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9: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
(1)政策支持。美國非常重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在這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制度體系。20世紀70年代初在《社會保障法》、《人力開發培訓法》等法案的基礎上,美國政府頒布了美國官方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的綜合性法規《綜合就業與培訓法》。1974年,美國把生涯教育定為全國重點項目。1976年,美國政府通過《均等就業法案》,該法案規定,所有公民均擁有平等的就業機會。1994年美國頒布了《學校與就業機會法》,將生涯指導范圍擴展到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所有學生,把學生所必備的知識、技能以及工作經驗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些政策上的支持極大的推動了美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運行,美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證。(2)經費支持。美國在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方面,除了通過政策法規保證其順利實施外,還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這也為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必要條件。美國政府在1971年撥款900萬美元,資助各州進行“生計教育”實驗,1973年又撥款1.68億美元推廣“生計教育”實驗,1977年美國國會眾議院還專門通過了一個“生計教育五年計劃”,并撥款4億美元支持其實施。由于政府大量資金的支持,美國的“生計教育”項目得以順利的實施,很多新課程得以開設,教學條件大大改善。美國“從學校到就業”教育改革也有多渠道的資金來源。其資金支持主要有三種形式:由聯邦政府專門提供的“種子資金”和“過渡資金”,以及除聯邦政府專門撥款之外的“后聯邦資金”?!胺N子資金”,由聯邦政府撥款到各州的“從學校到工作”委員會,是該項目得以啟動的資金;“過渡資金”是成果保持的后續資金;“后聯邦資金”是指從其它聯邦機構或社會公共及私人機構、各州或當地的企事業部門以及各州建立的合作關系中獲得的額外資金。另外,美國勞工部在政府的資金資助下,建立了覆蓋全美的職業指導和就業網絡,及時就業相關信息,從而在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大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就業信息。勞工部下設勞工統計局,負責采集美國不同時期就業市場的需求狀況,預測未來的就業需求,為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3)機構設置。美國于1913年創建“國家職業指導學會”,1983年更名為美國輔導與發展學會,從職業指導實現向生涯輔導的轉變。大學生生涯輔導由大學生輔導協會的下屬部負責,由咨詢學、心理學、社會工作等不同心理健康領域的專家組成。美國實行分權管理制度,設全國職業信息協調委員會,在州和地方也成立了州立職業信息協調委員會。職業信息協調委員會越來越多地擔負起在全美范圍內收集和有關的職業信息,被雇員、學生、經濟計劃者和求職者獲取并加以利用以制定生涯決策,解決生涯問題。
二、社會的廣泛參與
(1)協會。美國在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方面獲得了眾多社會機構的支持和服務。這些社會機構有各種協會和團體,服務方式靈活多樣,為美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不同的途徑。美國生涯技術教育協會通過收集大量的職業與教育信息,通過報告、公報、年報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各界提供最新的職業教育發展動態。它和美國國家教育機構有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對美國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起著重要的作用。另外,“美國學校輔導協會”為學校輔導制定了全國性的學校輔導工作標準,以便于輔導工作的執行與評價。(2)中介。在美國,中介機構在學生就業方面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介構筑了大學生、高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橋梁,增加了大學生與用人單位接觸的機會,從而增加了大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工作的概率。在美國,與職業生涯輔導和就業指導有關的中介組織非常多。它們對美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著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3)企業。美國學生從中學開始就可以到當地的企業參觀、學習,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了解不同的職業和工作崗位,從而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這樣,學生以后的學習目標會更加明確,而不是漫無目的。美國的這種模式得到了企業的大力支持。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在洛杉磯城,建立了“社區生計教育聯盟”,作為85個企業和公司的一個聯合組織,對所有學生提供綜合性生計教育;同時,洛杉磯學區還同其他9個學區在加利福尼亞州聯合開展普遍實施的模式。達拉斯城也于1972年在80畝廣闊的校地上建立了一個花費2510萬美元的“斯凱林生計發展中心”。企業和各種聯盟的支持為學生走出課堂、接觸社會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機會。
三、高校的不懈努力
(1)實施機構。美國高校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也非常重視。美國高校的職業生涯指導機構設置科學合理,從而保證職業生涯指導工作順利、高效、獨立的開展。高校一般都設有比較規范的職業生涯指導機構,如職業生涯服務中心、就業指導中心或職業生涯規劃機構等。美國高校在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方面除了設有專門的部門和辦公室,還擁有資料豐富的圖書室和服務周到的咨詢室,配有先進設備的職業生涯發展實驗室并能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大量的招聘信息。(2)實施形式。美國高校的職業生涯指導機構的基本職能之一是組織開展校園招聘活動,從而讓學生增加與雇主見面的機會。同時,學校還定期舉辦專題研討會,包括求職面試技巧、簡歷的制作、商務禮儀等內容。同時,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決策,如開設專題研討會、進行模擬面試、心理測試、職業指導和安排實習等,從而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周到的服務和幫助。(3)實施內容。美國高校的職業生涯發展課程主要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和求職策略與技巧等,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所有在校學生均可選修這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對學生自身的職業生涯探索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包括心理測試、職業測試和職業規劃進程設計等,是專門為大一、大二學生設計的,心理測試和職業測試的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開發自身的職業技能,進而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選擇。學生通過相關測試,可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性格、價值觀、興趣愛好等,從而更加科學合理的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求職策略課程主要針對大三、大四的學生,包括如何撰寫求職簡歷、面試的技巧、求職禮儀等內容。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學會如何準備個人簡歷、掌握相應的求職技巧,并懂得如何塑造自身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氣質。
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是一個長期和漸進的過程,它需要學校、社會和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美國政府、社會及高校都非常重視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其在政策立法、資金支持、社會參與、課程開設等方面都保證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順利實施和開展。
參 考 文 獻
[1]CharlesP.Chen,Counselor and teacher collaboration in classroom-based
career guidance[J].Australian Joum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5(14):18~29
[2]羅漢書.職業生涯教育的國際經驗剖析[J].教育研究.2005(7):
42~45
[3]胡元聰,黃曉梅.職業生涯規劃實踐的國際比較及我國的改革方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8(5):32~34
[4]趙立新.國外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與啟示[D].福建師范大學.2006:11
[5]王顯芳,洪成文,李然.美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質量研究
[J].比較教育研究.2008:56
