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09 01:34: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應試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賈?蕾?鄭麗麗
摘?要:近年來,語文教學理論可謂百花齊放,實際上用終身教育理論觀點看,無非是:授以方法,養成習慣,學會自學,受用終身。然而由于應試教育、小農意識的根深蒂固,“填鴨式”教學導致的“先天不足”后遺癥,使當下中學段語文教學形成諸多非科學思維,已很難適應現代科學的教育觀念。因此,本文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終身教育思想”已成為歷史的選擇。
關鍵詞 :語文教學?高中(中專)段?終身教育
一、摒棄輕視語文教學觀念,把其提升到“生命行為”的高度加以重視
重英語輕母語,重專業輕語文是高中(中專)段學生在初中基礎教育重理輕文的延續,學生們在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下,一方面認為語文如解連環——文道一體,讀寫聽說,課內課外,語修邏文,很難得高分,從而患上“恐懼癥”;另一方面,有的語文教師漠視語文獨特的自身魅力,漠視語文是唯一能夠披文入情的審美學科,不是喚起學生對課文直接的整體的觸悟以實現學生精神上受感染熏陶從而達到移情啟智的文道合一的功能,而是只會解剖式肢解分析,使語文變得索然寡味,最終造成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
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與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語文應當成為“生活的一個項目,好比說話與吃飯是生活的一個項目”。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更有科學的論斷,他說:“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大腦的極其細微的連續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系。誰不善于閱讀,誰就不善于思維?!睂嶋H上一個沒有聽寫讀說能力的人,他的“一技”實在也長不到哪里去,至多是“雕蟲小技”。因為人的技能總是與他的綜合素質相輔相成的。
人們往往驚嘆海上冰山的壯觀,卻忽視了海平面之下冰體的龐然。有的人即使有了“薄技”,而不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這種“薄技”與人類與社會進步又有何裨益?他的這種“薄技”只能為其加固小農意識。保守而自私的人,又怎能面對市場經濟,面對中國夢的實現??梢?,不論是中學生、中專生,還是大學生都要立志學好語文。
二、教給方法,養成習慣,學會自學,終身受用
棗莊市臺兒莊區職業中專的譚中法老師,當年高考時語文只考了54分(滿分100分),大學期間學的是物理??伤ㄟ^后天的學習,卻成為學校各類大小材料的撰寫者。這些確是得益于處處留心學語文的好習慣,同時也說明語文完全是可以后天自學的。呂叔湘先生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序言中指出:“通觀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最重要有兩點,其一是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其二是關于語文教學的任務,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边z憾的是我們現在的高中生或中專生在9年基礎教育階段并未養成學語文的好習慣。壞習慣卻不少:讀書只用眼睛不動筆記,遇到生字詞懶于查工具書,以至于寫文章錯字連篇病句百出,書寫潦草不負責任,出語粗俗不講文明等。
凡此種種惡習循環下去將嚴重影響中華民族的素質提升。這不能完全歸咎于應試教育,還與當下語文教師的觀念與素質有著密切關系。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學語文,就是學聽、學說、學寫、學讀,聽說讀寫就是人生行為。語文與生活同在,特級教師陳日亮“得法于課內,收益于課外”的觀點,就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只能訓練基本的“學法”,培養應有的習慣,而決勝的主戰場只能在課外。語文的后方是課堂,課外才是前方,要隨時為前方服務。
眾所周知,語文在生活中更為重要。處處留心皆語文,看新聞聯播,是否留心播音員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聽全國兩會舉行的新聞記者會,是否留心其得體的措辭;課外讀書看報,是否留心圈點筆記等。經常留心,便形成習慣,形成了習慣,語文沒有學不好的,文章沒有不出彩的,編輯沒有不青睞的。再者,學語文必須摒棄“滿堂灌”的教學陋習,要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認識、分析、綜合、體會、審美的內在動力,這樣才能和養成讀書習慣的目標相匹配。“教是為了不教”一語道出了教師責任的最高境界。
三、終身教育思想應貫穿整個教育過程
學生的人文教育應遵循終身教育理念,堅持從入學教育抓起,從就業理念抓起,從母語教育功能抓起。在教法上,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同時在語文學習添加一些娛樂性內容,改變滿堂灌傳統,變學習為快樂。譬如講故事、猜謎語、說笑話、賽詩、連句、文獻欣賞等等,這些活動既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又能寓教于樂,在歡樂中學到知識,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這些活動還能促進學生諸多特長的發展。
論文摘要:在高度緊張的現代社會中,學生自殺等無視生命、虐待生命的現象有所增多,教育學生體悟生命、珍視生命日漸重要。在香港和臺灣生命教育影響下,內地20世紀末對生命教育內涵、價值取向、理論基礎、自身理論建設開展了深入研究,并在全國中小學掀起了生命教育熱潮。認真總結與反思內地生命教育研究與實踐成果,對于促進我國今后生命教育研究與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中國當前正在工業化途中,如何避免西方國家因工業化帶來對人精神生命的壓抑,成為當前學術研究中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生命”為研究視角的探索,在世紀之交不斷涌現,逐漸促成了生命教育的興起。
一、生命教育起因與內在意蘊
在應試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義被遮蔽了,教育成為“訓練”的代名詞,成為塑造單向度人的工藝流程。由于學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針對生命非連續性事件對學生生命的傷害,不僅要全力阻止其極端行為,挽救其生命,還要通過生命教育在更高層次上拯救其心靈,啟蒙生命價值。針對青少年健康發展及生命價值受到嚴重的威脅與挑戰,臺灣、香港及內地開始將生命教育納入教育體系中,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自下而上進行生命教育的推動工作?!吧逃币辉~在內地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主要是將環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種生命教育,尚未對生命教育本身展開研究。90年代末期,生命教育才引起內地學者注意。
