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1: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小的船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去年秋,為確保對新課程的準確理解和順利實施,我們擔任新課程教學的一年級教研組實行了集體備課。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廣義,共同學習新課程理念,探討新課程實施策略,完善每一節教學設計,在團結合作中實現了集體智慧的共享,保證了課堂教學的質量。通過一年的實踐,我們感到,集體備課在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然而,我們發現,有時優秀的教學設計在實際教學操作中也會出現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現了問題,進行了設計上的改進后,如果不馬上再去實踐一次,這種改進就不會及時得到驗證。教師所應具備的駕馭課堂能力,機智地應對突發事件等素質也不能得到提高。那么,是否能夠也借助集體的力量去提高教師實際教學操作的能力呢?于是,我們又萌發了集體授課的大膽構思。
所謂集體授課,就是對于同一教學內容由同一教師在同年級的不同的幾個教學班開展教學活動。具體來說,集體授課活動這樣進行:參加集體授課的每位教師提前選取一節不同的教學內容,擔任同年級同學科的其他幾位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留出這一內容。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教師先在自己班里開展教學活動,然后再分別到其他班開展。每一次教學活動同年級同學科的幾名教師都隨堂聽課,課后執教教師進行認真反思,聽課教師給予集中指導,匯聚集體的智慧,共同進行改進。參加集體授課的幾位教師要依次進行,即一位教師在各班教學活動開展完之后,再進行其他教師。目的是集中精力,使每位教師在每節教學活動中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經過全面而慎重的考慮,我們覺得,集體授課能夠將同一教學內容反復錘煉多次,再加上課后的認真反思和其他教師的集中指導,肯定會使教師素質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
集體授課在理論上認可后,我們在實施新課程教學的一、二年級組開展了幾節語文閱讀課的實驗操作。我校一、二年級各有三個教學班,同一教學內容可以進行三次教學。現以張會巧老師的三次執教的《小小的船》一課為例,說一說集體授課的實施過程。
第一次教學活動是在本班開展的,教學流程大致是:復習生字――引入新課――學習新課――擴展知識――鞏固練習――歌曲欣賞。這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感受到了夜空的美麗。但課后經過執教老師認真反思及教師們的研討,又發現了一些問題,集中進行了改進。
第一、學生的認知要考慮
在引入新課環節時,出示課題“小小的船”后,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是真的小小的船嗎?”該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產生好奇,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欲望??墒沁@首兒歌學生大都在幼兒園學過,對字面意思早已熟悉。所以,這一問題顯然有些多余。在第二次上課時教師把問題改為“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問點兒什么呢?”學生紛紛提出“為什么把彎彎的月兒說成是小小的船呢?”這種問題的設計就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情況,保證了教學環節的嚴密性。
第二、教學環節要合理。
在學習新課環節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有感情地讀,然后帶領學生理解詩句,感受夜空的美。這兩個環節順序不太合理,因為只有感悟到了夜空的美麗,才能產生喜愛之情,才能去有感情地朗讀。在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教師將這兩個環節調換了過來,產生了極好的效果。
第三,情景的創設要到位。
在學習新課環節中,由第一句向第二句過渡的時候,教師創設了一個情景,教師出示夜空圖,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來到了月兒上,會看到什么。創設情境的設計很好,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但是教師語言沒有到位,很難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到自己還是坐在教室里在看夜景圖。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教室里放著輕音樂,學生閉著眼睛,教師用優美的語言把學生引向天空,學生的想象就放飛得很遠了。
第四、知識的拓展要有層次性。
在拓展知識這一環節中,教師提出了兩個問題:“還有什么東西是彎彎的?”“彎彎的月兒還像什么?”第二個問題不能完全順著第一個問題想,問題就顯得有些散,于是第二次上課的時候,老師把第二個問題改為“還有什么東西是彎彎的,兩頭尖尖的?”第一個問題說事物,第二個問題把事物說成句子。這樣,問題就有了一定的層次性,教學內容就緊湊了。
經過改進,第二次上課,整個教學過程自然流暢,教學環節清晰明朗,教師語言親切、生動、準確。
第三次上課,教師對每個教學環節進行了完善。對于一些可要可不要的內容進行了壓縮或刪減,對于教學環節的銜接進行了加工錘煉,并增加了一些趣味性的語言和環節,如“你讀得真美,能再給我們讀一遍嗎?””誰來挑戰他?”指導學生帶動作讀課文,等等.在課的結尾處,教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激發學生愛科學,展望美好前景,把課堂推向。整整一節課,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興奮狀態之中。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夜空的美麗,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而且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由此可見,集體授課對于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教師內心清楚,這種形式的授課,目的就是提高自己,因而會非常珍惜每一次機會,努力去上課,努力去改進。在給他班上課時,想到的是對該班教師負責,會更加認真對待每一次上課。同一教學內容反復錘煉多次,每一次課后的認真反思和其他教師的具體指導,會使教學得到進一步改進。在改進過程中,促進了教師對如何上好課的思考,更加明確了課應該怎么上。并切實地感受到怎樣的教學環節是合理的;合理的環節,科學的方法,會使課堂教學活動得以怎樣地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帶來的是怎樣的一種教學效果。同時,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得到極大的提高,為使課堂更加生動,教師對語言進行反復錘煉,練得更加準確、生動、流暢。進而也提高了駕馭課堂的綜合能力。另外,在互相觀摩的同時,教師之間看到了差距,找到了不足,弄清了原因,更加促使教師努力去提高自我。