論文提要:目前,全國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使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尤顯意義重大。本文從實際出發,在分析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的基礎上,對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用人機制市場化、經濟體制轉軌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社會整體就業壓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成為高等教育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2007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為495萬人,2008年更將達到559萬人。因此,在未來就業形勢仍比較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很有必要及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科學認識就業環境,樹立明確的目標,在四年有限而寶貴的時間里掌握有效的知識和技能,發揮個人特長,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涵義及其意義
職業生涯是指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由于心理、社會、經濟、生理以及機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工作、職業的發展變化。職業的發展是個人發展中的一個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個一生并涵蓋個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個人所處的環境、文化氛圍的方方面面。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評定,確定一個人的事業奮斗目標,并選擇實現這一事業目標的職業,編制相應的工作、教育和培訓的行動計劃,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開展職業生涯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有助于大學生了解自我、了解社會,在就業時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無的放矢。通過開展職業生涯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特性和潛在優勢,根據自身的性格、興趣、能力進行合理的、全面的定位,并緊密結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平臺。其次,職業生涯規劃能夠讓大學生實現自我超越。大學生在充分認識自己,客觀分析環境的基礎上,科學樹立目標、正確選擇職業,并運用適當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職業生涯中的困難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從而獲得事業的成功。再次,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擴大自己所需要的人生資源,并將不同的人生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與規劃,實現動態的發展。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還比較淡薄。目前,雖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真正普及還遠遠不夠。大部分在校大學生沒有進行過職業生涯的思考和規劃,尚未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和對自己人生發展與就業的意義。他們在大學里除了讀書和參加相關活動之外,對“將來如何發展”、“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等問題從未做過認真考慮,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缺乏認真的準備。有些大學生把希望寄托于學校、老師和家長。另外,一部分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和重要性沒有向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宣傳。
2、高校缺乏完整的職業生涯輔導工作體系。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將個人的自我規劃和學校、社會的職業生涯指導結合起來進行,不是僅靠幾個指導教師和幾場講座就可以完成的。目前,有些高校還沒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按比例投入資金和人力來發展職業生涯教育。而是把工作重點放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安置、派遣等層面上。由于缺乏對學生的系統培訓和教育,使學生把職業規劃與求職技巧、參加招聘會等同起來。
3、缺乏專業和有針對性的測評工具。測評是職業生涯規劃中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它包含了對個體的生理、認知以及情感的測量和評價的過程,是一種復雜的、跨學科的技術。職業測評能使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氣質、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點,作為學生未來職業規劃的參考。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測評工具是針對社會群體開發的,并不適合大學生這一群體。國內的測評,也主要是引進歐美職業生涯規劃系統,這種“引進”會因東西方文化、價值觀差異和翻譯偏差而產生問題,但本土化的修訂還遠遠不夠,一些測評軟件中的常模也并不完全適合我國學生的特點。
4、缺少專業化、職業化、長期穩定的工作隊伍。全國大部分高校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人員,一般是由從事學生工作的副書記、輔導員來進行的,專業化水平有限,缺乏相應的知識背景和專業技能。專職的授課教師比較少,進行相關理論研究的專門人員尤其嚴重不足。呈現出從事就業指導實踐工作的沒有系統的理論研究,從事理論研究的沒有從事就業指導的實踐工作,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由于部分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專業化、職業化還沒有普遍推開,在從事一定時間輔導員工作后就會面臨“轉崗”的局面,也造成了這支隊伍的不穩定。
三、解決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問題的對策
1、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社會的發展深深影響著我們生活、工作的方式,進而影響我們對職業的規劃和追求。作為社會劇變的產物,生涯規劃已成為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重要任務。首先,高校要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和學校發展的重要性,樹立一種注重學生全面發展,開發學生潛能,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第一要務的教育理念。其次,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要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讓學生主動地、熱情地、負責地參與到自己的生涯規劃中來,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在學校和廣大學生中開展起來。
2、構建系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將職業指導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就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列入教育計劃之中。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科研機構等機構,學校領導、專業工作者、兼職輔導員、班主任和專業教師等人員組成,各類人員齊抓共管,共同發揮作用,適時地為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和咨詢,并結合工作實踐開展研討活動。重點推行四年職業規劃項目。從學生一進校就進行職業教育,第一年幫助學生對就業市場的狀況進行接觸和了解;第二年要幫助學生發現和了解自己的特性、興趣和專長;第三年要幫助學生收集企業、用人單位資料和市場需求,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對選擇職業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導學生進行寫求職信,參加面試等專題訓練,幫助學生收集就業信息,舉辦各種就業市場活動。這種就業指導貫穿學生的大學生涯,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增強就業能力和做好就業準備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3、加快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建設是關鍵。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針對不同的專業,編寫相應的就業指導教材,設置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實踐活動、文化素質等教育課程,課程的設置要有前瞻性,使學生了解學科相關職業最前沿的動向與發展??梢允蛊髽I最新的生涯規劃成果、經驗教訓、管理理念進入教科書,縮減學校教育與社會應用之間的差距。改革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實行基礎知識教學講授法、環境意識教學調查法、模擬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實踐法以及案例教學法。
