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9: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元宵節的古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學元宵節主題活動總結范文一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為豐富中小學生節日精神文化生活,培養和樹立認知孝敬、節儉、誠信等中華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的思想觀念,增強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現將我校本次活動的有關情況做如下總結:
1、春節、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春節、元宵節來臨之際,我校在全體學生中的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教育活動,班主任就春節、元宵節的來歷、風俗傳統等知識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召開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節日的教育,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2、我校在寒假期間開展學生完成一件手工制作、創作一幅精美的年畫、搜集十條祝福的春聯,開學后我校第一周進行了學生的“手工制作、年畫春聯”評選。學生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作品,一幅幅精美年畫展示了學生動手能力和繪畫能力,為學生的快樂寒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豐富了學生的寒假生活。
3、學生寒假利用壓歲錢購買自己喜歡的一本圖書,利用假期時間進行閱讀,并記錄讀書筆記。根據區教育局開展的“經典誦讀”活動,假期中學生進行古詩文的積累背誦,學生的古詩文積累每生在10首以上效果良好,達到學校的預期目標。
4、學生自己制定假期作息時間表,重在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使學生過一個有規律的寒假。
5、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我校有5個班獲得小制作、年畫展評優秀班級,15名制作小能手,25名年畫小畫家,170名學生獲得詩文積累標兵。
6、經典誦讀比賽收獲很多。經典誦讀的教材不僅言語精練優美,而且意蘊深刻。但從文字表達和學生的常規學習任務來講,再多記憶一些詩詞歌賦確實存在一定困難。而把這些經典以朗誦表演、歌舞編排的形式來展現,孩子們個個興致勃勃。一到表演時間,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全身心投入,根據老師的指導去做動作,揣摩朗誦時的情感。更有學生在輪到他的休息時間總是學著別人的詩句、動作,或者幫助一些動作不到位的同學糾正,情愿再演也不要休息。我想,這就是樂于學習的一種表現。在這歡樂的氛圍中,孩子們不僅把組詩全部記牢,而且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中明白了詩意,體會到了詩情。開展經典誦讀比賽,既提高了我們老師的文化底蘊,也全面提升了孩子的綜合素質。為了確保節目的科學性,我們查閱字典,百度搜索,老師和學生一起吟誦、表演、探討,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底蘊。在排練過程中,孩子們的誦讀積極性提高了,形成了良好的誦讀氛圍。通過再現故事,孩子們拓展了視野,了解了詩前幕后。而各種形式的表演扎扎實實地提高了孩子們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孩子的綜合素質。
此次活動充分讓孩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對也元宵節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增強了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小學元宵節主題活動總結范文二為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活躍節日期間學生文化氛圍,我校結合自身實際,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讀書活動為抓手,整合各方資源,主動組織學生參加“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主題活動,現總結如下。
一、加強領導,廣泛發動
我校結合學校實際,德育領導小組、少先隊大隊部迅速制定了活動方案,利用多種宣傳形式,宣傳開展本次寒假主題活動的重要意義。在放假當天組織各班認真學習本次主題活動方案,明確活動的意義和具體活動內容。讓父母和孩子們一起明確活動的意義,增強對此項活動的重視。告知父母們利用傳統節日,對孩子進行文明禮儀、傳統美德和感恩勵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父母的支持力度,為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優良的基礎。
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1、舉行了一次校會。在校會上學校以“我們的節日春節”為主題對全體師生進行了教育講話,少先隊組織向全體隊員發出“陽光寒假”的倡議,號召同學們“小手拉大手”扎扎實實搞好活動。
