理、權限管理、訂單管理、數據分析與統計等功能。第三,物流配送管理功能模塊??蛻粲唵紊珊螅撃K根據訂單情況以及車輛的相關數據,按照智能配送平臺車輛選擇模型,自動計算最合適的配送車輛,然后將訂單信息推送給第三方物流企業及其司機。如果有多個司機參加競標,系統將衡量哪個司機更合適,就選擇哪個司機來配送貨物。配送平臺在將訂單信息發給駕駛員的同時,會計算出駕駛員最適合的路線和達到目的地的時間。整個過程中運載工具的空載率和空馳率得到有效降低,從而降低配送成本。第四,倉儲管理功能模塊。該模塊可以對生鮮農產品倉庫進行可視化監控與管理,實時獲取產品狀態與信息。第五,數據分析與預測功能模塊?;谏r農產品各種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挖掘,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對客戶消費行為大數據進行分析,預測該客戶下次可能的采購類型和數量,進而實現預測性配送,在幾分鐘內實現“買家下單—賣家發送配貨指令—物流配送—買家收貨”全過程。
4生鮮農產品智能配送平臺特點
智能配送平臺能夠以規?;⒕毣椭悄芑倪\作實現生鮮農產品的保質保量的高效配送,并能有效降低配送成本。該配送平臺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智能化。該生鮮配送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了智能化調度。首先是智能化配貨,客戶下單后,配送平臺根據訂貨信息會智能匹配生鮮農產品生產基地,生產基地按照訂單要求第一時間做好準備。其次是智能規劃配送線路,以GPS和GIS技術為基礎,綜合路網交通信息、客戶收貨地理位置、車況信息等因素,配送平臺會計算最優行車線路并實時調整。最后是智能配車,配送平臺根據配送路線和時間要求,智能匹配車輛和隨車人員。第二,大數據技術應用。智能配送平臺集成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使平臺具有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可以預測客戶生鮮農產品的需求情況,從而高效地完成配送。第三,實時監控與可追溯。在RFID技術、GPS/GIS和無線互聯網等物聯網技術的支撐下實現生鮮農產品在物流配送過程中的實時監控,同時也能實現生鮮農產品的可追溯性。第四,體現了移動電子商務思想。配送平臺延伸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上,農產品供應商、采購商、第三方物流企業等各方均可在線登錄平成商務活動。第五,綜合性?;谏虡I生態系統的思想,以智能配送平臺為核心,匯集了從產品生產、流通到消費整個過程的多方參與,平臺業務功能多元化,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交匯點。
5結束語
生鮮農產品的“生鮮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降低,因此,生鮮農產品流通對時效性要求較高。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成本竟占總成本的58%以上?;谏虡I生態系統的生鮮農產品智能配送平臺建設,營造了雙向反饋的生鮮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平臺,為參與方提供了優質服務??梢源蠓忍岣呱r品的配送效率、降低生鮮農產品配送成本和損耗,滿足人們對生鮮農產品安全性、新鮮度等方面較高要求。及時有效發現供應商和組織貨源,并及時采購,提高農產品的流通速度,加速資金周轉,基于信息平臺將分散農戶聯接起來,能夠解決“小農戶和大市場”的問題,節約農產品交易談判成本和物流成本,實現對農產品的信息流、物流、商流和資金流整合,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
作者:李曉麗 王海峰 姜永強 單位:煙臺南山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沈蘇彬,楊震.物聯網體系結構及其標準化[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1-18.
關鍵詞:商業生態系統;環境選擇;適者生存
商業生態系統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根據筆者的研究,與傳統的企業網絡不同,商業生態系統具備類似自然生態系統自組織進化的能力,具體表現為超循環的發展方式。經研究,實際進化過程中,外部環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適應了環境,才算得上進化了。本文對商業生態系統對外部環境適應性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一、外部環境的定義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特定的環境。第一個推出平板電腦的不是美國蘋果公司,但目前真正成功的卻只有蘋果公司,這其中除了產品功能和設計等因素之外,外部環境的改善也同樣重要。如果沒有方便快捷的3G通信和WIFI環境等,平板電腦也不一定能流行開來。目前,蘋果的生態系統已經非常完善和牢固。因此,筆者認為,除了探討商業生態系統如何發展的問題之外,研究外部環境對商業生態系統的作用機制也非常重要。
商業生態系統的外部環境包括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其中,宏觀環境指的是商業生態系統發展所處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技術環境、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等的總稱;微觀環境是指直接制約和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的力量和因素,包括消費者、供應商、競爭者等。
二、外部環境的選擇作用
