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1: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可持續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社會公平
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源于自然并且最終將回歸自然,因為是自然提供了生命以給養,反之,自然制約著生命的發展。人類在享受大自然帶來的豐富資源的同時同樣受到環境的制約??v觀人類的發展史,可以發現,人類整個的發展歷程正是不斷調整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然自20世紀后,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調整似乎進入了一個不同以往的模式:在經歷人類對自然的無休止改造甚至侵犯之后,人類社會頻繁遭遇來自大自然的警告和反擊:自然災害、資源短缺等。人類生活受這些磨難影響的同時也開始了自身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在這樣的影響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觀由此產生。
1 可持續發展概念來源簡述
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全球性環境危機。伴隨世界人口的爆炸式增長,自然資源的短缺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等問題使人們逐步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開始了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同時不斷地在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和發展模式: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如何保證對資源的保護和環境的改善。于是可持續發展觀應運產生。直到1980年召開的聯合國大會第一次以官方的形式表達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指出“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是自然的、生態的、社會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從此可持續發展為世人所共知。
2 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內涵
自可持續發展觀念為世人所認可以來,有關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含義,可以說是言人人殊。其中被學界和實踐界所公認的當屬于第15屆環境署理事會于1989年通過的《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及1992年“地球宣言”(又稱《里約宣言》)中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界定:以滿足目前的需求,同時它需要保護后代需求不受損害,不存在侵犯國家。而從環境倫理學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可持續發展基本含義有兩個方面:
2.1 人與環境互利共生、和諧相處
人類與自然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受自然環境的制約,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類的生存發展是與自然界密不可犯的。人們應該注意在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盡量地減少因人類進步而對環境造成的過度破壞,確保自然界能夠為人類的發展提供合適的生存環境,最終達到人類與自然界能夠和諧共處。
2.2 公平發展、利益均等
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人們對公平的追求就沒有停止過。公平是公正精神、公平原則等倫理規范顯現。公平的利用自然資源、公平的分配物質財富、公平的承擔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責任和義務,最終達到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共同繁榮是可持續發展一直不斷追求的目標??沙掷m發展的公平原則不僅在當展有所體現,在未來的發展中也必須時刻被體現??沙掷m發展強調的不僅僅是機會均等,利益均等也是可持續發展所一直強調的內容。在滿足當代人發展需要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到后代人的發展需求。絕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需求和發展來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一定要保證世代的蓬勃發展。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是公平原則的具體的體現。
總而言之,可持續發展所不斷追求的最終目標是自然與人能共和平相處、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使公平與效率、當代人與后代人都能兼顧,在這基礎之上來大力發展。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一直以來是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因此,要實現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必須依靠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也是唯一的依靠。
3 可持續發展的公平倫理原則
3.1 人類實現利益的過程中體現“代際公平”
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是不斷完善人類社會生存多依賴的環境和發展。當代人和后代人之間的根本利益能夠達到公平原則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一理解是:以時間順序劃分人類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人類生存意義上理解的。人類的生命被看作整體生命,這是對個體局部生命意義的擴展。
實現同代與代際利益的公平分配不僅是評價人生價值與人生意義的標準,同時它也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人類整體生存原則被放在了優先的地位,然而個體生存原則應該與整體生存原則相互協調。
在滿足當代人的物質需求時是確保一定不損害后人的生存權為前提。當代人應該承擔自身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使人類從原有的單純的追求物質利益與個人享樂的觀念中脫離出來,進而選擇一種更為合理的人類生存方式。自然――人――社會動態協調與和諧發展,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質生活方面都能得到最大的滿足。這是人類追求的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
3.2 在人類實現利益的過程中實現“代內公平”
如果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來滿足人類需求時,都強調分配公平、利益共享,同時,在獲取自然資源利益時都認為需要付出合理的成本或代價,那么,保護環境資源就當然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
既然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要求是不斷的縮小發展中國家、地區利益與發達國家間的利益差距,如果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地區提供的不管是資金或技術上的幫助都被算是施舍或是恩賜時,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幫助只能算是對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必要支持。即是發展中國家、地區與發達國家對他們所共同居住的同一個地球的保護而做出的合作與互助行為。
這些原則是人類對可持續發展的渴望也是聯合國的平等精神與公平精神的體現。西方發達國家并沒有正確的看待貧富差距問額,只是簡單的將這種差距看作是一種自然現象,在發達國家眼中,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之所以貧困是因為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所處的地理環境惡劣枯竭。這種荒繆的說法是西方人為了維護自己的一種辯解。
4 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對策
4.1 加強人類生態道德的培養
道德不僅在人與人關系中存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也存在道德,這種道德叫生態道德。生態道德是人類行為規范在自然方面的延伸與擴展。它是人與自然界交往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并不是只有人類才享有道德權和道德待遇,生物和自然界享有著同樣的待遇。這種道德待遇是人類公正行為的延伸,也要求人類對待生物與自然界應是以公正的態度,像對待沒有行使主體能力的主體一樣,保證其正當權利的實現。
幸運的是,人類生態學的不斷發展為加強人類生態道德意識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作為對人類與自然關系不斷深入理解的成果,人類生態學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為人類生態道德的培養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即“最合理的方法論”取代了“最大化的方法”,并提出要用動態的、整體的、連貫的觀點不斷認識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達到社會生命與自然生命的共生這一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最高境界。
4.2 提高人類整體素質
可持續發展的言下之意還需要人類懂得怎樣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但由于人類的無知或是貪婪,以至于盲目的對自然資源進行開采利用,導致自然資源受到了嚴重的迫害。要想化解人類人與自然間的矛盾,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還是要不斷提高人類的素質,實現理性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潘玉君,明慶忠,李宏.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34(5):20-24.
