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3: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審計課程是高職院校會計學專業的一門核心和必修課程,是研究審計基本理論及其規律性的一門現代經濟管理學科。通過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審計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審計的本質,掌握審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程序,并能運用審計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對企業及機關、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會計報表進行審查,以評價經濟責任。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創新思維,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好這門課,能給高職學生提供更寬闊的就業空間,如可以進入會計師事務所從事審計助理工作或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從事內部審計工作,拓展了高職學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目前審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教材內容普遍陳舊
目前市場上高職高專系列審計課程教材普遍內容陳舊。新的審計準則已出臺數年,但結合新審計準則,真正體現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最新內容的教材相當少,有的教材只是披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外衣,具體內容還是制度基礎審計的老一套。這種過時的教材對學生有很大的危害性;很多高校采用注冊會計師考試用的《審計》教材,但對高職學生來說該教材內容太多,難度過高,也不合適。因此找到適合高職學生的審計教材是一個首要任務。
2.授課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大多是重審計理論、輕審計實踐的課堂講授。如“存貨監盤”是審計實務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應該重點介紹監盤的實際操作程序及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對策。但多數教師運用的傳統教學方法則是對監盤的概念、目的、意義等枯燥理論一一精講,因為他們認為學生現在接觸不到實務工作,講了也沒用,學生也記不住,這嚴重忽視了對學生審計實踐技能及學習方法的培養。
3.審計教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
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審計課教師擁有較高學歷卻沒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雖然審計課教師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但是缺乏審計實踐經驗,講授該課程終究是“紙上談兵”,如前段提到的“存貨監盤”,許多專業教師自己都不清楚實際監盤工作的要點,在教學中自然無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難以使學生真正理解這項重要審計工作。
二、審計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雖然在學校能較好掌握審計的理論,但是對于如何開展審計實際工作、處理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各樣復雜問題,往往顯得束手無策。筆者認為實行審計案例教學非常必要。審計教學案例來源于審計實際工作,有相應的客觀依據,是對審計實際活動的再現,提供的是形象生動和具體真實的感性知識。審計案例教學促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由被動聽課轉為勤于思考、主動參與、理論聯系實際、鞏固已學知識。該方法有利于培養財會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查錯防弊能力、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宗旨。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呼喚、鼓舞?!痹趯徲嫲咐虒W中,教師將自己定位于與學生平等的學習參與者、合作者、服務者,虛心傾聽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尊重學生的觀點,能容忍學生不成熟甚至出格的想法與做法,樂于接受學生言之有理的不同見解。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課堂輕松,沒有恐懼感,進而讓沉悶的課堂活起來,讓每朵思維的火花燃起來,創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
三、案例教學法在審計教學中的應用
1.精心選擇審計教學案例
案例的選擇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審計課程教學中,因為高職學生沒有實際從業經驗,所以選擇案例應該先簡單后復雜,最后到綜合案例。這樣可以使學生逐步適應,激發其學習興趣。初始階段千萬不可使用過于復雜的案例導致學生暈頭轉向。審計案例教學的目的不是難倒學生,而是提高其理實結合的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在網絡資源日益豐富的今天,教師應經常關注審計及會計界發展的最新進展、變革,多以與實際、當地有聯系的且最新發生的事件作為教學案例并進行整理,將這些加工過的最新的案例補充到審計教學中去,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學習興趣以及對教學案例的感性認識,讓學生隨時接觸到反映時代特征的審計實務。
2.有效準備審計教學案例
(1)課前設計引導案例時,應做到短小精練、吸引力強,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并進行熱烈的討論,鼓勵學生提出各種解決辦法并推測事物發展的結果,以此來引導學生。這種小案例,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另外,還可以融入審計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審計工作的嚴肅性、規范性。
(2)課中要準備能引起學生激烈討論和認真分析的案例。這時運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綜合性的,但應注重案例與所學章節知識的針對性,甚至可以虛構一些情節和做法,豐富案例內容,并設計一些相關性強、能引申的問題來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案例。教師要把握好度,讓學生的觀點在不偏離主題的情況下充分表達出來。
(3)課后要留有典型的綜合案例,作為學生閱讀的資料。這種案例要求社會影響越大越好,內容越詳細越好,如“藍田股份”“銀廣廈”、國外的“安然”“世界通信”這些知名審計案例。教師要交代清楚案情的具體內容、后果及社會影響,關鍵是結合相應教學內容讓學生探究審計實際工作要點,使學生系統掌握每一章節所學知識的要點、重點、難點。到一定階段以后,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搜集、整理審計案例。
3. 深入實施審計案例教學
在實施案例教學法時,千萬不能只重表面形式,應該將案例教學步驟細化,培養學生的實際業務能力。例如,函證業務案例中針對不同的回函情況,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剝繭抽絲式的分析:如果存在對詢證函回函的可靠性產生疑慮的因素,審計人員應當進一步獲取審計證據以消除這些疑慮;如果認為詢證函回函不可靠,審計人員應當評價其對評估的相關重大錯報風險(包括舞弊風險),以及其他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安排和范圍的影響;在未回函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應當實施替代程序以獲取相關可靠的審計證據。
又如針對幾大業務循環,教師不妨以審計工作底稿為載體,以報表項目和審計流程為主線,要求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會計資料,開展審計案例模擬實驗。如銷售和收款循環,常有為了虛增業績搞“假銷售”,同時虛構產品“假出庫”這一類作假手法,我們將其完整地融入案例,將學生合理分組,按最新的風險導向準則進行審計操作,教師適時指導學生怎樣處理不同的問題,如何完成審計工作底稿,最終出具審計報告。這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計思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審計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及時進行歸納總結,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判,闡明審計案例分析和實務處理的重點、難點,指出學生分析處理結論中的優缺點,還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自己的分析和處理是否正確。教師最后的點評是案例教學整個程序的點睛之筆,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審計案例教學實踐中去,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審計案例教學的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喜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研究性學習理論探討[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2.建構主義理論在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9,4(4).
