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4: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畢業生畢業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畢業生;離校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207-02
每年六月,都是高校畢業生離開校園的日子。在這特殊的六月,畢業生的心態錯綜復雜,起伏不定。這其中有找到工作的欣喜,也有找不到工作的焦慮,既有對外面世界的渴望,也有對踏出校園的恐懼,還有同學間復雜的感情恩怨和對學校的抱怨??傊?,畢業季的各種矛盾潛在地影響著學校的和諧穩定和畢業工作的順利進行。這就要求學校各個相關部門,特別是班主任,做好思想教育預案,分析和把握畢業生的心理動態,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探索畢業生離校前思想教育新思路、新途徑,做到以人為本,提前預防,整體引導,切實做好畢業生離校前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確保校園的安全穩定與和諧。為此,經過三年的實踐,我們按照時間順序,結合實際總結出“六維一體”的畢業生離校教育模式。
一、開展“就業形勢政策與職業規劃教育”——上好一堂就業形勢政策與職業規劃課
每年四月份,各地公務員省級聯考逐漸開展,這個時候大部分畢業生都還在考公務員、考研以及找工作的糾結中,對考研、考公務員及就業形勢缺乏了解,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充滿疑惑。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把工作做到前面,以人為本,耐心細致地做好形勢政策與職業規劃教育。讓畢業生了解就業形勢與政策,建立合理的人生職業規劃,消除對即將踏入社會的恐懼感和迷茫感,教育引導畢業生做好應對機遇和挑戰的心理準備,做好合理的職業規劃。首先,我們要認真傳達和落實學生處的就業形勢分析,積極尋找信息,幫助畢業生客觀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用準確的數字和真實的案例讓學生全面了解專業前景,正確處理學生找工作、考研與考公務員的關系,宣傳當前政府為鼓勵畢業生創業的國家政策和當地政策,引導畢業生確立符合實際的就業期望值,增強畢業生對畢業后順利就業的信心。其次,我們每年四月份都會邀請專業職業規劃師為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指導,讓學生樹立“職業規劃”的觀念,克服就業過程中的隨意和浮躁。提前打好“預防針”,讓學生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就業困難做好心理準備,初步引導畢業生合理的工作目標和發展方向。通過以上步驟,使畢業生對接下來三個月可能遇到的情境做好心理準備,幫助他們處理好就業、擇業、心理等困惑,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心態面對未來。
二、健康心理教育
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課。每年畢業季,除了畢業、離別等正?,F象外,還有一些我們不得不正視的普遍問題,如畢業前的消極心理、不正常的情感表達、毀壞公物,甚至為了逃避現實而自殺的嚴重不負責任的行為。這些行為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心理上的問題。為此,有必要針對畢業生特殊群體再上一次特殊的心理課程。這次心理課程的針對性要強,要通過心理暗示和認知行為及生命教育等心理學方法積極引導畢業生面對正常的分別情緒,正確面對所遇到的挫折并指出適當的發泄途徑??傊?,要通過特殊的心理課程,在一定程度上確保畢業生能夠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地離開校園,走向社會。
三、法制安全教育——舉辦一場法制安全講座
舉辦法制安全講座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畢業生認為自己即將畢業,置校紀校規甚至國家法律于不顧,以校園“老大”自居。在校內不遵守作息時間,擅自離校,沖動解決日常遇到的問題。在校外,頻繁的“散伙飯”導致酒后惹是生非等非理性事件。第二個原因是大學生長期在校園學習、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脫節。為了畢業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出校門后能夠遵紀守法,順利融入社會,我們特意舉辦一場法制講座。例如,我?;A醫學院法醫學系目前共有三名律師,每年五月份,學生實習回來之后的第一堂課就是讓我系的律師講一堂與畢業生緊密相關的法律知識講座。近三年,所有畢業生都順利畢業,文明離校。
四、黨員離校教育——再舉一次右手,重溫入黨誓詞
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對黨員的離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結和升華。畢業生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經行一次正式的黨員離校教育,通過“再次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的形式,增強黨員畢業生在離校之際對黨員身份的認同,樹立對黨的事業的堅定信心,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爭先創優,做好模范,帶好頭。
五、感恩教育——再說一次感謝
畢業的季節除了即將分別的悲傷,在網絡留言里還有畢業生處處可見的感謝話語。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積極引導好同學們之間以及學生對學校、對老師的感恩之心,開展一次感恩教育主體班會。在這個主題班會上引導學生思考在畢業之際還能為母校做些什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安全文明離校。學校也積極以人為本,為畢業生離校提供便利溫情的服務,讓學生對母校留下美好回憶,增強畢業生對母校、對老師、對同學的懷念之情,進一步教育畢業生在以后的工作學習中學會感恩、學會團結、學會關愛。
六、未來有約——寫一封給未來的信
畢業生群體雖然心態錯綜復雜,但都對未來充滿向往。我?;A醫學院法醫學系在畢業生離校前都會讓學生們寫一封給未來的信。在寫信過程中學生不僅僅展望未來,還能對大學做一個總結,重新梳理大學的點滴路程。這種形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有的學生反應“寫著寫著眼淚就流出來了”。班主任將這些畢業生的信保存好,等到以后畢業生再相聚時將這些信再交給學生。這封寫給未來的信能讓畢業生們沉靜下來,認真思索那些讀書日子的得與失,思考之后的人生規劃,鞭策他們為未來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奮斗。
“六維一體”畢業生離校教育模式還只是一個探索,實施近三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畢業生懷著對母校的眷戀和感恩,安全文明離校。針對畢業生教育這個復雜系統的工程,還有很多途徑值得我們探討和嘗試。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智新,馮時林.論大學生法制教育[C].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出版社,2002.