[2]楊偉軍.可持續發展倫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J].晉陽學刊,2008,3:44-46.
[3]何志偉.可持續發展環境理論觀現狀研究[J].圓桌論壇,2007,5:41-43.
[4]劉淑青.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涵義淺析[J].法制與社會,2009,7:357-358.
[5]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認知――紀念聯合國里約環發20周年[J].中國人口,2012,22(5):9-14.
[6]蔡巖.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觀[J].科學發展觀,2009,11:7-8.
[7]潘玉君,段勇,武友德.可持續發展下環境倫理與原則,2002,12(5):36-38.
[關鍵詞] 環境;審計;企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環境資源稀缺時代的到來,企業作為微觀主體,許多重大的經濟決策和經濟活動都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息息相關。企業所制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性、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資源的評價工作。審計作為綜合性的經濟監督部門,應當在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的協調利用上發揮積極的作用。環境審計正是針對當今環境的嚴峻性而提出的。它主要是為了確保受托環境責任的有效履行,由相關審計主體依法對企業受托環境責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的監督、評價和鑒證,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企業及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
一、環境審計的要素。
眾所周知,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是環境的產物,也是環境的改造者。人類通過生產勞動適應并改造周邊環境。由于環境對人類經濟活動具備有限的承載能力,企業若要長期發展,就應該承擔一定的環境管理責任,并處理好生產活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其環境管理責任的履行情況以及向社會披露環境信息的對稱性等問題,往往需要獨立第三者的監督、評價與鑒證,亦即環境審計。[2]環境審計,站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高度,通過對企業履行環境責任情況進行客觀披露,對與環境有關的組織、管理、設備等經營業績進行全面、客觀、公允的評估,以此來實現對環境管理和環境監督的再監督,使其貼近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它是企業制訂和落實環保戰略、合理規避環境風險的需要,也是企業管理、環境管理系統的一個環節,更是企業尋求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環境審計旨在促進經濟社會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敦促企業履行環境管理責任,完善企業環境管理監督體系和落實環保措施,促進環保資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積極營造人與和諧相處的環境理念?;诖耍h境審計的范圍主要包括有關環境法規、政策措施的執行情況;內部環保機構設置的健全性,監管的效果性;環保資金管理、使用的真實合規性;環保措施、手段、技術的科學性、經濟性;以及潛在環境風險評估等。歸納起來包括環境核算系統審計和環境管理控制系統審計兩部分。
具體地,環境審計首先應對企業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環境效益等環境會計要素進行評價。通過對與企業內部、外部環境相關的能夠以貨幣度量的生產經營活動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環境會計核算系統的審計,、判斷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輔以相關財務指標來評價企業履行環境經濟責任的有關情況。其次要對企業環境管理控制系統,諸如環境法規執行的合法性和合規性審計,環境管理機構設置、環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制訂實施,環境信息的報告與披露,企業環境質量管理的有效性等進行審計。通過對為提高環境管理工作績效和環境質量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技術、和手段等方面的審計,對企業的環境管理體系的合理性與有效性進行評價,輔以相關環境指標來評價企業履行環境管理責任的有關情況。
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因素。
1、環境資源的持久性。我們知道我國企業的經濟增長和資源的生產消耗存在較強的依賴關系。亦即企業的發展主要以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再生產為前提。自然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由于其儲量有限性和再生困難性,以及環境對資源消耗的有限承載力,如果企業生產排出的污染物和自然資源的消耗量超出了環境的自凈能力與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勢必就會阻礙生產發展,甚至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這樣一來,不僅不利于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不能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反
而會陷入浪費資源和犧牲環境來換取企業短期發展的惡性循環怪圈。因此要提高環境資源利用效率,以
盡量少的資源力求最大利用率,達到環境消耗與生態調節相協調。不言而喻,環境資源的持久性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2、企業環境文化和環境戰略。能否牢固樹立以人為本、資源平衡、能量守恒的生產觀、價值觀和環境觀,并將其具體落實到企業經營活動和環境戰略上來,也是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企業若無視環境因素,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生產過程中制造的煙塵、噪聲、污水、廢氣、輻射等不僅直接影響從業員工的身心健康、工作狀態和勞動情緒,還將對外界區域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后果。這不僅違背了企業以工富民、創造財富、改善民生福祉的初衷,更影響了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子孫后代的幸福。若能樹立珍視環境、節約資源、綠色循環發展的環境理念,從企業管理層到普通員工,在點滴日常活動中堅持環境與生態的和諧發展,與環境共存共贏,就能既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也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從這個意義上講,環保促發展,發展促環保,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3、環境資源的利用效率,單位GDP能耗比率。對有限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直接關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環境成本。粗放式的以高能耗低產出的經營模式,只能在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區域內短期維持企業生存,但資源的枯竭和高的單位GDP能耗比率必然會阻礙企業長遠發展,迫使企業轉向走集約型、節能型發展道路。由此可見,環境資源利用效率、單位GDP能耗比率既是考量企業生產管理水平和評價企業資產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更直接影響企業的遠景規劃與發展,對其影響不可小覷。
三、環境審計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促進關系。
1、環境審計是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題中之義。監督的過程就是運用法規來規范經濟行為的過程。我們雖然認識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也有好的政策和資金投入作保障,但如果缺乏有效的審計監督,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雖然宏觀經濟政策與企業的微觀經濟行為在總體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在企業的具體經濟利益上常常會發生沖突。[3]微觀經濟主體之間的競爭性和盲目性,使區域經濟和企業往往只顧眼前而忽視長遠,況且環境的治理保護和高精尖環保技術的運用,前期的顯性投入較大,而收益卻是滯后的、隱性的、社會化的,其投入產出的線形關系不夠明晰。這就要求客觀上要有一種審計監督的約束力量,敦促企業環保資金的專項使用,促進環境資源的良性循環使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審計監督就是促進發展。
