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8: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輔導員工作室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Wu Xingxing
(廣東培正學院,廣州 510830)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Guangzhou 510830,China)
摘要: 角色定位準確是高校輔導員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當前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民辦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有較大的偏差。培育人生導師式輔導員是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必由之路,而努力謀求學校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把好準入關,加強培訓,成立輔導員工作中心,科學考核是民辦高校培育人生導師式輔導員隊伍的有效路徑。
Abstract: The accurate role definition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the good job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the current,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role defini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private college has a greater deviation. Training the mentor-style counselors is the only way to build counselor team for private college. And it is the effective way for training the mentor-style counselors that we strive for the suppor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ounselors, control the access better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establish counselors' work center, and make scientific assessment.
關鍵詞: 民辦高校 人生導師 輔導員 隊伍建設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mentor;counselor;team-building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0-0181-02
1問題的提出
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一二十年的發展,我國很多民辦高校已經升格為本科院校或者已有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發展規模也到達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發展目標已逐步從過去外延擴大規模向提高教學質量、培育特色人才的內涵式道路轉變。因此,就民辦高校學生工作而言,其目標和要求已不是僅僅滿足和停留在學生和校園的穩定方面,而是更需要有特色、有內涵的育人模式和高素質的學生工作隊伍。那么回到學生工作的主體――輔導員,我們不禁要問,輔導員究竟是干什么的,民辦高校輔導員應該如何正確進行角色定位,才能滿足新時期民辦高校學生工作的需要。角色定位準確是高校輔導員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定位很重要,就像演戲,演員沒有正確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演好一場戲,達到導演的要求的。你把自己定位為保姆,你可能就會成為一個保姆。那么應該如何重新認識和定位輔導員角色呢?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24號令)總則中的第三條規定:“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1] 在民辦高校,過去我們認為或印象中的輔導員就是:一個從事學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員,或者是學生事務工作者,俗稱打雜的。顯然,這個定位跟教育部24號令是不相符的,不全面的。
2人生導師角色定位的輔導員是教書和育人相結合的高校教師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對定位為學生人生導師的輔導員提出了五條工作要求和八條職責。要滿足這些要求和職責,輔導員需要掌握系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專業理論,并且通過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最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心理品質和優良品格。還需要掌握學生工作的調查、研究、分析地方法,及時了解學生動態,處理好學生安全穩定、學生資助、就業指導、班集體管理等學生事務性工作??梢娮鳛榇髮W生人生導師的輔導員員在完成本職工作時,一定需要將教育教學、工作研究、成果應用等環節有機結合,缺一不可,并非誰都能夠勝任輔導員。
毫無疑義,定位為大學生人生導師的輔導員,就是一名教書和育人相結合的高校教師。和一般意義上的教師相比,區別只是在于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界限模糊了;將教學的場地,從課室延伸到校園、社會、家庭;將教育教學的結果評價從一張考卷擴展到對學生個體和集體的思想、行為、修養的整體評價;將教育教學的單位時間,從學期延續到學生整個在校期間。[2]定位為學生人生導師的輔導員,應當盡快明確自己的專業領域和工作研究方向,主動承擔教育教學任務,努力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學生管理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3民辦高校輔導員角色的現狀及問題
為什么明文規定了輔導員的高校教師身份,是學生的人生導師,民辦高校輔導員卻還是高興不起來?這就涉及到民辦高校輔導員角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3.1 學校對輔導員角色定位不明定位不明導致輔導員往往處于尷尬位置:是教師,但很難有機會從事教學工作,也不參與教師職稱晉升機制,更沒有教師那個待遇,如假期待遇明顯不同。是管理者,但整天處理的是瑣碎的學生日常事務,更多的是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一個信息傳達者和勤雜者。甚至部分領導者也認為輔導員就是教育管理學生的保姆、維持學校秩序的編外警察,或者就是學生的生活老師。輔導員工作誰都可以做,是萬金油職業,是學校分流的富余人員首選。
3.2 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就輔導員的職業發展而言,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完善的職業標準和專業人才規格,無論是輔導員自己還是學生、其他教職工對輔導員職業的認同度都比較低。不少輔導員很難在自己的崗位上找到成就感,也就漸漸淡化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意識,被動工作。歸屬感就是感覺你自己屬于某一個特定的組織、地域和群體。例如:工作中你屬于某一個學校,你感覺到你自己屬于這個學校,它的存在與你息息相關,這樣你就有歸屬感,否則,你就沒有歸屬感。如前所述,輔導員因缺乏認同和關注,必然導致輔導員沒有歸屬感。
3.3 對前景迷茫據了解,輔導員老師們對所從事崗位普遍感到事務繁雜、工作強度高,責任重大。另外輔導員職稱普遍偏低、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多等原因也很難在科研領域中有所建樹,加上現行的機制沒有給輔導員提供多大的發展空間,導致大多輔導員對職業發展前景感到茫然,從而影響了他們的職業發展。不想一輩子做輔導員,是很多輔導員的心聲。
3.4 隊伍流動大,更換頻繁不少輔導員一有機會馬上就改行,很多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換了幾任輔導員。輔導員隊伍頻繁的人員流動,加上學校對輔導員崗位重視不夠,隨意安插,更加強化了在崗輔導員對前途的迷茫,他們無法從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可能實現自我的價值,所以不少人把輔導員作為職業生涯的過渡。
4民辦高校培育人生導師式輔導員的路徑
4.1 努力謀求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民辦高校普遍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要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就必須取得董事會和行政領導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學校黨委和學生工作主管領導要經常向董事會和校務會通報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情況,說明學生工作、特別是輔導員隊伍建設對學校發展的重大意義,使董事會和行政將輔導員隊伍建設納入學校議事日程中,把這項工作作為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從而獲得董事會和行政對輔導員隊伍建設存在困難的理解,使董事會和學校在人員配備、經費支持、福利待遇等事項上給予支持和傾斜。
4.2 把好準入關,加強培訓要按照教育部、教育廳等主管部門出臺的文件要求進行配備與選聘,把好入口關,杜絕隨意安插。培訓是人生導師式輔導員成長的必由路徑,培訓主要包括:①崗前培訓,主要是學校及省教育廳對于政治理論和業務技能培訓。②崗中培訓,主要是結合學生工作現實情況和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和外出考察、交流學習。③進修學習,主要是有計劃地安排輔導員參加專項學習和進修,如心理咨詢師、職業指導師資格認證培訓,以及選派到國內知名高校,甚至是國外考察研修等等。
4.3 成立輔導員工作中心輔導員工作中心不是一個行政機構,與學校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相類似,主要是為人生導師式輔導員提供教育教學、工作研究、實踐應用搭建一個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加大培養力度,提高隊伍整體和個體的工作能力,使輔導員真正滿足大學生人生導師的工作要求。輔導員工作中心主任由學校分管學生工作的校級領導擔任,學生處、教務處、團委、就業中心、思想政治教學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室等與學生工作關系密切的部門為成員單位,辦公室可設在學生處,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工作。輔導員工作中心下設不同專業研究方向的輔導員工作室,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輔導員工作室、學生事務管理研究方向輔導員工作室、學生素質拓展研究方向輔導員工作室、貧困生資助研究方向輔導員工作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方向輔導員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研究方向輔導員工作室、學生黨建研究方向輔導員工作室等。各輔導員工作室的主持人由學校聘請相應的專家兼任,輔導員可根據自己的專業基礎、興趣愛好、工作需要來選擇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室,從而選定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工作室融教學、研究和實踐三位一體,這一顯著特征特別適合人生導師的隊伍建設。輔導員工作中心每學年根據學校的工作實際向各工作室下達研究任務或課題,再由各工作室主持人將任務分解到各輔導員,引導輔導員真正深入到學生當中去,深入研究具體的問題,從而成長成為思想政治工作、職業生涯規劃、學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各工作室根據需要,也可以吸收相應興趣的學生加入,參與項目的調查、資料的收集整理、數據的統計分類等等,從而減輕輔導員事務性工作。
