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2: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鳥的天堂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有關部分,背誦課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美的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陸續”、“應接不暇”造句。
3、體會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感受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體會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教學難點:
1、有感情朗讀課文有關部分。
2、想象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部分的有關句段,背誦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樹的美麗奇特。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陸續”造句。
3、認識“鳥的天堂”,初步體會景物動態和靜態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1.作者簡介。
2.揭示課題。
(對作者巴金作簡單介紹,既是一種文學修養的熏陶,也是從語文的內部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要求:(1)讀正確;(2)讀通順。
思考:談談你對“鳥的天堂”的認識。
(自由讀是一種面向全體、照顧差異的讀書方法,目的在于讓每個學生能對課文有一個完整初步的了解。)
2.檢查反饋。
(1)課堂交流:你對“鳥的天堂”的認識。
(這個問題的設計旨在促進學生認真閱讀,學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學情;教師的寬容評價,有利于學生樹立閱讀的信心。)
(2)個別讀課文,隨機學習生字和部分新詞。
(讀的是個別學生,檢查出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字詞的學法似乎有些凌亂,但有實效。)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脈
1.速讀課文。
思考:課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怎樣分?為什么?
(1)自己讀讀、劃劃、想想。
(2)小組討論,重點討論“為什么?”
(簡化分段,強調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初步體會景物的靜態和動態描寫。)
2.檢查反饋。
四、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1.輕聲讀課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寫的情景。
2.質疑:在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問題?
(尊重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相互作答,教師重點指導。質疑是一種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知識和能力,又激發學生邊讀邊思。)
3.在這些句段中,選擇你最喜歡的有感情朗讀。
(1)嘗試有感情朗讀。
(2)朗讀指導。
(3)有感情朗讀有關句段。
4.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背誦7、8自然段。(機動)
(給學生選擇的權利,也就是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的閱讀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二部分的有關句段,感受“鳥的天堂”里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理解“應接不暇”、“留戀”等詞語的意思,會用“應接不暇”造句。
3.精讀課文,體會課文描寫景物動態和靜態的方法,了解作者觀察描寫的精細、巧妙。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讀(背誦)課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較:這三段話之間有什么不同點?
(引導學生在感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領悟作者觀察、描寫之巧妙。)
(2)嘗試將這三段話按樹根、樹枝、樹葉的順序改寫成一段話。
(這是一項語言表達練習,同時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讀課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話表達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來自于課文的什么地方?
(寬泛的問題,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心理空間,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
(2)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
①理解“我們繼續拍掌……有的在撲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寫的情景。
B.有感情朗讀句子。
②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應接不暇”。
二、熟讀課文,體會寫法
1.自由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有關課文。
比較:兩個部分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在這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較,教師應有限度的認可這些答案,并引導學生認識在內容和寫法上的本質聯系和區別,比如靜態與動態等。)
2.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有關句段。
三、延伸課文,鼓勵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彌補一些教學中遺漏的問題,可以稱為教學民主,也可以理解為因學而教。)
2.介紹“鳥的天堂”的地理位置、歷史與現狀,鼓勵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美。
四、作業
關鍵詞:有效 優化 重視
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課堂沒有生氣,學生就沒有靈氣;學生沒有活動,就不會形成學習。所以, 課堂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智慧。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技能,就必須把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關注教學效益與教學質量,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統一起來。下面,就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師教學技能策略,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重視教學預設
