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3 20:11: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等教育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學籍管理制度的制定缺少法律規范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發展,成人高校學籍過程管理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相比之下,對成人高校的角色定位、學籍管理制度效力、責任等問題卻很少有人論及。目前,高校與學生法律關系模糊,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中的法律性質不明確。由于缺少有效的立法協調機制,學籍管理制度制定過程缺乏法律支撐與指導,導致制定制度不嚴格、不民主,執行制度缺乏效力。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發展不均衡
成人教育學籍管理制度一直借鑒《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校學生行為準則》的規定。雖然從管理模塊上看,成人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相同點較多,但普通高校是培養全日制學生,而成人教育的教學不僅局限在校內進行,還在函授站進行,成人教育的學習形式多樣,教學方式、學籍管理、學生管理都與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差異。此外,成人學籍管理制度基本是以省(市、自治區)為單位制定的,在入學報到期限、成績考核、轉專業與轉學、學制、休學、退學等要求方面,各省之間有很大區別。例如,廣東省教育廳會對成人學生部分科目進行統考、抽考,而在許多省,統考和抽考一般由高校統一安排。這些制度的差異,折射出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不規范。
(三)政府權限集中,執行制度手續繁瑣
轉專業、轉學是學籍異動的兩個主要方面。隨著成人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多數?。ㄊ校τ谵D專業和轉學的要求都逐漸降低,辦理手續簡化,學籍異動的管理更加人性化,除體育、藝術類等專業外,理工學科范疇、文史學科范疇內部都可以互轉。從政策執行的角度上看,因為成人高校學籍管理部門熟知本校學生情況,了解學生動態,許多省份成人高校都有轉專業的審批權,再報送省教育廳備案即可。個別省份對于轉專業的學生要求較為嚴格,各高校的管理權限小,學生入校后發現報考專業不適合自己長遠發展,因轉專業手續繁瑣,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甚至退學。雖然學籍管理制度對轉學進行了規定,但是如果細化轉學手續,轉學手續難度高。即使轉學不轉專業,各高校的專業目標、專業定位不同,教學計劃、課程設置都有很大區別,甚至課程成績、學分相互得不到認可,給轉學者造成困難。
(四)剛性學制束縛學習積極性
經本文調研,成人學生中許多是在職工作人員,參加成人高等教育學習的主要目的,有18%是為了取得文憑,有68%是為了提升專業知識水平,學生不僅看重學習時間的長短,還很看重教學水平的高低。目前,高中起點??坪蛯?破瘘c本科的成人教育學制為3年或者2年半,高中起點本科教育學制為4年或5年。在剛性學制的時間限制下,一些學生只能按教學計劃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學業,降低了學有余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許多成人高校學制仍舊以剛性學制為主,教學模式單一,照搬普通高校課程大綱,缺乏對學生個性化指導,公共課較多,專業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工作脫節。
(五)制度執行程序不夠嚴格,缺少法律規范
學籍管理制度不健全,程序規定不規范,必然導致執行程序不嚴格,從而引發高校學籍自主管理權與學生受教育權的沖突,發生了一些不該發生的制度執行問題。例如,個別成人學生因未被授予學位而狀告母校,主要是由于高校形成處分決議后,沒有將處分決定告知學生,也未告知其應有的相關權利和申訴渠道,制度執行不規范。有些學生或者家長法律意識淡漠,常為解決某一問題擁堵學校大門,甚至采用更激進的措施。沒有科學合理的學籍管理制度和正當程序,無論是學校的“執法均等”還是學生合理合法的請求、選擇、知情權益就難以得到保障和維護。缺乏法律依據的行為不僅損害了成人高等教育各方權益,還嚴重影響了成人高等教育制度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從長遠分析,則可能對成人高等教育事業持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二、改革策略
(一)學籍管理制度納入法治化軌道
為順應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成人高校應以國家制度規定為依托,依法治校,從法律視角分析現階段成人學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逐步規范、細化各種制度,構建適合成人學籍管理的管理制度,做到學校要有管理自,學生要有受教育權。尤其是對學生轉專業、轉學、休學、復學、退學、畢業、結業等要求堅持以生為本,既保證學生受教育權、申訴權,又要從學校自主管理角度出發管理和約束學生。因此,完善健全的學籍管理制度是開展各項工作的前提。
(二)健全學籍管理制度,簡化執行程序
目前,各省制定的成人學籍管理制度差異性大,有的省份由教育廳制定并出臺了成人高等學校學籍管理規定等一系列制度,也有的省份沒有出臺具體的成人高等學校學籍管理規定。為保障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各省應逐步健全成人高等學校學籍管理制度,使各成人高等院校及其函授站“有法可依”。同時,省級主管部門在細化、落實教育部規定,制定本省學籍管理制度時,不僅要考慮到省內成人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還要從成人函授站分布、制度執行性的角度出發,考慮到省級學籍管理制度的貫通性。這不僅能促進各省成人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還能保證各成人高校學籍管理工作的良好銜接。
(三)細化學籍管理制度,完善學籍管理體系
健全學籍管理制度體系,應重點加強以下制度建設。
1.成績考核要求
成人學生基本上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統一上課,但各高校對于考試和考查課程的比例要求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制定學籍管理制度時,應該以條款的形式對課程分類、考試和考查課程比例做必要說明,對考核形式、成績評定依據、標準要有明確的規范和闡述。同時,還要保證制度的規范性和可執行性。
2.轉專業制度