如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商業生態系統總是處在一個特定的外部環境中,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規模,其所在環境也不盡相同。研究表明,企業只有對外部環境適應,才能生存和發展下去,騰訊公司的微信產品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2011年1月21日第一版本),微信就得到了4億用戶的青睞,而當年摩托羅拉等公司合作的銥星項目而剛好相反。所以,商業生態系統的進化除了需要自組織這個發展動力外,也是外部環境選擇的結果。
研究發現,外部環境的這種選擇作用表現為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具備同樣功能的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比如美國蘋果公司所領導的蘋果生態系統同以Google公司為中心的Andriod生態系統在移動應用方面的競爭;二是宏觀環境因素的影響,即政策法律、經濟環境、自然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商業生態系統的生存和發展;三是消費者需求,這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費者的需求是商業生態系統形成的主要推動力,同時也是商業生態系統生態存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當然,外部環境是動態變化的,所以環境的選擇作用也是動態發展的。例如,在PC時代微軟占據了絕對的壟斷地位,但進入了移動互聯時代,微軟扮演了落后和跟進的角色。因此,在商業生態系統成長過程中,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改變,或者是國家政策等宏觀因素的調整,如果商業生態系統不跟隨著改變,它將被環境淘汰或是被其他更優秀的商業生態系統替代。諾基亞生態系統的衰落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其原有的商業生態系統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主要是消費者的需求)的要求,最終被蘋果生態系統和Andriod生態系統取代。這樣一種新的商業生態系統取代舊的商業生態系統的過程就是環境選擇作用的結果。
三、適者生存
對于商業生態系統來說,外部環境對其生存和發展所產生的選擇壓力迫使其想方設法去適應環境。具體來說,這種適應至少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商業生態系統必須具備一定的功能,能為社會提供某種商品或服務,如手機、住房、餐飲等,而且其所創造的產品要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二是商業生態系統能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存和發展,即商業生態系統在競爭中優勝劣汰的問題。因為具備同樣功能的商業生態系統很多,如提供手機產品的企業不僅有蘋果公司,還有三星公司和諾基亞公司等,所以哪個企業的產品更受歡迎,就意味著這個企業更適合外部環境,而較弱的一方將可能會被環境拋棄。這就是環境的選擇作用——適者生存。
商業生態系統的進化必須適應其所處的外部環境,但并非說環境的選擇作用在其進化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根據霍蘭和蓋爾曼的觀點,適應是適應性主體在進化過程中能否形成有效內部模型的過程,內部模型在形成過程中,適應性主體會對來自外部環境的刺激不斷地進行調整,最后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和環境要求的內部模型。所以,如果商業生態系統可以在進化過程中形成有效內部模型,那么它就能適應環境并進化;否則,它就會被環境淘汰。因此,我們認為,商業生態系統的進化是有“意識”的,是其主動選擇的結果,而非被動的適合環境。
四、最劣必汰、差別保存
環境選擇概念借喻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原則是“最適者生存”,即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競爭中獲勝而保留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競爭中失敗而死亡。這就是適者生存。
但有學者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不利的性狀和現象都會被淘汰,自然界仍然存在著許多與適應無關的性狀和現象。據此,有學者提出自然選擇并非最適者生存,而是“最劣必汰,差別保存”。就是說,那些最差的性狀和物種會被拋棄,而那些雖然與適應無關但不是最有害的性狀卻可以同時被保存下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看到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樣性。
縱觀商業世界,我們發現類似的現象廣泛存在。市場上不僅存在大量同樣功能的商業生態系統,而且魚龍混珠。例如,中國大陸手機行業中既有像蘋果公司和三星公司等優勢種群,也有像華為和小米等一批有競爭力的新進入者,還有很多靠抄襲生存的所謂山寨手機企業。所以,筆者認為,外部環境對商業生態系統的選擇作用也非“最適者生存”,而是“最劣必汰、差別保存”,否則按Haken.H的說法,競爭的最終優勝者只能是一個,這顯然與事實不合。
五、結束語
商業生態系統的概念由James F. Moore于1993年在首先提出并得到了不少學者專家的重視和研究。筆者先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對商業生態系統自組織進化機制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實際中,筆者也發現外部環境對商業生態系統的發展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商業生態系統的發展必須適應外部環境,即適者生存,但這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優勝劣汰。在商業世界中,這種適應表現為“最劣必汰、差別保存”。
參考文獻:
[1]吳建材,王安民.商業生態系統進化模式探討[J].商業時代,2012(11).