2、體驗民俗,熱愛傳統。我校圍繞“春節”,要求學生參與有趣生動的年慶和民俗活動,引導廣學生進一步認同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學生們在假期中學習節日文化,搜集節日資料,參加民俗活動,深入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我校還結合實際組織學生在春節期間開展“我為家里寫春聯”活動,并在開學第一節班會上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編寫的春聯,引導未成年人學習欣賞春聯、創作春聯、書寫春聯。
3、以“我眼中的春節”為主題,學校在三年級以上教室進行手抄報作品創作,開學初以教室為單位上交到學校,由少先大隊部進行統一的評選。
4、開展“學會感恩奉獻溫暖”美德實踐活動,全校同學利用寒假休息時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多與父母溝通交流。如記錄父母的生日和年齡,為辛勞的父母洗一次腳,敲一次背,擦一次皮鞋,道一聲“新年快樂”……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粒米,合理使用我們的壓歲錢,不亂花零錢,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學生懂得了要力所能及地幫助父母做些些家務,主動幫助老人做些事,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5、開展主題班會,深化活動。開學初,各班圍繞“我們的節日-春節、元宵節”召開主題班會。讓學生通過語言交流、才藝展示等方法匯報自己的寒假生活,在寒假里所見、所聞、所學,以及學校號召的“節日感恩活動”實施情況等。輔導員老師根據學生們的匯報情況進行活動總結,引導學生們要從科學的角度看待一些春節習俗,有判斷的吸收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此次活動意義顯著,它豐富了學生精神文化生活,激勵了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傳統節日文化氛圍,更好地體現了傳統節日的魅力和時代感。今后我們要繼續做好這項活動,不斷掀起活動的。
小學元宵節主題活動總結范文三為營造春節、元宵節喜慶、祥和、團圓、美好的節日氣氛, 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中華民俗文化魅力,加強愛國、愛鄉、愛家的 思想教育和親情教育。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過后,各行各業的人們又迅速投入了緊張忙碌的生產勞動,用勤勞和智慧去開創新的一年,追求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每個學生和老師也滿懷激情,充滿期待。特別是我們學生備受關懷,在春節里聆聽了許多人對我們的評議、祝福,現在還想念得起那些話嗎?默念一遍。我們肯定也暗暗地下了決心,新年一定要有個新樣子,發揚優點,改掉缺點,作出新成績。是的,不管大人還是孩子,新年伊始,都應該有進步的打算。我還想勉勵一下同學們,我們學生是以學習做人和知識技能為主,要真心誠意地聽取老師和家長的談話,做一個待人熱心誠懇、講究禮貌儀表、遵守社會公德、具有四好少年品質的人。學習上要勤快認真,做好作業,養成預習復習的好習慣;主動思考,大膽發言,活躍地參加好課堂交流,敢于向老師提問。當你全心投入學習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學習有成效的快樂。還有要積極參加文體活動,特別是跳繩、踢毽、書法、繪畫、手工等等要積極訓練比賽,發展自己的特長。也許同學們覺得我講的羅嗦,但是人的生命短暫,要想做事業不容易,我們從幼兒園起,小學、中學、大學、工作,其實每一年每一月都安排得很緊湊,人生沒有回頭路,有的同學喜歡玩樂,沒用心學習,到你們真正體會到時,往往太晚了。
春節的念想,不能不提到安全。春節里,到處都是繁榮喜慶的景象,但是,我想你們也聽說了,30多層的沈陽五星級賓館因為燃放煙花點燃,變成了廢墟;浙江幾個青年點火燒馬蜂窩,結果引起了山林大火,有大約18名群眾在烈火濃煙中失去了生命;還有更多的被煙花炸傷、在慘烈的車禍中流血致殘,甚至失去生命,網上報道了多起交通事故,有340多人在熱鬧的春節中悲慘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同學們,我們的老師,你們的爸媽千叮嚀,萬囑咐,要的就是平安。平安兩字值千金,希望大家把交通安全、學?;顒影踩卫斡浽谛念^,注意防范,高度警惕,我們就能確保平平安安的上學、學習。
春節的念想,我想大家還有很多感觸。比如,工作的艱辛,我聽說我們有的父母一年365天,卻做了400多個工,真是每日每夜,就是為了用勞動掙得收入,讓家庭建設的更好。生活是靠勞動創造了財富,日積月累起來的。希望大家多體諒父母,勤儉節約,多作家務勞動,家里分擔責任,做個懂事的孩子。我們學生不比吃穿,要講學業進步。
春天的念想,我還想提一提繁雜的社會現象,有的我們看不慣,比如,有的大人過度的抽煙喝酒,甚至酒后鬧事;有的大人聚在一起賭錢,五花八門;還有的同伴假期里趁大人不注意,沉迷電視、網絡游戲,還要津津樂道。對于這些,我想大家都知道對和錯,可有時自己心里也癢癢的想玩。中國有句古話“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做人貴在自覺,我們要引以為戒。古詩云“沉舟側伴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社會之大,現象復雜,先進的、落后的、失敗的、成功的同時存在,但是社會潮流浩浩湯湯,永遠向前進,會洗去那些落后腐敗的東西。同學們,我們人還小,要改變社會上的不良現象還很難,雖然我們沒有濟世之能,但我們應該有濟世之心,要向歷史上的偉人學習,做一個有思想有抱負的人。
今年是兔年,我代表全校老師祝愿同學們向蹦蹦跳跳的小兔一樣活潑健康、聰明靈活、勤勞進步,絕不做龜兔賽跑里驕傲的小兔。希望我們的老師用心教育,培養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個性發展 ;個體需求 ;課程整合 ; 情感體驗
