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8: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治建設不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十至今,的治國理政思路,“依法治國”貫穿其中。無論是改革還是反腐,都要在法治的框架下進行。從司法實踐方面,要求“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耙婪ㄖ螄辈皇且粋€口號,而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要求之一。
孔傳:“言知之易,行之難?!毕啾任鞣絿议L達五百多年的法治建設,我國的法治建設從建國算起才僅僅六十多年。而就是在這短短的六十年法治建設中,“”的爆發,使我國的法治社會遭受了一場大浩劫,民主法治遭到公然踐踏。所幸我們及時糾正總結了“”的深刻教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法治建設得到全面恢復與發展,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的法律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
我們用這30多年的時間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如今的成就顯然是可喜可賀的。但是我們在充分肯定我們法治建設進步的同時,更要學會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看到不足和缺陷。
一、加強組織領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為切實加強衛健系統的法治工作建設,成立了由局黨組書記、局長同志為組長,分管法治工作副局長同志為副組長,局機關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分析依法行政、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準確掌握衛健系統行政執法工作情況,進一步推進正確執法、文明執法,將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納入局黨組會議事日程,法治宣傳、行政執法等工作均由局班子成員、各相關負責人共同研究、做出決策和部署,確保各項工作依法、有序開展。
二、積極開展學法、普法、用法工作活動常態化
一是發揮領導干部表率作用。為進一步增強機關干部的憲法意識和法治觀念,專門開展局機關工作人員憲法的學習。不斷增進局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強化依法執業的責任意識。同時聘請河源東江勤誠律師事務所為法律顧問單位,對行政法治工作的進行進一步的協助和提升。
二是廣泛動員積極參與法治同行活動。加強對醫務人員衛生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和考試工作,主要包括《護士條例》、《執業醫師法》、《傳染病防治法》、《中醫藥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廢物處理條例》、《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努力提高縣屬醫療衛生單位,醫務人員學法用法的參與性和實效性。
三是以嚴格執法促進知法、守法。
對轄區內公共場所衛生健康執法、醫療診所醫療廢物處置與消毒執法,對存在問題的單位進行立案查處;對美容店涉嫌非法醫療美容進行暗訪摸底排查,聯合公安、衛監所共同進行突擊檢查,對擅自開展醫療美容的經營單位進行立案查處,罰款,沒收醫療器械等。
四、存在問題與不足及下一步打算
關鍵詞:法治;文化建設;執法理念;轉變;思考
一、把脈問診,清醒認識當前法治文化建設存在的薄弱環節
(一)思想認識有待提升。當前部隊工作任務繁重,個別單位對法治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存在模糊認識。有的認為法治文化建設就是走形式、走程序,目的是完成任務、迎接檢查,導致內容與實際脫節,虛、大、空、老,難以得到官兵關注,法治文化難以入心入腦。有的在開展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局限于習慣性思維和固有舊模式,工作上受經驗主義束縛較為嚴重,未能著眼新形勢變化和部隊新任務需要,結合實際加強部隊法治文化建設。
(二)方式方法有待轉變。隨著時代變化發展和官兵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部分單位對法治文化建設的發展變化認識不足,在開展法治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仍然拘泥于傳統形式,滿足于開展法制授課、建設法治走廊、撰寫心得體會等,缺乏針對性、目的性和創新性,法治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比較單一。
(三)制度機制有待完善。制度是約束行為的規范和依據,機制是保證制度落實的具體措施和方法。法治文化建設還沒有形成一項系統工程,在長遠規劃和循序漸進方面還存在空白,在貫徹執行上針對性計劃性不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影響力和制約力作用發揮不明顯,存在打折扣現象。個別單位熱衷于標新立異,為吸引上級注意力而開展法治文化建設,爭求廣播上有聲、電視上有形、報刊上有文,與長遠規劃目標背道而馳。
二、對癥施藥,切實推動以法治文化建設促執法理念轉變
法治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為執法工作提供保障、促進官兵執法理念轉變。通過建設法治文化,使全體官兵養成學習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尊嚴、忠誠履行法定職責,增強官兵提升職業素養的緊迫感,強化規范意識,主動矯治不良行為習慣,促進執法規范化建設持續深入開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執法服務。
(一)提高思想認識,濃厚法治文化氛圍。
