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4 15:42: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旅游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教學改革 課程群 旅游文化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6
Exploration on Tourism and Cultural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HE Lifang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group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gn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course teaching level, also have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lve of the common teaching problem.We need grasp 4 aspects to the improvements: Integrate course content and realiz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stress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and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stress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building up platform for practical teaching; Emphasis on the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build specialized teaching group.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course group; tourism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1 旅游文化課程群內涵
課程群建設是以系統科學為指導,將內在聯系緊密的相關課程納入“課程群”,注重相互間的有機結合與相互促進,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旅游文化課程群建設是全面提升旅游專業教學質量和提高課程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志,是一項需要長期建設的基礎工作。
1.1 課程群的內涵
在課程教學體系中,關聯度較大的諸多課程內容一般存在較多的重疊或重復。從“微觀”層面上來看,任何一門單獨的課程教改,是無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幾門課程又達不到專業教學“宏觀”層面的全課程、全方位教學目的。①課程群是從“中觀”層面提出的教學改革,一般是指由3門以上內容相關或相近的單門課程組成的連環式的課程群體,它不只是將幾門課程簡單地湊合在一起的“摻合體”,而是將內容密切相關、相承、滲透、互補的幾門課程組成一個有機整體,②并從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和師資團隊等方面進行重新規劃、設計,③按大課程框架進行課程建設。
1.2 旅游文化課程群
旅游人才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必須具備較好的旅游文化理論與知識,層次越高要求就越系統、越全面。為適應現代旅游人才培養,旅游文化課程要打破以傳授知識或理論研究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課程群,理順學科的理論體系,貫通技能之間的關聯,形成深度不同的課程層次,以適應層次不同的課程體系,實現課程群教學的層次性、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
根據旅游文化內容龐大和復雜的特點,各層次教學所涉及到課程名稱相當多,旅游文化課程群最少應選擇五門課程納入其中,包括為旅游從業人員學習掌握最基本文化知識的導游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理論論述,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知識的系統全面介紹的中國旅游地理、中國旅游文化和中國旅游客源國概況等課程;研究旅游文化基本理論,適宜更高層次教育的旅游文化學。
2 當前旅游文化課程內容存在的問題
旅游文化類課程根據專業和層次不同,其教學任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事實知識為主體,為學生獲取旅游文化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二是以原理性知識為主體,使學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識體系,以適應旅游發展對知識的更新;三是以研究探索為主體,培養學生旅游文化研究能力。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當前的這類課程存在理論薄弱、內容重疊或重復多、表達枯燥等問題。
2.1 結構體系不完善
旅游文化類課程的內容以旅游主體文化、客體文化、介體文化為主線,基本停留在旅游客體文化的介紹上。旅游主體、旅游介體的內容都少有涉及,中西文化比較和跨文化交流的內容更是缺少。這與現代旅游業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態化發展是很不相適宜的。旅游文化類課程內容應隨著旅游業發展態勢變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諸如消費文化、經營文化、審美文化、服務文化、外國文化、中外比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課程內容的結構體系。
2.2 理論貫通性不強
在對現有有關旅游文化類課程內容研讀中,可以看出都還是從其從屬的學科角度,對旅游文化事項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作為獨立的各門課程論述是精辟深入的,但多憑借研究的直覺,缺少從旅游文化學科體系的系統分析。主要表現為:一是現有的旅游文化類課程都強調資源方面的文化,多是資料分析和直覺的成分,沒有深入的田野調查,理論薄弱,造成了課程內容的許多重復,表達枯燥等問題,課程間理論貫通性不強。二是理論與實踐斷層,要么只有理論的闡述,沒有實際案例,或者引用其他案例;要么只是各種文化現象的綜合,缺少理論的系統化,課程內缺少理論貫通性。
2.3 課程內容雷同重復
目前,旅游專業開設的旅游文化類課程較多,這些課程在內容編排上有許多交叉,導致了課程內容的很多重疊和教學內容的重復。主要問題在于:一是將旅游文化課程內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資源,只是對旅游景區景點涉及的文化現象進行描述,對其本質和規律探究不夠深入;二是將旅游文化課程內容等同于導游文化基礎,導致諸多課程很多的內容與導游基礎知識重復。
2.4 教學內容封閉僵硬
旅游文化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現有課程內容封閉,啟發性和探討性不足,缺少文化現象的深刻描述、案例?,F有考核以考試為主,條條框框的“標準”答案,也導致內容封閉呆板。課程間缺乏橫向交叉與溝通,不可避免出現重復現象,課程的低效率重復,導致學生興趣喪失。
3 旅游文化類課程群建設與優化的方式
3.1 整合課程內容,實現知識貫通
旅游文化內容是一個龐大而復雜,課程內容就要透過現象提煉本質和精華,既要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又要梳理各類文化使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導游基礎知識涉及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國旅游文化、中國旅游地理、中國旅游客源國概況等課程的內容,還包括旅游其他學科和地方旅游文化內容。中國旅游文化、中國旅游地理分別從傳統文化和地理資源視角,對中國旅游文化進行的系統梳理。旅游文化學應該是對旅游文化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的課程,理論性比較強,要以豐富的旅游文化知識為基礎。各類旅游文化通過梳理后以專題形式進入課程群平臺,作為各門課程內容的拓展和補充。通過課程群的建設,明確界定各課程之間的邊界,重新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剔除各課程中不必要的重復內容。
課程群的建設要對群內課程進行分解,區分核心課程和拓展課程,實現對素質和能力培養的目標。課程群內五門課程各有分工:導游基礎知識課程為旅游從業人員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識,還服務于導游考證,無疑是核心課程;中國旅游文化、中國旅游地理、中國旅游客源國概況等為拓展類課程,都是導游基礎知識課程內容的拓展,有理論論述,更是旅游文化知識的系統全面介紹;旅游文化學課程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論,是高層次教育的核心課程,也可作為低層次教育的拓展課程。