4.4 科學考核,為輔導員評優評先、職稱評定、職務晉升、轉崗、任免提供評價依據考核是培育人生導師是輔導員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己吮仨毧茖W、客觀,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不搞一刀切。二是堅持過程與結果相結合,重結果,更重過程。三是堅持平時考核與年度考核相結合,不將考核變成負擔。
最后,從輔導員自身層面來說,轉變自身觀念也尤為關鍵,在職業定位上,應轉變思想觀念,要由眼前的“過渡性”、“臨時性”觀念,向長遠的、崇高的、終身事業的認識轉變,樹立高層次的職業理想,消除工作上的短期行為和任意行為。從現在高校改革和發展看,輔導員專職教師化、專職教師輔導員化將是我國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
做好輔導員工作,成為學生人生導師并無任何秘訣,只要輔導員具有一定的奉獻精神、持續的工作熱情、強烈的責任心、先進的工作理念、扎實的工作作風、不斷的學習精神,并貫之于日常工作中,就能把工作做好,闡釋和品味輔導員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關鍵詞:角色理論;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角色適應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輔導員,在新時期擔負著更加神圣的使命和光榮的責任。隨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高校輔導員雙重身份的角色沖突日益凸顯出來,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特別是在當今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形勢下,輔導員面臨新的挑戰和任務,必須厘清輔導員的角色狀況才能使輔導員隊伍向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道路堅實邁進。因此,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角度,重新定位和認識輔導員的角色都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一、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現狀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4號)》中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
這種雙重身份的定位包含了輔導員工作的全部內容,肯定了輔導員的工作范疇和工作性質,力圖更科學地界定輔導員的屬性。這種界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輔導員指明了工作的路徑,使輔導員的地位有了提升,強調了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對輔導員工作的開展有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是實現教師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結合。雙創指導教師應不斷加強學習,參加培訓,與時俱進,增強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和本領,并把學到的理論運用到今后的課堂中,去實踐、去嘗試、去應用,力爭使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二是輔導員要加強與專業教師的聯系與溝通。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基礎是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但在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也需要有專業教師的指導。輔導員應該主動配合和輔助任課教師,將學生的愿望和需求及時反映給專業教師,做好學生與教師溝通的橋梁。
三是實現教師教授課程與指導比賽相結合。鼓勵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引導學生組建創新創業團隊。輔導員在平時的工作中應注重留意學生的興趣及志向,善于發掘對創新創業活動感興趣的學生,對于經常主動報名參加學校學科競賽和創新比賽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將這些志同道合的學生組織起來創建團隊,形成“以老帶新”創建團隊的長效機制。積極開展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如校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
四是實現學生課堂學習和實踐鍛煉相結合。鼓勵學生利用創業孵化基地、創客項目等創辦企業店面,多出成果。
五是實現創新創業與學生成長成才相結合。創新創業教育能培育學生的創業意識、精神、能力,促進學生創業就業,成長成才;創造條件、搭建平臺,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對于大學一年級新生,將勵志成才教育融入創新教育,運用榜樣引領作用,激發學生對創新活動的興趣;對于大二學生,組織其參加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和創業模擬實訓;對于大三學生,將創新創業教育同專業發展相結合,主要進行創業教育和指導。輔導員在所帶學生畢業時應該建立后續聯系機制,如加入班級QQ 群等,關注學生畢業后的事業發展,有計劃、有目的地邀請往屆學生中創業成功的典型回校,為在校學生開展各類創新創業知識講座,讓在校生明白創新創業知識儲備的重要性、創新創業過程的艱辛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風險,為今后的創新創業之路明確努力方向。
高校輔導員應該認清形勢、直面困難、積極進取、敢于挑戰,努力開創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新局面,切實提高大學生人才培養質量。
⒖嘉南祝
[1][ZK(]朱金花.論輔導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J].現代經濟教育,2016(2).[ZK)]
[2][ZK(]高健.淺談高校輔導員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J].活力,2016(3).[ZK)]
[3][ZK(]史蓉蓉.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進一步做好輔導員工作[J].江西教育,2009(12).[ZK)]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現狀
(一)輔導員對職業幸福感的主觀感受
職業幸福感是人們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實現或部分實現職業理想后,內心產生的一種自我滿足感和自我愉悅感。職業幸福感與職業理想的實現程度相關,是一種內心的主觀感受,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職業從業者感受到的職業幸福感除與該職業的福利待遇、職業地位等外在條件相關,也與該職業從業者的家庭背景、文化教育、性格特征等內在條件相關[2]。輔導員作為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主觀感受者和直接評判者,調查輔導員對職業幸福感的主觀感受,有助于了解輔導員群體的職業幸福感現狀。在對142名輔導員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3.5%的輔導員感到非常幸福,29.6%的輔導員感到比較幸福,感到一般幸福、不太幸福、不幸福的輔導員分別占到38.7%、22.5%、5.6%,感到非常幸福或者比較幸福的輔導員只占到33.1%,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現狀不容樂觀。
(二)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現狀的具體表現
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現狀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且受輔導員個人內在條件的影響,從輔導員主觀感受的角度了解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現狀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3]。從輔導員工作的疲勞程度、焦慮程度、情緒失控情況、身體健康狀況等相對客觀、具體的表現,間接調查了解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現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輔導員對職業幸福感主觀感受的偏差,從而能進一步佐證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現狀。在調查中發現,59.2%的輔導員經?;蛞恢备械狡冢?0%的輔導員經?;蛞恢备械浇箲],19%的輔導員經?;蛞恢北г棺约旱墓ぷ?,42.9%的輔導員有時或經常情緒失控,50%的輔導員有時或經常失眠,81%的輔導員有時、經?;蛞恢睋淖约旱纳眢w健康,通過這些具體的數據,也可以印證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現狀令人擔憂,改善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現狀勢在必行。
二、影響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現狀的主要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提出了雙因素理論,認為影響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因素可以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其中保健因素是與人們的不滿意情緒有關的因素,激勵因素是與人們的滿意情緒有關的因素。影響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現狀的主要因素可以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其中保健因素包括福利待遇、職業地位、人際關系等,激勵因素包括工作的成就感、認可度、發展前景等,通過分析影響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現狀的主要因素,有助于為改善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現狀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一)影響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保健因素
1、福利待遇
將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和福利待遇作為兩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后發現,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與福利待遇存在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525。輔導員的福利待遇越高,其生活壓力越小,社會地位也相對越高,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越強。輔導員的福利待遇包括每月工資、五險一金、年終績效、專項津貼、住房補貼等,提高輔導員的福利待遇,可以消除輔導員的不滿意情緒,增強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
