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6 01:02: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保險創新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保險營銷渠道,運營模式,割裂營銷,整合資源,交叉銷售
對一個企業來說,營銷渠道運營模式策略最能體現其營銷戰略思維,營銷渠道運營模式的選擇其實就是市場覆蓋與占領模式的選擇,是市場營銷決策的關鍵內容之一。同樣,對保險公司來說,建立科學合理的保險營銷渠道運營模式是至關重要的。
一、當前我國保險營銷渠道運營模式類型及現狀
(一)我國保險營銷渠道運營模式類型
從目前來看,我國保險公司大都采用以下三種主要營銷渠道運營模式:一是直銷型,即通過公司在編外勤人員開展業務,主要銷售團體保險和大項目保險,銷售人員在享有底薪和福利之外根據銷售業績提取手續費,從總體上看,該類渠道業務大致占總業務的20%以上;二是銀郵兼代型,即通過與銀行郵政等行業部門簽定兼業協議,通過兼業網點開展保險業務,主要銷售個人分紅型保險產品(過去幾年以5年躉繳業務為主,現開始重視長期個人業務和風險保障類產品的銷售),銀郵兼業根據業務量提取手續費,該類渠道業務大致占總業務的25%左右;三是個人營銷型,即通過保險個人人針對分散型個人客戶銷售個人保險產品,該類渠道業務大致占總業務的一半以上。從三類渠道的業務規模和利潤貢獻度來看,直銷型和銀郵兼代型渠道的業務規模貢獻度較大,個人營銷型渠道的利潤貢獻度和創費能力較高。除了以上三類渠道模式外,保險公司還嘗試了直復型營銷渠道(網絡、電話、郵寄等)和專業經紀公司、公司等專業經代型渠道開展業務,但規模尚小。
(二)我國保險營銷渠道運營模式的特征及缺陷分析
當前,我國保險營銷渠道運營模式的最大特征便是各類渠道“割裂營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銷售人員分離。保險公司制定了針對三類渠道營銷人員的獨立的銷售管理辦法(俗稱“基本法”),即《個人人銷售管理辦法》、《銀郵專管員隊伍銷售管理辦法》和《團體保險銷售人員管理辦法》等,分別建立了對不同渠道銷售人員的包括組織架構、資格條件、業務范圍、活動管理、考核評估、職級升降、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銷售管理體系,每個體系之間是相對封閉的,關聯性很小。在國內保險公司中,只有平安公司比較早地開展了財產保險、團個險綜合開拓業務,也制定了專門的《綜合開拓專員管理辦法》,并在其他三類渠道銷售人員管理辦法中對綜合開拓業務考核進行了相關規定,從目前來看,平安公司的綜合開拓效果是可觀的。
2.銷售產品區隔。除卡折類大眾產品各渠道共同具有銷售權外,各家公司都針對不同營銷渠道特點開發了不同的渠道產品,不同渠道銷售各自的渠道產品。在不同渠道產品保險責任大致相近的情況下,保費價格卻有較大差異,因在厘定產品費率時已考慮到不同渠道的營銷服務成本的差異,從總體上看,個人產品價格最高,團體產品價格最低。
3.客戶需求撕裂。因不同渠道各自有相應的產品組合,客戶與某渠道接觸時往往只能在該渠道產品組合中進行挑選,而不能在一個渠道內得到其他渠道的產品,如果需要其他類型的產品,只能再次與另外的營銷渠道打交道。由此可見,客戶的需求被分裂的渠道撕裂開來,客戶不能得到一站式的服務。
4.銷售活動分裂。不同渠道內的銷售人員分別接受不同銷售管理部門的銷售活動規劃和指導,接受不同的活動管理,并分別享有實力不等的培訓資源。雖然三類渠道都分別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培訓體系,但由于個人營銷渠道的培訓實踐開始早、投入多、力量強、成效顯著,而團險培訓和兼代培訓力量相對較弱。
5.薪酬政策割裂。三類渠道在薪酬待遇方面最大的差別在于有無底薪、是否享有社會保障、業務提成比例等,一般而言,在編人員才能銷售團體保險,而個人營銷人員和兼代專管員往往是從社會招募的人員,沒有底薪和不能享受社會福利保障待遇等。
6.前勤系統與后勤系統脫裂。前勤銷售系統與銷售后勤支援系統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和聯動。另外,保險公司之間也是各自只管耕耘自己的領地,缺乏相互之間的營銷聯盟。
保險公司不同營銷渠道實行割裂營銷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包括:(1)浪費或擱置現成的可利用資源,如銷售人力資源,培訓資源;(2)未有效開發潛在資源,如客戶資源,很顯然,團體客戶可能帶來個人客戶,個人客戶可能介紹團體客戶,銀郵客戶也是如此;(3)未滿足客戶綜合性需求??蛻粼谫徺I人壽保險產品時可能具有財產保險方面的需求,同樣,購買產險的客戶也可能購買人壽保險,但是,除了少數產壽險兼營的金融保險集團外,一般產壽險公司之間缺乏有力合作,客戶只能分別與不同的公司打交道;(4)銷售能力缺陷。由于不同營銷渠道銷售人員只賣本渠道產品,相對來說,對公司其他渠道產品缺乏了解或理解不夠透徹,并且缺少機會參與其他渠道的銷售活動,如個險銷售人員缺乏大項目保險招投標活動的經驗,其拓展銷售能力就相應受到限制。
二、我國保險業面I臨新的營銷環境
當前保險營銷環境正在發生變化,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金融保險業綜合經營已成定勢
自1996年美國通過《金融現代化法案》以來,銀行、保險、證券、基金業相互滲透和綜合經營越來越普遍,我國平安集團早在幾年前已經綜合經營銀行、保險、證券業務,2006年《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十條”)進一步明確:“穩步推進保險公司綜合經營試點,探索保險業與銀行業、證券業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綜合性的金融保險服務”,中國保監會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保險機構參股商業銀行和證券機構,鼓勵保險機構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研究對其他機構進行股權投資。探索郵政等行業經營簡易保險的新渠道。穩步推進交叉銷售和綜合拓展。”國內多家保險公司均表示要打造世界級綜合性金融集團,如中國人壽集團已成為包括壽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財產險公司和養老保險公司等子公司在內的金融控股集團公司,在“集團混業,分業經營”、“主業特強,適度多元”的金融綜合經營格局下經營壽險業務、資產管理業務、財產險業務、養老保險業務等,并正在參股銀行業和證券業,為最終成為“金融航母”鋪平道路。