1.研究背景
甘肅中醫學院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專業自從2001年開設并招生以來,學生畢業前一直采用畢業論文答辯的考核方式。通過對近5屆學生畢業論文質量及答辯成績總結和分析,發現本科學生的畢業論文部分是理論探討性文章,部分是簡單病例的分析或診療體會,論文答辯偏重于對畢業生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不能全面反映畢業生對臨床技能的掌握情況,也不能很好地反映臨床實踐教學的成果,同時,這種考核方式比較簡單,畢業班學生重視程度不夠。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實習期間對臨床技能的掌握情況,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臨床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我們從2010年起,對畢業生畢業考核方式進行嘗試性改革,具體方式是在原有畢業論文答辯的基礎上,同時結合臨床技能考核,以檢驗學生對臨床技能的掌握及應用情況,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專業特點的畢業考核模式。
2.考核內容及方法
結合醫學教育模式,以及學生畢業后參加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現實需要,為進一步鞏固臨床實踐教學成果,課題組加強了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前臨床實踐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現有畢業論文答辯的基礎上,對2010—2011屆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學生相續進行了臨床技能考核。
2.1 動員宣傳和組織管理
分別在2屆畢業生進入實習基地之前,進行畢業前臨床技能考核的動員與宣傳,使學生帶著任務走向實習崗位,重視臨床技能的學習和知識儲備。學生畢業實習結束時,中西醫結合系統一組織部署臨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選主考成員、組織考前培訓會、監督考核過程及考核成績分析等。同時,根據國家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試大綱,發動全系中、西醫副高以上職稱教師組織考核題庫,系部主任親自把關,保證題庫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適用性。
2.2 考核學生范圍
中西醫結合系2010—2011屆全體畢業生,共計434人。包括: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2005級154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科起點本科2008級82人,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2006級134人,中西醫臨床醫學??破瘘c本科2009級64人。
2.3 考核內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參考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多站點考核方式。因本專業學生畢業時要進行論文答辯,同時上交20份不同病種的大病例,因此,我們不再組織臨床答辯和病歷書寫環節。結合我系學生的實際狀況,經過專家對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論證,最終決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實際能力的2站式考試。第1站考試為基本操作考試,考查學生西醫臨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規范程度,學生現場任意抽取2道試題,每道試題思考時間不超過5分鐘,現場演示或作答,監考教師當場給分,滿分50分。第2站考試為辨證論治考試,考查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能力,要求考生依據中醫四診等臨床資料,進行中醫辨證分析(病因、病機、病位、病性等),完成中醫診斷、鑒別診斷、治法、方劑名稱、具體的藥物處方(藥物,劑量、煎服法等),針對病情,提出中醫預防、調護方面的措施與注意事項等,考試結束后由中醫教師根據評分標準評分,滿分50分。技能考核總分為100分,達到60分為考試合格。
3.考核結果及分析
2005級本科、2008級專升本、2006級本科、2009級專升本第1站考試平均成績分別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試平均成績分別為31.73、30.35、31.46和32.00分。總評成績分別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績顯示,2011屆總評成績高于2010屆。2011屆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績較2010屆提高了1.44分,2011屆專升本平均成績較2010屆提高了2.04分。同屆畢業生專升本學生考核成績高于普通本科生。4個班共同特點為:第1站考核成績較高,平均成績達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績偏低,平均成績只達到及格(30分)。
4.討論
4.1 學生重視考核程度有待加強
2010屆畢業生第一次進行臨床技能考核,學生重視程度不夠高,2011屆畢業生考試前準備相對較充分,部分學生向往屆學生探聽有關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內容,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所以,考核成績總體上升。但是,總評成績上升幅度不大,則說明2屆畢業生臨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專升本的總評成績高于同屆普通本科班成績,原因在于,專升本的同學已經經歷過一次畢業和就業以及專升本考試的歷練,他們更加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能認真對待畢業前臨床技能考核,這一點在我系學生論文答辯時也有所體現,即專升本的同學對待論文答辯比普通本科班學生認真,論文書寫質量較好。所以,今后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動員工作,引起學生對畢業前臨床技能考核的足夠重視。
4.2 學生中醫辨證思維能力亟待加強
從考核結果看,學生對于西醫臨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較扎實,對常規的檢體操作都能應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績良好。但是,中醫辨證論治平均成績只達到合格,說明學生已基本具備中醫辨證思維能力,但是,傳統中醫辨證思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己私Y果也提醒我們,對于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方案應根據專業實際繼續進行調整,適當加強中醫經典課程學習,培養學生扎實的中醫辨證思維能力。
4.3 考核達到了以考促學的目的
以往我系畢業生只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大多數學生的論文書寫比較規范,認真,但也有少部分學生隨便摘抄一些文章內容,甚至從網絡上東拼西湊應付了事,只要論文答辯過關,就能畢業。我系組織的除論文答辯之外的臨床技能考核,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也增加了學習的動力,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臨床技能的熱情,達到了以考促學的目的。
4.4 為參加國家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考核做好鋪墊
目前,國家已推行執業醫師考試、注冊制度,這是醫科類畢業生從業的必經之路。我們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學生畢業后參加全國執業醫師考試的提前預演,學生切身體會考核的方式和難度,對其今后參加國家執業醫師考試有一定的指導和幫助。
總之,考試只是一種手段,目的只在于提高教學質量。要培養學生扎實的臨床技能基本功,首先要重視臨床實踐教學過程,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其次,還應該對考核方法進行探索性的改革,多層面挖掘學生的潛力,較為全面、客觀地對學生畢業前的臨床技能進行評價。
醫學院校畢業生是我國衛生事業的生力軍。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的加快,醫學畢業生的數量也急劇增加,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醫學生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
1大學生就業面臨的若干問題
1.1畢業生擇業觀念陳舊,就業期望值過高多年來醫學專業的畢業生相對于其他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的確定性比較強,就業形勢一直較好,使醫學畢業生缺乏競爭意識,沒有緊迫感。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之間的差距較大,大學畢業生選擇就業區域時,過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熱點地區。于是“留城市,高不成,低不就”成了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的實際選擇和切身感受。在此情況下,一方面大學生在城市中就業難的問題就顯得異常突出,而另一方面經濟不發達地區和農村鄉鎮醫院對人才相對匱乏也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轉變就業觀念,成為了解決因醫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當務之急。