生命教育是一種通過增加與生命相關的教育內容,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尊重生命、創造生命價值,以促進學生生命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20世紀90年代末,黃克劍先生從哲學和實踐向度建構了“生命化教育”理論。從哲學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著訓育學生創獲“幸?!钡哪芰?,以及培養學生提升道德心性所必需的自律意識。從實踐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著“遵從自然的教育”和“個性化的教育”。生命教育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生命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和生命價值升華,最終使其生命價值充分展現的活動。生命教育的內涵主要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
二、生命教育理論溯源與體系建構
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生命倫理學。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孫效智在其《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中指出,生命教育應包含生死、宗教以及倫理教育等部分,倫理學理所當然應是其基礎。因為“哲學是提高生命境界的一種生存方式”,為此有研究者探討了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包括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我國生命教育思想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鬃哟_立的儒家思想核心范疇的“仁”,就含有生命教育思想的意蘊;孟子承襲孔子思想,提出“仁者愛人”。中國哲學的生命意識是一種反思自我生存方式、價值和意義的生命意識,是融感性、理性為一體的意識,是合萬物生命于一體的意識。
近年來, 國內學者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物學、環境倫理學、社會學等不同角度,對生命教育的產生、內涵、目標、內容、方法與實施途徑等,進行了深刻而廣泛的探討,初步形成了生命教育的理論體系。有研究者從生命教育理念切入,建立了比較系統的生命教育理論。第一部分主要從中西方哲學角度對人的生命、生命的本義、生命的特性、生命意義以及生命的終點——死亡分別予以解讀,為生命與教育之深層關系的論述確立了理論依據。第二部分主要從個體生命與教育互相關涉角度,來探討生命教育存在的合理性。第三部分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予以建構。第四部分,強調追尋生命自由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在此理念指導下,通過對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的審視和反思,指出了當代教育之所以異化學生生命,在于其價值取向的偏差。而要把當代教育由異化學生生命轉化為培育、完善、涵養和潤澤學生生命,就必須在教育價值取向上來一個根本轉變。
三、生命教育價值訴求與實現路徑
綜合現有論述表明,生命教育試圖融合教育價值與人的價值,試圖育的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以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質量為宗旨,追求生命的全面、自由和終身發展為旨歸。有研究者闡釋了生命教育的五種取向:即身心健康、生死、倫理、宗教和社會取向。生命教育應是真正人道的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的生命質量負責,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首先是珍惜生命;然后是尋求生存的意義;最后教人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 達到與自身、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的境界。有研究者認為,形成正確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其核心價值追求。因為正確的生命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確立自身發展目標的根本依據和巨大動力;也是生命教育超越功利、走向完美追求的基礎;更是其長遠規劃自身發展的指導思想。
生命教育的目標及其實現路徑。生命教育目標是“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基礎層面是教人珍愛生命,學會保護生命,更高的層次則在于教人體悟人生的意義,追求人生的理想”。在具體實現途徑上,多數研究者認為:通過設計、實施生命教育的課程,以生命教育課為主體,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一方面,學校要開設有關生命教育的課程,派工作責任心強、能勝任生命教育的教師任教。另一方面,學??梢越Y合德育工作、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及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生命教育。在總結前一階段生命教育實踐基礎上,有研究者對生命教育實踐進行了系統探索。認為基礎教育過程應是人之生命的心路歷程;基礎教育的課程應有助于人的生命的整體發展;道德教育應有助于人的生命的超越與提升。該研究者從三方面對生命教育實踐展開論述:一是滋潤生命的課堂教學;二是關照生命的課程實踐;三是涵養生命的道德教育。
四、生命教育研究得失評析
這一時期的研究,描述了當前教育忽視生命的現實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開展了系列實踐研究,收到了一定成效,促使生命教育在中小學迅速開展。在此基礎上,涌現出了一批比較系統的生命教育理論研究成果,為指導生命教育的大面積推進奠定了基礎??傮w看呈現以下特點:其一,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關于生命教育的定義仍在爭鳴中。其二,針砭應試教育弊端深刻,但解決問題的策略多停留在生命教育的推演水平,缺乏具體措施。其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脫節,這從出版的幾本生命教育專著中可以證實。《生命教育論》從解讀生命入手,分析了當前學校教育中生命異化的表現,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分析了生命教育提出原因、價值追求和未來走向;《生命的暢想——生命教育視閾拓展》拓展了生命教育的研究視閾。相對來說《生命的律動:生命教育實踐探索》與實踐聯系比較緊密。但是,它仍是從理想的角度對生命教育的課堂、課程和道德教育做的探討,而對于學校如何實踐這些構想,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追究生命教育研究中問題的成因,主要是缺乏“具體人”和“學校情景”的研究意識。只是停留在作為與動物相區別的人“類”生命意義的研究上,形成的只能是抽象的生命教育概念。對于以班級師生集體形式存在,真正對學生產生核心影響的生命群體缺乏關照;對處于班集體中的個體生命教育與孤立個體的生命教育缺乏區別,從而忽視了生命教育中作為班級群體的人與個體精神生命的有機結合。這就沒法給中小學教師提供在復雜教學環境中,靈活實施生命教育的理論指導。今后,生命教育研究重心必須從抽象“人”轉向學校境遇中的“具體人”。因為只有從學校特定境遇中,研究師生的具體精神生命,所得出的結論才能有針對性地指導生命教育實踐。
參考文獻
[1]婁進舉,宋序紅[J].當代教育科學,2007,(13)49-50.