(二)國際國內保險競爭加劇,保險公司面臨經營轉型
我國已加人WTO并已于2004年12月11日起全面開放國內保險市場,隨著保險競爭越來越激烈,保險企業都在尋求規模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的平衡,追求又快又好地發展,注重內涵價值、優化資源、節約成本、提高效益等成為保險公司的明確思路,如中國人壽為實現“做大做強做優”,正在實施“積極均衡、整合轉型、創新超越”的發展戰略。
(三)客戶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客戶滿意成為企業營銷的核心理念,隨著中產階層的增加,綜合性金融投資與理財需求越來越旺盛,金融保險機構為保持可持續發展,必須順應客戶需求,為客戶創造價值。
三、我國保險營銷渠道運營模式創新策略
我國保險公司為減少目前的營銷渠道運營模式存在的缺陷和主動適應變化了的營銷環境,“整合資源,交叉銷售”應成為我國保險營銷渠道運營模式創新的必然選擇。
(一)“整合資源,交叉銷售”的內涵及優勢分析
“整合資源,交叉銷售(Cross-selling)”指以客戶為導向,整合公司銷售渠道和客戶資源,實現公司內部或公司之間各銷售渠道之間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全方位多層次地開發客戶資源,發現或挖掘客戶的多種需求,并通過銷售多種產品或服務滿足其需求的一種多渠道一體化營銷方式。簡單說來,就是向客戶銷售本公司A產品的同時推銷本公司或其他公司的B產品或服務。在銷售過程中,需充分利用公司一切可能的資源來進行營銷活動,這些資源既可以包括公司內部或集團公司各子公司之間的資源,也可以包括合作伙伴如兼業機構的資源。在可利用的資源中,渠道資源是關鍵資源,因為渠道資源能直接帶來客戶資源、信息資源、智力資源及硬件資源等。
保險公司在整合資源和交叉銷售方面不乏成功經驗。2001年12月31日,臺灣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該公司以國泰人壽為經營主體,另外成立了國泰產險、國泰世華銀行等三家子公司。2004年3月開始,國泰產險通過國泰人壽以及國泰世華銀行開展共同行銷,收取了1100億元臺幣保費,占國泰產險總保費的65%,國泰人壽營銷員單月人均貢獻財產險保費達3548萬元新臺幣。與其相似,2005年平安公司也通過壽險營銷員綜合開拓渠道獲得13.7億元的財產險保費,人均貢獻財產險保費達9300元,且其綜合開拓(u業務在2006年前幾個月依然保持了55%的高速增長。
整合資源,交叉銷售具備以下優勢:
1.可以增強客戶忠誠度,提升企業形象。客戶的綜合性需求因公司的交叉銷售行為而得到滿足,該客戶自然滿意,滿意的客戶又會重復和擴大購買,而客戶購買一個公司的產品和服務越多,其流失的可能性就會越小。來自銀行的數據顯示:購買兩種產品的客戶的流失率是55%,而擁有4個或更多產品或服務的流失率幾乎是零。一個贏得大量忠誠客戶的企業因為口碑效應其企業形象也會相應得到提升。
2.可以擴大銷售,減少成本,提高利潤??蛻粢淮涡再徺I所需要的多種產品和服務本身能使公司擴大銷售,客戶多元化需求得到滿足后變成忠誠客戶進行終生購買及介紹他人購買也能使公司擴大銷售;而經驗統計數據已證明維持一個老客戶的成本只是開發一個新客戶成本的1/6,還有老客戶的轉介紹帶來的規模效應也能減少營銷成本。銷售擴大,成本降低,自然帶來公司利潤的提升。
3.能更有效地開發利用客戶信息資源??蛻粼谫徺I金融產品或服務時,必須提交真實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用來分析挖掘客戶的現實與潛在需求,從而為能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提供基礎;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護客戶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利用這些客戶信息資源與其他具有互補性的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聯合開展營銷,共享客戶資源。
4.能促進公司精細化管理和執行效率,并更有效地開發利用公司的營銷資源。實現集團公司內部各子公司之間和子公司內部資源共享,促進了集團內部各子公司的融合與相互協作,提升了整體競爭力,并提升了營銷人員的活動率、績效與產能,提高了營銷人員的收入,穩定了營銷隊伍。
(二)對保險公司建立“整合資源,交叉銷售”營銷渠道運營模式的構想
我國保險公司建立“整合資源,交叉銷售”營銷渠道運營模式應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一是“客戶滿意”原則,能滿足多元化的客戶需求,能讓客戶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二是“最大的覆蓋最合理的成本十最大的產出”原則,營銷資源的配置應與市場覆蓋率、合理成本率和銷售績效率等緊密結合;三是“塑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原則,要把一體化交叉銷售打造成區別于競爭對手的有力武器。
保險公司可通過以下兩條思路來架構“整合資源,交叉銷售”營銷渠道運營模式:
1.以客戶需求為核心整合不同公司和營銷渠道的產品,也就是讓同一客戶擁有幾家公司或帶有不同渠道特征的產品。這里所講的公司,主要是指同一家控股集團公司下的各子公司,各子公司之間可相互對方產品;渠道既包括保險公司內部的營銷渠道,如團險直銷渠道、個人營銷渠道、網絡、郵寄、電話等直復渠道,又包括公司外部的營銷渠道,如銀行、郵政、證券機構等兼業渠道。對不同公司或營銷渠道的產品進行組合捆綁銷售來滿足客戶的多元需求,如對某團體銷售團體保險的同時發現其中一些成員有個人保險需求,于是向其提供個人保險產品,這便是團險直銷渠道的產品與個人營銷渠道的產品的整合;又比如,某客戶向A公司的個人人買個人保險產品的同時提出想買車險,該銷售人員向其提供了B產險公司的車險產品,這便是壽險公司產品與產險公司產品的整合。整合不同渠道產品來滿足客戶多元需求,需要保險公司在公司內部不同渠道之間建立溝通合作機制,在同業公司之間、與其他金融企業間建立戰略聯盟機制(包括客戶信息分享、聯合開發產品、協作進行培訓等機制),通過聯合為客戶提供互補性強或關聯性強的產品。以這條思路我們可以歸納出幾種交叉銷售模式:一是團體直銷產品直復(網絡、電話、郵寄)營銷渠道產品個人營銷產品,這其實是保險公司所有權式渠道與管理式渠道的整合;二是壽險公司產品產險公司產品、保險公司產品銀行產品、保險公司產品郵政產品、保險公司產品證券產品、保險公司產品基金產品等,這5種方式其實均屬于保險公司內部可控渠道(包括所有權式渠道和管理式渠道)與外部契約式渠道的整合。
