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7: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人教版四年級語文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復習目標
1.通過復習,進一步突破教材重難點,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有效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引導學生對課文重難點知識進行梳理歸類,傳授給他們一定的方法,培養學生自己復習的能力和主動復習的良好習慣。
3.對教學中學生掌握不好的知識進行查缺補漏,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新學知識。
4.講練結合、精講精練,減輕負擔、提高質量。注重能力培養,使學生喜歡學語文、會學語文。
5.面向全體、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培優補差,使優生更優,差生有較大進步。
二、復習內容
1.字:200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確書寫;會認200個生字。能比較熟練地運用音序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能比較迅速準確地在字典中選擇字(詞)義,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能夠辨析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和多義字。學過的字能正確書寫,不寫錯別字。
2.詞句:能按要求把詞語歸類,能辨析和正確使用各類詞語,注意積累詞語,對課內關聯詞和成語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會區分含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句式,判斷并修改常見病句,會擴句和縮句,并能按文章結構要求排列句子的順序。
3.閱讀:在復習期間繼續借助字典或有關資料獨立閱讀程度適合的讀物,了解主要內容;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進行讀書互評;能背誦指定的課文,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把握課文內容,分清文章的主次,從內容中體會思想。
4.口語交際:能認真傾聽別人說話,了解主要內容。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講述一件事情,做到語句完整通順,說話有禮貌。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5.作文: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會寫應用文和讀書筆記。復習期間著重指導寫人習作,可著重描寫人的部分器官或肢體(細部),也可以通過某件事情突出人物的特點。
四、復習策略
1、夯實基礎: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學習之根本,這是每個學生都要達到的下限。在復習階段要查漏補缺,踏踏實實地檢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力求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提高識字寫字方面的成績。尤其要關注學困生。(可以讓學生準備糾錯本,便于不斷鞏固)
2、有的放矢: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不同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習態度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各異,學習效率各異。在復習時與平時的教學一樣,也要注意實行分層教學。對優等生來說,設置一些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延伸的或加深的題目。而學困生,我們則應更多地“開小灶”,對本學期的知識給予補習與復習,扎實基礎為下一學年的后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3、積累拓展:復習并不是某種意義上的“炒冷飯”,而是“溫故而知新、出新”。在復習時我們要立足于“打實基礎,有所創新。”我們仍然要堅持讓學生自主探究,在舊的知識上進行深化,使學生有所發現,有新的見解。在復習時,學習的范疇不能拘泥于原有的知識,而應該有所拓展。可以出現新的語言,新的閱讀資料,讓學生進行見識和鍛煉。
