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6: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學作品鑒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認真努力做好課題開題工作
2007年11月,我校申報了汕尾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運用控制論對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指導與調控的研究》(負責人:鄭旺吉),于2008年1月被批準立項(項目編號:D-06),課題組教師圍繞該課題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取得了預期的成果;課題于2010年11月經評審結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將該課題取得的成果應用于日常教學教研中,在汕尾市各高中學校加以推廣;同時,組織我校語文科骨干教師蔡贊生、鄭昌適、陳兆慈、周瑞超、張遠志、吳振濤深入學習《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0―2020)》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等專著,通過充分調研和論證,于2010年12月向廣東省教育廳申報了廣東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研究》,把研究的突破口瞄準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的指導,希圖探索、尋求一套有效的指導方法。2011年5月,該課題經評審正式立項后,課題組于2011年7月8日在學校行政會議室舉行了開題報告會。會上,課題負責人鄭旺吉充分論證了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核心概念與界定、研究思路與方法、研究階段及成果預測;與會領導、專家對課題研究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這些都為課題的深入研究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二、勤奮扎實做好課題研究工作
(一)努力學習相關理論,尋求課題研究支撐點
課題研究之初,我們積極搜集相關資料。首先是組織課題組教師認真解讀《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0―2020)》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其次,利用網絡的便利,搜集資料,下發學習。如認真學習我校業已結題的汕尾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運用控制論對高中課外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指導與調控的研究》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學習全國各地有關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我們群策群力,整理編輯了《課題理論學習資源包》,作為課題組教師培訓和學習的必備資料。該資源包主要包括課題研究相關理論、名師“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課堂實錄、名著導讀講座、普通高中文學作品教學的相關論文、名家談讀書等。
(二)創設各種教研載體,指導自主、探究學習方法
為與課題研究相配合,課題申報以來,所有全校性的語文教研活動均和本課題研究整合起來,教學研討的內容有意識地增加了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的比例。讓每一次常態性的語文教研活動都成為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的一次專題研討活動,每次活動均安排課題組教師作專題發言,如課題負責人鄭旺吉老師先后作了“散文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古詩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情境的創設”等主題發言,蔡贊生老師作了“現代詩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等主題發言,張遠志老師作了“傳記文學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主題發言。這些主題發言各有見地,給老師們以很好的啟迪。課題組還確定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學習的教學內容,根據“教以學為基礎”的教學設計思想,從學生的學情出發,設計相應的文學作品鑒賞評價中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研討課,如鄭旺吉的“《花非花》詩意探究”、鄭昌適的“《寒風吹徹》意蘊探究”、吳振濤的“《項鏈》人物性格探究”、張遠志的“《祝?!反汗澪幕骄俊焙完愓状鹊摹啊堆┞湓谥袊耐恋厣稀纷灾?、探究學習方法”等研討課均體現了文學作品鑒賞評價中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重要內容,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影響。
這些專題發言和研討課,將課題研究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在全校語文教師中加以驗證、推廣,起到了示范、輻射作用,使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及研討活動中及時轉變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在文學作品鑒賞評價方面的自主、探究能力,并加以方法指導。
(三)參加各種交流活動,提高研究能力水平
課題研究啟動后,我們抓住各種機會學習、提高課題組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2012年3月16日課題負責人鄭旺吉參加了廣東省教育廳舉辦的廣東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主持人和教研骨干研修班的培訓學習,聆聽了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黃崴、廣雅中學教務處主任何麗萍、河源市教育局教研室周清生、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教研室黎耀威等專家的精彩報告,回校后組織課題組教師認真研讀研修班資料《教研芳華》(廣東省教育研究院2012年3月出版)。2012年6月12至21日筆者又參加了廣東省高中語文科骨干教師省級培訓,聆聽了華南師范大學劉良華教授《教師怎樣做行動研究》、廣東省第二師范學院梁文寧教授《文學鑒賞與中學語文教學》、譚海生教授《教學研究與論文寫作》等主題講座,獲益匪淺,回校后組織全校語文教師認真研討、學習,將其觀點、做法應用于課題研究中,使課題研究獲得了新的理論支撐和指導。
