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8: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醫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ourcountryeconomyhasmadetheverybigprogress,butthegovernmentcausedinthepubliceducationandinthe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sbehaviororiginallyshouldimproperlyalong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butimprovedgraduallytheeducationandthemedicalcondition''''sworsening,thiswasmainlythegovernmenttoopaysgreatattentiontheeconomicdevelopment,toeducateandinthemedicalreformmarketabilityleadership,accordingtothetradition“thecityandcountrysidedualstructure”reasonsandsoondispositionresources.
keyword:Government;Publiceducation;Public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Thebehaviorisimproper
前言
教育和醫療是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兩大民生問題,是人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是現代公民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有學者形象地把它們比作社會這輛高速奔跑的大車的兩個輪子,一個管公眾的生命安全,一個管公眾精神與靈魂的健康發育。如果基本醫療和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
改革開放以前,盡管中國經濟的底子很薄、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高,但在公共教育和公共醫療領域,人們少有微詞。單就公共醫療而言,70年代末,中國已成為擁有最全面醫療保障體系的國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醫療保健。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創造了連續二十多年高速增長的奇跡,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個背景下,公共教育和醫療本應得到更快的發展和完善,但結果卻令人失望。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的評估,中國是世界上公共資源配置最不公平的國家之一。為什么經濟發展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但公共教育和醫療的狀況卻惡化了?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刻反思。政府在公共教育、醫療資源配置中行為失當導致公共教育和醫療狀況與經濟發展的脫節,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
一、政府過于強調經濟發展,對教育和醫療有所忽視,導致公共教育和醫療投入不足
改革開放后,我們一直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謀發展”,這里的“發展”本應是經濟社會全面的進步。但在實際工作中,各級政府往往把“發展是硬道理”理解為“經濟增長是硬道理”;更進一步,“經濟增長是硬道理”又往往被理解成,為了追求經濟盡快增長,其它一切都要讓步,包括生態環境、職工權益、教育和公共醫療。對于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總是希望“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認為只要經濟持續增長、蛋糕越做越大,其它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但經濟增長不一定會帶來公共教育和醫療的改善,只有當經濟增長的成果為全社會各階層共享時,它們才會得到改善。在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謀發展”中,盡管政府從未公開說過公共教育、醫療不重要,但從政府的財政支出結構看,它們不是政府關心的重點。
在教育資源的投入上,就世界范圍而言,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和國外相比,我國教育經費及其占GNP的比例很低。1991年至今,中國經濟平均增長9.7%左右,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2.6%。早在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有規定:“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4%。”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沒有達到4%這個比例。
由于片面追求對經濟增長,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教育和醫療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政府對教育和醫療的投入不足,教育和基本醫療經費增長跟不上規??焖僭鲩L和質量提高要求的問題日益嚴重。以九年義務教育為例,我國并沒有真正做到“免費教育”,因為投入不足,許多農村地區依然存在嚴重的“上學難”問題;而高等教育也同樣面臨經費困難,學校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導致高?!案呤召M”、“亂收費”現象相當普遍。醫療方面,同樣因政府投入不足,催生了醫療高收費亂收費,醫療成本更多地百姓擔負,遠遠超過居民收入增長的醫藥費用讓不少人無力求醫、覆蓋率極低的醫保制度使大部分群眾沒有享受到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而使社會公平性失衡……
在公共醫療投入方面,從醫療衛生總費用這一國際指標來看,1997-1998年低收入國家的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占其財政支出的平均比例為1.26%,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比例為2.25%,而我國1996年的比例為2.36%,2000年下降到1.71%。這反映出我國公共衛生服務支出的增長速度與GDP增長比例是極不協調的,至少沒有保證趨勢上的一致性。這和國際上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大公共醫療衛生投入的普遍做法大相徑庭。與此同時,在醫療衛生總費用的構成中,居民個人的醫療衛生支出比重節節攀升。1980年居民個人醫療支出占醫療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不過23%;到2000年已高達60.6%。換句話說,過去這些年中國醫療衛生總費用的增長主要是由居民個人負擔的。
二、政府對公共教育和醫療的特殊性缺乏清醒認識,導致教育和醫療改革上的市場化導向
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市場上的一切經濟行為都是按照價格機制運作。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可以通過供求雙方的自發調節,使資源配置和社會生產達到最優狀態,即所謂的“帕累托最優”。但是,完全競爭市場在現實中是難以實現的,市場失靈不可避免。公共產品領域是市場失靈的一大表現。
公共產品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決定了它難以由私人部門通過市場提供,必須由政府提供。按照薩繆爾遜的公共產品理論,教育、醫療都屬于公共產品。義務教育是純粹公共產品,就是高等教育,雖然有一定的競爭性和排他性,但同時,它又有著非常巨大的正外部效應,比如可以推動經濟增長、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進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提高等,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而公共醫療同樣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在實現社會公平、提高整體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收益是不可分割的,也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教育和醫療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政府必須在教育醫療的資源配置中起主導性作用。同時,還必須看到,醫療和教育不單是公共產品,而且涉及到公民的教育權和健康權,維系著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因而,政府在這些領域的資源配置功能就顯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遺憾的是,教育和醫療事業的特殊性,這些年并未得到我們的政府的重視,這導致我們這些年來教育改革、醫療服務體系改革基本走的是市場化道路。教育和醫療改革的商業化、市場化取向已經顯現出嚴重后果,帶來諸多社會矛盾。以醫療改革為例,20年來醫療體制改革的市場化策略,導致醫療衛生事業喪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質,甚至淪為贏利的工具,一再暴漲的醫藥費用讓普通百姓承擔了過于高昂的醫療成本。和醫療市場化方式改革失敗一樣廣受詬病的,還有市場化征兆明顯、追逐經濟利益的沖動十分強烈的教育事業。中國教育產業化改革的結果是過高的教育成本幾乎完全由民眾自掏腰包,收費節節攀升,上學難的問題日益困擾著整個社會。把公共產品和準公共品的運作完全托付給市場機制,必然導致教育和醫療改革的失敗。
教育和醫療市場化改革的失敗,證明了以市場化方式配置公共教育和醫療資源行不通。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到教育和醫療的特殊性,真正并有效發揮政府在公共教育和醫療中的主導作用,通過制度性的措施,強化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職能,對教育和醫療資源進行公正合理的配置,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三、政府擺脫不了“城鄉二元結構”思維定勢的局限,按城鄉分割的“雙軌”制配置資源,導致城鄉教育和醫療資源配置極不合理
在義務教育方面,本來,義務教育作為純粹公共產品,應該由政府免費提供,不應因地域或個人政治經濟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長期以來,國家財政只負擔城市義務教育經費,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主要由農村、農民自己負擔。義務教育投資體制改革后,把原來由鄉鎮負擔的農村義務教育投資責任收歸為“縣統籌”,但由于我國縣級財政不平衡,60%左右的縣級財政無力保證義務教育支出,農村義務教育進本還是農民自己負擔。
