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4: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美術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美術教育研究、方法學、方法論、發展趨勢、脈絡、價值
A中圖分類號:G40 - 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方法學是1637年由笛卡爾提出的哲學觀點,并在西方得到廣泛的推崇,筆者將其基礎定義理解為;一門學問采用的規則、方法與公理,一套可實現目標的做法及一種特定的做法。美國韋氏大詞典[①“韋氏大詞典”作為《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的習稱,參考自《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1492頁。]①對方法學的釋義為“在某種知識領域上,對探索知識的原則和做法而作之分析?!狈椒▽W的通用概念是:在某一門學問或所要探索的知識領域上,對所使用之個別方法加以整合,比較,探討與批判。以方法學為理論背景的各科科學學問都有著自己特定的結構體系,譬如醫學方法學、法律方法學、設計方法學等,學問的方法學包括能夠支持這些方法之準確性原理。而美術教育的研究,應該也有屬于其本身的方法研究體系,即美育方法學。且所涵蓋了一系列已編撰好的美術教育建議方法,包括標準美育信息材料,正規教育程序、工作表與圖像工具等的總和。
近年來美術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融合方法學體系的美術教育發展原理,并非單一解決美術教育問題的某一辦法,它是一種具有學術方法精神的理論知識背景,是科學態度與人文背景有效結合的成果。筆者將它視為美術教育學科學術拓展的命脈。要使美術教育研究方法學規律化、妥善化,首先以統計學為基礎,整合了近年來有關美育研究方法的理論信息材料與相關文獻,美育研究論文及著作內容分布;
表1 20 年來中國美育研究論文和著作內容分布
以思想史為美術教育研究方法
中國美育思想史、西方美育思想史和美育思想史是三大主要內容。美育思想史著作的寫作范式表現為以美學思想史為藍本,分別闡明每一位美學家的美育思想。在此類著作中凸顯出古今教育的差異。中國古代的美育思想以討論儒道兩家思想為主,而近現代美育思想的論爭焦點在梁啟超、和王國維。西方美育思想則重點在席勒的《美育書簡》上。這些著作提出;梁啟超的趣味教育論開啟了中國美育的道路,同一時期的王國維基于西方哲學的“知、情、意”三分法提出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基于當時的西方教育發展成就與國情推動了美育的制度化。[[1] 王曉旭,孫文娟,郭春寧.1990年-2010年中國美育研究脈絡 [J].美育學刊.2011.6(2);1-11.][1]21世紀以后對中國美術教育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幾乎是90年代的3倍。學者們以儒釋道三家哲學思想為中心,進行深入解讀與現代性闡釋。其中也不乏一些以南宋程朱理學為基礎的論文代表,如潘立勇在《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精神》中提出,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之道主要是承繼儒家的傳統命題。
以思想史作為美育研究方法的例證不在少數,近年來逐漸攀高的中國美育思想逐漸改變了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趨勢,這種改變是源于以思想史為研究方向,推進了美術教育研究多元發展的應證。以思想史為切入點的資源整理方法是最普遍的美術教育學科方法論途徑,有助于為美育研究提供廣泛的理論知識。也概括了一部分以倫理社會發展為背景的美術教育知識體系的歷史沿革和發展方向。
以原理為美術教育研究方法
原理的研究方法是美術教育方法論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支脈,它與美術教育的實施有著密切的聯系。原理揭示了美術教育的內在屬性,它將觀念與動態程序連接起來,并形成一種規律。原理是模式的導論,盡管我們不斷更新研究模式,但始終需要原理作為支持,另外,原理決定了可行性,使研究對象不脫離社會與自然環境,而這種無法避免的種種聯系,使美術教育原理本身具有鮮明的個性。細化與規范原理的內容,深入原理的內在屬性,將使美術教育方法論更實際切入美術教育研究的核心。
正確的教學方法,受多方因素制約:第一是正確的美術教學任務或目標;第二是優秀的教材教科書;第三是教學執行者―――教師的全面素質;第四是教育對象學生的心理、認識和思維全面情況。這四方面原理都從不同程度上制約著教學方法的制定和運用。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一些教學方法是屬于靜態性質的方法,有一些教學方法則是動態的方法,由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的“ 發現法”,意即,引導學生利用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有關材料,親自去發現結論或規律而成為“ 發現者”;即為動態的教學方法。美術教學中要善于將這兩種方法統一起來,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2] 王雨中.美術教育方法論.[J].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2007.7(99);175-176.][2]原理的認識角度能夠啟發引導發現與建設方法,并促進合理改善美術教育教學體制。
