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1 16:25: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育管理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體育管理學是一門正在形成與發展中的學科,從其發展歷史來看,體育管理學的學科形成過程滯后于物質生產和經濟活動領域管理的科學化進程,這是符合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但是,隨著體育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科學技術發展為體育管理學形成與發展提供的可能以及現代經濟管理理論與方法的成就對體育管理理論的輻射作用等因素的影響,體育管理學的發展正成迅猛發展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加強體育管理專業建設,以適應體育管理學學科發展的需要?如何調整體育管理專業結構,以滿足體育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如何強化體育管理專業課程管理,以保證寬口徑、厚基礎的復合型體育管理人才的產生?都是體育管理專業建設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體育管理專業面
體育管理專業面是指體育管理專業的知識容量。為了發揮體育管理人才的作用,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體育管理專業知識面不能越學越窄。但是,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偏重于強調專業性,強調對口,而且口徑越來越小,突出體現專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這種觀念自然有其主客觀原因:第一,我國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在過去一個時期內未能發展起來,長期處于本科教育狀態,這樣造成了本科畢業生已成為直接對口的對象,因此必然強調他們的專業性,強調他們必須是專業人才或專才;第二,目前高校從業教師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教師一般占據著各專業學科帶頭人的位置,他們的學歷基本是本科,因此導致他們以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時的感受而特別強調專才的重要性;第三,我國高等教育觀念中過于強調應用,強調適應,強調服務的情況是十分突出的。應用、服務、適應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即使講適應,也不應作過窄的理解,觀念上的這些問題也造成了影響。
針對以上體育管理專業面的問題,我們在認識體育管理專業知識面的過程中,必須從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科學技術的變化、用人標準的變化等因素入手,改變過去對于“應用、服務、適應”的狹隘看法,摒棄體育管理專業所謂的“對口”培養方案和知識評價標準。當然,在體育管理專業的“專才”與“通才”培養目標上,確實還應該掌握一個度的問題,盡管不能籠統地說體育管理專業必須進行“專才”教育,但是,一定的專業基礎還是很重要的。這也就是說既有較寬的知識面,又有較強的專業性,這是最理想的。盡管僅靠4年的時間達到理想境界是困難的,我們也要盡可能的這樣做。為了實現體育管理專業知識面的拓展,需要擴大體育管理專業課程的跨度(本專業與其他專業的交叉與拓展),使本專業內的課程跨度也適當的大一些,以便使學生站在本專業的同時能有較寬的視野。這樣,就可從事與本專業對口的職業或繼續在本專業方向深造,即使轉到與本專業相近的行業,也不致于感到很困難。
二、體育管理專業結構
使體育管理專業學生具備較寬的知識面,關鍵的影響因素在于體育管理專業結構設置。
1.要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體育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各級各類體育行政管理、體育產業管理、俱樂部管理等。這種工作性質決定了每位畢業生在今后的工作過程中都要與人打交道,都有自己做人的問題,因此應當具有人文知識;都要與社會打交道,因此要掌握一些社會科學知識;都要與自然打交道,與物打交道,因此要懂“理”,要學一些理工知識。從體育管理專業人才所需要的知識結構不難看出,體育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多學科的交又與互融。要避免體育管理過多的考慮體育專業問題,同時還要注意區別學科交叉互融不等于幾個具體學科知識簡單的匯合。其實,當今蓬勃發展的生物學和發揮巨大作用的經濟學,已為體育管理學專業建設形成了范例。比如DNA的表達使生物學與數學,還有計算機技術及其交叉同放異彩;經濟學中的兩大分支——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與數學在極高水平下的融合,尤其是數理經濟學,其重大成就幾乎既是經濟學的,又是數學的。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從體育管理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以及知識結構的形成所依托交叉互融的多種學科這一事實不難看出,綜合性大學辦體育管理專業的優勢及效果已凸現出來。
2.要形成敏銳的思維結構。解決復雜紛繁的社會問題,或者能在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工作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求人們具備敏銳的思維能力。一談體育管理,僅用常規思維考慮是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體育管理人才要求的,必須集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操作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等于一體。而理學知識偏于一般原理,邏輯占有更重的地位;工學、自然科學知識雖少不了一般原理,但操作的地位更高;文學思維的發散性特點更顯著。當體育管理專業學生廣泛涉獵這些知識領域時,就有可能受到多種特性思維方式的熏陶,使思維結構更合理,使思維水平提高,使人更聰明。
3.要產生積極的價值結構。不同類型的知識向人們揭示不同的價值觀念。事實上,不僅不同人的價值判斷可能是不同的,同一個人在不同問題上的價值判斷也可能不同。人在不同事物上的價值判斷,構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系統。我們希望人們所采取的價值判斷更先進一些,而當他在許多事物上的價值觀念都比較先進時,他的整個系統就會比較先進,從而,導致人向更高尚的方向發展。覆蓋面較寬的知識為這一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各類知識從不同角度提供了觀念選擇,例如各類知識所提供的美學價值判斷及其差異就使這種選擇也成為可能。所以,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和科學價值是同時不可缺少的。人文的力量加之以科學的力量,藝術的力量加之以邏輯的力量,使人更好地面對人生,面對世界,從而也使人有更先進的價值觀念系統,使人更有力量。
