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
時間:2023-03-01 16:27: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理論價值;實踐意義
一、引言
2012年6月8日中國銀監會公布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是近年來對銀行監管領域最嚴格的規范措施。對于中國銀行業來說,新辦法不僅體現了更嚴格的監管規則,更樹立了監管當局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管理相結合的監管理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加劇了金融危機的傳染性。發展中國家由于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比發達國家更高,且金融危機表現最集中的領域就在銀行業,所以政府要加強對金融體系質量的監管和法制程度的完善。[1]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催生了國際銀行業監管的新標準――《巴塞爾協議Ⅲ》的出臺?!栋腿麪枀f議Ⅲ》是對《巴塞爾協議Ⅱ》監管漏洞的補充,如針對次貸危機中銀行過度信貸行為導致的順周期性要求銀行計提逆周期超額資本緩沖。[2]新辦法體現了《巴塞爾協議Ⅱ》和《巴塞爾協議Ⅲ》核心內容,在中國銀行業與國際接軌的大背景下,研究《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是十分必要的。
二、《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特點
(一)嚴格明確資本定義。新辦法明確了核心一級資本、一級資本和其它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的具體內容,如商業銀行采用權重法計量信用風險加權資產,超額貸款損失準備可計入二級資本;規定了各層資本充足率監管中資本的具體組成部分和扣減項內容,如提取的超額資本緩沖只能由核心一級資本補充。新辦法還為不合格的二級資本工具設定了每年遞減10%,為期10年的遞減期。這三個舉措將商業銀行資本嚴格劃分,有利于資本數量和質量的提升及商業銀行之間的同業比較。
(二)完善資本充足率監管體系。新辦法中明確說明了資本工具的合格要求,并提出了四層資本充足率要求,具體包括最低資本要求、逆周期資本和儲備資本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和第二支柱資本要求。[3]這一資本監管要求覆蓋了銀行的預期和非預期損失,涵括了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和個體風險。作者統計了我國16家上市銀行2005年以來的平均資本充足率水平,發現2007-2012年間我國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總體水平均在10.5%以上,2007-2008年高達15%以上。這說明我國上市銀行資本緩沖水平在總量上滿足逆周期資本監管的要求。但相較于歐美銀行業資本緩沖水平,我國銀行業存在資本富余,有資本浪費的現象。
(三)建立了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明確了風險加權資產的計量。新辦法將風險加權資產細分為三個部分,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市場風險加權資產和操作風險加權資產,其中操作風險的資本系數為18%,高于《巴塞爾協議Ⅱ》中15%的規定。新辦法細化了各類資產風險權重體系并對風險權重進行了調整。如將國內銀行債權的風險權重從20%上調至25%,將個人貸款和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等項目的風險權重從100%下調到75%。這些舉措目的是引導銀行風險管理創新,擴大對小微企業、個人的扶植力度,以便商業銀行能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
(四)監管指標要求更為嚴格。新辦法改革的目標是加強金融體系的穩健性,預防危機的發生,這意味監管當局將實行更嚴格的資本和流動性監管標準?!渡虡I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規定我國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5%,高于《巴塞爾協議Ⅲ》對國際銀行業4.5%的要求。杠桿率水平要求為4%,高于《巴塞爾協議Ⅲ》提出的3%的要求。類似的高于國際標準的監管要求,能夠有力的約束銀行體系的高杠桿運作行為,提高銀行的抗風險能力。在對銀行合規的監督上,除了市場監管,內外部監控三方聯合監管的方式,新辦法還要求銀行主動披露信息,提高銀行業的透明度,加強市場約束。盡管成本會提高,但其社會效益遠高于給單體機構帶來的成本,也就是說加強監管的長期效益遠足以抵消短期成本,嚴格監管行為利大于弊。
三、《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理論價值
(一)將《巴塞爾協議Ⅱ》和《巴塞爾協議Ⅲ》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形成了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相統一的監管體系?!栋腿麪枀f議Ⅲ》是《巴塞爾協議Ⅱ》的延伸與完善,主要針對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中出現的系統性風險問題。目前我國銀行業一級資本主要由普通股覆蓋,資本充足率較高,銀行主要靠凈息差為主的盈利模式也比較穩定,有利于銀行業對系統性風險的防控。然而正是這種以信貸為主的業務模式要求銀行業更加注重微觀層面收益和風險的匹配。因此,中國銀行業在推進《巴塞爾協議Ⅲ》的實施過程中,要同步推進《巴塞爾協議Ⅱ》。
新辦法體現了國際監管新規,又符合我國銀行業實際的資本監管制度。此次頒布的新辦法中按照《巴塞爾協議Ⅱ》確定了資本覆蓋風險的范圍和風險加權資產計量方法等微觀范疇的指標體系。另外還將系統性風險納入了資本監管框架,參考《巴塞爾協議Ⅲ》引入逆周期資本要求和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即提升了單個金融機構的穩定性,又增強銀行業整體抗系統性風險的能力。
(二)體現了監管標準的統一性和個體差異性。不同銀行在資產規模、國際化程度、風險管理能力方面存在差異,這一特點不僅表現在不同國家和區域的銀行之間,也表現在同一國家不同層次的銀行之間。新辦法實施后,監管機構將針對部分資產組合提出特定要求,并針對單家銀行實行特定資本標準以滿足第二支柱要求這樣即統一設定了適用于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標準,又根據不同機構的情況設置差異化的過渡期安排,確保各類金融機構向新監管標準平穩過渡。又如,新辦法要求銀行業統計進行風險加權資產計量,單對計量方法的選擇上可以體現個體化差異。2012年11月,我國五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招商銀行申請成為首批使用資本計量高級方法的銀行,計量方法的改進有利于銀行節約資本,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三)形成了我國銀行業目前最大的監管理論框架。
新辦法借鑒國際資本監管的標準,形成了目前我國銀行業的最完備的監管標準,從該辦法的內容看,包含了對資本的嚴格界定、風險的計量和監管工具的運用,對于我國研究銀行業的監管機制具有指導作用。與舊的方法相比,新辦法在一些指標體系的標準、計量、評估和披露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更加強調精細化的計量和控制,這有利于銀行的內部風險控制和資產負債結構管理的研究。另外,新辦法覆蓋的范圍更廣,不僅適用于商業銀行還適用于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公司及其它金融機構。
四、《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實踐意義
(一)對銀行業穩健性的影響。
宏觀審慎監管的主要目標是維護金融穩定,防范系統性風險。[4] 新辦法中的資本監管策略體現了監管機構宏觀審慎監管的要求。銀監會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中國商業銀行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2.19%,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9.95%,撥備覆蓋率達282.7%,可見我國銀行資本金比例從質量到數量上均遠遠高于歐美銀行同期指標。因此從短期來看,我國銀行業基本滿足資本充足率的水平,增強了單個銀行吸收損失的能力,避免銀行間流動性危機的相互傳染。另外,新辦法重視了銀行業“大而不能倒”的問題,提高了對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標準,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多提取1%的資本緩沖。目前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定辦法尚未出臺,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均被巴塞爾委員會納入全球2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中。
(二)對銀行資本補充渠道的影響。
充足穩定的資本金來源是銀行滿足監管要求的基礎,在新辦法的約束下,銀行要提高資本充足率,從分子策略來說就是要增加資本,建立良性的資本補充機制。由于我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主要來源于銀行利潤,而銀行利潤主要來源于存貸利差,銀行業務多元化程度較低,對風險的控制水平不高,為了達到監管要求,上市銀行面臨資本補充的巨大壓力。如2013年以來余額寶、理財通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搶占銀行部分存款,2014年1月銀行存款減少9447億元,而同期僅余額寶規模就增加了2000億元。另外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現象的沖擊導致銀行存款成本的提升。所以面對沖擊,商業銀行要積極探索和創新資本的補充工具和渠道,盡快完善內源性增長為主、外源性融資為輔的資本補充機制,建設應急資本機制,進一步提高資本質量。
(三)對銀行業務發展方向的影響。
在新辦法的監管要求下,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將面臨更嚴格的資本約束。因此,我國銀行業應主動調整業務模式,在新辦法的指引下進行金融創新。比如權重法下風險權重的設置明顯體現了政策傾斜,發展小微型企業和個人業務可以降低信用風險加權資產從而提高資本充足率,如工商銀行向小微企業推出的信用貸款――“小額便利貸”業務。我國銀行業應借鑒歐美銀行業先進的產品創新和盈利模式,提高風險定價水平和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加快戰略轉型。當前,利率市場化的金融環境以及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日益拓展給銀行業務發展提供了契機,我國銀行業應在監管約束下轉型。如銀行可以加強金融債券市場的發展,適時推出一些類似于2003年商業銀行開始在一級資本之外發行附屬債的債務型的資本工具。另外銀行可加強理財產品的優化升級,如工行2014年2月在江浙地區試點推出的“天天益”,具有1元起購,可24小時購買和贖回的特點。
(四)對銀行風險管理的影響。
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結構模式以經濟資本管理為主,在風險覆蓋范圍、計算結果準確性等方面設計并不合理。從國內金融現狀來看,隨著利率
市場化的沖擊,銀行以存貸利差
為主的業務收入模式將給銀行盈利造成巨大影響。新辦法
有助于提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從微觀審慎管理的層面講,新辦法將操作風險納入風險加權資產的計量,覆蓋風險的范圍更加廣泛;允許商業銀行自主選擇風險計量方法,鼓勵銀行采用內部評級法等高級計量方法。這個過程本身也會促使銀行全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如目前,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五家大型銀行內部評級法覆蓋率平均約為71%,自行估測自身的PD、LGD及有效期限等參數值,可以更好的衡量風險、節約資本。從宏觀層面講,新辦法明確了監管主體以及監管范圍;防治高杠桿率并抑制順周期性;建立了信息采集及共享機制并要求銀行計提超額資本緩沖,以應對系統性風險。
參考文獻:
[1]武力超.金融危機前后金融體系結構變化和制度因素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
2013(2):85-96.
