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1: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評專業職稱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般職稱論文的有效期是3年,也就是說明年你要評職稱的話,3年內發表過的論文都是可以用的,這與前面所說的時間段并不矛盾,只要這篇論文沒有用過那么都可以算作評審材料的,用過的就不可再次使用了,所以職稱論文還是越早準備越好的,一般省級和國家級期刊,發表周期為1-3個月;核心期刊發表周期為6個月左右,有些期刊時間更長,根據你的需要,適當的提前發表才好。什么時候發論文的難易程度都是一樣,只不過每年年底可能人會多點,難易程度只跟你的論文質量,和期刊有關,跟發表時間無關。
接下來是其它的要求:
1.通常來說,高級職稱對期刊的要求比評中級職稱的期刊要高。期刊的級別高了肯定論文的質量也會提高的。據我所知一般評高級職稱的話需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
2.首先,核心期刊的質量要求是比較高的。對送審的文章的專業性,思想性,前詹性以及創新要求會比較挑剔。投稿核心期刊應該注意論文撰寫的質量。如果是工科核心論文,那最基本應該附圖表說明。另外,國內的核心期刊安排周期都是比較長的。也就是說你現在投稿的話,雜志社可能給你安排到明年七八月才可以見刊。這中間有好幾個月的間隔。
物理學已完
***中國免費-免費論文|畢業論文|職稱論文|論文資料|專業論文:/
電子機械13民法33通信學4統計學完文化戰略3
農林學完新聞傳播5法學理論22
**在線-論文,免費論文,畢業論文,醫學論文,職稱論文
51lun-/
**中國51在線免費論文資源下載網-各專業畢業論文,奧運會論文,2009各..
**,畢業論文,論文格式,中國,免費/
*****(/)
***體育論文-教育教學論文-中教網:/Jylw/Sxlw/
**/一級
[工程材料論文]第一頁
行政法17
(***),畢業論文,論文格式,中國,免費
數學論文2[人力資源管理2管理論文2
國際貿易149由后到前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免費論文,畢業論文,各專業論:/
國際金融完
護理427由后到產前
管理體制7
歷史學9
外匯11
審計2
政治其它相關7中間
民主制度完
醫學28
經濟理論8
平面設計室內設計5從后到前網站設計完
市場營銷10
農村研究22
現當代文學2
(五)考核標準沒有嚴格區分
新《規定》第二條:“本規定所稱公務員考核是指對非領導成員公務員的考核。對領導成員的考核,由主管機關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彪m然該條款規定了領導類與非領導類公務員的考核,但沒有對非領導類公務員中不同工作職位的人員采用不同的標準考核。比如專業技術類、行政執法類和司法類的公務員工作性質、工作要求和責任大小都不同,對他們的考核采用同樣的標準顯然不合理。
(六)公務員的考核救濟制度不完善
新《規定》第十四條:“公務員對年度考核定為不稱職等次不服,可以按有關規定申請復核和申訴。”該條款規定了不稱職公務員有權提出復核和申訴,加強了對考核中公務員的權力保障,但對其他等次的公務員卻沒有規定有這項權利,如被評為基本稱職的公務員對考核結果有異議,自認為工作認真,完全達到稱職等次,那么他的權力就難以保障。
三、完善我國公務員考核制度的對策探討
(一)科學設計考核指標體系,并盡量具體化、數量化
首先,要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制定職位說明書,使每個公務員都有明確的職務、責任、權力和應有的利益,為公務員考核提供科學依據。其次,對定性的指標盡量進行量化。將德、能、勤、績、廉五個大指標根據工作和任務的實際給予細化,達到可操作化的程度,同時確定考核指標的權重,以體現以實績考核為主的考核思想。例如:“能”這個指標可細分為專業知識、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談判技巧、上進心以及其他專業技能等,再對各小指標進行相應的行為描述,可參考法國記分考核方法,通過與實際情況相比較給定合適的分值??己藰藴柿炕?,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避免了單憑主觀意愿給被考核者評定等級。
(二)適當增加考核等次,完善激勵機制
我國公務員考核結果分為四個等次,大多數人都集中在稱職等次上,優秀等次的人員一般都按照所給比例確定,基本稱職和不稱職兩個等次的人員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反映我國公務員實際情況的復雜性,考核結果的激勵功能也難以全面體現。對此建議在優秀與稱職兩個等次之間增加良好等次,來區別稱職人員中一部分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都比較好的公務員與一部分德才表現和工作實績都比較差的公務員,做到考核結果的公正、合理,進一步完善考核的激勵功能。
(三)考核確定的優秀人員比例應與單位工作目標完成情況掛鉤
筆者認為,新《規定》中無條件地規定了各個參加考核的機關單位優秀等次人員的比例,為機關單位不管工作優劣,一律按人數分配指標提供了法律依據,這明顯背離了考核的目的,削弱了考核的效果,因此,筆者建議考核確定的優秀人員比例應與單位工作目標完成情況掛鉤,即先制定本部門的總體目標,然后按照本部門總目標的完成情況確定適當的比例。比如,較好地完成了或超額完成了總目標的單位,可按20%的比例確定優秀人員,而沒有完成目標的單位只能按10%或更低的比例確定優秀人員,這樣能達到獎優罰劣、評先促后的效果。
(四)強化績效考核結果的使用,使考核結果的運用與考核目的相符
我國公務員考核的根本目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客觀公正評價公務員工作態度、工作狀況和工作績效,判斷其對工作崗位的適應性。二是為公務員的獎懲、培訓、晉級增資提供依據。三是培養、發掘優秀人才。目前,我國公務員的考核結果主要應用于人員的升、降、獎、懲,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發揮了激勵競爭的作用,但要注意考核的目的不光只是激勵人員,如果考核結果不能有效轉化為對公務員的進一步培養、發展的途徑,那么考核的激勵、競爭作用會變得沒有意義。因此,考核結果的運用要與考核的目的相符,不僅要切實與薪酬、晉升、培訓、獎懲掛鉤,還要與公務員的職業發展相聯系,讓公務員在為組織作出貢獻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自我實現感。
(五)實行分類考核制度
分類考核就是對不同類別的公務員,在堅持考核標準的前提下,按照職位分類所建立的崗位職責規范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核。分類考核一般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對領導成員和非領導成員應分別考核,這一點新《規定》第二條有明確規定;第二,按照職位特點,對從事專業技術、行政執法及司法工作的公務員,除運用基本的考核方法外,還要采取相應的補充辦法。由于我國公務員范圍較大,涵蓋面廣,采取通用的考核方法,很難做到準確和科學,因此,在強調采用對所有公務員普遍適用的基本考核方法基礎上,還應針對職位的工作情況和特點,對不同類別的公務員采取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補充性的考核方法。
此外,國內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理論上多借鑒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國外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教學理論,實踐經驗也多集中于理科、工科專業,涉及廣播影視或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較少。
在此,筆者根據幾年來的教學改革實踐經驗,基于高職電視節目制作專業的專業課程教學,提出“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并對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作詳細闡述。
一、“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內涵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寫作各種職稱論文和畢業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
“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就是根據“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要求,整合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課程體系和一體化課程,在相應教學評價體系的監控下,通過各個教學環節的落實來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該模式借鑒國內“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將適應于一體化教學的教學評價體系融入其中,旨在促進理論與實踐教學更好地銜接,提高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特點
該教學模式主要有五個特點:
1.教學計劃一體化,即突出能力本位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理實一體化課程間的有機聯系進一步加強,形成理實一體模塊化課程體系。
2.教學環境一體化,即教學組織形式由“固定教室、集體授課”向“專業教室、實習場所”轉變,將理論教室、實訓室、實訓基地構成一體。同時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到課堂,作為一體化教學的載體。
3.教材一體化,即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基于對工作過程、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轉化,制訂課程標準和編寫教材,理論與實踐教材構成一體。
4.教學評價和教學活動一體化,即教學評價貫穿于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體系對教學活動既有診斷、激勵、調節的作用,同時評價本身也是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通過“評價”這個活動環節,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將獲得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也有所進步。
5.學習主客體一體化,即教師從“單一主講型”向“行為引導型”轉變, 學生由“被動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動實踐的創新型”轉變,教、學、做、評融為一體。
三、構建“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
構建“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必須以行業的真實工作項目載體,需要有相應的課程體系、教學環境、課程標準、教材以及教學評價體系等支撐,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建立突出“職業能力本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設計專業課程和課程體系是構建“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基礎。
