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5 04:28: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戀愛心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積極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馬斯洛(A.H.Maslow)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該書中的標題為“走向積極心理學”[2]。但是并沒有引起心理學界的重視,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會上明確提出把積極心理學作為自己任職的主要任務時,才開始使積極心理學走上了人類的視野[3]。2004年出版的《現代心理學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學史家、心理學家舒爾茲把積極心理學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之一[4]。
二、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意義
1.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
積極心理學和傳統主流心理學相比:傳統主流心理學是如何幫助大學生解決現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只關注到一部分人群,無法廣泛性地服務于普通的大眾學生[5]。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是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概論、交往心理和調適、情緒紛擾與控制、戀愛心理與調適、學習心理與調適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幸福感主要是體現于生活質量和積極品質感受,這種幸福感的主要是個體的自我實現體現如何與生活質量的一種協調。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是否個體感到幸福,有沒有幸福感[7]。這也是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和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感受[7]。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是探討人類的幸福感、積極品德、愉悅感,研究積極品質和積極情感體驗[8]。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可能會導致資源不足、出現就業難,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巨大差距會導致大學生的沒有幸福感。從而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是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2.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前主要關注的是消極心理學的方面,主要內容是對個體現存的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側重于心理問題的解決[9]。積極心理學是以注重大學生個體內心潛能的激發,培養積極的品質,如個體積極的情感、積極的思維、積極的品質等;現階段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教育有機結合,不斷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目標[10]。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應該把目光聚集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增強幸福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理性的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的不同,以積極向上的品質來自我調整,以堅忍不拔的意志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學生在面對未來生活和危機時,能夠積極面對,自我調整心理問題。這是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3.以積極心理學理論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就算意識到了心理障礙也不愿意主動咨詢并尋求幫助,而學校對這些現象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過在一定區域開展心理學講座、建立咨詢室、情緒發泄屋等。這些工作卻沒有帶給學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學生接受了負面的影響。所以,要以積極心理學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建立積極向上的品質與態度,注重個體的生活態度與幸福感,幫助學生以積極向上態度的面對外在環境和挫折,以完善個體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認為在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和心理特點來使大學生參加各種心理劇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與他人分享的愉悅,使大學生的有一個良好的的情感體驗,挖掘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達到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發展。結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中顯示重要地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培養全方面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啟到了重要作業。現階段是利用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建立學生自信與自尊,對社會現狀與生活質量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從而促進個體更快地成長和發展。
作者:劉宗利 劉宗順 孫佳慧 曹華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3]劉劍.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作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葉昇堯.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6:161
[6]裴利華.模糊數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測評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爾.積極心理學[M].丁丹,譯.第2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196-197.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良好心態培育;研究綜述
當前大學生良好心態培育問題已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來研究培育大學生良好心態的問題就先要對當前國內外對此的研究現狀進行理論上的梳理和分析。接下來,本文將從國內研究現狀的綜述,國外研究現狀的綜述,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評價進行論述。
一、國內研究現狀的綜述
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中查找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并且論及到大學生良好心態培育的文章,對它們進行歸納和梳理后,我認為能夠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學界對本課題的研究:
⒈對心態的定義。翟云翔認為:“心態是心理態度的簡稱,是人們各種心理品質的具體表現,包括意識、氣質、興趣、觀念、情感等等。”[1]趙衛川:“心態是心理態度的簡稱, 是人的各種心理品質的具體體現。它是人的意識、觀念、動機、情感、氣質、興趣等心理素質的某種體現?!盵2]張建勇指出:“心態就是由當前事物和過去經驗引起心理活動在一段時間里出現的相對穩定的持續狀態,是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在特定時間內的綜合表現?!盵3]
⒉對良好心態的定義和內容。廖石美認為良好心態:“指對于跟自己有關的事物作出積極性、建設性的心理反應?!盵4]邱鏞妃認為良好心態:“是一種正向、樂觀、平和、進取的心態”。[5]良好心態的內容,翟云翔認為“良好心態包括的內容有:學習心態、樂觀心態、從容心態、寬容心態、堅持心態、感恩心態等?!盵6]
⒊良好心態的作用。翟云翔指出良好心態“使人樂觀、向上、熱情、自信,是事業成功的先決條件”,[7]邱鏞妃認為擁有良好心態的人“總是從積極角度平和地看待客觀現實,能夠一分為二地看待事物,遇到不幸或不順心的事情時,不會怨天尤人,反而能從不利的事件中看到有利的一面?!盵8]
⒋影響大學生良好心態培育的因素。翟云翔認為有兩個因素,“戀愛因素和學習心態因素”。[9]趙衛川分析了影響大學生良好心態培育的環境因子,指出了三大因子“1.社會進步的大環境帶來的挑戰,2. 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帶來的壓力,3.不同家庭生活條件帶來的影響”。[10]
⒌培育大學生良好心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胡宇南,羅映光指出大學生良好心態培育“1,有利于維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2,是樹立大學生良好社會形象的重要前提,3,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11]趙衛川認為重視對良好心態的理解,對于“加強對莘莘學子如何處理好學習與就業、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感情與生活等方面的問題, 始終保持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就顯得非常重要?!盵12]邱鏞妃“培養大學生積極心態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保障大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13]