以上價值結構的形成所賦予人們的力量已得到共識。不同的價值結構融合所迸發出的價值結果已形成了五彩繽紛的價值域。體育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價值結構形式應該如何建立,理應依據怎樣把體育管理專業學生培養成為更具有“力量”的人而加以選擇,理應從社會價值、人文價值、科學價值的不同知識提供中尋求答案。這是進行體育管理專業結構設計的理論基點。
三、體育管理專業課程建設
專業建設能否達到預期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除了應對專業人才的知識面和知識結構充分考慮外,其落腳點應該依附在課程建設上。課程建設不僅包括圍繞專業建設而進行的學科課程組合,而且,也包括具體的課程教學質量。
1.體育管理專業通識課程設置。通識課程即為全校所有學生、所有專業都開設的必修課。從通識課程的定義可知,體育管理專業在通識課程的設置上,應該服從于學校統一安排,而目前學校一般的通識課程主要是外語、計算機、政治、高等數學、體育(體育專業除外)。
2.體育管理專業主干課程設置。專業主干課程對保證專業培養整體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專業主干課程是從十余門,乃至20余門專業課程中抽取出來的,是專業課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但這些專業主干課程一般又是基礎性的。例如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古典文字等,中國歷史專業的中國通史等,美術專業的素描等。對體育管理專業而言,管理學概論、體育管理學等課程,自然就成了該專業的主干課程。
3.體育管理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為了實現體育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按照體育管理專業面和課程結構組成的要求,體育管理專業基礎課程應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人體科學、管理科學、運動科學的知識內容,即社會學概論、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運籌學、社會體育學、體育經濟學、系統科學基礎、體育統計學、體育測量與評價、體育法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田徑、籃球、排球、足球、網球、武術、游泳等課程。
4.體育管理專業專業課程設置。抓住專業主干課程這一環.就基本保證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質量,但對于全面的培養質量來說,僅有這一環還不夠,必須合理安排一般專業課程。其實專業主干課程與專業一般課程對保證專業知識內容又是相輔相成的。主干課程不能脫離一般專業課程而獨立存在,專業課程中也不能沒有重點。為此,在體育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圍繞主干專業課程應該設置的一般專業課程還包括:公共關系學、行政管理學、經濟管理學、管理心理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競賽學等。
5.體育管理學專業選修課程設置。按照現代課程論的觀點,以及人才培養中的個性化發展目標要求。在進行專業課程設計過程中,除了科學安排以上體育管理專業必修課以外,還必須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和多方面需要,為學生提供門類較多的專業選修課。
體育管理專業選修課的設置,首先應該緊緊圍繞培養目標而設計,要把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價值結構盡可能的體現在選修課程內容之中。其次要避免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湊足畢業學分而忽視知識結構搭配等現象發生。為此,我們可以考慮將選修課劃分成幾個模塊,在模塊設計時實現結構的合理配置。按照這一指導思想設計了以下三種體育管理專業選修課模塊形式(見表)。
表體育管理專業選修課模塊形式
附圖
注: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是學生運用知識和提高能力的具體體現,應特別予以重視。
我校在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管理方面,采取了分層分級的監管機構,首先學校、院系級、專業教學部三級管理部門,執行著決策與宏觀指導、協調、監督和管理等功能。我校由學校教務處質量管理科牽頭成立校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督導組,在院系下同時設立院督導組,對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整個過程起到監督和評價作用。成立了論文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貫徹執行學校管理規定與要求、論文相關工作的決策、決議等。成立了論文評議委員小組(包括有開題評審組、盲評評審組、答辯評審組、答辯委員會和評優委員會),主要負責論文的盲評、答辯、終評和評優等指導和決議工作。成立了論文工作組,主要負責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具體工作的布置與實施、總結等。
2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管理與機制體系
2.1健全完善管理規章制度與管理規范
我們編制了《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手冊》,手冊中明確了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導師互選辦法和程序,開題、評審和答辯,以及各階段提交資料時間安排與規定等,明確了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要求和這種資料格式規范等。該手冊對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起到了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的指導性作用。
2.2強化實踐教學課堂內外兼修,提升學生科研水平
我們為了提高體育類學生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撰寫能力,在教育部關于本科課程設置要求下,最大限度地開設科研能力培養方向課程,如《科研與方法》、《統計學》、《評價》、《辦公自動化》等,還開設了課外實踐課程《信息存儲與檢索》、《方案設計》等,這課程將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集料收集整理、方案設計、撰寫等畢業(設計)論文諸多環節貫穿于其中。
2.3完善機制,論文實施教評分離制度
