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3: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兒心理活動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在實踐過程中,我園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但在開發與利用周邊資源的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1.缺少主體的針對性
我園地處清河坊歷史街區,周邊有鼓樓、胡慶余堂、河坊街、南宋御街等。如何將如此豐富的資源進行有效加工、整理,使之符合幼兒園各年齡段孩子的認知、情感發展特點,是許多教師遇到的困惑和難點。同時,開放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方式對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能力包括與社區人員和商店老板的溝通協調能力、靈活組織和善于觀察判斷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證幼兒活動的安全。因此,許多教師僅僅通過照片、實物呈現周邊資源,很少將孩子帶到真實的環境中去感受、體驗、交流,從而降低了課程資源對幼兒的促進作用。
2.缺乏活動的有效性
幼兒園課程資源的實施大多通過主題活動來完成。教師在設計主題活動時往往存在預設活動多、生成活動少的現象,使主題活動看上去很美但幼兒參與的興趣不大,不能滿足幼兒的現實發展需要。同時,由于社會環境聲音嘈雜,幼兒注意力容易渙散且不可預知的情況時有發生,這種開放式的活動對于教師是一種挑戰,因此在主題活動中往往存在著放羊式和自由式的學習,缺乏活動的有效性。
3.缺乏價值的多元性
以往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大都停留在班級教學活動,教師很少通過加工、整合、拓展將資源運用到幼兒園的整體環境和游戲活動中,發揮資源價值的多元性。同時,以往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考慮的是即時的活動與收獲,教師也很少研究資料的積累和反復的運用。
二、研究的設計
1.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研究,引發教師對原有教育理念和行為的反思,促進教師對幼兒興趣、經驗、能力等的觀察和思考,對周邊資源和環境的利用和開發。同時通過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幼兒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入社會,使幼兒在貼近真實生活的活動中獲得身體、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2.研究內容
(1)吳山文化:吳山集中展現了杭州人的市井生活,見證了杭州從吳越到南宋繁榮興衰的歷史,反映了吳山地區從古至今人們的生活樣式。
(2)課程資源:通過社區和家幼合作,在周邊環境中尋找具有吳山文化特征的“真”“善”“美”的物質和環境,開發并形成適合不同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認知和情感發展特點的課程資源,使幼兒在走進自然、走入社會的主題活動中,親身感受、體驗、探究、發現,在環境教育和混齡游戲中獲得全面發展。
三、研究的實施
1.課程資源的尋找與收集策略
我園建立了以園長為組長的資源開發小組,多渠道、多途徑尋找和收集課程資源。
(1)策略一:尋找與篩選
我們從四條路徑入手,通過社區、教師、家長、幼兒的共同尋找,不斷積累原始的課程資源。
尋找:通過實地尋找,我們發現清河坊有七大特色:藥文化特色、茶文化特色、飲食文化特色、古玩藝術特色、市井民俗特色、文化古跡特色以及自然資源特色。面對如此豐富的資源,我們在尋找中仔細記下門牌號碼、路線距離和一些聯系電話,積累成原始的課程資源,以便今后對其進行再整理、分類。
篩選:第一,必須是“真”“善”“美”的能夠陶冶孩子情操的資源;第二,距離路程要恰當,能夠符合幼兒的體力支出;第三,場地周邊沒有教師難以把握的危險因素;第四,現實場地中人員的合作;第五,內容符合班級幼兒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
(2)策略二:建立協作單位
我們主動與太廟社區、轄區交警中隊、河坊街上的一些店鋪建立了協作關系,確定了聯系人、聯系電話,以方便教師主動聯系活動時間、活動內容等。
(3)策略三:聘請資源教師
根據收集到的課程資源,我們聘請了一些民間藝人、手工勞動者、特殊崗位人員作為資源教師,如:做定勝糕的老婆婆、會扎木桶的爺爺、中藥房的藥劑師等都是我們的資源教師。同時,我們還在本園的家長中尋找資源教師,找到了修自行車的師傅、木匠師傅等。
(4)策略四:建立課程資源庫
繪制資源地圖:通過幾年的尋找和開發,我們收集到的課程資源越來越多,為了使每位教師都能方便、迅速地尋找自己將要利用的資源,我們將所有收集到的資源繪制在一張地圖上,供所有教師使用。
編制資源手冊:我們根據教師使用后的意見反饋,將幼兒喜歡的、容易開展活動的資源進行整理,按性質進行了分類,如“中醫藥文化”類別中有孩子們熟悉的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方回春堂;“小吃文化”類別中有武大郎燒餅鋪、南宋定勝糕;“民俗文化”類別中有孩子們喜歡的拉大片、箍桶店等。
2.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
通過選擇、改造和組織后的課程資源如何運用到班級日常活動中呢?我們主要通過三項策略,把課程資源融入到幼兒園的具體活動:
(1)策略一:環境教育——師生共創園本環境
在開展園本主題活動時,教師們常常組織幼兒到河坊街觀察西湖傘、在箍桶店觀賞木制品、在茶樓觀看茶道表演……在與真實環境面對面的交流中,激起了師生對周圍生活中物質材料的興趣。因此,師生利用鞋盒、竹籮筐、竹簸箕、藤刷、草蒲團、菜壇子等一起創造出了獨特的吳山文化園本環境,分別形成了以青花瓷和中國風為主線的園本環境,并分獲區環境創設一等獎、市三等獎。