[2]葛永林.生物進化的動力機制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
[關鍵詞] 品牌;品牌生態;品牌生態系統;隱喻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 F27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8)01-0056-04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科技品牌創建及其可持續成長管理理論與案例研究”(批準號:70372015)
[作者簡介] 王興元,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市場營銷系主任、品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擔任多家大型知名企業集團戰略與營銷管理顧問,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品牌管理、創新管理以及企業系統管理。(山東 濟南 250100)
一、品牌研究的生態隱喻方法
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經常使用諸如企業或品牌的生存與死亡、企業成長與成熟、企業生命周期、經濟進化、文化基因、商業生態環境、藍海戰略等詞匯與說法,這便是典型的生物學隱喻。生物學隱喻的廣泛使用一方面說明人類習慣于使用自己熟悉及容易理解的語言及交流方式,因為人類本身就是一種高級生物;另一方面,人類使用生物學隱喻方法已經得到了許多重要啟示與成功案例,比如通過飛鳥的啟示人類發明了飛機,通過蝙蝠的啟示人類發明了雷達,通過對生物食物鏈的研究人們開始注意商業系統中的購并現象及供應鏈復雜性管理問題。
復雜性科學既要研究整體系統構成與行為,又要研究微觀子系統的構成與行為,它是整體論和還原論的有機結合。國內外學者霍蘭、錢學森等率先提出了非線性、非平衡系統等理論,而這些新理論可歸納為隱喻、集成、建模、虛擬和定性定量結合等具體的復雜性科學理論方法,其中,隱喻方法被認為是一種最為重要的復雜性問題研究方法。復雜性學者霍蘭不僅公開承認隱喻方法在復雜性科學中的作用,而且特別強調它的重要性。隱喻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方式,它基于相似性或類似性比擬,在不同范疇及領域的事物之間建立對比或對應聯系。科學理論中隱喻的使用是當代科學哲學家所研究的重要課題,他們一般都把隱喻視為描述科學理論構成要素的一種有啟示的范式(黃欣榮,2006)。一旦我們注意到隱喻包括源事物和目標事物,就可以在科學創新中將其構造聯系起來,從而產生新的理解與創意。隱喻將源主體的某些特性與機制作為相關啟示應用到目標主體上,通過源主體與目標主體共有性的隱喻,在人們心目中形成適當情境下的非自然暗示(霍蘭,2001)。生態系統經常被用作其他復雜系統的隱喻(米哈依洛夫,2002),將品牌商業系統描述為生物生態系統是一種隱喻,通過借用生態學語言、生態學原理以及生態學方法進行隱喻類比研究,可以更加有效地描述與探索品牌商業系統的復雜性現象及其內在機理,并且可以得到人類最容易理解與使用的理論與方法。因此,隱喻研究方法將是品牌研究使用的一種最重要研究方法。生態系統隱喻方法主要包括哲理隱喻、原理移植隱喻以及分析方法隱喻等三種,其中哲理隱喻法最易被理解與接受;原理移植隱喻以及分析方法隱喻由于涉及生物與非生物比擬,因此常常存在一些術語及描述的疑義,因而需特別注意。
在進行品牌生態研究中首先需要明確品牌的“擬生物化”主體,筆者認為這個主體實質上就是品牌企業或品牌產品,也就是說,品牌生態實際上是品牌企業生態或品牌產品生態的簡稱。如果認為品牌生態中“品牌”概念屬于純粹的市場營銷領域中品牌概念,將會引起品牌生態涵義的混亂。因此,可以將品牌生態描述為品牌企業或品牌產品本身的生存狀態及其與環境的依存互動關系。如果能夠將品牌視為具有生命的商業主體,那么完全可以利用生物生態學的理論方法對其進行研究。
二、研究的意義
1.以生態學隱喻品牌商業系統,整合社會網絡理論、供應鏈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以及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等,為整體品牌運作提供新的基于對象的動態戰略規劃框架,豐富品牌戰略理論。品牌生態理論有助于企業看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及生態系統構成狀況,為企業品牌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奠定基礎。另外可豐富發展目前的靜態市場營銷理論,為品牌區域市場經營提供有效工具,從而形成基于對象的品牌市場操作的生態模式。通過對品牌生態系統的整體描述與運作機制研究,形成新的品牌生態調查與分析方法,為品牌進入、拓展、領導、抵御、轉移、重建區域市場提供有效策略模式與運作工具。這可有效解決品牌市場運作的片面性、零散性,有利于提高企業品牌市場管理效率。尤其是為品牌企業在更大尺度上考慮系統之間的競合戰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論依據。品牌市場生態系統的研究還可為區域市場商業發展提供指南,尤其對于經銷商、商及各種零售商的品牌經營決策提供依據。依據品牌生態理論方法優化業務范圍與操作模式,可有效提高中間商及零售商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效益。
2.品牌生態系統的研究,有助于政府有關部門了解區域內品牌成員的相互關系以及市場品牌競爭狀況,為政府制定公平競爭規則,建立良性的區域市場秩序,優化區域商業布局,避免惡性品牌競爭,節省社會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品牌生態理論的研究為我國塑造百年名牌提供理論依據,為地區、行業、企業制定持續發展的名牌戰略,為品牌生態系統尤其是中小品牌生態系統長期生存與成長壯大指明道路,尤其對進入WTO后中國品牌應對國際品牌挑戰創造國際名牌,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3.品牌生態系統理論為研究社會商業生態系統打下基礎。一方面品牌企業的市場績效主要取決于品牌產品在市場中的表現,由于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及動態性,品牌產品也需要作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而品牌企業在市場上則保持相對穩定。因此,在市場上,品牌企業是參與競爭的主角,是社會商業生態系統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品牌生態理論的研究可為整個社會商業生態系統的研究打下基礎,有利于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產業結構優化的深入系統研究。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品牌生態基本概念、術語與原理體系以及實用方法的研究,為社會商業生態系統研究提供理論及方法支持。