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與農村截然分開,形成社會經濟“城鄉二元結構”分治格局。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形成了一種忽視地區和城鄉差別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國家的公共政策優先滿足甚至只體現城市人的利益。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在城鄉之間筑起了一道道資金、市場、技術、勞動力等壁壘。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經濟格局雖然發生了明顯變化,城鄉市場分割的局面已經有較大改善,但在現實社會決策中,“城鄉二元結構”劃分的思維定勢并沒有多大的改變,其關鍵性體制因素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俺青l二元結構”的思維定勢,導致城鄉教育和醫療資源配置上存在極大的差距。
在醫療資源配置上,據調查,占總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衛生資源配置,占總人口70%的農村人口享有20%的衛生資源配置,醫療衛生領域的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優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5億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國家公共衛生和醫療投入是8億農村人口的6倍,顯示出政府在公共醫療方面的投入表現出極其嚴重的城市偏好。從醫療衛生投入來看,1998年政府投入的醫療衛生費用為587.2億元,用于農村醫療衛生費用為92.5億元,僅占政府投入的15.9%;此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合作醫療體制基本解體,絕大多數農民成為自費醫療群體,在沒有醫保、醫藥費用迅猛增長、農民和城市居民的實際收入差距為1:6的狀況下,看病就醫大大超過了農民承受能力。據衛生部基層衛生組織的有關資料顯示,農村36%的患病農民應就診而未去就診,65%的患病農民應住院而未去住院,有不少農民一旦有病只能聽天由命、自生自滅。
當然,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公共醫療配置中行為失當導致的種種問題,目前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政府也正在著手進行一些政策的調整。雖然這樣的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政府走出指導思想的誤區,充分認識到公共教育和公共醫療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對其進行公平合理的資源配置,加上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建立起來的經濟基礎,我們完全可以在教育和醫療事業上再造輝煌,使人民群眾的教育權和健康權切實得到充分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樊勇明,杜莉.公共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教育部財務司編.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3]世界銀行.2000/2001世界發展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4]范柏乃,來雄祥.“中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浙江大學學報.2005,(4).
[5]楊東平.教育產業化爭議辨析.南方周末.2004.10.13.
[6]徐印州.對我國公共衛生事業財政支出問題的思考.財政研究.2004,(5).
一、以*大精神為指導,堅持正確的衛生工作方向
要切實貫徹黨的*大精神。各級衛生部門要在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將貫徹落實黨的*大精神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堅持醫療衛生公益性質,強化政府責任,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提高全省人民群眾健康為目標,積極研究制定“健康廣東2020”戰略。
要充分認識衛生事業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保障和增進健康納入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總體目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促進衛生事業與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同步協調發展。
要按照省委十屆二次全會講的“繼續解放思想,努力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制約衛生事業科學發展的觀念和體制障礙,推動改革創新,讓人民群眾共享衛生改革發展成果。要通過落實現有的政府補助政策,建立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完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降低服務價格,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加強規劃和協作,統籌城鄉、區域衛生協調發展,促進群眾公平享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要把率先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衛生工作重要任務,充分發揮政府的動員、領導、投入、服務和監管職能,增加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總量,增強服務提供能力,提高衛生資源的可得性和可及性,促進人人享有。要堅持依法行政,扎實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深入推進執法責任制,加強對衛生行政行為的監督。要以公共衛生、農村衛生、社區衛生為重點,發揮中醫藥作用,從優先滿足群眾基本健康需要入手,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促進公平享有。
二、加強領導,穩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今后各級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各地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的精神上來,充分認識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深刻領會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和政策措施,做好充分準備。國家關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出臺后,要根據中央精神和本地實際及時制定切實可行的試點方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特別是在衛生事業公益性經費保障、公立醫療機構改革等方面,積極探索經驗。要做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服務和協調工作。
三、堅持預防為主,提升公共衛生體系內涵建設水平
要進一步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落實經費保障和強化能力建設。加強預防和醫療機構間的協調和聯系,提高綜合防治能力。進一步做好艾滋病、結核病、乙肝等預防控制工作。貫徹《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推進國家擴大免疫規劃工作。加強慢性病防治機構建設和精神病綜合防治工作。抓好地方病、寄生蟲病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要繼續抓好衛生應急“一案三制”建設,開展應急演練和培訓,嚴密防控非典、人禽流感、鼠疫和中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時組織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開展冬春季節突發急性傳染病預測分析評估,落實各項防控措施。要大力推進愛國衛生運動,把工作重點進一步放在農村,以衛生創建為載體,推動除害防病和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行動,培養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要加強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啟動婦幼安康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住院分娩率,完善高危孕產婦、新生兒監護管理和應急搶救、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新生兒疾病篩查網絡。加強婦女保健、兒童保健的內涵建設。
四、建設完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農村和社區衛生發展
要切實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鄉鎮衛生院管理體制改革與建設的意見》,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逐步落實農村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協調有關部門盡快出臺財政補助、人員編制等各項配套政策。加大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和管理力度。加強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深化鄉鎮衛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吸引機制,嚴格人員和技術準入,開展鄉鎮衛生院招聘執業醫師試點工作。繼續做好農村衛生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和智力扶持山區計劃,做好城市醫院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工作。進一步完善村衛生站醫生補貼政策,完成“空白村”(鎮衛生院所在地除外)衛生站設立。推進以鄉鎮、縣為單位的農村初保評審認定工作。