[2]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第三版巴塞爾協議[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論文關鍵詞: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巴塞爾協議
一引言
銀行的競爭力首先表現在資信上,而國際權威資信評級機構總是把資本充足率作為評級的重要尺度。國有商業銀行由于資本充足率低,資信評級也相應較低,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融資成本就相對較高,融資渠道受限;同時也不利于其海外業務的拓展,以及同其他經濟、金融實體之間開展合作。同時在我國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資本嚴重不足且受不良資產困擾的商業銀行將可能因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傾向增加而導致利率輪番上漲,進而危及金融體系及宏觀經濟的穩定。因此,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使其達到監管要求,對銀行自身的經營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和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二資本充足率相關標準
《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中的資本充足率,是指商業銀行持有的、符合本辦法規定的資本與商業銀行風險加權資產之間的比率。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為:
資本充足率=(資本—扣除項)/(風險加權資產+12.5倍的市場風險資本)核心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核心資本扣除項)/(風險加權資產+12.5倍的市場風險資本)
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計算應建立在充分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等各項損失準備的基礎之上。辦法對滿足資本、核心資本及扣除項的標準都有詳細的規定。商業銀行資本包括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核心資本包括實收資本或普通股、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和少數股權;附屬資本包括重估儲備、一般準備、優先股、可轉換債券和長期次級債務。商業銀行的資本應抵御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
三國內商業銀行資本水平分析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規定,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截止2009年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情況,按照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分別列表說明。
表一:大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單位:%
報告年度
資本充足率
核心資本充足率
不良貸款比率
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
2005
11.28
9.01
8.34
62.93
2006
12.65
10.53
7.31
73.71
2007
13.36
10.58
6.82
101.03
2008
12.31
9.86
2.68
112.76
2009
11.45
8.83
1.77
149.55
數據來源:wind咨詢數據庫
注:大型商業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及交通銀行
表二: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單位:%
報告年度
資本充足率
核心資本充足率
不良貸款比率
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
2005
6.52
4.07
4.28
91.3
2006
7.31
4.77
3.44
106.58
2007
9.85
7.46
2.4
125.02
2008
10.53
7.27
1.28
168.75
2009
10.25
7.34
0.92
203.28
數據來源:wind咨詢數據庫
注:股份制商業銀行包括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
撥備覆蓋率=貸款損失減值準備金余額/不良貸款余額×100%
資本充足率=凈資本余額/風險加權資本余額
資本充足率是銀行資本金與加權風險資產的比率,是衡量銀行經營安全性和穩健性的重要指標,是維持銀行穩健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對中國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中國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我國自2004年3月開始執行《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以適應2007年資本充足率達標的要求。但隨著商業銀行資本規模不斷擴大,金融風險也隨之增大,為抵御風險而設的資本金卻沒有明顯的同步增加,資本現狀與業務發展呈明顯的背離狀況,資本充足率不足并且結構不合理。
《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問題的研究》(資本市場2010.2下)一文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現狀并指出了需要提高資本充足率的原因?!稖\析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現狀及其原因》(財經視點2009.9)一文針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總結了資本充足率偏低的原因。由相關數據和論文分析,觀察到當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但是仔細研究資本充足率指標背后的真實問題,兩者在資本金量和結構以及來源上都存在一些問題。針對不同性質的銀行,這些問題又各有其不同的表現。本文選取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各一家分別作為代表,具體分析它們近年來資本充足率的數據和資本充足率計算中所涉及的各類資本組成的變化,結合我國和國際上的標準,通過參考文獻、比較分析、個案研究、圖表分析探索其中的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建議。
二、理論
(一)資本充足率概念
資本充足率是指資本總額與加權風險資產總額的比例。其反映商業銀行在存款人和債權人的資產遭到損失之后,銀行能以自有資本承擔損失的程度。規定該項指標的目的在于抑制風險資產的過度膨脹,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債權人的利益,保證銀行等金融機構正常運營和發展。各國金融管理當局一般都有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監測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資本充足率的充足性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自有資本能夠抵御其涉險資產的風險,即當這些涉險資產的風險變為現實時,自有資本足以彌補由此產生的損失;二是對于自有資本的要求應當適度,如果過高會影響金融機構的業務開展及其資產的擴張。
《巴塞爾協議》規定,資本充足率以資本對風險加權資產的比率來衡量。 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資本-資本扣除項)/(風險加權資產+12.5倍的市場風險資本)。其中,資本包括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核心資本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和少數股權;附屬資本包括重估儲備、一般儲備、優先股、可轉換債券和長期次級債務。在計算資本總額時,應以商業銀行的核心資本加附屬資本再扣除以下部分:商譽;商業銀行對未并表金融機構的資本投資;商業銀行對非自用不動產和企業的資本投資。自2013年1月1日中國銀監會開始施行《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除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即巴塞爾協議Ⅲ中的普通股權益資本)要求為5%,高于巴塞爾協議Ⅲ0.5%,其余各項與巴塞爾協議Ⅲ保持一致。
三、工商銀行和中信銀行資本充足率現狀比較
中國工商銀行作為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自2005年股改以來資本充足率一直保持在監管水平以上,但在2008年資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之后又緩慢上升。中信集團公司在2005年底以發行企業債券形式提高中信銀行的資本金,使資本充足率達到8.18%,達到8%的監管要求。中信銀行于2007年在上海、香港兩地同日上市。此次融資上市使中信銀行的資本容量大增,特別就銀行的資本充足指標來看,核心資本量上升,但2007年8月-2009年底受金融危機影響資本充足率有所下降。2011年成功實現配股融資260億元之后,資本凈額顯著上升,即表現在公式的分子項的核心資本的數值增大,而分母項中貸款額仍按原先比例上升,兩項指標的變化最終導致中信銀行資本充足率處于上升變化。根據對中信銀行和工商銀行資本充足率變化的初步分析,我們發現兩者在變化趨勢和變化程度上也有不小的差異。對于兩個銀行的資本充足指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一)資本總量
如圖1所示,歷年來工商銀行資本凈額和核心資本凈額遠高于中信銀行,并且差距有擴大趨勢,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
