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4 11:07: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業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基于BIM技術的畢業設計課題方向
目前與BIM技術相關的畢業設計聚焦于基礎應用、技術融合和軟件研發等三個主要方向,如圖1所示。1.1BIM基礎應用方向。BIM基礎應用多數是基于BIM軟件開展相關應用研究,是目前畢業設計的主流課題方向。如采用Revit軟件建立三維信息模型,在此基礎上進行施工圖深化、碰撞監測、進度模擬、工程量統計、造價分析和三維動畫展示等工作。早期的研究對象以房屋建筑為主,目前已拓展至橋梁、隧道、地鐵等公共基礎設施。在BIM應用軟件方面,建模軟件以Revit最為常用,碰撞檢查和動畫模擬多數采用Revisworks軟件,工程算量和造價分析則常采用廣聯達和魯班等國內軟件??傮w來看,該方向的畢業設計課題以應用為主,課題的完成情況與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研究內容的豐富性、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密切相關。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新知識接受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早期以多高層房屋為對象的“建模+動畫+算量”的畢業設計課題已難以滿足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該類課題的研究對象正逐步拓展至超高層建筑、大跨空間建筑、鋼木結構建筑、地鐵隧道等公共基礎設施和市政工程項目;研究內容也延伸至進度控制、成本管理乃至運營維護等多個方面;同時,研究課題也越來越多地來源于實際工程,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已成為畢業設計成績評定的重要依據之一。1.2BIM與前沿技術融合方向。隨著BIM技術的逐步普及,其應用和研究正在從傳統的輔助設計施工向多技術融合的方向發展。如BIM與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識別)、BIM與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統)、BIM與VR(VirtualReality,虛擬現實)、BIM與AR(AugmentedReality,增強現實)、BIM與三維激光掃描、BIM與結構健康監測等前沿技術融合方向。以BIM與RFID技術融合為例,在傳統的施工現場,大批量地進行構件驗收、安裝時,主要通過人工方式填寫報告、錄入數據,信息延誤的現象時有發生,工作人員常常無法判斷構件的真實狀況,很容易發生錯誤,導致各類問題頻發。利用RFID技術可以實時追蹤、監控構件的生產、運輸、安裝和運維狀態,并以無線網絡即時傳遞信息到BIM數據處理平臺,可以實現對構件的實時追蹤,解決信息錯誤和丟失等問題,能有效地提高工程項目的管理效率和經濟效益。該類畢業設計課題通常要求指導教師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礎,有時采用校企聯合指導方式,由企業導師制定課題的研究內容,畢業設計開展過程中由校內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1.3BIM軟件研發方向。BIM的核心思想是信息的集成、交互與共享,模型是載體,軟件是工具。在BIM軟件平臺研發方面,國內外各大軟件開發商已經開發了各類適用于建筑不同階段、提供不同功能的商業BIM軟件。如,美國Autodesk公司推出的Revit、Navisworks、Civil3D等BIM軟件;美國Bentley公司推出的ABD(AECOsimBuildingDesigner)軟件;此外還有Tekla公司開發的專用于鋼結構設計的Xsteel軟件,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軟件等。國內也有廣聯達、魯班、PKPM、3D3S等公司開發的相關BIM軟件。雖然商用BIM軟件已較為成熟,但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功能、不同企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定制研發。相比于BIM應用方向,軟件研發類課題一方面要求指導教師有前期研究基礎,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編程基礎,更重要的是對軟件編程有興趣。此外,也有部分研發類課題不需要編寫代碼,只需要設計軟件功能和操作界面等,具體編程工作由他人或企業來完成。
2基于BIM技術的畢業設計案例
2.1BIM基礎應用方向畢業設計案例。以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論文“超高層建筑模架裝備模塊化仿真設計與建造技術研究”為案例。該論文以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A5地塊項目1號辦公樓為實際工程背景,借助BIM工具對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開展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對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系統組成和工藝原理進行歸納總結,對超高層結構核心筒使用鋼平臺模架裝備關鍵技術進行分析,包括模架的現場安裝、標準層施工、桁架層施工和墻體收分層施工等技術;(2)分析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的模塊化設計方法,初步確定模架標準構件庫,根據模架裝備標準構件創建Revit參數化族庫,對標準構件和非標準構件進行組合,并進行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的虛擬預拼裝;(3)根據二維設計圖紙建立該超高層建筑的核心筒模型,采用Navisworks進行整體鋼平臺模架模型和核心筒模型的合模,對鋼平臺模架施工關鍵技術進行可視化施工模擬。畢業設計成果提出了一種鋼柱筒架交替支撐式整體鋼平臺模架裝備的模塊化方案,借助BIM軟件建立了模架標準模塊構件族以及核心筒模型,完成了模架模塊的組合與拼裝,實現了模架裝備和核心筒的合模,并對鋼平臺安裝、標準層施工、收分層施工等進行了三維可視化分析。該畢業設計的研究成果已應用于實際工程項目中,對模架裝備的模塊化和BIM技術的推廣具有積極作用。2.2BIM與前沿技術融合方向畢業設計案例。目前,BIM與GIS、VR、RFID、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的融合交叉應用已成為工程界和學術界的研究熱點。以三維激光掃描為例,該技術是測繪領域繼GPS之后的又一次技術革命,通過高速激光掃描測量方法,大面積、高分辨率地快速獲取物體表面各點的坐標、反射率、顏色等信息,基于這些大量、密集的點信息可快速復建出真彩色三維點云模型,為后續的數據分析等工作提供準確依據。該技術具有快速性、非接觸性、穿透性、高密度、高精度、實時性強等特點,很好地解決了目前空間信息技術發展實時性與準確性的頸瓶。以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論文“基于BIM技術對既有建筑快速建模方法的研究”為案例,該論文針對目前既有建筑建模時面臨的竣工圖紙無跡可尋、空間幾何信息難以采集、建筑物細部特征難以捕捉、測量所需時間及金錢成本過高等問題,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上海某演藝場所進行掃描,利用JRC3DReconstruction軟件對點云數據進行降噪與配準,再采用ICP算法進行平滑操作,最后對該建筑進行整體建模,生成的三維模型見圖3所示。該模型已用于其改造工程的后期設計與研究工作中。2.3BIM軟件研發方向畢業設計案例。以同濟大學本科畢業論文“基于二維碼的鋼結構構件追蹤管理軟件研發”為案例,該論文從研究國內外鋼結構BIM建造管理平臺入手,分析了構件信息追蹤管理平臺的研發和應用現狀,將BIM技術與二維碼技術相結合,設計了基于二維碼的鋼結構構件追蹤管理軟件主要功能和界面,基于B/S架構,采用Html、JavaScript和Neo4j等語言初步實現了構件追蹤和進度管理等基本功能。構件追蹤界面見圖4所示,軟件對每一根構件生成唯一的二維碼,支持單獨或批量下載功能。二維碼存儲構件的編號、安裝位置、尺寸、長度和質量等基礎信息。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構件的報驗和質量檢驗等詳細信息。通過二維碼功能,可追蹤構件的生產、制作、運輸和安裝等全過程信息,實現對構件加工和安裝中的質量監控信息以及構件安裝進度信息的實時掌控,而這些信息直接反映到構件的位置管理、質量管理和安裝進度管理中,為這些管理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幫助和支持,追溯到最上層則實現了加工制作計劃的實時調整,而加工制作的調整又決定了現場施工情況。此外,通過二維碼信息能夠直觀快速地發現現場質量問題,解決現場管理人員攜帶圖紙及查詢資料不方便等問題,提高了現場工作效率。本軟件的開發涉及BIM模型的解析、上傳和顯示等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需要大量的編程工作,很難由一位本科生在畢業論文周期內完成所有工作,因此,軟件的前期開發工作已由指導教師團隊完成,本論文主要是實現了基于二維碼的鋼結構構件追蹤管理功能模塊的設計和研發工作。
3提升基于BIM技術的畢業設計效果建議
3.1增加前沿課題數量。目前,BIM方向的畢業設計仍然以“建模+動畫+算量”的軟件應用型課題為主導,雖然該類課題的實用性強,但往往工作量大而難度不大,特別是對一些研究型高校的學生,該類課題的畢業設計主要是提高了學生的BIM軟件使用能力,對學生的創新性培養不足。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建議增加BIM與物聯網、大數據、VR、AR等新型技術相結合的畢業設計課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現有的主流BIM平臺均被國外壟斷,亟須發現和培養一批專注于軟件研發的學科交叉類學生,可以通過增加平臺研發類課題,鍛煉學生的研發能力,為其將來的工作和繼續深造打下基礎。3.2加強校企合作。BIM技術無論是軟件使用、平臺研發,還是與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目前,很多土木建筑類大型企業均配備了BIM技術中心,具有較強的BIM應用、產品和新技術研發能力,而在國內高校中專職從事BIM教學和科研的教師非常欠缺。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彌補校內指導教師BIM實踐能力的不足,促進產、學、研全面合作,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在BIM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職能作用,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6]。針對于此,同濟大學與上海建工、華東建筑設計院等單位已建立了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與BIM技術有關的畢業設計課題多數來自于企業,部分畢業設計成果已直接應用于實際工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3.3重構現有課程體系。近十年來,雖然BIM技術和軟件已有長足的進步,正向設計已開始應用,但逆向建模仍是主流,在畢業設計中也最為常見,即學生根據二維CAD圖紙創建其建筑、結構及機電等三維BIM模型。從已有的畢業設計效果看,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許多學生的識圖能力較弱,特別是機電圖紙的識圖能力非常欠缺,需占用大量的畢業設計時間來提高識圖能力;二是學生的BIM軟件操作能力不足,很多時間被用于軟件學習中,實際的畢業設計工作時間被大量擠占。目前,很多高校沒有單獨設置BIM課程,或者雖然單獨設置但將其作為選修課,普及面不廣,這就需要我們對現有的課程設置體系進行完善和重構??紤]到BIM技術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筆者建議將BIM技術的教學融入專業培養體系中,如:將BIM技術引入工程制圖、房屋建筑學、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設計、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項目管理等多門課程中,特別在課程設計中,將其作為一項必修內容。通過BIM技術的三維可視化、虛擬仿真、信息共享等功能實現課程體系的有機整合。
