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7: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土木建筑系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工科 畢業論文(設計) 指導方法
工程學或工學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原理來解決問題。工科是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的原理,結合生產實踐所積累的技術經驗而發展起來的學科,代表性學科有土建類、水利類、電工類、電子信息類、熱能核能類、化工制藥類等等。工科的培養目標是在相應的工程領域從事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原材料的選擇研究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主要是培養以實際應用能力為主的工作人員。
我國每年大學本科學生中,工科類學生占相當大的比例。以武漢大學為例,全校五個學部每年共招生約7650人,其中工學部招生約1640人(水利水電學院約390人,電氣工程學院340人,動力與機械學院約460人,城市設計學院約150人,土木建筑工程學院約300人),約占本科總招生人數的22%。這些學生畢業后將進入社會的各行各業,成為教學、科研和工程建設的中堅力量,本科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將是人生的一大轉折,而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也是他們四年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升華,是他們踏入人生的重要里程。作為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教師,如何使得學生在短短半年時間內盡可能將本科期間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同時使得他們的個人能力得到提高,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難題,尤其對于工科類本科畢業生,學生的應用知識能力尤其重要。總得來說,對于工科類學生,通過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過程使得他們能夠“學以致用”。
一、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特點
以2012級武漢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巖土與道橋系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為例,全系采取公布選題,雙向選擇的模式,全系20名指導教師提供了89個畢業論文(設計)題目供59名本科畢業生自由選擇,最終同學們選擇了其中的41個課題(如表1所示)。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學生所選擇的41項課題中,有10項為畢業論文,占總課題的24%;另外31項均為畢業設計,占總課題的76%。學生所選課題中,教授指導課題22項,副教授指導課題17項,講師指導課題2項。學生所選擇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均來源于真實的工程,且都是應用類課題。可見,工科類學生在進行畢業選題時,傾向于選擇應用性較強的課題,且傾向于選擇知名度較高的教授、副教授作為自己的指導教師,學生對于畢業設計(論文)選擇的傾向性受當前就業形勢的影響很大。
二、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工科是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的學科,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大學期間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升華,是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最佳鍛煉機會。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目前高校工科畢業論文(設計)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主要概況為以下三個方面:
1.學校硬件及管理方面
工科是以實踐應用為主的學科,大學本科期間學生大多數以課程學習為主,要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就需要進行相關的試驗及工程實踐。然而,目前許多工科院校試驗條件有限,尚不能滿足所有本科畢業生的應用要求,因而造成許多畢業生的本科論文(設計)都是“紙上談兵”。另一方面,目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管理相對松散,各高校雖然都制定有相關的畢業論文(設計)考核標準,但在具體實施方面缺乏執行力度,很難做到從立題、選題、開題、中后期檢查、評閱、答辯全過程的監督管理,以至于到最后很多都是“能過且過”,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很難保證,學生也無法起到真正的鍛煉作用。
2.學生的態度和執行力度方面
當前工科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學生的學習過程往往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也是如此,前面分析中已經看出,學生選題傾向于應用性強的課題,同時也熱衷于選擇知名度較高的教授或副教授作為自己的指導老師,大多數學生希望藉此為自己接下來找工作或者讀研能夠提供幫助。而且,在大學四年級下學期這半年時間里,大多數學生開始為自己的工作奔波,投入畢業論文(設計)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許多學生都是集中在答辯前一個月甚至一周才開始真正投入寫作,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3.教師的指導方法和重視程度方面
目前高校教師普遍肩負著教學和科研兩方面的任務,工作量較大,因而往往希望能夠在指導學生的同時能夠對自己的科研任務有所幫助,而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由于時間短,而且學生也處于鍛煉階段,對教師的研究工作不僅起不到幫助,反而會占用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就使得許多教師對待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不夠重視和認真,選題也沒有考慮本科生實際的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在指導時間和方法上投入不夠,學生往往處于“放羊”的狀態,到最后答辯時也就應付著畢業了,如此以來,后面的學生也會覺得畢業論文(設計)就是這種水平,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學生無法通過畢業論文(設計)起到真正的鍛煉和提高,錯失了踏入社會前最好的一次自我提高的機會。
三、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方法探討
考慮目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工科類本科畢業生選題特點和實際情況,要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使學生真正能夠“學以致用”,工科類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工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時間層面上,由于目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都是安排在第8個學期,與畢業生考研或求職沖突,可以考慮將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分解進行,即在第7個學期或者更早的第6個學期就開始安排畢業生的選題工作,這樣一方面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考慮選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指導教師也能夠有較為充足的時間來與學生交流。
2.在選題安排層面上,指導教師應該盡可能的結合自己所承擔的科研項目進行立題,同時盡可能安排學生到現場考察參觀,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學有所用。所立選題也應該充分考慮本科生的知識結構,以能夠系統的鞏固所學專業知識為主。
3.在指導模式方面,可以考慮多個指導教師形成團隊的模式,這樣有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也可以彌補指導教師時間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考慮讓指導教師的在讀研究生作為助教,一同輔導本科生。
4.在畢業論文(設計)考核方面,應該提出明確具體的考核指標,不僅要考核學生,同時也要考核相應的指導教師??己酥笜艘矐摲峙涞狡綍r的指導工作中,不能僅僅以畢業答辯為準,同時適當加大優秀畢業論文(設計)的獎勵力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 結論和建議
工學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的原理來解決問題的一門學科,該學科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的目的也應該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主,使他們能夠“學以致用”。通過對武漢大學2012年巖土與道橋系本科畢業生選題分析,發現畢業生選題受就業形勢影響很大,同時對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的分析發現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探索和改進。結合本人自己的教學經歷,分別從時間層面、選題安排層面、指導模式層面以及考核標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進方法和建議,希望對工科類學生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工作有所幫助,使每一位畢業生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 姜遠平,劉少雪. 從工科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看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復旦教育論壇,2004.