4、心理關注:在復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嚴格或以過多的作業來壓學生,而是應該以多過平時的關心去關注學生。多問問學生的困難,少一點訓斥;多了解情況,少主觀臆斷;多聽聽學生的意見,少自作主張。特別是對學習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更要多關心,多照顧。
5、精選復習材料:復習資料內容繁多,我們不能良莠通用,這樣只會給學生更大的學習負擔。學科組由呂娟老師把關,將復習資料進行精選重組,力求做到精講精練,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在此基礎上,學科組老師針對考試內容對整冊教材進行梳理歸納,每人出一份內容與題型針對性均強的練習題,有效檢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并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
總之,本次復習將以學生為主體,教給他們復習方法,引導自主復習。期末復習不是知識的簡單重復及機械的操練,它的目的不僅僅是滿足于讓學生記住知識,知識掌握好的有哪些,什么內容不夠明確,指導學生自行查漏補缺,由“學會”變“會學”,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復習中既鞏固、加深、拓展知識,又發展思維。在明確了目標,掌握了方法的基礎上,嘗試大膽放手,改變傳統的組織方式。既要鞏固、加深、拓展學生的知識,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尊重主體,鼓勵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復習方法。注意情感、態度、價值的正確導向,使學生們在期末檢測中都能發揮出自己的水平。
一、轉變文本呈現形式,梳理文章思路
非連續性文本融合了多種表達元素,如表格、圖形、 符號、文字等,具有直觀、簡明、概括性強的獨特優勢。在閱讀內容與條理顯得冗雜的說明文時,引導學生進行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的轉換,如列提綱、畫圖表、填寫表格等,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思路,突破教學重難點。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理解掌握恐龍到鳥類的演化過程,是教學的重難點。文章第四自然段篇幅較長,內容抽象。盡管作者在介紹時清晰有序,但當大量的信息通過閱讀涌入到大腦中時,很多學生理不清條理,讀文印象模糊。教學時可以運用表格輔助教學,使冗雜的條理變得一目了然。
二、整合信息聯系比較,形成解釋推論
在說明文的閱讀中,學會整合信息,聯系比較,形成解釋推論是重要的閱讀能力。在連續性文本中,關鍵的信息零散地分布在各個自然段中,不便于聯系比較。而圖表類非連續性文本能將關鍵信息集中呈現,易于進行縱向、橫向的聯系與比較,從中發現事物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蝙蝠與雷達》一課,用表格的形式呈現科學家弄清蝙蝠夜間飛行原理的三次實驗,再引導學生進行縱向比較,形成推論:蝙蝠夜間飛行不是靠眼睛,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用“簡圖+文字”的形式呈現蝙蝠和飛機夜間飛行的秘密,引導學生進行縱向的聯系,形成解釋:雷達的天線就相當于蝙蝠的嘴,無線電波就相當于超聲波,接收裝置就相當于蝙蝠的耳朵,這就是仿生學。
三、圖解理解困難語句,降難度增趣味
圖解,就是利用圖來解釋或分析。說明文閱讀中,某些語句意思比較抽象,或離學生的實際很遠,僅依靠讀文本,學生難以領會。此時,如果能化理解困難語句為可觀、可感的簡圖,則能降低學習難度,便于閱讀領會。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中,是這樣介紹黃河成為“禍河”的原因的:“問題就出在這四億噸泥沙上。它使黃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結果有的河段高出兩岸農田3米-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黃河成了懸河。”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用一幅簡圖畫下平常生活中見到的河,知曉河床和河堤的概念,了解平常河流地勢低于兩岸的特點。再嘗試邊讀這幾句話,邊畫文中的黃河懸河簡圖(如下圖),了解黃河部分河段河流地勢高出兩岸的特點。通過做圖解,相信學生對“懸河”的理解一定不再是朦朧的。
那么,中小學語文教育存在哪些制約新詩教育的問題呢?