三、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一)通過閱讀相關研究書報和上網搜索等各種途徑,搜集整理了各種文學體裁閱讀鑒賞評價理論與方法指導文字資料、文學作品導讀文字資料、PPT課件和文學名著電子書籍、“電視文學”“百家講壇”等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評價視頻材料,充實了高中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評價教學資源。
(二)通過開展課題研究理論探究與實際操作,課題組成員基本掌握了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指導方法,將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進和推廣。首先,我們認識到,“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在新課程實驗的實踐中,要求教師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式去面對學生,組織課堂,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實落實自主、探究學習。
具體到散文教學和詩歌教學中,我們吸收了課題組負責人鄭旺吉分別于2010年1月發表在《中國校園文學》(國際標準刊號:ISSN 1000-9809,國內統一刊號:CN11-2644/1)上的教學論文《淺談散文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和2011年4月發表在《師道(教研版)》(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 1672-2655,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44-1299/C4)上的教學論文《淺談古詩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闡述的指導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質疑”、“開放教學內容”“正確評價探究結果”等方式來培養學生散文鑒賞評價自主、探究能力,通過利用古詩的“空白藝術”“豐富意蘊”和“意象的多義性”來創設探究情境,培養學生古詩鑒賞評價自主、探究能力,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至于小說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和傳記文學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我們將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和推廣。目前,課題組已組織精干教師編寫了校本教材《實用類文本閱讀選編》,在選編之傳記文學文本中專門設計了“思考與探究”,用以檢測學生對傳記文學鑒賞評價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通過研究實驗,課題組教師初步掌握了對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的指導方法,積極指導學生開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評價研究性學習”,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2012屆高三年級林雪瓊同學主持的“短篇小說閱讀鑒賞評價研究性學習”獲陸豐市中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一等獎。課題組教師將研究成果撰寫成研究論文,參加汕尾市2011年度中小學教育教學論文評選,獲得優良成績,其中張遠志的《淺談小說閱讀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探究》、吳振濤的《小說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榮獲二等獎;蔡贊生的《尋找現代詩歌教學的最佳途徑》發表在《汕尾教育》雜志(2011年第6期)上。這些獲獎、發表的論文觀點務實,對文學作品鑒賞評價的教學、教研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如:蔡贊生的《尋找現代詩歌教學的最佳途徑》中指出,“(現代詩歌)教學中我們通過閱讀梳理出不同的理解,并借助這些問題的解析和共同探究,努力讓學生去擁有個性化的解讀?!蓖瑫r,課題組教師積極開發、制作體現“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的教學課件,參加陸豐市2011年度中小學教學輔助課件評選獲得優秀成績,如鄭昌適的“《滕王閣序》網絡課件”獲一等獎,陳兆慈“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課件獲二等獎。
四、實驗的反思及今后安排
該課題研究實驗,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基本達到了預定目的,對原計劃中預計突破的難點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較好效果,因此,實驗是成功的。同時,本實驗是在沒有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前提下取得較好效果的,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通過研究,我們認為,開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評價沒有什么階段性,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評價習慣應從小訓練和培養。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把文學作品閱讀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指導深入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如何構建新的學習機制,是本實驗將繼續深化研究的問題。本課題將在今后的研究與實踐中作進一步的探索。
在前一階段中,我們認為,課題組的研究工作是扎實有效的,內容上按照課題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方法上力求創新,努力探索研究的新路子,因此,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許多工作還不夠完善甚至沒有做好。
