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9: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本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人員是企業最大的資產一個組織同另一個組織的唯一真正區別就在于人員的成績不同。人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資源,它要求使用它的人有特殊的品質?!北疚膹?a href="http://www.0536.info/haowen/23982.html" target="_blank">人本管理的含義、基本要素、主要內容和如何實現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進一步闡明了人本管理的重要性。
關鍵詞:人本管理;企業管理;變革;創新
1人本管理的含義
人本管理是企業近些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管理理念。人本管理是針對三種形態的組織與管理理念而提出的。一種是以神為本。西方歷史中“神”“占統治地位的中世紀及中國歷史中某些造神運動”的特殊期,大到國家中到企業小到家庭的管理都是以神為本。二是以事為本。從管理和企業分別產生至現在大部分的組織和管理都是以事為本即以完成事情為目的做事的目的與人何關并不自覺所以成為“無用之事”。三是以物為本。物是目的人是手段.物比人更重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管理理念也逐步發展以“新的”、“先進性”的理念為指導。故而以物為本之后以人為本就提了出來。
因此,人本管理就是以專心致力于工作并能為企業創造效益的人為管理的主要對象.通過創造特定的環境與條件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以不斷提高其滿意度的管理活動過程。它在本質上是以促進人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著名管理學家陳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提煉為三句話:點亮人性的光輝:回歸生命的價值共創繁榮和幸福,這也是對人本管理的最精辟的解釋。
2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人。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人是管理活動的主體,也是管理活動的客體。作為管理主體來說人必須具有管理的能力必須懂管理、善管理、會管理對企業存在的問題要學會觀察,分析、判斷和決策,運用自己的權威和手中的權力進行管理。作為管理客體.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為企業的發展盡職盡力。要按照企業發展的要求自覺的學習,接受公司的培訓。要主動的接受管理主體的要求協助管理人員進行管理工作,促進企業的和諧發展。
環境。主要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兩種。物質環境是指企業的廠房工資制度、辦公環境、文娛體育活動等這些是影響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基本因素。人文環境.主要是指管理環境或者說人際關系環境。這關系著員工的向心力昭示著企業發展的動力是影響員工工作積極性和企業長遠、持久發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文化。主要包括四個層次的文化。表層的物質文化,即由企業的員工創造的產品和各種物質設施等所構成的器物文化淺層的行為文化,即企業員工在生產經營“學習娛樂、人際交往活動中的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即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等意識形態并與此相適應的制度、規章、組織機構等深層的精神文化即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形成的獨具本企業特征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文化具有導向、約束、凝聚、激勵和輻射的功能它使企業具有人文價值、科學價值和可持續發展價值。
價值觀。它是指企業在追求經營成功的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行為準則。價值觀的一致性和相容性是保證企業實施管理、順利實現企業目標的前提和保障條件企業應努力營造適合本企業發展目標的價值觀體系.使其發揮相應的作用。
3人本管理的主要內容
人同此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實施人本管理的基礎.很難想象在一個人際關系矛盾重重的企業里人本管理會良好的實施下去,其實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包括企業內部人與人、人與工作的和諧,而且包括企業與市場、企業與社會、企業與政府部門關系的和諧。這就要求把員工行為與組織行為統一起來、把追求經濟利益與追求社會效益統一起來。各級管理者要以自身的親和力、感召力去體現“人和”精神,營造“人和”氛圍把員工置于企業一切活動的中心地位以制度約束行為。同時還要加強企業的軟件管理,即強調理念的引導、氛圍的熏陶“知識的提升、準則的規范和行為的養成通過廣大員工對目標的認同.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形成員工團結和諧、積極向上、互相協作”共同奮進的“人和”氛圍促進企業機制的和諧運轉。
人盡其才——以激勵為主積極開發人力資源。人本管理.最重視的就是人在企業中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想辦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開發企業的人力資源。激勵就是要激發人的動機使人產生一種內在動力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活動過程。激勵來源于需要,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質的.因此我們應該從兩方面采取措施。此外還要充分釋放員工的潛能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激發員工的主體地位,點燃他們的工作熱情;培育團隊精神強化團隊意識實施團隊管理,激發團隊動力,增強文化圈效力。人力資源開發是組織和個人發展的過程其重點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開發人的潛能.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貫穿人力資源發展過程的始終。
人人管理——使員工從“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轉變同時接受消費者的“管理”。這里的管理者包涵兩個層面的意思。首先是傳統意義上的管理者即管理別人。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是企業的管理者但每個人都潛存著成為企業管理者的可能。應當鼓勵這種管理理念的存在:人人爭當先進,時時追求進步事事爭當成功把企業當成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小社會”。另一個層面是從地位上來說的,也就是說要尊重每個員工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尊嚴和權利事事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同時,企業還要尊重每一個消費者使消費者接受產品承認企業的地位。一般的員工和消費者是企業未來發展的“管理者”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成敗。