1.2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由于近幾年高校擴招,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大學生在校期間又不注重素質方面的培養。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非常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職業能力素質。目前高校畢業生綜合素質表現出的弱點頗多,主要概括為:①專業知識專而不博,職業發展后勁不足。許多高校只重視專業基礎知識教育,而忽視了淵博的學識教育,從本質上說,我們的培養目標其實是讓學生“專而不博”。近幾年來,迫于就業壓力,學生片面追求專業學歷提升,導致知識面較窄,缺乏創新思維,動手能力不強。②能力水平不能滿足社會需要。由于高校在大學生對知識運用及創新的能力培養方面投入相對不足,導致了學生既沒有淵博的知識,又缺乏專業技能的訓練。③職業素養教育欠缺。部分大學生上崗后表現出知識轉化能力較差,不能運用所學知識很好地發揮專業優勢,其原因在于大學階段缺乏職業素養的教育,從而影響學生自身知識的轉化。
1.3求職途徑把握不準不少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各樣人才交流會“廣泛撒網”的方法,或希望通過熟人“托關系”、“找門路”以捧上“金飯碗”,不善于“推銷”自己,沒有針對自己的切實優勢,通過重點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情況,提高就業率。
2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幾點建議
2.1醫學畢業生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積極主動擇業只要廣大畢業生更新就業觀念,實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確定合適的就業期望值,主動擇業,在社會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位置。①冷靜地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與趨勢,我們會發現,經過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年的培養和補充,現在大城市和各大型醫院人才已相對飽和,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人才系統。而另一方面,廣大的鄉鎮和基層醫療單位多年來未能接收到一定數量的醫學畢業生,廣大農村地區仍然存在缺醫少藥,醫療技術水平低下的現象。因此,急需大批有才能的醫學大、中專畢業學生去開拓,去創業,去改變現狀。所以,可以說醫學大中專畢業學生建功立業的機會在基層,在鄉村。②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社會是發展的,而發展靠什么來促進呢?競爭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然而對于應屆畢業生,尤其是普通大學畢業生,要想找一份理想如意的工作,還是很艱難的。所以,不妨寄希望于積累工作經驗以后,獲得
較好的市場附加值,待各方面都充實提高,羽翼豐滿后,實行第二次“就業(擇業)”,從而找到理想的單位。在先就業之后,不但可以積累經驗,更可以對社會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之后再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這并不是說把起始的工作僅僅當做一個跳板,而是把它當成一個積累財富資本的原始股,并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使自身不斷增值,增加競爭的砝碼。③拓展大學生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實踐能力是醫學人才的重要素質,重視實踐能力培養是高校醫學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向。大學畢業生就業首先需要廣博扎實的基礎知識,同時還應具備各種各樣的技能。一個人只有書本知識而無工作所必需的各種基本技能的人,是不會受到社會的歡迎的。通過對醫院等用人單位的調查、總結,我們深深體會到醫學生應掌握以下就業所需要的幾種能力,及時調整、充實和完善自己,為就業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適應社會能力。適應社會首先需要調整自己的觀念,勇敢的面對挑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反映。人際交往能力。醫學生在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上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大膽參與。抓住機遇,積極參加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特別是寒暑假做家教、推銷和服務工等等都利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二是心理相容。在與人交往中,要有寬闊胸懷,要做有遠大理想、開朗、豁達,對人謙讓的人。三是誠實守信?!叭藷o信而不立”我們無法設想一個虛偽寡信的人能在人際交往中占上風。組織管理能力。醫學生畢業后不可能每個人都走上領導崗位從事管理工作,但每個人在將來的工作中卻都會不同程度地應用到組織管理才能,這是現代社會對綜合性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動手能力。對醫學畢業生而言,無論你今后是從事教學、科研工作還是在基層第一線,動手能力的強弱都將直接影響到你的能量的發揮程度。因此,你們要特別重視實習,在臨床實習期間,要做到:多看多學多想多干。開拓創新能力。醫學生培養開拓創新能力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積累知識,增長才干。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越多,他的開拓創新能力就越旺盛。二是培養想像力。三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即全方位、多層次思維方式。具備這一思維能力,對培養自己的開拓創新能力無疑是如虎添翼。競爭能力。大學生是最具有競爭力的社會就業群體。競爭是醫學畢業生實力的展示。在同等學歷的畢業生中,或多一個外語能力(四級或六級)、計算機能力(國家二級或三級、四級),或多一個寫作能力(在刊物上發表文章),或多一個公關能力等等,都會引起用人單位的特殊興趣。表達能力。它有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兩方面??陬^表達能力首先要敢于說話,大學生要敢想敢干敢說。其次要有話可說,大學生要多讀書多看報,關心國家大事,掌握更多的信息,關注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這樣才能有話可談。
[關鍵詞] 社會評價 護士生培養 護理教育
為了更好地總結高等護理教育的規律,探索高等護理教育與社會需求的關系。臺州學院醫學院護理系、學生工作辦公室、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對2002~2008屆的護理專業畢業生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歷時三個月,陸續走訪了浙江省的上百家醫療衛生單位,采取問卷調查、座談、訪談等形式對護理專業畢業生工作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護士的工作是面向社會,面向廣大公民,除有些在衛生保健機構從事保健工作,在學校從事護理教育工作外,目前重點是在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工作,其中主要包括基礎護理、??谱o理、護理管理、護理教育、護理科研、預防保健等。用人單位普遍認為畢業生的素質較高,工作態度端正、工作責任心強、專業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專業技能嫻熟、適應能力較強。畢業生能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到護理臨床實踐中,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風范。部分畢業生在各方面表現均很突出,已經成為單位的骨干力量或是重點培養的對象。同時,用人單位也指出部分畢業生需要加強的方面,例如,人文素養、人際溝通、開拓創新能力等。他們認為,一些畢業生的自主意識過強而心理素質相對較差,易滿足,缺乏實干精神,在職業道德,吃苦精神方面都有所欠缺,在觸及個人利益事情上表現比較偏激,有時表現為職業心理的不穩定。通過本次調查,醫學院與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聯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用人單位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出的建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進一步加強對護士生的綜合素質教育
