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9: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術期刊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比如要申報正高級職稱,是要求申報人在副高級職稱以來,由本人獨立撰寫或者第一作者撰寫,在國家權威期刊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也就是核心期刊或者SCI或者EI論文,學術期刊級別盡量要是核心類的,普刊作用就不太大,當然也不能是增刊、副刊、???、專輯等不被認可的假刊。
而申報副高職稱,要求申報人在中級職稱以來,由本人獨立撰寫或者第一作者身份撰寫,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也就是省級期刊、國家級期刊都行,當然發表在核心期刊上也是可以的,但是增刊、副刊、??⒄撐募遣荒苡玫?。
作者要申報中級職稱,可能也是第一次,可能對于刊物要求就不那么高,只要是國內CN期刊上正規出版發行的就行,不需要太高的級別,一般是省級刊物論文1-2篇就可以了,但是需要有國內國際雙刊號,增刊、副刊、專刊、專輯是不受認可的。
1、SCI論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即科學引文索引所收錄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學術期刊論文。我國科技界對SCI論文概念模糊,小部分研究者誤認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學引用并成為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學術評價和獎懲的一類刊物。
2、SCI選錄刊物的依據是文獻分析法,即美國情報學家加費爾德提出的科學引文分析法。該分析法以期刊論文被引用的頻次作為評價指標,被引頻次越高,則該期刊影響越大。
(來源:文章屋網 )
英文名稱:Journa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管單位:甘肅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甘肅農業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甘肅省蘭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3-4315
國內刊號:62-1055/S
郵發代號:54-79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9
期刊收錄: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關鍵詞】學術期刊;期刊評價;網絡口碑;模糊綜合評價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們習慣把自己一些心得與體會寫到網絡上。目前,網絡口碑已成為廣大學者研究熱點之一。賴勝強等對網絡口碑的特征、傳播者的發送動機、傳播意愿、接收者的搜尋動機以及說明效果等進行了文獻梳理;盧向華等從網絡口碑的點評數量、評分以及負面的點評率三方面來量化網絡口碑為產品銷售收入帶來的價值;李念武等分析正、負面網絡口碑可信度的影響因素以及這兩種口碑如何影響消費者對商家的信任和購買行為。本文提出將網絡口碑應用到學術期刊評價中,建立學術期刊網絡口碑評價的指標體系,并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其進行評價,這對于完善、提高學術期刊評價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學術期刊網絡口碑指標體系構建
國內外對學術期刊的評價基本上都是基于內容和引用的評價,這種評價實質上是對學術期刊論文的評價。隨著國際化的發展,學術期刊不僅要看學術性,還需要看期刊的整體性情況。學術期刊網絡口碑評價大部分都是以大眾評價為主體,整理出投稿者對期刊的認可程度,并且把投稿的過程經驗分享給其他投稿者。所以,本文采用以下指標:
(一)期刊的質量
質量是學術期刊發展的重要前提。影響期刊質量的原因有很多種,對投稿者來稿的選擇、定稿的編輯直接影響學術期刊的質量。編輯者的思維模式、學術的觀察能力、鑒別能力、都影響學術期刊的質量。
(二)審稿的速度