2.以同一產品來整合不同公司和渠道的客戶,即讓來源于不同公司和渠道的客戶能購買到同一種產品。目前存在這樣的現象,銀行客戶如果不與個人營銷員打交道,就只能買到銀行渠道的保險產品,而當前銀行保險產品較為單一,客戶的選擇性不強。而2006年國務院出臺的“國十條”、保監會出臺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等文件明確金融保險企業可進行綜合經營和交叉銷售,2005年保監會出臺的62號文件也已從政策上解除了不同營銷渠道之間對產品銷售權限的限制,只要愿意,一個金融保險公司可銷售各類金融保險產品,一個金融保險公司的各種營銷渠道能銷售公司各種類型的產品?,F在的問題是保險公司應盡快運用好政策,既整合好公司的營銷資源又滿足好客戶的綜合性需求。
(三)保證“整合資源,交叉銷售”模式成功運行的對策
1.需正確理解“整合”與“交叉”的內涵。需要強調的是,“整合”、“交叉”與“混合”屬于不同的概念,交叉與整合不是簡單地把兩者或多方攙和在一起,對公司和渠道進行差異化定位仍然要保持,不同公司和渠道應該有各自明確的營銷側重點,要注重專業化建設,如對個人人隊伍進行升級改造,打造服務于中高端客戶的高績效銷售隊伍;強化團體直銷人員的團隊攻關和職場營銷能力;加強中介渠道客戶經理和理財經理隊伍建設等。但應該看到不同渠道之間的關聯和共性,對資源進行整合,實行交叉銷售。
2.應在客戶細分的基礎上開發多元化、多層次產品體系,以滿足客戶多元需求。產品體系應包括:一是為配合不同營銷渠道特點而開發的渠道專營產品,如分別適合于銀郵渠道、團體直銷渠道和網上渠道銷售的銀行儲蓄型分紅產品、團體意外產品和電子化產品等,不同渠道產品除價格有差異外,應在保險責任方面增加差異,否則不同渠道產品容易相互替代,并易導致渠道沖突;二是適合所有渠道銷售的大眾共性產品,如卡折類短期意外保險產品;三是特定客戶群系列產品,如女性保險產品套餐、家庭保險產品套餐等;四是為特別對象量身訂做的人性化、個性化特別保險方案,如為某明星、知名企業家特制的保險方案等??蛻粜枨蟮亩嘣嵌嘣?、多層次產品體系形成的依據,而多元化、多層次產品體系又是整合資源和交叉銷售的前提和原因。
3.應建立具有橫向協作職能的扁平化組織架構,如在金融保險集團內各子公司之間設立交叉銷售協調委員會,由集團公司牽頭,各成員子公司參與,建立聯席會議機制,解決交叉銷售活動中的問題;又如某公司分別負責業務管理、財務管理和客戶服務的“三個中心”因“客戶經理制”和“首問負責制”而被整合起來,個人業務部、團險部和中介部因“綜合開拓專員”而被貫通起來等,從而減少內耗,有效利用營銷資源。
4.應建立既有區別又有融通的渠道考核機制,如對個人營銷員的考核,個人業務指標和人力發展指標成為考核重點,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把團險業績和中介產品銷售業績作為其考核指標,計算業績,兌現獎勵,調動交叉銷售的積極性。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農村經濟發展的速度仍有待提高。因而我們可以得出: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核心的農村金融勢必在某些方面存在問題。本文將從已有文獻對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關系的研究成果出發,探究促進我國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政策,為相關部門的政策出臺提供借鑒。
現階段,我國很多地區仍存在較為嚴重的二元經濟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統籌城鄉發展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v觀近期文獻,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金融的發展呈現正相關的關系,但這種關系表現得并不明顯,主要原因在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阻滯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威脅。
一、相關關系原因分析
(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退出農村金融市場
從2000年開始,在我國農村,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相繼撤出縣級及縣級以下地區。從而導致農村金融供應機構以及資金供應出現嚴重缺口,與當時農村經濟機制改革產生重大矛盾,隨著矛盾的日益尖銳,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積重難返的威脅。
(二)缺乏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
現階段農村經濟的發展缺乏良好的農村金融運行環境:一是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機構還都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觀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對農村進行教育、醫療、法律等公共產品充分供應;四是應加強農村社會保險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三)農村非正規金融行業沖擊金融市場
在農村,私人借貸極為普遍,構成了農村借貸的主要方面。農戶的支出比例從大到小依次為教育、生活、醫療和生產,當入不敷出時,農戶往往更傾向于通過私人借貸的方式獲得資金。有數據顯示,農戶從正規金融獲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這主要是因為通過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獲得借款非常困難。調查顯示,農民借貸的問題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錢。非正規金融的存在顯然有其必要性,但問題是非正規金融游離于法律之外,可能蘊含著極大的風險。