(一)我們的研究目標是“考察普通高中語文自主、探究學習方法的功能,指明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的誤區,確定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的原則,探索總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雖然對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但是還無法“確定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的原則”,尚未“總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
(二)我們原定于本學期要開發出一本適合我校高二學生使用的校本文學選修教材(閱讀文本后設計“自主、探究”思考題),但由于行政規劃和經費等因素而暫時不能付諸實施,只開發了一本《實用類文本閱讀選編》校本選修教材。挖掘文學鑒賞評價自主、探究學習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整理編寫文學選修教材,形成一門或幾門適合我校學生實際的文學作品鑒賞評價選修課,是我們研究工作下一階段的努力方向。
(三)我們在《課題實施方案》中確立的研究方法是“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和“理論演繹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更多的是運用“文獻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其它兩種方法運用較少,在下階段的研究工作中,我們將更多地運用其它兩種研究方法,以使研究更加有成效。
(四)“確定普通高中文學作品鑒賞評價自主、探究的原則”“總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特別是其中的相關性有時并不是非常明顯的,所以這一工作也還需假以時日。
應該說,前一階段的工作,我們基本達到了課題方案制定的階段目標。有了前期工作積累的經驗,有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和汕尾市教育局教研室專家的直接指導,我們的工作一定會做得更好,一定能取得預期的成果。
一、學會鑒賞,掌握方法
文學鑒賞是開放性、研究性、創造性和趣味性的和諧統一,與素質教育倡導的突出鮮明個性和培養創新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尤其應該在傳授文學知識的同時,以激情去撞擊學生形象思維的火花,引發審美的創新意識,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打下生活體驗的基礎。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著名理論,他反對學科教學與現實生活脫節,主張教學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杜威認為,學習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親自實踐中學習和增長才干。在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社會的今天,我們仍然借鑒這一理論,還要在此基礎上銳意創新,建立完善的課程理論。文學鑒賞具有開放性、研究性、形象性、實效性和創造性的五大特點,綜合語言學、文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文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交叉匯合的框架,富有鮮明的創新精神。為了掌握文學鑒賞的方法,教師要讓學生多讀中外文學名著,勤于積累,增強語言感悟,品味生活酸甜苦辣的滋味,貼近豐富的生活現實,理解文學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典型方法,理解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大創作方法。教師要讓學生初步理解形象思維的基本特征:第一,形象思維始終離不開具體可感的形象。第二,聯想、想象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心理形式。第三,形象思維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教師點撥文學鑒賞知識只是引路子。要相信學生,讓學生運用科學方法來鑒賞作品,講出真實的感悟和思想。學生獨立思考,“心有靈犀一點通”,心靈感應要比教師硬灌給的知識更有價值。
二、鼓勵寫作,提高水平
學而不研則淺,研而不寫則虛。作為文學愛好者的學生,對文學情有獨鐘,感悟性強,有寫作欲望,有研究靈感。筆者認為,學習與寫作是文學鑒賞的孿生姐妹。她們彼此密切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新課標把文學教育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歷年的中考和高考閱讀題都考文學作品鑒賞。于是,文學鑒賞能力的強與弱,水平的高與低,得分的多與少,牽動了莘莘學子的心,直接關系到考試成績的好壞,也涉及文學教育的深層領域,體現實施素質教育的成果。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撰寫研究性小論文,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為撰寫研究性小論文是動腦動手實踐的思維能力訓練,是提高審美能力的綜合素質的成果。所以,筆者認為這種能力訓練有助于克服學生眼高手低的通病。通過強化小論文的寫作,切實提高文學鑒賞的寫作水平。例如,鑒賞錢鐘書的小說《圍城》,筆者首先要學生到圖書館借書閱讀。以“圍城”為小說題目有什么深刻含義?思考,再思考,要求學生讀作品,勤動腦,上網找有關評價文獻,構思小論文的觀點,選擇作為論據的典型材料,運用比喻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充分論述《圍城》命題的深刻思想內涵,闡明永恒的人生哲理。然后,學生大膽探索,積極寫作,從不同角度論證了題目,并研究概括了關鍵要點:(1)《圍城》的含義是:結婚和整個人生都好比是一個“鳥籠”,好比是一座“被圍困的城堡”。(2)人生也有被圍困的感覺,錢鐘書用犀利辛辣、幽默詼諧的筆調,描寫了現代社會中的各種丑態,塑造了某類人物的畸形形象。(3)題材創新,含義深刻。小說通過對舊知識分子丑態和命運的描寫,辛辣地諷刺了不學無術、精神空虛、虛偽狡詐、道德墮落的人。他們沒有遠大理想,一個個陷進了美麗的“圍城”而不能自拔,可悲可惡。由此可見,鼓勵學生研究文學名著的精彩章節,準確鑒賞主題,撰寫研究性小論文,多管齊下,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大語文教育思想的實踐充分證明,實踐、思考、研究、寫作有機結合,形成和諧協調的教學研究新格局,拓展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視野,必將充分發揮文學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提高中學生文學鑒賞的綜合素質,切實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效率。
作者:龍蓮明
關鍵詞: 新課改 高中語文 審美教育