現代護理人才的素質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專業業務素質、綜合能力素質等幾個方面。護理事業的發展有四大趨勢:護理人員將成為醫生的平等合作者;護理人員將成為社區衛生保健的主要力量;護理人員將成為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護理人員將為危重患者提供高質量、高技術服務。在經濟飛速發展、改革不斷深化的轉型期社會里,社會各方面(包括護士生、家庭、用人單位、社會大眾)對醫學院校培養出來的護理專業畢業生有很高的期望。針對本次調查所顯示出的畢業生的不足,護理教育應更加注重以下五個方面:
1.將護士生的素質教育納入教學培養計劃。護士生由于專業特點,基礎及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多,課程壓力大。可以一方面適當增加他們選修科目的比例,另一方面,整合課程之間的共同點,以增加素質課教育比例,減少專業課負擔。此外,加快醫學院校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針對不同年級和專業開設選修課程,建議開展心理學相關課程的教學,系統的培養護士生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
2.重視對護士生心理品質的培養?,F代醫學模式的發展,對護理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也包括病人的心理護理。這就需要護士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主要表現在:工作中高度責任感、果斷而堅韌的意志、準確而持久的記憶、熱情而穩定的情緒及敏銳的觀察力等,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造各種氛圍,逐漸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3.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豐富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學生社團,參加各種實踐和志愿活動,在活動中鍛煉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學校應該主動為學生搭建社會實踐平臺,鼓勵護士生走出校園,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及基層醫療機構,使他們了解我國醫療衛生現狀,培養職業素養和團隊精神。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舉辦素質教育講座,使護士生能夠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開闊視野。
4.加強職業榮譽感的教育。目前,大多數護士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為人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譬如他們好以自我為中心,怕吃苦,怕臟怕累,自己又不肯吃虧,挫折能力差,心理素質相對較弱。再加上社會上普遍認為護士只是從事打針發藥等簡單工作的初級勞動者,使得他們覺得護士這個職業社會認同感不強。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加強學生的職業教育,以南丁格爾精神為指引,加強職業榮譽感教育,提倡奉獻精神。
5.在校內管理方面,應加強學生“三自”工作力度,“三自”指得是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使廣大護士生從校內各種行為的自治中增強組織管理和人際交往能力。
二、建立執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醫學院的護理教育大多仍是以專業知識為基本導向的教育模式。護理專業多數課程的理論體系與教學內容仍依附于以生物醫學模式為基礎的醫學教育,強調疾病和治療的多,講病人與家庭社會、護理和預防的少。在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中,重點放在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學習。醫學基礎知識內容的安排偏重,課程內容和護理專業要求有一定的偏離,學科間銜接有待進一步調整。近年來,護理教育中“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相脫離”的問題已被多數人所認同。目前,護理專業教育已經普遍關注了學生專業技術,也就是實踐技能培育的重要性,以專業技術為導向的教育模式逐漸進入實施階段。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 護理模式和護理概念已發生了變化,護理工作已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從功能制護理轉變為整體護理。執業能力的核心內容專業能力已成為當今護理專業培養的客觀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建立執業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修正護理教育課程體系框架。
執業導向的護理素質教育模式應該包括以下內容:借鑒世界各國護理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建立以執業為導向的護理素質教育結構理論模型,修訂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和執業要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及教材體系,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建立以執業為導向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質量跟蹤體系。
三、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由于護理專業自身的特點及我國社會人群存在對護理價值認識不足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護理專業大學生專業思想的穩定、學習的熱情及就業競爭力的提升。因此,護理專業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幫助學生形成對本專業的正確認識和評價。學校要建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長效機制,從大一開始,就要重視大學生就業指導、就業教育等工作,幫助大學生了解護理專業職業發展和職業素質要求,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幫助學生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和能力。就業指導的內容還包括就業思想、心理、就業信息、應試技巧、求職禮儀指導和專業技能訓練,以提高學生的求職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護理專業的畢業生在臨近畢業時會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主要原因是畢業生就業時的首選目標是城市里的大醫院,而各地招收畢業生的時段相近,因此部分畢業生首次擇業失敗后就會面臨就業“困難”。對此,醫學院校應當積極鼓勵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讓學生們意識到在相對不發達的地區工作更能體現人生價值,也有更多的機遇。鼓勵先就業,后立業,再創業。同時,醫學院校應加強畢業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幫助學生瞄準目標、擺正位置,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腳踏實地做事,避免好高騖遠。
四、加強對外交流和合作,培養合格的護理人才
在畢業生中進行跟蹤調查,是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發展和提高的手段之一。此次調研工作不僅使我們能夠了解到畢業生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的表現、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而且能夠了解到社會對護理教育改革的觀點和看法。調研工作加強了學校與其他單位的聯系,使我們有機會學習和借鑒其他醫學院校的教學經驗,有的放矢地開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實地考察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情況,可以向即將畢業的學生更全面地介紹用人單位,擴大畢業生的就業思路。同時,發揮畢業指導中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與畢業生的聯系,加深他們對母校的感情,讓他們了解學校的新發展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們更有歸屬感。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征求他們對畢業生的意見和建議,為學校不斷完善護理教育提供最直接的依據,及時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并根據社會需求及時調整我校的培養方向和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地培養人才。尤其是實地調查,能夠得到更真實、更深入的調查結果,能夠加強與兄弟院校的聯系,相互借鑒一些有特色的教學和培養模式,共同為護理教育教學的發展創新提供寶貴的素材和思路。
參考文獻:
[1]袁芳,徐云.面向21世紀護理人員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實用護理雜志,1999,15(7).
