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1: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教育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學教育學作為師范生就職前一門重要的學科,應該為培養優秀的師資打好基礎教育,提高師范生的教師技能。但是,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小學教育學的教學狀況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范生培養的質量。造成這種情況的有多方面原因,最主要的是小學教育學的教材更新換代速度慢,已經與現代的小學教育脫節。教材內容注重理論知識,缺乏新意與實際操作訓練。小學教育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夠教會學生理解教育,學會教育。但是理論知識過于繁多,就會使學生認為小學教育學非常的枯燥無聊,就只是與小學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堆積,并不能真正學到如何去教學。其次是因為理論與實踐脫節。小學教育學中的理論知識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夠真正理解體會理論知識。師范生基本上都是大四才會有實習的機會,理論知識如果不經常使用就會遺忘,也就失去理論知識的價值了。另外是因為高校的教授小學教育學的教師們,大多都是很少真正接觸過小學教學,無法向學生例舉生動形象現實的例子。而且大多只注重傳授理論知識而忽略上課的生動性與多樣性。還有是因為學生們對小學教育學的不重視。自認為小學教育學沒有什么值得學習的,認為只要到講臺上講幾次課,自然而然也就清楚該如何教學了。簡單來說,小學教育學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種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是教材陳舊,不能與小學教育實際情況緊密聯系;其次是實踐過少,無法達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外是教授小學教育學的教師們,沒有一線教學的經歷,過分重視理論知識;還有就是因為學生們對小學教育學的不重視。
二、采取積極的措施
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分析了解問題是最關鍵的,面對問題采取措施是最重要的。雖然,小學教育學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但是我們仍然不能放棄,應該緊隨新課程改革的步伐,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性對措施。首先關于教材的守舊,過多的理論知識的問題。雖然教材的編訂是由專門的人士進行,但是也是需要集結大家的力量。在學習教學中有新的發現新的觀點,都可以與編教材人員聯系談談自己的想法。凝聚每一滴水,便可以形成大海。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在一起進行討論,取其精華,才能編纂出優秀的教材。其次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問題,教師與學校應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鍛煉機會,可以提供合適的實習機會,可以舉辦相關的賽客等等,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才能夠真正理解理論知識。再者教師缺乏一線實踐的經驗,忽視教學方式的多樣性的問題。教學本身就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不僅僅將課本上的知識教授于學生,也在教學的過程中反省自我,改進教學。小學教育學的教師們雖然很少有機會親身接觸一線的教學,但是可以通過網絡書籍等方式,了解一線小學的教學情況?,F在很多優秀的小學教師都組成團隊,研究小學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小學教育學這個學科不應該是枯燥無味的,而是應該是生動有趣的。在教學模式上,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適當播放優秀小學教師的授課視頻,適時向學生報道現在的小學教學情況。教師們應該適當減少理論知識的教授,更多的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例如可以讓學生講解某個章節;可以與學生討論某個教育方法的利與弊;可以讓學生進行小學教育的調查研究。至于最后一個原因:學生對小學教育學的不重視。學生們首先應該重新認識小學教育學,正確對待這個學科。小學教育學是師范生必須通過的一門考核課程,對于師范生的師范技能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作為師范生眼光不應該僅僅盯住課堂,課堂教師所能傳授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而是應該利用高科技產品,多方位全面的了解小學教育的現狀,學會思考小學教育現在所存在的問題,能夠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既然已經是成年人了,就不應該幼稚到不喜歡某個老師就不聽某個課程。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不能過分以自己的標準評判教師,學會適當寬容教師,有些教師年齡很大,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發展,不能夠與時俱進,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們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心。所以,學生們應該認真學習小學教育學。
三、總結
參考文獻
[1]李建平,閆順麗.教師如何走進新課程——課程專家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D].光明日報,2015,19(11):274-275.
[2]施海燕,何曉鳳.小學語文教學中故事的運用[D].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14,16(01):154-155..
[3]徐波,何二元,王曉音.歷史故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5,14(05):13-15.
[4]文素芳,劉秋霞,彭立平.淺析歷史故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7(10):67-68.
