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4: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心理健康課心理訓練新課改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應用心理學、教育學的有關理論,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課堂教學、游戲、活動、輔導等各種教育形式,幫助學生獲取自我調適心理健康的知識,從而喚起學生自我認識、自我保健的初步知識,并對已經出現心理偏激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一些簡易有效的心理服務。如何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當代中小學教育迫在眉睫的問題,但是大部分地區都把此課擱淺,只抓課程教學改革,學生心理健康課有名無實,是個空設。
一、現狀與問題
1.心理健康課是虛設
中小學心理健康課在我們西部學校教學中只是個虛設。表面上看課表上有安排,實際上由于資源匱乏等原因,心理健康課名存實亡。課程排在體育老師的名下,但體育老師不代班,不熟悉學生,根本無法抓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也被占用。再加上教育評價的問題,學校只重視學生的語數成績,無人過問心理健康課的教學,心理健康課就成了一種擺設。社會上,人們也存在一個觀念問題,本來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非要說成是犯法,人們不清楚問題出在哪里?無人重視這堂課。家長從不過問學校有沒有開設心理健康課。在家長會上,不問孩子心里想什么?有什么想不開或不痛快的事?只是追問語文、數學、英語理化等課的成績,孩子的施暴、恐慌、壓力甚至失眠無人過問,再加上寄宿,20%的學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心理問題。
2.缺心理健康課教材
義務教育期間,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端正學生態度;疏導心理障礙;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與應試技能;糾正不良習慣等。目的是解決學生厭學,注意力分散,記憶力差、叛逆、欺霸、過激、考試焦慮等問題。特別是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是人生心理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在這期間會產生種種的矛盾心理,本來是一個進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時期,可我們的中小學只是有課程安排,卻無正規教材進行教學,條件好的學校,老師上網找教學資料,條件差的教師無教案,我對8所中小學老師的心理健康教案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內容五花八門,深淺不適,有的不適合該年齡段的學生。如三年級的健康教案中出現“性成熟心理早期教育”這顯然是安排過早了,而在八年級的健康教案中安排了“生活要自理”。也許老師準備的教案只是應付檢查的,上課根本不用。此實例說明,心理健康課缺標準的教材。
3.缺心理健康課老師
心理健康課是老師在心理學的原理上通過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訓練和心理調整的活動課。它不同于一般的教學,是把訓練的內容放在心理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體驗、接受心理訓練。這就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授課,利用談話、活動等形式對學生的認知、情緒、情感方面進行調適、轉變、矯正。從而糾正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不良習慣,塑造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心理品質。老師在教學中會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的活動和各種心理健康自我意識的訓練,如“健全人格”“尋找自我”“頭腦風暴”“行為治療”“人際關系的調適”等方面訓練。讓學生受到心靈的感悟,不要“開錯了窗”。但沒經過專業訓練的老師沒辦法完成的,不會給學生帶來滿意的“心靈雞湯”。
二、方式與方法
1.給孩子上心理健康課
課改不能只管語文數學,學校要看到問題的嚴重性,重視健康課。和語數課一樣,有具體的安排。
2.重視孩子心理健康教育
呼吁全社會人重視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管學業成績人生安全,而忽視學生心理健康的安全。要意識到有些安全問題是心理不安全造成的。
3.把心理健康的教學納入學校工作的考核中
期末考試試卷中應該有一張心理健康課的答卷。
4.配備正規的教材
中小學健康教育課亟須配備正規的教材,讓老師上課有書可依。
5.培訓心理輔導老師
培訓具備專業水平的心理輔導老師上課。
6.心理咨詢室
中學應開設心理咨詢室,及時解決、調適、轉變、矯正學生的心理問題。
7.定期開展教研活動
心理健康課也要像語數課一樣定期開展教研活動,讓心理健康課和其他課程同步發展。
三、期待與關注
1.早抓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人們已認識到心理課的重要性。認識到這一時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關健期”和“最佳期”,也引起專家和老師的關注。但是這項教育“只打雷,不下雨”,只不過是會議上說一說,并沒有把工作做在實處。出了問題后由班主任處理,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事論事。找不到原因。毫無前瞻性。造成好多學生埋下“心理隱患”。如我校撤點并校后,在八年級的宿舍里發生了一起不安全事故。一個男孩不能適應集體生活,引起心理紊亂。用一把小剪刀捅傷平時欺霸他的幾個學生,自己打開窗戶要跳樓,幸虧老師及時制止,沒有釀成大禍。后來,從這個孩子壓在床下的日記中了解到他沒有傾訴的對象,沒人緩解他心中的焦慮與不滿,缺乏心理疏導,造成情緒偏激釀成的。這就是典型的心理健康課跟不上造成的。因此,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像預防流感那樣,提前打“預防針”,一但學生消極的挫折習慣化、穩固化,就難“醫治”了。所以對中小學生及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導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2.盡力消除教師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教育;心理健康;游戲輔導;方法及策略
積極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激發學生潛能、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在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不少小學生不愿或很少參與活動的互動和討論,所以,如何讓學生主動大膽地參與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游戲輔導能為學生帶來諸多趣味性,也能活躍課堂氛圍,調解學生的緊張情緒,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并逐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教育、訓練、治療或者干預發展的目的。但是,游戲輔導方法具體應當怎樣適當地使用呢?在下文中,筆者將具體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游戲輔導方法及策略進行論述。
