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3 21:30: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師德建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職業院校的一體化教學是指一體化課程體系的教學改革或理實一體化,通過構建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突出學以致用,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專業教學之中,進一步突出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培養。該模式的推廣應用,被譽為“一場新的教學革命”、“一次特色升華”、“一次職業教育中意的回歸”。為順利開展一體化教學改革,配備一體化教師是最核心問題。根據課程體系要求,一體化教師既能講授理論知識課,又能指導技能訓練和生產實習,還要有一定的生產現場生產與管理經驗。因此,一體化教學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深、更廣的要求。
二、師德建設中的突出問題
一直以來,職業院校的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默默耕耘在職業院校的三尺講臺上,為職教事業做出重大貢獻,體現出職業院校教師的高尚師德、無私奉獻精神,但也應看到,在市場經濟影響下,職業院校師德建設中尚存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輕視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忽視師德修養,理想情操失落,師德水平下降;師德師風建設機制不夠完善;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要求中,師德標準僅是紙上軟要求,實則偏重資歷、科研成果、論文著作等硬件水平,對其師德師風表現和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情況不考、不量;受社會偏見影響,職業院校教師無論是政治影響,還是待遇、社會地位等都較低。因此,加強師德建設是職業院校教學軟環境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三、師德建設的實踐探索
師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各職業院校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和保障體系,以規范建設抓落實,以評價表彰促發展,以嚴格自律抓培養,把師德建設落到實處,逐步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
1.立足于實際,長遠規劃,抓好教育信念學習。
加強師德建設,引導教師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自身修養,弘揚高尚師德,加強德育體系建設,立足實際,長遠規劃,抓好教育信念學習,增強教師責任感和事業心。建立政治理論學習平臺,提升教師政治素養;搭建學術文化建設平臺,創建名師道德講壇;組建職業教育研討平臺,學習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構建師德學習交流平臺,暢談師德建設與踐行情況。
2.創造和諧環境,落實尊師重教。
加大教學投入,實行必要的傾斜政策,改善工作條件,提高教師待遇,創造和諧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以就業為導向,以一體化教學模式為核心,以專業帶頭人為引領,強化課程和團隊建設,提升教師一體化教學能力。從崗位教學技能入手,以一體化教學技能競賽為基本手段,開展多形式的教學比武活動,加快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突出其成就感與幸福感。以校企合作為基礎,鼓勵教師以現場實踐、掛職鍛煉等方式深入企業學習,了解先進技術和企業文化,感悟職業道德,提升師德修養,加快一體化教師培養。
3.與時俱進,科學規范師德建設標準。
不斷推進觀念創新和制度創新,積極探索適應新時期師德建設的新內容、方式、手段,使師德建設更貼近實際、貼近教師,激勵教師爭做“品德優良,愛崗敬業,悉心育人,嚴謹篤學,開拓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職校教師。
4.完善長效機制,規范師德建設管理。
校以育人為本,師以鑄德為重,要徹底改變師資隊伍建設中重業務輕師德的現象,必須全方位加強師德建設機制管理,規范師德建設過程,確保師德建設高效推進。結合一體化教學評價,完善師德評價機制,引進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目標責任制,健全評價指標體系,樹立先進師德模范典型,在聘任、崗位津貼、職稱晉升等方面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提升教師責任感與幸福感。
5.加強自身學習和自我反省,努力踐行師德規范。
關鍵詞:利益共融;高校;師德建設
師德對國家、社會和民族均有著深遠的意義。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其用來判斷教師教育行為是否正確。高校師德建設一直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傳統師德定位的局限性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正其義不謀其利”,這些話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人們對師德的理解和期望。傳統師德的定位是:為人師表、樂于付出和無私奉獻。這一理解存在局限性,它忽略了教師也是現實中的個體,忽略了教師正當的利益訴求,導致教師雖享有高尚的稱號,卻在個體價值與其他利益的沖突中處于尷尬境地。廣大教師面對傳統意義上的師德無所適從。
二、高校與教師利益共融視域下的高校師德建設
1.師德建設之于高校的意義
高校師德的靈魂是愛,教師要以飽含師愛的教育,以心靈澆灌心靈,以生命感動生命。師德的核心是責任,責任是教師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擔當,是對出色完成本職工作的忘我堅守。注重高校師德建設,要使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強化責任擔當和對教育事業的摯愛之心,用愛和責任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成長和進步。高等院校承載著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重任,良好的高校師德建設環境能夠培養更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加強高等學校師德建設,能夠推動高校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更上一個臺階。
2.師德建設之于教師個體價值實現的意義
