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3: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本科漢語言文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一】
一、個性化教學是遠程教育的必然要求
所謂個性化教學是指教師以個性化的教為手段,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目的,并促進個體人格健康發展的教學活動。個性化教學包含三個因素,即教育者、教材、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個性化教學的具體體現,個性化教學是教育規律的必然要求。受教育者當前掌握的知識和所達到的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及其性格特點、學習動機類型、認知風格等非智力因素千差萬別。針對不同受教育者,教育者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近幾年,電大開放教育招生專業不斷增多,地方中小學教師學歷不斷達標,政府公務員學歷持續提升,但漢語言文學專業卻出現了招生人數遞減的情況,很難形成傳統意義上的班級規模。學生人數過少的現象,給開放教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帶來了新的挑戰。漢語言文學專業迫切需要個性化教學以適應目前的現實。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遠程教育個性化教學特點
1.網上輔導多于面授輔導課時
隨著遠程開放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教師面授課程已經逐漸為網絡教學所替代。傳統的教師面授課時正在大幅度地減少。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進行個性化教學,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電大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網上教學資源建設和虛擬空間社區的師生交流被提上日程。
2.教師一專多能
在電大遠程教學中,“傳道、授業、解惑”作為教師的基本職責,已經有了新的內涵。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者,要“授之以漁”,而且是知識載體的創建者,教師要運用現代化手段完成網上教學資料整理更新以及課程資源建設任務。電大課程責任教師既要熟悉教學理論內容,又要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其教學工作量不是減輕了,而是比以前更重了。事實上,開放教育教師往往要負責很多門專業基礎課程或對多門課程進行教學輔導。在多媒體教學方面,電大遠程教學要優于傳統教學,各專業教師基本會制作或參與制作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課程。
3.個性化教學的核心———創新性
每年專升本的學生中都有在專科階段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在基礎知識銜接上比較困難。學校針對這部分學生要開補修課。教師教的學生人數每屆總量并不多,但輔導學生的課程數量卻很大。每一個教師精力是有限的,隨著新課程的不斷出現,舊課程內容的不斷更新,要把工作做好,唯一的途徑就是不斷創新,挑戰自我。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遠程教育個性化教學實踐探索
1.靈活的授課機制
電大學生多數是成年在職人員,學生上課出勤率受到一定影響。當某屆學員本身人數少而又出現嚴重缺勤時,大班授課方式就很不合適。經過探索,我們認為出勤率較高時在教室授課較好,因為有多媒體大投影,可以方便學生邊聽邊看課件,可以提問或集體討論。而出勤率較低時,采取教師和學生面對面座談交流方式比較好,或與學生一起瀏覽課程網頁,營造出教和學的和諧氛圍。
2.根據教材設計不同的授課方式
對于文學性較強的課程,比如中國現代文學專題和中國古代文學專題課程,學生興趣較濃厚,教師以講課為主,提問和課堂討論為輔;對于比較抽象的理論性課程,比如中國古代文化要籍導讀和西方文論等學生不太感興趣的課程,可采用師生共同參與、合作講課的方式,即教師給學生示范講解后,讓學生輪流上講臺,每人講一個作家或作品,難理解的地方教師在講臺下配合解釋。學生參與式教學,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臺上學生講得認真,臺下學生聽得注意力集中;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比如中學語文教學研究課程,則是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方式。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的學生,多數是中小學教師,在課堂上讓這些在職的中小學教師討論發言或講解課程設計方案,非常貼近教學實際,來自于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案例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3.進行多樣化的網上教學輔導
網上教學輔導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在網絡遠程學習環境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有明確學習目標的課程資源。網上教學輔導的內容包括自主學習指導、電子教案、課程BBS論壇、期末復習指導、歷年考試真題分析及答案、形成性考核作業指導等。自主學習指導內容包括公布上課的時間和地點、預習上課的主要內容、課程的重難點提示、思考題。電子教案是對全書內容框架的梳理,以及對每個章節重難點的詳細分析。課程BBS論壇是網上師生互動的平臺,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考試重點定期專題討論題和小組討論題,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可非實時提問。期末復習指導側重各章復習重點訓練并給出參考答案。歷年考試真題分析及答案,是讓學生熟悉課程的考試題型及解題思路。形成性考核作業指導,是學期臨近結束時網上公布作業參考答案,便于學生反思自己的答題方式是否準確。
4.富有特色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電大學生平時成績占終結性成績的一定比例。平時成績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上課出勤率、書面作業和網上學習。平時成績的標準,一要突出電大特色,網上學習分值比重加大;二要突出成人在職特點,上課出勤率所占分值相應較小;三是突出自主性,學生的學習進程和網上學習方式可以自己做主;四是學習時限性,應該有一個大致時間范圍。對于網考課程,中央電大制定了詳細的形成性考核方案,布置了網上作業,并限定具體的答題時間,逾期成績為零。中央電大形成性考核方案的優點是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提高學習效率;不足是盡管教師不斷提醒學生學習時限,但是學生由于工作繁忙,有時還是來不及按時答題,結果失去了考試機會。
總之,“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學,是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的必然選擇。在開放教育中,“材”包含兩個含義:其一是指教學的對象———學生,學生不同,教學方法應該不同,對于電大開放教育的學生,應該以網絡遠程教育為主,面授輔導為輔。其二是指教學的媒介———教材,教材不同,面授教學方法以及相應的網上教學也應該有所不同。電大開放教育的課程責任教師承擔多門課程,課程性質不一樣,資源建設應各具特色。無論是教育對象,還是教育媒體,都彰顯了電大教育是遠程“因材施教”,這也決定了我們對開放教育個性化教學的探索任重而道遠。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二】
一、以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重構課程內容
課程體系的建構立足于人才培養目標。以筆者所在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為例,中文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的目標確定為: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強化全過程的實踐教學,著力于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課堂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使實踐教學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根本途徑?;局笇枷霝?ldquo;高素質、強能力、顯特長”,構建具有專業特點、崗位要求和學校層級類型三維關聯度的中文專業學生核心能力體系。結合其定位的“文化信息傳播”方向,核心能力表述為:合旨得體的言說和寫作能力、自如靈動的溝通與策劃能力、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等。教學的重點圍繞核心能力培養來展開:提煉漢語言文學核心課程的理論精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突出專業方向課程、選修課程的實踐內涵,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具體而言,保留中文專業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以確保專業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凝煉核心課程,把握相應的理論精髓;綜合課程內容,合理取舍,形成語言類、文學類、寫作類、應用傳播類四大課程群,利用現代傳媒的技術手段,鼓勵學生合理利用這個載體學習、提高。
首先,文學類課程內容注重名著解讀的學理歸納,培養學生“思”的能力。將原來文學分階段授課的方式改為塊狀式講解的課程,弱化史的完整性,以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文體形式發展為線索講解,以考察文學自身發展規律為主,并輔以具體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選修課,重點培養學生藝術感悟、藝術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
其次,適應市場需求,優化語言類課程教學,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操練,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以應用語言學內容為主,重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我表達能力和傾聽理解能力協調發展。
第三,優化寫作類課程內容,強化學生文字表述訓練,培養學生“寫”的能力。根據學生個性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學寫作、日常應用寫作、新聞寫作等課程,加強與外部的聯系,外聘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等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于理論的性質,使寫作課的實踐本質落到實處。第四,加強應用傳播類內容的實驗化,利用傳媒技能實驗室優勢,強化學生辦公、制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做”的能力。
二、分立教學層次,改變“教”、“學”態度和方法
調適知識性、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的比例,注意課程設置與學生專業素質、專業能力培養之間的匹配,強化實踐性課程的比重。中文專業的實踐教學是一種設計性教學,其核心環節是設計有效的實訓。實踐教學體系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課程內非獨立實踐環節;一是獨立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大量包含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的開設,如計算機文化基礎、多媒體技術與運用、動態網頁制作、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應用寫作等必修和選修課程,支撐“文化信息傳播”的專業方向,并針對實踐教學環節內容,編寫出完整的教學大綱,設計出詳細的實踐教學內容與考查措施。這樣就有助于強化學生基本專業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專業特質的顯示度。獨立實踐教學環節分為實踐環節必修課和實踐環節選修課程,如社會調查、專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作為必修的專業實踐課程,新聞采編實踐、傳播策劃實踐以及辦公文秘實踐等作為選修實踐課程。每門實踐課程通過時間安排、過程評價和綜合考查措施的完整設計、確立實訓主體并激發其內在動力從而達到實訓目的。如實踐必修課程“社會調查”,在學生第二學年結束后,利用兩周時間進行實習。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前到社會中去鍛煉,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其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了職業技能。