一、教材問題?,F在的中、小語文教材普遍是按照主題單位來編排課文的。這種編排重視的是課文里的思想和知識的主題內容,卻忽視了課文文體形式的差異,沒有導向學生對文體之美的感受,很難建立起文體感,形成文體意識。此外,教材里,新詩的選編也有大問題。一是大部分入選教材的新詩不是按照審美標準來選的,而是根據單元主題的需用來選的。如人教版初一語文下冊中,把牛漢的《華南虎》與鄭振鐸的《貓》、沈石溪的《斑羚飛渡》、布封的《馬》和蒲松齡的《狼》列在一起,形成一個“動物文學”單元,但選編者可能沒有想到,牛漢的《華南虎》這首詩既不是“動物詩”,也不是“生態文學”。這首詩中的“華南虎”只是生命的隱喻,是詩人對知識分子和詩人處境的時代描述與思考。二是對入選新詩進行改編,使原作之美喪失。這是中、小學語文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只是入選的新詩經過了改編,其他名家名篇也都經過了改編或縮寫。三是選入或編寫了一些劣質新詩。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里的《延安,我把你追尋》,就是一首缺乏美感的朗誦詩,它過分強調主題思想,缺乏語言之美,幾乎沒有詩意。四是新詩選編缺乏連貫性與審美邏輯。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四年級上、下兩冊里的比例就失衡,上冊里只有一首新詩,下冊里有三首,而且它們之間沒有任何審美關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新詩更是編排很亂,初二課本里沒有新詩,而初三課本里兒童詩的比例比初一課本里的大。按照審美邏輯,初一課本里可以多選兒童詩、少年詩,初二、初三課本里可以多選青春詩、抒情詩,可是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里的新詩就毫無審美邏輯和難度層次。
二、教法問題。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很多語文老師不會講新詩。教學參考書也沒有給語文老師很恰當的指導。很多小學語文老師一遇到新詩課文,就跳過去,干脆回避。還有的語文老師只是簡單地帶學生朗讀幾遍,或者把新詩分成一段一節,分析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有的語文老師壓根兒就不懂什么是詩,不知道什么是意象,不知道什么是意境,也不會帶領學生感受意象,進入意境;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里,新詩也只有思想品德教育價值。筆者曾去一所中學聽語文老師講新詩,這位老師給學生們講鄭愁予的《錯誤》,竟然讓學生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覺得這首詩是男追女,還是女追男?”問的很可笑,完全把一首很輕靈的抒情詩的美感粗淺化了。古詩詞的講授,他們也不過是按照傳統的方法去教,先是講解里面的生字生詞,然后帶著學生把古詩詞翻譯成現代文,然后歸納思想主題。
三、教師素養問題。很多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和新詩素養是非常欠缺的。這與大學的中文教育和教師教育有關?,F代很多小學語文老師是教師教育學院畢業的,學的是小學語文教育專業或者課程與教學論專業。這兩個專業畢業的學生普遍存在一個文學修養不夠,文學基本知識掌握不系統的問題。另外,現在各師范大學中文系重視“文學史”系列課程,也很重視“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卻缺乏對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文本的解讀能力的培養。很多大學教授從來沒在課堂上教學生解讀、分析與欣賞過一首新詩,他們自己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給學生講些空洞的所謂“知識”與“理論”。因此,這些大學生在中文系學了四年,甚至有的還讀了中文研究生,可他們不會細讀文本,細品小詩。當他們走到語文教學崗位上,面對一首新詩的時候,他們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么解讀,不知道從哪里入手。
四、考試問題。多年來,中小學語文考試基本上回避新詩。試卷中的閱讀理解題目,大部分都是“心靈雞湯”類的短文,因為這些短文很容易歸納主題思想,很容易找到標準答案。小升初、初升高到高考的語文試卷中的作文,絕大部分都是寫材料作文。之所以考試都以寫材料作文為主,主要是因為材料作文很適合學生表達老師們想要的觀點。應該說,材料作文是作文的一部分,作文不可回避這種寫法。但材料作文不能成為各種語文考試的最主要的作文題目。最令人費解的是,語文高考極少鼓勵學生寫新詩,甚至還明確表達“詩歌除外”,這其實是語文教育自相矛盾,畫地為牢的表現,也是語文考試片面性的證明。
以上幾個問題,都制約著新詩教育,當然也導致了語文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培育學生語言能力,并感受母語魅力,體驗創造母語的快樂。那么,新詩教育要提高,要改進,需要如何推進呢?