【關鍵詞】審計學 研究性教學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3-0074-02
審計學這門課程與其他金融課程相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審計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為將來高素質、高技能的審計人員的培養奠定了基礎。所以相關學院一定要重視其作用。在江西方式上,要注意理論和實踐上的融合。通過創新傳統的學習內容,讓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獨立完成審計工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敢于打破傳統的授課方法,不能僅僅是填鴨式的教會學生,而要對審計學這門學科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主要是學生通過老師的講解,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自主性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
1審計學教學采用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意義
1.1傳統教學模式存在很多缺陷和局限性
在傳統的課堂上,授課方法是非常單一的。老師在前面講,學生在下面記錄。這樣會束縛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審計學的教學模式上可以打破這個傳統,以實際應用效果為最終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其本質在于"如何回答問題"、"如何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不知不覺形成自學式的思維習慣。尤其是進行審計學這門專業的教學時,廣泛的采用提問題的方式將會很好的提高學生對審計學的理解程度。學生在接到問題、思考問題、產生答案這一系列環節中都會強化對問題的理解。而答案的產生又是經過學生在頭腦中排列整合的結果。所以說,如何在化學課堂上采用提問題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的。
1.2建立研究性審計教學模式是當代審計發展的需要
隨著審計學內容的不斷發展和更新。現代的審計學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財務方向的審計,更多的涵蓋管理審計、經濟效益、預算審計等多方面內容。審計的方式方法也從一開始的比較詳細的審計發展到企業內部控制的抽樣審計,以及風險審計。這種包羅萬象的涵蓋面就要求大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更要靈活的掌握學習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創造性的審計任務,提高其未來投入社會的工作能力。
2審計學研究性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實踐
2.1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
開展研究性的教學,對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教師要有充分的耐心對學生積極引導,將課堂大量時間留給學生自由發揮。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放開受讓學生多試驗、多鍛煉。即使失敗了也沒有關系,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出自己的疑問,再在老師的幫助下成功的完成審計學上的課堂內容。教師不能因為課堂時間短就忽視學生產生的疑問,這會從側面影響學生主動提問的熱情。所以教師應該做到對學生鼓勵質疑,耐心講解,這樣才有利于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培養。在課堂內容的把握上,教師可采取集中授課和分組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教師在完成集中授課之后,可以向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方式下發任務,通過小組研討的方式來完成課堂學習。小組的劃分以5-10人為組,采用分工協作的方式做好任務的分工(例如任務講解員、記錄員、PPT制作、發言人等)做好一系列工作后,在課堂上講學習成果展示出來,其他學生可對其表現進行分析和評價,教師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總結和表揚。
2.2實施"綜合性評價"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的成果通常以期末的成績作為評判標準。而期末考試的內容一般只需要學生的死記硬背等短暫性記憶要求。并沒有對學生的整體素質進行一個公正、公平的評價。所以審計學在學生成績的評價上,可以打破傳統型思維,運用綜合評價的方法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成果。建立一個綜合性的評價系統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教學活動中的過程評價和形成評價結合起來。通過這項標準來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還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師對學生的考勤,非常有益。在大體上,我們可以將學生的成績分成三大部分:第一,是學生平時的出勤率。第二,是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成果。第三,就是期末的總成績。這三部分的分數比例可以由教師分配,只要保證期末成績至少占總成績的一半即可。教師評分的標準也是涵蓋很多部分的,一個是平時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要根據小組成員互相打分來確定成績。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語言表達能力、PPT制作情況以及對小組學習的貢獻度來給予分數的評價。在分數提交之前,還要將各組的組長將每個學生在資料整理和提出的方案進行搜集,根據完成作業的質量和水平進行最終的總成績評估。
2.3應廣泛采用案例教學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上的案例通常是由老師提出的,然后再由老師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最后得到一個答案,再由老師對得出的答案進行判定,如果回答的結果有錯誤,老師就將正確答案公布給學生,這樣課堂中老師將一直占主導地位。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思考。
參考文獻: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能否培養出滿足需要的審計人才,是衡量審計教學論文成敗的關鍵。筆者認為,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辦法改革的當務之急,一要明確審計人才培養目標;二要轉變傳統教學論文觀念;三要應用新的案例教學論文辦法。案例教學論文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論文辦法,如何在審計專業教學論文中充分利用,以提高教學論文質量,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