關鍵詞:口腔醫學 就業能力建設 教學改革 執業醫師考試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日趨增多,就業壓力日趨增大。而當前醫療衛生行業的規模下從業人員逐漸飽和,使醫學人才市場競爭激烈。因此專業性更強,就業范圍更窄的口腔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一、近年來口腔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及問題
從以上三表數據得出,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體現在供求結構性矛盾上:畢業生過于集中在東部城市、沿海城市和市及市級以上單位,廣大中西部省份城市、農村基層、城市社區卻無人愿意問津。一方面畢業生抱怨工作不好找,或者有業不愿低就,另一方面用人單位覺得大學生就業能力下強,感嘆招不到滿意,甚至招不到畢業生。
由上表得出,口腔專業學生每年去江浙地區工作的占到畢業生總數的四到五分之一,一方面由于較高的工資收入,另一方面則是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經過一或兩年的時間有近30%的學生離職。通過調查問卷顯示,學生離職的主要原因有:1、認為大學所學知識在工作單位無法自如應用;2、自主動手能力比較差,由于江浙地區醫院帶教老師指導不多,動手能力差的問題就突出的表現出來;3、人際溝通交往能力不足。初到陌生環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交流及與病人溝通建立良好醫患關系上均出現困難。
綜上,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就業難主要在于:1、供求關系矛盾,反映了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的就業思想較為陳舊保守,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2、畢業生就業能力的不足。因此改善大學生就業思想,加強大學生就業能力建設勢在必行。
二、工作對策
(一)以就業能力建設為抓手促就業
“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并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結合口腔醫學專業目標培養要求和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參照就業能力構成兩大基礎研究理論ASID定義的 l 6項技能和SCANS定義的36項能力,經篩選比對提出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7個核心內容:1、規劃能力;2、學習能力;3、實踐能力;4、適應能力;5、溝通交流能力;6、職業道德能力;7、應聘能力。因此我們在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時候要注重對這七種能力的培養,使口腔專業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更好的去適應社會,適應就業市場。
從圖2得出,08屆到12屆學生畢業后繼續深造或從事口腔專業工作的占絕大多數,說明口腔專業畢業生專業思想穩定。08屆畢業學生考取研究生和從事口腔相關專業工作的學生占當年畢業生比例60.1%。09屆比例是100%,10屆比例是98.2%,11屆比例是98.3%,12屆比例是96.7%。因此學生在校期間接受的專業知識教育對就業能力的提高顯得尤為重要。
口腔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新方法,總結經驗,并吸取了先進教學模式,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仿頭模型為手段,加強操作訓練,使學生的操作更接近臨床實際,增強了教學直觀性,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1、成立了口腔醫學專業大學生職業規劃團隊。工作團隊由專業職規劃人員和有口腔醫學專業知識背景的兼職人組成,加強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增強大學生職業規劃的自主意識和執行力,注重個性化和分階段的職業生涯跟蹤服務指導,使職業規劃教育融入到整個大學生活之中。
2、重視實踐技能培訓的學習與培訓。打破學科體系,注意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融合及各專業課間的聯系,適當介紹學科新技術、新進展,增加選修課,給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余地,使其根據個人愛好和專業特點來選修課程。舉辦具有特色的專題講座,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加大實踐課比重,在實習前對學生進行技能強化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正確、規范的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盡量改善表二中所述的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問題
3、盡早接觸臨床和社會??谇会t學教育要求醫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多開展社會活動,早接觸臨床和社會。合理安排學生的見習,了解口腔科日常工作,以增強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興趣。并且可以通過寒暑假實踐活動,安排口腔常見疾病的社區調查活動及早期見習使學生先對相關疾病有初步認識,這樣再學習起來就會更有認同感、更形象生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
4、加強流行病學、社區口腔醫學等與口腔專業未來就業發展方向知識的學習。社區口腔醫療是未來口腔醫療的一大發展趨勢。因此口腔教育者除了講解口腔臨床醫學的知識和技能外,還應教育學生掌握社區口腔醫學等相關知識和技能, 加強流行病學、社區口腔醫學等知識的學習,以利于今后開展相關疾病的社區衛生保健、疾病預防和健康教育等。
5、加強醫患溝通技巧的學習。教師在講述某一疾病的同時,講解該疾病可能引發醫患糾紛的一些預防和處理措施 ,并教會學生一些常用的醫患溝通技巧。例如,如何掌握患者心理,與患者交談的語態,交談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何給患者親切感等。同時注意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著力進行親善、友善、首善的教育。
6、加強醫學生的心理輔導。開展積極的職業指導教育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培養畢業生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善于合作、勇于創新等積極健康的就業心理。通過心理咨詢、個別談話、集體座談等多種形式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就業求職心理,讓畢業生正確面對挫折、懂得自我心理調試、增強自信心,培養堅強的意志,開展形式多樣的求職課程等。使學生求職不再局限于地理位置上的選擇。
(二)以執業醫師考試培訓指導為路徑促進學生學習
從圖2我們可以看到絕大部分口腔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終究會走上與口腔專業相關的崗位,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是必然的要求,因此要在學生在校期間加強學生執業醫師考試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通過圖3看到,從08屆到12屆口腔專業學生畢業后通過執業醫師考試的人數及比例普遍偏低,從08屆學生的40人,通過率67%,09屆學生的32人,通過率52%,10屆的37人,通過率60%,到11屆的23人,通過率38%。說明我們的學生參加執業醫師考試的能力并不強
口腔醫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資格考試有自身特點。將口腔醫學教育與醫師資格考試接軌,使學生順利通過考試,可以極大的促進其就業能力建設,更好的實現就業。
1、加強醫學生基礎知識及綜合素質培養。
完善口腔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體系,除發揮傳統知識傳授的優勢外,如專業知識和技能、職業道德和學習能力等,重點要加大對過去一度重視不夠的隱性知識的傳授,如加大溝通交流能力和應聘能力等方面的知識傳授,開設人文知識課程,完善大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表現認知度;設計開展相應的能力培訓實踐活動,舉辦模擬工作情境活動專項訓練,開發能力,增加實踐積累,在實踐中實現能力的提升。
2、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刻苦鉆研,密切關注本專業最新進展,將學科新技術新進展融入到教學中去,注重各分支學科間的交叉聯系,拓展學生知識面,為其分析解決問題打下良好基礎。
3、改進教學評估體系。
首先,完善考試形式和內容。要結合口腔醫師資格考試要求,確定考試內容和形式,既有對學生知識記憶的考核,也有對學生判斷處理問題等綜合素質的考試,不拘泥于筆試的形式,也可開展相關實驗操作技能的考試。
其次,完善教師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對教師的備課、授課情況、業務水平、科研能力、職業道德等也給予綜合評價,實現教考分離。
再次,加強學生畢業前臨床綜合技能的考核,以醫師資格考試為導向,維護考試的公平性、客觀性,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就業質量。
綜上所述,不斷進行教學內容改革適應時展的要求和以執業醫師考試培訓為導向,加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訓,使大學生適應未來的職場工作做好方向標,立下指南針,促進學生的成功就業。
參考文獻:
[1]程輝,張志興.口腔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安排的改革思路[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2,3.
