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2 15:03: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圖示教學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應用
一、圖示教學法的優勢
圖示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范圍,同時它的教學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圖示教學法主要是應用各種圖例,包括自制的歷史圖解以及歷史圖片,培養學生構建并回顧歷史知識體系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從歷史圖解或者圖例的解讀中,讀取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便于記憶和應用。比如說,著名的記憶樹,即是將歷史信息按照層次結構分布在樹干和樹枝中。圖示教學法融合了系統性和形象性,讓學生從圖示中直觀地記憶繁多的歷史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他們自己動手編制圖示,更是加深了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和理解,從而提高了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有效應用圖示教學法的措施
結合上面所說的圖示教學法的優勢,歷史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圖示教學法成為教師必須關注的重點問題。結合圖示教學法的特點以及自身的教學經驗,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和措施:
1.教師編纂歷史圖示,展示圖示教學法的精髓
圖示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大量歷史圖示和教學案例,讓學生通過解讀歷史圖例,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歷史知識體系和重難點,幫助學生理清繁多的歷史知識點,將它們進行有序的歸納和記憶。比如說,教師在教到三次工業革命的時候,由于工業革命的內容十分繁瑣,學生容易記得這個又忘記了另外一個知識點。而工業革命又向來是歷史考試的重點內容,考查的知識點比較細,這就要求學生記誦的內容非常多。這個時候,圖示教學法就能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示范如何編制樹狀圖,將三次工業革命的具體知識點都囊括在樹狀圖中。比如說,珍妮紡紗機的樹狀圖圖解可以是這樣一個層次: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手工工場―棉紡織部門―飛梭織布速度快―棉紗需求增加―“珍妮機”的發明。最后的結論是:珍妮機的發明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
2.學生自主編纂歷史圖示,提高動手能力,加深歷史認知
通過教師對圖示教學法的演示,教會學生如何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即常說的橫向和縱向的分析方法,解析歷史事件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將看似繁多實則有序的歷史知識點以圖示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能夠清晰明了地理解。學生自主編纂歷史圖示,可以重新將歷史分為多個層次,比如說,在時間的縱向分析角度,將歷史分為古代歷史和近代歷史、現代歷史等;在空間的橫向分析角度將歷史分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教師可以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圖示編纂方法,比如,應用性最廣的樹狀圖,能夠將歷史知識的層次性和結構性最好地展現出來,或者是概念圖,幫助學生掌握不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的根本區別,比如,改革和革命的區別,改革是在一定條件下變革,采用溫和改良的方式,基本保留原來那些制度、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對原來的制度進行不觸及根本的修修補補;而革命是舊的制度或者環境,除舊布新,脫胎換骨,基本上與過去決裂,用暴力的形式進行的。舉個例子,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并沒有改變封建制度,沒有用暴力方式;商鞅變法改變了社會制度,但沒有用暴力,保留了原來較多的東西。而法國大革命,中國的,都是用暴力形式,了原來的社會制度,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
3.引入各類新型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圖示教學法除了應用圖示外,還有許多有效的應用方式。比如說,由于個人的總結有限,可能占用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讓他們各自完成一部分的編纂圖示的工作,最后將圖示匯合起來,選擇出其中優秀的部分,復印給全班學生使用。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上臺演示自己的歷史圖示,分享自己編纂圖示的過程和從中獲得的經驗和心得,給予學生一些記憶的心得和建議,提高整體學生應用圖示教學的效率。而其他同學通過學習優秀的編纂圖示的方法,在編纂的過程中,掌握了初中歷史的知識結構體系,梳理出初中歷史的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對于考試考查的內容了然于心。在反復地記誦圖示的時候,根據歷史順序,由淺入深,由簡至繁,得到最好的初中歷史知識效果。
三、總結
圖示教學法之所以在歷史教學中十分有效,是因為它與歷史學科需要大量記誦知識的特點很切合。圖示教學中應用到的樹狀圖和概念圖、歷史相片等,都是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歷史事件的工具,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應用有效的記憶方法,記誦必考的歷史知識點。
圖示教學法不僅以一種較為輕松簡便的記憶方法,幫助學生牢記繁多的歷史知識,更是讓學生在自己編纂歷史圖示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歷史體系的理解,改變傳統教學中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積極地加深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它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掃清知識盲區,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盧志鋒.圖示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8).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6B-