調查顯示,高校師德情況總體較好,且多數教師能夠做到敬業愛生和教書育人。但是,師德建設中缺乏人本關懷,教師個人付出與個體價值實現之間的矛盾難以平衡。約半數教師對工資待遇、工作壓力和社會認同感到無奈。完整的師德規范,包括義務和權利的雙重規定和尊重。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師義務,也要關注教師權利。首先,應明確教師也是有自我價值追求的個體。其次,要關注教師的情感和個體價值追求。完善的師德建設應使公眾對教師行業抱有合理期望,對教師的人格期待回歸理性。最后,學校和社會應理解和支持教師的個體價值。這樣既能充分認可教師的付出,還能提升教師的幸福感,進而激勵教師更加認真、負責地對待學生和教學,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自主性,從而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多貢獻。總之,要給予教師人本關懷,尊重和滿足教師的個體價值追求,提升教師的幸福感,這是高校師德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3.師德建設之于高校與教師利益共融的意義
教師和高校的發展唇齒相依,共生共存。學校為教師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文化環境,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了包括師德建設在內的學校文化。加強高校師德文化建設,具體來講,在學校和學生的權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要關注教師的工資待遇,使其免于經濟困擾,能夠潛心進行教學和學術科研;還要減輕教師的教學工作壓力和科研壓力,使其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優化教學效果,激發科研創造力;也可通過“我最喜愛的老師”等學生評選活動,增強教師職業自我認同感,提升教師職業自豪感,使其獲得學校、學生和公眾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師德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兼顧教師個體的價值追求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教師實現人生追求中“利我”與“利他”的雙贏,解決師生之間、學校與教師之間的利益矛盾,促成教師與學校的和諧發展,進而激發教師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學校的教育事業。
三、總結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評價者,是推動教育發展的主體力量,所以,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就必須從根本上反思和調整大眾對師德的傳統認識,探索高校與教師利益共融視域下的高校師德建設,為師德建設創建具有人文關懷的文化環境,使教師與其所在高校和諧發展。
作者:高紅霞 杜捷 張兵 單位:淮海工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正平,鄭百偉.教育倫理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師德建設太理想化,其最大特征是高而難攀,用太理想化的要求去要求所有的教師,是很難實現的。
教育境界分層:處于職業生存之境的教師,處于專業發展之境的教師,處于事業追求之境的教師。
教育理解分層:處于教育認識層次的教師,處于教育信念層次的教師,處于教育信仰層次的教師。
從業態度分層:處于敬業層次的教師,處于勤業層次的教師,處于樂業層次的教師。
教師愛生分層:處于尊重層次的教師,處于理解層次的教師,處于關愛層次的教師,處于嚴愛層次的教師。
我國的師德規范主要強調的是師德理想與師德原則方面的內容,而對師德規則要求太少。
教師對職業道德的把握存在層次之分:不知層次、知道層次、理解層次、信念層次與信仰層次。
針對只重正面要求的問題明確規定底線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師德建設中,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正面要求上,缺乏底線規定。例如,1997年8月7日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提出的是八條: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
師德建設重正面要求,當然是必要的,但應防止兩個問題:一是太理想化,其最大特征是高而難攀,用太理想化的要求去要求所有的教師,是很難實現的;二是務虛,正因為太理想化,也很難做到務實。
針對這一問題的對策是明確規定師德的底線。任何一名教師只要做了超越師德底線的事情,就是違背了師德,就該受到相應的懲處。一般可以通過先及時勸誡,再嚴肅處理,最后撤銷教師資格并予解聘的方法懲處。
例如,天津河西區教育局在2004年新學年開始之際出臺了師德“五條禁令”:“不準諷刺、挖苦、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嚴禁指責、訓斥學生和家長;不準接受學生或家長的宴請或饋贈,嚴禁以教謀私;
不準公開排列學生的考試成績,嚴禁單純以學習成績評價學生;不準擅自缺課、調課、擅離職守,嚴禁在上課時間使用手機;不準參與有損教師形象的活動,嚴禁在教學區或學生面前吸煙。”針對只重劃一要求的問題實行分層建設
我國在師德建設過程中,過度重視劃一性,即用一個標準、一種規范去要求所有教師。這忽視了師德上存在的差異性,沒有做到因層制宜。事實上,教師的職業道德無論在教育境界層次、教育理解層次,還是在從業態度層次與愛生層次不可能是完全整齊劃一的。對所有教師都采取統一的師德建設方式,成了現今師德建設的一大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的對策是實行分層建設。因為師德存在不同的層次,教師所處師德層次不同,其師德表現肯定存在差異,師德建設也必須依層次不同而不同。實行分層建設必須注意:
一是教育境界分層
(1)處于職業生存之境的教師,其顯著表征是謀生,其工作動機受個人利益等因素的影響較大;
(2)處于專業發展之境的教師,其教育行為往往表現為謀求發展,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達到自我實現,成為其工作的目的與追求;
(3)處于事業追求之境的教師,把教育工作視為一生可以為之執著地追求、奉獻且無怨無悔的社會活動,其顯著表征是忘我。
二是教育理解分層
(1)處于教育認識層次的教師,對本職工作的看法粗淺,難以轉化為教育者的教育實踐;
(2)處于教育信念層次的教師,對本職工作的理解已經內化為可以確信并愿意作為自身行動指南的教育認識或看法,并最終轉化為其教育的行為。
(3)處于教育信仰層次的教師,對教育和社會發展價值已經極度信服和尊重,并內化為一種極其強烈的情感狀態,它能指導教師矢志不渝地履行自己認同的教育行為。
三是教師從業態度分層
(1)處于敬業層次的教師,能夠專心致志于本職工作并將其做好,能夠在本職工作中盡職盡責盡義務,具有較強的責任心與教育良心;
(2)處于勤業層次的教師,能夠對自己從事的本職工作勤勉努力,做到勤奮向學、勤勉從教,比別人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費更多的時間,耗費更多的心血,盡力尋求教育學生的最佳方略;
(3)處于樂業層次的教師,一方面把自己從事的本職工作視為有趣味的、可享受快樂的工作,另一方面對自己從事的本職工作樂此不疲,做到了誨人不倦。
四是愛生分層
(1)處于尊重層次的教師,能夠對學生一視同仁,做到與人為善,做到心胸開闊;
(2)處于理解層次的教師,能夠做到盡可能多地去了解學生,做到從心理換位的視角去理解學生,做到從發展的視角去理解學生,做到從民主的視角理解學生;
