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3: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吃水不忘挖井人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如:我在教《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我特意編了順口溜把生字加在里面,這樣學生讀起來嚷嚷上口,便于記憶,教學的重點仍是識字,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應是指導學生自主的識字、寫字。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自始至終地將“自主”貫穿全課堂,以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為中心來進行識字教學。
一、讓學生自主識字來感受樂趣
利用語境與生活實際,初識字音,了解字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給學生一些學習的機會,讓學生能依據個人的喜好和需求,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
1、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五彩繽紛的圖片吸引孩子們的眼球,教師通過出示《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中的圖片,引導學生認真看,用心想,然后提問:同學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說一說,有的同學說:“看到圖片上有一口井,井邊立著一塊石碑”。還有的同學說:“石碑上刻著兩行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還有很多同學紛紛舉手回答,同學們觀察的很詳細,教師一邊說一邊板書生字。如:吃、忘、井、刻、席。通過分組討論,用生字卡片認讀,隨后讓學生借助拼音自讀生字,把字音讀準,能文從字順地讀下來,使他們初步建立音、形、義的聯系,達到整體感知生字的目的。
2、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識字教學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識字,而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這才是我們識字教學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們的每一節課都讓學生事先預習過了,因此在讓孩子們齊讀生字卡片之后,讓學生先說說自己在預習時最先記住哪些字,是采用那些方式記住的。學生肯定挑了一些比較簡單的生字進行交流,這符合小孩子的的心理發展趨勢,先易后難,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滿足了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愿望,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富有個性的學習。孩子們在交流的時候,多用腦想,用手記,教師肯定學生的學習好方法。進行表揚。學生聽到老師這真誠的鼓勵,從中獲得了成功的愉悅,增強了自主識字的信心。這樣的教學,既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敢于當眾表現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在自主識字中,感受成功的樂趣。
3、要與學生共同反思學習過程,歸納學習方法集體總結匯報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評價和總結?!皠偛盼覀冇性S多同學都匯報了自己的識字方法,有的是按部件來記,有的是運用加偏旁、換偏旁的方法,還有的同學能結合自己在生活中所了解的知識來記憶生字,這些方法好極了。我相信還有許多同學,也有不同于他們,但又非常適合自己的好方法,希望今后也能有機會介紹給大家。” 在教學中,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總結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從中歸納,提煉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個性化的學習方法。
二、學習課文
對于一年級孩子來說,讓他體會文章內容或者說文章主旨的方式只能是朗讀,在朗讀中領悟體會,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把識字教學和朗讀教學并重。并且我們會把識字和朗讀教學穿插起來,因為只有抓住文章的“文眼”,也就是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通過讀深入淺出的朗讀,才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
關鍵詞:感恩 大學生 感恩教育 感恩意識
中華民族有“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古訓,這些古訓告訴我們的就是要感恩。但這樣的古訓并沒有滲進新時期大學生的血液里,他們不懂得對自己擁有和享受到的一切抱有感激之情。加強新時期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感恩教育的內涵和現實意義
所謂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產生認可并希望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感恩并非與生俱來的天性, 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通過教育幫助人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并對其回饋以感激的眼光, 從而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德和責任, 進而外化為感恩的行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 創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實施的以“知恩圖報”和“施恩不圖報”為教育內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人性教育??梢哉J為: 感恩教育的本質任務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別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
感恩教育對于我們追求德育工作實效, 培養人格全面、和諧發展的大學生有著重要的價值。1952 年,愛因斯坦為《紐約時報》撰文時寫道: “ (僅僅) 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 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 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 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备卸鹘逃兄趩酒鸫髮W生的感恩心,融化他們的冷漠心、自我心和自私心, 培養他們感恩圖報、施恩不圖報、樂于助人、樂善好施的良好品性和與人為善、寬容豁達的胸襟氣度;有助于促使大學生內省內察, 體諒父母的艱辛和他人的善意,體會社會的恩惠和自然的恩賜, 增進人情味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內心的祥和寧靜。從這個意義上說, 感恩教育對于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同樣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西方文化處處可見感恩之光。在我國的傳統文化里, 既推崇“施恩不圖報”,更推崇“知恩圖報”,古訓“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 當涌泉相報”婦孺皆知。儒家文化極其強調“感恩”美德, 甚至把“軟”的感恩意識逐漸轉化為“硬”的規章制度加以強力推行。這些都說明, 傳統文化認同“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起碼的修養?!爸厥啊备卸鹘逃? 是人性的需要與回歸,也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對接和傳承。
二、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原因分析
1. 家庭教育的片面性