2、職業地位
將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和職業地位作為兩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后發現,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與職業地位存在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291。輔導員在社會上的職業地位越高,對職業的認同感越強,對職業的不滿意情緒越低,獲得的職業幸福感越強。輔導員的職業地位與輔導員的福利待遇、職業化和專業化程度、職業的社會認知度等相關,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輔導員的職業地位,增強輔導員對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
3、人際關系
將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分別與輔導員和同事之間的人際關系、和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進行相關分析后發現,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與輔導員和同事之間的人際關系存在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359,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與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存在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246。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為輔導員開展工作營造寬松自由的氛圍,有助于輔導員相互協作共同開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輔導員對職業的不滿意情緒,提高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
(二)影響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激勵因素
1、工作的成就感
將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和工作的成就感作為兩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后發現,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與工作的成就感存在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395。工作的成就感是重要的激勵因素,能夠調動輔導員對職業的滿意情緒,提高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輔導員在工作上獲得的成就感越強,獲得的職業幸福感也越強。提高輔導員工作的成就感可以從增強輔導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輔導員工作的自主性和挑戰性等方面著手。
2、工作的認可度
將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和工作的認可度作為兩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后發現,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和工作的認可度存在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142。輔導員除了關注福利待遇等物質條件外,也比較注重工作的認可度,工作得到學生、同事、領導的認可,能激發輔導員工作的熱情,提高輔導員對職業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3、工作的發展前景
將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和工作的發展前景作為兩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后發現,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與工作的發展前景存在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694。工作的發展前景對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影響較大,良好的發展前景能夠保持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調動輔導員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輔導員更加關注工作業績,對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消除輔導員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憂慮,提高對職業的幸福感[4]。
三、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對策
(一)提高福利待遇,健全保障機制
提高輔導員的福利待遇,制定科學合理的薪酬分配機制,激發輔導員的工作熱情[5]。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在工作內容方面與專業教師和職能部門行政人員有一定的差別,采用與專業教師或職能部門行政人員相同的薪酬分配制度,不利于輔導員取得與自己付出想匹配的報酬,制定專門針對輔導員的薪酬分配制度勢在必行。針對教師崗輔導員,科研處、學工處聯合制定科研獎勵辦法,對科研能力突出的輔導員給予獎勵,并結合工作實際聯合科研課題,并給予科研經費支持;教務處、招畢處、思政課部等將教師崗輔導員的課時量納入到計算范疇,對于超額完成任務的課時量可享受與專業課教師相同的課酬。針對行政崗輔導員,實行職員制薪酬管理辦法,按照職級發放薪酬。輔導員的專項津貼、績效獎勵、優秀獎金等確保發放到位,確保輔導員多勞多得、優勞多得,在福利待遇方面與專業教師、職能部門行政人員相比不會處于劣勢,從而增強輔導員對職業的認同感,提高輔導員的生活質量和職業幸福感。
(二)注重組織建設,改善工作環境
輔導員由學工處和學院雙重管理,承擔的工作涉及學工處、團委、組織部、招畢處、保衛處等多個部門,多個部門的聯合管理容易造成輔導員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必然會影響到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明確輔導員的組織隸屬關系,以學工處管理為主、院系管理為輔、其他部門對輔導員只有業務指導的權利。學工處為輔導員的成長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維護和保障輔導員的正當權益。成立輔導員協會,實行會員制,輔導員自愿加入,由輔導員民主選出的代表負責管理,為輔導員交流搭建平臺,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加深輔導員之間的友誼。改善輔導員的工作環境,設立專門的輔導員辦公室、輔導員工作室,辦公設備配備齊全,為輔導員開展工作提供物質保障。營造寬松自由的工作氛圍,緩解輔導員的工作壓力,激發輔導員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加強組織建設和改善工作環境,增強輔導員的歸屬感,提高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
(三)做好頂層設計,疏通發展通道
遵循輔導員的成長規律,結合學校的發展需要和輔導員的個人意愿,制定輔導員職業發展相關政策,并以學校文件的形式下發各院,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在制定輔導員職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時,要通過調研訪談等形式充分聽取輔導員的建議,選派輔導員代表全程參與政策的制定、修改等[6]。學校制定的輔導員職業發展政策應該適應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發展趨勢,應該為輔導員職業發展提供多種可能性,應該服務于學??傮w發展大局,應該維護好輔導員的切身利益,為輔導員職業發展疏通障礙,明確輔導員職業發展可預見的目標,激發輔導員的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
(四)加強生涯教育,增強職業認同
加強輔導員職業生涯教育,根據輔導員職業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幫助輔導員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實施輔導員以老帶新制度,幫助新輔導員盡快適應工作環境、熟悉工作業務,定期開展談心交流活動,解答新輔導員心中的困惑,增強新輔導員對職業的認同感。分別樹立教學崗輔導員和行政崗輔導員先進典型,邀請先進輔導員分享個人的職業發展經歷,營造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的氛圍,促使廣大輔導員進一步明確發展方向,增強實現發展目標的信心。定期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輔導員的業務水平,為輔導員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加強對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輔導員思想覺悟和政治素養,幫助輔導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使輔導員深刻認識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加強生涯教育并定期開展培訓,使輔導員盡快明確發展方向,把握發展的機遇;通過以老帶新、開展談心交流等,增強輔導員對職業的認同感、對集體的歸屬感。輔導員擁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具有實現發展目標的能力,對職業具有認同感、對集體具有歸屬感,必然具有職業幸福感。
(五)明確職責權限,強化責任意識
明確輔導員的職責與權限,增強輔導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尊重輔導員工作的自,為輔導員開展工作提供足夠的自由空間,使輔導員由工作的執行者轉變為工作的組織者和決策者。學院和各行政部門在制定年度工作計劃、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等,充分征求輔導員的意見,給予輔導員足夠的話語權[7]。輔導員在不違反相關規章制度的情況下,可以結合個人的思考、性格特點、行為方式等開展工作,學院和各行政部門盡量不要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預輔導員的工作,布置的工作任務不要過于細化,給輔導員自由地開展工作留有一定的空間。通過明確輔導員的職責權限,強化輔導員的責任意識,尊重輔導員工作的自,激發輔導員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提高輔導員工作的成就感和職業幸福感。
四、小結
通過對150名輔導員問卷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可知,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現狀不容樂觀,而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會影響到輔導員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基于雙因素理論,通過相關性分析,為改善輔導員職業幸福感提出如下建議:通過改善福利待遇、職業地位、人際關系等保健因素,消除輔導員對職業的不滿意情緒;通過改善工作的成就感、工作的認可度、工作的發展前景等激勵因素,激發輔導員對職業的滿意情緒。只有輔導員消除了對職業的不滿意情緒和激發了對職業的滿意情緒,輔導員才能獲得職業幸福感。
參考文獻:
[1]蘇振彩.淺談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幸福感[J].中國成人教育,2007(8):61-62.