從高中學段來看,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過程是有階段性的。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從高一至高三時間意義的階段;二是指從審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維及創造力的審美能力本身演進的階段。本文要探討的階段既不單指時間意義的階段,也不單指審美能力本身演進的階段,而是二者的有機融合。這絕非是將二者生拉硬扯在一起,因為已在全國展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新教材突出了審美觀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把認知活動和情感體驗有機整合在教材中,其注重選文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的特點,從整體安排的隱性序列上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新教材高中一年級安排的是理清思路、概括要點、揣摩語言、篩選信息等閱讀基本能力培養;二年級安排的是文學作品鑒賞;三年級安排的是研討、評析。其中,不但顯示出閱讀能力層級的提高,而且隱含著從審美感知力到審美想象力到審美創造力的審美能力發展的階段。在新教材中,每年級段閱讀能力層級的訓練和審美能力層級的培養是吻合的,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去規劃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過程。
一、突出審美感知力培養的高一階段
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進入青年期,其心理趨向是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高一正是這樣一個過渡銜接的階段。在語文學習上,大綱要求學生把握內容,既要消化課文中所涉及的知識,還要變作者的認識為自己的認識。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從整體上感知、理解課文內容,從木見林、窺斑見豹。從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與高
二、高三相對有別,既注意與初中銜接,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又為高二的文學鑒賞教學打下一定的基礎”。此時,要變初中階段較為淺顯文章的學習為對內涵豐富作品的領悟,思維也由淺入深,這就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審美對象和更深入的審美活動,并對其感性認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認識的發生離不開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學生首先要對課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態、聲音、節奏等單個屬性產生感覺。有了初中三年的語文學習基礎,學生能夠通過各種感官形成這些感受,而對意象的認識有賴于在頭腦中將其單個屬性整合為統一體,才能整體把握意象。這種由單個到整體的變化,就是由審美感覺上升到審美知覺,我們稱之為審美感知。
高一階段,應利用新教材與初中銜接的優勢及現代和古代散文為主體的教材資源,著力于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重點放在體味文章意義、意境和情味上,逐步優化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同時強調意象各特點間的內在聯系,要求學生整體地體味意象,領悟貫通整體的內在血脈,從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讓學生在課內學得整體感知的方法、習得整體感知的能力,并通過閱讀教學反復印證和提高,不斷擴大和充實,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處。
二、突出審美能力培養的高二階段
高中三年,高二是承前啟后的階段,既能把審美感受引向深入,又能為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的培養做好鋪墊,加強審美想象力成為高二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
高二是在高一基礎上的提高。學生通過一年的語文學習,“日常性情感逐漸發展為審美性情感,他們能對作品所隱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審美感受中達到直覺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拓展、豐富意象的需要。從教材方面看,以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為主,兼顧傳統戲曲和影視文學,選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主要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這些全部都是文學作品,而且以詩歌、散文、小說為主。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模糊性、多義性的集合體,且大都十分講究含蓄,常常是紙短意長寫而不滿,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點,極具有限中富含無限的藝術效果。這就為集中進行審美想象力的培養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隨著審美想象的豐富,學生在學習中潛在的創造思維逐漸上升到意識表層,加之審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對作品的再創造,這就使學生在審美教育中培養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成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突出理性思維及審美創造力培養的高三階段
隨著知識面的拓寬和基礎的扎實,高三學生的思維具有了充分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內省性,其辯證邏輯思維與推理能力日趨成熟,智能發展上體現出漸次向以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為主的方向。而且,在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對作品的深入認識達到了審美理解,逐步能從美學的意義上去體味和認識作品。學生作為鑒賞的主體越來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賦予對象以不落俗套的內涵。如果缺乏一種深層的抽象思考的自覺性,就無法滿足這一需要。換言之,沒有學生理性思維的注入,作品還只是獨立于學生以外的事物,對作品的理解和詮釋便無從實現。學生越來越呼喚評價性閱讀。
一、在誦讀中形成品味文學作品的能力