(四)存款保險體系不健全
存款保險制度作為金融穩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強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防止擠兌危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現行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缺乏相關的存款保險制度,從而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二、政策建議
(一)改革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和外部支持環境
現有農村金融監管力量,分別來自于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各省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往往出現職責上的分工問題,或者造成監管漏洞,監管不到位,或者監管過度。因此應該加強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
農村金融改革同時需要一個良好的金融運行環境。一是需要相應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機構還都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二是需要相關準備金管理,再貸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觀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對農村進行教育、醫療、法律等公共產品充分供應,促進農村商業金融服務的改善;四是加強農村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
(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與城市金融協調發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這就造成了農村金融改革與城市金融改革脫節。農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農村金融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變化。農村經濟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帶來了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經濟發展的過程在逐漸地削弱二元結構特征,城鄉統籌、縮小城鄉差距也成為政府現階段經濟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互動式發展”一文中提到,與城市金融相比,農村金融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服務地域的廣闊性而導致經營管理難度較大,而使以利潤為導向的金融機構望而卻步。因此,應注意農村金融系統改革與城市金融系統改革推進的協調性。
(三)完善我國農村存款保險制度
鑒于我國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齊的農村信用環境,設置強制投??梢员苊狻傲訋膨屩鹆紟拧毙?。并且強化準入機制,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將經營效益差的信用單位排出農村金融市場,確保農民的財產安全。
(四)注重農村金融的多元化發展,實現小額信貸組織創新。
雖然非正規農村金融市場充斥了正規農村金融市場,但我們不能否認非正規農村金融市場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不同性質市場的存在可以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雙方會不約而同地改善經營模式,加強管理,而最終獲益者為廣大農民,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保障。
例如,進行以利潤為導向、成本收益平衡、運行效率高的小額信貸組織創新,通過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利率的方法從多個渠道減少對捐贈的依賴。
(五)區別化對待,滿足不同地區的農村建設要求
我國不同地區農村的經濟狀況、耕作環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異顯著,因此出臺政策應區別化對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將農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區的等級劃分,逐層削減規模,使農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農村,切實為農民解決問題。這樣,既可以節省農民辦理事務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從而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六)完善金融所有制結構,加快資金回流
有數據顯示,農村建設常出現資金運用不合理的情況。因此可規定對資金運用達不到規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貸資金投入,或者減少存款,或者自動退出農村存款市場。加快資金的回流,為農村的建設提供充分的資金流支持。
參考文獻:
[1] 周霆,鄧煥民.中國農村金融制度創新論[m].中國財經出版社,2005.
[2]薛紅,賴景生.基于城鄉統籌視角下重慶市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相關關系分析[j].管理學家.2009(04).
[3]彭藝,彭紫云. 農村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以中部地區為例[j]. 理論探討.2010(04).