BIM技術已被廣泛視為改造建筑業這一傳統產業的戰略手段,正在導致建筑業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徹底變革。從高校的實踐課程教學來看,BIM技術相關課題已成為建筑學、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畢業設計的一個重要方向。本文歸納總結了與BIM技術相關的三大畢業設計課題方向:基礎應用、前沿技術融合和軟件研發,以同濟大學為例展示了各方向的畢業設計案例,最后提出了增加前沿課題數量、加強校企合作、重構現有課程體系等用于提升畢業設計效果的建議,可以為BIM相關專業的畢業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李東鋒.基于BIM技術的建筑學課程設計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43):51-52.
[2]許娟,魯子良,侯超平,等.基于BIM平臺的傳統民居建筑保護與更新教學實踐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9,186:42-43.
[3]白泉,邊晶梅,于賀.土木工程專業BIM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2017,9(5):90-93.
[4]王婉,李懷健,劉勻.BIM技術在校企聯合畢業設計中的應用和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61-166.
[5]張靜曉,趙陳影,李慧,等.工程管理專業BIM畢業設計學習效果測評[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1):171-176+183.
關鍵詞:校企產學研 建筑工程專業 認識實習 生產實習 畢業實習 畢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57-02
近幾年,建筑業從業人員接近0.6億,盡管我國建筑行業形勢良好,但是我國高校尤其一般本科院校尤其職業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實習問題存在很多困難[1]。一般院校土木建筑工程專業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個部分,其中認識實習主要是使學生增加專業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1];生產實習原則是要求跟班勞動,熟悉并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畢業實習是為畢業設計收集相關資料,并為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實戰演習。由于學校擴招學生多,實習時間局限性(按學校統一安排),且實習經費十分有限,統一組織十分困難,再加上安全問題,很難找到理想的實習單位和實習項目,項目部多處于安全考慮一般不接待大批學生實習,存在建筑工地多與學生實習難得嚴重問題。
校企產學研合作是教育部為了加強高等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精神:一方面,不僅是為進一步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更好的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功能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強高校與企業的結合,利用市場需求與科技應用導向,促進企業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高校的科研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促進高??萍紕撔潞涂萍汲晒霓D化。同時,也有利于企業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教學實驗研究設備、科技創新成果等一切資源,進一步推動其自身的建設、發展和創新[2]。
本文基于高校土木建筑工程專業實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高校如何發揮作為產學研基地施工企業一方的優勢,有利于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開發性高級專門人才,對提高我國土木建筑工程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且促進經濟建設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深化校企產學研合作模式,健全配套的校企合作制度
校企產學研聯合培養需要采用“學習+實踐+學習”的培養模式,增加學生尤其土木建筑工程這類工程類學生的實習時間,進一步提升學生畢業設計的水平,真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但是,目前高??蒲性u價體系及專職管理崗位缺編等從產學研管理體制方面導致產學研的合作存在方方面面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高??蒲性u價體系注重重大項目、高檔次論文、各種科技獎勵及發明專利等,科研激勵措施很少涉及到校企產學研相關成果轉化、產業化等。這些評價體系引起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教師喪失興趣,直接導致高層次科研人員如教授及博士對于投身產學研積極性不利。而高校管理能力滯后也或多或少制約高校產學研合
作的推進。高校經常收到大量名目繁多的產學研合作推廣會和各類產學研合作信息,信息量過大帶來的就是缺乏有效的交流溝通機制,對于與自身學科相關信息的篩選和利用也不夠充分。有限的產學研管理人員面對這種海量信息往往力不從心。企業往往重視高校在某個領域內的高水平人才,但是高水平人才往往有著大量教書育人的工作和科研工作任務,缺少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顧及產學研合作的工作[3]。
我校湖南省高?!巴聊竟こ淌┕ぜ夹g創新”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對于這方面做的比較成功,以校企產學研示范基地為平臺,實行校企“兩個培養主體、兩個階段”和“雙導師”制。校企合作基地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權威性組織機構管理系統,建立專門的領導機構。該組織管理機構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建立合作示范基地的工作領導委員會,由學校副校長以上的領導和企業負責人以上的人員共同兼職擔任,以便充分消除各種障礙和壁壘,保證合作示范基地在利用雙方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科技資源上暢通無阻,實現對合作示范基地的宏觀指導。工作領導委員會下設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工作班子,由業務精、作風好、工作踏實的校企有關中層干部擔任,具體實施合作的有關事宜,確保合作之途始終暢通。在基地的研發隊伍和管理團隊中,管理負責每年年初由主任和副主任召集并共同主持示范基地工作計劃與協調會,省建三公司(企業方)提出科研需求與任務,人員培訓計劃,湖南科技大學提出科研方案,學生實習計劃,經雙方協商制定基地工作計劃并落實到省建三公司各二級單位。通過以上措施,每年針對建筑工程專業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雙方安排5個指導老師,每組分別分批指導5個學生,落實指導內容與任務,作為年度產學研考核的主要目標。
2 改革學生實習時間,促進校企雙方通過實習環節互利雙贏
2.1 生產實習
建議安排大學第5學期末,時間:3個月,從6月底到9月底,包括暑假時間,可到學院簽訂長期戰略性合作協議建筑企業的具體項目部,和技術負責人或項目經理跟班實習,要求學生吃住在工地項目部,提供不少于1個月的施工日記和1個以上合理化建議論證書、制作多媒體匯報材料,要求技術負責人或項目經理對實習學生做出具體鑒定,并蓋項目部章;為減輕項目部對學生安全壓力,學院可為實習學生購置20~50萬意外安全保險,并告知家長,要求簽訂共同協管責任書(電子掃描件);要求學院實習老師巡查(原則要求每個學生到巡查到,也代表學院慰問實習學生和感謝項目部)、調研,并提交調研報告;十一放假后,實習學生要求全部回校,專業系部按班級組織生產實習專題匯報會,專業教師對學生生產實習匯報進行點評,結合學生施工日記、合理化建議論證書,項目部鑒定書,最終確定學生生產實習成績。從6月底到9月底正是建筑企業施工黃金時段,需要大量的人員,土木工程大學生(三年級末專業基礎課和主要專業課已完成)大有用武之地;長達3個月時間,有利于學生對專業課的理解與實踐,同時加深對行業和實習單位的了解,為畢業找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有利于單位對實習學生的考察,選擇合適的苗子及時簽訂引進協議(即畢業協議書),避免招聘會上臨時的決策。
2.2 畢業實習
建議安排在大學第7期末,時間:3個月,從12月底到第二年3月底,包括整個寒假時間,可到設計單位或學院簽訂長期戰略性合作協議建筑企業設計部門收集畢業設計資料,確定畢業設計題目;也可到學院簽訂長期戰略性合作協議建筑企業大型項目部(要求是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的,建筑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進行單位見習,并就項目具體問題,進行專項施工組織設計,報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審查,可作為畢業論文(按學校要求不少于2.5萬字,雷同率少于20%;要有創新點或新技術或新工藝應用等),在指導教師同意的基礎上,實習時間可延長1個月。