0092-01
閱讀是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有重要的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與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與分析是分不開的。在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探索教師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指導學生分析歷史知識點間的“邏輯結構”
歷史學科包含的知識點非常多,各知識點從表面上看似乎缺乏連貫性。但實際上,這些歷史知識點間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分析和把握歷史知識點間的“邏輯結構”,在此基礎上閱讀歷史教材。
例如,在歷史教材中,很多歷史知識其實是被“三要素”或“三部曲”串聯起來的?!叭亍笔侵笟v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任何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發生,都是由具體人物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所引發的。“三部曲”是指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發生是由原因、經過和結果三部分所組成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根據“三要素”或“三部曲”去閱讀歷史教材。這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會發覺歷史知識點不再凌亂,而是可以串聯起來的。學生在分析知識點間的“邏輯結構”的基礎上去閱讀歷史教材,自然會加深對歷史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層次閱讀。所謂層次閱讀,就是根據歷史發展的規律,區分歷史事件發展的層次,并從中把握歷史發展的主線和支線。例如,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的變革雖然復雜,但都是按“王朝興起―鼎盛繁榮―走向衰落―王朝覆滅―頻繁戰爭―新王朝產生”這條主線發展的,這種“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現象,背后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規律作用。歷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這條歷史主線去閱讀教材,把握封建王朝變遷的過程,學習相關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這樣,學生記憶歷史知識時就有了線索可尋。
二、指導學生細讀歷史教材
目錄、標題、大事年表都是初中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應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標題”,從標題中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這里強調的“閱讀標題”,不是簡單看一遍標題,而是在閱讀過程中領會標題的內在涵義,從標題中了解每一章或者每一節所講述的大概內容。
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分析教材章與節之間的關系。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一單元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其中,第一課是《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第二課是《原始的農耕生活》,第三課是《華夏之祖》……教師應指導學生從第一單元的標題中理解這一單元主要講述中華民族的來源問題。該單元先從介紹我國最早的居民開始,從原始人的生活一直講述到黃帝與炎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學生閱讀教材后,教師應進行總結:“這一單元的所有知識,都是圍繞中華民族的起源來展開的?!蓖ㄟ^閱讀標題,學生從整體邏輯結構上,把握了歷史知識的聯系,學會了抓住重點知識,掌握了“從總到分、從分到總”的閱讀分析方法。
現行歷史教材(人教版)中增加了許多插圖,有圖文并茂的優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先觀察插圖,然后再看文字的內容。例如,學習“春秋戰國”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觀察地圖,引導其弄清當時各個諸侯國的地理位置,然后再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的文字部分。這樣,學生會發覺諸侯國的戰爭與地理位置是有密切關系的,且地理位置對諸侯國爭霸有重要的影響。
三、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書籍的習慣
教師應培養學生在課后閱讀歷史書籍的良好習慣,以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關鍵詞: 興趣 情境教學 問題引導 實踐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75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新課改進程中的創新教學,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創設出豐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探究,提高他們的歷史綜合能力。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探究、分析,并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發展。在新課改的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一、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傳統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注重教學是否能跟上教學大綱的進度,學生是否能夠取得較好的歷史成績,忽略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讓學生在嚴肅、壓抑的氛圍中學習,影響了他們歷史素質的提高。新課改后,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把握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究,并通過分析、思考、總結、歸納等方法來進行學習,不斷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在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和教學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歷史學習能力,使課堂教學高效進行。