2、環境審計是企業持續經營的根本動因。通常對環境會計的審計,著重了解環境會計要素、環境會計信息等有關企業環境經濟信息。而環境會計的核算主要以企業持續經營為前提。通過對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環境收益等會計要素的審計披露,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企業與環境有關的財務狀況的真實性、合法性,可以通過一些相關財務指標、環境指標來客觀評價企業的環境績效。通過對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標的比較分析,可以找出企業生產經營、市場開拓、技術革新、產品研發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整合環保信息,為重大環境決策服務。正是基于對環境會計的監督檢查,特別是針對環保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的客觀評價,可以運用財務杠桿調控環境因素對企業發展的影響。這正是環境審計不同于企業其他專項審計的地方,也正體現了環境審計在環保資金的監督檢查上的不可替代性和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3、環境審計是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生產發展過程也就是和環境進行資源、信息、能量交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往往不可避免會暴露出一些問題。預估給企業、其他社團和國家帶來的經濟損失,對提高企業對環境的認識和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制訂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以企業暴露出的問題為線索,通過對企業因污染環境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審計,審查企業污染環境的狀況和程度,分析企業污染環境所帶來的危害,找出引起污染的源頭,進而提出有針對性整改措施,防患于未然。從這個角度講,環境審計猶如環境醫生一樣,及時診斷企業發展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只有以此為契機,在不斷矯正發展思路、排除發展困難、降低環境風險中,企業才能以健康有序的狀態迎接跨越式發展。
4、環境審計是與區域和諧的內在要求。面對企業發展戰略,企業往往要新建投資項目。通過對重大環境項目的追蹤審計,合理評估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能夠將經濟活動放在環境背景下去考慮。這樣就能克服經濟理性主義的。近年來環境保護的實踐證明,環境污染一旦發生后再進行治理,須補償的代價將相當昂貴。甚至有的環境出現后,即使經濟上付出更大的代價,也往往難以清除和恢復。因此,在重大環境項目上,應認真做好投資的可行性,正確界定相關主體的環境責任,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活動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只有全程對環境項目進行審計,時刻關注項目實施的隱性、社會化效益,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企業才能在人與和諧共處的氛圍中贏得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環境審計,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環境審計只有監督好受托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才能為企業及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通過透析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因素,并針對環境審計領域的研究,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審計環境的構建。審計環境是與審計有關的外部因素的總和,包括文化、、、經濟等環境。對于我國來說,環境審計之所以起步較晚,主要是由于我國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框架尚在建設,企業管理體制也在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方向發展。所以環境審計的實施需要努力構建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努力營造適宜環境審計的文化、法律、經濟氛圍,作用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之上。面對WTO框架,面對環境問題的日趨復雜,對企業環保方面的要求成為新的市場壁壘,各個行業對污染程度和資源開發等方面的認識尚不完備。只有積極借鑒環境審計的先進和操作,逐步使環境法規、環境審計準則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環境審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2、加快環境的實施和環境審計的立法工作。環境會計是會計學、環境、現代經濟理論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結合,主要反映、報告及考核企業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等的成本價格信息。[4]環境會計也是環境審計的主要載體,企業通過對環境收益、環境負債、環境成本等會計信息的嚴謹縝密地核算,才能積累豐富的財務信息和審計數據,使環境審計有據可依、有實可靠。同時也要加快環境審計的立法,制定具體可操作的環境審計準則。環境審計尚屬新生事物,在審計實務中既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儲備和工作,更需要盡快建立評價環境成本和環境效益的審計指標體系,以此來促進環境審計事業的創新和發展,進而服務于企業的發展戰略。
3、增強企業的環保意識,營造綠色環境文化。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增長、企業的壯大都是以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如果聽任企業自發追求內部效益,忽視外部環境的承受能力,勢必導致生態系統的迅速解體,就無法維持區域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要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加大對企業的宣傳,倡導新型企業環境文化。通過宣傳要讓企業認識到保護環境、治理環境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要將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要通過國家主流媒體倡導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為榮,濫用資源、犧牲環境為恥的環境榮辱觀,并以此為契機,在稅收、產品市場準入、售后檢驗檢疫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優惠,使重視環境的企業既能贏得公眾的支持與信賴,也能在經濟效益上獲得豐厚的回報,以市場導向來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環境觀。要進一步加大環境信息披露力度,企業應將各種經營活動對環境產生影響的信息向外部披露。通過建立企業環境定期報告制度,要使社會各方面重視對企業環境報告的研究和監督,促使企業真正地重視、解決環境問題。
4、處理好環境審計與環保部門的關系。環境審計的核心職能是監督,要監督企業處理好微觀經濟利益和區域經濟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當然還要將環境審計融入企業環境管理體系,通過配合環保部門和其他政府職能部門,形成一個通力合作、和諧管理的生態可持續發展,將環境成本與國家財力、企業財力對等統籌起來,既是監督更是服務。只有這樣,審計與環保才能形成合力,為構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發揮作用。