以上是顯性計劃里能反映出的并帶有一定強制性的課程設計,另外還鼓勵所有老師進行課程實踐性探索。如《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如何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尤為重要。我們的任課老師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獲得成功:從傳統的角度,要求學生多讀、多背、多寫,立足傳統打基礎的一個方面。從創新的角度,強調師生互動,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1)除了老師講授之外,某些次要章節的內容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在課堂上主講,老師補充。有些章節也直接安排學生自學,寫出相應的學習提綱;(2)就重要的教學內容,設置論題,布置辯論會,在課堂上由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論辯;(3)布置某一專題的學習時,讓學生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獨立完成小論文;(4)利用成都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把課堂延伸至名勝古跡,如在講李白和杜甫時,組織學生到江油太白堂和杜甫草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歷史文化。
三、恪守“結合”原則,加強過程評價,形成職業能力。
1.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相結合。在專業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能力培養”這一主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專業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推動理論的學習和創新思維的開發。當前社會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學生是否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能否快速適應崗位需要,是用人單位在接收畢業生時優先考慮的因素。因此,與社會職業技能鑒定接軌,鼓勵學生在完成模塊教學后銜接參加社會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考試、測試,取得社會公認的職業技能資格考試證書,不失為一條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推行職業資格的培訓,如普通話等級證、秘書證、教師資格證、廣告從業資格證等。通過這些職業資格的培訓,培養學生從業規范和良好的職業素質,使其在畢業后能夠達到勞動準入制要求的相關技能等級,為自己順利就業“添磚加瓦”。在此涉及到師資問題,從中文專業教師基本構成看,博士、碩士學位和教授、副教授職稱教師居多,但多數只能紙上談兵、坐而論道,由于自身缺乏實踐,無法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所以安排教師到實習基地或指定單位兼職進行“鍛煉”,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彌補實踐性環節的缺失是目前切實可行的做法。
2.課內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一方面采用“崗位模擬”這一行之有效的實踐方式,充分利用課堂、實驗室和校內其他資源,如校園電視臺、校報編輯部等,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一方面開門辦學,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形成雙方互利性的校外實習基地,集中開展實踐實訓,推動并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課外學分的設置和管理,把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學生綜合素質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專業教學內容的深化和拓寬、社會發展人才類型需求相結合,在相對穩定的專業教學與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之間構造一定富有彈性的中介。這對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20世紀初,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奧爾特加曾經指出:“大學不僅需要與科學進行長期的永久的接觸,否則就要萎縮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歷史事實以及現實環境保持接觸。大學必須向其所處的時代的整個現實環境開放,必須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須整個地融入外部環境。”①
3.教學實踐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能力只有在活動中才能體現出來,課內活動由于教學時數的限制,無法進行充裕的安排,因此與課內作有機聯動的活動設計,然后通過課外活動來實現成為十分重要的實現途徑。充分利用中文專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優勢作用,通過創辦文學刊物,組織文學社、開展讀書征文競賽、演講比賽、寫作比賽、辯論賽、話劇表演等,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4.與教師科研項目相結合,培養學生初步科研意識。學生畢業論文和各種科技創新競賽活動,選題均可源于專業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通過師生間研討式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5.正確進行能力評價,注重過程考核。評價既是一種壓力或激勵,又是一種反饋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修正信息,自覺提升短缺的能力。能力評價方式走向多元化,不拘一格,通過書面的或口頭的、常規與競賽結合等等,評價的組織也改變單一模式,個體評價(師與生)、小組評價(教師小組、學生小組、師生混合小組)、評委評價(以比賽方式進行評價時)等等結合使用。根據中文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指標,制定學生專業基本能力測評方案。如秘書實務課程,任課教師選擇幾個崗位,描述出崗位要求,組織其他專業教師構成招聘團,對學生進行分組模擬招聘演練,學生感覺如臨現場。
【關鍵詞】應用型 漢語言文學 課程設置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34-02
一、 研究現狀綜述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研究漢語言文學現象和文學發展規律的學科,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歷史悠久,地位突出,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啟蒙民眾思想、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敖▏?,隨教育部審定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各門課程教學大綱的頒布,在全國同類專業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學內容與模式?!盵1] 近年來,隨著“應用型”人才培養戰略的出臺,各高校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素質和能力的重視,促使各高校教學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并更新教學方法,以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對漢語言文學人才的需要。近期,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和課程改革的研究主要呈現出三個明顯的走向:
1.個案化和本土化的研究走向日益明顯,即對漢語言文學課程改革的研究往往會以某一具體的高校作為研究對象,注重從宏觀理論闡釋向微觀個案轉移,并且針對高校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有側重地論述。廖斌在 《“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的選題與指導――以武夷學院為中心的思考》中提出:“像武夷學院這樣升格不多久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站位要實現‘差異化’發展?!盵2]這種立足本校的個案研究,在其他研究者中同樣存在,比如姚錦蓮的《面向新課改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課程改革之研究 ――以廣西某高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為例》、 馬兵《臺灣與大陸大學本科課程體系比較研究 ――以臺灣大學與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劉靜《寧夏高校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課程設置研究》等 。
2.重視漢語言文學教育與同類平行教育之間的互動關系,結合其他教育的特點反觀漢語言文學教育,發揮不同類別教育之間的良性互動和牽引效應。孟廣偉在《關于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關聯性思考》 中認為:“漢語言文學屬于語文教育的一部分,然而在傳統應試觀念的影響下,大部分學校在語文教學中均忽視了對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關注,認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并非為了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無法實現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交流與互通?!盵3]同類文章還有樂中?!稄幕A教育課程改革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重構》、冉毅《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 、孟偉軍《關于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關聯性思考》等。
3.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使課程建設符合市場需要。邵之茜《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提出:“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培養出能夠滿足時代需求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這是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重要內容?!盵4]意識到同類問題,以“應用型”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心的文章還有向彪《以市場為導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若干思考》、孫永蘭《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模式研究》等。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作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這所本科院校的新建專業,同樣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建國就設立的傳統專業,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但是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來說,2013年9月才迎來這個專業的第一屆本科生。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已經迎來兩個年級的在校生,對這個新建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也在摸索中前進。面對這一新建專業,本學院的任課教師既沒有直接的、一手的經驗可以借鑒,也不能對其他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經驗照搬照抄,所以在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等教學計劃的制定上還存在各種問題;同時囿于專業人數少、年級少、學科底子薄等現狀,學院又無法將縱深層面的教學改革全面鋪展并進行下去。所以,對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進行研究,不僅可以對本專業已有年級的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和反思,更好地推進本專業后續年級專業教育的開展,而且還可以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同類性質的、新建本科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二、從學院實際出發,明確課程結構調整目標