二、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命令和服從的關系,學生在教師的強制要求下進行學習,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增強師生情感,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和成長,以發展他們的綜合素質為教學最終目標,根據學生的歷史基礎和學習能力來進行教學設計,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都能夠獲得進步,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下,歷史課堂氛圍和諧、活躍,學生對不懂的問題敢于提問,并能夠條理分明地暢談自己的觀點。在積極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能夠深入探究教材內容,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點,提高歷史綜合能力。教師在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探究時,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歷史教材中的內容不在同一個時空,對于一些重難點很難理解。這時,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進行探究,實現高效學習。
三、利用問題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在歷史學習中,只有多思、多想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思考的過程就是質疑、答疑的過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問題來對學生引導。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能力來進行,同時要緊密結合教材內容,使問題能夠突出教材內容的重難點,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究來掌握教材內容。問題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能夠使他們明確教材的重點內容,通過有目的地解決問題,實現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利用問題進行教學,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時,讓學生探究問題:爆發的導火索是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深入地進行了知識探究,并了解了爆發的歷史原因和背景。接著讓學生進行討論:根據中國當時的情況進行分析,爆發是歷史必然發生的嗎?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積極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提高了他們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使課堂教學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高效進行。
四、結合故事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點很多,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掌握大量的知識點會讓他們感到枯燥,在教學中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到厭煩,時間一長,他們會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掌握他們的歷史學習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在上課一開始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讓學生在感到新穎的同時,深深地被故事內容所吸引,激發他們想要了解更多內容的欲望,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歷史知識探究。例如,在教學《不怕遠征難》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在中的小故事,讓學生對產生強烈的敬佩之情,并使他們積極地進行探究。
五、加強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注重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豐富的歷史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能力。所謂實踐課,即是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自己收集資料,和其他同學共同交流的歷史課。每月兩次由學生自己設計一堂歷史課,選擇與歷史教學進度相關的歷史主題,由學生自由組合,課前自己尋找史料、歸納總結;課上登臺闡述觀點、組織討論、質疑解困;課后小結心得、撰寫論文。此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地主動學習,達到拓寬知識面、深化教材內容、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本著立足現實、了解過去、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通過學生“自助式”教學,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以史為鑒,探求歷史發展的軌跡,考察社會的發展與演變,總結歷史發展規律,尋找歷史與現實的撞擊點,爭做學習的主人、時代的主人。 實踐課通過學生的親自參與,能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如對歷史材料的搜集能力、對歷史現象的再認再現能力、對歷史事實的理解闡述能力、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價能力、對歷史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
關鍵詞:圖片教學;初中歷史;有效途徑
【中國分類法】:G633.51
新課程改革認為,歷史課程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歷史是一門比較嚴肅的社會科學,由于很多歷史知識年代久遠,很多歷史理論和概念艱深晦澀,而中學生尤其是初中學生年齡小,理性認知能力較弱,所以學生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更不容易說掌握了。