4、選擇和開發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系統和測評工具。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特殊性。因此,高校應充分認識到職業測評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管理教育和職業選擇中的作用。挑選和引進合適的測評工具,憑借內部人員或與外部的測評機構共同開發。通過科學、完善的測評手段,給予所有學生而不僅僅是畢業生完整、科學的自我認知。高校在選擇和開發適合的測評工具時,應從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出發,注重專業性、實踐性和經濟性的結合。
5、加強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專業強、素質高的職業指導教師。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師。一個專業的職業指導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方面具有較廣博的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較開闊的視野以及一定的實踐經驗,具有良好的知識運用能力。要通過加強管理和培訓,提高就業指導人員的素質。對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理論和實踐、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人才測評與統計、就業求職心理研究、勞動人事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專業培訓。使他們熟知大學生就業政策、就業管理業務、就業教育方法。同時,教師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專業的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服務。
關鍵詞:職業;職業生涯;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2-0196-02
一、發達國家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體系
(一)帕金森的職業——人匹配理論。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帕金森教授于1909年在《選擇一個職業》一書中提出人匹配理論。闡明職業選擇的三大要素或條件:一是應該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態度、能力、興趣、局限和其他特征。二是應清楚地了解職業選擇成功的條件,所需知識,在不同職業工作崗位上所占有的優勢、不利和補償、機會和前途。三是兩個條件的平衡。
(二)霍蘭德職業性向理論。職業生涯規劃是個體的人格特質等在職業生活中的表現和延伸,同一類型的職業通常會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質的人。而具備共同人格特質的人對許多事件的反應模式也是極為相似,他們創造了具有某一特色的職業工作環境。在同等條件下,人和環境的適配性或一致性將會增加個體的職業穩定性、工作滿意度和職業成就感?;籼m德假定大多數人可以歸為六種類型:實用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事務型。而工作環境類型也可以分為這六種。
(三)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家金斯伯格(1951)對青少年職業選擇的過程與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職業生涯發展的幻想期、嘗試期、現實期三個發展階段。Super(1953)根據自己“生涯發展形態研究”的結果,將職業生涯發展劃分為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共五個階段。John Holland(1960)創立了人格類型理論。他認為,職業選擇是個人的人格特性的呈現與延展,人格是決定一個人選擇何種職業的重要因素;人們受某些能夠滿足自身需求、能夠施展個人興趣能力以及社會地位得到普遍認同的特定職業的吸引。
(四)職業錨理論。施恩提出了職業錨理論。職業錨也稱職業系留點,實際上就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點。學者們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確定了五種基本的職業錨類型:一是技術(或職能)型。技術(或職能)類型的人追求在技術(或職能)領域的進步及應用該技術(或職能)的機會,為了獲得在技術(或職能)上的成就感。二是管理型。管理型的人青睞于管理職業,致力于管理能力和權力的提高。三是自主(或獨立)型。自主(或獨立)型的人希望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追求的是寬松、自在、獨立的工作環境,少受外界的干擾,最大限度地擺脫外界的約束。四是安全(或穩定)型。安全(或穩定)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安全與穩定感。五是創業型。創業型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屬于自己的事業或成果,具有較強的冒險精神和獨立探索能力。
二、發達國家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的特點
基于上述職業生涯理論,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發展,特別是與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踐結合,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特點。
(一)時間早。在歐美國家,職業生涯輔導教育從中小學就開始。在美國,從中學起就開設職業指導課程;在英國,1997年國家政策規定13—19歲的青少年必須接受職業生涯教育,而到了2003年,接受職業生涯教育的時間提前到11歲,英國政府強調職業教育和職業指導應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
(二)形式多樣的職業生涯輔導機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有形式多樣的職業生涯輔導機構,在美國有的稱為“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有的稱為“職業介紹與就業輔導中心”,在加拿大有“就業辦公室”,在澳大利亞有“就業服務中心”。這些名稱多樣的職業生涯輔導機構在高校是常設機構,設有中心主任、輔導人員及其他工作人員等,職業生涯輔導機構在高校學生事務中,在學生職業發展上承擔著重要的作用。
(三)高素質的輔導人員。職業生涯輔導機構的工作人員具有職業化、高素質的特點,職業生涯輔導人員須具有輔導學、咨詢學等相關學科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并且通過國家職業生涯輔導考試且具備一定年限的工作經驗。知識結構與能力上,要求具有職業發展理論、個體及團體工作技能、項目管理、咨詢、特殊群體指導、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和工作能力。
(四)全面、個性化的輔導內容。輔導機構提供就業單位信息、職業圖書館、模擬招聘、跨地域招聘信息、行業發展、實習等非常全面的關于職業輔導的內容。并且輔導機構提供一對一的咨詢服務,學生可以通過在輔導咨詢室里與輔導老師面對面的專門的交談從而獲得細致的個別指導。
(五)社會組織的支持。社會是一個大的系統,教育是大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學校如果脫離社會的支持那么學校教育將不能有良好的成效。發達國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旨在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脫節的問題。美國有“社區生計教育聯盟”等,這些社會機構在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區、參加社會實踐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為學校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作為社區模式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運用政策引導、制定法規,要求社會相關各部門要為學生熟悉各種職業提供便利條件,各企業、事業單位、工廠要和學校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參觀和實習,以熟悉各專業、職業和工種的機會,以利于學生在職業上有正確的認知并作出正確的選擇。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管理;實施策略
職業選擇是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過程,而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基于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職業觀念做出的行動,該行動會伴隨著人的身體和心理的發展而相應發展。從這一理論層面來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管理工作就有必要貫穿于大學生活的始終,并在這一整體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的目標循序漸進地來制定具體的相應方案。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事實上就已經經歷了對職業生涯的認識、探索以及不斷修正的過程,但上述階段是大學生在較為懵懂的狀態下自發形成的,并沒有形成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因此,在進入高校后,大學生有必要接受新的職業生涯規劃管理工作,從而使職業生涯規劃更加科學化、系統化,基于此,下文作出如下探討。
1 樹立先進的職業生涯教育理念