4企業如何實現人本管理
以人為本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滲透于企業的內外企業不僅要尊重每一名員工,發揮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要想著每一位消費者和每一位客戶,這是實施人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總的來說實施人本管理就要做到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凝聚人、想著人。
尊重人。沒有一個人.不論是領導還是普通員工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嚴和做人應有的權利理應受到尊重。要把人的價值放在首位尊重人,尊重人的思想尊重人的首創。
依靠人。現在多數管理者已經認識到決定一個企業、一個社會發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機器設備,而在于人們擁有的知識、智慧、才能和技巧。人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歸根到底一切經濟行為都是由人來進行的人沒有活力企業就沒有活力和競爭力。
發展人。人們通常都潛藏著大量的才智和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釋放其潛藏的能量是企業管理者的主要任務。
凝聚人。組織本身是一個生命體,組織中的每一個人不過是這有機生命體中的一分子。所以,管理不僅要研究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創造力和素質,還要研究整個組織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形成整體的強大合力。
參考文獻
管理學中所強調的管理對象是人,管理目標是發展人,在這個人管人的社會,必須注重如何做才能將管理進行得人性化。至此,人本管理的概念應運而生,旨在培養管理者的一種理解人、尊重人、人性化管理的思路與模式。經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相處,通過合作來開創人的潛能、調動人的創造性,在此過程中得到全面的發展。人本管理,即把人作為管理活動的中心,研究如何將人通過管理發揮最大效益,以此來服務內部學校、外部社會,從而實現學校與人兩方都發展的雙贏局面。說的簡單一點,就是通過以人為本管理的方式進行相關的管理活動。人本管理的概念自提出以后就一直在被擴充及豐滿,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內涵。從管理學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人本管理注重了解被管理者的需要,并通過一定方法盡可能去滿足被管理者的需求。在進行管理活動的時候,教師在這其中有較多的任務。人本管理需要徹底進行的前提是明確確立教師在管理活動中的核心位置,從而發揮出調動管理活動的積極性并優質地完成教學活動,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發展人的作用。傳統的教學管理本就是對人的管理活動,隨著現代社會人文觀念的盛行,也必將漸漸地完全演化成人本管理。
二、新時期大學生的新特質
1.價值觀呈多元化新時期社會環境的因素變得豐富多變,導致大學生思想的多樣性更難以捉摸。大學生來自不同區域,因而他們有著不一樣的思想覺悟、認識水平、思想觀念。在當下多元化的經濟生活、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的沖擊之下,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呈現出變化多端的態勢,進而滋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我主義等一些不良的心理,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學習動機多樣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社會在選人用工、招聘、職稱評定、提拔晉升的時候,都要考慮到候選人的文化程度。社會對科學技術的中樞度越來越高,信息傳播渠道越來越智能化,都成為了學生積極學習的推動力。但是,因為就業競爭的日已白熱化,各行各業在對就業者的文化要求上也參差不齊,大學生對于未來的想法也不盡相同,從而產生了與之相對應的多樣化的學習動機,主要可以分為事業型、出路型、應付型這三種類型。那么,針對這些學習動機開展大學生管理的又是人本管理的一項挑戰。
3.時代觀念分化新時期的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有著明顯的“自我主義”心理傾向,有的甚至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腐朽情緒。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跳躍性大,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向往民主和自由,對于社會問題有著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但同時抗壓能力弱,辨別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他們在個性上要求獨立的時候,行為上又表現出極強的依賴性,往往呈現出心理上的早熟及生理上的晚熟。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大學生表現出求生欲和好勝心,但更多的表現為妒忌心理,而非以正常、公平的方式贏得競爭的勝利。
三、大學生人本理念管理的必要性
1.人本理念是社會環境的客觀要求第一,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這給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深度上提出了要求,也對高校對大學生的人本管理提出了挑戰。大學生首先要樹立基本的人文思想,尤其是要加強競爭意識、誠信意識、道德意識的培育。高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場所,就要在大學生的管理理念中融入人本思想,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競爭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第二,隨著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入,素質教育大行其道。現代教育理念將學生的主體性放在了首要地位,尊重其個性的發展。大學是一個相對開放的教育場所,各類人才匯集于此,也匯集了各式各樣的性格,這就需要高校對于大學生的管理要有充分的開放性,讓學生的個性條件能在綜合素質的培育過程中充分激發出來,幫助學生有效處理個性與社會發展共性的關系。從社會的需求出發來進行個人塑造的標準和參考,保證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第三,基于人本理念的大學生管理制度能夠促進高校自身的發展。由于高校逐漸實現大眾化,高校管理接受著從未有過的沖擊和挑戰:學生數量的劇增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量;學生中貧困學生人數增多需要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學生背景、程度和來源的多元化,使管理更需要分層;學生的個性更加獨立、多元化,學校強制性管理已經不能奏效。學生是學校發展的內在動力,學生管理是學??沙掷m發展的基本保障,保證學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以人本管理的理念來使學生從思想上服從學校的管理,從而促進學校發展。