審讀稿件是學術期刊編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一般審定文稿已經建立了完善的“三審制”機制。通常是指編輯部初審,室主任復審,總編輯終審。有的期刊編輯部在初審和復審之間,還需要加一個外審的過程。每一個評定對投稿者來說,都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一般情況下期刊編輯部的審稿時間是1個月或3個月,有的需要6個月。
期刊是為讀者服務的。編輯態度直接影響投稿者對期刊的印象,所以期刊編輯應該做到各方面都考慮到讀者的需求,才能夠發揮期刊的功能。期刊編輯應該從期刊的讀者經營要求出發,編輯人員應該對社會、對讀者、對刊物和對編輯職責具有責任感,通過各種方法,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回答讀者的問題并且幫助讀者解決困難。
(四)發稿的速度
發稿速度是指從文稿的錄用到論文出版這段時間的快慢。該期刊的論文從錄用到發表,需要多長時間,大部分期刊在“投稿須知”中都會介紹的很清楚。投稿者可以根據以前發表的論文后面的“投稿日期”和“錄用日期”來進行推斷。這樣投稿者就可以根據判斷,來決定是投哪一種期刊來。
從上面的評價指標可以看出,期刊質量是學術期刊評價的最核心的部分,審稿速度是投稿者最關心的問題,編輯態度對投稿者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促進期刊編輯與投稿者的關系,如果編輯的態度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投稿者對該期刊的認可程度。發稿的速度對于投稿者來說,只要文章能夠錄用就可以,如果有急著需要出版的論文也可以與出版社協商。
三、應用實例
期刊點評網創建于2009年8月,是中國第一家為期刊提供點評服務的網站。目的是積累有經驗的投稿者的投稿經歷,為缺乏投稿經驗的人提供投稿指導。基于此平臺,本文選取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學科領域點評數量最多的《圖書情報工作》作為模型檢驗。根據AHP計算出各指標相應的權重,從點評信息中提取各項指標的等級評語,由于數據量有限,本文采用人工處理的方式。
(一)計算各指標權重
1、根據評價指標U={U1、U2、U3、U4}={期刊質量、審稿速度、編輯態度、發稿速度}的重要性得出指標判斷矩陣。
其中bij=1,表示Ui和Uj同等重要;bij=3,表示Ui比Uj稍重要,反之為1/3;bij=5,表示Ui比Uj重要,反之為1/5;bij=7,表示Ui比Uj非常重要,反之為1/7;
2)判斷矩陣的特征根=4.12
3)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0.04,=0.040.1,符合一致性檢驗。
(二)模糊綜合評判
1、模糊隸屬度矩陣。根據期刊點評網上《圖書情報工作》的點評信息,按照評價指標U={U1、U2、U3、U4}={期刊質量、審稿速度、編輯態度、發稿速度}為關鍵字,采用評價語V= (很好、好、一般、差),將該期刊網絡口碑評價模糊轉換為矩陣R(rij)4×4,其中rij=對U中某一指標,點評劃歸為V中的某等級的點評數/點評該指標的點評數,得出
2、根據各指標的權重W={ 0.563、0.263、0.118、0.056},得出學術期刊網絡口碑的綜合評價
3、在評價等級中給定評價標準的分值,相應的4個等級分別對應7分,5分,3分,1分。即有評價期刊的得分值
四、結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驗證了對學術期刊的網絡口碑是有效的。目前,國內各評價機構對學術期刊的評價均未考慮大眾對學術期刊的點評。因此,本文提出把網絡口碑作為一項評價指標應用到學術期刊評價體系中,讓廣大的科研人員以及學者都投身到對學術期刊評價的工作中,這樣有助于學術期刊評價工作的完善性、科學性、公平性。學術期刊網絡口碑評價有助于投稿者選擇投稿期刊,提高投稿的成功率,降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時間成本消耗。
參考文獻
[1]賴勝強,朱敏.網絡口碑研究述評[J].財經經濟,2009(6):127-131.
[2]盧向華,馮越.網絡口碑的價值――基于在線餐館點評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9(7):126-132.
[3]李念武,岳蓉.網絡口碑可信度及對購買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2009,53(22):133-137.
[4]楊曉娜.學術期刊編輯與期刊質量的兩點關系[J].科技創新導報,2009(15):215-216.
[5]期刊點評網. http:///[2010-9-20].