誦讀,是在看的基礎上,將文學作品變為有聲語言,但不是簡單的見字出聲。歷代大家對誦讀都有自己的見解,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闭b讀者在這個過程中自會發覺“對勁兒”或“不對勁兒”的問題,于是便再看、再體味、再讀。正是這種自我感覺的不滿足,引導著誦讀者進行精益求精的反復,這就意味著誦讀者在自覺地對文學作品進行揣摩、品味。
例如,《春》一文的第一句話“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當我們在讀的時候,會產生這樣的感覺:這兩個“盼望著”都用同樣的語調讀,似乎顯得太平淡了。于是,在一遍遍的誦讀中,想起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感受到了人們在一個冬季的漫長等待后終于迎來春天的喜悅心情之后,也就不難處理兩個“盼望著”的讀法了。這樣邊想邊讀,使朗讀者進入自覺品味的境界,也最有利于從遣詞造句到思想感覺的融會貫通。
二、在誦讀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漢代揚雄在《答桓譚論賦書》中說:“能讀千賦,則能為之?!闭b讀經典,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把別人的好作品融會貫通后,變成自己的東西,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在誦讀過程中,學生會理解作品那準確的詞語概念,生動的語法修辭,巧妙的構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寫,抑揚頓挫的韻律等,給學生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而這個過程使學生貯存了許多可資借鑒、可供取用的表現手段,在需要的時候或信手拈來或妙手偶得。正如古人所謂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劉勰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以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當語言積累多了,寫作、說話、朗讀等的表現力必然明顯提高,思維也更加縝密。隨著表現力的提高,言不及義的現象會越來越少,又因為朗讀是將文字變為有聲語言的活動,從而使口舌得到訓練。這樣,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使得“妙語連珠,出口成章”、“下筆千言,倚馬可待”、“七步為詩”不再遙不可及。
三、在誦讀中提高文學鑒賞和審美能力
文學作品有著強烈的感染力量,學生在誦讀優秀文學作品時,可挖掘出字里行間蘊含的深層內涵,并融合進自己對作品的鑒賞和審美感受。而通過誦讀所獲得的情操的陶冶、心靈的感染、思想的啟發,往往比單純的講解來得更細致入微。
1.感受音律美
漢字的聲調及聲韻配置使得漢語言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音律美。在誦讀中,可以感受到文字抑揚的韻律或跳動著歡快的音符,或流淌著憂傷的旋律……彌漫在誦讀者心中的是如歌的情懷。如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學生在誦讀“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和弊咦伏S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詩句時,心中就會流淌著《撲蝶》那輕快活躍的旋律。
2.品味意境美
在誦讀中,我們對具體的意象進行形象的感受,進入作品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從而整體把握作品,領會它的意蘊。例如在誦讀《天凈沙·秋思》時,文字轉化為可以感知的畫面,九種景物構成一幅凄涼蕭瑟的晚秋圖,而畫中的景是人眼中的景,人卻是天涯斷腸人,由此展現旅人漂泊的心境。學生對文學意境進行審美感受的過程,也是對文學作品鑒賞的過程。
3.發覺人性美
新課程特別要求我們每一個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方式:由被動的執行者轉變為主動的開發者、研究者和創造者,教師不僅要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而且要考慮為什么教的問題。課程改革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教師只有掌握了先進的教學理念,科學的教學目標,科學的教學方法,優秀的教學能力,才能保證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以往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觀念,嚴重地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高。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拓者。最起碼應該建立民主開放的課堂新秩序,以民主的作風對待學生,而不應該是過去的“一言堂”“教學民主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健全和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施民主教學,做學生“主體的守護者”,呵護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敢想、敢說、敢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有效進行多元解讀
1.善于抓住文本內容,揣摩思想感情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最細膩、最富有人情味的語言。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感彩、句式特點、修辭手法、遣詞造句等諸多方面進行賞析。
2.抓住文本語言,感悟人性之美
初中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健康向上、催人奮進,讓我們自省的優美散文、詩歌、小說和戲劇。即使是科普文章,也是知識性很強的、需要我們掌握的生活常識,還有不少議論文,更能提高我們的辨別能力和說理能力。
3.抓住文本主旨,揭示社會矛盾
文本作品主旨的詮釋,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甚至可以說是作品鑒賞和閱讀教學的必然歸宿,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認識水平和辨別能力。
4.善于抓住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非常豐滿的,人物性格更是多重性的,加之閱讀教學活動個體化的特征,學生理解中的藝術人物也各不相同,這更給我們鑒賞人物提供了求異和創新的可能。作為語文教師,我認為不能用統一的模式限定學生的理解。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應以一種辯證的理性面對學生創造性的思考。
5.善于補充文本“空白”,豐富文本思想內容