專業課程設計,首先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參照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以及影視行業職業資格標準,從影視制作項目的典型工作任務調研入手,依據典型工作任務的能力要求,歸納形成不同的行動領域,再經過科學的分析,實現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的轉化。然后基于學習領域的重新規劃,對原有的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進行重組或重構,構建電視節目制作專業理實一體化課程。
專業課程體系也圍繞職業能力培養目標,按課程模塊、學習領域、學習情景三級進行系統設計。以學期為單位,以典型影視制作項目為載體,建立和發展課程之間的關聯,使專業課程緊密聯系、互為補充,構成一個完整的課程模塊,使職業能力目標得到多門課程的共同支持。
按以上原則和思路,我們將電視節目制作專業的專業課程重組、整合為“電視短劇與微電影”“電視新聞與紀錄片”“專題片與音樂電視”“影視廣告與形象宣傳片”“電視綜藝節目與欄目”和“畢業設計”等六個課程模塊,每個課程模塊分別以具有代表性的影視制作項目為載體,由三到五門一體化課程組成。對應學生職業能力的逐步提高,一至五學期影視項目的難度和專業課程的要求也逐漸提升,構成了突出“職業能力本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二)營造一體化教學環境
一體化教學環境是構建“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保障,其建設工作包括“硬件”與“軟件”兩個方面。
“硬件”是指根據本專業的職業崗位要求所設置的一整套綜合的實訓設備和場地。為實現電視節目制作專業一體化教學,就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形成整合真實的生產性功能與學習功能的實訓設施,覆蓋整個影視制作項目的工作過程,方便學生使用、操作、互動以及進行團隊合作學習。實訓環境的硬件建設可以采取校內實訓室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產實訓基地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兼具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學習性的實訓條件。
“軟件”是指以能力訓練為目的,積極引入影視行業的企業真實項目到課堂,作為一體化教學的載體。引入的真實影視制作項目被分解為典型工作任務,再根據教學需求轉化為學習情景,這樣就保證了專業教學真正與行業工作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了工學結合。
(三)制訂一體化課程標準與開發配套教材
一體化的課程標準與教材是實施“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的指導性文件。
課程標準主要包括工作過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分解、職業能力目標要求、相應的學習領域規劃、學習情景設計,以及教學條件、教學評價等內容。一體化教學課程標準的制訂要以學生為主體,突出能力培養目標。制訂電視節目制作專業的一體化課程標準,一是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所涉及的影視制作項目工作過程、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廣泛的行業調研,明確職業 能力要求;二是要按照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要求,吸收企業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對典型任務進行分解,設計學習情景,規劃學習內容;三是要結合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制訂相應的教學評價方法。
進行一體化教學配套教材的開發,也是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對影視制作崗位的調研分析結論為依據,從工作過程、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要求三個層面著手。一體化教材的開發過程,實際上是職業能力解構和教材知識體系重構的過程,就是在調研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職業能力要求,遵循“依崗位需求定目標,依工作過程定結構,依能力要求定內容”的基本原則,結合影視行業工作實際編寫教材,體現知識、技能、標準的對接,保證教材對一體化教學的指導作用。
(四)建立一體化教學的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教學評價既是“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更是一體化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高職教育的教學評價標準應根據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達成來制訂,但在具體制訂和執行時,卻常常以學科要求的評價標準替代職業能力培養的評價標準,集中在對學生課程成績的評價和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上,也就是重教學成果而輕教學過程。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這一根本要求,實質上體現的是“以知識傳授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觀,不能適應一體化教學的要求。
電視節目制作專業的一體化教學具體成果主要體現為劇本文稿和影視片作品等,僅僅對教學成果進行考核,無法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客觀、科學評價。所以,要使一體化課程真正能夠達到“職業能力培養”的目的,就要擺脫僅僅符合學科要求的評價標準,構建符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評價體系。
建立電視節目制作專業一體化教學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在一體化教學中建立起“二維評價”體系,即教學過程評價和教學成果評價并重,以形成性考核評價教學過程,以總結性考核評價教學成果。此外,在模塊化課程體系下,課程聯系更為緊密,先修課程的總結性考核可以為后續課程教學活動開始前的診斷性評價提供參照。二是使教學評價融入教學活動,分階段進行,即針對學習情景采取單元教學評價,計入形成性考核;針對學習領域采取課程教學評價,計入課程結業考核;針對課程模塊采取學期教學評價,在期末結業考核的同時,對本課程模塊內的形成性考核進行統計,計入學期形成性考核。三是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包括針對學生在實踐項目中所進行的工作,在學習小組內實行崗位角色評價;針對各個合作小組的實踐教學成果,在小組間進行互評;針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指導教師逐一給出評價等。
一體化教學評價體系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整個過程始終產生診斷、激勵、調節的作用。
四、“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
“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就是將教學內容科學地融會在教、學、做、評過程中,從試著做開始,通過對做的評價發現問題,在教與學中解決問題(應當怎么做),然后在學和做中理解其原理(為什么這樣做),最后通過評與學進行提升(怎么做更好),最終達到職業能力培養目標。
如前所述,我們根據影視行業典型工作任務,構建了職業能力本位的電視節目制作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F以“電視短劇與微電影”課程模塊為例,闡述實施“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過程,該課程模塊由四個學習領域和一個評價模塊組成。
(一)“情景劇劇本寫作”學習領域
“情景劇劇本寫作”學習領域包括“選題與創意”“策劃”和“文學劇本寫作”三個學習情境。教師通過劇本案例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影視文學劇本的創作過程。學生以分組方式,在規定的選題范圍內確定情景劇主題,編寫故事大綱,再逐步合作完成文學劇本,在實踐中掌握劇本寫作的技巧。在該過程中,教師組織、引導和監督創作,給予指導,進行必要的講授,并分階段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總結與點評,以故事大綱、人物表和分幕提綱等學習情境的成果為標準進行教學過程評價。最后,對文學劇本進行質量考核,完成本學習領域的教學成果評價。
(二)“鏡頭設計與攝影”學習領域
根據劇本內容要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分組完成劇本分解和美術設計,制訂拍攝工作計劃,形成分鏡頭腳本。再依據工作計劃,在選定的拍攝場地分組完成拍攝任務,形成工作臺本。在此過程中,組長組織組員分工協作,共同解決遇到的問題。教師再巡回指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并給予必要的知識補充。本學習領域的教學過程評價以分鏡頭腳本、工作臺本為依據;教學成果評價則以“完成素材拍攝”為達標標準,以“素材質量”為等級評價依據。
(三)“情景劇剪輯”學習領域
教師通過影視剪輯案例的介紹,幫助學生熟悉音視頻編輯工具。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依據工作計劃分工協作,完成素材整理、影片剪輯、特技和包裝制作等工作任務。各個學習情境所形成的初剪片、特技場景源文件等階段性成果,將作為教學過程評價的依據;教學成果評價則采取對情景劇成片綜合評分的方式。
(四)“影視美術與視聽語言”學習領域
教師組織學生對情景劇攝制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匯報,開展自評與互評,并對作品影片進行修改完善。在之前幾個學習領域的實踐基礎上,教師系統講授影視視聽語言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對敘事設計知識的理解和對影像設計技術的掌握,提升學生職業能力。本學習領域的教學過程評價以修改后的作品為依據,教學成果評價則采取視聽語言理論考試的形式。
(五)課程模塊教學評價
課程模塊教學評價,即學期教學評價。本課程模塊的教學過程評價統計將計入學期形成性考核;教學成果評價則以最終完善的作品為依據,評分計入期末結業考核。
五、“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積極意義
以上“教學做評一體化&rdqu o; 的教學過程,對應真實情景劇攝制項目的工作過程,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評”則貫穿始終,融入其中,教學評價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師生教學互動通過教學評價得以強化。通過“教、學、做、評”的重復、迭代能夠保證理實一體化教學的效果,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遞進與提升。
根據不同專業、課程、學情,靈活運用“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定能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學與專業能力的提高產生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寫作各種職稱論文和畢業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
[1] 張晶,徐金壽:論高職教學中的“教學做合一”[J].職業教育研究,2011(3).