當前,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更是將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作為關乎國計民生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課題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作為審計監督的要義所在,只有與時俱進,及時調整審計思路,將環境審計作為服務區域經濟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舉措,依法履行職責,才能為促進企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
[1]王芳.反思環境審計依據透視環境立法的完善[J].審計,2004,(22):38.
[2]李雪,王恩山.環境審計的動因及其現狀[J].財會月刊,2005,(4):34;
[3]熊豐.談環境審計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審計與理財,2003,(7):39;
[4]蘇振川.對我國開展環境審計的思考[J].事業財會,2003,(4):53。
Argument of Environment Audit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關鍵詞: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和諧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實質
可持續發展既是滿足當代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沙掷m發展包含二個重要的內涵:一是需要,指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將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二是限制,指人類的發展和需要應以地球上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與限制,要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沒有限制的發展,便不能持續。生態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經濟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社會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的最終目標。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倡導可持續發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當今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可持續發展概念是在人類深刻認識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能力基礎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環境保護的。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必須與自然協調才能持續生存。不適當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環境所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一。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國家競相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通過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維持較高消費水平的需要。工業生產雖然增長了幾十倍,但卻出現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生態破壞、貧困加劇和各國發展失衡的社會矛盾。
2環境功能和環境問題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周圍環境而孤立地進行。環境是社會發展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趁著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的作用環境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促進或阻延的作用體現了生產力不斷提高和自然資源不斷開發,社會與其周圍環境的聯系便日益加深。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開發利用的對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從事生產的物質、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種生物基本重要條件。人類從自然地理環境中開采煤、石油、天然氣等,利用土地資源生產谷物,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經濟活動。因而環境資源的多寡、優劣決定著經濟活動的規模和速度。當人類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自然供給的能力時,便難以維系和持續發展。(2)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產品,同時也會有一些一時未能被利用的副產品排入環境,成為廢物。而人類新陳代謝和消費活動,也產生各種廢棄物歸還給周圍自然環境。當廢物排放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時,環境質量會下降。(3)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環境不僅能為人類提供物質資源,而且還能滿足人們對舒適的要求。清潔的空氣和水是農業生產必需的要素,也是人們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優美舒適的環境,使人們心情輕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體素質,更有效地工作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保護環境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面對諸多的環境問題,我們必須加強環境保護。環境問題是指任何不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結構和狀態的變化,產生的原因包括人為、自然兩方面。其實質是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間的矛盾。
3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
環境危機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普遍不安與廣泛關注,是因為環境危機不僅影響了當代人的生活質量,也威協后代人的生存。這必須與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而且要求發送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是以保護自然為基礎,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減少生態破壞,保持地球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作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是以消除貧困,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雖然未來人對幸福的理解也許會與我們有所不同,但作為人,他們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健康而穩定的生態系統)必須首先得到滿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資源時,我們必須要用代際主義的原則來處理當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我們不僅要給后人留下一套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成熟的經濟發展模式,還要給他們留下一個穩定而健康的生態環境。
4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一種文明如果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實現,那么,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必不可免的;人為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不是源于科學技術提供資源的速度慢于人類消費資源的速度。與以往的歷史相比,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技術無疑是最先進的,但是,環境危機正是在我們擁有如此空前的技術力量的背景下產生的。承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并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美麗和穩定。無論以全球范圍,還是以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人類文明都發展到了保護生態環境階段。確保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保證。要實現保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5結語