2.3 畢業設計內容根據畢業實習情況
3月底完成確定畢業設計題目或畢業論文題目,5月中旬完成初稿,交指導教師審閱,5月底交評閱老師審閱,6月初提交答辯。建議每個專業舉行畢業設計公開答辯,每個指導教師選派1~2名學生參加,邀請和學院簽訂長期戰略性合作協議建筑企業老總或技術總工來校參加,為了促進畢業設計與企業界、實際工程的聯系,強化學生的實踐與應用能力,學校土木建筑專業應該加強與企業合作,安排一些學生在企業進行“完成即用”的畢業設計,由企業技術人員和教師聯合指導。學生在企業實習,了解實際工程運作的全過程,設計成果的應用以及企業給予一定的津貼增添了學生的成就感。同時,在畢業設計過程中企業與學生相互考察對方,為企業招聘人才、 學生尋找就業單位提供了平臺,系企合作取得了雙贏的效果?!笆求H是馬,拿出來溜溜”,這樣對學生、指導教師都有一定壓力,但對整體提高學生素質,對下屆學生的鞭策,和學校的宣傳都有積極作用。對于學校實踐環境培養質量而言,這樣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或論文,才真正與實踐相結合,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演習。
3 結論
土木工程(公共與民用)建設是到為關系國民經濟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產學研作為一種教育模式,能把理論學習和生產實踐有機地統一起來。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充分利用了學校與企業單位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能力為主的真實工作環境有機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它突破了在校內進行的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既培養學生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又對學生進行實際訓練,是學校和社會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創新模式。
實踐證明,校企產學研合作推進土木建筑工程專業的實習環節質量是高校提高培養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質量的一條有效途徑,通過我校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創新”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的實踐,產學研合作教育在培養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方面的優勢無可置疑,同時,這是一種集學習―實踐―開發相聯系、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將大大有利于培養土木建筑工程方向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開發性高級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 鄒玉.地方院校校企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探索與研究[J].理工高教教育,2010,29(3):75-78.
確立以“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主導的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依據針對要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基本定位,中原工學院就優化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做了多方面的探究,主要可歸納為“國外相關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發”、“國內建筑學院校經驗的推廣”和“主要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國外相關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發
我國在“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面,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但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比較好的既有經驗。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國的培養方法: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一般學制三年,學生畢業時既能獲得學士學位證書,又可獲得專業技能證書。德國的這類學校通常規模不大,開設的專業也不多,但各有特色。這類學校的學生既有從普通中學錄取的,也有從中職學校錄取的,有工作經驗的人也同樣享有入學資格。這類大學有將近一半的教師都是“雙師型”的,學校在招聘教師時,除了有學歷、學位方面的規定外,還要求教師具有某項專業技能的資格證書。他們的教師除了在校教書外,同時還是各大企業的高級工程師。這些來自企業最前線的教師們能夠把工作實踐中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問題帶入到學校的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二)國內建筑學院校經驗的推廣國內一些院校的建筑學專業正在積極向“應用技術型”方向轉變,并取得了成果。
1.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動融入區域產業發展向“應用技術型”方向轉型,關鍵是讓學生學到真才實學,畢業后能有更好的工作。建筑學專業的相關學校也可以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動融入區域產業發展的思路來實現學生更好地就業。這方面的代表是河南省駐馬店市的黃淮學院,黃淮學院在辦學過程中積極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主動融入駐馬店市的區域產業發展,其建筑學專業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學生的畢業論文多數為設計作品。此外,學校還為學生搭建了實習實訓、協同創新、社會服務、創新創意創業教育等4個平臺,全方位、立體式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校在學生的應用技術型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探索的經驗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充分肯定。
2.注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訓練
拓寬學生的就業面建筑學專業的畢業生,大多從事與建筑設計行業相關的工作。近年來,由于許多院校競相開設建筑學專業,再加上我國的建設市場逐漸平穩,建筑學專業的就業形勢也不容樂觀。因此,盡可能地拓寬就業面也是優化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應該考慮的問題。根據一些院校的經驗,學校在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基礎上,可以加強學生模型制作及計算機軟件應用能力方面的培養,從而使一部分學生畢業后可以去模型制作公司工作,也可以到專業公司從事方案草圖、建筑效果圖與漫游動畫制作的工作,通過對建筑學相關領域實踐項目的培養,促進畢業生就業面的多元化。
3.專業教育應與執業注冊建筑師制度相結合
我國從1995年開始實行注冊建筑師考試制度,也就是說,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必須取得執業資格證,注冊建筑師考試的相關要求也為建筑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優化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時,應注重學生在校期間獲得注冊建筑師的基本訓練,教學內容與注冊建筑師的教育科目、內容對接,增加各工種的專業知識,注重技能與實踐應用的結合,為學生畢業后參加工作和參加注冊建筑師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以“設計院”為代表的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
建筑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進入建筑設計院和事務所等設計單位工作。一般的設計工作,通常包括建筑方案設計和建筑施工圖設計,在如今高度商業化的設計行業,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大多都有明確的人員分工。而傳統的建筑學人才培養方案,往往側重于學生方案設計能力的培養,忽視和削弱施工圖及相關設計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時,可以適當加強學生施工圖設計能力的培養,盡可能拓寬知識面,這是對設計單位專業人士的首要建議。其次,當前的設計工作中計算機已經成為建筑師非常重要的工具,建筑設計院或者事務所已經不再有“描圖員”這一崗位,建筑師們也很少再用丁字尺和三角板繪圖設計了。未來計算機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和深入,隨著新的建筑概念和設計方式的產生及轉化,建筑業從業人員需要學習更多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因此,在建筑學教育領域,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在培養手繪基本功的同時,加強學生計算機能力的培養是對建筑學專業的基本要求。
二、合理設計,構建以“應用技術型”人才為主導的建筑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措施
(一)優化“建筑設計”課程的編排計劃
建筑學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學科,長期以來,建筑設計課程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學手段和教學體系。但針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點,學校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注重學生特長的培養,加強學生應試能力(參加注冊建筑師考試)和快速設計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課程的內容應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其他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應緊緊圍繞建筑設計主干課的知識點展開教學,形成不同的課程系列。