歷史學科的直觀教學方式大致有三種: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和言語直觀。三種方式可以結合起來一起使用。直觀歷史教學的表現形式很多,比如參觀歷史博物館和參觀歷史遺跡遺存、觀看歷史記錄片、進行歷史小調查和訪問、課堂上用生動的教學語言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描述等等。對于初中歷史教材來說,除了可以運用教學語言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描述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配以豐富的“史論結合”的歷史圖片。
為適應初中學生思維水平的特點,增強學習內容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并使學生學會初步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的本領,各版本教材均運用了大量的歷史地圖、圖片和圖畫眾多的圖片。這些圖片根據他們的史料價值、來源來區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歷史文物圖片,主要是一些文物的照片、拓片、臨摹等;第二類,歷史地圖,即根據歷史發生的事實,將歷史信息等用地圖的形式表現出來,使歷史知識更加形象、直觀;第三類,歷史想象圖(表),就是利用圖畫把某種歷史知識表現出來。
教材中豐富的歷史圖片,為我們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圖片資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適當使用大量豐富的歷史圖片,能夠使得抽象的歷史概念形象直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教學難點,加強中外歷史知識聯系,增強情感教育,還可以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于歷史知識點的記憶能力,“圖片教學”是初中歷史教學的一項有效途徑。
一、 圖片導入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眰ゴ蟮慕逃铱鬃右舱J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歷史學習成功的第一要素。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就能充分調動出來,在歷史學習方面取得好的成果,相反,缺乏興趣的歷史學習,只會使人昏昏欲睡,無精打采。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良好的歷史課,應該是從一個好的導入開始。教師如果能夠抓住初中學生求知欲強的特點,設計出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激發學習動機的導入方式,就能夠盡快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順利地從一開始就將學生引入歷史氛圍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導入方式多為導語類,效果一般,缺乏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圖片作為一種直觀而形象的歷史現象的呈現手段,其直觀性,便于理解,容易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利用圖片,配以精心設計的導言,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講授《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這課時,我一開始就出示了兩張歷史人物――羅伯斯庇爾和拿破侖的肖像,讓學生分別猜測他們的名字和大致生活時期,然后指出他們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兩個重要歷史人物,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他們,走進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烽煙之中。學生在根據圖片猜測兩個人物名字和生活時期時,就已經非常熱烈興奮,興趣盎然,后來教師的導語更是吊起他們課堂學習探究的胃口,小小的圖片,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再如,在對《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進行導入時,我采用了圖片“安葬在馬拉松戰役中的希臘戰士墳墓遺址”,問學生奧運會中的“馬拉松”項目起源于古代世界哪一場著名的戰爭,從而進行導入。學生們現實中的對“馬拉松”運動很感興趣,對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古代世界的主要戰爭自然充滿了期待。一節好的歷史課,就從這樣幾幅小小的歷史圖片開始了。
二、 圖示分解可以突破教學難點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初中學生的思維雖然已經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并且抽象思維會逐漸地上升到主要位置。但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主要還是屬于經驗型的,理性認知能力還處于比較弱的階段,而歷史是一門比較嚴肅的社會科學,由于很多歷史知識年代久遠,很多歷史理論和概念艱深晦澀,學生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歷史圖片具有形象、直觀、活潑、生動等優點而且其中隱藏著豐富的知識,是化解初中歷史教學難點的好辦法。
比如,在講述“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時,學生們往往很難理解西歐不同等級之間這種有別于中國封建等級關系的特點。政治概念的理解對于初中生來說是困難的,在這里我采用了圖示分解法,把西歐封建等級關系繪制成金字塔式的圖片,請學生標出每個階層之間彼此需要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圖片分解法將原來抽象復雜的歷史問題進行了分解,復雜的政治問題一下子就直觀形象了起來,學生們也就比較容易理解掌握了。
再如,在介紹漢朝與匈奴的友好關系時,學生們往往很難理解,兩個民族明明充滿了戰爭哪里有和平?我出示了“單于和親”瓦當圖片,這是兩個民族之間友好關系的歷史實物見證;接著出示“昭君出塞圖”再配以的詩“畫圖省識春風面,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边@樣圖文并茂,加深了學生對這一史實的認識。圖片教學激活了學生的大腦思維,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加深了對歷史教材的印象,加強了對教材難點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且還可以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 地圖教學可以加強中外聯系