2.人本理念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主觀要求學生以大學為跳板步入社會,要保證大學生對社會有充分的認識,心理環境的健康與否是重要指標。新時代的大學生價值觀呈多元化、學習動機多樣化、時代觀念分化,這對于今后的社會生活是不利的。為了讓大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就必須走進他們的內心生活,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就是針對大學生基本思想和心理的教育開展的,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當今社會的人才培養理念是全面發展的綜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大學生只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提高綜合競爭力。學習的內容應該涵蓋科學、道德、知識、體制、審美等各領域知識,不斷充實自己,做到全面發展。同時,對著時代進步的步伐日益加快,大學生應該引領時代潮流,走在時代的前沿,具有開拓創新和時代思維,人本管理的目的就是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在未來社會能夠占得一席之地。
四、基于人本理念下大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
1.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基本規律和需要為了實現大學生身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都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基本規律,這必需開展素質教育。因此,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人格,從他們的實際需要出發開展工作,為其打造人性化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各方面的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他們能夠更加主動地去探索和學習,發現未知領域。對于學生的管理和培養工作,在選擇課程類別、設置課程密度的過程中,高校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動手能力和接受程度,更具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高校要拓展一切途徑,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發展的好伙伴,真正從人本理念出發尊重、關愛一切學生。
2.營造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環境環境指的是人們生存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切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校園文化環境指的是在校園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密切相關的外部條件。人在發展過程中不斷通過遺傳、教育、環境等各方面的作用,逐漸養成了自己的才能。個體在不斷受到環境的影響的同時,也在慢慢地改變著環境,而這個環境反過來又會影響自己。在學校范圍內來說,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顯著影響的環境就是校園文化環境。此外,校園文化環境也會對學校的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不小的推動作用。在學校中舉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培養崇高的道德和理想,充分激發和發揮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集體正面、積極的帶動,能夠幫助部分學生克服不良的習慣及意識。文化活動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他們思維的創新點,在集體活動中更可以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凝聚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各項活動,寓教于樂,充分發揮和發展學生的特長和才干。
1.人才的選拔上要舉賢任能
對于現代工商企業而能言,在選拔人才時應當根據其空缺的具體職位進行人才的選擇。在選擇之初,應當考察什么職位需要具有什么才能的人,根據具體的人才選拔條件進行篩選。在工商企業選擇人才時,應當堅持如下幾點:其一,人才的選拔必須要達到德才兼備的原則。企業是一個以追求利益為根本目的的組織,人才的選拔在德行上需要多加注意,品德優良的人才對企業一定是忠心的,并且其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對于崗位也是相當的熱愛的;其二,在選擇人才上,要突出其的優勢,接納其不足之處。我們都知道是世上無完人,有才干的人不一定就是沒有任何缺點的人,企業對待人才也是一樣,要看到人才的長處和未來的發展,能夠容納其不足和短處,幫助其更好地改進,即使是存在些許的不足,也應當對其大膽提拔,使其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對于現代工商企業而言,為了其長遠發展,必須要做好對人才的選拔,這是最為關鍵和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和步驟,科學地選拔人才才能為企業的長久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人本管理中要對員工展開全方位的培訓
員工不僅要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還要對自身進行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企業在人才選拔之后,需要對員工進行專業的企業培訓,一般來說,員工培訓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的內容:
2.1加強對員工行為的培訓管理
這是指利用企業的行為規范以及一切規章制度對員工進行約束,企業的制度主要包括上下班制度、獎懲制度以及安全制度等。企業的制度是剛性的,要求員工是必須要遵守的。加強對員工行為的規范是將其個人意志轉換為集體意志的一個過程。
2.2加強對員工道德修養的培養
員工的道德修養主要包括職業道德以及社會道德,企業管理人員在對員工進行這一方面的培訓時,要對員工進行價值觀的灌輸,同時還應尊重和關心員工的自身狀況,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進而更好地維護企業的社會信譽和利益。
2.3加強對員工職業節能以及文化素質的培訓
在企業的管理發展過程中,員工的素質應當隨著企業的發展而不斷提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有計劃地對員工展開一夜職工培訓和深造計劃,這不僅對員工自身的發展是有極大幫助的,對于企業的長久發展也是極為有利的。