[2] 高明生.工科本科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
安全學科自20世紀50年代建立本科專業發展至今,國內眾多學者就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了廣泛交流和深入研究。當前關于該專業的培養模式主要存在兩種觀點,即培養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養行業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畢業生掌握適用于各個行業的通用安全科學理論和實務處理方法,以適應大社會的需求;后者僅要求學生掌握某個特定行業領域的安全科技知識。鑒于歷史原因,安全工程專業大多設置在能源礦業、石油化工、交通運輸、土木建筑等專業特色鮮明的工科類院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少數文科類高校也有開辦此專業。由于當前國內安全生產現狀的嚴峻性及國家對安全工作的重視,全國現有130余所高校開辦了安全工程本科專業,該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培養模式上主要采取傳統的教學理念,課程教學只注重相應課程知識點的講解,未考慮該門課程在整個專業培養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多門課程之間存在教學內容的重復,如安全系統工程、安全評價、安全學原理三門課程的部分內容;多采取大班制生產實習方式,局限于認知層面的觀摩與參觀;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弱,普遍反映所學知識“泛”而不“精”。再者,現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為家庭的獨生子女,個性較強,團隊協作能力欠缺。培養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采取系統化的教學模式。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有必要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強該專業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以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安全類應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學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與專業培養模式息息相關,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安全工程高素質人才的關鍵。在此,我院擬結合安全工程專業的自身特點,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核心,以未來職業規劃為導向,基于CDIO理念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形成一、二、三級課程群。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見圖2。其中,一級項目為安全工程導論課(安全科學發展動態)及畢業論文(設計),學生能夠從中受到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的系統訓練。二級項目由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專業特色課程等組成,專業類課程又可以進一步歸類為安全管理類、安全技術類;各門課程之間相互聯系,針對具體課程開設課程設計;三大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旨在促進安全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的融會貫通。二級項目主要以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實踐、創新、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項目。三級項目在二級項目下進行拓展,為加強核心課程與二級項目而設立的相應課程群,如安全管理類課程包括管理學概論、安全管理與安全法學、安全心理學、保險與安全經濟學等?!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課程體系區別于傳統的重理論而輕實踐的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能力。通過采取實驗課程的研究性教學、特定專業課程設計的設置、創新創業項目資助來貫穿相應的核心課程,學生可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實驗課的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是引導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并確定與專業相關的課題開展研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從中吸收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種實踐活動。實驗教學作為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體現出綜合性、直觀性等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研究性教學理念引入安全工程專業的實驗課程教學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專業的研究性實驗教學內容可區分為基礎性、綜合設計性、創新性三大類?;A性實驗教學主要為強化專業理論理解和培養基本的實驗技能、動手能力;綜合性實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分析、處理工程和前沿課題中的安全問題;創新性實驗是整個實驗教學的核心,由學生自發組建研究小組,圍繞教師的研究項目或學術前沿課題,通過查閱文獻、搭建實驗平臺、收集數據等,達到良好的實踐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應加大安全工程專業的綜合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應該大力建設開放性實驗室,向全體本科生開放,為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自主實驗、參與創新項目、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供平臺。開放性實驗室可成為學生備賽的訓練場,自己動手,積極性增加,也提高了實驗設備的利用率。學生借助該平臺選定實驗課題、選擇儀器設備、擬定實驗方案、處理實驗數據和分析實驗結果。指導老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在實驗室開放、實驗資料、解答實驗問題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服務,給學生創造一個研究型的學習環境。同時,實驗室還為全校學生創造了一個交友的平臺,許多獲過獎項的學生在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級引導低年級,研究生指導本科生。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必須加大相應的經費投入。各高校可以結合本校特色,設置安全系統工程實驗、安全人機工程實驗、工業通風實驗、礦井通風與除塵實驗、火災爆炸實驗、機械安全實驗、安全檢測實驗、電氣安全實驗、鍋爐與壓力容器實驗、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實驗、軟件模擬仿真實驗等。
(三)多樣化的實習教學模式
認識實習是讓學生了解安全工程專業的主要知識點及職業特性,為后續的專業學習奠定基礎;通過共建校外產學合作認識實習基地,采取教學參觀與專題講座相結合的實習模式,加深學生對安全工程專業的認識。生產實習是在系統掌握安全工程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程后實施,實習地點盡量滿足多樣化,如港口碼頭、建筑施工現場、火電廠、變電站、化工廠、造船廠、礦山等。畢業實習單位可由學生自主與就業單位取得聯系,或由指導老師推薦。畢業實習的內容可以涉及機械制造、石油化工、礦山、核電、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鐵施工、金融保險、安監部門等多個領域,與地區經濟建設、生產實況、科研現狀緊密結合。依據CDIO教育理念,必須加強校企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以保障各類實習基地的有效性與延續性。