一、明確審計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高等審計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師事務所、管理部門、單位、機構從事審計實際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按照這一要求,我們長期以來把教育目標定位在培養從事審計職業的工作者。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審計作為一種職業在工作范圍、服務本質和上迅速擴張,出現了審計畢業學生與需求的不適應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合格的審計人員,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修養和豐富的知識技能、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復合型人才?;谝陨闲枰P者認為審計專業教育教學論文目標應是培養他們作為一名審計人員所應具備的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使其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以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是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名專業審計人員。
審計學科具有很強的性、實踐性及其與相關學科的滲透性。審計專業教學論文工作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努力實現高素質審計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教育部大力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論文質量和教學論文改革工程”,強調以質量建設為核心,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的質量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審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由于經濟環境的日益復雜,機和技術的廣泛應用,審計的難度增大,審計風險大增;另一方面,對會計信息質量和及時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而提高了對審計工作質量客觀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對日益復雜的業務,審計人員不僅要系統掌握本專業知識,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而且還要具備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會計、審計環境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和團隊互助精神。培養一批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和適應能力強、知識結構完整、職業道德素質高的審計人才,是審計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
二、改革審計教學論文傳統模式
審計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有著獨特的教學論文,而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辦法,還是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講授法,課堂教學論文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重理論、輕實踐,忽略了教師和學生的充分交流,學生缺少主動提出新問題的探索能力。盡管大多數教師很清楚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論文工作中,往往還是走“填鴨式、滿堂灌”的老路子,嚴重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導致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不能很快適應審計環境及審計業務的需要。這種傳統教學論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順應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規律,直接制約著審計專業教學論文改革,未來審計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它已不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進的、合理的、適合學生發展的、能夠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辦法,案例教學論文法的實施勢在必行。
由于審計行業是一個高智力行業,對審計人員與一般財會人員在專業素質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體現在審計工作的全過程對審計職業判斷的依賴性,而職業判斷的依賴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審計人員的專業實踐經驗,這種職業的特點使得審計專業教學論文比其他學科更加注重基于實踐的案例教學論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各國有關專家意見的調查,案例研究對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知識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獨特的作用。隨著教育教學論文觀念的更新和知識信息時代的到來,審計教學論文改革已成為審計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深入探索審計教學論文規律,廣泛實施案例教學論文辦法,以便在教學論文辦法和教學論文內容安排上適應全面培養審計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三、運用審計案例教學論文
學校不能滿足學生到師事務所進行直接實習的要求,但可以積極采取間接實踐形式,如校內審計模擬操作、課堂案例教學論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學論文法是指審計專業教師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提煉和采用審計實踐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對原理、和道理進行解釋,將審計理論知識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入審計情境現場,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突破教學論文中的難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專門技術辦法。案例教學論文主要不是研討理論本身,而是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踐問題,它要求學生實現從理論到實踐體驗的飛躍,在于它不僅使學生能夠獲得知識,而且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鍛煉,它適合對審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能力的培養。
審計專業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論文法時,適當地選用案例教學論文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論文目的、不同的教學論文階段、不同的教學論文課程選用不同的審計案例教學論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種:
(一)案例教學論文與理論教學論文相結合,以理論講述為主,再結合相關理論講案例。比如在講授《審計學原理》課程時,由于學生剛接觸專業知識,可以理論講授為主;教材中對審計業務約定書的講解,只是寫明應包括的和層次,學生學習時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師如果將一份真實的審計業務約定書或帶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審計業務約定書交給學生判斷,學生學習時就會感到直觀實際,教學論文效果明顯提高。