⒍培育大學生良好心態的對策建議機制。譚金蓉指出應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構建大學生心態追蹤調查與調控機制。第二,培養大學生基于能力的自我效能感。第三,形成以行動為主導的應對方式。第四,建立積極心態培訓機制?!盵14]高陽,馬寧指出要“(一)制定并實施培養計劃。(二)加強陽光教育。(三)關鍵的問題?!盵15]翟云翔認為“(一)良好戀愛心態的培養。1.樹立正確的戀愛觀,2.正確處理學習與戀愛之間的關系,3.學會理性控制。(二)良好學習心態的培養。1.學習投入,2.學習調整,3.學習積累。(三)良好學習風氣的培養?!盵16]李俊芝“(一)積極引導和教育。(二)建構多維度的社會支持系統。(三)讓大學生掌握自我調節心態的方法?!盵17]構建大學生積極心態培養機制,邱鏞妃認為“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高等學校大學生積極心態培養長效機制,包括教育機制、環境機制和評價機制”。[18]
⒎培育大學生良好心態的路徑。謝麗麗主張“(一)注重自我調節,培育健康的思維方式、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二)注重思想引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主流意識。(三)注重模式創新,引入主體間性教育理念提升大學生主體意識。(四)注重形成合力,構筑高校與家庭、社會培育一體化環境。(五)注重機制創新,建立大學生心態失衡監測預警機制。”[19]趙衛川探索了其有效途徑,指出“1. 培養積極的心態,2. 培養忠誠的心態,3. 建立謙虛待人的態度,4. 培養感恩的心態,5. 培養同理心態。”[20]以某種方式,方法來培育,馬積德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以做平凡事,做平凡人,走平凡路為渠道,通過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來培育大學生良好心態。[21]
二、國外研究現狀的綜述
國外對于心態問題的研究是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心態史學,文化學等都會關注的,并且國外學者更多是應用多學科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去從事心態問題研究。其中對于研究心態問題有代表性的有社會心理學,西方心態史學。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社會心理現象和群體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中的分支。更確切地說,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對社會表象在心理上呈現出來的反應。那么,個體和群體的某些個心態問題也是對社會表象在心理上呈現出來的某種反應,因此就可以說,社會心理學是將個體和群體的心態問題當做心理問題去研究的。西方心態史學是西方將歷史學知識科學和心理學知識科學融合起來形成的一個新領域,新理論和新方法。西方心態史學有雙重含意“第一,方法論的含義,即心態史學是運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歷史上人們精神狀態的一種研究方法;第二,理論思維的含意,即心態史學是理解和解釋人類歷史活動的一種認識方式,它重視歷史上各種類型人物的欲望、動機和價值觀念,重視歷史上各種社會集團、各種階層的精神風貌,重視平靜年代人們的精神活動和激蕩歲月中人們的精神變化,重視上述這些因素對歷史進程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22]西方心態史學對于心態的研究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在現時期從國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來看,國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直接去研究探討培育大學生的良好心態,卻是將培育大學生的良好心態滲透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之中。從內容來看,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發展,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日漸豐富,包括了“如環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權教育、現代人消費觀念教育、國際和平與理解,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的品德與素質教育等?!盵23]從途徑上看,“西方國家在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個共同點;以學校為中心,形成呈輻射狀的家庭、學校、社會的相互配合的全方位教育網絡?!盵24]例如不僅“美國和西歐高校內嚴整的學生工作機構”,[25]并且往往還“通過職業咨詢、心理咨詢等方式進行”[26]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去塑造大學生的良好心態。從方法上看,國外高校注重運用多種教育方法來施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理論教育,還有大量的實踐活動及環境感染熏陶教育,如調查與社會服務,課堂教學與各種校園活動等?!盵27]正是通過這些既豐富,又“隱蔽”和“滲透”的思想政治教育,潛在地,歷時彌久地養成大學生們良好的意識,態度,情感,觀念,動機,興趣等,至此培育出大學生們的良好心態。
三、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評價
國內關于大學生良好心態培育的書籍,大多是從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管理學,思維科學,醫學等學科視角去研究大學生良好心態的問題;至今國內尚無一部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來研究大學生良好心態培育的書籍。
國內在這方面的期刊文章包括學位論文的數目并不多,查找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且對這些期刊文章進行梳理和歸納后可以看出:對大學生心態的研究,重要期刊文獻總共有七篇。在這七篇重要期刊文獻中研究社會心態的就有五篇。從時間上看,這七篇重要期刊文獻多是集中在最近的三、四年時間內發表出來的。說明近三、四年來學界對心態問題的研究有了一定成果。從內容上看,研究最多的就是社會心態。在重要期刊文獻中有五篇都是研究社會心態的,有四篇都是研究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研究有從不同時代,不同視域,不同角度進行的。并且指出了培育大學生社會心態的現實途徑,這些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研究對本選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上的借鑒和啟示。
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至今從未對培育大學生良好心態做過理論上的研究,但實際上,卻是已經做了培育大學生良好心態之事。國外高校中設置課程中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另外,高校擁有系統的開展學生工作的工作機構,再者,已經形成了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社會都彼此協同作用,這些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發揮著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手”;在國外“但社會生活中處處滲透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28],這是“看不見的手”;正是通過“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的交互作用來養成和塑造大學生們的情感,興趣,動機,意識,觀念等構成心態的各個要素,去培養大學生們的良好心態。
總體來看,對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視野大學生良好心態培育的國內外文獻資料,都有著其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價值,這些都為我的研究奠定了文獻基礎,提供了理論研究上的出發點和立腳點。(作者單位:湖北大學)
參考文獻:
[1] [6][7][9][16]翟云翔.高職高專大學生良好心態的培養[J].大眾文化,2014(15).
[2] [10][12][20]趙衛川.試論當代大學生健康心態的培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4).
[3] 張建勇.大學生心態的研究進展[J].畢節學院學報,2006(6).
[4] 廖石美.談中職生積極心態的培養[J].生活教育,2014(S2).
[5] [8][13][18]邱鏞妃.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積極心態的培養機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11(6):691―694.
[11] 胡宇南,羅映光.略論當代大學生陽光心態的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6).
[14] 譚金蓉.大學生的心態狀況調查及其積極心態培養對策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15] 高陽,馬寧.當代大學生陽光心態的培養[J].高教學刊,2015(1).
[17] 李俊芝.塑造大學生“陽光心態”的對策和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10).
[19] 謝麗麗.和諧社會視閾下大學生和諧心態培育研究[J].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4).
[21] 馬積德.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中職生良好心態[J].職業,2015(1).
[22] 彭衛.歷史的心鏡-心態史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23] [25][27]王志華.國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與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2(17).
