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0 09:56: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學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各種典籍對“語”、“言”、“文”等語詞皆有釋義,例如《說文》:“語,論也?!倍巫⒄J為,“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掇o源》將“語”與“言”界定為:“自言為言,與人談論為語。”據此可知,語與言的內涵皆指口頭的語言,即言語?!把浴背V缸匝?;“語”,常謂之與他人的口頭交流?!墩f文》曰:“文,錯畫也?!睋巫?,“錯”,當作“(辶昔)”。(辶昔)畫者,交(辶昔)之畫也?!掇o源》將“文”界定為:①彩色交錯。引伸為文雅。②紋理、花紋。③文字、文辭……,又作動詞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義乃指色彩,通“紋”,是紋的通假,并以此引申為文雅,即cultured??梢?,此義中、西相通,故“文”的意義在漢語中與“語”和“言”一樣十分豐富。語,指口語;文,指書面語。
我國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將“語”與“文”界定為:“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1]葉老的這番話是基于我國歷代的學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傳統,做出的系統總結。
我國外語類核心期刊除北外主辦的《外語教學與研究》稱其為“外國語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國語》、《外語界》、《現代外語》、《外語研究》等,并沒有將其劃分為研究外國語文的范疇。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語文概念都無界定,只是對課程性質進行了描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盵2]
再以語文的英語對應詞philology為例。語文與philology意義相近,但philology沒有漢語中豐富的語義。如Webster''''sNewAmericanDictionary將其定義為:①thestudyofliteratureandrelevantfields;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ModernEnglishDictionary對其定義為:①thestudyoflanguagefromthewrittentextsbywhichitisknown;②thestudyoftextsandtheirtransmission(p842)。
綜上所述,語文之概念可概括為:①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基礎應用性較強、交際性較強的學科或課程;②語文的語篇選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現代的、白話的;③語文的語篇內容既有口語的,也有書面的;④語文的語體既有文學的,也有應用或實用的;⑤任何國家的語文課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備一定的教化、教養作用,即人文性。
根據前文所知,我國對語文的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國外亦如此,philology往往與linguistics混為一談。筆者認為,在教育與教學領域,不能只是推介、研究語言學而語言學,必須擴大其轄域,改英語為英語語文。其根據和理由如下:
第一,我國各級英語課程的設置,無論是教學大綱對教學的性質和目標、學習者所具備的英語能力的規劃和要求、教材內容的編排,還是從各級考試的側重點來看,強調并突出的還是其聽、說等交際功能。然而,英語在我國畢竟只是外語,而且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地區,城市與鄉村之間所擁有的教學資源也極為不平衡,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水平都有差距,而且,如果只強調學習的一個方面,勢必會影響學生英語能力的全面發展。
第二,正由于語文概念的模糊性,才會對英語語文教育的復雜性、系統性、連貫性等認識不夠,誤以為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就是英語語文能力的培養。教學目標的單一性,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經常出現語用失誤。
日常教學中,我們既要充分理解語文的外顯與內隱意義,還要真正理解“交際”的語域。正如《教學要求》所言,“交際”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盵3]其實質也就是“語”和“文”的統一與同構。束定芳也認為,“除了口頭的方式以外,如今更重要、更常見的方式是書面的,即閱讀與寫作”[4]。董亞芬則強調,“在培養聽、說、讀、寫“四”會能力的過程中,寫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寫作不僅有助于鞏固經由讀和聽輸入的語言材料,促使語言知識的內在化,提高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而且還能為實質性的口語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5]。并且,隨著人類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本身也體現出多元化特質。對此,Kachru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圓說(concentriccircle)——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處于內圈(innercircle);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處于外圈(outercircle);以英語為外語的國家處于擴展圈(expandingcircle)。處于同心圓不同位置的英語形式,其形態仍以同一個共核(commoncore)為基準,但它們會有各自的變體,這些變體還會擁有各自獨立的特點。顯然,英語要在中國保持鮮活的生命特征,也必須適應中國文學發展的特點,在教材中適當補充涉及到英、美等國文學、文化的篇章,滿足學生對異質文化的好奇心,并通過對兩種文化形態的比照,達到成功交際之目的。