在轉專業要求方面,根據教育部“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的規定,省級主管部門在批準學生是否可以轉專業方面,應該給予學校自主管理權限。從教學管理的角度考慮,學校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可以結合學生培養效果、學習需求進行轉專業,這也是保證正常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從學生管理角度考慮,公平、有效轉專業是維護學生權益的重要體現。同時,高校在制定轉專業細則方面,既要緊密依據教育部的規章制度行文,又要結合專業特點、專業定位制定條款,細化學生申請轉專業的范圍、申請條件和流程,明確轉專業在學科門類、學歷層次、學籍狀態界限以及課程補休與免修要求。
(四)強化教學改革,落實、實行彈性學制
彈性學制是指學生有一定選擇性的學習,由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和學校培養方案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其學習年限也有一定伸縮性。彈性學制的落實應用,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規章作保障。目前,許多成人高校在試行彈性學制,但教學安排、考試安排、學籍管理制度都沒有緊密契合彈性學制的安排,造成了學制只延長不縮短。因此,真正落實應用彈性學制,把“彈”字作為學籍制度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現階段成人高等教育學籍管理制度的發展方向。
(五)嚴格執行學籍制度,正確行使高校權限
[1]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學研究值得注意的問題,也是我閱讀熊華軍教授、史志剛同學的《2010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論文作者的可視化分析——基于12種CSSCI來源期刊載文數據》和陳昌蕓同學的《共詞可視化視角下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領域構成及發展趨勢》兩文后首先意識到的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想到要談談對高等教育學領域研究的認識與看法。熊華軍教授和史志剛同學的文章,是關于高等教育學大領域研究情況的可視化分析。通過對2010-2013年12種教育學期刊刊載的高等教育論文作者進行可視化研究,總結了2010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論文作者的發文規律,揭示了作者間的知識交流機制與合作交流模式,得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國高等教育論文作者表現出了明顯的地域差異,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代表的部屬大學引導、鼓勵和組織學者開展高等教育跨學科研究,我國高等教育論文作者主要來自教育學,多受到省級和部級的基金資助,彼此之間合作規模較小,合著強度較低,合作率不高,主要圍繞高職教育、高等教育理論、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質量、高校德育、大學教師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和高校人才培養八方面開展研究等結論。這些研究,數據可靠,分析透切,很有說服力。陳昌蕓同學的文章,采用的也是可視化分析的方法,不過,關注的只是高等教育大領域中教學服務型大學小領域研究的問題。華中科技大學以劉獻君教授為代表的院校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領域是院校研究領域中的一個子領域。這個研究領域,也是由劉獻君教授在2007年開啟的,現在隨著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實踐的逐步推進,也產生了一批理論研究成果。陳昌蕓同學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認為當前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文獻主要涉及教學服務型與其他大學的區別和聯系、具備的特征及價值和功能、建設主體、建設路徑、具體問題探討五大領域,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未來需要注重學科發展,著力特色研究;重視社會服務,推進合作研究;關注人才培養,突出創新研究;強調多維審視,多視角研究。關于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五大領域的查找及其研究趨勢的提出,為進行教學服務型大學領域研究提供了參考。
這里選編的兩篇文章都對其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進行了梳理,并列出了名單。熊華軍教授和史志剛同學的文章得出了2010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高產作者有王建華、張楚廷和王洪才等為代表的66位,形成了以潘懋元、張應強和劉獻君等為代表的高被引作者群,高文兵、李立國、王建華和劉克勤是綜合網絡中影響力較大的作者等數據。陳昌蕓同學的文章得出了在發表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文獻的50種期刊中《銅仁學院學報》刊發了14篇、《浙江樹人大學學報》13篇,核心作者有劉獻君、侯長林、羅靜、陳明、徐緒卿、魏鋼焰、陳瓊英、沈云慈等結論。這些數據和結論,既是對相關刊物和作者的肯定,也為更多的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強化了高等教育學的領域研究意識。銅仁學院能夠在全國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中有一定的地位,就是其高等教育研究團隊近幾年來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學服務型大學這個領域的研究上,沒有對教學服務型大學領域的集中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國教學服務型大學研究中的影響。因此,高等教育學的領域研究,既是方法,也是策略。
高等教育學研究的領域,可大可小,具體要視研究者個人或研究團隊的研究能力和興趣而定。能力強、水平高,又有興趣者,其研究領域可以不斷拓展,直至滿足研究需求為止;能力弱、水平低者,其研究領域可以小一點、窄一點,小和窄到能夠把握得了的領域為止。研究領域大小、寬窄的確定,關鍵在于“度”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高等教育學研究領域一旦確定,就要在一段時間之內,甚至比較長的時間之內,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見成效。之所以有“專家”的稱呼,不就是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內專注于某一點研究的結果嗎?關注某一點的時間長了,研究的問題深了,積累的東西多了,也就自然成為了專家。其實,也不僅僅是高等教育學等理論研究需要專注于某一領域,文學創作也是如此,也有領域意識,比如陸文夫的“蘇州小巷”、劉紹棠的“運河灘”、何士光的“梨花屯”等,就是堅守在一定領域中進行文學創作的典范。所以,選定了高等教育學的研究領域,就要盡可能將其領域中的礦石挖掘出來,并逐步占據該領域的制高點。占據了高等教育學某個領域的制高點,就是對高等教育學科的貢獻!