(二)加大實踐課程的教學力度
建立創新的培養方案體系建筑學“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建筑師執業訓練真正地落到實處。建立創新的培養方案體系,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縮短學校學習與實際工作之間的距離,可以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適當壓縮理論課的學時數,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并以此為依據來合理、有效、適當地分配基礎課與專業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在具體的編排中,可以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穿行,從而體現理論課中有實踐應用,實踐課中有理論指導,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三)拓寬知識面
增加新領域技能的培養針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點,學校應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增加學生施工圖設計能力的培養,以適應設計院工作的需求,此外,還應與其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結合起來,真正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三、結語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度控制;質量控制
1大體積混凝土的界定
結構斷面最小厚度在80cm以上,同時水化熱引起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與外界氣溫之差預計超過25℃的混凝土,稱為大體積混凝土?;炷两Y構物實體最小幾何尺寸不小于1m 的大體量混凝土,或預計會因混凝土中膠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溫度變化和收縮而導致有害裂縫產生的混凝土。
2大體積混凝土的特點
結構厚實,混凝土量大,工程條件復雜(一般都是地下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要求高,水泥水化熱較大(預計超過25度),易使結構物產生溫度變形。大體積混凝土除了最小斷面和內外溫度有一定的規定外,對平面尺寸也有一定限制。因為平面尺寸過大,約束作用所產生的溫度力也愈大,如采取控制溫度措施不當,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極限值時,則易產生裂裂縫。
3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問題
(1)泌水現象:由于混凝土分層分段澆筑,使混凝土上下澆筑層施工間隔時間較長,各分層之間產生泌水層,導致混凝土層間粘結力降低。
(2)干燥收縮裂縫:混凝土硬化后,內部的游離水會由表及里逐漸蒸發,導致混凝土相應地產生干燥收縮。在約束條件下,收縮變形導致的收縮應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時,混凝土就會出現由表及里的干燥收縮裂縫,影響結構的耐久性和承載能力。
(3)溫度裂縫:水泥水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熱量,每克水泥放出502J的熱量,如果以水泥用量350―550kg/m3來計算,每m混凝土將放出17500―27500kJ的熱量,從而使混凝土內部溫度升高,在澆筑溫度的基礎上,通常升高35℃左右,如果澆筑溫度為28℃,則混凝土內部溫度將達到65℃左右。如沒有降溫措施或澆筑溫度過高,混凝土內部的溫度還會更高。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大約發生在澆筑后的3―5d,因為混凝土內部和表面的散熱條件不同,所以混凝土中心溫度高,表面溫度低,形成溫度梯度,造成溫度變形和溫度應力,當這種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抗拉強度時,就會產生裂縫。
(4)施工冷縫:因大體積混凝土的混凝土澆筑量大,在分層澆筑中,前后分層澆筑的間隔時期沒有控制在混凝土的初凝之前,遇到了停電、停水及其它惡劣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致使混凝土不能連續澆筑而出現冷縫。
4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的溫度控制
(1)測溫制度:在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施工前,應制定得力的溫控施工方案和技術保證措施,來確定澆筑塊體的升溫峰值、內外溫差及降溫速度的控制指標。自混凝土開始澆筑起72h內,每2h讀取數據1次;澆筑后(47)d內,每4h讀取數據1次;以后則可根據測溫結果和外界環境溫度變化情況每天選取2次進行溫度觀測。當混凝土內部溫度與表面溫度及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外界環境溫度之差
(2)混凝土出機溫度和澆筑溫度的控制:混凝土拌和料中,影響混凝土出機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砂、石和水的溫度。在施工中,由于氣溫較高,我們要求混凝土攪拌站在砂石堆場搭設遮陽涼棚,以防太陽直接照射,并在使用前用冷水沖澆骨料,同時要求在水中加冰塊降低水溫。
5混凝土澆筑過程控制
混凝土運至現場后及時澆筑,混凝土失去流動性后澆筑困難時,不得二次加水拌合使用。澆筑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時,混凝土的入模溫度一般應控制在
澆筑混凝土應分層進行,其分層厚度為20~30cm,承臺混凝土澆筑必須是一層澆筑完后再繼續上層澆筑。澆筑梁體混凝土時,在全梁范圍內水平分層連續澆筑混凝土;承臺混凝土結構平面面積較大,采用斜向分段、水平分層的方法連續澆筑混凝土?;炷翝仓B續進行,當因故間歇時,其間歇的時間根據環境溫度、水泥性能、水灰比和外加劑類型等條件通過試驗確定。當允許間歇時間已超過時,按澆筑中斷處理,同時留置施工縫,并作出記錄。施工縫的平面與結構的軸線相垂直,施工縫處應埋入適量的接茬片石、鋼筋或型鋼,并使其體積露出前層混凝土一半左右。澆筑施工縫上層的混凝土時,前層混凝土的抗壓強度應≥1.2MPa,并鑿除原混凝土表層的水泥砂漿薄膜、松動石子或松動混凝土層,將雜物清除干凈?;炷两雍厦嬖炷翜囟缺3?20℃,先鋪抹一層約厚15mm并與混凝土灰砂比相同而水灰比略小的水泥砂漿,或鋪一層厚約30cm的混凝土,其粗骨料應比新澆混凝土減少10%,然后再繼續澆筑新層混凝土。
采用泵送混凝土澆筑時,將澆筑至表層產生的浮漿及時除去,并在混凝土初凝前進行混凝土表面的提漿、壓實、抹光工作。在初凝后,終凝之前進行二次壓抹,以減少混凝土表面的收縮。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混凝土拌合物實測坍落度與要求坍落度之差的允許偏差符合以下規定:當坍落度≤40mm時,允許偏差為±10mm;當坍落度為50~90mm時,允許偏差為±20mm;當坍落度≥100mm時,允許偏差為±30mm.
6混凝土養護過程控制
為防止混凝土內外溫差過大,混凝土的養護應根據當時的施工情況和環境氣溫采取相應的措施。夏季混凝土的養護可采用蓄水法,或覆蓋草簾、塑料膜、水膜等方法。
冬季混凝土的養護可采用“夾心式”保溫措施,即一層塑料薄膜+兩層草墊+一層塑料薄膜,同時用塑料薄膜加草墊密封混凝土側模,可用跳板或彩條布圍實保溫。養護期間應隨時向草墊中添加熱水以保證一定溫濕度,夜間低溫期間可以用碘鎢燈升溫。
7總結
綜上所述,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出現問題不外乎以下五個不到位,即設計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監理不到位、檢測不到位、驗收不到位。五個不到位嚴重影響了工程的質量。為了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在優化原材料和施工配合比、采用切實可行的混凝土澆筑方案、做好混凝土養護和測溫等方面采取有效技術措施,堅持管理,完全可以讓溫度裂縫、施工裂縫等質量通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致 謝
時光匆匆如流水,轉眼便是大學畢業時節,秋云,聚散真容易。離校日期已日趨臨近,畢業論文的的完成也隨之進入了尾聲。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一直都離不開老師、同學、朋友給我熱情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
截至2003年底,我國設置工程管理專業本專科層次的院校共有212所,其中可以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有143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工程管理一直隸屬于土木工程專業大類,1998年專業調整后,改屬管理大類。目前,工程管理專業的主管部門是教育部,由建設部代管。而高校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科建設管理工作亦由教育部牽頭負責。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管理工程系創立于1997年,由我國著名的建筑經濟與管理專家劉長濱教授攜手原土木工程系管理教研室主任著名工程項目管理專家叢培經教授共同創立,在吸納了原土木工程系管理教研室教師的基礎上穩步發展。從1997年開始招收管理工程專業本科生,1998年根據國家專業調整更名為工程管理專業。從1999年開始招收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生,2004年開始招收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
二、對工程管理的理解
1.工程的理解
人們對“工程”一詞的理解有泛化的趨勢,比如211工程、菜籃子工程、米袋子工程、希望工程等。歸結起來,一般有三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是指將自然資源最佳地轉化為結構、機械、產品、系統和過程以造福人類的活動;第二種含義是上述活動的結果,例如長江大橋、青藏鐵路等;第三種含義是從上述活動和實踐過程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并吸收有關科學技術而形成的學科———工程學科。中國工程院目前包含的工程種類有17種:機械工程、運載工程、信息工程、電子工程、化學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能源工程、礦業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農業工程、輕紡工程、環境工程、醫藥工程、衛生工程。
2.管理的理解