2014年6月,國務院于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對今后一個時期的現代職業教育進行了全局規劃和政策部署。《決定》明確了現代職業教育長遠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提出“到2020年,形成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5]。為了實現《決定》提出的教育目標,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勢在必行。這種課程銜接需要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之間互相銜接,以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從而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學科課程的合理設置,并將職業道德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始終。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作為全國唯一一所本科層次的地方青年政治院校,同時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而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2013年新建的專業,和這所新建本科院校都具有“年輕化”的特點,因此,漢語言專業的課程建設完全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鑒。 基于各種現實問題的挑戰,要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目的,勢必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進行有側重的調整,而這一調整要緊密圍繞以下三個層面的目標要求:
1.將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使學生的知識素養與將來就業方向對接,培養學生能根據社會和市場的實際需求找準自我定位,發揮自我潛能,實現自我價值。
2.優化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需要發揮一線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研究能力。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所積累的教學經驗都具有實際指導價值,這不僅有助于本專業的后續建設,也能提升本學院的整體教研水平。
3.要建立健全一套具有特色、相對完善成熟、實效性強的課程體系,及時總結將已有教學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摸索出適合本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的教學道路,為本專業的后續教育提供可參照的范本,從而提升本專業的優勢品格。
三、以目標要求為導向,深化課程體系改革
圍繞以上三個層面的目標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了本專業要培養能在黨政機關、各類學校、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等部門從事與漢語言文字運用相關工作的應用型高職專門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還要具有較高的文學分析鑒別能力和語言表達寫作的基本能力。圍繞這一能力培養目標,優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構成,以實現本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需要從三個維度入手:
1.建構符合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的課程體系,明確實踐性課程的教學方向和內容,合理分配相應的學時和學分,保證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過程的延續性和完整性。
目前,我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是中國語言文學,核心課程有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和寫作等。除了理論知識課程之外,還包括秘書理論與實務、多媒體技術與應用、新聞采編寫作等實踐性課程。學生有22周的實踐教學周,對應有22學分,其中畢業實習占有10學分,畢業論文占有6學分。學生的實踐活動有22個教學周,相當于一個學期的時間,那么在這段時間內除去理論教授和書面寫作的時間外,學生還有遠遠大于10周的實習時間。而在這一過程中,學院能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諸如文化研究中心、博物館、文化園等實習單位,相關教師能有組織地帶領學生參加實踐活動,這將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一手認知和親身體驗,有助于學生之間相互影響和帶動。
2.要根據學院專業設置特色,注意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性質的構成比重,權衡并配置必修課和選修課所占的學時和學分比例。
本專業的課程由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公共選修課組成。按照培養方案的要求,專業選修課程設置需包括兩種課程結構體系,一種是專業限選課程+專業任選課程,另一種是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專業任選課程,所以本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分漢語言文學和高級秘書兩個方向,分專業限選課和專業任選課兩種類型。既然專業選修課在開設時具有可操作性,那么學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設相對自主的、有側重和針對性的選修課程。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可以沿著“辦公文秘”和“漢語言文學”兩個學科類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意向分別開設以上兩個方向的相關課程。這種課程設置具有“模塊式”教學分流的特點,既能滿足學生多方面的知識需求,同時尊重了學生各自興趣偏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同時具備多種“應用型”的知識和技能,這將為本專業學生就業選擇提供多種理論儲備,拓寬了學生就業視野和就職崗位的選擇空間。
3.在教法上,打破傳統的教師教授為主的單一授課模式,采用啟發式代替注入式,由教給學生知識到教會學生學習,最終實現從教師點撥到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獨立學習并研究的教學目的。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新建的本科專業,總共有4個學年,即8個學期,157個學習周。在這四學年中,本專業學生的活動類型分為五類:入學教育和軍訓、課堂教學、復習考試、專業實踐教學、畢業教育。在這些活動類型中,課堂教學占了120個教學周,即120/157的比重,這就是說學生有絕大部分的學習時間是通過課堂教學中形式,這就是勢必要求教師不僅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先進成果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同時根據實際教學條件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式:一方面,任課教師必須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方式,在制作好PPT的同時,熟練使用視頻、音頻、圖像等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錄播教室、多功能網絡教室等類型的教室資源;另一方面,因為本專業人數較少,所以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采用小班教學的方式,而這種教學方式需要發揮教師引導、點評和點撥的帶動作用,將傳統注入式教學方式轉變成引入式,切實發揮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動性。同時,注意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良效能,通過廣播、網絡、電視、錄像等方式傳播知識,激活學生的興奮點,并引導學生利用這些現代技術資源將所學知識通過多種媒介形式物化成具體作品,比如新聞稿、廣播劇、文化宣傳片、模擬授課視頻等,從而實現學生文字寫作、語言表達和事務處理等實際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專業,如何順應時代的變化發展以滿足社會經濟的正常需求,并在現代教育技術日益發達的新語境下煥發光彩,對本專業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進行適時調整和優化,不僅是專業學科內部自身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題中之義。正所謂,新建本科的定位大多設計在‘地方性’(區域性)、人才培養目標瞄準在‘應用型’?!盵6]以山東青年政治學院作為個案研究,對其他地方性、政治性、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參照價值,其研究成果也將實現平行研究的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譚德興.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3(12)
[2][6]廖斌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的選題與指導――以武夷學院為中心的思考[J].現代語文.2013(01)
[3] 孟廣偉.關于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關聯性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33)
[4] 邵之茜.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改革[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02)
[關鍵詞]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
一、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概況。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更是高等院校專業構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專業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近現代大學中又稱中文系或國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稱中國語言文學系。
在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眾多高校中,民族院校處于一種比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國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國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國家民委直屬6所即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各省、區屬7所即云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此外還有一些處于少數民族地區、以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為主的綜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大學、廣西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都設有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較早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學1956年設??疲?957年設本科。
相對于各類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師資隊伍、專業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問題,更面臨著各自特殊的難題。首先,民族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諸多方面本來就無法和綜合性大學相比;其次,在我們民族院校內部強調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視不夠,無論是經費還是科研項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傾斜;第三,民族院校內其他專業的同志沒有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性、應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強調各自專業的應用性、實用性,忽略了漢語言文學對其他那些應用性、實用性專業的支撐作用。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義。
(一)對于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首先,從民族院校學生在校學習來講,漢語文是他們必備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學生無論在學校選學什么專業,都離不開漢語文這根拐杖。如果漢語文的基礎比較差,學習各類專業知識將必然會面臨許多困難,肯定會影響到他們的專業學習和研究。
其次,漢語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學生擇業的競爭力。當今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假如學生只是精通某種民族語文而缺乏漢語文的表達和書寫能力,學生畢業時就會感受到比別人更大更多的就業壓力。
