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7: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水利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農村水利工程簡介
1.1 農村水利工程概念
農村水利工程旨在增強農業生產體力,改進村民基本生活狀況和增強區域的防洪泄洪能力,一般來講,農村水利工程可以分為農田水利、農村飲水等工程。
1.2 農村水利工程管理基本內容
農村水利工程基于改善村民的生活質量,不僅包含著日常生活用水,而且還覆蓋農業生產用水,其可以有效的避免或減輕水資源短缺的狀況,管理包含以下基本內容。
(1)加強農業用水管理,農業是我國的支柱性行業,水又是農業生產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只有保證了農業生產用水才能保證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諸多的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現象,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發揮現有水資源最大的作用,采取有效的節水措施,這樣才能滿足農業生產用水的要求。
(2)提尚居民用水質量,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還存在著許多取井水引用的狀況,但是隨著地下水的開發和利用,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經不適于居民的飲用,若是長期飲用,勢必會造成身體的損傷,所以,應加強對農村居民飲用水的管理,對井水的水質進行檢驗,對不合格的井水進行有效的治理或者改用其他水源,保證居民用水的安全。
(3)合理使用水資源。雖然我國的水資源儲量較為豐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卻僅為世界的1/4,而且分布的也相當不均勻,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的改善這一狀況,使水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通過水利設施可以對降雨進行合理的存儲,在極端的氣象條件下,也可以保證水資源的供給。
1.3 農村水利工程的作用
水利工程在我國水資源合理調配中占有著至關重用的地位,對我國的農業生產有著明顯的推動力,農村水利工程對新農村建設有著積極地作用:(1)可以明顯的增加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2)可以明顯的提高農村飲用水水質,保證人的用水安全;(3)可以有效的增加農業生產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其帶來的經濟損失;(4)可以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5)可以推動農業的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生產中的節水能力。
2.農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只有實現對農村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促進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保護水資源,提高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要想有效的提升管理水平,則需要找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簡要的分析。
2.1 管理方式相對落后
我國農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仍為粗放型,水利設施管理不到位,造成很多的設備處于損壞的狀態而沒有進行及時的維修,沒有相應的節水措施,而且在很多地方不講法制講情面,造成違規用水、截留的現象頻發很多灌渠都受損嚴重,輸水管線也遭到破壞,供水能力不同程度的喪失,農業生產用水也就不能得到保證,而且在農村對破壞水利工程的行為處罰力度不夠,更加縱容了這樣的情況發生,急需增強管理和出發力度,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2.2 缺乏專業人才
因為農村的大部分地區均比較偏僻,條件也比較艱苦,農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又長期的缺失,專業技術人員不愿到農村從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人才招聘制度不健全,對專業技術人員的考核也不到位,往往招聘到的人員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特長或者是不具備相應的經驗條件;二是人才培養上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根據現有人員及新入職人員的具體情況,合理的制定培訓計劃,導致相關人員的知識更新出現問題,不能很好的滿足工作需要。
2.3 缺乏資金的投入
我國對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更容易忽視農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護。在國家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同時,農村的財政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吃緊狀況,在缺少資金投入的情況下,水利工程也就很難順利的開展下,這樣會嚴重影響到水利工程的工期,而且還容易出現在工程中偷工減料的狀況,這樣會大大的影響到工程的質量,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
2.4 監管措施不到位
只有建立并嚴格執行監管措施,才能保證農村水利工程的順利建成和運行,而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相關的管理人員只做表面文章,對考察結果不做認真分析,只是憑著肉眼所見就斷然進行決斷,而監管相關的設施不到位,相關的人員不夠專業,也是監管不到位的一個因素。
3.農村水利工程管理改進方向
綜上所述,農村水利工程中主要存在著管理方式落后、專業人才缺乏、資金投入缺乏和監管措施不到位等問題,相關人員需要從這些問題入手,對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向,下面就對改進方向進行詳盡的探討。
3.1 從根本上轉變管理理念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首先應從管理理念上做出改變,要充分的認識到管理的重要性,避免出現粗放式管理模式,并通過對村民進行宣傳教育,使其樹立起保護水利工程的意識,增強其主觀能動性,管理人員要多下基層,深入了解農民在農業用水中所存在測問題,及時的對設備進行檢修和維護,并通過不斷的知識更新來應對管理中出現的新問題,堅持依法進行管理,對于出現的肆意破壞水利工程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保證其他村民的合法權益,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增加農民的收入。
3.2 加強農村人力工程管理中專業人員的引入