美術教育原理研究方法還涉及了美育的性質與任務;內容與形式。從檢索結果看,近十年不少學者在原理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有一種開拓性的共識。如拉爾夫?史密斯著、滕守堯譯的《藝術感覺與美育》( 200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凌曉蕾主編的《藝術美育》( 暨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張愛萍主編《美育與藝術欣賞》(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7 年) 等,都認為美術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教育,它通過美開啟人的心靈,以一種熏陶而非灌輸的方式對人的內在素質發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行為則是美術教育的實踐形態,在高校中展開美育的主要途徑; 美術教育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趣味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高校的現行體制中,美術教育是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的素質教育方式。[][1]
以實踐為美術教育研究方法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改造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所創立的唯一科學的方法論。應證這種方法論的基礎正是實踐活動,同樣,在推進美術教育研究的進程中,實踐活動仍然是驗證學術知識的重要途徑。
以《美國哈佛大學課程體系改革考論―――哈佛通識教育( 美育類) 實地考察報告之二》[[3] ,傅曉微.哈佛課程體系改革考論―哈佛通識教育(美育類)實地考察報告之二. [J].美育學刊:美育實踐研究.2011.6 (2):51-60][3]為實例,研究高等學院美術教育課程改革實踐研究方法,為我國高等教育美育實踐方法研究提供參考。美育類課程作為哈佛新課程體系的縮影,從以“學科”為分
類標準,到以“需要”為分類標準; 從重理論研究方法,到重審美對象“是什么”和“為什么”,“連接”大學院墻內外、學生現在和未來,實現了從美術教育到審美教育的跨越。
盡管美國和世界許多高校把哈佛核心課程體系( Core Curriculum System) 視為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模板,但哈佛最新課程改革的首要動因,恰恰是看到這“模板”顯在和潛在的弊端。哈佛大學摒棄全球眾多高校趨之若鶩的核心課程體系,追求更完美的課程體系,既來自俯視全球的霸氣和視野,又來自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這些哈佛精髓,完全可以在中國文化土壤中找到同樣的文化元素。也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積弊提供了大量可資借鑒的積極因素。
哈佛課程體系改革是從自身多維認識到實踐過程的衍化,再次宣告了它放眼世界的雄心,從研究實踐方法論的角度來說,中國在1990 年先生逝世50 年之際,李祥林的《中國近代美育體系的創導者》指出,蔡先生曾言: “美育的名詞,是民國元年我從德文FsthetischeErziehung 譯出,為從前所未有?!闭嬲龔睦碚撋鲜姑烙到y化,在實踐中做出顯著成績并有廣泛影響。[][1]而當下國內不少學院的美育體制改革也常以舊識推新學,但新學并非是由當下美術教育現狀所催進的學術研究方法,實為擴充研究方法而學習、引用、采
納的諸多辦法,其結果大多是改變了學術
路徑,而未改變學術研究的大格局。意識
表22009年哈佛新課程體系
尋找美術教育學科交叉點研究方法
有關于尋找學科交叉點的方法,一直是學者們推進學術的重要辦法之一?,F也有 “跨語境”美學的研究方式可成為美術教育學科探索研究法之參考。如比較受推崇的《高居翰中國美術史文集序》,它說明了學術研究可通過外來參照系的對比發現自身研究領域的盲區。近年來比較顯著的學科交叉點是美術教育與語言語義學,美術教育與統計學、美術教育與生態學、美術教育與心理學、美術教育與圖像學、美術教育與現象學,而相對傳統的學術焦點是美術教育與文學、美術教育與哲學、美術教育與社會學、美術教育與邏輯學等。
以尋找學科交叉點的美術教育學術研究方式極大程度的豐富了學科內容,并為找到新的學術領域和資源提供了有效途徑,從美術教育與學科交叉研究分布法的要義來說,所面臨的問題的關鍵是學術價值的體現。在這種研究方法逐漸成型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學術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如:李欣人在《席勒美育思想對馬克思的影響及其當代意義》中指出,席勒美育思想對馬克思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形成和“人性復歸”理論的提出。趙伶俐《高校美育―――美的人生設計和創造》偏向于科學化、量化的研究,把美育目標所體現的觀念意識和知識分解為一系列的行為、方法和技能,使學生在懂得和了解基本的美學、美育和美育心理學知識的同時,掌握運用美的規律去進行自我人生的理想設計、形象設計和生活設計的方法。