許多父母補償心理過重,總是希望把自己未曾實現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樣大學生就成為實現父母意愿的工具。父母不是按照一個合格社會成員的要求來培養子女,而是把子女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在生活上大包大攬:入學報到、畢業離校,包送包接;季節轉換、節慶假日,噓寒問暖……過多的呵護助長了大學生的依賴心理和寄生思想。“只要你學習好,就是對我好”。這種片面的教育方式,必然使大學生將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而根本不會對父母萌生任何感激之情。在許多大學生看來,學習是我的天職,感激父母暫時還沒想到。這是一般大學生的正常思維,也是當前一部分父母教養觀的必然結果。
2. 學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就教育大學生的主場――高校來說,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長期以來只重視學生的學業教育和能力培養,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因此,當今大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不良現象與學校教育不夠落實,尤其是忽視感恩意識的培養不無關系。感恩并非與生俱來的天性,它需要教育來點撥和引導,需要通過教育來幫助他們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對其回饋以感恩的眼光,從而形成一種感恩的心態、品德和責任,進而外化為感恩的行為。如今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愛與給予,生活養尊處優,以自我為中心,把什么都看成是理所當然。因此,需要通過教育,讓他們懂得自己所享有的這一切并不是理所當然,他們需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這一切。然而,我們對他們的這種教育卻沒能跟上。在教科書中,傳統感恩教育思想并非完全沒有,從小他們就能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專題的感恩教育卻進行得太少。學生沒有受到足夠的感恩教育,未能形成強烈的感恩情感,自然就不會產生感恩的行動。
3. 社會感恩氛圍不濃
受市場經濟條件的負面影響,人際關系被打上了實利化和物質化的烙印。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的轉型,人員的流動性日益頻繁,人際交往日益打破血緣關系和地域關系的束縛,人際關系日益“陌生化”。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日益減少,變得逐漸疏遠和冷漠。當代大學生置身于這種社會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他們不懂得要去感激父母、感激師長、感激社會,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對父母、對師長、對社會的感激之情。因此,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乏也是情有可原的。
4. 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缺失
當代大學生自主意識、權利意識強烈,但自立意識、責任觀念淡薄,依賴思想、享樂思想嚴重。部分學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他們認為父母、師長和社會都是欠他們的,而他們就不欠別人的。父母、師長和社會為他們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而且還滿腹牢騷、怨天尤人,抱怨社會對他們的不公正。相反,他們就是不反思自己應該做些什么、能夠做些什么。對自身缺乏反省,當然很難理清自己的社會角色,明確自己的權利義務關系。
三、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實施策略
在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我認為首先要讓他們善于理解和發現他人之恩,即明白為什么要感恩,然后逐步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感恩意識和感恩觀。
1. 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分析事物歸因
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其心智和理論分析能力還不成熟,對事物發展緣由的歸因分析往往顯得片面和絕對化,而大多數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識更是使他們在事物歸因上容易形成“成皆由我敗皆由人”的思維習慣。這種思維習慣,很容易導致人的驕傲自滿: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和自己已獲得的回報,正如巴爾扎克所講:“驕傲的人,很少感恩,因為他永遠不會認為自己已得到他應得的一切?!币虼?,要有意識地引導當代大學生用辯證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時,也要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做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多看別人的努力和付出,學習歌德的“我不應該把我的作品全歸功于自己的智慧,還應歸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上萬的事物和人物”。學會正確歸因,并養成謙虛進取的心態,由此知道感恩,學會感恩。
2. 引導學生感受和學會關愛
人與人之間的幫助和關愛不僅表現在語言上,也更多地表現在人們不經意的動作中,反映在人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之中。一句輕輕的問候會讓我們倍感溫暖;一個鼓勵的眼神會讓我們力量頓增;拍拍肩膀,會讓我們的顧慮和委屈煙消云散,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去發現、去感受。因此,我們要引導大學生去發現關愛、感受關愛,進而由己及人,學會去關愛別人,回饋他人和社會。
3. 引導學生知恩圖報、施恩不圖報
知恩就得圖報。知恩之后就應當以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這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才會內化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意識。雖然我們的生活中滲透著自然的恩典、社會的支持和他人的幫助,但我們很容易忽略那些需要感謝的事情。我們有太多的欲望和奢求,卻可能很少想到對已經獲得的一切給以回報,這實際上“來而無往非禮也”和自私自利的表現,值得每一個人反思。這里談到的回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情感上的回報。圖報當從感謝做起。詹姆斯說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真誠地向別人表達謝意是尊敬與禮貌的最高表現方法,也是維系人際關系最安全的方法。另外,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并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稱得上報恩。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教師的細小幫助,對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正是報恩的表現。施恩不圖報是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最高境界。在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報恩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大學生樹立施恩意識,實施施恩行動。施恩的前提是不圖報的,否則,施恩者就不會心情愉快地去幫助別人。學校應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寒暑假“三下鄉”活動等義務服務,以此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將感恩意識轉化為大學生自覺自愿的施恩行動。
總之,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德育要積極滲透感恩教育,要在繼承傳統美德的基礎上, 隨著時展不斷創新、豐富, 從而使大學生樹起正確的感恩觀、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實際行動來感恩, 促進自己、他人、社會的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錢夙偉.匱乏的“感恩意識”[EB/OL].南方新聞網:中國新聞,省略/news/china.2003-07-2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