(四)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的多樣性
課程設計主要以專業知識為基礎,是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環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和靈活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并且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當前課程設計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課程設計題目偏少、時間安排不充足、教師重視程度不夠、考核方式不科學等,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決的一個問題。畢業設計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有系統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安全問題的能力,能夠從事安全技術與管理、安全科學研究及安全工程師的工作。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應該緊扣學生的畢業實習單位,以便讓學生更早融入工程實踐中,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學生也可以根據未來的就業方向及科研興趣進行畢業設計題目的選擇,按照“導師—學生”雙向選擇的原則確定指導教師。保證畢業論文(設計)的選題盡量滿足工程設計需要,與實習項目相吻合。畢業設計題目類型多樣化,可涉及核電項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礦水害、船舶重工、消防滅火、石油化工、銀行保險、礦山等多個行業的安全問題。
(五)科研訓練項目的設立
安全工程作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特色專業,要求畢業生在工作中要有較高的創新性思維和動手能力。開展科研訓練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創建良好的創新型學習環境。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了解安全學科發展的前沿和動態,可以組織和實施校級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同時,專業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申請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生也可以直接參與專業教師的在研課題。福州大學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生近年獲批的立項課題涉及企業安全文化體系構建、煤礦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電風險管理、學生公寓人機不安全因素辨識、校園安全風險分析、大學生職業安全健康素質調研、手機人機界面設計、建筑工程安全培訓模式構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學生通過參與各類科研訓練,由此貫穿項目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的全過程,不僅拓寬了安全工程領域的科學知識,而且有助于培養自身的工程設計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六)教學團隊的建設
為更好地貫徹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須建立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當前從事安全工程專業教育的多數教師是在本科畢業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學崗位的,生產現場的實踐經驗比較缺乏。各個高??梢杂杏媱澋匕才徘嗄陮I教師深入工礦企業一線掛職鍛煉,并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或主動聘請在各類企業中專門從事安全管理與安全技術的優秀工程科技人員到高校任教,彌補專職師資隊伍工程經驗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專業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工程實踐能力,以便及時將企業最新的技術進展反饋給本專業的學生。改革安全工程專業教師的考核方式,不能僅以論文為指標,還需注重教師的教學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綜合評價。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每個專業教師負責若干名學生的學業輔導,定期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加強學生在職業道德、誠信和職業素質等方面的指引。
三、結論
工業工程專業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工業工程的目標是用技術的方法,經濟、有效地解決社會系統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能將所掌握的知識與社會中的實際問題相聯系,具有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目前,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常規模式是依據學科的知識體系,按時序設置課程,追求本科專業知識的完整性和邏輯性。這種設計模式在理論上是合理的,但容易出現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現象。因此,應將學科知識體系與市場需求和職業崗位知識能力要求相結合,以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構建更加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并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課程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融入必要的實踐教學,把工業工程專業的實踐性充分地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校作為山東省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多年來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重要位置,對本科人才培養和就業工作極其重視。2014年,結合山東省名校建設和自身專業發展,通過多方調研,對培養計劃進行了修訂。通過引入具有一定優勢的機械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基礎技術,形成富有特色的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特色。專業定位為培養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現代經濟與管理科學知識,具備一定的工程技術基礎,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夠綜合應用工業工程理念和知識對生產型和服務型企業進行規劃、設計、評價、改善以及創新,能從事工程、設計、制造、管理、科研與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復合人才。在培養計劃中突出實踐的重要性,構建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工業工程專業,其畢業生不僅面臨就業問題,同時也面臨著進入工作崗位后的職業發展問題。對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我們強調工業工程人才的培養,不但重視職業對人才素質的培養要求,而且要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要把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反映在人才培養方案當中,突出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所需職業技能的各類教學環節,強調解決最短時間上崗的問題,增加就業競爭力;同時還強調培養學生未來職業晉升和相近崗位遷移的職業能力。實踐環節是高校工科專業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更是工業工程(工科)專業實現其培養目標的必修環節,對實現職業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作用。