1.1 以學生為主體,借助外部各方力量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是一項長期化和系統化的教育活動,同時還體現出一定的個性化特征。具體而言,第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學生認識到主體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自我的主體作用,從而幫助學生能動地確定目標以及選擇合適自己的生涯發展道路;第二,要協助大學生規劃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發展方案,并進行認真評估。上述兩項措施均離不開高校、家庭以及社會各方的積極協助,這是由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一項連續性和系統性的龐大系統工程,僅依靠學校教育,或是僅僅依靠家庭教育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該樹立系統關聯,以學校為核心針對學生個體,有效整合社會以及家庭的力量,共同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發揮合力作用。
1.2 充分挖掘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潛力
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引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走向成功是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最終目標。這一目標離不開結合大學生的技能專長以及興趣愛好,對大學生職業生涯潛力的充分挖掘,從而確保他們能夠充分發揮初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興趣,并能夠帶著興趣促成自我工作價值的最大化體現以及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1.3 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職業指導教育沒能去發掘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沒有去深入發現大學生的職業興趣,并且忽視了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持續發展,而是著重于對大學生求職面試技巧等一系列指導工作的關注,這就導致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對求職懷有緊張心態,在采取就業行為之前生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從而致使其在今后的具體工作實踐中缺乏足夠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工作創造性也就無從談起,職業生涯因此也就無法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因此,為大學生提供的職業生涯教育必須結合大學生自身的興趣特點以及社會需求的動態變化,以學生終身發展為著眼點來精心設計職業生涯教育方案,引導學生明確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并由此開展一系列針對性強的教育活動,從而實現其職業生涯的持續發展。
2 分階段設計職業生涯課程體系
2.1 大學一年級可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引導期
大學伊始,高校首當其沖地要幫助學生由高中觀念快速過渡到大學觀念,這就需要學生完成角色的轉變以及學習模式的改變,重新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從而能夠適應新的環境。在此前提下,要針對大學生個體,對其優勢和劣勢給予深入的分析和客觀的評價,從而能夠讓學生對自身的優勢劣勢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然后,高校還應該相對學生介紹宏觀就業環境的變化以及行業需求、人才需求的變動狀況,從而讓大學生能夠對未來幾年來的就業背景和就業趨勢能夠有一個總體的把握。
2.2 大學二、三年級可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定向期
經過一年的大學生活之后,大學生已經能夠輕松應付遇到的各種問題,逐步能夠適應大學生活,針對這一時期,大學生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自身未來到底是繼續深造還是就業進行考慮,并在這一過程中討論和老師的科研項目來檢驗自己的知識技能,通過參加學生會或社團等組織來鍛煉自身的各種實踐能力,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質。并且,大學生在這一階段可以開始嘗試各種有益的兼職活動,并在教師的組織下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不斷提高自己的責任感的同時,形成團隊合作意愿,增強克服挫折能力,并增強諸如計算機操作、英語交際等各種實踐能力,以上述成績作為大學生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標,從而為后續的職業生涯規劃奠定堅實的基礎。
2.3 大學四年級可作為職業生涯規劃的沖刺期
在這個時期中,高校教學課程要設置應逐漸偏向于對大學生的就業輔導為主,以此讓大學生做好充分的職業準備。具體而言,一是為了使大學生了解國家的有關就業政策及各種法規,要對他們提供完善的就業政策指導;二是為了能夠幫助大學生勇敢地走向就業市場,并參與其中的激烈競爭,客服求職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要對其開展就業心理輔導;三是為了能夠讓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能夠拖印而出,就應該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求職技巧指導,一方面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作為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還可聘請校內以及校外專家進行諸如面試技巧、求職簡歷撰寫技巧以及禮儀方面的技巧等,通過這些實際操作輔導來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戰經驗。
3 建立完善大學生職業規劃輔導體系
完善大學生職業規劃輔導體系主要包括學校的高層領導、學生工作處、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輔導員以及其他校內組織。
第一,高校的高層領導不僅是學校發展戰略的制定者,同時也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最高指導者,因此,高校高層領導者要立足于學校的發展戰略,對大學生需要發展的能力進行預判,從而決定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并由此進一步形成詳細的發展框架,在這一過程中,高層領導要和高校其它組織者以及校外相關機構共同對學生職業生涯輔導體系的制度進行設計,并進行系統的規劃和管理。
第二,學生工作處。學生工作處是面向全校學生的學校學生管理重要機構,一般來說,輔導員的很多工作職能隸屬于學生工作處。而輔導員有正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的直接輔導者,因此,學生工作處對輔導員的管理和培訓等一系列工作也能夠為大學生職業生涯產生重要的作用。此外,學校的學風建設以及學生的學習成績、心理健康狀況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也需要學生工作處給予大力支持。
第三,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體系中的重要職能機構,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主要職責是對專業輔導人員及輔導員進行培訓,以推行以生涯輔導為基礎,進行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應該在就業協議書的管理、就業信息的、開展職業測評,職業心理輔導和咨詢,畢業生招聘會的組織等一系列環節提供專業服務。
第四,高校輔導員。如前文所述,高校輔導員在很多工作時間內都和廣大學生進行直接接觸,通過對學生生活和學習的觀察、管理和反饋以及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來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能力,因此,輔導員對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狀況以及心理動態變化最為熟悉,這就需要輔導員積極培養學生的就業意識和就業能力,輔導學生主動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并在整個過程中持續關注學生的心理簡況狀況,發現問題時,要通過雙向互動交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來使學生的心理狀況進入正軌。
4 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測評
自我認知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并且非常復雜的問題,從目前來看,大學生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對自身興趣取向、能力程度以及個性發揮等方面都處于感性認知狀態,或直接根據個體的既有經驗來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判斷,因此,這一認知過程明顯體現出主觀性。對于大學生而言,職業測評以心理測量為基礎,對人的素質進行科學、客觀、標準的系統評價,是心理測量技術在職業管理領域的應用,其目的在于能夠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這就需要借助心理學中對于的心理測量的研究成果,對大學生的自我能力、興趣、個性采用科學的手段進行測評,以建立一個更為科學、客觀的自我觀念。測評建設主要是人員建設和測評手段建設:一是需要有專業的人員測評,給予測評對象科學、客觀、公正的測評和解釋;二是需要科學、完善的測評手段,給予測評對象完整、科學的自我認識,從而一方面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自身的職業興趣和職業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夠評定初大學生的其個性特征以及職業傾向性。
參考文獻
[1] 程社明,你的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M],北京:北京改革出版社,2005年版.