要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把發展城市社區衛生作為今年的一項重點工作,堅持政府主導,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保證社區衛生服務公益性。制訂我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加快網絡建設,繼續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推進社區衛生服務運行機制創新,探索收支兩條線管理,開展藥品政府采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及社區首診制試點,建立分級醫療、雙向轉診制度,引導居民到社區就診,提高社區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比例及60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檔案率。加快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以社區臨床服務能力、預防保健能力為重點,提高社區醫務人員的服務理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珠三角各市要加快社區衛生機制創新步伐,其余各市要加強網絡建設。規范和調整公共衛生檢驗監測等行政事業收費項目及標準。
五、進一步完善制度,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和管理水平
要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重點將轉移到進一步完善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動可持續發展上來。全面落實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會議精神,積極爭取省政府及各市縣相應提高財政補助標準,并力爭高于全國平均水平?;I資標準提高后,住院補償封頂線將達到3萬元以上,補償比例為鄉鎮醫療機構60%以上,縣級醫療機構50%以上,縣外醫療機構30%以上。資金節余率不超過當年籌資的15%。要加強資金監管,健全補償制度和資金使用公示制度,嚴肅查處虛報、挪用及造假等行為。進一步健全費用控制機制,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監督管理,規范服務行為,控制醫療費用增長。要加強信息化建設,確保統計報表的真實性、準確性和時效性。*年各縣(市、區)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參合農民在縣內住院基本實行即時補償。
六、繼續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
科學制定各市區域衛生規劃及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合理配置、高效使用醫療衛生資源。繼續深入開展醫院管理年活動,建立周期督查評價、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醫院監管制度,進一步推進醫院管理綜合評價與??瀑|量管理結合的長效機制建設。推行院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加強公立醫院的經濟管理,規范收支行為,嚴格控制成本,從嚴控制新上項目和建設規模。積極推動無償獻血,狠抓質量管理,確保臨床用血需要與安全。加強護理隊伍建設,嚴格執行護士執業考試和準入管理制度,加強??谱o士培養,做好赴港進修??谱o士選派工作;完善護理管理模式,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深入開展平安醫院建設,按自愿互利和屬地管理原則,推進醫療責任險。發揮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的作用,加強規范化制度和技術標準建設。強化三基三嚴培訓,加強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嚴格新技術和特殊醫療技術準入。加強醫院感染管理和醫院內傳染病防控工作,規范醫院感染監測報告;加強醫療機構藥事管理,開展規范化藥房建設,探索建立臨床藥師制度,完善抗菌藥物監測網,推進處方評價工作,促進合理用藥。要積極引導各級公立醫院和其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更加重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開展更多的廉價和濟困醫療活動。出臺促進民營醫療機構發展意見,鼓勵社會資本在流動人口聚居地和醫療資源相對缺乏地域舉辦民營醫療機構。認真做好新增醫療服務項目立項論證審批工作。
七、加大工作力度,推進衛生監督執法
要以縣及鄉鎮衛生監督機構改革與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健全衛生監督體系。繼續抓好餐飲消費安全整治,建立長效機制,鞏固整治成果。繼續落實食品衛生安全責任制,以餐飲業和集體食堂為重點,控制重大食物中毒的發生。全面推進食品衛生、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切實做好重大活動衛生保障。進一步加強職業衛生監督工作,健全職業病防治體系。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和非法采供血,進一步規范醫療服務和采供血秩序。加強對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使用的監管,以及對大型醫用設備應用質量的檢測評審,嚴肅查處違規配置行為。
八、加強衛生科教工作,大力推進衛生人才建設
積極實施科教興醫和衛生人才戰略,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實際的衛生科技研究體系,加強醫學重點???、特色專科建設,增強醫學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要認真做好第四次衛生服務調查,組織實施好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專項。組織好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的申報。加強繼續醫學教育工作,推進??漆t師培訓試點工作,繼續做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全科醫學教育培訓,完善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強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庫管理,大力推廣適宜技術和衛生科普知識進農村、進社區,全面推進衛生科技進步。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衛生人才智力扶持工作,制定和落實優惠政策,鼓勵優秀衛生人才到農村基層工作,建立農村和社區衛生人員培訓長效機制。要深化衛生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實行對欠發達地區縣以下衛生技術人員職稱政策傾斜。
九、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
加強和完善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積極推進“三名兩進”工程。加強中醫院標準化建設研究。做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試點工作,探索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路子。做好中醫藥服務貿易試點工作。加快培養中醫藥人才,加強中醫藥科技創新工作,協調有關部門,整合資源,促進中醫藥醫、學、研、產協調發展。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在城鎮職工、居民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的作用。發揮中醫藥在農村和社區醫療衛生中的優勢,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開展中醫藥科學知識普及和文化建設。
十、深化醫德醫風建設,促進醫患關系健康發展
推進衛生系統精神文明和衛生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形勢和任務教育,引導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樹立大局意識,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堅持服務宗旨、端正服務態度、改善服務質量上來。堅持典型引路,大力弘揚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核心價值理念,積極營造和諧醫患關系。加強衛生系統黨風、政風、行風建設,開展政風行風評議“回頭查”。建立完善醫務人員醫德考評制度。規范醫療服務、醫療收費和醫藥采購行為,抓好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的源頭治理工作,健全治理商業賄賂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醫療機構藥品陽光采購制度,推行醫用耗材全省網上采購工作,建立醫療機構采購和工程項目等公開透明、集體決策的新機制。
關鍵詞:政府;公共教育;公共醫療;資源配置;行為失當
前言
教育和醫療是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兩大民生問題,是人生存發展的基本要求,是現代公民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有學者形象地把它們比作社會這輛高速奔跑的大車的兩個輪子,一個管公眾的生命安全,一個管公眾精神與靈魂的健康發育。如果基本醫療和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
改革開放以前,盡管中國經濟的底子很薄、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高,但在公共教育和公共醫療領域,人們少有微詞。
單就公共醫療而言,70年代末,中國已成為擁有最全面醫療保障體系的國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醫療保健。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創造了連續二十多年高速增長的奇跡,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個背景下,公共教育和醫療本應得到更快的發展和完善,但結果卻令人失望。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的評估,中國是世界上公共資源配置最不公平的國家之一。為什么經濟發展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但公共教育和醫療的狀況卻惡化了?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刻反思。政府在公共教育、醫療資源配置中行為失當導致公共教育和醫療狀況與經濟發展的脫節,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
一、政府過于強調經濟發展,對教育和醫療有所忽視,導致公共教育和醫療投入不足