由于我國很多地區歷史教科書的編寫采用的是將中國史和世界史分開的做法,再加上課堂歷史教學中很多老師不善于將中國史和世界史相聯系,所以怎樣把中國史融入到世界歷史的大環境中去,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大量豐富的歷史地圖的使用,可以加強中外歷史知識的聯系,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比如,在講述“羅馬帝國繁盛時期相當于中國什么朝代時”,除了可以出示古羅馬(大秦)派使者到中國東漢來拜謁的史實,更加直觀的一種做法就是出示公元2世紀左右的世界地圖,地圖上同時標注有古羅馬帝國和東漢的版圖與時間,學生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得出“相當于中國東漢時期”這樣的結論。
再如,在講述《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國》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從整體上對于
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理位置都位于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我使用了一幅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世界地圖,圖上標注出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理位置,發源時間以及發源河流。通過這幅地圖,學生們很快就把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地圖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積極性可見一斑。
四、 圖片收集可以增強情感教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人的知識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而是通過主動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構建起來的。課程改革要求創設有生命力的課堂,即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構建,更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歷史圖片的收集和展示可以使初中生更加直觀地親近歷史,感受歷史,從而形成積極的歷史情感。
比如,在講述“”這段歷史時,讓學生們“感悟日寇的兇殘,珍愛現在的和平”是本課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傳統的說教式情感教學沉悶乏味,缺乏共鳴,往往不利于學生主動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構建。由于南京是學生們的家鄉,又是的發生地,留下了許多有關的歷史遺址,歷史資料。課前,我布置學生進行了一項圖片收集工作:學生們可以收集書中,網上,紀念館中一些關于的圖片,也可以用相機拍攝遺址甚至是幸存者的照片。課堂上,我讓學生分別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孩子們對于這項發生在家鄉的歷史事件非常關注和用心,在收集圖片的過程中,他們對于侵華日軍的兇殘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對于來之不易的和平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再如,在講述“鑒真東渡”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鑒真的堅強意志以及對中日友好交往的貢獻,我先展示了一幅《鑒真東渡圖》,根據這幅圖講述鑒真六次東渡的艱辛經歷,學生們從他的經歷中自然感受到了他非凡的意志品質。在這里,具體的歷史知識通過圖片教學得到學生情感的認同,產生心靈的震撼,學生進而立志要做鑒真這樣品質高尚的人,就符合邏輯和事實了。隨后我又通過一組圖片展示了鑒真對日本所做貢獻,最后展示了一幅幾年前鑒真雕像回揚州“探親”的圖片。學生們通過這些圖片真切地感受了鑒真的堅強意志以及對中日友好交往的貢獻,形成了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小小的圖片,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五、 圖片總結可以提高記憶能力
歷史學的優點是歷史的表象非常豐富,能夠給初中學生學習歷史帶來了趣味性。但是歷史學本身也有缺點,就是歷史知識的記憶量特別大。對歷史知識的記憶是初中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對于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初中學生而言,記憶起來有很大難度。運用豐富的歷史表象――圖片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總結,可以集中初中生的注意力,幫助他們提高對于知識點的記憶能力。歷史教材上的許多教學內容是用書面文字表達的。文字表達方式比較抽象,無法向學生形象直觀地反映出歷史事件或者歷史現象,學生記憶起來比較困難;而歷史圖片具有形象直觀,一目了然的優點,結合歷史圖片進行記憶可以使學生容易記,記得牢。
比如,在進行“新航路的開辟”歷史教學時,對于幾位航海家的航海活動進行總結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我先打出了一幅未標好航線的《新航路的開辟》地圖,然后讓學生上講臺指出幾位航海家的大致航海路線,最后我再把標好幾位航海家航線的動態地圖展示給學生看,幫助學生鞏固記憶。
再如,在總結“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時,為了幫助學生記憶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名稱和彼此關系,我在總結時出示了“梵天造人”的圖畫,并講述了古印度神話梵天造人的故事,然后讓學生分別從梵天的頭、手、腿、腳這四個不同位置造出的人去記憶這四個等級。通過這種圖片分解記憶的方式,學生對于艱深的歷史知識點的記憶能力有了很明顯的提高,而且印象深刻,不容易遺忘。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圖片”教學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解歷史教學的難點,加強中外歷史知識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提高歷史知識點的記憶能力等方面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當然,圖片歷史教學的也有許多應當注意的問題,怎樣合理恰當地用好歷史教學圖片,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課題,需要我們廣大一線歷史教師繼續在實踐中感悟,感悟中探索!