3.2 注重學生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大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是高等教育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文化課程群應確立以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培養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將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表現作為成績的一部分,改變傳統的以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定優劣的教學評價體系。結合課程群平臺建立的各項文化專題,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拓展學習,考核引進平時考核、口試、實際操作、課程論文等方式,提升自學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旅游應用型人才培養,重在“應用”二字。應用型人才教育目的就是要培養職業勝任能力,突出實踐動手能力。旅游文化課程群的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地方旅游文化引進教學中,在對地方文化與旅游發展的實證分析過程中,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3.3 重視實踐教學,搭建課程群平臺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課程與專題相結合的方式,建立旅游文化課程群教學網絡平臺,拓展教學空間,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課程群網站要以精品課程建設模式,建立健全的與課程群教學有關的素材,包括課件、教學大綱、教案、參考書、教學錄像等課程資源。同時,利用課程群網站制作專題資料、匯編案例,進行教學交流互動,使課堂教學有效延伸到課外。
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課程群教學網絡平臺,以多媒體的形式給學生觀看相關內容,既生動又直觀,對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幫助;通過多種合作,選擇有建設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區建立觀摩基地,供學生實地觀摩學習與分析研究,深化學生對旅游文化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
3.4 加強跨文化研究,組建特色教學團隊
跨文化交際活動是現代旅游文化關注和研究的核心。一方面,旅游地的人文景觀、民俗風情、傳統文化以及文化生態讓旅游者獲得直接的觀感;另一方面,旅游者自身的文化模式隨著旅游者流入旅游地,或多或少地進行著文化的示范和散播,讓旅游地的人們觀感、選擇與吸引。旅游活動之中客觀存在的跨文化傳播現象,要求旅游業從業人員有比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有的放矢,更好適應旅游發展日益國際化的需要,以保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鑒于旅游文化的包羅萬象,涉及學科多,課程群應整合師資和教育資源,組建旅游文化課程群教學團隊,打造一支學科背景多元、專業素質高、教學能力強的師資隊伍。團隊之中的成員都要選擇一至多個旅游文化專題作為研究方向,并在團隊內大力開展跨文化交流研究,吸收相關研究成果,實現教學和科研的統一,通過課程群建設,實現教師教學和學生能力的提升。
注釋
① 朱建安等.基于課程群視角的應用型高校經濟學教學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12(12):99-102.
(一)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日趨完善
1.旅游基礎設施逐步改善。(1)市道路系統日趨完善,交通條件得到改善。境內有洛湛鐵路、衡棗高速、永連公路三大交通動脈,區位優勢逐步顯現。(2)相關配套設施明顯改善。市供水、電、氣系統完備,環境衛生良好,為市旅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2.旅游服務設施發展很快。全市現有各類旅行社19家,其中國際旅行社2家;擁有星級飯店20家,其中四星級1家,三星級3家;省旅游餐飲示范點1處。
(二)旅游文化資源豐富
(1)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眾多。歷史名人眾多,如舜帝、柳宗元、懷素、周敦頤、黃庭堅等;地方文化豐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書文化、草書文化等。此外,有歷代形成的古陵、廟、塔、閣、橋兩千多處,已被國家、省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38處。(2)風景優美,自然景觀獨特。是以山多水秀聞名的。瀟水南北縱切,湘江西東縱橫;九嶷山、陽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場4大國家森林公園分布境內,全境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間,風景獨特。(3)少數民族眾多,民俗風情古樸。境內居民共有29個民族成分,以漢族、瑤族、壯族為主,這使得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地方氣息濃郁,對外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三)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旅游經營管理網絡
已經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陽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書法碑林、江華江永瑤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區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態旅游區等九大風景名勝旅游區,基本上形成了較完善的旅游經營管理網絡。
二、市旅游文化開發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文化主題的物化
文化主題的物化,即將旅游文化的內涵用具體的、形象的、生動的載體體現出來。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觀光、游覽、娛樂、休閑,獲得一種經歷,而絕不是研究某一種文化。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只有通過一系列的物化過程,以一種獨特的、直觀的、可感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開發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題的物化。市要開發旅游文化資源,就必須注意文化主題的物化。但是,旅游文化的物化問題不容樂觀,以柳文化和舜文化為例:關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點就是柳子廟,而聞名天下的“八景”現在大都難覓蹤跡;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與舜文化有關。
(二)文化內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變萬化,若旅游文化僅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礎,最終只會被旅游者所遺棄。作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應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的汲取新的營養,拓展其內涵,延伸其外延。市在文化內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還停留在柳宗元時代;舜文化的開發,其目標顧客主要是拜祖、尋根的旅游者;女書文化正在進一步被遺忘……這種局面之所以產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問題;另一方面,是由于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還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內涵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間缺乏一座溝通的橋梁,使得旅游者對其敬而遠之。
(三)旅游文化資源的保護