從銀行業政策環境來看,銀行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與信譽影響著資本金的需要量。工商銀行等資產規模大的銀行在競爭中占有利地位,在同業、公眾、監管部門當中有較好的信譽,因而能獲得充足的資金來源。
從銀行內部資本管理來看,工商銀行自2005年開始應用經濟資本管理工具,包括計量、配置和評價3個主要環節,經濟資本指標包括經濟資本占用(EC)、經濟資本回報率(RAROC)、經濟增加值(EVA)等三類指標,應用領域包括信貸資源配置、經營計劃、費用分配、績效考核、限額管理、產品定價等。2008年制定資本管理制度及配套的經濟資本管理辦法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資本管理制度體系初步建立。同時根據風險偏好和業務發展情況,制定年度資本管理計劃,通過經濟資本配置體系,實現資本在各個風險領域、地區、產品之間的配置和動態監測,約束風險規模擴張,優化引導資源配置,實現資本回報和資本充足的各項目標。而中信銀行在這方面起步較晚,未來發展模式將從以規模主導轉向資本管理主導,從戰略高度重視銀行資本管理,并以此為核心推動銀行轉型。在具體實施方面,中信銀行將設定資本充足率警戒線,協調好資本在業務線之間和分支行之間的配置。
(二)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銀行獲取利潤的能力,盈利能力強可使銀行內部融資能力增強,可使銀行通過內部積累提高資本充足率。在信息不對稱時,銀行的高資本是其高收益可信性的一種信號顯示。高的資本充足率減少了監管部門的監管,降低監管干預帶來的成本。同時,由于高資本減少了銀行的風險障礙,這使得銀行可以進入某些更具營利性的項目,追求資產負債表內的高收益投資機會并大力發展表外業務。同時資本充足率的提高還帶來了股權監管的增加,這會對銀行管理者形成一種壓力,更好地監督管理并減少相應的成本和經營成本,以獲得較高的收益。
(三)資本結構
如圖2工行和中信的核心資本率始終高于4%的標準。中信于2007年上市,因而當年核心資本率顯著提高。2008年受經濟形勢影響和國家放寬信貸政策,兩者的核心資本率均下降。在2010年中信銀行進行了26億元的融資計劃,其核心資本充足率顯著上升。
(四)風險監管
從兩家銀行的客戶貸款及墊款總額走勢看來,工行和中信的貸款額都是逐年遞增的,即表現在資本充足率之中,分母項是遞增的,但是由圖4、圖5可見,工商的分母項遞增的速率明顯比中信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依靠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政府的支持下,工行有更嚴格的風險監管機制和力度,相比于股份制的中信銀行更有能力、有資本實現更多的客戶貸款及墊款額,從而形成了兩者資本充足率的差別。
四、改善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現狀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核心資本總量
工商和中信作為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代表,在核心資本總量對比時已突顯出了差距,對此可通過以下途徑解決:
1.增資擴股
吸引境內外資本加入,建立開放的股權結構,是國際上大銀行的共同特征。一是國內增資擴股。可以考慮增發內部職工股,提高銀行職工的忠誠度,向高端客戶以及與合作客戶發行股票,擴充銀行資本金的總規模,構建合理的股東結構,以便最大限度調動各方積極性。二是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在擴充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金的同時,引入國外投資者主要是為了借鑒他們先進的經營理念、經營機制、管理技術和管理體制,提高股份制商業銀行上市融資的成功率。作為國有商業銀行,國家控股保證了銀行在運行發展中的抗風險能力明顯強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時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相對穩定的盈利和分紅,使國有商業銀行能以更低的成本獲得一些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的注資。對于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在金融市場流動性相對充裕的時候,進行資本市場的融資也是一種有效增加核心資本的方式。但是在融資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市場的解釋能力,盡量避免對于二級市場股價的影響。同時在公司管理運作上要加強分紅,給予股東更高的回報率,這樣才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本。
2.優化收入結構
目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遠低于國有商業銀行,而國有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平均收入低于國際性大銀行的水平,故應高度重視發展中間業務,將盈利轉增核心資本。首先,要加快商業銀行經營戰略調整。商業銀行有必要對中間業務進行重新定位,切實轉變經營理念,調整經營戰略,把發展中間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新的效益增長點,真正確立中間業務作為三大業務支柱之一的戰略地位。其次,要大力開展對客戶增值服務業務。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產品具有收益性高、成本相對較低以及競爭對手短期難以仿效的優點,同時商業銀行還能通過對客戶實行增值服務,提高客戶對銀行的依賴感和忠誠度。就目前而言,股份制商業銀行對公司客戶應重點開展代客理財、財務顧問、項目融資等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產品,積極協助公司客戶制定理財方案,充當客戶的理財顧問;對個人客戶,可根據其財力狀況和具體要求,為客戶推薦全方位、多品種的金融服務,如可以將證券投資咨詢、外匯買賣、投資組合設計與存款、融資、信用卡、保管箱、結算等業務組合起來,為個人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
(二)改善資本結構
1.調險資產
股份制商業銀行應該通過調節資產結構,盡量減少風險資產來提高資本充足率??傎Y產中各風險資產的風險程度有高有低,對資本的求償權也各不相同,風險權重低的資產對資本的要求也低,而風險權重100%的資產,需要同等的資本金來保護。因此,要提高資本充足率,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就需要由高風險資產向低風險資產轉移。
2.增加抵押貸款的比重
貸款是銀行持有的變現力較差的資產,同時也是風險較大的資產。從貸款管理的要求看,銀行應為減少貸款風險而進行貸款組合,通過減少高風險貸款和相應增加低風險資產的辦法來減少風險資產總量。信貸的風險權重為100%,抵押貸款的風險權重為50%,減少信用貸款,增加抵押貸款的投資比重,降低高風險資產在資產總額中的比重,削減風險資產總量。
3.降低不良貸款率
目前大量的不良貸款是導致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資產較大的重要因素。不良貸款使風險資產增大,同時作為資本扣減項的呆賬貸款使增加資本的努力蒼白無力,阻礙最根本的資本充足率的提高。
4.實施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具有以下好處:一是銀行將信貸資產的風險通過證券化轉移給證券市場上具有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分散化解金融風險;二是銀行將缺乏流動性的長期信貸資產證券化,可以調整自身的資產負債狀況;三是銀行通過證券化融資,可以加快資產周轉,提高銀行獲利能力。信貸資產證券化,并重新分割為證券,進而轉賣給市場上的投資者。資產證券化可以把風險權重較高的貸款和其他資產轉化為現金,降低資產的風險水平和加權風險資產總額,從而降低對資本的要求,提高資本充足率。
5.改善資本結構
這方面國有商業銀行會由于其資本規模加大,調整周期和幅度相比股份制商業銀行有一定的劣勢。股份制商業銀行要把握經濟發展局勢,建立更高效快速的資本結構調節機制。同時國有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都要針對一些新的限制進行更加長遠的戰略部署,提前應對一些對于資本充足率調整的規定如巴塞爾協議Ⅲ,盡量避免突然性的調整資本結構。
(三)加強資本管理
1.不斷提高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
目前,我國銀行的內部評級方法和目前國際大銀行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故應結合實際數據,借鑒國際上比較成熟和完善的評級模型,真正建立起量化的內部評級模型,制定出符合國情、有效的內部評級方法。內部評級方法需要銀行擁有良好的計算機系統以幫助建立有效的內部風險管理控制體系,配備較高的知識含量,因此,應該努力提高風險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技巧,使之為合格的風險評估奠定人為因素基礎。
2.完善監管機制,提高監管水平
嚴格執行《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重視銀行風險監管并采取措施才能使我國銀行業的風險監管適應國際金融業風險管理發展和我國金融市場平穩發展的需要。監管的基本目標是構建各銀行規范經營、公平競爭、穩健發展的外部環境;建立起銀行有效的自我發展、自我控制合約束機制;分散銀行風險、保證充足的清償能力。
關鍵詞:巴塞爾協議Ⅲ 商業銀行 資本 影響 應對策略
針對2007-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的銀行資本約束機制的一系列缺陷,巴塞爾委員會于2010年正式了《巴塞爾協議Ⅲ》(以下簡稱“巴Ⅲ”),確立了銀行資本監管標桿和新高度;中國銀監會積極跟進巴Ⅲ的研究,并結合中國銀行業的實際情況,出臺了中國版巴塞爾協議Ⅲ(以下簡稱為“中國巴Ⅲ”),了解其主要變化,分析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并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對商業銀行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巴塞爾協議Ⅲ簡介
(一)國際巴塞爾協議Ⅲ