在提高教師素質的同時,教學結構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都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是自己的老師來上課,學生感到很新奇,課堂上精神飽滿,精力集中,氣氛活躍。尤其是學困生,表現出來的是格外積極,回答問題非常踴躍,展示自我的欲望尤為強烈。因此說,課堂教學效果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學生在上學期已學過一些兒歌,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上課紀律也不錯,舉手發言的學生很多。在音樂欣賞這一塊,教材安排了一些比較輕快、又朗朗上口的樂曲,因此學生在仔細聆聽后能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達自己獨特的看法。
二、教學內容
一年級下冊總共16課,讓學生了解幾首中國優秀的兒童歌曲和幾首優秀的外國歌曲,并以審美為核心,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音樂必要的審美能力。
三、本期教學要求:
1、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2、開發音樂的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
3、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樂于參與其他音樂表現和即興創造。
4、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1、以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發展為核心。努力遵循學生的審美發展與身心發展的規律,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興趣愛好與審美需要,轉變單純進行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教學的觀念,加強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和培養。
2、現人文學科的共性與音樂教育個性的統一。重視原來音樂教育中相對薄弱的人文內涵,注意對學生人格成長的整體關懷,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有更多的機會關注中華民族及多元文化的優秀成果;加強音樂與藝術、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3、學生真正成為音樂學習的主體。努力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突出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發展;加強對學生音樂學習過程和方法的指導,在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活動中,突出體驗、重視實踐、鼓勵創造與反思,努力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審美學習情境和展現音樂潛能的“舞臺”。
4、教育創新的時代要求。以觀念更新為先導,處理好內容選擇的經典性忽然時代性的關系。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同時,積極推動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
五、教學措施:
1、以審美為核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師生互動,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3、通過對音樂進行表演,使學生得到合作的體驗。
4、通過游戲活動來感知、體驗、創造音樂,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
六、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課:童謠新唱 2課時
第二課:感知音的高低 2課時
第三課:是個小印第安人 3課時
第四課:律動音樂《向前走》 2課時
第五課:感知音樂力度(二) 2課時
第六課:學唱中外童謠 2課時
第七課:認知音樂節奏(一) 3課時
第八課:音樂中動物的小故事—小鴨和大灰狼 4課時
第九課:感知音樂節拍(一) 3課時
第十課:小小的船 2課時
第十一課:感知音的高低(四) 2課時
第十二課:到這里來享受音樂(二) 3課時
第十三課:落水天 2課時
第十四課:唱唱,跳跳 2課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句話告訴我們:興趣是入門的階梯,興趣孕育愿望,興趣滋生動力,有興趣,就能主動學習,就會持續專心致志地鉆研。由此可見自主學習誠可貴,興趣激發更無價。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激發學習興趣,讓它成為開啟自主學習之門的金鑰匙。
一、巧設預習、激發興趣,樹立自主學習意識
1.主題鮮明的預習作業是最受歡迎的
比如,PEP教材中的第五冊第一單元主要學習談論人的外貌,課前我設計了一項描寫“My New Teacher”的預習作業, 讓學生回家查找描寫外貌的詞句,并把它們按身高、體重、頭發及面部特征等進行分類。第二天上新課時,學生們爭相展示自己查到的詞句,并對自己的新任課老師進行了一番較為詳盡的描述,氣氛異常熱烈。學生通過相互對比、展示及解釋,再經教師稍加點撥就使教學內容當堂消化了。
2.妙趣橫生的預習作業任務是令人期待的
布置一些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作業任務,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靈活多樣的作業形式是讓人滿足的
在預習設計時,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設計多梯級、多層次的作業,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各取所需,自主選擇作業的數量與難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使他們會預習,勤預習,樂預習。
二、氛圍創設、激發興趣,創建自主學習的平臺
1.建立平等、民主、友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有正確的角色意識和角色定位,不能以唯我獨尊,要放下“先生”的架子,走到學生中去,做學生的朋友。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惟師、不惟上、不惟書,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可以發表,敢于討論和爭鳴,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教師要不斷地給每一個學生展示的機會,通過點撥、引導、啟發,使學生發現、領悟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運用激勵評價,激發學習潛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苯處熢谡n堂上的激勵評價會使學生產生喜悅的情緒,這種體驗能促進學生自覺向著我們所提倡的方向努力。因此,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都要認真聽取、公平對待。
