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9: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教學心得體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這次 ,我有幸參加了小學語文教師線上教學觀摩活動,在此次觀摩中領略了來自優秀教師的風采,從中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本次觀摩聽課,使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兩點:
一、課前互動各具特色,彰顯教師的智慧。
作為語文課的課前談話,必須講究藝術。參賽教師一個個妙趣橫生的課前談話、讓一堂堂好課更是錦上添花,妙不可言,讓聽課的我也在互動中流連忘返,情不自勝。
1.幽默風趣,智慧課堂充滿愉悅。
實驗小學的老師在執教之前和學生的互動談話,既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又為新課的學習鋪了路搭了橋。使學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2.自然流暢,新課導入大雪無痕。
蜊江小學的老師上課前,教師緊扣文本的“有趣”,學生的“興趣”,通過口頭禪在生活中的使用入手,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為后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3.真誠交流,口語交際精彩紛呈。
實驗二小的老師在執教時,課前互動分為三個板塊,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語言實踐中,逐步進入了課堂。在輕松愉快的交流中,使學生獲得的語感不斷得到強化。
二、課堂教學方法獨到,彰顯教師的素質
這次參賽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靈活使用,教學環節的巧妙設計,教學語言的豐富生動,無不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
1、課堂立意有變化
教師并不滿足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而是進一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以此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研讀的動力。這種新的課堂立意,掀起了教學,引發了學生探究的動力,這是一種教學智慧!
2、尊重真實有彈性
這次觀摩共聽了5位老師的課,他們都做到了尊重學生,落實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這種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有彈性的教學設計也促使學生具體生動的表達了自己獨特的感受。
3、教學環節有創新
一、講求方法,把握套路
現代文閱讀觀念強調以獲取信息、掌握知識為目的而兼顧鑒賞評價,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比如速讀能力、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等。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適合當今時代高效率、快節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它是通過科學的、一定量的訓練逐漸形成的。從現代文閱讀應試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的角度看,精讀細讀是現代文閱讀的基本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精讀的要求就是讀懂,甚至達到吃透,讀懂吃透就是要從整體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終達到整體把握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體,把握了整體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僅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義,還要把握好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間的相互關系。這樣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體、由語言到內容,然后再由整體到局部、由內容到語言的反復的過程。
做現代文閱讀訓練題時,要求閱讀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體的自身含義。第二遍把握相互關系。然后再看文后的問題,理出各題關系,把握中心題(因為許多試題的設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聯系的),帶著問題去讀第三遍,既可驗證前面的所讀,又為做題找到依據。一定要先讀文章后做題,讀懂文章再做題。
二、系統總結,培養能力
語文知識是閱讀能力的基矗從近幾年現代文閱讀考查的情況看,綜合性的、高層次的題比較多,而它要求必須以系統的、綜合的知識為基矗知識系統化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先決條件,沒有系統的知識,僅憑簡單的零散的知識,培養閱讀能力那只是紙上談兵。所以復習階段一定要做好知識的系統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語文“知識樹”―――知識網絡。
在復習時,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別是教材中的知識短文,它們往往是帶有總結性質的,是系統歸納、加深加寬的好材料。歸納時要注意不要只是羅列一些名詞術語,要向縱深發展。比如文體知識中的人稱問題,學生都知道有兩種,但每一種作用是否清楚,還是個問題。
