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2: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投資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因植物遺傳資源應用于工商業領域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使擁有豐富植物遺傳資源的我國成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主要投資地。為維護處于弱勢的植物遺傳資源提供者的正當利益,我國需設立農業資源權,而這種植物遺傳資源所有人利益的擴張,將對我國植物遺傳資源開發利用相關領域的外商投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一、何謂“農業資源權”
談及農業資源權,首先要明確何謂植物遺傳資源。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CBD)和《農業和糧食植物遺傳資源保護條約》的規定,植物遺傳資源就是“植物本身和所有的體細胞與生殖細胞系”?!凹Z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是指來源于植物,對于糧食和農業具有實際或潛在價值的任何遺傳材料。
對植物長期種植者來說,因為他們對植物遺傳基因的形成與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對他們的權利保護及利益分享問題。因而,國際社會提出了“農業資源權(Farmer’sRights)”這一概念。按照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的定義,“農業資源權”指的是那些長期以來為保存、改良和提供植物遺傳資源做出貢獻的農民,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原產地和生物多樣性中心的農民所享有的權利,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農民權”。
二、對“農業資源權”的設計對我國植物遺傳資源開發領域外資引入的影響
討論植物遺傳資源開發的外商投資是否會受到影響及其程度,與我國設立“農業資源權”的具體操作有很大的關系。
“農業資源權”在國際法層面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框架,我國無論是以CBD等國際條約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成員身份而承擔的義務,還是以主要遺傳資源國的立場,都要在立法上貫徹該權利。到目前為止它還只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為能夠更有效地參與植物遺傳資源利益分享,學者們對其權利主體和權利內容形成以下的認識:
首先,對于其權利主體。按照農業資源權的定義,其主體是農民,而這種農民群體數以萬計,將帶來具體操作上的困難。對此,有人提出區分事實上的主體和法律上的主體。上述農民群體是農業資源權事實上的主體,而其所屬國家是其法律上的主體。國家作為農業資源權事實主體的代表在法律上行使權利并承擔義務。
其次,在“農業資源權”框架下,國家作為法律上的主體,通過立法或協議的方式,憑其對開發利用者享有事先知情同意權,惠益分享權。作為遺傳資源的長期種植者,其權利應包括事先知情同意權、利益補償及獲得其他支持的請求權。
按照上述“農業資源權”的制度設計,使對我國植物遺傳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跨國公司,相應的承擔了以下的義務:(1)在對其選中的某植物遺傳資源進行研究開發和利用之前,必須要取得國家和相應植物遺傳資源提供者的事先同意,而不僅僅是通知;(2)若進行專利申請,在其申報材料中必須包含一份所用植物遺傳資源的來源的說明。這在我國第三次專利法修改中已經有所體現;(3)與相應資源提供者分享開發利用所帶來的惠益,這種惠益既包括允許我國參與產品開發、對我國技術人員進行遺傳資源有關的培訓、轉讓相應植物遺傳資源研發技術、與我國共有知識產權等,并必然包括經濟利益的共享。
這些義務的承擔意味著其對我國所進行的相關投資成本的增加,既得利益的可能減損。而這是否會影響我國大力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既定政策目標的實現,造成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明顯下降?
第一,我國的事先知情同意權及與我國分享植物遺傳資源開發利益方面。以CBD為核心的遺傳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國際法律框架已將“遺傳資源提供國對遺傳資源享有”確定為公約原則。根據“尊重他國原則”,任何國家都不得在沒有經過國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和利用該國遺傳資源?;冢z傳資源國也就相應的享有了事先知情同意權。對外國跨國公司利用我國植物遺傳資源所生惠益之分享權。這是國際社會成員需承擔的國際義務。也就是說,即使沒有農業資源權,國家不作為廣大植物遺傳資源提供者的法律代表,這些都是外商在正當獲取我國植物遺傳資源時需要承擔的,除非其選擇非正當手段獲得。而因為農業資源權區分事實主體和法律主體,跨國公司并不需要與農業資源權的法律主體產生直接聯系。更重要的是,跨國公司還可通過其擅長的締結協議的談判來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
論文關鍵詞:臺資,農業企業,投資,大陸,溢出效應
一、 引言
農業是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在兩岸關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農業投資在兩岸經貿關系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兩岸關系還未達到完全正?;男蝿菹?,農業投資幾乎是臺灣農業技術、農業資金和農業人才與大陸農業生產要素直接結合的唯一途徑和載體。農業是臺商對大陸投資起步較早的領域,在祖國大陸改革開放的80年代初期,就有臺商開始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試探性的投資創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來大陸發展創業的臺資農業企業不斷增多,臺商投資大陸農業的規模和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兩岸農業交流從大陸沿海地區拓展到中西部、北部地區,從畜牧業、種植業等向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等二、三產業延伸。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逐步形成了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雙贏的發展模式,成為兩岸合作當中最活躍和重要的領域。