[2] 肖建中著,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
1988年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出版了《大學生求職擇業指導》,由此開啟了在我國高校開展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2007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又下達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通知要求要認真落實〔2007〕26號文件關于“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的要求,并從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最近幾年,教育部又陸續出臺了一些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政策和文件,這些文件均反應了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發展趨勢,就業指導工作從無到有,從單純針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到貫穿高等教育全過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從宏觀調控到針對課程建設的微觀指導。
揚州市職業大學從2009年開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了“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課程,課程安排在大三學年的第五學期。教學內容包括生涯規劃、就業指南、創新創業等,計32學時。實踐六年來,對學生的就業、創業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但同時,也有學生抱怨這門課程開設時間太遲了“在我畢業前一學期開設,我都浪費了兩年的光陰。如果進校就有這樣的課程,如人生規劃、職業生涯規劃等,那也許我的大學會更有競爭力”。于是在經過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旅游管理專業、酒店管理專業率先在2014級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旅游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時間安排在第一學期。
一、“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踐探索
(一)課程性質與目標
“旅游職業生涯規劃”作為旅游管理與酒店管理專業的職業拓展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8課時,0.5個學分,是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課程體系的先導課程,更是人才培養方案中大學生創新教育部分。
“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基于高職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態度、知識、能力的需求,以學業規劃、職業意識為導向,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引導大一新生科學認知自我,制訂個人學業規劃,明確學習目標,培養求知探索的精神,對大學的學習尤其是專業學習起促進的作用;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形成科學的職業生涯發展觀;也更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握社會對本專業人才需求動態,調整就業預期,確立科學的求職觀。
(二)課程內容
“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先導課程,它的授課對象是剛進入大學校園的一年級新生,教學內容主要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知職業生涯規劃:(1)認知職業生涯。(2)描繪人生彩虹。(3)掌握職業生涯設計步驟。目的是使大學新生意識到確立自身發展目標的重要性,思考未來職業與所學專業的關系,逐步確立長遠而穩定的職業發展目標,增強大學學習的目標性和積極性。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特點以及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是讓學生思考“如何度過大學時代”,從而學會分析影響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等。
第二部分,認知旅游行業與專業:(1)分析旅游業發展的宏觀環境。(2)認知旅游管理以及酒店管理專業。(3)了解旅游行業職業資格的認證。目的是使大一新生了解職業,學習決策方法,了解專業背景和專業的就業現狀,熟悉所學專業及就職要求等。教學重點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宏觀環境,教學難點是從了解專業到堅定專業學習的態度。
第三部分,認知自我:(1)探索個性自我。(2)探求職業自我。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具體的職業要求和自身的氣質、性格、興趣等個性特征,以勝任未來的工作。學生能夠積極關注自身的職業特質,不斷審視自我,從而按照即將從事的職業不斷磨練自己,甚至重塑自己的個性。教學的重點是學生知曉性格等存在可塑性,教學的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積極關注自身的職業特質,不斷審視自我,不斷磨練自己,甚至重塑自己的個性。
第四部分,旅游職業規劃設計:(1)撰寫旅游職業生涯規劃。(2)學會規劃的執行。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旅游職業生涯規劃書的基本格式和核心內容,掌握撰寫職業生涯規劃書的基本要求,了解升學、自考及其相關的學業活動,執行職業生涯規劃書所要求的。教學的重點是職業生涯規劃書的撰寫,教學的難點是職業生涯規劃書的執行。
(三)課程教學方法
本課程是純理論課程,主要采用講授教學法。但同時,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課堂小組討論、優秀畢業生實例分享等,以游戲、活動分享吸引學生、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如“認知職業生涯規劃”的作業,我們設計的是“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工作場景”“設計五年后自己的名片”等,學生非常感興趣,作業效果很好。在教學“認知旅游行業與所學專業”時,帶領學生參觀旅游實訓基地,讓學生有較為直觀的對旅游行業的感性認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罢J知自我”的教學采用課堂小組討論,學生互相分析個性特征,選擇一種測評工具,測評自我個性、職業興趣等,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課程考核
引入形成性評價理念,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時間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結合課程特點,合理地確定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的比例。平時考核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考勤、回答問題與討論、作業和實踐操作技能情況、小論文的撰寫能力等,期末考核側重綜合運用能力。以完成“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作品為主要內容,挑選優秀的作品進行評比表彰,并在今后的三年跟蹤觀察,全面了解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執行情況。
二、“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效果評價
為了準確地了解學生對“旅游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的認識及課程的教學效果,我們從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近一年的時間,分別對2014級和2015級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研,共發放問卷240 份(每年級各120份),回收有效問卷240份。問卷內容包括“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重要性、課程對學生的指導、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滿意程度以及建議等,從而來研究如何把職業生涯規劃貫穿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的全過程。
(一)課程開設很重要,開設非常有必要
我們從調查中了解到,2014、2015兩屆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認為在大學新生中開設“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很有必要,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有86%以上的學生認為課程開設非常重要,而認為“沒必要”開設的學生為“零”。由此可見,“旅游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的開設對學生還是非常有用的。
(二)學生對課程總體比較滿意
從表2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體上是比較滿意的,高達90%的學生對課程內容比較滿意,超過90%以上的學生對授課形式比較滿意,95%的學生認為課程具有實用性,總體學生參與度較高。
(三)課程對學生的自我認知、職業認知、行為變化等分析
為了了解課程對學生的指導和幫助,我們設置了五條問卷題,分別從“自我認知”“綜合素養”“職業認知”“求職信心”“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等五方面了解是否有幫助作用。
從表3可以看出,“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學生的“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等有較大的幫助,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求職的信心,從而在大一時就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為實現將來的職業目標打下扎實的基礎。
從我們的調查數據可以了解到,“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學生自我認知、綜合素養有一定的增強作用。絕大部分的學生在自我個性、學習態度等方面有了較大改善,并能根據職業的要求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作出較為完整的規劃。
(1)培養了學生的職業意識。學生在問卷上這樣寫到:填報志愿時糊里糊涂的,進校后對專業不了解,更談不上對職業的認知。但上完這門課程后,終于對我國的旅游宏觀環境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學習旅游管理專業出來后干什么,從事什么工作,自己適合在什么崗位上工作,有了一定的職業的概念。這三年我要不斷的塑造自己,努力讓自己的能力等適合今后崗位的要求。