眾所周知,語文教育蘊含有德育和教化功能。德實際上也屬于文化的精神范疇。關于文化,《易經》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語文教育所負載的文化功能還具有社會化與社會制度化的一面,它是以“人文"來進行人格教養與教化。文化即“人化"、“化人"。關鍵詞“化"曰之內化、融合、升華與超越。從語詞的起源來看:文化是“人化"、人的主體性的對象化;從功能上來看: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6]。因此,筆者所力陳的語文學科教育,旨在說明:①語言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原型與母本。②作為人文學科的次范疇與下義項,語文這一定義不僅是對受教育者習得語言、文學等外顯知識的觀照,還通過語言文化的世界圖景性,整合、超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哲學觀念等,使受教育者學習如何做人、化人,因此英語語文教育比英語教育的概念域要大,它即屬于教育這一個大范疇,同時也包含有語言、文化、文學、哲學、宗教、倫理學、美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成分,甚至也包括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成分。
二、大學英語語文學科:理論與實踐意義
與漢語中“學科”相對應的英語語詞為discipline,《牛津英語大詞典》定義為:Abranchoflearningorscholarlyinstruction?!掇o海》定義為:①學術的分類。②“教學科目"的簡稱,亦即“科目"。秦秀白認為:“學科是按門類劃分的,相對獨立的知識系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下位概念……學科的分類過程就是對科學系統的逐漸認識并形成一個個具有獨自研究對象的知識系統的過程。"[7]顯然,學科領域是以系統地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教養在其中居主導地位,通過教學活動過程,展開人格教育。
“課程”在漢語中始見于唐朝孔穎達在《五經正義》里為《詩經·小雅·巧言》“奕奕寢廟,君子作之"所作的注疏,“教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得依法制也"。其語義可理解為分擔工作的程度,學習的范圍、時限、進程或教學與研究的專門領域。在英語中的對應詞curriculum,源于拉丁語currer,譯為跑馬道;在現代英語辭典中轉義為教育類的術語acourseofstudy或asetofcourses。由此可知,課程體現學科知識的教育形態,為學科的下義項。
由上可知,課程的轄域比學科要窄。因此,在《教學要求》中所提到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混淆了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大腦發育狀況,言語學能的培養階段最好是在青春期前期,而在青春期的中、后期,大學生思維、特別是邏輯思維得到了加強,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也應該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不能滯留在字、詞、句的淺表性教學上,導致其思維在具象性和直觀性上的固化,缺乏對英語的整體把握。我國的英語教學之所以“費時、低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①沒有自上而下建立英語語文學科,并在這一學科的統籌下,根據學生認知心理、語言認知水平的發展,根據學生的大腦發育狀況,突出大、中、小學各自的教學要求與目標及側重點。②沒有實施大、中、小學英語教育的銜接與對接。③沒有實行與中國語文教育的銜接與對接,在缺少真正的“雙語文”環境下,學習者不可能對兩種不同質的語言做到準確地解碼與二次編碼,不可能通過移情實現對兩種語文融會貫通。④沒有明確界定語文的定義,使得一部分中國學生只把英語當作交際、特別是聽說的交際工具,因而學習英語的功利性過強。在這種狀況下,學生不可能全面地習得第二語文的知識與技能,也不可能主動吸納英語語篇中所提供的國外先進的文化理念,同時積極地將這些理念與中國的國情融合,真正實現英語語文的教育功能。
綜上所述,由于我國“語文”概念的不明確性,使得我國大、中、小學的英語課程標準或要求在教育目標的設定和課堂內容教學上,都出現了程度不等的內容重復現象,過分強調英語學習的工具性,加速了人們對其功利效益的追求,傷害了學生的學習情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成就歸因。同時,“語文”概念的不明確性,實際上導源于英語學科建設的不科學性,以至于在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英語語文學科。因此,我國十分有必要及時將“英語學科”改稱“英語語文學科”。
[參考文獻]
[1]張隆華.中國語文教育史綱[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8.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3]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9.
[4]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4.
[5]董亞芬.我國英語教學應始終以讀寫為本[J].外語界,2003,(1):4.
[6]何高大.英語教學中體驗文化觀的認知闡釋[J].外語教學,2006,(3):65.