一是要注重思想引導。邊防法治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它具有引領執法規范化建設的作用,必須認真對待、嚴格落實,為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增光添彩。要注意從點滴入手,及時糾正官兵思想偏差,培養官兵良好的執法理念。要針對個別官兵在日常執法工作中存在的不良現象,及時組織講評和分析,讓大家在辯論中進行思想碰撞和升華。
二是要注重理念灌輸。要按照“執法規范依據執法實戰、執法培訓跟著執法規范走”的工作思路,通過邀請法學專家來隊授課、執法交流座談會、警示教育、播放法治影片、讀書讀報等活動,多種形式強化執法理念教育,切實把法治文化的精髓滲透到全體官兵具體的執法行為和日常生活之中,引導官兵牢固樹立程序法治意識和證據觀念,全面加強官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切實解決好“為誰執法、為誰服務”的問題,真正把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公平正義、嚴守法紀等理念根植到每一名官兵的頭腦中,從源頭上解決執法不規范的問題。
三是要注重氛圍營造。加強邊防法治文化建設要努力營造人人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要依托網絡陣地、社會陣地和實踐陣地等著力建強法治文化陣地,常態化開展宣傳、教育和執法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建設氛圍。要通過舉辦法制夜校、發放法律手冊和推進法律宣傳等方式創新法律知識、技能學習和傳播途徑,以官兵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邊防法治文化,大力弘揚依法行政、文明執法、規范辦案的執法理念,引導官兵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切實官兵文明執法、規范辦案的綜合素質,積極營造規范執法的濃厚氛圍。
(二)強化載體創新,提升法治文化水平。
一是要探索建立法治文化基地。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必須加大陣地和載體建設力度,這是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依托。在推進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切實發揮靈魂和引領作用,探索建立法治文化教育基地。要抓住執法辦案區改造、新營房建設、文化設施功能升級等契機,創新建立法治文化一條路、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文化長廊等,設立法治雕塑作品、法治宣傳標牌、雕刻法治名言、法治名人故事、法治典故等,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二是要緊密依托其它文化平臺。作為先進文化的基礎和活力源泉,法治文化要以“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之勢,塑造部隊拼搏進取的精神特質和蓬勃發展的戰斗精神。要依托圖書閱覽室、隊史館、文化墻和宣傳欄等文化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法治文化活動,增強法治文化建設的覆蓋面。要注重發揮官兵法治文化創造的積極性,讓蘊藏于官兵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積極開展法治文藝作品調演、會演活動,用文藝這種官兵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提升官兵的法治文化修養。
三是要加大法治文化建設投入?!氨R未動,糧草先行”。推進基層法治文化建設,離不開財力、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支撐。因此,我們要根據實際需要,舍得下力氣、花本錢,加大財力物力投入,積極整合資源,善于借力借智、克服困難、發揮優勢、積極作為,盡快培育出一批在法治文化建設上有工作熱情、有影響力的人才,不斷提升法治文化建設隊伍的整體水平,使法治文化有更多的平臺可以依托,更多的空間可以渲染,更多的渠道可以詮釋。
(三)完善工作機制,打牢法治文化根基。
一是要深化執法制度體系。要對現有的制度進行整理、修訂、完善,使其相互銜接、協調,形成體系,切實抓好執法責任的細化落實,將執法責任落實到每一位官兵。要建立起“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環環相扣的執法質量責任體系,切實做到職、權、責的相互銜接和協調一致。不斷完善各項執法制度并強化執行力,形成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管己的制度文化,筑牢法治文化建設根基。
二是要深化法治理論研究。要積極開展法治文化與法治環境、法治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等課題的理論研究,探索有效開展法治文化建設的方法和途徑,把握規律,力求把社會主義法治的內涵要求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要對執法示范單位和執法標兵的經驗成果進行總結、提煉、升華,分析研究已出現或潛在的問題,進一步豐富部隊法治文化內涵。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深入推進,企業的法治文化建設逐步納入議事日程。國有企業的自身特點、發展要求、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針的需要使得構建全面科學系統有效的法治文化體系成為必然。
為深入研究國有煤炭企業法治文化建設情況,我們先后到內蒙、寧夏、新疆、陜西、天津、上海、浙江等地,通過座談交流、查閱資料、實地查看、隨機訪談等形式,對十家國有煤炭企業開展法治文化建設的情況進行調研。所調研的企業包括了國有煤炭開采企業、煤化工企業、發電企業、科學研究企業。本文基于調研的結果,對國有煤炭企業法治文化建設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法治文化建設提出了建議。
國有煤炭企業法治文化建設基本情況