[2]孫大麟,邱蔚六,郭偉.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五年制教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J].醫學教育,2003,3.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生;就業促進政策
一、“擴招”以來我國大學生就業促進政策概況
就業是民生之本和安國之策。[1]2003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7%,標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國際上承認的大眾化階段。[2]高等教育的大發展伴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急劇擴大,大學畢業生市場供給量迅速攀升。以安徽某醫科大學(以下統稱該校)近十年統招本科畢業生為例,2004年擴招后到2010年的7年間,[3]年平均本科畢業生1549人,比2001-2003年的743人平均增長了14.98%,畢業生人數最多(1805人)的2008年與(1098人)的2003年相比增長了67.6%(見表1)。大規模畢業生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豐富人力資源的同時,也使大學生就業促進成為政府和社會共同關注的難題。特別是2003年后在全國面臨“就業難”的大背景下,隨著中心城市地區就業崗位趨于飽和、沿海省份大城市就業壁壘尚未破解的情況下,畢業生就業期望難以實現。2004年,擴招后第一屆醫學本科生進入市場,去往市及市級以上單位就業的學生由2003年的54.8%下降為2010年的36.1%,去往縣級單位就業的學生由2002年的5.29%上升到2010年的10.02%。
近年來,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中央和國家各有關部門出臺了多項就業(促進)政策,積極發揮政策的利益調節和刺激功能,引導大學生多元化、多渠道就業。以面向基層的就業政策為例,從2005年開始,國家連續出臺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村官計劃、三支一扶項目、預征入伍、選調生等,大力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面向西部就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推廣和新一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醫療人才建設”政策,對基層醫療建設提出一系列促進措施,也為鼓勵醫學畢業生回到基層醫療衛生系統構建了政策支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國家還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以下統稱《就業促進法》),在認真總結我國促進就業實踐經驗,并借鑒國外促進就業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了該法的基本思路,諸如充分體現黨和國家關于就業促進的方針政策,并將其制度化,以建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注重解決就業促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針對就業促進工作中存在的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突出、市場秩序不規范、職業教育培訓相對滯后等突出問題,規定了相應的制度措施?!毒蜆I促進法》為消除就業歧視,保護大學生就業平等權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4]
本文研究對象和統計樣本采自該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2001-2010年安徽省教育廳派遣數據庫有效數據(以下簡稱派遣數據),時間結點為每年8月31日,畢業生涉及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口腔醫學、衛生事業管理、藥學、護理學等17個醫藥類本科專業。本文操作性定義包括:(1)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遵循政府統一統計標準,統計對象不僅包括已經簽約并核發派遣證的畢業生,也包括研究生錄取率;[5](2)畢業生就業地域分為本省和其它各?。ㄊ校?;(3)畢業生就業層次分為?。ㄊ校⒌丶壥?、縣級、縣以下四類。(四)畢業生就業行業,按照派遣數據庫分類,分為醫療衛生單位,國有、外資、其他企業、部隊,城鎮社區、國家項目,高等、中等、初等教育單位,其他事業、科研設計單位五類。
二、2001-2010年醫科類本科畢業生就業去向的實證分析
(一)初次就業率:維持平穩運行
依據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提出的工作分層理論認為,高等教育規模擴展后,由于勞動力市場的多重分割,高校畢業生將主要在主勞動力市場就業,而不愿到次勞動力市場就業。因此,高等教育規模擴展將導致畢業生在主勞動力市場就業的相對機會減少。[6]
2004年以來,該校本科生初次就業率平均為91.30%(見表1),而該校擴招前三年(2001-2003年)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86.0%,待就業率為14.0%。說明擴招后初次就業率不僅保持穩定而且略有上升。而且,這一數字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雖然該校平均待就業率為9.70%,但是根據畢業生離校前“一對一”談話,待就業畢業生中有5%主動選擇不就業,準備參加下一年度研究生考試,其他約5%學生基本屬于選擇性待失業。[8]由于初次就業率統計時間截至為每年8月31日,在9至12月待就業的畢業生仍會繼續積極參加各類考試、招聘活動。截止每年年底,從年終就業率統計情況來看,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約為95%。
(二)職業和升學傾向:簽約率略有下降,考研率有所上升
由于初次就業率包括簽約派遣率和考研率,從進入勞動力市場看簽約率更能代表畢業生職業獲得情況。擴招前該校平均簽約率為75.3%,擴招后為70.55%,下降4.75%。工作分層理論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大學生就業面臨較大壓力。同時,也反映出畢業生已經逐漸認識到就業形勢嚴峻,在職業選擇過程中會主動考慮職業理想與實際市場需求的差異,并積極向市場需求看齊。數據顯示,近十年來,該校本科畢業生的研究生錄取率節節攀升(見圖1)。這是因為地市級以上醫療及科研機構對學歷層次提出更高要求。市場需求促成報考研究生比例的居高不下,但是,對于大學生來說,考取研究生意味著提升工作找尋的競爭力,更多的人力資本投資,可以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圖1: 2001-2010年本科畢業生研究生錄取率統計圖
(三)就業流動:市場機制和就業促進政策發揮成效
由于我國勞動力市場存在戶籍、地區、行業等體制性分割,不同地區,意味著在勞動保障、發展機會、工資水平、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現實差異,因此,沿海城市、省會城市及市級單位成為畢業生理想就業區域。調查表明,擴招前的2001-2003年畢業生在省外就業平均率占簽約人數的28.29%,擴招后7年的平均水平上升到40.11%(見表2),外省簽約率基本上呈現上升趨勢(圖2)。其中東南部及沿海地區旺盛的人才市場吸引近30%的畢業生,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福建等省市(見圖3)。
總之,該校畢業生就業流動總體上呈現如下特點:一方面,市場機制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得以顯現,省外尤其是在市場機制比較完善的東南沿海地區就業比例上升;另一方面,雖然在省市一級單位就業人數減少,在基層就業政策的干預下,面向城市社區和農村就業的平穩上升,去縣城、西部地區的均有小幅度的上漲,表明大學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調整期望值,就業重心正在逐步下移(圖4)。
(四)職業定位:行業依賴與多元化就業結構并存
2010年該校畢業生由2001年的4個專業發展到17個專業,專業方向由醫學單科型的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發展到醫學相關專業的多學科復合型培養模式,新增法學(醫事法方向)、藥品營銷、醫藥信息與計算機應用、醫療保險等復合型專業。2001-2003年,畢業生在醫療衛生行業就業的一直維持在50%以上,表明作為醫學院校這種單科型高校對行業有很強的依賴性。2010年畢業生在醫療衛生行業就業的降至41.75%,排除政府促進就業項目和研究生錄取率提高因素,因為學校專業設置向多學科方向發展,在傳統醫療衛生行業就業的比例在下降,三資企業、科研機構、學校的人數在逐年小幅提升。(見表3)
三、大學生就業促進政策的執行績效、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大學生就業促進政策的執行績效
根據上述2001-2010年以該校為代表的醫科類本科畢業生就業去向的分析,不難看出:絕大多數畢業生已經能夠主動回應市場需求,就業去向趨于理性。顯然,這一變化趨勢背后是政府就業促進政策“推手”發揮了積極作用。