三、品牌生態研究動態
1986年美國Moore在《哈佛商業管理》評論上發表了“新競爭生態學”,首次提出商業生態系統概念(Business Ecosystem),指出“商業生態系統”是以組織和個體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是客戶、供應商、主要生產廠家以及其他有關人員──他們相互配合以生產商品和服務──組成的群體,同時包括其他利益相關者等。隨后他在1996年出版的《競爭的衰亡》一書中利用生態學原理初步建立了商業生態系統的理論框架。Moore強調,企業要成功,僅僅完善自身還不夠,還要塑造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發展,因為其所處生態系統的前景制約著企業的發展。揚西蒂(2004)進一步闡述了從商業生態系統出發制定戰略的方式,提出要制定正確的戰略決策,必須了解公司賴以生存的商業生態系統以及公司在商業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傊虡I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企業是它所棲息的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另外作為傳統管理理論最新進展的社會網絡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供應鏈管理理論等,其內涵及本質基本上都屬于超越企業邊界和關注企業環境的理論延伸。社會網絡理論則從社會學角度研究企業與社會其他成員的關系強度等問題;利益相關者理論則從公司治理角度研究企業治理所需考慮的利益關系,實際上是基于企業權力強度的關系理論;而供應鏈管理理論則主要從物流信息流優化平衡角度對前后關聯企業實體運作的管理進行研究。這些理論體現了新時代復雜多變環境下企業管理理論的新進展,為企業更加有效運作提供了方法與工具。然而,從理論深化、推廣及應用情況看,上述這些理論尚缺乏協調性及可操作性。一方面,這些理論不能系統描述企業的可持續成長機制;另一方面也不能給出一些用于企業可持續成長的系統管理模型與方法。生物生態學在商業管理中的應用成果在描述企業可持續機制方面有了較大進步,尤其是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的提出,為深入理解企業可持續成長規律提供了新的視角及方法。在品牌管理方面,生物生態學的引入也有了一定的進展。而在當代品牌理論中,品牌被比喻為“生命體”,使得品牌理論從靜態走向了動態,從個體走向了整體化,生物生態學為品牌可持續成長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及方法借鑒。
當對品牌進行生態學考察時,就會發現品牌像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一樣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生態系統,即品牌生態系統,自然界中的生態規律同樣適用于這些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在這個商業生態系統中,品牌企業是其關鍵優勢物種,它決定了系統的規模及核心競爭力。個體品牌生態系統由品牌產品、品牌擁有企業、股東(或投資人)、員工、經理人、供應商、最終顧客、金融機構、大眾傳媒、社會公眾、中間商、政府、競爭者、其他相關企業以及社會、經濟、文化、自然環境等組成。品牌生態系統作為典型的商業生態系統,是社會經濟中關鍵及優勢物種組織。眾多個體品牌生態系統與其他品牌生態系統一起組成了區域市場品牌生態系統。實際上,個體品牌生態系統是由關鍵及優勢種群――品牌企業、供應商群落、分銷商群落、零售商群落、消費者(或用戶)群落、中介成員群落、政府及其他成員群落以及社會自然環境等組成,而區域市場品牌生態系統則是由眾多品牌群落及市場環境所組成的。品牌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實際上就是品牌的生命周期過程。名牌生態系統生命周期的演化過程可以描述為:非品牌生態系統――準名牌生態系統――名牌生態系統――領導名牌生態系統――老化名牌生態系統――退出的過程。它的運行具有極強的自組織特征,較一般商業生態系統更具擴張性,各方分工協作形成商業生物鏈與共生協作體系。名牌生態系統是以品牌為龍頭的商業生態系統,它是社會商業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
品牌作為市場存在物,具有類似自然生態的特點。品牌時刻與系統內部和系統外部進行著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從生態系統的角度更能把握品牌運營的實際。名牌生態系統的概念由王興元(1999)提出,在進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研究中對最為典型的品牌生態系統―名牌生態系統的構成與結構、名牌生態環境、名牌生態系統演化及運行、名牌生態系統的核心競爭力及擴張性、名牌生態系統的競爭與合作、名牌生態系統的創新與重構、名牌生態系統的評價與診斷、名牌生態系統對現實的啟示等作了系統研究,初步構建了名牌生態系統研究的理論體系。名牌生態系統中不同的系統成員有著不同的利益要求,因此,必須做好系統成員之間的利益平衡,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和應對策略(王興元,2000)。名牌生態系統的競爭存在于三個層次:一是名牌生態系統與其他同類品牌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二是名牌生態系統內部成員之間的競爭;三是名牌生態系統與其他非同類品牌產品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不同的競爭主體根據各自的目標和所處的環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競爭策略。名牌生態系統競爭的強度可由市場中品牌數量及其實力的大小、市場需求飽和程度等來描述,成員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競爭與合作策略。名牌生態系統成員眾多,含有的信息龐大而復雜,為了使名牌生態系統中的信息流程運行保持高效的狀態,必須對系統進行優化控制,名牌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的主體之間含有不同的知識,存在復雜的知識交換,為促進名牌生態系統知識功能的發揮,需要加強組織創新和知識編碼的工作。另外,對名牌生態系統的創新與重構,名牌生態系統的運行及動力機制,名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其調控,名牌生態系統的系統評價與仿真以及名牌生態系統的系統管理策略等問題,進行定性與定量的系統研究。此外,還對品牌生態系統的若干概念及原理進行系統論述,分析了品牌生態系統的適應復雜性、品牌生態系統結構等,建立了品牌生態位測度模型等。