[7]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語專業應該加強學科建設[J].外語界,2006,(1):3.
一、語文學科帶頭人應具備的素養
良好的師德修養。語文教學工作是一項平凡而艱巨的勞動,作為一名語文學科帶頭人,既要充滿熱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又要耐心細致地做好教育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打的是一場“持久戰”,傳道、授業、解惑,用自己的心血澆灌學生的心田。語文學科帶頭人,要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默默無聞,不圖名利、甘為人梯,要有成功不必在我、奮斗當以身為先、教書當以育人為己任的精神境界。
豐富的理論修養。作為語文學科帶頭人,應該充分了解語文學科的特點與優勢,熟知語文教學大綱的內容和要求,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積極落實課改要求,堅持教育創新。同時能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學特色和能力,積極承擔本學科的教學科研課題,并結合課程改革實驗和教學研究活動,帶頭開好研究課、公開課和示范課。
較強的能力素養。語文學科的帶頭人,不僅僅要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熟練的語言表達能力、正面處理教材和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合理的板書設計能力,還要具備現代化教學手段操作能力和開拓創新的能力。作為語文學科的帶頭人,要大膽的在課堂中引進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充滿動感和激情,在與學生交流、碰撞中,盡情地放飛自己的教學設想。在教育教學中大膽的創新,讓興趣成為學生最好的老師,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享受快樂的學習境界。作為一名語文學科帶頭人,還要有組織、整合教學的能力。平時要和廣大師生一同研究教學,摸索教學規律,更多地收集老師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努力想辦法幫助解決,共同提高教學質量。
二、語文學科帶頭人的作用
產生名師效應,發揮名師的示范和影響作用。作為語文學科的帶頭人,就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名師,經常關注國際、國內教育形勢,關注教師專業化、教師教育的發展,了解和掌握語文學科教育及教科研的改革發展。作為語文學科的帶頭人,要具有豐富的教科研實踐經驗和較高的聲望,具有創新與開發新課程的能力,能講出高水平的學科課程,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能編撰出較高水平的學科專著和校本教材;能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經驗總結和理論生成能力,發表具有一定水平的教科研論文;能將來自教科研實踐的經驗通過學科講座形式,在學科領域和學科教師團隊進行傳授,成為學校學科教學、科研的頂尖人物或帶頭人,成為在本學科領域及學術上有影響、有造詣的名師。
要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領路人。熟知課程改革的發展進程,吃透新課改的內容和精神,積極探索和總結課程改革的經驗。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要堅定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與方向,敢于戰勝新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與困難。作為語文學科帶頭人,還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研究教學策略,創設新課程背景下的高效課堂,給本學科同行做出表率,并憑自己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去推進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高三后期;語文教學;高考成績
盡管因為高考中語文學科所占的分值比例提高,使人們在思想上對語文學科的重要性的認識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實際教學中,人們對語文學科的重視程度仍遠遠不夠。據調查,高中學生花在語文學科上的時間是少之又少,以我所教班級為例,課余幾乎沒看見過學生做與語文有關的事情,偶爾有學生看看課外書,還要被班主任批評;而在學校安排的課程表上,語文學科的課時數相對于同樣分值的數學和英語來說,也是最少的,以我們學校為例,英語、數學每周8個課時,而語文只有6個課時。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學生不愿學語文固然與老師講課的語言、藝術有一定的關系,但我認為最主要還是因為不少人(上至領導下至學生)對語文學科存有偏見。直到現在,在有一部分人的心目中,語文教學不外乎就是認認字詞,背背課文,讀讀文章,寫作文,有什么好教的,有什么好學的,凡是識字的人有幾個不會?而且語文這科,教與不教,學與不學,其考試結果都差不多,不像數學、英語、綜合科那樣差距大。在他們看來,高中語文成績好與否靠天賦、靠基礎,跟教學似乎沒多大關系。因此他們主張語文學科讓位,建議把語文的時間讓給數理化政史地英等學科,到高三后期他們更是主張如此。其實這種認識是非常錯誤的。曾經有一年我所帶的一個畢業班的語文成績,在一診考試、二診考試、三診考試中都非常優異,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但在三診考試后,因為班主任無心說了句“語文基本定性了,再花時間也不會有多大提高了,但在文綜上面就不一樣了,文綜越到后面效果越明顯”,所以學生就完全不在語文學科上花時間,他們公然在語文課上背文綜,結果高考中語文優勢盡失。
我們先不說天道酬勤,成績與付出成正比,所以要引導學生重視語文。我們單就語文的學科性質來說它也不該受冷落。關于這一點,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已表述得很清楚,這里不再贅述。語文課程作為基礎課程,語文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它含蓋面相當廣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嚴肅如政治,輕松如飲食,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可以說,我們中學階段所學的數學、英語以及理化生政史地等學科中的知識,或多或少的都在語文課本中出現過。由此可見,學好語文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又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梢院敛豢鋸埖卣f,學好了語文就為學好數理化政史地等其他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我們要不遺余力地學好語文。那么高三后期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學好語文,從而提高語文高考成績呢?