[5]鄧俊華.淺談故事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吉林教育,2014,19(05):131-132.
[6]胡燕.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的分析葉課外語文(下),2015,(2):148-149.
[7]高越.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田.青年時代,2015.(7).163.
[8]王歡.高中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科技創新導
[9]王玉香.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5,03:187-188.
[10]高曉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11]孔雪清.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23:56-57.
[12]王金禾.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及對策[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05:147-149.
[13]王標.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05:35-38.
[14]白麗波.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及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9:197+212.
參考文獻
[1]戴睿.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258-259.
[2]高曉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3]朱紅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J].成功(教育),2013,01:249.
[4]龍菁.淺析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現[J].成功(教育),2013,08:274.
[1]胡朝萍.小學語文“導課”的幾點做法.東西南北·教育,2014(6)
[2]陳文一.小學語文導課技能策略.新課程學習·上旬,2015(1)
[3]林愛婷.淺談小學語文趣味教學.新課程·小學,2016(5)
[4]高成亮.小學語文導課藝術初探.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4)
[5]牛傳發.淺談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2(1).
[6]陸云峰.素讀:閱讀教學的根性覺醒——對現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積極審視與本質探尋[J].新課程研究,2009(1).
[7]鄭麗萍.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J].現代交際,2014(5):121-123.
[8]李方.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廣州:高校教育出版社,2013.
[9]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10]袁政國.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王鐵軍.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與應用[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2]顧春.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M].北京:知識出版社,2014.(責編韋雄)
參考文獻:
[1]孫潔.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的研究[J].高考:綜合版,2015(9).
[2]程劍.淺談如何在中等師范生物教學中建立多元化教學體系[J].讀書文摘,2015(20).
[3]高安淑.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17):45-46.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應用型創新人才 教學模式 研究 中期總結
作為新開設的本科專業,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語文)的培養目標即是“綜合培養、發展專長”,為了研究適合小學教育(語文)本科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我課題組進行了各方面的調研、學習和座談,現就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1.到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進行調研、座談