進行有效課堂教學預設,有效地處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課是否是有效教學的標準之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對語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根據教材的重點來處理。譬如,張之路的《羚羊木雕》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題,可采取以下的解決辦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方法;從文中找描寫人物肖像、神態、語言等的語句體會。文章的主題,及主人公的理解,通過設計啟發性的問題,加以適當的點撥來解決。
2、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來處理??梢圆扇∫韵路椒ǎ鹤ミ^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應的句子等來突顯文章的結構特點。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中間的過渡段入手,先閱讀百草園部分,再閱讀三味書屋部分,讓兩者對比著閱讀,這樣更能突顯文章的主旨,學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據教材的構思來處理。例如,余光中的《鄉愁》中出現了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4、根據教學的目標來處理。我們在古詩文的教學,一、二年級的孩子不太理解詩意,因而在教學設計時更要把“朗讀”作為首要的目標,完全可以圍繞著“朗讀”這個目標來處理教材,從朗讀中把握字音,讀準節奏,讀懂意思,讀出趣味。
二、優化教學過程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主體,在備課中考慮問題的生成,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預測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能會產生什么問題然后精心設計教案, 生動地、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突破學習的疑難之處,。把提問題的權利還給每一位學生。真心做到了“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服務。在學習《鳥的天堂》圍繞“為什么人們把這稱作鳥的天堂”這一研究。老師請同學們讀書,你對課文的那一部分最感興趣,這一部分就是你研究的重點。讀的時候,用筆畫出關鍵的詞句,邊讀邊想,為什么說這就是鳥的天堂?這是整個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寬廣的學習空間。學生圍繞主題確定了自己研究的內容,自由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課文中攝取相關的語言信息。接著老師又讓學生把個人的學習所得和大家一起交流,圍繞主題在小組里相互補充。小組里學生進行分工合作,老師也參與其中,與同學們共同交流。學生們暢所欲言,課堂生動而熱烈。老師最后總結科研成果,引發了進一步的研究。
三、激發學習興趣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有效教學;融合;研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5)07-0052-0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边@一論述指明了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即“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融合”,它雖與傳統的語文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但又有相對獨立的特點。它的研究與實施可以改變目前語文教學現狀。運用信息技術擴大語文學習領域,有益于構建有效教學體系,更重要的是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良好的基礎,對“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語文素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有效性與課程整合的聯系與區別
“有效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目前已為廣大語文教師所接受,大家也在積極探究實現有效教學的方法和途徑。從有效教學理念內涵來講,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教學內容呈現的有效性;教學策略運用的有效性;學生學習狀態的有效性。如果真正在教學中使這四個方面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落實,那“有效教學”就能得以實現,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就能達到。而把信息技術作為提升教學的有效工具,也成為目前大家共同關注并積極探究的話題。
隨著教學理念的提升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課程整合已為廣大教師所接受,并自覺應用于教學實踐。課程整合由最初的課堂多媒體演示到借助網絡讓學生自主學習,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交流和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處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為學生創新了學習的形式,從不同程度輔助了課堂教學,這符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從整合的空間看,主要是課堂教學,不管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還是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無論是知識的拓展,還是和其他學科的整合,都離不開課堂這一特定環境。因此,教師的主要著眼點在課堂這一特定的空間里,雖說有效果,但其單一性的弊端顯而易見。