第三,漢語文對于中華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經濟建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華大家庭中有55個少數民族,黨和政府一貫主張“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憲法也明文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語文是民族地區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所必需的。但是漢語是我國最廣泛的交際工具,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語言之一。因此,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就離不開漢語言文字學的學習。有少數民族學者早就指出:“少數民族懂得漢語文的人越多,運用漢語文的能力越強,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就發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漢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語言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形成和變化的,在形成、發展、變化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各民族之間的交往都會對漢語產生影響,換句話說漢字不單單屬于漢民族,而且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
其次,漢字文獻也不僅僅是漢族文化的載體。浩如煙海的漢字古籍文獻,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綜合知識的總結,也記載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甚至許多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經驗、文學藝術也主要靠漢字文獻而得以流傳至今,換言之漢字文獻成為中華多民族交流的見證,也為保存各少數民族文化做出過積極貢獻。
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可以進一步增強對民族團結的認識,樹立在中華大家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思想觀念,樹立“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意識,從而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穩定與發展少數民族人才學好漢語言文學,可以更好地對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獲取各類信息,從而更好地為少數民族省、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縮小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昌盛做出更大貢獻。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已經開始在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學院近些年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并從學理上進行探討,在實踐中進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發表了《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2007年又發表了《加強實踐、突出特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等論文,從理論上對此進行了思索和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各學科的老師都在積極探索、踏實改革、認真實踐,學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辦學50周年之際,特地將全院師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相關論文結集出版。
第二,加強教學改革與研究。文學院從2006年期每年定期舉行“文學院教學活動月暨教學藝術研討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全院師生共同參與,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
第三,加強課程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學院十分重視課程建設,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有省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校級精品課程現代漢語、美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漢語言文學專業2007年被批準為四川省特色專業。
第四,在學校實行完全學分制的前提下,認真調查研究,切實修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計劃和學生修讀指南,突出漢語言文學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優勢。其中我們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堅持完成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通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拓寬對民族文化、民族文學以及民族交融有關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其次適當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對各民族學生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訓練;再者增加對中國文學和文化介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即重視過去被忽略的各少數民族代表性文學作品和許多保留在漢字文獻中的少數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礎課與應用型課程的有機結合,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第五,切實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增大各門課程的信息量,有效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有課程都已實現多媒體教學。
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和努力,但我們和兄弟院校還有差距,我們也還有許多困惑,所以我們殷切期望通過全國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研討會,實現如下愿景:
其一,加強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我們揚長避短、進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適應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對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個平臺,將研討會辦成一個可持續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聯誼、交流和溝通的論壇。我們希望由今天開始,以后大家輪流、不定期地舉辦此研討會,增進友誼,互相學習,使我們辦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動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建設。過去因為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我們不得不選用“權威”教材,可是這些教材卻不適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我們希望組織力量編寫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實際情況的、適合多民族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動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召開研討會,有幸請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文學院、中文系的各位領導、專家,希望能不吝賜教,毫不保留地將您們好的辦學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實踐經驗傳授給我們,我們將認真學習,深化我們的教學改革,推動我們的專業建設,從而使漢語言文學專業,使文學院辦得更有特色。
參考文獻:
[1]張綿英,阿旺措成。略論藏族地區的‘雙語’教學[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民族語言文學研究專輯)。
[2]。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關鍵詞:秘書學;《現代漢語》;情境教學
黑龍江工業學院(原雞西大學)自2013年升本以來,經過四年多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理工科專業為主、文理協同發展、本??平Y合的辦學模式。為適應國家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高校發展理念,黑龍江工業學院在結合雞西地區經濟發展實際的同時,加大應用型、實踐型專業的建設,強調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在以上的大背景下,黑龍江工業學院人文學科專業建O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臨著“求生存、圖發展”的嚴峻發展形勢。不可否認的是,在強調應用性的前提下,人文學科有其先天的不足。首先,我國現階段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高生產力水平,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仍然是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心任務。在提高生產力水平、擴大內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理工類專業具有先天優勢,而人文學科則在產生直接生產力方面存在天然劣勢和專業限制。其次。相對于理工類專業,人文學科專業對高精尖的要求較低,強調記憶的內容遠遠大于理解的內容,死記硬背是人文學科的重要特點,因此,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理工科相對于人文科是高層次的腦力勞動,其產生的社會價值遠大于人文學科,因此,具體到個人收入水平上,理工類專業的收入遠遠高于人文學科收入。面對現在高房價、高收入的現實,學生在專業選擇上,選擇理工類專業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此,作為以理工類學科為主的本科院校,黑龍江工業學院的人文學科發展面臨必須轉型的局面,加大應用型人文學科專業建設,成為人文學科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
《現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一直以來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和秘書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冬F代漢語》課程體系包括語音、詞匯、語法、文字和修辭等幾個部分。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是三門語言類基礎課程?,F代漢語作為語言類專業課的“橋頭堡”,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進入高校所必修的第一門專業課程。漢語言文學專業在現代漢語教學方面已經成熟,在教材選用上也已經固定化,北方高校多采用黃廖本,而南方高校多采用張斌本和邵敬敏本,但課程體系基本一致,都側重于語音、詞匯、語法的精耕細作,而文字和修辭部分略講或讓學生自學。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現代漢語又加入了語義學和語用學方面的知識,但仍然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現代漢語課程一般為兩學期課,每周為四學時,總計在140學時左右,是比較漫長的教學過程。