農村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一大問題就是專業人才缺乏,相關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偏低,為了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合理進行人力資源配置和制定專業人才引進計劃,規范人才選拔機制并優化工作安排,這樣可以使農村水利工程得到有效的監管和落實,使真正的專業技術人員能步入農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去,在基層中得到鍛煉和提高,最終使得管理工作的需求得到滿足,使得農村水利工程得到穩定的運行,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3.3 加強資金的投入
要想更好的完成農村水利工程項目的管理、協調工作,逐步的展現農村水利工程優勢,有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實現我國水利工程的全面化、基層化,不斷的提升我國農村抗擊自然災害能力,并有效的緩解我國水資源緊張的現狀,需要政府以及全社會資金的大力支持,雖然我國農村水利工程并沒有是否具有經營性,但是因為其具有著防洪減災的特性,使得其具有明顯的公益性以及非公益性的特點。
3.4 實現對農村水利工程的規范性管理
要想加強對我國農村水利工程的規范化管理,就需要我國其視為一門學科去對待,并加強對管理體制的探索和研究,并加強對其建設和運行方面的監管,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所以,在工程完工后,應該立即對相關的資源及產權進行交接。并在此「_程中加強管理,使得水利工程能更好的適應當地的環境,更好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農業生產提供充分的保證。
4.結語
關健詞:測繪新技術 畢業論文(設計)模式 測繪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基金項目:華北水利水電學院2011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47)
作者簡介:胡青峰(1980-),男,河南省汝南縣人,博士,講師。
1引言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計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綜合性教學環節[1],通過完成畢業論文,學生既能夠很好的對自己四年來的學習與實踐成果進行全面的總結,也能夠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科學工作方法,是一個學習深化和升華的重要過程。但不同的學科由于其學科性質不同,要想更好的體現以上觀點,其畢業論文或設計模式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測繪工程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科學,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特別是在現階段測繪新技術形勢下,如何更好的使學生達到“厚基礎、寬專業、強素質、重實踐和有創新”的培養目標,探討測繪新技術形勢下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意義重大的。
2測繪新技術特點分析
隨著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為了彌補傳統測繪技術的不足和滿足現代測繪的要求,測繪科學涌現出了新的測量技術,主要有GPS技術、GIS技術、RS技術、攝影測量技術以及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等。其測量呈現如下新特點:
(1)作業模式數字化
測繪部門傳統的生產作業模式正被數字化技術所取代,如:地圖數字化、數字攝影測量、掃描數字化等。計算機的智能化與自動化正逐步出現在測繪生產作業流程中的各個關鍵部分,傳統測繪生產工序正被簡化,新型測繪生產作業以及管理模式正逐步形成,這要求學生對計算機軟件要有較好的運用。
(2)測繪技術一體化與復合化
隨著計算機新技術的發展,測繪技術也出現了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如內外業數據處理一體化、數字攝影測量系統一體化、“3S”技術集成等等,這種一體化與復合化的特點將有利于網絡化觀測體系的形成,必將會大大提高測量作業速度和測量數據處理效率,并提高測量數據的精度。測繪技術的一體化要求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綜合能力。
(3)測繪設備的兩極化
新技術測繪設備的生產正向兩極分化的趨勢發展,一方面向小型化、微型化和可攜帶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其功能和性能也更可靠。這一變化對我們的啟示是,在教授學生傳統測繪儀器使用的同時,必須加以強調和落實學生掌握和運用新理論和新儀器的能力。
(4)測繪信息的網絡共享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也飛速普及全球,這一工程不僅實現了資源共享和生產過程管理的網絡化,而且促進了網絡化由生產部門一直延伸到用戶。這種發展導致了測繪生產組織結構必須加大信息服務能力,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在生產組織結構中趨于專門化,這也就加強了學校和測繪單位和外界建立新的合作關系的必要性,以便空間數據資源的互補。
3建議
在測繪新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針對如何利用測繪新技術開展測繪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以達到我校“厚基礎、寬專業、強素質、重實踐和有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前面分析本研究給出以下建議:
(1) 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將畢業論文(設計)與生產聯系起來,一方面有助于學生了解相關行業特點、現狀和發展前景,清楚社會對各種類型人才的需要,從而更加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會定位,進一步激發其刻苦學習與立志成才的積極性[2],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測繪新技術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其解決實際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
將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可以引導學生對測繪新技術理論的學習、探索、創新和應用,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能力,為以后學生繼續深造從事科研活動打下基礎。
(2) 與學生興趣愛好相結合,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我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厚基礎、寬專業、強素質、重實踐和有創新”。與其它專業相比,測繪工程專業所涉及的知識面專業性強、專業面較窄。因此,在開展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時考慮到教學大綱的同時,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利用所學到的各種基本理論和技術,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題目特別是與本專業相關的邊緣學科,且難度達到畢業論文(設計)要求,應該是被允許和鼓勵的。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開展畢業論文(設計)的興趣,有利于獲取創新性的成果。