[2]何海燕.影響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1(10):77-80.
[3]張愛萍.“80”后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應然、實然與重塑[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73-76.
[4]吳彬.高校輔導員教育者角色的幸福感―以廣西中醫藥大學輔導員調查談開[J].廣西中醫藥大學,2013(1):148-149.
[5]凌霞,黃韞慧.高校輔導員幸福感與工作倦怠的關系研究[J].大家,2009(11):268-269.
[6]張艷娜,張毅蕾.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3(12):153.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多校區辦學已經成為很多高校的辦學常態,大部分高校新校區存在著校園新、遠離老校區、邊建設邊辦學、組織機構和辦學設施只能逐步完善等情況。如何面對困難,迎接挑戰,根據新校區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這是全國高校新區建設共同面臨的一個實際而重要的問題。重慶理工大學早在2005年就已經啟動了兩校區辦學模式,隨著學校的發展,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兩江校區應運而生,而兩江校區距離主體花溪校區空間距離達60余公里,因而新校區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自己的特點。
(一)創新學生工作模式
新生在新校區的學生管理模式大多包含兩種:一是依據學生專業系別進行學生工作的管理,各學院抽派輔導員新校區從事學生工作,作為學院學生工作的延伸的學生工作模式;二是以住宿區域為單位建立社區輔導員學生工作模式,分校區設有專門的學生管理機構,統籌指導新校區學生工作的開展。兩江校區與主校區距離較遠,學院學生工作的延伸的學生工作模式的在交流指導上的困難較大;以住宿區域為單位建立社區輔導員學生工作模式,有可能割裂原有專業、學科學生之間的了解和溝通。兩江校區創新學生工作的模式:在兩江校區黨委的指導下,學生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兩江校區學生工作,選聘兩江校區輔導員、花溪校區相關學院抽調輔導員、青年教師為專職輔導員。根據所帶學生學科性質不同,專職輔導員劃分為4個學工組:工學部、信息學部、社會科學部、文理學部,每組6人分工協調,對所轄班級學生事務進行直接管理,同時按照所帶學生住宿區域劃分,全體輔導員辦公地點進駐所帶學生公寓。根據學生工作性質和工作內容,兩江校區設4個學生事務管理中心:學生思想教育管理中心、學生事務管理中心、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學生黨團工作中心。4個學工組專職輔導員對應4個學生事務管理中心的相關事務,輔導員分工協作牽頭完成兩江校區的此項工作,實現與花溪校區學生管理部門工作的對接。學生工作辦公室(團委)+學工組(團總支)+學生事務管理中心+輔導員”學生工作模式有利于輔導員明確權責,協調分工,相互配合,有效地推動了整個校區學生工作的開展。
(二)學生工作辦公室建在學生社區,學生活動進社區,滿足學生需要,使學生工作真正融入學生
初入大學,新生在大學學習、生活、心理的多個方面的適應性問題,迫切需要從事學生工作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兩江校區根據實際情況,按照所帶學生住宿區域劃分,全體輔導員辦公地點進駐所帶學生公寓,拉近了新生與輔導員之間的距離,便于輔導員老師定期走訪學生宿舍,深入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及時解答學生疑惑。輔導員辦公地點進社區,帶動學生黨建、團建工作、學生學習、心理健康咨詢進社區。在學生公寓底層設學生黨團活動室、學生社團活動室、學習發展成長成才咨詢交流室,開展黨員學習交流活動、主題團組織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學習交流和教授答疑活動。在學生公寓設置學生日常事務工作室,便于學生辦理和咨詢貸款、資助、保險報銷、學生證辦理等方面的學生日常事務。在學生公寓設置心理咨詢訪談工作室,積極與校心理健康服務中心聯系,結合新生心理健康測評和心理危機排查面談工作,針對一年級新生在學習習慣、生活適應性、人際交往方面的適應性問題、心理困惑,選聘已通過心理咨詢師考試的專職輔導員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幫助疏導消極情緒,調節心理壓力,提高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在學生公寓設置學生工作進社區組織機構圖,便于學生了解相關輔導員信息,輔導員負責的事務模塊,辦公室地點和聯系方式,促使學生工作真正融入學生,滿足學生需要,做到學生工作“貼近學生,服務同學”。
(三)整合校區資源,結合新生成長成才特點,搭建大一學生教師、優秀朋輩與學習、交流的平臺,推動建設優良學風形成。
鑒于兩校區距離較遠,新校區學生難于與高年級學生溝通交流,傳統“以老帶新”的教育形式難以能發揮效果,學長的榜樣作用減弱;多校區辦學模式下,教師一般都跨校區上課,工作較為忙碌,師生課間溝通交流的機會較少的情況。兩江校區根據大一新生這一共性,針對大一成長特點和學習特點活動,成立兩江校區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打造了教授導學室、學習方法坊、答疑輔導園、兩江精英計劃、兩江講壇、外語俱樂部等特色助學項目,搭建大一學生與教師、優秀朋輩與學習、交流的平臺。例如:答疑輔導園結合一年級學習的公共基礎課開展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在內的公共基礎必修課答疑,注重夯實學習基礎,提高學習能力;兩江講壇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學者;精英學子;優秀校友;校外各界知名人士、成功人士等開展勵志報告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四)建立學生安全網格化管理機制,暢通安全穩定信息渠道,常態化安全防范知識宣傳機制,強化學生安全防范意識。
強化學生安全意識,保障校區的安全穩定是學生工作常抓不懈的重點。新校區地理位置較為偏遠,交通上不便利,施工區域存在較多安全隱患;新生安初入大學,安全意識較為薄弱,生活閱歷較淺,容易輕信他人造成財務、人生的傷害。新校區重視通過寢室、班級、學工組設立安全信息聯絡員,堅持逐級晚匯報,建立學生安全網格化管理機制,暢通安全穩定信息渠道,結合輔導員值班制度,加強學生的管理,確保學生安全穩定。新校區重視安全防范知識宣傳,結合關鍵節點和真實案例,堅持不懈開展各類安全教育主題班會、宣講會,建立常態化安全防范知識宣傳機制。通過學生公寓消防疏散演習,增強緊急狀態下疏散逃生能力,開展防電信詐騙大型宣講活動,樹立安全防范意識,提高學生識別判斷能力,保障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為明晰學生對新校區建設和發展中建議意見,兩江校區開展持續學生信息反饋制度,每周收集一次166個班對教學工作、學生工作、后勤與保衛工作的意見反饋,及時回復解決,化解學生中的困惑和矛盾,維護校區的安全穩定。
(五)發掘新生中的優質資源,培養學生干部成長,加強新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新生來自于祖國四面八方,經過嚴酷高考的選拔,學生的基本素質普遍較高,匯集到同一所大學,新生群體中有很多優質資源等待我們開發。
1、選拔新生志愿者,以新迎新,創新迎新工作新模式。
根據錄取信息,提前選拔符合條件的優秀新生做為志愿者,通知他們提前到校報到參加培訓,熟悉校園和迎新工作流程。這部分新生將作為骨干力量,協助完成新生的報到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新生志愿者們聰明伶俐,任勞任怨,踏實肯干,順利完成了迎新工作,展現了自身良好的素質和潛力,也為我們挖掘和培養學生干部奠定了基礎。事后統計數據顯示,參加迎新工作的志愿者們80%以上的人成為班級和各級各類學生組織的骨干。
2、組建學生社團,配備指導老師,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為了充分發揮新生的主觀能動性,合理引導大一學生的飽滿熱情和對大學生活的美好憧憬,校區及時成立了學生會等各級各類學生組織,由輔導員老師擔任指導老師,指導學生科學合理的開展活動,鍛煉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一年以來,兩江校區共成立了9個學生社團、1個學生自律委員會、1個校區學生會、4個學部學生會等學生組織,學生參與積極性高,開展活動熱情認真,協助校區組織了歌手大賽、新年晚會等大型活動,一大批學生干部得到了鍛煉和成長。
3、開展學業生涯規劃大賽,選拔兩江精英
為了引導大一新生科學的規劃大學生活,合理的規劃學業生涯,兩江校區開展了第一屆新生學業生涯規劃大賽,成功啟動兩江精英計劃,選拔200名優秀學生為兩江精英計劃學員,制定兩江精英培養實施方案,全面啟動精英的培養工作,為精英學員提供經費、場地、師資、培訓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促進精英成長成才。
二、新校區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校區間空間距離遙遠,溝通交流不便
兩江校區與主校區空間距離的拉大,帶來的不利影響首先體現在兩校區學生組織社團、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溝通交流上。學生組織社團、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在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參與大學生活、鍛煉自身才干、加強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新校區由于新生年級所在,缺少高年級的學生一起建設和參與,學生組織社團、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建立、運轉都稍顯單薄,較難形成完善的運作系統、豐富多彩的傳統節目和穩定廣泛的參與群體。也可能因為地點偏遠、活動重復率高等方面導致發展空間和規模受限,新校區與主校區間學生干部的培養和輸送穩定性上存在較大挑戰。兩江校區與主校區空間距離的拉大帶來周邊環境和學生勤工助學服務模式的迥異,新校區采用大物業的管理模式,難以采用主校區的較為成熟的勤工助學模式,新校區勤工助學制度在探索中,實驗室、圖書室等勤工助學崗位有限,同時部分新生對勤工助學崗位需求較為迫切,通過網絡等途徑尋找社會兼職的情況較為明顯,有些兼職往返時間在3小時以上,存在多方面不安定因素多,甚至會掩藏突如其來的人身財產安全問題,也給學生工作的重要挑戰。
(二)新校區專業文化氛圍薄弱
新校區大一學生所學大多為基礎課程,專業課開設較少,新校區在新生普遍基礎教育上投入較大,專業文化氛圍相對薄弱。新校區沒有高年級或研究生研究和學科創新實踐的氛圍,同專業高年級與新生的交流限于網絡,信任感降低。專業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建于主校區,新生耳濡目染的熏陶較淺,因距離較遠,往返兩個校區進行工程訓練條件不成熟,部分工科專業工程訓練教學調整到大二進行,難以形成良好的專業氛圍。進行大類招生的專業,學生將在大一結束前需要進行專業分流或選擇專業方向,給專業分流和專業方向選擇帶來不利影響。
(三)校區間學籍異動學生管理混亂
我校實行3-6年彈性學籍管理制度和嚴格的學籍預警制度,延長學制學生和成績優異準備預修的部分學生的學生管理工作需要在主校區和新校區之間完成管理的交接,由于空間距離的遙遠,會直接導致兩校區之間對于這部分學生的管理銜接出現中空的現象,帶來了學生管理的隱患。新校區與主校區在學生工作管理模式上、校區周邊環境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同,這部分學生所學科目與新到班級不盡相同,適應新校區的歡迎和生活學習模式、融入新集體需要適應的時間,這也是兩校區遠距離辦學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重要挑戰。
(四)學生搬遷帶來的兩次適應問題