2015年6月29日課題組前往北京,到事先聯系好的首都師范大學東區初等教育學院進行調研,同我們進行座談的專家主要有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王智秋,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崔增亮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務處處長王杰以及講授小學語文專業的幾位教授。此次調研主要就培養小學教育(語文)本科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定位、課程設置、學科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應用型人才教學模式等幾個方面進行交流學習。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的小學教師培養理念是走在全國前沿的,緊緊把握國家大的小學教育發展趨勢,在調研座談會上我們通過提問的方式向專家們了解并學習到了小學教育人才培養的最權威的咨詢,以“培養小學教師要為當地教育服務”為宗旨,專家們指導意見對課題的研究給出了寶貴意見,綜合起來有如下幾點:第一,注意培養小學語文教師的綜合性知識結構。第二,教育要把握國家大的發展趨勢,教學設計應科學合理。第三,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安排學生見習、實習、研習。第四,學科與教學實踐的結合起來,比如兒童文學與課文教學的結合,兒童劇創作與課文閱讀指導的結合,修辭與文本解讀的結合。通過去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調研、座談,課題組對培養小學教育(語文)本科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學模式的思路打開,一些具體的想法和下一步研究的有了初步的計劃和明確的方向。
2.到北京進修學習及深入北京和呼和浩特幾所小學聽課調研
課題申請人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期間到首都師范大學進修,深入首師大初等教育專業課堂學習應用創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在此期間利用進修的機會在首師大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查閱大量的圖書資料,掌握了較為科學和先進的小學教育專業教學模式,也掌握了大量的優質教學資源。這對于課題組研究小學教育(語文)本科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學模式的課題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深入小學課堂聽課調研,了解小學教育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在大學教育中更能有針對性的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小學教師。
主要走進的小學有:
人民大學附屬小學,聽了公開課《搭石》。教師講課,還有專家點評,受益頗多。
首都師范附屬朝陽實驗小學,聽了幾節課,同時參加了首師大和朝陽附小一起舉辦的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有教師講課環節,特級教師和專家點評環節,還有專家答疑環。此次活動令人開拓眼界,收獲小學教學的最權威的理念和方法。
北京西城區進步小學,聽了一年級和二年級的精講課,理解了小學教師講好語文課所需要的基本功和知識,當然包括實踐能力。
深入呼和浩特市先鋒路小學聽課,呼和浩特呼倫南路小學聽課,初步了解內蒙地區小學教育的特點,了解小學教師講課的特點,逐步掌握關于小學教學的調研資料。只有了解了本地區教育教學特點和需要,才能為本地區培養適合小學教育的人才。
3.參加全國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會議和講座
2015年11月20日,課題組成員參加了“北京市語文現代化研究會”第三屆年會,上午由北京各參會小學的優秀教師講示范課,特級教師點評,下午開展“小學語文教學論壇”,交流教學心得。
2015年11月21日,聽了梁曉聲專家的講座“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
通過會議和聽講座學習就小學語文的閱讀、古詩等教學研究規律和方法有了深入了解,收獲了權威觀點。
4.課題組邀請系部小學教育專業教師開展座談會
從首都師范大學6月份調研回校后,2015年7月5日課題組及時邀請系部小學教育專業教師開展座談會,總結調研心得。座談會主題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心得”,會上教師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可貴的意見,為下一步課題研究打下基礎。
課題組認為小學語文教師的講課方式越來越體現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的標準,對孩子們的啟發,關注孩子們想象力的發展在教學中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小學教育(語文)專業的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在大學里把小學教育(語文)專業的大學生培養成具備當前教育理念的準小學教師,才能為今后的小學教育做出更多的貢獻。經過研究和探討,對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教學模式有了初步的想法。例如,推行導師制,進行技能指導;重視對學生進行早期科研訓練。導師指導學生完成學年論文,幫助學生整理思路,修改不合適的部分,直至最終完成寫作,培養學生早期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
另外,教師們認為應該增加實訓比重,實踐應用性創新教學。
同時教師們提出要帶領實習生走進小學課堂能再局限于中學的實習基地。
課題組在課題研究中期主要做了以上一些工作,下一步工作計劃繼續深入調研,要做好以下工作:
1.請專家來學校給小學教育的學生做專題講座。
2.帶領大學生走進小學課堂。
3.課題組再次舉辦座談會,探討應用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4.教師在課堂初步應用研究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實訓和實踐。
參考文獻:
[1]莊惠龍、楊淑林.本科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集美大學學報,2013, 10.
[2]莊華杰、周金其.本科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14, 11.
作者簡介:
李曉雯,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關鍵詞:師范教育;課程設置;中國;美國;瑞士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2-0186-02