[2] 王吉連.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難的原因與應對策略淺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5).
關鍵詞:教育類學術期刊;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284-02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如今的學術載體、學術交流方式越來越多,國際上對于學術期刊的開放存取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是在中國,承擔學術交流的主要載體仍然是傳統紙質期刊。因此,本文所指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即紙質的教育類學術期刊,主要針對其面臨的問題和困境進行分析,并結合數字化發展趨勢,進一步思考其如何提升自身的優勢和競爭力。
一、教育類學術期刊存在的問題
1.品位參差,定位模糊
目前,中國的教育類學術期刊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管主辦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報刊社;二是由高校主辦的期刊;三是從屬于各出版社的期刊。通過對這些教育期刊進行觀察研究,不難發現,這其中魚龍混雜,當然有一些高端的期刊,但也有不少期刊品位低下,有些幾乎就是靠高額的版面費來維持經營。
由于教育類學術期刊涉及的領域廣泛,學科門類龐雜,如從學段上就有學前、小學、中學、高等、成人等,從學科上則有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心理、技術等。這樣導致了不少教育期刊存在名稱相似、風格雷同、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即使是一些核心期刊,也存在欄目學科優勢不明顯、學科讀者定位不準的現象。僅以中學歷史學科為例,就有《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等等期刊,從名稱上看,這些期刊極其相似,欄目設置上也大同小異。
2.影響力低,好稿匱乏
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功能本應在于傳播最新的教育信息動態和成功的教育經驗,研究熱點、焦點問題,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專業支持。但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教育界和學術界,不少教育期刊的功能只剩下發表評職稱論文了。即使在已經發表的論文中,也存在著選題炒冷飯、內容不知所云的狀況。有人這么打趣,“學術期刊上的文章只有兩個人會看,一個人是編輯,一個是作者?!彪m然這樣的話有點言過其實,但是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偏低。
目前,有不少期刊設立了理事單位。應該說,理事單位對于支持期刊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期刊被理事單位“綁架”的狀況。比如,理事單位往往要求期刊為其發表一定數目的論文,這些“關系稿”良莠不齊(以差稿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期刊的品質。
3.發行量少,渠道單一
教育類學術期刊由于受眾的特殊性,不像教輔期刊那樣市場需求大,因此發行的問題比較突出,具體表現為兩點:一是發行量少,往往一本期刊的期均發行量達到2萬就相當可觀了(因此,一號多刊的現象目前也成了行內公開的秘密,許多期刊頻頻推出新品種,以此增加總發行量);二是渠道單一,以郵局發行和自辦發行為主。為何出現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首先由于教育類學術期刊的受眾群體較小,主要由教育行政機構下屬的教研室研究人員、中小學教師、高等院校教育學院學者、研究生等構成,與教輔期刊面向廣大的學生群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其次,由于數字化出版的潮流,廣大教師進行科研創作時習慣于利用知網、維普等網絡文獻數據庫檢索文獻,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期刊發行量的萎縮。再次,期刊本身對于市場開發的重視不夠,在發行上習慣于依賴于上級主管部門以及舊有的渠道,很少主動去開發新渠道。最后,編輯的營銷意識不夠,學術期刊的編輯一般文化程度較高,性格也比較清高,往往不太愿意主動地“走”出去和市場進行直接接觸。
二、教育類學術期刊發展的對策
既然存在這么多的問題,那么,許多教育類學術期刊為什么依然能夠生存,而且似乎還生存得不錯?筆者認為,由于教育行業的從業人員眾多,且在評定職稱、晉升等方面都需要有論文作為支撐,因此,業內人士亟需大量的教育期刊來滿足其成果發表和出版需求,而現實中學術期刊數量并不是很多,因此造成了資源的稀缺,不少教師愿意(雖然也許并不情愿)繳納版面費來達到的需求。一些期刊正是鉆了這個空子,懶于開拓進取,在選題和發行上不愿意動腦筋,僅僅滿足于收取版面費來維持生存。
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發展也是如此。目前,一個嚴峻的事實是,國際上對于學術論文開放存取的呼聲越來越高,雖然現在看來,對中國紙質類的學術期刊的沖擊還不夠明顯,但是正如數字出版是出版業的大勢所趨,開放存取也將是學術出版的大勢所趨。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植根于互聯網的開放存取運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在改變傳統的學術出版格局,甚至打破了行業限制。因此,不管是從近期還是從長遠來看,都必須加強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競爭力。具體有如下幾點建議:
1.以內容占據高地
目前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市場正處于群雄紛爭的時代,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內容是前提。眾所周知,“內容為王”,但目前走下坡路的教育類學術期刊無一不是內容出了問題。教育類學術期刊與經濟類、科技類等學術期刊的一個不同點是,時效性相對較弱。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教育類學術期刊不講究時效性。要想抓住受眾的眼球,內容必須做深做透,做到期期有亮點。具體做法有:抓住教育界當下的熱點,策劃專題稿件;針對有爭議的學術觀點,組織發起學術討論;介紹教育領域的新成果、新動向和新問題,并預測未來發展方向等等。以筆者所在的《教育研究與評論》期刊為例,其開辟了“熱點透視”欄目,對教育界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度剖析。比如小學語文界曾有一位特級教師提出了“高文低教”的教學理念,認為對于一些課文的主旨不該拔到特定的高度,而是要“接地氣”,以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該刊的主編敏感地意識到這個話題值得進行討論,于是分別約請中學、小學的一線教師圍繞“高文低教”的主題,從“到底該不該高文低教”、“高文如何低教”等多個角度展開了討論,在業內反響較為熱烈。
2.以活動拉升人氣
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版流程中的發行、反饋環節將越來越得到關注。教育類學術期刊的編輯部不僅要出版教育學專業的雜志,還要把雜志的品牌優勢和良好聲譽滲透到各個相關領域,并從中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比如,通過不定期的主辦出版與學術講座、編輯出版與學術會議有關的專題刊物、召開作者和讀者等受眾群體的專題座談會等等。