(二)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通過對案例講授、分析和討論,歸納理論。比如在講授《效益審計》課程時,可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如講解對企業進行財務報表延伸的效益審計時,教師可以先從案例庫中選用某單位連續三年真實合法的財務報表及有關資料,要求學生根據案例資料做好編制動態比較財務報表、測算各項評價指標、對比標準進行評價等多項工作;在此基礎上教師適當地提示學生們自己分析,獨立完成上述業務操作過程;接著在小組相互交流,在班內討論,評選出學生完成情況的等級;最后由教師對這次實際業務的操作進行講評,總結出學生們的優缺點及注意事項。
在整個教學論文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來闡述審計理論知識,把抽象的理論寓于生動具體的案例之中,通過分析并提示學生思考,便于學生對審計理論知識的領悟和鞏固;不僅可以突破教學論文中的難點問題,克服死記硬背,而且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可以不斷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上文已經提過,審計人員要想準確把握企業重大錯報風險,必須首先從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入手,了解企業所處的發展戰略時期、經濟環境、行業狀況、經營風險等會對會計報表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從而形成對被審計單位可能出現的經營風險、財務風險進行整體評估。因此,在審計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應多采用以案例分析為主,理論講述為輔的教學方法。案例要選取綜合性案例,且有典型性。建議在講授時,可選用一個公司為代表,在不同審計階段,可采用不同側重點,不同方式圍繞該案例進行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例如在分析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時,多采用引導式教學,引導學生對企業所處行業背景、企業發展階段、宏觀經濟環境等進行主動分析,使學生有初步的風險意識和了解被審計單位及環境對審計工作所起的關鍵作用。案例可直接選取上市公司為對象,讓學生主動進行資料查詢與搜集,分析該公司及其所處環境,初步評估該公司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通過真實的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自主思維的意識。此種教學方式也是國外審計課堂中所常采用的。在具體分析各事項可能產生的重大錯報風險時,主要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式??勺寣W生圍繞某一個或幾個事項,討論該事項可能產生的重大錯報風險,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討論案例目的不是在于給出正確答案,而是在討論過程中培養學生養成積極的審計思維方式,最終目的仍是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二)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風險識別能力
善于識別和發現風險,是風險導向審計對審計人員的一項基本要求。要求審計人員從更廣闊的視角,形成對被審計單位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的整體評價。它強調審計人員審計工作重心前移,重視審計計劃,重視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和評估,重視針對重大錯報風險的實施程序,從而減少審計失敗的風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不斷為學生強調識別風險對審計成敗的重要性,甚至可以通過審計失敗案例的介紹,引起學生對風險的關注。其次,為了幫助學生有效發現風險,可從發現被審計單位“壓力、機會、借口”入手,培養學生善于發現、識別風險的能力。即凡是被審計單位可能存在壓力、機會、借口的地方,就是潛在的風險點。例如提醒學生注意企業是否存在上市的壓力,是否存在非公允關聯交易的機會,是否為其非正常往來賬目尋找不正當借口等,幫助學生提高發現風險能力。在選用案例時,可以選用與分析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審計程序時相同的企業,通過讓學生采用詢問、分析程序、觀察和檢查等風險評估程序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為風險評估提供充分審計證據。
(三)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
從學科性質上來看,審計學是立足于管理學中的控制監督職能,而會計學則是立足于其中的記錄反映功能,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到,雖然現代會計學涉及的領域有所擴張,但依然具有比較明顯的單一核算技術特征,而審計學則具有明顯的邊緣性和綜合性特征,其涉及了政治學科、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因此,它是屬于大管理學科的概念。學科性質的不同決定了會計學與審計學專業能力培養與專業素養形成的不同。審計學學科雖然以會計學學科為基礎,但是卻又與會計學學科有很大的不同,它是超越會計學學科的一種大管理性質的學科。因此,審計學學科教育模式也應該超越會計學學科教育模式,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各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發現線索的能力,并在教學中有目的性培養學生迂回突破的人際關系能力。
一、傳統審計學學科教育存在的問題
1.“會計學+審計學”教育模式。目前我國的審計學學科基本是依附于會計學專業,采取會計學為主,審計學為輔的“會計學+審計學”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審計學學科沒有自身獨立性,被錯誤地認為是會計學知識的補充,導致學生習慣性地拿學會計的思維和觀念來學審計,這直接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方式、眼界和視野,也忽視了相關能力的培養。同時,由于審計學學科依附于會計學學科,導致審計學學科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不僅在課時分配上,而且在學科建設甚至教材編寫方面都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事實上,很多人受這種教育模式的潛在影響,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學生學好會計學,然后補充掌握了審計學的大致理論框架,就自然而然的可以勝任審計工作了,至于審計能力的提高則需要通過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的經驗積累來實現。然而,這種觀點的偏頗就在于,學好會計學只是勝任審計工作的必要條件,并非充分條件,審計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僅憑實踐來積累,其是需要理論指導和教育培養的,審計學學科教育的意義正在于既要傳授學生充分的知識儲備以勝任審計工作,也要教導學生審計學學科的思維方式、能力培養方法以及專業素養的特質等。
2.審計相關學科整合不夠。從某種角度來說,審計學學科并不僅是注冊會計師審計一門課,事實上,廣義的審計學學科是包含了風險管理、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內部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政府審計、稅收策劃、財務策劃、資產評估等一系列課程的整體。由于審計學學科整體依附于會計學學科,在現實中附屬于會計學專業的其他一些與審計行業密切相關的學科教育沒法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資源,因此也就無法有效整合審計行業就業方向的教育,而事實上這種整合既可以使這些學科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也可使得學生更全面系統的接受審計行業就業方向的教育和就業優勢。