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將“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國有煤炭企業里成為企業的一種自覺。在調研中發現,煤炭企業在建設法治文化,實施依法治企的道路上都取得了一定進步。員工的法治意識普遍有所增強;法律事務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構較為健全;普法教育能夠年度開展、形式豐富多樣;法律制度比較完善;普遍建立了基本的法律風險防控體系,個別公司建立了法律風險防控信息系統;高管層依法決策的意識有了明顯增強。所有這些,都為煤炭企業法治文化建設奠定了精神、制度、物質層面的基礎。整體看,煤炭企業的法治文化建設有進步,但是進展不一,繁簡不同。
國有煤炭企業法治文化建設的主要問題
國有煤炭企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法治意識的增強,法治體系的完善,法治基礎設施的健全使企業法治文化建設具備了雛形,使法治文化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與依法治企,管理先進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具體表現為,法治文化理念體系還不夠清晰,法治文化的制度體系還不夠完善,法治文化的執行體系還不夠到位,法治文化的群眾性、創新性仍顯不足,因而在法治文化建設中出現了一些認識上或實踐上的問題。
(一)對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認識需要進一步澄清。調研中發現,無論是普通員工、中層管理者還是高層管理者,都對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混淆現象,有的甚至認為,法治文化就是法律文化。談法治文化建設,往往還局限在法律文化,甚至是法律制度建設的范圍內。
(二)管理者和員工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煤炭企業凝聚了大批高素質專業化人才,但是任何專業都有短板。這些人才中系統學習過法律知識,有過法律從業經驗的人少之又少,工作中難免出現法治觀念、法治思維的短板。在經營管理中往往表現為習慣于按傳統經驗和老規矩辦事,出了問題或糾紛以后,首先想到的是依靠熟人關系,通過非正式的途徑、行政權力的力量而不是依據法律制度、通過法律的途徑來解決。員工和中層管理者法治意識的缺乏,一方面表現為缺乏對法律的敬畏,個別關鍵崗位員工在利益誘惑面前,存在權力尋租的可能;另一方面表現為不會運用法律保護自身權益,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傾向于通過過激的方式進行宣泄,而不是尋求法律的幫助。
(三)企業法務人員隊伍的法治素養需要進一步提升。企業法務從業人員一般具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具有做好法務工作的基礎。但是在法律實務、依法治企、法制意識、法治文化方面仍有欠缺。他們經歷過的實際訴訟不多,在法律原則的堅守,制度的執行方面,不受企業領導意見的影響而獨立決策的能力有待加強。在法治文化的創新方面,有的還停留在法制文化建設階段,只重視制度建設,忽視法治精神的倡導;重視法律規章制度的宣傳教育,忽視實際應用的培訓和知行合一的引導;法治文化建設的創新性不夠。
(四)企業的法治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企業的法治體系包括了法治意識、制度體系、組織體系、執行體系、保障體系等多個方面。運營中,管理層對法治文化的重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法律的運用上應該更傾向事前的防范。員工在參與普法的活動中,更多的是完成任務,走走形式,而非真正接受法律知識,提高法治意識。在制度體系上,不僅僅是規章制度還不夠完善,更為重要的是執行不夠到位,“人治”而非“法治”的思想和做法仍然存在。有時為了追求經營效益,完成考核指標,在工程建設、生產運營、財務管理方面,偶爾會有未批先建,未驗即產,違規擔保等行為。在法治文化的組織體系上,法務機構、法務人員配備還不太健全,其作用的發揮還不到位。在規章制度的執行和保障方面,有些企業并未將法律損失納入單獨的業績考核指標,激勵約束機制還不健全。
(五)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作用需要進一步發揮。法人治理結構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營層四個組成部分,都是依《公司法》設置的,它們的產生和組成,職權的行使,行事的規則等在公司法中都作了具體規定。但是有些企業作為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形成了特殊的股權結構,這種特殊的股權結構弱化了法人治理結構的功能。四個組成部分之間應該按照明確的職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保障公司持續健康發展。而在實際的運行中,股東會的所有權利(控制權),董事會的決策權、監事會的監督權、經營層的管理權并沒有很好落實。運營中,更多表現出來的是董事會或者董事長在發揮作用,以職位的高低決定發言權的大小現象依然存在。以董事長為核心的董事會、以總經理為核心的經營層、以監事會主席為核心的監事會之間的協商工作機制還不完善。
農村社會的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和諧要通過新農村建設來推動,新農村建設必須以法治作保障。
回顧我國農村改革的啟動和深化,主要是靠國家適時、正確的農村政策來推動的。它實際上是在法律制度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就使得我國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仍然缺乏全面系統而又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在依法治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方式也要發生轉變,要靠政策,更要靠法律,把新農村建設置放在一個新的制度環境中去思考,既要把行之有效的農村政策適時地上升為法律規定,又要根據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創制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法律制度。
如何才能把新農村建設建立在法治保障的基礎之上呢?