關鍵詞:針對性;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0―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2―122―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工作的方針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梢姡髮W生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
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不但可以提高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同時,可以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的需求。
(一)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目前,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常是面向全體學生,采取“四個代替”的模式,即以團會、班會和學生干部會等會議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細致的服務、嚴格的管理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心理咨詢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就事說事、就事做事”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盡管這種傳統的輔導員工作方法,在過去和現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它的一個明顯缺陷是難以因材施教,看似灌輸到位,但大學生的認知、情緒、信念、行為等方面的思想問題并未真正解決。目前,大學生自身所發生的問題,例如自殺、違法違紀、網癮、學習困難、心理疾病等突出問題,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很大程度上與他們出現上述問題得不到及時的、個別的幫助、指導直接相關。與傳統的集中教育相比,輔導員與大學生的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關心呵護的情感性、對癥下藥的針對性、民主交流的平等性、保護隱私的隱蔽性、工作時機的隨機性、工作方法的靈活性、教育效果的實效性等突出優勢。
(二)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彰顯了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特征。主體性是指人作為對象性活動的主體所具有的本質特征,是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在處理外部世界關系時表現出來的一種功能特性。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社會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統一。馬克思一再強調:“人始終是主體?!?/p>
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為具備更強的能動性、獨立性和自主性。大學生追求服務社會與實踐個人理想的雙重目標,既對國家和社會體現出較強的關注度,又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大學生能夠從各自的角度去分析、看待社會現象,并對家長、老師和權威依附性出現弱化與淡化;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覺醒,更看重人格尊嚴、自由平等,出現比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偏激傾向。
(三)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滿足了大學生的差異性需求。每一學生都是一個世界――完全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當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多元化明顯。不僅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大學生的知、情、意、行有其特點,即便是同一班級、同一宿舍的大學生也各具獨特的個性色彩。從輔導員的工作重點、難點上看,這種大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尤其集中體現在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學習上的落后生、經濟上的貧困生、行為上的問題生、就業上的困難生。
二、大學生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
由于輔導員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因此,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能只停留在問題的解決上,更重要的是給學生一粒種子,并且讓這種思想在學生人生的路上生根、發芽。
(一)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實施的基本要求。
1.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的選擇。輔導員當發現學生出現下列問題時,應該及時地與學生進行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第一,內心有創傷的學生,諸如出現缺陷、親人死亡、失戀、友情破裂、留級、受辱等學生;第二,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例如,出現遲到早退問題、上網過度問題、不圖上進等問題的學生;第三,生活中遇到問題的學生,例如,出現寢室矛盾問題、生活困難、情緒不穩定的問題的學生;第四,違紀學生,例如,受到校處分的學生。
而另一方面,學生也會找輔導員進行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中,我們發現學生找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的話題多集中在黨員發展問題、獎學金評選問題、學習成績問題、同學問人際關系緊張的問題、學生工作方面的問題、個人的職業生涯問題等多個方面。
2.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時機的選擇。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在時間的選擇上,有三種情況。第一,問題發生后。這時輔導員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使問題不至于發展嚴重,影響不至于擴大,當事人也不至于心存僥幸,再犯類似錯誤。第二,大學生主動征求意見時。此時,大學生思想上多處于迷茫階段,他們就像海綿一樣最易接受輔導員老師的忠告。第三,大學生工作取得成績時。在大學生工作取得成績以后,輔導員與其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趁熱打鐵、及時贊揚,他會鼓滿風帆,一往直前。
3.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場境的選擇。一般來說,需要點名批評的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應該在相對小而安靜的場合,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表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可以選擇在公眾場合,以弘揚正氣;學生生活上的問題最好進入學生宿舍,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如果話題比較嚴肅、難度很大,最好選擇思想政治工作室、辦公室等老師熟悉的場所,從而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主場優勢。
4.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次數的選擇。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次有效,而是反復多次才能見效;但也不宜次數太多,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重要的是教師要有耐心,直到打開學生的心扉為止。根據卡西奧波等人的反復效應研究顯示,反復次數(1次、3次、5次)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之間成倒u字型關系(反復三次效果最好)。
輔導員與學生完成一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五個基本要素。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采取的是“五w模式”,即1w:Who(誰);2w:Do What(做什么);3W:Through What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4w:T0 Whom(對誰做的);5w:With WhatEffect(產生什么效果)。不論是哪種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充分準備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方式、地點、時機,才可能取得比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即使有些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事先準備,但也需要老師平時的積累,如學生的表現、家庭環境、思想狀況、學習態度、交往的情況等等。
(二)一對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
1.一對一管理。一對一管理是指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建設有針對性的管理體制與機制。一對一管理主要包括隊伍建設與運行機制兩個方面。隊伍建設是指根據當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困難生、網絡等問題,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工作隊伍;運行機制是指對于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問題探討不同的管理方法。
2.一對一教育。一對一教育是指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針對性、分階段地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對一教育主要包括公共安全教育、新生入學教育、學風教育、道德教育和畢業生的擇業教育等。一對一教育要求對于不同的群體的不同問題進行告知、教育。
3.一對一談話。具體來說,一對一談話,是指輔導員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標,實質是說服,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說(shui)服,是指用話語勸說對方聽從自己的意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在于讓對方服從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使之服從!二是說(shuo)服,是指用理由充分的話使對方心服,重點在讓對方信服自己的話,使之明白!從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來分,一對一談話可分為單面說服和雙面說服;從思想政治工作的準備上看,一對一談話分為有準備的一對一談話和隨機性談話;從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來分,一對一談話分為通過現代媒介的一對一談話和面對面的現場思想政治工作。