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的競爭,教育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本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而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與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正確認識我國師范教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借鑒國外師范教育課程設置的科學經驗,從而合理改善現階段課程設置的弊端,以實現專業化教師的培養目標,將是我國教師教育領域的一個令人矚目的研究課題。
本文以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學院以及瑞士圖高大學教育學院為例,通過對三所學校本科階段師范教育課程專業培養目標以及課程體系進行對比,從而獲得對中國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思考和啟示。
一、中美瑞三國師范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設定比較
培養目標是課程設置的給予,任何課程設置都是圍繞著培養目標來展開的。三國處于不同的歷史文化中,其在師范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上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對三國小學教師培養目標的介紹。
(一)中國
我國在試點培養本科學歷小學教師之初,提出的培養目標表述為:“培養面向21世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從事小學教育教學與研究的新型高素質師資、教學研究人員及教育管理工作者?!盵1]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未來教師的要求之高不僅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要掌握各方面的教育教學技能;不僅要從事教學工作,還要有科研能力;不僅要抓學術還要會管理。
(二)美國
由于美國師范學院的更替和改革,加上各個州的規定標準各不一,而且在不同學科教師的培養目標的規定上也不盡相同。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學教學與課程專業碩士生方案的培養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批判性的探究能力,即能夠在許多方面進行探究,如對專業文獻、專業研究加以評論,并做出學術性的回應。第二,成為有素養的優秀教師。第三,有合作性的專業發展能力,能發揮教學骨干的作用,并能在某一領域做出貢獻[2]。
(三)瑞士
瑞士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現在由26個完全州和不完全州組成,各州均有自己的行政組織和體系。在教育方面,各州也具有很高的自。但26個州的教師教育具有基本一致的培養目標:民主、自由、忍讓、責任、包容、個體能力的發展以及經濟和社會的和諧[3]。
從上述對三國師范專業培養目標的對比來看,我國的培養目標是立足于教師這個職業特點來設定的,從教師應具備的知識、教學技能、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自我發展等方面,規定了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所應具備的素質要求。美國在培養教師上,更注重其專業化的培養,把教師看作是“醫生”“律師”這樣的職業一樣同等對待。再看瑞士的培養目標,是立足于公民而言的,首先把教師作為一個具有專業素養的獨立個體進行培養。教師不單是教書,更要育人。要育人首先要育己,因此具備合格的公民素質就成為作為教師的首要條件。我國在教師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上也注意到了時展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如培養師范生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走出了“教師就是教書匠”的傳統觀念。但是也有一些時代要求沒有反映出來,如合作能力、反思批判意識等。
二、課程結構及內容的比較
(一)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專業課程的設置
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培養本科層次小學教師的高等師范院系,小學教育師范類四年制本科,是目前國內小學教育辦學規模最大的初等教育學院之一。該院采取的是“分項綜合培養”,學生一入學即分專業方向了。課程體系由必修課和選修課組成。必修課包括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包括限選課程和任選課程。課程結構分為通識課程、教師教育類課程、學科課程三類。
通識課程必修課包括政治思想、外語、信息技術和體育四個模塊,共計17門課程,42學分;通識課程選修課包括人文與社會、科學與技術、學術發展與問題研究、藝術與修養和體育與健康五部分,學術發展與問題研究是以學術講座的形式展開的,共計63門課程,要求選修20學分。教師教育課程分為教育學類和心理學類及其他基本技能課程,共計30門,其中必修課9門,選修課21門,包括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比較教育學、中外教育史、基礎教育改革研究、小學生心理輔導等等。教學學科課程的設置,依學科方向,分為中文、數學、英語、科學、信息技術、音樂和美術七個方向。學科專業課程設置分為學科教師教育課程、學科平臺課程和學科專業課程,課程內容依據專業有所不同,學時、學分也有所差異,整體維持在必修課15門,780學時,45學分左右,選修課25門,430學時,25學分左右。
(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