改革開放后,我們一直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謀發展”,這里的“發展”本應是經濟社會全面的進步。但在實際工作中,各級政府往往把“發展是硬道理”理解為“經濟增長是硬道理”;更進一步,“經濟增長是硬道理”又往往被理解成,為了追求經濟盡快增長,其它一切都要讓步,包括生態環境、職工權益、教育和公共醫療。對于一味追求經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總是希望“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認為只要經濟持續增長、蛋糕越做越大,其它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但經濟增長不一定會帶來公共教育和醫療的改善,只有當經濟增長的成果為全社會各階層共享時,它們才會得到改善。在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謀發展”中,盡管政府從未公開說過公共教育、醫療不重要,但從政府的財政支出結構看,它們不是政府關心的重點。
在教育資源的投入上,就世界范圍而言,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和國外相比,我國教育經費及其占GNP的比例很低。1991年至今,中國經濟平均增長9.7%左右,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2.6%。早在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有規定:“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4%。”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沒有達到4%這個比例。
由于片面追求對經濟增長,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教育和醫療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政府對教育和醫療的投入不足,教育和基本醫療經費增長跟不上規??焖僭鲩L和質量提高要求的問題日益嚴重。以九年義務教育為例,我國并沒有真正做到“免費教育”,因為投入不足,許多農村地區依然存在嚴重的“上學難”問題;而高等教育也同樣面臨經費困難,學校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導致高?!案呤召M”、“亂收費”現象相當普遍。醫療方面,同樣因政府投入不足,催生了醫療高收費亂收費,醫療成本更多地百姓擔負,遠遠超過居民收入增長的醫藥費用讓不少人無力求醫、覆蓋率極低的醫保制度使大部分群眾沒有享受到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而使社會公平性失衡……
在公共醫療投入方面,從醫療衛生總費用這一國際指標來看,1997-1998年低收入國家的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占其財政支出的平均比例為1.26%,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比例為2.25%,而我國1996年的比例為2.36%,2000年下降到1.71%。這反映出我國公共衛生服務支出的增長速度與GDP增長比例是極不協調的,至少沒有保證趨勢上的一致性。這和國際上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大公共醫療衛生投入的普遍做法大相徑庭。與此同時,在醫療衛生總費用的構成中,居民個人的醫療衛生支出比重節節攀升。1980年居民個人醫療支出占醫療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不過23%;到2000年已高達60.6%。換句話說,過去這些年中國醫療衛生總費用的增長主要是由居民個人負擔的。
二、政府對公共教育和醫療的特殊性缺乏清醒認識,導致教育和醫療改革上的市場化導向
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市場上的一切經濟行為都是按照價格機制運作。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可以通過供求雙方的自發調節,使資源配置和社會生產達到最優狀態,即所謂的“帕累托最優”。但是,完全競爭市場在現實中是難以實現的,市場失靈不可避免。公共產品領域是市場失靈的一大表現。
公共產品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決定了它難以由私人部門通過市場提供,必須由政府提供。按照薩繆爾遜的公共產品理論,教育、醫療都屬于公共產品。義務教育是純粹公共產品,就是高等教育,雖然有一定的競爭性和排他性,但同時,它又有著非常巨大的正外部效應,比如可以推動經濟增長、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進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的提高等,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而公共醫療同樣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在實現社會公平、提高整體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收益是不可分割的,也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教育和醫療的公共產品屬性,決定了政府必須在教育醫療的資源配置中起主導性作用。同時,還必須看到,醫療和教育不單是公共產品,而且涉及到公民的教育權和健康權,維系著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因而,政府在這些領域的資源配置功能就顯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遺憾的是,教育和醫療事業的特殊性,這些年并未得到我們的政府的重視,這導致我們這些年來教育改革、醫療服務體系改革基本走的是市場化道路。教育和醫療改革的商業化、市場化取向已經顯現出嚴重后果,帶來諸多社會矛盾。以醫療改革為例,20年來醫療體制改革的市場化策略,導致醫療衛生事業喪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質,甚至淪為贏利的工具,一再暴漲的醫藥費用讓普通百姓承擔了過于高昂的醫療成本。和醫療市場化方式改革失敗一樣廣受詬病的,還有市場化征兆明顯、追逐經濟利益的沖動十分強烈的教育事業。中國教育產業化改革的結果是過高的教育成本幾乎完全由民眾自掏腰包,收費節節攀升,上學難的問題日益困擾著整個社會。把公共產品和準公共品的運作完全托付給市場機制,必然導致教育和醫療改革的失敗。
教育和醫療市場化改革的失敗,證明了以市場化方式配置公共教育和醫療資源行不通。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到教育和醫療的特殊性,真正并有效發揮政府在公共教育和醫療中的主導作用,通過制度性的措施,強化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職能,對教育和醫療資源進行公正合理的配置,讓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三、政府擺脫不了“城鄉二元結構”思維定勢的局限,按城鄉分割的“雙軌”制配置資源,導致城鄉教育和醫療資源配置極不合理
在義務教育方面,本來,義務教育作為純粹公共產品,應該由政府免費提供,不應因地域或個人政治經濟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長期以來,國家財政只負擔城市義務教育經費,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主要由農村、農民自己負擔。義務教育投資體制改革后,把原來由鄉鎮負擔的農村義務教育投資責任收歸為“縣統籌”,但由于我國縣級財政不平衡,60%左右的縣級財政無力保證義務教育支出,農村義務教育進本還是農民自己負擔。
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與農村截然分開,形成社會經濟“城鄉二元結構”分治格局。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形成了一種忽視地區和城鄉差別的“城市中心”的價值取向:國家的公共政策優先滿足甚至只體現城市人的利益。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在城鄉之間筑起了一道道資金、市場、技術、勞動力等壁壘。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經濟格局雖然發生了明顯變化,城鄉市場分割的局面已經有較大改善,但在現實社會決策中,“城鄉二元結構”劃分的思維定勢并沒有多大的改變,其關鍵性體制因素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城鄉二元結構”的思維定勢,導致城鄉教育和醫療資源配置上存在極大的差距。
在醫療資源配置上,據調查,占總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衛生資源配置,占總人口70%的農村人口享有20%的衛生資源配置,醫療衛生領域的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優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5億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國家公共衛生和醫療投入是8億農村人口的6倍,顯示出政府在公共醫療方面的投入表現出極其嚴重的城市偏好。從醫療衛生投入來看,1998年政府投入的醫療衛生費用為587.2億元,用于農村醫療衛生費用為92.5億元,僅占政府投入的15.9%;此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合作醫療體制基本解體,絕大多數農民成為自費醫療群體,在沒有醫保、醫藥費用迅猛增長、農民和城市居民的實際收入差距為1:6的狀況下,看病就醫大大超過了農民承受能力。據衛生部基層衛生組織的有關資料顯示,農村36%的患病農民應就診而未去就診,65%的患病農民應住院而未去住院,有不少農民一旦有病只能聽天由命、自生自滅。
當然,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公共醫療配置中行為失當導致的種種問題,目前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政府也正在著手進行一些政策的調整。雖然這樣的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政府走出指導思想的誤區,充分認識到公共教育和公共醫療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對其進行公平合理的資源配置,加上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建立起來的經濟基礎,我們完全可以在教育和醫療事業上再造輝煌,使人民群眾的教育權和健康權切實得到充分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樊勇明,杜莉.公共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教育部財務司編.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3]世界銀行.2000/2001世界發展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4]范柏乃,來雄祥.“中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的實證研究”.浙江大學學報.2005,(4).