從系統論的視角看,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包括教材、教師、學生等諸多因素,也包括課前、課中、課后等不同時段,還包括識字,寫字、閱讀、作文、實踐活動等不同內容。在目前班級授課制的體制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是一條基本原則。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中,也體現在課前的教學設計和課后的交流指導。教師是先于學生的學習者,不僅要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的實質和要求,鉆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特點,而且要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有效地設計和組織教學過程,目標的確定、方法的選擇,都是由教師事先進行預設,學生只是在教師實施的過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即教師是教學活動設計的主導者。學生自主建構適合自己愿望的學習內容和過程,只是在具體的學習環節中才能得以體現。因此,只有當教師的教學預設與學生的學習愿望和需求相一致時,課堂教學才能產生共鳴和合力,教師的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有效教學,不僅要關注課中,也要關注課前和課后,這是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目前應著重研究的問題。比起課堂教學的課程整合,其范圍更廣,內涵更豐富,提升教學效果的空間也更大。因此,課程整合只是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是它的全部,不能用課程整合來替代。
二、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有效教學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痹谶@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把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之中,讓現代信息技術真正進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載體。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另一方面,擴大知識視野、豐富文化素養、培養審美觀念等。提高學生學習績效,取決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同時發揮兩個“主體”的作用。但從教學的過程看,教師的著力點在課前,主要借助信息技術有效進行教學預設,勾畫完美的教學愿景。課中是教師和學生以和諧、互動的對話方式,借助信息技術完成知識的傳授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課后主要是學生努力,借助信息技術完成實踐性作業,體驗生活和知識的應用過程,從而形成技能。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選用適合、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學科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從這一意義上講,要實施教學活動,首先必須進行計劃和安排,而計劃和安排的主體應該是教師。要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就必須在課前進行精心的研究和預設,信息技術為其提供了便捷的條件。教學的效果如何,教師的教學預設就顯得十分重要,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要學會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形成怎樣的價值取向;教學中采取怎樣的形式,設計哪些環節,重點、難點怎樣突破等,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有一個較為詳盡的預設。一個完美的教學設計形成,要經過教師對教材的挖掘,對個人經驗的拓展,更要借助信息技術,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1.開發課程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依據教科書,合理開發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信息量,是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師單憑教參和圖書館,是不能完成這一任務的。網絡為教師提供了海量的資源,而與小學語文教學同步的資源不在少數,加上一些歷史、地理、自然、人物以及文學常識的專題網站,更是便捷的資源庫。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利用信息技術的這一特點,大量瀏覽相關網站,發現和尋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開發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課程資源,并和教學內容有機融合,使課堂教學內容厚重、完美,激發學生的興趣。
2.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
一個教師的成長,是在不斷的學習和反思中積累起來的。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是迅速走向成熟的便捷通道。課前的教學設計,可根據自己的經驗設計教學過程,更要大量學習別人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學設計環節合理、方法得當。網絡上有大量的教學設計,輸入相關的課題,許多好的教學設計就會呈現。教師可以學習別人的設計思路,選取其中的環節或方法,參考作業設計,甚至一些導語、過渡語都可以拿來用。這樣,不斷學習和強化,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會大大增強,教學流程日趨完善,使有效教學成為一種可能。
3.選用現成的教學工具
網上和教學相關的圖片、音樂、視頻和公開的課件,都可以直接下載作為教學工具,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小學語文教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把《課程標準》的要求按照學生的不同年齡和認知規律具體化、序列化,把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完美地統一在每篇課文中,構成序列知識建構與能力發展體系。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在備課時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目的地借助網絡,查找大量和課文相關的資料,并進行分類篩選,加以記載,根據每課知識和能力培養的要求,做成一個和教學設計配套的資源信息,一是自己備查和積累,二是日后和其他教師分享。主要形式如下(以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6課《西湖》為例):
(1)課內準備資料
①在百度中查找關于杭州西湖的資料介紹,了解杭州以及西湖,體會西湖的自然美。
②在百度圖片中找西湖的相關圖片,讓學生直觀感知。
③在詞典中查找“素有、鑲嵌、放眼遠眺、連綿起伏、碩大、心曠神怡、夜幕初垂”等詞,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④從網上下載白堤和蘇堤的由來。
⑤在百度中了解“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由來。
⑥在詞典中了解“融化、熔化、溶化”的區別。以便學生體會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溶化”的含義。
⑦在百度中搜索白居易的詩《憶江南》,供學生誦讀。
(2)拓展延伸