一般來講,心理健康研究屬于個體對象層次,但在某種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的群體性特征。因此,心理健康范疇是介于中觀與微觀之間的研究。大學生有很多共同點,而不同類別的學生群體又具有鮮明的特征。本文研究對象為地方建筑類高校學生心理,旨在通過調查研究某地方建筑類高校學生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能進行教育效果的檢驗。
一、調查對象特點分析――地方建筑類高校的學生構成分析
(一)性別特點
在調查的500份問卷中,男生占83%。
通過大樣本總體成數檢驗,設H0:P=0.5 H0:P>0.5
Z=(0.83-0.5)/√[0.5(1-0.5)/500]=14.85
α=0.05,Z0.05=1.96 14.85>1.96 否定原假設,即可認為男生比例高于女生。
統計結果表明該地方建筑類高校學生性別比例差異較大,男生多于女生。
(二)生源來源特點。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生源為75%,經過大樣本總體成數檢驗
Z=(0.75-0.5)/√[0.5(1-0.5)/500]=11.25
Z0.05=1.96 Z> Z0.05,即可認為農村生源多于城鎮生源。
(三)擇校(或專業)原因分析
學生選擇建筑院校或建筑專業就讀的原因中,選擇“家中有從事建筑行業的,能夠安排工作”的占22%,選擇“父母或重要親屬擁有建筑產業,日后繼承家族產業的”占16%,選擇“建筑業每年的用工需求量大,易于找到工作”的占54%,選擇“單純喜歡建筑類相關專業,填報志愿時未考慮其它因素”的占7%,選擇“隨便填報志愿” 的占1%。其中前三項選擇均與日后的工作相關聯。
將前三項合并為“與工作相關”,所占比例為92%,將后兩項合并為“與工作選擇無關”,經過大樣本總體成數檢驗,
Z=(0.92-0.5)/√[0.5(1-0.5)/500]=18.92 Z0.05=1.96 Z> Z0.05
即可認為地方建筑類高校的生源在選擇學?;驅I時均與工作相關。
二、心理問題分析
在調查的500名學生當中,認為自己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的有31%。地方建筑類高校的學生具有男生多、家庭收入低、考慮現實問題等特點。在該類特征影響下,其心理問題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學業引起的心理問題較少。
認為自身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當中,只有5%與學業有關。換句話說,500名被調查者中只有8個人存在學業的困擾。
(二)情緒問題比較普遍。
500名調查者中,超過40%的學生認為自己存在情緒問題,當然其中一些并不認為這屬于心理問題。然而我們知道,情緒對心情有著直接的影響,對心理也存在著間接地影響。長期的情緒激動、低落等都會導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
(三)宿舍人際關系問題敏感。
大學人際關系較為單純,但人際關系問題也是影響學生情緒并間接影響學生心理的一個主要因素。而在眾多人際關系中,又數宿舍人際關系最為重要。宿舍人際關系是大學生中最為密切、直接的人際關系,也是最不可避免的人際關系。大學生活中,宿舍生活至少占到1/3的時空,因此也是事故最為頻發的敏感地帶。
(四)情感問題。
大學階段學生性心理趨向于成熟而又遠未達到真正成熟的階段,有一定的性意識,對異性興趣增大,情感生活的重要性逐漸增加,成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愛情是一種濃烈的感情,具有唯一性與排他性,最炙熱也最容易帶來傷害。在大學中,因為戀愛、失戀、單戀等引起的自傷、自殺、傷人、殺人、抑郁等現象層出不窮。
(五)大學生活適應問題。
適應性問題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如不能順利過渡到大學生活、適應大學生活,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并進而影響學生的整個大學階段。因此,這是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應重點關注的內容。
(六)就業心理問題。
由于較高的就業率,就業引起的焦慮問題在建筑類高校中相對較少。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業心理問題可以被忽視。地方建筑類高校的就業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就業層次較低引起的挫敗感、從業流動率大引起的不安全感以及女生就業困難引起的不公平感。
(七)調查中集中體現的不健康心理。
第一、自卑心理
異于高中階段學生的全部精力幾乎都用在考試型學習方面,大學更強調全面綜合的發展。而在地方建筑類高校中,農村生源、中低收入水平生源較多,高中階段參加課余活動少,其它文藝、體育技能也較少,知識面不寬。當進入到五彩繽紛的大學中來,這部分生源的挫敗感會增強,自卑失落的心理較為常見。
第二、冷漠心理
冷漠心理是自卑心理的延伸。冷漠即不關心,不關心源于不了解,不了解是因為不參與,不參與很大程度上由于膽怯與自卑。外表的冷漠往往是內心自我保護的一種表現。用外表的冷漠來掩飾自我的自卑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堅強。
第三、孤獨感受
孤獨感受又與自卑心理和冷漠心理息息相關。其實很多時候,有些學生看見他人積極參與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心中無限向往,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有一部分學生總感覺自己被大學的世界拒之門外,主動的或被動的,必然的或偶然的。但無論原因如何,缺乏了集體生活的個人,孤獨的感受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導致情緒失落的主要原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途徑
(一)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心理健康的趣味性與知識性相融匯。
從心理學講座的上座率上不難發現大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渴求程度。在很多學生看來,心理學本來就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學科,科學、神秘而又令人著迷。因此,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充分利用好學生的獵奇心理,以趣味性為切入點,以知識性為目的,二者相融合,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教育學生的效果。
第二、健康教育的預防性與治療性相結合。
很多人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即解決心理問題為主要任務,預防心理問題為次要任務。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也是大學心理健康問題解決起來總是事倍功半的原因所在。健康教育應首先做到預防為主,防微杜漸、未雨綢繆。發現問題越早,解決問題越容易,而不能當沒出現危機事件時放任自流,一旦出事再積極治療。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將預防性與治療性相結合才能更加有效。并通過研究總結不同心理問題初期的表現,以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解決。
第三、教育開展的課堂性與生活性相貫通。
心理健康教育的收效絕非幾次課堂教學就能實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來。只有有意識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心理學知識才算了學會了學懂了,不然再多的理論也起不到好的作用。
第四、教育者的專業性與業余性相輔助。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實施者主要包括心理學教師、心理咨詢師,業余實施者主要包括輔導員、社會工作者、教師、黨團干部、學生干部等。專業的開展方式包括心理健康課、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咨詢。業務的開展方式主要包括其他人員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礎,但業余的心理健康教育圍繞著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因為存在了其中一種就認為另一種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第五、教育過程的整體性與階段性相協調。
不同年級學生關注的重點是不同的,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和學生學習的專業課是一樣的,有一個由淺入深的層次性問題,例如對大一的學生沒有必要開展過多關于就業焦慮的心理疏導。所以心理教育和職業生涯是一樣的,都需要規劃,需要整體性與階段性的協調。
(二)高校學生工作與高校社會工作相結合
目前很多高校的學校社會工作基本上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所代替。雖然學校社會工作與學生工作有重合的部分,然而社會工作與學生工作的理念與方式卻存在著較大的區別。社會工作強調“助人自助”,學生工作注重全面細致,面對同樣的問題所采取的主要工作方法方式也可能不盡相同。二者的共同之處在于服務的主體是相同的。有效的整合學校社會工作和學生工作的優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體可以從積極構建系統預防、合理完善資源分配、特別關注弱勢群體和及時介入危機事件四方面入手。
(三)通過高校黨團建設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高?;鶎狱h建工作肩負著為黨輸入高素質的新鮮血液的使命,同時也是加強大學生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為了提高高?;鶎狱h建水平,從學生的思想上、心理上、行為上積極融入大學,應從改變形式主義的黨員發展程序、改善僵化枯燥的基層黨建活動、改良作用單一的學生黨建功能、改革動力不足的黨建創新機制幾個方面入手,拓展高校黨建思路,切實提高黨建水平。
(四)避免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