二、臺資農業企業投資大陸的現狀與特征
1、臺資農業企業投資大陸農業的步伐不斷加快。目前,在大陸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日益成為大陸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09年底的不完全統計,在大陸投資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有6100多家經濟學論文,投資大陸農業的臺資達72億美元。截至目前,大陸在16個?。▍^市)設有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已發展成為臺灣農業資金、優良品種、技術、設備、管理經驗以及人才進入大陸的持久、穩定的高效合作平臺。目前,進入園區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已達5000多家,占在大陸臺資農業企業總數的82%左右,實際利用臺資58億美元,占臺資投資大陸農業實際金額的81%左右[1]。來大陸投資的臺資農業企業普遍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優化大陸農業生產結構、建設現代農業做出了貢獻。
表1:1991-2009年大陸吸收的臺資農業直接投資額(單位:萬美元)
年份
合計(萬美元)
1991
1741.6
1992
12469.9
1993
331684.1
1994
39622.1
1995
10927.1
1996
12292.4
1997
43343.1
1998
20346.2
1999
12527.8
2000
26071.4
2001
27841.5
2002
67230.6
2003
76987.8
2004
69406.6
2005
60069.5
2006
76423.4
2007
99705.5
2008
106913.9
論文關鍵詞:金融功能,金融體系,新農村
1問題提出
解決農村“三農”問題是每一屆政府施政的最大重點和難點。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業的持續發展均需農村金融的支持(林毅夫,2003)。中國農村仍然是一個資金高度稀缺的經濟地域,農業是資金要素過度稀缺的產業,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資本高度稀缺(溫鐵軍,2001)。據統計,近年來通過金融渠道和郵政儲蓄渠道每年實現的農村資金凈流出總額約為4000億元左右(何廣文、歐陽海洪,2003)。農村資金的大量外流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何廣文,2009)。缺乏合適有效的金融機構為農村和農民提供金融服務、無法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構成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困境,也是造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內外學者多從強化供給,完善體系等方面提出解決途徑,如閆先東、魏曉麗(2009)提出需強化金融機構政策性功能,同時深化信用社改革,積極培育民間信貸組織,允許和引導農民發展資金互助組織。王彬(2008)從農村合作金融功能異化角度提出合作金融形式的重構金融論文,提出通過強制性的農村信用社制度改革來滿足農村合作金融需求可行性不高,必須打破原有的農村合作金融體系,因地制宜地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目前關于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構建的研究較少,大部分研究農村金融問題主要是著眼于金融總量、結構、制度等方面,而把農村金融體系作為農村經濟的一個子范疇,從金融功能的視角研究各種金融體系構建的還比較少,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弊端有哪些?如何構建創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對于這些問題本論文將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討。
2 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異化的現狀
本文就金融體系的設立對象及設立目的不同,把農村金融體系分為政府設立非營利性政策性金融體系;民間自發設立非盈利性合作性金融體系;盈利性商業性金融體系。
2.1農業政策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目前的功能狀況,與農業政策性金融所應該具有的功能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極不相稱,出現了“農業發展銀行難以支持農業發展”的現象。這是當前我國農業政策性金融功能的最大的缺陷。
目前農業發展銀行的籌資功能弱化,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資金來源過度依賴于中央銀行再貸款,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特別是無法獲得發放農業生產方面的中長期資金,不適應農業政策性金融長期發展的需要。1993年和1996年,農業銀行成為國有商業銀行后, 其涉農貸款余額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更是逐年降低,其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的重要地位大大弱化。
2.2商業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1)對于商業銀行,一方面由于農村金融業務稀少單一,成本高收益低,各商業銀行出于經濟效益考慮不愿在農村投入資金。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對農村資金的“倒吸”,使大量資金由農村流向城市。
(2)郵政儲蓄方面,國家《郵政體制改革方案》出臺以及郵政儲蓄小額存單質押貸款業務試點工作的開展之前,郵儲是“只存不貸”,使得大量農村存余資金大量集中于政府手中被用于其他行業而非農業。
(3)民間金融方面,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缺陷,使得民間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又不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民間金融大都追求資金的高時間價值,容易引發“高利貸”的出現金融論文,使得農村的融資成本高,農民承擔不起。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得民間金融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新農村建設。