大數據時代 學術期刊 功能
柴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馬婧,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字、方位等各種信息正在被全面數據化,這昭示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數據時代對于數據處理在理念上發生了三大轉變,那就是要全部數據而不是抽樣數據,要及時有效而不是絕對精準,要揭示相關關系而不是探究因果關系。[1]這些轉變正在快速影響和改變著世界經濟發展、商業模式乃至于生活方式。作為以信息為基礎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大數據勢必引發知識體系、研究方法等的根本性變革。而為學術研究服務而生的學術期刊也將會在運行模式、銷售方略、功能作用等方面,發生巨大甚至是本質性的變化和發展。這些問題已引起相關學者的關注和熱議,然而在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的傳統功能會被全盤廢棄,還是承繼中有所創新,尚未有學者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本文擬以正在興起的大數據研究為視角,探討學術期刊各項功能實現手段、效能發揮的新變化。
一、大數據與學術期刊的引領功能
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交流、和傳播的平臺。它的誕生,是學術研究和技術發展雙重推動的結果。如啟蒙運動掀起的學術思潮,在古登堡的鉛字印刷技術支持下,在17世紀下半葉催生出西方國家最早的學術期刊。而中國現代學術期刊,也是在中國現代學術研究和大機器印刷技術引進的背景下產生的。誕生伊始,學術期刊就肩負著引領學術發展的神圣歷史使命。學術期刊通過征集、整理、篩選、加工、編輯、學術成果,洞察學術發展前沿,呈現學術界優秀研究成果,成為學術研究的領航標。同時,編輯也承擔著學術研究的旁觀者、參與者和引領者三重角色。學術期刊提供的學術信息反映并決定著學者的學術研究走向。學術期刊之所以擁有引領學術發展的權威地位,是因其掌握學術發展的數據。然而紙媒時代的學術期刊對于學術信息的篩選加工處理,主要依賴抽樣、局部、片面數據,甚至純粹依賴編輯的經驗、推斷和價值觀去完成。至于編輯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工作歷練才能準確、客觀、真實地反映學術研究狀況,積極有效地推動學術研究、高屋建瓴地引領學術研究,是由學術期刊社的運行體制、聲望影響以及編輯個人學養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因此傳統紙媒時代的學術期刊引領功能的發揮和傳承,具有長期性和不確定性。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霸朴嬎恪奔夹g的發明和廣泛運用,使得存儲和保留學術數據變得既簡單又方便。2000年,數字存儲信息仍只占全球數據量的1/4,另外3/4的信息則存儲在報紙、膠片、黑膠唱片和盒式磁帶媒介中。2007年,所有數據中只有7%是存儲在報紙、書籍、圖片等媒介上的模擬數據,其余均為數字數據。到2013年,世界上存儲的數據預計能達到約1.2澤字節,其中非數字數據只占不到2%。[2]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學術界第一次有機會和條件,把囊括所有學科的學術期刊歷史出版物進行數據化,從而全社會可獲得和使用學術研究所有領域和各層次的全面、完整和系統的數據。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即根據全面的數據預測未來事情的發展趨勢。學術期刊通過對這些學術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展示學術前沿、熱點等基本學術動態,繼而深入探索學術研究的狀況和發展規律,最終既可為學術研究提供真實、客觀、準確、全面的學術信息,也可為編輯提供篩選、評判稿件學術依據,還可通過重組、擴展、再利用數據,開發學術研究的衍生產品。
傳統紙媒時代的學術期刊只能實現宏觀領域的學術引領功能。對于讀者個體的學術需求認知是模糊的、不確定的。然而在大數據時代,在技術的支持下,學術期刊可對每個學者或讀者的個體需求了如指掌。如電子書閱讀器可記錄大量關于讀者閱讀期刊的相關數據,如讀者群的構成,讀者選擇閱讀論文的好惡,閱讀一頁或全文需花費的時間,哪些內容做了筆記或畫線強調……這些數據聚合起來將會向期刊展示一些重要信息,如讀者的瀏覽論文時間、研究旨趣等,而這些信息是在傳統紙媒時代因過于分散根本無法獲取的。根據這些信息,學術期刊可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如學者個人專業研究領域的相關動態、研究狀況。真正實現學術期刊宏觀引領和微觀服務的有機結合。
二、大數據與學術期刊的交流功能