參考文獻
[1]《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思維導圖的提出者是被稱為“大腦先生”的東尼?博贊,思維導圖自被提出以來便受到廣泛的關注。思維導圖又被稱為心智導圖,能夠將人的發散性思維合理地、科學地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一種具有較高實用價值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看似簡單易懂,但思維導圖在形成的過程中是經過嚴密的思維篩選的。思維導圖運用圖文相連的方式,將與主要事物相關的各級主題關系以一種層級的關系圖表現出來,再把與之相關的關鍵詞著以不同的顏色以表示不同的重點。確切來說,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思維導圖將頭腦中的思維以可見的方式梳理出來并呈現出一種思維圖像。發散性思維與放射性思考在實質上是同一種意思,都代表著人類大腦最原始和本能的思考方式。人類大腦的儲存量至今無法以一個準確的數據來衡量,人類大腦中的任何一個事物或是思想都可以成為思維導圖的最初中心點。例如,人在腦海中搜索出一種顏色,那么顏色就是思維導圖的最初中心點,圍繞著顏色便可以發散形成成千上萬的關節點,每一個新生的關節點又可以生出其他的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連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思維導圖。
二、如何將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
1.學校要積極推動思維導圖試驗點的建立
學校充分發揮在領導方面的作用,積極號召全校師生注重對思維導圖的學習。同時,學??梢愿鶕踔懈鱾€年段歷史的學習情況,在調查并匯總學生歷史學習的真實情況后,選取適合開展思維導圖教學的班級,建立思維導圖教學的試驗點,觀察思維導圖教學的利與弊,總結適合本校學生的思維導圖教學方法。隨著思維導圖試驗點教學方式的進行,學校要根據初中歷史教學的自身規律把握初中歷史教學的重難點,并結合學年段學生的學習情況找到適合初中歷史思維導圖教學的方法。
2.教師應主動學習思維導圖的相關知識并運用到歷史課堂中
初中歷史教師是初中歷史課堂開展的主要人物,擔負著傳授學生歷史知識的重任。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想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愛上歷史,就不能采取老舊的灌輸式教學,而是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c采取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思維導圖教學是寓教于樂的好方法,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也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學生勤動腦的好習慣。但教師必須要掌握思維導圖教學方法如何運用,需要了解思維導圖教學的利與弊,這樣才能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趨利避害,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感受歷史的魅力。
3.學生要轉變自身的學習觀念養成勤動腦筋的好習慣
自素質教育開展以來,學生的主體地位日益明顯。學生是學習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人物,在課堂中具有主體性地位。初中歷史教學相比較于其他科目,需要識記的東西是比較多的,時間一長,學生就容易產生疲憊厭學的心理。此時,歷史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教學方法帶進課堂,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但思維導圖教學開展的前提是學生必須要積極主動思考,養成勤動腦筋的好習慣。發散性思維是學生自身的思維,即使教師能力再強也無法替代學生思考,歸根結底,還須學生自身養成善于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思維導圖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意義
1.有助于教師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
作為一名優秀的初中歷史教師,除了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之外,還需要掌握一種教學技巧將自身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技巧是一個教師形成自身教學的關鍵,也是吸引學生聽課的重要手段。思維導圖教學就是一種教學技巧,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教師形成自身的教學風格。思維導圖改變了以往灌輸式的教學風格,而是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之上,并且隨著思維導圖教學的深入,教師將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梳理成一個又一個有趣的圖形,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也能夠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
2.有助于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
初中歷史知識繁雜,需要記憶的東西數不勝數,學生在長時間的知識大海中很容易迷失自己。思維導圖教學將繁雜的歷史知識點以一種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根據自身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并聯系思維導圖的記憶方法,很容易便能夠在歷史知識的海洋中找到一個記憶的中心點,循著記憶的中心點發散思維,將自己所能想到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便能夠順利記住這些知識。學生掌握了一種記憶方法,對課堂所學的知識能夠信手拈來,這也是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的表現,進而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
部分初中生認為歷史課程枯燥、乏味,沒有趣味性,因此,對歷史課程缺乏興趣。然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故事可以使歷史教學具有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也能夠在聽故事的同時,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歷史內容和歷史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歷史文化素養。
【關鍵詞】
初中生 歷史 歷史故事