(3) 與學生就業方向相結合,為學生以后就業打基礎
對于有意向到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或繼續深造的學生,根據科研院所的具體情況,指導老師可以重點考慮為該類學生選擇與測繪新理論相結合的論文形式的相關課題,對于有意向到生產性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學生,指導老師可以重點考慮為其選擇與測繪新技術或方法相結合的設計形式的相關課題。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直接讓學生到意向單位實習,結合意向單位課題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為學生快速轉變角色、適應單位的工作模式打下基礎。
(4) 注重交叉學科的選題,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
隨著測繪新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在選題時,還應注重交叉學科的選題,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測繪科學與技術大的學科框架下選題,即可以適當與新發展的相關專業相結合,這樣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整個測繪科學與技術知識的全面掌握和運用;二是與學校特色相結合[3],多與相關水利專業相結合,一方面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學生對學校辦學強項的了解,另一方面,也為學校特色專業引進了新的先進的測繪技術,促進了學校特色專業學科發展。
4結束語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個綜合運用過程,是檢驗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對畢業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自學專研能力以及各種綜合能力的檢驗和提高,是學生畢業前最后一次重要的綜合實踐機會,是衡量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評價內容。針對測繪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為真正把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培養成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其畢業論文(設計)模式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姚黔貴,張鵬飛. 測繪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 礦山測量,2004(3):63-64.
關鍵詞:新時代;水文與水資源;教學改革
一、用人單位調研及結果分析
站在社會新時代的今天,從事水利相關方面的人員也應具備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培養出適應社會能力較強的高級技術與研究性人才,在教學培養改革中尤其重要。近年來,各高校致力于水文與水資源專業的教學改革,明確人才定位,力求達到能力培養和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目標[2]。為探索出適應社會新時代的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的教學模式,提出綜合性、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知識結構,鄭州大學水文與水資源系(以下稱“我系”)應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全國水利系統(含水文領域)的部分用人單位開展了調研工作,調查問卷如表1所示。調查問卷共發出去85份,回收73份。通過對73份調查問卷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水文人才培養定位需適應新時代要求
調研發現,水文領域需要高校培養出適應社會能力強并具有高素質水利技術人才,尤其是能從基層工作做起,具備較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能熟練掌握運用專業技能。有較強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能在國土、水利、農林、環保等部門從事水文水資源、環境保護規劃設計、預測預報、管理、技術經濟分析以及教學和基礎理論研究等工作,這種適應“社會新時代”的應用型人才,才滿足現代化水利事業的需求。
(二)拓展學生知識面,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實練
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畢業生選擇在工程局工作,從事與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密切相關的工作。為使畢業生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和工作,在培養過程中,除需要設置系統的本專業必修課程外,還有必要開設一些與工程施工、監理、管理等相關的課程,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實練,使學生一畢業就能完成學校生活與工作生活的無縫對接。
二、水文與水資源專業教學改革措施探討
為培養基礎雄厚、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具有競爭意識的專業人才,在總結長期以來實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滿足現代教育需要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我系以傳統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教學為主線,加強了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相互協調和相互融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學習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逐步培養出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能在實際中應用水文與水資源相關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積極開展教學研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我系教學緊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緊緊圍繞以培養出適應社會新時代人才的教學目標,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并不斷把理論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從而加深學生對專業的掌握。