[2]張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4)1-162.
[3]潘鳳亮.“生命教育”先要“關懷”權利[J].人民教育,2004,(21)10.
[4]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 [J].思想理論教育,2006,(21)25-29.
[5]劉鐵芳.教育哲學作為一種探詢生命尊嚴的努力[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3)5-6.
[6]南志濤.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4)26-27.
[7]郭成等.生命教育的理論淵源與發展進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3)109-122.
關鍵詞 問題意識 缺失 原因 建議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The Lack and Educate of College Students
LI JING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646000)
Abstract How to educ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nd the students whether to have Innovative talent is the basics of educating Innovative talent. The paper analysis the reason of the lack of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educ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Key words innovation ability; lack; reasons; suggestions
2009年10月30日,我國航天之父、一代科學大師錢學森先生辭世,全國各界深感悲痛。2005年總理在看望錢學森時,錢老發出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2009年8月6日,在與總理的最后一次見面中,病榻上的錢學森,雖然連話都已經講不太清楚,但依然認真地對總理說:“培養杰出人才,不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根本?!卞X老離去之際所留下的“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一時成為中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創新,從字面上來說,是要創造出新的東西,而要創造,首先要發現已有事物的缺陷或弊端,才能進一步地改造進而創新,即要先發現問題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而發現問題就需要隨時隨地都有問題意識。所以說,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是發現問題的前提,即問題意識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有學者認為:“問題意識包括三層涵義:一種問題性的思維品質,體現了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也反映了個體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二是個體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難以用已有認知結構解決問題時,由此所產生的一種困惑、探索的狀態;三是元認知對認知活動的監控、調整、評估能力,表現出個體的反思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雹?/p>
1當前大學生問題意識下降
現在的大學課堂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人滿為患的公共課,老師在講臺上不痛不癢地復述著教學內容,學生們在嘈雜中做著自己的事。另一種是選修課或專業課,相較起規模龐大的公共課課堂,這類課堂或多或少可以稱作傳統的師徒式教學模式。兩種類型的課堂,共同的特點是老師都在表演著“重復的故事”來充當課堂唯一的表演者,學生好似觀眾當下課鈴聲響起后滿場盡散。不難想象,大學類似觀眾與表演者的課堂現狀,哪里有提問的氛圍,問題意識沒有產生的來源,就不可能發現問題,又何來創新?想想我們的小學課堂,小學生們手舞足蹈、積極發言、踴躍提問,活潑的課堂氣氛給他們創造展示自己的舞臺。到中學階段,課堂上已經鮮少有同學舉手回答問題了,而在課堂上提問有時甚至會被視為挑釁老師。升學的壓力決定了以知識為中心和以考試分數高低的衡量標準,使學生完全成為了接受知識的容器,講授與灌輸的教學方法不容許有任何的質疑。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為什么當我們的身心發展越來越成熟,學歷越來越高,學習環境越來越自由,知識越來越豐富,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在逐漸下降直至停滯?
2我國大學生缺乏問題意識的原因
造成大學生問題意識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從社會,學校,家庭三個方面探尋原因。一是我國教育的社會環境。中國傳統教育和文化向來強調尊師重道,從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開始,教師便是高高在上的權威,不容觸犯。在進小學開始我們就被父母囑咐,在學校中一定要聽老師的話,不能和老師作對,偶爾還會遭到不聽老師話就不能按時回家吃飯的恐嚇。我們在家長日復一日的叮囑中與學校應試教育的二重奏作用下大大增強了模仿能力,而犧牲的卻是我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帶著傳統教育的印記我們進入了大學,逝去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一去不復返,在新的起點上我們依舊被應試思維所束縛。二是我國當前的學校環境使然。對于中小學來說,因為升學的壓力決定了我國中小學實行應試教育的現實,長期對標準答案或標準解題模式的追求使學生已經喪失了探尋問題的興趣,因為只有問題沒有答案是不會考出好成績的。而大學由于擴招政策使人數大增,一個輔導員要管幾百個學生,一個教師要上幾門課的情況都是屢見不鮮,在教學和管理上都造成了高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形成了輔導員沒事不會找學生,教師下課就走人的風氣。就算有學生發問,多數出現在考試前的復習階段,但此時的"問題"卻并非那種能夠引發思考或啟動創新思維之問。另一方面,當前高校以學術數量和規模為主的學術評價機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所帶來的急功近利之風,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引導和培養??梢哉f,追求利益最大化和高效率的原則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三是中國家庭教育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對于孩子,中國父母有一些固有的觀點,比如:“既然養育了你,那么就必須聽從父母的安排”、“大人講話,小孩不準插嘴”等,如果孩子質疑父母的說法,就會被冠上“不聽話”、“翅膀硬了”等說辭,有偏激的家長甚至會一頓打罵,當孩子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也就再也不會有問題了,循規蹈矩是被稱贊的美德。
3 結論與建議
不難看出,當前大學生問題意識的極度缺乏阻礙了創新人才的培養,且這種問題意識的下降是與學歷逐步升高之間存在一定相關。當學生已經習慣接受,當學生頭腦中沒有形成對未知事物或已存在的事實做出探究的心理習慣,又何談“發現”。要改善當前學生普遍缺乏問題意識的現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從宏觀方面來講是要對我國的現有教育體制進行變革,改變中小學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和大學以學術論文數量為標準的教育評價機制,給學生問題意識的萌發創造出寬松和諧的環境。微觀方面,首先教師要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力求做到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并重。一堂課的成功不是老師講完后學生沒有問題,而是使學生腦中激起思想的火花,發現問題,進而想探求問題。二是老師要教會學生提問和思考,營造良好的提問氛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芭行运季S不僅包括作為批判性思維主體的思維能力,還包括批判性思維主體的人格特質。質疑是科學發現的前奏,反思是把握事物本質的思維工具,它們構成批判思維的核心?!雹谝?,知識多的人不一定會問,不一定善問。教師應用一種“移情性理解”來接納學生對某一問題的不理解甚至畏懼,組織包括師生之間互問和學生之間互問的多樣提問形式,前者著重培養學生解決新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后者力求做到鼓勵“不懂就問”,充分激發他們敢問的欲望,調動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耙魄樾岳斫鈱W生要求教師對學生不受先入為主,以偏概全等偏見所左右,不以個人思維定勢和主觀想法去理解對待他們能夠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各種表現作客觀分析,設身處地理解、體察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內心感受?!雹?/p>