國內許多學者先后對品牌生態學的概念、原理及方法進行了多方面探索。張,張銳對品牌問題的復雜性及生態特征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基于生態系統的品牌經濟與政治結構、品牌生態系統領導的新興模式等。鄧旭東、杜曉娟等在論文“培育品牌生態環境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中通過對品牌生態環境與核心競爭力理論的概述,闡述了培育健康良好的品牌生態環境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就我國企業在品牌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以發展的眼光和從戰略的角度出發,著重分析了企業培育品牌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同時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李振鍵、韓伯棠等在其論文“生態學原理與品牌研究”中對品牌產生與成長涉及到的品牌特質、品牌之間相互作用、品牌與環境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了其與生態學研究生物個體與種群和環境的關系有著內在的相似性。品牌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可以基于這兩個學術領域之間在原理和方法上的相互借鑒,從而引申出品牌個性、品牌生命周期、名牌生態系統、品牌生態學等富有啟發性的概念,這些跨學科隱喻或類比研究,具有實踐和理論的意義。胡望明在論文“品牌生態戰略的宏觀管理模式研究”中對品牌生態戰略的宏觀管理模式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品牌生態戰略宏觀管理模式的“三角”架構。唐興莉、魏光興在其論文“論品牌生態系統管理的三個層次”中提出了品牌生態系統管理應包括管理對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哲學三個層次。黃喜忠、楊建梅在論文“產業集群的品牌生態研究”中對品牌集聚現象進行了研究,指出可以借助生態學理論來研究產業集群中的品牌系統,進而關注產業集群的品牌生態健康問題。王雪蓮等在論文“對國內外品牌發展比較及我國品牌生態戰略系統的構建”中探討了我國品牌生態戰略實施的重要意義。陳紹愿、趙紅等在其論文“品牌生態學:生命原理時代的品牌控制論”概述了品牌生態學的產生背景及相關原理。韓福榮、王仕卿等在論文“品牌理論發展評述”別介紹了品牌生態系統理論。孫莉莉、韓福榮等對品牌生態位適宜度進行了分析。韓金童、汪波等基于生態理論對自主品牌以及中國農機品牌培育進行了系統分析。吳衛杰等對品牌生態安全體系進行了研究。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基于生態學視角對品牌理論的研究已經逐步形成新的熱點,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吸收了自然智慧的理論方法,可以更好地詮釋品牌成長的現象及其內在規律,并提供可供借鑒的品牌生態系統管理策略與方法。
從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品牌生態的研究狀況看,只能說尚處于初級階段,提出的概念、原理及方法比較初步,有待于進一步深化使之成熟。依筆者之見,品牌生態研究可沿著如下三條技術路線進行:一是品牌生態學基本概念、術語與原理體系的系統化及確立;二是生物生態學分析方法移植到品牌研究領域從而形成新的品牌生態學方法;三是品牌生態的實證案例研究??梢韵嘈牛ㄟ^國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品牌生態理論將會成為品牌管理領域的前沿與熱點,其研究范圍也將會擴展至更廣闊的領域。
參考文獻:
[1]James F. Moore,The Death of Competiti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 (USA),1996.
[2][美]Aulay Mackenzie.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黃欣榮.復雜性科學的方法論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5]錢學森,于景元,戴汝為.一個科學新領域――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M].自然雜志,1990,(1).
[6]約翰?H?霍蘭.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0.
[7]王興元.名牌生態系統分析理論及管理策略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8]王興元.品牌區域市場資源競爭及品牌分布規律[J].南開管理評論,2000,(1).
[9]王興元.品牌生態學產生的背景與研究框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7).
[10]王興元.品牌生態位測度及其評價方法研究[J].預測,2006,(5).
[11]Wang Xingyua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alysis for the Name Brand Ecosystem,Proc. of ICIM’2002,China Aviation Industry Press.2002.
[12]張,張銳.品牌生態管理:21世紀品牌管理的新趨勢[J].財貿研究,2003,(2).
[13]張,張銳.品牌生態學――品牌理論演化的新趨勢[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8).
[14]鄧旭東,杜曉娟.培育品牌生態環境 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J].企業經濟,2005,(1).
[15]李振鍵,韓伯棠.生態學原理與品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16]胡望明.品牌生態戰略的宏觀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8).
[17]唐興莉,魏光興.論品牌生態系統管理的三個層次[J].商業時代,2005,(29).
[18]黃喜忠,楊建梅.產業集群的品牌生態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19]陳紹愿,趙紅.品牌生態學:生命原理時代的品牌控制論[J].商業時代,2006,(6).
[20]韓福榮,王仕卿.品牌理論發展評述[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9).
[21]孫莉莉,韓福榮.品牌的生態位適宜度分析[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12).