樹立新的法治理念。在新農村建設中培育法治理念,最重要的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的觀念,把保護“三農”利益作為農村法治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為此,要改變新農村建設中容易出現的“政府包辦一切,農民依靠政府”的狀況,政府一方面要為新農村建設創造一個公平、正義、有序的法治環境,另一方面要主動和負責地辦好市場和社會自治組織辦不到或者辦不好的事情,同時要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用法律制度激發農民投身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以實現農業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以法律制度為支撐。過去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更多地是停留在號召層面,而今天的新農村建設,完全不同于以往,它是一種需要實踐的行動綱領。在這種背景下,新農村建設與法治建設就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即新農村建設推動著法治的發展,而法治的發展又支撐著新農村建設。體現和落實新農村建設目標的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新型農民的培養、人居環境的改善、鄉村治理新機制的建立、農民權益的保護、農村糾紛解決機制的形成等,都必須要以明確的、權威的、穩定的法律制度為支撐。
完善農村法治運行機制。農村法治的運行應當遵循農村社會經濟運行的規律,符合農村的實際。
一、江蘇法治政府建設的主要經驗
以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為堅實基礎。法治政府建設無法脫離經濟社會發展而孤立進行,它是建設新江蘇、再上新臺階的系統性工程之一。江蘇法治政府建設的實踐證明,經濟與社會的率先發展是法治政府建設的現實基礎,而法治政府建設的深入推進則為江蘇經濟增L、社會進步不斷提供法治引領、制度規范和保障作用。數據顯示,江蘇GDP突破7萬億,在全國占比達1/10,與法治政府建設和經濟社會形成的良性互動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
化能力提升與文化建設為精神動力。據觀察,法治政府的制度建設必須與政府工作人員法治能力提升以及整個社會的法治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方能取得成效。江蘇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在于提高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其中,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律素養、法治能力至為重要,這就需要注重法治文化建設,使法治政府建設與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機結合,共同推進。
把法治惠民和人民滿意作為價值追求。在法治建設進程中,江蘇始終堅持把法治惠民作為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真實施法治惠民實事工程,推進法治實事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全省各地通過實施法治實事工程,推動解決了一大批涉及環境保護、教育經費、醫療衛生、勞動爭議、公正規范執法、社會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征地拆遷等群眾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努力維護群眾利益,從而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據統計,全省公眾安全感達到95%,群眾法治建設滿意率達到92%以上。
把制度完善與機制優化作為重要保障。江蘇法治政府建設將制度構建和體制機制保障放在前提、基礎位置。依照中央部署,遵循建設規律,結合省情實際,不斷總結全省各地在法治政府建設實踐中的有益經驗,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如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政社互動的“太倉模式”、公職律師制度、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的“海安樣本”等在全國范圍內均有很大影響力和示范效應。
用法治創建與實效考評做有力杠桿。法治創建和實效考評是推動江蘇全省各地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工作載體,也是檢驗、衡量法治政府建設成效的重要標尺。在江蘇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開發創建了考評方面的量化指標體系并付諸應用,大大提升了省內各級政府機關和公務人員尊法學法用法守法的意識和能力。
二、江蘇法治政府建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
法治思維與辦事能力尚需提升。據觀察,部分領導干部在處理改革發展穩定與法治的關系上,在作出決策、處置重大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方面,法治意識不強,法律知識不足,法治能力欠缺。因此“關鍵少數”的法治思維與法治能力的提升,乃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