(3)處于關愛層次的教師,能夠既關心學生的健康,又關心學生的發展,能夠做到盡可能地愛護學生與保護學生;
(4)處于嚴愛層次的教師,能夠正確理解愛與嚴的共生關系,并努力做到嚴而有格、嚴而有情、嚴而有理與嚴而有行。
針對只重簡約要求的問題追求細致入微
自古以來,我國對教師的師德要求就一直過度重視簡約。1991年制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簡約的,只有6條238個字符。1997年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雖然由6條改為8條,字數也增至596個字符。
簡約固然有其易記之益處,但卻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粗略。即對很多師德沒有詳細的具體要求,只是大致的、不精確的規定。例如,何謂“教書育人”,這是一個很模糊的詞匯。二是遺漏。即有些必須有的規定與要求沒有寫入。例如,如何處理與學校領導的關系問題、如何對待學生集體問題等。針對這一問題的對策是,追求細致入微。所謂細致入微,就是師德規范必須明確、具體、精細、周密、可操作性強。
這種細致入微具體表現在:一是師德規范必須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師德理想、師德原則與師德規則。從這個角度思索,我國的師德規范主要強調的是師德理想與師德原則方面的內容,而對師德規則要求太少。二是師德規范必須包括下列內容:對待教師職業、對待自身、對待學生、對待學生集體、對待學生家長、對待同事、對待領導、對待社會等的要求。而我國的師德規范有些內容卻被忽略了。在這方面,《俄羅斯師德規范》比我國的師德規范要細致得多。三是師德規范必須對教師的教育行為提出一些具體細致的道德要求,以制約教師行為,規范教育職業。為此,我們建議在修訂《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礎上制定更為詳細的實施規定。在這方面,《美國優秀教師行為守則》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
針對只重宣傳教育的問題加強制度建設
我國在師德建設中一直非常重視宣傳教育的作用。然而,宣傳教育也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具有溫和而不強烈的特征,二是說教問題,就是生硬而機械地空談理論。事實上,教師對職業道德宣傳教育內容的把握,存在層次之分:不知層次、知道層次、理解層次、信念層次與信仰層次。
教師作為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不僅應具有較高的專業學識、廣博的知識學識,還應具有將這些學識有效融合在一起,以恰當的方式方法傳授給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教師的學識、才能和人格魅力,從而影響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態度和熱情。這是每個高校專業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素養或應體現的專業精神。而要使每個教師都能發揮出教學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師德作用的發揮密切相關。我們經常看到高校中存在著的許多不良師德行為方面的共性問題,如教師愛崗敬業意識淡漠,對學生成長漠不關心,一些教師只管自己上課,不關心學生的學習行為,甚至對學生的違紀現象裝作看不見;師生關系疏遠,教師很少主動關心學生,與學生更缺少交流,上完課就走成為更多教師的習慣,所以教師記不住學生的名字,師生感情疏遠,教師對學生很難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教師缺少嚴謹治學的態度,對教學缺少潛心鉆研精神,很少有獨立見解,只是以機械記憶和照本宣科等方式授課,造成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很難激發學生的認知動力,也是造成學生逃課這一不良行為愈演愈烈的根源之一;為人師表不明顯,教師自律意識不強,隨意調課,上課接打手機,對學生態度強硬,高高在上,這些行為都在削弱著教師為人師表的示范作用。關注師德行為,改善和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水平,正在成為目前高校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治理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工作。
一直以來學術界在不斷研究關于師德方面的內容,國家也一再強調高校教師要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要以身作則,身先示范,發揮師德楷模作用,但是收效并不明顯。而且近年來一些高校在致力于將師德納入教師評價系統中,以通過約束教師不良師德行為來提升或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學術水平的提升。而從操作層面來看,仍然呈現的是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容來規范教師行為。似乎師德建設已成為一個瓶頸,無助于改善高校教師教學面貌,也無法科學地衡量師德水準。為此,有些學者研究與借鑒西方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思想,在探索教師專業發展中,提出教師專業道德提升的倫理思想,顯示了師德發展通過專業化路徑得以自覺實現的理論,對探索我國師德建設的路徑應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教師專業化真正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966年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首次提出“應把教育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獲得并保持專門職業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1972年英國的《師范教育和師資培訓調查委員會的報告》(魯姆斯報告)更是將教師專業發展及教師職業專業化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使教師職業開始向專業化邁進。1975年,美國正式頒布《教師倫理規范》,其中滲透了教師專業化思潮,“使得美國的教師職業倫理在指導思想上發生了一些實質性的變化,將教師的專業自主、專業倫理等教師專業特質納入其中”,[1]凸顯了對教師職業道德行為從行為規范層面上升為特殊專業人員層面的一種專業倫理思考。