人有權利利用自然,通過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這種權利必須以不改變自然界的基本秩序為限度;人又有義務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實,保持自然規律的穩定性,在開發自然的同時向自然提供相應的補償。當然,如此確定權利和義務的范圍,是以人與自然之間原本存在著和諧為前提的,可持續發展針對的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已經遭受嚴重破壞的現實。在這個事實中,人對自然的權利和義務的范圍必須相應調整。在達到新的和諧之前,人對自然的開發方式,開發深度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人在改變自然資源的物質形態的同時,應當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補償,以恢復其正常狀態。使人與環境協調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南威.自然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548.
關鍵詞環境;可持續發展;現狀;惡化原因
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阻礙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環境變化的特征,分析環境問題的發生、發展規律,將為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1世界環境現狀
世界環境從區域性、小范圍的環境污染擴展為全球性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環境問題的主要共同特點[1]。環境污染從少數工業城市擴展為全球,環境問題從發達國家擴展到發展
3可持續發展理論
1987年聯合國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該書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指出可持續發展是在不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同時,既滿足人們當前生活的需要,又不損害下一代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以最小的自然消耗取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5]。因此,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發達國家與發展
4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對策
4.1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經濟、技術和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須統籌規劃,綜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慮地形、氣象、水文等對環境的影響。城市工業嚴重污染區,一定要布置在下風向。城市的工業布局還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動規律和河流的自凈能力。其次,城市內部布局也應有利于保護環境。多中心格局、放射狀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對城市土地實行有償使用,以地租地價來調節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償使用土地,可以杜絕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脹與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經濟的運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減少了盲目向外擴張。
4.2適當控制人口增長
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鼓勵控制生育,實行計劃生育,調整人口年齡結構和地區分布。對于少生優生者給予良好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障,使其沒有后顧之憂。同時通過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質量,提高整個民族的身體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生產力布局的可持續發展。
4.3實行以資源保護為核心的環境管理
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新能源,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實施制度創新,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由粗放式生產向集約型生產轉變,通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資源轉化為產品。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生物資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環境污染,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發展。
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的外部性。我們可利用經濟政策,通過市場機制,把由于物質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經濟外部性內化到各級經濟分析和決策過程中。通過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來削減污染,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既能有效地約束污染者的排污行為,確?!拔廴菊哓摀?又能為政府進行環境集中治理籌集資金,或將資金用于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究開發等,實現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實行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是解決污染的根本思路。保護環境的經濟手段,主要有環境費、環境稅、排污權交易等。
4.4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依據生態經濟學理論,用生態工藝代替傳統工藝,具體對經濟活動進行規劃、設計保持環境系統基本的生態過程和生命的延續,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在全民中開展環保知識的宣傳活動,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樹立“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思想,使企業樹立“清潔生產觀”,消費者樹立“綠色消費觀”。
今年冬天華北地區多次出現霧霾天氣,北京市等多地氣象局了黃色預警信號。這種霧霾天氣給國家帶了經濟損失,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提醒我們對環境保護加以重視。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處于穩步發展階段,對資源的需求很大,人扣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低。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新的發展目標表和當前的實際情況要求我們將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人口等多種因素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必須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中的貢獻率,開發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或無污染)高產出,高效益的產品,從而實現良性循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可恥尋發展道路。為了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真正付諸實施,必須有強有力的法制作保障。