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是二者并不矛盾,關鍵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均衡點。目前,關于旅游資源的開發性破壞,在我國時有發生:建設性破壞,景區超載開發、錯位開發、索道建設等,屢見不鮮;保護性破壞,以保護為名,卻使得景區失去原真性、整體性;管理性破壞,由于旅游區管理不善,使得環境受到污染……目前,雖然市還沒有發生嚴重的開發性破壞,但由于開發不當,導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發生。因此,市在開發旅游文化時,應該以此為鑒,在保護與開發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市旅游文化開發的對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顧“柳文化”。開發舜文化,應注重“德”、“教化”,將與舜文化相關的載體聯合起來,即以“舜文化”為主題,將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結合起來,以九嶷山風景區為基地,根據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點的整體開發,形成立體開發網絡。開發柳文化,可重修八景,恢復當年風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縱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獨釣寒江雪”的孤獨,并將柳子廟作為憑吊柳宗元的場所,將柳宗元當年的游覽線路貫穿起來,形成一條獨特的旅游線路。其次,縱向開發,打造歷史文化名城。開發市旅游文化資源,可縱向開發,將的古老文化以時間為紐帶,一一展現出來,突出其歷史的厚重性,把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古老的歷史文明結合起來,打造歷史文化名城。
(二)科學開發,深入挖掘文化內涵
市開發旅游文化,必須深入挖掘,將其內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結合起來,如瑤文化,可突出少數民族的生活情趣,開發一系列的節慶活動,如“盤王節”、“耍春?!薄ⅰ熬带B節”、“坐歌堂與送親”等,讓游客和瑤族人有一個親密的接觸機會。此外,可通過題材和立意(突出其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形態設計(張揚其個性特征,設計不同人物形象)、材質(通過木、竹、金屬等不同的材質,開發獨特的旅游工藝品)等,從不同的方面展現瑤族人民的風貌。
(三)增強旅游產品的參與性
市開發旅游文化資源,在不破壞原生文化內涵和歷史遺跡的基礎上,應增強旅游產品的參與性:首先,可以利用聲、光、電等先進技術,以時光倒流的方式讓游客欣賞的歷史文化;其次,與特色文化相結合,以生動有趣的形式讓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體驗舜帝的耕作方式、學習懷素芭蕉練字、模仿柳宗元“獨釣寒江雪”、參加瑤族的節慶活動、認識女書等等,通過種種途徑,讓游客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了解市的旅游文化,將游、娛、樂和旅游文化融于一體,從而達到吸引游客、發展旅游業的目的。
(四)加強宣傳促銷,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學、統一規劃旅游文化資源,將市的旅游文化資源通過某種聯系貫穿起來,凝結在一起,從而改變旅游資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將“舜文化”和“柳文化”作為對外宣傳的重點,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利用圖片、影視,塑造其歷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變過去落后的舊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城市環境,為游客提供一個優美、干凈、衛生的旅游環境,展示市的良好面貌。
參考文獻
[1]潘寶明,中國旅游文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2]秦方,淺析旅游文化產品的開發設計[J],知識經濟,2008(5):164-165
[3]/sxfx/yzfx/200706120013.htm
[4]/wh/Index.html
[5]熊晶,李玉國,秦皇島旅游文化開發探析[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6(3):47-49
[6]李燕琴,張茵,彭建,旅游資源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隨著我國旅游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也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旅游文化產業必將發展成為旅游產業的核心。先階段,我國很多旅游景點還處于初級的發展階段,簡單的靠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吸引人,很多游客的旅游也只是簡單的觀光旅游,隨著游客的需求不斷提升,這種旅游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要提升旅游產業的層次,必然要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文化應該作為旅游的核心來發展,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要提升旅游產業,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是必然之路。
一、當前國內旅游文化產業研究綜述
從中國知網的統計數據來看,與旅游文化產業相關的學術成果有126,102條結果,可以看到,對于旅游文化產業相關的成果已經非常豐富。最早開始把旅游與文化結合的研究出現在80年代,如何重意(1984)談到了人文因素在風景名勝建設中的作用,俞慈韻(1986)分析了旅游文化。早期的研究,已經對旅游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產業的概念、內涵和旅游建設中文化因素的運用。進入21世紀,對旅游文化產業的研究進入到了一個期,每年的學術成果自2001年開始超過了1000篇,特別是最近幾年,從2008年開始,每年的研究論文超過了10000篇,對于旅游文化產業的研究成果已經非常豐富?,F在研究成果開始集中在旅游文化產業的具體的運用,有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成果。不過,從研究成果的質量來看,以定性研究為主,還缺乏高質量的定量研究的成果。
二、我國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國內外旅游文化產業,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的成長,人們收入的增長和消費方式的變化而逐漸成為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后,全球旅游經濟增加值以年均4.1%的增長率快速增長,2006年達到5萬億美元,2008年達到5.9萬億美元,預計到2010將突破7萬億美元;全球文化產業以年均6.7%的增長率快速增長,2006年全球文化產業增加值接近1.5萬億美元,2008年達到1.7萬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2萬億美元。旅游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球最具有增長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
西方發達國家的旅游文化產業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形成了成熟的文化消費場和產業鏈條,旅游文化產業占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總量的比重越來越大。從旅游產業看,2008年世界主要旅游發達國家,如美國、西班牙、德國、法國、英國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都超過10%,有的國家高達20%;從文化產業看,世界主要文化產業強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總量的比重也都在10%以上,其中美國、日本達到20%左右,歐洲平均在10%―15%之間,韓國高于15%。而目前我國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剛剛超過了4%,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文化,旅游從古代開始就已經存在,但在改革開放以后,具有真正現代旅游意義的旅游才發展起來,自從1978年以后,國家尤其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從最初的旅游事業轉變成經濟產業,自1992年以來我國不斷推出以中國文化為主旋律的旅游主題,對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強勁,迅速成為新興產業。2008年我國入境過夜旅游人數達5300萬人次,國內旅游人數達17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1400億元;文化產業持續增長,總產值突破20000億元,增加值大約7600億元。