第一,語文教材要修訂,讓真正的優秀新詩進小學、中學語文教材。而且教材編寫要顯示詩歌教育的邏輯。需要體現新詩學習的規律,把現代新詩的文化脈絡和審美追求融進教材里。比如說,小學語文教材,低年級的課本里可以選些精美的兒歌、幼兒詩和童話詩,中高年級的課本里可以多選些有趣的兒童詩,可以是優美的抒情詩,也可以是生動的童話詩,還可以是幽默的敘事詩。而初中語文教材,初一里可以適當選一些兒童詩,到了初二、初三,則盡量多選些少年詩、青春氣息濃郁的抒情詩。高中語文,則可以多選五四現代新詩、“朦朧詩”和“后現代詩歌”等比較有深度的新詩。
第二,詩歌教學要提高,就要改進新詩的教法。新詩教法,不能簡單地分段落講述,歸納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新詩教學要從新詩的語言技巧入手,讓學生理解語言之美,才能達到讓學生領會詩歌的思想和情感。沒有進入新詩語言的門檻,就難以體驗新詩之美。新詩之美,美在語言,美在意象,美在思想,也美在新詩有它獨特的藝術氣質與現代追求。
第三,提高教師的詩歌素養。語文教師要教好新詩,要把新詩之美展現給學生,真正能夠引領學生進入詩意的空間,體驗新詩之美,自己就得會讀詩,善于解讀新詩,能夠把新詩里常用的修辭、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新詩內在的節奏與情感轉達給學生。當然,語文教師要提高詩歌素養,得多讀新詩,要學習一些基本的鑒賞方法,語文教師最好要會寫新詩。
第四,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讓新詩進入考試試卷,讓新詩閱讀成為檢驗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好的方式,讓新詩寫作成為檢驗學生寫作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高考,再也不能武斷地“詩歌除外”了。平常的作文和語文測試,也要盡可能讓學生練習新詩欣賞與寫作,讓學生從新詩里找到語文之美之趣。
本冊教材的基本結構
本冊教材仍以專題形式組織內容:導語、課例(精讀課文、略讀課文、思考練習、閱讀鏈接、資料袋)、詞語盤點、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展示臺或成語故事等)。
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
本冊通過精美的選文,在語言學習過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在識字寫字、課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作文、綜合性學習等學習和活動中,達到中年級的上階段教學目標。
本冊學習要達到的主要目標:
1.認字200個,會寫200,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會使用字典、詞典,有獨立識字的能力。能用鋼筆熟練書寫正楷字,用毛筆臨摹字帖。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課文的大意。
6.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
7.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養成向人請教、與人商討的習慣。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圍事物,勤于書面表達。能把內容寫得比較清楚、比較具體。會寫簡短的書信便條。能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
9.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提出不懂的問題,開展討論,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落實教學目標的基本措施:
一、營造自主學習的情境。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的學習目標上,通過有目的學習,慢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本冊教科書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了具體的學習情境,這種學習情境的創設主要是通過“對話”的方式來實現的。
1、學生與文本對話
學生閱讀課文,通過想象文中的描寫建立生活影像,通過對照文中人物的心靈來凈化自己的心靈,實現有意義的閱讀。通過對文章結構形式的揣摩和推測,理解文章的內容,達到和人物心靈溝通的境界。
2、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
作者寫文章是和讀者交流,學生邊讀書邊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過引導使學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達成一致,讀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學生與學習伙伴對話。
人教版教科書,在“語文園地”中安排了兩個學習伙伴:一個是小林,一個是小東。其實,學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個想象成自己,另一個就是自己現實生活中的學習伙伴。學生通過閱讀這樣的對話,能夠進入學習情境,也能激發自己的想象,能通過學習伙伴的對話,碰撞出思維火花,從而點燃學習語文的熱情。
4、學生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別人有的感覺我有沒有呢?別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書的編者就是用這樣的閱讀提示語,給學生一個具體的環境,給學生一個心靈的啟示,讓學生去問問自己。教科書通過具體的語言,為學生營造了學習環境。最終使學生達到和周圍人和自然萬物的對話,啟迪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進而掌握語文學習的規律。