一、環境法制保障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增長,在環境保護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我國將面臨更加緊迫復雜的國境和危機。人口規模更加龐大資源更加短缺,生態基礎更加脆弱,環境污染問題更加突出,尤其是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情況下,一些人為了追逐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有可能不顧良心和法律從事危害全社會利益的行為,從而使環境遭到破壞,我國的基本社會經濟特征和資源環境約束狀況表明,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融合在發展目標之內,經濟增長必然難以持久,任何的改革難以成功,只有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的立法向持續立法過度,才能保證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實現中國夢
近些年來,我國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環境保護及防治污染法律法規,調控,引導整個社會行為,在政策方面調動社會輿論和個人行為朝著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我國1998年環境狀況公報中指出:“中國面臨的環境問題形勢依然嚴峻,相當多的地區環境污染狀況仍然沒有得到改變,有的甚至還在加劇。一些地區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態問題比較突出。1998年發生洪水,赤潮和沙塵暴等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國在1979年就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制定了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原則。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保護環境,使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協調起來。達到經濟和環境和諧有序的可持續發展。要將可持續發展有戰略構想變成現實,應由法制作保障。
(1) 可持續發展要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穩定的發展:它需要有一系列利于堅持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政策,才能得到長期穩的有效實施,而法律的穩定性恰恰能夠滿足政策穩定的基本要求。
(2)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發展,它既涉及經濟領域,又涉及社會領域,它既要求經濟的數量增長,更要求發展需求的質量改善。
(3)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在競爭中的發展,要在國家地區和全球范圍內建設起能夠開展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的體制
(4) 可持續發展在國家范圍內是受國家宏觀調控的發展法律規范的保障,國家的調控目標中實現。
(5) 克持續發展的實施,需要用科學發展觀進行創新,組織依靠法律的權威性。
二、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環境既是發展的資源又是發展的制約條件,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環境問題的實質在于人類經濟活動索取資源的速度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自凈能力,而只有走克持續發展道路,才能使人類經濟活動索取資源的速度小于資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并使向環境排放的廢棄物能被環境自凈,從而根本解決環境問題,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例如隨著城市的的發展,城市環境破壞并出現綜合性的“城市病”即住房緊張,交通阻塞,霧霾天氣多次出現,居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降低。造成今年冬季霧霾天氣的原因①汽車尾氣的排放②城市工業鍋爐及居民供暖鍋爐的排放主要有煙塵,SO2、NOX、HC、CO等。在大氣煙塵表面常吸附有重金屬顆粒,某些重金屬和其化合物(如金屬釩系化合物)能使二氧化硫催化合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極易與水蒸氣化合生成硫酸霧。硫酸霧引起的生理反應比二氧化硫單獨存在于空氣中時的危害強4~20倍,而且能侵入肺泡深處。③城市噪音及固定廢物的問題。城市的噪音嚴重的影響人們的聽力,長期處在50分貝以上的噪音中會使內分泌絮亂造成精神緊張等癥狀。
為解決上述環境問題,我們首先將可持續發展的性質和規模確定好。應根據本地區的自身環境條件和國家的發展要求、歷史條件和資源狀況等客觀條件決定。第二,進一步提高可持續發展中環境管理水平。通過定期檢查、專項調查、集中培訓等形式提高環境管理人員的素質。第三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及布局,調整能源結構,即調整能源消耗中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同類別的能源所占的比例。盡可能的利用太陽能、地熱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目前我市對供熱燃煤鍋爐正處在逐步改造成燃氣鍋爐。第四,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在提高城市生態值,減少城市生產和生活廢棄物的生產量。第五,重視綠化及開展環境綜合治理。
三、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我國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須在經濟發展中抓好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中華民族石油就歷史的偉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在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環境保護意識,近些年來,我國全民族的環境意識喲很大提高。從認識上戰略上、思想上、管理思想上發生了轉變。這是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的結果,是環境戰線多番努力的結果。認識上的轉變經歷了由淺入深。由“小環境”到“大環境”,由片面到全面的過程。經濟建設實踐證明,經濟穩步持續發展,是環境得到保護的基本條件,盲目發展經濟的后果,只能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而只考慮環境問題,又會限制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既要遵守經濟規律又要遵守自然規律。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強調注重效益,提高質量,協調發展,穩步增長,在發展中要注意環境保護,維持生態平衡。
可持續發展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同樣是必要的戰略選擇。我國記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初步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面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一場根本性的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國民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增強。然而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從總體上講,我國的綜合鍋里還不強,一些邊遠地區和山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人們文化素質不高,生產手段落后,至今仍處于貧困狀態,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經濟基礎差,經濟效益不高,還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黨的“十”報告提出:繼續堅持改革開放。采用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經濟實力,才能消除貧困,提高科技水平。為防治污染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才能為改善環境質量提供保障。