一、游戲材料的選擇
首先,可以在關于心理健康教育游戲輔導方面的書籍和電視視頻中獲得游戲材料,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搜尋相關材料。其次,教師查找到相關游戲材料后,需要適當地將其進行篩選、修改,增強游戲內容的趣味性和操作性,設計出適應自己班上小學生心理教育的游戲環節,以更好地達到游戲輔導的預期目標。一言以蔽之,游戲材料選擇的主要流程是:“查找篩選修改設計整合”。
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戲輔導方法及具體策略
1.課前準備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戲輔導,需要事先選擇好游戲材料,并設計好教學內容、寫好教案。在這之后還要做好具體的課前準備工作,好的課前準備能夠保證游戲輔導的預期效果順利達成。課前準備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入手。首先教師要充分預設游戲輔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意外或者緊急情況。小學生思維活躍,有時不符合成年人的正常邏輯,所以,教師也要靈活教學、因時制宜。并且,教師還要準備好課堂游戲輔導教學中所需要的教具,比如,紙、筆和剪刀等具體器物或者多媒體圖片、音頻等。如果第二天的課堂需要用到小學生自帶的道具,教師應及時提醒學生,當然教師也要準備一些,以防粗心的學生沒有帶道具。只有教師做好課前準備,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從容應對。誠然,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只有教師做好課前準備是不夠的。學生也應該做好課前預習工作,準備好下節課需要的道具。
2.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游戲輔導的具體策略
(1)心理游戲。將游戲輔導應用于在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小學生心理方面的教育作用。進一步來說就是,游戲能突出促進團體之中人際的交互作用,協調孩子與他人的交際關系,使他們自己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不斷地感受體驗、觀察模仿和學習,從而不斷地認識、發現自我。教師可以查找有關心理游戲活動的書籍,抑或是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信息。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中,教師可以適當應用心理游戲,活躍課堂學習氣氛,調動學生學習情緒,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完善學生的認知心理以及個性心理,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2)親子游戲。顧名思義,親子游戲的主角是孩子和家長,是在具有專業知識的游戲輔導教師的幫助下,家長協助自己具有行為問題或情緒問題的孩子。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學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著家庭教育走向科學化,學校與家庭的相互合作逐漸變成教育發展的趨勢”。為了達到親子游戲的目標,首先學校的游戲輔導教師應該積極地對家長進行培訓,使家長們掌握親自游戲的方法與技巧,指導家長如何更好地與孩子一起參與游戲活動、如何在游戲過程中幫助孩子解決其自身存在的問題。通過親子游戲進行心理教育,能增進孩子與其家長的親密關系,并且在游戲過程中,孩子也能體驗生活,學會如何獨立思考與有效地處理問題。(3)沙盤游戲。沙盤游戲是一種借助玩具或者沙子進行的心理游戲。在沙盤游戲過程中,教師會全程陪伴,學生會處于一個受保護以及自由的空間內,借助于塑料沙盤內放置的沙子以及內部設置的縮微模具,按照個體的本身狀態創建出與之對應的外部世界。當沙子從指縫間滑落,游戲者內心易于出現異動。沙子憑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動性,能幫助學生充分地發揮想象力,從而在寬松的環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
總而言之,通過嘗試研究游戲輔導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筆者認為游戲輔導能滿足大多數小學生發展的需要,激勵小學生主動接受游戲中所提供的學習過程和經驗。但是,應試教育的觀念和教材、教學用具的不足限制了游戲輔導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這就需要專家、學者和教育者為了小學生能夠愉悅地學習、身心健康地發展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問題;干預策略
一﹑概念界定
對于“心理問題”的界定,《健康醫療》中的心理咨詢欄目也對心理問題作出相關的界定:
心理問題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個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誘發,出現暫時或局部的情緒問題,自己可以識別但是難以擺脫,必須需要旁人或者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也許能發現但是發現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處于相同的環境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也許不會馬上出問題,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現。在局部輕度影響社會功能,不影響他人,中樞神經系統或許功能性異常、治療效果較好,損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內緩解,也有可能長期遺留少許癥狀,這種類型是心理治療的主要選擇,如果配合藥物治療也是輔助手段。
對于“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界定,在小學階段的受教育者因不適應學校教育、家庭結構和社會環境而遇到許多挫折和困擾,以至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在心理上逐漸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這類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逆反心理重,進取心、上進心不強。
二﹑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提出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時常會發現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問題:如有的學生成績雖然優異,可承受能力很差、心理很脆弱,稍有失敗則垂頭喪氣;有的學生逆反心理很嚴重,不接受家長的教育和老師的批評,更不接受同學的意見,做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還有的學生因考試過度緊張,導致考試失敗,失去自信心。面對這些學生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教育者必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學生已出現的或可能出現的種種心理問題,予以正確的、具體的指導,讓學生們在健康的心理下和諧成長。