作者:侯長林 單位:銅仁學院
上個世紀末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焖贁U張,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研究隊伍也在迅速壯大。僅從碩士研究生培養來看,上個世紀90年代初全國高等教育學碩士點二十余個,在校研究生近百人;時至2010年,碩士點近一百個,在讀碩士生超過兩千人。隨之而來的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產量”劇增。中國知網1979年至2012年收錄的期刊論文中,“高等教育”研究類的記錄有七十二萬七千多篇,其中2001年以后的記錄為五十七萬七千多篇。換句話說,79.4%的論文是進入本世紀后生產出來的,12年間平均每年生產四萬八千多篇。隊伍的壯大和論文產出量的增加,本該是件令人欣喜的事。然而我們需要冷靜地思考一下,高等教育學科的學術是不是真的“繁榮”了?這些期刊論文究竟貢獻了多少新知識?又有多少成果對高等教育實踐產生了實際的影響?
高等教育學作為學科或者作為知識領域,本質上是應用性的。如果這個判斷能夠成立,那么高等教育研究的大部分成果就應當是能夠對高等教育實踐產生影響的。用通俗的話講,它們應當是“有用”的。最直接的一個用途,便是向政府政策制定者、高校管理者建言獻策??涩F實中我們不難看到,巨量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中真正能為政府、學校采納的少之又少。此種尷尬,是由于研究的消費者——政府和高?!簧萍{言,還是由于研究的生產者——學者——建言無當,或是兼而有之?吾儕不可不思。
主政者是否善納良言,執事者是否從諫如流,此處姑且不論。若就學者建言觀察,確有值得思量之處。在諸多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中,有多少是出于憂心事業之思,有多少是琢磨教育發展之精微,又有多少是為其他目的而制造的“敲門磚”?出以公心之誠、得自體察之純,乃有思慮之真。建言首先得是真言,有立意之誠,有專注之純,方有真言。前賢說得好,“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擔道義是前提。若“著書都為稻粱謀”,哪怕手再神妙,做出來的文章難免無病。清代名臣說過:“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意思就是建言者要設身處地為對象著想,所言才能切中要害。
當然,建言光有真誠、純粹還不夠,還需要進言之善。研究要科學、要理性,要有的放矢,要言之有物,要有前瞻性。學術一點說,高等教育研究一定要提倡以事實、數據為依據,提倡科學的方法論和遵循學術范式,力戒主觀空論,力祛浮泛虛妄,力避“事后諸葛亮”。直白一點說,如果我們提出的主張主政者不以為然,掌校者不以為然,教師不以為然,就失去了其價值。最近在報上讀到胡鞍鋼教授的一句話:“批判很容易,建言很難,把建言變成政策更難”,深以為然。當下的高等教育研究,批判現實的多,應然分析的多,主觀思辨的多,實然的研究少,科學的研究少,富有建設性的成果少,能夠轉化為政策的更少。把建言轉化為政策,除了要有服務國家、社會、事業的胸懷,還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有洞察大勢的前瞻眼光,有不折不撓的意志和把握進言機遇的智慧。
當前,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正在趨于深入,遇到的問題也更加復雜和深層,迫切需要教育研究者貢獻真知灼見。本期“對重啟教育改革議程的思考”、“試析依法治校的基本特征”、“教育對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作用機制的實證研究”諸文,提出了今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若干重要的問題,希冀引起關注。期待有更多的良言善策為世所用。
潘先生不僅始終立足本土,以開放的姿態、謙虛的態度,主動借鑒地引進適合中國國情的一切先進成果,他還身體力行,大力推廣中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潘先生認為,國際化的題中之意還在于中國研究者參與世界高等教育事務的話語權。通過平等對話、溝通理解,不僅介紹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成就、問題,而且探討世界高等教育的規律與趨勢??梢姡叱鋈ァ屖澜缌私庵袊母叩冉逃芯渴桥讼壬叩冉逃芯繃H化思想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潘先生先后到過日本、菲律賓、泰國、英國、新加坡、尼泊爾、科威特、美國、俄羅斯、荷蘭、挪威、立陶宛等多個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將中國的高等教育成果積極向境外推廣,促進高等教育的學術交流。他特別注重在高等教育研究領域開展合作,并與人合作編了一些英文高等教育著作,如《Legislation:TheGuaranteeofDevelopmentofPrivateHigherEdu-cation》(《PrivateHigherEducationinAsiaandthePacific》,UNESCO,PROAPBamkok,1996)、《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StudyinChina》(HigherEducationResearchinChina,1997)、《High-erEducationResearchinChina:Past,PresentandProspect,Chance-TransformationinEducation》(Syd-ney:TheUniversityofSydneyPublishingHouse,2002)等。這些英文著作在溝通中外高等教育學術理解、推廣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方面發揮了積極的助力作用。此外,潘先生還指出,高等教育研究應積極參與國際高等教育課題研究,促進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交流和學術的普及。正是由于潘先生不斷踐行著其“走出去”的國際化理念,國外學者開始關注潘先生及其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如加拿大的許美德、美國的白杰瑞、挪威的阿里•謝沃。其中,挪威學者阿里•謝沃先生的著作《潘懋元———一位中國高等教育學的創始人》(PanMaoyuan:AFoundingFatherofChineseHighEducationResearch)于2005年7月在挪威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正式出版,該書集中介紹了潘懋元先生創建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建設歷程并展示了中國高等教育在21世紀的發展和研究趨勢。這對于中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理念走向世界意義重大。2007年,國際權威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SSCI)收錄的、在美國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在第3期發表了潘懋元先生7篇學術論文。