根據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學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有些教學部分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歷史教師就要通過自身的努力補充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故事。本文筆者將對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存在的問題
1.歷史教師不能巧妙地運用歷史故事教學。
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歷史故事教學,但是由于方法不正確,導致一節課大部分時間都在講故事,而且講不到課文中的知識點,從而導致歷史故事影響帶到正常的課堂教學;而另一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時,總是把歷史故事一概而過,當學生正興致勃勃的聽講時,突然開始講課了,這使得學生產生失落感,再加上學生的好奇心強,導致學生整節課都在想教師剛開始講的歷史故事。
2.歷史教師缺乏對歷史故事的應用。
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講授知識點,因此,忽略了歷史故事的應用,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占據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形式,即使學生想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了解豐富的歷史,也被教師阻擋了。歷史的教師的這種教學方法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歷史教師對歷史知識匱乏。
大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時,只局限于課本知識,歷史教師教學過程中,把課文知識講授給學生后,就不再講授其他歷史知識,從而使學生無法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而且部分歷史教師在完成授課后,就不再對自身加強歷史文化的學習了,導致歷史教師的歷史文化知識匱乏,學生在提問的時候總是無法應對。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重要性
如果想擁有一節好的歷史課,歷史教師就要有好的教學方法。因此,歷史教師要合理的利用歷史故事教學,使歷史故事發揮其作用。歷史教師可以通過懸念的歷史故事導入新課,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使引發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歷史故事中也可以設置教學的重難點,從而使學生學習時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歷史興趣,學生只有自身對歷史故事產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的學習歷史課程,在學習時也會主動的配合教師教學,活躍課堂氛圍,從而使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質量得到提升,歷史教師也在運用歷史故事教學時,增加自身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好的歷史素養。san
三、針對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好的運用歷史故事提出的策略
1.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如果想要使歷史故事在課堂上發揮效果,就要合理的運用歷史故事,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歷史教師可以利用創設情境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歷史在講歷史故事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背景音樂、圖片,使學生融入課堂氛圍中,感受教師所講的歷史故事的情感。例如:歷史教師將要講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華夏之組》,歷史教師可以在課前做好課件,然后在教學過程中,巧妙的將歷史故事“大禹治水”穿插到教學中,在講故事時,教師可以播放幻燈片和音樂,使學生能夠感覺身臨其境,感受大禹治水的傳統美德。教師通過“大禹治水”,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奉獻的精神。這種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不僅使歷史故事發揮效果,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把握好講歷史故事的時機。
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可以盲目的引用歷史故事教師,一節課有許多的教學環節,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的結構,才能使歷史課堂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歷史故事不僅僅只是吸引學生學習的工具,教師也可以把知識點融入到歷史故事中,這樣既吸引學生的注意了,又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因此,歷史教師在講故事時要把握好時機。
3.采用合適語言講故事。
據調查,巧妙、幽默、風趣的語言表述比死板、無聊的語言表述更夠吸引人的主要力,使人的心情愉悅。因此,歷史教師在將歷史故事語言要帶有感彩,要生動、有活力,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教師在講故事時也要層次分明,有條理性,這樣才能使學生聽懂教師所講的故事內容。同時歷史教師也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在講故事時做到旁征博引、舉一反三,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總結
總而言之,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廣泛的運用,可以增加學生和教師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以使學生在聽故事時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培養自身的情感,使自己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教師也會提自身的歷史文化修養,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發揮自身的知識能力,增強對學生的歷史教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質量。
作者:羅亞君 單位: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學
參考文獻:
[1]魏杰.基于初中歷史的創新教育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12):12-13.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活動;自主學習;成才
一、教學理念的思考