(4)農業保險方面,我國的農業保險也有過長足的發展,但農業保險的發展嚴重滯后于農民對風險控制的需求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表現為“三高三低”,即高風險、高虧損、高需求和低覆蓋率、低供給、低投保率。商業性保險機構的盈利性目標最終不堪承受高風險低回報的壓力,紛紛撤離農業保險市場。政策性農業保險則是保險基金規模較小,理賠及風險補償機制建立滯后,為農保險制度不盡完善。這些都是得使得農業生產沒有充足的保障,農業發展艱難。
2.3合作性金融功能異化的現實問題
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合作性金融已經失去了其合作的性質。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信用合作社轉型為農村銀行,實行商業化管理,致使大量資金外流,由于非農化傾向不斷加強,農戶間互助合作的性質不斷減弱。
民間資金互助合作社受參與人員的資金、信譽等方面的限制,成員規模及適用范圍局限性很大,實際運行中由于資金互助社的業務定位有問題,一些互助社也面臨著吸存難、內部管理混亂、合作性減弱、內部人控制初露苗頭以及外部環境制約發展等問題。
3 農村金融體系功能異化原因分析
政策性金融體系、商業性金融體系、合作性金融體系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主要構成并沒有發揮降低農業投資風險,提高農業資金有效配置的功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村金融投資風險收益不對稱、國家長期政策發展導向、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服務方面的缺陷等方面。
4.1 農村金融投資風險收益不對稱
(1)農民信譽問題導致農村金融投資風險高。我國農民整體素質較低,一些農戶的和農村經濟組織信用觀念淡薄,加之金融機構沒有健全的?突信用體制,導致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巨大,金融機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愿涉足信用狀況不佳的農村市場,農村經濟的融資渠道進一步縮小?
(2)農業邊際收益低導致金融收益無法提高。農業較低的邊際收益使得金融產品的成本無法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我國各大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的改制,各經濟主體均以追求經濟利潤為最終目標金融論文,依據比較利益來分配資源,使得農業自身積累的資金很大部分通過商業銀行、郵政儲蓄等渠道流向工業領域和城市,出現所謂的“抽水機效應”。
4.2 國家長期傾向的工業化政策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本國經濟、加快工業化進度是提升本國競爭力的核心。我國經濟發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農業對工業給予的資金支持。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動用一切力量來支持工業化進程,不斷壓擠農村剩余資金達到以農促工的目的。而在改革開放以后,國家仍可通過國有金融機構的資金調撥來增加其在工業領域內的投資。國家的這種長期政策性傾向造成了農村金融匱乏,資金支持嚴重不足的歷史烙印。
4.3農村金融機構自身服務方面的缺陷
農村金融機構在服務功能、管理機制、人員素質等方面遠落后于城市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受人才、交通、通訊、技術、資金等因素制約,其資金利用率低,金融服務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低,給客戶帶來諸多不便,使得農村經濟組織及農戶紛紛跑到商業銀行開立賬戶,流失了大量資金。
5 基于功能論的金融體系重構相關政策建議
只有通過體系重構來加強農業金融業務的利益性,同時通過擔保來降低農業風險才能提高金融機構對“三農”的服務力度,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以下從五個方面來分析:
5.1創新“銀銀”合作方式加強金融機構間功能整合
(1)創新貸款方式。根據農業政策性金融生產扶持功能的內在要求,借鑒國外政策性金融的先進經驗,考慮逐步實行農業政策性金融與商業銀行聯合貸款的辦法,即政策性銀行通過對投資項目發放基礎性貸款,使之符合商業銀行的貸款條件,誘導商業性金融的進入。
(2)創新擔保機制,動員商業銀行及其它社會資金流入。通過為農戶和中小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為商業金融、合作金融信貸資金投入農業和農村創造條件,促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社會信用環境,從而以少量的資金動員和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入農業和農村。同時還可以考慮設立風險基金,鼓勵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發放農戶貸款,共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創新貼現和轉貼現業務模式,促進農業政策性金融生產扶持功能充分發揮。一是對農業生產者和農業企業所持有的與農業政策性金融扶持對象相關的短票據進行貼現。二是對商業銀行或者其它金融機構所持有的上述票據進行轉貼現。三是商業銀行因向農業生產領域發放符合農業發展銀行信貸政策和條件的貸款而持有的票據進行貼現。
5.2創新“銀企”合作方式促進金融體系功能實現
(1)研究和利用好“市場需求—利益主體”互動聯系機制金融論文,通過“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等模式,促進“其他職能機構+農信社”合作模式的發展。以扶持龍頭企業為重點,積極開展商業性信貸業務,穩步推進農村城鎮化和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支持縣域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
(2)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將部分金融業務通過外包形式給非金融企業,如將信貸營銷職能轉包給信貸經紀公司等,探索“銀企”間的金融合作方式。
5.3創新“銀政”合作方式保障金融體系功能運行