3.“填鴨式”教學方法。雖然現在很多院校及教師已經對審計學學科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但仍擺脫不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講授為主體,以教材為中心,以應試為目的,沒有適應審計學學科特點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覺進行相關學科知識的儲備、提高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傳統教育模式下,一方面學生習慣性地認為只要掌握了書上的概念和理論體系就算是學好審計學了,另一方面由于審計學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性、指導性的,學生一旦要運用這些概念或理論體系去進行實踐或解決實際問題時,就發現審計工作與會計工作存在著太多的不同,會計工作通常有明確的準則規定可以遵循,而審計工作則需要靈活的判斷、創造性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由此,學生通常感覺無從下手。而這直接導致學生認為審計學知識太過晦澀,難以把握,進而產生畏難情緒,降低學習興趣。
4.實踐課程缺乏系統性。審計學學科首先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從接受審計任務到實施審計,最終出具審計報告和整理歸檔,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學生如果不了解整個審計流程,就無法清楚了解審計工作的整體面貌和審計學知識的脈絡,則其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如處云霧之中的感覺。而這個不能等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實習才自行去了解,因為如果在此之前不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審計學學科中各種概念和理論的意義之所在,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利用審計學知識去解決實踐問題,甚至不可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種審計學概念和理論。基于此,很多學?,F在都已經專門設置了“審計實訓”之類的課程,以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現實中的“審計實訓”課程很難仿真模擬實際的審計流程,因為這需要審計實訓教材配備全套企業憑證、賬簿資料以及背景資料,還要有一整套的事務所工作底稿,這并不容易實現。同時,審計學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審計學知識的運用很多都是需要現實情境作為前提和支持的,因此為了彌補條文式教學的不足,很多學校又設置了“審計案例研究”課程。但案例課程中的案例大都是針對某一問題或某一知識點而設計的,也就是說,案例課只是用來幫助學生理解審計學中的相關概念和理論知識的,并沒有利用案例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提高各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發現征兆和線索的能力等,因此,這種案例課有很大局限性。
再者,國內的審計學教材案例大多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對有關情況背景知識的描述,而缺乏對其中具體內容的介紹,這對審計學教學來說幾乎是無用的,因為審計活動充滿了審計判斷,審計判斷需要將具體情況、背景知識與審計理論結合起來,而盡管國外的經典案例很多,但它是在國外的政治經濟、法律環境下發生的,不一定適合中國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受限于審計案例的保密性,國內有教學價值的審計案例也不少,但有關的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不會也不愿將其奉獻出來,嚴重影響到了這些案例應當發揮的作用。另外,一些學校在“審計實訓”與“審計案例研究”兩門課程的設置上缺乏條理性,有些學校將兩門課合為一門課程,這顯然無法達到學科教育目的,因為一門課程是無法同時達到兩個目的。而一些學校雖然同時設置了“審計實訓”與“審計案例研究”兩門課程,但沒有考慮兩門課程應有的授課順序,設置兩門課程同時進行授課,或者將“審計案例研究”設置在“審計實訓”之前,這都違背了教學邏輯。因為如上所指出,只有學生清楚了審計工作的整個流程之后,才能清楚了解審計工作的整體面貌和審計學知識的脈絡,進而才能準確把握審計學中的各種概念和理論,最后才可能有意識地在現實情境下有效利用各種概念和理論解決實際問題。#p#分頁標題#e#
二、審計學學科教育模式改革
1.設置審計學專業,實行“審計學+會計學”教育模式。基于有效整合審計行業就業方向的教育的考慮,有必要設立專門的審計學專業,使得審計學學科能從會計學學科中獨立出來,這既可使得內部審計以及其他被忽視的學科納入統一的審計學科教學框架之中,也可使得學生接受更全面系統的審計行業就業方向的教育并獲得就業優勢。設置審計學專業同時也對應著教育模式的改變,即傳統的“會計學+審計學”教育模式應改為“審計學+會計學”教育模式,這種改變的目的并不僅僅只是為了提升審計學學科的教學地位,更多地是為了調整教學邏輯。在傳統的“會計學+審計學”教育模式下,教學中的主導邏輯是引導學生進行規范化會計操作、培養細節性分析的能力,審計學學科知識只是作為會計學學科知識自然延展的一種體現而已,這種教學邏輯從根本上來說與會計學的正向邏輯思維方式是對應的。實行“審計學+會計學”教育模式則意味著教學中的主導邏輯要轉變為引導學生自覺地去進行相關學科知識的儲備、擴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主動發現征兆和線索的能力等,而會計學學科知識只是審計學學科知識的一個必要基礎而已,這種教學邏輯從根本上來說與審計學的反向邏輯思維方式是對應的。教學主導邏輯的改變契合審計學的大管理學科性質,不僅會對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調整了審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與培養方向。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審計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研究性教學在審計專業本科教學中的構建和應用
收錄日期:2013年5月5日
研究性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的教學模式,該模式重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發現問題、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塑造邏輯思維嚴謹、有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2005年教育部《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文件中,明確指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2007年教育部又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創造條件,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科學研究,進行創新性實驗和實踐,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边@就明確了研究性教學在高校實施和改革是培養高素質人才中的重要環節。
一、審計專業本科教學現狀分析
審計準則和會計準則的發展要求審計專業教育必須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以培養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及內部環境的審計人才。然而,目前審計專業的本科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