關鍵詞:市場經濟農村金融改革財政政策社會公平
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且農業作為支持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重視其金融改革,建立健全科學的金融改革體系,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1]。但在改革過程中,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金融弱化”等問題,在市場經濟調節的前提下,很多金融機構不愿意涉足農村等經濟落后地區,其只愿意在農村地區“吸儲,而不愿意向農村地區放貸,因此,資金大多流向經濟效益高的發達區域。但我國政府逐漸意識到農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鼓勵農村地區積極探索改革,加快農村地區金融制度的創新等政策,以期深化農村地區金融改革。
一、農村金融體系的概況
農村金融體系由很多農村金融機構組合而成的一個為農村、農業發展通融資金的有機整體,分為合作金融、商業金融和政策金融[2],其中合作金融是指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因共同利益而自愿參股,在資金上互相幫助、互相融通的一種特殊資金融通方式;商業金融主要是指商業性質的銀行對農業地區發放貸款,如地區商業銀行等;政策金融是指在貫徹政府經濟政策的前提下,不以商業性的標準為原則,而以國家的信用為根本,在農業的相關領域進行資金融通,保護、支持農業的生產,提升農村地區人民收入,促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一)農村金融體系的基本狀況及發展態勢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主要以改革開放為界限,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村金融體系主要分為以下兩個發展階段:一是以后,在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同時,也對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徹底改造,形成新的農村金融體系,到1951年,成立“中國農業銀行”,且第一次提出要“幫助農民、深入農村、發展生產、解決困難”的方針[3];二是1953年成立農村信用社,與農村供銷合作、農業互助合作一起稱之為農村合作化的3種形式[4]。在1979年改革開放以后,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首先1979年—1993年,形成農村信用社的主體地位;其次1994年—1996年,開始構建農村金融體系新框架[5];最后1997年—至今,形成多元化的農村金融市場組織,目前農村金融體系由正規和非正規兩種金融機構組成,其中正規的金融機構有非銀行類和銀行類兩種;非正規金融機構有農村合作基金會、民間私人借貸組織等,農村金融體系的主體包括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該三大金融機構形成了現在農村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的農村金融格局。結合農村金融體系發展趨勢可以發現,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逐漸增多,但仍舊以政府金融為主,其他金融機構在農村區域的發展前景仍然不樂觀,必須加大對相關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繁榮農村地區金融機構。
(二)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存在的農村金融問題是需求得不到滿足,存在金融抑制現象,且農村地區金融的市場特征需求群體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表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金融需求群體廣泛,有小微企業、農戶、有農村個體戶等最主要的金融服務是短期經營性貸款需求及少部分的資金結算需求[6]。但由于該群體滿足貸款新要求的信用擔保能力有限,對其投放的風險保障程度較低,形成了被金融機構邊緣化的群體特征,如我國某農業大省,其全省的農村信用社存款數量僅僅占到全部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的35%左右,但是其“支農貸款”卻占到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90%以上,從數據可知,農村大部分資金支持都依靠單一的農村信用社,這很難滿足該省農民、農村、農業對金融的需求;其次,對金融服務的要求多元化。由于我國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即城鄉差距、地域差距等,除了存貸款這最基本的金融服務需求外,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還需要一些理財、信息、管理等相關服務的需求。因此這就體現了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工具太過單一[7],只能體現存貸款業務,金融創新工具基本無法進入到農村市場。
二、市場經濟視閾下進行農村金融改革的原因
由于農村金融機構所處客觀經濟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差異,經濟落后地區的金融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制約的因素及程度遠遠超過發達地區,以致出現發展緩慢、停滯不前的現象。但是,在當前國有商業銀行、保險行業、理財機構逐步向落后的農村地區靠攏的情況下,大大豐富了金融市場,因此,必須立足于市場經濟視角,深入進行農村金融改革,協調國民經濟發展[8]。
(一)農村金融體系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對于農村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先應深入分析其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經濟原因,農村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相較于城市更低,其生活來源較少,部分落后地區完全依靠土地、山林,因此農民增收困難,很多農村金融機構無法融資或者融到優質資金,阻礙了農村信用社等機構的基本功能;其次政策原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農村金融體系的支持力度不一樣[9],支持“三農”發展的效果不明顯;三是農村地區的金融監管制度不完善,使得部分非正規金融機構成為農村金融體系的主力軍,但該類機構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國家金融政策的實施。
(二)影響農村金融發展的具體因素
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具有一定特殊性,提高了農村金融機構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不僅需要面臨政策風險、市場變化風險,也要面對不定期的自然風險,因農業的生產周期較長,在其生長過程中,任何形式的自然災害,如病蟲害、洪澇災害、干旱等,都有可能讓農業生產完全覆沒。此外,農產品上市期間,同一種農產品會在同一時間大量涌入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價格的波動,即使有農產品的期貨市場,但也只能規避某一時間段的風險,而且個體農戶無法參與到規避過程。影響農村金融發展的因素還有土地產權,產權是以法律法規為基礎,通過經濟所有制表現出歸屬的一種形式,主要包括使用權、支配權、占有權、收益權和所有權[10],目前,我國農村的土地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農民只擁有土地的經營權,而沒有處置權和所有權,無法對土地進行買賣,因此,農民需要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借貸時,不能提供法定的相關抵押品,且集體也沒有權利幫助農民進行抵押。