近現代以來,學術研究不再是個人興趣,而是逐漸走向專業化和職業化。個人孤軍奮戰的學術模式也逐漸被學術團體取代。學術團體或機構中的學者們通過相互通信、定期集會、交換材料及出版期刊共同激發創造性研究的出現。學術期刊的先天使命就是要為學術研究搭建一個權威、公平、公正的學術成果交流平臺。傳統紙媒時代的學術期刊往往以著名學者為核心,匯聚某一學科領域從事相關研究的同道中人共同推動學術研究發展。學術期刊是展示該學派學術觀點洞見的窗口,是學派與學派之間、學派成員之間溝通的橋梁。如法國的年鑒學派,依托《年鑒》,歷經三代學術掌門人的共同磨礪,其社會文化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最終得到了歷史學界的肯定。又如中國近代以顧頡剛為首的禹貢學派,創辦《禹貢》,為那些專攻歷史地理的學者找到了精神家園;以傅斯年為首的史料學派憑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學術資源,出版歷史語言類刊物《集刊》,為所有歷史語言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也催生了許多重要的學術成就。[3]
近年來,“學術研究正從過去的單一領域向全領域方向發展,各學科在研究視角和方法上相互借鑒,交叉融合,使研究內容不斷擴展,對信息的需求也呈現多角度、全方位和智能化的特點。學術創新模式、學術研究范式、知識形態、知識獲取、知識交流及處理機制的改變,都直接影響著學術期刊的生存和發展環境”。[4]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術期刊逐步走向數字化。國內一些技術公司搶先與各家學術期刊達成協議,把所有的期刊論文數字化、網絡化,形成了知網、萬方等多個學術期刊數據庫。很多人誤以為學術期刊數據化,就是把紙本期刊改為PDF的網絡版。大數據給學術期刊交流功能帶來的變革遠非如此,大數據促使無障礙、無延遲的跨國界、跨學科學術交流成為現實。學術期刊出版集團利用云計算技術和移動設備,以學術資源為核心,搭建吸引所有學者參與的學者在線交流平臺。這一平臺具有無地域限制、無時間限制、完全開放、資源共享、檢索便捷、無需空間、方便互動等特性。在這個平臺上,學者可按需獲取全世界范圍、全學科領域的學術資源,可隨時個人成果,建立個人學術空間,可通過學術圈社交平臺交換、學術信息、展開學術討論。這都無需考慮時間、場所、經費等這些傳統學術會議的必需因素。
此外,學者在這個平臺上獲取的資源將是跨終端的多樣化、全媒體資源。如可以縮放的圖片、可添加底色的公式、可觀看的視頻等,這些全新的資源將會給讀者帶來具有互動性的優質閱讀體驗。通過元數據標注內容的技術開發出來的著作者身份識別系統(ORCID)、基金來源識別系統(Fundref)、論文版本識別系統(Crossmark)等新增技術手段,則可幫助學者間的學術交流更加便捷。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隨心等特性,豐富的互動及個性化門戶等功能,可滿足互聯網學者用戶學習、閱讀的需求。學術期刊的交流功能將得到最大化發揮。
三、大數據與學術期刊的傳播功能
傳統紙媒的學術期刊肩負著傳播學術成果、推動學術研究的重要功能。各家學術期刊秉承“內容為王”的理念,競相爭取知名作者資源,在選題策劃、編校質量方面精益求精,以內容贏得關注,以質量樹立品牌。紙媒學術期刊傳播的媒介和途徑比較單一,主要是通過郵局訂閱、實體書店購買等方式,因而傳播的受眾主要是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人員,范圍極為有限。受眾所獲取的信息有限,代價卻巨大。即使是學術期刊論文數據庫盛行的今日,下載大量論文所需的高昂費用也常常會令非包庫讀者望而卻步。學術期刊出版周期漫長,大多是雙月刊或者季刊,即使是月刊,從投稿到正式發表的周期少則數月、多則數年。大數據正在推動著各級政府、經濟領域、商業模式發生日新月異的變革。這對于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來說,很多研究成果可能未及發表,就已成為故紙堆。學術研究成為象牙塔里少數學術精英的游戲。學術期刊對于學術成果的推介傳播效果究竟如何,主要是依據主觀感覺和經驗進行模糊判斷,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傳播決策和刊物定位也往往是不斷試錯的結果。
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傳播媒介將多樣化,整合化,傳播范圍全空間化。互聯網、物聯網、移動智能終端、各種社交軟件等技術平臺都已成為學術期刊傳播的重要媒介。學術期刊可把各自所掌握的學術數據,通過以上媒介和相關信息技術整合、融通,實現紙媒學術期刊和網絡學術數據庫資源同步、多種媒介之間互享互通、期刊傳播和讀者受眾互動共建。如此一來,傳統紙媒學術期刊和新媒體實現了內容、網絡、終端、服務等全方位的“整融合”。學術資源和期刊結構重組后的學術期刊傳播格局,將在數量和種類上呈現幾何式遞增態勢,學術研究成果的傳播路徑得以全方位拓展。大數據主張開放、共享數據。學術期刊的傳播范圍將全空間化。未來學術期刊有可能徹底改變讀者付費的傳統銷售模式,在國家財政支持下,所有學術數據將向所有讀者免費開放。這有可能改變100多年來形成的學術研究專屬于少數學術精英的學術研究專業化、職業化現狀。
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的傳播速度將及時化、全時化,傳播效用將最大化。大數據追求時效性,“允許不精確”。全部數據而非樣本數據會提高網絡數據的容錯率,新的對的數據會很快修正乃至淹沒舊的錯的數據,講求時效遠比苛求準確來得實用。這將徹底顛覆傳統學術期刊乃至學術研究遵循的“慢工出細活”的祖訓。技術支持下的學術數據將及時、全時為受眾服務,學術期刊的整刊定期出版模式,有可能被分篇隨時出版模式取代。大數據將使學術研究成果取消門檻,無需編輯、隨時、資源共享,這將有力推動學術研究的整體進程。大數據可將整合后的全體數據提供給受眾。讀者讀取數據的過程又會產生新的數據,扮演著數據受領者和數據創造者雙重角色。學術期刊可主動挖掘、分析這些閱讀行為數據,發現并利用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傳播的分眾化、個性化、精準化,從而實現傳播的效用最大化。如搜索引擎可以根據讀者的學術論文瀏覽記錄將讀者需要的數據排序置前,還可為其推薦所需的最新研究動態信息。大數據時代,基于交互性的傳播平臺,以及智能的數據庫管理,用戶的形象被勾勒得更加清晰,且根據興趣與需求被重新標簽化、歸類化,這樣就提升了品牌形象推廣的精準度。[5]