但考慮到秘書學專業不同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現代漢語的教學不能照搬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和教學方法,而是應該從秘書學專業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調整現代漢語教學方式。由于秘書學專業需要學習與專業相關的基礎課,如中國秘書史、秘書學概論、秘書實務等,因此,現代漢語課程的課程量不可避免地被壓縮,課時量的減少,將直接決定現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模式必須從精耕細作轉為短小精悍。從課時設置方面,可以考慮兩學期每周兩學時或一學期每周四學時,總共72學時;在教材的選擇上,建議采取帶有“簡明教程”“基礎教程”“概論”等字樣的專業教材;在現代漢語各個內容講授上,建議采取“語音詞匯語法精講、語義語用略講、文字修辭不講自學”的“三講、兩略、兩不講”的策略,而不講的內容可以在選修課程中適當補充。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能使學生重視現代漢語課,也能使學生從漢語言文學課程中解脫出來,以應對秘書學專業基礎課程與實訓課程,在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中尋求均衡發展和雙向提高。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文科類專業中的主干和核心專業,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發展比較成熟的傳統專業。長期以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作為一個傳統專業,幾乎各個層次的高等院校都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歷年來招生人數有增無減,社會需求雖然也在不斷增大,但總體來說是趨于飽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同其它專業一樣面臨著結構性就業難題,而這一難題對地方院校來講就更加嚴峻。地方院校應有符合適應地方社會要求和其自身辦學條件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體系。依據《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和我國高教的實際情況,潘懋元教授將中國高等學校劃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第一類是研究型的、綜合性的,這類大體上是我們的重點綜合大學;第二類是應用型的、專業性的,培養各行各業各種專業的應用型的各種專門人才,包括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第三類是職業性的、技術技能型的。第一類大學側重于科學發明與創造、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第二類側重于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技術開發、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第三類側重于生產現場的技能操作、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就此看來,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當是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對地方性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說,人才培養的重心必須下移,由以往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轉向以培養適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主。正確認識和客觀分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歷史與現狀,積極探索和制定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使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保持其原有優勢的同時煥發新的活力,在當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發揮更好的作用,應該成為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當務之急。
地方本科院校作為依托地方、主要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院校,承擔的是大眾化教育的培養責任。然而,在實踐發展過程中,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襲傳統的單一化人才培養模式,像一些重點綜合性大學一樣,以培養研究型、學術型人才為己任,與研究型、綜合性特點突出的重點綜合大學盲目攀比,貪大求全,導致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相脫節。有的盡管調整了培養目標,但是,沒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培養體系,專業結構以及相關的課程設置仍然沒有實際性的變動。所以在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茫然失措,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適應不了現實的需要。就漢語言文學專業來講,地方性院校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知識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細化,對人才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自然也有了新的要求。社會現實要求其所培養的,已不再僅僅是具有審美能力、寫作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的單一知識型人才,而是要求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審美品位,良好的語言交際能力,并能很好地運用語言進行教學科研、文學創作、文秘寫作、廣告策劃、新聞宣傳、公關談判、對外交流等活動,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人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專業課程大多局限于文學類科目,比較單一。而目前市場需要的是綜合漢語言文學及其它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這也是由漢語言文學專業較寬泛的就業面所決定的。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其主要弱勢表現在:其一,知識轉化能力低,轉化率低,學校所學知識不能變成自己在工作崗位的實際能力。由于缺乏必要的實踐素養,高校畢業生任職后,就業單位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付出相當多的經濟資源和技術資源,對畢業生進行培訓,以完成從畢業生到社會人才的角色轉換,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其二,社會適應能力不強。表現為人際交往、溝通能力欠缺,自我定位不準確,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不足。團隊合作精神不強,或自我封閉,或以自我為中心。其三,實踐能力弱,動手能力差。如辦公自動化設備操作不熟練,公文寫作水平不高等。加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多數畢業生在離校前很少接觸社會,缺乏對自身能力水平的清醒認識,對市場的深入調研,在校期間的職業準備明顯不足,不能很好地培養和挖掘自己從事崗位工作的潛力,導致不能成功擇業。積極探索和制定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是當前地方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但是在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時候,必須充分注意一個問題:即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的理解,不能機械地復制實用性專業的“應用型”內涵,而必須顧及該專業的特殊性。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人文精神———對社會、對生活、對人體悟的最直接的載體,它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該專業人才培養一方面要考慮職業技能的訓練,又要考慮人文素養與素質的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重心在于學生的人文素養,而非一對一的實用性技能,它的應用型,決不能僅僅體現在“技術”或“技能”的層面上,而應更廣泛地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層面,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有著一般實用性專業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當看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提供的一些精神底蘊,是其它具有特定職業對應性的專業所不及的。漢語言文學作為傳統專業,在其長期的發展中,孕育出了許多新興專業,如新聞、廣告、文秘、文化事業管理專業等基本上都是從漢語言文學這個母體里剝離出來的。這正是它的基礎性、綜合性、寬泛性的有力證明。因此,在考慮這一專業的改革發展時,我們應該有更寬闊的視野,完全應該打破人為設定的專業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發揮漢語言文學的綜合優勢。在保證專業根基扎實的前提下,充分考慮與職業應用相關的技能培養模塊的設計。教育與教學、新聞傳播、文秘與公關、社區文化管理、廣告文案等都可以設計成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模塊,學生通過這些模塊的學習獲得動手能力和從業能力。
要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改革和建設穩步進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須從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改革。轉變觀念,突破陳規,從培養目標及要求、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做出適合現實要求的變革。漢語言文學培養方案的設計原則應該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既充分發揮自身的文化熏陶和精神培育功能,又充分考慮社會和個人的即時性需求;既充分注重深厚人文素質的培養,又認真考慮某些應用技能模塊課程的安排;還要有對更高層次深造有切實幫助的課程設置。這樣才能真正幫助本專業學生完成“在學習中研究”和“在研究中學習”的思維轉換。在整個培養體系中要大力強化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的培養,這既能給學生未來的發展帶來益處,也能使學生素質有明顯的改觀,對于樹立人才的整體形象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要堅持以培養能力為本位,堅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專業改革指導思想,積極調整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定位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想很好地實現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這一培養目標,就必須針對本專業目前所存在的實際問題,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遵循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規律,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進行大的調整和改造。在保持專業優勢與特色的同時,設計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進行科學的課程規劃和相關的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完成由知識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化,由單一學科背景下的專業教育向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教育的轉變。將學校教育與未來職業所需能力相融合,真正做到學有所用,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根據新形勢下專業發展的實際要求,課程設置應圍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加強應用性,二是突顯特色化。開設的課程必須注重實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未來的網絡編輯方面的人才的需求量將會有進一步的上升。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未來各類媒體的從業人員仍將會以漢語言文學專業方面的人才為主體。我們應根據未來行業發展、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大力開發應用類課程,提高這類課程在專業課程中的比重。
一、制定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包含培養目標、培養要求、課程設置、實踐實習等要素。培養目標是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它反映了高校對這個專業的認識與理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常常被述為“本專業培養具備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有關理論、發展歷史、研究現狀等方面的系統教育和業務能力的基本訓練?!憋@然,這種培養目標強調的是知識的系統性,淡化了對學生將來實際工作能力的養成訓練,培養的是學術型、科研型人才或是“萬金油”式人才,沒有特色,沒能準確地反映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的時新之求。根據學生就業崗位能力的要求,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構建一個以能力為中心的培養目標,而非以知識體系為中心的培養目標。我校將其表述為“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運用漢語言文學知識處理語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能夠在中等學校進行語文教學工作以及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秘管理、新聞宣傳等工作,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該目標強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在專業方面應該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而非掌握該專業的系統知識;該目標把原來的一個培養方向分成了中學語文教學、文秘管理、新聞采編三個方向,著重培養畢業生的語文教學能力、文秘管理能力和新聞采編能力。這種以能力為中心的培養目標各高校表述不一,但應包含兩個關鍵要素:應用型、高素質。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就是在掌握基本的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中的語文教學能力、新聞采編能力、談判溝通能力、管理能力等等。