仍以《教育研究與評論》為例,該刊成立于2009年,短短的五年內,積聚了大量的人氣,目前在江蘇省內的影響力頗高。除了堅持內容為王、保持品質外,舉辦活動也是該刊吸引人氣的一個重要法寶。比如,該雜志曾主辦了兩屆“蘇派語文教育論壇”,圍繞蘇派語文的特點,請名師開示范課,請名家做專題報告;論壇結束后,雜志特辟“本刊特稿”欄目,約請開示范課的教師撰文談談他們的教學設計和思路,同時也邀請聽課教師對于示范課進行解讀、點評。主辦這樣的活動,不僅使該編輯部獲得了社會效益,而且也贏得了經濟效益――每屆論壇都吸引了1 000多名的與會者,人員涵蓋了江蘇地區的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每次論壇舉辦過后,期刊的發行量和自由來稿量都有了一個明顯的上升。
除了舉辦論壇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論文寫作培訓課程來增加人氣,提高經濟效益。前文已經闡述過,目前有很多教師有的需求,但是不少人對于怎么撰寫論文并不了解,往往在沒有歸納目前研究現狀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閉門造車,東拼西湊,這樣的文章經不起推敲,對他們的教學也毫無幫助和啟發。編輯部可以通過開展論文寫作培訓課程,將學術規范、論文的寫作方式告知他們,以幫助其提高學術水平。
3.以新媒體推動發行
隨著微博、微信、社交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不斷豐富,借助新媒體平臺的營銷開始嶄露頭角,不少期刊,特別是財經類和娛樂休閑類的期刊走在了前列,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發行營銷。比如,《三聯生活周刊》的官方微博在2014年1月22日,了一條關于年貨特刊的信息:“年貨真就是慢慢、細細地注入的一份心情。它是記憶的載體,故鄉的召喚,是各家各戶‘外婆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故鄉的味道’,記憶中的味蕾總是情感的閘門,時時牽動著我們最敏感的那根心弦?!痹摋l微博被轉發了1 599次,被評論332次(截至2014年2月1日)。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很少學術期刊擁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賬號,其實教育類學術期刊也可以通過新媒體進行發行營銷。在這過程中,編輯由于擁有作者資源(即微博“粉絲”)和熟悉刊物內容(即微博信息來源)的優勢,理應發揮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本新刊即將推出之前,編輯可以在官方微博上發表新刊推薦、活動預告等信息,感興趣的“粉絲”看到后,就會做出轉發、回復、評論等各種反饋。由于微博的信息傳播是呈爆炸式的幾何級傳播,這樣就能夠以較低的營銷成本實現了較好的發行目的。
綜上所述,教育類學術期刊只要勇于迎接競爭,內容上求“新”求“深”,發行上搞“活”辦“廣”,就能辦出特色,創出品牌,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善恒.論教育期刊如何求得生存與發展[J].編輯之友,2006,(4).
關鍵詞:大面積混凝土地面, 裂縫 ,無縫施工 ,控制
Abstract: China every year about 1 billion m3 concrete consumption, scale, the cost of giant, highest in the world, visible, concrete is the main material of modern engineering structure. The concrete quality stand or fall, both to the safety of structures, and also to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st has a great influence, so in construction, we must to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have enough attention.
Keywords: large area concrete ground, cracks, seamless construction, control
中圖分類號:TU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們在工程施工實踐中,利用UEA混凝土補償收縮的原理,采用膨脹加強帶替代后澆帶,實現了超長鋼筋混凝土的無逢施工,為同類的工程施工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職稱論文。
1 混凝土無縫施工設計
1.1 設計思路
大面積混凝土路面結構無縫施工設計,關鍵是對裂縫控制的設計。根據溫度應力與結構長度呈非線性關系,且混凝土早期(7~10d)溫差及收縮變形較大的特點,把大面積混凝土地面結構按垂直方向設置施工縫,分為若干小塊,每一塊為一倉,施工期間實行分塊跳倉澆筑。這種跳倉澆筑采用了短距離釋放應力的辦法應對混凝土早期較大的收縮,待混凝土經過早期較大的溫差和收縮后,各倉澆筑連接成整體,應對以后較小的收縮,即“先放后抗,抗防兼施,以抗為主”的辯證設計原則。
1.2 跳倉間距的確定
根據地基上混凝土板的平均伸縮縫間距計算公式以及施工現場的情況,跳倉間距決定取17米。整個展覽館的平面尺寸為100米×98米,按垂直施工縫分倉,整個區域分成30個網格。
2 混凝土施工工藝
施工時按網格的編號順序進行跳倉澆筑。在每一網格內,混凝土必須一次性澆筑完畢,不允許出現冷接縫,相鄰兩塊混凝土澆筑間隔時間不得少于7d。
2.1 混凝土工程
控制混凝土的用水量及水泥用量,水泥用量越大,含水量越高,則收縮變形越大,且延續的時間越長。在地面施工中,經過試配、選擇了配合比為1:1.82:4.07,水灰比0.43,水泥用量328kg/m。由于抗折混凝土的石子級配要求用石量較大,所以摻入了0.75%水泥用量的FDN減水劑,摻入減水劑不僅使混凝土的和易性有明顯的改善,同時又減少了10%左右的拌合水,減水后使混凝土回縮量減小?;炷凉橇现械纳白硬捎弥?、粗砂,根據有關試驗資料表明,當采用細度模數為2.79,平均粒徑為0.381的中、粗砂,比采用細度模數為2.12、平均粒徑為0.336的細砂,每1m3混凝土可減少用水量20~25kg水泥用量可相應減少28~35kg。如用細度較低的砂子,可以加大高效減水劑的劑量,以減小混凝土的收縮。
如工期允許,也可以考慮摻加適量的粉煤灰(因摻入粉煤灰后早期強度較低),因為普通硅酸鹽水泥混凝土的自生收縮是正的(縮小變形),而粉煤灰的自生收縮是膨脹變形,這對混凝土的抗裂性是有益的,另外也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以達到減少水和水泥用量的目的。
2.2 主要技術措施
2.2.1 混凝土的攪拌
攪拌在現場進行,為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現場砂石采取遮陽降溫(因為是夏季),必要時灑水降溫,袋裝水泥倉庫保持空氣流通,攪拌時攪拌機每2h澆水一次,混凝土輸送管上覆蓋麻袋,并灑水保濕。
2.2.2 坍落度嚴格控制
坍落度控制在(12.2)cm,混凝土澆筑前應對水灰比、坍落度和入模溫度進行測定,初始施工時坍落度應每1h檢查一次,質量穩定后,2~4h檢查一次。混凝土入模溫度測試每工作班不應少于兩次。
2.3 混凝土振搗必須充分
混凝土入模后先用插人式振動棒振密振實,然后用振搗粱振至表面平整,后用Φ180的鋼管(內裝砂子),制成的提漿滾在混凝土表面來回滾壓提漿,用人工抹平。
混凝土澆筑振搗完畢,立即采用塑料薄膜覆蓋,進行保水養護7d以上。注意混凝土所處的大氣環境,在干燥季節或風口處應加強保水措施,防止混凝土水分蒸發速度過快,以控制其出現早期表面裂縫.