二、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
語文學習有其內在的規律,語文學習也有一個基本的步驟。教科書的呈現方式就是讓學生從內心觸摸到語文,在實際的語文學習中能習得方法,慢慢找到學習規律。
一、畫龍點睛的思考留白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的“留白”,能留給學生知識上、心理上的暫時性“空白”,留給學生思維馳騁的空間,并以此突出學生經歷語文學習的過程。因此,應該倡導語文教師在課堂要有強烈的“留白”意識,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下開展學習,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保證優、中、后三類學生在課堂上思考問題的同時,使之都能有時間去思考、體驗和感悟;均衡學生在課堂上的發展差異,使班級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收獲和提高。 例如,教學《蜜蜂引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一課,要讓學生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學習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很多難題,只要善于發現,積極動腦,許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辦成”的道理。在理解列寧尋找養蜂人的經過時,教師引導學生體會列寧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如,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么,他是怎樣想的?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就能激起學生無窮的遐想:列寧在路邊發現了蜜蜂,他會這樣想,這些蜜蜂大概是那養蜂人的吧?他還會這樣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飛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順著蜜蜂飛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養蜂人的家……
二、恰到好處的提問留白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p>
“憤”和“悱”,實際上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前的心理狀態上的空白。在課堂提問中應適當“留白”,虛實結合,明暗有致,就能點燃學生的熱情,放飛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填補”和“完善”所感知到的不完美的知識。這種空白的設計并不是對部分知識的舍棄,而是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尊重他們在此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掌握。例如,教學《西門豹》(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一課,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重點敘述了西門豹破除迷信,將計就計懲罰壞人的事。有一位學生質疑問難:“這位西門豹大人權力大著呢!為什么不直接命人將那巫婆、官紳捉了去,丟進河里,何必如此大費周折呢?”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激發學生自己學習、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三、有的放矢的閱讀留白
語文教學設計不是對課堂情境進行面面俱到的預設,它只明確需要努力實現的三維目標。新課標倡導自讀自悟,入情入境。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地把握課文,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實現學生自我與作者心靈交流的目的,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需要留一點空白,讓學生靜心思考;留一段冷場,讓學生綻放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學《觸摸春天》(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一課,導入新課后,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安靜創造了哪些奇跡?當學生讀到“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這一句時,立刻有位學生提問:“老師,‘張望’是向四周或遠處看的意思,應該是用來形容有視覺的人的,而安靜是個盲童,她怎能‘張望’呢?這個詞是否用錯了?”可見他們在讀書時進行了積極的思考。這時,教師沒有立刻給他答案,而是讓他們繼續讀課文,并告訴他們,只要用心去讀、去感受,文中會給他們答案的。