此外,大數據時代傳播理念將會轉變為“內容、服務并重”。大數據的大量全部、多樣混雜特征勢必使得人人陷入數據海洋中,如果任由其無序發展,人們獲取有效信息會如大海撈針般困難。因此,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要想在眾說紛紜中清晰、準確地傳播自己的聲音,始終注重內容建設、不斷完善服務質量將是學術期刊奉行不悖的傳播理念。
四、大數據與學術期刊評價功能的變革
作為學術共同體交流溝通的平臺,學術期刊為引領學術研究、制定學術規范、解決學術分歧,在最初發展中就形成了同行評議的評價機制。以學術期刊為核心的專業同行學術共同體,通過對論文的學術規范、創新與否、論證完備等方面進行評鑒并針對該學術成果是否應發表給出重要參考意見。從而針對學術成果及其所有者進行價值判斷。學術期刊采用的外審匿名評議學術成果的評價方法主要是定性評價。同行評議能否公正、客觀地反映學術成果的真實價值,主要取決于學術研究風氣、學者學術水準、國家學術體制等多方面因素。鑒于同行評議學術成果具有不確定、不全面等先天缺陷,學術界逐漸采用統計論文影響因子、被引率等定量評議的方法。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界,還形成了以核心期刊為基礎的學術成果評價體系,量化評價學術成果的評價方法正在成為學術評價的主流形態,定量評價學術期刊發表的學術成果主要由專業評價機構來承擔。學術期刊評價學術成果,同時自身也將成為被評價的對象。然而,由于模擬數據時代采集的數據樣本數量小、種類少,結果導致學術期刊界關于定性或定量評價誰更客觀公正爭議不斷。[6]目前,在更科學、更完善的學術成果評價機制出臺之前,學術成果評價仍然采用同行評議為主、量化評價為輔的評價方法。
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數據化的網絡平臺建立之后,學者期盼的“不同的學術共同體自己的表達平臺,以及對于作為共同體代表參與學術評價活動(比如評獎或評審)的佼佼者的監督平臺”也將隨之產生。[7]這個平臺不但對學術共同體的成員開放,還要對全社會成員開放。評價學術成果的主體不再僅僅是以學術期刊為核心的學術共同體、專業評價機構,而是包括全體參與評價活動的社會成員。關于學術期刊的評價主體應是專家同行還是評價機構之爭也將不證自明。
大數據使一切皆可量化,正如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加里?金所言:“這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贝髷祿r代學術期刊評價學術成果的方法首先是“整融合”,包括學術共同體的全體參與者的評價意見、全網引用量、影響因子等各項數據,然后開發特定的工具來管理這些自有或來源于“云”的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最重要的是編輯人員要成為統計、分析這些數據的專業人才。由此,基于海量定性評價數據的定量化評價方法,才能真正客觀公正地對學術研究成果作出價值判斷,揭示各學科學術研究的質量,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研究作出科學指導和預測。學術腐敗、學術不端行為也將在透明、共享的數據化空間中難以遁形。學術期刊將切實承擔起在紙媒時代無法完成的監督創建學術規范的歷史使命。學術期刊評價行為的性質也將由目前學術利益、學術資源諸因素干擾下的“權力行為”回歸其學術活動的本真狀態。
結 語
“大數據時代將要釋放出的巨大價值使得選擇大數據的理念和方法不再是一種權衡,而是通往未來的必然改變?!盵8]學術期刊界應主動自覺地應對大數據帶來的學術研究、政策抉擇、經濟效益、商業模式的重大變革,積極探索大數據時代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功能的路徑。然而,大數據并不是萬能的,如何讓數據“發聲”,人類的智識和道德判斷是合理開發大數據潛力、正確發揮大數據功能的保障。大數據促使相關關系的發現和使用,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探究因果關系仍將是學術研究的終極動力。追求真理、傳播學術仍將是學術期刊秉承的核心價值,學術期刊的引領學術研究,提供交流、傳播平臺,評價學術成果,監督學術規范的傳統功能仍將繼續發揮。要實現這些功能的途徑、效用方面的重大變革?!霸跀祿寗拥闹悄軙r代,需要一股自上而下的力量。政府、行業組織及大型出版集團需要建立數據平臺,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9]唯有如此,學術期刊大數據的核聚能才能真正爆發。
參考文獻:
[1] [2] [8] [英]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 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 盛楊燕,周濤,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7-18,94.