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評審和答辯采取教(指導)與評價分離制度,做到在評審和答辯過程中導師完全回避制度。在評審階段,我們采取統一盲評。答辯也采取導師回避制度,同時在答辯時不能讓答辯委員知曉導師信息,答辯沒有通過的學生,則須修改后進入第二次補答辯。
3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監管與防范體系
3.1論文質量的前期監管與防范
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前期監控、管理與防范是指監控和防范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開題之前的一些工作開展情況。根據我院專業培養方案規定,前期工作都是在大學生四年級上學期進行。主要有導師遴選、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題目確定、任務書和開題報告撰寫以及開題等工作。為了確保導師質量,我們規定只有高級職稱和具有碩士及其以上學歷的講師才有資格申請擔任指導老師,再由論文工作領導組對導師資格、科研能力、責任心等方面遴選合格導師。遴選合格的導師與學生進行導師互選。每年11月份由導師指導學生選題,確定題目報評議委員小組評審,領導小組審核,通過后報論文工作組、學院督導和學校督導審查備案。題目一旦確定不得隨意更改,如需修改者,須提出申請報批方可。導師按照要求下達任務書,并指導學生完成開題報告撰寫,每年12月份由4個評議委員組成小組進行開題報告會,開題通過者備案,未通過將進行再次補開題。
3.2論文質量的中期監管與防范
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中期監管與防范是指開題之后到提交盲審論文之前,這階段對論文題目更換、導師更換、撰寫過程等情況的監控、管理與預防性防范。很多高校開題之后,學生離開學校疏于管理,造成論文無法按期保質完成。我院在次年3~5月份要求學生必須回校,在導師指導下完成論文,除了指導記錄外,還實行每天學生指紋簽到打卡制,杜絕代簽虛報到校情況。按規定時間提交論文第一、二稿和定稿到工作小組處,每階段稿件由評議小組審核,符合要求方可進行下一階段撰寫工作。對出現簽到缺席4次(8學時)和未按時提交論文稿件者,只能參加補盲評和補答辯。在整個過程中做到環環相扣與監控。
3.3論文質量的后期監管與防范
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后期監管與防范是指論文的盲評和答辯等情況的監控、管理與預防性防范。校督導和院督導全程監督個環節是否符合規范和要求,學院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完成本階段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負責盲評和答辯工作安排,評議委員負責具體盲評和答辯的評審以及評優。盲評和答辯均采取集中評審、導師回避制度。在盲評和答辯過程中控制委員間分值差<10分。除了答辯不通過外,其余每組末位2位論文采取末位集中評議淘汰制,實現組別間答辯標準尺度把握差距的最小化。
4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風險防范與監管的評價體系
4.1建立四階段論文評價體系
建立完善的、層層把關的、由導師、盲評、答辯評審、評議委員(終評)等四階段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評價體系,每個階段評價標準不一樣,考查學生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角度不一樣。在某一個階段評價不合格,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組將反饋評價意見給學生和導師,學生根據意見,結合自己論文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再次提交評審,如果第二次評審仍不合格,不再進行后面階段評審,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將不予以合格。在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成績每個階段分值比例為導師占20%、盲評40%和答辯評審40%。評議委員(終評)不占具體分值,但是評議委員(終評)為最終審議,也有評議分值和修改分值的權利。
4.2建立論文質量管理監控評價體系
實踐課程質量較低。以畢業論文為例,應付現象極為嚴重,不少學生的論文是從網站上下載的,經過一些“加工”;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論文撰寫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都是模糊的,更沒有經過立題、開題、搜集資料、實驗、撰寫論文等實際過程,論文撰寫的質量可想而知。
2、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建議
2.1定位。必須擺脫與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人才培養“一致”的實踐教學模式,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使畢業生必須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能夠獨立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職業活動,所培養的須是高素質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2.2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與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應是吻合的,應圍繞學生未來所從事職業工作需要的知識、技能為依據開設相應課程,并制定相應的與之配套的管理辦法、授課計劃、教法和科學的考試考核辦法等。在理論知識具備“綜合素養”的原則下,有針對性地對專業所修科目進行科學的合理的重新組合,突出知識點、技能點、應用點、提高點,有時間有步驟逐步組織和實施。
2.3實踐內容的構建。必須以突出能力為中心,身體素質綜合發展為基本,并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學生的實踐不應只局限于哪個學期,而要貫穿于始終。
2.4指導教師。大多數指導教師缺少企業工作經驗,教學內容不能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給予學生實習實踐的指導力度較低,所以,必須制定指導教師的培訓計劃,并按計劃有針對性的培訓,使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指導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節奏,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才能及時有效,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2.5自主學習。入學伊始,應有針對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實踐的能力,并使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實踐成為習慣,使學生主動適應,這樣會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6實踐基地一體化。在注重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的同時,應使學生充分參與學校的“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校內的各類體育競賽的組織和裁判,使學生了解學校體育的各個環節,提高實際工作能力,積累實踐經驗,做到校內外實踐的一體化。