三、市場經濟視閾下進行農村金融改革的途徑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農村地區金融業務逐漸增多,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應首先明確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方向及思路,政府應制定相關的政策,規范農村金融市場,基于市場經濟視角,建立公平的競爭平臺,堅持從農民最基本利益出發,積極為農民謀福利,深化農村金融改革。
(一)營造良好金融環境,創新農村金融制度
針對農村經濟狀況,應適當創新農村金融制度。首先,對農村現有土地制度進行創新,將流轉權、用益權和擔保權賦予承包土地,但也要處理好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之間的關系。地方政府可以頒發土地使用權證、集體的土地證,對農民居住的房子賦予抵押權、擔保權等金融功能,拓寬農民財產收入途徑。政府可以成立專門的平臺,用于土地流轉和農村房地產交易,設置科學的交易雙方準入門檻,防止土地流轉的非農趨勢,保障農村用地的合理性,并確保農村房屋建筑的資本屬性;其次,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政府應積極宣傳農村金融新體系,改變農民對金融的“狹隘”看法,使得農民深入了解金融產品,并主動獲取金融機構的幫助。此外,金融機構也必須建立起完整的內部管理體系,立足于區域實際發展情況,更好地服務于“三農”。
(二)增加財政支持力度,做好相關惠農工作
政府在農村金融機構改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基于市場經濟視角,必須增加財政對農村金融體系的支持力度,做好相關惠農工作,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開展:第一方面,科學設置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完善農村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配備齊全的金融設備,提高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與農業其他建設相同,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量大,且維護成本、投資成本較高,大部分商業性銀行不愿意承擔甚至無法承擔這些領域的投資,因此,政府機構必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支付的硬件環境;第二方面,增加農村地區的資本供給,政策金融應根據國家農業政策,加大對農村等落后地區資金的注入力度,結合地區農業發展優勢,重點扶持綜合農業,轉變農村地區經濟結構,促使農村地區經濟往產業化方向發展,通過發行中央銀行的再貸款,保障農村地區資金的充足供給。
(三)立足農村金融市場,創新農村金融產品
農民群眾對金融產品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農村金融機構,如農商銀行等,應增加服務手法,結合農村客戶意見,推出價格合理、種類豐富、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開辦個人資產業務、負債業務,減少金融活動中的工作環節,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質量,不斷挖掘潛在優質客戶,并準確定位農村金融機構,必須注重其社會責任,幫助低收入家庭和創業家庭,堅持服務于“三農”,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前提下,制定靈活的貸款制度,不僅滿足農戶對生產經營資金需求,也保障貸款的利息收益。此外,也應健全農村貸款制度,完善農村信用體系,穩定農村金融市場,加強農村金融監管,政府可以設置專門的再擔保制度,進一步保護農村金融機構,防止出現農民無家可歸、無地等情況,采用財稅手段,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鼓勵商業銀行積極投入農村金融建設。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可以引入現代化金融監管產品,動態監測農村金融市場的變化,做好相關風險的防范,確保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的穩定。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在提升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對其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政府重視“三農”問題的時代背景下,農村等經濟落后地區必須抓住這一機遇,建立健全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金融體系,基于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化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形成一個平等競爭、廣泛覆蓋、功能互補、定位合理的農村金融平臺。政府也應加大對農村金融改革的重視程度,適當增加財政支持力度,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推出創新的農村金融產品,完善相關的農村貸款和存款制度,建立農村信用體系,輔之以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穩定農村金融市場,加強對農村地區的金融監管,提升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縮小城鄉差距,將更多資金引入農村地區,支持農村的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高保中,趙學增.經濟學和中國新常態下的改革與發展——全國第九屆經濟學發展與創新論壇綜述[J].經濟研究,2015,v.50;No.57912:173-177.
[2]張希平.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建立物流貿易通道問題研究——以喀什為樞紐中心的中巴物流貿易通道[J].金融發展評論,2015,No.7010:99-105.
[3]鄭高強,尚曉,李揚俊.烏魯木齊建設西北區域金融中心探討——基于分階段建設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的思考[J].金融發展評論,2015,No.7010:89-98.
[4]楊帆,宋鵬飛.低碳生物技術創新與應用的法律激勵機制研究——以珠三角地區為例[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v.1404:17-23+31.
[5].互聯網金融發展與商業銀行網點管理轉型研究——以郵儲銀行管理模式研究為例[J].經濟研究參考,2015,No.268351:52-54.
[6]李春肖,李蕓,張弛.農業保險供給市場主體發展潛力研究——基于保險公司經營業績和投資業績的比較[J].廣東農業科學,2015,v.4223:194-199.
[7]李婧,朱承亮,鄭世林.不良貸款約束下的農村信用社績效——來自陜西省8市86個縣(區)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5,No.37111:63-76.
[8]覃振鋒.引領長線資本投資建設廣西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對策——新常態下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新突破研究系列論文之五[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5,No.16906:47-50.
[9]陳一洪.利率市場化改革與城市商業銀行風險——來自42家城商行面板數據模型的經驗證據[J].金融監管研究,2015,No.4812:1-15.