那么,究竟怎樣在小學生教育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呢?這是我們當前對小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一大困惑,也是我們急切需解決的一大難題。因此為了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出現“形式化”、“低效化”的傾向,我們必須對小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干預,探索出對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實效的方法、途徑和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高效性。
三﹑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通過探索,我們獲得了一些針對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方法。
1.行動觀察法。要求教師在師生活動中注意觀察、在生生交往中注意觀察、在家校聯系中注意觀察,洞察學生的身心發展現態和方向,用欣賞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激發學生潛能。
2.體驗調查法。通過調查,進而認真地分析學生為什么而憂慮,建立了“小學生心理教育個案”,讓干預更具針對性,從而獲得良好的效果。
3.情境化解法。在心理教育過程中,在特定情境中的化解,用新理念和新思想去開啟學生的心扉。
4.楷模渲染法。啟迪學生要“善于發現和發揮自己的優勢”;啟迪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自覺磨練自己的意志、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5.主體式體驗法。讓學生通過各種有興趣的活動,輕松地受到潛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如課本劇、童話劇、小品等。
6.過程性評價法。對學生心理品質、動作行為進行成長過程性的評價。教育者除了平時結合教育、教學活動,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外,還結合每月“班級之星”、“校園之星”的評選對學生進行評價,發現學生優點、克服缺點,從而取長補短、合作學習。
四﹑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途徑
通過探索,我們獲得了對小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干預的若干途徑。
1.從課程本位角度出發,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心理問題進行有效干預。在班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專業教師執教,根據學生實際,自主設計教案,有效地進行教學。逐漸形成了比較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一是情景導入。二是干預訓練。三是效果達成。
2.從學科整合角度出發,在學科教學時滲透有效的心理問題干預。在教學過程中,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教育者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不斷探索適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①營造和諧的課堂心理教育氛圍。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僅是單向的知識傳遞過程,更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理智碰撞的過程和人格感染的過程。課前,教師盡量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內涵。課堂教學是學科教學的主體,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小學各學科教材中,都潛藏著各種的心理教育的因素。在教學中,只要注意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并組織好對學生心理問題加以干預,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就會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尤其在語文教學中,采取以下措施發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一是“直接拿來”。二是“間接取得”。③將心理教育落實在課堂常規之中。在教學中,有的學生書寫潦草;有的學生發言聲音偏小、說話含糊不清。針對上述情況,從學生入學時就加強了課堂常規訓練,要求學生回答問題要做到“三大”,讀書、寫字要做到“三到”等,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穩定的心理,增強自信心,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心理品質。
3. 從課程評價角度出發,對心理問題進行有效干預。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教育的意義在于引導和促進學生的不斷發展,此過程既漫長又艱辛。在這一過程中,過程性的心理評價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記錄成長足跡,展現個人風采。學生的學習是一個過程,而此過程必然有個結果,在一定意義上講,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為每位學生建立了反映其成長足跡的個人成長檔案袋,去捕捉學生每一分的精彩。
①建立成長記錄體系,營造積極向上“大家庭”。評價記錄形式豐富多彩,各班利用黑板報、墻報,記錄并展示學生成長的足跡;各班教室的布置各有特色。每一個孩子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引以為豪的作品?;療o形評價為有形,進步看得見。這些評價注重過程性,充分發揮了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②創建“成長記錄袋”,記錄成長閃光足跡。孩子成長的足跡散落在時間的歲月里,教師必須把一粒粒珍珠似的成長足跡串連起來,構成一幅美麗成長的畫卷,進而走進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發展。
(2)抓住主戰場,促進學生發展,轉變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主戰場,也是實施過程性評價的主載體。要求教師把過程性評價貫穿整個教育教學,發揮評價的激勵教育功能,突出評價的發展功能,賞識每一位學生,讓賞識伴隨著孩子成長,同時又促進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①多元評價刺激生命課堂。教育者主要采用了“即時評價”、“延時評價”、“包容性評價”等賞識性評價方法。當學生表現優秀時,迅速中肯地“即時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當學生表現欠佳時,充滿期待地“延時評價”。緩解師生之間的矛盾;當學生出現錯誤時,妥善機智的“包容性評價”,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探索的興趣。②溫馨獎勵誘發生機課堂。在教學中,我們把競爭和獎勵機制引入課堂,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學習驅動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如:英語課上,孩子們用英語祝賀:“good、good、very good!”;多彩的視覺刺激。許多老師在課堂上采用了評比的辦法,如:英語等學科采用的在作業本上蓋五星。溫馨的體態暗示。在孩子回答完問題后,握握手,對他進行肯定或安慰,促進了學生向既定的學習目標邁進。