在教師專業化運動過程中,傳統師德向專業倫理的轉換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趨勢。有論者指出“,從最初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義的許多專業倫理規范教育,從重視知識、技能水平培養,逐步過渡到專業精神與專業知識、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顧,是教師專業化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教師專業倫理是教師專業活動的行為準則,目的在于規范和約束教師的專業行為,確保對學生產生良好的教育影響。如果教師對職業的專業性認識不足,對教師職業倫理規范不夠明確,甚至淪為一般的道德修養,并過多地滲透了政治因素,會使教師倫理規范不能反映職業特點,也難以有效規約教師的職業行為。我國新頒發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還是沒有很好地表達教師的職業特征,在教育實踐中難以發揮規約和引導教師行為的作用。反觀美國教育協會制定的《教師專業倫理規范》,從其“導言”中明確,教育專業倫理守則表達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負有維護最高倫理職責的重大責任,凸現其堅持了崇高的師德理想,明顯受行為主義影響較大,偏重于教師的外顯行為。在陳述方式上多采用限制性語(不準、不得之類),使其操作性得到增強,權威性、合理性也得到提升。美國國家教育協會及其分會詳定:對于違反守則任一條款的懲處為開除會籍,并且所制定的條款應用于任何形式下的強制執行。這種嚴厲的懲罰措施,其目的在于規范教師專業行為,確保教師專業“倫理底線”得到遵守。[2]我國傳統師德注重強調個人的道德自覺,使許多倫理規范流于形式。如果教師一心向“錢”看,認識不到自己的職責,又沒有紀律約束,很容易出現不認真教學,不尊重甚至隨意懲罰學生等的無視學生權益的、違反教師職業道德精神的行為。而教師專業倫理建設,體現的是教師專業道德的自覺提升,是自律與他律在教師職業中的自覺結合。為此,研究教師專業倫理,對解決當下師德建設困境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教師專業倫理對師德建設的引領作用
有研究者提出,教師專業倫理的研究是指向教師、為了教師、提升教師的教育生活。認為,教師倫理規范的制定不僅要關注教師基本的倫理訴求,更要有一種境界———關注并尊重教師之為人的需要、尊嚴和自由,以及關注并尊重教師之為人的人生意義的彰顯和生命價值的體現。教師倫理規范的制定應“以人為本”,給教師以人文關懷。首要問題就是要把教師當“人”來理解,把著眼點放在教師的身上而不是外在的東西。[3]教師專業倫理建設,需要實現教師專業義務向專業權利的變更,以權利來推動義務。研究揭示,“教師專業權利是教師專業義務存在的基礎,教師很難承擔沒有專業權利支持的專業義務”。因為“教師的專業權利是教師的自然權利在教育活動中的延伸,沒有充分享受到自然權利的教師,其專業權利也難有保障”;“沒有充分享有自然權利的教師也沒有辦法很好地履行專業義務”;“教師的自然義務源于教師的自然權利,沒有自然權利可言的教師自然也不負有自然義務,難以與他人建立起平等互動的關系。這自然會影響到教師專業義務的履行”。[4](59)
只有教師專業權利得到保障,才會有助于教師自覺履行專業義務,師德建設才會取得應有成效。個體權利等同于自然權利,與專業權利構成對應關系,具體是指社會成員在其社會內部不依賴于社會制度的具體安排與個體的社會地位而獨立享有的權利,是社會內部成員普遍享有的權利,也是作為個體其他社會權利基礎的基本權利。專業權利是強調權利來源于個體的身份,它是專業制度賦予個人的特殊權利。自然權利是專業權利的基礎。自然義務的要義為,一項權利的擁有至少包含兩種義務要求,一是他人有不得干涉權利人在其權利范圍內的行為選擇自由的義務,二是權利人有尊重他人同樣權利的義務。每個個體,在享有自然權利同時,也必然地承擔著個體的尊重自己和他人權利的要求。個體權利的內容對應個體的義務內容,即為不得傷害他人,要珍視每個人的生命,平等地考慮每個人的人身安全;不能隨意地限制他人的言論,要主動為他人提供表達意見的機會;不能剝奪個體對社會生活的各種參與權利;不得冒犯他人的;不得隨意地出入他人的私生活領域,要尊重他人的隱私;不能限制他人追求幸福的權利,等等?!敖處煂I倫理是教師與學生及社會公眾之間的契約關系,也是一種社會制度安排,它分配著教師與其他教育相關者的權利與義務。對這項社會制度來說,正義應該是其所追求的首要價值……在符合正義要求的前提下,教師專業倫理還應特別突出關懷的價值導向”?!敖處煂I倫理既要規范和提升教師的專業服務質量,又要給予教師專業自主的空間”。
“在教師專業倫理中,教師的專業權利與專業義務一定要同時并重。專業權利告訴教師可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告訴學生及社會公眾不可以對教師做什么;專業義務則告訴教師必須做什么以及一定不能做什么,告訴學生及社會公眾可以要求教師做什么”?!皺嗬c義務的相等是公正的根本原則”?!敖處熜惺挂豁棇I權利,就要同時承擔著一項或若干項專業義務;教師履行一項專業義務就要同時享有一項或若干項專業權利”。總之“,教師專業倫理以正義為首要價值原則,應包含專業權利與專業義務兩方面的內容,并且教師專業權利與專業義務之間要保持基本均衡”。[4](60)教師專業倫理的核心要義揭示出,教師作為專業人員,應擁有社會制度分配給自身的專業權利與義務。專業權利表明教師擁有教育學生的自主空間,對學生履行教書育人義務是教師應盡和完成的職責,不再是一種規約,而是融入其專業精神中所特有的專業品質,教師教學水平也不再是應該提高,而是起點就應達到專業水準。教育活動與其他專業活動的區別就是本身具有道德屬性。教師的專業特性必然要反映出以道德要求為基礎的以人化人的功能。因為教師面對的是正處于發展中的學生,其教育工作的目的也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處理利益關系的倫理方式,必將影響到學生對于其他利益關系的處理,并最終影響到學生的道德觀念。因此,教師專業倫理不僅是教育活動開展的外部保障,也是內在構成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更是教育專業特性的第一要義與保障。師德建設是建立在提升教師道德素質基礎上,正確而有效地推行道德行為規范的一系列要求,教師專業倫理便是將師德行為規范轉化為自覺的專業行為。所以,師德建設立足于教師專業倫理工作的推動,更會成效顯著。
三、教師專業化發展對加速師德建設向專業倫理轉變的意義
現如今,我們的社會已步入專家社會,社會中的許多職業都需要從業者接受相應的訓練,并按照一定的標準來完成任務。教師這項古老的職業,在經歷漫長的非專業和半專業的發展歷程之后,在現代社會跨入了專業之列。教學作為一種公眾服務的形態,需要教師具有專業知識及特殊技能,同時需要對受教育者的教育及其福祉,產生一種個人的以及團體的責任感。教學被視為一種專業,教師便被視為專業人員。教師所從事的工作對于社會成員個體以及社會整體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對個體的命運與社會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社會應努力保障教師的社會地位,賦予教師自。正是在此共識的作用下,世界上以美國為代表的許多國家便開展起聲勢浩大的教師專業化運動,以確認和維護教師的專業地位,保障教師的專業自主,并不斷推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教師專業化是教師為學生的學習和社會公眾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在進行服務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倫理可以為教師提供行為參照標準,形塑教師的道德品質,并喚起教師的專業精神,從而提升教育服務質量。有研究揭示,教育倫理的本質就是使“教育的主客體在和諧的教育中走向人性的光輝”。[5]任何一個專業領域專業人員的成長都會經歷由一個專業發展的初期到成熟階段,才能走向真正的專業化的過程。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要求,也必然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但是基于教師職業與其他專業所具有的不同的特殊性,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要求,必然將其德行品質作為入職標準,納入教師資格規定中。教師資格規定對于提升教育專業品質有極大的幫助。一方面,它可以限制不合格人員進入教育行列,防止其損害教育聲譽;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勵教師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以免降低到資格規定以下。同時,資格本身的不斷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準入的門檻,帶動整個教師隊伍水平的提高,提升教育群體在社會中的形象與地位。這也是為什么在世界范圍內,制定和使用專業標準已成為非常重要的保證教育專業品質的手段,所使用的標準包括教師的資格規定、教師教育機構的資格規定、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標準等。