這7篇論文構成一個專輯,題為“潘懋元和中國高等教育”,涵蓋了潘先生創建高等教育學科和各個時期關于中國高等教育問題最主要的學術思想。該專輯的內容主要有“必須開展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學科芻議”“教育基本規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中的運用”“走向21世紀的高等教育思想的轉變”“關于民辦高等教育體制的探討”“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之路”等。據悉,以專輯的形式在《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上出版個人系列論文還是史無前例的。潘先生系列論文的國際發表,表明了世界對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高度認可,對進一步擴大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研究的世界影響意義深遠。
二、潘先生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思想的特點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的重要倡導者與踐行者,潘先生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如何實現”這一問題上表現出了強烈的本土意識、廣闊的國際視閾以及高度的責任擔當,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國際化道路。
(一)強烈的本土意識,主動借鑒而非被動依附“如何引”是“引進來”的關鍵所在。在引進高等教育先進理論成果時,潘先生是“主動借鑒”地引進而非“被動依附”地引進。選擇借鑒與選擇依附,二者有本質的區別。借鑒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以他國為鏡,對照自己,吸取有益的經驗;而依附是不顧本國具體國情,對發達國家的先進成果照單全收、盲目套用現成模式??梢?,借鑒的立足點是“本我”,而依附的立足點是“他者”。不少研究者不顧具體國情,迷失于“與國際化接軌”的口號,認為凡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方法就是正確的、科學的,自覺不自覺地依附于西方高等教育的研究理論,導致研究成果缺乏原創性與創新性,結果出現“越‘國際化’‘現代化’也越‘邊緣化’的情形”。潘先生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歷史、特色、國際地位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有客觀的認識與理性的評價,始終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秉承“有沒有借鑒之處”與“可不可以借鑒”的原則,實現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創新發展?!坝袥]有借鑒之處”解決的是國外研究成果先進與否的問題;而“可不可以借鑒”處理的是與具體國情適合與否的問題。任何國家的高等教育研究都受其文化傳統、歷史條件、價值取向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高等教育的理論成果在當時當地或許具有成功的解釋效力,但應用于別國別時則可能出現理論誤導實踐的情況。因此,“拿來主義”“生搬硬套”不可能是真正地“引進來”,只能是陷入“某國化”的被動依附與寄生局面。
(二)廣闊的國際視閾,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并重“從哪引”和“走向哪”反映了高等教育研究者國際視閾的廣度,同時也影響著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的發展深度。潘先生不僅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成果,更關注發展中國家,是“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并重”地“引進來”,同時也是“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并重”地“走出去”。從整體上講,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無論在研究成果還是辦學實踐都表現出了強烈的優越感。美國著名學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就曾指出,美國高等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范例。換言之,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與經驗是最值得借鑒的。這種論斷難免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視閾產生誤導———盲目排斥對非美國或非發達國家的研究。但是,潘先生并不迷信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圣經”,其研究視野沒有僅僅局限于發達國家,而是從一開始就關注、研究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成功經驗以及失敗教訓。他充分打開國際化的研究視野,海納百川、博采眾長,不僅從發展中國家“引進”,主動學習借鑒,同時還“走向”發展中國家,將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推而廣之、互通有無??梢?,潘先生跳出了“發展中到發達”的單線學習借鑒,變為“發展中到發達”“發展中到發展中”的多線學習交流,由“單向引進”向“雙向交流”發展。
(三)高度的責任擔當,自信力與使命感兼具“走出去”的目的是讓世界了解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進展與成果,并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做出中國學者應有的貢獻。“能否走出”以及“走出去的程度”與高等教育研究者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力與使命感密切相關。信心缺失,難以“走出去”,即使勉強“走出去”,也難以“走遠”。當“學科取向”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遭遇“領域取向”的西方高等教育研究時,部分研究者自覺本國高等教育理論成果“土氣”,缺乏“走出去”的信心與勇氣,不敢與國際高等教育研究同行一較高下,影響了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國際化進程。潘先生不僅懷揣著對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堅定信心,同時還秉承著將其推而廣之的使命意識,通過編著高等教育英文著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等形式,身體力行地積極“走出”,力圖突破中外高等教育研究的語言文化隔閡,擴大交流途徑,溝通學術理解,將我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為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做出中國學者更大的貢獻。種種踐行,體現了潘先生“大社會”的責任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與分享不應局限于國內,而應走出國門,實現國內外同行的互通與共享。