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應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和改善人口機構,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走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加速我國經濟發展的正確選擇,為了實現這個戰略轉移,首先要高度重視和加強農業發展,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加速農村脫貧致富的步伐逐步實現現代化,第二是繼續發展第二產業,積極調整工業結構和布局,結合現有工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法生產,第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市場體系,城鄉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利用稅費政策促進克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體系。
參考文獻:1.《環境保護與克持續發展》,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年5月
[關鍵詞]旅游 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X37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3-213-1
1旅游發展中的環境保護現狀
在當前的旅游業當中,一般都較為重視旅游業的開發,而沒有關注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使旅游業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當前最為重要的環境保護問題主要有下面這些方面。
1.1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在旅游業的開發當中,主要給環境帶來的破壞有:(1)植被的破壞,因為游客只重視自己的游玩,環境保護意識不強。還有景區為了擴大本身的經濟收入,使涌入景區的游客大大超過計劃數量都給植被帶來了嚴重的損害,甚至有的地區植被大量減少。(2)無計劃開發資源,有的生態旅游地區,不考慮本地的實際情況,只是考慮自身經濟收入狀況,盲目增加旅游景點,大量開發旅游資源。(3)沒有注意保護野生動物。
1.2環境污染狀況不容忽視
對旅游景區的環境污染主要存在兩種因素:第一,大量游客只顧自己游玩,沒有保護環境的意識,隨意丟棄塑料袋和廢物甚至將廢棄物扔在較深的山溝和峽谷地帶,給衛生的清理帶來很大的困難;第二,旅游景區的管理者沒有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在旅游設施的安排布局方面欠缺合理的考慮。
1.3環境承載力遭遇重大挑戰
各個生態旅游景點為了獲得最大經濟利益,大量吸引游客進入景區,使進入旅游景點的人數大大超過了承載人數,這種現象同時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尤其是在每年的黃金周期間,超過景區承載人數的游客大量涌入和涌出,嚴重破壞了景點的自然環境。
1.4法律機制不健全、不完善
我國當前制訂的環境法不適應旅游業的開發與發展,表現在制度條款的不細致,以及缺乏科學合理的環境保護措施,如環境稅收等,條款中規定的資源稅不包括環境稅,只對一些不可再生資源收取,如礦產品和鹽等,對于當前可以再生資源,如水資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和野生動物植物資源等不收取資源稅,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
2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措施
2.1重視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旅游人員或者是未來的旅游管理人員,因此必須加強生態環境意識教育,才能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切實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做好社會公民的生態環境教育,要做到:第一,增強教育意識,廣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知識,使每一個公民都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生態環境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是一項面向社會公眾的教育,包含在各個學科的教育當中。由于環境保護教育的特點,所以應將此項工作納入到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教育當中,利用全民教育的措施,使社會中的每一個公民深刻理解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的重要問題,要根據本國國情,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必須使生態環境達到可持續發展的境地,使廣大民眾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環境保護行動,使全體公民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會影響到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第二,在法律建設方面,應盡快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第三,建立切實可行的旅游環境審計制度。組織當前旅游景區的管理人員參加環境保護教育培訓,使其具有旅游景區持續發展的觀念,在實際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地手段,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切實建立旅游環境審計制度,在干部的年度考核中納入環境保護內容,使廣大管理人員重視環境保護工作。
2.2建立健全旅游景點的生態安全監測預警制度
建立操作性強的生態環境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在環境發展中,各種自然災害以及人類的各種開發行動,如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土地治理等,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損害,這種系統就是針對上述因素進行研究與預測,明確人類活動以及自然災害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各種變化指標、變化速度、變化時間等,并根據這些變化情況,預測這種危害可能達到的目標,制訂應對危害行為的措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個旅游景區由于不能用發展的眼光對待當前存在的環境問題,不能正確評價自身的發展狀況,所以對于環境保護工作不能切實落實到位,因此,必須建立嚴格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才能保證旅游景區的自然環境不受破壞,保證生態環境的安全,能夠準確預測到可能發生的危害自然環境的行為,將各種危害行為遏制在萌芽狀態。
2.3高科技可以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旅游業的發展中,很少涉及科技產品。我國在科技旅游方面投資過少,在各個旅游景區內,幾乎沒有高新科技產品,在制訂旅游決策時,缺乏科學化和信息化的指導,開發設計的旅游產品科技含量低,大量科技知識沒有應用在旅游業當中。在環境管理方面,沒有高新科技的應用。在開發旅游產品時,沒有考慮到當地的旅游文化、景觀設計、地域文化的一致性。缺乏多元化旅游產品,沒有將知識、娛樂、行動結合在一起。雖然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旅游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發展速度很快,但發展質量不高,可持續發展的狀況令人擔憂。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科學技術應用在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當中,但應用于環境保護與防治環境污染的科學技術卻很少。對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要想在短期內修復,則需付出沉重的代價,而且必須依靠先進的科技手段。根據我國環境的實際情況,必須加大科技手段在環境保護當中的應用,學習國外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保證我國旅游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兆國.淺談發展旅游與保護環境[J].當代生態農業.2010(Z2).