關鍵詞:高職教育;考核方式;改革;教學模式;素質培養。
一、高職院??荚嚫母铿F狀。
當前,經濟全球化與一體化熱潮正洶涌澎湃,推動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向多元化、多層次化方向發展。特別是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對各種層次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同時,國際人才競爭也日趨激烈。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培養國家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面對這樣的形勢,高職院校教育發展滯后,教學與考試模式落后、陳舊,跟不上時展需要的問題日益突出。高職院校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從數量到質量都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社會的需求還不能很好地結合,甚至嚴重脫節。這些問題如不能很好地解決,勢必會影響未來我國經濟的正常發展與轉型?!吨袊瞬虐l展報告(2009)》中指出,預計到2020年,我國專業技術人才需求總量將高達8127萬。面對越來越龐大的專業技能型人才需求數量,高職院校要實現培養高級技能型應用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就必須從根本上改革傳統的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加快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考試方式與考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是推動高職院校大力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與途徑。近年來,一些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紛紛進行考核方式改革與探索,但至今依然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職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的單一而陳舊的教學與考試模式,不利于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深入探討和研究高職院校考試方式與模式的改革,是未來影響和決定高職院校能否實現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目前高職院校考試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考試觀念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亟待突破。
當前,高職院校的考核方式與手段依然主要拘泥于傳統的閉卷考試,一張試卷、一次考試定成績,“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狀況依然嚴重。學生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學習目的與方式顯得急功近利。因此,現有的考核觀念陳舊、落后,考核方式與手段缺乏科學、合理的機制指導,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背離了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與高職院校對現代職業教育的人才觀、教學觀與質量觀要求不相適應。
(二)考試形式與手段單一,不利于引導和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進和提高,無法實現教考互動與互促。
高職院校應當以培養高等技能應用型人才為首要任務,以培養技能應用水平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計劃。但由于目前高職考試方式仍以傳統的閉卷筆試為主,因此其考核內容多強調理論內容,而忽略技能、實務操作與應用能力的考核;且多以一次考試定成績,多次多手段考核與綜合評價應用少,不利于真實、全面地考核學生知識與能力。同時,抑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實際技能與創新素養的培養,更不利于發揮和調動教師探索教學模式改革的熱情,不能有效推動教學手段的豐富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三)考試的綜合鑒定與測評功能失效,不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我們現在的考試內容多是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且偏重于理論知識結構中的原理性、記憶性知識,導致考試與學習脫節,與學生未來所要從事的工作實際脫節,考試內容和方法與培養目標脫節,這些都極大地局限了學生知識結構的有效構建與拓展。同時,很多課程考試流于形式,劃重點、定范圍,助長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惰性,導致學生的學習十分功利,破壞了學校的學風建設。另一方面,雖然通過多年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探索,很多高職院校已初步形成了以培養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比例不斷提升,但對實踐教學結果的考核仍然沒有形成一套科學完整、行之有效的機制。實踐考核走過場,實施程序不嚴密,考核標準不科學等問題突出,致使很多實踐技能與能力的考核流于形式。
(四)考試的逆向反饋與激勵導向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未能實現與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有效銜接。
現代職業教育需要加強實踐技能應用、執業資格能力以及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與考核,為此,需要努力探索出一條以學生為中心,真正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教學考核模式。同時,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要求相關專業和課程設置要具有較強的職業(或崗位)針對性和適應性,因此,相關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設計要特別注重理論與專業發展實踐相結合,只有通過考試考核方式的改革,強調高超的職業技能培養,并強調學生基本從業素質如踏實、吃苦耐勞、善于溝通與合作、有較強的責任心和工作主動性等素質的錘煉,才能使學生畢業后能很快適應崗位工作,也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條有自身特色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之路。而目前的教學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引導教學模式的改革??荚嚫母镒鰹榻虒W內容改革的先導與保障,沒能起到積極促進傳統教學考核方式的轉變,推行多元化、多維度、多方位的考試考核方式的實現。因此,努力探索出一條以考試改革為支點,以加強實踐技能應用、執業資格能力以及職業綜合素質培養與考核為目標的教學考核模式,是推動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工作與人才培養工作有機結合,探索出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由之路。
二、高職院校教學考核模式改革思路。
(一)總體改革思路與指導思想。
1、更新考試觀念。
綜合運用教育心理學與管理學、教育評價與統計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構建高職院??己嗽u價體系,加強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時,以改革傳統教學考核方式為手段,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發展模式,大力激發學生探索課程、參與教學的興趣與積極性,積極引導學生自覺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變被動的“要我學”為主動的“我要學”,以此來引導學生加強自我培養、自我錘煉、努力成才的自覺意識。
2、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法。
為提高學生的總體技能并真實地考核學生的能力,要重視平時形成性考核,強化實踐考核,完善綜合考核測評體系。依據現代高職院校發展需要,大力豐富考核評價方法與手段,如可以根據不同課程的需要,綜合采用閉卷、半開卷、開卷、實踐操作、課題答辯、論文寫作、專業作品制作、情景模擬、任務表演等一種方式或幾種方式綜合考核的方法;同時,加強對平時形成性考核的認識,一門課程可綜合提供多次考試機會,采用分類分項、分層次、分內容的多種形式考核方式。另一方面,要以就業為導向,加大實踐考核比重,將職業資格考核學習與學生綜合實踐學習結合起來,重視學生對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最終逐步建立和形成一套完善的綜合考核測評體系。
3、以考試改革為契機,積極促進教師自身素質提高。
在推行多元化、開放性考核模式的同時,注重以考試改革為契機,積極促進授課教師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綜合開放性考核模式涉及理論、技能、應用等多層次、多側面寬泛的知識體系,要求相關授課教師要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廣博的知識。因此,綜合開放性考核會有效促進授課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更新知識,推動教學相長,保持和實現教學工作能夠與時俱進。