我系將相關智能軟件引入教學課程中,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利用智能軟件,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近距離地接觸工程實例,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時,我系也利用信息技術“翻轉”課堂[3],進行了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學習過程的全新教學模式。這種新興教學模式,可針對水文測驗課程的特點以及目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傳統多媒體教學的改進,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學生上課的專注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綜合多途徑培養方式,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綜合考慮水文專業培養目標及學生適應社會新時代的能力培養,構建理論與教學體系相互呼應,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實習與實訓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的實驗,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挑戰杯、水利創新設計大賽等科技創新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注重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選題實用性,兼顧社會發展的前沿性,與工程項目、教師科研、畢業生就業相結合,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本專業領域前沿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加強對實例教學、框圖教學和水文水資源相關軟件的介紹與應用,增加課堂報告與討論次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外文文獻能力了解國外相關領域的發展前沿,拓寬學生的國外視野。在課堂上,對主要知識點,采用精講多練、案例教學、啟發與引導、提問與討論等方法[4];而對于新的理論和技術,課內著重啟發、引導,課外指導學生瀏覽國內外相關網站,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包括學術期刊、碩(博)士畢業論文、專著等,加深學生對新技術和方法的理解,一定程度上緩解課內學時緊張的問題;吸收、借鑒國外水文教育經驗和優點,聘請水文專家開課或講座,不定期地聘請相關生產單位技術人員直接參與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定期播放生產錄像,將技術人員的工作經驗結合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通過教學方法方式的改革,加強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人才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三、結語
第一,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師資培養方式,全面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及國際化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引導和監督的作用,教師的教學能力決定著大學教學的質量。(1)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發揚“傳、幫、帶”的優良傳統,倡導資深教師無私地指導、幫助中青年教師,使之盡快成長為教學骨干和教學核心力量。在學校及教學指導委員會帶領下開展“老、青教師結對子活動”“青年教師再提高工程”“青年教師講課競賽”等,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2)重視優秀人才引進工作,嚴把人才引進質量關。按照專業辦學規模與教學需求,根據人才引進規劃,加強優秀人才引進工作。對擬聘用人員,由教學指導委員會對其教學、科研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進行綜合考核??己酥饕稍囍v和面試兩部分組成,試講需采用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的授課方式,考查其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對所學專業的熟悉程度;面試主要考查其專業知識面、外語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3)鼓勵青年教師承擔實踐性教學任務,成為各專業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的兼職教師。提高教師的工程意識和工程能力,并將這種意識和能力貫穿到教學的每一個層面,以保證教學質量穩步提高。(4)適應現代農業水利工程建設國際競爭的新要求,加強學生國際交流能力的培養,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隊伍。目前主要是利用國家各種出國政策提供的契機,建立多種國際合作模式,與國外高等院校密切合作。通過舉辦國際學術會議,選派優秀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引進高水平外籍教師來校等方式,為年輕教師創造條件,為學生創造國際化的教學環境,力爭在學生交流和聯合學位項目中取得新進展,在吸引留學生和建立聯合研究項目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第二,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以核心課程為單元,組建農業水利工程國家特色專業主干專業課程群教學團隊。組建以“農田水利學”“水土資源規劃與管理”“水工建筑物”“水土保持工程學”“設施農業工程學”“水泵及水泵站”“小型水電站”“工程施工”等專業核心課程為單元的教學團隊,設立課程負責人,責任到人,落實到位。努力建設一個開放、和諧的教學工作環境,特別是為青年教師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使人才在此教學團隊的大環境中,在教學、科研上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教學團隊共同成長,營造出既敢于爭論,又善于合作的學術氛圍。
二、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加強課程與教學資源條件建設