還要特別注意一些難點知識的歸納與遷移。比如語文表達中的四種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學生比較熟悉,而心理順序,特別是實用性強的邏輯順序,有的學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議論性文章及事證明說明文中常常使用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安排順序?;蛳瓤偤蠓帧⑾确趾罂?,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或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總的原則是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明白了這些,我們在閱讀時就會遷移過來,變成我們的一種運用能力。
在閱讀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學生的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要求概括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還只停留在尋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對于在分析的基礎上加以綜合,在具體的基礎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難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準確性,經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換概念”、“轉移論題”等邏輯錯誤。
例如:閱讀下面的文字,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紙幣出現的兩個條件。紙幣首先出現在北宋,當時稱為“交子”。這決非偶然。要發行紙幣,就必須具備造紙術和印刷術。然而在當時的地球上,掌握印刷術的國家寥寥無幾,其中以北宋帝國的條件最為成熟,最為優越。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然而初唐是錢帛兼行。貞觀治世,“匹絹得粟十余斛”。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自唐中葉后,銅錢日益排擠絹帛,到北宋時帛制大體上已經終止貨幣的職能。北宋統一中原后,卻沒有統一的幣制,而是銅錢和鐵錢兼行。如在四川行用鐵錢,陜西與河東地區兼用銅鐵錢。鐵錢是一種價賤而笨重的鑄幣,鐵錢一貫,即1000文,約重39千克。而社會錢幣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紙幣應運而生。
國學家長培訓心得體會一
20xx年10月16――17日我有幸參加了武大組織的國學培訓活動。此次活動日程是這樣的:16日上午在xx實驗學校聽了幾位教師的課,她們展示了自己的經驗教學。下午,在武大附小也聽了學前班的國學教學。次日上午在xx實驗學校聽了兩節國學朗讀和兩節國學朗讀與表達等課程。
聽了這些教師的教學,讓我有所思索,在肯定她們的教育教學思想的同時,這也讓我有了一些想法,用這種模式,對我們來說,確實是有一定的難度。國學這門課程的自由度比較大,不好把握,尤其是要較好的文學功底,它與其他學科,特別是語文學科的有機整合是一個難點;同時教學目標的落實也是一大難點。我們現行的是人教版教材,而國學是武大版的,同時也是一個實驗階段,但共同點都是相同的,都是教好書、育好人。而我們現行的教學它是一個常規,說白了就是國家要進行考核、考查,完不成教學常規是行不通的(有時為了應試也想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否是在培養“未來文化的侏儒”呢)。
當然也不是否認國學的不是,它畢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蘊含著傳統美德,一些經典的文學陶冶著我們的情操,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人格、素養。培訓學習結束,想著自己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該如何傳承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認為國學應與我的語文常規課相結合。因為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對一些經典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素質也會有所提高。所以,語文教學離不開經典國學,國學只能說是語文的一部分,只能在語文教學中加以滲透即可。
國學家長培訓心得體會二
10月16日―17日,在徐校長的帶領下,我有幸參加了為期兩天的國學培訓。通過短短兩天時間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這次學習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我的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更新。
在這兩天的緊張的學習中,我聆聽了xx實驗學校和武大附小的幾節國學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xx實驗學校的王茜老師教授的漢字啟蒙課。因為我是一名低年級的語文老師,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對王茜老師的課非常感興趣,與傳統識字教學不同的是,他們的識字是以部件來認識生字,這種方法非常有效,我們的教學就應該教給他們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
由于漢字具有“拼形”和“表意”的特征,很多漢字字形是可以拆開,加以拼組的。學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筆畫和部首之后,就可以較快掌握其它形狀相近的漢字。拿王老師的課來說,王老師教授“木”這個部首時,引出以木作為偏旁的 “林、沐”等字,通過字義的講解,學生很容易把舊知識與新內容聯系起來,“讀、寫、義”也就很容易掌握了。大多數漢字是形聲字,其形符表意,聲符表音。從形、音、義三者的統一上進行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通過引導學生多組詞,以強化記憶。