管理是共同勞動的產物,只有共同勞動才能產生生產力,而共同勞動是一種多人之間的協作行為,多人之間的共同勞動就可以進行分工,從而發揮各個個體的比較優勢,這種多人之間的群體協作需要協調與指揮———即是管理,從系統論的角度看,多人的共同勞動就具備了單個個體不具備的功能。但是共同勞動的效率與效益取決于管理,管理是多人多種生產要素能否具備規模經濟的關鍵。管理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得到強化和發展。分工的細化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企業規模的擴大,資源配置越來越復雜,生產各環節相互依賴越來越強,這些都要求更高水平和更大強度的管理。管理是個多維的復合體,管理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具有科學性和藝術性。人們對管理的認識經歷了經驗管理與管理理論萌芽、古典管理理論、現代管理理論和現代管理理論的新發展階段。進入20世紀50年代,現代管理思想的發展異?;钴S,眾多的學者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管理問題,各樹一幟,建立了許多管理理論學派,形成了管理理論研究的分散化。美國管理學者孔茨和奧唐奈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熱帶的叢林”。管理理論的熱帶叢林主要包括以下學派:管理過程學派(或稱管理程序學派)、經驗學派、人類行為學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數理學派、交流中心學派等。在實踐領域中,企業文化反映了企業領導層的核心價值觀,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企業文化,而不同的企業文化反映了人們對管理實踐的不同認識。比如海爾響亮地打出“海爾,中國造”的口號,聯想提出“世界的聯想”,TCL要做“世界級的企業”,而諾基亞則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可見,人們對管理的認識和理解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3.工程管理的理解
狹義的工程管理主要是指建設工程管理,而建設工程的業務主要是以項目的方式展開的,所以有的專家和學者建議工程管理專業改稱為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專業,包括建設前的項目策劃等前期的管理和建設實施過程中對設計、招投標和施工等管理以及建成后對工程實體的維護運營等的物業或設施管理。建設工程管理是指建設工程全壽命的管理,包括前期的策劃與管理、實施期的管理和使用期的管理。建設工程管理的核心任務是通過管理使項目增值,包括為工程建設增值和為工程使用增值。建設工程管理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和復雜性等特點。建設工程的實踐活動一般是一次性的活動,它需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需要多種學科多個領域的專門知識,涉及眾多人的利益,現代建設工程項目正在向高、大、精、深方向發展。
4.工程管理教育的理解
工程管理教育是為社會培養既掌握工程技術又具有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工程管理教育不是簡單的工程教育加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課程是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該課程把工程技術內容和管理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獨特的教學內容是其他課程不能替代的。有了工科教育背景,再單獨學一些管理學課程并不等于工程管理教育。只有將工程技術和管理的知識技能融會貫通,才能發揮1+1>2的效應。工程管理人員與一般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相比,要同時具備實施工程技術項目和進行專業化管理的能力,并能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工程管理專業本科培養采用[基礎課程]+[平臺課程]+[方向課程]的結構體系。平臺課程包括:技術平臺課程、經濟平臺課程、管理平臺課程、法律平臺課程。方向課程包括:工程項目管理方向、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方向、投資與造價管理方向、國際工程管理方向和物業管理方向等五個方向。從單個工程項目的實踐來看,工程實踐可以分為核心的形成工程產品的過程,為核心過程提供服務的輔工作過程以及在前兩者之上的管理過程。作為工程管理者要取得1+1+1+1>4的效果,必須將以上四個方面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以不僅要求學生有廣闊的視野,更應該要求教師有廣闊的視野,要求教師首先融會貫通以上四個方面的知識,而不是僅僅囿于自己的狹窄領域。
三、對工程管理專業的SWOT分析
1.SWOT分析框架
SWOT分析法又稱為態勢分析法,它是由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SWOT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值得發揚的因素,可以避開對自己不利的東西,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并明確以后的發展方向。根據這個分析,可以將問題按輕重緩急分類,明確哪些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點兒的事情,哪些屬于戰略目標上的障礙,哪些屬于戰術上的問題,并將這些研究對象列舉出來,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方法,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相應的結論,而結論通常帶有一定的決策性,有利于領導者和管理者做出較正確的決策和規劃。
2.SW分析
從上述[基礎課程]+[平臺課程]+[方向課程]的培養結構體系可見,工程管理專業的優勢(strength)在于培養的是復合型人才,知識領域寬廣,視野廣。工程管理專業的劣勢(weakness)在于博而不精,抓不住重點,不知所云。我校許多學生到了大學三年級還不知道工程管理專業的核心內容,總覺得工程管理專業不如土木工程、給水排水等專業目標明確。我校工程管理專業的優勢在于有工程技術作為依托,背靠建設類的專門院校,各個工程技術專業我?;君R全,有可以利用的工程技術資源。同時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校還為北京市建設領域培育了成千上萬的高級人才,這些人才目前正活躍于北京市建設領域,也為我校人才的培養積累了相當豐富的關系資本,為學生的實踐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場地和平臺。但是,資源只是潛在的優勢,潛在的資源能否轉化為效益,主要依靠能力的發揮,資源需要通過能力去實現增值,能力只有通過使用資源創造價值才能體現。
3.OT分析
由于我國還處于原始資本積累階段,我國工程建設的發展尚有巨大的空間和廣闊的前景。在我國工程實踐活動中,企業對工程管理人員需求旺盛,尤其是中高層工程管理人員在企業中極為匱乏。根據中國工程院的調查結果,認為我國工程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目前我國工程管理人才組成結構失衡和專業失衡同時存在。組成結構失衡表現在低層次人才相對過剩,而掌握先進知識、具有豐富經驗的高水平人才相對缺乏。專業結構失衡則表現在當前工程管理隊伍專業結構不合理,某些行業領域人才資源相對充足,而另一些行業領域人才資源嚴重匱乏。基本建設行業的工程管理人才屬于較為充足的行業。盡管在項目管理組織中,工程技術、工程估價、工程經濟、工程合同與合同管理、計算機應用和工程法律法規等領域的工作都是由相關的專業人員承擔,如工程技術、估價師、律師、合同工程師等,但在現代工程項目中,各種技術工作、管理工作和職能工作之間越來越趨向于相互交叉,他們之間存在復雜的分工和協作關系。所以,人們的知識結構也必須交叉和多樣化,即項目管理者必須對各種職能工作有很深的了解,而各職能人員或參與項目的各種技術人員也必須了解項目管理,不能“隔行如隔山”。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知識上互相參透,能力上互相補充的管理群體。這就為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機遇和挑戰。
四、實踐教學不足及其對策
1.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不足
中國工程院的研究報告認為,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性教學內容偏少”是普遍突出的問題。學生在未接受專業教育前,對工程實踐過程缺乏一定的感性認識,對工程中需要解決的管理問題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由于過于注重傳授理論知識,而缺乏教學實踐環節,使學生缺少對實際問題的真切體驗,妨礙了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目前,我校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一般包括入學教育、專業認識實習、各門課程的大作業、畢業論文調研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從教學實踐反映的情況來看,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之間確實脫節,對各門學科知識之間的綜合應用能力尤其缺乏。
2.實踐教學不足的對策
對實踐教學不足的對策,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沈陽建筑大學齊寶庫教授創立和總結的教學經驗。沈陽建筑大學齊寶庫教授在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工程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創立了“三明治”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認為,實際工程項目的管理能力是工程管理專業教學成敗的關鍵,而這一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直接參與工程項目管理實踐才能獲得。基于這種認識,以齊寶庫教授為首的教學團隊大膽嘗試了利用學校和社會兩方面教學資源的“三明治”教學模式。即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首先在校內通過課堂教學學習五個學期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之后,到工程項目工地實踐一個學期,然后再回到學校學習其余專業課和做畢業設計(論文)?!叭髦巍苯虒W模式中,學生作為企業的臨時雇員,以項目經理助理或工程技術人員助手的身份參加工程管理工作。學生們在實踐中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又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再帶回學校學習,在理論上進行研究和探討,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經過幾年的實踐,這種教學模式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1)使學生在就業前受到了工程師的基本訓練。高等工科院校是培養工程師的,“三明治”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學生在工程制圖、工程設計、施工測量、工程管理和企業管理等方面受到了工程師的基本訓練,使學生畢業后就業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