創新的前提一定是要先發現問題,否則就沒有創新的可能。當然,要想真正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各方持續不斷的努力和支持,我國培養創新人才的道路還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 俞國良,侯瑞鶴.問題意識、人格特征與教育創新中的創造力培養[J].復旦教育論壇,2003(1):12.
【論文摘要】:文章首先對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進行了介紹,指出了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即是"經濟關系市場化"。在此背景下探討了市場經濟對農村基礎教育的影響,同時闡釋了教育中馬太效應的表現和特點。最后結合實際,提出了一些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應對策略。
引言
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不過怎樣認識和解決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的與市場經濟不協調的諸多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從教育領域來看,怎樣解決農村基礎教育與市場經濟的銜接問題,是當前教育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市場經濟的概念和內涵
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它是競爭性價格,市場供求,市場體系等一系列市場要素及相互關系的總和[1]。它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經濟關系市場化。競爭性市場是全部經濟關系的凝結點,所有經濟活動主體通過市場發生聯系,一切經濟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處于市場關系中;全部生產要素都作為商品進入市場,而市場機制是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運行機制[2]。簡單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在供求關系上,市場要素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出發點,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在量的關系上表現為一個自動調節的過程;在資源配置上,則是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
2. 市場經濟對農村基礎教育的影響
2.1 市場經濟使得城鄉教師資源配置的非均衡性進一步加重
從目前來看,農基礎教育未能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獲得快速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同城市基礎教育發展的失衡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種失衡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犧牲了廣大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質量,使占同齡人口大多數的農村兒童享受不到較好的教育。這種失衡顯然有悖于基礎教育的宗旨[3]。市場經濟,消除了計劃經濟中大多的限制性因子,使得資源的自由流動性得以加強。 農村基礎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在市場機制的內在動力下,大批教師尤其是青年優秀教師紛紛流向城市,表現出了極為嚴重的"缺鈣"和"骨質疏松"癥狀,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城市的師資力量在固有優勢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和加強。
2.2 市場經濟運行對學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場經濟由于其存在明顯的競爭機制,使得原來人才與崗位之間"一對一"的分配關系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多對一"的競爭型關系。需求方在供求關系上表現出更大的選擇的主動權,從而使得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明顯提高。而目前我國的農村地區,由于受先天條件的限制,素質教育的實施表現出明顯的有心無力。所以,看似轟轟烈烈的素質教育實際上在廣大農村地區幾乎是一籌莫展,仍舊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農村教育如何面對當代社會對人才的嚴格挑選一個嚴峻,亟待解決的問題。
2.3 市場經濟的運行使得城鄉收入差距明顯增大
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由于增長率的不同呈現逐年增大的趨勢。"九五"以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由1996年的2.51倍上到2000年的2.79倍,2003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達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23倍,2004年為3.21倍,2005年為3.22倍。經濟條件是制約現代教育快速、持續發展的關鍵因子。沒有良好的經濟條件作后盾,農村基礎教育的基礎設施便無從改善,師資力量得不到補充,教育質量的提高將受到極大的束縛。
3. 教育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簡而言之即是指"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就城鄉教育而言,城市教育由于基礎條件、教師資源的優勢,會取得更大的教學成就,這樣會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流入,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競爭和創新促進教學的更大進步。而農村,由于經濟欠發達、基礎設施不足,導致教師資源流失,從而加重了農村教育的不景氣。這樣就出現了"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兩極分化現象,即教育中的馬太效應。這種效應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由于市場經濟的出現,而同時,城鄉教育體制沒有完善,農村教育建設滯后造成的。
教育中的馬太效應應當說是要極力避免和防止的,因為這種現象從另一個方面顯示了社會的不公平、不穩定,如果不妥善解決會肯定會出現大問題。
4. 應對策略
4.1 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改善農村基礎教育條件
私以為,在我國目前情況下,教育不能完全市場化。政府須發揮有形手的作用。首先,政府須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努力改善農村中小學的基礎設施,改善教學環境。其次,給農村教師增加工資并及時發放,允許農村教師有第二副業以達到增收的目的,避免農村教師為了生計而奔入城市的現象發生。第三,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和精神上的鼓勵,能夠安心塌實地留在農村。
4.2 進一步加強農村教師培訓與繼續教育
農村教師一般學歷不高,個人素質和綜合能力與城市教師有較大差距。通過實施對農村教師的切實有效的再培訓與繼續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村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技能,從根本上縮小與城市教師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通過再教育可以使在職農村教師的思想得到升華,責任感加強,從而投身農村奉獻教育的決心更加堅定,避免農村教師的過度流失,保持農村教師隊伍的相對穩定。
4.3 促進農村居民增收,使農村孩子上的起學
農村居民(包括教師)的經濟收入直接關系到農村教育的經費問題和教師的流動問題,間接影響著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給農村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使他們更多地參與到市場競爭,獲取更多的經濟增長的成果才是縮小平服差距的根本方法。
5. 小結
基礎教育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情,是中國能否真正富強的根基,因此有必要繼續加大對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的扶持力度,從政策上、體制上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努力創設良好的城鄉教育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楊干忠主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8.P30.