一、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有效性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當中,教師一味地強調閱讀的結果,沒有真正傳授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技巧,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很多學生并不懂得如何開展閱讀,對于閱讀過程中涉及的一些問題也不是很了解,最終導致閱讀效果不佳,長期下來很容易讓學生對閱讀產生畏懼心理。
其實,現代文閱讀并不是簡單地靠教師的講解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積累經驗,養成一套屬于自己的閱讀習慣。所以說,我們應該改變傳統閱讀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表現自己,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只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可以適當地傳授給學生一些閱讀技巧。
比如說,在閱讀過程中如果有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做一些特殊的標記,利用符號標記法來開展閱讀,不懂的地方可以打上問號,自己有心得的地方可以畫上波浪線等。這些雖然都是一些小的細節,但 是對于閱讀卻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建議嘗試進行閱讀經驗的積累,一些學生經過長期的摸索可能會覺得將關鍵詞匯記錄下來比較有幫助,有的學生可能覺得重點段落細致閱讀的方式比較有幫助,根據學生自身的閱讀特點來進行習慣的養成,逐漸的形成個性化的閱讀方式。其實,經過這樣的經驗積累,學生就會發現現代文閱讀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只要找到適合自身的閱讀方法就能有效提高閱讀效率。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習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解決很多閱讀中遇到的常見問題,建立閱讀的自信心。
二、拓展閱讀范圍,提高學生積極性
很多教師都發現了這樣的問題,在平時的現代文閱讀訓練當中,學生表現得還不錯,但是一到真正考試時就一塌糊涂,總結下來并不是學生心理素質等因素的問題,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平時的閱讀訓練范圍過于單一。一般來說,在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都會選擇教材上的內容來進行訓練,很少有機會涉及課外文章的閱讀,閱讀的范圍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是很高。不論學生多么熟悉課內閱讀材料都是不夠的,需要教師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讓他們閱讀的范圍變得更加寬廣,這樣一來才能真正打開思路,拓寬視野。
雖然閱讀的范圍應該得到擴展,但是拓展的范圍還需要教師進行合理把控,不是什么樣的內容都可以閱讀,而是要進行與課內材料相關聯的拓展閱讀,做好課內教學的延伸工作。比如,當學習完教材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找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來進行擴展閱讀分析,或者找同一風格的文學作品來進行擴展閱讀,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進行擴展閱讀,并且總結一下和課內閱讀的區別等。學生接觸的材料多了,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對于現代文閱讀也會產生一定的熱情,更加懂得如何分析和理解這些文章,自然而然地更加愿意去主動閱讀和學習這些內容,進而產生較強的學習積極性。
三、注重心得體會,落實閱讀實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現代文閱讀更加注重的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逐漸形成閱讀能力,這對學生的社會生存以及人際交往都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同時也貫徹落實了閱讀的實效性。
傳統的閱讀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是比較深的,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準確地回答問題,從而取得好的成績。雖然說正確回答問題在某方面體現出了學生對于材料的理解程度,但是并不能完全代表學生的閱讀水平,可能一些學生只是機械地套用現代文閱讀的套路,并不是真正有了心得體會。因此為了真正落實這一問題,教師應從各個方面對學生的閱讀效果進行檢查分析。
閱讀包含很多方面的內容,語言應用之美、藝術手法之美、情感表達之美等都是需要仔細進行分析研究的內容。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讀懂文章的意思是最基本的,根本就算不上閱讀的效果。所以說,教師在檢查閱讀效果的時候需要朝著更加深入的方向進行,應該注意到更深層次的內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體會;創造性思維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個人只有在對某件事物擁有興趣的時候,才會積極地、主動地去探索鉆研這件事物。同理,對學習語文有興趣,才能主動地去學習,學習效率才能提高。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1)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講解語文在生活實際中的作用,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學習語文的必要性。(2)教師要充分告知學生,語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例如,教學中介紹我國駕馭文字的杰出人才,古代的如蘇軾、陶淵明,近代的如茅盾、巴金等名人的故事和作品,讓學生感受到漢語言的無窮魅力。