[關鍵詞]企業生態學;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4)01-0121-02
[作者簡介]暢玉璽(1987-),男,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方向:企業戰略管理。
[基金項目]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2013年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XJGRI2013140);新疆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基于企業生態系統的新疆企業成長能力研究”。一、引言
進入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21世紀以來,隨著“知識經濟”、“創新經濟”以及“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處在一個“大數據”、“大經濟”時代。企業的成長與發展所面臨的的環境越來越充滿動態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傳統企業理論只高度關注競爭和企業自身利潤和自身發展的狹隘思想不僅難以有效解決當今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反而會嚴重阻礙了企業成長和發展。從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理論的提出和流行,到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主張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從彭羅斯和沃納菲爾特的資源基礎理論到后來的蒂斯和溫特的動態能力理論。他們都只以單個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為視角,未能從系統的角度加以闡述。隨著從強調競爭轉變為追求合作共贏,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發展理念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高度認同,使得企業生態學出現和發展不僅有了理論基礎,而且還具備了社會基礎。企業生態學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應運而生,并隨之蓬勃發展起來。
二、企業生態學的發展歷程
1993年,保羅·霍肯(Paul Hawken)從自然生態系統原理出發首次提出“商業生態學”概念。在其著作《商業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的宣言》中,指出要打破傳統的以行業劃分為前提的戰略理論的架構,努力去利用生態學思想來系統研究商業活動與環境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指出“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才是企業發展惟一的真正出路”。隨后,美國著名學者詹姆斯·弗·穆爾(James FMoor)發表《新的競爭生態》一文,首次提出商業生態系統的概念。他以仿生學的角度來描述當今市場中的企業活動,指出現存企業不再僅僅是一個個體,而是商業生態系統的一個成員,并認為除了競爭之外,企業之間的合作應引起關注。1996年,穆爾在著作《競爭的衰亡:商業生態系統時代的領導與戰略》中,定義了商業生態系統是“以個人和組織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并認為該系統是由消費者、市場中介(包括商、銷售渠道、銷售補充產品及其提供服務的人)、供應商和企業自身構成的,企業被視為是企業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物種。同時,該系統不同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在商業領域的簡單運用。他認為“企業發展戰略應關注整個企業生態系統的共同進化,使其成為商業生態系統進化的主導力量”。為了使商業生態系統均衡演化,高層管理人員應經常從產品、市場、顧客、組織、過程、風險承擔者和政府與社會七個方面來考慮商業生態系統和自身所處的位置。作為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每個企業成員不應以戰勝競爭對手為目的,而應以促進整個商業生態系統共同進化為目標,創造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
三、企業生態學的研究類型
1企業個體生態學。其從考察單個企業為出發點,探析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和企業為應對環境因素變化所采取的相關措施。主要研究單個企業和其所生存的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內在聯系。企業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市場行業環境、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等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企業成長環境系統。
2企業種群生態學。其考察對象是處于相同產業特征的企業或產品具有相似性和替代功能的企業,主要研究范圍不僅是處于企業種群中的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且還涉及到群體企業與之交叉的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學科研究的首要任務是對要研究的企業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特質進行分類,然后拿出其中的一類來進行深入研究。
3企業群落生態學。其考察對象主要是像原始社會的“部落”群居那樣,同行業的企業或者不同行業的各種企業在某一個地理區位集聚的現象。主要研究處在企業群落中每個企業之間的相互內部關系及整個企業群落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此來揭示企業群落集聚的演化規律和自適應調節機制,進而探析這種現象對每個企業績效和成長的影響。
4商業生態系統生態學。同企業生態系統學,即把所有企業和所有消費者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由企業(生產者)、消費者和市場環境三大要素構成的商業生態系統,揭示這種系統開發、擴展、發展和進化的規律。探討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政治環境和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對商業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整個商業生態系統對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
四、企業生態系統理論對企業成長的影響
(一)打破傳統的企業界限,強調用系統的眼光審視整個市場