①在百度中搜索關于描寫西湖的詩句,讓學生體會并積累。
②在字典中查閱“綿”與“棉”的區別。
③完成課后練習題。
(二)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解決課堂教學中疑難問題,搭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主陣地在課堂。從宏觀上講,要做到課堂教學“有效”,就是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盡可能多的獲取語文的信息,掌握語言文字的理解、運用的規律。從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上講,“有效教學”就是教學的目標有效,從知識和能力、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體現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教學設計有效,每個環節、實施的方式,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組織的有效,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調控得當,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
1.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開啟智慧的鑰匙,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針對小學生好奇、好動的性格特點,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形、聲、色的刺激,以及直觀生動的演示,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產生了極強的求知欲,此時學生的學習是自覺的、積極的,為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多媒體技術對課文進行字體、顏色、動畫、視頻和音頻的處理,不斷調動學生情緒、興趣,使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學生興趣盎然。如教授《鳥的天堂》這課時,把鳥的天堂整體圖、百鳥出巢圖、百鳥歸巢圖制作成課件,呈現于課堂之上,讓學生如臨其境,仿佛跟著作者游覽了一番,使學生不僅興趣盎然,而且充分理解“樹與鳥”的和諧,由衷地感嘆鳥的天堂真是鳥的天堂??!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的情境不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中體驗語言文字的優美,讓學生學得輕松而印象深刻。
2.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的難點
語文學習要為學習者精神的豐富和愉悅提供條件,關注學生的學習實踐。寫日記、寫作文常常會讓學生感到頭痛甚至厭煩,本應是真情實感流淌的作文課,也變成了八股模式的模仿課。讓多媒體技術進入作文課堂,讓學生在視聽、圖文融為一體的情景中,產生寫作欲望。教師可用鏡頭捕捉生活中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山頭噴涌而出的太陽;陽光下絢麗開放的花朵;夜間瑰麗的江河大橋;熟悉的校園一角;運動場上學生奮力沖刺的霎那;辯論會時孩子們激動躍躍欲試的神情。然后把這些鏡頭組合在電腦中,配上音樂和解說詞,在作文課上放映,啟迪學生,作文難的問題便迎刃而解。這樣,學生不僅輕松地完成了作文,還被多彩的生活感染著,其情感、態度價值觀也發生深刻的變化。
3.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良好積極情感發展的誘發因素是多方面的,語文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直觀、形象的演示,更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產生強烈共鳴,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課前引導學生利用資料型課件,收集圓明園的相關資料,由于學生親歷了這一過程,印象十分深刻。課上利用演示型課件展示的相關資料的補充更使學生加深理解。圓明園昔日輝煌的相關文字與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小巧玲瓏”、“金碧輝煌”、“眾星拱月”、“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和藝術館”、“建筑藝術的精華,園林藝術的瑰寶”變得輕松而深刻。圓明園的毀滅部分,選取《圓明園的毀滅》的影像資料,配以文字介紹,讓學生對英法列強產生憎恨與憤慨,激發學生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從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情感與理解升華的雙豐收,一堂遠離生活實際的課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輔助之下就輕松而又圓滿地完成了。
(三)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和學生、家長課后交流的平臺,增強教學的監管和反饋,提升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需要在校外大量的應用和實踐體驗。而目前的現狀是,由于家庭環境、家長的教育能力和責任心、學生自覺性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校外的活動處于自由狀態,教師對校外的監管有心無力,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和能力的分化。實際上,目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學校和教師的視角是可以觸及學生校外生活的。從我校實際的研究看,目前教師完全可以搭建一個家校、師生、教師和家長相互交流的平臺:一是教師通過網絡和家長交流信息;二是老師學生通過網絡交流和批改作業;三是學生在家里可通過網絡完成實踐性的作業,彌補在課堂由于設備限制的不足;四是教師建立自己的反思平臺,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和見聞,及時記錄并與學生分享,形成很好的經驗。
以下就結合平時教研活動中成功課例作好課的評析。
1 設計匠心獨具
假如一個教師只是按照一套現成的教學設計去教學,就與以前的機械教學沒有本質的區別,這對實踐新課程和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是沒有好處的。一堂好課要創建凸顯個人特色的鮮活教學設計。在上小學二年級乘法復習的數學課時,有老師把語文課中學生學過的感興趣的故事《小猴子過生日》的內容貫穿在整堂數學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認識數學知識。讓學生耳目一新,整堂課都興致勃勃。
2 學生主動參與
隨著學生主體觀的重新確立,看一堂好課首先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好課應讓學生主動參與,議論紛紛。指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言聲不絕于耳,教師方式多樣,靈活多變地組織說話訓練,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議論紛紛。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參與的愿望,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有老師在上美術課《帽子》時,用招聘帽子設計師的形式讓同學們畫外形美觀,功能奇特的帽子。設計完以后進行作品展示,把自己設計的帽子畫粘到墻上黑板上,并介紹自己設計的特色。最后,集體參評,讓大家拿紅星粘到你認為設計的最好的作品上,紅星多的為優勝。同學們興趣盎然。