二、鼓勵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與逆向思維
學習語文要具有創造性思維與逆向思維,創造性思維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文本教材的學習中,從自己的角度感知作者的情感走向及情感的表達方式,通過自己的理解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觀點。逆向思維是從相反的方向理解文本教材,從結果反推造成結果的因素,看待事物往往更客觀、更全面。漢語是凝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結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和逆向思維,學習語文最害怕的就是人云亦云,不敢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拔ㄎㄖZ諾”是不可能學習到語文的精髓的。
三、重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閱讀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閱讀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語文水平的高低。諺語:“開卷有益”,杜甫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睙o不說明了閱讀的好處。因此,教學中要重視閱讀教學,如何重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筆者認為,可以在班級設立一個小書架,方便學生閱讀。鼓勵學生在閱讀時勤做筆記,有時候還可以寫讀后感。每周舉辦一次“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論讀書心得。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教學的重點,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前提。在教學中,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學習時的創造性思維與逆
向思維以及重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這些方法的實施,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增加小學生語文能力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閱讀能力;語文教學;文學素養
對中學生教學來說,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學習的核心任務之一,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認識到閱讀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更應該將閱讀能力作為中學生的一種重要能力來培養。個人認為作為語文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創新考題,培養語感。
中學生為應付考試,往往受制于考試中相關題型,考試中要探究字詞句篇的意思,因此課堂上老師也把字詞句篇解析給大家,但我們平時語文課上對課文的解析卻試圖從理解訓練中得到理解能力,這無疑于緣木求魚,背離了語文學習的本意,徒留給學生機械的解題方法和對語文課味同嚼蠟的回憶。從這個層面上說,在語文閱讀能力考核方式上要優化考題,選材上盡量接近時事,貼近學生生活。同時要創新題型,培養學生的做題興趣,改善學生做閱讀題就頭疼的老大難問題。
題目所選的大多數文章并不需要通過解題技巧來完成教學,教師不要把數量相對龐大,質量相對參差的“基本題型”當成“定篇”來使用,而要不斷創新題型,把知識點融合新穎的題型之中,在考試層面上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生態環境,通過閱讀能力的提高,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更為廣闊的閱讀視野。
在選材上不局限于大綱內容,課外擁有非常多適合作為考題的優秀文章,都可以拿來借鑒使用,逐步加大優秀課外素材在選題中的比重,在閱讀命題要上營造大閱讀的,擴大老師的視野。
二、創新教學手段,激發閱讀興趣。
目前浙江的大多數中學教室都配置了多媒體并實現了網絡接入,因此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必須精心備課,合理使用多媒體,在閱讀能力培養上利用聲、光、電渲染與課文相應的氣氛,讓學生身臨其境,充分加深內心的體驗,達到預期效果,學生產生某種感受、理解、體驗的“碰撞”,在豐富視覺沖擊下帶給學生以真、善、美的感受,這“碰撞”就在于讓學生聯系生活、感悟生活,從而讓學生發覺閱讀帶來的知識的儲備和精神品質的升華,而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理解。
除此之外現在很多家庭都有計算機、平板電腦或有上網功能的智能手機,教師要和家長及時溝通,鼓勵學生把握手中的資源,使學生便捷地閱讀海量電子書籍,豐富閱讀量。當然也要保障好學生應用電子設備的時間長短和內容積極健康。
三、培養閱讀興趣。
目前語文學習資源極為海量,自發閱讀是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之外,教師要積極安排學生閱讀相關文章,并創建閱讀心得交流等形式來對學生自行閱讀的效果進行檢測。為了調動學生更大的閱讀興趣,定期組織一些活動,擴大閱讀量,以擴大知識面,提高閱讀能力。以小組為單位,充分讓學生交流自己閱讀的書目、心得和感悟。消除學生對閱讀能力培養的任務性認識把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上升為學生的自發行為。