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保障措施
3.1相關制度的保障。圍繞實踐教學的要求,要在明確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制定有關規定,并科學的組織實施,使計劃具有可操作性并能順利進行。
3.2聘請校外指導教師。以健身俱樂部為例,在此工作的教練員都有著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工作經驗,長期聘請這些教練員為校外指導教師,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硬件保障。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有針對性的創建“創新基地”、“實踐實驗區”等,并適時改進設施和設備,確保實踐活動的效果和質量。
建設周期內,體育教育專業力爭擁有一批在省內乃至國內體育教育專業領域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和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并以此為核心打造一支結構更加合理、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師資隊伍。具體措施如下:“內培外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繼續加強現有師資的對外交流與培訓,有計劃地派遣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同行業院校進行專題學習交流,或中短期的頂崗工作交流,拓寬視野,提高素質。二是在國內同行業領域引進一批高素質、高學歷的中青年教師,完善隊伍結構。三是聘請國內知名學者、教練員、管理人員擔任客座教授,負責培養青年教師和參與學科專業建設工作?!皩嶓w依托”加強學術團隊建設。以體育教育學院現有的省級培訓基地、市級培訓基地、市級學術組織、省級教學團隊等實體為主要平臺(學生體質與學校體育研究基地、遼寧省體育傳統項目培訓基地為省級基地,遼寧省田徑裁判員培訓基地為省級培訓基地;沈陽市體育教師培訓基地為市級培訓基地,遼寧省體育科學學會體育教育專業委員會為市級專業學會;體育教育學教學團隊、田徑教學團隊為省級教學團隊),以校級實體性學術組織、院級教學團隊(體育教育研究中心、心理研究中心、體操教學團隊)為輔助平臺,組建若干學術研究團隊,明確研究方向,開展系統的研究工作和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皞鲙椭奔铀偾嗄杲處煹呐囵B。老教師和中年教師要在幫助廣大青年教師作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同時,充分發揮高職稱、高學歷的特長和優勢,向青年教師傳授教學、訓練經驗,幫助和引導廣大青年教師確立科學研究方向,帶領廣大青年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從而全面提高廣大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為自身的發展和專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以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更加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師范專業為根本、以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支撐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鮮明,所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社會需求。具體措施如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培養方案。密切關注和科學預測社會、行業的變化趨勢,以現代教育理念為先導,始終將學生必須做到“把握一個規律(學校體育工作規律)”、“具備兩個能力”(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掌握三個基本(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夠“全面適應”(適應學校體育工作中的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科研、管理與社會體育指導多項內容)為基本準則,不斷優化和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為培養中小學合格的體育教師做好頂層設計。以全方位信息反饋為依據,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策略。建立包括教育主管部門、同類院校、用人單位、實習單位、畢業生、在校生及家長組成的立體型的信息反饋平臺,依據各種途徑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策略,保證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的實現。以教師培訓基地為平臺,開展學生畢業后的跟蹤培訓,延長培養過程。體育教師培訓是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后持續提高業務水平的重要途徑。體育教育學院是沈陽市教育局指定的體育教師培訓基地,十二五期間要對沈陽市近2000名中小學體育教師進行全員培訓(目前已完成7期),通過培訓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專門的培訓網站。網站包括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將對在校學生和本專業的畢業學生免費開放,同時能夠互動。通過這種遠程教育,真正實現了對畢業生的跟蹤培訓,延長了培養過程,拓展了培養的空間,為廣大畢業生的快速成長搭建了堅實平臺。以體育教育專業委員會為依托,整合省內同類院校的優質教學資源,實施聯合培養。2011年9個體育教育專業院系組成的遼寧省體育科學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和遼寧省學校體育學會體育教育專業委員會先后在沈陽體育學院成立。體育教育學院作為體育教育專業委員會的牽頭單位,正在積極倡導和籌劃學會成員單位聯合培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相關事宜,得到了成員單位的高度認可和行動支持。這種聯合培養模式可以促進院系之間優勢教學資源的共享。共享可以通過互派優秀教師到校講課、互派學生代表到校學習、組織體育教育專業技能大賽、組織體育教育專業論文報告會等多種途徑實現。