作業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個基本環節,是促進聾生認知,能力,情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它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作為教學環節之一的作業設計卻往往被我們所忽視,長期以來并未得到改觀。一直沿襲著作業拘于課本,拘于書寫,一成不變,大大限制了聾生的思維空間,制約了聾生思維的發展。推進課程改革,實施語文素質教育,就必須對傳統的語文作業方式加以變革。讓聾生跳出書本的框架,拜托書寫的束縛,走進廣闊的生活空間,真正讓聾生在生活中學會學習語文,實踐語文。因此,構建開放的,學生感興趣的作業,讓學生更多的是在“做中學”,讓作業變得有活力起來。聾生因受到智力水平,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生活環境的限制,所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和學習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設計和布置作業應該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獲得成功,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使學生獲得輕松,愉快的學習過程及心理體驗。
一 、作業的設計要充分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及個體需求
尊重差異,因人定量。
布置作業時我們可以根據聾生的個體差異和對其發展要求的不同對作業的量進行適當的增減。以往我們聾校語文教師在作業的布置上一貫實行“一刀切”。這樣的作業就造成了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長久下來,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成長,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和需求。因此,在作業的布置上我們對于學習能力強,態度認真,知識掌握好的學生可以減少作業,讓他有個多自由發展的時間;而對于學習態度不認真,知識掌握不牢的學生增加作業量,使他得到充分的練習,較好的掌握基礎知識,更能促進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難易有別,個得其所。
學生的語文能力存在著差異,教師應該針對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設計作業,給學生留有自己選擇的空間。把作業設計成多種類型,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這樣的作業不僅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作業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讓作業成為了學生自我發展和提高的平臺。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多彩的書;一首動聽的歌。一個孩子,一種性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正因為他們有著不同德爾興趣,愛好,所以他們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學習優勢和個性需求。因此,我們在布置設計作業時,應有意識的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類型,讓學生在“百花齊放中各顯其艷”
二 、作業的內容要多姿多彩面向學生的實際生活
新課標告訴我們,語文的學習要面向生活,應該積極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 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線,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在設計有特色的作業時,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樹立大的語文視覺關,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業的內容注重于課程的整合。
新課程標準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強調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結構。在豐富作業內容時,我們可以把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整合到我們的語文作業中去。如學習了《我愛故鄉的楊梅》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課外作業:(1)說一說自己的故鄉(2)上網或是找書籍,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故鄉的特產。這樣的作業設計有效的將語文,信息技術等課程的內容整合到了一起,能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調動學生的情感,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創造精神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作業的內容注重與各種活動相結合。
活動中最亮麗的莫過于孩子,活動中的孩子最活躍,最可愛,他們的感受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一個有趣的游戲,一個小小的比賽都能讓他們百玩不厭,興奮不已。我們針對這個特點,可以把語文學習滲透到各項活動中,把活動的內容引進到語文作業中,讓聾生在玩中學,玩中練,玩中寫,把原本枯燥乏味的作業變得輕松而有趣。學生在完成這樣的語文作業時,心情是興奮的,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作業。而這一切,不正是我們教師所希望的么?