加強混凝土的養護,目的是要使混凝土保持或可能接近于飽和狀態,使水化作用達到最大的速度,以得到更高強度的混凝土。在養護溫度相同的情況下,連續濕養護(即蓋草袋子、灑水養護)時混凝土強度在各齡期均為最高。特別是混凝土在澆筑后內部處于升溫階段時要適時進行濕養護,以加強混凝土的水化反應。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混凝土內部的溫度峰值,又可以防止后期的強度損失。尤其摻加減水劑后更需要保證養護時間。
3 施工控制措施
3.1 要求攪拌站嚴格執行配合比,施工配合比可根據現場材料情況在允許范圍內進行調整,以保證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3.2 混凝土出站前,要求測試坍落度,同時觀察和易性,不得出現離析、分層等現象,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出廠。
3.3 澆筑混凝土時,對到施工現場的每車混凝土都要求測坍落度,控制在160~180mm,并觀察其和易性,不得存在離析、泌水現象。表觀檢查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堅決退場。
3.4 混凝土振搗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不能漏振、欠振和過振,更不得用振搗器拖趕混凝土,振搗時間掌握在以混凝土表面出現浮漿和不再下沉為準。
3.5 混凝土表面經耐磨處理并壓光后立即覆蓋塑料布進行保水養護,使混凝土表面一直處于潮濕狀態。
3.6 表面防裂施工技術要點
3.6.1 泵送混凝土經振搗后表面水泥漿較厚,容易引起表面裂縫,首先,要求在振搗最上一層混凝土時,控制振搗時間,注意避免表層產生太厚浮漿層。
3.6.2 除了水泥水化作用影響,外界氣溫也會導致混凝土表面與內部產生溫差,氣溫的驟降也會增加混凝土表層與內部溫度差的梯度。在澆搗后,必須及時用2m長括尺,將多余浮漿層刮除,按施工員測設的標高控制點,將混凝土表面括拍平整。有凹坑的部位必須用混凝土填平,在混凝土收漿接近初凝時,混凝土面進行二次抹光,在混凝土收漿凝固施工期間,除了具體施工人員外,不得在未干硬的混凝土面上隨意行走,收漿工作完成的面必須同步及時覆蓋表面養護保護層。
4 現場監測與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大面積混凝土水化熱大小及施工過程中早、中、后期溫度升降和應力發展規律,根據本工程地面結構平面尺寸、形狀以及厚度,在不同位置設置了溫度監測器,在測點被覆蓋、振搗、抹平后記錄入模溫度。依據大面積混凝土早期升溫快,后期降溫也較快的特點,在溫度收縮應力計算的基礎上,確定測溫時間為30d:1~3d每4h測讀一次,3~14d每6h測讀一次,以后每12h測讀一次,若遇溫度突變或溫度過高應記錄一次。
地面結構的“分塊跳倉澆筑無縫施工技術”,增強了地面結構的整體性,提升了地面的使用性能,有效地控制了大面積混凝土施工裂縫的產生,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跳倉施工通過合理的施工組織,縮短了施工工期,施工過程中無需特殊的施工措施,突破了規范要求的規定,實現了普通混凝土的高性能化.
關鍵詞:福建??;農村師資;教師流動
師資合理流動是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然而,農村師資超常量外流嚴重削弱了農村中小學的師資力量,成為制約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瓶頸。理性審視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現象,采取相應對策,扭轉農村中小學教師超常量外流局面,對辦好農村中小學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概況
2008年福建省小學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農村小學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學在校生總數的53%。與2007年相比較,農村小學在校生減少了15.7%,農村教師減少了417%。農村小學生師比從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農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總數的41.63%。與2007年相比較,農村初中在校生減少了3.4%。2008年農村初中教師占初中教師總數的41.58%,其中,調入1568人,調出2732人,凈調出人數是1164人。2008年農村初中生師比是15:1,與2007年生師比17:1比較,生師比相對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農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總數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師52531人,其中農村普通高中教師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師總數的14.48%。農村普通高中生師比14:1,與2007年生師比16:1相比,有所下降。從農村高中教師的調入與調出來看,2008年農村高中教師凈調出36人。高中學生增加26.6%,教師反而流失的現象不得不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二、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特點
(一)師資呈單向性流動為主
根據對2009年農村初中校長培訓班141位校長的問卷調查,141所農村初中三年內調出790人,占10%,辭職138人,占1.74%。根據對參加2010年1月第一期農村校長教育教學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長的問卷調查,有教師調動的學校66所,占87%,近三年內共調出教師637人,占教師總數的11%,辭職33人。從流向上看,教師調動是從農村流向縣城,從靠近城市的農村流向發達城市,從非重點學校流向重點學校,從辦學條件差、待遇差的學校流向辦學條件和福利待遇相對較好的學校。流動情況在農村各地區的分布不均衡,比較偏僻的貧困地區流失的情況反而較少;而距離城鎮較近的地區流失情況反而嚴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師流出居多
根據對2009年農村初中校長培訓班141位校長的問卷調查,141所農村初中有高級教師727人。僅占教師總數的9%;而農村師資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學歷以本科為主。根據對參加校長培訓班的76位農村小學校長的問卷調查,農村小學調出教師的職稱絕大多數是小學高級或者一級,年齡絕大部分在35歲以下,學校領導班子和熱門學科教師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縣某農村中學,學校教師平均年齡39歲,近十年沒有分配一位新教師來,而兩年內優秀教師調動或者借用達到13人。近兩年三明市中小學教師中高級職稱論文評審遭淘汰論文比例達到10%,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村教師。這也從另一側面說明農村教師流失之后,剩余教師素養不高的問題。
(三)優秀教師外流引發生源外流
師資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發優秀生源流失。城市、縣城高(完)中與農村高(完)中形成鮮明的反差。龍巖某縣城一所獨立高中,目前已經擴展到90個教學班,每個年段20~28個班,一個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學生。福州某校也有類似情況,為了應對不斷膨脹的學生數,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師就達到30多人。城區高中教育的絕對優勢,對農村普通中學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脅。龍海某農村中學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臨近的某農村中學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農村中學,每屆學生都有輟學的,最多的曾出現一屆輟學100多人。
(四)師資外流的負面影響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師的主要接收地區的教師工資、福利待遇都大大高過流出地,造成教師隊伍的嚴重振蕩,人心浮動。特別是年輕教師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學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師一邊保留著教師崗位,一邊干起了“副業”;還有一些教師干脆不打招呼就辭職走人,使學校領導措手不及。學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農村中小學的教師專業化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三、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問題分析
(一)守望崗位與心理落差的交織