第一,以專業課程教材建設為重點,促進專業核心課程群的建設。瞄準專業發展前沿,響應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需求,在原有教材建設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各核心課程的質量保證體系,明確各章節教學內容,找出各章節專業技術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根據新制訂的2012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有關課程內容的整合與重組,組織編寫核心課程和有關選修課教材;并與成熟的教材相匹配,發揮團隊的作用,制作圖文并茂、反映教學要求與規范的多媒體課件。第二,建設一流的全方位、立體化農業水利工程專業類教學資源庫。整合課程建設成果,創建以多媒介、多形態、多用途、多層次的教學資源。(1)按課程體系建立素材資源庫,包括該課程的教材與多媒體課件、教學案例、影視圖片、教具、習題庫、試題庫等。每門課程資源庫由專人負責,設定建設時間,劃分建設經費,并由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組織驗收;(2)建設農業水利工程專業教學網站,反映專業建設最為重要的、基礎的以及動態的教學信息,包括學科介紹、精品課程、主講教師簡介、培養方案、教學大綱、教學實踐環節、視頻集錦、國際交流、創新平臺、師生論壇等欄目,供教師與學生“享用”公共資源;(3)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教學實驗設備,在確?,F有實驗設備滿足教學需求的前提下,開發、研制和購買與專業發展相適應的實驗設備,滿足專業發展的需要。
三、鼓勵教學創新,加快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第一,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念,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等多方面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建立現代化教學方法體系。構建教與學的和諧關系,以學生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同時,調動以教師為主,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推進以新生研討課、專業研討課為核心的研究性教學體系建設,以探索和研究為指向,強調師生互動和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圍繞老師選定的專題,在老師—學生、學生—學生間進行平等的互動與交流,對學生在掌握知識、開闊視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達、寫作技能等諸多方面進行整體上的培養與訓練。學院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各類教改項目及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并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出臺了多項鼓勵政策:(1)從特色專業建設經費中撥出專款鼓勵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發表教改論文、參加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等;(2)加強課程建設,對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進行改革,以適應大類招生和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3)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各級各類教學成果。第二,改革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啟發式、研討式、開放式等教學方法,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應從學生、教師、教材內容等多方位考慮,樹立科學、先進的教學觀,真正建立起啟發式、研討式的方法體系[4]。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根據新形勢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認真研究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及時更新教學內容[5-6]。鼓勵教師采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啟發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實行“教學與科研、課程與學術、學科與專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團隊綜合教學水平,鼓勵教師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此外,還通過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在一定范圍和深度上將外部相關的內容密切聯系起來,挖掘資料,實現課內向課外拓展,本學科向其他學科拓展,在深度和廣度上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興趣,使學生在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一、社會影響評價的實踐
社會影響評價是用來評價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項目產生了那些預先設想的對環境的變動的影響評價,早在1984年世界銀行首次提出了社會性評估。隨后世界銀行于1997年成立了社會發展部門,把社會性評估放在項目評價階段與經濟評價、技術評價和機構評價共同進行,強化了項目社會評價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先后在一些領域開展了一些社會影響評價的實踐工作,但畢竟還是處于起步階段,仍需不斷的加強認識和強化實踐工作,進一步深入的拓展社會影響評價的深度和廣度。不過就目前種種實踐活動已經表明社會影響評價在我國逐步受到重視,并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二、山西省社會影響評價發展的進程
由于國際金融機構,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對于批準貸款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是進行社會影響評價。為合理的利用外資,在2008年12月經過山西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批準成立了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建設項目經濟社會影響評價中心。中心成立后先后承擔完成了多個利用世行和亞行投資建設項目的社會影響評價工作。
2014年4月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建設項目經濟社會影響評價中心揭牌儀式在太原舉行,來自山西省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專家學者出席揭牌儀式。目前山西省正處于轉型綜改攻堅、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時期,大量的重點工程、民生工程、惠民工程等項目的建設與轉型綜改密切相關,通過進行社會影響評價,分析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提出以減少或避免項目負面社會影響的建議和措施,以保證項目順利實施,對于省委省政府科學性決策、促進山西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山西省社會影響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社會影響評價重視度不夠