(1)利用地方政府擁有信息網絡等資源優勢,建立農村村民信用體系與信用評估,以期降低農村貸款風險。加強法律建設,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打擊力度,大力加強信用教育,建立客戶信用檔案,完善誠信體系構建,促進農村金融環境的良性循環。
(2)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扶持力度,通過完善合理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商業銀行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何廣文.農村信用社制度變遷:困境與路徑選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2]李樹生、施慧洪.論金融本質與農村金融創新[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3]閆先東、魏曉麗.在新形勢下我國發展現代農村經濟政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4]張興旺.關于我國農產品市場問題的幾點認識與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9(1)
論文關鍵詞: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對策建議
在當前世界環境壓力不斷增大、人們對健康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我國亟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發展低碳經濟以及擴大內需完善經濟增長結構。發展低碳經濟、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除了傳統的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外應通過發展金融和以金融為依托的產品、產業來實現。筆者耗時半年之久,對地處西南地區云南省水泄彝族鄉和重慶市李市鎮的金融和經濟狀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歸納出西南地區鄉鎮金融發展的困境及其根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通過繁榮西南農村金融來促進西南農村經濟的騰飛。
一、案例和數據來源說明
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四個省(市)。這四個?。ㄊ校┑赜蛳噜?、氣候相近、習俗趨同金融論文,廣大農村鄉鎮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特色農業發達的村寨,農民人均純收入普遍較高,沒有特色農業而沿襲傳統農業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普遍較低。中國西南地區的農業鄉鎮多以丘陵為主,山多平地少、耕地坡度較大而且貧瘠、勞動生產率普遍低下。云南和貴州兩省的農業鄉鎮存在人多地少勞務輸出量小和隱性失業等現象。重慶市和四川省都是中國西部主要勞務輸出省份,農村全勞動力多已外出務工,如重慶市江津區的油溪鎮、白沙鎮和李市鎮的勞務輸出率都在73%以上。水泄彝族鄉是云南省內的一個偏遠少數民族農業鄉,全鄉山高坡陡,谷大箐深,交通不便。2008年全鄉的總戶數為4705戶,農業戶達4229戶,占總戶數的90%。2008年全鄉第一產業中的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業產出分別為3105.42萬元、2711.63萬元、1535.56萬元,共7352.61萬元,一二三產業之比為:1.15:1:0.57小論文。二、三產業收入5801.94萬元,一產業是二、三產業之和的1.267倍。李市鎮是重慶市江津區下轄的一個鎮,2008年全鎮共有34248戶人家金融論文,其中有23559為農業住戶,農業住戶占68.5%。第一產業27557萬元、第二產業17626萬元、第三產業30281萬元。[②]李市鎮還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型農業鄉鎮,勞務輸出率高達73.4%。由以上可看出,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當屬中國西南農業鄉鎮的典型。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訪談和電話調查三種方式了解情況和采集數據。問卷題目為《李市鎮經濟、金融發展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被訪戶主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和支出,融資目的和途徑、以及融資意愿、融資難易變化情況、金融對日常生活影響的感受等。問卷以戶為單位,一戶一份,共368份。問卷收發方式為現即發、即填、即收回。問卷涉及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的11個社村中的7個,這七個社村分別為:林家嘴社區一社和二社、兩岔村、牌坊村、沙埂村、雙河村、孔目村,其中五個村中的被訪住戶絕大多數不識字,問卷均以問答代填的方式完成。水泄彝族鄉的調研方式主要通過走訪和電話調查的方式進行。電話調查對象包括村民和金融機構相關工作人員,電話調查農戶的樣本為隨機樣本,樣本總數共三十一戶,隨機抽出了咱咧村、啊波村、水泄村、啊林村、瓦廠村五個村寨。
二、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現狀
透過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這兩個典型農業鄉鎮金融論文,可總結出中國西南地區農業鄉鎮金融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現象。
1.居民資金來源少,收入低
中國西南農業鄉鎮村民普遍資金來源少,收入不高。在中國西南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村民收入普遍較高,依靠傳統農業生活的村民收入普遍較低。如農村居民占全鄉人數96%的水泄彝族鄉,2008年適宜種植和盛產泡核桃的箐田、馬板河、馬栗林、舊寨、啊林寨等十多個自然村人均純收入超過6000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00多元。可是全鄉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908元,不到盛產泡核桃地區的三分之一,低于大理州平均水平1171元,少于云南省平均水平1202元,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③]。李市鎮農村居民同樣以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該鎮是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型鄉鎮,2008年末從業人數44345人,勞動力輸出32543人,勞務輸出率高達73.4%。全鎮外出務工村民人均工資是當地收入的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國779元。可是,依靠上班和從事商品零售業的鎮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13082元金融論文,低于江津區346元、少于重慶市1286元、落后于全國2699元。[④]