3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
課程建設突出“以需求為導向、以師范專業技能為基礎、以體育專業技能為根本”,通過課程內容的更新與改造,突破傳統課程內容競技化、理論化給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帶來的不利影響,不斷提高課程社會適應性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效性。同時以課程內容更新與改造為突破口,建設一批符合當前形勢和發展需要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系列教材。具體措施如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在全面深入地了解社會需求和準確把握就業市場的前提下,適時地對課程的結構進行調整,增加社會適應性高、發展前景廣闊、對人才培養規格實現和學生就業貢獻率較大的新興課程,刪除社會適應性低、發展空間狹小、對人才培養規格實現和學生就業貢獻率較低的陳舊課程,從而實現課程體系的科學化和系統化。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傳統課程的更新與改造。以中小學學校體育的實際需要為導向,以強化師范專業的基本技能和體育技能培養為目標,加強對傳統課程(尤其是專項理論與實踐課程)內容的更新與改造,構建符合師范專業特征、體育專業特色突出的課程內容體系和培養策略。以課程內容更新和改造為突破口,加強特色教材建設。以課程內容的更新與改造為突破口,重點做好傳統課程(尤其是傳統術科課程)內容的更新與改造,刪除部分競技化、理論化過強、社會適應性較低的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強、社會適應性強、易操作的教學內容。并以此為基礎形成新的課程內容體系,為特色教材建設打好基礎。以打造精品課程為目標,嘗試開發研究性課程和綜合性課程。以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為目標導向,依據“應用型人才”的內涵,從就業崗位和社會服務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若干綜合課程和研究性課程,實施有計劃的建設工作,督促廣大教師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4實踐教學改革
建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一般性社會實踐與專業性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多層次實踐體系,搭建實踐平臺,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具體措施如下:加強基礎性專業訓練平臺建設,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基礎性專業訓練平臺主要包括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專業性社會實踐活動,三者相互銜接、互相補充。學生通過第一課堂的課內實習、教育見習、教法觀摩、教學體驗,掌握體育專業必備的專業實踐能力;學生通過第二課堂掌握師范類專業必備的基本技能;學生通過裁判等專業性社會服務活動掌握專業必備的技巧與方法。加強綜合性專業實踐平臺建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性專業實踐平臺主要是指教育實習。實習作為人才培養過程的一個綜合性末端環節,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學生教育實習的關鍵在于實習基地的數量和實習指導過程的質量。因此,要通過雙優評選活動(優秀實習基地和優秀實習指導教師)等激勵措施來擴大實習基地的規模和提高實習過程指導的質量。2012年,聯合共建基地建平縣實驗中學被遼寧省教育廳評為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典型案例。加強綜合性社會實踐平臺建設,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進一步挖掘社會資源,建立崗前教育與培訓基地,通過假期社會實踐進行職前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訓練學生的職業能力。2012年4月,我院與深圳菲普萊體育發展有限公司達成聯合培養協議,并于當年9月共同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加強學術實踐平臺建設,培養學生學術素養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完成畢業論文,參加學術論壇、聽學術報告、參加論文報告會等都是培養學生學術素養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完成畢業論文。因此加強畢業論文的質量管理,并從論文開題、中期檢查、論文答辯各個環節進行監控,確保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的過程中真正得到鍛煉。加強社會服務平臺建設,實現專業服務于社會發展的宗旨。目前已經完成了8期沈陽市中小學體育教師全員培訓和1期的遼寧省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2012年,與沈陽市教育局達成協議,體育教育專業輔修教師專業方向的學生將分批次在沈陽市所屬區縣進行頂崗實習。
5教學方式改革
改革“教材+教師、課件+教師”等傳統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知識技能傳授和學生能力培養并重,符合體育類課程本質規律,有利于課程目標實現的新型教學方式和授課模式。具體措施如下: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符合條件的學科類課程教學中嘗試“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發現式學習”等現代教學方法。在強化運動技能掌握和教學能力培養本位目標的指引下,在術科課程的教學中探索“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發現式學習”等現代教學方法的最佳實現形式,為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方法保障。以實踐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為核心,積極探索課堂教學與現場觀摩相結合的授課形式,提高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知識技能運用的針對性。
6教學管理改革