(3)分層評價,尊重差異性,轉變學習方式。
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將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引入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①自我評價,喚醒自主意識。學生不但要自我評價,還要評價他人,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特長,有助于學生增強自我管理能力,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在學習活動中,教育者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評價意識。學生通過自我評價,積極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自主學習,為自己的學習導行。②小組評價,培養合作意識。以“小組合作”為切入點,以小組學習為突破口,引發各學習層面的優化。根據學生情況分成若干獨立的小組,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等形式學習知識,形成能力。讓小組成員積極地相互支持、合作,提高學習的效率,增強了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 ③差異評價,重視發展意識。教育評價應該承認學生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實施分層評價。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在評價組織方式上有不同的安排;同一年級的學生也存在個體差異,在評價內容難度、方法、結果呈現與反饋都有相應的處理;同一學生在一定時期內的發展也不一樣,有起有伏,我們關注閃光點,用發展的眼光和態度來評價學生,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有個性發展優勢的,給予積極評價,使其多方面潛能得以發揮;對于某些方面素質處于弱勢的,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其主動參與評價,使其在原有基礎上提高。
4. 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對心理問題進行干預。
①在少先隊活動中對心理問題進行干預。教育者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少先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隊部每學期舉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且各中隊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活動,辦一期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板報,組織學生開展了“爭優達標”、“手拉手、獻愛心”、“法制教育”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自控能力、交往能力和耐挫能力,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②在其它活動中對心理問題進行干預。教育者組織學生開展促進心理健康的其它活動,如“智體節”、“讀書節”、“藝術節”活動、小制作、小發明活動、科技創新大賽以及參觀、游覽、朗誦、演講、競賽、游戲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特長和愛好,使學生的心理品質在活動中得到了鍛煉。
5. 通過校園環境對心理問題進行干預。
校園物質環境、精神環境、人際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育者應重視校園環境對學生心理的感染作用。一方面學校的綠色環境為學生提供了生態氧吧;另一方面學校積極添置設備以供學生活動之用;充分利用報刊、圖書對學生進行熏陶教育,滿足各班學生定期閱讀的需要;學校還建起了校園網絡“娃娃電視臺”系統,并建起了“心育網站”,使心理健康教育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定期請心理專家做講座,心育工作室的開放。校園提出了“環境育人”的口號,力求通過“愉快的校園氣息”、“優美的校園綠色氧吧”和“活潑的課外活動”等環境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6. 在家庭教育中對心理問題進行干預。
家庭教育的水平將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為此,教育者利用家長開放日和家訪的機會,通過舉辦講座、經驗交流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為家長講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了合力。
五﹑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發展的干預措施
1.開展各種心理培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加強理論學習。教育者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理論,自修《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情緒控制的理論和方法》等課程,交流心得體會,利用業余時間在圖書館和網上學習理論、查閱有關資料,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一)夯實德育隊伍建設。
1、強化全體教師愛崗敬業意識。通過集中學習和印發相關材料自學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法律法規,營造一個“人人講師德,事事講師德,時時講師德”的氛圍。近幾年,學校中、小學德育組定期開展“師德教育月”活動,通過師德論壇、師德講座等形式不斷深化全體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隊伍的師德意識。
2、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提高班主任隊伍整體素質。
①近幾年學校中小學德育組積極貫徹落實《區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評估方案》,不斷完善《學校班主任工作評估制度》,進行班主任工作量化。幾年來通過落實《學校班主任工作評估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競爭機制,從而公平、公正地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實績。
②幾年來積極進行“每周的班主任研討會”、“德育工作每月總結會”(月例會)及班主任外出培訓工作。我校的周研討會的主要內容是總結一周來工作的得與失,并有針對性的專題討論及布置下一周的工作重點;對于工作中出現的不足講清講透;月總結會主要是總結一月工作情況,反饋班主任月工作情況。通過上述“兩會”真真正正地查找不足,樹立典型。定期利用“兩會”部分時間開展班主任培訓及業務講座活動(落實校本培訓工作);同時定期在會上展示、交流班級管理特色和班級特色活動,互通有無,使各班、各班任互學、互比、互相展示,共同提高。這些活動的開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班主任及德育干部的整體專業素養和實際工作能力。