青年大學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且尚未形成自己確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易被社會思潮所影響。例如散漫的新自由主義、功利的實用主義、虛偽的民主主義、狹隘的民族主義、虛榮的拜金主義以及獵奇的等不良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均存在著負面的影響。在此影響下,大學生形成了頹廢型行為、功利型行為、冷漠型行為、沖動型行為和享樂型行為,最終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了抵御不良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高校可以從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學習主體地位運用現代媒介手段、了解學生個性心理,控制正確輿論導向幾個方面加以改善。
四、小結
大學生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達到真正成熟的階段,因而在心理發展中,就難免出現許多矛盾和沖突。在有些情況下,大學生不能很好的處理心理發展的矛盾和沖突問題,所以在高校中才會頻頻出現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導致的極端行為。例如大學生跳樓、馬加爵碎尸、藥家鑫殺人、以及在大學校園中各種各樣的非主流個性張揚等現象,讓曾經的天之驕子如今飽受爭議,無數次因為各種事件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些現象的背后,其實質還是反映出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包括:學業問題、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情感問題、大學生活適應問題、就業問題等。大部分學生心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這些問題的困擾,因此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解決困擾,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地方建筑類高校中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適應性強、抗壓性好的建筑類人才。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2]樂國安.《應用社會心理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3]巴倫著,楊中芳譯.《社會心理學》.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4]陸士楨,王,《青少年社會工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9月
[5]張明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摭論》,今日科苑,2003年4月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是高素質人才的根本,當前,雖然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仍然普遍存在,我們應采取有效措施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很多人都認為大學校園是一個世外桃源、天外凈土,然而就在這一方圣土之內卻隱藏著諸多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就是目前困擾著大學生的首要問題之一。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25歲之間,從心理學觀點來看,他們屬于青年中期,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許多特點,如辯證思維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完善、同樣群體的形成、價值體系的穩定等等,但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些獨特性:1、大學生的智力發展通常比較好,基本介于中上智力和高智力水平之間;2、考試焦慮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問題;3、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存在光環效應,他們與同齡人相比,往往有更多的成功經歷,也被寄托了更多的希望,因此自我評價會有偏高的可能;4、大學生的價值準則傾向于理想化,具有明顯的離散特征,當他們被個體調用來進行社會行為判斷時,當事者便會表現出明顯的苛求現象或理想化傾向。
正是由于高校學生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段,且此年齡段是其心理發展處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重要階段,即處在心理斷乳期,因此他們在這一時期內最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和困惑:
1、 理想與現實方面。大學生對未來有自己的設想,且一般理想比較高,希望將來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成為社會有用之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找到實現理想的途徑,有時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沒有克服的信心和方法;有的學生眼高手低,不喜歡“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只想做大事而一鳴驚人,這就必然產生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2、 自尊與自卑方面。大學生是經過激烈的競爭才進入大學校園的,他們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因此容易產生優越感和自豪感,然而,大學里人才濟濟,許多高中時期的尖子優勢不再明顯,他們失去了往日的榮耀,易產生心理失衡。有的同學因此就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產生了自卑感、挫折感和焦慮感。
3、 動力心理方面。一些大學新生常常在考大學的目標已達到后,很快便失去初進大學的新鮮感,豐富多彩的
大學生活在他們的眼里卻黯淡無光,他們對學習來不了興趣,對活動提不起精神,一些大學生自我意識缺乏穩定性,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不能全面認識和正確評價自己,難以建立自信心,從而缺乏心理發展的動力。
4、 學習和創造心理方面。目前大學生反映最大的問題是考試焦慮。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動機功利化,學習動力不足,相當多同學是為了應付不得不參加的考試而學習,面對市場人才競爭的壓力,他們內心都有危機感,但真正學起來仍然沒勁。加上大學寬松的學習環境,不少同學個人約束力差,自制力弱,學習成績自然也差了。成績差反過來又影響了學習心理的健康發展,更談不上創造心理的發展了。
5、 人際關系心理方面。大學時代是一個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獨的時代,大學生們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屬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獨,他們常常處在個體心理閉鎖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心理沖突中,不少同學將人際關系不適列為僅次于考試焦慮的影響心理健康的問題。少數同學甚至產生社交恐懼,部分同學則因與其他同學發生爭吵或矛盾,不會處理而十分苦惱。
6、 性心理和戀愛心理方面。大學生已進入性生理成熟和趨向成熟的階段,而他們從校門到校門的學習生活經歷導致了他們社會化過程的后延,致使他們的性心理的成熟落后于性生理的成熟,加上性知識的匱乏,他們常常在正常的性幻想、性夢、性沖動后產生罪錯感,少數同學甚至因此而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生不能正確處理愛情中的情感糾葛,或失戀后承受不了壓力而輕生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7、 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高校貧困生作為學生中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特定的成長環境以及特殊的成長經歷所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和心理素質的缺陷,給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和成才帶來了負面影響。貧困生的主要心理問題表現在:(1)、自卑與自尊交織;(2)、焦慮與抑郁并存;(3)、敏感與孤僻共生;(4)、無奈與愧疚交錯;(5)、嫉妒與怨恨相伴;(6)、虛榮與依賴互融。
8、 情緒心理和挫折心理方面。大學生的社會情感豐富而強烈,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與內隱性,他們容易受外界和暫時因素的影響,情緒反應很容易被激發且難于控制,因此他們對因考試失敗、交友受挫、失戀、擇業失敗而引起的挫折情緒體驗表現出承受力低的傾向。
9、 擇業心理方面。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十分突出,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他們出現了種種不正常的擇業心態。諸如:擇業恐懼心態,表現在不了解就業政策和社會需求,面對“自主擇業”不知所措、甚至恐懼;盲目攀比心態,表現在擇業期望值過高;急功近利心態,表現在對職業和單位的選擇上過分功利化和經濟化;擇業過程中的心態失衡,如擇業中的自卑、嫉妒、焦慮等。