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隊伍的結構,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質、懂專業、熟悉高等教育教學規律和體育規律的教學管理隊伍;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形成教學質量控制的長效機制。具體措施如下:吸收本學科和其他學科的高層次人才進入教學管理隊伍,選派中青年教學管理干部到綜合性院校參觀學習、到同類院校交流考察等措施,進一步優化教學管理隊伍的結構,提高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修訂和完善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堅持和落實學校教研活動制度、教師集體備課制度、教師聽課評課制度、教育教學工作過程性督查制度、教學工作的辦公會例會制度、教職工教學例會制度、青年教師培養制度、專家治學制度、考核激勵制度、競賽制度、科研制度。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各環節的質量標準,建立由學校、二級學院、教研室等管理部門組成的行政監控體系,以及由教師、學生、社會組成的社會性監控體系。兩套監控體系相互支撐、共同作用。
7小結
關鍵詞:高校體育,管理模式,信息化
1 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如何發揮體育的職能,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是我們體育工作者應該認真研究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高校體育管理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作, 涉及許多體育專業內容和非體育專業的工作。因此, 我們就要轉變管理形式, 使之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2 學生體育成績管理現狀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德育、智育緊密結合,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歷史使命。學校體育教學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而體育課是一門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課,體育教師所授課的學生人數相對較多。由于學生的體育成績相對繁雜,加之人數多,因而學生體育成績的計算工作量很大,管理更為復雜。目前,計算機在體育教學、管理方面應用相對較少,大多數體育教師是以手工方式來進行成績的計算、管理。由于體育成績的計算、管理較為繁雜,工作量大,因而手工計算容易出錯,管理方面也不便于統計、查詢。
隨著各個學校的規模增大,有關學生體育成績管理工作所涉及的數據量越來越大,有的學校不得不靠增加人力、物力來進行學生體育成績管理。論文格式。但手工管理具有效率低、所以本文設計并開發一個不僅適用本校而且適用于其它各校的通用高校學生體育成績管理系統。
現在我國的大中專院校的學生體育成績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有的還停留在紙介質基礎上,這種管理手段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因為它浪費了許多的人力和物力。在當今信息時代這種傳統的管理方法必然被以計算機為工具的信息管理系統所代替。學生體育成績管理系統對學校加強學生體育成績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論文格式。如果本系統能被學校所采用,將會改變以前靠手工管理學生成績的狀況,采用計算機對學生體育成績進行管理,進一步提高辦學效益和現代化水平。幫助廣大教師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學生體育成績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系統化、規范化和自動化。同時高校還可以樹立良好的辦學形象。
3 體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體育管理信息化是未來體育管理變革的主要方向。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體育管理的多個層面都在發生著變革,要提升體育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科學化、智能化水平,促使體育管理組織結構向柔性化、扁平化方向發展,需要加強體育信息化建設。體育信息化促進了體育管理的變革,使傳統體育管理思想、策略、體制等向新高度演變;另一方面,體育信息化建設,也離不開體育管理的變革,如果體育決策層觀念不改變,管理體制不更新,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體育管理制度、政策不能建立,那么,再先進的技術也難以發揮作用。
4 體育成績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本系統主要是對學生體育成績規范管理、科學統計和快速查詢,實現對學生的學籍、班級、系別、所學課程、成績等信息的統一管理,并減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并且在實現其功能的基礎上,增加用戶使用權限。學生體育成績管理系統的功能主要包括:
①.學生基本信息的錄入,基本信息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所在班級、所學課程和成績等。
②.要求在系統中能夠對學生信息進行靈活地瀏覽和查詢和打印等。
③.要求在系統中能夠對班級信息進行輸入、查詢和修改和打印等。
④.要求在系統中能夠對課程基本課程信息輸入、查詢和修改和打印等。
⑤.要求在系統中能夠對學生體育成績信息進行輸入、查詢和修改和打印等。
⑥.基于權限的管理,本系統可以提供給管理員、教師或者學生本人使用。
4.1系統數據庫表的設計
表1 登陸用戶信息表
2005.9–2007.7 企業管理專業碩士 北京**大學 (排名:4/37)主修課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薪酬管理、管理經濟學等。
2001.9-2005.7 市場營銷專業本科 北京**大學 (排名:3/100)
主修課程:市場營銷、消費者行為學、市場調研、組織行為學、管理學、財務會計、商務英語、企業物流、供應鏈管理等。
實踐經驗
2006.11–今 薪酬調研專員 公司
電話確認報名客戶基本信息,審核調查問卷,運用SPSS等專業工具進行數據分析,整理并完善調查流程。全面了解薪酬結構和薪酬調查流程;提高了人際理解及溝通、問題解決、壓力承擔等能力;鍛煉了管理和指導團隊成員協同工作的能力。
2006.6-2006.10 撰寫《掉渣燒餅火爆現象的4PS分析》報告
針對2005年前土家族掉渣燒餅連鎖店風靡一時的現象,從產品、價格、渠道、促銷手段四個方面對其火爆的原因加以分析,并預測了該種連鎖店的未來前景。運用了營銷學基本理論,實踐了營銷調研方法。
2006.3-2006.5 咨詢助理 ****咨詢公司
協助項目經理進行電話訪問,資料整理和分析;撰寫項目報告。掌握了電話訪問的技巧,熟悉了咨詢項目的運作流程。
2006.1–2006.3 撰寫《銷售隊伍管理》一書的兩章
查閱銷售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類文獻近50篇,撰寫《銷售人員招聘與選拔》和《銷售人員的培訓》兩章。提高了資料分析和寫作能力。
校內工作
2002-2006
研究生會體育部委員、團支部書記
增強了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