在意識上,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繼續加強學生對語文學科重要性的認識,端正學生語文學習的態度,讓學生有學好語文的強烈愿望。
在方法上,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花時間多下功夫,勤讀勤記勤練習,指導學生找準發力點。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語文所包含的內容又是那么豐富,記憶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就把它全部掌握,它需要日積月累,反復鞏固,所以對語文的學習一刻也不能放松,到了高三最后沖刺階段更是如此。那么,高三后期在語文學科上,我們應把時間花在哪些地方呢?
[關鍵詞]語文教學 人文性 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3(a)-0081-01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同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毕啾扔谶^去強調的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文學性等屬性,新課標首次強調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這是我們教學思想一次偉大的解放,它的現實意義遠遠超出了教育本身。它表明在語文的教學中應該關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文精神,讓語文教學擔負起弘揚培養人文精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塑造高尚健壘的人格的重任。那么,語文教師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呢?結合筆者的實踐,筆者認為我們不妨這樣做:
1 要實現語文教學充滿人文精神的教學目標。首先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學科特點,發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是一門集語言能力、文化修養、思維品質、心理素質、智慧靈氣和人格道德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語文的人文精神就是一種客觀存在。語文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任,教育的素材文本中俯拾皆是。教材中不僅有史鐵生《我與地壇》中對生命的思考和對生命的敬畏,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強者對生活的熱愛,還有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等。更有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中對獲得自由、平等、民主、權利的人生理想的追求,更不用說教材中不乏悲天憫人、關心社會、抵御外強的英雄,他們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不都是我們語文教師可以利用的人文教育嗎?“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情”,充分發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是實現語文教學充滿人文精神的第一步。
2 要實現語文教學充滿人文精神的教學目標,其次要立足課堂
在堅持教師主導地位的前提下,教師講課應該轉變單純的知識傳授的落后觀念,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寬容每個學生,關愛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犯錯,讓人文關懷真正融入語文課堂。
語文學科的人文精神不僅體現在文本上,更應該體現在授課的整個過程中。課堂本來就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有些錯誤是學生在行為規范上的錯誤,如有學生會睡覺、有學生會插嘴甚至會頂嘴等等,更多的錯誤是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把握上的錯誤。當學生犯錯后,教師只是簡單、粗暴地批評、糾正,很可能在無形中扼殺學生個性的發展,禁錮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的發展和提高。北師大附級教師紀連海說過,在他的課堂,有學生上課睡覺,他從不當堂點名批評,因為這樣的批評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和人格。紀老師的做法就生動體現了課堂的人文關懷,值得我們借鑒。
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的開放性和探討性,課文內容的理解往往可以獨抒己見。當然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思考方式、生活閱歷、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偏差、錯誤,這都很正常。語文教師不能因為怕學生出錯,就扼殺學生“犯錯”的機會,一味要求學生無條件的掌握統一的作業、統一的答案,一切求標準、一切求統一。筆者在教授的《雷雨》這篇文章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周樸園這個人身上有沒有殘存的一點人性閃光的地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經過小組討論,不少學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最后筆者在總結時,并沒有肯定哪種觀點一定是正確的,而是肯定雙方的觀點都言之有理。這只能說明先生創作的周樸園形象太成功了,是一個完整的、不單調的豐滿的形象。我覺得這樣的討論很成功,作為語文教師你不能簡單地評判哪一位學生回答的正確或錯誤。也許學生受自己認識的所限,理解的答案不會像所謂的標準答案那么完整或完美,但鼓勵他們在課堂進行“隨心所欲”的回答,就是實現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實現語文教學充滿人文精神的目的。