(2)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在工程實踐中,學生們作為企業的臨時雇員,既要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又要參與工程和企業管理工作。這樣學生們得到了鍛煉,文化素質、人文素質、身心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工程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都得到培養和提高。
(3)充分發揮了社會在培養人才方面的作用。實行“三明治”教學模式后,學生有機會深入到有關企業。這些企業能夠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培養學生,使企業認識到培養人才既是學校的任務,也是企業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這樣就調動了企業在培養人才方面的積極性。同時充分利用了社會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潛能,彌補了學校辦學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作為對“三明治”教學模式的改進,筆者認為可以在學生實習期間配備相應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教師,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其實習加以指導。
五、新型工業化對工程管理專業教育要求
1.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預言,人類社會正向信息化社會邁進。由于IT技術的迅速發展,IT技術在發達國家和我國都已經形成相應的產業,目前IT技術正在深刻地改造發達國家的傳統行業。由于我國工業化尚未完成,目前又面臨信息化的重要任務,所以我國可以通過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實現跨越式發展。在建筑業和基本建設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數字鴻溝,其主要反映在信息技術在工程管理應用的觀念上,也反映在有關知識管理以及技術的應用等方面。在產業與產業之間,由于建筑業的特性,目前建筑業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及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效率較差,使建筑業相對其他產業之間也存在較大的數字鴻溝。
2.建設工程信息化的要求
建設工程信息化是指建設工程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及信息技術在建設工程中的開發和應用。建設工程信息化重要意義在于通過信息化,為建筑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機遇。建設工程信息化包括軟件、硬件、組織件和教育件四個要素,其中軟件和硬件由信息產業提供,組織件涉及政府和企業的互動,而教育件作用的發揮則依靠教育部門。
(1)建設工程信息化要求人才具備信息意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眾托教授認為,人的因素是信息化成敗的關鍵。認為“充分理解信息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和物資、能源一樣當做重要的資源來看待,這種認識和自覺性可以稱為信息意識?,F代化的人必須具備信息意識,它是人的素質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烏家培教授認為“管理可以說是一種信息再生過程,它從管理主體收集信息開始,經過對信息的整理加工、存儲和傳遞,產生信息的決策信息,施效于管理客體,又得到反饋信息而匯集于另一輪收集的信息中,這樣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笨梢?管理和信息化密切相關。
(2)建設工程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轉變
由于計算機的普及和項目管理軟件的商品化,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應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IT裝備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而將重點放在計算機干不了的專業學習上,比如項目系統分析、工程活動邏輯關系安排、實施方案的擬定、比較和評價、管理程序的制定、報告系統和文檔系統的建立、工作過程中的協調、溝通和激勵等??梢?IT技術推動的信息化要求教學模式應該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思想、應用的能力上。同時,信息化通過網絡連接為任何實踐、任何地點、任何人的開放式教學提供了途徑。信息化建設突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性,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可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優勢,以文字、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形式生動地展現教學內容,特別是交互式動化演示以及虛擬現實的功能,可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汲取知識的效率。同時,教師可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課堂面授和網絡教學、實時與異步式講授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學。信息化鼓勵個性化的自主學習。信息化建設使得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學生在課后可按照自己的安排、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點播課件、開展虛擬實驗,循序漸進地學習和復習。通過IT技術可以將工程實踐的現場連接到課堂,也可以將其他高校的教學連接到本課堂;可以將各種研討會、各種資料和網址連接進入課堂。信息化建設為教學提供了直接交流的良好空間和條件。教師與同行的交流,可不斷的更新知識和開闊視野;通過教師答疑、作業管理、在線測評等交互學習環節實現答疑解惑、及時反饋信息,促進了師生溝通;學生之間通過專題小組、聊天廣場等進行討論交流,積極思考問題,獲取知識,開展合作化的協作學習。網絡為師生的互動提供了條件,信息化技術也為情景化教學的創設提供了條件,為創設仿真的實驗室提供了條件。
一、構建創新學分制度是培養現代藝術設計人才的需要
1.設置創新學分,實施創新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等教育的強烈呼喚。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作為知識產業的中心,它不僅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中介,而且它本身就是生產力的一部分,是“生產生產力的生產力”。高等教育面臨全新的、無先例可循的處境,大學在知識的創新和轉換過程中成為核心力量,這就決定了大學必須成為一個創新的群體。21世紀教育呈現國際化的趨勢,我國高等教育制度必須符合時代要求,適時地推行創新學分制。
2.構建創新學分,實施創新教育,是高等教育謀求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創新教育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教育從重知識傳授到重技能和智能的培養,再到重素質培養和創新創造力開發,客觀上體現了教育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要求。創造力培養要求以深厚的文化底蘊、高度綜合化的知識、個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為基礎,創造教育要求將科學創新引入教學,形成創造性的教學機制,并提高全民族的創新意識,使高校成為知識創新的核心和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因此,創新教育是大學走出困境,并充分履行教學、科研和直接為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必經之路。
3.構建創新學分,實施創新教育,是培養現代藝術設計人才的必然要求。作為創造性極強的藝術設計專業,更需要通過創新學分的激勵機制,從多專業、多層次、多層面、多環節的來培養其創新的意識、精神、技術、能力,達到在畢業后能與建筑業、室內裝飾、環境藝術、園林等單位工作實現零距離的就業。高校藝術類本科生實施創新學分,不僅有利于學習、消化和綜合運用藝術設計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知識,還有利于提高其實踐創新能力,通過室外環境寫生、畢業設計與展示、環境藝術工作室、畢業考察、畢業論文等實踐性教學,提高自身的應用能力和創作水平。通過創新學分制度,激勵學生注重高新技術對藝術設計的滲透,融會貫通中外藝術設計的創意,為創造獨特的藝術風格建立基礎。
二、高校藝術設計學院創新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高等教育缺乏創新教育的思想意識和合理機制。傳統的思想、體制、模式和方法,嚴重地制約了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首先,傳統的教育觀念造成“獨崇一家”的思維定勢,教學過程中表現為教師“一言堂”、“唯書論”、“唯理論”,阻遏了學生的創新動機、創新精神和創新勇氣。其次,傳統的教育體制,導致教育資源短缺,配置效率不高,使得大學生創新培養在硬件和軟件上都缺乏保障,從而限制了教師和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第三、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于知識的傳授,制約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教育規范的共性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創新人才的成長。第四,教學環境封閉,缺乏創新激勵機制,學生發現自己潛能、表現自己優勢的機會很少,不利于創新精神的培育。建立創新學分制度,設立創新教育合理機制,是高校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根本保證。