2.4深化對員工心理素質的培養
員工的心理素質包括競爭意識、抗挫折能力以及合作心理等。當前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市場競爭以及行業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對于員工的培訓也應做到與時俱進,符合社會發展潮流。
3.對員工的工作熱情要進行正確的引導
充分發揮人人員的潛能,不斷彰顯員工的價值。將合適的人才安排到恰當的位置需要堅持兩大基本原則:第一,及時有效。人的創造力是有限的,企業需要做的就是在恰當的時間將合適的人才安排到適合他的位置上去,進而將其創造力進行有效發揮,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效益。第二,要對員工充分的信任,并且加強員工對其自身的管理。用人原則上要堅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原則,要對員工進行大膽的委派和信任。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堅持人本管理的人才管理理念,其主旨就是加強員工對其自身的自我管理,進而可以對自己進行自由發展。要達到這一點,需要企業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3.1企業要授權下屬
給下屬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使下屬能運用自己的權力積極地完成所承擔的任務,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享受。
3.2讓下屬參與領導和決策
讓下屬參與領導可以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參與決策和領導的員工在感受到自身的價值。
4.促進相互間的情感上的交流
保障員工之間的合作是無縫暢通的。對于企業組織目標和具體的工作內容,有效的溝通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并且密切員工之間的關系,幫助員工更好地完成自身使命,獲取更大的滿足感。在特殊情況下,有效通暢的溝通可以幫助企業目標更好地達成。所以現如今的企業管理中已經引入了“情感管理”這一理念,這就要求管理者在進行員工管理時能夠注入更多的情感要素,建立人與人、人與企業之間良性的情感關系,幫助員工樹立敬業的意識,幫助員工更好地調動其主管能動性。
5.加強對員工的激勵
充分鼓動員工的積極主動性。一般來說,對于員工進行激勵,需要對三個方面進行強化。給予物質動力,這種形式主要是以金錢或者各種實物形式來吸引員工;精神上的鼓勵。這主要是通過信仰、思想工作以及精神刺激等對員工進行鼓勵和刺激;信息鼓勵,當前社水占據的信息資源越多,其獲取發展的步伐也就越快,信息動力也日漸成為企業鼓勵和刺激員工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這三種方式的鼓勵,在充分發掘員工的基礎上,還能給員工帶來某一方面的福利,員工也會更加有歸屬感。
二、結語
論文關鍵詞:企業,財務管理,理念
一、目標導向理念 有目標才有方向,財務管理目標是財務管理工作的總方向?,F代企業應結合企業總目標制定財務管理目標,并根據財務部目前具體情況和財務管理目標,進一步制定出相應的長期與短期計劃,如五年規劃,年、季、月度計劃等。長期規劃如:按上市公司要求規范企業財務核算、財務流程、財務管理等各個方面,短期計劃如:第一年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規范、執行與反饋,第三季度規范往來賬的核算流程等,從而履行好企業財務管理決策、計劃和控制的職能。只有堅持目標導向的管理理念才能確保“做正確的事”,在“企業價值(即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的引導下,實現財務管理效益最大化。
在管理中存在二八定律:80%的利潤來自20%的關鍵業務,同樣也適用于財務管理80%的效率提升可以來自20%的關鍵環節改進。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中要時刻用二八定律提醒自己,堅持聚焦財務管理目標的理念,用80%的精力去聚焦關注20%的關鍵因素。
二、人本化管理理念
在傳統管理中,機器大生產是以機械為中心,企業管理以機械為主要對象,而工作人員被視為機械系統中的附屬配件。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企業管理理念不斷進步,管理的重心也從物轉移到人. 在現代企業中,股東、經營者和債權人之間構成了企業最重要的財務關系,企業財務管理職能的實現得由人去完成,故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非常重要。20世紀末,聯合國的發展觀認為,發展是人類的最終目標,人是發展的動力和最終體驗者,從而把人類發展提到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心地位。重視人的發展與管理,是現代管理發展的基本趨勢,也是知識經濟的客觀要求。
財務管理需要兼具極強的專業性和極高的管理性于一體,每一項財務活動又都是由人操作或者按人的思維操作和管理的,其結果也是取決于人的知識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應貫徹“人本化管理觀念”,協調以財務關系為表現的人的關系,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財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從而過到企業創利和個人發展的雙贏局面。
三、與時俱進、持續創新思維的理念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的重大挑戰是全球信息化浪潮。近幾年我們也切身感受到這種變化,2006年以來財務管理論文,企業會計準則、稅法、公司法等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財務管理人員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掌握新的會計方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就會被現代企業所淘汰怎么寫論文?,F代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有專家估計,人類可運用的知識有90%尚未創造出來,而今天的大學生到畢業時所學的知識就有60%~70%已經過時??梢?,企業更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如果一個企業及職工不能隨著社會知識水平及結構的變化而相應地調整其知識結構,就會處于被動地位,就不能快速適應環境的發展變化,從而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風險。
四、價值最大化的理念 企業財務管理作為企業整體運作的一部分,企業的終極目標: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也就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最終目標。財務部的所有工作均須圍繞這一中心展開,為這一目標服務。無論是從財務管理日常工作的安排上,還是財務人員的配置上,財務管理人員都應先從自身部門做起,節省成本、創造利潤。同時,財務決策方面更是要嚴格遵守價值最大化的理念,對風險和盈利能力進行最佳的平衡,在保證資金盡可能安全的前提下,選擇最優的融資方案、最賺錢的投資方案、最佳的管理方案,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
五、獨立思考的理念