老師只有以一種人文關懷的心態去看待學生的錯誤,課堂才會有對學生的尊重,才會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如果每個語文老師能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寬容和諒解,多給學生一些尊重和信任,這樣的語文課才會真正體現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新課程標準,成為真正受學生喜愛的課堂。
3 要實現語文教學充滿人文精神的教學目標,還要幫助學生樹立“大語文”的觀念,指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媒體、各種文學作品中去獲得更多的知識
該同志理論知識深厚,專業知識嫻熟。他精準掌握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各學段教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認知清晰,準確把握教材,處理運用深淺結合,科學規范,具有過硬教學研功底。
該同志善于創新鄉鎮語文學科教研新路子。任現職以來,帶領我鎮中小學業務主任組織開展業務教學教研活動,有效的指導和參與學科教研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志提出以統編教材普及使用為抓手,開展錘煉語文課堂基本功大練兵活動,帶領全鎮小學語文教師認真研讀小學語文教材,熟練掌握小學階段語文教材內容,形成了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相應的教學方法。他是我鎮小學語文教學教研旗手。
非常注重加強業務進修和學科專業的學習,多次參加市縣學科培訓。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科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對小學學科學術新動態,教學新觀點,課堂新理念,積極學習研討,始終站在小學語文學科的前沿,厚積薄發,逐步完成了由經驗型教研員到科研型教研員的轉化。他積極撰寫的教研論文《語文教學的沉淀與積累》一文在《未來教育家》期刊上發表。
一、量好尺寸,方可心中有數(即了解學生的思想現狀和審美需求)
語文學科的特點如同穿衣打扮,體現了對教科書及課外的各類文章的審美與分析。而現在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出現諸如學生上課不愛聽講、對課文不感興趣等比較突出的問題??偨Y起來,原因有三:一是時代差距。特別是古文以及年代久遠的文章,與現實生活差距太大,使得90后的孩子們難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思想差距。由于學生文化底蘊不足,思想深度不夠,無法理解有些課文的內涵。三是審美差距。這個原因是基于前兩個原因之上的,導致無法從根本上賞析文章。這個原因也是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不高的致命原因。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現狀和審美需求,如同量體裁衣,量體是先決條件,否則無法裁出合身的衣服。所以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布局的安排與設計。
二、按照文體,方可布局有道(即依照課文的文體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文體,指文章的風格或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常見的文學形式有詩歌、小說、散文、應用文、戲劇等。抓住各類文體特征,結合具體課文的寫作特點,避重就輕,突出重點,強調學生接受效果,這樣比較符合中職學校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
由于文體分支較多,每篇課文的挖掘也是可深可淺,針對中職學校學生語文學科學習的接受能力,與中職學校語文學科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緊密結合,以完成教學目標為準則,以實踐證明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句話。按照文體,可以比作量好尺寸;布局設計,就是裁衣制作了。對于詩歌教學,無論哪一種詩體,學生的學習興趣都不是很大。所以在詩歌單元的教學中建議注重語文基本素養的提升,也就是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以課堂小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比朗讀原文,比說聽后感悟,比仿寫等,掌握必要的文學常識,領悟適量的文學意境即可,不要過多地深究與擴展,容易造成平常人聽交響樂聽不出門道的后果。對于小說教學,建議讓學生讀懂小說的情節脈絡,理清主要人物關系,知道這些人和事是發生在什么樣的環境當中就好。在此基礎之上,教師略作點撥,讓學生明白寫作基本意圖即可。對于散文教學,因為“形散神聚”的文體特點,學生不好領會中心思想。建議“就散談散”,以“散”的方式讓學生自由閱讀,自由討論,自由總結。視學生總結情況而定,教師起最后一個“神聚”的作用,但即使學生沒有讀懂也不可全盤否定學生的成果,因為學習需要過程,特別是語文學科的學習。相信以你的鼓勵為基礎,會大大推動學生學習的步伐。對于應用文教學,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活學套用”,以課文為范例,創設情境,讓學生仿寫。對于戲劇教學,雖然課文不多,但也是學生需要了解的一種文體,建議分角色試演??梢酝ㄟ^組織、排練、彩排、展演等方式,最好讓每個學生都有角色,角色少的可以分組進行,還可以安排擔任劇組人員。這樣不但激發學生興趣,更可以通過這一系列過程讓學生深入了解戲劇文體的特點、人物特點、劇本的主題等比較枯燥難懂的問題。
三、量體打造,方可提升審美(即提高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總體目的)