三、潘先生高等教育研究國際化思想的啟示
【關鍵詞】成人高校 學籍管理 改進 畢業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5-0022-02
一 成人高校學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成人高校學籍管理工作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包括很多事項,如學生的基本狀況的統計把握、學生入學基本的登記信息、學生的考核等,因此成人高校學籍管理工作事項較為繁雜,不免因一些問題沒處理好,導致管理工作中出現一些問題。
1.管理人員認識不足
學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覷的,特別是在規模較大且人員不固定的成人高校,但很多教師并不像正規全日制高校教師一樣重視此項工作,這導致部分成人高校學籍管理混亂,新學員不及時上報,畢業資料也不及時上交,甚至教學環節安排不合理,學生根本學不到知識,而畢業了的學生有些科目甚至還沒有修完,等領畢業證時還要補修。
2.工作人員能力不足
成人高校教師營利性思想較強,大部分教師抱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且因成人高校并非高材生就業的首要選擇,大部分引進屬于相對低端的人才,且學校很少刻意組織類似學籍管理的系統培訓,導致很多學籍管理工作人員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甚至不會使用電腦辦公,這明顯降低了其工作效率,且易出現工作疏忽,因此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操作能力的不足也嚴重影響著成人高校學籍管理工作。
3.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部分成人高校是依靠普通專科院校下設的繼續(成人)教育學院來延續成人教育事業的發展,相對來說是相互獨立的,但是其招生、學籍、教學管理制度是全部沿用本科院校的。這就易出現原有的制度與新制度的出入,導致管理體制脫節,從而影響整體管理工作。
二 成人高校學籍檔案管理的建議與具體措施
1.從源頭出發,把握審核關卡
第一,報名審查。對于成人高校的招生,不可單純以營利為目的,而更應該掌握學生的基本素質,筆者建議各地區招生辦應該預先對本單位接待人員進行基本培訓,讓他們意識到成人教育的嚴肅性,從而避免弄虛作假行為。如在網上報名后,需要進行現場確認,現場確認中需要嚴格核對學生的個人相關信息,且要求學生上交必要的學籍登記與審核材料,如果信息出現問題,則需要馬上進行核實,對虛假報到行為予以嚴肅處理,對于確實因學生粗心填寫錯誤的信息,必須在責令學生開具相關證明的基礎上進行及時更正,并記錄在案,從而防止冒名頂替等行為的發生。
第二,學歷認證。成人高考網上報名結束之后在進行現場確認時,要求各地市招辦在對專升本考生??飘厴I證書進行“認證”時要嚴格把關,防止“偽證”出現。對于存在無專科畢業證書原件的考生一律不予確認,同時要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在學校錄取工作結束后,如果發現專升本學生的??谱C書有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登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再次進行查詢,一旦確定屬于偽造,學校必須立即對這些學生勒令退學。另外要認真做好學校學籍檔案文件管理的完整性。用實際行動打擊社會上的“偽證”現象,確保學校的生源質量和教學質量,真正做到維護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學歷文憑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2.日常管理細致入微
第一,有章可循。學籍檔案不是學生入學和畢業的簡單記錄,而是需要反映學生在求學期間的所有重要信息,包括階段性成績、在校的獎懲等,這是學生發展的真實記錄,也是學生求學的唯一憑證,因此務必真實詳盡。作為成人高等院校,必須將學籍管理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事項去抓,要做好學籍管理工作。當然學籍管理工作并非一個口號,而應該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這就要求學校相關管理人員制定詳細的學籍管理工作流程,并落實到學籍管理工作的各個部門,同時要對學籍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和效率進行必要的監督,對于不積極及不配合學籍管理工作開展的單位或者個人進行必要的處分,從而將學籍管理工作的規章制度徹底落到實處。
第二,善用科技。成人高校的一切教學動態和學籍信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重要的信息資源,特別是學生的學籍變動和考試成績等情況應該及時公布。因此學校應考慮通過互聯網實現學籍檔案管理共享,使學生和家長能夠在任何地點以最快捷、最方便的方法來獲得他們最關心的學籍和其他方面信息,大大提高教學管理工作效率和學籍檔案利用率,拓展學籍檔案管理的服務領域,也是高校學籍檔案管理對社會的一種創新服務。
3.畢業論文(設計)工作
第一,注重教學。作為學生教育結束的最終審核階段,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在校學習成果的綜合考查,也是學生是否能順利畢業的評價標準之一,而畢業論文(設計)又包含動員講座、選題及調研、寫作、審核與答辯四個環節,成人高校學生大都沒有經歷過嚴格的畢業論文(設計)寫作指導,因此很多環節都比較模糊,需要專業老師進行全程指導,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畢業論文(設計)寫作環節中學會如何寫論文(設計),并且總結自己的學習生涯,為畢業做好充足準備。另外學校還應當提供往屆畢業資料中的經典案例,供本屆畢業生參考,讓學生全方位掌握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技巧,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寫作與答辯。
第二,注意存檔。畢業設計的教學時數在各門課程中是最多的一項教學內容,是對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的一次檢驗,也是對學生在思維方法和分析解決問題方面的一次較為嚴格的綜合訓練。所以學校應當將學生開始做畢業設計時指導教師對于學生各個階段的評語等留存,對于學生的優秀的畢業設計和優秀論文也應歸檔,因為這些資料也是知識財富,對于今后學生的畢業設計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利用價值。