當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影響下,不僅世界經濟走向衰退,而且國內外旅游文化產業也受到一定的沖擊影響。其中,全球國際入境旅游大幅度下滑,旅游產業主要指標增長率與上年相比也出現下降,2008年全球國際旅游入境人數9.24億人次,增長率僅達到1.8%,增幅比上年的6.9%下降了5.1個百分點;旅游增加值達到58,900億美元,增長率為3.0%,增幅比上年的4.5%下降了1.5個百分點。我國入境旅游也受到一定的影響,2008年入境旅游人數1.30億人次,下降約2%;入境過夜旅游人數5,300萬人次,下降約3%;旅游外匯收入400億美元,下降約5%。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全球入境過夜旅游人數增長率將低于3%;全球旅游總收入增長率低于5.6%。全球文化產業也受到打擊,許多國家文化產業增幅出現下降,我國文化產業由于還是有限開放的產業,與國際場關聯度不高,因此總體發展態勢平穩,基本保持了以往3年的增長速度。
三、現階段我國旅游文化產業研究中存在的基本問題
從以上我國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可以看到,雖然受到了金融危機的一定影響,但我國的旅游業發展迅猛,旅游文化產業也有了一個比較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都提出來要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但現在我國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中還是有很多問題:
(一)對旅游文化產業開始重視,但是實際投入較低
旅游文化產業也有了一個比較快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都提出來要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但是,很多重視停留在表面,實際上對于旅游文化產業的投入還比較低。政府對于旅游業的投資更多的還是集中在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由于旅游文化產業不好把控,對于旅游文化產業的投入還是很少。企業對于旅游業的投資也是集中在能迅速獲取利潤的行業和部門,沒有真正重視旅游文化產業。
(二)缺乏對旅游文化產業的一種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都開始說旅游文化產業這個詞,但到底什么是旅游文化產業,什么是旅游文化產業的內涵和核心,如何來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大家都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F在的學術研究來看,旅游文化產業的基本概念和內涵都還是比較混亂,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和模式,從學術研究一直到政府和企業,都需要一個清晰明確的旅游文化產業的標準和基本理解,這是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基本前提。
(三)缺乏一個系統化的旅游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體系
雖然我國的法律建設已經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但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是嚴重不足,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法律體系的健全和建設。如果沒有一套合理的法律體系,沒有對知識產權的一個嚴格的保護,對旅游文化產業的深入開發和研究,將受到極大的影響,現在我國發展旅游文化產業,還缺乏一個系統化的旅游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體系。
(四)旅游文化產業的人才稀缺
發展旅游文化產業,離不開旅游文化產業相關的人才,特別是高端的人才,旅游文化產業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須具有綜合素質,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既懂文化,又懂旅游,這樣的綜合化人才還非常稀缺。另外,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必然要對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去與旅游有機結合,這樣的高端研究型人才也很少。
(五)對旅游文化的保護不足
隨著我國的環保事業的發展,國家和國民都開始越來越注重對于環境的保護,對于環境保護的法律和制度也越來越規范,但是對于文化的保護還很不足。在旅游文化產業,很多項目都比較急功近利,尋求短期利益,缺乏對很多優秀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保護。
四、發展我國旅游文化產業的對策
(一)加強政策支持,加強對旅游文化產業的投入
要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先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來加強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加強對旅游文化產業的正確引導,讓整個旅游文化產業可以有一個健康穩定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加強資金的投入,不能把對旅游文化產業的支持只停留在表面。
(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制度
要鼓勵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要在法律上對旅游文化產業有一個基本的保障,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讓企業愿意對旅游文化產業長遠投資,鼓勵和引導旅游文化產業的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法制化。
(三)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
任何一種旅游文化的形態,其整合力越強,其特色越加顯明,其文化個性越加突出。有了自己的個性,有了自己新的美學價值,旅游文化特色才能產生轟動效應,才可能轉化為更好的經濟效益。旅游文化特色的發展對旅游市場占有率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而旅游市場化又帶來了旅游文化整合的機遇,促進旅游文化特色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求利性原則和公平競爭的原則,無疑要求人們在開發旅游資源之時,預先就要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文化特色觀念,然后在旅游市場的建設中進行旅游文化的整合。
(四)加強對旅游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
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旅游文化產業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須具有綜合素質,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既懂文化,又懂旅游,這樣的綜合化人才還非常稀缺。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鼓勵高校相關專業的建設,鼓勵業界人才的進步,鼓勵人才的綜合化培養,并加強給人才的待遇,靠高報酬來吸引人才的發展。
(五)抓住新的《旅游法》實施的機遇,嚴格法律制度,制度產業政策
今年10月1日,隨著新的《旅游法》的實施,我國的旅游產業格局將產生巨大的變化。我國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制定產業政策,建立監管機制,高度重視旅游文化安全,建立有關法規和相應的管理制度,向其他旅游文化發展迅速的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提高旅游文化機構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旅游與文化形成了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本文通過對旅游文化產業的綜述研究,分析了我國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提出現在我國旅游文化產業存在對旅游文化產業開始重視但是實際投入較低,缺乏對旅游文化產業的一種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缺乏一個系統化的旅游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體系,旅游文化產業的人才稀缺,對旅游文化的保護不足??梢酝ㄟ^加強政策支持加強對旅游文化產業的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加加強對旅游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抓住新的《旅游法》實施的機遇,嚴格法律制度,制度產業政策來更好的發展我國旅游文化產業。
參考文獻:
[1]陸林.旅游地理文獻分析[J].地理研究,1997,16(2).