[3] 程文標. 近代史學期刊的分類、特點及其影響[J]. 重慶社會科學,2011(3).
[4] 周小華. 大數據時代中國學術期刊的創新發展[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2-18.
[5] 喻國明. 傳播學研究:大數據時代的新范式[J]. 新聞記者,2013(6).
[6] 朱劍. 量化指標: 學術期刊不能承受之輕――評《全國報紙期刊出版質量綜合評估指標體系( 試行) 》[J]. 清華大學學報,2013(1).
學術期刊質量評價現存問題
評價主體缺位就目前學術期刊的評價而言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同行評審的方法,但目前這種評價效果依舊不是十分理想,存在評價主體缺位的問題,嚴重影響學術期刊的質量。具體表現為在進行學術期刊的評價工作當中,評審專家選擇標準不夠明確,專家庫當中的信息不夠全面,更新較慢。對于評價主體自身而言,選擇的專家多數并不是小同行與真正的專家,大多都是大同行與外領域的的專家,甚至存在專家低于被評價者水平的情況,這種問題的存在,也就不難解釋當前學術期刊質量評價中評價主體缺位現象。評價指標數量化評價指標的數量化成為影響學術期刊質量的關鍵性問題,研究提到的數量化本質就是看被評價者論文的數量,期刊等級以及獲獎數量等等,與數量相比而言,在評價指標當中內容倒是被弱化了。從目前的評價指標數量化的現狀來看,學術單位要求教師定期發表學術論文,研究生也需要每年發表一定數量的期刊論文與相應的著作。這就產生了一個相對怪異的問題,評價指標的側重點發生偏移,數量化傾向明顯。這種問題的長期存在,導致大量學術研究呈現出同質化現象,學術期刊的整體學術研究水平被拉低。評價方式形式化學術期刊評價方式的形式化,對學術期刊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現階段,存在一些科研管理單位在進行學術評價過程中,針對不同領域的被評價對象采用統一的評價方法,諸如“以刊評文”現象,只看重期刊,對于論文的質量不聞不問。在學術期刊的評價當中,引文評價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方式,但目前學術研究領域已經出現了人造引文數據的現象,輔以個別期刊的引導、一些期刊互惠合作引用等問題的存在,極大削弱了學術期刊引文評價的客觀性與公正性。雖然在學術期刊的質量評價方面,必要的形式十分需要,但一旦流于形式化,則勢必造成內容走過場,出現片面化、簡單化的問題,無法達到以評促優的目的。評價創新力弱化學術評價的核心問題應該是質量與創新性評價,但目前許多的評價內容對于質量與創新力層面的重視度嚴重不足,評價的指標概念不夠清晰,無法展現出評價結果與創新力。例如,在評價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引文能夠說明被引用的作品展現出的創新力,但有一些引文則不能夠表現出該特點,需要專家自己結合上下文的內容進行仔細分析,得出引文的各項數據之后確定具體指標,展現出成果的質量與創新力。評價結果的軟化從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來看,最終會導致學術期刊的質量受到影響,造成評價結果的軟化。一項好的學術期刊評價結果能夠被引用與實現信息的共享,最終達到質量提升與效率提升的目的。但從現階段的學術期刊評價內容來看,許多共享機制并未形成,究其成因主要是評價結果方面的公信力存在不足的問題,并不能夠為人所信服,從而很難達成一種系統層面的共識。
構建學術期刊創新評價體系
目前有關于學術期刊評價方面的研究與具體實踐,對推動學術研究的發展起到了推動性作用。為保證學術期刊研究內容的科學性,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形成了一整套期刊評價的相關方案。學術期刊雜志社也已經將關注的焦點放在期刊的影響力方面,對期刊編輯、期刊內容、期刊格式等做出了明確的規范,期刊的質量已經有所提升。雖然學術期刊已經逐漸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但依舊存在一些需要普遍關注的問題,建立健全學術期刊創新評價體系,滿足系統性要求。學術期刊創新評價體系的構建,要從形式評價、內容評價與效用評價等多方面作為研究側重點,構建一個相對系統的框架體系。這三種評價內容其實質上是一個全新的組合模式,其中涵蓋了形式、內容、效用三個基本要素。形式評價在學術期刊的評價當中可以歸類為期刊的被引次數、影響因子與文摘率等等,如果形式評價所展現出的評價結果相對可靠、真實,則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準確的反映出期刊的內容與效用,盡管無法等同于內容或效用。