參考文獻
在史學研究上,有“論從史出”之說。這本來是說史論與史實、史料的關系。史論必須從史實以及反映史實真象的史料出發,概括引申出來,而不應先構想史論,再找史料來“小心論證”。但這句話也可以用來說明理論研究與歷史研究的關系。高等教育史是高等教育理論建設的源泉之一。
教育理論的源泉有三條渠道:第一條是教育史研究,第二條是比較教育研究,第三條是現實的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提高。這三條源泉在實質上是一致的。歷史的與外國的,是借鑒前人和國外的經驗及其所總結的理論,而現實的經驗總結,是根據當前我國教育實踐或研究者個人的教育實踐所總結提高的。這三條源泉的價值比較,可以說第三條最為重要。歷史的、比較的所獲得的經驗、理論,必須結合當前的實際,通過實踐經驗,才能被確認而體現它們的社會價值。但是,一個國家或一個人的實踐經驗有局限性。這些經驗可能包含某些必然性的規律,也存在許多偶然性的現象。坐井觀天,視野狹窄,很難看得深遠,往往被許多表面現象所困惑、干擾。而歷史與比較研究,可以從縱橫兩個維度觀察教育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趨勢,視野開闊,又能集古今中外無數前人的智慧結晶和國外學者在不同情況下所提出的一些精辟見解,使我們能夠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攀登。
如果對這些智慧結晶、精辟見解,不能很好地吸收,我們現實的理論研究,不但視野狹窄,以偏概全,流于膚淺,而且往往要重復歷史上或外國已經歷過的錯誤,在指導教育實踐上難免不發生誤導,這種教訓是很多的。例如,“”前和“”中,所謂“教育革命”的某些理論和措施,除了政治原因之外,就教育本身來說,主要是對實用主義教育的精華與糟粕的無知,把實用主義教育在理論和實踐上已被證明為糟粕的東西充作“革命”的貨色,強行推廣,造成教育秩序的混亂和教育質量嚴重下降。
因此,在處理教育理論、教育實踐與教育史的關系上,我們要批判。在50年代末的“教育大革命”中,有一種權威性的謬論,認為教育史所講的是奴隸主、地主、資產階級的教育,從這樣的教育中找出來的是剝削階級的教育規律。社會主義教育規律,只能從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以致有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教育史的研究被迫中斷,嚴重影響了教育理論的發展與提高。
這樣說,是不是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就只是為了服務于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教育理論研究無裨于教育史研究呢?恐怕不能作如此理解。教育理論研究,有賴于教育史研究的支持;教育史研究,也有賴于教育理論研究的支持。
史學研究上,還有“以論帶史”的說法,如果說的是先有史論,再找史料來論證,作為史學研究方法,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但如果所指的是以新的科學觀點與方法來指導歷史研究,無疑是正確的、必要的。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必須在掌握的教育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如果沒有充分掌握教育理論,教育史的研究只能做到史料的羅列,很難從教育的歷史演變中探討教育規律,對教育現象和教育思想做出深入、正確的評價。當前高等教育許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研究,還不成熟,往往使高等教育史的研究感到困惑。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發展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高等教育的起源問題,包括高等教育為何產生,如何產生以及何時產生等問題。就何時產生來說,外國高等教育史就有五、六種說法,最遠的說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古代,最近的只承認歐洲中世紀大學為高等教育的起源;中國高等教育的起源,也有多種說法,最遠的可以追溯到西周甚至夏商,最近的只承認始于清末按照西方模式建立高等學校。為什么如此分歧,究其原因,是由于對高等教育這一基本概念大家的理解很不一致,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為大家所確認的界定。至少不要看到“大學”、“太學”一詞就理所當然地比附為高等教育。在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上,也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說是源于中世紀大學,理由是中世紀大學已經具有近代大學的某些特征。例如,它是按幾類需要高深知識的職業或行業來進行分科教學的。但中世紀不是近代,高等教育不可能超前于時代幾百年。那么,中世紀大學如何、何時演變為近代大學?卻很少有人進行深入的研究,至今還是高教史上的一個“黑箱”。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也同樣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明清的書院就是近代大學了,一般則是從1862年的算起。把1862年作為中國新學校的開端,也作為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倒也順理成章。但如果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是按照近代科學分化來設置分科課題,則我寧愿認為,1866年的算學館才算得上近代高等教育。
其實,高等教育史的研究,總要接觸到許多高等教育的理論。例如,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點、高等教育發展的動力、高等教育的運行機制、高等教育與科技的關系,以及人才觀、質量觀等等一連串理論或原則。至于對歷史上高等教育思想和思想家的評論,就更需要高等教育理論作為依據。所以,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與高等教育史研究之間,是相互支持的。
在當前,我們特別希望高等教育史研究,盡可能結合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帶著問題研究高等教育史。歷史與現實是不可能割斷的,要解決當前教育改革的問題,差不多都要了解其歷史淵源、歷史經驗與教訓,縱觀歷史發展的趨勢,即所謂“觀今宜鑒古”。在當前高等教育改革中,有許多問題,弄不清它的歷史根源和發展過程中的得失,需要通過高等教育研究來弄清楚。例如,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關系,教育觀的演變,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產生、發展、作用與影響,大學在創造與發展文化上的作用,大學在促進科技發展上的作用,通才教育觀的演變,學分制的演變及其在各國實施過程中的得失,各國高等教育的學術性與職業性的消長,各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演變,中國留學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與經驗,世界和中國私立高等教育的演變,等等。正因為如此,每一本高等教育理論著作,差不多都要有專章作歷史敘述,每篇較完整的論文也要作歷史回顧,但一般都不夠系統深入。