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項修煉》里重點強調了系統思考的意義,傳統的局部分析問題的方法雖然為解決復雜問題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其本身隱藏的局限和問題也隨之日漸凸顯,比如容易讓人斷章取義、舍本逐末、治標不治本、損人利己等。企業生態系統理論更加注重整體性和系統性,指出企業不僅要充分利用與己相關的各種資源,而且還要拓展自身發展界限,把不相關的變成相關的,加強自身的外部資源整合能力。同時,企業也應意識到自身是整個企業生態系統中的一員。
(二)轉變了傳統的企業經營理念和目標
“產品導向型”和“企業自己創造價值”的觀念一直是傳統企業經營的核心理念,企業所追求的是自身利潤的最大化。而企業生態系統理論強調“顧客導向型”和“企業和顧客一起創造價值”,企業追求的是與之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利益的最大化。企業發展應該把追求“價值創造”放在戰略的首要位置,企業只有在所處系統的整體價值不斷擴大的前提下才能實現自身的基業長青。據此可以把企業分為“生命型企業”和“利潤型企業”?!吧推髽I”關注的是自身創造的價值(顧客價值、企業價值、社會價值等)有多少;“利潤型企業”則關注的是自身利潤的最大化。因此,未來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目標是在自身所處的“企業生態系統”中成為“價值型和生命型企業”。
(三)強調共同進化的發展模式
傳統成員企業間的關系多是個零和博弈,即許多企業為了爭奪生產資源和搶占更大的市場而進行著“一山不容二虎”的惡性競爭。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以傷害其他企業利益為代價。然而,企業生態系統的內在核心理念強調企業在獲取自身生存和發展權利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其利益相關者群體的整體利益和整個生態系統的進化、升級,最終實現整個生態系統的繁榮。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處于生態系統中的每個成員企業都必須改變原來那種水火不容的競爭關系,更多地采取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共生關系。這種共同進化的理念不僅包含競爭與合作,而且還超越了價值鏈、供應鏈和協同效應的內涵,是一種新的企業成長、發展模式。
(四)有助于分散和降低創新風險,縮小交易成本
由于企業的發展受到歷史條件和自身能力的局限,再加上資源本身的稀缺性,某一個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不僅不可能滿足當前消費者的眾多需求,更難以保持其經營效益持續的增長;同時也很難應對創新所需的成本和帶來的風險問題。企業生態系統強調自身是一個開放的、與社會的各種資源有著全方位交換的、不斷在進行內、外部調整的動態系統,而且能夠把整個系統內的資源進行有機的結合和重組。因此具有單個企業或多個企業簡單聯盟所無法具有的新的特性和功能。正是這種特質不僅有助于分散和降低單個企業創新風險,而且還有助于縮小企業間的交易成本。企業個體可以沒有完整的附加價值鏈,但要看清生態形勢,順勢而為,通過適時調整戰略,清楚知道這些能力來源并加以利用。學會在生態系統中與其他企業結成一種基于競爭-合作的自適應和自調節的機制,以發揮整體效力,以此來贏得最大的生存和發展主動權,并為生態的健康、繁榮作出貢獻。
(五)有助于改善企業決策者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人們心中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和習慣,是人們頭腦中“簡化了的假設”。 人們腦子里裝的并不是活生生完整事物的圖像、景影,而是概念化了的假設、成見、印象,人們正是通過自己特定的心智模式去觀察事物、采取行動的。因此,不同行為主體的“心智模式”對其行動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企業生態系統的理念將有助于企業領導者擺脫過分分工和一味競爭的思維束縛,改善其“心智模式”,使其完成將思想和機會轉變成顧客使用價值和投資者利潤這一基本任務。這同時也更能使企業決策者以“主人翁”的心態和更富有“社會責任感”的精神去制定企業發展戰略。當企業生態系統學的管理思想變得越來越普及,當越來越多的管理者意識到共同進化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時,經濟的發展將會呈現出指數般的速度;社會資源也將會得到更加合理的優化配置,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將更加和諧友善。
五、結語
企業生態系統不僅是一種微觀的經營策略,更是一種宏觀的經營理念。它不但能夠使企業經營者要注意企業自身成長與發展的生命力,更能夠使他們深謀遠慮,洞察到企業生態的變化,以此來不斷調整自身能力來應對環境。企業也是一個生命體,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但這并不意味著坐等死亡。出生不僅僅是為了活下去,以什么狀態活著、用什么方式去活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生存、成長、健康、長壽不僅是人類生命的追求,也應是企業的最終追求。
[參考文獻]
[1]胡斌企業生態系統的動態演化及運作研究[D]河海大學,2006
【關鍵詞】商業生態系統 企業成長理論 生態位
一、國內外關于企業成長理論的綜述
關于企業成長的理論研究已有很多,其中兩個主要的理論是:基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的擴張邊界的確定,以交易成本的視角,來分析企業的擴張,即成長問題;另一個是以彭羅斯為代表的內部資源成長理論,通過企業內部資源的有機結合實現企業的成長,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政府的扶持。
(一)企業成長理論的發展
追溯企業成長理論的發展,較早而且全面的研究由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派開始,認為專業化的分工能夠提高組織和生產效率,從而實現企業規模擴張和成長,這就是古典經濟學的“規模經濟”成長理論。之后,新古典經濟學的出現,認為企業成長可以通過“最優規模調整”來實現,即不斷地調整規模、產量等指標以達到企業的最優規模。再之后,新制度經濟學派、創新理論的崛起,把企業成長理論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以科斯和威廉姆森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企業成長理論、熊彼特的創新企業成長理論、彭羅斯的企業資源成長理論、安索夫的戰略成長論、德魯克的經營成長論和錢德勒的管理與技術成長論等重要理論(徐建偉 李武武,2011)。
本文主要是以時間為軸闡述國外學者關于企業成長的主要的幾個主流學派的理論。如下表所示:
(二)基于生態位的企業成長理論綜述
商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 System)是生態位理論在企業理論中的最早的運用,由美國管理學家Moore 1986年發表的《新競爭生態學》中首次提出,有的學者也將此譯為企業生態系統。一個新的領域呈現在國內學者的面前,基于生態位的企業成長理論得到發展和豐富,王宏達(2007)從生態位的視角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問題進行相關研究,并建立了衡量生態位的評價指標體系,揭示了不同省區企業成長環境的差異;宋陽(2009)認為企業的成長并不是一個對立的過程,不是和環境對立,也不是和競爭對手對立,而是一動態的平衡過程,這和共生企業之間基于價值鏈網絡的協同是中小企業成長的主要原因,因此共生企業間可以設立共同目標,開展價值合作模式來謀求發展;陳瑞群(2012)從生態學視角對傳媒成長重新進行了界定,認為傳媒業成長其實就是生態位不斷擴充的過程,關鍵是獲取和有效利用傳媒企業的內、外部資源。