培養要求是培養目標的具體表現。在培養要求方面,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新的培養方案明確提出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專業基本知識和能力:1.掌握文學藝術、語言學、中國文化基礎知識,具備運用文史哲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2.掌握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學基礎知識,具備運用漢語言知識處理古今語言文字材料的能力;3.掌握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及文學批評基礎知識,具備解讀和分析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能力;4.掌握漢語言文學和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知識,具備在中等學校從事語文教學的能力;5.掌握文秘、新聞等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具備在企事業單位從事文秘管理、新聞采編、廣告策劃的能力。應用型課程設置是實現應用型培養目標的具體保障措施。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課程設置模式多為專業必修課加專業選修課。這種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典型地體現了學術型、科研型的培養目標。專業必修課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外語言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外國文學史、文學概論、馬列文論、中國古代文論等。專業選修課的設置各高??芍^五花八門,但設置的原則是“以教師為中心”,關鍵看教師的研究方向,我校原來共開設了49門選修課,諸如魯迅研究、三國演義研究、圣經研究等等。那么這些專業選修課對學生未來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有何作用?效果如何呢?跟蹤調研時幾位畢業生表達了基本相同的觀點:選修課無論對語文教學還是做秘書沒有什么直接作用。既然對學生未來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沒有什么作用,那就必須“下課”。在設置應用型課程體系時我們充分考慮了這一點。首先在設置模式上改變了專業必修課加專業選修課的模式,實行“平臺加模塊”的模式。其中平臺包含了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專業教育課程平臺又分為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由于原來的專業必修課對保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性質和學生應用能力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時,我們把原有的專業必修課保留到專業教育課程平臺中,同時,還保證這些課程有足夠的學時。部分學校削減或整合這些課程,筆者覺得這種涸澤而漁的做法不足取。但這些專業必修課不能再沿襲原來的教學方法,語言類課程不能過分注重語法知識的傳授和語言理論的構建,而應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具體語言現象的應用能力,文學類課程不能只注重文學史的傳授,而要重點培養學生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能力。在設置模塊課程時,我們根據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設置了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創新創業教育模塊、個性化拓展課程模塊。在專業方向課程模塊中設置語文教師、文秘管理、新聞采編三個方向,分別開設了相關課程。個性化拓展課程模塊既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又要考慮與專業方向課程模塊的銜接,在這些模塊中我們開設了自然科學、語文師資、企業文員三個方向的課程。原有的49門專業選修課被整合為現在的4門課程。改革課程體系時,我們在保證“文味”的基礎之上,重點思考如何設置“應用性”的“模塊”課程。
二、加強實踐教學,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
各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原有的培養方案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批發式”講授,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只有理論體系,缺乏實踐能力的構成。目前,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安排大致如下:國防教育、勞動課、畢業論文寫作、教學實習(師范性質)、教學見習等。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而言,只有畢業論文寫作、教學實習是實實在在的,國防教育、勞動課、教學見習等基本形同虛設,既無具體的實習內容,又無有效的組織形式。這種實習安排對于畢業生形成語文教學能力不無幫助,但對于其他崗位工作能力的形成就沒有多少作用了。根據學生目前的就職領域,在新的培養方案中我們加強了以下幾方面的實踐教學。其一,增加實踐課,注重實效,改革實踐課考評辦法,改變理論教學為主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實踐課的開設旨在提高學生將來的從業能力,圍繞前文述及的三個模塊,我們在教育實習、畢業實習的基礎上增設了應用文寫作實訓、文秘實習、新聞采編實習。在實踐課組織形式方面,過去多采取學生自找實習單位,自主實習的形式,學院滿足于發一紙文件,收一份實結,不檢查也不好檢查,學生到哪里實習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這樣的實習只能流于形式。在新的培養方案中我們對實習方式做出了明確說明,實習時間、實習地點、實習內容、指導老師及管理辦法都落實到位,這樣就保證了實習效果,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考評辦法方面,要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常熟理工學院丁曉原教授在《論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一文中介紹了該校人文系對學生能力的測評方法值得借鑒。對于教師指導實踐課程應該給予理論教學同等待遇。其二,加強仿真性和真性實習基地建設。仿真性即崗位模擬,真性即崗位介入。崗位模擬和崗位介入是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崗位模擬需要建立相關的實驗室。當前一些高校已經建立了文科綜合實驗室。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效果良好。在實驗室中可以開展電子政務、網絡編輯、應用文寫作、秘書實務等課程教學。崗位介入則必須建立相關的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的建設往往面臨諸多困難。一方面,囿于工作性質、工作場所的限制,許多單位不愿接受畢業生的實習;另一方面學校本身受限于教學統一安排,學生眾多等因素,也很難集中安排實習。但各校可以結合實踐教師的聘用,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的教育、政府、企業、新聞媒體等社會資源,與地方上述單位建立穩固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從而建立穩定的校外教學實訓基地。其三,實踐教學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
[關鍵詞]文理滲透 “平臺+模塊”課程體系 分層次 多方向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7-0085-04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在綜合性和師范類院校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長期以來,一直按照精英教育的理念辦學,重理論、重基礎、強調深度。近十幾年來,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許多理工科院校也紛紛開設了這一專業。中國教育在線網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共有553所本科高校設有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其中僅普通理工科院校就有百余所。這意味著漢語言文學人才的培養正逐步進入一個多層次、多模式的新時代。正如南開大學副校長陳洪教授所言,發展中文學科不能只有一種思路,不同學校、不同層次的高校應結合自己的辦學目標和特色定位來發展中文專業。但是,在就業形勢嚴峻、社會對人才規格要求日益具體化的今天,普通理工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如何瞄準社會需求,準確定位,創建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呢?
一、根據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確定人才培養規格
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辦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業界的討論已經非常充分,如生源不理想,專業被邊緣化,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專業生存空間受到重重擠壓等,其中最突出的問題還是人才培養特色不鮮明。在有限的條件和種種不利因素面前,普通理工科院校要把漢語言文學專業辦出特色,首先就必須清楚社會和市場需要的人才規格。
從社會需要的人才規格講,隨著信息化、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學科交叉、知識創新、跨行業合作、技術集成正逐漸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推手。過去在人們看來屬于專業技能的東西正逐步成為每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技能,狹窄的專才教育已無法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元需求。另外,隨著中國逐步進入現代社會,科技進步和社會化大生產不斷催生新的行業和領域,淘汰一些舊行業,人才的跨行業交叉流動越來越普遍,這對人的知識結構、知識遷移和轉化能力、實踐和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迫切需要文理滲透、一專多能且知識遷移能力強的應用復合型人才。
從具體的人才規格講,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呢?據有關機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知名企業和行政機關的調研結果顯示,在知識規格方面, 52.2%的單位認為“文書寫作處理”較為重要,其他依次為:管理類知識、秘書理論和實務知識、禮儀知識、現代辦公技術、法律知識、廣告新聞知識、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等。在技能規格方面,最應具備的技能依次為:文字處理技能、資料和信息處理技能、交際和公關技能、現代辦公技能等。在能力規格方面,招聘單位最看重的能力依次為:人品素養、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1]由此看來,“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單憑專業功底扎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用人需求,社會需要的是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懂管理、會策劃、善于溝通合作、知識遷移能力強的應用復合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二、揚長避短,準確定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思路
普通理工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辦學中應該“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加強應用,突出技能”,培養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的應用復合型人才。那么,它能夠培養哪些層次和類型的應用復合型人才呢?人才培養的優勢何在呢?