2當前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中的主要問題
實踐環節應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當前在各高校進行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雖然都有課程設計、各類實驗和實習等實踐環節,但具體內容上由于專業定位和學校資源的不同,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和體系,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2.1實驗過于側重驗證性實驗
在開設的課程實驗中,多數仍然是驗證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占比較低,各門課程的課內實驗,僅依附于課程內的理論知識,學生難以從實驗中開拓創新。
2.2實踐教學手段單一理論不能聯系實際
課內實驗和部分課程內容設計均采用統一的模式,學生被動接受教師預先設定好的方案,按步驟進行,缺乏實踐活動的參與性,積極性不高,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同時,由于部分教師缺乏企業實際工作經驗和工程實踐背景,所設計的方案與實際情況出入較大,不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
2.3實驗設施不夠完備實踐教學內容簡單
在工業工程本科教育中,對于實驗室建設方面明顯投入不足,僅能夠保證基本的專業實驗。對于強調實踐性的工業工程專業,因實驗設施設備的不足,無法充分發揮實驗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2.4實踐、教學分散不成體系
以我校為例,僅開設了管理信息系統、基礎工業工程、人因工程3門核心課程的課內實驗和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人因工程2門課程的課程設計,部分需要課內實驗的核心課程,例如生產運作管理、質量管理工程、系統建模與仿真等,都沒有開設課內實驗。雖然開設了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但由于實習單位生產情況的不確定性,往往造成實習缺乏針對性和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參與生產實踐。對于定位于應用型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的院校,還存在畢業論文過多的情況,經常出現指導教師指定論文題目進行寫作,缺乏實際背景的現象。這些缺乏聯系,過于分散,沒有形成有機整體,更缺乏綜合實踐的課程,未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實踐教學對于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
3基于職業發展的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工業工程專業培養的合格畢業生,必然是在企業中與工業工程專業相關的崗位上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職業發展潛力。這就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既具備從事職業活動必需的高技能,又具備能為整個職業生涯提供持續發展動力的職業素質。在進行新的專業培養計劃修訂過程中,按照職業發展的要求構建工業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力求以職業發展為導向,促進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進,利于學生的順利就業和職業目標的達成。我們通過梳理核心課程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和相應的職業能力需求,按照從“課堂案例教學-課內實驗-課程設計-工業工程綜合實訓-各類實習-畢業設計”的路徑,輔以課外活動競賽等構建三部分的實踐教學體系。工程技術實踐部分,由于工業工程是工程技術與管理的交叉學科,在強調工程技術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工程技術實踐。我們設置機械電子與控制和土建施工兩部分工程技術。實踐部分分別包括機電控制PLC課內實驗和土建施工電子制圖課內實驗,設置機械制造課程設計、電工電子實習以及金工實習。專業核心實踐部分,在理論課堂增加案例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對專業核心課程的梳理,重新規劃建設了實驗室,開設了基礎工業工程課程實驗14學時,人因工程學課程實驗12學時,生產運作管理課程實驗16學時,質量管理工程課程實驗6學時,精益生產課程實驗4學時,系統建模與仿真課程實驗24學時,并且在課程實驗中增加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比例,開設開放性實驗,由學生利用實驗設備自主選擇實驗內容。在開設課內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開設基礎工業工程課程設計、人因工程課程設計、設施規劃課程設計、生產運作管理課程設計。同時,開設工業工程綜合實訓。此外,我們把生產實習放在工業工程綜合實訓之后進行,以便學生在企業進行生產實習時更具針對性。我們強調,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關聯性,僅允許極少部分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絕大多數學生要求采用畢業生設計形式完成實踐的最后一個環節。要求學生以畢業實習了解的實際企業背景,尋找企業生產實際中的問題,運用工業工程的方式進行解決,或者模擬進行產品的組裝線設計或生產系統設計。經過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共16周的強化應用訓練,可以讓學生增強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便于提高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快速適應崗位的工作需要,為職業發展樹立良好的開端。考慮到部分中青年專職教師的企業實踐和工程背景不足,我們聘請了來自企業的校外兼職實踐指導教師。通過他們的指導,可以拉近教學實踐過程和企業實際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培養的工業工程畢業生具有更好的職業發展潛力。課外實踐部分,我們充分利用課外實踐增加學生的工程實踐素質,結合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和大學生創新大賽,進行分類指導,充分發揮競賽對科學素質的鍛煉作用。通過組織學生以全國工業工程案例應用大賽,使學生真正感受工業工程在企業的應用。對于大四學生,鼓勵參與中國機械工程協會工業工程分會主辦的見習工業工程師資格考試,從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方面綜合對學生進行第三方評價。
4結束語
現代企業管理精品資源共享課跨校修讀學分教學過程,是將現代企業管理課程各個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利用納入到學生自主學習的大系統中進行總體研究,建立以教學課件共享型、教學資料共享型、學習經驗共享型和主講教師講課視頻共享型為主要系統的基本框架,創建精品資源開放課跨校修讀學分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是以網絡通訊技術為手段,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為載體,以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教學資料、教學課件、綜合測驗試題庫、作業練習題庫、案例分析資料庫為優質資源,逐步打造和建設滿足學生發現式學習、反饋式學習、協作式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的教學錄像、教學課件、教學大綱、教學方案、試題庫系統、答疑系統、同(異)步學習交流、素材資源庫、情景模擬實踐、管理技能實訓、管理實務仿真的精品資源共享平臺和運行機制,以培養學生運用網絡資源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來設計現代企業管理課程的理論教學和管理實踐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其教學考評體系,使之成為指導高等學校利用精品資源開放課資源完成跨校修讀學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機制?,F代企業管理精品資源開放課跨校修讀學分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充分依靠管理學科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創新教育平臺,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機制和環境,創新性地運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成為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