[5]楊東平.教育產業化爭議辨析.南方周末.2004.10.13.
[6]徐印州.對我國公共衛生事業財政支出問題的思考.財政研究.2004,(5).
北京宇信網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宇信網景”)是一家專注于公共衛生及醫療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高科技企業,目前已發展成為中國醫療衛生行業初具規模和影響力的企業之一。
宇信網景歷經十余年發展,擁有工業和信息化部頒發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集成三級資質、高新技術企業和雙軟企業認證資質、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軟件),公司核心軟件產品被評為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并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憑借多年服務于公共衛生及醫療行業的經驗,公司積累了豐厚的專業知識和技術人才資源。目前公司在職員工中,專業技術研發人員超過了80%。公司還尤為重視在產品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層面的大力投入,并聘請了眾多公共衛生和醫療機構的信息化專家作為公司的常年顧問。此外,公司還與IBM、聯想、人大金倉、中科紅旗等多家國際國內著名IT產品廠商結為行業戰略合作伙伴,以期為行業用戶提供更為全面和完備的解決方案。
2006年以來,宇信網景公司立足北京市公共衛生及區域醫療信息化市場,先后作為具體實施單位和承建單位承擔了北京市新社區衛生服務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北京市婦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統兩大北京市公共衛生重點應用系統的建設、開發與實施工作。目前上述項目已經成功應用于北京市包括西城區(包含原宣武區)、原崇文區、海淀區、順義區、房山區(含燕山石化生活區)、懷柔區、昌平區、石景山區、大興區、豐臺區、門頭溝區、平谷區、密云縣、延慶縣等十余個區縣,并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2012年,以上述兩大項目為積淀,基于對各級政府公共衛生主管部門與醫療機構信息化應用需求的深刻理,公司又先后中標了懷柔區、順義區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項目,上述項目以電子健康檔案與電子病歷的共享交換為核心,為各級政府衛生主管部門和醫療機構提供了一個綜合性的數據交換平臺、統一應用門戶和智能決策分析系統。宇信網景目前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并在社區衛生、電子健康檔案、婦幼保健等區域醫療應用技術領域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關鍵詞 發展醫療事業 公共部門財務管理與發展
一、引言
如今的市場經濟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都追求可持續的發展,這就要求企業將財務管理這部分重視起來,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結合當今時代的發展,我們必須將人力資源管理和會計核算精細化與財務管理成本的核算相互結合,共同發展。
二、分析如今醫療部門中有關財務管理的弊病
1、目前的財務管理方法大都呈現單一性和模糊性
這種特性是從對資金籌措使用而逐漸發展成型的,這種管理方式主要對醫療部門資金的獲取及投放、利用具有相當的影響,已成為醫療部門管理的一個環節。這種特性對管理的手段有直接影響,與財務管理中決策、計劃以及控制的職能有很大關系,導致這些職能也具有單一性和模糊性的特點。先進醫療部門中大都將相當一部分的工作和工作的重心放在了財務核算上,并不重視財務管理這一部分的工作,這就導致本應相互獨立的財務核算工作與財務管理工作相互結合了,造成了模棱兩可的現象,模糊了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沒有很好地明確財務核算和財務管理工作的核心,財務管理這方面的工作在醫療部門的所有工作中也就沒有了位置。
2、不能科學客觀地進行財務預算
醫療財務工作中,醫院的規章制度是要求各個工作人員在對相關的財務預算進行編制時應使用零基預算的方法進行,然而,每個項目的預算工作特點與其規律都不相同,在對全面性預算管理實施工作時,交叉項目又相對較多。很多的醫療部門選擇對預算工作的重要性采取不重視的做法,在預算的編制過程中不予認真對待,認為這部分工作與己無關,最終出現編制的預算科學性不強,可操作性差的結果。如果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相對孤立而非綜合地采用某一種方法來編制所有的項目,容易造成相關預算偏離實際需要的嚴重后果,最終有可能會導致判斷錯誤出現在決策者身上。
3、財務控制與系統分析有待加強
現今,相當一部分國內的醫療衛生事業財務工作人員思想落后,專業知識跟不上,不去對醫療部門的具體財務經濟流動進行合理的控制與系統分析,而是將大部分工作流于賬面數據處理。正因如此,財務的工作并不能真正反映出醫務部門的經濟活動效益及其社會效益,而只是闡述了其收支結果,這種做法對部門管理的工作的科學和及時性不具有任何推動作用。
三、加強醫療部門財務管理的實施措施
1、加強醫療部門內部的支出精細化核算
為了加強醫療部門內部支出的制度約束性,使之有條不紊,脈絡清晰,制度性明顯,消滅漏洞,做到合理利用資金,避免經費的支出狀況出現“跑、冒、滴、漏”的現象,使各部分資金都得到高效的利用,醫療部門應深入知曉財務相關制度,約束財務支出情況,提出綜合性的管理方法,例如相關經費管理、財務人員績效考核制度等。還可制定獨立的管理制度,如公用電話費、辦公費用、郵資費用、車輛浱發、公務接待等方面的控制管理制度。讓會計核算精細化全面深入到全體員工的日常工作中,從而建立其資金效益的相關考核,將資金的使用責任落到實處。將資金的使用情況責任到人,并建立財權運作和其經濟責任相互結合的制度,使支出情況與之前的審批方脈絡清晰可見,將其與相關負責人的績效考核及個人利益建立聯系,方方面面都要貫徹到底,保持節約與謹慎,使每一筆錢都清清楚楚,使資金流動效率最大化。
2、重點提高會計人員的自身素質,加強相關教育
在實際工作中,會計從業人員的自身政治素質與其業務素質同樣重要,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各項綜合素質是提高單位綜合財務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為了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各項綜合素質,提高其責任心與進取心,增強財務管理能力,使之嚴格遵守會計制度相關核算規定,會計工作管理的相關部門應對其定期進行職業道德的審查以及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培訓。這對合理利用會計信息并提高財務管理水平有重要意義。
3、建立完善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強化內部財務管理
在對預算下達任務的執行過程中,應該嚴格采用制度規定對財務行為加以約束。會計的系統控制過程中,應合理制定部門會計制度與單位崗位的責任制度。在財產清查的控制中,應確保資金資產的安全性與完整性,采取定期的盤點方式。采用電子信息控制,加強電子信息技術的開發研究與維護,杜絕人為因素操縱的影響。內審之時,也應定時地對內部的財務管理制度跟進并進行評價,從而快速的發現其不足,加以改進與完善。
四、總結
隨著醫療衛生體系的改革、醫療保障體制的改進和藥物流通體系的完善,醫療衛生行業市場的競爭趨勢將越演越烈。為了適應新的社會發展形勢,醫療衛生事業的運營機制改革勢不可擋,不僅要科學的進行資金籌集和運用,更要強化內部財務管理方式改革,使服務質量管理成本更加合理化,使社會整體經濟效益得以提高。反過來看,自身的競爭能力和發展能力的進一步加強更能促進醫療單位財務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楊蕊.論醫療事業的公共財務管理[J].2011,(02).