2007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給國際金融業帶來了嚴重損失,充分暴露出金融監管體系中的不足和缺陷,加強金融監管改革迫在眉睫。巴塞爾委員會自2009年起著手研究新一輪資本監管改革方案,2010年12月正式了巴Ⅲ。其重大創新:一是引入流動性監管,建立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資金比例,將資本監管由資產方擴展到資產負債表的所有要素。二是對系統性風險較大的業務以及機構提出更高的資本和流動性要求,從單家銀行的穩健性擴展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三是將逆周期因子引入資本和流動性監管框架,建立起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四是資本數量與質量并重,嚴格合格資本要求和提高資本充足標準。
巴Ⅲ大幅度甚至成倍提升了監管要求,超越了傳統的資本監管框架,從更加寬廣的視角理解風險,代表了全球銀行業監管強化的新趨向,被認為是最近 30 年來全球銀行業在監管方面進行的最大規模改革。
(二)中國版巴塞爾協議Ⅲ
1、出臺背景及意義
2004年,銀監會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舊辦法”),沿用了巴塞爾協議I的基本要求,并以此為核心,陸續了巴塞爾協議Ⅱ配套的一系列風險計量和管理指引,此后一直作為銀監會對商業銀行實行審慎監管的主要依據。為實現國內資本監管制度與國際標準在更高水平上接軌,并助推我國商業銀行全面提升經營管理水平,2010年以來,銀監會全面吸收巴塞爾協議Ⅱ和Ⅲ,并結合中國銀行業的實際情況,陸續出臺了《中國銀監會關于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銀監發[2011]44號)、《商業銀行杠桿率管理辦法》(中國銀監會令[2011]第3號)和《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管理辦法》(中國銀監會令[2011]第4號) 、《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中國銀監會令[2012]第1號,以下簡稱“新資本辦法”)、《中國銀監會關于實施過渡期安排相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12〕57號)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中國銀監會令[2014]第2號)等新的監管法規,被稱之為中國巴Ⅲ。
2、主要變化
與我國以往監管法規相比,中國巴Ⅲ主要變化如下:一是嚴格資本定義,提高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除明確了最低資本要求外,還提出了儲備資本要求和逆周期資本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以及針對特殊資產組合的特別資本要求和針對單家銀行的特定資本要求。二是建立杠桿率監管標準,防止單家銀行乃至銀行系統的過度杠桿化。三是擴大了資本覆蓋風險范圍, 不僅要求對信用、市場、操作等風險計提資本,也要求銀行評估集中度風險、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等剩余風險大小,并根據評估情況確定是否計提資本。四是調整信用風險權重法下各類資產的風險權重,提高風險敏感性。五是引入流動性風險資本監管,將資本監管由資產方擴展到資產負債表的所有要素。六是引入了巴Ⅲ中沒有的貸款撥備率指標,強化貸款損失準備監管。七是對商業銀行內部資本充足評估程序從嚴規定;八是針對不合格資本工具的退出等規定了單獨過渡期;并對新監管指標明確了過渡期內分年度資本充足率達標要求(如表1-1所示),但是對于某些指標的要求高于巴Ⅲ的標準,如表1-2所示。
表1-1 我國商業銀行過渡期內分年度資本充足率要求
[銀行
類別\&項目\&2013年底\&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2017年底\&2018年底\&系統重要性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6.5%\&6.9%\&7.3%\&7.7%\&8.1%\&8.5%\&一級資本充足率\&7.5%\&7.9%\&8.3%\&8.7%\&9.1%\&9.5%\&資本充足率\&9.5%\&9.9%\&10.3%\&10.7%\&11.1%\&11.5%\&其他
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5.5%\&5.9%\&6.3%\&6.7%\&7.1%\&7.5%\&一級資本充足率\&6.5%\&6.9%\&7.3%\&7.7%\&8.1%\&8.5%\&資本充足率\&8.5%\&8.9%\&9.3%\&9.7%\&10.1%\&10.5%\&]
數據來源:中國銀監會關于實施《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過渡期安排相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12〕57號)
(表1-2所示)
中國巴Ⅲ的實施給我國銀行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深入分析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并提出應對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北京農商銀行資本管理概況
北京農商銀行成立于2005年,目前注冊資本95.52億元,是國務院首家批準組建的省級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擁有694家覆蓋首都城鄉的營業機構,是首都銀行業中網點最多、分布最廣的金融機構。
(一)資本充足率穩步提升,但資本補充渠道有限
一是2005年到2012年,舊辦法下北京農商銀行資本凈額由44.65億元增加到306.37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7.22%,其中核心資本凈額由64.13億元增加到188.16億元;資本充足率由8.1%提升至15.12%,呈穩步提升態勢,如表2-1所示。二是作為非上市銀行,北京農商銀行除依靠內源性資本積累外,新資本辦法實施前,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主要有增資擴股、發行次級債和混合資本債等;新資本辦法實施后,目前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有增資擴股和發行合格的二級資本工具,而后者難度較大,資本補充渠道整體較窄。三是自2005年成立以來,北京農商銀行依靠未分配利潤留存和計提的超額貸款損失準備,共積累資本約160億元;在外源資本補充方面,分別通過發行次級債和實施增資擴股補充附屬資本51億元和核心資本44.77億元。
表2-1 2005年到2012年北京農商銀行資本充足率情況表 單位:億元
[項 目\&2012年\&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資本凈額\&306.37\&253.31 \&198.87 \&117.11 \&111.57\&70.39\&56.67\&44.65\&其中:核心資本凈額\&188.16\&162.09\&127.62\&78.42\&74.33\&70.29\&67.66\&64.13\&附屬資本\&125.22\&91.93 \&71.97 \&39.42 \&37.66\&0.21\&0\&0\&加權風險資產\&2026.43\&1703.45 \&1415.14 \&1056.9 \&1062.47\&845.76\&655.85\&549.84\&資本充足率\&15.12%\&14.87%\&14.05%\&11.08%\&10.5%\&8.32%\&8.64%\&8.1%\&核心資本充足率\&9.29%\&9.52%\&9.02%\&7.42%\&6.99%\&8.3%\&8.67%\&8.1%\&]
(二)初步搭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2009年,北京農商銀行參照國際通行準則,借鑒國內先進銀行的風險管理理念、體制架構及運行模式,初步搭建起全面風險管理組織體系;近幾年,繼續完善其框架建設,截至2012年末,形成了由董事會下風險管理委員會、高級管理層下全面風險管理委員會(全面風險管理委員會下信用風險管理委員會、市場風險管理委員會和操作風險管理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總行風險管理部、管轄支行全面風險管理委員會以及管轄支行風險管理部組成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構建了前臺經營、風控、后臺審計稽核監督相配合的“三道防線”。
(三)新資本協議實施取得階段性進展
2011 年初,北京農商銀行正式啟動新資本協議實施準備工作,以滿足監管要求及實現自身全面風險管理能力的逐步提升。一是成立新資本協議實施準備規劃小組,聘請普華永道咨詢公司就新資本協議實施進行差異性診斷的基礎上,制定了《北京農商銀行新資本協議實施準備規劃》,規劃內容全面涵蓋新資本協議三大支柱。二是深入研究論證規劃建議,并將其進一步整合和歸類。三是2011年完成數據倉庫規劃并啟動對公信貸管理系統(二期)、資產負債管理系統建設。四是截至2012年末,搭建了項目管理組織架構,明確了三大支柱建設的牽頭部門;順利投產對公信貸管理系統(二期)和資產負債管理系統;完善押品管理框架,穩步推進數據管控體系建設;著手啟動信用風險內部評級體系建設;積極參與農村銀行合作實施新資本協議。
(四)經濟資本管理理念初步滲透到績效考核體系中
從2010年起,北京農商銀行對總行部門實行分類考核,改進支行績效考評辦法,建立“以利潤貢獻為基礎”的分配體系,并將進一步建立健全績效考核體系,提高資本使用績效。
三、中國巴Ⅲ實施對北京農商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一)中國巴Ⅲ實施對北京農商銀行的影響
1、資本充足水平下降明顯,未來幾年存在較大缺口
一是受貸款損失準備計入條件變更、次級債合格認定標準變更以及風險覆蓋范圍擴大等影響,新資本辦法下2012年末北京農商銀行核心一級和一級資本充足率均降至8%左右,較舊辦法下下降約1.2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降至11%左右,較舊辦法下下降約4個百分點,下降顯著。二是根據北京農商行2005年到2012年核心資本增長情況、風險加權資產及信貸資產增長情況,并考慮利率市場化以及國家宏觀經濟環境對內源資本積累能力以及信貸規模的影響,按照10.5%的監管達標要求測算,在不考慮達標過渡期內北京農商銀行進行外源資本補充情況下,預計未來幾年其資本需求缺口約為60-70億元,缺口較大。
2、資本補充壓力顯著上升