三 、作業的形式要新穎活潑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作業作為課堂的一道“風景”,想讓它亮麗起來,就必須打破傳統作業一成不變的模式。同樣是作業,換成了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學生就能自主的完成。作業的效果也會非常的明顯。所以設計作業時應考慮到作業形式的新穎活潑,靈活多樣,同時結合聽,說,讀,寫,演,畫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 文水平。
情感體驗作業。
在語文教學中常常會學到寫得優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一種體會??梢宰寣W生進行朗誦,這樣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陶冶了情趣,培養了語感,同時得到了美的享受。在學習課文時,能根據角色來進行表演,讓學生對課文有了極大的興趣,學習效果也事半功倍。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風潮中,實施語文素質教育,就必須對傳統的語文作業加以變革。讓我們一起打破傳統,確立以聾生為本,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語文作業觀,樹立新的語文作業設計理念,讓語文作業的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化起來,讓老師,家長都參與進來,充分調動聾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作業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需求,使聾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和拓展,人格得到尊重生命得到沿襲和發展。和飽滿,情感得到體驗和升華,如小學語文第三冊第20課,丹頂鶴的“丹”,學生通過查字典中的“丹”就知道“丹”是紅色的意思。再通過看圖學文,學生自然知道丹頂鶴是一種頭上有塊紅色羽毛的鳥類。如用“土”字旁組字,學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土”部一類的字很快便找出熟字“地、塊、均、坐”等。如小學語文第三冊第25課,“元宵節”一詞查“宵”字,學生知道元宵節是農歷正月十五。宵是獨體字“肖”加偏旁組成的,與此一類的有“削、消、銷等”。學生又認識了這一類形聲字,并能加以區分。如小學語文第三冊第21課中的“湖”,理解時學生看到字典上的解釋是:陸地上聚積的大水,如太湖、洞庭湖等。通過引導并知道是由獨體字“胡”加偏旁組成,并認識常用字“蝴蝶”的“蝴”、“漿糊”的“糊”、“葫蘆”的“葫”,并對這些字加以區別。如小學語文第三冊第10課,重陽節的“重(chong)”,學生查字典知道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是重陽節。又是一個多音字,另一個音讀“重(zhong)”,跟“輕”相反。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了重陽節是哪一天,并知道“重”是一個多音字。同時也學會了這個多音字的用法,同時擴大了知識面。
三、 查字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中難解的字詞
如在小學語文第三冊第17課《登鸛雀樓》中運用查字典理解“登、鸛、依、盡、欲、窮、更”再結合看圖,把一句中每個字連起來解釋,學生很容易理解詩句的意思,并且知道“更”是一個多音字。由于查字典引發學生動手動腦,對古詩字詞句理解印象深、記得牢,即使有個別學生忘記個別字的解釋,自己也能自學,因此查字典對古詩文的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
記者來到撫順市新撫區民主小學見到了張鐿露。聽說大家想看她現場創作沙畫,她挽起袖子走到沙畫玻璃前,抓起一把沙子,均勻撒在明亮的燈箱上,用手指輕輕揮出幾道弧線,原本散亂無序的沙子突然就變成了一幅畫的輪廓,用指尖輕輕點抹,沙子就洋洋灑灑地變成了天上飛翔的小鳥、海上洶涌的波濤、漂泊的帆船……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并且畫面連貫自然,感覺像是在看一部形象生動的動畫作品。
張鐿露是個多才多藝的女孩兒,繪畫,舞蹈,鋼琴,架子鼓,都學有所長。她連續五年被評為校三好學生,多次在“搖籃工程”舞蹈大賽中參加比賽,在學校鋼琴匯演中獲得一等獎。兩年前,張鐿露的媽媽偶然發現了有教沙畫的培訓班,就帶張鐿露去看看,沒想到她見到沙畫就愛不釋手。于是,在此后兩年多的時間里,每逢周六,張鐿露便去沙畫班學習沙畫。