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亞健康狀態是普遍現象,據調查,在校大學生中出現心理障礙傾向的約占20%~30%,有較嚴重的心理障礙者約占10%,有嚴重的心理異常者約占1%,且該比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因此幫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勢在必行。
首先應該要從學生自身出發:
1、坦然面對
出現了心理問題不必如臨大敵疑神疑鬼,有些人在情緒上出現一些困擾,或者在身體上出現某些不適就如“驚弓之鳥”,擔心焦慮造成“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其實心理健康也和身體健康一樣,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應該要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坦然面對。
2、別急于“自我診斷”,也別諱疾忌醫。
心理健康本身多種多樣,成因往往復雜,切勿盲目的從一些書籍上斷章取義,而急于對號入座。弄清問題雖然是必要的,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多都是“成長中的困擾或矛盾”,不必杞人憂天,而應該認真審視自己并與同學、朋友、老師或者家長溝通。
3、轉移注意力,調整生活規律。
心理問題往往是越關注便越覺嚴重,所以不要老盯著自己的問題不放,而應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生活中,調整生活規律,多參與校園文化活動,讓自己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藝術院校;女大學生;對策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一、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現狀
1.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使成員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它的基本任務是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點和立場,克服錯誤的思想觀點和立場。藝術院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人才的高地,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是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女大學生是藝術學院大學生的主體之一,是社會女性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很大程度上是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況的典型反映。
藝術院校一直力推教育對象思想自由和尊重個體藝術表達,女大學生是藝術院校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堅力量。因此,教育者在引導、教育、施教的過程中掌握和分析女大學生的人格特征、思想狀況、教育模式等方面尤為重要。尤其是現如今在新媒體的交叉影響下,她們在人生價值、職業生涯規劃、社會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行為模式,可以多重選擇,這相應增加了教育的難度。因此,在國家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社會環境下,在藝術類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的形勢下,為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推進高等教育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滿足藝術類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需要,確保藝術院校教育的正確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藝術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導女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研究學者從不同視角探討提升和改善藝術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途徑和方法,如人才培養、學習態度、成就動機、戀愛心理、創新能力、自我效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同時學者對于女大學生這一群體成長的內容也有相應的闡述。相比而言,針對藝術院校女大學生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且從社會反饋和學術論文來看,外界對于藝術生褒貶不一,多從女大學生的問題出發探討對其成長、成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這一群體自適應、自成長的優勢。
2.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難點分析
近年興起的正向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樂觀、希望等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的一個心理學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重點研究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面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對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或者賦意,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來幫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獲得快樂幸福的高質量生活。因此此文的目的在于借鑒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轉換看待女大學生成長的視角,將問題取向轉化為資源取向,積極關注人自身的發展潛力,充分挖掘這一群體的內在成長資源,以期提高大學生受教的認知度和滿意度,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實質內容,改觀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確保藝術院校發展的方向,促進女大學生乃至全體大學生健康的成長、成才。如何準確掌握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成L中的特點(包含思想、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針對這一群體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探尋有效提升的方式和途徑,是本文的重點。
深入挖掘藝術院校女大學生群體資源和個體優勢,需要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個體、因勢利導、整合資源、聚焦正能量、積極探索創新教育載體、更新教育理念、改變教育方法、優化教育環境、促進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良性互動。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的區別在于側重以人為本,以資源為主。因此,如何加強女大學生群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融入到教育環境中去,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成為此文研究的難點。
二、新時期藝術院校女大學生的特點
1.思想狀況
因專業的特殊性要求,藝術院校在一定程度上相對尊重學生的自由發展,給予學生發展的空間,因此大學生在這一環境中受學校、社會大環境的交叉影響。同時大學生身處各種新媒體影響的交互環境中,其三觀還未準確定性,仍處于確立階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具有復雜性和多變性的特點。而藝術院校尤以女生居多,女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思維模式、社會交往等相較其他同輩群體,具有不同的思想特點與行為模式,因此需要得到社會和高校教育者的密切關注。
以四川音樂學院為例進行問卷調查,在“是否擔任寢室、班團、學生會、社團等干部”一項中,有63%的女生在班級事務管理、學生團委活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入黨動機與意愿、參加志愿活動的積極性等方面也明顯高于男大學生,一定程度上說明女大學生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還是比較積極向上的。此外,網絡信息安全、校園文化建設等相關問卷顯示,女大學生在班團活動、網絡安全等方面,也占據重要的地位。這可以說明藝術院校女大學生總體思想政治面貌良好,愛國熱情比較高,積極追求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等等。
2.生活狀況
大學時期是學生脫離父母管理、進行獨立生活的重要階段,主要以寢室生活、班級生活、校園生活為主,是強調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重要階段。由于家庭環境和條件的不同,大學生呈現的生活狀況也有所不同,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學費、生活費等都明顯高于非藝術院校學生,這說明了其消費能力和水平更高。陳正權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需要結構”的理論,認為需要是有結構的,也是逐級被滿足的。推而言之,女大學生的需要也是有結構的,需要的結構性決定了其消費的多樣性。因此在了解女大學生的生活狀況時,我們要充分看到其背后的需要。學院調查問卷顯示,76%的女大學生都傾向于網絡購物,認為網絡購物更自由、更方便,她們也很享受網絡購物帶來的便利和快捷,并且樂在其中,生活質量總體呈現較高水平。
3.學習狀況