[2] 張紹焱主編.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2.P59.
論文摘要: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做出了比較深層次的論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證,為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與途徑。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新情況,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心理素質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場經濟的完善,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模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日益明顯,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面對這樣的形勢,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心理素質教育的責任大任務重,尤其是面對社會的競爭復雜性,要教育大學生在學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為此,我們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應當明確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任務:一是教育大學生增強競爭意識創新意識;二是教育大學生增強頑強意識和風險意識;三是教育大學生增強協作意識和團隊意識。
長期以來高校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往往總是注重思想素質的教育,忽略甚至嚴重忽視心理素質的培養。因而形成在大學生群體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質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問題。其主要表現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學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老師的配備和心理健康教育經費的投入;二是學生普遍認為心理素質教育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并不十分關注;三是學校在心理素質教育上存在諸多不切實際的方式方法。
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學校、社會多層次形成合力來共同教育和幫助。作為高等院校來講其責任更重大,任務更艱巨,我們在尋求當代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時必須從如下三個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些年來,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轉變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級也在三令五申地強調,在高校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整體提高也得到相應的重視。但是,由于就業壓力和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綜合素質的提高相對來講其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學校抓大學生綜合素質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實際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試,對大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給予關注和重視;有的學校在抓大學生綜合素質時,不善于合理地發揮大學生本身的優勢,未能根據大學生自身的特點開展各項有益于綜合素質提高文體活動。依據高校的現狀,應大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也是新形勢的需要和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專業知識、行為規范、健康體質等等。高校在對學生教育中不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為美德、政策形勢的灌輸與教育,而且還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大力開展各種有益的文藝體育等娛樂與健身等方面的活動。
第二、切實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學生的自主能力實際上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生進入大學階段,這種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大學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覺性,還要有較強的組織、協調、交往等能力。他們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就能夠心胸寬廣,思路敏捷,煥發出青春的活力;他們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就能夠關心幫助同學,與同學和諧相處共同進步。高等學校在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同學們自己去組織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機會的鍛煉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級在配備學生干部時一定要定期輪換,要讓更多的學生在學生各個層次的干部崗位上得到實際鍛煉,對缺乏組織協調能力或膽量不大的學生必須要推舉到學生干部崗位上學習提高得以鍛煉,這對提高他們的自主能力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學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學生們認真學習和掌握有關心理保健的要決,這些要決不外乎這樣幾種:一是要自立自強。大學生們凡事都不要去依賴別人,要養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決困難和完成任務的習慣。否則,就容易產生悲觀失望情緒;二是要寬厚善友。大學生們要寬厚待人廣交益友,對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寬責備的心態,遇到對方有過失時,應盡量避免發怒,善于與新老朋友同學保持聯系,增進團結與友誼,在經常幫助和關心別人的同時,也會取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樂。一方面對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不要去發牢騷和斤斤計較,要善于在較差的環境條件下做出好樣子,干出好成績。另一方面,在同學之間不要去比生活條件,要比學習進步,要勇于正視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邊的事情做好,經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態。四是要培養興趣。大學生們在學校的緊張繁忙的學習中,要善于經常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時動手去做,以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增強生活情趣,從而滿足不斷追求的快樂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合理地制訂出學習和生活的計劃,按部就班地按計劃去做,這既可以減少忙亂感和壓力感等心理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加強身心適應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訂計劃不要太緊,要適度,對人對事不能苛刻、絕對,要學會多角度去看待問題,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事情,這樣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就能夠始終保持昂揚向上朝氣蓬勃的健康心態。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課外實踐 創造能力 實踐活動
物理課外實踐活動是對青少年進行科技普及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它能較好地激發青少年的物理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加強各種知識的聯系,提高觀察和動手能力,對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大有促進作用。
一、課外實踐活動的設計原則