[2]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3]李云.麗江旅游企業財務管理現狀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2011.06.
[4]吳光玲.關于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若干問題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1).
論文摘要: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本文從旅游文化學的角度,論述了旅游和文化的關系,以及旅游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態勢——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提出了湖北省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興起和迅猛發展,文化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整個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旅游文化具有繼承性、創造性、服務性和時空差異性;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在旅游經濟、旅游管理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語意的豐富性,多年來一直是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問題。美國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回顧》中列舉了歐美對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種定義。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就對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義上說,在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適于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研究的主題?!保ㄒ择R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顧建光、高云霞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它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學,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文化作為制序(institution)、器物與精神產品,它給予我們以歷史感、自豪感,據此我們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符號系統,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一詩:“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睆纳蛟娭锌?,旅游在當時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覽的意思了。從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間中有目的的活動,到異地他鄉去旅行游覽。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爭取最佳生存空間,采取了種種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們在崇拜遠方的心理的驅使下,懷著對異地的憧憬,不知不覺邁出了旅游的第一步,從此一發不可收。近現代意義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從此,人類的旅游活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旅游業逐漸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旅游,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關系
2.1民族文化關系著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游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游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游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游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游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游和參與旅游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地學、旅游教育學、旅游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對旅游者來說,旅行游覽、食宿、服務、旅游環境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旅游活動。最后,與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市場、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因此,旅游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要發展就必須與文化聯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游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上面明顯不足。
3.1旅游資源的賦存狀況與開發錯位。
湖北省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博大精深。但是,從資源開發的現狀來看,全省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賦存狀況存在著錯位現象,一是在資源開發種類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人文資源的開發明顯不足;二是在資源及其開發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業與資源開發的匹配現狀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業開發層次主要是基本層次,提高層次的開發薄弱,專業層次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
3.2旅游產品同質化、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嚴重。
從總體上看,全省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主要停留在傳統旅游產品的設計與組合上,旅游新產品的開發明顯不足,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少高品位、大規模、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旅游產品。由于對資源特色與開發方向把握不夠,出現了較嚴重的旅游產品同質化和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突出地表現為各地的旅游產品多以觀光型為主。
4.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4.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游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游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游形象不夠清晰、旅游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游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2加強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游經營者必須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國旅游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體會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