1.內涵分析。
目前學界對高校師風師德的理解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學者指出,師風師德是以學生為本、將學生作為教育服務的核心,同時還要將愛崗敬業作為進行教育活動的原則,以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廉潔從教的基本要求來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嚴格的規范;有的學者則將師風師德概括為:終身獻身教育事業,熱愛自己的崗位,尊重自己的職業,以身作則,為學生做榜樣,并始終保持嚴謹治學的教學態度,教書育人,熱愛并關心學生,在教導學生時要始終保持耐心的態度,在工作和學習中都能夠團結協作。有的學者則吸收借鑒了前人的理念,從現代師德觀的角度將高校師風師德的內涵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以身立教的職業觀,二是平等互愛的師生觀,三是立身為正的誠信觀,四是與時俱進的發展觀,五是德利合一的利益觀。在北京師范大學校慶100周年的講話中,同志對教師提出了“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志存高遠、愛國敬業”“嚴謹篤學、與時俱進”這三點希望,成為新時期師風師德的重要內容。同志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也對教師提出了四點希望,其主要內容是“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勇于創新、奮發進取”,這成為新時期師風師德精神的新闡述和新概括。師風主要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和學術活動中的作風,它不僅是教師思想文化素養和人格修養的綜合體現,同時也是教師的道德、才學、素養的集中反映。師德主要是指包括教師的道德關系、道德意識、道德活動等在內的職業道德,它不僅是教師個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要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
2.關系分析。
師風和師德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態體現,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具有歷史繼承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都表現為不同的具體內容。新時期師風師德建設的內涵也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特征。但是無論時代怎樣發展,社會怎樣變遷,師風和師德都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從二者的概念來看,師風不僅是教師個人的問題,它更強調的是一個整體概念,代表的是教師乃至整個教育行業應該具備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精神風范;而師德同樣也是個教師群體問題,它所代表的是整個教育行業的道德和風氣問題。由此可見,師風和師德二者既有相同點,又存在差異。師風建設必須以師德為基礎,沒有優良的師德作為土壤,良好的師風就無從談起;而師風又是師德培養和成長的環境,對學校的人文風格和精神風貌起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同時也是思想和工作作風的具體體現。作為學校辦學軟件的有機組成部分,師風師德建設對教師整體隊伍的穩定發展和整個教育行業的興衰成敗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是學校辦學水平和辦學實力的重要標志和體現,同時也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發展。在新時期高校教育改革的形勢下,從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目標的實現以及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方面來說,要想依靠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的人才是遠遠不夠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工作就是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因此我們提出高校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師風師德風范,通過學習和交流等方式不斷促進個人的發展,同時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以適應和滿足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教育形勢和教育需求。
二、師風師德建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重要性分析
自2005年新課程改革方案實施之后,高校加大了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資金投入,加強了教學管理和教師隊伍管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加強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師風師德建設不僅是新時期、新形勢對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1.師風師德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德育教育的需要。
一直以來,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教育發展過程中所倡導的原則和核心,其中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場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既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同時也是學生成長的引路導師。第一,教師通過言傳身教,能夠帶動廣大學生自覺遵守社會行為中的道德規范,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第二,教師的自身綜合修養和職業道德操守是衡量教師能否作為學生典范的尺度。由此可見,加強師風師德建設是高校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責無旁貸的使命和責任。