1.簡單性原則
一些簡單的小制作,設計原理簡單明了,操作方便。學生如法炮制,既體驗了實驗的樂趣,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得到了動手、動腦的鍛煉,提高了自己的實驗能力。
2.可行性原則
進行實驗時,盡力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水平、實際能力出發選題,切記貪大求全。進行實驗時,還要注意同本地的自然環境,資源的開發、保護、利用結合起來,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3.體驗性原則
物理課外實踐,學生是主體,指導者盡力為學生在小制作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判斷問題而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留下足夠的空間。使學生在獲得信息、處理信息、動手設計、解決問題方面有體驗的切身感受,最終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變被動為主動。
二、課外實踐活動的實施內容
1.選取開展物理小制作、小發明活動的好題材
根據教材和教學進度,提前收集整理教材內外相關的資料,鼓勵學生對小實驗、小制作進行改進,甚至自創,搜集學生的新點子、新想法。
2.組織學生觀看科技知識方面的DVD、VCD,舉辦科普知識講座,學生撰寫觀后感,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真諦的熱情。
3.成立科技興趣小組、布置科技宣傳櫥窗、舉行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比賽、為平時的三小作品辦展覽、舉行學生有準備的物理小制作比賽、開設科普小信箱等多種活動,在全校造出聲勢。通過評比、展覽,表揚一批科技活動的積極分子,調動起更多學生的積極性,以促進今后學??萍蓟顒拥膹V泛開展,掀起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潮。
4.利用科技節,組織多種多樣的益智活動,讓學生感到物理就在身邊,學以致用,影響范圍大。
5.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動手設計、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后,可從簡易實驗過渡到實驗研究。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目的
1.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氛圍
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到“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本的科學”,而“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小實驗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學們感到在活動中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他們體驗到了智慧的力量和創造的快樂。這為我校搞好基礎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
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注重的是知識的灌輸,而不太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發展。針對這一弱點,我們從學生小制作入手,讓學生自找材料,就地取材,廢物利用,從設計、動手做,直到檢驗、討論總結、提高改進等過程,都由學生獨立完成。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使他們在活動中不僅熟練掌握知識,而且能靈活運用知識。不僅能動腦,同時又能動手,自己發展自己的知識才能而成才。
3.促進了學生創新人格的發展
在科技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克服困難解決困惑到完成一件作品、一份調查等,在這些過程中,學生運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發現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新問題,分析并解決這些問題,培養了動手實驗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還增強了學生的責任心、自信心、獨立性、堅韌性、合作性,逐步建立起學生的創新人格。
4.在活動中也培養了學生優良的思想品質
即學習科技知識的興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所以,我認為,在初中開展課外物理實踐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最終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作用是顯著的,也是確實可行的。
四、目前在培養中學生創新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盡管現在學校的教學中開設了實踐課程,并對它的開展和實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我們必須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認為,目前在培養初中學生創新素質方面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少,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還是被課程學習所束縛。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內容沒有自主選擇的機會,主要是按學校安排的統一進度進行,有一些特長生因為其他科目的考試分數不突出,為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而失去繼續發展自己潛能的機會。
3.現行的考試選拔制度可能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影響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直到今天為止,我國的創造型教育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學校時至今日仍未能擺脫片面追求升學率或應試教育的怪圈,仍然將知識、技能的獲得看成至高無上。也就是說,一些學校尚處于知識型教育階段,對創新素質的培養造成沖擊和壓力。
4.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評價學生創造力的評價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素養評價方法,可起到導向和激勵作用,有利于實現素質目標,改變教育方法,讓每一位同學都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成功者。
5.我們尚未建構出較完整的創新教育體系。我國的創新素質教育體制確立越早,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科技進步的速度以及民族素質提高的速度就會越快,創新素質教育必將成為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五、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建議
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僅不把小制作當作負擔,而且他們還認為這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跟娛樂活動一樣感到有興趣。少數學生還向老師要更具挑戰性的小制作作業。
1.培養小制作積極分子,起好帶頭作用,讓他們去影響和指導其他同學。
2.教師要留心觀察,發現學生中的好作品,特別是那些富有創造性的作品,及時向其他學生推薦,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引導學生不斷推陳出新向創造型方向發展,極大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
3.設計活動時,教師可適當地安排一些多人合作型的小制作,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4.老師要搞好組織工作,對班干部進行培訓,做好各方面信息的收集。
5.為更科學地評價學生的物理學習情況,關注過程性評價,評價時要愛護不同類型的學生,注意發展他們的個性,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物理教師可將學生小制作情況作為評定學生物理成績的標準之一。
總之,在課外活動中,教師要組織好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真正有效地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2.
[2]高士其.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思維的發展史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梁英豪.科學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科學—技術—社會(STS).課程教材教法,2000,(5).