4、強化對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考核評價工作。
努力將學生綜合考核評價體系與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接軌,按照不同專業課程的特點和要求,設計和制定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教學計劃與大綱,以此來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人文素養和團隊意識的培養和錘煉,同時,充分發揮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強化學生素質教育的過程評價,真正使高職院校的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取得實效。
(二)依據現代高職教育培養目標與原則,采取多種措施完善考核體系與方法。
傳統的閉卷考試,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強調對知識的記憶能力與熟練程度。根據現代高職教育發展的新特點,我們需要在突破傳統考試內容和形式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綜合培養、全面塑造,厚基礎、重應用的培養原則,結合信息時代和網絡經濟的新特征,探討相關各類課程考試改革的新模式。
1、打破一卷定成績的考核辦法。
改變純理論考試方式,加大和強化實踐操作和技能的課程內容考核比例,注重形成性考核,打破一卷定成績的考試方法。高職院校的一些專業課程傳統上一直采用以教師面授為主,期末一次性閉卷理論考試的方法,學生們學習起來枯燥、乏味,缺少實踐體驗,不利于學生有效掌握相關知識和內容。如經管類會計專業系列基礎課和專業課、金融專業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等課程,雖然近幾年做了一定的教學改革,增加了實踐項目教學內容,但期末很多院校仍然以一張試卷定成績的考核辦法為主,忽略了實踐課程、項目模擬在教學與考核中的重要意義,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也無法實現全面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目標。因此,應當積極嘗試考試改革。
在這些課程的教學與考核評價過程中,應當整合閉卷、實操(如會計賬簿模擬、銀行點鈔業務實操等)、案例解析、答辯等多種形式進行理論與實踐業務學習的考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相應配合進行模塊教學或項目教學,將會計的憑證、記賬,填列會計報,以及金融專業的點鈔業務、信貸業務模擬演訓與案例分析等,以一個較完整的項目教學過程作為分期、分項結業成績,實現平時形成性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綜合評價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考評辦法。同時,為加強平時形成性考核,我們還可以打破傳統的考核模式,允許學生根據自身課程學習與準備情況隨時申請考試。為此,高職院校應當大力推行題庫項目建設,允許學生在一定期限內,單次或分次隨時申請考試,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總之,要努力打破傳統教學考核模式,努力把那些原來認為不宜進行操作考試的一些課程,進行改良設計,貼近專業發展實際,加強與實踐接軌,圍繞大力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這一核心,嘗試進行多元化的考試改革。
2、結合各高職學院特點,多元化設計考核方式。
從實際出發,結合課程自身特點多元化設計考核方式,豐富考核形式與手段。如高職院校的有些課程宜采取提供有限資料的考試方法;有些課程的部分教學項目宜采用口試或答辯考試方法;有些課程內容則適宜采用課題式考試方法等。西方一些國家的高職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對教學項目中需要死記硬背的公式等,往往采取強調應用,忽略記憶的教學手段,在考試中注重考核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以半開卷形式,給出公式內容,而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比如,統計基礎課、計量經濟學課等,這類課程公式繁多,而現在多以計算機計算為主,學生只要懂得公式的原理和應用即可,不需要死記公式去浪費時間。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谠嚮虼疝q考試法是由任課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相關考試題目,由學生抽題以口頭回答的方式完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此種方式來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情況,同時考查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思維的敏捷度等多方面的情況。如財經英語等一些課程,其優點是可以廣泛應用、多角度多層次設計題目??碱}形式與內容都較豐富且靈活,能夠較為準確地了解考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的能力與程度,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與應變能力,是值得嘗試的一種考核方式。另外,課題式考核方式也是一種創新型考試方法。這種考核方式適合于項目教學中以團隊合作創作或制作類教學項目為主課程的考試。它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的任務以課題形式呈現,要求學生分工協作,以一個團隊的形式最終完成課題任務。課題式考核方式的測評方式是每名小組成員都要對小組其他成員進行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各小組成員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的主要工作表現、特點和主要業績,老師依據小組各成員的評價結果及最終項目成果完成情況進行終評。這種考核方式的優點是在考核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同時,也測評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這類考核方式適用于電腦動畫制作、編程、網頁設計與制作、多媒體教學項目制作等課程。
這種考核方式在國外被方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我們應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打破傳統的教學考核模式,不斷開發與創新出適應現代化高職教育的教學與考核模式。
3、教學考核環節增強開放性。
增強校企合作意識,走出去、請進來,開門辦學,開設校外實習教學項目,創新實習單位考核的方法,多層次推進考試改革。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是以企業為主,為學生提供真實、完備的實習工作環境、具體的實習任務、完善的實習工具和設備。實習結束后,由實習單位根據學生實習期間的工作表現和能力進行學習成果評價。這種考試方法注重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查,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同時,加強對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和綜合崗位能力的培養,重點考核和測評學生是否有能力達到實際崗位工作所需要的職業能力素養。如一些高職院校的機械設計專業、數控機床專業等均可嘗試此種考核方法。
4、嘗試將高職教育與國家職業資格考試相銜接。
實行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與教學成果鑒定互認的考核方法。與學歷文憑不同,職業資格證書是反映相關專業從業者具備某種職業所需要的專門技能和知識的證明,職業資格證書密切結合職業勞動的具體要求,切實地反映了各類專業工作所需的實際工作規范和標準,以及相關從業人員從事此種職業所需達到的實際能力水平。當前,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提出了全社會各行業從業就業全面實施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為此,高職教育應當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和改革我們的教學考核模式,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書”制度,真正將能力培養本位的教育思想落到實處,以此來強化學生崗位培養的針對性,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由于職業資格考試具有考核的權威性、公正性和全面性的特點,因此應提倡在推行一定程度的課程考核成果互認的考核方法。有些教學項目的考試,可以與國家職業資格鑒定考試結合,實行國家職業資格考試認可制,對于通過相關職業資格考試的學生,可以在一定范圍或一定程度上認可其考試成果,對于相關課程準予免考。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職業資格考試的積極性,為他們走上社會早日成才奠定基礎。如金融專業的銀行從業資格考試、證券從業資格考試、保險從業資格考試等,都可以嘗試采用上述的方法。
———————————————————————
參考文獻:
[1]任昌榮。對計算機相關課程考試模式改革的探討[J].福建電腦,2008(2):186-187.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