(2)策略二:主題活動——資源融入活動內容
為了幫助每個班級科學合理地選擇、利用資源生成適合班級孩子年齡特點的主題活動,每個學期在主題活動開展的前兩周,我們都要通過園本教研發揮集體的智慧,修改完善主題方案、總結提升活動經驗。
尋找問題、分析問題:每個班級都要將主題方案以PPT的形式進行交流。在交流時,教師會相互發現很多問題。如:小3班“農貿市場魚蝦多”主題活動中,認知性目標多、社會性目標少,缺少主題開展的更多價值。通過頭腦風暴方式,有的教師提出在主題網絡中增加一個觀察活動,可以觀察賣魚叔叔阿姨的手,讓孩子切身感受勞動的艱辛,萌發對勞動者的尊敬,由此又可以生成新的活動:鼓勵孩子通過送小禮物、說一句慰問的話感謝勞動者。
修改方案、改進策略:教師們的暢所欲言,打開了大家的思路,也為其他教師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每個班都改進了主題目標和主題思路,使內容更具吳山文化的特色。如:小班“香香水果甜甜笑”的主題目標,從注重對水果的認知、感受的快樂體驗改變成通過選水果、送水果、自制水果羹給爺爺奶奶、去敬老院等活動,激發了孩子對老人的關心。
實踐操作、觀察分析:在主題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孩子活動的情況,及時發現和記錄新的問題,并適時調整預設方案。如中1班在“走進小巷民居”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發現了一口井,于是教師記錄了孩子間的對話和提出的問題,生成了新的活動內容,引導孩子觀察井邊人們的活動、發現井水的奧秘,并與孩子一起設計調查問卷,訪問生活在水井邊的居民。
匯報交流、經驗共享:主題活動結束后,我們要求每個班級都要及時整理活動資料,總結經驗并以PPT的方式進行交流。通過同伴互評和專家點評,相互學習、破解難題,不斷提升經驗。
活動安全問題破解:利用周邊資源開展主題活動,安全工作是教師們最大的難題。我們通過頭腦風暴、同伴經驗介紹、各班制定外出活動應急預案等方式提高教師外出活動經驗;通過招募家長志愿者解決了外出活動時人手少的問題。同時我們還采取班級外出時舉園旗、掛園牌,讓家長幫助孩子記住幼兒園的名稱、家里和幼兒園的電話,通過觀看木偶戲、幼兒園安全演習等方式提高幼兒自我保護能力。
(3)策略三:特色游戲——混齡游戲現場設計
為了滿足孩子們角色模仿的需求,讓孩子們體驗勞動的過程,我們創設了以“河坊街”為主題的全園混齡交往游戲。每次游戲,幼兒擔任的角色可以選擇各個區域中的崗位工作如胡慶余堂醫生、小吃店老板等,也可以選擇一個同齡或異齡的同伴扮演逛街朋友到各個區域自由購物、喝茶,到醫院看病等。
四、研究的成效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促進了教與學方式的變革,變革的過程不僅促進了幼兒的成長,也促進了教師的成長和幼兒園的快速發展。
1.形成了“吳山文化”系列主題活動
利用周邊資源生成的主題活動都經歷了如下流程:班級設計——頭腦風暴——修改方案——實踐探索——反思總結——形成文本——交流匯報——相互或專家點評——經驗提升——修改文本——資料入檔。通過這樣層層把關的主題活動,整合了集體的、專家的經驗和智慧,大大提升了活動的有效性,同時也積累了豐富而又詳實的主題活動資料,包括主題活動方案、活動觀察記錄、教師課后反思、活動總結匯報(PPT形式)等。系列主題活動為每位教師提供了鮮活的教材,進一步增進了課程資源利用的持續性和發展性,避免了為研究而研究的走過場現象。
2.資源開發和利用促進了幼兒的綜合發展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讓幼兒走出圍墻,更多地看到、聽到、接觸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在豐富、自然、真實、開放、多層次的認知和探索空間,他們就像快樂的小鳥,積極探究、交往互動、感受體驗,獲得了身體活動和心理活動的實際感受,這種感受是幼兒主動獲得的直接經驗,而這種直接經驗包含了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體驗。在活動中我們欣喜地發現那些原本在課堂中“坐不住”的孩子在這些活動中的領頭作用,那些默不作聲的內向孩子也變得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幼兒開始關注周圍生活,發現生活中一些真、善、美的事物;他們開始嘗試小組合作,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走近民間藝人、探尋杭州小吃等活動中,他們開始對杭州的歷史文化產生興趣;在河坊街交往游戲中,他們體驗了多種社會角色,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調控自我、適應規則,極大地促進了幼兒的社會化進程。
3.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升了教師的課程意識
利用課程資源設計的主題活動改變了以往主題活動以預設為主、生成為輔的方式。在發現、獲取、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資源改變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教師們已經從原來一成不變的活動模式中走出來,開始進行創造性的思維和實踐。每個教師在對資源搜尋、提取、整合、運用、再調整的過程中不斷地建構和積累自身的經驗,并根據幼兒活動的現狀與資源的特性,對資源進行選擇、刪減、重組,使資源發揮了更大的價值。而大量的生成性活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養成積極觀察、分析、判斷、調整的能力。每次圍繞園本主題活動、環境創設和交往游戲開展的園本教研促進了教師們的專業成長,她們開始從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反思自己在主題生成、目標制定、活動設計、活動準備、活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資源的開發和實踐促進了幼兒園的內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