首先,隨著大學生就業政策的不斷完善,政策效應充分釋放,不斷激活人力資源市場,市場的積極作用逐漸凸顯,信息更加公開,操作更加規范,學生更容易掌握市場信號,并做出積極回應。該校畢業生省外就業人數的增加即說明了這一點。2001年后,安徽省教育廳取消對醫學類專業出省就業限制,作為省屬重點大學,主要面向省內培養服務本省、服務基層的醫療衛生專業人才,而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靈活的錄用制度,較高的薪酬標準和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勞動力市場上具有較強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本省內專業技術人才的供給。
其次,各級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面向基層的大學生就業促進政策和措施,大大緩解了擴招以后帶來的就業壓力。主要表現為擴招后大學生去往市級醫療單位就業的逐步減少,去往縣級單位就業的小幅上揚,參加政府促進就業項目,前往西部、基層就業的人數穩步抬升,反映本科畢業生的就業中心在下降,他們的期望值在逐步降低、對市場需求信號給予理性的回應。
再次,報考研究生人數的逐年增加,說明研究生擴招政策也為本科畢業生升學帶來機遇。根據該校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調查:2004年34.5%的本科畢業生已經報考研究生,2005和2006年報考比例達到48.1%和44.5%;而不報考的比例則從2004年的19.2%下降到2006年的13.8%,[9]可以預測在今后幾年中報考研究生仍然會保持較高比例。繼續攻讀碩士考研究生作為延緩就業、增加人力資本的有效途徑,會提高職業找尋的預期。
(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就業狀況隨著各項政策效應初步呈現積極變化,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向好,說明大學生就業促進政策預期成效顯著。但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企業用人需求總量的減少,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將進一步減少,全國大學生總體就業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不利于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提升和就業環境的改善,主要表現為:
其一,當前大學生就業動機上成就欲望和發展動機需要占主導。根據赫茨伯格雙因素需要動機理論[10],激發人的動機的因素有兩類,一類為維持因素,包括工資水平、工作環境、社會福利和職業安全等;另一類為激勵因素,如成就、認可、責任、發展等因素。從就業層次和區域反映出大學生在擇業中首要需求已經不是經濟收入等維持因素,工作崗位的發展空間、個人的興趣愛好等成就性激勵因素成為主導需要,反映出大學生積極進取精神和較高的成就欲望。必須承認,在高等教育成本提高的前提下,上大學已經成為一筆很高的投資,對高投入高回報的期望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需要學校積極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大力開拓就業基地,提升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教育主管部門、人事勞動保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要重視大學生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充分考慮畢業生需要動機的激勵因素。
其二,預計就業期望值較高態勢仍將維持。統計數據顯示,去往縣、縣以下和西部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雖然逐年增加,但漲幅較小,無論是在就業地域、就業單位的層次上,大學生都表現出對中心城市、沿海發達城市的強烈偏好,而中心城市對本科生的需求趨于飽和,市級以上單位對本科生的需求在逐步減少。巨大反差說明大學生就業期望值仍然偏高,需要調整。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基層和西部地區自身能提供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待遇與大學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可以預見,較高就業期望值短時間不易改變。因此,有關部門要積極提供多項公共就業服務,創造城鄉公平就業的環境,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城鄉基層、到中西部地區去。
其三,尋求高質量就業,升學不是唯一出路。就業形勢的嚴峻和競爭加大,加大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對就業前景不樂觀的人數持續增多,許多大學生將解決就業的途徑落在繼續攻讀研究生上。但是,攻讀研究生不是高質量就業的唯一途徑,提升大學生核心競爭力才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根本。另外,隨著研究生規模的擴大,研究生對本科生就業的“擠占效應”將會逐漸顯現,本科生競爭優勢崗位的壓力會進一步增大。因此,如何轉變大學生的擇業觀,把學生的就業期望值與基層醫療衛生改革的需要結合起來是我們教育者的新課題。
其四,就業促進政策的負效應逐步凸顯。從博弈論角度來看,公共政策實際上是一個由政策部門與利益相關的當事人進行的重復博弈,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外部效應,使某些并不享受該項公共政策權益的社會成員也可能利用公共政策最優化其自身的利益,因之,某些社會成員會因為公共政策的外部效應而受到損失。[11]如在“西部計劃”實施之初,有關部門承諾在考研、報考國家公務員等方面為志愿者提供優惠政策,但國家尚未制定的具體實施方案。有學者擔憂,倘若志愿者服務期滿時,該方案仍未確定,那么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些志愿者將承擔因此而造成的全部損失。[12]
總之,政府應繼續加強宏觀調控和制度供給,進一步引導畢業生合理流動。流動性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勞動力就業的特點趨勢和內在要求。要實現畢業生的充分流動,特別是自覺向西部地區、艱苦行業的流動,政府仍需要未雨綢繆,認真調查研究,積極調整和完善各項政策,從宏觀政策上促進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平衡。同時,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的就業資助和補償政策,提高這些地區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草案)的說明[m].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草案).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14.
[2]顧明遠.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5(1): 18-19.
[3]我國高校擴招從1999年開始,醫學本科的學制為5年,2004年為擴招后的第一批畢業生。因此,文章將2004年以后作為擴招后的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并與2001-2003年情況進行比較.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草案)的說明[m].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草案).北京市: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15.
[5]有學者提出不同統計口徑,參見文東茅.我國高校擴招對畢業生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4):25-30.
[6] cain,g.the challenge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 to orthodax theory :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6, no3.
[7]安徽省教育廳公布的近幾年本科院校初次就業率為80-88%,近年來全國初次就業率水平80%。引自:2005--2008年安徽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年鑒[a].安徽省教育廳,2009.
[8]選擇性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在擇業過程中因主動放棄某一或某些就業機會,而在一定時期內處于失業的狀況。參見:郭飛.大學生就業難與選擇性失業[n].人民日報.2004年10月21日,第九版.
[9]潘莉莉.醫科大學生擇業意向的變化趨勢分析 [j].中國大學生就業(社會科學版),2006(24):59-61
[10]herzberg: frederick.herzberg on motivation, penton education division.december 1991.