2.藝術設計專業創新教育,投入不充足特色不明確收效不理想。藝術設計人才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培養的規律,學生不盡需要藝術的天賦、后天的勤奮和專業教師的培養,更需要有創作的動力、興趣和欲望。藝術設計專業除了受到傳統思想、體制、模式和方法的影響外,在創新教育中還帶有特殊性。首先,實踐活動與基礎理論、專業知識的銜接。藝術類專業與一般文理科專業存在較大差異,教學中安排的實踐環節多、實習課時多、作品展覽多,有的只是刻意追求學生的實踐環節,而忽視了與理論教學的同步,甚至是與藝術人才培養教學規律相悖的。其次,投入不足,實效不大。沒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作保證,在實踐中由于實訓內容針對性不強、要求不明確,管理不善等,出現了實踐主體收效甚微的狀況。第三,缺乏專業教師的精心輔導,有的學生雖經歷了多次調查而寫不好調查報告;有的學生雖參加過課題研究,卻不知道怎樣收集整理資料進行研究;各專業實習雖有一些藝術設計作品,卻缺乏新意和創意。第四,對藝術設計創新成果的考核和對學生實踐環節的考查,缺乏依據,缺乏客觀和公正。同時,學院沒有形成讓學生從事科研活動的良好環境。以上種種問題的存在,雖有教師和學生多方面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講,需要領導重視,建立適合藝術專業的創新學分制度,推動創新教育。
三、構建創新學分是提高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1.構建創新學分,走出認識誤區,是提高藝術設計教學質量的突破口。藝術類本科生中設置創新學分,在思想上不統一,認識上有分歧。有的認為: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在校期限間就是要學好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等實踐性教學,至于創新和創作主要是工作以后的事。也有的人認為:藝術類專業的本科生,在大學期間都可以理解為是創新教育,無論是室外寫生、畢業設計,平時作業,都反映出學生個體的設想、構思、表現技巧和手法,這本身就是創新教育,根本不必再設置什么創新學分制度。我們認為這二種觀點都存在認識中的誤區,藝術類專業知識的傳承與作品創新,是相輔相成緊密配合的,教學既是傳承知識的過程,也是體現創新理念、設想、構思等成份的過程,在校期間學生當然要創新和創作;在工作崗位中的創造性勞動,既是對所學基礎知識的靈活應用,也可能對專業知識進行修正和補充。因而,在藝術類專業的本科生中設立創新學分,進行創新教育,應該比其它專業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2.提升設計水平,實施創新教育,有賴于創新學分功能的充分發揮。首先是“激勵與導向”功能,在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安排等環節中,將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納入其中,只有充分利用激勵機制與導向功能,才能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發揮創造的激情,提高作品水準。其次,發揮“綜合與整合”功能,創新教育藝術創作,在人力資源方面需要組建科研隊伍,形成合力,組織攻關;在相關設施設備方面需要資源的整合,統籌安排;在創新實踐中還可以培養學生敢于挑戰權威和不斷超越自我的開拓精神。第三,發揮“調節與評價”功能,開設創新學分,調整課時安排和學分分配等,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進行鑒別和認定,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專長與能力,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著重研究平面設計還是影視設計;動畫專業側重于藝術動畫還是數字動畫等等。
3.體現專業特色,注重個性發展,是培養設計人才的重要措施。藝術類專業構建創新學分,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個性發展”原則和“操作簡便”原則。所胃“以人為本”原則,主要是在課堂教學、實踐實訓、設計創作等教學環節中,要充分體現學生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體,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各方面都要從調動學生內在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著手,教師要起到“引領”的作用。所謂“個性發展”原則,主要是尊重學生個人在興趣、能力、愛好等方面的心理優勢和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發展個性的信心和動力。所謂“操作簡便”原則,主要是將各專業培養目標劃分為相對獨立的模塊,各模塊通過設計、實踐、觀察、測試等手段,使之能夠進行量化考核,即明確具體的實施方法、步驟,使之可操作性。如:動畫專業,其培養目標是具備動畫專業所需求的專業理論和專業設計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培養能獨立從事動畫創意設計、編導等方面的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學院要根據藝術專業自身的特點,來完成藝術考察、專業實踐、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其中應著重考慮創新教育問題,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理論學習與作品創新相結合、教師科研任務的完成與學生創新學分的獲得相結合。
4.教師學生相長,傳承創新并舉,通過科研和教學的結合提高效果。藝術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具有變化快、更新快的特點。教師通過自己的各種課題研究,將研究創作過程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在教學中傳授給學生,如:環藝專業,教師將承擔的橫向規劃課題與學生一起進行設計,幫助學生提高了設計項目的能力。教師要把科研中涉及的內容運用到課堂上,彌補課堂虛擬課題存在的缺陷,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教師的研究能力與專業知識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通過科研積累的經驗,編寫的教材,給學生提供最新的專業信息。此外,學校要通過評選“學生創新研究優秀教師獎”等方式,向優秀的指導教師頒發獎勵。組織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大討論,讓他們互相交流啟發式教學的心得,設立專門的基金,資助教師開展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創新教育類課程優先立項。
5.注重創新活動,提高創新成效,提升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質量。首先,藝術設計學院與其它各學科在其實施創新學分中有其共性的規律,需要我們都遵循和努力。大學的創新學分制度,是指導藝術學院的指導性文件,要遵循其原則意見,但又要必須依據自身專業特征來細化和深化,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辦法。其次,學院要加大投入力度,無論是藝術實訓的硬件設備設施,還是為之服務的軟件費用,都比管理類專業要大,需增加創新投入。第三,創新學分的實施形式,要從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和加強課程內容綜合化角度去考慮。要根據培養方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整合,如視覺傳達設計可分平面設計、影視設計二方面來進行;環境藝術設計可從建筑與室內設計、景觀設計二方面來考慮。第四,可以將實現創新學分的各種實踐變為各學科的實踐環節來開發。如:對畢業設計與展示、畢業考察與調查報告、畢業論文與作品設計等,重新設計實踐方案,結合創新教育和創新學分的實施,把作業作品與創新課題相結合,提升作業作品的內涵和品位、檔次。第五,拓展學生創新空間,打破“偏才生”的兩難局面:作為藝術設計專業本身求的是專才,這種偏才拔尖者可以成為創新型人才,可以通過設立 “科技創新獎”等榮譽,來選拔優秀人才。
6.豐富創新內容,科學評定學分,注重專業特色力求客觀公正公開合理。學校設立創新學分,要求本科生在學年內必須完成體現創新實踐活動或科研活動,如發明創造、取得專利、學科競賽、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的研究論文或文學作品等。對那些有一定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強的學生,要安排在各類競賽中提前培養,并在政策上引導和支持,鼓勵和要求這部分學生提前進入、參加各級、各類高層次的學科競賽。在實驗條件建設上建立創新實驗平臺和提供可選擇的多種創新型實驗項目,作為高校實驗教學的主要任務。增加拓寬綜合型、創新型、設計型實驗的方法,加強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這些不僅促使教師提高科研能力,也促進學科交叉整合的能力,能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發生變化。營造創新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王超群:《創新學分的設立及對教師的激勵作用》,《理工高教研究》,2007.6。
[2]華正偉:《創新學分制的性質、功能及發展趨勢》,《遼寧教育研究》,2006.5。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就業難
隨著碩士研究生大規模的擴招,其就業問題也不斷凸現出來。研究生就業問題不但關系到畢業生自我價值的實現,也關系到高等教育良性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成為當下迫切的事情,本文對碩士研究生就業難問題進行深層次分析,旨在為問題的解決提出適切的建議。
一、碩士研究生就業現狀
1.人才相對過剩
當前,碩士研究生就業形勢嚴峻是不爭的事實。據統計,從2003年全國高校招收研究生26萬人,到2013年研究生招生計劃58.4萬人,10年間招生人數翻了一番?!度珖咝.厴I生就業狀況》數據表明,從就業率看,高學歷與就業率“倒掛”的現象已經顯現。從2005年開始,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多,碩士生就業率連續下降,到2009年碩士生就業率首次出現低于本科生就業率的情況。以2011年高校畢業生為例,研究生就業率為86.62%,本科生為90.30%,??粕鸀?4.10%,研究生就業率低于??粕蜆I率近8個百分點,而在研究生中,碩士生就業率明顯低于博士生,即碩士生就業率是最低的。另據教育部統計數據,目前有約160萬研究生在校等待就業,每年畢業季就會新增50萬碩士畢業生,而市場上并沒有足夠多的對口崗位容納新增畢業生。但我們應該認識到,這種過剩是存在一定的時空當中的,在廣大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貧困山區對碩士生還是有很大的需求量。以重慶為例,工業、建筑業、金融、保險業等行業領域的缺口約為40萬人。