榮譽獎勵
2006.11 校三好研究生
2005.6
北京市優秀畢業生
2004.11 社會工作獎學金
2004.7
國際企業挑戰賽模擬二等獎
2002-2004 連續三年校三好學生
2002-2004 連續三年學習獎學金
2002-2004 連續三年院優秀團員
個人技能
英語水平:六級 560分
計算機水平:國家二級(C語言)
熟練使用office軟件,會使用ERP軟件
自我評價
真誠、內斂、專注
優秀的思維、溝通和學習能力
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團隊管理潛力
聯系人信息:...........
2004級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第一、我學球、打球15年,先是跟山西大學的一位原先的校隊隊員學球,所以打法基本上正規,但似乎比不上專業隊,在業余這個級別里,我還是注重“形”的那種,反對丑陋打法。我是兩面反膠弧圈打法,但是對其他打法也略熟悉。來源:中國求職簡歷網
第二、我曾經當過別的運動項目的教練,有教別人運動的經驗,這一點熟悉我的人都知道。
第三,我的理論水平尤其高,我敢說這個大話,是因為是在1997年出版過一本關于體育的書,《競技·中國——競技文化與中國的國民性》,并獲過省級獎勵。還寫過足球和其他體育評論文章數百篇,有兩部體育書稿也將出版,《新華文摘》1992年9期曾經全文轉載過我的體育方面的論文。到華師大以來,發表體育論文4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
第四、至于乒乓球成績,只參加過一些系與系之間的對抗賽,打團體,獲得過冠軍。去年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打團體比賽,我是亞軍隊成員。
第五、我在體育圈子里有朋友,如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老陸,原上海隊隊員,后當過市隊教練。北京也認識幾個搞乒乓的,如北體大小球教研室副教授老唐,他們都曾經給過我很大的幫助。
第六、觀摩過兩次國家乒乓球青年隊訓練,見過他們高水平的練習。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模式分流
1.中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模式現狀及其問題分析
1.1中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現今,中國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培養模式非常相似:3年半在高校里學習理論知識,半年在飯店、旅行社、旅游景區景點等旅游企業實習,成績合格者即可畢業,有些高校,實習時間加長為8個月或者縮短為4―5個月,這在培養模式上沒有質的變化。這可概括為:“3.5年在校學習理論知識+0.5年在旅游企業實習” 培養模式,簡稱“3.5+0.5”培養模式。
1.2中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模式的問題分析
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模式的問題分析,可從4方面考慮:社會、高校、學生、企業。社會,社會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模式的監督力度不夠。高校,高校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理解不一,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都有自己的理解。學生,學生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不太關注。幾乎沒有幾個考生是在詳細了解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后而選擇這個專業的。企業,企業(旅游企業)對旅游專業培養模式基本是漠不關心的。
針對我國現階段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模式的現狀和問題,筆者認為可對本科生采用新的培養模式――“分流”培養模式。即對一進高校的本科生進行分流,一部分學生學習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經驗,使其適應旅游企業的工作(對這部分學生采用的培養模式稱為旅游管理專業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簡稱實踐型培養模式);另一部分學生學習旅游管理專業的理論知識,增強研究旅游實踐的能力,為旅游理論研究添磚加瓦(對這部分學生采用的培養模式稱為旅游管理專業理論型人才培養模式,簡稱理論型培養模式)。
2.中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新培養模式的創建
2.1實踐型培養模式創建
實踐型培養模式主要涉及4方面(社會、高校、企業、學生)的利益(如圖一所示),圓圈表示培養模式涉及的利益方,橫線上的文字表示利益的一方對另一方影響的內容,箭頭表示流向。社會對高校與企業影響是監督,學生對社會是回報,學生需要花精力、時間、金錢向高校、企業學習理論、實踐知識,同時,高校、企業應該對學生進行考核;還有,高校與企業間應該有合同,以明確雙方的責任。實踐型培養模式較復雜,說明如下:
圖一:實踐型培養模式4方面(社會、高校、企業、學生)利益關系圖
第一,實踐型培養模式應該主要借鑒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Dewey)、克伯屈(Kilpatrick)等人的教育理論來教學,因為這種教育學的興起是為了培養有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而產生的。這與我國現階段對旅游人才需求的背景很相似,借鑒杜威等實用主義教育學家的經驗,能使實踐型培養模式有堅實理論基礎。同時,注重彌補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不足――忽視系統知識的學習,忽視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忽視學校的特質,可能能使實踐型旅游人才更加完美。
第二,考慮到高校與企業資源高效利用的要求,可以采用以下培養模式: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到大四上學期結束,每一學年都開設一門最重要的必修課,理論與實踐一起“修煉”,把學生分成兩部分并同時進行,一部分學生在學期的上半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另一部分學生在此時進企業學習實踐知識;在這學期的下半部分時間里,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生與學習實踐知識的學生“對調”,本來學理論的學生去學實踐,本來學實踐的學生去學理論,一學期結束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考核一次。接下去的第二學期,與第一學期培養方法類似,只是第二學期的考核是對這門最重要的必修課的總體考核。學校教授的理論知識,最好能直接用于實踐。學生去企業學習實踐知識,最好由經驗較豐富的師傅引導,一位師傅最好帶3個左右的學生。