二、精品資源開放課的教學過程與特點
(一)突出專業特色,實現育人模式創新
構建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項目創新研究和校企互動教學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管理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提升教學效果、改革培養方式增加實踐教學、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提升管理創新能力。進而,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教學過程體現到培養方案之中,為有效地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科學依據和奠定制度基礎。
(二)以職業能力為主導,確定學生能力結構
將管理學科全部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納入到一個大系統中進行總體研究,優化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比例關系,將課程教學內容構建為基礎知識模塊、技能知識模塊、綜合創新知識模塊,建立以管理理念熏陶、管理技術運用與綜合管理能力養成為主線的教學理念和培養方案。
(三)完善教學資源條件,滿足應用能力培養要求
由于管理學科實踐性很強,且涉及到經濟、管理、法律和工程技術知識的相互滲透。因此,必須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管理實務實訓中心(ERP實訓平臺、情景模擬平臺、沙盤模擬實訓平臺)、會計綜合實訓中心、市場營銷綜合實訓中心、現代管理與電子商務實訓中心;建立教師資格+注冊職業資格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學生考取注冊職業資格機制。由此,強化實踐操作技術培養,實現管理實踐領域相關人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有效結合。
(四)根據管理學科學生實踐能力構成,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
根據管理學科學生綜合管理能力構成,使課程設計、實驗實訓、畢業設計更加密切結合企業管理實際,通過管理實務仿真教學,豐富管理實踐教學內容,指導管理實踐教學的開展和實施。同時,要構建科技創新教學模塊,包括創業和創新講座、商業計劃書和創業方案設計、營銷方案策劃、企業管理沙盤模擬、ERP模擬實訓、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實踐等等。由此,來啟發學生創新靈感和創業思維,培養學生的管理方案設計能力、組織能力、調控能力和協作能力,實現團隊學習。
三、精品資源開放課教學方法的應用
(一)利用開放課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性學習
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線來設計現代企業管理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實訓教學的培養方案和培養過程,將現代企業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利用均納入到學生自主學習的大系統中進行總體研究,建立起以教學課件共享型、教學資料共享型、學習經驗共享型和主講教師講課視頻共享型為主要子系統的基本框架,創建以網絡通訊技術為手段,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為載體,以現代企業管理精品資源共享課的教學資料、教學課件、綜合測驗試題庫、作業練習題庫、案例分析資料庫為優質資源,逐步建設滿足學生發現式學習、反饋式學習、協作式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的教學錄像、教學課件、教學大綱、教學方案、試題庫系統、答疑系統、同(異)步學習交流、素材資源庫、情景模擬實踐、管理技能實訓、管理實務仿真的精品資源共享平臺和網站。
(二)理論聯系實際,強化案例分析教學方法
在理論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過程,從教師的單向講課,轉變為授課、案例分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式教學,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過程。教師在講解現代管理原理、方法和技術過程中將采用案例引路、用案例佐證,以及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案例分析教學方法,把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結合,進而啟迪和開闊學生管理思維和管理理念,使深奧的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通俗化、簡單化,使學生學會分析和解決企業經營中所面臨的管理問題,使現代企業管理課程教學更加形象、生動、活潑,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注重知識集成,實施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項目創新研究和校企互動教學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在綜合實驗、專業成組課、課程設計、創新項目研究、畢業設計等課程教學過程中,由知識積累式教學模式轉化為項目驅動式教學模式。即針對企業實際和管理過程,由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方和使用方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制定項目實施的可行方案。在大學生研究型學習和創新創業計劃項目機制下,本方法將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踴躍地參加教師科研實踐、企業實踐、綜合實訓、科技創新競賽過程,將專業知識集成升華為應用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
(四)倡導親驗性學習,應用現場研究教學方法
現代企業管理課程包括戰略管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財務管理、信息管理、危機管理等主要內容,為了使學生對相關教學內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將廣泛運用現場研究的情景模擬式教學方法。通過親驗性學習過程,引導學生逐漸根據情景模擬實踐教學過程進入管理者角色,參與到管理問題的分析和處理之中。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因素,縮短課堂教學與管理實踐的距離,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培養協作能力,應用團隊學習教學方法
為了激發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理念,培養合作精神和協同能力,需要進一步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運行機制,吸納年級專業排名前20%的學生或有專業特長的學生,通過學生與老師的雙向選擇,結成創新團隊,打造更高級的創新性學習平臺,開展團隊學習教學方法。以創新實驗計劃或者創新項目研究為載體,由本科生及碩士生組成團隊,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自主進行項目或實驗方法設計與論證,獨立組織實施并進行數據分析、平臺設計開發、撰寫研究報告的工作過程。學生跟隨導師進行研究型學習和創新性實踐,盡快進入實驗室或者企業感受科技創新和企業實踐氛圍,通過完成導師科研項目、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項目、創新創業項目,積累科學研究和企業管理經驗,為今后從事實際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改革考試方法,突出指揮棒的杠桿作用