初中歷史教學將為學生的終生歷史學習做好準備并打下基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熱愛并進一步發展為對祖國、民族的熱愛。初中歷史教師應當以現代科學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樹立科學的、符合現代化素質教育教學的教學理念,設計出內容豐富、形式生動的歷史教學方案。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給予學生充分的課堂交流時間。初中歷史教師應當致力于幫助學生和家長改變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輕視,增進學生、家長、社會對歷史學科的認識與了解,使得學生和家長認識到歷史知識學習的重要性,以積極、熱情的心態去接受和進行歷史學科的課堂學習活動。初中歷史教師需要以基礎教材和教程為出發點,設計出內容精彩豐富、形式活潑生動的教學方案,結合使用包含豐富信息的彩色圖片、蘊藏知識的歷史資料和歷史故事、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等,幫助學生建立系統化、形象化的歷史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學生在歷史教學課堂上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被充滿趣味和熱情的課堂氣氛帶動,在認識、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主動接受和學習歷史知識。初中歷史教師需要為學生重現生動、鮮活的歷史情境,為學生營造溝通順暢、充分交流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歷史學科學習的快樂。
二、教學設計的思考
初中歷史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應當以歷史材料為基礎,綜合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經歷、學習意愿、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和學習接受能力的差異性。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設計出符合學生切身學習條件的教學方案。幫助每個學生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都有所進步和提高。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讓學生分析和研究歷史資料,在觀察、思考、討論、比較、歸納等一系列教學活動中形成對歷史科目的學習熱情。為學生設計出具有邏輯性、關聯性、啟發性的問題和教學活動任務,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及時、暗示性的提示,讓學生根據指導和提示重新思考和再次分析,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創新能力。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給予及時、有效地評價和鼓勵,輔助學生確定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目標和方向,對偏離課堂教學活動的行為及時糾正,對學生的獨創性想法和觀念提出支持與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科目的學習樂趣,為學生營造愉快、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歷史教師應當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有效利用青少年求知欲強、好奇心旺盛、探究創新能力有待開發等性格特征和學習心態,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使用充滿趣味性的歷史故事和歷史資料,結合活靈活現的歷史圖像和歷史資料,為學生重現歷史情境以激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養成將為日后的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教學交流與討論的思考
初中歷史教師需要留意關注學生之間、學生與討論小組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保證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建立順暢、及時、交互性的討論。而良好的、有效的交流與討論將促進自主式、探究式教學方案的實施,將幫助學生順利、高效地完成教學活動和教學任務,幫助學生在對話、討論中看到其他同學思考的獨到之處和閃光點,幫助學生轉換思考角度,變化思考模式,以嶄新的視角重新看待歷史資料和歷史知識點。學生們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交流與討論過程中,重新填補、構建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在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和觀點的過程中,糾正自己的錯誤想法,或者解決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既培養了學生們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團隊精神和實踐精神,也給予學生在交流與討論過程中思考、比較與歸納總結的學習機會和學習體驗。學生在吸收這些學習體驗后與教師之間建立了和諧、相互促進的“學習”與“教授”關系,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將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提高提供動力和熱情。而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教學水平將在與學生的交流與討論過程中得到反饋、證實與檢驗,有助于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激勵教師不斷謀求自身發展與進步,開發自己的專業教學能力和教學潛力。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學習心態和學習觀念,以現代、科學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教學能力。樹立科學的、符合素質教育教學的教學理念,設計出內容豐富、形式生動的歷史教學方案,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幫助學生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都有所進步和提高。為學生設計出具有邏輯性、關聯性、啟發性的問題和教學活動任務,輔助學生完成歷史知識的自主學習,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莉.淺析初中歷史課的導入方法[J].科教新報,2011(14).
[2]李秀梅,劉翔.論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8).
[3]宋鴻雁.精心設計,巧妙導入――初中歷史課導入法例談[J].考試周刊,2011(33).
[4]牛仁文.淺析新課改下的歷史有效高效教學策略[J].現代閱讀,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