【關鍵詞】特色;輔導室;建設;探索
1 高等學校特色成長輔導室項目簡介
“十二五”期間,湖南省教育工委為貫徹落實國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湖南省建設教育強省以及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安排部署,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在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實施了湖南省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工程。特色成長輔導室作為該工程的重要組成,旨在鼓勵高校在各院系建設環境友好的師生交流輔導空間,讓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及時與輔導老師交流所遇到的問題。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高校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提升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調動隊伍育人的積極性。
2 高職院校建設特色成長輔導室必要性
2.1 是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高職院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包含了學生日常管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良好行為培養等多個方面。學生教育管理水平直接關系到學校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行,對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相較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較差。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生活習慣、學習態度和積極性等各方面較普通高等院校均有較大差距,有效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較高。《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督逃筷P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指出,要立德樹人放在首位,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特色成長輔導室建設,實施有效的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能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2.2 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將以規模擴張為目的的外延型發展模式轉變為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型發展模式。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高職院校通過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深化校企合作,諸如現代學徒制、工學交替制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豐富了校企合作內涵,深化了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為職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和定位,打破了高職院校傳統的行政班級建制、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內部組織、管理、規范形式等的進行轉變。靈活的教學、學習模式同時也給高職院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通過特色成長輔導室建設,能實現與學生的良性互動與溝通,符合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的需要。
2.3 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要求
當前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這種人才既能動腦,更能動手,經過實踐的鍛煉,能不斷加強自身承受各種壓力和處理各種危機的能力,并能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迅速成長為高技能人才,成為國家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實現人生價值。堅持立德樹人,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扎實推進高職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是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相較于傳統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加強通過特色成長輔導室建設,能拓寬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實現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導,是做好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要求。
3 高職院校特色成長輔導室建設方案
根據《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特色成長輔導室建設標準(試行)》的要求,科學確定特色成長輔導室項目建設方案,及時、有效地幫助和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各種成長問題和實際困難,防止問題沉積而演變為心理障礙,確保大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長成才。項目的建設應主要包含以下內容:一是,打造一個集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為一體的大學生健康成長平臺;二是,探索一種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培育模式;三是,建設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心理輔導師資隊伍。
3.1 建設原則
特色成長輔導室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建設原則,目的是進一步提高同學們的自律意識,通過師生之間、各年級各專業同學們之間的互動交流,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人際交流能力,促進同學們心理健康成長。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成長輔導室的建設和主導日常管理,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2 硬件建設
高職院校特色成長輔導是開展心理輔導、思想提升和就業、創業指導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朋輩輔導者的培訓基地,還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重要平臺。由于特色成長輔導工作的專業性,其選址要嚴格按照安全、便捷的原則進行選擇,能讓輔導員與來訪的學生直接面對面進行交流和溝通。輔導室面積應有一定要求,并進行功能分區,一個是來訪者接待區和閱覽區,另一個是輔導區。接待區和閱覽區既是輔導老師辦公場地、也是學生預約接待區,同時還是學生心理檔案存放區和圖書閱覽區。輔導區是工作室的主要工作場地,內部分為個體輔導區和團體輔導區。
3.3 機制建設與日常運行
特色成長輔導室的建設要重視運行機制的建設。首先,制定科學、健全的輔導工作制度,包括輔導室管理制度、輔導人員工作職責、輔導室值班制度、輔導預約制度、輔導反饋制度和輔導對象檔案建立、使用及保管制度等。二是,科學合理規劃開放時間與頻次,成長輔導室原則上每天對學生開放,個別輔導則是周一到周五開放,其它功能室根據需要開放。三是,豐富輔導模式,按輔導數量分為個別輔導和團體輔導;按輔導途徑分為面對面輔導、電話輔導和網絡社交平臺輔導等。四是,創新約談方式,成長輔導室宜采取靈活便捷的“網絡+微信”預約方式,將學生預約、老師約談、即時輔導等方式。
在日常運行中,首先,實行輔導登記制,成長輔導室采取受訪登記制度,輔導者須詳細記錄輔導過程。其次,是根據輔導內容需求調查,分項目開展思想提升輔導、學業發展輔導、生活適應輔導、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心理危機應對輔導、就業創業輔導和特殊群體的輔導。此外,還應注重加強朋輩輔導員的工作和培訓。朋輩輔導團定期在成長輔導室召開會議,商討工作,進行活動策劃;定期在成長輔導室要求目標群體開展小講壇活動。最后,要做好成長輔導室的宣傳工作,鼓勵師生廣泛參與輔導室建設與管理。
3.4 隊伍建設
成長輔導室的隊伍由教師輔導團和朋輩輔導團組成。教師輔導團由學工部和學院領導、學生輔導員、專業教師等組成;朋輩輔導團由品學兼優的學生干部組成。高職院校應通過專題會議、培訓、交流等多種途徑,不斷加強輔導室輔導團隊的能力建設。首先,輔導團隊的建設要強調人本管理意識。對高職院校來說,學生是 “消費者”,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時了解學生的合理訴求,以便捷、高效為宗旨科學設計相關管理系統與辦事流程。其次,著力團隊成員的管理、服務能力提升建設。重點加強學生教育管理業務工作的能力和溝通能力的提升。第三,加強團隊學生教育管理的研究與實踐。一是,結合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開展專題研究;二是,以特色成長輔導室建設為切入點,結合工作實踐開展研究。
3.5 功能建設
特色成長輔導室根據工作需要,建立專門的QQ群和微信平臺,采取靈活機動的約談方式,將學生預約、老師約談、即時輔導等方式有機結合,體現按需使用、隨機使用的特點。學生預約,由學生根據需要主動跟輔導老師聯系確定輔導時間和內容;老師約談,由老師根據工作實際確定是否要對學生進行輔導,并與學生商定時間;即時輔導,在師生互動的教育活動中,需要及時進行個別輔導的緊急情況,可以立即進行輔導。在成長輔導室的具體使用過程中,原則上實施預約使用,在沒有預約的時段可以即時使用;原則上來訪的學生由值班的輔導老師接待,但可根據學生要求和實際工作環境由其他在崗輔導老師接待學生。通過多樣化的功能設計與靈活的輔導模式,力爭將特色成長輔導室建成日常心理輔導與重大心理危機處理平臺、思想提升輔導平臺和是職業、就業、創業輔導平臺。
綜上所述,建設特色成長輔導室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是高職院校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要求。特色成長輔導室的建成為高職院校大學生提供了更主動、更方便、更及時和更有效的成長輔導服務,為培養素質全面的高技能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金桂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絡管理的思考與建議[J].思想研究,2004, 5.