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勢在于,可以利用學校的辦學資源,更好地實現文理滲透,學科交叉,培養學生的數字與計算、信息獲取和處理、辦公自動化等實踐能力。另外,由于大多普通理工科院校過去都是從行業院校劃轉而來,辦學中還可以更好地依托行業,貼近企業辦學。最終,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培養“上手快、后勁足”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與綜合型院校相比,人才培養要依托學校學科和行業辦學優勢,實現文理滲透,加強應用,突出技能,讓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能夠“上手快”;與高職高專院校相比,要確保學生既具有相關的技能,又具備寬廣的理論基礎和可供廣泛遷移的知識平臺、良好的綜合素質以及一定的創新能力,保證畢業生在職業發展中能夠“后勁足”。同時,由于學生興趣、能力不一,畢業去向各異,因此在人才培養上一定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應盡可能既瞄準社會需求,又考慮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分層次、多方向、個性化培養,讓考研及愿意進入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媒體行業就業的學生都有學習發展的空間,從而建構普通理工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獨具特色的人才素質結構和培養模式。
三、制訂特色專業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在人才培養中體現“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加強應用,突出技能”的辦學理念?無疑,這有賴于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等一系列的改革創新。
(一)構建“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實現分層次、多方向、個性化的人才培養
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要針對社會人才需求特點,綜合考慮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需要,結合學校潛在辦學優勢,探索“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通過構建“平臺課程”,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實施文理滲透;通過“模塊課程”,瞄準社會需求,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實現分層次、多方向、個性化培養。
平臺課程“根據不同學生的共性發展和學科特征要求而設置” ,重在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叉與滲透,“體現了基礎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層次要求” 。[2]平臺課程由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三個層次不同但又相互銜接的課程群組成。通識教育課是“學生作為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識” 。[3]其中,我們特別將心理健康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概論、西方哲學概論、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等課程納入進來。學科基礎平臺課是指學習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確保學生形成較為統一的專業素質規格,也迎合了社會規定目標的需要。專業必修課是指該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和技術課,幫助學生學習專業基礎理論,接受專業基本訓練,學會在更深的專門知識領域內進行理論分析和技術應用。
模塊課程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要求和專業發展方向趨勢而設置的課程,體現了專業教育和個性教育、人才培養的專業特征和個性要求的結合,主要實現不同專業方向的人才分流培養,實際上它解決的是高校教育的寬口徑和社會分工的接口問題?!?]模塊課程由研究型課程、專業技能課程、職業技能培訓三大模塊組成。首先,以考研為導向,通過“研究型模塊課程”,對學生實施第一步“分層次培養”。以西安石油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有考研意愿,且有15%左右的學生考入各大高校。如何對這類學生因材施教從而避免人才培養的片面化和單一化?對此,我們通過在大三、大四年級設置研究型模塊課程,探索專題式、討論式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為這些學生提供平臺。這一模塊課程由若干門類專業限選課組成,課程內容均在一定程度實現了與研究生課程的銜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及考研方向選修。其次,以就業為導向,開出“專業技能課程模塊”,繼續“加強應用,突出技能”,實施第二步“分層次培養”,確保學生能一次性就業。針對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選擇就業且就業面廣的現狀,專業技能模塊課程旨在通過一系列專業技能課程,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能說會寫,能熟練操作辦公軟件,精通某一行業知識。本模塊課程又根據社會的用人類型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設置了若干個小模塊:新聞傳播類、對外漢語教學類、文秘管理類、營銷策劃類。新聞傳播類模塊之下設新聞采訪與寫作、網絡新聞編輯、攝影基礎、網頁設計與制作、DV制作等課程;對外漢語教學類模塊之下設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外國文化等課程;文秘管理類模塊之下設秘書實務、應用寫作、公關禮儀、演講與口才、行政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課程;營銷策劃類模塊之下設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廣告文案策劃、財務管理學等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要從事的行業選擇學習的課程,通過這些課程,進一步加強應用,突出技能。最后,第八學期,針對就業難的學生,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實施第三步“分層次培養”,探索“學歷+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充分就業。在考研和一次性就業的學生之外,每年還有部分學生遇到就業難問題。針對這些學生,學??梢愿鶕涮亻L和就業意愿,推薦他們到有實力的職業院校、社會知名培訓機構進行職業技能強化培訓,掌握專業之外的一門技能,獲得國家勞動部頒發的技師證或其他從業資格證,并通過職校的“訂單式”合同,使學生順利就業。
(二)在“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基礎上,探索“主輔修型”、“雙學位型”、“學歷+技能型”等多種人才培養方式
在“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基礎上,專業培養之外,還應該鼓勵學生跨專業方向兼修、輔修、自修其他專業課程,在節假日及課余時間里參加校內外的職業技能培訓,探索“主輔修型”、“雙學位型”、“學歷+技能型”等多種人才培養方式。
首先,對于學習刻苦、學有余力、基礎較好,且沒有考本專業研究生愿望的同學,應鼓勵他們在專業學習之外,選修或者輔修第二專業相關課程,這是“主輔修型”培養模式。同時還應鼓勵部分學生,在專業自修、輔修的基礎上,自考某些重點大學的第二學位,這是“雙學位”培養模式。除此之外,對于大部分學生,大學最后兩年內,鼓勵他們在業余時間根據個人興趣愛好以及社會需要,通過知名職校和培訓機構,強化學習一門技能,如網絡營銷工程師、網絡編輯師、網絡設計師、會計從業資格、人力資源從業資格、國際漢語教師、房地產銷售、汽車銷售、汽車美容等方面的培訓。使學生至少具備一項某一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能,從而順利就業。學生若能在強化培訓與學習中學習到真才實學,并取得相關的從業資格證書,就可以適當免修部分學分,這是“學歷+技能型”培養模式。
(三)保證閱讀、寫作、計算機、英語教學與實踐大學四年不斷線
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來說,閱讀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寫作是看家本領,英語、計算機是最基本的要求,這些是重要的職業核心能力。因此,還須設置多學時、多類型,充滿知識交際性的課程,保證教學與實踐四年不斷線。
閱讀經典著作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不能繞過的基本途徑,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基本功訓練。繞過經典的研讀之徑,不積累大量的閱讀經驗,單憑輪廓式的教材知識,概論式的課程學習,專業基礎的“扎實”就無從談起。為此,我們在大學四年里開設“經典導讀”課程。各學期先后配合現當代文學、文學概論、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文論、外國文學、西方文論、美學原理等課程分別確定經典閱讀內容。課程采取“課堂講授+課后閱讀+課堂討論+經典閱讀報告會”的結構模式,推廣“以讀為主,讀說寫一體化”的教學方法。通過該環節的學習,利用讀說寫互相遷移、同步發展的規律,以讀促寫,以讀促說,通過寫和說進一步深化閱讀,既厚實了基礎,又強化了技能。
寫作,“是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訓練的必由之路,是中文專業學生的看家本領,尤其是創造性思維成果的表現途徑”。[5]為此,要通過多類型、多層次的課程實踐逐次、逐級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通過撰寫課程小論文,將寫作能力訓練貫穿在所有專業課的教學和實踐當中。其次,通過在不同階段開設基礎寫作、應用寫作、新聞寫作、秘書實務、廣告文案寫作等類型的課程,讓學生掌握各種應用文體知識和寫作技巧,保證寫作教學四年不斷線。再次,通過專業實習報告、社會實踐報告、公開、畢業論文等“實戰型”環節,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強化學生的寫作技能。經過這些逐層、逐次的環節后,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后,將能勝任基本的文字處理工作。