[2]馬世棟,張志湘.任志紅;醫療公共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探討[J].2011,(08).
1.1新公共管理的內涵
新公共管理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針對傳統公共行政存在缺陷,提出的新的管理主義方法。它強調政府應該借鑒私營部門管理方法與市場激勵,主張將市場方法、手段與機制引入公共部門,從根本上轉變公共部門的機制理念與方法,重塑公共部門的管理機制。其內涵體現在:
1.1.1借鑒市場機制
傳統公共行政,強調官僚制與政治與行政二分,導致組織缺少靈活性與彈性,行政效率低下,政府決策遲緩,對公民的回應性差,公共服務與公共責任落于形式等等。新公共管理轉變傳統行政機制,主張借鑒私營企業的管理手段與機制,將市場競爭機制、價格機制與供需機制引入到公共部門,讓市場機制驅動公共部門運作,從而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的質量與效率。
1.1.2引入市場激勵
新公共管理采用市場激勵的方法,鼓勵個人參與公共管理管理,重視個人理性與個人目標、強調組織的投入與產出,關注公共管理的結果與績效,實行柔性、扁平化管理,重視自我管理與自我激勵,從而達到組織激勵的目的。
1.1.3鼓勵市場力量參與
新公共管理主張,打破了傳統公共行政以政府為單一的行政主體,鼓勵非政府組織、非贏利性組織、私營組織參與到公共管理之中,形成一種開放,競爭與公平的市場環境,而且認為,公共服務的提供,不僅僅依靠公共組織(政府),還可以引入非政府組織,由政府以外的公民社會組織、私營組織來提供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其效率更高、質量更好、公民的滿意度更高。
1.1.4服務的購買者和提供者分開
把政府服務的購買者與政府服務的提供者分開,換言之,“把掌托與劃槳”分開。政府介入并不總是意味著政府要通過官僚制手段提供服務。購買者是決定生產何種產品的一方,而提供者則是交付協商一致的產品和結果的一方。政府作為購買方,履行其公共服務的職責,通過制定政策與法令,決定“為誰提供,由誰提供,提供多少”,無需具體考慮“怎么提供”問題,這個問題交由提供方來決定。
1.2新公共管理的啟示
目前,我國基本醫療提供僅依靠政府的力量,供給主體單一,公共財政資金投入有限,資源利用效率低,使我國基本醫療服務供給水平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無法滿足公民日益增長的基本醫療服務需要。因此,私營機構參與基本醫療服務的提供,不僅可以將私營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方法與機制引入到我國基本醫療服務之中,還可以改善我國基本醫療服務能力不足的現狀、彌補政府提共基本醫療服務不足,提高我國基本醫療服務的層次與水平、質量與效率,從而構建我國基本醫療服務的多元主體供給模式。借鑒私營機構提供醫療服務方法與機制:我國基本醫療服務提供,可以借鑒私營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方法與機制:①以“顧客為導向”。私營機構注重提供服務的方式,對患者服務意識強,服務周到全面,把患者當作顧客,滿足患者的實際需要,提高了患者滿意度;②重視個人激勵。私營醫療機構重視員工的激勵,把組織的績效作為員工獎勵的重要指標,激勵員工對患者的關注與服務,從而提高了患者康復率與員工的貢獻度;③經營效率高。私營醫療機構,充分利用機構的人財物,對組織進行最佳的資源配置,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把資源浪費降低到最低程度;④重視收益。私營醫療機構重視投入與產出,盡量以最低的成本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把實現利潤最大化為根本動機。在此動機激勵下,重視對組織人員培訓,醫療設備的維護,新技術新藥物的引進,重視管理過程對組織效益影響。
2私營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模式
私營醫療機構作為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疾病預防、患者治愈與康復保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私營醫療機構以患者為導向,重視醫療服務,患者的滿意度很高;相比于政府或公立醫院而言,在提供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私立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并形成私營機構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新模式。
2.1私營機構服務主體
私營醫療機構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依法成立的醫療機構,以救死扶傷、防病治病、為公民健康服務為宗旨,從事疾病診斷、治療、康復保健活動的各級各類私營醫療機構,包括定點民營醫療機構、私人藥店(包括連鎖藥店)、私人診所(包括中藥診所與西藥診所)、私人衛生所、私人門診部、私立醫院等。
2.2私營機構提供機制
2.2.1市場機制
私營機構把基本醫療服務當作一種經營的商品(或產品),應用市場機制提供服務。具體而言,私營醫療機構把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作為一項基本的業務經營,按照市場的價格機制、競爭機制與供需關系來決定該服務“提供給誰,怎么提供,提供多少,如何定價”等,按照投入產出、收益成本等會計核算方法,決定是否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在市場機制之下,私營醫療機構視患者為上帝,關心最多的是如何為患者提供滿意、有效的醫療服務,以維護良好的醫患關系,并從中獲取最大的利潤。
2.2.2混合機制
將市場與政府結合起來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在混合機制下,政府將基本醫療服務納入社會保障制度之中,由政府界定基本醫療服務的范圍與類別,規定基本醫療服務的價格,并制定提供醫療服務的制度規范。在這種機制下,政府與私營醫療機構開展合作,通過財政補貼、合同外包、購買服務、特許經營、定點報銷等方式,將基本醫療服務轉給私營企業提供,私營醫療機構按照政府的協議、合同、責任制等要求,為患者提供基本醫療服務。政府更多的是擔任掌舵者、購買者、規制者與監督者的角色,而私營機構則是劃槳者,服務的生產者與提供者。