2.師風師德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以及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也日益緊迫,這就要求各大高校以培養高技能、專業人才為目標,能夠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大量的高素質勞動者、專業人才和創新人才。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加強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因此對于高校來說,需要建設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良的高素質的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師風師德并不是紙上談兵,它與教師的思想覺悟、價值觀念、道德水平、工作態度等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師風師德也不是抽象空洞的,而要通過教師的教學、科研等各項具體工作展現出來。另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師風師德建設也需要在把握規律性的同時富有創造性,要與時俱進,把握時代的脈搏和主旋律。
3.師風師德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動校風學風整體建設的需要。
高校是學生和社會溝通的紐帶和橋梁,這個時期更加要注重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學生素質的培養與教師素養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將自身的政治素養、業務水平和敬業精神通過言傳身教、對于學生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滲透到教學科研活動中,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為社會培養出精神狀態昂揚的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要想做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教育工作,還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做到以下幾個關鍵點:一是教師的政治立場堅定、鮮明并且熱愛教育事業;二是精心施教,嚴謹治學,不僅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同時也要對學生給予關心和愛護;三是要充分認識到師風師德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自覺維護教師形象,為人師表,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四是在教育工作中要能夠統籌全局,堅持團結協作的良好作風。
4.師風師德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
如今,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具體表現為以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競爭,在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的提升中人才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人才的培養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而教師是教育發展的關鍵,因此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師隊伍是一個國家、一所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礎,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師隊伍能夠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為了促進教師隊伍水平的提高,就必須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師風師德的優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體現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這對于高素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師風師德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
一直以來,對高校教育質量的衡量都是以人才培養功能、知識創新功能、社會服務功能為標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質量,良好的師風師德是其各項功能得到有效發揮的堅實基礎和重要保障?,F階段,我國的經濟社會正面臨著重要轉型,人們的傳統觀念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一部分人追求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秉承優良傳統、發揚奉獻精神的重要性就越發凸顯出來,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師風師德建設使教師保持優良傳統,這不僅可以為高校學生和社會人員樹立典范,而且有利于高校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師風師德建設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象征著高校的精神風貌和辦學風格;缺乏優良的師德師風,良好的學風和校風也就難以實現。
三、加強師風師德建設的措施和建議