[2]侯虹霞.全省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工作會議在長治召開[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9(7).
[3]劉月紅.中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情況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山西教育(管理),2011(12).
對于大學就業創業教育的影響
大學是傳承和創新知識的社會組織,大學存在的狀態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體現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也與社會文化形態形成密切的互動關系。在對5所美國大學的考察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中美大學在支持學生創業就業方面的不同,這反映了中美大學發展階段、體制機制和文化觀念的不同。
美國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有完善的市場經濟, 秉持個人中心主義的價值理念。美國的高等教育已完成大眾化,處于普及化與國際化階段,對生源尤其是優質生有需求。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處于需要完善的階段,強調集體和共性、強調教育的意識形態性是中國社會文化與教育價值觀的重要特征。中國高等教育正處于大眾化完成、國際化起步階段,高等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還是稀缺資源。
美國大學的學生服務體系的內在動力機制是把高等教育作為產品的市場意識,其直接動力是學生自主擇校帶來的高流動率。從所考察的5所美國大學來看,美國大學有以下特點。
第一,與經濟實力相一致的高投入。美國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與高等教育密切相關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14年是53101美元,居于世界第9位;中國是6747美元,居于世界第84位。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國家,其大眾化更多體現的是經濟增長的必然趨勢;中國從1999年開始進行大學擴招,到2002年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其大眾化更多是源于政策驅動的。
第二,與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相呼應,美國大學把學生當作消費者。在美國,生源是稀缺資源。在一定意義上,美國的高等教育屬于學生購買服務的行為,學生至上的服務理念實質上就是消費者至上,這使得以學生為中心得以落實。同時,學生購買的是包括住宿、學生服務在內的高等教育的總產品,課堂教學和學生服務都是產品的一部分,這就推動了全人教育理念的落實。
第三,美國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形成了對人才訴求的多樣化。美國大學尊重學生多樣性、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并融入學生管理的各環節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各個方面。例如,以學生活動為中心的校園總體設計,以學生訴求為中心的服務中心和環境設計,如宗教場所、不同文化的區域等。
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以公立大學為主,經費來源單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招生計劃、專業設置和經費分配的控制較強,學生在校際之間和校內不同專業之間的流動性差。中國的大學更多地是把學生作為教育與管理的對象,而不是教育產品的消費者,為學生服務的內在動力和直接動力更多地體現于大學的社會責任和上級的評價。因此,中國大學長期以來形成了在教育主管部門與高校之間是以教育主管部門為主,在學校領導與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以學校領導為主,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以教師為主的理念與格局。
中國的大學在學生服務與管理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正在形成自身的特色與體系,并且在畢業生就業創業方面有自己獨特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與美國大學不同的是,中國大學面對的不僅是有需求的學生,而且是所有學生,還要滿足社會、家庭對大學所提出的特殊要求。不論在工作層次上還是工作內涵上,中國大學還處在由粗放式向內涵式發展的初級階段,離科學化、學科化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二、美國大學就業創業教育的
基本狀況和特點
(一)基本情況
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作為學生事務管理部門的專門職能在美國大學非常重要,并越來越受到重視,主要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設有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發揮就業服務職能。所考察的5所大學均設有大學生就業服務或指導中心。以喬治?梅森大學為例,該大學生就業服務中心有多達20名員工;有3個職能明晰的工作部門提供分類咨詢;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工作人員,應學生發展需求進行相應的專業培訓。中心工作的主要開展形式有開設就業輔導選修課,開展各種與就業相關的咨詢,舉辦有償的招聘會(企業付費),開展各種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及與雇主加強交流的活動。
第二,將就業創業融入到學生服務體系。美國大學的學生事務管理服務體系中融入了大學生就業服務的內容。所考察的5所大學的學生服務體系始終把學生發展與社區適應和美國文化融合作為學生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鼓勵學生參與社區和社團的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素質,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第三,將就業支持與創業教育融入全人教育的過程中。美國大學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將教學、科研、服務作為實現全人教育的載體,通過管理體制加以落實。美國大學的核心理念是“服務”,不論是學術還是學生事務管理,其目的都是為學生服務。學生事務管理和學術管理有著有效的工作機制加以協調。例如,喬治?梅森大學分管學生事務的副校長和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同時向教務長負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務處有分管學生事務的副教務長。5所學校都高度重視學生的學業咨詢,將其作為學生在學校學習發展的重要支撐,為完善學風、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繼而為畢業做好準備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通過提升教師的實踐和服務社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美國地方政府高度關注大學服務社會的能力,如當地政府投資建立梅森企業中心,該中心是政、學、研相結合的公共服務平臺,也是依托喬治?梅森大學強勢學科的咨詢公司。目前,已有80多家公司入駐該中心,其中有教師自己創辦的公司。梅森企業中心不僅使大學真正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引擎,而且為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與社會的融合、學生創業等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二)美國大學就業創業服務與中國大學就業創業工作的不同點
第一,美國學生的就業咨詢和就業教育具有自主選擇性。美國大學只對有需求的學生提供服務;就業咨詢和課程的選擇是學生自主的行為。例如,在喬治?梅森大學,只有約10%的學生選擇就業指導課,而在中國大學,國家要求就業創業課成為必修課。
第二,美國就業教育咨詢的立足點不僅在于幫助學生就業,而且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啟發學生做自己想做和能做好的事;中國大學則是要教育學生適應社會,把調整大學生就業觀念作為就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對企業的忠誠度,先就業后擇業,鼓勵學生到基層、小微企業、邊遠地區工作。
第三,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是美國大學校內評估的重要標準。美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并不高,平均就業率約為60%。與就業率相比,美國大學更注重學生的在校率和學業完成率,即更注重大學職責內能做好的事。中國大學承擔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社會責任,就業率是家長、社會衡量大學質量的重要依據,也是教育主管部門分配資源的重要依據。
第四,美國大學的就業率與專業選擇和專業標準制定沒有對應關系。所考察的5所大學都強調全人教育。美國就業市場以素質和能力用人,而不是簡單地因專業而用人。大學教育把素質和能力的提升作為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根本途徑。中國目前越來越關注人才培養與社會的適應度,并把就業率作為大學專業調整的重要依據,就業率也是衡量大學對社會的貢獻度的重要標準。
第五,美國大學的活動是由學生事務服務中心統一策劃的,比較注重活動效果的科學性評估。中國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活動也越來越成為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但其與學生能力的培養之間不一定具有針對性與匹配性,同時中國大學比較注重學生的獲獎情況,而不太注重活動效果的定量評估。