2.3私營機構提供方法
2.3.1政府購買
政府購買衛生服務是指政府將原來由政府直接提供的衛生服務交給有資質的市場、社會組織來完成,并根據其提供的數量和質量,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績效考核后支付費用的公共服務模式。在此,政府作為服務的購買方,需要具備合同談判、協商對話、規制與監督、服務評估等能力,能夠有效地保證購買過程的順利進行;私營機構作為服務的提供方,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重視有效地激勵、充分地競爭來控制成本,提高基本醫療的服務質量、滿意度、可用性與效率。
2.3.2訂立合同
是指政府制定公開、公平的價格和準入條件,引人競爭機制,由社會機構公開竟標,訂立合同明確收費標準、服務質量標準及要求,將本來由政府提供的服務轉讓給私營醫療機構來提供。在這個過程中,訂立合同需要明確各項條款與規則,將雙方的權利與責任具體化與可操作化,減少各種不確定性與機會主義。同時,政府要有能力去監督私營機構是否按照合同履行義務,并對其提供的醫療服務進行績效評估;私營企業需要具備履行合同的能力與資源,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與責任,如實、有效達到預期的目標,并承擔違約的風險與服務提供過程中的各種矛盾糾紛與沖突。
2.3.3財政補貼
政府根據本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計劃與財政預算安排,有針對性地鼓勵與引導私營醫療機構的發展,并通過優惠政策與財政補貼,鼓勵私營醫療機構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政府可以對以下醫療機構進行財政補貼:一是符合醫療管理標準、具備提供良好服務能力、為社會基本醫療服務做出積極貢獻的私營醫療機構;二是某一行政區域缺乏基本醫療提供主體,或者是政府提供基本醫療服務能力非常有限。然而,私營機構在提供基本醫療方面作用顯著;三是在某一類或某一項基本醫療服務提供方面,私營機構具有獨特的優勢,交由私營機構提供比政府提供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2.3.4定點醫療機構
宋灣移民新村全村有228戶,總人口1150人,其中男性591人,女性559人,男女比例大約為1.06。
(一)宋灣村醫療機構數量及輻射區域
(1)村級衛生室。該村有一個衛生室,接待能力在五人以內,同時也對外開放。主要輻射區域除本村外還有鄰近村莊,一般在2~3公里的范圍。(2)私人衛生所。主要是持有醫師資格證的人開辦的私人衛生所,這種性質的衛生所雖然對外開放,但是由于區域的局限性,主要輻射區域為本村范圍內,該村之前有一家私人衛生所但目前已經關閉,所以宋灣村沒有私人衛生所。鄰村有一家私人衛生所,平時也會有少量宋灣村人去看病就醫。該村衛生室有一名村醫,他是從部隊退伍多年的衛生員,不具備專業的醫學知識,雖然了解范圍較廣,但大多方面不夠專業,主要治療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如:感冒、發燒、腹脹及簡單的傷口處理等。護士一職基本由村醫兼職或者由其家庭成員不定時兼任,他們并不具備基本的護理能力,因此,宋灣村衛生室的護理人員為0人。
(二)衛生室及硬件配備狀況
醫療室包括藥房、觀察室、診斷室、治療室、值班室總面積50平方米,內部主要放置桌子、椅子、放藥支架、病床以及電視機、空調等電氣設備。衛生室沒有任何大型醫療設備。中小型醫療設備種類十分有限。主要包括:血糖監測儀、體重身高測量器、血壓計。日常小型醫療工具如溫度計、聽診器等較為齊全。
(三)藥品配置狀況
衛生室里的藥品主要是一些日常用藥,完全以西藥為主,包括治療感冒、發燒、咳嗽,以及用于消炎、降血壓、降血脂等方面的藥物,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的注射類常用藥。藥品數量有限,適用人群以成年人為主,老年人及兒童用藥較少。
(四)資金來源狀況
第一,村醫轉移支付。村醫出錢將所購藥物買回,然后從看病開藥的費用中拿回屬于自己的部分,同時獲得自己的勞動報酬,以此作為村衛生室的首批主要周轉資金。第二,國家或政府撥款。這部分資金是由政府提供用于改善農村基本醫療狀況。這部分資金十分有限,同時也很難到位,容易被政府部門轉用于其它方面。通過與村醫談話得知政府部門提供給本村的資金雖然已經公布但是并沒有到位。第三,本村投入。本村投入的資金并不是直接用于看病或購置藥物而是以實物的形式配給衛生室免費使用。
二、宋灣移民新村醫療資源存在的問題
(一)醫護人員短缺,診療方法落后
移民新村有嶄新的硬件設備,比附近其它村子硬件設備要好得多,但村醫仍然是原來的村醫,沒有新補充的技術人員。村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醫學教育,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靠自身學習和積累的經驗進行診治,因此對藥量的控制和藥品的配置不夠科學準確。他的知識結構陳舊,獲得培訓機會很少,對急性和慢性病人的處置欠規范,甚至可能拖延最佳治療期限使病情加重。村民們只在村里看一些頭疼發熱的小病,嚴重一點的疾病去縣城醫院就醫。新村衛生所的護理人員都由村醫的兒子和其他家庭成員臨時擔任,家庭成員的所有診療知識都來自于村醫的口頭傳授,在自己勞動之余,幫助村醫護理病人。移民新村中醫生的待遇不高,沒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因此,村醫年齡已經偏大,也沒有合適的繼任者。
(二)床位數量有限,使用緊張
新村衛生室原本只有一個床位,是醫生自己配置,搬入移民新村之后,村里給衛生所配置了兩個床位,2012年,全國每千人平均床位為3.05,但宋灣村只有1.74。緊張的床位嚴重影響到衛生室的服務接待能力,特別是冷暖交替的季節,生病就診率比平時高,床位緊張狀況更加突顯。過度的床位緊張會造成病人臨時外流,這將不利于流行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暫時減小了本村的壓力,但必將增加社會整體的防疫投入,從整體角度看弊大于利。平時床位使用率較低,但每當流行性傳染病較多的月份床位使用率最高,因此每年都會出現一段時間床位空閑而另一段時間床位緊張的尷尬局面。
(三)醫療設備短缺,缺乏維護