4.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游開發格局。
當前,旅游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從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農架等8個城市組成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壯大湖北旅游產業。武漢城市圈,三峽與神農架、武當山,武當山與三國、鐘祥明顯陵,以及鄂東地區,或以都市度假旅游為概念,或以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標榜,或以世界遺產、紅色旅游為主題,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游產品,以及獨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強旅游文化建設。
旅游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游賓館、旅游車船公司等企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游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游飯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游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借以提高旅游區的品位和檔次。旅游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征,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馬文·哈里斯著.顧建光,高云霞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關鍵詞:不文明旅游;歸因;對策
中國經濟發展,促進了海外旅游業的發展。隨著出境旅游的擴張,游客出游時的不文明行為成為被社會所關注的問題。根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超過8 400萬人,2014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超過1億人。其中的部分中國公民已經不再局限于每年1次的出境旅游,而是增長為2次,甚至更多。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到國外旅游,部分中國公民也將不文明行為植入外國人的意識深處。美國《紐約時報》曾刊登過全球游客評價,日本游客獲得“全球最佳游客”的稱號,中國人則成為“最不受歡迎的游客”。中國游客不僅沒有給國外留下良好形象,在國內旅游也會出現各種不文明行為,諸如坐在文物身上照相、隨意踐踏花草、攀爬樹木等等。幾乎每年的旅游旺季,游客都會有各種不文明行為存在。要促進中國游客文明旅游,就要對不文明旅游行為的根源進行分析,以提出有效對策。
一、中國游客不文明旅游行為的歸因
人在意識深處都存在著行為趨同性,在不知所措的時候會效仿別人的行為,認為這趨同就是正確的處理方式。游客在旅游中所存在的趨同性,主要是由于沒有外界控制所引起的。如果游客在旅游中沒有正確的規范可參考,就會對其他游客的行為進行模仿以獲得認同。比如,游客在景區中拍照,有的游客靠近文物做出不雅的動作而沒有景區管理人員的制止,其他的游客就會認為這樣做不算失范,于是爭相效仿。
二、針對不文明旅游行為應采取的對策
(一)開展旅游文化教育以杜絕不文明旅游行為
旅游本身就是一面鏡子,能夠將公民的文化素質反映出來,特別是出國旅游的中國公民,代表著中國人民的文化形象。要杜絕中國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為,就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旅游文化教育活動,教師、家長、單位領導等等由于自身對他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都要率先垂范。隨著文明旅游環境氛圍的形成,游客的文明旅游意識就會增強,明確做到文明旅游是一種社會責任,如果出現不文明旅游行為,就會影響到旅游景點的和諧度。
(二)旅游景區要對游客的行為進行引導監督
在旅游景區存在游客不文明旅游現象,與景區的管理不無關系,特別是帶領游客游玩的導游,有責任對游客的行為正確引導。導游在介紹景觀的時候,要將中國傳統禮儀滲入其中,對游客實施文明教育。導游有必要將不該出現的行為提示給游客。針對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旅游景區的管理者要及時制止,同時也是杜絕其他游客出現類似行為的一種方式。旅游景區要在醒目的位置進行文明宣傳提示,提醒游客文明旅游。可見,要制止中國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為,就要針對各種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完善游園規范,對不文明行為以委婉的宣傳用語加以明確,讓游客明白哪些行為是不文明的,以提高游客的自我行為約束力。隨著游客文明程度的提升,就會對其他游客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針對旅游不文明行為以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
在旅游景區的行為更多地體現為道德層面的約束,并不會訴諸法律,因此,對于約束力較強的旅游者而言,會對旅游景區的規定以遵守,自覺地維護景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但是,對部分“任性”的旅游者而言,認為些微的越矩并不為過,更多的是心存僥幸心理而表現出不文明的行為。之所以中國旅游者存在不文明現象,是由于對旅游者行為的約束力并沒有訴諸到法律層面。為了強化文明旅游,對旅游者的不文明行為以強制性約束力,就要具有針對性地采取法律措施,或者針對旅游者的不文明行為采取必要的處罰。雖然對于多數旅游者而言,將旅游文明規范上升到法律層面略顯嚴厲,但是,要凈化旅游環境,維護景區秩序,就要運用法律法規促進旅游者自律,同時結合旅游文明教育活動,讓旅游者明白,旅游的過程中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有效引導旅游者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結語
旅游是文化的窗口,能夠將地域文化呈現出來。旅游也是反映國民素質的一面鏡子,能充分體現游客的文明素質。面對中國游客的各種不文明旅游行為,需要認真面對,詳細分析內中原因,特別是客觀性的社會文化環境和主觀性的行為效仿,都采用恰當的宣傳教育方式引導游客,以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波.不文明旅游行為產生的原因與對策[J].管理觀察,2015(2):25-26.
[2]薛群慧,鄧永進.論中國政府主導型的生態文明旅游發展道路[J].思想戰線,2012(6):114-117.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深入發展, 新世紀的中國旅游業開始從新的經濟增長點邁向新的支柱產業, 從世界旅游大國邁向世界旅游強國。本文主要從我國旅游市場營銷的含義、特點、問題及對策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1 旅游市場營銷的含義
傳統旅游中旅游業的投入是以資源、資金、設備為主,是“物”起決定性作用。而現代旅游業則以營銷、管理、知識、智力為主,根據市場狀況和旅游消費需求進行策劃、組織、創新、反饋、控制,以提供高效的產品和服務。旅游市場營銷需要不斷拓展業務空間和業務范圍,推廣高效運營,使游客滿意,心情愉悅,使企業獲利,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旅游市場營銷非常注重管理與協調,特別是旅游文化服務理念的管理與協調,旅游資源的管理與協調,游客與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與協調。
2 我國旅游市場營銷的發展特點
2.1 旅游營銷理念的變革
隨著市場營銷從早期的生產觀念階段發展到今天的社會營銷觀念階段,人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注重環境、資源與人口的協調發展,旅游業的經濟效益也與全社會、全人類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現代旅游營銷理念緊扣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綠色營銷觀念、生態環境觀念、品牌服務觀念已經開始成為現代旅游市場營銷的重要理念。