二、基于生態位研究企業成長理論的可持續性
馬歇爾認為:經濟學更接近生物學,而不是力學,生物學觀念對解釋經濟現象有重要啟示。生物學中自然界的核心規則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適用于這一條規則,同時這也是商業系統中企業的生存規律,企業應該找準自己所處的生態位,并適應、融入商業生態系統中才能夠獲得發展。同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一樣,商業生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之間也是一種競爭與協作并存的關系。這種協作、共生的競爭狀態使得商業生態系統中各個組成部分變得更加有序,更能夠協調發展,達到一種穩定均衡狀態,最終贏得整體競爭優勢。生物學理論與方法在企業中的應用,就由此產生了生物學類比方法,它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將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視作類似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認為企業也如世間萬物一樣,都有成長和滅亡,這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認為企業的現狀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結果,外部環境是直接主導其生存、發展和滅亡的力量。
雖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但這并不會影響用達爾文理論來分析兩者的演化,兩者之間的發展規律有律可循。也就是說,借助仿真生物學來研究企業成長是可行的。主要的理由有五點:第一,關于企業成長的人為選擇與自然界的生物自然選擇之間并沒有本質性的區別。第二,兩者都存在時間因素的考慮。與有能動性的商業生態系統類似,達爾文的種群思想就是一種動態的理論,認為種群會根據自身內部或者外部環境的改變進行相應的變動。第三,生物的意向性和人的意向性都存在因果關系,可以進行因果解釋。第四,在生物學中生物的生存間和經濟學中企業的生存間都存在競爭與合作的。第五,達爾文進化論與自組織理論之間應該是相互補充關系。達爾文進化論和自組織理論并不是相互替代的關系,而能互為補充,共同為企業成長理論研究服務(覃巍,2012)。
三、企業生態網絡的環境分析
企業的生存環境是商業生態系統,或叫企業生態網絡。這種企業生態學的理論依據是企業與生命體有許多共同之處,如它們都是開放、自組織、分層有序的有機體,具有主動適應環境的能力和生命周期,能夠通過協作、學習等來適應環境,通過合作共生來實現進化等,因此可將企業置于像自然生態系統的商業生態系統中(覃巍,2012)。
借助數學的集合論說明自然生態系統和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映射關系:
一是企業的成長取決于其從商業生態環境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其在商業生態環境中通過合作與競爭或其他各種方式獲取內外部資源以及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這實際上就是生態學中所謂的“弱者淘汰,適者生存”。
二是企業具有與生物體相同的屬性。①企業有應激性和運動。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在不停地變化,這種變化要求企業也跟著改變以適應外部的市場環境,企業能夠根據環境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行動,制定相應的戰略。②企業也有繁殖、遺傳和變異現象?!胺敝场闭f的是企業建立子公司的過程,“遺傳”指的是在企業擴張,建立子公司的過程中,生產技術、設備、產品的設計和人員的派遣等現象,但各個子公司面臨的市場環境和文化背景并不一樣,因此各個子公司的營銷戰略部署會根據它所處的具體的環境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的調整,這就相當于生物體繁殖過程中的“變異”。③企業也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活動。這里的“新陳代謝”表現為計劃、程序、制度、規范等。其中從外界吸收各種要素為自己所用生產產品相當于生物體的同化作用;將自己產出的產品以各種渠道銷售出去以賺取利潤則類似于生物體的異化作用。④企業也要經歷成長和發育的過程。企業有一個與生物體的“萌芽期、成長期、發展期、成熟期、衰退期”類似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
三是從影響自然界和商業生態系統的因子方面的考慮。影響商業生態環境的生態因子主要有需求、資源、地方政府、競爭者、互惠者、經濟基礎、地理、區域文化和法治環境分別與自然生態因子中的食物、水、人類、其他的競爭生物、具有互惠關系的生物、光、地形、區域和溫度一一映射對應。
下面以生態系統為例說明各生態系統的因子對其的作用:
自然生態系統的因子模型與商業生態系統的因子模型相類似,但兩個模型不是完全一樣的。他們的不同之處在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因子沒有層次性,而商業生態系統的因子具有層次性。即在自然界生態系統中,9個因子對生物體的成長沒有層次之分,但是在商業生態系統中,這9個因子是有層次之分的。這種特性的不完全相同也說明了運用生物學的各種原理分析企業成長時應該是有選擇性的。
四、結語
作為一個類生命體,企業也是由不向的系統所組成。企業的成長就是在大腦的指揮下,其余的各管理系統相互配合并為需求市場提品和服務,以實現企業規模的擴大。對企業成長理論的研究可以基于仿真生態學的視角,通過觀察自然界中各生物體的發展和生長過程中的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它的作用,類比出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并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使企業持續穩定的成長。生物學類比是我們研究企業成長問題的一個有效工具,但不能生搬硬套到商業生態系統中,因為人有協商和謀劃,人的意志和生物的本能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因此我們要有選擇地選用這一個方法。
參考文獻
[1]令狐云龍.企業成長性理論流派分析[J].社科論壇,2014.(09):138-139.
[2]覃巍.企業成長理論中的生物學類比研究回顧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09):7-14.
[5]何毅.企業成長理論中吉布萊特定律研究述評[J].現代管理科學,2012(09):69-72.
[6]楊林巖,趙馳.企業成長理論綜述[J].企業管理,2010(07):106-110.
[7]李森森,劉德勝.企業成長理論新進展:非線性成長機制[J].山東大學學報,2014(01):131-136.
[8]王宏達.基于生態位視角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
[9]宋陽.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中小企業成長機制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