老師先由基礎手法鋪沙和撒沙教起,接著是山峰、太陽、樹和小路的畫法,在彩色半透明的背板上,老師撒上一把沙子,用手細細勾畫、撒抹,柔軟細膩的沙子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幅生動的畫兒。
“沙畫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學,鋪沙、漏沙、捏沙……每種手法都要練習無數次?!睆堣O露說,一開始,她對于手法的運用還很生疏,畫的時候都是隨意涂抹,呈現出的作品往往很生硬,沒有生命力。
為了練好沙畫,張鐿露不滿足于在沙畫老師那里練習,她讓媽媽給她買了沙畫臺,這樣可以天天在家里練了。記得剛開始練習畫荷花的時候,張鐿露用漏沙的方法怎么也畫不好,就反復練習,等到再上課的時候老師對她說:“露露,今天的荷花畫得比上周好很多,進步好大,在家沒少下功夫吧?”張鐿露笑著說:“是的?!?/p>
通過不斷重復練習和沙畫老師的耐心指導,張鐿露與沙子建立起了默契,而她也沉浸在沙畫的世界中,感受著沙畫帶給她的驚喜與快樂。因為沙畫是轉瞬即逝的,只能用照 聽說年僅12歲的張軒維擅長古詩詞創作,還有即興賦詩的本領。記者來到盤錦市鶴鄉小學,和張軒維剛碰上面,就給他來了個“下馬威”。
“能不能就此情景作詩一首呢?”記者問道?!昂冒?!”一臉靦腆的張軒維一邊找來紙和筆,一邊思索起來……
“要是緊張就過會兒再寫吧!”一旁的輔導員老師生怕孩子被考住,為他捏一把汗的同時,也想給他個“臺階”下,畢竟“此情此景”來得也太突然了!令人贊嘆的是,沒出兩分鐘,一首既貼合情景,又才情俱佳的七言絕句便呈現在大家眼前:拂風楊柳綴星綠,伯樂至門表樂緒。拙筆卻道小兒詩,怎了盛情思陋句。
談起詩詞創作,要從三年前說起。一天,三年級的張軒維偶爾讀到宋代大詞人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在誦讀的過程中,那優美的韻律,如畫的意境便“滲透”到了他的頭腦中。張軒維不僅被作者營造的藝術氛圍所感染,而且還被作者那精于錘煉文字的功夫所折服。通過上網搜索作者的人生經歷和作品的創作背景,對其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張軒S便沉浸在詩詞的無窮意韻之中。
相較于現代文字的直觀,張軒維說他更喜歡古詩詞的含蓄,尤其是古詩詞講究韻律,朗朗上口,更有意境和內涵。
最初嘗試詩詞創作時,張軒維的作品比較幼稚,用他父親的話說更像是“順口溜”。于是,張軒維開始學習格律詩的平仄、用韻常識、節奏及語法特點等。
張軒維還想方設法找書看,他經常到書店買書,在學校的“紅領巾書架”看書。張軒維最喜歡古典著作,雖然看不太懂,但在字里行間仍然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了文化的積淀,張軒維開始了“激昂文字”。
和爸爸媽媽到公園坐船,微風拂面,風景怡人,張軒維即興創作了一首《觀池有感》:池上秋波靜靜隨,夜深人靜葉輪回。波濤時起動我感,明月照耀新映輝。
《卜算子?詠蘭》是看到家里蘭花盛開時有感而作的:花開幾時休?卻道春常駐,清幽淡雅含嬌姿,春光明媚處。誰道春有歸,歸有復來路,待到群芳吐艷時,惟有香如故。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 五光十色花千樹,姹紫嫣紅不夜天”“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元宵節,張軒維到世紀廣場賞花燈,他悠閑地走著,一邊觀賞各式各樣的花燈,一邊吟詠著古人所作的有關賞燈的詩詞名篇,別有一番滋味和情趣兒。到了晚上,爸爸、媽媽、叔叔、弟弟、妹妹一起圍坐在太爺、爺爺、奶奶身邊說說笑笑,看到所有人的眼神里充滿了親情與希望,張軒維按捺不住感動,賦詞《水調歌頭?元宵夜》并朗誦:明月對清酒,縱歌飲青天。人間闌珊燈火,今夕勝千年。東風金燭漫天,錦閣瓊樓飛檐。飄渺云纏綿,低頭望澹水。碣石映蒼天。煙波亭,金樽酒,天地間,明月有情,豈不為人盡團圓?人當共在時歡,月是無缺時全。今宵無思念,同飲聚散酒,千里寄團圓。
張軒維喜歡把作品發到“朋友圈”,不是炫耀,也不期待點贊和好評,而是渴望“高人”指點。
一天,張軒維在奶奶開的照相館寫作業,恰巧碰到一家雜志社的編輯叔叔來洗照片,通過奶奶引薦,張軒維向編輯叔叔請教了許多文學知識。當編輯叔叔看到張軒維的作品時,尤為驚訝,覺得面前這個小小的孩子詩詞功底很深,更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詩意。隨后,編輯叔叔挑選兩首小詩在刊物上發表了。盡管只占版面的一小部分,俗稱“豆腐塊兒”,但畢竟是處女作,捧著公開發表的文稿,張軒維內心里那個激動??!