[][1] 但也有弊端,如范景中教授就曾經擔憂“這種研究以常識碎片的拼湊而扼殺了美術史的魅力,也淹沒了智識的光芒,導致了巧取之偽問題泛濫意一時”。而在美育與學科交叉分布研究方法的觀念里,可以以笛卡爾在《論方法》中提出的四條理論作為依據:1.普遍懷疑,將一切可疑的知識圈出,剩下絕對正確的內容。2.將最復雜的事物轉化為最簡易的事物,例如將精神實體化為思維,將物質實體化為廣延。[①笛卡爾“第一哲學”特有的哲學術語。就是物質的基本屬性 , 即物質的空間屬性,即所謂的長寬高, 凡是物質必然占據空間 , 這就是廣延 。]① 3.用綜合方式從簡單事物中,獲得復雜事物。4.盡可能累計全面,復查周全,以確定毫無疏漏。這樣的思維雖未必適用于美術創作,卻可為美術教育方法學系統的形成提供參考,如,將第一條用于學科交叉點的尋找過程中,可相對減少無關知識對學術主題的干預;第二條則利于我們看清多維復雜事物,直擊美術教育研究方法的本質與核心;第三條則利于美術教育與各學科知識體系相互碰撞、促進與發展;最后一條則適用于檢驗學術成果,為成果的實踐和學術價值的體現創造可能。
2.5 美術教育部門與學科建設研究方法
近年來不少學院致力于學科探索,潛心研究美術教育的課程設計和教材教法,也有的部分學者特別關注師資建設。在美育課程的目標方面,李開玲、孫景曾在《大學美育課程論略論》中從美術教育的大局觀角度提出了具體的美育目標論與課程論,認為美術教育的目標有三個: 第一,現代化的憂思與可持續發展; 第二,教育的使命; 第三,促進生存方式重建。美育課程的功能層面,邢云提出了美育課程設置的必要性,認為美育課程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通過課程來體現和實施。從師資隊伍建設上,特別突出的有孟繁梧從師資的自然狀況、素質狀況和管理狀況進行分析,在指出問題的同時提出了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包括完整的知識體系、較強的藝術教育科研能力、更強的創新精神和進取精神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
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從藝術管理的課程設置來建設美術教育的新學科。藝術管理[arts management or arts administration]是一門新興的輔助學科,它順應時代的需求而產生。和學院制美術教育普通學科相比,它與社會的關系更為密切。藝術管理者擔負著雙重任務:一方面,要為藝術家營造富有成效的創作環境,提供最佳機會發展其藝術;另一方面,要將由此而獲得的成果呈現給理想的觀眾,為其藝術體驗準備條件。在過去2000多年里,藝術家曾自行擔當這個責任,而當藝術創作及其展示成為一種生產與營銷機制時,人們認識到,藝術組織的領導與管理需要專業技巧。[[6] 曹義強.藝術管理的觀念與學術狀況.[J].新美術.2007.3(28);4-15.][6]“藝術管理是一門將文化政策、文化社會學、文化經濟學、博物館學和藝術史與管理學結合的操作性學問。藝術管理者需具備商學、財經、經濟學、心理學方面的技巧,才能勝任其工作?!边@個觀點是2007年由曹義強教授所提出的,以他將學科建設中的普遍方法與藝術管理學科特性結合所得出的學術觀點來比較我們在以常人方法學取向的角度研究美術類的學科建設,過程中極易忽略學科的特性,我認為曹對藝術管理學科觀念見解很值得我們借鑒?;仡櫼幌鲁H朔椒▽W的特征有:1. 行動的權宜性( conting ency) 與規則的說明價值。2. 行動的場景組織與局部索引性。3. 行動的反身性和可說明性。4.研究方法的“獨特適應性”。[[7] 周斌.教育研究中的――常人方法學取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0(21):9-13.][7]研究人類社會生活是學術者不可忽略的要素,在美術教育研究過程中我們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常人方法學,但常人方法學并非作為我們學科發展的拼圖之一,而是作為一種客觀現象參考。且無論是以與美術教育相關的學科發展角度出發,或者依照社會功能變化的不確定性,在美術教育部門與學科建設研究方法中,仍需具有潛在隨機性。
3. 美術教育研究方法學趨勢
近年來,美術教育研究方法的趨勢十分明顯,1.逐漸脫離純理論的研究方式向實踐邁進。2.是針對院校性質的改善內容、目標、教材、方法、評估體系。3.是對美術教育與美學關系的進一步深入。5.隱性課程體系與交叉學科的開拓與探究。6.隨著社會自然環境與人類意識的改變,發展數字化和實驗性教學。對于美術教育研究的發展而言,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在《高居翰中國美術史集序》里,我們發現跨語境研究為美術和美育研究提供了一種參照系,這種外來的參照系往往能照亮容易處于盲區的問題與領域,高居翰善于默記大量的圖像,他對視覺材料的評述,具有圖文互證的效果。
從總體趨勢來看,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成為一個單一途徑而迅速發展,但從方法學的角度看,它們并未形成一個具有穩定性規律的方法體系,常態單一的方法無論是來自于東方的哲學觀照,還是出自于西方思維的能量,都無法滿足美術教育研究發展的未來格局,避免學術者盡可能不落入一種本位主義,如致力于完善美術教育方法學的研究,可綜合文獻與數據整理,結合社會學、統計學和哲學等探索美術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與結構、普遍特征與內化邏輯、理序與穩定數據、變化與自然反應等,以至于美術教育研究的方法本身集成一套具有學術價值的參考體系,對美術教育研究的學術方法具有創新、預測、評估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