(2)學生能比較合理地對自己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有位學生這樣寫到:我是第一次聽到職業規劃這個名稱,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職業規劃,也從來沒有對自己的生活進行過規劃。學完“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后,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做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職業規劃,規劃了我大學三年要做的事情,畢業三年后的工作愿景。老師,我現在正在按規劃中的目標努力。
(3)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較多的學生這樣認為:上高職不是很理想,以為以后自己的人生會很糟糕,將來的工作也不會很理想。但“旅游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給我了信心,我對將來的工作很有信心,但前提是要在大學三年認真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更有學生這樣說:開學第一課就是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對我們新生很有必要,它讓我們知道要怎么度過大學三年,大學應該怎樣上,不至于“墮落”。
(4)提高了學生的自我認知。有一些學生這樣說:糊里糊涂的進入大學,對大學、社會都充滿好奇,但同時對未來又感到迷茫甚至焦慮。對于這些困惑,職業規劃給出了解答,那就是學生入學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認識自我,只有找到和自己性格、愛好相契合的職業,才能工作高效,身心愉快。
三、優化“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對“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調查,我們了解到,雖然課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同時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如師資力量不足、課時不足、教材缺乏、實踐內容缺乏等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亟需優化改進。
(一)完善“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以提高教學的效果
目前旅游管理專業只是在大一新生進校時開設了8課時的“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也僅僅是認知了職業生涯規劃、認知了旅游行業與專業以及一個自我的認知,最后對自己的旅游職業生涯做了規劃。內容還是相對簡單與單一,缺乏系統性,學生普遍反映課時較少。除此外,學生在畢業前一學期學習“就業與創業指導”,內容更多是對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指導。
美國溫索普大學(WinthropUniversity)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值得我們借鑒。它不僅重視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一年級課程內容著重自我認知、自我評估,為職業生涯規劃做好準備,二年級課程內容著重對行業與專業的了解探索,確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三年級確定自己最終的職業選擇,四年級制定職業規劃并實施。
作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更是應貫穿大學的全過程:一年級課程內容著重自我認知、自我評估,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提高綜合素養,并初步了解旅游行業與專業,確定職業發展目標;二年級課程內容更進一步熟知旅游行業與專業,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培養職業意識,并評估一年來自己的學習成果;三年級著重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的培養,為順利走上社會做好充分準備。
(二)加強“旅游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建設以提高教學水平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及隊伍建設的幾點意見》中明確指出:要盡快提高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把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擺到整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
從我們的調查中了解到,目前很多學校的“職業規劃課”老師絕大多數由“兩課”老師擔任,或者輔導員兼任。他們擔任“職業規劃課”教學的優勢是與學生接觸較多,對學生的狀況比較了解,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或者需求對學生展開相應的職業指導,所謂因材施教;劣勢是他們對專業知識、行業近況不甚了解,在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職業目標、職業理想指導時,不能很好地與行業緊密聯系。
理想的“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老師應該不僅熟知就業政策和與就業相關的法律法規等,還必須對旅游管理專業、旅游行業的就業環境非常熟悉。一年級可由輔導員擔任課程教學,二年級由專業課老師擔任教學,三年級由專職的就業指導老師擔任,或者還可聘請行業專家、用人單位人力資源經理、優秀校友等作為兼職老師,到學校開展講座,讓他們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最直接、最真實、最符合社會實際的就業指導,從而給學生最真實、最感性的認識,及時了解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三)改革“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學質量
一是根據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引入形成性評價理念,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時間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結合課程特點,合理地確定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的比例。平時考核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考勤、回答問題與討論、作業和實踐操作技能情況、小論文的撰寫能力等,期末考核側重綜合運用能力。
二是引入發展性評價理念,每一階段的教學考核結束,并不意味著考核就結束了,后一階段的學習、綜合表現是否能執行“旅游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上的要求,也是我們考核的重要方面。學生在整個三年的學習中能否按照當初的目標、要求實施,是我們跟蹤考核的重要指標。
【論文摘要】素質教育在當今社會職業素質中具有重要的培養意義。職業素質培養則是整個職業穩定發展和忠誠度的核心。為了提高高職高專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效率和效益,高校和社會都要為職業生涯發展創設優越的條件和環境。職業素質是職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也影響了高職高專學生所獲得的職業崗位,影響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高職高專的大學生能否在社會中生存,畢業前的就業指導和就業管理非常重要,在校時應當及時有效的加強職業素質的培養,使高職高專的學生能在社會立足,逐漸成為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為他們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能否符合職業生涯的發展是高職高專學生就業能力的體現。當今社會,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不僅面臨就業困難,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也很難招到符合崗位要求的人選,所以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率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為用人單位的需求與大學生職業素質不相符合。要解決這類矛盾,并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增強大學生的就業成功率;因此,職業素質的培養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直接影響職業素質在用人單位招聘標準中的地位。將高職高專學生的職業對象、性格、事業、行業和職業崗位相融合,讓學生想做、可以做、能做、做得好,在這種意識基礎上,對高職高專的職業素質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高職高專學生所期望所擁戴的,同時還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階段是學生職業生涯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自己在職業生涯中起關鍵性作用。所以高校教育、就業管理以及就業指導,是學生職業素質形成的轉折點,培養成效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成功率。
一、高職高專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職業的素質的含義是指從業人士在心理和生理條件基礎上,通過職業培訓、教育培訓、職業實踐、自身學習等有效途徑發展起來的,在職業生涯中起關鍵性作用。
通過社會學習和實踐培養職業素質,主要體現在:決定職場競爭成敗的關鍵,是穩定事業、能否成功的前提;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是用人單位選人的標準。在校期間,學生已屬于半個社會人士,因為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那時起心理上就已經萌發了如何從事職業的意向,并在內心深處勾畫了自己的未來。但是,這種意向一般僅限于對專業知識的認知,在素質培養上還沒有建立起來,并且沒有培養職業素質的目標。這主要是因為:在于對就業信息的了解不夠,很多大學多只是掌握老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知識,甚至有的學生到了畢業的時候才會主動(被動)的去接觸與就業有關的信息,致使同學們錯過了最好培養職業素質的時間。