美國大學本科層次的教師教育專業發展迅速,其中以威斯康星大學(以下簡稱威大)麥迪遜分校教育學院為的一些大學,呈現出自己的特色。
威大教師教育學院本科層次的教師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從結構上來說包括普通教育課程、學科科學課程、教育科學課程,并且三類課程就其比例來講,均占總課程的三分之一,呈現出“三分天下”的局面。通識教育課程是任何專業的大學生所必修的,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具備寬厚的文理基礎知識,注重普通文化知識的養成,因此要求教育學院的所有學生都必須修滿不低于40學分的通識教育課程。學科科學課程(最低要求34學分)主要是為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提供將來所教科目的專業知識。教育專業課程最低要求34學分,其終極目的是為學生將來的職業做準備。一般來說,教育專業課程包括三部分:一是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課程;二是教學法;三是教學實踐與實習。詳見下表:
(三)瑞士圖高大學教育學院課程的設置
瑞士圖高大學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專業的本科教育為期三年,學生高中畢業并通過A-level即可申請。總體來說,課程體系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五個模塊:公共課、專業課、實習、普通研究和職業競爭力、學位計劃、選擇方向。詳見下表:
以上課程在本科階段3年中都要學習,只是每學期的學分總數不等。學分采取ECTS-Credits系統,每學期的考核標準包括兩種途徑:考試和論文。
三、課程設置比較及思考
(一)我國課程結構的設計不合理,通識教育和教育專業課程遠少于學科課程
我國師范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比例比較低,僅占總學分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大部分課程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類的課程,僅哲學、思想、中國近現代史就占了一學年的課程,何況還有必須通過的英語四級考試,僅大學英語一門課程就要學習兩學年,總共8個學分。除此之外,在我國高考生選擇志愿時,師范生大部分專業文理兼收,例如教育學原理、課程論、學前教育、小學教育等這些專業,也就導致理科生對地理、歷史不懂,文科生對算術、物理摸不著頭腦。而在瑞士一個小學老師通常負責多個學科的教學,文學、歷史、數學、音樂等等;在美國通識知識的學習被視為教師培養的必要基礎,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從業,更有助于培養師范生的基本知識修養,奠定為人師的博而精的知識基礎。不得不承認我國師范院校的學生很少花時間去學習自己專業以外的人文、社科、自然學科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在4年的學習中除了幾門公共基礎課之外,基本上都在學習專業知識,這使得教師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廣博性目標難以實現。所以在師范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應強調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具備跨學科學習的能力,加大通識課程的教育。
(二)我國教學實踐與實習效率低
由于重視教育實踐,美國的師范教育多是采取“3+l”或“4+l”的學制模式,其中的“1”主要是指讓學生用一年的時間去參與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以美國威大為例,教學實踐十分重要,包括預備實習和正式實習兩大系列。前者是正式實習之前的教學實踐活動,后者是持續完整的全學期實習。實習的年級、時間等依專業的性質不同而做不同的安排。實習生在有經驗的教師的指導下參加實習,和其他老師一起備課、觀課、授課、評課、進行教學經驗交流等,經歷一個從定向參與到獨立教學的過程。而在我國通過對師范生的調查反饋顯示學生對以一般大學課程為基礎的師范教育課程并不滿意,認為這類課程無益于教學能力的提高,學生畢業后第一次走進教室時會感到無所適從。我國的師范教育的教學實習存在時間短、效率低、體制不完善等特點,學生大多把其當作“任務”完成,很多院校并不規定、指定實習地點,出現了一些學生找人托關系開實習證明的現象,可見我國師范生實習體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漏洞。
除了以上兩點,我國師范課程設置的內容上缺少對教師職業發展相適應的課程,課程的結構和體系決定了內容的比重,那么結構、體系、內容上是否達到了師范性和學術性的均衡與統一,這也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應多加思考的問題??傊忻廊鹑龂膸煼督逃n程設置各有其特點,各有其國情特色,很難說某一師范教育課程設置更為合理,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比較能找出一絲端倪,引起更多學者、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思考。
參考文獻:
[1]高師教改項目課題組.關于構建本科學歷小學教師專業的課程體系研究[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2):47.
[2]劉德華,仇冰潔.密歇根州立大學碩士層次小學教師培養方案評析[J].2010(3).
[3]弋文武.瑞士中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10).
[4]洪明.教師專業化:美國教師職前教育課程設置及借鑒[J].大學教育科學,2007(1).
[5]劉海燕,王海濤.簡析美國師范教育課程特征[J].北京高等教育,2001(6)
[6]李其龍,陳永明.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2).
[7]劉捷.專業化:挑戰21世紀的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13.