內容評價層面大體上可以等同于同行評價,這種方法能夠直接去閱讀期刊文本,對于學術期刊的整個策劃過程,研究主旨觀點,研究方法等多層面有較強的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這些內容的評價都需要結合內容,而遠非單純的期刊引用內容,評價也更加復雜。效用評價則是對學術期刊在未來的一段周期當中所能夠展現出的作用進行分析,得出所能夠產生的社會影響、文化成果與經濟效益,雖然有的能夠看出,但很大一部分內容卻并不明顯。因此,在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要做好系統性的分析,效用評價的內容也更加的精細與復雜。
中圖分類號:K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1-0020-01
這次敦煌學研究動態暨《敦煌研究》發展研討會,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及時把握敦煌學研究動態,引領敦煌學走向,是《敦煌研究》作為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的重要任務。
依個人理解,近十多年來的敦煌學研究,大致出現了以下幾方面新的趨向:(一)敦煌學研究外延的擴大,過去學者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及敦煌石窟,現在,將敦煌出土漢簡納入敦煌學研究的視野,已逐漸成為學界共識。(二)隨著收藏于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的公布,在百年敦煌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出版定本敦煌文獻全集成為可能,必將為敦煌學界利用敦煌文獻進行學術研究提供極大的便利。(三)敦煌石窟的研究方面,隨著《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的出版發行,首次開啟以考古報告記錄敦煌石窟的新時代,標志著敦煌石窟考古報告工作全面開展。與此同時,敦煌石窟的研究開始進入探索石窟內容所反映的佛教思想、流派、信仰和社會、歷史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等深層次問題的研究,與敦煌石窟相關聯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敦煌文獻與敦煌石窟相結合的研究也成為主敦煌石窟研究的新趨向。(四)敦煌學研究由微觀走向宏觀,由分析走向綜合,利用交叉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成為敦煌學新的亮點。(五)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以敦煌為中心,西域、中亞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或地區與敦煌的文化交流再度成為敦煌學關注的新動向。前面s新江先生關于《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動態》的發言,就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啟示。(五)敦煌學學術史研究開始受到重視。(六)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敦煌學研究提供了科技支撐。
《敦煌研究》是敦煌學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術刊物,也是敦煌學研究領域無可代替的學術刊物,多年來,《敦煌研究》以其鮮明的辦刊特色和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贏得了國際敦煌學界的認可。關于《敦煌研究》未來的發展,我個人認為,首先要繼續保持《敦煌研究》的獨特風格,這是《敦煌研究》期刊立足于學術期刊之林,并獲得學術地位的關鍵所在。其次,立足敦煌,面向世界,以開放包容的精神,刊發國內外敦煌學及相關學科研究的新成果、新資料、新信息,推進敦煌學研究的國際化。第三,根據敦煌學研究的新動態,《敦煌研究》期刊要發揮引領學術發展導向的作用,特別是《敦煌研究》多年堅持設置專欄,組織專家學者參與撰文討論,引導學術的做法,值得繼續發揚。第四,培養作者隊伍,刊發高水平學術論文。第五,加大投入,做好《敦煌研究》網站的編輯及期刊論文數字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