2.2 營銷職能的演變
旅游營銷的產品策略、促銷策略、價格策略和渠道策略就與傳統市場營銷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更強調旅游營銷的管理與協調,特別是旅游文化服務理念的管理與協調、旅游資源的管理與協調、游客及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與協調。
2.3 營銷組合策略及營銷模式的延伸
隨著市場需求的個性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傳統4Ps 策略已滯后于旅游營銷功能及理念的演變,因此美國著名市場學家菲利浦·科特勒于1984 年提出的“大市場營銷”理論對旅游企業市場營銷的指導意義得以逐漸體現。大市場營銷理論認為營銷人員要去影響企業所處的營銷環境,而不應單純地順從和適應環境。營銷組合還應融入權力與公共關系兩大要素,特別是將公共關系的手法運用到營銷組合中,運用以整合營銷和關系營銷為基礎的新的營銷傳播模式,進而建立良好的客戶關系紐帶、培養旅游品牌已經逐漸成為世界旅游市場營銷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3我國旅游市場營銷現狀分析及存在問題
3.1 旅游產品深度開發不夠
目前,國內大多數旅游產品老化、單一,缺乏較強的吸引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產品結構不合理?,F代旅游產品包括觀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種旅游三大產品結構。國內旅游業迄今為止還是以觀光旅游為主,可是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只靠一條腿是站不住的。二是旅游產品質量存在問題。旅游產品質量可分為普品、精品、特品和絕品四大類,國內的旅游產品可以說是普品比較多,特品、絕品有一些,而精品更少一些。三是產品的升級換代速度慢??偟膩碚f,國內旅游產品,創新不夠,多年一貫制沒有新鮮感。四是旅游產品的參與性不強,給游客帶來的體驗比較少。五是旅游產品開發無序,喜歡盲目從眾跟風,一哄而上,投入產出水平低下。
3.2 旅游信息傳遞渠道不健全
受制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居民消費收入等因素的制約,在我國還有絕大部分地區的旅游消費者難以得到具體的旅游綜合資訊服務和市場預測性信息,特別是與目的地旅游相關的交通、飲食住宿、旅游客流等信息的傳遞速度滯后,使旅游客流的區域不平衡性加大,加劇了旅游特別是節假日旅游無序性的產生,并間接影響到熱點線路的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
3.3 信息傳遞科技含量低,營銷手段落后
網絡技術具有高效、 快捷、 信息量大的特點,歐美許多大旅游企業在八、 九十年代就廣泛將網絡技術用于市場營銷。但到目前,我國大多數旅行社還是利用電話、 傳真進行日常工作。手段上的落后影響了高質量的旅游營銷策略,會制約旅游業的規范化、 智能化、 信息化和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這與日益發展的各國旅游業相距甚遠,加大了我國旅游市場營銷與世界各國旅游市場營銷的差距。
4 加強旅游市場營銷的幾點建議
4.1 完善旅游營銷戰略計劃,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未來旅游市場的競爭實質上是理念、文化及品牌的競爭、是忠誠顧客的競爭,在旅游營銷中必須制定相應的長期戰略計劃,處理好市場短期效益與長遠發
展的關系,確立顧客服務的理念體系并將其視為確立競爭優勢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礎上完善和改進營銷組合,徹底改變現有的粗放的營銷模式,將綠色營銷、
關系營銷、整合營銷及知識營銷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現有的旅游營銷體制中,將這一理念加以有組織的系統化,使之滲透到所有員工意識領域并成為所有員工的基本行為準則以樹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
4.2 組建高素質的旅游營銷隊伍
旅游企業要重視旅游營銷隊伍的建設,把提高營銷隊伍的素質作為企業員工建設的主要工作,選擇責任心強,文化水平高、 熱愛旅游事業有開拓精神的人作為營銷人員。企業要完善用人機制,把好錄用關,提高員工隊伍的知識結構水平,提高營銷隊伍的素質層次;造和諧的企業文化和員工工作環境,把人才的流失速度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
論文關鍵詞:旅游英語;高職院校;課程教學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國際旅游業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亞太地區躍居世界第二,歐洲、亞太地區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勢真正確立。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旅游發展的亮點在東方,而中國是東亞旅游的領軍者。因此,中國旅游的發展舉世矚目,“中國現象”成為近兩年來的重要話題,中國旅游業也將面臨著重大變革,出入境旅游業務大幅增加,對旅游英語專業的人才需求不斷攀升,使我國的旅游業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場呈現出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國內旅游業以其獨特的行業優勢得到快速發展。但是,高素質的旅游從業人員匱乏,尤其是既掌握了較高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較強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旅游英語人才可謂“鳳毛麟角”,影響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在世界旅游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所以,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旅游文化綜合素質及時發現旅游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提高教學質量顯得十分迫切。
一、旅游英語課程教學的現狀
大學旅游英語專業從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出發,旨在培養學生使用涉外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高等職業院校堅持培養實用性人才和“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因此,口語學習是旅游英語學習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個環節。很多學生有較強的閱讀能力,較大的詞匯量,但口語表達能力卻很弱,個別學生甚至是啞巴英語,這一現狀,極不適應目前高速發展的旅游業。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旅游英語進行交際的綜合能力,為此,旅游英語專業的改革必須緊密地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置情景、模擬場景進行課堂討論,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發展創新能力,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而旅游英語專業中核心課程之一的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時間短,要求見效快,對英語教師有著更高的要求。高職旅游英語教學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成績參差不齊,語用能力不強,高職旅游英語教材不夠成熟,教師教法缺乏創新,無法實現用旅游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旅游英語課程在教學安排和設計時與基礎英語課程雷同,缺乏旅游專業特色,高職旅游英語課程師資力量不足,實踐能力弱,“雙師型”教師匱乏。因此,進一步深化高職旅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現今,高職院校旅游英語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生基礎英語水平較差
高職學生經過初、高中階段六年的學習,只是擁有英語中基礎的有限知識,而且中學更注重應試教育,學生平時缺乏相應的使用英語的真實環境,在課堂上參與語言實踐的活動就非常有限,尤其在聽、說技能的訓練上。