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經濟危機下山東某高校234名大學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 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高校畢業班大學生焦慮、抑郁、敵意、恐怖、精神病性、偏執、人際敏感、強迫、軀體化各因子均值顯著高于一般人群(
結論 經濟危機造成畢業班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對其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關鍵詞] 經濟危機;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 R19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4208(2009)15-0022-02
大學畢業班學生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之后倍受關注的一個群體,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形成期,也正處于向社會轉型過度的時期。近年來,隨著競爭的加劇,大學生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就業問題日益嚴峻。國外有研究發現,尋找工作、經濟壓力以及尋求研究生學校是大學畢業班學生最為關注的事件[1\]。資料顯示,有10%~30%的大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2\]。筆者對經濟危機形勢下某高校畢業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評,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9年山東某所普通高校的234名大學生,其中女生98名,男生136名;年齡20~25歲,平均年齡(21.3±1.38)歲;農村大學生122名,城市大學生112名。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調查 性別、年齡、家庭狀況、健康狀況、獨生子女等
1.2.2 評定工具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3]評定臨床癥狀及嚴重程度,共90個問題,采用5級評分法:1分表示沒有該情況,2分表示頻度和強度上較輕,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較重,5分表示嚴重。90個問題歸納為9個因子,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意、恐怖、偏執、精神病性。
1.2.3 統計分析 采集的數據使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有關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畢業班大學生SCL-90因子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 見表1。
由表1可見,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高校畢業生各因子均值顯著高于一般人群(
2.2 畢業班農村大學生與城市大學生SCL-90因子分比較見表2。
由表2可見,從農村來的畢業班大學生各項因子分均高于城市大學生,其中焦慮因子分最高(
2.3 畢業班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SCL-90因子分比較 見表3。
由表3可見,女大學生各項因子分均高于男大學生, 其因子分由高到低依次為人際敏感、焦慮、抑郁、敵意、精神病性、恐怖、軀體化、強迫,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 畢業班大學生SCL-90陽性癥狀分布 軀體化10例(4.27%)、強迫19例(8.12%)、人際敏感21例(8.82%)、抑郁23例(9.81%)、焦慮36例(15.45%)、敵意20例(8.55%)、恐怖17例(7.26%)、偏執16例(6.84%)、精神病性13例(5.56%)。心理問題發生率以SCL-90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數目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超過3分考慮為陽性,即視為有心理問題的發生。調查可見,有心理問題者83例,檢出率為35.47%,各因子的陽性檢出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焦慮、抑郁、人際敏感、敵意、強迫、恐怖、偏執、精神病性、軀體化。
3 討論
隨著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推進和高校擴招帶來的畢業生人數的大幅度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畢業生擇業期間的焦慮情緒嚴重[4-5],大學生承受較大的就業心理壓力[6-8]。劉欣等總結15年來中國心理衛生雜志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報告就達125篇[9]。大學畢業生健康問題的產生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社會因素,也有學校、家庭等方面的因素,還與畢業生的職業成熟度以及個人的價值觀等人格因素密切相關。據報道,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在16%左右。易銀沙等[10\]近來對省會某高校248名大學畢業班學生隨機抽樣調查,采用癥狀自評量表測試,結果顯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國內常模;與國內非畢業班大學生比較,多數分值也偏高,并以抑郁、強迫、焦慮和人際關系敏感等心理問題為主要特征。嚴峻的就業形勢讓許多畢業生對前途感到迷茫,甚至產生悲觀情緒,經濟危機導致大學生求職壓力加大。本文調查中畢業班大學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國青年常模,這可能與畢業班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社會化程度、學習壓力、求職壓力及對前途的擔憂等問題有著更多的考慮,承受的壓力更大有關;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5.47%,與張強等[2\]研究結果近似。
家庭經濟狀況也嚴重影響畢業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農村來的大學生各項因子分均高于城市大學生,其中焦慮因子分最高(
我國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而受到關注。易銀沙等[10\]調查發現, 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男生差,心理障礙患病率比男生高。她們對外部刺激比較敏感 ,情緒穩定性較差,情感比較豐富、細膩、強烈 ,而感情脆弱,應激能力差,更容易陷入心理矛盾的泥潭,從而產生心理障礙。究其原因 ,易銀沙等[10\]分析:其一,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學生就業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在選擇單位、選擇職業上面臨較強的競爭,大學生除了學習本專業知識外,還要廣泛涉獵其他相關知識,其學習負擔和壓力明顯大于以前;其二,對畢業后工作、待遇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擔憂,使得他們的心理負擔加重。張玉柱等[12\]考察發現,女畢業生的擇業焦慮在就業競爭壓力、缺乏就業支持、自信心不足和問卷總分均高于男畢業生,與安雅然[13\]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調查表明,女大學生心理健康者占59.65%、欠佳23.29、障礙17.06%,其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入學適應不良、人際交往障礙、自我價值實現矛盾和情感困惑等方面[14]。本調查顯示,畢業班女大學生各項因子分均高于男大學生, 其因子分由高到低依次為人際關系、焦慮、抑郁、敵意、精神病性、恐怖、軀體化、強迫,其差異有顯著性,表明畢業班女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大學生。可能與女生較敏感、更易受到挫折有關,而社會在求職、用人等方面存在的性別偏見與歧視也加重了女大學生的心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會更加復雜多樣,這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艱苦奮斗的精神、適應環境及社會生活、自我調節控制的能力、人際關系的能力等是社會對新世紀高素質人才的基本要求。精神衛生專家認為,大學畢業班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心理衛生問題有其自身的特點 ,學校等有關部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適時、有效地開展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工作,提供職業指導,以便為國家培養身心健康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Widlansky HS.The anticipation of graduation: Distress among college seniors as mediated by career development, social support,parental attachment and gender\[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1997,58(5-B):2706.
[2]張強,陳麗嬌,趙虎.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6):403-404.
[3]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特刊):64-66.
[4]姜桂蘭,叢兆舉.農業院校應屆畢業生焦慮狀況初探\[J\].中國學校衛生,1997,18(2):112.
[5]安雅然.大學畢業生焦慮心理的調查與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7(3):143-145.
[6]王富榮,茅默.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7:31-36.
[7]李虹,梅錦榮.大學生壓力量表的編制\[J\].應用心理學,2002,1:27-32.
[8]馮建新,戴雅玲.大學生焦慮狀況及原因調查\[J\].西北大學學報,2002,(3):99-102.
[9]劉欣,徐海波.15年來中國心理衛生雜志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總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2):124-126.
[10]易銀沙,呂媛.大學畢業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1,2:51-52.
[11]龐麗娟,胡福貞,韓曉雨.關注高校貧困生:問題原因與對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2(2):39-42.
[12]張玉柱 陳中永.高校畢業生擇業焦慮問卷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8: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