四、回味無窮的感悟留白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知識基礎,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維方式,教師應留出空白,讓學生以其特有的經驗和方式對材料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讓學生自己去構建和完善知識。根據語文“留白”藝術的心理機制,教師有意識地設置“空白”,能激起學生急于填補,充實“空白”,使其體會到自我的參與感與創造感,從而得到心理的滿足,促使反思活動能更好地開展。例如,教學《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一課,教師深情改唱《三國演義》的片尾曲結束本課的教學:“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歷史的天空留下的‘尊重’……”一邊擦黑板,最后只留下“尊重”兩個字。學生通過多次與文本的交融與碰撞,對比內化:“老師認真寫好每一個字,是對同學們的尊重;同學們認真讀書、聽講,積極思考、發言,是對老師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闭仙A,達到了從文本中吸取文化知識“做一個有尊嚴的人”的目的。
指導思想
工作要點
一、突出質量中心,齊心協力抓備考,全面落實教學質量既定目標。
1、明確質量目標。2011年中考確保全市前五,全市前100名達到8人;中學、陳小教育質量綜合評估進入全市前六,陳店鎮教育質量綜合評估總積分進入全市先進行列;各級各項競賽不掉項,力奪高名次;初級小學質量綜合評價各項指標水平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學科合格率、優秀率以及創新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全鎮中小學素質教育工程全面推進;教學裝備大為改觀,教師整體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有較大提高。
2、精細教學管理。一是認真落實《課程方案》,切實做到學科教學無主次之分、無長短之分。教學課表做到“三個吻合”。即:課節與《國家課程方案》吻合,課表設置與中心學校2011年秋《關于課表設置與作息時間安排的意見》吻合,課表科目與教師實際教學記載吻合。學生學習與實踐活動兩不誤,特別是重視綜合實踐活動、理化生科實驗操作、陽光體育鍛煉活動。二是進一步加強教學常規工作的管理與考核,繼續完善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制度,做到有檢查、有記載、有反饋、有結帳,其結果納入教師績效工資考核的主要內容。三是充分發揮教師潛能,合理安排教師任課,加大薄弱年級和薄弱學科的扶持力度,特別是小學三、四年級英語教學的穩定提高和中學政治、歷史、地理、英語的應考工作(政治、歷史、地理改為閉卷考試;英語口語測試),學校適當予以傾斜扶持,逐步實現學科教師專職化。學校對薄弱年級學科定期進行檢查督促,幫助分析問題,加大整改措施,落實改進意見,力求學生全面發展,全體學生整體進步。
3、優化備考策略。一是多渠道、多方式不失時機地進一步統一提高全鎮教師對質量工作的思想認識,樹立“質量為大,質量為先,質量為狠”的觀念,把提高質量作為辦人民滿意教育、建設教育強鎮、為陳店人民謀福利的大事來抓,摒棄高調空談,推崇真抓實干。二是組織好非畢業(結業)年級學年度學科鎮級調研考試,全力搞好畢業(結業)年級學科市統一調考和非畢業(結業)年級學科抽簽檢測迎考備戰工作,把考試作為學校重大的育人活動和手段,充分彰顯學??荚嚨慕逃举|功能,讓師生得到誠信、守紀、公平、求真的教育,狠抓考風考紀和考試規范,以嚴肅的考風促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形成。抓實學月學科知識過關檢測分析,結業業(結業)年級學年度學科調學生體育項目學段達標校級競賽活動;開好質量分析會,充分發揮考試的診斷、評價、導向功能,及時調整管理措施,促進全鎮中小學教學質量穩中有升。三是學校依據校情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結賬方案》,分解、細化各類質量目標,將質量目標分解到年級、到班、到組、到人,做到人人有目標,班班有目標,科科有目標,實行教學質量捆綁結賬制,質量結賬到班,結賬到年級學科組。實行質量過程問責制,做到非畢業年級和畢業年級同樣待,考查科目和考試科目同樣抓,實行獎優罰劣,拉開獎勵檔次,重獎學校質量有功之臣,達到目標評價、目標Ji勵的作用。四是學校組建備考專班,制定備考方案,明確分工,理清職責,包科蹲點抓備考,深入課堂抓備考,深入學生抓備考,深入教師抓備考,實行同獎同賠,捆綁結賬。五是抓實集體備課,努力做到獨立鉆研、集中交流、因人而異、取長補短、反思完善,不斷改進,充分發揮學科組全員的智慧,群策群力,團結協作,精細備考,提高平時備考的效率和質量。六是學校依據校情班情,開展扎實有效的培優治跛、培優輔差活動,確保小學生合格率、中學生優秀率達標,確保校與校、科與科、班與班之間基本平衡,全面提升全鎮的整體質量。七是加強備考的巡查與調控,年級力求做到“四個統一”。即:統一備考計劃,統一備考進度,統一備考資料,統一備考檢測與分析。及時反饋信息,商討改進辦法,做好查漏補缺,確保環環相扣,步步落實。
二、強化教師研訓,多種途徑促發展,確保教師業務素質有新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 感恩教育 教學策略
引言
陶志瓊博士說:“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讓小學生知恩、感恩、報恩、施恩?!毙W階段是孩子們思想啟蒙的重要時期,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滲透感恩教育不僅有益于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對他們今后的成長與發展也大有裨益。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意義
《辭?!吩唬焊卸鳎丛诘玫絼e人的幫助之后,對他人產生的一種感激和愛戴之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父輩們經過吃苦耐勞、艱苦創業后,創造了良好的生活?,F在的小學生從小便生活在蜜罐里,冷漠自私、唯我獨尊、缺乏責任感、耐挫能力差等心理特點凸顯無疑。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各個媒體平面搜索到許多案例:
事件1:東東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最近因在課堂上故意喧嘩被老師罰值日。他一肚子的怨氣,回到家后要求爸爸媽媽到學校去替他值日,否則的話他就絕食。最后,由于爸爸媽媽工作太忙,不能脫身,爺爺奶奶親自到校替孫子擦黑板、掃地、擦玻璃。
事件2:雯雯在課堂上走神了,被老師發現,受到了批評。課下,雯雯惡狠狠地對同桌說:“真可惡,一點也不給面子,等我長大了,一定找機會好好地給這家伙一個教訓?!?/p>
事件3:“六一”兒童節到了,政府、學校為貧困生準備了愛心禮物。上臺領取時,阿旭嘻嘻哈哈,一臉的無所謂,下來后還對同學們說:“就這點東西,捐贈的人也太摳門了吧!”他們貧困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
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甚至于已經成為一種認知常態。為了一點小小的挫折、誤會而離家出走、傷害親人、報復社會等案例也不時地見諸報端,都讓我們傷心不已、徒留嗟嘆。文教材中,有許多如臥冰求鯉、扇枕溫衾的典故,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格言,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詞名句。當我們閱讀自然山水的文字時,要引導學生熱愛祖國山河,感恩自然饋贈;學習無私親情的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領悟父母之愛的偉大、深沉……點點滴滴、潤物無聲,有效地滲透感恩教育,促進小學生情感態度的健康發展,這或許也正是課程改革的初衷。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內容
無論是哪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只要我們敏銳捕捉、深入挖掘,就一定能夠覓得豐富、精彩的感恩教育的內容,為有效滲透感恩教育提供素材。
(一)自然饋贈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編者安排了《觀潮》《雅魯藏布大峽谷》《鳥的天堂》《火燒云》這幾篇文章,風起云涌、潮漲潮落、奇花異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強大的魔術師,在我們的面前呈現出精彩絕倫、神奇瑰麗的美好畫面。在享受這篇篇美景的同時,我們也要心懷敬畏與感恩,以自己積極的學習態度、謙遜的人文品德,和大自然一起健康成長,共享和諧。教學《觀潮》時,師生在課堂上進行了下面的對話:
師:同學們,現在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談一下自己的閱讀感受。
生1:我最喜歡的句子是“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兩丈多高”,該有多高啊,恐怕比我們的教學樓還要高,這是多么壯觀的畫面啊!
生2:我最喜歡的句子是“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這震耳欲聾的聲音,這浩浩蕩蕩的氣勢,讓我特別想去見識一下錢塘江大潮,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生3:這篇文章中我喜歡的句子很多,很多,幾乎每個句子都讓我甘之如飴、愛不釋手,我想大自然給了我們如此豐厚的饋贈,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常懷感恩之心,不亂扔垃圾,不隨意踐踏草坪,不破壞公物,不隨地吐痰,等等,讓大自然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永遠美麗、萬古常青。
……
另外,感恩自然的材料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屢見不鮮、俯拾皆是,像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就編有《第一朵杏花》《走,我們去植樹》《沙漠中的綠洲》《天鵝的故事》等文章,只要我們心懷感恩,善于發現,眼前就一定繁花似錦、姹紫嫣紅。
(二)祖國歷史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編排了《秦始皇陵兵馬俑》一文,教學時老師可以聯系五年級下冊《囚歌》一詩開展對比閱讀,組織學生交流閱讀這兩篇文章的感受。
生1:讀了《秦始皇陵兵馬俑》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折服于它恢弘的氣勢、高超的制作技術,引用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話:“這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
生2:再讀《囚歌》,我依然懷著莫大的沉痛與崇敬,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前赴后繼、英勇斗爭,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珍惜現在、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變得更美好,以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生3:無論是《囚歌》中革命者艱苦卓絕的斗爭,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中流露的古代藝術,這兩篇文章都讓我由衷地感受到,我們民族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不屈斗爭精神的民族,我為自己是一名炎黃子孫而無比自豪!