(一)“準則導向式”教學模式。審視我國審計專業教育現狀,基本上仍然拘泥于“審計準則+會計準則+解釋”的準則導向式教學模式,這與當前日益變化的審計環境極不相稱。
(二)教材滯后,與實務脫節。相較于會計類課程教材的更新,審計學教材建設也比較落后,很多版本的教材多年沒有大的更新,尤其是相關的案例教材匱乏,教學內容不夠豐富,大部分是文字上對有關問題的描述,很多流程都是從國外翻譯而來,有的表達非常西化,學生理解起來有很多障礙。另外,就教學內容來看,大學教育中審計學的課程教學老師必須考慮教學大綱、學時(學分)的要求,因此教學內容大多以教材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而審計準則制度體系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教材雖然也更新,但很難及時隨著有關審計市場的變化、會計準則、審計準則、內部控制準則等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修改。因此,在大學教育階段很難保證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與實際工作的需要完全銜接。
(三)學生缺乏主動學習能力。傳統的“知識傳遞型”教學方法下,教師大多數只是把“包裝”、“封存”在課程計劃和課本之中的知識原封不動地教給學生,學生不必獨立思考與自主構建,只需接受、吸納、牢記就行了。作業、考試也是封閉式的,有清晰準確的答案。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教學方法局限于灌輸。但實際上審計課程從性質上與其他相關課程有較大的區別,它更強調一種逆向思維,它要解決的不僅是“是什么”,還要解決“為什么”的問題?,F行的審計教學方法不利于對學生審計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研究性教學的內涵和特點
研究性教學是在綜合美國布魯納“發現學習模式”和瑞士皮亞杰“認知發展學說”基礎上構建的,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本質上是一致的,教師應注意激勵、引導和幫助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培養創新能力,發展個性。該理論的應用,特別是在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專業課中應用,是一種培養創造性人才的新途徑。在不斷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中,研究性教學已經形成特有的教學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問題引導,平等交流,整體提高。教學的目的不但是讓學生簡單知道問題的結果,而是讓學生知道這一結果是如何得出的。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并與教師一起平等地進行問題的討論和交流,依靠彼此的知識和智慧逐漸得出問題的答案。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這種團結協作的精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大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范圍,最終使學生完全掌握該知識點。在探究的過程中整個團隊的學習能力得到整體提高。
(二)開放學習,獨立思考,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寬松、民主、自由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擺脫對教師的過度依賴,在教師適度的引導下,獨立思考問題,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在獨立思考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超前的學習模式,通過學生頭腦中原有知識的加工和改造,最終被學生真正認識和掌握。
(三)學以致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研究性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要培養具有一定社會責任感和鮮明個性的高素質人才,使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能夠不斷自主發展、成熟和實踐創新。
三、研究性教學在審計本科教學中的構建及應用
由于研究性教學重點強調的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探究和實踐能力,而審計這一專業作為應用型專業,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實踐能力,所以研究性教學的應用是非常好的一種途徑。但審計本科的教育又有其獨自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建和實施“學為主、教為輔”的互動教學模式。為配合審計研究性教學改革,應建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教師引導學習為前提、網絡教學資源為基礎的“教師導學——學生自學——教師助學”互動教學模式。具體操作方案為:首先,在學校校園網絡教學平臺上,教師應提前將課程教案、自學指導書、參考書、課件、案例及其作業等教學資源放于平臺上與學生共享;在此基礎上,學生利用教學資源預習、自學、練習、提出疑難問題,課堂教學教師進行理論講解、引導、疑難討論與解答、總結評價等,同時,結合相關章節教師擬定選題,學生課外泛讀,并擇優試講;最后,基于審計軟件進行審計模擬訓練。在該教學模式,因學生課程學習的主要環節置于課堂之外,故能有效節省課堂時間,進而可在學生課外自學、教師課堂導學的教與學互動下實現課程教學的有效推進。除外,該教學模式還能督促學生自主學習,較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構建和實施“單項實驗——課程實驗——基地實踐”的審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單項實驗。單項實驗是針對教學中的某些重點、難點單獨進行模塊實驗,目的是解決審計專業課學習中某一方面的實務操作問題。這一層次的實驗應根據專業課的進度、難易程度以及教學需要,有選擇地進行,并貫穿于整個審計學習過程中。如,制定總體審計策略、風險評估(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等)、審計報告的編制、審計抽樣的具體應用等。
2、課程實驗。課程實驗是為了全面掌握某一門專業課而設置的系統實驗,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的特點,一般在理論課結束后開設。課程實驗的目的是訓練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核算技能,通過課程實驗,使學生熟悉審計循環系統,了解審計工作的特點和流轉程序,理解審計信息生成原理及內涵。開展課程實驗,可以利用審計模擬實驗室,采用與會計師事務所標準一致的審計模擬軟件,全程仿真模擬操作事務所的風險評估、內部控制測試、實質性測試、審計調整等業務,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3、基地實踐。積極建立學生審計行業的實踐基地,加強與審計局、會計師事務所、上市公司等單位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學生社會實踐實習教學基地,在用人單位考評的基礎上,以實習促進就業,形成有相應特色的研究性教學實踐模式。
(三)構建和實施研究性教學評價機制。對學生的評價:改變傳統的試卷考試為主的評價機制,實行卷面考試、實踐考試和隨機測試等方法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并加大實踐考核力度,重視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考核,最大程度地避免高分低能的現象。對教師的評價:研究性教學形式多樣,對教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授課的形式、師生互動、課堂氣氛、課堂效果、知識更新等,建立學生對教師教學效果合理的評價機制,促進教師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同時,教師要利用網絡平臺,建立更多的優質的教學資源共享,以充分體現教師特有的教學理念和效果。這些都要求教師不斷自我學習,與時俱進。