農村年輕教師大多是20世紀70~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從本質上說,他們接受過高層次的教育,深受父輩的影響,還是能夠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但他們講究更多的是付出與回報的效率比。影響農村教師穩定的因素主要是農村學校提供給農村教師的生活與生存環境。其實農村教師并不怕苦,他們害怕的是沒有希望,得不到認可。故而要解決農村師資均衡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要解決如何讓教師留得住和好教師愿意來的問題。
(二)鄉土情結與血緣連結的缺失
目前農村教師分為三類:一是通過招考進來的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師畢業生,后已進修大?;蛘弑究疲@部分人很多已在學校中層以上崗位;三是老年教師,從民辦轉正,這部分教師已經不多了。福建省農村普通中學教師占全省中學教師總數的32%,35歲以下的農村中學教師占農村中學教師總數的65%;農村小學教師占全省小學教師總數的60%,35歲以下的農村小學教師占全省農村小學教師的43%。這些35歲以下的教師大部分是招考來的,由于他們是外來人,缺乏鄉土情結與血緣連結,無論是個人價值觀還是個人生活都無法真正融入農村,總是希望早日離開農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三)學校管理水平與教師發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學校長中,特級教師149人,占校長總數的0.92%。高(完)中校長級教師占全省擔任校長職務的特級教師總數的54%,其中正職校長占了64%,而初中校長中僅有7位是特級教師。小學校長級教師56人,占小學校長總數的0.5%。普通初中校長中具有碩士學位的僅8人。
具有??茖W歷的初中校長占總數的26%。調查的76位農村小學校長中,特級教師僅4人。小學校長中,中專(中師)及以下學歷的占小學校長總數的34%。由于學校管理水平問題,部分中老年教師不求進取,一些年輕教師對自己的專業發展甚感擔憂,對學校管理現狀不滿,這也是造成教師流動頻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決農村中小學師資流動的措施及建議
(一)現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編制標準。2008年底,福建省將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編制標準提高到城市學校水平,城市、縣鎮、農村初中學校統一按員生比1:13:5配備教師;小學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學校按員生比1:19.5配備教師;在校生31~200人的學校按班師比1:1.7配備教師;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備2名教師;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備1名教師。全省增加6500個編制,優先用于補充農村小學緊缺學科教師,到2011年底前為農村小學足額配備英語、體育、音樂、美術、科學教師,使所有農村小學都能開齊開足國家和省規定課程。
二是實行“縣管校用”的教師管理體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頒發《關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實施意見》,福建省逐步實現縣(市、區)域內公辦學校教職工人事關系“收歸縣管”;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師資校際交流制度,促進校長、教師在城鎮學校和農村學校、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合理流動;原則上在同一所學校工作滿一定年限的教師都要進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數要達到應交流人數的10%以上;城鎮中小學教師評聘中、高級教師職務應有在農村學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學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經歷,其中城鎮義務教育學校40周歲以下教師評聘高級教師職務應有在農村任(支)教兩年以上的經歷。
三是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財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財政支出支持農村教育發展:改善農村教師待遇,確??hC市、區)域內農村教師待遇不低于城鎮教師待遇;設立農村教師獎勵基金,對長期在農村從教、表現優秀的教師予以獎勵;適當提高農村學校(含教學點)中、高級教師崗位的結構比例和農村教師在各級各類評先表彰中的比例;在農村地區學校建設教師周轉房;實施農村緊缺教師代償學費計劃,高校畢業生到鄉鎮及以下中小學任教的,可直接轉正定級,轉正定級時薪級工資高定一級。
四是實施農村教師(校長)培訓工程,不斷加強教師培訓機構建設,強化福建教育學院培訓、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中的引領作用;啟動農村教師(校長)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將全省農村教師(校長)輪訓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學院中小學教師培訓和校長培訓達10546人次,共舉辦中小學校長培訓班29個,培訓校長3385人次;共舉辦教師培訓班91個,培訓中小學教師7161多人次。其中,舉辦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工程省級培訓班55個班次,培訓3760名農村教師;獨立舉辦農村中小學校長能力提升工程3個培訓班,培訓239名農村中小學校長。
(二)進一步“控流”建議
一是建立農村教師服務期制度。在改善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的優惠政策前提下,對新補充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和靠農村優惠政策評上高一級職稱的教師,教育主管部門都需要制定服務期制度,在聘用中給予明確規定。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可以率先在經濟發達地區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試行城鄉教師雙向、定期流動制度,所有教師無條件在城鄉學校之間流動,以便徹底杜絕農村教師單向流動的問題。教育主管部門和當地鄉鎮領導都要關心農村學校工作,共心農村教師生活,并對他們的工作績效進行年度評估。
二是建立城鄉教師交流共享機制。福建省三明市12縣市區幾乎都實行教師“上掛”與“下派”制度。“上掛”就是把農村學校的教師送到城市學校學習培訓,通過“上掛”學到城市學校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達到參考式培訓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學校的優秀教師派到農村學校支教,讓“下派”的教師到農村學校做示范,把城市學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傳授給農村學校的教師,通過教師的相互交流,達到城鄉師資統籌和教師培訓的目的。對于能到農村任教三年,且成績突出的,應予以特別嘉獎。
關鍵詞: 罪刑對稱; 刑罰個別化; 罪責刑相適應
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 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碑厴I論文 這就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本文試圖對該基本原則的歷史演進、基本內容、立法體現及司法運用等進行全面探討, 以期全面、準確地理解這一基本原則的基本含義, 并在把握立法本意的基礎上, 正確地適用刑罰, 使刑事制裁更加公正和有效。
一、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歷史演進
在近現代西方刑法理論中, 曾經先后出現過三個很有代表性的刑法學派, 即刑事古典學
派、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學界一般將刑事古典學派稱之為舊派, 把刑事人類學派和刑事社會學派稱之為新派。舊派認為犯罪是犯罪人行為造成的危害后果, 定罪量刑應以犯罪人的行為及損害事實為標準, 刑罰的輕重決定于犯罪行為的性質及其實際損害結果, 其核心是客觀的罪行。因此, 我們一般又將舊派的刑法基本思想稱之為客觀主義。新派認為犯罪行為是犯罪人主觀惡性與品格的表現, 定罪量刑應以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的大小為標準, 刑罰的輕重決定于行為人的主觀惡性或人身危險性的大小, 其核心是主觀的犯罪人人格(人身危險性)。因此,新派的刑法基本思想被稱為主觀主義。
在遠古時代, 結果責任盛行。只要發生了損害結果這一客觀事實, 就要對其行為者予以制