從高校大環境來看,藝術類大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忽視文化理論學習,重視專業技能學習,導致兩極分化嚴重。從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毅力方面來看,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此外,藝術院校的學生因其專業、就業、職業生涯規劃的特殊性,會導致部分學生出現偏科的問題,以問卷中的兩個問題(“你是否愿意積極學習你的專業課程”“你是否愿意積極學習你的文化課程”)為例,學生的答案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75%的女大學生對專業課程表示出較高的學習興趣,相反對于文化課程的積極性和喜愛度都略有降低,并且她們希望通過加入各種社團、專業工作室或校外實習等平臺來鍛煉自我與提升自我。
4.行為特點
首先,藝術院校女大學生在生活方式上不夠獨立,缺乏相應的自主和自理能力,對于父母和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其次,在社交人際方面,調查問卷顯示,她們更趨向于運用微信、微博、QQ、支付寶等新媒體。這些新媒體和其產生的一系列附加功能,使得大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在交通工具、外賣購物、聊天交友等方面女大學生享受其帶來的實惠與便捷的同時,也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因太過于依賴網絡,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人際交往的空間范圍,從而減少了面對面交流,在空間上喪失了人際交往的直接性。最后,法律意識比較單薄,網絡安全的警惕性不高。根據調查,60%的女大學生不具備網絡直觀判斷力和洞察力,其中13%的女生曾經遭遇過騙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模式。
三、提升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思考
1.努力優化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藝術院校既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藝術人才的重任, 又擔負著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艱 巨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優化是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這需要高校與社會、家庭等為之共同努力。
首先藝術院校需要深入掌握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成因,了解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現實挑戰,制定符合藝術專業和女大學生特點的規章制度,以人為本,注重調研,并運用于實踐。其次,結合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實現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進而引導藝術院校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一名合格的藝術人才。此外,要加強人文藝術素質教育,尊重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成長規律和群體特征,培養德藝兼備的女大學生;正確引導新媒體傳播媒介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導向作用;組織和實施一系列利于藝術專業學生成長的相關活動和政策,豐富藝術類大學生的第二課堂生活。最后,家庭和社會要共同努力消除外界對于藝術類女大學生的偏見,給予無差別對待,為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與成長環境。
2.大力加強藝術院校思政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包含專業教師、政工輔導員、學生工作者等在內的一大批教育者,他們需要按照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從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教育者要堅持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既要遵循高校學生工作的普遍原則,又要注重藝術專業的個體性和特殊性,有針對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專業教師將教書育人有機結合,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教育者要結合藝術院校女大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轉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從“無性別差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化為女大學生視角下的模式。第一,充分調動專業教師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性,提供制度保障,提高物質保障。第二,學校要為輔導員隊伍搭建專業化成長平臺,多渠道、多途徑組織相關學習與培訓,加強輔導員各方面能力;同時從科研、管理、人才選拔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獎勵和激勵制度,優化外部條件以保障這一隊伍快速成長。
3.著力挖掘藝術院校女大學生成長資源
第一,藝術院校應在全局上把握和營造女大學生成長的新環境,根據專業的差異性、多樣化與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正確分析女大學生成長中的各種特征與變化,做到院系、專業教師、輔導員等深入挖掘女大學生成長中的積極優勢和內在資源,將問題取向變為資源取向,從鼓勵女大學生到她們自身主動加入到校內外各項活動中去,進而培養自信、自立、自強、自勉的女大學生。
第二,專業教師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女大學生的內在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輔導員應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可根據女大學生特點,結合價值觀、情感、心理健康、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黨團班會、校園文化活動、心理健康活動、女生活動節等,增強活動有效性,豐富活動內容,挖掘與發現女大學生成長的新切入點。
4.主動構建女大學生自適應、自成長機制
第一,避免“貼標簽”的做法。社會各界對于藝術院校女大學生褒貶不一,看法不同,存在著刻板印象和消極看法。女大學生作為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之一,需要各方尊重女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搭建利于女大學生積極成長的平臺,充分發揮其成長過程中的積極資源和內在優勢,并轉化為其成長中的各種有利因素,避免一味地“貼標簽”,形成不利于其成長的外部環境。
第二,積極關注自我需要,主動構建自適應、自成長機制。積極心理學家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推崇六種美德:智 慧、勇氣、愛、公正、自我節制和崇尚真善美的情操,其中具體包括二十四種美德。這些美德是個體難能可貴的品質,關鍵在于大學生自己善于發現并積極挖掘,形成健康完整的積極人格。女大學生要關注自身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需要個體將外在有利于自身成長的因素主動轉化為內在的激勵因素,而最為關鍵的因素是自我構建積極認知、豐富情感、堅定信念、錘煉意志與知行結合,從而促進自我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任 俊.積極心理學[M].北京:_明出版社,2012.
[3]陳正權.汶川地震災區文化生態建設[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高校;師德;建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家,教師為本。教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使命,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未來;教師是教育理念的載體,是素質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力量。學校所培養的學生的素質如何,直接取決于教師隊伍的價值取向、精神風貌、素質能力和高尚道德情操。而當前社會變革轉型時期頻發的高?!皫煹率Х丁笔录?,昭示著當前高校師德建設存在著諸多問題和新矛盾。于2014年“教師節”前夕在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當前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當前高校教師師德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的師德建設總體趨勢是好的,仍有大批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高尚師德、值得人們尊重和愛戴的先進教師。然而,在國家轉型新時期多種因索的影響,當前高校師德建設存在著諸多問題和新矛盾。1“.教書育人”意識淡薄。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的核心工作。但在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面臨著多種利益誘惑和更多的選擇,導致一些老師已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逐漸缺乏敬業精神、職業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在教學上出現備課不認真,對學生不負責,上課敷衍“,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教學過程中新知識更新不及時,照本宣科。