一是資本充足率的提高和杠桿率指標的實施將制約北京農商銀行表內外資產的過快增長,從而影響利息和非利息收入;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的實施,迫使北京農商銀行持有更多收益低、流動性強的資產;監管新規中的撥備率指標將使北京農商銀行計提更多的一般風險準備;此外,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銀行業息差呈收窄趨勢, 同業之間競爭日益加劇,北京農商銀行地處北京,面對的競爭對手都是國內競爭力最強的商業銀行及其優秀營銷團隊,北京農商銀行明顯處于劣勢,這些必將削弱其內源性資本積累能力。二是新資本辦法實施后,在銀監會牽頭下,陸續推出了二級資本債券、資本性公司債和優先股,前兩者均為二級資本工具,后者為一級資本工具。其中,二級資本債券要求必須具有減記或轉股條款、資本性公司債僅面向正在申請上市或已上市的企業、優先股要求非上市企業必須為公眾公司且只能非公開定向發行,對于未上市的北京農商銀行來說,合格資本限定條件大幅降低了其資本融資操作空間??傮w看,北京農商銀行資本補充壓力較大。
3、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將被削弱
北京農商銀行作為肩負北京地區金融服務全覆蓋且網點最多的一家本地銀行,在肩負政策性使命的同時,應是市屬重點項目的主要支持力量,中國巴Ⅲ的實施對其資本規模增長所產生的沖擊將進一步影響其集中度指標,最終影響其服務本地實體經濟的能力。以2012年6月末為例,因新舊制度轉換,北京農商銀行資本凈額下降約51億元,導致單一集團客戶授信集中度和單一客戶貸款集中度分別上升約3.22和2.14個百分點,分別高出監管標準約1.79和1.16個百分點。在資本增長受限的情況下,僅有通過壓降授信規模使集中度指標達標,而授信規模的壓降實際上相當于削弱了北京農商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4、助推全面風險管理建設進程
一是新資本辦法規定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均計提資本占用,體現了資本約束機制的理念,這將進一步增強北京農商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意識。二是由于北京農商行風險管理基礎比較薄弱、風險計量技術水平不高、業務數據積累不足等,雖然搭建了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且新資本協議實施也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是距離中國巴Ⅲ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全面風險管理建設尤顯迫切。
5、促進深化經濟資本管理理念,助推改進績效考評體系
北京農商銀行已經在績效考核體系中初步融入了經濟資本管理理念,隨著中國巴Ⅲ對資本有限性和高成本性的強調以及監管部門對資本充足率監管力度的加強和股東對資本回報率的不斷提高,北京農商銀行在經營過程中不但要考慮資產擴張的速度、業務發展的規模和預期能帶來的收益,而且要充分考慮到由此而帶來的風險和資本占用情況,因此,中國巴Ⅲ的實施將促使北京農商銀行進一步深化經濟資本管理理念,并將其更好的應用到績效考評體系中。
(二)應對策略
面對中國巴Ⅲ實施所帶來的影響及挑戰,北京農商銀行應該高度重視,并積極采取相關措施,以增強資本集約化管理能力,盡早達到新規要求,為自身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具體應對策略建議如下:
1、從思想理念入手,提升全員風險管控和資本節約意識
一是中國巴Ⅲ的貫徹執行需要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作為風險管理比較薄弱的農商行,需要大力宣傳監管新規,不斷提高全體員工的風險管控理念,推動全員風險管理文化形成,確保監管新規的全面執行。二是商業銀行要想走出一條資本節約型的發展新路,應堅持“全員、全面、全過程”的原則,做到理念先行,從被動的風險規避向積極主動的風險經營轉變。因此,北京農商銀行應該先在銀行內部樹立起全員追求風險調整后的收益最大化的經營目標,為實現經濟資本管理鋪平道路。
2、調整經營戰略,增強內源性資本積累能力
一是積極調整信貸結構,注重發展具有較強議價能力的涉農、小微企業貸和個貸等低資本消耗、高收益業務;在穩步推進傳統業務的同時,提高中間業務的戰略地位,提升中間業務的利潤貢獻度,推進盈利模式轉型。二是積極優化財務結構,提升貸款損失準備可計入二級資本規模。三是通過控制成本支出、股東分紅等措施,提高內源資本留存率。
3、拓寬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提升資本實力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銀行業監管將逐步向混業監管轉變,其間將為銀行業經營轉型提供多種機遇,特別是對中小商業銀行而言,資本實力越強,機遇越多。作為非上市銀行,為解決北京農商銀行目前資本補充壓力問題,一是應積極推動股權融資,不僅可以解決其資本缺口問題、提升資本質量,而且還可以滿足業務發展需要。二是積極關注銀監會推出的二級資本工具,并結合自身實際和市場情況,在滿足監管要求的情況下,考慮適時發行。三是從長遠看,北京農商銀行應全面提升經營質態,強化內控建設,爭取盡早上市,以獲得資本性公司債和優先股發行資格,進一步拓寬資本補充路徑。通過多渠道補充資本,在資本實力得到增強的同時,也提升了其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并為自身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和潛力需要夯實基礎。
4、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全面風險管理,提升風險管理及計量水平
全面風險管理是一種可以有效整合各種風險管理的綜合性風險管理方法,隨著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日益提高,建立以“資本管理”為核心的全面風險管理模式己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改革的新標準。雖然北京農商銀行在全面風險管理上取得了初步進展,但是與監管新規要求相距甚遠,為了更好地實施中國巴Ⅲ,提升自身風險管理和計量水平,應該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全面風險管理。一是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加強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與操作風險、聲譽風險等各類風險管理,并高度關注各類風險之間的聯動性和相關性,以實現對所有實質性風險的有效管理,確保所面臨的風險類型實現全部范圍的覆蓋。二是建立涵蓋風險識別、計量、監測、處置及補償等在內的一整套全面的風險管理流程體系, 實現對所有機構、所有人員、所有業務、所有過程、所有種類風險的管理。三是加快推進風險計量模型建設,實現對主要風險的準確計量,不僅可以更合理的估計自身風險狀況、計提更合理的資本,還是實施資本精細化管理的基礎。四是充分執行審計委員會及其下設內部審計部門的審職能,建立真正有效的風險管理監督機制。五是引進精通風險理論和風險計量技術的專業人才, 以滿足自身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運作機制的要求。
5、加強數據信息系統建設,為風險計量夯實基礎
信用風險內部評級法,市場風險內部模型法以及操作風險高級計量法運用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缺乏完備的數據庫以及信息系統的落后嚴重阻礙了中國銀行業對先進風險計量方法與技術的運用,北京農商銀行當然也不例外。雖然近幾年北京農商行在數據庫建設和系統建設上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仍遠遠不夠,因此,為了盡早實現風險計量精細化,北京農商銀行應該全面加強數據管理工作,提升數據質量,并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投入,開發更有效的管理系統。
6、拓寬經濟資本應用領域,提高資本使用績效
北京農商銀行目前僅在績效考核體系中引入了經濟資本的理念,且比較初級,這還遠遠不夠。隨著風險計量技術的提升,北京農商銀行應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資本預算機制,加強資本統籌管理,拓寬經濟資本應用領域,提高資本使用效率。除更深層次的建立以風險調整資本回報率、經濟附加值為核心的資本考核體系外,還應嘗試將經濟資本指標逐步應用于經營費用分配、人力費用分配等方面,控制全年營業費用列支額度;并將產品和客戶的經濟增加值、經濟資本回報率作為信貸評估、授信、審批的重要指標和決策依據,加強對信貸業務風險及回報的平衡分析;還可以將資本回報率引入定價管理,根據實際承擔的風險和資本占用情況合理定價產品,以確保合理的收益和資本回報。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業協會編著,解讀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
[2]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翻譯,《第三版巴塞爾協議》[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3]楊婧媛.巴塞爾協議下中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管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1
[4]張相賢.銀行業監管新規定對中小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商業時代,2012
[5]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
[6]邢.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實施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分析[J].投資理財,2013
[7]北京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05-2012年各年年報。
[8]中國債券信息網.北京農商銀行發行2012年次級債公告相關材料,2012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以利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促使銀行擴大資產規模,以獲取更多利潤。在這個過程中銀行迅速的擴張了資產規模,也消耗了大量資本,造成資本充足水平持續下降,形成了融資-增長-再融資的局面。銀行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依賴資本效率的持續提高,本文主要闡述風險加權資產收益率和資本充足率之間的關系,進而推導出其與資本效率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