裁, 而不過問行為人的主觀動機及其罪過問題,“以牙還牙, 以眼還眼, 以血還血”, 充分反映著原始社會濃厚的同態復仇意識, 中國古代存在的“殺人者死, 傷人者刑”, 則進一步體現了刑罰的等量報應。18 世紀西方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強調犯罪與刑罰在程度上的比例關系, 他說:“刑罰的輕重要有協調, 這是很重要的, 因為我們防止大罪應該多于防止小罪, 防止破壞社會的犯罪應該多于防止對社會危害較小的犯罪。[ 1 ]”“在我們國家里, 如果對一個在大道上行劫的人和一個行劫而又殺人的人, 判處同樣的刑罰的話, 那便是很大的錯誤。[ 2 ]”他進一步指出:“懲罰應有程度之分, 按罪大小, 定懲罰輕重[ 3 ]”。刑事古典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被譽為近代刑法學始祖的貝卡利亞在其傳世之作《犯罪與刑罰》一書中, 用大量篇幅論述了刑罰應與罪行相均衡的基本原則, 他說:“我們已經看到, 什么是衡量犯罪的真正標尺, 即對社會的危害”, [ 4 ]“公眾所關心的不僅是不要發生犯罪, 而且還關心犯罪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盡量少些。因而, 犯罪對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 促使人們犯罪的力量越強, 制止人們犯罪的手段就應該越強有力。這就需要刑罰與犯罪相對稱?!盵 5 ]同時, 為了使刑罰成為犯罪的對應物, 并使其強度僅僅取決于犯罪的危害程度, 貝卡利亞精心設計了一個罪刑對稱的階梯, 他指出:“如果說, 對于無窮盡暗淡模糊的人類行為組合可以應用幾何學的話, 那么也很需要一個相應的由最強到最弱的刑罰階梯, ”“不打亂其次序, 不使最高一級的犯罪受到最低一級的刑罰, 就足夠了[ 6 ]”。因此,貝卡利亞重視的是犯罪行為及其危害后果, 強調刑罰與罪行的相適應??陀^主義認為, 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可以依據理性判斷是非, 擇善從惡,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 就違背了道義, 就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國家就有權對其予以刑罰處罰, 倡導道義責任論, 認為刑罰的標準是犯罪行為在客觀上對社會造成的實際損害, 應根據實際損害的大小給予等量或等值的處罰, 客觀主義刑法學派以報應主義的刑罰觀為基礎, 強調罪刑之間機械地等量對應, 體現刑罰的威懾性, 實現一般預防。
19 世紀末, 正當刑事古典學派的理論發展到頂峰時, 它卻遇到了現實的嚴峻的挑戰而陷入困難, 完美的按照刑事古典學派理論建立起來的各種刑事立法, 并沒有減少犯罪現象, 反而犯罪量劇增, 尤其是累犯、再犯的大量出現, 使得以“行為”為核心的舊派理論難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于是, 應運而生的刑事人類學派及其稍后的刑事社會學派開始向舊派理論全面發難, 他們批評只關心犯罪行為的差別, 而不注意犯罪人的不同, 只是機械地認為“罪犯只是一種法官可以在其背上貼上一個刑法條文的活標本。[ 7 ]”“把罪犯在一定背景下形成的人格拋在一邊。[ 8 ]”他們指責刑事古典學派用刑罰作為對付犯罪的唯一方法, 并按犯罪行為及其后果的輕重實施所謂的“罪刑對稱”的做法, 實際上是“忘記了罪犯的人格, 而僅把犯罪行為抽象的法律現象進行處理。這與舊醫學不顧病人的人格僅把疾病作為抽象的病理現象進行治療一樣。[ 9 ]”新派的代表人物龍勃羅梭指出, 刑罰存在的唯一根據是防衛社會, 主張社會責任論。根據社會責任論, 刑罰不再是與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 而是應與犯罪的危險狀態相適應, 或者說是以需要給予何種程度的處罰才能使之重返社會而不再犯罪作為衡量的尺度。[ 10 ]龍勃羅梭首次提出刑罰要與犯罪人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新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菲利引用杜邁尾爾的話:“罪犯是一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醫治的道德(我愿意再加上生理) 病人, 我們必須對他適用醫學的主要原則。我們必須對不同的疾病適用不同的醫療方法。[ 11 ]”因此, 菲利主張根據犯罪人的個人特征適用刑罰, 唯有如此, 才能實行有效的救治。這就是要求實行刑罰個別化。刑罰個別化是指對犯罪人的人格進行刑罰價值評價, 主張刑罰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 由此形成刑罰個別化。刑罰個別化來源于新派代表人物李斯特的刑事政策學說, 是19 世紀刑罰改革的產物。“刑事政策主要以特別預防為其目的。因犯罪人犯罪性大小程序以及犯罪性形成之過程等均各有不同, 故各個犯罪人在矯治其犯罪性之需要上亦因人而異。??, 伸言之, 對其行為之處遇, 須依各個犯罪人或犯罪人之個性及需要而個別化。李斯特曾曰:‘刑事政策并非對社會的, 而是對個人的, ??是以個人的改善教育為其任務’?!盵 12 ]不難看出, 主觀主義刑法學派將社會責任論作為其刑罰理論基礎, 強調社會防衛, 認為刑罰的標準是人的主觀惡性, 刑罰的輕重應與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相適應, 要求給予不同的罪犯等質的刑罰, 通過刑罰個別化,實現特殊預防。
在現代世界各國刑法理論中, 客觀主義刑法學派與主觀主義刑法學派之間的鴻溝已經填平, 兩大學派的基本刑罰思想日趨融合。碩士論文 從各國刑事立法來看, 古典學派倡導的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內容已經得到修正, 刑罰個別化的思想逐漸滲透到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來, 即既注重刑罰與犯罪行為及其造成的實際危害相適應, 又注重刑罰與犯罪人主觀惡性或人身危險性相適應。刑法第五條確定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就把客觀主義刑法學派所主張的罪刑相適應原則與主觀主義刑法學派所主張的刑罰個別化原則, 巧妙而有機地結合了起來。這就是辨證唯物觀在刑事立法中的具體體現, 也是刑法理論和刑事立法發展的必然產物。因此,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和強烈的時代性, 是十分科學的。
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
關于如何理解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含義, 我國刑法學者見解不一。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含義, 就是根據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社會危害性的大小, 決定處刑的輕重, 重罪重判, 輕罪輕判, 罰當其罪, 罪刑相適應[ 13 ]。我認為, 這種觀點沒有充分揭示出刑法第五條的立法本意, 仍停留在刑法頒布之前我國傳統刑法理論的表述, 顯然是過時了。通觀現存的各種表述的差異, 主要集中在新刑法第五條中“罪行”和“刑事責任”的理解不同, 一種觀點認為:“這里的罪行主要是指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 包括客觀危害與主觀惡性。??這里的刑事責任主要是指行為的人身危險性程度, 包括初犯可能與再犯可能[ 14 ]。”另一種觀點認為:“其中‘罪行’, 主要是指犯罪行為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刑事責任’主要指犯罪分子罪責即主觀惡性的大[ 15 ]。”筆者認為, 刑法第五條將“罪行”與“刑事責任”并列作為決定刑罰輕重的因素,這說明二者之間沒有包容關系, 不能認為刑事責任包括了罪行, 也不能將刑事責任看作是罪行的補充。根據立法的本意以及刑法理論, 這里的“罪行”應當等同于犯罪構成事實, 它是指刑法分則某一具體條文所規定的具體犯罪構成所包含的主要客觀事實總和, 也就是具體犯罪構成所要求的全部事實。這些事實包括犯罪構成的必備要件和選擇要件, 具體有: 犯罪的直接客體、犯罪的對象、犯罪的危害結果、犯罪人的主觀因素(指罪過和犯罪目的)、犯罪人的主體身份以及犯罪的時間、地點和手段等。這些事實直接決定危害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而且這些事實均在行為人實施、實行行為時集中顯現出來, 他們不但決定犯罪是否成立, 也決定所成立犯罪的性質, 從而成為適應刑罰的基本前提。刑法第五條中的“刑事責任”不同于刑事責任理論中刑事責任的概念和外延, 根據立法本意和量刑的原則, 應將其理解為犯罪人在犯罪過程中以及犯罪前后表現出來的、與犯罪人的人格直接相關的、決定其人身危險性的一系列主觀情況。這些情況不決定犯罪成立與否, 而僅在犯罪成立的基礎上決定其量刑輕重的法定和酌定情節。如犯罪前的人身基本情況, 包括犯罪人的年齡、生理狀況、職業狀況、國籍、精神狀況等, 犯罪前的一貫表現。犯罪過程中的人身狀況, 包括犯罪的動機、犯罪時的意志特征、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犯罪后的情況, 包括投案自首、立功、退贓、認罪態度、悔罪表現、民憤等。正基于此, 我國刑法針對犯罪人人格的具體情況, 對行為人應負的刑事責任作了如第17 條、第49 條及有關中止犯、預備犯; 自首或立功及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犯罪等的規定。在刑罰分則中, 刑法也針對犯罪人人格情況, 規定了不同的刑事責任解決方式, 如, 對交通肇事后又逃逸的規定了較高檔次的法定刑;對多次走私未經處理的, 按照累計走私貨物物品的偷逃應繳稅額處罰; 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 可以減輕處罰或者是免除處罰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法定的量刑情節, 而犯罪人犯罪前的一貫表現、犯罪動機、義憤犯罪、犯罪后的積極退贓等, 也與犯罪人人格相關且直接反映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 決定行為人應負的刑事責任。因此, 人民法院一般也將其作為量刑時考慮的因素。根據以上分析, 我們認為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含義可以表述為: 在為犯罪制定刑罰和對犯罪人裁量執行刑罰時, 要使刑罰的輕重與行為人的行為性質及客觀危害程度相適應, 同時也要考慮到行為人的具體情況, 使刑罰的輕重與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相適應,同時也要考慮到行為人的具體情況, 使刑罰的輕重與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程度相適應。該原則既反映罪刑對稱和刑罰個別化的有機統一, 也體現了我國刑罰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相結合的目的, 符合當代世界范圍內進步刑法思想的發展潮流。這項原則應成為以后我國刑事立法和刑事執法的一項基本準則。