近幾年國家招生的政策顯示,本科高校招生人數比列開始下降,高職高專學校招收規模開始擴大。國家教育部在一定的程度上對本科人數進行了限制,增加了高職高專的學生人數。大學生畢業需要就業人數日漸居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標準也越來越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職高專大學生就業的難度。高職高專大學生要在就業中立足,學校職業素質培養是關鍵。職業素質的培養意義體現在:它是求職成功的關鍵條件;決定大學生獲得職業崗位;更影響職業的穩定發展。所以高職高專大學生必須要具有高質量的職業素質,促使自己成為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為自己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定的基礎。
二、高職高專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具體內容
高職高專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需要從六個方面進行:
(一)道德素質
道德素質的培養關鍵從自身出發,增強道德認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修養、道德行為、以及遵循組織紀律意識等內容,這里所講的就是職業道德。
(二)能力素質
能力素質在職業生涯中影響發展的高度,一般能力是指智力方面,而智力屬于人的基本能力,包括了思維方式、記憶強度、想象空間、情感能力四個方面。特殊能力一般是在后天逐漸培養和實踐展現出來的,包括管理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能力、領導能力等等。
(三)專業素質
大學生在校期間都有自己喜愛的專業基礎知識,更有突出的專業技能。在激勵的社會競爭中,專業技能的掌握是職業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專業素質的培養包括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等等。
(四)社交素質
現在很多大學生熱衷于創業,在奮斗過程中,“人脈“的打造是創業的基礎,也是今后事業成功的保障。大學生應該與優秀的人多接觸、多交流,通過他們學到更多的社會經驗和社會交際能力,促使自己進步?!坝袎毫Σ艜袆恿Α本褪侵v的這個道理。社交素質體現在社交能力、語言表達、社會適應這三個方面。
(五)學習創新素質
“活到老,學到老”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具備的基本態度,而創新的能力、創新靈感來源于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中。如今社會科技高速發展,若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就必須保持時刻學習的態度。學習創新素質包括學習態度、信息掌握、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增強。
(六)身體健康素質
職業生涯的開始是大學面對人生的重大轉折點,是步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重要階段。身體健康素質體現在兩個方面: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俗話說“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我們體會到身體的健康對剛步入職場的大學來說是非常的重要。以前的創業者大多不顧及自己的身體,這是很愚蠢的做法。身體健康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很重要,要時時刻刻以身體健康為重要目標。大學生就業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知識程度高社會能力低;情緒波動大控制能力低;自我意識高社交能力低,因此,及時做好大學生的心理輔導,這是增強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關鍵。灌輸和諧思想,培養和諧的心態,大學生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烈的合群心理要求,人際交往的過程促使大學生在心理上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對形成健康的身體素質具有很大的幫助。
三、高職高專學生職業培養的方法和有效途徑
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因素、知識因素、社會能力、計劃能力、組織能力、人際關系能力、領導能力、工作經歷以及自身的一些情況等,都是影響高職高專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因素。
(一)培養職業理想從日常學習生活中積累
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人的素質得到展現和流露,個人素質的真實寫照就是習慣。所以,在培養職業素質應該從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做起,細節決定成敗。
(二)在專業學習和實習的過程中培養職業興趣
職業素質的鍛煉平臺,主要是為大學生提供專業素質和其他素質的實踐機會。大學生應該把握機會、不要膽怯、不要害羞、不怕丟面子,慢慢做到膽大心細。
(三)通過社會時間體驗和改進價值觀
大學生可以利用好業余時間去實踐,不管是不是從事與專業有關的工作,這些都是培養職業素質的很好機會。只要心理保持著“做一行,愛一行”的觀念,就會從每次工作中體驗工作的樂趣、挖掘自己的潛力、培養自己的職業素質。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職業素質的理念、改進之前的不足、逐步培養自己、增強自己,促使自己的職業素質不斷升華。
(四)建立健全穩定的就業教育體系
大學就業教育應該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工作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高校應該建立健全的就業體系,成為教學計劃的重要部分,與整個教學過程相結合。就業教育體系包括了職業的內容,學生自我認知和自我分析的過程,職業生涯的計劃和設計,就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高職高專的大學生就業教育階段分為職業了解期、職業發展期、職業實踐完善期。
1.職業了解期
主要內容包括自我認知和職業了解。自我認知是自我客觀的分析,全面了解和認知自己,包括性格、興趣、愛好、心理素質等等。職業認知是指職業分類、職業特點、職業需求等知識內容,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性格來規劃自己喜歡的職業,逐步掌握目前就業信息和嘗試分析未來就業趨勢。
2.職業發展期
在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引導下,將職業學習、興趣和職業崗位相結合。根據學生綜合條件做出職業選擇,確定其職業類型和發展路線,然后開展針對性的職業實踐教育,讓學生積極參與自己職業有關的社會活動,考取與職業目標相關的職業證書。全面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主要針對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設計職業生涯;同時進行就業能力的教育培訓,提高學生的情商教育和培養。
3.職業實踐完善期
開展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訓,使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實現角色的轉換。根據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的要求來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進行就業心理教育,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打好心理基礎,學會心理調適法,能正取的面對社會沖突和內心挫折,提高就業心理素質。
(五)根據市場需求做好專業建設
專業建設是當今教育的熱門話題,也是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目前高職高專學生面臨就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學習和工作之間缺乏連接,在目前供大于求的就業市場環境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專業建設顯得非常重要,所以要盡快改變高職高專的教育現狀。高職高專專業建設主要存在問題:學習內容缺失;關鍵能力的培養;完整行動模式環節缺乏。要提高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
四、社會方面
社會方面完善就業體制主要包括:完善人事和戶籍管理、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完善就業法律的體系。國家為了促進高職高專學生求職者就業,需要完善就業培訓、招聘信息、人才市場的規劃管理和扶持政策等等。在保障社會體系方面,逐漸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規,促進人才流動和社會保障穩定同步進行。完善就業法律體系,根據法律背景、社會經濟發展、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方面,在保障就業市場的健康和穩定,制定就業維護權和人才流動的法律法規,真正做到維護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
人類文化不斷進步,社會在高速發展,社會影響大學生職業素質的主要因素也會不斷的發生變化,也影響了大學對自身的職業生涯的規劃。高職高專的大學生在職業素質培養方面應該做到不斷的進步。加強自信心的培養、提高政治素質的修養、就業觀念的培養、心理素質的培養,來促進高職高專大學生職業生涯。
參考文獻
關鍵詞:協同育人;地方院校;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
一、協同育人的內涵
協同是協同學理論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指復雜開放系統中大量子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協同育人是這一理論在科技教育領域的擴散和具體應用,目前關于協同育人的具體概念,學術界尚未形成權威的解釋。就本研究來講,協同育人是指各類育人主體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在系統內堅持資源共享、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有效互動。
地方院校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使命,以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為落腳點,要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探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協同育人機制,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從而為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地方院校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培養協同育人的特點及要素
(一)特點