對課文的審美,按照量體裁衣的方式之后,就會自然達到提升整體審美的效果,也就能達到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目標。在按文體進行教學設計時,建議結合具體課文特點,進一步將教學目標明確化、細化,以學生平均中等以上接受程度為標準,將尺寸度量到位,才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需求。如詞語品讀、佳名分享、人物賞析、故事敘述、應用展示、名篇心得等都可作為量體打造的有效方式。
教師以主導的角色打造布局,將審美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積極調動學生主體有效學習,讓中職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如同潮流服飾一般美不勝收。
論文摘要:主體性教育思想是包含語文教育在內的教育活動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因而由此可以觀照語文學科性質: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喚醒和培養人的主體精神,為此則必須加強人文教育;從語文學科內容和學科功能分工來看,只有語文才能承擔起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務,因而人文教育性是語文的根本特性而工具性是其基礎屬性。人文教育性培養學生的主體人格,工具性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兩者共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進人21世紀,語文教育界對語文學科性質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應該說,這是多年來語文教育界不斷探討、實踐的一個寶貴成果,對今后一段時間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個表達到底如何理解,“工具性”與“人文性”的作用是否各占一半平分秋色呢?如果不弄清楚這個問題,語文教學就還會在“工具論”與“人文論”中兩邊搖擺,語文教師還是不知從何著手,重心何在。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要解決這個根本特性問題。依筆者所見,語文學科的根本特性應該是人文教育性—以往習用的“人文性”只是語文的內容特點,用來指稱語文學科的特性并不準確。
這一命題實際包含兩個子命題: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特性不是工具性;二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前一個命題正是多年來語文教學爭論的一個結論,其基本理由是:工具性只是語文在社會運用上的屬性,并不是語文發生論上的屬性。在工具論的指導下,語文教學變成了一種遵循邏輯思維法則的理科教育程式,它把語文分解為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些抽象的東西,結果導致語文學科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嚴重流失,這一點筆者木用贅述。第二個命題正是本文所要著重展開闡述的觀點。為求從根本上加以論證,筆者以主體性教育這一教育思想為邏輯起點來進行分析、討論。
一、主體性教育思想—語文承擔人文教育的理論前提
要弄清楚主體性教育,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主體、主體性。主體是指從事著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是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指向的對象。主體性就是主體的特性,即主體對客體的主導地位以及對客體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的特性。主體性具有如下兩個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自覺性,指人不同于動物的意識特性,即人把他同自己的關系、同他人的關系、同自然的關系變成主客體關系。二是自主性或能動性,它是人的活動特性,是指主體具有不依賴于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動的意志和能力。因而可以說,主體性就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特性。
主體性從內容上又可分為主體意識、主體能力、主體人格。主體意識是作為認識和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對于自身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主體性的觀念表現;主體能力是“主體能動地駕馭外部世界對其才能實際發展的推動作用的能力”,“主體人格”是指主體的情感、意志、靈感、信念等的因素。主體能力與主體人格是主體性的現實表現。實際上,具不具備主體意識也是主體人格的一個方面,因而本文為論述需要將前述“主體意識”、“主體人格”統稱為“主體人格”,以指稱主體的精神情感狀態。
前面我們談到人的本質特征即人的主體性,而教育是對人的教育,教育學即人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一些教育理論家提出了主體性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養成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教育的根本在于培養和發揮人的主體性”,教育應以“培育人的主體性為最高任務”,也就是要培養人的主體人格、主體能力。這便是主體性教育思想的基本含義。
主體性教育思想與我國歷來倡導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以及素質教育理論是一致的。教育理論家王策三曾這樣論述它們之間的關系:“之所以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就是要發展人的主體性。主體性,這是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體性,它集中了人的一切優秀品質和個性特征,是身、心或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良好發展的綜合表現。”