我們在做財務管理決策時通常是在理論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的,但在實踐中我們也發現這些理論原則,如風險―報酬權衡原則、資本市場有效原則會出現階段性偏差。這提醒我們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實踐中不能完全奉行“拿來主義”,盲目照搬理論,而應堅持獨立思考的理念,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正如美國“股神”巴菲特提出的巴菲特定律:在其他人都投資的地方去投資,你是不會發財的。這說明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中要善于走自己的路,走別人沒走過的路,不要迷信理論和經驗,特色不特,優勢無優。而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堅持獨立思考的理念尤其重要。今日社會,各種信息鋪天蓋地,信息來源有時模糊難辨,真假程度甚至有時不能確定,如果不堅持獨立思考的理念,就可能取用虛假錯誤信息,導致決策失誤,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失。
參考文獻:[1](美)斯蒂芬.P.羅賓斯(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周桂云.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行政論壇,2001,(06)
[3]李道明.財務管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對知識管理模式理論的梳理,進行歸類處理,總結各模式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未來知識管理模式將就制度角度發展的方向。
一、前言
1959年.彼得·德魯克就預言道:“知識勞動者“將取代“體力勞動者“而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并且提出“知識社會“的概念。近半個世紀后.預言得到了證實:知識經濟從端倪走向成熟,知識密集型企業成為社會經濟主體,知識型勞動者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社會信息極大豐富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這樣的背景下知識管理成為企業、社會發展的必然。區別于著重微觀過程的知識管理模型知識管理模式,作為知識的宏觀的,指導性的管理方式方法.稱為知識管理的重點。本文正是基于這種背景對目前國內外的知識管理模式進行綜述研究。
目前這方面研究的內容較為廣泛,研究者的背景也較為多樣,不僅涉及知識管理本身.而且還在相關領域進行較為全面的探討。通過廣泛閱讀國內外文獻,筆者認為對知識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基于知識傳播、知識戰略、知識共享、綜合導向等四個領域。
二、現有知識管理模式研究分類
1.基于知識傳播的知識管理模式
哈佛大學教授Hansen and Nohria根據近年來知識管理的實踐活動提出了以下兩種不同的知識管理模式:
(1)編碼化模式。即把具有顯性特征的知識通過計算機等手段將其編碼化,然后進行大規模存儲和復制.從而迅速推廣和應用。在這種模式下知識首先從開發者那里提取出來,使之與開發者分離.進入電子數據庫中再被廣泛用于各種工作領域。這種模式中的知識可以被重復利用.這樣節約使用者收集知識的時間,減少了信息交流成本。
(2)人本位模式。它是隱性知識先顯性化后編碼化的過程。知識的創造首先需要人對經驗和訣竅進行總結歸納,而知識傳播的過程也需要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和交流以實現知識的共享。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輔以一些可以顯性的知識,比如技術資料等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隱性知識會變成顯性知識然后被編碼化最終得以迅速推廣。在人本位管理模式下知識與人沒有分離,知識的傳播與分享是通過直接的人際交流獲得的知識主要通過人員之間的直接接觸實現共享。
Saulius Gudas總結目前主要有3個企業管理模式的要素:企業流程導向的知識(B),信息技術導向的知識(T),知識管理論導向的知識(K)。這三個要素組合代表了一個新的企業知識管理模式:如圖。企業管理需要復雜知識一體化.其中,知識管理方法(K)是信息技術知識(T)和企業流程知識(B)的基礎如圖1所示。
汪應洛等認為企業內部知識轉移的模式主要有基于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相互轉化的SECI模式及認識論一本體論觀點、基于信息發送的知識轉移模式、基于行動一結果聯系的知識轉移模式。
李建明把中小高技術企業知識聯盟中的知識轉移分成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知識資源的水平互補和垂直互補另一個維度是關系導向和任務導向。所以聯盟知識轉移分成四個模式(1)水平互補一關系導向模式如技術許可(2)水平互補一任務導向模式,如聯合研發(3)垂直互補一關系導向模式如戰略供應鏈;(4)垂直互補一任務導向模式,如咨詢、外包。
2.基于知識戰略的知識管理模式
Henderson和Venkatraman已經分析了IT企業的知識管理問題并且提出了直線戰略管理模式(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該模式重視于支持信息技術一體化戰略并推崇四個觀念一體化:即企業戰略IT戰略企業基礎設施IT基礎設施一體化。
M . H .Zack認為從企業對待知識管理的態度角度考慮知識管理戰略模式可以分為“積極戰略模式”與“保守戰略模式”。采用保守戰略模式的企業一般企業核心知識源于企業內部保證核心知識不外流企業就保證了相應的競爭優勢如: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差異性,專利等。因此企業會對其核心知識嚴格謹慎保護與其他企業的互動交流較少企業的知識管理戰略的重點在于深入、強化企業的內部核心知識。采用積極戰略模式的企業通過與其他企業的交流和互動.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知識并將其發展為一套最適合該企業的核心知識這種知識生命周期較短企業必須通過不斷創新來維持優勢。
譚自求設計三種企業知識管理戰略模式(1)企業經營戰略。企業經營戰略模式是把知識管理作為企業的經營戰略,制定企業知識管理戰略計劃在企業范圍內全面推行。(2)企業知識資本運營戰略。企業如何對知識資本進行鑒別獲取有收益利用和循環,率先實現轉化以提高企業的價值產生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優勢給轉化滯后的企業以沉重的打擊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已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3)企業技術創新和知識創造戰略模式。熊彼特則認為創新形式出現的知識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經濟增長是一個創新—擴散—再創新的過程。在知識經濟中.只有進行持續的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而要想保持不敗,惟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地創新永遠處于知識的最前沿,永遠擁有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術。