老師這樣評價張軒維:感情豐富、性情純樸,說話愛引經據典,知識面廣,寫作文以及生活中常常不由自主地以詩詞表情達意。老師的推波助瀾,也讓張軒維“詩興大發”――幾乎每堂詩詞鑒賞課上,他都會朗誦詩詞給同學們聽。
與詩詞結緣,讓張軒維成了校園里的“明星”。2015年6月,張軒維參加“濃情端午粽葉飄香”文藝演出,他用自己創作的詩詞精彩地演繹和詮釋端午的由來;8月,張軒維參加全國少年兒童經典講讀誦讀大賽,一首《離騷》獲得盤錦賽區第一名;10月,張軒維獲得盤錦市讀書小達人比賽第一名……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一首好的詩詞,都是經過不斷推詞敲字、反復修改而來的。張軒維也有被“僵”住的時候,這時候,他就會覺得知識儲備不夠,于是繼續大量閱讀。
《中國詩詞大會》對張軒維的影響很大,參賽選手下至7歲小女孩兒,上到花甲老翁,各類詩詞達人集聚一堂,場面十分震撼。張軒維從這檔他所喜愛的電視節目中看到了中國古詩詞復興的勢頭:詩林有別情未了,夜夢其情不曾曉。舉杯斟飲一樽月,但見詩情在碧霄。
從電視上更能直觀地感受到中國詩詞的博大精深,聽參賽的選手和點評者答題、講解,張軒維如沐春風。看到這些人的努力,張軒維暗下決心要多背古詩詞,多積累,就像臺上的一位大姐姐說:“我們喝水是為了活著,我們喝茶是為了活得更好。生活不能僅僅是活著,為了活得更好,所以我們還要有詩和遠方?!?/p>
一、充分利用古詩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知識
中國是詩的國度、文的國度。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欣賞、品味。古詩文是典型的傳統文化,唐詩宋詞最能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品讀古詩,能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語言的精美與豐富,感受到民族文化底蘊的神采之所在。同時,古詩文中蘊含著的強大的人格力量,能陶冶情操,激人奮進,對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自課題研究開展以來,我校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上課三分鐘古詩誦讀”活動,并由各班語文老師和語文科代表負責,指導各班學生閱讀了大量的課內外古詩,并教會了學生如何賞讀古詩文。貫徹落實了課前誦讀,課內賞讀,課外積累、感悟的工作。古詩文誦讀的有效開展,給學生開啟了思想的窗口,拓展了學生感受的空間,讓學生全身心地沐浴在古典文學教育中,道德和情操受到了熏陶。
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情感基礎,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地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了解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傳統文化的凝練典雅,像甘露“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覺得神奇而心生向往的同時,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會不自覺地在學習和生活中引經據典,日復一日在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內化成自己的氣質魅力。
二、充分運用語文綜合活動,滲透傳統文化意識
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積淀傳統文化,單靠幾本教材,依靠40分鐘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長期以讀讀、寫寫、練練為主的話,則枯燥乏味,缺乏情趣,削弱學生學習的熱情。擴大閱讀范圍,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運用,形成內化,是必不可少的補充。
于是,我們又以各種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學習經典文化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我們組織主題鮮明、新穎活潑的中華經典文化誦讀比賽、書法比賽、講故事、做游戲、辯論會,舉辦包括中國象棋比賽、武術活動的體育活動等,不斷變換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上除了可以開展多形式的誦讀外,還根據少年兒童天真活潑、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強等心理特點,讓學生發揮特長自編、自演課本劇。甚至可以動員電腦操作能力強的高年級學生制作與詩文相關的課件或網頁,讓學生的感官沐浴于神秘的古文天地,產生一種“仰之彌高,鉆之彌深”的敬仰感,在輕松、歡愉的氣氛中把經典文化的影響自覺內化為言行的規范。
三、倡導課外經典閱讀,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
在語文學習中,許多學生不但迷上了古詩詞,對民族文化的其他內容也開始感興趣了。 在我國的名著寶庫里,蘊涵著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等待我們去探索。我們充分利用課堂資源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不失時機地推薦經典名著,引導學生去讀“四大名著”,讀《三字經》讀《論語》,讀《離騷》……學生因而認識了為祖國“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經典名著有助于學生養成“天下為公”的理念; “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我想對祖國經典著作推薦和引用,應該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好途徑。
四、利用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
傳統節日活動也是弘揚民族精神的好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生動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于是,我們可以傳統節日為契機,以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進行語言實踐。如在春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春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春節有哪些別名?春節的來歷是什么?你知道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我們要如何揚棄?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通過出板報,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進行交流。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意義深遠。