2.居民多無融資概念,融資途徑以民間為主
調查發現,水泄彝族鄉和李市鎮村民基本沒有融資概念,部分機關工作人員對金融也比較陌生,不知融資為何物。在代填《李市鎮經濟、金融發展調查問卷》[⑤]時,問到需不需要融資時無人應答,只有把融資轉換為借錢、周轉資金后訪談才得以順利進行。該現象在李市鎮沙埂村和兩岔村尤為明顯。調查發現,村民融資一般通過民間渠道而不是金融機構小論文。問卷中回答融資途徑為“親戚朋友或同村人”的人數占了回答總數的65.3%。不愿到銀行貸款的原因認為手續繁瑣占32.8%,利息高占25.9%,限制條件多占24.1%。居民不愿到金融機構借貸的主要原因是民間融資成本小、利息少。問卷中認為民間融資不用支付利息占80%。
3.居民投資融資熱情高,但融資難
盡管生活在西南邊陲的鄉村小鎮,但許多村民也能緊跟時代的旋律,心中蘊藏著許多創業的火花和擁有較高的投融資熱情。問卷中回答“您有了錢最想做什么?”,回答“投資辦廠”的占56.5%;回答需要融資的人數占到72.5%。這充分說明西南地區鄉鎮居民融資需求和投融資熱情比較高。融資目的為做生意的占40.3%、購買農用生產資料占19.4%,其他多為建房、孩子上學和看病。雖然許多人需要融資金融論文,但普遍都認為融資比較難,調查問卷中回答融資很難的人數占45.3%、一般占39.6%,容易僅為6.6%,還有人回答“根本就貸不到款”。“貸款也是要講關系的”在走訪中有村民這樣告訴筆者。問卷中回答與往年相比融資變難的人數占40.4%,沒有變化的占50%,認為變容易的為9.6%。水泄彝族鄉的一些青年有建設養殖廠、制磚廠、釀酒廠、食品加工和保鮮廠等很好的創業構想,但苦于資金匱乏和缺少勇氣,這些創業的金點子僅為村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4.融資額度小,金融影響力不大
西南農業鄉鎮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融資額度普遍偏小。問卷中回答融資額度1000元及以下的占了50%,許多村民回答借錢數額為三五百元甚至幾十元,目的僅僅以解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水泄彝族鄉村民與李市鎮情況相近,融資額度也普遍較小,除了孩子上學、生病、建房、娶親和創業外一般融資額度都在1000元一下。居民還款時間觀念也比較淡薄。在李市鎮的村寨走訪中有許多人回答還款時間是“有錢就還”。問卷中回答還款期限為一年的占42%、三個月至半年占26%、三個月之內占14%。在問及金融結構對生活影響時,42.2%的人認為沒有影響,影響不大的為37.3%金融論文,較大的占20.3%。在水泄彝族鄉的電話詢問中8%的人認為沒影響,65%的人認為影響不大,15%的人回答影響較大,12%的人認為影響很大。
5.貨幣化程度高,但金融對經濟發展貢獻率低
關于一國貨幣化程度指標應用比較廣泛的是麥金農(1973)提出的廣義貨幣量M2與名義GDP之比(M2/GDP)和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關率FIR(Financial Internal Ratio)即金融資產與名義GDP之比。M2/GDP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金融深化過程中的經濟貨幣化水平,而FIR反映的是一國金融化過程中的經濟金融化水平。本文用M2/GDP來衡量李市鎮的貨幣化程度??紤]到李市鎮金融不發達、M0不多,用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和存款余額之和代替M2[⑥]。從表1中可以看出李市鎮金融深化過程中貨幣化程度并不低,近5年的平均貨幣化程度在90%以上,但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比太低,近5年平均比率不到12%,離75%的警戒線還很遙遠,這充分說明西部農業鄉鎮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不夠,對當地經濟的貢獻率比較低小論文。詳見表1。
表1 李市鎮2003—2008年金融和經濟發展指標 單位:萬元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42700
44336
51349
55481
70108
75464
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
41570
46602
54292
57368
58609
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
5694
3964
5879
6478
6605
LM2/GDP(%)
106.60
98.48
108.45
91.07
86.42
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比(%)
13.70
8.51
10.83
論文關鍵詞:經濟增長,財政支出,回歸模型
一、引言
安徽省GDP近年來一直保持近的增長率,其中年安徽省GDP增長高達,增幅比全國高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位。比年前移位。安徽省財政收入和支出每年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年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首次實現“超萬億”,達到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回歸模型,增長。年,安徽省財政支出1623億,比年增長。年財政收入突破1500億元,達億元,增長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億元,增長,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個百分點。財政支出突破億元大關,達到億元,實現年翻一番,同比增長,增幅位居全國第六,中部第一。年安徽省財政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回歸模型,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資源配置系統由市場資源配置系統和政府資源配置系統組成。而政府正是利用財政支出手段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穩定和發展經濟的目標。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可以有效利用財政杠桿加速經濟的增長。