1.系統性。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的協同育人是一個系統的育人理念,其核心內涵是教育系統內部的各個育人主體緊緊圍繞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培養這個共同目標進行有效合作,優勢互補,以期使受教育者除了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之外,在通識性知識、關鍵技能、職業道德等方面得到顯著提升,產生育人的最佳效果。
2.互動性。地方院校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協同育人的系統由地方政府、學校、企業等育人主體構成,形成一個各主體之間相互合作、有機銜接和貫通的動態系統。
3.融合性。地方院校各教學單位、職能部門以及教輔部門之間應摒棄傳統的單打獨斗模式,秉承“大學工,大教育”的理念,圍繞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培養這一主題充分融合,打破隔閡,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從而實現教育目標和效果的最大化。
(二)要素
1.主體要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企業行業、學校、教師、學生等,在協同育人過程中要協調各方主體的利益價值取向,使其在“育人”這個基本點上達成一致。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的相關理念要反映地方政府的意志,核心職業能力培養工程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其生命力才可以持續旺盛;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的要素構成要尊重用人單位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用人單位才可能為學校持續提供學生的實踐平臺;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要有助于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可能為學校所重視,從而為各部門全員推進;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只有被專業教師所深刻認識,有助于其教書育人使命的完成,教師才能有意識將學生核心職業能力的鍛煉融入課堂內外;核心職業能力的提升要有利于職業生涯的順利發展,學生本人才能認可并重視核心職業能力的鍛煉。
2.制度要素。是指契約化連結各主體之間利益共同點的各種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規規。在培養和提升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的過程中,地方政府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出臺促進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科技成果轉移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為各主體的協同育人創設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學校內部各教學單位、職能部門以及教輔部門之間也要實現資源共享,建立教育、教學、服務等方面的互通機制。
3.文化要素。在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培養協同育人的過程中,能夠使各主體之間實現真正融合共通的正是文化要素。各育人主體之間如能秉承“真誠、責任”的文化價值觀,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開展共通合作,實現資源整合,就能使得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地方院校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培養協同育人的模式探究
(一)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充分認識核心職業能力發展的重要性
核心職業能力是從業人員具有的一種長期職業發展所需要的素質和技能,具有普適性和可遷移性,是個體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產業行業的升級調整,職業社會需求呈現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趨勢,體現在人力資源需求上就是越來越多樣化、市場化、專業化和個性化,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日益成為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中之重。新時期高校積極探索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模式,應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關注青年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需求,教育和引導學生明確自我認知,及早進行生涯規劃發掘自我潛能,增強自身綜合職業能力。
(二)堅持兩個理念,牢固形成學生職業發展的育人合力
1.堅持“大學工”理念
高校傳統學生工作模式一個比較突出的弊端是學生工作部門、人員與其他部門、專業教師等教育主體之間互相獨立,沒有形成育人合力。針對此類弊端,高校對于學生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必須堅持“大學工”的思路和理念,優化各種教育資源和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育人合力,真正做到全員育人。
2.堅持“大教育”理念
大學生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要堅持“大教育”理念,是指教育是一個多樣的、開放的、綜合的大系統,應當借助其他力量進行人才培養的改革創新b’,要建立與政府、家庭、企業、社會等校外機構的互動發展機制。對地方政府而言,要積極推進學校和地方企業的緊密合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激勵政策,促進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這一職能的有效發揮;對家庭而言,學校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系,讓學生家長及時知曉并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并緊密配合;對于企業而言,要主動與學校進行深度合作,讓學生在實踐或頂崗實習中,不斷激發職業意識和創新精神,鍛煉專業技能,提升核心職業能力。
(三)實現三個轉變,扎實推進核心職業能力培養工作
1.優化課程體系
課程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除了要滿足人才成長階段性學習需求之外,更應該滿足人才成長的長期性學習需求。傳統高校課程設置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專業教育輕通識教育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地方院校必須優化和完善原有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除了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其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更要幫助學生樹立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創新方法和途徑
第一,全面關注大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素質訓練。第二,以專業競賽活動為載體,吸引更多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已有研究表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協同育人對于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具有較大作用,通過參與各類課外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溝通表達、團隊協作、組織協調、創新創造等核心職業能力,從而能為個人的職業化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實施個性化職業指導和服務。邀請校外一些經驗豐富的企業人進校園,通過開設職業生涯工作坊等途徑,滿足不同職業興趣和個性特征的學生訴求,并在此過程中進行核心職業能力的熏陶與培養。第四,暢通校外實踐途徑。高校要積極聯系校外實踐基地,為大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提供平臺和機會。
3.轉變實踐育人模式
實施“一體兩面”的實踐育人模式,以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和職業能力培養為有機整體,實行校內實訓、校外實踐有機融合的實踐育人模式。校內實訓,應聘請有經驗的專業教師擔任實訓指導教師,便于其將教學和工作理念融入實訓工作,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校外實踐,一方面是要求高校應整合校外資源,通過與校外企業的結合,讓學生提早感知企業文化,了解職業現狀和要求,參與體驗企業的運作或科研創造等;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緊密加強與校外實踐基地的合作,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平臺與機會??偟膩碚f,高校應加強與企業的聯姻,與企業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在課程設置、學分認定、課程考核等方面充分考慮企業的因素,有助于學生盡早完成由校園向社會、書桌向崗位的轉變,真正提高校企協同育人的實效。
(四)搭建四個平臺,有效促進核心職業能力的養成
1.職業發展平臺
搭建職業發展平臺有助于大學生樹立職業意識、開啟生涯規劃、提升就業能力、養成職業精神,進而促進其職業化成長。通過搭建此類平臺,為學生提供生涯輔導、求職信息、心理咨詢等服務,并在此基礎上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校園模擬招聘、創業計劃競賽、就創業講座等活動,進而有效助力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團隊協作、人際溝通、組織協調、創新創造等綜合能力。
2.實踐活動平臺
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通過校內互動和校際合作,充分發揮學校所處地域和行業優勢,積極為大學生搭建實踐活動平臺,豐富他們的職業體驗。通過走出學校、走向社會,一方面使學生近距離了解各行業、職業的現狀,了解各種職業群所需具備的知識、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提前接受職業文化的熏陶,提升核心職業能力。
3.科技創新平臺
學校要積極組織科技創新活動,搭建競爭性、挑戰性強的科技創新平臺,大學生在參加競賽的過程中,既磨練了意志,也切實提高了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其寬闊的知識面、扎實的專業功底、發現問題的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健康的人格品質均得到了很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