目前,在山西省社會影響評價對建設項目能否通過論證中所占份量較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對社會評價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另外由于投資者更重視提高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降低成本,對與項目有關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問題很少考慮,因為社會影響評價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也沒有單獨的管理機構進行監管,進行社會評價會增加投入成本。在這種情況下致使人們對社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忽視社會影響評價將會導致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不利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其次是不利于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通過對投資項目進行社會評價,可以充分的認識項目實施過程中造成的社會問題,比如區域內出現的貧困、社會不公平、不同地區利益沖突、不同群體文化間的沖突等社會風險,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社會影響,通過對其進行研究,采取適當措施,就可以消除或減輕項目實施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增加有利因素的作用,保持并促進當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最后是不利于提高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投資者在進行項目投資時往往側重考慮經濟效益。
(二)從事社會評價工作的機構薄弱、人才短缺
目前山西省雖然成立了專門的社會影響評價機構,但是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機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成為綜合的、權威的評價部門,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山西省從事社會評價的機構薄弱,人才短缺。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山西省投資項目社會評價的組織機構體系還沒有形成。山西省的投資管理部門(省發改委)及行業管理部門(交通廳、農業廳、水利廳、環保廳、國土資源廳、住建廳、林業廳等)沒有相應的機構進行投資項目社會評價的政策、標準、規范制定,資質審查和行業管理,參與投資項目前期準備、規劃設計、實施管理的機構,也沒有專業人員負責投資項目社會評價工作。
【關鍵詞】西部 研究生教育 快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8(b)-0072-01
我國西部地區包括廣西、四川、云南、貴州等在內的12個省市自治區,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各個方面不斷得到發展,但與東部地區相比,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加快西部發展,對縮小東西部經濟差距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對大量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西部地區近年來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不斷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可以說西部研究生教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然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很多需要克服和解決的問題。認識并最終解決好這些問題,是未來西部研究生教育繼續向更好方向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1 西部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辦學條件和學術環境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西部高校雖不斷在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但研究生教育的實驗、教學等硬件環境卻嚴重滯后,對于一些重大的基礎科學研究和新興學科發展的研究條件、研究手段都十分缺乏,研究生的科研經費也明顯不足。在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過程中,有些學校辦學思想不端,把研究生教育作為學校經濟創收的主要途徑,在不具備足夠學科帶頭人和梯隊人員,或者根本就沒有專門學科隊伍的情況下,通過非學術因素獲批后,盲目大量招生,在這種情況下,導師少學生多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生教育質量也必然下降。
1.2 導師隊伍參差
西部地區學校研究生大量招生后,雖然很多導師能做到對學生認真負責,但很多學校的導師隊伍也存在問題。導師隊伍學歷結構整體偏低,年齡層次偏大,在推進研究生教學與科研國際化方面本身都難有所作為。有相當數量的導師缺乏研究項目或經費不足,研究生依然是受本科式的書本教育,并未投身到學術研究中去,缺乏實踐。一些導師只顧自己做課題或搞行政工作,對學生缺乏引導和交流,研究生培養質量也隨之下降。
1.3 研究生培養制度與模式
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缺乏差異,大多數強調理論的創建,各類研究生培養標準整齊劃一,缺乏個性,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相對薄弱,無法滿足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在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口徑過窄,不能體現學科交叉的發展趨勢。培養課程的設置過于陳舊,不能反映最新學術成果、研究進展,有些課程完全是因人而設,并沒有真正考慮現階段課程如何設置才最合理,不能跟上科學技術和時展。同時因擴招速度過快,一個導師要帶十幾甚至幾十個學生,專業課程也進行大班教學,研究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處于盲目接受知識的被動狀態,學生依賴書本的慣性思維無法改變。
1.4 畢業論文質量堪憂
國家對學位論文的要求是明確的,但現實中情況令人堪憂。研究生階段最關鍵的事情,一是找工作,二是完成畢業論文。然而二者相比,畢業論文往往被冷落。美國一位研究大學教育的學者布魯斯指出,碩士學位本身如果已不再是學術造詣的標志,而僅僅意味著能過上一種收入可觀的生活[1]這無疑是研究生教育的退化和悲哀,是對研究生教育固有理念的破壞。現階段研究生論文存在以下幾點重要問題:①研究生論文抄襲現象嚴重;學生充當剪刀、漿糊的作用。②研究生論文創新性不夠,包括論文選題、實驗方法等;好的論文選題應該具有創新性、前沿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還要有可實現性[2]。③研究生論文答辯流于形式。由于參加答辯的評委大部分是本校或導師熟悉的外校老師,為照顧彼此情面,答辯都容易通過,非學術性因素對學術的影響較為明顯。