我們要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平臺,使同學們真切地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豐富多彩,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培養愛國情操。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承載了幾千年來無數智者的智慧與精華,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如何傳承和發揚我們的古老文化呢?這就要求我們基層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傳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將小學語文教學提升為一個體認感懷、傳承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陣地。
一、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民族精神的精華,是現代文化的基石。但可惜的是,今天我們的孩子對它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了書本中的“李白”“杜甫”,背的一首首古詩上。在淺文化、俗文化、網絡文化充斥當代青少年生活的時候,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的地位越來越低,他們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在孩子的生活當中,傳統文化變得只是應付形形考試的工具。我認為,要讓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必須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如傳統美食粽子可以讓學生了解端午節、屈原、賦等;月餅能讓他們聯想到嫦娥奔月等民間經典故事。還有剪紙,皮影,戲曲等民間傳統文化。
二、加強老師在課內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介紹及應用
我們要讓孩子對傳統文化有興趣,首先我們必須培養自己的興趣。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成為熱愛傳統文化教學并有一定傳統文化知識的語文教師。用自己的知識和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喜愛,給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我們要教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首先得讓學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時代,然后要讓學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陽節時因為遠離家鄉,思念親人所寫,最后引導學生認真分析探究古詩中的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詩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讓學生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好奇不已。課下,他們都主動地去查找資料,了解中國古代其他節日的民俗風情。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自覺學習傳統文化的愿望。
三、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誦讀
詩詞是傳統文化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而巧妙利用這些古詩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而誦讀則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誦讀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它對于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昂脮粎挵倩刈x,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古語分別從深度和廣度上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采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傳承文化經典。在平時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自由誦讀,開朗誦會,演講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得以傳承。在語文教學中,要學好這部分內容,著重在于朗誦,在朗誦中感知古傳統文化的魅力。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課堂,竭力引導學生在感受、感悟傳統文化底蘊的過程中,能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使學生與傳統文化文本的對話過程中,通過靜心閱讀,與作者相逢于案前燈下。幫助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課后,采取各種形式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如我們學校在散學回家的路上學生會誦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課余還可以到圖書館借閱有關傳統文化內容的書籍,學生也有征訂自己喜愛的有關傳統文化的書籍。
四、加強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一、圍繞主題,形成序列