高校擔負著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技能專業人才的使命,培養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養人才這兩個根本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所圍繞的主題和中心,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和各項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通過思想干預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修養,幫助學生學會正確做事和做人的方式,這就使其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能夠在工作中體現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愛崗敬業的作風,但是也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市場經濟所誘發的不良思潮的影響下出現了道德失范的問題??偨Y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政治觀念不強,忽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并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一些不利于學生成長的言論和觀點,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第二,缺乏進取精神,不鉆研業務,得過且過;第三,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較強的科研意識和學術道德修養;第四,缺乏人本意識和人文關懷,在學習和生活中都缺乏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忽視對學生的關心和關愛;第五,過于看重個人利益,整體協作精神不強。這些存在的問題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形象和聲譽產生了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同時也影響了校風學風的整體建設以及高校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針對這些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師風師德建設中我們需要對以下幾點進行重點關注。
1.以師風師德為基礎嚴格規范高校思想政治教師的準入制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僅是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維護者、傳播者,同時也是學生教育的活榜樣,這就決定了其職業的特殊性。師風師德的主要內容是事業心和責任感,具體表現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工作中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在人面前要有良好的“德行”表現。然而現階段,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選拔中普遍存在重學歷輕品德的現象,這就為師風師德的建設帶來了困難。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要在教師的選拔制度上做出適當的調整,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選拔中應該更加注重對其品德的考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能力和業務素質,還要敢于挑重擔,在教學與科研工作中作出表率,并且能夠充分認識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學習規律和教育規律,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要求其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下能夠有堅定的意志,更新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和發展觀,堅持人本教育,關注對學生思想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只有滿足這些條件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才是才德雙優的教師。
2.以師風師德為基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考評制度和獎懲制度進行完善。
要想更加準確地把握師德狀況并且發揮師德的導向和監督作用,就必須建立科學的、合理的師德考評機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師風師德建設中,高校要制定一套具有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標準,并設立專門監督機構來貫徹實施;同時還要廣開言路,最大限度地征求全校師生的意見,對其合理意見進行參考和采納,以保證考評的全面性和客觀公正性。此外,還要建立一套科學的師德師風獎勵和懲處機制,對師風師德不良的教師進行批評教育并給予相應的懲處,對師風師德表現良好的教師進行表彰、獎勵和宣傳,并將師風師德的考評與教師的聘任、晉升、工資、評優等切身利益聯系起來,發揮激勵和約束作用。
3.以師風師德為基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師的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方面肩負著傳播知識文化的任務,另一方面也肩負著傳播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任務,要想做好思想教育就必須要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榜樣,起到表率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時刻牢記自己的職業和身份,提升個人修養、嚴格行為規范,保持蓬勃向上的良好心態;此外,還要做到以“德”感人,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身體力行,踐行素質教育的精神。
四、結語
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修養;對待學生不分出身貴賤,都要一視同仁。也就是說教師要關心所有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健康(包括身體和心理健康),使學生增長知識,健康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教師熱愛學生就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應該多一些理解、尊重和愛護。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得到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格也要得到尊重。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要友好、和善和親切,處理問題的方式要平等、民主,不能粗暴、壓制、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當學生犯了錯誤、或者學習成績不理想時,教師如不分青紅皂白、不了解情況就嚴厲呵斥,這種上級對下級壓服的方式是行不通的,肯定是無教育效果的。教師熱愛學生還需要對學生公平公正、一視同仁。對每位學生學習與品德等方面的優點、缺點都要進行全面、準確地分析和肯定,一定不能感情用事,有失公平。