為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發揮考核過程在學習方法運用、專業知識掌握等方面的杠桿作用,將對本課程進行考試方式改革??荚嚪椒ǜ母锞唧w形式可以考慮采用:筆試+課程論文(商業策劃書寫作)方式、口試+筆試的方式。使學生把課程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從死記硬背轉移到理論聯系實際,特別是操作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發揮考試指揮棒的杠桿作用和導向作用,進而實現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
(七)注重知識集成,實現管理方案設計
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知識集成能力的學習過程,綜合性地運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從實際工作和管理需要的角度啟發生學尋找解決管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布置組織結構設計、企業家素質測試方案、管理人員配備方案、經營戰略制定、企業文化結構設計、人才激勵機制設計、企業籌資方案設計、企業管理流程設計、供應鏈管理模式設計、市場營銷策略設計、產品質量控制體系設計等方面的題目,讓學生根據企業背景和素材運用所學管理理論與方法來設計出相應方案,并通過答辯方式來解釋和說明方案設計的依據及其實施過程?,F代企業管理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考核是按著每個學生做出的現代企業管理課程設計方案或者管理模擬實訓方案的設計依據、實施過程的可行性、資源配置優化程度、實施效果分析與評價等等,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完成課程設計或者管理模擬實訓方案的每個環節的完善程度進行分項打分,并依此給出課程設計和管理模擬實訓課程的成績。
四、精品資源開放課的實施策略
(一)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重在應用能力培養
以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出發點,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時作為課程重點和對學生進行考查的重點,確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并以此為依據編制課程教學大綱,選定和編寫教材,更新教學方法,以其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目的。
(二)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五位一體的綜合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從老師的單向講課,轉變為授課、案例分析與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和企業現場實踐等多種教學方式并用;從單純的理論教學模式發展成為理論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實訓教學和課程設計五位一體的綜合教學模式;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逐步實現強理論、厚基礎、高素質、重能力的育人方式。
(三)借鑒先進管理理念,增設管理前沿與專題內容
注意吸收國內外教育教學先進成果,并不斷創新,部分章節融入管理前沿與專題內容。這種教學過程可使學生更多地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感悟西方人的管理思維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并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學以致用,密切結合企業管理實踐
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要求現代企業管理課程論文要緊密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和企業管理的實際問題進行選題和寫作。學生通過廣泛收集與社會、經濟緊密相關資料來增加知識面度,提高學生科技論文的創新能力和寫作水平,為畢業論文的寫作奠定基礎。
(五)全面利用課程資源,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
課程團隊制定了現代企業管理資源共享課程各階段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運用試題庫系統和答疑系統來強化教學重點,運用同(異)步學習交流和素材資源庫資源來突破教學難點,運用在線學習、團隊學習、網絡答疑等方式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課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六)調動積極因素,實現學生自主學習
運用師生互動式教學過程,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求知欲望。在資源共享平臺上為學生提供課程知識點、試題庫、案例庫、擴展性學習、資源下載、課程實踐,特別是教師講課視頻將會更加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和提高學生將管理理論運用于解決企業管理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建設開放平臺,實現模塊化教學
根據現代企業管理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實訓教學的內容構成,構思和創建主講教師視頻講授模塊、案例分析與情景模擬教學模塊、課程論壇和網絡學習社區教學模塊、管理技能實訓與管理實訓教學模塊的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方案和教學要求,編寫出相應教學課件。
(八)依托精品資源系統,提升學習工作效率
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與法碩教育的關系要明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與法碩教育的關系,必須弄清兩者在培養目標和要求上的異同。
(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與要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教育部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提出來的[1];同時,該計劃也是在現有法學教育已具規模、但質量急待提升的大背景下推出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法學教育隨著規模的急劇擴張、研究生類別的增加,法律人才培養工作中的問題日趨明顯,如法律人才培養與實際工作的聯系不足,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改革[2];法學教育的大眾化難以適應法律職業日益精英化的要求,……適應國際化要求、能處理國際糾紛和跨國法律事務的高素質法律人才奇缺[3];法律人才呈現結構性過剩,低端法律人才供過于求,高端人才卻相當短缺[1]。基于這一背景,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將[1]:創新“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國際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以及“西部基層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三種法律人才分類培養模式,建立“高校與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積極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探索“國內———海外聯合培養”機制,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從該計劃的這些內容、背景和相關資料來看,其主要目標應在于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的法律人才。所謂“高層次”指本科以上層次;“高素質”強調德才兼備、綜合能力強;“復合型”強調多學科背景和適應特定行業需要的能力,如從事醫事法務的應具備一定的醫學學科背景,從事專利法務的應具備一定的工科背景,從事涉外法務的應當具有很好的外語交流能力;“應用型”強調實踐能力。對卓越法律人才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的要求一般應無異議,需要說明的是“高層次”,教育部雖未明確提出這一點,但筆者認為,“卓越法律人才”應該是“高層次”的。這是因為,目前我國法學本科教育已成為一種大眾化教育,對缺乏多學科背景且必須先完成通識教育的本科生來說,在四年里很難被培養為“卓越法律人才”。一些高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實踐也能說明這一點:無論是中國政法大學的“4+2”模式,華東政法大學的“4+2”、“4+1”模式,還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2+2”模式,上海交通大學的“3+3”模式[1]等,都將“卓越法律人才”定位在碩士層次教育。