文本作品的意義是讀者通過閱讀活動發掘出來的。讀者可以抓住文學作品中的“空白”進行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而豐富文本的思想內容。
三、既要“多元解讀”,又要“多元有界”
1.我們提倡的多元解讀,必須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
因為文本是教學的起點,是學習的載體,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與文本真誠對話,才能有效解讀文本。
2.進行多元解讀,還要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一、中職教學管理中漢語言文學概述
中職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素質,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初中生,通過系統正規的思想文化和專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傳統的學科,是我們傳統文化表達和繼承的載體,我國的中職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已為國家培養出數以百萬計的技術型人才。盡管如此,我們的中職教育中,漢語言文學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二、中職院校學生漢語言文學教學管理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大多數中職院校為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管理,將課程實行規范化管理,對任課教師進行定期培訓,學校領導隨機聽課等方式,提高教學水平,讓學生全面系統地接受漢語言文學教育。多樣化教學,選修文學常識教育、文學作品鑒賞、寫作等課程,現場模擬談判、辯論等與漢語言文學相關的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交際水平、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和藝術修養
在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可以感受到藝術和美的熏陶,提高鑒賞能力。
(三)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操
學習欣賞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他們開拓眼界,著眼未來,立足現實,明辨是非曲直,凈化心靈,擁有健康的思想品質,培養各種興趣愛好。
三、中職院校中漢語言文學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多數中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在思想和觀念上存在一些問題,過分重視專業技能和教育管理部門規定的一些課程,把與學生綜合素質息息相關的可能影響學生未來發展的漢語言文學的能力的培養放在一旁,現今社會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能把技術與綜合素質融合起來,做到不僅能發現問題更能解決問題的人才。部分中職院校逐步注重漢語言教學,開設漢語言教學相關課程,但教學方式和方法上存在問題,只重傳統方式和照搬高初中或高中甚至本科的學校模式,只是簡單地在認知層面開設公選課,而未對其進行深入貫徹的講解和指導通讀,忽略了對學生創新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也只是注重與現實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的知識,沒考慮深層次的提高自身語言文學素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模式單一枯燥
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重要的教育課程,是學習其他學科門類的基礎。在中職學校里,很多教師還遵循著最原始的教學方式,以備課,照本宣科為主,學生主要以背誦,聽寫為主,如對課本上的字。詞。句的講解很詳細,但學生卻對此毫無興致,不能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教學資源與教學媒介缺乏吸引力
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將重點放在課本的固有知識體系上,但在新時期,教師在教學講授課本基礎知識的同時,應當適當對知識進行補充和創新,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各種社交平臺、公眾號等多種網絡資源,對知識進行補充和豐富,查找相關的人文故事,生活趣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相關的任課教師可以適時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文化古跡,將其與教材上的知識銜接起來,在教學上避免“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漢語言的教學教師應充分利用現在的多媒體方式授課,如制作精美的PPT,播放人物傳記資料、圖片等,提高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未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定義不再僅僅局限于專業技能,更多的是指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現代社會的進步,企業的發展需要的人才要具有專業的素養,良好的口才,過硬的文筆和強大的實際操作能力。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基礎上能獨立思考,結合社會環境與理論知識,形成自己對世界、對社會的認知和見解。因此,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要將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與灌輸文化知識并重。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用社會新聞要事,近期社會上問世的作品等這些新鮮事來吸引學生,使其對課堂學習產生興趣,感覺到生活與學習是密不可分的,同時還應注意采取多種形式的學習方法,對某一新穎的主題以小組討論、辯論等形式展開,不僅幫助學生鍛煉口才,更能體現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提取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與熱情。
四、中職教學管理中漢語言教學改善措施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視程度