除了完成最重要的三門必修課外,實踐性人才還應該具備一些實用的理論知識,這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當然,了解一些其它學科的知識能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優化,對今后的發展有利,所以學校還應該上一些拓寬學生知識面的課程。
還有,實踐型培養模式培養的人才是為旅游企業服務的,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應該體現在適應旅游企業各方面的工作上,他們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知識應該偏重于企業管理的知識。學生具體的課程安排見表一。
表一:實踐型培養模式課程安排
學期 課程 備注
第一學期 旅游學概論⑴、管理學、微觀經濟學、英語(一)⑵、政治⑶、計算機(一)⑷、體育(一)⑸ ⑴旅游學概論課程的教材可選用李天元編寫的《旅游學》⑵學習英語課程四學期,故有(一)、(二)、(三)、(四)之分⑶學習教育部規定的5門政治課⑷學習計算機課程兩個學期,故有(一)、(二)之分⑸學習體育課程四學期,故有(一)、(二)、(三)、(四)之分
第二學期 飯店管理(一)⑹、禮儀學、旅游法規、政治、英語(二)、計算機(二)、體育(二) ⑹帶“”的課程是最重要的必修課,學習兩個學期,故有(一)、(二)之分,下同
第三學期 飯店管理(二)、會展研究、旅游會計學、英語(三)、政治、體育(三)
第四學期 旅行社管理(一)、旅游市場營銷學、公共關系學、英語(四)、政治⑺、體育(四) ⑺選兩門政治課程
第五學期 旅行社管理(二)、旅游選修課(一)⑻、導游基礎、旅游英語(一)⑼、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 ⑻在旅游經濟學、旅游地理學、旅游社會學、旅游文化學、旅游心理學這五門課程中任選一門,學習兩個學期,故有(一)、(二)之分⑼旅游英語課程學習兩個學期,故有(一)、(二)之分
第六學期 旅游景區景點管理(一)、旅游選修課(二)、旅游英語(二)、旅游統計學
第七學期 旅游景區景點管理(二)、畢業論文⑽、職業生涯規劃 ⑽完成一個實踐個案研究,5000字左右
第八學期 無⑾ ⑾不安排課程是為了有時間找工作
注:1.一些擴大知識面的公選課,一般安排在晚上,以方便學生有時間上課,學生可在第三至第七學期選這類課,一般有三個學期的課程。2.應該多鼓勵學生考一些資格證書,如飯店領班資格證、導游資格證、會計資格證等。
2.2理論型培養模式創建
理論型培養模式主要涉及3方面(社會、高校、學生)的利益(如圖二所示),和實踐型培養模式相同,圓圈表示培養模式涉及的利益方,橫線上的文字表示利益的一方對另一方影響的內容,箭頭表示流向。社會對高校有監督的責任,學生學成后回報社會,學生花精力、時間、金錢在高校學習理論實踐知識,高校有傳授學生知識、訓練其人格的義務。對于理論型培養模式,還有兩點補充說明。
圖二:理論型培養模式3方面(社會、高校、學生)利益關系圖
第一,理論型培養模式不但需要借鑒教育學家赫爾巴特(Herbart)的教育學理論,還要借鑒文化教育學的教育理論。雖然這兩派的教育學理論本生就存在沖突,但是融合它們的優點就能使培養模式發揮大作用。這兩派教育學理論都有很強的思辨氣息,這對旅游學科范式的研究大有裨益。當然,加強對實踐研究方法的訓練也是必要的,它能彌補理論型學生時間投入不夠的缺陷。
第二,理論型培養模式除了注重對學生有研究能力的培養,還應該特別關注學生專業興趣、毅力等能力的增長。作為一個立志從事理論旅游研究的學生來說,對旅興趣、毅力等能力的培養,可能比研究能力更重要。旅游學的知識更新很快,一般是5―8年,旅游研究方法是隨著旅游研究的觀點而變化的,更新速度也較快。而學生對旅游研究的興趣和毅力一旦產生,卻可能保持很長時間。旅游理論研究者沒有十年時間的勤修苦練是不太可能出成果的,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很有可能經歷觀點和知識的變革。而在變革中,只能依靠研究者對旅游研究的興趣和毅力,才能使學生積極的迎接變革,并在變革中不斷成長。
所以理論型培養模式,更接近于傳統理科人才的培養模式,只是由于學科發展的歷史時期不同(傳統理科,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學科都已經是成熟學科,而旅游學科還處于“青春期”),課程的設置等可能大致與理科課程設置類似。具體的大學課程安排見表二。
表二:理論型培養模式課程安排
學期 課程 備注
第一學期 旅游學概論(一)⑴、高等數學(一)⑵、哲學概論、英語(一)⑶、政治⑷、計算機(一)⑸、體育(一)⑹ ⑴旅游學概論,學習兩個學期,第一學期,學習申葆嘉老師1996年發表于《旅游學刊》上的4篇文章――《國外旅游研究進展》(連載之一至連載之四)以及由他主編的《旅游學原理》一書的前言與1―4章的內容
⑵高等數學課程學習兩個學期,故有(一)、(二)之分
⑶⑷⑸⑹與實踐型培養模式相應課程安排的要求相同
第二學期 旅游學概論(二)⑺、高等數學(二)英語(二)、政治、計算機(二)、體育(二) ⑺旅游學概論,第二學期學習謝彥君老師于2004年出版的《基礎旅游學》(第二版),以及張凌云老師在2008年―2009年發表于《旅游學刊》的3篇論文:《國際上流行的旅游定義與概念綜述》、《旅游學研究的新框架:對非慣常環境下消費者行為和現象的研究》、《非慣常環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和他在《旅游科學》上于2008年6月發表的論文《近年來國際旅游學術期刊和論文選題的特征》
第三學期 管理學、微觀經濟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英語(三)、政治、體育(三)
第四學期 旅游經濟學、旅游社會學、線性代數、英語(四)、政治⑻、體育(四) ⑻選擇兩門政治課程
第五學期 旅游心理學、旅游地理學、旅游文化學、調研實踐(一)⑼ ⑼調研實踐課程應該理論結合實踐,應該保證學生有時間去實地調查,以便更好的掌握課程知識,課程有兩學期,故有(一)、(二)之分
第六學期 旅游企業管理學、考研輔導⑽ ⑽考研輔導課程包括政治、英語、數學、專業課,最好有專業的輔導老師上課,一直持續到大四上學期
第七、八學期 畢業論文⑾、調研實踐(二) ⑾有一定水平的論文,2萬字左右
注:1.一些擴大知識面的公選課與實踐型培養模式的課程安排要求相同。
3.小結
本文在分析了現階段的中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傳統培養模式的現狀和問題后,建立了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新培養模式。雖然旅游的發展大體需要實踐和理論兩方面的人才,但是社會還可能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才。在管理學人才中,有一類人研究介于實踐與理論之間,他們為管理學理論與實踐的溝通發揮著自己的能量。戰略管理之父安索夫(Ansoff)就是代表。安索夫致力于彌補實踐和理論討論的鴻溝,通過提供一種有利于實用技術評估和發展的理論依據,填補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1]。所以新培養模式還可能需要進一步完善。
當然,新培養模式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可操作性未知。本文僅僅希望新培養模式能為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茁壯成長盡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