李佳洋企業在知識的處理和應用層面角度認為知識管理戰略模式可以分為“編碼化戰略”模式和“個性化戰略”模式。編碼化戰略又稱為標準化戰略、典籍戰略、法典戰略或通用戰略。是指將知識與知識生成源及開發者分離開以達到知識獨立于特定個體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目的.再經過一定程序處理、提取進而匯編并存儲為知識庫,以后可供使用者隨時反復調用的戰略。個性化戰略也稱專門戰略、人格化戰略或個人化戰略。是指知識與生成源、與其開發者始終聯接在一起.知識主要通過直接的接觸來實現共享在個性化戰略中使用計算機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更好地溝通,而不是存儲或檢索。因此這種戰略更強調的是隱性知識在個人和組織內的傳播。
3.基于知識共享的知識管理模式
徐勇等人概括了知識共享的三種推動模式:命令帶動式、利益誘導式和個人行為推動式并提出知識管理的6種方法二設立知識主管;創建動態團體二建立知識創新的激勵機制;建立遞增收益網絡;建立企業內部網絡.促進知識文流建立動態聯盟,培養核心創新能力。
陳菲瓊認為,企業知識聯盟動力模式是合作和競爭。合作是由于每個企業都需要使用其他企業的技術知識這個事實而產生。競爭是由于每個企業都試圖使用伙伴的技術知識獲取私有利益。
范曉春從組織、技術和制度三個層面考慮構建知識共享的模式。其中組織層面從個人及組織兩個影響因素角度構建知識共享模式技術層面從知識及個人兩個因素角度構建知識共享模式制度層面從知識和環境兩個影響因素角度構建知識共享模式從而構建出圖2知識共享模式三維系統模型。
4 基于綜合導向的知識管理模式
B.lyer和R.Gottlieb分析了企業結構定義了四個主導趨勢商業流程主導信息或知識主導基礎設施主導和組織主導。對企業模式論的分析和企業結構框架的分析是目前理論的發源地。
Gudas Brundzait對企業知識管理模式方法論的分析分為三個主要觀點戰略導向知識管理企業管理和控制導向的知識管理信息系統和技術使用導向的知識管理。
詹延遵認為知識管理分為三個范式:(1)信息技術范式。信息、信息結構及其處理是知識管理的關鍵和核心內容。因此這種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知識管理或者說信息管理的技術、技術應用和信息處理上而不是知識的處理和創造。(2)人文范式。人文范式認為人是知識管理的關鍵和核心人是知識創造和知識運用的主體,信息技術不過是一種實現人的管理需求的技術工具或手段“知識管理就是對人的管理”.(3)綜合范式。綜合范式認為:知識管理不但要對信息和人進行管理,還要將信息和人連接起來進行管理知識管理要將信息處理能力和人的創新能力相互結合增強組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實際上,這是強調“組織”在知識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也可以把這種研究范式稱之為“組織范式”。
陳永泰、何有世總結了新經濟環境下的企業知識管理模式:(1)企業知識管理的一般模式。(2)組織間知識的系統價值聯盟。這個模式的戰略選擇視角突破了產品和客戶的范圍考慮了整個系統創造價值的所有要素。(3)基于知識成長模式的知識管理。通過對知識成長機制和知識成長抑制環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種新的知識成長模式。(4)基于知識分類的知識管理模式。從知識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識管理的一般過程分析著手將知識管理的基本過程與知識分類結合起來構建科學的知識分類管理模式。(5)基于知識流和知識鏈的知識管理模式知識管理通過對企業中知識流的管理和利用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提供知識保障以此來增強企業競爭力。
三、知識管理模式研究現狀總結:
回顧以上國內外文獻.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外知識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幾個角度:知識傳播、知識戰略、知識共享、綜合導向。這為知識管理模式的演變和發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礎但也為我們繼續研究知識管理模式提洪以下三點啟示
1.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圍繞著知識本身而較少從制度層面來研究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知識管理模式。一般研究立足于知識管理的微觀層面進而分析知識管理模模型等而忽視了研究企業為何采用該種管理模式也即企業內部哪些制度安排或困素促使其選擇這種模式并且沒有就企業中知識管理模式的交易費用大小進行研究。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文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山東高速服務區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張敏強調。近年來,公司站在建設服務優質品牌的高度,建設了滲透力強、影響力廣、凝聚力大,涵蓋品牌、行業、傳統文化為一體的“暢和”文化體系,支撐公司跨越式發展。
《現代企業文化》:公司牢固樹立品牌戰略,打造全國一流服務區?!吧綎|高速服務”優質品牌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張敏:品牌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文化。公司以“山東高速”金字招牌為引領,本著“富員強企、服務社會”的企業使命,積極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著力打造了“山東高速服務”優質品牌,成為行業領先的第一品牌。特別是在2016年交通運輸部組織的文明服務創建活動中,京臺路德州、濟南服務區在全省名列前茅,獲“全國百佳示范服務區”榮譽稱號,青銀路青州等10對服務區獲“全國優秀服務區”榮譽稱號。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等領導多次到服務區考察調研,全國20余個省兄弟單位到公司學習交流,公司優質的品牌形象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同。
隨著公司的快速發展,不斷地進行挖掘和提煉,形成了品牌文化。一是建立了理念文化系統,包括企業愿景、經營理念、管理理念、服務理念、服務標準等,目的是種植理念、強化理念,并讓全體員工參與到企業文化建設的全部過程;二是建立了視覺文化系統,包括各類標志、標識的標準色、標準字、LOGO、人員著裝等基礎要素和應用要素系統,目的是規范、美化公司的品牌形象;三是建立了行為文化系統,包括文明用語、禮儀舉止、服務承諾等,目的是讓員工在提供服務時語言更文明、行為更規范、態度更親切、服務更周到。這三個系統,從精神層面、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詮釋了“山東高速服務”的品牌價值和內涵。三大文化系統緊密相連,彰顯著高速服務“志存高遠、行為人先”的企業精神。
《現代企業文化》:公司整合后的子品牌建設是如何進行的?
張敏:公司整合了農業公司、牧業公司和生物工程公司,集聚了資源優勢,優化了產業布局,打造了“特地”高端子品牌,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疤氐亍备叨四坍a品、有機蔬菜、鐵皮石斛、金線蓮等高附加值產品以及山泉水,蜚聲齊魯大地,“特地”快消品牌不斷壯大。與此同時,公司對旗下的超市店面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通過統一形象、統一配送、統一管理,經營品種囊括省內外“名特優”產品3000余個,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高速便利”形象。
《現代企業文化》:在培育領先行業文化上我們有哪些獨到的做法?