第六,美國大學生創業是因學校、專業、個人而異的自主選擇,大學對學生在校的創業情況并不關注,因為學費比較高,同時學業比較緊張,在校創業的學生并不多,畢業后立即創業的學生也不多。但是,美國大學比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喬治?梅森大學的創新教育中心主要通過本科生參加科研項目、學術課題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弗吉尼亞大學有1/3的學生參與課題研究,加州波莫納州立理工大學的高影響力活動(High Impact Practices)也是通過本科生參與課題、學科競賽等方式提升其創新能力。中國大學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創業教育,要求把創業教育納入必修課,允許學生在校休學創業,同時推進以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
第七,美國大學形成了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美國大學明確全人教育的理念,并以此為中心來設置管理體系,以形成育人合力。中國大學的教學體系與學生管理體系一般分屬相對獨立的部門。比如,教務處是教師教學的管理部門,學生處是學生管理的部門,就業指導中心、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部門屬于學工系統。學校不同部門的職能分割,將學生需求分離處理,往往難以形成合力。學校以科研為導向的激勵機制更是使大多數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科研和職稱評定上,如何將就業創業教育與服務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如何更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還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三、美國大學就業創業服務體系
對中國大學的啟示與借鑒
2014年年底召開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工作部署暨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聯席會進一步強調,為應對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中國將進入全面創業的社會形態;第一,就業創業課程必須成為大學的必修課;第二,每年就業質量報告,并將就業率與專業設置緊密聯系;第三,教育部將單列就業指導教師職稱,開設創業學科,并允許學生休學創業,要求各地各高校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目前,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越來越成為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生一開學就會十分關注就業問題,很多校園文化活動也與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密切相關。
面對中國國情,做好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學生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綜合美國大學就業創業服務體系的經驗,我們應該在以下五個方面借鑒并完善。
(一)界定大學的職能邊界,抓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主要矛盾
在美國,對于就業創業服務來說,大學與政府之間的主動權在政府;在學校主動開發人力資源市場與企業有效需求之間,主動權在企業的有效需求;在學校的就業創業服務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之間,主要矛盾在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做好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首先要明晰政府及大學的責任,抓住主要矛盾,讓政府承擔就業創業的主要責任,讓大學回歸應該做和能做好的事。對政府而言,應該進一步轉變觀念,把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作為地方政府的主要責任,不能忽視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而簡單要求高校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要尊重高校獨特的存在方式和運行機制,要促進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與高校綜合改革的相互銜接;要促進地方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向市場化、公司化轉變,以激活人力資源市場活力,實現從給予到服務的轉變;要通過稅收、激勵等政策鼓勵企業支持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實習和實踐機會。對學校而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學改革上,以提升大學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推進以就業創業為導向和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核心競爭力。
(二)管理轉為順勢治理,激活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內在動力
管理向治理的轉變,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重要標志。美國大學最大的活力就是不同辦學體制并存,學生享有充分的自,在市場機制調控下激發了自下而上的活力。在中國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大學辦學自,賦予學生自主選擇權:政府要賦予大學在人員編制、專業設置方面的自;大學要給予學生專業選擇、學分互換、學習方式的選擇權。學生選擇權的增加可以促進教師和學校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學生享有選擇權、大學擁有辦學自的前提下,大學之間的競爭有利于促進學校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促進學校自發面向市場、面向學生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此外,要按貢獻度完善資源的分配方式,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大學的支持。中國地方大學在為地方人才培養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根據《2104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北京大學等名校約1/3以上學生出國留學,而中西部地方高校有80%~90%的學生選擇在國內就業,其中絕大多數學生選擇在學校所在地就業。然而,就業貢獻率最高的地方高校獲得政府、社會的支持往往最少。因此,要加大對中西部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支持,出臺政策積極鼓勵市校共建,推動高校所在城市對其的支持。
(三)創新大學管理模式,協同推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
美國的全人教育理念的落實機制值得我們借鑒。在教學部門和學生管理部門的協同方面,中國高校可以參照美國大學的模式,教務部門與學生部門相互融合;推進大部制改革;建立教務部門與學生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將學生服務納入教師考核,以協同推進第一課堂與第二、第三、第四課堂的融合。例如,安徽工程大學提出,就業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推動“招生、培養、就業協同,創新、創業、就業協同,以專業結構調整適應社會需求,提升就業規模;以培養模式改革適應崗位需求,提升就業質量;以加強各方協同突破現實瓶頸,提升就業水平”。此外,安徽工程大學建立了學生工作與教學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四)以職業素養建設為重點,推動就業創業工作向精細化、科學化、學科化發展
中美大學在師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培養上存在不同之處。相較于美國大學成熟的職業素養培育機制,中國大學還處于職業精神培育初級階段。學生工作部門和輔導員投入的精力比較多,管理比較粗放。因此,中國大學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師生職業素養建設。
第一,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推進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發展。就業創業工作要從經驗總結上升為理論研究,從事務性的工作為主上升為學科理論指導下的創新性、驗證性的實踐為主。例如,安徽工程大學制定《進一步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通過主題班會課程化、設立輔導員工作室、輔導員課題與職稱單列、制定輔導員培訓規劃等方式,對輔導員隊伍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同時,設立專門工作室,從工作標準、活動策劃、效果評估等方面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進行研究。
第二,改革以科研為導向的單一激勵與評價體系,根據不同崗位實施分類評估和考核,把學生服務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系統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將學生創新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的提升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第三,制定就業創業指導課程標準,加強學科意識和學科平臺建設,支持就業創業指導的科學研究。
第四,加強就業創業隊伍專業化建設。加強輔導員隊伍培訓,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實現咨詢師認證、職稱單列,同時開展多層次的研討。
第五,推進就業創業服務與咨詢的科學化、學科化、精細化。把需求調研和實效評估結合起來,按需咨詢;提升就業創業指導中心的工作內涵與層次,更多地轉向活動的策劃與評估,探索項目化方式運作。建議教育部就業指導中心開展就業創業咨詢與服務的創新項目評選與推廣工作,開展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