資本效率;風險加權資產收益率;核心資本充足率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以利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促使銀行擴大資產規模,以獲取更多利潤。在這個過程中銀行迅速的擴張了資產規模,也消耗了大量資本,造成資本充足水平持續下降,形成了融資-增長-再融資的局面。銀行持續、集中的融資對資本市場也形成了沖擊,加大了資本籌集的難度、提高了融資成本,不利于銀行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根據2011年5月3日銀監會的《中國銀監會關于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8月12日,銀監會起草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將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分別提升至8.5%和10.5%。隨著監管的日趨嚴格,商業銀行僅僅依靠資產規模擴張來賺取利潤增長的方式難以為繼,應逐漸從依靠規模增長紅利而轉向依靠效率增長紅利,從資本充足的角度來看,則是要從資產的擴張式增長逐步轉向資本效率的提高式增長。
對于資本效率的衡量,筆者引入風險加權資產收益率(RORWA)這個指標。從對RORWA和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關系的分析中,筆者發現,RORWA這個指標和風險加權資產的增速一起決定了銀行是否可以實現內生式增長,具體推導過程如下:
以T1CAR表示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用T1CAR0和T1CAR1來表示當期和下一期的核心資本充足率;T1CAP表示核心資本凈額,RWA表示風險加權資產, g表示風險加權資產增速,D表示現金分紅率 ,僅考慮利潤變動對核心資本充足率的影響,可以得到(公式1):
從公式結果可以看出,核心資本充足率與RORWA存在正向關系,而和風險加權資產增速、現金分紅率存在著負向關系。假定期初核心資本充足率(T1CAR0)和現金分紅率(D)不變,那么T1CAR0/(1-D)可以理解為常數M,那么要實現資本的內生式增長,即T1CAR1>T1CAR0,需滿足RORWA>2Mg/(2+g)。
因此,風險加權資產收益率、分紅率、資產增速一起決定銀行是否能達到不依靠外部融資而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下降在一定的分紅率、一定的資產增速下,風險加權資產收益率需要保持在一個特定的水平上才能保證銀行能夠做到資本的內生式補充。對商業銀行來說,提高資本效率的核心在于如何提高風險加權資產收益率。
【參考文獻】
[1]陳德勝、姚偉峰、馮宗憲.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和經濟資本收益率管理研究[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l).
[2]姜波.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3]陳德勝,雷家肅,馮宗憲.資本管理及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對策建議[J].管理現代化,2006,(1):53-56.
[4]白潭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5]徐妍妍.對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中旬刊),2006,(11):78-79.
關鍵詞:資本監管;貸款規模;信貸擴張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11)05-0060-05
一、引言
本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西方各國開始反思現有的金融監管制度。其中,改革現有的資本監管制度,補充杠桿率監管,完善資本監管體系,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2009年2月和9月,巴塞爾委員會先后公布了銀行監管改革的總體戰略和框架性文件,2009年12月了《增強銀行體系穩健性》和《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和監測的國際框架》(征求意見稿),標志著全球主要經濟體就銀行監管改革達成重要共識。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我國銀行業受本輪金融危機的影響較小,盡管如此,監管當局依然高度關注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產生的影響,出臺了多個文件不斷補充和完善現有資本監管體系。
我國的資本監管制度最早始于1995年,1995年開始實施的《商業銀行法》統一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計算方法與資本計提辦法,首次規定商業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然而由于資本監管的后續管理辦法沒有制定,加之我國商業銀行的歷史包袱問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最低資本要求并沒有得到嚴格執行,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2004年銀監會《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出臺?,F有的研究發現,1995-2003年間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的風險行為與借貸行為沒有顯著的約束作用,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學術界把這一時期稱之為資本“軟約束”時期(趙錫軍、王勝邦,2007)。2004年3月,中國銀監會在巴塞爾新、舊兩個資本協議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銀行業的實踐,制定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該辦法規定商業銀行在2007年1月1日之前必須滿足8%的最低資本要求,對于未達標銀行,銀監會給予一定的緩沖期,緩沖期后依舊沒有達標的銀行,將對其制定更嚴格的監管制度,如限制業務擴張、調整管理層、直至撤銷銀行營業資格等。相比1995年《商業銀行法》的相關規定,2004年的資本監管制度更為嚴格,對不同資本水平的銀行制定了差異化的監管政策,未達標銀行將受到更多限制。因此,我國嚴格意義上的資本監管制度始于2004年。
二、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現狀
自2004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實施之后,各銀行紛紛制定了資本補充計劃來應對監管要求,銀行的資本水平大幅度提高,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根據中國銀監會2009年的統計年報顯示,截至2009年12月份末,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達標的銀行已有239家,比年初增加35家;達標銀行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100%。為了細分每一類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變動情況,本文依據監管當局的銀行分類方法,將所有商業銀行分為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與農村商業銀行四類。根據四類商業銀行1998-2009年年報披露的數據。繪制了各類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趨勢圖,見圖1。
總體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變動以2004年為拐點,呈“V”字型變動趨勢。2004年之前資本充足率不斷下降,到2000年所有商業銀行的加權資本充足率最低,僅為6.27%。2004年資本監管制度實施之后,資本充足率開始回升,到2009年底商業銀行的加權資本充足率達到了11.77%。資本充足率的提升可以增強商業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此外,從圖中可知,1998-2009年間不同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變動趨勢有一定的差異。從1999年開始,國有商業銀行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革,國家成立專門的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了四大商業銀行的壞賬,對商業銀行增資擴股,補充資本金,啟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引入戰略投資者提升銀行管理水平等,從改革的效果來看,這些措施顯著提高了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水平,銀行的風險抵抗能力有所提升。到2009年底,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了13.06、9.41、13.43、10.17,資本質量不斷提高。而同時期沒有開展改革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在2004年下降較快,2004年《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開始實施之后,兩類銀行分別制定了資本補充計劃,資本充足率開始不斷上升,到2008年底,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加權資本充足率為11.06%,而城市商業銀行2009年底的加權資本充足率達到了13.86%,是所有銀行中資本充足率最高的一類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由于成立較晚,沒有歷史包袱,資本充足率一直在高位運行。