對安徽省的財政支出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可以分析出安徽省的財政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規模的大小,投入規模是否合理以及對安徽省的經濟增長的貢獻。另一方面,通過實證研究有利于找出安徽省財政支出中存在的問題,以便適時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從而達到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二、理論模型及實證分析
1.數據來源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年鑒》,選取的樣本區間為1995~2008年。部分指標由于統計標準的改變,本文作了調整。同時為方便處理,解釋變量的單位為萬元,被解釋變量GDP的單位為億元。
2.指標的選取
本文選取安徽省國民生產總值作為被解釋變量,基礎設施支出、科技三項及企業挖潛改造支出、農業支出、科教文衛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五項支出作為被解釋變量回歸模型,分別用 表示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
表1 歷年統計數據單位:x1~x5(萬元);gdp(億元)
變量
年份
x1
x2
x3
x4
x5
gdp
1990
34213
19997
31724
170850
61930
685.02
1995
83416
66542
68456
406060
177261
2003.58
1996
121416
121902
90851
482920
210821
2339.25
1997
149498
142834
115791
544659
237065
2669.95
1998
237498
173126
109114
567910
233633
2712.34
1999
350633
155567
114787
662757
299491
2805.45
2000
400853
158813
106375
750095
347527
2902.09
2001
435524
254284
108724
904815
424417
3246.71
2002
538225
170267
101731
1039490
485954
3519.72
2003
474481
175933
169118
1153342
512911
3923.1
2004
508578
239367
253414
1444599
645081
4759.3
2005
641160
270646
289279
1616977
737823
5375.12
2006
976248
373833
339334
2118082
933113
6131.1
2007
1176332
420000
351752
3205928
1128403
7364.18
2008
1410167
430000
481900
4466252
1323693
8874.17
2.加大農業支出,積極執行“三農”政策
在農村地區,市場經濟資源配置有失靈的現象,部分農村基礎公共產品投入產出效益不夠明顯。這些基礎設施的投入周期較長回歸模型,私人部門大多不愿投資這些領域,而這些設施的建設有利于農村的長遠發展,這就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在公共財政支出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投入,對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改善農民生活質量,增加農民收入有重要作用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且農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拉動消費,開發農村潛在的巨大市場,進而從整體上提高安徽省的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對安徽省積極增長的貢獻率僅次于科教文衛,可見其在安徽省經濟中的作用非同一般。安徽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的增長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強的物質基礎。加大對農業補貼的力度,使全體農民的收入有一個較快速的發展;加大對安徽特色區域特色產品的補貼回歸模型,同時積極引導其向產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形成特色地區品牌產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村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提高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農業損失的補貼力度,降低農業生產的威脅。
3.加大對企業的挖潛改造支出,引導企業創新
企業發展的好壞直接關系經濟增長狀況,企業是納稅大戶,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來自企業。安徽省企業的規模在全國范圍來看還不夠高。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為重點企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上指引,促進重點企業的快速發展,從而調動企業研究開發的積極性,鼓勵企業進行體制改革回歸模型,引導企業自主創新,為安徽省的經濟與財政的和諧發展提高堅強基礎。
4.保證重點支出,提高資金運用效率
財政支出中應保證重點項目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把支出放在老百姓迫切需要的重點工程及重大民生工程上面,對于重點投資項目,做好可行性研究,減少行政決策失誤。項目結束時,做好相關的資金結轉工作。嚴禁挪用項目資金,確保??顚S弥袊W論文數據庫。而行政管理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較弱,不利于提高資金的運用效率。政府應精簡行政管理機構和人員,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回歸模型,減輕財政負擔。同時,施行績效考核指標,及時糾正不合理的低效率支出。
5.健全制度,加強財政資金管理
政府部門應加強管理,促進財政支出能夠更加合理。各部門要密切的配合,加強合作,控制不合理的支出,杜絕鋪張浪費。監察、審計部門尤其要發揮好其職能作用,從而促進財政資金的合理有效運用。同時明確界定財政支出范圍,采用科學的預算編制方法,更加細化預算項目,提高預算的準確度與精確度。
參考文獻:
[1]陳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第六版.