張敏:公司堅持“顧客滿意是我們永恒的追求”的服務理念,培育了“以人為本、傾情服務、舒難解困、攜手同行”的服務區行業文化。
超前的商業物業經營理念。一是餐飲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引進了“肯德基”“李先生”“大娘水餃”等國內外知名餐飲品牌,增加了“德州扒雞體驗館”“進口商品免稅店”等新的商業業態。同時開展個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產,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打造了具有山東高速特色的自有餐飲模式,滿足了廣大顧客的差異化和多元化消費需求。二是打造特產集散中心。建設“服務區特產集散中心”,打造了高速公路沿線“名優特”產品大賣場、直銷處和集散地。已將省內400余種土特產品上架銷售,部分商品實行同城同價,既滿足顧客消費需要,又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高效能的“五統一”管理模式。公司堅持“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在此引領下,公司經營管理實現了五個統一:對46對服務區實行統一管理,統一了60余項管理制度和標準流程,統一了財務管理,成立了集團公司二級資金結算中心,統一了5000余名員工的管理方式,統一了1500余種商品的配送,實現了管理模式行業領先。
精細化的管理制度。公司職工較多,用工形式多樣,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安全生產、思想穩定、廉潔從業就無從談起。公司以“精細化管理”活動為契機,切實規范了各項管理制度。編寫了質量/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手冊和員工手冊,做到人手一冊,實現了從機關到基層,崗崗有標準、事事有規范、人人有考核的管理氛圍,形成了管理手冊―操作手冊―操作流程三位一體的工作體系,為公司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高質量的服務標準。以品質至上的心,指導質量管理的行。質量源自細節,唯有用心,才能問心無愧。公司以“質心質行、盡善盡美”的質量理念,形成了高質量的服務標準。一是創造性地推行“四級”檢查制度。從細節入手,強化現場管理督導檢查工作,編制出《服務區服務質量檢查標準》,確定了四級檢查制度。二是推進服務人本化。實施“微笑、規范、快捷、專業、滿意”5S服務標準,使顧客感受到家的溫暖。三是強化服務智能化。建設智能服務區管理平臺,所有服務區均設置了智能查詢平臺、停車位引導系統。四是人性化的服務設施。按照星級酒店衛生間的標準,重點對衛生間的硬件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在此基礎上實施美化、亮化和綠化,打造了暢、潔、綠、美、齊的服務環境。
幾年來,公司服務承諾的內容逐年增加,服務承諾的標準逐年提高。目前我們很多的服務設施和服務標準都超越了正在實行的國家或行業標準,設施功能更齊全,服務項目更豐富,服務方式更多樣,服務標準更精細,服務內涵更深刻,我們還將嘗試推出消費體驗等新的服務方式,使我們的服務不僅讓顧客滿意,還要超出客戶預期。
《現代企業文化》:文化是一種積淀,需要永遠的傳承。我們是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
關鍵詞:高職院校行政管理體制問題根源創新
高職院校行政管理是指高職院校憑借其結構和制度,通過組織、計劃和實施等行動,積極發揮管理功能,引導全體師生員工,充分利用學校所有的資源,有效完成學校以教學為主中心的各項任務,實現其預定目標的組織活動。高職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標是通過提高管理效率和質量,實現高職院校的目標。高職院校行政管理體制是高職院校行政管理運行的保證,因此,合理的行政管理體制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關鍵。
1.當前高職院校行政管理體制的主要問題。
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辦學方向不明確,辦學定位不清晰,辦學特色不突出,教學改革不深入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反映出高職行政管理體制上所存在的缺陷。
1.1行政效率低下。
現有的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是由中等專業學校改建而來的,機構臃腫、管理理念落后和制度建設不健全是常見的弊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拖拖拉拉、辦事程序復雜、管理職能交叉。這種局面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管理決策不科學,管理組織執行力欠缺,行政效率低下。
1.2行政權力泛化。
行政權利泛化是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存在的問題,而高職院校尤為突出。行政權力的泛化導致學術權力縮減,進而形成了學術權利日漸服務于行政權力的局面。“官本位”而不是教學、科研本位的觀念普遍存在,具體表現在一線教師的業務訴求無法得到滿足,或者是學術專家的合理意見無法有效地被采納。行政權力泛化成為影響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重大障礙。
1.3行政管理專業化程度不高。
教育行政管理專業化是世界范圍內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趨勢,主要體現在組織機構機構專業化和行政管理人員專業化兩個方面,其中關鍵是后者。行政人員的專業化欠缺突出表現為行政人員通常是管理和教學雙肩挑、教師和行政人員之間轉換頻繁和行政人員進入門檻低。我國高校行政管理人員通常有兩個極端,或者轉為專職教師,或者充滿“官本位”
的思維,缺乏服務意識。
1.4行政組織結構不合理。
我國高職院校組織結構大都沿用傳統的金字塔式的科層治理結構,其特點是由高層到底層層層節制,呈金字塔狀分布,權力集中向塔尖的高層,學校通過行政命令,利用行政組織實施管理職能。這種組織結構的弊端是容易滋生權力崇拜,結構呆板,阻礙組織成員的創新能力。我國高職院校除了上述問題外,長期學術權力附屬于行政權力的現狀與現行的行政組織結構是密不可分的。
2.高職院校行政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的根源分析。
2.1定位不明確。
我國高職院校通常沿用中專的管理模式或借用普通高校的行政管理體制,辦學定位不準,辦學理念模糊,具體體現在專業設置、課程開設、師資配備、基礎教學設備建設、學生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或者沒有達到高等職業教育水平,或者不能滿足當前高職院校教學與實習的需要。
2.2行政管理體制落后。
我國教育體制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與所屬高職院校之間是領導與服從關系,具有明顯的科層制管理特征。學?;顒哟蠖甲裱瓏一蛑鞴懿块T的指令,形成了按行政機構規則辦事的運行機制,這種局面自然地延伸到學校內部管理之中,從而形成高職院校行政人員官僚化,形成體制創新的障礙。
2.3行政人員績效考核方式陳舊。
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行政人員的積極性,發揮組織的創新功能。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采用的是傳統的績效考核標準,該標準用于政府機關公務員考核,按照“德、能、勤、紀”進行考核。顯然,該評價體系存在指標粗放,沒有體現高職院工作的特點等問題。
3.高職院校行政管理體制創新。
3.1高職院校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的基本理念。