(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下法碩教育的定位關于法碩教育,國務院學位辦對各類法碩設定的培養目標分別是:全日制非法本法碩———“為法律職業部門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德才兼備、高層次的復合型、實務型法律人才”[4];全日制法本法碩———“為法律職業部門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德才兼備、高層次的專門型、實務型法律人才”[5];在職法碩———“具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德才兼備、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法治國家建設需要的實踐型、復合型、高層次的法務人才”[6]。比較這些規定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與要求,不難看出,兩者實際上是基本一致的,而且兩者都強調法律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有機結合[7],只不過后者更加明確強調分類培養,即強調根據不同實際部門的需要培養各類卓越法律人才[2]。
總之,筆者認為,法碩教育應該是體現“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目標和要求的主要載體。當然,這一計劃也應當將本科階段的教育納入其中通盤考慮。
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下法碩教育培養的實踐審視既然法碩教育是體現“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目標與要求的主要載體,那么目前高校法碩教育離該計劃的目標與要求有多遠?下文將結合湖南省幾所高校近年來法碩教育的情況進行分析。
(一)法碩教育的狀況第一,辦學已具規模。迄今,湖南省具有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有四所,即中南大學、湘潭大學、湖南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2008-2010年各法學院法碩招生總數分別是:湘潭大學504人、湖南大學590人、湖南師范大學383人、中南大學379人[8]。根據各法學院網站公布的師資隊伍情況,具有指導法律碩士生資格的高級職稱教師(限全職,下同)數分別是:湖南大學45名[9],湘潭大學54名[10],湖南師范大學43名[11],中南大學29名[12]。2008-2010年高級職稱教師每年人均新增指導的法碩生數分別是:湖南大學4.4個,湘潭大學3.1個,湖南師范大學3個,中南大學4.3個。如果算上每個導師每年指導的法學碩士生,這些比例將會發生變化。僅從2010年各法學院招收的法學碩士生來看,招生數分別是:湖南大學60人,湘潭大學171人,湖南師范大學91人,中南大學59人;高級職稱教師與該年法學碩士生的比例分別是:湖南大學1∶1.3,湘潭大學1∶3.2,湖南師范大學1∶2.1,中南大學1∶2。這樣總體來算,各法學院高級職稱教師每年人均新增指導的碩士生數均在6人左右。三個年級的碩士生加在一起,各法學院高級職稱教師人均指導的碩士生在18人左右,考慮到每個教師每年還要指導本科畢業生或博士生,應該說,指導數量已基本達到教師精力的極限。如果要培養“卓越法律人才”,各校應采取措施提高師生比。第二,分類培養模式初顯[13]。
目前,各法學院除了針對法本法碩、非法本法碩和在職法碩的不同情況,設定了不大相同的研修方向和課程外,尚未制定明確的分類培養目標和模式。但值得一提的是,湘潭大學依托法學院成立了“知識產權學院”[14],中南大學依托法學院成立了“知識產權研究院”[15]和“醫療衛生法研究中心”[16],湖南大學開辦“IT法律與知識產權”培養項目[17],推行“學院與學院共同培養”模式,整合校內學科資源,以期創新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在對三類法碩生的培養上,中南大學和湘潭大學根據法律碩士的不同類型設置了不同的研修方向,如中南大學為法本法碩設置了憲法與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等六個方向,為非法本法碩和在職法碩設置了司法法務、政務法務、商事法務等方向。湘潭大學為法本法碩設置了刑事法、民商事法、行政與經濟社會法等方向,為非法本法碩設置了金融財稅法、中非法律合作、知識產權等方向,為在職法碩設置了司法與行政方向律師實務等四個方向。兩校為不同的研修方向開設了不完全相同的選修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擇業方向確定研修方向,選修相應課程。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則在選修課中提供了可供學生選擇的學位方向課。第三,“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已具雛形。各法學院“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一是聘請法院、檢察院、政府機關等實務部門的人員擔任法碩生的校外導師,如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為每個法碩生安排校外兼職導師,并明確其職責,定期組織他們召開座談會、見面會等。二是選派法學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鍛煉,如湘潭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選派教師到檢察院、法院等部門掛職鍛煉,中南大學也將選派年輕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掛職。三是鼓勵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中南大學還對全日制法碩生實行了較為特別的“雙導師制”[18],即“學習導師+論文導師”制,第一至第四學期,為每個法碩生安排一名學業導師;第五至第六學期,學生可以另選論文導師。之所以要為全日制法碩生安排學業導師,一是讓他們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二是讓他們與法學碩士生平等享用教育資源。第四,實踐教學環節全面展開。目前,各校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實踐教學:一是開設法律文書、法律談判等實踐課程;二是模擬法庭訓練;三是校外司法認知實習;四是強調課程教學中結合實務講授;五是利用學校的法律援助中心開展診所教育。各校實踐教學途徑雖然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異。一是各校實踐教學學分要求不一樣,如中南大學、湘潭大學、湖南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對全日制法本法碩學生要求的實踐學分與總學分的比率分別是:10∶65、18∶62(知識產權方向的為12∶63)、15∶70、6∶54;湘潭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對在職法碩選修實踐課程的學分要求分別是8與15,而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對在職法碩生沒有選修實踐課程的要求。二是各校校外司法認知實習的時間要求不大一樣,如中南大學、湘潭大學和湖南大學對全日制法本法碩學生要求的實習時間分別是4個月、6個月、2-3周。三是對模擬法庭訓練和校外司法認知實習的要求寬嚴不一、規范程度不一。實踐中,有的法學院還采取了一些特別的做法加強實踐教學,如中南大學法學院通過與法院建立合作關系,雙方共同選擇一些有教學意義的案子在學校的模擬法庭開庭,將真實法庭審判引入校園,學生以旁聽者的身份觀摩庭審,給學生提供一個了解司法實務的校內平臺[19]。