[2]郭鳳花.云南省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效應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9(1).
[3]梁艷、亢唅.遼寧省財政支出結構對地方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科學決策研究,2008(11).
[4]趙衛亞.計量經濟學教程[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5]王進華、翁傳勇.新農村建設中基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探析[J].社科縱橫,2009(7).
[6]彭代彥、趙海.我國財政支農的影響因素分析[J].技術經濟,2009(7).
[7]鄧梅、李寧果.對我國行政管理費用的思考[J].大眾商務,2009(2).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空心村,回鄉創業,公共政策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則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新農村建設成了全面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建設新農村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有相應的資金投資。[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農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當大改觀之后,新農村并沒有真正地發展起來。由于農村收入相對較低,留在農村沒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導致建設中的新農村呈現出空心村的狀態。新農村是為農民建的,但建設中的新農村卻沒有農民,這就出現了理論與現實的相悖,也應該引起我們對于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學界對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兩種主流觀點:一是地理意義“空心村”。如李衛華認為:所謂“空心村”,是指由于村莊規劃嚴重滯后,一些農民新建住宅時,為追求住宅寬敞,在村子外圍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閑和地閑置,形成外實內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張昭則認為:“空心村”就是村莊面積盲目擴大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發展,村莊內部出現了大面積的空閑宅基地的一種特殊結構布局的村莊。[iii]二是人文意義上的空心村。如張志勝就認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吸引農村中的有知識、懂技術的年輕人來到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空心化”;[iv]陳旭堂、王舒則更為簡單地將在“空心村”概括為“缺乏青壯勞動力的農村社區”論文格式范文。[v]
當前情況下,對于空心村的理解我們應該從兩個維度出發:既要顯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狀態,又要體現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筆者認為:所謂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和農村資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農村內部宅基地閑置或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的現象。大量農村人口的外流,不僅導致了新農村的“空心化”,更嚴重的后果便是與之而來的農村的衰落與貧窮。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擔不起新農村建設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給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蒙上了一層陰影。
二、新農村建設的空心村現狀
為了客觀地了解北京郊區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及其出現的問題,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們先后多次對延慶縣井莊鎮老銀莊村進行了詳細的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匯總訪談記錄6篇;發放問卷1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5份,問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區新農村建設的現狀。
對新農村建設成效的評價
對新農村前景的看法
項目
比例
項目
比例
非常明顯
4.80%
會讓農村有一個徹底的改觀
18.10%
比較明顯
31.50%
會對農村有些好處,但作用不會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場政治運動,不會有什么改觀
25.70%
不太明顯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顯
10.50%
————
————
臺灣清華大學黃春興教授在談臺灣的收入分配變遷時提到:臺灣的發展得益于私營經濟的發展,而私營經濟的興起則得益于臺灣的土地私有化政策,許多農民可以通過土地的抵押與轉讓獲得資本的原始積累,進而發展臺灣的工商業??扑苟ɡ硪哺嬖V我們:只要產權明確且交易成本很低,那么市場配置資源就是有效率的。在此,我們可以通過對農村土地產權的改革來使農民擁有一定的產權,并且通過產權的使用與轉讓讓農民獲得其回鄉創業的資金支持。在當前情況下,有效的資本原始積累政策不僅為農民工回鄉創業開辟了市場,也為其提供了資金保障論文格式范文。
(2) 村莊環境的整治
由于我們所討論的引導農民工回鄉創業主要是指引導其回到自己所在的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和工商業,所以農村的投資環境和整體狀況對于農民工的回鄉創業將有重要影響。通過表五我們也可以知道:農民對于政府的新農村投資意向和新農村建設的態度是相當理性的,為了自己村莊的發展,他們不僅愿意在口頭上附議,也愿意付出自己的實踐。
是否愿意去村辦企業工作
對政府投資重點的意見
對義務興修基礎設施的看法
項目
比例
項目
比例
項目
比例
工資高了就去
13.30%
扶植種植大戶,解決大眾就業
17.10%
樂意參加
66.70%
工資說得過去就去
34.30%
補貼慰問貧困戶
21.90%
不想參加
10.50%
不管工資多少就去
47.60%
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25.70%
給一定補貼才參加
22.90%
不想去
4.80%
村民平分掉
35.20%
關鍵詞 :教師;財務;技能
21 世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財務技能培養是滿足市場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在應用型和創新型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師在學生財務技能培養中要以學生的實際應用為基本出發點,適時面向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和基層管理高技能的需要,認清財務技能培養與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相關性;處理好財務技能培養與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協調性。
一、教師的滲透作用