中職院?;旧隙际前凑战虒W大綱的規定,開設專業技能課程,忽視漢語言文學相關課程的開設,學生的語言文學素養基本上靠中小學的知識積累,因此造成了文學素養缺乏,綜合素質較低的現象。因此,相關教育部門應加強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視,學校的領導也需要轉變觀念,吸納具有高水平的文學素養的教師進入自己的師資隊伍,開設相關的課程,鼓勵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
(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注重實踐
首先,相關教學部門在課程設置上應充分開放,不要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新穎生動的課程實踐來吸引學生,如可以開展文學作品鑒賞,面試技巧交流,與人相處之道,文章寫作實踐,詩歌創作大賽,演講比賽等實用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學生不僅僅局限于在教室里學習語言,在課外同樣可以學習漢語言文學。語言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能停留在書本上,需要多讀多看,并付諸實踐。
(三)提倡案例講學,增加師生互動
新鮮的教學案例不僅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并不是單純地掌握一些理論知識,而是通過分析與討論總結如何運用相關的理論去解決當代社會上的一些現象,應樹立怎樣的價值觀,同時部分案例可以讓學生以演講表演的方式演繹出來,從刻板的教學模式中跳出來,教師積極引導,開拓學生思維。
(四)完善教學考核制度
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利于督促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考核制度應該多樣化,打破傳統的寫論文或者考試的形式??己说膬热輵C合平時的表現,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演講或者表演的積極程度、出勤率等,對待考核的制度要嚴謹,要嚴格對待,不能放任學生的抄襲等不良行為。
五、結語
關鍵詞:文本閱讀 中國當代文學 教學
為了加深對文學作品的深刻理解。我們主張對文學作品進行全面的閱讀,既要研讀作品本身,同時要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但是,在對中國現當代的文學作品閱讀時,出現了文本閱讀能力弱化,其他方面如政治背景等加強的不良現象,在現當代的文學教學中也是如此。具體表現也是多種多樣。
一.文本閱讀能力弱化的具體表現
1.對文學作品的藝術性理解不透徹
文學作品不同于其他的傳媒手段的主要特點是文學作品有很強的藝術性。這是由于不同傳媒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比如報紙也是一種能夠閱讀的傳媒工具,由于報紙主要任務是傳播消息,要求是言簡意賅,準確可靠,在藝術性和美感方面沒有太多的要求。也就沒有很強的文學色彩。但是,文學作品是不同的,文學作品是對生活的一種記錄,但又不是完全客觀的再現,文學作品是生活中美感的發現,是對人生感悟的揭示。所謂“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們在文本閱讀時,一定要把握文學作品的特點,進行閱讀。尤其是現當代的文學作品,由于國家實行百花齊放的文藝政策,造成了現當代文學作品在寫作方式方面,思想表達方面,和藝術的表現形式方面,都有著不同于傳統文學作品表現形式。這也要求在現當代的文學作品閱讀時更加深入了理解,加強文本閱讀,以便能更好地發現作品的藝術性。
2.對作品的寫作方式不了解
文學作品的思想表達是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法來表現的。由于所要表達的思想存在差異,或者表現愛情,又或者提倡勇敢,其藝術表現手法也就千差萬別,甚至是相去甚遠。就是同一種思想感情的表達,有時候也會出現很大的差異,比如,同樣是表現思念故鄉,柳永的表現就是婉約,悲悲切切。在遙遠的故鄉總是有隱隱約約有心上人的影子。而辛棄疾確是豪邁,思念故鄉的同時還牽掛著恢復中原。這就是所謂內容決定形式。內容決定形式的同時,形式也會促進了內容的表達。他們是相輔相成的,在進行文本閱讀時,就需要把握作品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分析只有熟練作品的寫作思路和框架結構,才能更好地教學文本閱讀。
3.對作品的思想內涵認識不到位
每部文學作品都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優秀的文學作品思想內涵方面就更豐富一些。對文學作品思想內涵認識不到位,甚至出現偏差,都會影響對文本閱讀的效果,弱化對作品鑒賞。所以在對作品教學閱讀時,一定要把握作品的內涵及中心思想。在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方面可以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和社會背景進行研讀。但是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和社會背景只是理解作品的手段,不能代替文本閱讀。如果希望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有深刻的理解,更好地領悟作品的靈魂,還是要加強文本閱讀,并且自覺的提高文本閱讀的能力。
二.文本閱讀能力弱化的原因
1.文本閱讀能力弱化社會風氣方面的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了。社會風氣也浮躁了許多。已經很少的人能夠真正平心靜氣的進行閱讀了。如此的社會大環境也對文本閱讀造成很大的影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最小的投入獲得巨大的產出,這些經濟領域的原理,也應用到文學作品的閱讀中,希望通過走捷徑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里熟悉并且掌握需要閱讀的文學作品。已經是廣泛并且通行的做法。在現在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有著廣闊的市場。如此情況下,加強作品的時代背景分析和作者經歷的了解,通過運用各種輔助手段來詮釋作品,弱化文本閱讀,是很多投機取巧人習慣的方式。這也造成了文本閱讀能力的不斷弱化。
2.文本閱讀能力弱化傳統方面原因
在對文學進行閱讀時,不強度進行文本閱讀,而是從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寫作的特定因素,來理解作品的做法,是有著很悠遠的歷史傳統的。在古代從事作品相關問題研究的學問稱謂“考證”?!翱肌笔翘岢鲇^點,“證”是尋找出相關的依據進行佐證,興起于漢,流行于兩晉,在當代也有廣泛的市場。“考證”在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閱讀方面是有一定幫助的,尤其是對一些寫作手法比較含蓄,寫作目的比較隱蔽的作品,比如《春秋》,《春秋》在寫作方面經常應用曲筆的方法,如果不結合歷史背景進行分析閱讀,很難理解作品的內涵和作者的觀點。但是,如果舍本逐末,一味追求作品的相關背景,忽視了文本閱讀,結果是很難達到對作品的理解和領會。我們應該繼承先賢的優良思想,尤其是文化領域更應該提倡的文化傳統弘揚,但是傳統繼承是應該批判的繼承的,如果是照搬照抄,就失去了繼承的意義了,“考證”文化在開創時的目的是運用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寫作時的環境的了解,來更好的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比如在清代文字獄盛行,我們在閱讀《聊齋志異》時,就不難理解作品中那些狐貍和狼的社會意義了,她們其實都是人,只不過作者為了避免文字獄的迫害,不得已擬人化了。但是,如果一味地強調蒲松齡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在仕途方面的不容易,不注重文本閱讀,那么,你將很難發現故事中的美,人的善。如同很榮幸的進入寶藏,卻空手而回。