學生工作中借考試、評獎學金、評優秀稱號和申請入黨收取學生費用給部分學生開綠燈等現象。從目前來看部分教師僅把“教書”作為一種養家糊口的職業,更談不上“育人”。更有老師利用教師職業性質和職務之便在校外從事第二職業。2.學術不端行為嚴重。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主義沖擊下,特別是些青年教師,為了評職稱及晉升職位,在科研工作上盲目于發文章,只追求文章的數量而非質量;投機申請科研項目,但不注重項目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出現了弄虛作假、篡改數據、違規使用科研經費等嚴重違反學術道德問題。在目前的這種社會環境下,教師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攀關系”上,從而出現“重科研,輕教學”、“串場子,找項目”等學術不端行為。3.對學生缺少關愛。魯迅先生曾說“教育是根植于愛的”。“愛”就是要時刻真心關愛和愛護每一位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做他們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一些新進教師特別是輔導員上崗前并沒有經過專業的道德信仰和心理健康學的培訓,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認知不完善。對學生生活中出現的如憂郁、戀愛和自殺等各種突況,沒有很妥當的應急處理辦法。其中部分原因取決于教師缺乏對學生的關心和溝通,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不重視。甚至有老師與學生關系曖昧的,這些行為都會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不等程度的影響,嚴重損害了高校教師的社會形象和職業聲譽。
二、師德問題產生的原因
1.青年教師的現狀。隨著近幾年高等學校的擴招,青年教師的需求逐年增加。但高校的聘任對象一般側重于名牌或重點大學的優秀畢業生,而這些群體也只是在崗前才真正接觸到高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學習,真正面對學生時卻有點不知所措,照本宣科。他們甚至沒有與學生交流的經驗,更談不上關愛和愛護學生?!?0后”青年教師大部分都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為了評定職稱和晉升職務,提高自己的工資待遇,導致青年教師“重科研”,無心進行教學這份本職工作。2.師德評價機制不完善。一些高校的師德評價機制不完善,普遍用教學工作量、科研成果和論文數量這些“硬件”指標來評價考核教師教學效果,忽視了師德建設、奉獻精神“軟件”的影響。用這些易量化的“硬件”決定教師的職稱評定、績效工資發放和科研項目申報,將影響著廣大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更不會用心去教育和關心學生,師生關系淡漠。3.師德監督和獎懲機制不完善。高校的師德監督制度形同虛設,監督職能部門僅僅局限在行政部門這一單一性機構,缺乏部門之間的協同分工。監督主體消極不作為,對教師的道德失范現象采用“睜只眼,閉只眼”的態度。行政人員服務意識不強,他們的職業道德也直接影響著高校師德的發展。獎懲制度比較空泛,往往忽略了教師的優良師德表現,對違法亂紀的事件懲罰力度不大,有學者剽竊已故知名教授40萬字的論文,結果只處罰2萬元,此類案件的社會影響極其惡劣,折射出相關制度的缺失。
三、加強師德建設的主要舉措
1.加強教師的自身建設。首先教師應“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模范地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忠于人民教育事業,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堅決摒棄心態浮躁、學術功利化、輕教厭教等流弊,將“敬業”精神內化為一種道德自覺?!皫熣撸詡鞯朗跇I解惑也。”這是我國古代對教師角色行為、義務及權利比較精確的概括。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要求,教師往往同時扮演著多重角色。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秉持嚴謹治學的理念,根據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利用“課前三分鐘”、“上課不玩手機”等活動上好每一節課,以使他們牢固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多方面能力。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還應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上給以幫助,通過“愛心媽媽”一對一幫扶活動,成為學生的朋友和知己,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文本,師德大計大愛為本。教師要以大愛之心,引領學生健康成長。高校教師另一重要角色就是科研工作者,不單單對本專業科研知識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學中使自己成為一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最大水平地發揮“教”的本事和“研”的能力。以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自覺遵守學術道德,抵制學術不端,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精神。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己不正,焉能正人”。在社會公眾的心目中,教師是道德的楷模、文明的使者、智慧的化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廣大教師一定要防微杜漸,潔身自好,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2.發揮青年教師的特長?!?0后”作為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青年教師主力軍,面對的是時刻充滿熱情、憧憬、自信、舒暢、緊張、急躁等各種自我體驗的基調的“90后”。他們在文化和思想上很接近,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能通過智能的方式如微信群、QQ等更好地融入到大學生中去,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更能與學生形成朋友式良好的師生關系。青年教師面臨著雙重壓力,這些都激勵著他們在工作上更努力。為了進一步地提升自己,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更要鉆研新項目新課題、到企業中進一步深造。青年教師的發展潛力、知識結構新、對新事物接受能力以及股干勁等,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3.健全師德評價機制。古人云:規矩棄矣,則不可欺以方圓。完善的師德評價體系有利于優化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并對教師的言行、舉止和思想觀念起著監督、評價和約束的作用。師德考核要充分尊重教師主體地位,堅持客觀公正、公平公開原則,采取個人自評、學生測評、同事互評、單位考評等多種形式進行。考核結果應通知教師本人,考核優秀的應當予以公示表彰,確定考核不合格者應當向教師說明理由,聽取教師本人意見??己私Y果存入教師檔案。師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應評定為不合格,并在教師職務(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等環節實行一票否決。4.強化師德建設激勵約束機制。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廣泛鮮明地宣傳學習其他高校教書育人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又要注意發現培育身邊的教書育人典型。學校可設立師德單項獎和綜合獎,對師德考核成績優秀的教師給予獎勵,并大力宣傳表彰,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要創新宣傳方法,通過交流、交談、現身說法等形式,使教書育人的先進事跡和理念入腦入心,從而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之目的。建立教師違反師德行為的通報制度和懲處機制,對違背教師職業道德、造成不良影響者,要在教師職務評審、人才選拔培養和評優獎勵中實施“師德一票否決制”,對于師德差又不改正或嚴重違反職業道德的教師,同業務水平低的教師一樣,實行淘汰待崗或轉崗調離,努力實現師德建設的目標。
四、結語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師是基石的奠基者,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為貫徹落實重要講話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10月9日正式公布了《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高校師德建設,從根本上遏制和杜絕高校“師德失范”現象的發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提升依法施教能力,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四有”好老師時代風采,不斷提高高校教師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作者:王銳麗 單位:信陽農林學院
參考文獻:
[1]田天,徐冀寧.淺析“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精髓與高校內在靈魂的重塑[J].江蘇教育研究,2015,(06):7-9.
[2]蔡淑萍,吳盾,王標兵,等.高校師德建設的有效途徑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5,(1):99-100.
[3]冉潔,付愛莉.芻議高校師德建設現狀與解決方案[J].教育教學論壇,2015,(14):28-29.