1.5 西部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
西部地區高校辦學模式單一,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人才的培養多表現為創新動力缺乏、創新能力不足。因此西部地區研究生教育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認識到西部在人才需求上的特殊性,對地方經濟發展影響不大。
2 西部地區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所引發的思考
2.1 調整學科結構,提高辦學環境和學術
科學規劃西部地區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規模和增長速度,實現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是改變西部教育落后局面的重要保證。切實從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結構出發,扶持一批西部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科,特別是西部開發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項目。加速以環境保護建設和以交通、能源、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交通運輸、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環境工程等工程學科的研究生教育,適應西部開發的需要;大力發展電子科學、信息與通信、計算機等高新技術學科和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新興學科[3]。
2.2 積極探索研究生培養模式,不斷進行創新教育
研究生培養質量不僅表現在論文質量,更表現在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創新思維與能力。為了使研究生在課程學習階段得到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良好培養,西部研究生教育還需要積極探索研究生培養模式,除了制定合理的課程體系,不斷改革現有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也非常必要。建設以激發研究生積極思維,主動參與的研究型課程,培養研究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3 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培養學生正確的學術環境
研究生導師作為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西部地區導師隊伍無論從質量上還是從數量上均不能滿足需求,導師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在導師隊伍建設中,要增加投入,完善機制,改善環境,增強吸引人才的能力提高研究生導師的學歷層次,堅持“按需設崗、擇優聘用”的原則,堅持導師遴選條件和淘汰制,選出具有真才實學的導師。另外,可以改革導師個人指導制度,以導師小組制代替導師個人指導制,使導師資源共享,開展聯合研究與協作培養的制度。
2.4 注重過程管理,保證論文質量
論文的撰寫是對研究生學習的總結,然而寫論文不是最終目的,完成論文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保證論文質量,必須對論文撰寫的整個過程嚴格監控,在論文開題、中期檢查、論文答辯等環節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對于論文的送審可以采取盲審、隨機送審等方式進行,嚴把“出口關”,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2.5 結合西部特點,發展特色教育
由于研究生培養與社會需求息息相關,西部地區如何培養研究生,培養怎樣的研究生,應該把社會需求作為學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以學科建設促進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市場機制,根據西部大開發的實際需要,積極探索多種辦學模式,真正實現自主辦學。通過西部高校與當地政府、企業的聯合,高校出師資、政府和企業出資金的辦法實現產學研結合是建立科技與經濟密切聯系的新體制的重要手段,加強西部與東部、中部高校的合作與交流,同時也歡迎國外高校和企業來西部地區聯合辦學。
參考文獻
[1] 余三定.關于我國研究生教育問題討論的評述.云夢學刊,2007,28(2):5-13.
關鍵詞: 動力工程領域 全日制工程碩士 專業學位 實踐能力
一、背景
2009年3月,為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開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自此開始了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新時代。相對于在職工程碩士研究生,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缺乏工作經驗,更側重工程應用和工程管理教育,強調和突出實踐能力、職業能力訓練[1,2]。因此,工程實踐環節是實現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
2013年4月和11月,教育部聯合其他部委相繼推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號)、《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3號)兩個文件,提出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這些政策的出臺對實踐能力培養提出新要求,推動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不斷改革。
二、動力工程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南昌工程學院動力領域研究生培養主要面向服務社會,旨在培養服務于水電行業特定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碩士畢業生主要面向乙級及以上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研究院,水電工程施工單位、水電動力設備安裝與檢修公司、水力發電廠和水電動力設備研究與開發等大中型企業,從事大中型水電站動力工程、抽水蓄能電站和泵站工程的規劃、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管理和設備研發與制造等技術與管理工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南昌工程學院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特別注重實踐環節培養,探索制定完備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1.實踐環節內容