研究性教學是一種鼓勵師生進行主動探索和研究的教學活動,要求教師和學生時刻關注國內外與本專業有關或相關的知識,與時俱進。該方法的應用對于促進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培養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團隊精神的建立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審計專業旨在培養植根審計土壤、服務審計事業的應用性審計會計人才,為了更好地實現培養目標,研究性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在培養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審計環境的審計人才過程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洪銀興,談哲敏.研究性大學的研究性教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 審計學; 教學案例; 設計; 運用
審計學作為會計學科中的核心專業課程,不僅是會計學科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體系中必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門重要課程,但審計學卻是人們普遍認為既難教也難學的一門課程。如何通過改進教學方式來促使學生融會貫通地理解和掌握審計學,筆者從審計學教學案例設計及其運用入手,系統地思考和研究這一問題。
一、審計學案例教學勢在必行
審計學的以下特點,內在要求審計學教學中要大量運用案例教學來幫助老師講授專業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審計學科的知識體系。
(一)審計學內容多,審計術語、理論晦澀,容易出現理解偏差
對于本科生來講,審計學中的一些概念如重要性、合理保證、認定等單從字面上看都有一些生僻,再加上其定義或含義多數是從英文的復合句中翻譯過來的,其語言表達和邏輯關系很拗口。為了使學生對這些重要但難以理解的術語、理論有一個較深刻的認識并且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需要設計適當的案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淺顯易懂地揭示這些概念和理論的真正含義。
(二)審計學內容多是說理性的,難以引起學生興趣
傳統的審計學教材內容枯燥,多是說理性的,整篇都在介紹審計準則條文、審計程序等,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審計學緊扣審計準則,審計準則的不斷變化引發審計理論更新快
從1991年到2004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先后分6批制定了獨立審計準則,共計48個項目。2006年2月15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制定了22項準則,并對26項準則進行了修訂。隨著審計準則的變化,審計理論更新快,對于準則變化前后以及審計理論沿革的脈絡,學生不了解變化背后的故事和事實時,就無法理解其變化,也就無法清晰地掌握審計理論的發展。
(四)審計學本身具備較強的實務性和操作性
審計學本身屬于實務性較強的學科,它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如何開展審計,如何執行審計業務,如何撰寫審計報告等。這些具體的操作流程和實務,需要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運作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二、審計學案例教學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挑戰
傳統的審計學教學方式一般是通過演繹推理來傳授知識,其邏輯起點是老師較正式地闡明概念、理論和程序,輔之以提問和例題講解、習題演練等傳遞具體知識、原理和方法,其特點是:重書本知識傳授,輕實務操作;重老師講解,輕學生互動;重死記硬背的考試,輕綜合能力培養。
而審計學的案例教學方式從歸納的角度展開某一專題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扮演更為積極主動而非被動的角色,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案例討論中,通過學生主動運用審計學基本理論和理念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融會貫通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審計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和效果。
審計學案例教學方式從以下幾個方面沖擊著傳統的教學方式。
(一)培養有效的思維方式
為培養學生發散型、創新性的辯證思維方式,審計學案例教學看中的不僅僅是學生受到什么訓練,學到多少知識,而是通過學生參與案例討論來鍛煉學生隨著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思維和行動的方式和過程,提升學生發散型、創新性的辯證思維能力。
(二)強調個性化學習
審計學的案例教學要求學生對其面對的現實要給出個人的解釋并給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學生在個人知識背景和認知基礎上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
(三)強化深刻理解知識
審計學案例教學是基于經驗和現實世界而展開的,容易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因此學生不僅較容易接受,也容易引起共鳴或警惕,這樣,學生一旦通過案例分析而掌握了相關知識,就比來自聽課和閱讀得到的知識更加牢固。
(四)鍛煉溝通能力
審計學案例教學中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案例討論,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聆聽、爭辯和與人打交道的技巧,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
(五)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
審計學的案例背景材料涉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案例教學,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行業千變萬化的真實情況,不僅開拓學生的視野,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三、科學設計審計學教學案例
(一)審計學教學案例設計的局限性
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審計學案例教學的重要性,但由于審計學教學案例的設計存在以下局限性,導致長期以來審計學案例教學并不很成功。
1.審計學內容多,導致一旦安排案例討論,審計課時緊張,案例討論與系統審計知識的傳授在時間安排上必然產生沖突。
2.審計學知識點瑣碎,而一些案例往往是綜合性的,難以對應地運用在相關的審計知識講授當中。
3.審計案例的綜合性不僅表現在一個案例可能與不同的審計理論和觀念對應,也體現在審計案例往往與企業的內部控制、會計處理等結合在一起,分析審計案例必須首先分析企業內部控制是否完善、會計處理是否正確,這需要學生相應的系統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運用。對學生會計、管理等學科知識體系掌握要求水平較高,當學生缺乏相應知識的儲備時,審計學教學案例討論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二)審計學案例教學的目的
為了避免和克服這些問題,在設計審計學教學案例時,必須明確審計學案例教學的目的。
1.給審計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運用生動、逼真的情景或令人回味的歷史事件穿插到審計學課堂教學中,會促使學生從晦澀難懂的審計學概念中走出來,饒有興趣地探究審計學概念和理論背后的故事和事件,增進學生的求知和思考的愿望。