2.人才供需失衡
高等教育機構不少專業培養的碩士生并不符合就業市場需求。作為人才培養來源的高校,長期偏重于培養學術型人才,造就了白領、管理者居多的倒金字塔型的人才結構。但人才資源市場并不能容納這么多從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員,供大于求的必然結果是勞動力過剩。而社會上急需計算機與電子信息類、臨床醫學、護理學、環境工程、生物制藥、市場營銷、建筑類、工業自動化、機械設計及制造、機電一體化、汽車制造與維修、專業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等專業的人員。
3.畢業生擇業觀念存在偏差
碩士研究生相對本科生、??粕?,普遍存在就業期望值過高,不能正確認識就業形勢。首先,體現在畢業生對就業的區域選擇上。據調查,畢業生對工作地點的期望依次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蘇州,而中西部貧困地區則問津者少。畢業生涌入東部沿海地區,加劇了競爭性,增加了就業難度。其次,體現在畢業生對薪酬上的期望值上。據調查,42%的碩士對薪水的期望是3000-5000元,40%的人期望值為5000-8000元。而據中華英才網的薪資調查統計結果顯示,最近幾年內碩士的平均月薪是3668元??梢?,畢業生的薪資期望值跟現實存在較大差距。
二、影響碩士研究生就業的因素
1.宏觀層面
(1)國家整體就業環境及就業市場機制是影響碩士研究生就業的直接原因。就業環境是畢業生就業的社會背景,決定著碩士研究生就業的整體水平。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明顯放緩,尤其是金融危機擴大化的影響,經濟不景氣,企業紛紛倒閉,碩士研究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此外,我國的就業市場機制還存在諸多不完善。我國的人才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沒能實現現代化、專業化、產業化。
(2)我國現實行的研究生培養制度是粗放型的,其追求的是一個量的增長,以致畢業生規模過于龐大。另外,各個國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不同,一些國家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學術研究教育,而一些國家則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職業進修教育。我國研究生教育過去定義為學術研究教育,在研究生課程設置方面偏重于學術研究類型的課程,畢業生多面向科研院所和教學機構。由于碩士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科研院所和教育機構人已飽和。學術型的研究生偏多,應用型的研究生偏少,結構性矛盾突出。
2.中觀層面
(1)在培養方式上,仍以大班集中授課為主,上課模式跟本科階段基本一致,還停留在上課教師講,學生記筆記的應試教育階段,學生參與討論的機會不多,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對學生研究能力的提升也有限。在實踐方面,缺乏實踐平臺、實驗基地,大學與產業及研究所缺乏聯系,產學研的鏈條斷裂。在管理方式上,學生基本上處于“放養”的狀態。教師帶的學生多,加上教學、研究任務、行政領導職務,導師對學生疏于管理,對學生的指導作用甚微,以致培養的質量下降。
(2)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社會需要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對畢業生在能力與知識結構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高校存在只根據學校自身的教學資源或自身的發展來開設專業的情況,而沒考慮市場的需求,以致設置的專業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大量招收專業趨同的學生,培養出的人才無特色。甚至部分院校在師資不足、教育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出于自身利益,盲目擴招。加上學校的招生、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等基本上仍然按計劃體制的模式運作,導致最終培養出的研究生無明顯優勢、就業競爭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
3.微觀層面
畢業生自身的能力與錯誤的擇業觀也是影響當前碩士研究生就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科研能力及知識而言,碩士生與博士生是處于不同層次上的。而部分碩士生為了文憑而文憑,對科研毫無興趣可言,當面對高?;蚩蒲袉挝徽衅笗r,競爭往往處于劣勢。在實踐能力上,由于碩士大多是以培養科研型人才為目的,不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致碩士生跟本科生競爭時,用人單位往往更青睞于后者。再則,在就業觀念上存在局限性,部分碩士研究生在就業意向上傾向于東部沿海大城市,傾向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大型國有企業。而對有很大需求量的小城鎮、民營企業,大多數畢業生表示對此不予考慮。甚至有報道,某畢業生放話死也要死在編制里,這也代表了部分畢業生畸形的就業心態。因此,研究生競爭激烈、就業形勢嚴峻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促進碩士研究生就業的對策
1.國家及政府層面
(1)研究生招生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重點支持國家急需的戰略性研究、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國計民生重大問題的公益性研究,堅決限制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社會需求不足的學科和專業的招生規模。應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減少學術型的研究生數量,加大應用型的研究生培養。
(2)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一是要加強正確的政策導向,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針對研究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歧視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對用人單位進行規范和制約。其次,對研究生就業要進行合理引導和扶持。鼓勵和支持研究生去中西部的小城市或城鎮工作,鼓勵研究生到民營企業工作,同時,鼓勵有條件的研究生進行創業。[1]
(3)對未能實現就業的畢業生進行一定程度的保障或者提供進一步相關技能培訓的機會。碩士生是政府、社會和家庭長期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果,勞動力市場的任何波動都會導致人力資本投資的損失,并對研究生本人和家庭產生消極影響,從而影響社會和諧。為此,政府在促進研究生就業過程中應責無旁貸。
2.高等教育機構
(1)高?,F階段應嚴格過程管理,提升研究生質量。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嚴進寬出的局面,放松了對學生的管理。高校應從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型,不能片面追求數量,應強化過程管理,追求教育質量。嚴格學習過程管理,首先,及早確定研究主題和方向,重視寫作能力尤其是畢業論文。其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和資助優秀研究生參加學術會議,和國際一流大學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等。理論學習的同時,高校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讓更多的研究生深入企業、單位和基層一線,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達到培養一批理論水平高、動手能力強的具有國際視野的研究生的目的。
(2)強化導師負責制。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核心保障措施不是形式上的各種規定,而是真正的導師負責制,即導師對學生的招生、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真正負責。建立對導師合理的監督和評價機制,將學生的培養質量作為一個考核項目,對不合格的導師取消其帶學生的資格。同時,加強對導師的培訓,通過崗前和在崗培訓,提升導師的指導水平,以利于學生的長足發展。
(3)根據學校實際,做出調整。研究型教育機構應利用自己的學術優勢,培養學術型碩士,在目標上,應追求質的提升而非量的增大。對于那些非研究型教育機構來說,則應該考慮培養應用型的研究生,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確定研究生的培養方向。專業學位教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其突出特點是學術型與職業性緊密結合。減少學術性研究生,擴招一定數量的專業學位碩士生,能較好地應對當前就業問題。
(4)學校做好就業服務工作。首先,學校應加強就業指導,從研究生處到職業指導中心,從專職職業指導教師到研究生專職輔導員到導師,再到校外資源,需要構建一個全方位的體系。[2]其次,開設就業方面的課程,諸如,禮儀培訓、言語培訓、面試課程等。再次,學校應積極了解市場需求,主動收集就業信息,建立一個就業數據庫,及時提供給學生,舉辦就業招聘會、宣傳會等。
3.碩士研究生自身
首先,碩士研究生應正視當前就業形勢,擺正就業心態,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優劣勢進行分析,合理地規劃職業,調整職業期待值。其次,畢業生應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溝通交往能力、言語表達能力、為人處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進行鍛煉,修煉職業習慣、職業素養、職業技能、職業精神等,樹立競爭意識。[3]再次,積累工作和實踐經驗,充分利用假期時間,一邊實踐一邊結合理論,不斷地提升自己。復次,畢業生平時也要多注意搜集各個渠道的信息,聽取導師的建議,多與已經畢業的學長、學姐們溝通。最后,樹立多元的擇業觀念,破除專業對口觀念、身份地位等級觀念,樹立多元的擇業觀念。
參考文獻:
[1] 李恩,楊元嘩.新形勢下研究生就業問題思考[J].教育
與職業,2007,(15).
[2] 宋智.全日制教育碩士就業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