【關鍵詞】能源基地;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對重化工業產品的需求呈現出連年遞增的趨勢。這就為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壯大與能源基地的形成提供了先決條件。本文在以上的背景之下,通過深入研究我國的能源基地開發與運作過程中環境危害的原因,對能源開發過程中環境問題進行歸類,在此基礎上從制度層面、企業層面以及社會層面闡述了能源企業環境行為規范化建設的對策。本文的結論有助于為探討我國環境保護的模式提供借鑒,能夠積極推動我國能源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具有比較好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能源基地環境問題概述
(1)水污染。在能源基地的開發和建設中,由于鉆井產生的廢水廢渣、洗井過程中產生的廢液都是難以避免的,在這些廢水廢液和廢渣中,含有不少鉛、汞、硫化物等對環境帶來危害的物質,這些廢水如果重新注入地層或者任其自然蒸發彌散,則對環境的影響則不可小覷。(2)大氣污染。能源基地的鉆探和開發中,會泄露一些廢氣或者天然氣,以及鉆井設備排放的廢氣與煙塵,這些氣體中往往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氫以及烴類污染物等,會對環境水體造成破壞,對當地的動植物以及居民產生健康危害。(3)廢棄物污染。能源基地在開發勘探過程中,會產生一些諸如粉煤灰、污水沉淀物等固體廢棄物。這些物質會對當地的植被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
二、導致環境問題的成因簡析
造成以上環境問題的原因是等方面的,概括來講,主要包括:(1)法律方面的原因。能源基地為當地帶來大量的稅收,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然而由于地方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還有很多亟待完善之處,導致環境保護措施沒有被嚴格的執行。(2)資金方面的原因。能源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能源基地對于資金的需求非常迫切,這就導致企業對于環境的投入少之又少,隨著資金供需矛盾的加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3)公眾方面的原因。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是解決環保問題的巨大推動力量,而我國目前的能源基地往往地處偏遠,當地居民還沒有形成比較明確的環境意識,導致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一直存在。(4)企業方面的原因。企業逐利的特性決定了經濟利益是其最終所追求的最大目標,因此企業往往將對于環保的投入當做額外支出的成本,因此企業缺乏對環境進行保護的動力。
三、能源基地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深水區,同時也完全進入了重化工飛速發展的階段。通過能源基地的群集效應,能夠顯著增強能源產品的競爭力,控制成本,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然而值得重視的是: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與行業的特殊性,能源產業多年來都因循著粗放發展的模式,直接的后果便是產品的科技含量低,環境破壞明顯。結合以上所做的分析,本文給出以下的可持續發展策略。(1)能源基地制度層面的策略。首先應該結合能源基地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構建一套完善的企業環境行為評價指標體系,用以周期性地對能源基地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量化評估,對不合格的部分給予處理,并提出整改期限。還應構建順暢的政府—公眾溝通機制,使企業的環境信息能夠在第一時間被政府所掌握,從而形成有效的環保機制。(2)能源基地企業層面的策略。能源基地的企業結合自身對環境的影響,應該積極進行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發創新,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新技術來探索適合的能源技術和先進的減排技術,以多元化融資渠道來支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環境保護。(3)能源基地公眾層面的策略。首先應該提升能源企業員工本身的環境保護意識,還應該積極結合各類媒介,通過對環保理念的宣傳來引起大眾對于環保問題的關注度。在能源基地的企業間形成正面的輿論導向,進而發動群眾對基地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督促企業積極進行環保的整改和落實。
我國各個地區能源基地的建立,對環境的污染與危害也逐漸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為了切實改善能源基地對環境的危害與影響,應該結合地區現狀與能源基地的生產特點,進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并結合具體的原因給出具備科學性的解決方案,從而實現能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綠色GDP。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