【關鍵詞】實踐性教學 教師素質 思想政治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教學,是高職思政課教師為配合課堂理論教學而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深入社會的活動,是一個通過實踐鍛煉和社會教育來健全學生成長機制的過程。它對促進高職學生內化老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有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二是引導和幫助學生認同、接受、內化理論,牢固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是在掌握理論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知行統一。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包括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等不同的形式,是課堂實踐、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教師素質在實踐性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課堂實踐教學方式對教師能力素質的要求
1、案例教學,教師應該具備三種素質,處理好三種關系
案例教學指的是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提供高度仿真的情境,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思考、研究、分析案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實踐性教學方法。
案例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來源于學生熟悉的校園內的事例;二是來源于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熱點、焦點問題;三是來源于歷史上有代表性和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案例教學是一種感染與針對性較強的實踐教學環節,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案例教學允許學生開展激烈的辯論,為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培養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案例教學要求教師具備三種素質,處理好三種關系。一要具備知識素質,處理好案例與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這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專業水平和選擇能力。二是要具備政治素質。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清醒的政治頭腦,敏銳的政治嗅覺和較強的洞察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時政新聞觀,堅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奮斗道路。三是要具備能力素質,處理好案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案例教學要充分依靠教師對教學影響的調節、控制和改造的作用,熟練駕馭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內在潛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生動活潑地發展。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為學生開辟自主思維的空間。
2、專題研討,教師應該具備三種素質、組織好三個環節
專題研討是指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用于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的一種實踐方法,它表現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定命題下,經歷搜集資料、分析歸納、提煉觀點、撰寫小論文并在課堂上進行研討的一種實踐過程。
專題研討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學有所用,針對性強。它將理論知識直接和實踐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尺度。二是自主學習,興趣性強。研討題目涉及領域廣泛,具有開放性。在研究過程中,學生自主性強,便于學生獨立思索,主動積極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三是知行合一,實效性強。專題研討的觀點和結論是學生建立在“知”的基礎上實現“行”,實現理論真正“進學生頭腦”,故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學效果是單純的課堂理論灌輸所無法比擬的。專題研討作為一種思辯與創新的實踐教學環節,需要教師具備三種素質組織好三個環節:首先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選擇好專題研討主題。教師要精通教材,有針對性地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擬定一些研討題目。如國內時事焦點問題、國際熱點問題,學生關心的戀愛交友、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等問題。其次,要具備活動組織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組織學生開展專題研討,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團結合作品質、集體主義精神以及社會調查實踐、查閱資料、組織協調和創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三,要具備課堂駕馭能力,引導課堂研討。教師引導學生在專題研討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口頭表達通順、流暢,臨場表現大方。
二、校園實踐的方式及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1、校園文化,教師應該具備六種素質
校園文化是學校長期形成的并為師生所廣泛認同的校園精神以及培養這種精神所需文化環境的總和。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關的內容,表現為學生的社團活動、讀書小組、征文比賽、辦報辦刊、演講辯論、知識競賽、書法攝影、文明(班級、宿舍)工程、愛心工程、溫暖工程、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它能調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形成關心他人、關心學校、關心社會的良好風氣,營造環境管理與人格管理相得益彰、他律與自律有機結合的氛圍,培養學生講文明、講禮貌、有道德、守紀律的品格和積極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能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更為廣泛的空間和層面上展開,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團隊精神、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習慣,訓練學生的技能,教會學生做人。
要組織建設好校園文化,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有:一是組織協調各部門,開展好各項活動的能力。二是具備一定的天文、地理、文學、數學、物理、化學、醫學等自然科學知識,同時還要掌握一點琴棋書畫的技能。三是審美素質,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一種能力。四是道德素質,具有愛心,犧牲精神。五是語言表達能力。六是魅力,即教師要具有感召力、凝聚力、號召力。
2、網絡引導,教師應會扮演兩個角色,具備六種素質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網絡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改變著大學生行為和群體的存在方式,也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需求,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同時,網絡對學生的消極作用越來越明顯,有害信息和錯誤觀點的傳播、各種思想觀點和意識形態的共存,可能影響學生的判斷力、改變他們的思想。長期沉迷于虛擬群體交往還可能導致人格障礙和信任危機,影響學生與他人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網絡虛擬形象也會導致大學生角色錯位,影響其正常的社會化,不利于健康成長。
政治課教師要利用好網絡這個陣地,就要扮演網絡信息員、網絡評論員的雙重角色:一是及時了解、掌握網絡輿論動態,發現社會熱點問題,有助于做好宣傳工作。二是正確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三是通過與學生網上溝通,交流,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四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五是收集、整理、分析網絡輿論信息,為領導決策提供服務。
網絡輿論引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點,是一項政策性、挑戰性很強的工作,勝任這種工作需要較高的素質要求:一是要勤奮、敬業。二是要求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三是要求有較高的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四是要有較寬的知識面、要具備一定的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組織行為學、大眾傳播學等學科知識。五要具備一定文字表達能力。六是要求熟悉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熟悉網絡語言特點與規律。
三、社會實踐的方式及對教師能力素質的要求
1、開展社會實踐,教師應該樹立一個新觀念、具備三個意識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的方式主要有參觀考察、社會調查、勤工儉學、公益活動與專業相結合的實習和實訓等實踐教學活動。
實踐證明,通過實踐活動,第一,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接觸、體驗、融入社會,在實踐中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使學生對書本知識有更直觀、更親切、更深刻的體會,進一步消化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深化學生的認知水平,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第二,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親自考察,了解和體驗社會,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運用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明辨是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
社會實踐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學觀,落實開放意識、參與意識、創新意識。新的教學觀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灌輸模式,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手段,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把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賦予政治課新的生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指導學生社會實踐中,第一,教師要落實開放意識,認識到政治課的非封閉性,把政治課融入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讓理論與實際結合,用鮮活的社會現實,詮釋政治理論的可信度;第二,教師要落實參與意識,在指導學生社會實踐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不讓學生被社會假象迷惑,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得到本質的認識。第三,教師要落實創新意識。要利用好社會這個舞臺,自覺地進行創造性思維、發揮創造性潛能,創造性地工作,積極探索社會實踐途徑、方法、規律,找到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力求在指導學生社會實踐中產生創造性的成果。
2、建立教育基地,教師必須具備兩個素質
利用本地方教育資源優勢,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到基地參觀學習,現場接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這是一種基于認知與感受的實踐教學方式。
德育教育基地是“活”的思想政治課實體,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外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和依托,是理論結合實際進行教育的有效途徑。德育教育基地的材料內容真實可信,形式直觀生動。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將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相結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擴大教育教學視角、豐富教學內容,實現理論到實踐的飛躍,達到寓教于樂,得到“知行統一”。其教學效果是校內“第一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
建立德育基地,要求政治課教師具備較強的選擇判斷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遺址、舊居、陵園、風景名勝,法院監獄都是德育基地的選項,教師必須找到基地與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充分考慮參觀時間、經費的局限性,作出明智的選擇與判斷。一旦確立了基地目標,教師還要憑借交往能力,調動社會關系、發揮口才,與基地達成長期合作意向,取得基地的配合與支持。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加強教學的現實性、針對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有力措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離不開教師的素質,只有兩者有機的結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p>
參考文獻
①王梅平、姜彥飛,《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6)
②徐建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③李曉蓉,《新課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師基本素質及其培養》,《中國成人教育》,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