3 教師語言生動
講課中對語言有三點基本要求:清楚、得當、藝術。做到用詞準確,用語恰當,講話的速度不快不慢,聲音不高不低,情緒不急不緩,既在關鍵時刻有激情,又注意講課的大部分時間心平氣和。要求語言簡捷、生動、自然、有哲理。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有老師是這樣處理的:"這么美的課文,老師也很想讀,給老師一個機會好嗎?"當這位老師聲情并茂地成功范讀博得學生熱烈的掌聲時,他馬上接著說:"老師讀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試著學一學。如果你覺得不夠好的地方,請你改一改,再試著美美地讀一讀,好嗎?"這是多么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p>
4 師生教學相長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設計要有梯度
閱讀的對象是文章,閱讀的主要目標是讀懂,這里的讀懂是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它包括閱讀主體對語言的認知,對文本負載的重要信息的提取與整合,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方式準確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簡單的說就是認讀與解讀這兩個環節。作為文學作品,還要進行鑒賞和評價。
認讀雖簡單,但也會受學生選擇不一的干擾,此時就需要教師引導歸納,將學生的疑惑歸結到一個焦點上,然后順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層次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個被認準了得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大眾化”的。解讀,必須做到準確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達的內容。就像寫文章一樣,閱讀也該有一個整體思路,這個思路即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在這一輪回環中,教學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由認讀到鑒賞,甚至到評價與創新,應體現出梯度。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在其中發揮盡可能多的專長:善于組織的就去組織,善于觀察的多談觀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積極表述思想,善于辯論的要讓他暢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勵他表現自我……每個閱讀者都能懷有奮發向上的情緒的話,最終會產生強大的整合效應。
在教學設計的梯度化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積極性的發揮程度、專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問題解決問題的滿意度都趨于最佳狀態,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二、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按常規思維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但有的事情和問題按常規思維卻解決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得大膽求異,突破思維定勢,從事情或問題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這就是求異思維或叫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是創造型人才必須具備的思維品質,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這樣的課例。如《將相和“完璧歸趙”這一故事,藺相如出使秦國的目的是保護好和氏璧,但他見秦王無誠意換璧時,卻以“舉璧撞柱”逼迫秦王舉行典禮,贏得了將和氏璧送回趙國的時間。由此可見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司馬光砸缸》中司馬光的絕頂聰明就在于從反面設想,使水離人,砸缸放水,就了落水的小孩。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在教學這類課文時,通過課內的啟發延伸至課外,鼓勵學生大膽求因,用求異思維解決現實的事情或問題,這有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
三、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思維的基礎。發散性思維的培養,主要是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途徑、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和結論,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突破單向線性思維的狹隘和保守,以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品質。在閱讀教學中可結合課文讓學生說說和課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教學《曹沖稱象》一文,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比曹沖更好的稱象方法;教學《撈鐵牛》一課時,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比懷丙和尚更好的打撈鐵牛的辦法;教學《跳水》一課時,讓學生想想當船長的孩子爬上桅桿頂端,情況十分危急時,除了船長用開槍的辦法命令孩子跳水外,還有什么辦法可救孩子。當然,教師在引導學生發散、想出種種的不同方法之后,還需要再引導學生將他們所想出的眾多辦法和課文中講述的辦法進行比較、選擇,經過討論,使學生明白課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四、大膽質疑,促進創新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通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題,教師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則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促進主動探索,激活創新思維的作用。語文閱讀教學中處處有疑。在課始可引導進行預習后的質疑,如教學《窮人》時,問學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問題?”學生提出了問題:“漁夫一家生活很苦,為什么還要收養西蒙的孩子呢?”