③落實《市關于建立中小學班主任證書制度的意見》,現我校已考取《班主任證書》的教師占教師隊伍的46%,做到班主任100%持證上崗。認真落《市關于建立中小學見習班主任制度的意見》工作,不斷為班主任隊伍注入充滿活力的新鮮血液。我校安排每年新分配的教師及不足三年的年輕教師擔任見習班主任并與經驗豐富的老班任進行師徒結對活動。讓見習班主任在工作第一天就走進班級,走近學生,讓他們參與班主任研討會,為他們創造培訓及學習的機會,使見習班主任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熟悉班主任工作,使他們盡快成長起來。實踐證明,擔任過見習班主任職務的教師在正式帶班時都能有出色的表現。中學部的孫紅老師、小學部的喻傳龍老師就是個例子。我校現有取得心理健康教師資格的老師一人。全體班主任均已取得心理健康C類證書。沒有專門的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咨詢室。
④“不放棄每一位學生”為責任教育創設氛圍。我校學生的人數較少,但我們在各項活動中,本著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長為宗旨,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中學部教職員工每人自主承包一至兩名學困生,其中行政管理成員每人負責兩名雙差生,一名學優生。老師們定期與學生進行談話,對學生的進步及時提出表揚,并指出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我校定期召開“德育工作會議”,優秀班主任、優秀德育工作者定期進行表彰。把這項制度堅持并日趨完善,全校上下形成了良好的氛圍。現我校形成了一支整體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德育隊伍,為我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人員保障。
(二)完善管理機制,促進學生自我成長
在不斷地探索下,我校形成了德育校長—德育主任—年級組長—班主任—班委—學生,一整套科學系統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機制。實踐證明,這套機制在工作中環環相扣,運行良好。我校有著一套完善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幫雙差促學優制度》、《學校學生獎懲制度》、《學校班級德育量化評比制度》、《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量化評估制度》等,這些制度執行的前提是我們讓每位教職員工,每位同學都能先做到明理,即清楚制度制定的目的、制度內容、制度執行的標準,讓他們去自覺遵守制度,而不是一味卡、壓。實踐證明,在明理的前提下,全體學生都能在公開、透明的制度下,自主管理,自我完善。
(三)落實養成教育,夯實常規行為基礎。
每學期學校中、小學部定期并經常性地利用校會、班會課時間對學生集中進行《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及五尊五不五遠離教育,并在開學的1-2周進行“常規行為訓練周”評比活動,對各班進行量化考核。我校一向狠抓學生日常行為的養成教育,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文明素養,提升學校的文明形象。中、小學部制訂了詳實的常規評比制度,以錦旗鼓勵的形式對成績較好的班級每周進行表彰。每學期的各月開展常規行為專項檢查與評比活動(如儀表專項檢查月、衛生專項檢查月、課間紀律專項檢查月等)。我校幾年來積極落實《市中小學生操行指導與評價手冊》(操行評定)工作,制訂了學校操性評價方案,并在每學期末積極予以落實。
(四)以重大節日為契機,開展主題活動,使學生得到各方面的教育。
學校中、小學部幾年來充分以重大節日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得到各方面的教育。如,“3、5”學雷鋒日深入社區及敬老院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六、一”兒童節開展豐富多彩的表彰、藝術節及外出參觀、游玩活動;每年的教師節開展給教師鮮花活動;每年開展慶元旦活動;每年的9月開展“民族精神月”朗誦比賽等。
關鍵詞:小學體育;體育訓練;體能提升
小學體育訓練對于學生身心的成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對學生身心的發展奠定堅實的身體素質基礎。同時,加強體能訓練是培養優秀體育運動人才的重要發展模式,在不斷挖掘小學生的身體潛能的同時,對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起著奠定基石的作用。小學階段良好的體育體能訓練對小學生以后的運動生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體育訓練的量和強度一定要根據小學生的生理承受能力規劃,在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同時,做好更廣泛的安全防護和及時的家長溝通。對于學生的體育訓練,由于學生體能的良性發展首先要做好這些基礎的教學教案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學校教學更全面、學生體育訓練更合理科學、家長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放心的教學模式。小學教學,尤其是體育訓練教學,教學方案的設計一定要體現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慮,從心理方面使學生得到適應,同時做好學生身體健康的保障,最終使得學生的體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一、以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出發點,合理設計教學方案
分析小學生的身體狀況,主要包含像年齡較小引起的身體要素緊張、生理方面引起的疲憊和體能跟不上。在小學低年級時期進行的體育訓練,尤其是強度較大的訓練如高年級籃球的學習、足球的學習等,低年級學生對短跑、中長跑的練習等,都會在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出現身體上的傷痛等,肌肉的肌纖維較細而引發學生肌肉酸疼,再者學生未成年時期體內細胞蛋白質含量相對較少,正式發育的時候,中樞神經系統對身體機能的調節功能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在小學時期,不適當的練習會造成小學生肌肉群活動不協調,進而影響肌纖維的生長發育,容易出現身體力量素質較差,教學課堂上對負荷較輕、動作較快的練習可以適當增加,也可以進行中等負荷的練習如接力賽等。但是中強度的練習之前,考慮到學生的體能鍛煉適應能力,應該適量地做課前活動緩解學生因進行較強度練習給身體帶來的不適應。例如小學時期的體能訓練可以是較少的耐力訓練加上適量的強度練習,如對籃球的學習,學生既能掌握相關的投籃技術,又能增強關節的靈活性,掌握技巧對于學生來說是增強體能的第一步。雖然沒有正規的籃球練習,但是學生對籃球的玩耍應該是速度、力量、柔韌、神經系統的協調與指揮能力等的發展的重要方式。
二、加強對學生體育訓練的細節性指導,做好心理輔導
小學或者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進行體能訓練往往都會和身心特點相結合,授課教師只有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準確地對學生進行課程的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的錯誤發揮應該是授課教師備加關注的,不斷的注重細節,發現學生體能欠缺的地方,逐步進行細節上的指引,這樣對學生來說是信心的百般增強。再者,小學生對授課教師往往有依賴心理,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往往會戰勝自己的身體。體育運動摻雜體能的訓練要注重學生練習的每個動作,悉心指導而不讓每一位學生出現強度過大的行為或結果。授課教師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善于發現小學生喜愛的運動,做到早發現早培養,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實現學生體能的提升。諸如,小學生的表現力、爭強好勝的心理,授課教師在進行賽跑比賽的時候或者坐位體前屈等體能測試時,讓小學生分組進行,逐個指導,讓學生正確地做動作而不會損壞自己的身體健康。同時,授課教師要善于表揚并懂得批評,不斷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和面對困難心理承受的能力。