三、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體現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在我國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 是一項內容全新、需要全新對待的刑法基本原則, 它不但對我國刑法的傳統理論帶來了整體沖擊, 而且也給我國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 對于刑事司法來講, 貫徹此原則應注意以下問題:
1. 要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與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結合起來。
此三項基本原則, 相互之間既內涵獨立但又在邏輯上密切聯系。從立法角度而言, 罪刑法定原則是實現罪責刑相適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職稱論文 沒有立法上的準確、明朗和公正, 就很難做到執法上的合理、科學和公平。在刑法上, 如果將公民劃分為三、六、九等, 危害結果相同或犯罪情節相近的犯罪人, 僅因職業、身份、職務、經濟狀況、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等不同, 從而設置不同的刑罰量, 違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那么, 在執法中就不能做到罪刑相適應。因此,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罪責刑相適應的一個價值目標, 也是衡量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否符合民眾意愿的一個標準。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執法中, 不能孤立地看待或貫徹罪責刑相適應, 更不能為了單純實現“罪—責—刑”這三者之間的簡單照應, 而忽視或淡化罪刑法定原則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存在和地位。我國刑法中規定的這三項基本原則是“三位一體”, 失去或忽略其中之一, 都必將有損刑法的整體機能, 損害定罪量刑的公正、合理性。
2. 適時而正確地進行司法解釋, 全面體現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價值。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更充分地體現在刑事司法過程中。工作總結 因為, 立法僅是就社會上已經出現的現象進行篩選后加以規范, 其超前性是有限的, 且立法中記載的大都是行為類型, 尚無法窮盡某類行為的細節末梢。因此, 刑法不可能將每一種犯罪類型的行為細節和實施同一種行為的不同犯罪人, 都毫無遺漏地加以規定和記錄, 立法上只能從基本方面使罪、責、刑的配置大體上相適應。若使立法上一般的罪責刑相適應被具體落實于每一起活生生的現實案件或某一個犯罪人, 這就需要更具操作性的司法解釋。最高司法機關遵循刑事立法的本意, 反映刑事立法的初衷, 在不違背刑法規范的原則性規定的基礎上, 對刑罰具體裁量進行司法解釋, 實際上是對罪責刑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二次配置。這種配置既要使刑罰的裁量與犯罪所侵犯的權益性質、價值相對稱, 體現社會報復觀念的公正性; 又要根據具體犯罪人在犯罪中體現的主觀惡性程度,使量刑與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相對稱, 有效地遏制犯罪人趨惡的自由意志, 避免刑罰的過剩與不足, 體現道義報應的公正性。因此, 司法解釋就要注意將刑法中“情節嚴重”、“情節特別嚴重”、“情節惡劣”、“情節特別惡劣”, 以及沒有限定定罪量刑標準的規定, 從客觀實害和主觀惡性兩個方面進行詮釋, 根據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具體情況歸納列舉, 明示于司法人員, 達到司法的統一。其次, 在對刑法中指代不明、含義寬泛但又直接決定量刑輕重的規定進行解釋時, 應當盡量作出窮盡性的、列舉的解釋, 不要因不當解釋而又生新的疑惑。如, 最高人民法院在對刑法第67 條第2 款準自首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解釋中, 將其界定為“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或判決確定的罪行屬不同罪行”, 這既不符合刑罰的公正性, 也不符合刑罰的功利性, 與刑法的立法本意也無吻合之處, 從而導致刑法理論界對此仍存較大爭議, 難成通說。而最高人民法院將“攜帶挪用的公款潛逃”的行為, 解釋為按貪污罪定罪處罰, 則體現了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 為各界人士所普遍認可。
3. 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司法人員的執法素質和貫徹刑法基本原則的執法水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 立法規定和司法解釋的貫徹執行, 有賴于司法人員的執法活動。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一項全新的刑法基本原則, 它不僅僅是在立法上簡單地對刑罰進行合理配置,而且最關鍵的是給刑法執法帶來觀念上的重新組合。英語論文 這一原則的貫徹執行, 給司法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司法人員必須諳熟刑法條文, 能夠準確把握立法原意, 全面判斷和評價犯罪的實害性和犯罪人的主觀惡性, 使刑罰的裁量與罪行、刑事責任達到相對的統一, 力戒機械性的絕對報復和隨意性的心理強制。要使法官從重刑威懾主義的傳統思想定勢, 逐漸步入合乎理性的罪責刑相適應的刑罰體制, 需要采取多種方法提高其刑事執法水平。首先, 要使法官成為具有較高法學理論修養、善于理性思考的專業人才。目前, 對審判人員進行嚴格的法官資格考試, 從高級律師和法學專家中選拔高級法官等措施, 就是值得繼續推崇的良好開端。其次, 加強廉政建設, 加大反對司法腐敗的工作力度, 純潔司法隊伍, 培養公正廉明的人民法官, 以適應對犯罪的評價客觀化和對刑罰的評價公正化的要求。最后, 創立中國的判例制度, 彌補立法規定、司法解釋抽象性的缺陷, 給司法人員提供具體明確而又生動形象的操作標準, 這是目前提高司法人員執法水平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最高人民法院應根據立法規定和司法解釋, 結合實踐工作的需要, 在廣泛調查和深入論證的基礎上, 挑選和編寫一些成功的判例, 下發各級法院以供參照執行, 從而使審判人員能夠直觀而又有啟發地掌握罪、責、刑的評價標準, 充分發揮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價值和社會功效。 參考文獻
[1 ] [2 ]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 [M ]1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62, 91.
[3 ] [法]孟德斯鳩·波斯人信札[M ]1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62.
[4 ] [5 ] [6 ] [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 ]1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
[7 ] [8 ] [9 ] [意]菲利·實證派犯罪學[M ]1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87.
[10 ] 劉麒生·龍勃羅梭犯罪學[M ]1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38, 367.
[11 ] [意]菲利·犯罪社會學[M ]1 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90, 153.
[12 ] 張甘妹·刑事政策[M ]1 臺北: 臺北三民書局, 1979, 12.
[13 ] 樊鳳林等·中國新刑法理論研究[Z ]1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7,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