當然為了避免學生出現閱讀的盲目性、隨意性,語文教師要適當予以指導,應挑選學生感興趣的文學作品,推薦給學生,找一些優秀的范文佳作給學生賞析,并組織學生進行仿寫,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實行師與生,生與生的多向交流,讓學生各抒已見,由教師相機點撥,努力撞擊出閱讀心得的火花,及時反饋學生閱讀中的疑問,增強與學生的互動。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古云:“學而不思則惘”,教師要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思考,鼓勵質疑讀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在精彩段篇章落上倡導閱讀細而精,反對“不求甚解”遇到不懂的詞,不要望文生義,不懂就查。教師要摒棄填鴨式的教學,在閱讀過程中不要讓學生被教學中的理論和觀點束縛,而學生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倡導學生自己思考,充分讓學生表達自閱讀的心得體會。積極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自己解決,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書香的魅力,讓學生愛上閱讀,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五、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不斷加強自己文學素養,加強自身學習,為學生做出表率。一方面要不斷把握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技巧,在業務上精益求精,牢牢把握學生閱讀的心理,掌握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規律,要把握教學進度和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還要不斷的增進自己的文學素養水平,人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以教師自己寬厚的文化底蘊,認真自學的風氣,高尚的人格魅力帶動學生進入閱讀的美麗天堂。
結語
很久沒有聆聽譚先生的講座,前幾日,與譚先生有了聯系,聽聞譚先生有一場關于“深化閱讀鑒賞,提升漢語能力”的講座,便欣然前往聆聽先生教誨。先生是語文學界,尤其是修辭學界的大師,這次講座,使我受益匪淺。總結起來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對過去一年學會工作的總結,另一方面是對我們年輕一代語文教育工作的者的知識上的指點。在這里,我不敢談講座紀要之類的內容,只把自己學習的一點心得,加以自己的理解談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首先是對語文內涵的理解,譚先生比較贊同語文是語言與文化結合的觀點,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的理解是,“語文”二字實際上,“語”是基礎,“文”是核心,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從語言的角度出發,最終的目的是文化的傳播與教化,這里面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語言的角度出發,途徑是什么?第二個問題是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把“文化”的范疇拓展到多大的范圍?關于第一個問題,我們也進行過相應的思考,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的語文教育,應該從語言的角度告訴學生具體的知識,包括構詞法、修辭方式、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具體內容,這是學生進行思考的前提,也是工具。但這并不是語文教學的結束,而是開始。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我們認為,對于中學語文教育,文化的概念不宜過于寬泛,以常規的是非觀,榮辱觀為主導即可,過于開放的文化思考,會將本來迷茫的青少年引入一個更加惡性的思維環境。但對于中學教育,又切不可置文化教育于不顧,只是談些文法寫法,鑒賞手段等,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會認為語文學習寡而無味。
其次是關于語文能力提高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譚先生談了兩點,我覺得最為切中時弊,一是寫作能力的提升,一是閱讀鑒賞能力的提升。同時譚先生再講胡明揚談語文教學一節時強調,文學鑒賞能力加寫作能力并不完全等于語文能力的提高,還包括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化修養的提升。而這種修養提升的途徑,則主要是通過鑒賞與寫作,那么這里就要求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通過有限的語言知識把文化素養的部分滲透進去。
第三部分,譚先生著重從鑒賞分析的角度,通過亦莊亦諧的語言,為我們呈現了一堂優秀的語文教學案例,其中對“落英”的考據與解釋,對古代詩歌中地名的解釋,無不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譚先生是站在學者的高度,為我們呈現詩歌的魅力,而回到中學語文的課堂,我們必須首先給學生一種踏實的文化暗示,回歸課本,真正把課本講得鮮活才是中學語文教師的過硬功夫。其中,譚先生所講的內容中,談到“貌離神合”詩歌表現的穿透力時,“境同而情異”“理殊而趣諧”這兩個詞組,就恰恰規范了學生在詩歌鑒賞方面的答題用語,高中詩詞鑒賞環節,相當一部分考題,出現在兩首主題相近的詩詞之中,這樣的詞組使用頻率相當高。這既是學會的宗旨之一,也是這場講座為一線教師“解渴”的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