三、一切以學生的健康為主,追求學生身心的平衡發展
小學生都處在身心發育的重要階段,在進行合理的體能訓練的同時逐步地進行合理營養的搭配,不斷地提高身體素質,為提高運動能力和釋放潛能做好準備,同時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先決條件,更應該注重身體能量的補充。如學生的飲食攝入要合理,要適應學生加大體能訓練的需求;第二,體能訓練是比較缺水的練習,要及時補充水分,否則容易因為大量水分流失而造成脫水,不利于學生接下來的體能鍛煉,也不利于課程的有效進行,甚者影響學生的身體發展。諸如像無機鹽、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補充都應該是及時的,因為它們都是構成人體組織細胞生長和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小學生自制能力比較弱,因此授課教師要善于引導小學生均衡營養,改掉部分學生偏食、挑食的壞習慣,所以授課教師可以在體育運動后遵循少量多次、循序漸進的過程,采用間餐或者少食多餐的方式加強補充學生身體營養,并引導學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睡眠習慣,以保證體能的持續平衡。綜上所述,在小學時期,不適當的練習會造成小學生肌肉群活動不協調,進而影響肌纖維的生長發育,容易導致身體力量素質較差,教學課堂上負荷較輕、動作較快的練習可以適當增加,也可以進行中等負荷的練習如接力賽等。但是中強度的練習之前,考慮到學生的體能鍛煉適應能力,應該適量地做課前活動以緩解學生因進行較強度練習給身體帶來的不適應。
作者:李騰飛 單位:昆山市張浦鎮周巷小學
參考文獻: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實施辦法規定: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強調集體備課,統一作好安排。要以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需要為主線,通過教研活動,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心理健康課是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之一,目前沒有統一的教材,大多由承擔心理健康課的兼職或專職教師根據班級學生比較集中或突出的問題和需要自主設計活動開展教學。心理健康課教具作為課堂重要的工具也沒有統一的規定,具有很強的自主性。
一、心理健康課教具與傳統學科教具的差異分析
心理健康課教具多由心理教師根據活動設計的實際需要進行選擇,這與傳統學科的教具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心理健康課教具以活動為導向,傳統學科教具則以知識為導向。以數學教學中“圓的周長”為例,教師多采用圓形實物、測量軟尺、直尺等作為教具;以物理、化學等學科為例,實驗工具固定性較強,教師一般不需要費盡心思自主選擇。盡管近年來傳統學科教具逐漸表現出多樣性和特色化,但多以知識作支撐,變化不大,主要是表現形式的差異。因此,傳統學科教具選擇的統一性和固定性減少了教學設計的難度。而心理健康課教具則主要以教學需要的活動為導向,活動多以學生的成長需要為前提進行選擇和設計,相對傳統學科,心理健康課的教具選擇空間更大,對教師的自主性要求更高。這增加了教具選擇和設計的難度。
二、目前國內關于教具研究的現狀分析
從學段來看,目前國內對教具的研究以幼兒園和小學居多,主要原因在于幼兒和小學生的思維發展以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從學科來看,數學、物理、化學等需要動手操作的學科居多。從關注點來看,對教具的設計制作關注較多,針對教具的使用和功能多是籠統探討,很少從教具的準備(包括設計制作)、發放(時間、順序、方式等)和回收的完整過程進行探討。心理健康課上的教具不僅僅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輔助工具,而且是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參與完整的課堂,有著非常重要的教育價值。
三、心理健康課教具的教育價值探討
(一)細致用心準備教具,保證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教具的準備能夠體現教師的做事風格和習慣,給學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筆者執教的三年級學業發展輔導心理課“我的學習好習慣”中,需要為學生準備紙質紅藍蘋果,給每個學生發放4個藍蘋果和4個紅蘋果,這樣每個班級需要的藍紅蘋果加起來320個,加上要準備多余的蘋果,一共有400多個,數量比較多。為了保證分蘋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筆者在上課之前抽出時間,用回形針將4紅4藍蘋果固定在一起,多余的蘋果分別用幾個回形針固定。上課過程中,筆者執教的班級在分發教具的時候速度非???,節約了時間,同時增加了主題分享和升華的機會。教師對教具的準備態度和方式,不僅有利于教學開展,更重要的是學生會從教師的做事風格和習慣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筆者認為,教師權威是保證學生自覺學習的前提,教師權威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知識權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學識淵博;第二種是處事權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行為處事的利落細致;第三種是人格權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強大的人格魅力。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向師性和模仿性,教師應該在教具的準備中細致用心地設計安排,讓學生在教師的處事權威中受到積極的引導,在學習、做事過程中學會自覺地、細致有序地、高效有速地進行安排。
(二)巧妙有序發放教具,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心理健康課具有自己的學科獨特性,教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心理課教具多為教師自制或需要學生在課堂過程中完成,教具制作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第二,心理課教具的種類多樣,尤其是小學心理課。第三,心理課教具的發放有一定要求,一般會根據活動的開展有序地分發教具。在筆者執教的四年級個性和社會性發展心理課“我的身份牌”中,教具為四張紙卡,分別是“我的自畫像”“我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我的與眾不同”。教案設計要求教具制作的過程便是課堂展開的過程,最后需要用彩色絲帶將四張紙卡連結在一起。由于教具較多,教具發放的要求就相對提高。本次課上過兩次,第一次,有的教師把所有的教具一起發放,結果學生都忙碌于系彩色絲帶,玩紙卡,根本沒有用心討論對自己的認識,有幾個比較細心的女生一直在關注自己打的蝴蝶結是不是好看,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再次教學時,我們決定將紙卡按照順序發放,最后發放彩色絲帶,給大家統一的時間,將本次活動的收獲連結在一起,教學效果提高很多。教具發放的時間、順序、方式需要教師巧妙設計,才能達到最優教學效果。