三、情境創設、激發興趣,迸射自主學習的欲望
1.創設真實、生動的情境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抓住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從學生感興趣的實物、實情、實事入手,采取模擬場景、表演、比賽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究的欲望。
2.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1)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體驗知識源于生活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從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合點改編教材中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的內容,把學生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中,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到語文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體會到語文的趣味,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2)創設活動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是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語文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境體驗,感受語文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3)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
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遇到問題時兒童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而富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進學生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4)創設探索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自行探究
創設探索性問題情境,是指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設置一些探索性問題,誘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這種方式下教師以問題為引子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探究出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四、合作交流、激發興趣,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構建;平等對話;和諧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4-0196-02
一、教師教學從單一的“教”學生轉為對“教”與“學”的協調
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課堂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教育對象的課堂,它把“豐富復雜變動不居的課堂教學過程簡括為特殊的認識活動,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盵1]這不僅是傳統課堂教學觀最根本的缺陷,同時,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也侵染了這種缺陷。教師成了教學過程中真正的“皇帝”,學生成了“臣民”,“臣服”于老師的話語權下,保持著沉默者的姿態。這種語文課堂完全就是教師的“獨白式”的單向傳輸信息的模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就是知識的容器。認真聽課的學生倒是能理解知識的傳播,而一旦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那這樣的教學就是非常地失敗,那么教學效果也就沒有達到。
“教學”并不是單一的一個字“教”,而是還有一個字,即“學”。所以,除了教師在教語文之外,還注重一個“學”。不僅是學生的“學”,同時,老師也要在教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自我學習,自我進步。不僅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反思、學習。內容包括對中職語文教學的目的、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工作的了解,以及中職語文教師的進修、教學研究和典型教材分析與教法探討等。在教材中反思一條適合老師和學生的教學方法。老師要注意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反饋,根據反饋尋找一條適合大多數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針對中職學生不愛文化課,惰性大,依賴性強,學習不主動的特點,語文老師有必要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的興趣以及重視語文的積極性。有一位中職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分組教學的方法,得到了學生和老師高度的評價。他將全班同學分為“聽、說、讀、寫”四個大組,每個小組成員在每節課都要完成適當的任務。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同時,學生也參與到了老師的教學過程中來,使老師從單一的教轉到了引導角色上。而學生也從“學”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如果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忽視“關注學生的發展”,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那么老師上課的效果會不盡人意,不僅讓學生失去聽課的興趣,同時學生的反饋信息也會讓老師對自己的課堂失去信心,對自己的教學提出質疑,這種互動必然導致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惡性循環。所以,作為中職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教”與“學”的內容和形式,讓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形式更吸引學生的眼球,而不是單一地向中職學生講解課本知識。因為這些對于很快就投入工作的急功近利的中職生并不重要,他們需要的是給他們以后的人生實際生活中帶來實惠的知識。所以了解中職生,了解自己的教學手段、內容、方法和方式,對于中職語文老師來說至關重要。