公眾參與和社會溝通尚待深化。據調研,江蘇重大決策的公眾參與程度不高,有時流于形式。相關部門在組織、引導普通社會公眾介入日常性的參與活動方面的工作成效不顯著,對公眾意見尊重吸納程度較差,公眾參與的動力減弱,導致公眾對政府作出的部分決策存在不理解、不支持,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制度建設與政策實施仍待強化。一是江蘇部分涉及經濟發展、民生建設的建章立制工作輕重緩急把握有時不到位,部分重點領域的政府立法未能及時有效組織開展。二是部分制度建設存在應付上級要求、追求政績色彩,在實際中難以有效實施或發揮應有作用。三是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評估清理不及時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多元互動與良法善治有待提高。在社會治理領域,多元主體互動參與,良法善治的社會治理局面尚未普遍形成。調研顯示,現有社會治理的過程中,重管理輕服務,重控制輕商談,重秩序輕權利,重結果、輕程序,重經濟效率、輕社會公平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監督問責與考核量化仍需加強。主要表現一是問責制度雖已普遍建立,但難以嚴格實施。二是立體化監督體系雖然形成,但及時監督乏力。三是政府內部監督不到位與規避外部監督時有存在。四是考評機制已經運行,但評價體系及具體標準的科學化程度尚需繼續提升。五是考評結果運用尚不夠規范,考核指引效應尚不明顯。
三、推進江蘇法治政府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深化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建設。建議:一是應加強對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方面的培訓,重點培養領導干部的規則思維、權利思維與程序思維。二是可加強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法治教育培訓,要求諳熟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知識。注重通過法治實踐提高領導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在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工作實踐中,在全省各級行政機關和領導干部中逐步形成尊法、學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圍,逐步強化重視法治素養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導向。
提高制度建設質量和實施效果。建議一是在建章立制過程中,向社會公開征求立法建議項目,根據輕重緩急程度合理編制政府立法規劃,制度建設兼顧前瞻性與可行性。二是重要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規規章由政府法制機構組織起草,避免政府立法中部門利益的干擾。三是開展制度實施的成本收益分析等活動,注重制度實效的發揮。四是開展立法后評估等活動,根據評估結果適時調整制度內容,提升制度建設質量。五是推進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常態化。
規范參與式行政程序建設。建議:一是應拓寬參與渠道,豐富參與形式,提升參與效果。如對涉及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政決策、政府立法、規范性文件制定等方面的信息可充分公開,為公眾有效參與提供前提條件。二是需積極引導和規范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確保各類公眾參與都能在制度渠道內妥當地進行。三是防止公眾參與的表面化、形式化,完善對公眾參與意見的處理反饋機制,強化對未采納公眾意見說明理由方面的程序建設。四是將說理貫穿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的全過程,加強公眾參與行政執法監督載體建設。
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議:一是應加強對社會矛盾糾紛信息的收集研判,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表達訴求和維護權益。二是需積極培育基層群眾自我管理的意愿與能力,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的有效銜接與良性互動。三是靈活運用各種法律手段和方式履行社會治理職能,提升行政機關在解決行政爭議和民事糾紛中的作用。
強化監督問責和考核制度落實。建議:一是抓住法治政府建設的“關鍵少數”,加強對部門主要負責人的監督,加強對基層依法行政的監督,更加重視輿論監督,對群眾和新聞媒體投訴反映的問題,應認真及時地調查核實,依法處理公布。二是完善并嚴格落實相關的問責制度。注重對地方建設法治政府實際效果的考核和對領導干部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績效的考核,并注重考核結果的運用。
[關鍵詞]中學教育 法治教育 中學生
一、中學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我國已確立了建設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少年法治意識的培養決定著我國法治建設的前途。從相關資料來看,青少年犯罪在我國當前犯罪中的比例不斷上升,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與其法治意識薄弱有重要關系。我國目前絕大多數青少年都要經過中學教育,而這一時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而,此階段的法治教育對于法治意識的培養具有決定性意義。有關部門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和團中央于2002年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對中學階段的法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由于中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學校的法治教育仍是目前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基本形式。因而,強化中學的法治教育無論是對建設法治國家還是對學生個人的未來發展都有極為重要意義。
二、當前中學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法治教育內容滯后