關鍵詞:教師資格;地方師院;教育學
2011年,全國教師資格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教育部決定實行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全國統一考試(以下簡稱“國考”),高校師范類專業和非師范類學生,申請中小學教師資格一律應參加教師資格全國統一考試,通過者才能獲取教師資格證。教師資格證國考是完善并嚴格實施教師職業準入制度的需要,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重要任務,是建立健全中國特色教師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對于提升全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吸引優秀人才從教,提高教師社會地位,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教師資格證全國統考推進工作在全國基本完成。這就意味著教師資格證“國考”制度逐漸代替了過去的師范生“自然獲取”教師資格證和非師范生“省考”制度。
一、教師資格證國考政策給地方師范院校帶來的挑戰
(一)師范生喪失自然獲取教師資格證的特權,可能會導致地方師范院校生源減少
師范院校是我國教師資源短缺情況下的一個產物,為我國各級各類學校輸送了大量的優秀教師,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解決教師短缺問題,快速培養出大量的合格教師,國家政策賦予了師范院校的師范生自然獲得教師資格證的特權。而如今,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對教師資源的需求從量的需要提升到質的需要,因此,教師資格證國考制度應運而生,師范生喪失了自然獲取教師資格證的特權,師范生不再是教育領域的寵兒,他們需要和非師范學生站在一起接受檢驗,面對優勝劣汰的結果。當然,接受過系統專業師范教育的師范生還是有優勢的,但是教師資格證這個教師行業準入的必備條件將使部分帶有功利心態和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望而卻步,轉而投向綜合性大學,而致使地方師范院校的生源減少。
(二)為了提高國考通關率,地方師范院校可能會陷入應試教育的誤區
教師資格證是師范生進入教育行業的敲門磚,面對學生的就業壓力,地方師范院校勢必要想盡各種辦法提高國考通關率,教師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研究教師資格證國考,學生可能要花更多時間應付教師資格證國考,這樣一來原來的師范教育步伐和方式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會被打亂,勢必會陷入應試教育的誤區,而地方師范院校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師范教育優勢可能會被忽略,人才培養的質量會大打折扣。
二、教師資格證國考中“教育學”課程考核的特點
(一)考試大綱中教育學課程內容所占比重較大
教師資格證國考的中學教師資格和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內容中,教育學課程考核內容比重較大。以中學教師資格為例,筆試考試需要考“教育知識與能力”“綜合素質”“學科知識與能力”三門課程。“教育知識與能力”的考試大綱規定了八個模塊的考核內容,其中有五個模塊屬于教育學課程內容,這五個模塊分別為: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中學課程、中學教學、中學德育、中學班級管理,所占比例為所有考核內容的62.5%。“綜合素質”(中學)的考試大綱規定了五個模塊的考核內容,其中有三個模塊與教育學課程內容密切相關,這三個模塊為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所占比例為所有考核內容的60%。另外,“綜合素質”考核的教育類作文的寫作也與教育學課程的學習息息相關。所以,從整體上來說,與心理學、教學法等課程相比,教育學課程內容在整個教師資格考試中所占比重較大。
(二)注重心理學與教育學知識的融合
教師資格證國考的考試科目不再按“心理學”和“教育學”進行嚴格的學科分類,而是在“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和“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中融合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強調心理學知識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例如,2013年下半年國考材料分析真題考核“氣質類型”就詢問考生:“教師了解學生氣質類型在教育教學中的意義”;2015年下半年國考材料分析真題考核“動機理論”就詢問考生:“假設你是班主任,你如何幫助小美在下次面試中發揮正常水平?”這種考核方式就是要打破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科界限,注重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的綜合運用。
(三)考試題型設置靈活,試題難度較大,注重對實踐能力的考察
教師資格證國考的題型有:單項選擇題、辨析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教學設計題、寫作題等等,題目類型多,出題靈活,難度較大。題型設置的靈活性和難度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各個科目考試中客觀題一般占30%,比重較小。主觀題一般占70%,比重較大。主觀題可以給考生更大的思考空間,注重對實踐能力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試的難度;二是對知識的直接考核少,把知識點放在教育教學實際的案例中考核得的多,這就需要考生能真正理解和靈活運用知識點,死記硬背應付不了考試。例如,在考核“教學原則”時,國考真題在選擇題和材料分析上多次采用實際教育教學情景為線索,2015年下半年真題“羅老師講解‘觀潮’這篇課文時,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他在教學中貫徹了什么教學原則?”2013年下半年真題“《念奴嬌•赤壁懷古》課堂片段,然后詢問該片段主要體現了什么教學原則,應該如何貫徹這一原則”,從出題的風格來看,國考注重對考生實踐能力的考察。
三、地方師范院校傳統教育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目標重知識輕能力
地方師范院校傳統教育學課程一直注重教育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課程目標定位為教育基本理論知識的普及,而師范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并不太理解學習這些理論知識的意義,甚至會覺得空洞、枯燥、乏味。這樣的課程目標與地方師范院校的培養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地方師范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地方培養合格的中小學教師,中小學合格教師應該具備教育能力、課程開發和理解能力、教學設計能力、班級管理能力等。師范生在教育學課程中學習不到這些能力,因此覺得教育學課程無用。同時,中小學在選拔教師時對師范生的綜合能力也不滿意。