(三)把握時機回收教具,保證課堂管理的高效化
教具參與課堂可能只是某個教學環節的需要,但是教具在整個課堂上都有可能受到學生的關注,尤其是符合學生好奇心理、探究心理的教具。很多教師經常會忽略教具的回收,認為需要教具的環節或活動結束之后,可以直接切入下一個環節,而且回收教具也會占用課堂時間。在筆者執教的四年級社會性發展輔導“學會溝通”的課堂上,筆者采用了“撕紙游戲”作為熱身活動:學生們閉上眼睛,不能說話,把長方形的紙兩次對折之后,將一個角撕掉,然后將這個角的對角撕掉,最后展開圖形,觀察手中的紙張樣子是否一樣。本游戲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識主動溝通的重要性。熱身游戲之后開展主體活動,但是由于沒有及時回收使用后的紙張,不少學生一直在“玩紙”。小學生很喜歡用紙撕成各種形狀的東西來玩,而且還會在同學之間繼續比較差異,說話現象比較多,增加了課堂管理的難度。教具在規定的教學環節使用之后,由于沒有及時回收起到了負面的影響。因此,教具的使用過程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從課堂管理的角度看,教具的回收有著潛在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適應性
一、調研背景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認為,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過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產生不同性質的心理危機,以及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遇到不同性質的社會適應問題。6―11歲的兒童(對應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面臨著勤奮感與自卑感的發展危機,在這一階段中,他們逐步習得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如果順利完成這一任務,他們就會養成和保持一種勤奮、積極、進取的學習與生活的態度,獲得勤奮感;如果不能獲得而缺乏這些基本能力,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無能,便形成和強化了自卑感。
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要掌握基礎知識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的成功或失敗所帶來的歡樂或痛苦經驗非常大地影響著他們是否能夠順利度過勤奮-自卑的發展危機,學業的失敗甚至會帶來人格發展的扭曲甚至變異(張春興,1996)。因此,對于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研究格外有意義。
“適應”在心理學上一般指個體調整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使之與環境條件的要求相符合,這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就“適應”而言,包含了三個基本組成部分:(1)個體,這是“適應”的主體;(2)環境(情境),它與個體相互作用,不僅對個體提出了自然和社會的要求,而且也是個體實現自己需要的來源;其中人際關系是個體“適應”過程中環境(情境)的重要部分;(3)改變,這是“適應”的中心環節?,F代意義上的“改變”不僅包括個體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而且也包括個體改變環境使之滿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為了達到個體和環境的和諧?!斑m應性”則指個體在這種使自己的機體和心理狀態適應環境要求時表現出來的特征。因此“學習適應”是指學生個體主動調整自身以與學習環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學生、學習環境與改變三個部分。“學習適應性”則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調整自身,適應學習環境的能力傾向。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狀況差異很大,有些小學生存在厭學、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方法不當等問題。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有超過20%的小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水平低下,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差;約有20%的小學生學習方法與學習技術水平低下,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約有25%的學生對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存在適應不良的情況;總體來說有26.71%的學生其學習適應性總體水平低下,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學習適應性總體水平達到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但在學習適應性某些因素方面存在發展水平低下的情況(戴育紅,2009)。這些學生的學習適應狀況為他們順利完成小學階段的社會適應問題提出了挑戰,需要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學習心理輔導,提高他們的適應水平。
也有研究證明,不同學校的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狀況也有所不同。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一小學是一所具有50年歷史的學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嚴謹的校風和獨特的教學特點,因此,對豐臺第一小學的學生進行學習心理輔導、構建豐臺第一小學學習心理輔導校本課程,首先需要明確本校小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狀況,分析他們的學習需求。
二、調研目的
為給豐臺第一小學的學生進行學習心理輔導、為科學構建豐臺第一小學學習心理輔導校本課程提供第一手資料,使本校的學習心理輔導建立在現實需要的基礎上,豐臺第一小學開展了學習適應性調查研究。本研究以五、六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本校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狀況,進而分析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調研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問卷調查的方法,被試采用不記名方式作答,選擇與自己最相符合的選項。問卷采用的是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教授修訂的學習適應性測驗(AAT)(五、六年級適用),該量表的折半相關系數為0.71-0.86,重測相關系數為0.75-0.88,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效標,表明有較好的建構效度。因此,此測驗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屬標準常模測驗。