三、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影響及原因分析
衡量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指標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絕對指標,使用本會計年度商業銀行各類貸款余額作為貸款規模的衡量指標;第二種是相對指標,使用貸款余額與銀行總資產的比例作為衡量指標。絕對指標較為直觀,使用貸款余額可以對銀行規模進行縱向比較,但是它無法解決不同銀行間的橫向比較問題。鑒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我們使用了相對指標比較資本監管制度對不同銀行的影響。對我國商業銀行而言,信貸資產是其最重要的資產,各銀行將一半以上的資產運用到信貸資產中去。信貸資產帶來的利息收入,是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國商業銀行對信貸資產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銀行貸款占比的變動,實質上是商業銀行的資產配置行為的結果。通過對貸款占比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商業銀行資產結構的變動趨勢。
使用我國商業銀行1999-2009年貸款規模的數據,本文繪制了我國各類銀行的貸款占比變動情況,具體結果見圖2。總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貸款比例以2004年為拐點呈倒“V”形狀變動。2004年之前所有商業銀行的簡均貸款占比不斷提高,到2004年達到最高值60.98%,2004年之后所有銀行的貸款占比不斷下降,銀行將資產更多地配置到非信貸資產中去,這說明,資本監管制度對銀行的資產配置行為產生了較強的約束作用,資本管制實施之后,銀行貸款的相對規模下降。
分銀行類型來看,不同類型的銀行貸款占比有一定的差異。國有商業銀行一直致力于資產的多元化配置以降低貸款集中度風險,改變以往單純依賴貸款的經營思路。從圖中結果來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占比一直呈下降趨勢,其貸款占總資產的比重從1999
年的60.34%下降到2009年底的50.56%,下降了9.78個百分點,下降幅度較大。而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城市及農村商業銀行等中小銀行的貸款占比變動與國有商業銀行不同,基本呈倒“V”形變動。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變動幅度最大,結果顯示,2004年底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貸款占比達到63.68%,是所有商業銀行中最高的。
資本監管制度對貸款規模的影響主要通過風險加權系數來實現。在2004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中,銀監會依據商業銀行資產的風險大小,對不同類型的資產制定了不同的風險加權系數。高風險資產被賦予了更高的風險加權系數。要求計提更多的資本。相比而言,信貸資產的風險較高,根據2004年辦法的規定,除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加權系數為50%之外,公司貸款和其他個人貸款的風險加權系數均為100%,是所有資產構成中比例最高的。因此,資本監管制度實施之后,資本水平成為了影響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行為的重要因素。在資本監管的壓力下,各銀行的貸款規模普遍下降。
四、資本監管對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影響及原因
資本監管制度不僅影響了商業銀行貸款的相對規模,還可以約束銀行信貸擴張的速度。為研究資本監管制度對信貸擴張的影響,本文使用貸款的增長率作為銀行信貸擴張的衡量指標。在數值上,貸款增長率等于本期貸款余額減去上期貸款余額,再除以上期貸款余額的比例。
(一)我國銀行類金融機構信貸擴張的趨勢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及銀監會的統計數據,本文總結了1999-2009年全國銀行類金融機構存貸款增長率的變動情況。具體結果可見表1。
表1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我國銀行類金融機構的存貸款余額不斷上升,1999年底,全國銀行類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0.88萬億元與9.37萬億元,到2009年底,這一數字分別達到了61.2萬億元與42.56萬億元,2009年存貸款余額是1999年的5.63倍、4.53倍,增長幅度較大。從增長速度來看,2000-2009年間,存款增長率與貸款增長率基本保持一致,在此期間,貸款增長率隨資本管制政策出現一定的波動,在資本管制之前,貸款增長率不斷上升,到2003年底貸款增長率達到了21.46%,資本管制實施后,我國銀行類金融機構貸款增速呈現出先降后增的趨勢。2004年資本充足管制正式實施,從數據來看,2004年銀行類金融機構貸款增速僅為11.07%,較2003年下降了10.39個百分點,信貸擴張速度明顯下降,此后我國商業銀行減緩了貸款增速,2005年貸款增速僅為9.69%。從2006年開始,貸款增速開始穩步上漲,到2009年底,全國銀行類金融機構貸款增速達到了32.94%。
總體來看,資本監管制度實施之后,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速度普遍下降,資本管制約束了銀行的信貸供給能力。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可以從貸款的供給與需求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首先,從貸款供給的角度來看,資本管制后,發放貸款要消耗更多的銀行資本,為了滿足最低資本要求,商業銀行可以通過政府注資、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融資、發行次級債券、利潤留存等方式不斷補充資本。但是由于我國多數城市及農村商業銀行規模較小、且大都沒有上市,主要通過利潤留存的方式補充資本,渠道較為狹隘,依賴外部融資補充資本尚面臨較大困難,因此資本補充并非商業銀行應對資本監管的首要對策。而加強對現有資本的管理,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才是商業銀行應對資本監管的首要對策。資本監管制度加速了商業銀行調整資產結構、推進業務轉型的進程,鑒于貸款對資本的消耗程度較大,商業銀行會加速業務多元化的進程,通過金融創新及中間業務的發展,不斷降低對貸款利息收入的依賴,轉而尋求對低資本消耗或零資本消耗的資產業務。因此。銀行主動降低了信貸資產的擴張速度。
其次,從貸款需求的角度來看,資本監管制度的實施為商業銀行積極監督借款人的行為提供了正向激勵。資本充足管制實施之后,資本成為了商業銀行尤為稀缺的資源。為減少不良貸款對資本的消耗,銀行會加強對借款人投資行為的監督,降低道德風險。Kopecky and VanHoose(2006)的“監督成本”假說認為,由于銀行與借款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銀行面臨借款人冒險行為的道德風險。銀行可以監督借款人行為以降低風險水平,但這一監督行為存在一定的成本。存在資本管制的情況下,銀行為了避免企業的過度冒險而對其風險產生不利影響,會積極監督企業行為,但監督成本的存在會提高貸款利率,這會抑制一部分貸款需求,貸款增速下降。
(二)資本水平對銀行信貸擴張的影響
資本監管制度實施之后,商業銀行自身的資本充足水平對信貸擴張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由于信貸資產對資本的消耗較多,因此,商業銀行會根據自身的資本水平選擇信貸擴張的速度。一般而言,資本水平較高的銀行面臨的資本監管壓力較小,信貸擴張的速度也較高;資本水平較低的銀行面臨的資本監管壓力較大,為滿足最低資本要求,這類銀行會降低信貸擴張的速度。
為了比較不同資本水平銀行信貸擴張的差異,本文依據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高低,將所有銀行依次分為資本充足銀行、資本受約束銀行與資本不足銀行三類,分別比較2004-2009年間三類銀行在貸款增長率方面的差異。其中,資本充足銀行是指資本充足率高于10%的銀行,資本受約束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在8%-10%之間,而資本不足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低于8%。除此之外,對相同資本水平的銀行,本文還比較了國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城市、農村商業銀行在貸款增長率方面的差異性,具體結果可見表2。
表2結果表明,最低資本要求實施以來。資本充足率對銀行貸款增長率開始發揮約束作用,表中除2004年之外,其他各年度資本不足銀行的貸款增長率均低于資本受約束銀行及資本充足銀行,以2009為例,資本不足銀行的平均貸款增長率為23.13%,而同期資本充足銀行的貸款增長率為37.36%,比前者多出14.23個百分點,隨著資本管制的實施,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速體現出較強的資本差異。銀行規模方面,表2統計數據發現,同樣是資本充足銀行,國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長率要高出城市及農村商業銀行5-10個百分點,體現出一定的規模優勢。但是這一規模優勢對于資本受約束銀行及資本不足銀行則不適用。
本文認為這種規模差異,主要是由銀行的融資約束水平引起的。一般而言,銀行要滿足監管當局的資本充足率要求,一是不斷補充資本,二是降低資本消耗多的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而銀行的融資約束主要作用于第一種――補充資本。在我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渠道進行:利潤轉增、上市融資、政府注資、發行次級債、發行混合資本債、發行可轉換公司債等。在這些補充渠道中,利潤轉增、上市融資、政府注資三者主要是核心資本的補充渠道,而發