……
悠悠數千年,祖國的歷史既有唐宋華章的精彩,又有屢遭侵略的恥辱,這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都有一定的滲透。教學中適時地把握這些素材,不僅有益于升華小學生感恩教育,而且對塑造他們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大有裨益。
(三)父母親情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編排了《第一次抱母親》這篇文章,學生們非常感動于教材中母親牽著作者、背著妹妹、挑著重擔的畫面。他們是善于聯想的,在強烈的心理共鳴中,學生們紛紛談起了生活中爸爸媽媽的點點滴滴。
生1: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我第一次獨自上學,心里很高興,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拐彎的時候,我無意地回頭,竟隱約發現爸爸就跟在我身后不遠的地方。我瞬時明白:爸爸,就是無時無刻的愛。
生2:有一次媽媽燉了三個雞腿,說我們一家人一人一個,我一會兒就狼吞虎咽地下肚了。后來,爸爸說自己太胖了,肉吃多了不好,便把他那只給了我,媽媽也說自己不愛吃,她的留到晚上讓我再吃。記得當時我特高興,現在才理解,父母的愛多么偉大、深沉。
……
千百年來,歌頌父母之愛、美好親情的文章數不勝數,引導學生積累、品讀這些文本,是積極滲透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與載體。時常沐浴在愛的長河里,知恩圖報會像一粒粒春天的種子,在成長的歲月中破土、發芽,并長成一棵棵參天大樹。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的方式
新課程背景下,創新課堂模式,改革教學理念蔚然成風。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與時俱進,以開放的胸懷,構建種種行之有效、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滲透感恩教育。
(一)課堂活動
以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采取以下幾項課堂活動滲透感恩教育。
首先,誦讀體驗。這篇文章有很多雷棣的語言描寫,組織學生誦讀這些語句,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感恩體驗,讓他們了解現在社會的和平是多么地來之不易,我們要像雷棣一樣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本領,長大后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貢獻。
其次,課堂辯論。就“雷棣應不應該接受哥本哈根大學教授的邀請”這一話題展開辯論,不應該接受邀請的原因是雷棣需要學好本領,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昂首闊步走進大學;應該接受邀請的原因是雷棣只有盡快地到大學里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能盡快地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貢獻。觀點各異,本質卻是一樣的,它們都有著濃濃的感恩心理,而這正是設計這一教學環節的初衷。
再次,隨堂練筆。就“爸爸,我想對你說”這一話題,課堂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雷棣的口吻開展隨堂練筆活動,一方面將閱讀與寫作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還可以深化學生的語文素養,潛移默化地滲透感恩教育,潤物無聲。
(二)實踐作業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習作六”安排了“和爸爸媽媽說說心里話”的寫作內容。對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定的實踐作業,而不必急于開始寫作,如“回家后要認真端詳媽媽,或者爸爸的臉、手、脊背,或者腰、腳5分鐘,然后用筆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吃完飯后主動幫助媽媽刷洗碗筷,注意觀察媽媽的表情,傾聽媽媽會絮叨些什么”、“嘗試著送給爸爸一份禮物,可以是一首歌、一個擁抱、一幅畫,或者是寫給爸爸的一封信,給爸爸端一盆洗腳水,或者在爸爸洗澡的時候給他搓一次澡,通過爸爸的表情變化揣摩他的心理活動”……
這次實踐性作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在寫作時不但下筆千言、一揮而就,而且情真意切,對爸爸媽媽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受此啟發,我們可以結合植樹節、教師節、母親節、感恩節等中西方節日,聯動學校各德育教育組織,開展形式豐富的實踐活動,升華感恩教育效果。
(三)結合網絡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安排了“我最敬佩的人”口語交際活動,為了激發孩子們的交際靈感,我們可以從網絡中下載一些精彩的感恩教育視頻,利用班班通教學設備在教室掀起一陣感恩的熱潮。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將學生們的感恩行動、演講情況,還有他們的相關習作上傳到網絡中,供網友評論點贊,最大限度地升華感恩教育活動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已經走進了社會各行業的各個角落,結合網絡技術開展語文教學、感恩教育,不僅可以激發小學生的濃郁的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還可以有效引導他們形成科學、健康的網絡意識與習慣,為他們今后的成長鋪就一條陽光大道。
誠如安東尼所說,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感恩之心。感恩教育既是小學階段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更是每個人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抗擊風雨、毅然前行的精神杠桿。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當立足教材、注重細節,以開放的胸襟、創新的態度,在點點滴滴中有效滲透感恩教育,為培養一批批德才兼備、陽光健康的世紀人才不遺余力。
參考文獻
[1]王從吉.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滲透[J].新課程,2011(06).
[2]王偉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感恩教育[J].學周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