周步成教授修訂的學習適應性測驗的基本理論認為,學習適應性是指克服種種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一種傾向,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適應能力,其主要因素有:學習熱情、有計劃地學習、聽課方法、讀書和記筆記的方法、記憶和思考的方法、應試的方法、學習環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在不同的年級,學習適應性的標準有所差異。根據年級的差異,“學習適應性測驗”(AAT)在測驗項目上作了細致的編排,隨年級的升高而增多。小學階段量表分為小學一、二年級用(包括5個內容量表),小學三、四年級用(包括7個內容量表),小學五、六年級用(包括9個內容量表)。在內容量表的基礎上又分為4個分量表:學習態度、學習技術、學習環境和心身健康,并編有效度量表,用于檢查回答的一致性,以剔除無效問卷。具體是:分量表一(學習態度)由3個內容量表組成,A1(學習熱情),A2(學習計劃),A3(聽課方法);分量表二(學習技術)由3個內容量表組成,A4(學習技術),A5(讀書和記筆記方法),A6(應試方法);分量表三(學習環境)由3個內容量表組成,A7(家庭環境),A8(學校環境),A9(朋友關系);分量表四(心身健康)由3個內容量表組成,A10(獨立性),A11(毅力),A12(心身健康)。每個內容量表10個題目。
測驗的評分標準是:在對學習適應性的評定上采取等級制,具體地說就是將測查結果分成5、4、3、2、1五個等級,5為優等,4為中上,3為中等,2為中下,1為差。處于中下和差的都可以歸為學習適應不良。
四、調研過程
研究采用隨機整群取樣的方法,選取豐臺第一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8個班,共計293人。其中五年級4個班級,共151人,均為有效問卷;六年級4個班級,共142人,均為有效問卷。問卷結果采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15.0進行統計處理。
五、調研結果及分析
(一)學習適應性狀況的總體水平
經統計分析,接受調查的五、六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總體水平見表1。
表2顯示,五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處于三等和三等以上的占75.5%,處于三等以下,亦即學習適應不良率占24.5%。六年級學習適應良好率為76.76%,適應不良率為23.24%。
目前已有的研究對我國小學生學習適應發展水平的評估不太一致,有的研究認為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的總體水平為“略超中等3”,但也有的研究則認為是“低于中等3水平”,而我校的調查結果表明,五、六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水平是“略超中等水平”。我們認為小學生學習適應性發展水平與此學校教育影響、學生家庭教育影響有密切的關系,我校學生呈現出自己獨特的學習適應性發展水平。
(二)學習適應性各因素的差異 兩個年級在AAT各內容量表和分量表上的不良率分別見表3和表4。
在學習適應性9個維度上,五年級學生不良率較高的是學校環境、學習計劃和毅力,較低的是聽課方法和學習技術;六年級學生不良率較高的是毅力、學習計劃和學習熱情。在4個分量表上,五、六年級學生在學習環境上不良率均最高,在學習技術上不良率均最低??梢?,高年級學生對“學習環境”,尤其是對“學校環境”的適應困難較為突出。
(三)學習適應性的年級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測學習適應性的年級差異,結果表明,在學習熱情和學習計劃方面,五年級學生明顯優于六年級學生,而在聽課方法、學習技術、家庭環境、學校環境、毅力、身心健康幾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因此就年級差異而言,我校六年級學生更需要在學習熱情和學習計劃方面加強干預。 (四)學習適應性的性別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測學習適應性的性別差異,結果表明,五年級女生在聽課方法、家庭環境、獨立性、心身健康方面顯著優于男生,而在學習熱情、學習計劃、學習技術、學校環境、毅力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六年級女生在學習熱情、聽課方法、家庭環境、獨立性方面顯著優于男生,而在學習計劃、學習技術、學校環境、毅力和心身健康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總體而言,我校五、六年級的女生在學習熱情、聽課方法、家庭環境、獨立性方面要顯著好于男生,而在學習計劃、學習技術、學校環境、毅力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
因此,就性別來說,男生應是高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教育干預的重點對象,尤其是在聽課方法、家庭環境、獨立性、心身健康方面。
六、啟示與建議 我校高年級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的基本類型
學習適應問題是小學生常見的學習心理問題之一,本研究把學習適應分為身心健康、環境適應、學習動力適應和學習方法適應四個基本方面,綜合調查結果與相關教師的訪談,把我校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問題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
1.環境適應不良。具體表現為在學生的家庭和學校環境中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消極因素,人際關系需要改善,或者不善于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這在我校平時接受的個體咨詢輔導中也有體現。
2.學習策略欠佳。一些學生欠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技術,比如聽講、制定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應試、記憶等。
3.學習動力不足。這類學生學習動機不強,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熱情不高,因此學習的獨立性、毅力在他們身上表現也較弱。
4.身心健康有待加強。這類學生的身心健康總體水平較低,存在著較多的心理問題,在平時的個體咨詢中我們也發現,這類學生總會感到沒勁兒,頭暈腦脹,做事拖拉。 重視對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培養
從總體上看,我校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還應該進一步提高。有一些教師會認為,學生學習適應性是一個自然而然提高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會越來越適應學習生活,或者只是重視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培養,但是從總體上看,每個年級都有學習適應不良的學生,學習適應不良又表現在不同的方面,此調查研究更表明,高年級學生還存在學習適應不良的問題。教師需要把學習適應作為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內容,不得忽視。 團體心理輔導要有年級差異、性別差異
本研究是為我校進行學習心理團體輔導做準備的,本研究發現,總體來看,我校有一部分學生學習適應不良,需要進行學習心理輔導,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也有一定的差異,對于男生、女生也有一定的差異,在進行團體輔導過程中,需要關注這些差異,使團體輔導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 加強個體學習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