學生最不能接受的是教師不能公正地對待每位學生。不公正往往會帶來不良的后果,部分受歧視和被冷落的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教師會在這部分學生心目中失去威信,有時會與他們產生摩擦;這部分學生有可能會產生自卑、閉鎖心理,放棄上進目標,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會造成同學間不團結、班風不正,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熱愛學生還需要常與學生家長溝通。實際上所有學生的家長都希望能經常從班主任老師或任課教師中得到自己孩子在校表現的信息;希望老師能嚴格要求,多關心自己的孩子。所以班主任老師或任課教師應該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平時要經常深入到學生中,與學生交往、談心,這樣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態、生活和學習狀況。一旦某位學生家長向教師了解情況時,教師能正確介紹該學生的基本狀況,令家長感到滿意。家長能感受到有這樣的教師教我的孩子是榮幸的。即使家長不主動向班主任老師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基本情況,班主任老師也應該主動定期以信件或電話聯系的方式向學生家長介紹其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意思是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皩W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育和教學能力是學生評論的重點。每一位教師都希望自己的知識水平、教育能力和教學效果能得到學生和同行的肯定和好評,同時希望學生愛學習,成績好,守紀律,全面發展。學生良好的學習成績來自教師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教學效果,而教師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教學效果源于教學經驗、知識水平和備課。教師能夠得到學生和同行好評的唯一方法,就是作為教師的同時,也把自己當作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要給學生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行?!罢d人不倦”的意思是教師教育學生要有愛心和耐心。教師在遇到學生聽課打瞌睡、開小差、作業馬虎或完不成、不認真做實驗等問題時,首先要仔細地調查,找出真正的原因。如果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問題,那么教師要在專業知識上、管理方法和備課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和教學方法,把課講得生動活潑,能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確實是學生的問題,教師也不能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學生,而應該理解和寬容,應該耐心地、誠懇地、從愛的角度去指出學生的缺點,有的放矢地與學生交談,共同討論上課開小差或不完成作業的原因,商討改進的方式,而且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地給予鼓勵。
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耙陨碜鲃t”的含義是教師要處處以自己的模范行為,為學生樹立榜樣,做出表率。教師既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又要采取潛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學生的情操?!吧碚秊榉?,學高為師”。教師應通過自己的行為和情操給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周圍環境??梢赃@樣說,教師是對學生成長影響最大的。特別是那些住校學生,遠離父母家人,在學校里教師就是他們最親近、最信任、最崇敬的人。教師的道德、人品表現會對學生在校期間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其一生,由此看出教師以身作則是多么重要?!把詡魃斫獭奔唇處熗ㄟ^榜樣去教育學生,以自己的行動帶動他們,以自己的做法感動他們,以自己的表現啟發他們。教師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恪守“身教勝于言教”的信條,只有具備高尚的思想品德,才能鼓舞、激勵、影響學生,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
四、不恥下問,知過而改
>> 論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與師德培養方式的創新 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新模式探索 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研究 構建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 師德師風長效機制建設:安徽的探索 完善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多維思考 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研究 構建長效機制 加強師德建設 建立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的長效機制分析 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 高校思政課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研究 高校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與探索 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構建研究 地方院校教師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研究 新形勢下師德建設活動的內涵與長效機制研究 高校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研究 淺談高校師德師風建設 人才培養視域下的高校師德師風建設 構建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4]徐鋒,安祥仁.近年來高校師德研究述評[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81.
[5]田建平,王娟.論高校師德建設[J].科技創新導報,2009(26):243.
[6]錢奕忠,李學斌,李顯揚.構建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創新是的培養方式[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