二、學生主體地位須提高,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
一旦老師做到了從單一的“教”學生的教者轉為“教”與“學”的協調者,那就意味著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提高,學生擁有的話語權就相對大了?,F在的學生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才會花更多心思,語文如果只是跟傳統教學一樣,分析結構課文的話,對學生而言是比較乏味的。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這對于提高教學質量的好壞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在“不存在一個最高的權威,最終的原則,各個參與者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發言、敘事。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2]的環境下,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課堂主體意思,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人們從事某項活動的內發性動機和原動力,因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特別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都得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一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教學效果便能更大程度地達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主張教育要“關于生活”“依據生活”“為了生活”,語文跟生活也是有著密切的關系。脫離了生活,就是不正視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學生就無話可說,那就不是學生真正要尋求的教育。有位教師在教《小小的船》這一課時,一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老師,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藍的呢?”這位教師很不滿意地說:“你懂什么,聽老師說就行了,不要在課堂隨便打岔,你呀,經常如此,這是不禮貌的,今后不能這樣?!边@位學生聽后心里鼓著氣坐下了??梢哉f,學生的積極性在某種程度上就受到了打擊,他的興趣也就大打折扣,他對老師的印象也就沒有那么神圣了。假如老師能積極引導,不僅讓學生參與進來,而且也把生活帶到課堂里來,充分發揮想象力適當鼓勵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常識,那么學生的興趣肯定會大大地提高??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讓學生愉快有效地學習語文,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動力。
三、建構平等對話的和諧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最寶貴的品質是永遠捍衛學生發表觀點的權利,當學生的權利得到尊重的時候,當人本得到回歸的時候,當學生不是為老師而言說,而是有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時候,真正的自由民主發展和充滿平等對話的氣氛以及由此產生的創造力變會在課堂中真正地呈現。當教師正確定位自己的課堂,正確定位自己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分享各自的知識、經驗、閱歷和信息,鼓勵學生講真話,引導學生行使自己的話語權,打破課堂教學“一言堂”的現象,語文的教學效果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學生有錯誤,有不同的觀點,甚至是離經叛道的,老師也要維護和尊重學生,給學生一個交流的機會,將學生想要發表的意見,想要表達的意思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要表達的一切,都是學生的心里真實的反應。只有敢于讓學生講話,講真話,才能于學生真實、平等交流并且教育學生的機會,才能避免學生成為“知識的接收器”,而不能成為真正的學習者,思考著,創造者?!翱陀^結構中的變遷過于迅猛,那些還保留著被以往結構所形塑成的心智結構的行動者就成了守舊落伍的家伙,所作所為也就有些不合時宜,目標總之未免與潮流相悖?!盵3]教師往往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等多重因素使許多貫徹新課程理念的舉措只是成為了虛假的外殼。因為一切變革總是有風險,教師往往為了避免這種風險帶來的后果,往往采取回避態度。他們在新課程改革中往往表現出不適甚至抵抗心理,他們害怕變革,也不知道怎么變革,他們仍然按照自己的習慣,占有學生開口說話的權利,即使有問題也是非常死板地回答,而沒有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他們習慣了原來的教學方式;習慣了一種聲音的課堂,習慣了自己掌控的課堂;他們生怕學生來打斷他的課堂思路,來阻礙他的教學進程;他們在新課堂里,會顯得驚慌失措,顯得誠惶誠恐。正如弗洛姆說的“現代人在享有言論自由時,往往人云亦云?!盵4]但是習慣并不是無可破除的,只要能夠意識到我們正在為習慣所左右,通過意識的覺醒,或者某種自我的努力,教師一定能夠讓學生和自己處于一種平等對話的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因此,提倡教師反思不失為一個良策,通過反思讓教師意識到自身的局限性,促進意識的覺醒,那么就能更好地為我們構建的一個理想的課堂教學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鄭樂平.超越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論新的社會理論空間之建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
[2]徐輝,謝藝泉.話語霸權與平等交流——對新型師生觀的思考[J].教育科學,2004,(6):49-51.
[3][法]布爾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75.