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如教學《月光曲》時,出示課題后,問學生看了題目想知道什么,學生們提出了許多問題:《月光曲》是誰創作的?是怎樣創作的?曲子是怎樣的?這樣就更好地為理解課文作了鋪墊;在教學課文中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性的質疑,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引導學生提出“溪流聲為什么會時時變換調子”這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通過釋疑弄清溪流的寬窄緩急變化,弄清溪流和雙龍洞的變化,使學生明白“山勢”的變化引起了“溪聲調子”變化的關系,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在課后引導學生進行延伸性的質疑,如在教學完《鳥的天堂》后,教師引導啟發,學生提出了“大榕樹為什么會成為‘鳥的天堂’?”通過釋疑,既使學生深入體會課文內容,又使學生受到一次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的教育。
熱情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可以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讓他們各抒己見,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
五、教給學法,促進創新
一、平等對話,營造動態生成的心理空間
教師與學生之間應展開平等、民主的對話,讓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理解的理由,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不能硬把學生往自己的標準答案上逼。課堂氣氛應該是融洽民主的,學生的情緒應該是輕松愉快的。
課堂教學程序的設計是開放的,學生已完全擺脫了課文敘述順序的束縛,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匯報。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課堂進行的是和平的、無權威的交流,不但“動態生成一探究”了一個個各不相同的帶有個性的對文本的理解,而且“動態生成一探究”了一個事先沒有預設的、事后也不會被簡單重復的教學過程。
二、抓課堂教學“爭論”,促進動態生成
在互動對話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學生面對某一問題紛紛發表不同意見的情況。面對學生的爭論,我們應牢牢把握良機,讓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在爭論中彼此交鋒、碰撞、融合。例如教學《詹天佑》這一課時,有學生質疑開鑿八達嶺隧道采用“中部鑿進法”,他認為:既然中部打豎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應該多打幾口豎井,工作面越多,工期越短。可其他學生不同意他的說法,認為打豎井也需要時間,不是豎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究竟打幾口井?點應該定在哪兒?此時,學生情緒亢奮,正是探索的契機。教師適時提出,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場所和方法,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伙伴,針對以上問題仔細閱讀課文,尋找問題的答案。為了讓學生透徹地理解,教師提示學生畫示意圖。學生將課文上的語言表達在示意圖上,又將圖示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知識達到了真正的內化,最后形成了一致的觀點??梢?,教者要善于捕捉在師生互動中閃耀出的創造火花,適時組織合作學習,通過紛紛發表不同意見,通過心靈碰撞,促進學生深入思考,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在爭論中交鋒、碰撞、融合,從而生成新的認識。
三、捕捉生動細節,促進課堂生成
布魯姆說的“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就說明了課堂生成具有不可預測性。雖然課前我們可以對學情、學法作充分預測,但也無法窮盡課堂萬千的變化。《鳥的天堂》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枝干的數目不可計數?!痹谏险n時,我發現學生把“不可計數”的“數”讀成了第四聲。仔細想來,學生的這種誤讀是有原因的。在《火燒赤壁》一文中,學生曾學到“不計其數”一詞,那里的“數”讀第四聲,它的意思是“數目”,整個詞語的意思是“不能計算它的數目”。因此學生受定勢的影響把“不可計數”的“數”也讀成了第四聲??墒恰坝嫈怠钡摹皵怠笔堑谌暎馑际恰坝嬎恪?,而不是“數目”的意思。兩個詞語雖然意思大致相同,但其中的“數”的讀音不同,意思也完全不同。在這里我抓住學生的誤讀,將字詞的教學滲透在教學環節之中,與理解榕樹的特點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對榕樹的特點和巴金運用語言的精到有了更深的體會。教學需要機智,這種機智需要教師對學生、對文本具有高度的敏感,能及時捕捉課堂上生動的細節,這樣才能有真正的課堂生成。
四、讓學生學會選材,在活動中生成
選材是作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如何解決制約作文教學的這一瓶頸,需要教師擺脫傳統的作文教學的觀念,為學生積累素材,積累生活。如第十冊第三單元中有一則有關“活化石”——揚子鱷的訓練要求。對于揚子鱷,學生缺少生活體驗,更無從深入地談出它的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要求。為了解決學生生活源的短缺,我依據作文的要求,開展了一次“走進動物世界”的活動。從學生了解的動物人手,讓學生通過猜謎等形式,了解了一些動物的相關習性;接著我以小組為單位讓他們分辨動物的種類,通過對動物種類的分辨,學生進一步熟悉了同一種類動物的特點;最后我提出人類遇到的“活化石”——揚子鱷,學生通過以上活動不僅了解了揚子鱷的有關特性,而且能用各種形式來介紹揚子鱷,從而避免了原先那種單一地介紹揚子鱷的寫作方式,使學生做到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
【關鍵詞】語文;文本內容;形式
文學作品所展示的畫面,幾乎遍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它的內容無不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文學的教化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達到的,它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本作為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的載體,它蘊含著十分豐富的而又精彩的內容。在當前新的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語文教學不僅要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更應該在平時的語文教學設計中,注重加強學生對文本的品味和感悟,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本文就以實踐為例,淺談一點課堂教學中對文本的品味和感悟,和同志們共勉!