(二)課程內容隨意,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
地方師范院校傳統教育學課程從教材選擇、課堂教學到考試評價都由任課教師一手包辦,教學管理制度對教師的教學缺少有效監督,學多學少,學好學壞都由任課教師說了算。部分教師集中多數時間搞科研出成果,而少花時間潛心研究教學,教學內容安排隨意增減,課程進度前松后緊,對教育學知識的講解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更談不上對中小學教育實踐的關注。
(三)課程實施方法單一,沒有實效
地方師范院校傳統教育學課程實施中教學方法以絕對講授為主,絕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干巴巴的講授,唱獨角戲,甚至整堂課中一個提問都沒有,更是沒有精心設計的教學互動環節,缺少學生的有效參與。因為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學生學習教育學的積極性不高,大部分學生都抱著完成任務,得到學分的心態。這樣的教學方法和形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學生通過教育學的學習,沒有改變教育觀念,沒有激發教育情感,甚至還有對教育的失望,這樣的教育學課程是沒有實效的,是失敗的。
(四)課程評價缺少外在監督,沒有效度
地方師范院校傳統教育學課程評價一般就由任課教師組織完成,試卷的編制、考核、批改都缺少外在的監督,有時候為了讓學生順利畢業,拿到教師資格證,還不得不降低考試標準。而學生畢業后,在教師上崗考試和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又發現自己的教育學課程根本沒有學好,這說明學校的教育學考試沒有效度,不能真正衡量學生對教育學課程的掌握程度。
四、教師資格證國考背景下地方師院教育學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教學與培訓相結合,滿足學生不同時段的學習需要
教師資格證國考政策實行以后,普通地方師范院校的教育學課程到底應該圍繞教師資格考試進行教學還是撇開教師資格考試進行教學就成為了爭論的焦點。贊成圍繞教師資格考試教學的人認為,教師資格證是學生走上教育工作崗位的通行證,沒有教師資格證就不可能成為老師。贊成撇開教師資格考試進行教學的人認為,大學不是培訓機構,不能以教師資格證為指揮棒進行教學。教師資格證國考已經成為地方師范院校繞不過去的坎,是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地方師范院校的生源質量比不上重點師范大學,光靠學生自己的學習力量取得教師資格證有一定難度,所以地方師范院校的教育學課程應該將普通授課和考試培訓結合起來,滿足學生不同時段的學習需要。在基礎學習階段應該采取普通授課,著重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在教師資格考試之前可以開設集中培訓課程,發揮教育學教師的專業特長幫助學生高效地取得教師資格證。這就需要地方師范院校在課程設計的初期就給予教育學課程充足的課時,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分兩段開設教育學課程。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注重對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
中小學教師應該具備教學觀察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表達能力、教學組織和管理能力、教學指導能力、教育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反思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需要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中獲得。教育學教師應改變一講到底的狀態,想辦法讓學生參與進來。例如:案例教學法,尋找教育教學的經典案例進行解析,讓學生更直觀更深刻地接受知識;讀書指導法,引導學生閱讀教育學經典著作,并開展讀書分享活動,激發學生的教育情懷;主題討論法,鼓勵學生關注教育現實問題,就教育現實中的某一個主題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的教育反思和研究能力;片段教學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設計教學片段,分小組試講鍛煉,培養學生的教學設計和表達能力。教育學教師教學方法多樣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同時也是給師范生一個最好的教學示范,在教育學中感受的教育魅力是學生從事教育工作的動力之一。
(三)開展專題教學研討,發揮教師團隊力量
教育學課程作為地方師范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一般學習的學生多,授課的教師也多??梢远ㄆ陂_展專題教學研討會,改變教師單打獨斗進行教學的現象。教育學課程教研室要發揮積極作用,選取教育學課程教學中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專題教學研討會,教育學教師們研究方向不一樣,教學風格不一樣,大家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另外,教師資格考試之前開設的教育學課程集中培訓課還需要教育學教師相互配合,進行集體備課,實現授課標準化和提高上課質量??傊?,教育學普通授課,教師要發揮專長,上出特色;考前輔導要統一標準,提高質量。
(四)健全課程管理制度,提高教育學課程考核的效度
良好課程的教學質量靠完善的課程管理制度作保障。教育學課程要健全課程的各項管理制度,包括完善教材選用制度、教學督導制度、考試管理制度等等。教材選用要經過教研室集體討論,教研室和學院二級審核,要選用經典教材。教學過程中實施教研室、學院和學校三級督導??荚嚬芾砩?,筆試要設置教育學考試題庫,批改試卷實行流水作業。同時考試方式還可以多樣化,在筆試基礎上可以進行命題小論文、教學設計作品、說課、講課等等方式,通過嚴格的筆試和多樣化的考試方式確保教育學課程考核的效度。教師資格證國考已經在全國全面鋪開,地方師范院校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教育學課程作為教師教育的核心課程更應該積極進行改革,使學生通過教育學的學習懂得教育知識,具備教育能力,擁有教育情懷。
參考文獻:
[1]朱沛雨.教師資格國考背景下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探究[J].教師教育論壇,2017,(03):5-8.
[2]陳惠津.教師資格國考制度下教育學課程改革研究[J].教育評論,2016,(09):114-117.
[3]朱玲玲.教師資格“國考”制度與師范院校改革[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04):60-62.
[4]叢玉婷,叢俊英.教師資格“國考”的革新及對師范教育的影響[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03):14-15.
[5]余雪蓮,杜德櫟,蔡嘉琪,王奇.國家教師資格統考背景下的職前教師教育探討[J].嘉應學院學報,2016,(03):87-92.
[6]劉翠航,朱旭東.教師資格“國考”研究熱點、問題與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5,(09):9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