我國傳統社會強調義務,輕視權利,實踐已證明這不利于建設國家與公民的正常關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要確立人們的權利主體地位,這要求我們從中學階段開始就要重視公民權利意識的培養。而當前中學生法治教育仍存在較嚴重的重義務、輕權利傾向,無法培養出具有現代權利意識的公民,這不但不利于學生未來的人身發展,也不利于法治國家的長遠建設。同時,在既有的法治教育中重視對具體法律內容的傳授,片面強調教育青少年守法和預防犯罪,忽視對學生進行公正、平等、自由、人權等法治理念的培養,使法律課成為死記硬背的學習,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無法培養學生真正的法治意識。
2.法治教育在現有課程設置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在現行的教程中,只有初中二年級有一門法律基礎課,中學其他階段的教學幾乎沒有任何法律課的設置。雖然我們也強調在其它課程學習融合進行法治教育,但由于缺乏明確的衡量標準,在當前升學壓力下,各學校普遍無暇顧及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
3.法治教育師資力量不足
在中學階段,學生自學能力相對有限。由于升學的壓力,法治教育的時間也有限,因而。高素質老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有重要意義。但目前絕大多數中學的法治老師都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課教師兼任,這些老師一般都缺乏正統系統的法律教育,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主要通過課本自學一些理論知識,缺乏運用能力,對學生提出的實際問題往往解答不了,教學質量不高。一些學校雖然聘請了兼職法律老師,但因教學時間安排或兼職老師自身原因,往往有名無實。2001年團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曾對全國10個城市中小學生法治教育情況進行社會調查,結果顯示,370名被調查老師中,僅有4人知道《刑法》中有少年兒童保護方面的法律規定,占全部被調查人數的1.1%;知道《兒童權利公約》的占0.5%;知道《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只有82.4%。教師法律知識和法治意識的不足嚴重制約著培養具有權利意識、民主意識和自由精神的現代公民任務的實現。
4.法治教育途徑單一
在傳統認識上。一談中學法治教育就想到課堂法治教育,對環境教育重視不足。課堂法治教育是中學法治教育的核心環節,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和對法治精神的認同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課堂的傳授,但中學生同時生活在社會中。學校和社會環境對其能否持久秉持課堂上接受的法治意識有重要影響,如果周圍環境中發生的事情總是與課堂講授的相左。就很難指望學生能形成對法治意識的真誠認同。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們的環境確實難以達到“以環境教育人”的要求,如果我們不能對學生合理解釋課堂講授的內容為何與外面的情況格格不入,他們的個人生活經驗就可能消蝕掉課堂教育中辛苦培養了那點法治萌芽。
三、完善中學法治教育的對策
1.以培養法治意識作為中學生法治教育的目標
以傳授知識為載體。以預防犯罪為目標的傳統法治教育具有明顯的工具性,難以使學生產生對法洽產生的真誠認同?!胺ㄖ蔚恼嬲龑崿F不在于用法律條文來取代現有的文化傳統,而是要把人們對法律、法治的信念融入到人們的血液中去。知法并不必然守法。”因而,中學生法治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包括權利義務意識、憲法意識在內的法治意識,而不是在于系統地習得多少法律知識,更不是單純的預防犯罪。法治意識是現代法治社會對每個公民自身文明素質提出的基本要求。這一點美國的經驗可以借鑒?!芭囵B美國公民”一直是美國中學生法治教育的宗旨。美國的很多學校都設有公民教育課程,學校鼓勵學生參與公民事務,使其能夠意識到法律如何影響自己,而自己又可以如何去影響法律,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法治教育的熏陶,理解自己所處的公民社會,成為一個具有法治意識的公民,實現法律社會化的目標。因而,應切實認識到中學法治教育決定著法治建設的未來,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工程。只有如此,才能正確設定中學法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能才界定中學法治教育的地位。
2.整合課程設置,合理編排教材
強化法治教育僅靠其它學科附帶性的教育是不夠的,法治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緩慢的過程,教育主管部門應考慮根據青少年年齡特點編寫相對系統完備的法律課程教材,使中學生在各年級都有相應的法治課程。在教材編寫上,可考慮以法治連環畫、動漫視頻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主,在內容上應注意案例教學,使學生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中掌握法律知識。完成法治意識的培養。
3.提升法律師資隊伍素質
法律師資的培養可采取兩種途徑:一是招錄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充實老師隊伍。他們經過較系統的法律訓練,能更好地理解、詮釋法律。也更有能力將以案說法,有助于改變當前法律教育空洞的局面。二是對現有師資力量進行培養。與其它學科比較,法律更新較快,需要相關人員不斷更新知識和觀念,定期對現有人員進行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可考慮聘請熱心公益的退休司法人員作為兼職老師。這些人員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法治有較深刻的體會,可有效彌補現有老師知識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