一、品味文本。文本的品味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的環節,是理解文章的重要的抓手,對于低年級學生或閱歷較淺者而言,是非常不易的事,這要求為師者必須要下一番功夫不可。下面我們引入這樣的一個實例來分析。有位教師在教學小學語文《鳥的天堂》這一課時,把課文中含義深刻、較難理解的一段話出示在黑板上:“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睘榱俗寣W生體會作者對祖國河山、對大自然景色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他展開了如下的教學活動:
1.學生自讀這段文字,思考:從這幾句話中,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自讀)
2.教師有感情地范讀,學生依據上述問題傾向,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情感。
3.指定幾名學生說一說作者通過這段話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紛紛舉手搶答,教師概況)
4.你能不能根據剛才這一情感來試讀以下這段話?(學生朗讀)你讀的不錯!哪一位同學再來讀一讀?(學生又有多名舉手朗讀)
教師:最后,我們全班來有感情地朗讀一遍,好嗎?(全班朗讀)
顯而易見,這位老師圍繞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來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朗讀進行體會,以突顯教學的重點,但是有個關鍵的問題是游離了文本的重點詞句,隔離了思想內容和語音形式的相互依托、互為表里,把思想內容放在語音文字的表層面上來教學,忽略了語言形式是思想內容的載體這一主旨,課文所蘊含的人文內涵也就在這樣的教學中變得淺薄或是失落了。教師應在備課時,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著力于語言文字的訓練,通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確定重點字、詞、句在剖析與理解課文的重要性,使文本更有效地為體會情感服務,更有利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深度構建與生成,更有效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的素養。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語言的使用能力。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感方面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語言文字的品味放到文本背景中去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課文是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的統一體,兩者是矛盾統一體,分別不開的。我們不可摒棄語言文字來體會思想內容,或隔開思想內容來感悟語言文字,二者四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只有教師與文本的“零距離”接觸,事先在備課中品味文章語言的精妙,感受文本中語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體會和品味,才能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思想內容的感情有機結合起來。
二、感悟文本。中國文學的魅力在于那些呼之而來的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對人物形象地把握和理解又依賴于過硬的語言文字的功夫。不同的人物的說話是不一樣的,同一人物在不同的環境中的說話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說理解文本最主要的要有過硬的語言文字的功夫,在語文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應該放在首先的地位。還是通過教學實踐的實例來分析之。有位教師在教初中語文《將相和》一文,其中有個環節是“負荊請罪”的活動表演。他要求學生自由組合,充分發揮想象力,然后上臺表演。有一組學生這樣表演:
學生甲(廉頗):(面帶憂愁,踱著方步,脫下戰袍,背上荊條,使力扣響大門,大聲喊道)藺相如在不在?(學生們大笑)
學生乙(藺相如):(開門,疑惑轉微笑)??!是將軍,幸會、幸會……
學生甲:(雙手抱拳,呈半跪姿勢,且低頭含笑)我廉某攻無不,戰無不勝,深知我不顧國家安危,而斤斤計較的做法的悔恨,特來上門請罪。假如大人不肯領情,我們就到趙王那里說去吧。(學生們大笑)
學生乙:(雙手做攙扶姿勢)我藺某怎能不領情呢,將軍快快請起,到屋里說話吧。(兩人一起進“屋”)……
這一表揚看似生動、形象,且課堂氣氛活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創造性,但嚴重地脫離了人物的思想品質,損壞了人物的形象,把原本廉頗那勇敢于認錯、知錯能改的品質給扭曲了。語文美與情感的科目,在語文的教育教學中,適當安排一些表演活動,固然能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這表演的活動,應在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與人物品質的基礎上進行,要突顯人物的內在美,而不能盲目地追求浮華的活動表現,弱化了文本,使文本之美與人物之精神蕩然無存,沒有了教育教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