在實踐環節內容設計上,主要體現工程碩士培養的工程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為此,結合動力領域人才培養的特點,開設“認識實踐”、“項目實踐”、“崗位見習實踐”和“工程實踐”等實踐內容。學生在校期間要求不少于40%以上的時間在企業進行工程實踐,且工程碩士學位答辯的工程設計、產品開發和論文選題都應來源于工程實際或具有明確的工程技術背景。
(1)認識實踐。本實踐環節時間為4周,實踐內容包括設計施工模塊、運行管理模塊、設備制造模塊和水電站自動化模塊四個模塊。學生可根據專業方向、校內外導師情況選擇任意兩個模塊進行實習,并在此基礎上與校內外導師小組共同研究工程項目。通過認識實踐,制定適合工程碩士個性培養的培養計劃。
(2)項目實踐。本實踐環節是根據學生在上一階段實習確定所選項目內容與要求,完成項目選修課程,并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了解熟悉項目,積極參與與項目相關的各項工作,完成項目實習任務。通過10周項目實踐,完成學位論文課題的選定,并在導師指導下完成開題報告。
(3)崗位見習實踐。本實踐環節主要讓學生在企業中擔任中級技術負責人或車間主任助理,使其熟悉水電項目及泵站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維護和工程管理工作;參與水電運行有關規程、制度的編制;掌握數學、計算機、工程圖學等工程基礎知識在水電站運行維護等環節中的應用等。通過14周的崗位見習實踐,提高學生的職業勝任能力。
(4)工程實踐。本實踐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獨立承擔水電項目及泵站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維護和工程管理工作,準確進行設備故障及事故分析處理,具有閱讀復雜機械圖樣的能力,能夠正確選用工程材料,具有主要零件加工檢修工藝流程的制定與生產組織管理等方面能力。通過14周的工程實踐,學生完成工程設計或論文寫作。
2.實踐考核要求
(1)實結(或學位論文)題目必須結合實習所在單位的實際情況,做到“真題真做”,內容充實。選題具體要求可根據實習具體情況進行。
(2)實習需要單獨評定成績,學生返校后,將根據在實習單位完成的實習考勤、實習報告,實習現場鑒定考試和返校后的實習理論考試、實習答辯等綜合確定實習成績,成績不合格者不予畢業,隨同下一屆學生重新完成實習或設計任務合格后補發畢業證書。
3.加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些措施
(1)改進專業學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大力加強企業工程師參與理論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南昌工程學院動力工程領域強調以職業能力導向為本。教學工作將圍繞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開展,廣泛推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以項目課題為支撐、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教學活動,形成理論教學―實驗實習―生產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改變傳統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鼓勵重視運用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教學方法,并創新性地推進企業工程師參與理論教學。動力工程領域在制訂學生培養計劃時,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兩三門理論課程,聘請企業一線工程師進行教學,讓學生在企業完成課程任務,為研究生將來從事畢業論文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為推進專業學位的案例教學,領域加快和完善課程教學案例庫的建設工作,初步建立以實際應用為導向、緊密結合職業需求、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學案例體系。
(2)強化專業實踐教育,建立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教學實踐基地。專業實踐基地建設成效直接關系全日制工程碩士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3]。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需要相對穩定的實踐基地,并要求研究生的實踐內容和企事業單位或相關職能部門的實際需求相對接,既能夠提供研究生理論結合實踐的實踐場所,又能夠滿足生產部門的實際需求。為此,動力工程領域充分利用學校與相關水電企事業單位的良好合作關系,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共建共享多種形式的校企聯合實踐基地,已在相關水利水電設計院所(如江西省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水電廠運行管理公司(如江西中電投峽江發電有限公司)和水電設備生產企業(江西贛發集團有限公司)建立12個校外實踐基地,以確保學生參與企業技術研發,進而保障專業實踐質量。
(3)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實現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考試相銜接。專業學位教育的突出特點是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培養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為更好地增強培養學生的應用性和對畢業后所就崗位的適應性,南昌工程學院動力工程領域在工程碩士教育過程中注重與職業資格考試相銜接,參考注冊師、工程師資格考試科目,開設一些用于獲得職業資質的課程,鼓勵學生在畢業證、學位證的基礎上再拿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持“三證”畢業。
三、實踐培養模式實施效果
經過幾年實踐探索,南昌工程學院動力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得到不斷完善。學生通過不同實踐環節,在實際選題及論文完成過程中真正將企業生產實際與課題有效結合,實踐效果比較好。特別是崗位見習實踐,大部分研究生認為對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作用非常大,實踐內容和最終實踐考核結果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南昌工程學院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有力地提高了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滿足了水電行業人才的特定需求,具有鮮明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孫延明,向智男,葛瑞明,陳小平,朱敏.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7):30-33.
[2]王秀平,王勝輝,曲春雨.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4(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