教育史研究結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它的作用也是雙向的。一方面,“古為今用”,為當前教育改革服務;另一方面,在“古為今用”中,教育史研究也能較好地體現其現實的價值,使研究工作富有活力與生機。當然,不應把“古為今用”作狹隘的實用主義理解,更不能要求每本書、每篇論文都要直接針對實際問題來寫作,更不是像有人所誤解的那樣,要求教育史研究給處理具體問題提出什么方案。相反,教育史解決教育現實問題應當站在歷史的高度,在深層次上使人通過歷史演變更好地認識教育規律及其作用。總之,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函需高等教育理論工作者和高等教育史研究下作者的合作。這就是這次會議的實質性的意義。
高等教育史作為教育史的組成部分,應該說,旱已有所研究。每部中國或外國教育史專著,都有高等教育的專門章節(主要是制度史);單篇論文,也早已屢見之于報刊。但作為高等教育史專著,據我所知,最早的一本是蔡克勇的《高等教育簡史》(1982),其后有熊明安的《中國高等教育史》(1983)。值得高興的是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史又出版了許多部。如高奇的《中國高等教育思想史》(1992)、曲士培的《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1993)、余立與鄭登云的《中國高等教育史》(1994)等,以及曹拒生翻譯出版格·蘆茨的《中國教會大學史》(1988),熊明安的《中國高等教育史》也出版了修訂補充本(1988),還有劉海峰和我合編的《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高等教育卷》(1993)。至于外國高等教育史,公開出版的似乎只有國別史,如陳學飛的《美國高等教育史》(1989)。倒是湖南教育出版社陸續出版了《世界著名學府》叢書約50本,提供了不少重要的歷史資料。這些高等教育史專著,各有各的特點。相對地說,中國高教史較多,系統的外國高教史專著尚未見到;從內容看,制度史較多,思想史尤其是外國高等教育思想史研究者較少,以致談起教育思想和教一育家,就只有大家所熟悉的幾位教育家的思想,見不到在高等教育歷史上起重大作用的高等教育家的思想。希望大家在重視中國高等教育史研究的同時,也重視外國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尤其是外國高等教育思想史的研究。
關鍵詞: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6-016-02
1986年,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開始招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事業已經初步形成了學科門類齊全、辦學層次多樣的體系。但是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培養模式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制約著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一、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辦學理念定位不正確
一些發達國家的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強調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自主性,促進學生能力的再提高。但是,在辦學理念上,反觀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很多成人高等學校把成人高等教育簡單定位為學歷補償教育。這種只注重高等學歷教育,而忽視培養學生能力的辦學理念使得我國的很多成人高等學校不能形成自己的辦學優勢。
(二)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
當前,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大部分存在于普通高等教育中。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和教材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管理模式、教學方法也和普通高等教育基本一樣。
(三)成人高等教育低齡化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普及和發展,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逐漸呈現出一種低齡化的趨勢。據統計,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參加成人高考的考生主要是一些在職人員,年齡一般在28歲到30歲,而目前大部分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這說明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培養對象發生了很大變化。
(四)教學手段和方法比較單一
目前,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主要還是講授,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導,而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教學內容忽視職業導向
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和市場需求脫節,忽視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職業導向。目前,從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來看,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和市場需求之間還有著比較大的差距。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應該是培養各種應用型人才,教學內容應突出怎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和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
二、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創新的基本原則
(一)開放性