3.1.1服務型行政管理理念。
“服務行政”一詞最早由德國行政法學家厄斯特·福斯多夫于1938年提出,國內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臺灣學者陳新民對“服務行政”概念進行的介紹。此后,大陸的一些學者意識到建立服務行政的必要性,作了一些列研究,大致總結如下:(1)在市場經濟中,最好的政府應是以行政權力為人民權利服務的政府;(2)要不斷創新行政體制,增強其適應性,使之適應人民群眾、社會組織和企業單位不斷增多的對政府行政服務功能的需要;(3)要使公共行政由國家權力的載體過渡為為公眾提供服務的實體;(4)人類社會行政模式經歷了從“統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服務行政”的演進過程,建構“服務行政模式”是人類行政發展的必然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主要圍繞高校自下放、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人事與分配制度改革、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健全與完善、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等主題而展開。其中,加強高校行政部門的服務職能是一個具有共性的問題。
3.1.2“扁平化”組織結構。
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公共管理運動風起云涌,很多學者認為官僚體制模式不能解決后工業化時代政府面臨的效率和責任兩大核心問題,于是提出了組織結構“扁平化”。組織結構“扁平化”要求打破現行的部門界限,繞過中間管理層次,直接面向服務對象和組織目標。組織結構“扁平化”的現實意義是:
減少中間層次,管理中心下移,節省管理成本,促進信息有效溝通,等等。我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層級多、等級森嚴的問題,這不僅增加了學校的運營成本,而且束縛了學校行政組織的創新能力。實施“扁平化”組織結構,可以有效解決傳統組織結構帶來的諸多弊病。
3.1.3知識管理理論。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知識管理理論。知識管理不僅包括對知識進行管理,而且包括對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和無形資產的管理,涉及知識組織、服務、資產、產權、人員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管理,包括知識開發、分類、加工、共享等環節。知識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思想,它繼承了人本思想的精髓,又通過知識經濟形態進行了創新。知識管理重視知識的共享和創新、重視人才和管理知識、重視組織文化建設、重視領導方式的轉型。我國高職院校知識管理的理論和實踐更為滯后,國外的高校已經開展得很好,它們主要強調促進知識交流與共享的技術手段在學校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將學習型組織理論應用于學校,把學校建設成學習型組織。
3.2高職院校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的措施。
3.2.1轉變管理理念,增強服務意識。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行政管理要按照服務型管理理念的要求,杜絕“官本位”思想,摒棄教育管理官僚化的作風,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意識,主動服務教學,服務師生;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管理中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目的。要總結管理經驗,從實際出發,探究高職院校運行規律,完善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3.2.2正確處理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之間的關系。
高職院校必須努力形成學術權力決策、行政權力服務的學術管理模式。在學校管理工作中,高校行政部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為學術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各種服務。通過完善辦學制度,改變目前高職院校評價制度過于功利、用人制度價值錯位的現狀,凈化校園學術環境,保證學術質量,促進學術活動為科研服務、為教學服務、為生產服務。現實的做法就是通過切實推行專家或教授治校等措施來推進進政管理體制改革。
3.2.3改革現行的行政人員績效考核體系。
高職院校行政人員人事管理是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的保障,績效考核體系是行政人員人事管理的基本標準,因此,合理的績效考核指標是高職院校行政人員人事管理的關鍵。改革現行的行政人員績效考核體系首先是要進行考核方式的改變,根據崗位的不同要求,設置細致的考核標準,合理體現考核結果的差異,結合有區別的激勵措施,充分調動高校行政人員的積極性。
3.2.4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管理創新。
隨著高中畢業生規模的減少和社會對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高職院校取得競爭優勢的有效的方式是學校管理創新,即先進的信息技術與企業管理創新的有機結合。信息化的實施使管理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上都有所改變,為學校帶來了直接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直接構成了高職院校的競爭力。
3.2.5加強質量管理意識,提升辦學水平。
高職院校應當借鑒和學習現代質量管理的先進理念,增強教職員工的質量意識,在“質量工程”推進過程中逐漸提煉并形成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核心價值觀,建立適宜的質量文化。
當務之急是構建以學習為中心的高等教育,實現從以教學為中心向以學習為中心的轉變,將教育的重心放在學生的學習,以及學生的需求上,以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對于有人提出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學校管理,我認為是一個具有創新性的建議。
4.結語。
我國大規模開展高職教育發展時間僅十余年。從高職院校產生來看,有的是中專合并升格而來,有的是普通高校開辦的高職學院,以及民辦新設改制院校。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時間短、來源復雜和規模龐大決定了其行政組織結構的復雜性。本文只是對我國高職院校行政管理體制作了一般的探討,具體到每一所高職院校,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須作具體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小芬。新形勢下高校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7):46-47.
[2]張秋霞。論高校行政管理質量的有效提升[J]。航海教育研究,2009,(4):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