關鍵詞: 新課標 語文
傳統教學
世紀之交,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制定了各門學科的課程標準或指導綱要,《語文標準》應運而生。新課標語文教學與傳統語文教學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新課標是倡導自主學習的,而相對之下的傳統語文教學則是被動式的。另外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包括教材簡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準備等因素。通過實踐,我認為現在的教學設計要在傳統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做到“三個增加”和“兩個變革”。
一、三個增加
(一)增加設計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導教育行為的指導思想。一種教育行為的發生,常常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在每節課上要落實和體現哪些教育教學理念,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才能不斷改進教學。理念的設計不能孤立進行,要從實際出發,把體現的理念和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基本情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位教師在進行《雨點兒》一課的教學時,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理念: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放在(1~2年級)閱讀教學階段目標的第一條。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步要求,采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
(二)增加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由于遺傳、后天教育的不同,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性格、能力、知識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學生情況分析可以從多方面進行:
1、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確定新授課的起點,做到承上啟下,過渡自然,引入切題,新舊知識有機銜接。
2、了解全班學生學習層次狀況,選擇各類學生的代表,以便在課堂上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特別要考慮到中差生的接受情況,做到抓兩頭,帶中間,分類推進,整體優化。
3、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充分預見到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加以分析,使教學工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功效性。
4、了解學生對本學科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在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尤其是本學科特殊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掌握規律、發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要想得到客觀的分析,教師就要通過調查、了解、觀察等方式在課前做細致的工作。只有這樣,做好學情的分析,才能使我們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每個孩子在學習中得到滿足,獲得自信,不斷發展。
(三)增加設計意圖。
傳統的教學設計,教師關注的是環節之間的銜接和流暢性,對這樣設計的意圖考慮較少。在教學中往往出現盲目性,增加設計意圖可以使教師更加明確每個環節要達到的目的,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從而有的放矢,最后達到教學目標。一位教師在教學《小小的船》時,讓學生了解“彎彎的”這個詞時,告訴學生“彎彎的月兒”是什么樣子的,我們來畫個彎彎的月兒,看誰能畫出“彎彎”的樣子。學生畫好后,又讓學生想一想“彎彎的月兒”像什么,還有什么東西是“彎彎的”。教師在這個環節后寫明了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比較、畫畫、與生活聯系等方式理解“彎彎的”,這樣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孩子不僅對詞語進行了理解,還體會到語言的生動。再加上對“彎彎的月兒像什么”的思考,開啟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對理解課文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兩個變革
(一)變革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傳統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清楚,過于偏重知識技能,不重視非智力因素,而且統一劃一,不考慮學生的差異。因此,教學目標必須進行變革。
1、教學目標要具體明確。
改變教學目標中那些空泛、摸不著邊際的話,如“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把教學目標描述為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如“會認10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薄巴ㄟ^這節課的學習,了解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道理?!被颉白x通課文,做到不掉字、不重復、不加字?!绷硗?,目標制定要切合實際,表述應該是學生學習之后預期達到的最基本的、共同的教學標準,不是無法實現的最高要求。
2、教學目標要體現三個維度。
在知識經濟時代,得到知識并不難,人們常??梢灾苯討们叭藙撛斓某晒?,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創造,難得的是得到必要的學習能力,掌握發現適合自己的學習、探索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積極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學目標要體現課程標準提出的三個維度,設計目標不僅要有知識技能的目標,還必然考慮到如何進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3、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有層次。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按統一標準設定的目標,必然難以落實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充分認識到這種差異的存在,并針對這種差異因人定標,因材施教。要制定面向全班每個學生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不現實的,但制定分層的教學目標則是可行的。如一年級上冊中《四季》一課,教師制定了基本教學目標是:(1)認識11個生字,會寫“七、兒、九、無”四個字。認識兩種筆畫:“乚、乙”和4個偏旁“月、雨、口、禾”。(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個季節的美麗。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講,完成這個目標并不難,不用蹦就能摘到桃子是滿足不了他們要求的,所以,教師在目標中增加了自選目標:(1)學習課文結構,創編描寫四季的兒歌。(2)背誦描寫四季的其他古詩、兒歌、文章等內容。(3)邊加動作邊誦讀課文,把課文表演出來。(4)畫一幅你最喜歡的季節的畫,并向大家介紹你的畫。實踐證明,分層的教學目標是可行的,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差異,促進學生發展的課標新理念。
(二)變革教學設計理念。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變“指揮者”為“引導者”“促進者”,選用的教學策略,要為學生的學服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基礎和習慣、水平和能力去讀、想、做、說、議、畫,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自主活動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科學結論。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中優勢互補,共同進步,學習交往的技能。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目標、策略、方法、計劃進行自我反思與評價,進而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監控。引導學生自我調控。讓學生對照學習目標,尋找學習差距,考慮如何改進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策略和方法,以促進目標的達成。
結論:新課標的實施給教學設計帶來了新的變革,也為廣大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創造空間,讓我們通過教學設計的改革,為每個孩子創設一個自我發展、自我展現的空間,讓課堂變為師生、生生間交流、對話的課堂,變成煥發師生生命活力的課堂。
參考文獻
楊開城,李文光 教學設計理論的新框架. 中國電化教育,2001第6期
馮秀琪,徐紅彩. 淺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中國電化教育,2001第5期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第1期
鐘啟泉.現代課程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