2.通過案例教學加深學生對審計基本概念和理論的理解并使之升華。與審計學知識點結合緊密的案例不僅能夠讓學生通過親身感知案例過程和事件,引起學生對審計學產生共鳴,而且可以激發不斷探究審計學相關知識背后的邏輯與哲理,提升學生對審計概念和理論的思考,并給學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和記憶。
3.使知識系統化、感性化,促使學生知識轉化為能力。綜合性的案例分析不僅能夠使學生在一個案例分析中歸納總結所學的眾多知識點和理論,也使學習能夠互動起來,運用自身對知識掌握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使審計學知識系統化、感性化,真正實踐一下知識如何轉為能力。
4.教書育人。審計學的案例大多數涉及到社會政治以及經濟生活的各種活動,尤其是涉及到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通過案例討論和分析,教師可以把真、善、美的為人之道以及獨立、客觀、誠信的職業道德貫徹到每個學生頭腦中,不僅是他們接受到審計相關知識,也使他們悟出做人和作為一個審計專業人士的基本素質和道理。
(三)審計學案例的設計
按照以上目標,在設計審計學案例時精心做出如下安排。
1.課前設計短小、趣味性強的案例。在教師講授審計理論之前,先舉幾個短小、趣味性強、有代表性的案例,啟發學生思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這時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案例可以不是特別有名或特別典型,但要一事一議,能和將要講解的內容緊密結合,并且能起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2.課中設計實用性強的案例,并且要具有針對性。這時運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綜合性的,但應注重知識的運用,注重某一些具體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注重案例與所學理論的相關性。這時案例的主要作用要能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并且能引發他們的思考,真正起到使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能夠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使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包括審計準則的內容、審計方法的應用,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熟練掌握。
3.課后設計大型的、典型的案例,要具備綜合性、深刻性。這種案例不僅涉及到眾多的審計知識點,也涉及到會計、稅務、事務所管理、法律和政策等諸多方面,這種案例運用的主要作用不僅要老師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理論加以系統和理順,進而提升到審計學科整體的層面上綜合認識問題,而且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運用這些原則,在審計學教學案例設計方面的構想如表1所示。
四、合理運用審計案例組織教學活動
在審計學案例教學中,審計案例設計是關鍵環節,但如何在審計學教學中巧妙地運用案例分析,提高教學質量,這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協同用心實踐的一件事情。
(一)融合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方法,科學安排審計案例教學內容和進度
本科教學具有其固有的規律,學生在規定的審計學課時內要系統、全面掌握審計學科的知識體系,這需要把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案例教學融合起來,科學安排審計案例教學內容和進度。首先,教師要重點突出,清晰傳授審計學基本理論和知識,縮短“填鴨式”灌輸講解時間,騰出時間留給學生進行案例討論。其次,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進度精心選擇與之相配的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和分析,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印象,也能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操作的能力。最后,教師指導學生在案例討論中要善于歸納總結所學知識,并領悟新知識的具體運用,每一個案例討論后老師都要總結評析,以便把理論知識的講解與案例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二)明確學生和教師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教師導演和學生主演的創造性
在審計學案例教學中,教師是導演,其主要任務是選擇設計適當的案例,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習的氛圍,負責引導、記錄、組織學生討論;而學生是主演,要主動參與討論、分析和思考。
1.教師要熟練和深化理解案例。審計學的案例教學需要教師充分準備,由于每個案例設計教學目標不同、案例涉及的內容不同,人們對案例的感受也不同,只有教師熟悉并深化理解案例本身,才能引導和掌控學生進行案例分析,達到教學目標,也才能通過學生們活躍的思想來豐富和完善案例。
2.教師在組織審計學案例教學中,要運用教學心理學的方式來巧妙地消除學生對案例望而生畏的情緒,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學生敷衍應付,激發學生學習創造、創造學習的積極性。
3.安排好學生對案例討論預備知識的準備。每次案例討論涉及到的會計、內部控制、政策等知識,需要老師指導學生事先主動收集資料、復習和熟悉與案例相關的知識和理論,減少案例討論中的“跑題”或無法實現預期的案例教學目的。
4.引導學生大膽“設疑提問――探究分析――發現問題”,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三)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案例教學課堂控制能力,深化教學主題
根據審計學教學內容和課時的安排,審計學案例教學的方式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利用網站和教學輔助平臺,要求學生到網站和教學輔助平臺上把案例下載下來,分組在課余時間討論,并制作ppt,推舉一名演講者在課堂上把案例小組談論的情況以及分析過程和結果進行匯報,其他同學對此案例可以向演講小組提問并與之討論,最后老師點評;二是課堂上教師把選擇好的案例呈現出來,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思考與分析,然后要求持不同觀點的進行課堂辯論,以此讓學生進一步明晰其中的道理和所反映的審計知識和理論;三是讓學生課堂上先閱讀案例,然后選擇不同學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一角色,模擬演示案例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和采取的行為,讓其他學生結合所學審計理論和知識進行評析。
在組織審計學案例教學中,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教師要注意掌控案例討論的方向和進度,力爭做到案例討論中學生“聽、看、寫、想、笑”的有機結合,使得案例討論不面面俱到、不跑題、不鉆“牛角尖”,制造一個氛圍,使學生在歡聲笑語中快樂地學習。
【參考文獻】
[1] 劉華.審計治理與案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04).
[2] 劉淑芬.對審計實踐教學得思考[J].會計之友,2007(02).
[3] 羅洪霞.設疑探究、鞏固延伸――審計案例研究引探教學模式[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7(01).
[4] 孫曉立.審計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