(一)教師滲透財務技能到教學內容中
根據市場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財務技能的要求,即熟悉會計主體業務的財務技能;掌握機構會計系統和會計政策的財務技能;掌握各種財務分析和報表生成軟件的使用方法財務技能。根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設計的專業課程,教師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培養學生財務技能的相關專業課進行分類為業務課程類、法規政策課程類和信息課程類,教師將財務技能分別滲透到這些類別的專業課程類型中的。
(二)教師滲透財務技能到教學模式中
教師根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財務分析能力培養方案,明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培養學生財務技能的“財務分析情境—財務分析崗位和財務分析任務—財務分析方法”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財務分析情境—財務分析崗位和財務分析任務—財務分析方法”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唤o學生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二、教師的引導作用
(一)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的引導
業務課程教學內容是財務技能培養的根本,教師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起到直接的作用?;A會計課程側重在企業基本經濟業務核算、制造業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和賬務處理程序方面加以引導。企業會計課程側重在資金的籌集、使用、耗費、回收和分配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綜合的核算與監督方面加以引導。成本會計課程側重在費用要素的歸集與分配、成本會計核算法方面加以引導。管理會計課程側重在規劃、組織、控制和評價方面加以引導。財務管理課程側重在組織財務活動和處理財務關系方面加以引導。項目投資評估課程側重在以國家計委頒布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為依據的,對投資項目進行合理的評估方面加以引導。技術經濟學課程側重在技術領域內資源最佳配置方面加以引導。
經濟法、稅法和證券投資屬于法規政策課程,是業務課程內容的基礎,教師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起到間接的作用。經濟法、稅法和證券投資側重在基本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內容方面加以引導,為更好地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奠定基礎。
會計電算化屬于信息課程,是業務課程的延續,教師對學生財務技能培養起到手段更新與擴展的作用。利用會計軟件,培養學生在各種計算機設備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難完成的會計工作過程的財務技能。
(二)教師在教學模式上的引導
實施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培養學生財務技能的“財務分析情境—財務分析崗位和財務分析任務—財務分析方法”的教學模式,教師為學生主動提供財務業務情境、財務崗位和財務任務和財務分析方法,學生在此基礎上,不斷接受財務技能的培養。
1.課程實驗教學活動的財務技能培養
教師為學生主動提供財務業務情境、財務崗位和財務任務和財務分析方法,培養學生記賬、報賬和算賬的技能和管理技能。
2.綜合性實驗教學活動的財務技能培養
信息對現代經濟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誰掌握信息多、快、準, 誰就能取得經濟的發展。教師引導學生如何獲取信息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財務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及時獲取信息,并及時加工整理,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第一手資料,不斷開發信息資源,以滿足經濟管理的需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利用訓練中積累的大量信息資源,總結過去,把握現在,探索未來,積極發揮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財務工作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重要。管理知識和技能日新月異,發展迅速,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引導學生獲取新知識并增強創新的財務技能。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工作越來越具有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培養學生具備根據國家財經法規、會計工作法規等要求,具有區分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實際分析財務技能。
3.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活動的財務技能培養
教師在學院教學活動引導下,除論文以外,設立可行性研究報告、商業計劃書等多種文體的畢業論文設計,讓學生在多種文體畢業論文設計之間進行選擇,尤其在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商業計劃書畢業論文設計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的財務分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學生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練就過硬的語言表達能力,發揮其應有的財務分析職能作用,參與經濟管理,設計出相應的文本。練就人際交往能力,發揮其處理各方面經濟關系作用。
三、教師的溝通作用
教師在滲透和引導過程中,有效發揮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作用是強化學生財務技能培養的條件。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就業導向,采用不同方式激發學生財務技能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財務分析的觀念。教師采用不同方式示范引領財務基本技能操作,指導學生財務問題解決分析方法。教師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多樣的財務技能培養活動,訓練學生財務分析的能力。教師與學生溝通的主要途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見表1所示。
基金項目:
2009年山西省教育廳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提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財務分析能力的研究”(晉教高[2009]44號);山西農業大學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高等農林院校大學生創業財務素質培養的研究”(YB-201309)。
參考文獻:
[1]顏華.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J] .北方經貿,2007, (8).
[2]鞏建閩.基于系統的課程體系概念探析[J] .中國高教研究,2012,(6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