首先,確定探究主題。這是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在選擇活動內容時,也應遵循一些基本的常識和原則。一是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主題。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學生感到親切,易于接受和探究。如“說說家鄉”“趣談春聯”“鄉俗追蹤”“十二生肖”等。這樣的實踐活動主題,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并且與學生的生活接近,無論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角度,還是學生的年齡角度,都是能夠達到的實踐領域,小學生對這類專題實踐起來自然就有興趣。二要緊扣語文教材的單元內容。比如,在語文教材中多次提到過“春聯”內容,就可以在學習教材相關內容的前提下,讓學生進行“趣談春聯”的實踐活動,這對教材內容的學習將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三是關注時事的主題。如“喜看祖國新變化”“新聞每一天”“家鄉的昨天、今天與明天”等實踐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喜歡,更重要的是,可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能夠時刻關注身邊的變化,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所帶給的自豪感。
其次,形成探究序列。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應該是有序的,有序的活動才能使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實踐探究,從而提高實踐活動的效果。
如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確立為“走近中華傳統文化”。各年級組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選擇了不同的實踐內容。如低年級組選擇誦讀《三字經》和“古詩文”,中年級組選擇“中華傳統節日”“風俗”等實踐活動,高年級組選擇“十二生肖”“名人追蹤”等實踐內容。像中年級組的“中華傳統節日”實踐內容,又可細分出“春節”“元宵節” “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探究內容,由每一個班級任選一項;比如一班進行“清明節”的實踐活動,再將“清明節”的傳說、地方習俗等相關的內容等分工到小組,小組再分工到各個組員(組員可以合作)。
這種形成序列的語文實踐活動體系,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認真實踐,效果不錯。
二、保障時間,加強指導
首先,確保實踐活動的時間。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環境不完全在學校里,也不完全在課堂上,而是要深入到社會生活中,通過調查了解,從中發現、提出與實踐主題相關的問題,然后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最后對實踐行為進行總結體會。比如“三六五新聞”,就是讓學生用一年的實踐活動時間,跟蹤并記錄365天的重要新聞,并隨時交流、整理、分類、編制、打印、裝訂,還要有體會、有報告、有感想,有總結與匯報,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生是沒有能力和精力完成的。
其次,加強實踐活動的指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雖然以學生的自主為前提,但由于學生的年齡、活動涉獵的領域等各種因素,要很好地落實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科學性和實踐性,離不開教師的具體指導。
比如,低年級的語文實踐活動,要完成類似“找春天”等主題內容,的確有些困難。教師可依據教材,指導小學生對教材進行自我改編、續寫教材、并對學生如何感受春天來臨時,氣溫、環境的變化,指導學生如何觀察并記錄環境中花、草、樹、木等的變化,必要時可以用小手去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并利用休息時間和大人一起到郊外去尋找一番,然后交流自己的收獲。
再如,中高年級可讓學生進行實地采訪、詢問,仔細觀察家鄉的現狀,說感受、寫報告;可讓學生借助現代技術,通過互聯網調查了解家鄉的過去、現在,并從經濟、政治、教育等發展趨勢,展望家鄉的未來,從而描繪出“魅力xx(地名)”,在教師的指導下很好地完成這一實踐主題。
三、注重過程,及時評價
首先,跟蹤實踐活動的過程。過程決定結果,綜合實踐活動的效果也取決于活動是否有良好的開展過程。所以,學校、班組、小組等各個單元,要抓好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落實好每一活動環節,提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效。
語文實踐活動的具體流程可用以下圖表示:
如年級組確定實踐活動的“子主題”后,學校要督促并檢查其活動方案,要求方案明晰可行。年級組要負責各班的實踐課題確定及其實踐情況的跟蹤。如各班的活動材料呈現形式及呈現時間、匯報的范圍及活動的總結形式等都要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數,并針對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難題等及時溝通和解決。如中年級的實踐活動“找春天”就可分為動員、實踐、交流、總結等四個階段。在實踐中的“讀春”中,讀了哪些關于春天的文章,包括詩歌、圖片等,對過程要有針對性地了解或檢查;如實踐中的“探春”“迎春”“賞春”“話春”等,都要對其進行過程記錄,不能只對其結果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在綜合實踐過程中享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其次,及時評價實踐行為。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及時評價會增進學生實踐的成就感,從而產生繼續探究的熱情。每一個班級內,教師靈活采用各種評價方式,如“自評”“師評”“生評”等,重點關注與評價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過程的表現,然后將評價結果與學生的實踐結果記錄實踐檔案袋。
學校和年級組定期開展對各班綜合實踐的展評活動。展評內容包括實踐活動方案的制定,學生的實踐過程材料、活動結果、活動總結等;展評方式可以對上述內容進行立體化設計,組織教師輪流觀摩學習,了解他班與眾不同的實踐模式或實踐內容。然后全校結合教師對實踐活動的落實與執行情況,對各年級組、各班級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總體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