“主體性強的人,就是在客體面前擁有主動權和思想的人。”既如此,主體性教育思想可以被看作教育活動最根本的指導思想。依此推導,主體性教育思想也應該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指導思想,語文教學的性質也應該以主體性教育思想為根本出發點,并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科功能分工來加以確定。
二、語文承擔人文教育的現實要求—社會歷史發展需要進行人文教育
(一)社會進步需要喚醒、培養人的主體精神
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日益廣泛的應用,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面貌,使人類社會一下子從工具時代躍進到信息時代??萍甲鳛樽罡挥懈锩缘纳a力創造著巨大的物質財富,為人類提供了日益眾多的方便和享受。但人們也逐漸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禍患。如原子能可以用于來發電、醫療,也可以大規模地殺傷人類以致毀滅人類;克隆技術可以在醫學和生物遺傳工程
上產生重大作用,但若用于復制人類,則將是人類的災難;計算機有利于貯存、搜集、傳播信息,也可以被用來不良信息,或利用計算機犯罪。同時,科學技術的廣泛使用,固然推動了經濟的迅猛發展,但也產生了許多全球性的問題:全球氣候環境的急劇惡化、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物種消失、人口膨脹、貧富差距拉大、戰爭頻仍。這些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擔憂和不安。
同樣,經濟發展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為市場經濟遵循利益原則,當這種利益原則無限制地滲透到人類的意義世界時,就會造成道德失范,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盛行就是典型表現。這一點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由于法制不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的文化尚未建立,表現得更加突出,如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販毒販黃、貪污賄賂屢禁不止,偷盜、搶劫、詐騙、走私等犯罪活動甚囂塵上,一些犯罪分子十分猖狂,他們為著能有錢,過上享樂生活,而瘋狂劫掠國家和他人財產,甚至視人命如草芥,濫施暴力,濫殺無辜,耳目所及不乏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良知泯滅、人性喪失的事實,少數人對生命的踐踏和漠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以上事實表明,科技的進步在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下,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甚至會走向人類的對立面,從而導致人在自然、社會和人自身面前的主體地位的危機,主體精神的淪喪;經濟的發展也會帶來道德觀念的混亂,美好人性、人格受損,人在物質欲望面前,無法從容應對,把持自己,同樣會喪失人的主體性。因此,現代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喚醒和培養人的主體精神、主體人格,使人成為人。
(二)培養主體人格必須依靠人文教育
首先應弄清楚主體人格、主體精神屬于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甚至是核心要素,為什么這樣說呢?這里有必要弄清楚人文精神的內涵及其發展脈絡。在西方,人文精神是個發展的概念,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內涵;在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也十分豐富,儒家、道家或強調道德體驗與踐行,或崇尚自然、追求個性解放,其影響也十分深遠。有學者根據中西人文精神傳統,把人文精神的內涵解釋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強調人對萬事萬物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嚴,把人作為萬物的尺度。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第三,當代人文精神重視價值觀念,提高文化意識和人格修養。由此可見,人的主體精神可以看作人文精神的核心成分。
而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或說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甚至落腳點,因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必然可以培養他們的主體精神、主體人格。
同時也應看到,主體精神、主體人格的培養也只有或主要依靠人文教育。因為進行人文教育所依據的人文學科與回答“是什么”的客觀陳述(科學)不同,它是回答“應當是什么”的價值引導,“人文學科總要設立一種理想人格的目標和典范。人文學科引導人們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文學科所依據的理念不是工具理性,而是價值理性?!毕喾纯茖W技術可以提供強大的工具理性,卻不能滿足人們對于情感寄托、倫理要求和終極關懷等的需求,即無法提供人類區別于禽獸的“價值理性”??傊?人文學科、人文教育可以為社會提供一種正確的價值和意義體系,引導人類社會走向和諧,人類個體趨向完善。而自然科學卻做不到。
因此我們說,主體精神、主體人格的培養主要依靠人文教育。在各階段教育中應當加強人文教育,應當有學科承擔人文教育重任。
三、語文承擔人文教育的學科內容依據和學科分工依據
(一)語文、語言的本質是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