開放性是指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要在教育對象、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時間等方面具備開放性,要以多元化和多樣性的成人高等教育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開放性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特點,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必須堅持這一原則。
(二)主體性
主體性是指學生是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主體,要遵循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在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創新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面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
(三)適應性
適應性是指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要根據學生的要求,主動、適時地改變培養模式,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這一原則要求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要適應和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需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發展性
發展性是指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應該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根據這一原則,在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理論和實踐、知識和能力、傳承和創新、成長和發展等方面的關系,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五)實踐性
實踐性是指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不但要遵循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制定切實有效的培養模式,還要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對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全面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力度。
三、我國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創新的思路探討
(一)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學手段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必須適應這些發展變化,不斷改革教學手段和方法,積極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成人高等教育學生的自學功能。
(二)建立“專業+職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應當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專業知識做基礎、注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辦學理念,以“專業基礎+職業技能+社會能力”為定位,建立“職業+專業”的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模式,把學生培養成專業知識基礎牢固、熟練掌握職業技能、適應社會能力強、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三)采取全日制的開放式教學形式
我國的成人高等教育要采取全日制的開放式教學形式,招收職業高中、普通高中、中專、技校的畢業學生,通過全日制“專業+職業”的成人高等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讓那些缺少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學生,能夠接受全方位、職業化的成人高等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四)建立“導師制”的職業化育人機制
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按照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要求,聘請一些專家、教授等擔任學生的專業導師、職業導師和社會導師,建立健全全學程、全方位的“導師制”的職業化育人機制,讓學生學會怎樣學習、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把學生培養成能夠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五)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
要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改革我國成人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要從我國社會實際需求出發,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能力為本位、崗位為依據的原則,優化和調整成人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課程設置內容要包括專業素質教育、專業實踐教育、職業素質教育、生活和社會素養教育、通識教育等,課程內容安排要形成合理的權重關系。通識教育應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培養周期,大約占總學時的30%;專業素質教育要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實施,主要安排在學生培養周期的中期階段,大約占總學時的30%;職業素質教育主要安排在學生培養周期的后期階段,大約占總學時的20%;生活和社會素養教育應安排在課余時間,大約占總學時的10%;專業實踐教育應安排在學生培養周期的后期階段,大約占總學時的10%。
(六)實施“訂單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這是一種產、學、研相結合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根據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在技術、師資、實習基地等方面加強合作,學生畢業以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