3.文本閱讀對閱讀者的自身素質的要求
文學作品的閱讀不同于其他傳媒方式的閱讀。它對閱讀的自身素質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文學作品的自身特點要求閱讀者有很高的自身素質。文學作品的內涵一般都比較深奧,不象報紙,小說等那么直白明了。文學作品的結構由于作者出于表達方式的需要,都比較嚴謹和復雜。文學作品情感的釋放,體現在字里行間,看似不經意的寥寥數語,其實際卻是有著深遠的意境。古代的優秀作品每個字都是反復推敲得來的,所謂的一字千金。而現當代文學作品由于現代人的思想性越來越復雜,作品內涵也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關于這些作品的閱讀,是需要一定的自身素質的。其次,進行文本閱讀要求閱讀者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和文化底蘊。文學修養和文化底蘊是需要經過長期艱苦學習和知識的積累才可能實現的。正是所謂厚積薄發。不是急功近利,短時間能形成的。第三,閱讀者的自身素質還包括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沒有經過復雜的人生經歷,很難理解文學作品中發生的故事,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能產生強烈的共鳴。沒有談過戀愛并失敗過,很難體會“問世間情為何物,”的感嘆的。經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在文本閱讀方面,經歷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有著難以取代的作用。是正確理解文學作品思想內涵的必要條件。
4.文本閱讀在教學中的忽視
由于社會風氣的影響,在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對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首先,教師對文本閱讀重視不夠,由于傳統因素的影響,教師一脈相承地接受了前輩的觀念,過分強調對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分析,和作者在寫作時心態及環境的影響。不去理解文學作品本身的美感和藝術成就。人云亦云,想當然的思想作風是教師在現當代文學教學中不培養學生文本閱讀能力的主觀原因。其次是在文學作品閱讀的考核方面,對文本閱讀比較輕視,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過于公式化,格式化,不能從作品的思想內涵方面去深入挖掘,做表面文章,應付了事。缺乏踏踏實實做學問的精神。一味迎合大眾的需要,不重視文學作品精神方面的深刻內涵的考核。是文本閱讀能力培養比較困難的客觀因素。
三.提高文本閱讀采取的措施
1.文本閱讀能力培養的意義
在現當代文學的教學中強化文本閱讀的培養。首先,加強文本閱讀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美感感知?!吧钪胁徊⒉皇侨鄙倜?,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其次,加強文本閱讀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寫出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對于作品的分析還可以人云亦云,通過時代背景分析,政治環境判斷,解析作品,但是寫作卻是體現作者文學功底的試金石,加強文本閱讀能很好地提高文學創作水平,幫助學生寫出好文章。第三,加強文本閱讀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文學創造力的提高。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有志文學青年。
2.文本閱讀在教學中的體現
最好的加強文本閱讀的措施就是在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這是提高學生文本閱讀能力最直接,最便捷的措施之一。為了提高文本閱讀的能力,首先就需要教師的文學素質和文化底蘊。同時在文本閱讀方面,老師應該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榜樣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對于學生來講,老師就是最好的榜樣,只有老師進行文本閱讀了,不再只是談作品背景和政治意義及對現當代的影響了。學生才能以文本閱讀為方向去理解作品,詮釋作品。并且,隨著老師文本閱讀能力的加強,對于作品的內涵有了更深的感悟,對于作品思想性,藝術性有了更加全面的提升。這樣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也會游刃有余,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對文學作品思想內涵的認識。
其次學生自學意識對文本閱讀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師傅已經領進門了,是否能夠掌握好修行的法門就是自己的決定了。文本閱讀能力的提高雖然需要教師的引導,但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提高文本閱讀能力的關鍵。學生應該在思想認識方面把文本閱讀的重要性提高到自己在社會生存發展高度。積極努力,認認真真的對文學作品的內涵,思想性,藝術性全面的理解。
總之,文本閱讀能力的強弱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有著很大關系。正是在教學中忽視作品本身的藝術性,思想性的理解和詮釋,過多地強調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才造成了文本閱讀能力減弱。同時,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也是提高文本閱讀能力的很重要的方法和途徑。相信,隨著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對文本閱讀的重視,文本閱讀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參考文獻:
[1]莫雷.文本閱讀百年回顧 [J].華南大學學報.2006(10)
[2]王瑞明.文本閱讀中背景信息加工過程.[J].心理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