行次級債、發行混合資本債、發行可轉換公司債等主要是附屬資本的補充渠道。根據銀監會2008年年報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主要商業銀行資本補充來源分布中,政府注資的比重最高,達到了31%,其余依次是利潤轉增23%,發行次級債17%、上市融資9%。我們注意到,在這些補充資本渠道中,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主要依靠政府注資、次級債與上市融資作為補充渠道,而我國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與農村商業銀行都沒有上市、很難獲得政府注資、規模偏小又將其隔離在發行次級債門外,因此,城市商業銀行與農村商業銀行主要依賴利潤轉增來補充資本。利潤轉增補充資本與發行次級債、上市融資、再融資相比,一是期限較長,二是額度有限,因此通過利潤轉增補充資本的商業銀行對資本監管的反應較慢、一旦其資本水平臨近或低于最低資本要求,其不能短時間內迅速補充資本,在這種情況之下,商業銀行只能通過調整資產結構,降低風險資產的比例來滿足資本監管要求,貸款占比會下降,因此資本水平對城市及農村商業銀行的貸款占比具有較強的約束作用,資本充足率較低或者資本不足的銀行其貸款占比會顯著下降。相比之下。國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受到的融資約束較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補充資本,因此,資本水平對國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貸款占比約束作用較弱。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使用我國175家商業銀行1998-2009年間的貸款數據,分析了資本監管制度對銀行貸款的影響,并結合理論與實際總結了相關原因。本文發現,自監管當局實施更為嚴厲的資本充足率管制政策之后,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減少、信貸擴張速度有所下降,資本管制對信貸擴張的約束作用開始顯現。在我國,貸款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生息資產,一直占據商業銀行資產份額的半壁江山。貸款利息收入也是多數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在這一制度背景下,由于最低資本要求的實施,商業銀行減緩了信貸擴張的速度。本文認為這會對商業銀行自身產生以下影響。
首先,資本監管為銀行加強對貸款的監督與管理提供了正向激勵。資本監管制度實施之后,對商業銀行而言,資本成為了尤為稀缺的資源,為了滿足最低資本要求,商業銀行通過政府注資、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融資、發行次級債券、利潤留存等方式不斷補充資本。由于我國多數中小型商業銀行面臨較大的融資約束,資本補充的渠道較為狹隘,因此資本補充并非商業銀行應對資本監管的首要對策。而加強對現有資本的管理,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才是商業銀行應對資本監管的首要對策。根據現行的資本計提辦法,加強對貸款的風險管理是銀行資本管理的重點,由于商業銀行核銷不良貸款需要動用自有資本存量,因此,資本管制后,商業銀行會加強對貸款的監督與管理,降低不良貸款率。
關鍵詞: 宏觀審慎;資本監管;資產管理
一、引言
2013年以來,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更加嚴峻:《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新辦法”)的出臺使銀行資產管理難度增加;治理銀行收費給中間業務收入增長帶來壓力;對以非標投資理財產品為主的影子銀行業務監管加強,使銀行原有的資產管理業務模式難以為繼。與此同時,拓展盈利渠道、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更加注重資產配置效率,已經成為了行業的普遍共識。然而,銀行間流動性危機事件暴露出我國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系統依然存在脆弱性。資本作為吸收風險的工具,其對宏觀層面的維穩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水平。銀行通過做大同業業務、發行金融工具和一系列金融創新手段進行輕資本占用的高風險監管套利行為,不利于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本文在宏觀審慎監管框架的基礎上,針對我國銀行業資產管理現狀,分析了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為進一步完善銀行資產管理提出政策建議。
二、《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的資本管理框架
(一)新辦法主要內容及其變化
2013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新辦法構建了以巴塞爾Ⅲ為基本框架的資本充足監管體系,新辦法嚴格確定了資本定義;擴大了風險資產的資本覆蓋范圍;并根據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需要,在風險權重方面進行了重新調整。相較于《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1],新辦法具體的變動情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辦法將資本監管要求分為四個層次,在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的基礎上,細化要求了儲備資本要求和逆周期資本要求,對于系統重要性銀行還進行了1%的附加資本要求。
第二,新辦法為了鼓勵商業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對于特定領域的資本風險權重進行了調整。對同業債券的風險權重增加比重,下調個人貸款及小微企業等項目的風險權重。
第三,建立了一套比較嚴厲的資本監管體系。新辦法采用三方并立監管方、投資方、銀行自身)的監管體系,建立起監督檢查、外部市場監督制衡和銀行內部督查監管的資本充足評估機制。
(二)新辦法對商業銀行資本管理方式的影響
1發展輕資本占用的業務比重。國內銀行受到了更強的資本約束,需要在資產業務結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一些靠信貸規模高速增長的業務模式將會受到考驗。一些合規合法的創新,如提升不利用或少利用資本的中間業務在盈利中的比重,將成為銀行重點發展的方向。
2對銀行資本管理的量化操作層面要求更加細致化。新辦法要求國內商業銀行按照新辦法深化資本量化管理,開發高級計量工具,將內部風險評級體系、內部資本充足評估程序進行完善健全,實現風險及其資本的細致化管理。
3按照宏觀結構調整的需求,改變某些領域資產配置的權重。為了鼓勵資金更好的支持實體經濟結構調整,新辦法下調了譬如個人貸款和小微貸款等風險權重。然而,風險權重的下調不代表風險的降低和直接收益的增加,如果監管層面的要求與實體經濟的供求局面不吻合,商業銀行的資金投放就會采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方式最終投向一些低風險權重而高風險的領域中去。
三、宏觀審慎資本監管框架下我國銀行業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監管者與被監管者存在目標的不一致性
次貸危機后,作為宏觀審慎監管措施之一,“逆周期資本緩沖”機制被引入巴塞爾III,旨在緩解信貸親周期效應對宏觀經濟波動產生的負面影響[2]。
然而,巴塞爾協議III的資本管理辦法,究其本質而言只是一個平均監管標準。許多銀行在實際運營中建立了自身內部的資本模型如RAPM、RAROC等基于資產波動概念上的資本模型),并運用各種金融創新工具進行監管資本套利,導致資產負債表內外積聚了大量的風險。因此,監管當局的宏觀審慎視角與銀行在運營過程中的微觀審慎視角存在目標的不一致性。
(二)被監管者缺乏宏觀審慎的動力
新辦法作為一部中國版的資本監管法規,在保持與國際標準巴塞爾Ⅲ)主要規則一致的基本前提下,更加注重與中國銀行體系實際情況相結合。新辦法對以經濟資本管理為主的模式提出了否定,對商業銀行在資本管理的確切性、綜合性和長期性方面都做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然而對于國內商業銀行來說,建立全面量化的風險管理體系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此外,以下幾方面因素影響也會導致銀行自身在資本管理的過程中缺乏宏觀審慎的視角:
1國家聲譽的“隱性擔保”
在十幾年來國有銀行體系的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國家無形資本一時難以退出,因此必須進行金融控制,而金融控制又轉化為國家單方面對風險的承擔,國有銀行市場化與國家金融控制的此種膠著狀態,使得作為策動者的國家被一步步牽入試圖兼顧金融控制和市場化雙重目標的兩難困局[3]。眼下,我國尚未構建無形資本的替代性制度安排如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國家聲譽對銀行經營的“隱性擔?!庇^念根深蒂固,因此商業銀行有動機僅僅局限于微觀審慎的角度進行資本配置。
2既有的資產配置結構難以按照新規及時調整優化
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十幾年內,我國宏觀政策的調控普遍是通過交替使用“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的工具來實現經濟增長或解決通貨膨脹等問題。這一頻繁的政策操作后果導致銀行資金最終集中投向政府主導的產業中去。加上商業銀行對政策的預期存在慣性,其資本配置一時難以迅速調整和優化,譬如平臺貸款的退出和一些對產能過剩行業貸款的處理等,都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3新資本管理辦法存在監管套利的空間
從監管方與銀行方面相互博弈的角度看,銀行作為第一線經營主體,對實體經濟的變化十分敏感,而這些變化傳遞到監管當局過程中必然經過一定的時滯。更何況,簡單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指標體系往往不能及時涵蓋與特定風險相掛鉤的資本要求,銀行通過資本工具的創新可以進行監管套利。銀行作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體,在與政策制定方的博弈過程中,有動機偏離監管層面的資本安排,而根據自身判斷進行資本配置,獲得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