移民新村里,大型醫療設備一直是空白,中小型醫療設備種類有限,例如打吊針的掛吊瓶的支架,病人的病床,小孩子吃藥時候可以把藥磨碎的小電器等,都是移民新村建設時候新添置的。在沒有移民的時候,原來的村醫療室比這個簡陋,這些設備也是沒有的。但日常必備的醫療工具使用頻率最高,因此這些醫療工具的受損程度較高,再加上這些工具使用時間過長,缺乏必要維護,精準程度已經不能保證。這會影響到村醫對病情的判斷,容易造成誤診甚至釀成嚴重的醫療事故。村民缺乏疾病防治和自我診斷的知識,大多數患者都是感覺身體出現較嚴重的癥狀時才到大醫院檢查,村衛生所必要醫療設備不全或者不準確,會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也必然增加病人的經濟負擔。
(四)藥品種類有限,數量不足
藥品種類配置不夠合理,適宜各年齡段適用的藥物分配不夠科學,兒童、老年人、高發病癥藥品嚴重不足,而這些人群抵抗能力最差,村衛生所沒有適宜的藥物,這給他們的正常生活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讓他們的處境十分危險。
(五)醫療資源缺乏協調
新村的移民大都集中在南陽市淅川縣,該縣位于豫鄂陜三省七縣(市)結合部,地理環境大體為七山一水二分田,村民世代以務農為主,依然保持著厚重的鄉土文化這種時代積淀下來的文化,一方面使鄉土社會更加穩定,另一方面使村民與外部社會適應困難。移民新村的衛生所資源有限,例如村衛生室的床位,平時床位使用率較低,但每當冷暖交替的季節,或流行性傳染病較多的月份床位使用率最高,因此每年都會出現一段時間床位空閑而另一段時間床位緊張的尷尬局面。由于村里藥品的購買和配置都要由村醫自己出錢購買,僅僅依靠國家所撥付的有限的工資,明顯不能保障藥品的種類和數量。尤其一些價格較高的藥品,更加難以保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非自愿性移民到遷入地后,明顯表現出種種不安與不適應,移民新村的村民們與外部社會接觸較少,生活相對隔離,沒有和遷入地的居民建立密切的聯系。村衛生所也沒有和其他相鄰衛生所積極地展開溝通協作,醫療資源不能合理協調共享。
(六)醫療資金來源單一
過于單一的資金來源必然影響農村醫療資金的籌集,就宋灣村而言,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村醫支付,政府的補助資金不過是杯水車薪,并且發放困難。根本解決不了資金緊張狀況。村醫在救死扶傷之余,還要解決自己的生存和報酬問題。因此村醫在決定資金用途時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使一些重要但資金緊缺的項目留置,另外一些村醫不能治療的疾病,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村醫也可能大膽地治療,給村民的健康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將大大制約移民新村醫療水平的改善和更好發展。
三、針對宋灣移民新村醫療資源存在問題的建議
(一)加強對村醫的管理和農村醫療隊伍的發展
提高移民新村醫護人員專業化水平。村醫全科化、專業化是必然趨勢。只有對村醫進行定期考核和培訓才能了解村醫的診療水平是否跟進,能否適應農村不斷提高的醫療需求水平,根據考核結果,對不合格的村醫進行必要的培訓,使他們不至于在社會整體醫療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固步自封,落伍于醫療隊伍。解決好農村執業(助理)醫師的編制和待遇,切實維護好農村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切身利益,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切實提高村醫的工作積極性。
(二)實現床位的合理配置與利用
床位是衡量一個醫療機構服務接診能力的重要指標,農村衛生室床位數量參差不齊,有的剩余有的不足,只有根據每個村的人口多少和大病人數合理配置床位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床位緊張狀況。如果可以使鄰近村莊的床位實現資源共享并形成醫療規則將大大緩解部分農村床位不足的壓力。
(三)完善并提高藥物的可及性
1.提高基本藥物的可及性基本藥物是那些滿足大部分群眾的衛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時候均要保持足夠的數量和劑量,并使其價格能被農村老百姓承受得起。提高基本藥物的可及性,即人人可以承擔的價格、安全地、實際地獲得適當、高質量的藥品,并方便地獲得合理使用藥品的相關信息。2.加快推進藥品價格統一性、合理性藥品價格受到生產成本和市場狀況的影響,不同的地方價格差異較大,要改變這一局面就必須借助市場和政府的力量將藥品價格控制在統一的范圍內,而且要特別照顧農村的經濟條件和地域限制,將農村藥價合理的加以調整。
(四)逐步推進醫療設備的優化配置
醫療設備的檢測結果是醫生判斷病情的重要依據,適當為新村衛生室配備各型醫療設備??梢酝ㄟ^以下三種方式:第一,由縣鄉兩級衛生機構逐漸將自己的一些醫療設備下分到農村或者由衛生部門統一采購統一配備給村衛生室,并將這些設備作為國家財產登記。第二,由上級衛生機構與財政部門結合為農村購買醫療設備,然后每年從收費中扣除一部分先行償還直到全部還清,這些財產劃歸村集體所有。第三,吸引社會資金購買醫療設備,然后每年從中抽成,抽成比例不得超過該醫療設備收費總額的30%,以免抽成過高影響農村醫療衛生的整體發展,抽成總額不得超過購買資產的150%,之后該財產所有權歸村衛生室所有。
(五)促進交流融合,共享醫療資源
新村移民已經百分之百加入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醫療保險可以幫助移民減輕家庭負擔,解除后顧之憂。因此精神上的孤單無助是移民面臨的一個更緊要的問題。加強移民與本地文化交流,強化移民對當地村民文化的認同。移民在與當地居民交流的過程中,學習了解當地文化,自覺調節原有文化和當地文化的沖突,最終促進移民和本地居民文化的融合。如新村在2011年新春之際舉辦的文化晚會中,當地的旱船文化令移民耳目一新,移民新村的村干部登臺演唱也令當地居民備感親切。當地居民的行為被移民認同后,移民的心理芥蒂就會減弱,進而增加了兩地居民的認同感。在當地政府和新村干部的組織下,移民和當地居民的交流不斷加深。如在農忙時相互之間借農具時常發生。在生病治療的時候,可以互相分享醫療信息等資源,這種相互之間的幫助大大提升了移民和當地村民之間的相互認同,為醫療資源的協調打基礎。例如新村衛生所床位不足問題,可以使鄰近村莊的床位實現資源共享并形成醫療規則將大大緩解床位不足的壓力。新村衛生所和鄰近村莊衛生所協調配藥,保證基本藥物是能夠滿足大部分群眾的衛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保持足夠的數量和劑量,并使其價格能被農村人口承受得起。
(六)實現資金來源渠道多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