(二)旅游英語教材偏難
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采用本科院校旅游英語教材,內容偏難,側重知識傳授,倡導教師中心,即重在教師有東西可教,而不是重在如何讓學生參與。這些教材往往很少體現交際性原則,加上聽、說教材與閱讀分立,缺乏聯系,不利于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高職旅游英語教材應當強調實用性、趣味性,始終把聽、說領先放在第一位,把學習語言當作技能訓練,而不是知識傳授的過程。因此,旅游英語專業,應選擇以導游英語,餐廳英語、客房英語為主導,集聽、說、讀、寫,并注重實際應用的教材。
(三)旅游英語專業教師匱乏
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學,既包括使用英語授課的英語專業課,同時也包括使用中文授課的旅游專業課,而往往這些課程都是由英語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和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的教師分別授課。作為英語課程的授課教師,其自身的英語水平可能非常高,但對旅游專業知識卻一知半解。所以授課重點放在了語法、單詞等內容上,不能使學生通過英語專業課學習到旅游專業知識。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旅游專業的教師身上。一些教師由于自身英語水平所限,無法將旅游專業方面的一些重要詞匯及國際旅游市場的最新動態傳授給學生,教學內容體現不出本學科的時代性和全球化特點。而且,教師素質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一些教師只是一味地指責學生上課無精打采,殊不知這很可能就是因為教師的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所造成的。如果教師平時沒有注意分析學生的厭學情緒的原因,不注重教學經驗的總結和研究,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無法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好奇心,而且一如既往的使用同一種教學手段,語言貧乏,語調平平,極易導致學生的興趣喪失。因此,教師應通過課程內容及有計劃的教學活動,激發和增長學生創造行為,同時要求并因時制宜,變化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教學。
(四)教學與專業實習脫節
實習對于在校的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來講是增強實踐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促使中旅、國旅、中青旅等一批具有較強經濟實力、較高知名度、美譽度、較新經營管理理念的旅游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些旅游企業也成了各大旅游專業院校爭相搶奪的合作伙伴。但是這種合作更多時候只是停留在表面,雙方各取所需,學校完成其教學計劃中的實踐課程要求,擴大知名度,提高招生入學率;旅游企業得到較廉價的勞動力,降低人力資源成本。至于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否符合從業要求卻很少過問。這就使得教學與實踐生產脫節,在就業競爭中無法體現出旅游英語專業學生在旅游和英語兩個方面的優勢。
二、旅游英語專業教學的實踐
作為高等職業院校,英語專業的設置必須緊密地與實踐生產相結合。培養出有一技之長的英語專業大學生。為此探索符合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特色,適應當今時展潮流的旅游英語專業教學新模式顯得十分重要。
(一)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注重口語交際能力培養
高等職業院校旅游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掌握旅游專業知識,具備英語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技能,尤其是口語交際能力的旅游英語人才。從旅游市場的需求及畢業生的反饋信息來看,多數畢業生的英語口語水平無法達到旅游企業單位的要求。為此,我們應在保證聽、說、讀、寫、譯等綜合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加大了口語技能的培訓,口語課貫穿于每單元的教學當中,加大口語課的課時量,達到每周2學時。我院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對于旅游文化知識的掌握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重點對學生進行口語能力的培養,掌握旅游英語口語的基本運用,并適當進行聽、讀、譯的訓練,使其了解旅游文化基本知識。
(二)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引進“合作學習”
旅游英語專業應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其中包括旅游英語的業務操作能力、學習與研究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信息與網絡應用能力等。為此,我們改變了以往“學科本位”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合作學習”的模式,以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合作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課堂教學采用的形式主要有:兩人對話、小組討論、小組作業、組間交流、組間競賽、角色扮演等。首先,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使具有相同興趣和不同能力的學生合理的搭配,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補性,進行模擬對話訓練。其次,教師把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例如上英語導游課時,教師要求各小組課前收集某一旅游景點的材料,在課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然后模擬旅游景點現場對學生進行訓練。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語言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個人和同伴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依靠、相互幫助、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并且相互妥協讓步的團隊精神和責任意識。
此外,我們與一些旅游企業加強聯系,實行合作教學。我院與陽光旅行社、酒城賓館、南苑賓館等單位簽訂協議,給旅游英語等專業的學生提供短期的實踐培訓。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們對旅游業有了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同樣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在日后的學習中,端正了學習態度,激發學習熱情。
(三)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估
為了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對學生采取了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在內容方式上包括:期末考試、課堂討論、角色扮演、英語演講等綜合成績;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發現問題與不足,找出與相關標準的差距,鍛煉學生終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潛能和學業成就,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師資問題的解決
為了使英語教師掌握一定的旅游實踐知識,應安排旅游專業教師定期參加英語口語培訓,不斷提高英語水平,在教學中進行雙語教學。使其成長為“雙師型”的教師,為旅游英語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證。
(五)對旅游英語教材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