(二)法碩教育存在的問題近些年來,我省四大法學院雖然在法碩教育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于存在以下問題,與“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仍然有一些差距。一是分類培養模式不夠明確,辦學特色不夠明顯。各法學院雖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區分了三類不同的法律碩士,制定了不同的培養方案,并且有的法學院進行“學院與學院共同培養”模式的嘗試,但總體而言,在針對不同行業法律事務的需求、結合各自學校學科優勢,制定實施各有特色的分類培養模式方面,仍顯不足,使得各法學院辦學特色還沒有充分體現。如有的法學院雖然成立了“知識產權學院”,但在法碩培養方案中卻沒有充分利用本校的工科優勢設置相應的課程,聘請本校相關學院的教師授課;有的法學院雖然與本校其他學院聯合成立了“知識產權研究院”、“醫療衛生法研究中心”,但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培養相應方向的卓越法律人才,具體方案還未明確。另外,各法學院雖然聘請了實務部門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但在與特定實務部門的深度合作、聯合培養上,還沒有找到切入點。這些使得各法學院的法碩教育還難以“生產”出“品牌產品”或曰“特色產品”。二是校內教師實務經驗尚待增強,校外導師兼職授課的制度尚未形成。目前,從各法學院師資的整體情況來看,校內教師實務經驗存有不足,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各校都非常強調教師科研[20],發表文章、獲得課題的多少直接決定著教師的職稱升等和崗位津貼的多寡,形成了不鼓勵教師兼職從事實務的傾向,使教師必須將主要精力用于學術研究,無暇積累實踐經驗[21]。各法學院雖然派了或將派一些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但能獲得這種機會的教師畢竟很少,所以對教師隊伍整體實務經驗的積累作用目前尚不明顯。同時,雖然各校也大都聘請了實務部門的人員做兼職教授或兼職導師,但由于對他們的責權利規定不明確,缺乏相關制度,兼職教授的作用僅限于偶爾作個講座,兼職導師的作用僅限于提供實習機會,鮮有校外兼職教師定期講授特定實務課程的情形,因而對各法學院整體師資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作用目前還不大。三是實踐教學制度有待完善。各法學院雖然針對不同類型的法碩生制定了不同的實踐教學方案,但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關于司法認知實習,由于法碩生一般都是自行聯系、分散實習,但由于指導約束機制不到位,學生實習與不實習,隨意性較大,實習效果并不理想;更主要的是,由于對實習內容、方式和目標等的要求不夠明確,校外導師的責任心不強,有的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另外,法本法碩生在現有實習模式下進行司法認知實習與本科階段沒有什么區別。關于各校法律援助中心的診所教育,由于缺乏經費、指導教師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原因,還難以發揮其促進實踐教學的應有功能。四是教學方法難以適應需要。目前,各法學院法碩生每門專業課的課時一般都比本科生相同專業課的課時少,教師要在更為有限的時間內講完相應課程,必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由于各法學院不少教師要同時給法學本科、法學碩士、法學博士或者法律碩士等不同類型、層次的學生開設課程,限于精力和現行的教學科研考評體制,他們往往難以針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教師把法碩生當成本科生來對待,使用相同的教案,不善于利用學生多學科背景、社會閱歷較豐富以及自學能力強等優勢進行教學,結果只能通過減少教學內容以“完成”課程教學。有的教師把法碩生當成法學碩士生對待,僅僅講授課程中自己深入研究過的內容,使得法碩生難以獲得系統的專業訓練。在授課方式上,有的法學院法碩生的專業課程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課,學生相對較多,教學班人數最多的超過百人,因而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無法進行有效交流與互動。上述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法碩教育質量的提高,法碩生在就業市場上沒有體現出其應有的優勢,離“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比如全日制法碩畢業生,一方面,其法學功底可能不如法學碩士生深厚,甚至不如法學本科生;另一方面,實踐能力比法學本科生也沒強多少,而他們專業復合型的優勢由于沒有得到很好地培養與開發,一時還難以體現。
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下法碩教育制度的完善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下完善法碩教育制度,實際上就是這一制度本身在其原定目標下的改革、提升與完善問題。結合我省法碩教育的實踐情況,提出如下完善建議:
(一)進一步重視法碩教育,強化質量意識目前,我國各法學院法學碩士的招生規模有逐步收縮的趨勢。同時,在當前和今后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在法律碩士和法學碩士教育的雙重擠壓下,法律本科教育難以繼續占據法學教育的主導地位,法碩教育地位凸顯應是大勢所趨。有專家也曾指出,應逐步壓縮法律本科和法學碩士教育,擴張法律碩士教育,使其成為我國今后實務型法律人才培養的主渠道[22]。截至2010年,我國具有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學校已從1996年的8所增至131所,高校之間法碩教育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爭奪有限優質生源,各法學院應進一步調整辦學思路,高度重視法碩教育,將這一教育作為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徑考慮,辦出特色、辦出品牌。
(二)明確培養模式,突出培養特色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三種類型的法碩教育即法本法碩、非法本法碩和在職法碩教育將同時存在,考慮到這三類法碩生的知識背景不同,各法學院??梢栽诩訌娕c實踐部門、國外法學院校合作培養的基礎上,實行不同的培養模式,突出培養特色。同時,應結合各校學科優勢、資源優勢,在培養適應不同行業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方面下大功夫。對于非法本法碩,建議進一步借鑒美國J.D.(Jurisdoctor)教育經驗,在三年基礎學制的前提下,前兩年半時間用于法律專業課程學習,壓縮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為半年,甚至可以取消畢業論文寫作,將三年時間全部用于法律課程的學習,這樣可以促使他們花更多的時間夯實法學功底。同時,結合他們的本科專業盡可能多地開設不同選修課程供他們選擇,使他們向專業化的卓越法律人才發展,如對本科學金融的,設置金融法、證券法、銀行法等課程供他們選擇;對本科學計算機的,開設網絡知識產權、網絡犯罪等課程供他們選擇;對本科學醫的,開設衛生法、醫療事故鑒定等課程供他們選擇。對于法本法碩,在兩年基礎學制的基礎上,建議第一年時間用于在本校其他學院如醫學院、軟件學院、金融學院等選修相關專業課程,再花一年時間選修相關法律專業方向課程即可,不必寫畢業論文。這種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所在學校的專業優勢,更有利于培養適應各類實際部門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也避免與法學碩士培養模式混同。對于在職法碩,應重在法學理論素養的提升。
(三)鼓勵校內外教師雙向流動,錘煉“雙師型”師資隊伍法學教師尤其是部門法學教師應該像臨床醫學、土木建筑、軟件開發等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教師那樣投身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積累經驗。筆者在美國訪學期間,所在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的70余名教師大都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的經驗來源于兩種途徑:一是在成為教師前,在法院、律所、公司、政府機關等單位已有較長時間的法律實踐經歷;二是在成為教師后,由于有學術休假制度和合理的科研評價體系,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在仲裁機構、調解組織等兼職從事法律實務。同時,學院還聘請了法院、律所、公司等實務部門中的160余名法律實務工作者擔任兼職講師(part-timelectur-er),并定期承擔特定的課程教學任務[23]。我們可以借鑒他國經驗,適度淡化目前的科研“高壓”態勢,鼓勵教師兼職從事實務,促使教師從教學科研型向教學實務科研綜合型轉變。同時,要用好用活校外兼職教授、導師制度,嚴格校外聘請制度,寧缺勿濫;協調、理順與校外兼職教授、導師所在單位的關系;明確校外導師的責權利,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他們實務經驗豐富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