計算機和英語能力是未來社會對應用復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據悉,“從對深圳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及百余家大、中、小型企業的調查情況看,幾乎每個企業都需要計算機和英語復合型高技能人才,此類人才的就業前景相當看好?!盵6]為此,在課程設置上,我們在每一層次、每一平臺和模塊的課程中都鑲嵌了計算機和英語的教學和實踐環節,使學生的學習和應用日?;?/p>
(三)構建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促進個性化發展的“梯度式”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學生向實踐要能力,實現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關鍵環節,更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的關節點,為此,我們應構建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梯度式”實踐教學體系。這一實踐教學體系由以下部分構成:
1.課程實踐。課程實踐是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課程實踐又可以分為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種。課內實踐主要指的是,教師改變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模式,縮減課內講授時間,改面面俱到的“掰開揉碎”式講授為提綱挈領、畫龍點睛式講解,在課內留下充分的時間與學生互動。課外實踐指的是,在不增加課程計劃學時的前提下,根據不同課程特點,設計與教學同步的課外培養環節。
2.校內實踐。校內實踐是在課程實踐基礎上,對學生綜合能力和某些崗位能力的強化訓練。校內實踐又可以分為校園文化實踐和專業技能訓練兩類。校園文化實踐指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可以發揮專業優勢,利用校園文化平臺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學校老師根據學生的個性、愛好、特長以及社會的人才能力需求,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社團;與此同時,學校領導和指導老師還應鼓勵學生申請學校的各類勤工助學崗位進行實習。此外,還組織學生申請校級、省級和國家級的大學生課外訓練項目,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3.校外實踐。課程實踐和校內實踐都屬于情景模擬下的實踐,而校外實踐卻屬于實彈演習式實踐,鍛煉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校外實踐又分為專業實習(調研)與社會實踐兩種,專業實習每年由系里集體組織,由指導老師確定實習主題,系里組織學生外出實習。社會實踐又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暑期社會實踐,按專題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實習小分隊,深入各地進行社會調研;第二種是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節假日、暑期社會實踐等;第三種是參與教師的課題調研,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綜合能力。
4.畢業論文。畢業論文寫作是大學四年最集中、最嚴格的綜合訓練項目。正如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趙世舉教授所言:“通過強化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來發揮畢業論文工作的綜合作用,注重學生的選題研討、資料搜集加工方式方法的訓練、理論運用能力的訓練、寫作技能的指導等,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盵7]
5.職業技能培訓。針對就業難的學生,在第八學期,與職業院校、社會知名培訓機構聯合,與相關企業簽“訂訂單”式培養合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就業意愿,選擇不同的“技能課程套餐”,接受強化式技能培訓,在專業之外,掌握一門技能,獲得國家勞動部頒發的技師證或其他從業資格證,實現充分就業。
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實現了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園到社會、從專業基礎性實踐到創新拓展性實踐的“梯度式”跨越。各有側重,相互補充。
四、建立高效、立體的質量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計劃的落實
建立健全、高效的質量保障體系是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離開了保障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只能是“紙上談兵”。為此,我們著力打造高效、立體的質量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計劃的落實。
(一)建立專業導師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普通理工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生源不理想,是掣制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大問題。如何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如何減少學生的困擾與顧慮?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建立專業導師制來解決。
建立專業導師制,主要是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生源不理想,學生學習缺乏方法,積極性、主動性不足,對專業出路充滿焦慮與困惑等現狀做出的一種大膽探索。每個學生一入學,教研室將為其配備一名專業導師。大學前兩年,導師主要是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角色轉換,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困惑及時給予指導幫助,并且觀察、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后兩年,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就業給予及時指導。這很大程度上實現論了對學生的因材施教。通過專業導師制,學生減少了迷茫與困惑,明白了學習目標與方法,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興趣,為專業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創新課程和實踐教學的考評機制
要使人才培養方案落到實處,就必須在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上,深化課程和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機制。發揮考核的導向作用,確保人才培養的目標落到實處。為此,我們針對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了考核評價機制改革。針對課程,我們將過程考核與終端考核相結合,加大過程考核的權重。實踐教學考核主要是以學分制的形式進行量化要求。要求學生必須完成 “專業培養課外33學分”和 “綜合素質培養課外4.5學分”。前者指的是在導師帶領下,大學四年,開展系列專題專業調研、暑期專題社會實踐、每學期的經典閱讀報告會、發表文章、職業技能培訓等。后者指的是學生通過參與學科競賽活動、“挑戰杯”創業大賽、社團活動、文化藝術活動、體育競賽活動等。課程和實踐教學考評機制的改革,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凝練學科特色,以學科建設促專業建設
“學科建設構成了專業建設的環境。學科建設將直接影響專業建設,這是高等教育的一條基本原理?!盵8]若學科建設無特色、低水平,專業建設就難以上臺階,因此,一是要加大師資隊伍培養,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引進人才,培育人才,要求教師科研、教研并重。二是要培育教學科研團隊,凝練學科特色。應該依據教師所帶課程和研究方向,將教師分成若干個教學科研團隊,每一團隊設一名帶頭人和負責人,對團隊進行培育。并通過培育精品課程等多種形式將優秀科研成果轉化為本科生的優秀教學資源。
總之,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瞄準社會需求,揚長避短,科學定位,通過“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設置和一系列的實踐和管理配套,最終將辦學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后發優勢,探索出自己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
[ 參 考 文 獻 ]
[1] 鄭健兒,范世清. 關于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現狀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12).
[2][3][4]馮志敏,林麒,賈讓成.“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結構及特征[J].中國高教研究,2002(11):90-91.
[5] 趙德利,王渭清.中文專業實踐性教學與創新教育論綱[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5):389-391.
[6] 鐘瓊.計算機英語能力培養實證研究[J].中國培訓,2006(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