面向改革開放,面向廣大城市和農村小學教育的需要,在課程設置的設計上加強了實踐性研究,第一,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要培養新型的小學教師,又要使畢業生切實具有大學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簡單的中師“延長”,也不能搞普通高師的“照搬”。在必修課里開設了《現代漢語》、《高等數學》、《寫作》、《普通生理學》等課程,在選修課中開設《古代漢語》、《兒童文學》、《中國文學》、《外國文學》、《自然辯證法》、《科技發展簡史》等,使學生掌握較為寬廣、扎實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第二,我國農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學校小人少,有的學校還在進行復式教學,因此我們的畢業生的能力應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毙汀_@樣在課程設計中還開設《體育》、《大學音樂教育》、《大學美術教育》、《大學英語》、《計算機》、《社會科學概論》、《自然科學概論》等必修課,還開設了文化素質課程要求每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2-3門選修課,目的是讓學生各方面素質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為小學服務,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第三,重視學生的教育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加大教育實踐的比例,一、二、三年級各進行一周教育見習,四年級十八周教育實習,包括教育調查與畢業論文,對畢業論文以往的中師和專科生沒有明確要求,只是號召通過教育實習寫出心得體會,在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論文答辯不通過不能畢業,這充分體現了小教本科學生較強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強化綜合性
小學教育的特點是綜合性,小學生的特點是對教師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學教師必須對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和諧發展承擔更多的責任。當代科學發展的一大趨勢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日趨整合。而在小學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課程的綜合化又是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們新的課程設置必須面對這種挑戰,適應這種要求。第一,在科學文化素質上,必須從小學教育實際出發,為師范生構建一個較完備的知識系統,建立以語文、數學、教育專業知識為主的知識體系。如語文學科的構建,本著“大語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課時比重,融文學與寫作、教師口語、語言文字基礎知識、書寫等課為一體。語文學科的性質比較復雜,從語言文字上說具有工具性,從思想內容上說具有文學性,從知識內容(包括社會歷史生活知識、科學知識、理論知識以及語文知識)上說還具有知識性。這些性質是綜合在一起的,因此語文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師范院校的語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語言和思維的綜合訓練,以思維增強語感,促進語言的鑒賞、評析和表達能力,使師范生掌握較系統的漢語知識、文學基礎理論和寫作理論等;同時通過大量文學作品的選讀,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學發展的歷史概貌,以形成語言、文學、寫作等有機組合的知識體系。充分融合聽話、說話、閱讀、文學、寫作、書寫等語文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形成勝任小學語文教學的能力。數學知識方面,在高中學習的基礎上,開設高等數學等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對提高學生的數學修養、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強調理性抽象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勝任小學數學教學,特別是提高了學生畢業后指導小學數學競賽和小學數學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的能力。在形成以語文、數學、教育學科為主干的課程體系的同時,特別強調教育專業課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力求科學構建系統的完整的課程結構。第二,在以語文、數學、教育學科為主干的課程體系中,還加大了思想政治課課程的比例,充分發揮學校思想政治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來的小學教師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除了國家規定的課程之外,還在選修課中開設倫理學、美學概論、社會學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不僅在于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為小學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第三,在高中學習了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這六大基礎課的基礎上,開設兩門綜合性較強的必修課,即《社會科學概論》和《自然科學概論》。這兩門課程既注意了知識的橫向聯系,又體現了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綜合訓練,同時要反映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研究的新進展,使師范生的知識面更開闊,為他們繼續深造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三、體現靈活性
以往的課程設置中,必修課安排的較多,選修課和活動課較少,學生的學習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選擇性,畢業生在座談會上也說:“在校時學的課程有些沒有用,多開點選修課和活動課有利于我們的個性發展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我們進行了一些嘗試。第一,加大了任意選修課的門類和比重,現設選修課30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去選擇性的學習,而且鼓勵學生多選課,從評價制度上得以體現。評價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長的學分,學生選學的課多,他的特長學分也多,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是一個重要內容,這無論對學生的就業和對社會的貢獻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選修課的門類、內容還可以由學校靈活掌握。第二,加強對活動課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動課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過去的課程設置中沒有被高度重視在組織管理上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將活動課分為三大類,即興趣組與社團活動,軍訓,勞動教育,而且這些課的開設遵循三個原則即求是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時代性原則。保證活動課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內容和形式有利于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發展,同時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活動課納入課程方案,就一定加強管理,要有授課計劃和教學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活動課學習成績檔案,進行等級評價和成果匯報,將成績記入學生學籍。
四、確保發展性
英文名稱:Journal of Yanan College of Education
主管單位:延安市人民政府
主辦單位:延安教育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延安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4-6198
國內刊號:61-1472/G4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通識教育課程;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教育實踐課程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3)01-0049-05
一、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主要困境
上世紀80年代初,“教師知識”已經成為教師教育研究中的焦點議題。多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在不同理論的觀照下,提出了不同類型的教師知識,概括起來主要有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班級管理知識、教育倫理與法規知識、學生與學習的知識、普通文化知識、教育環境知識、實踐性知識等。這些知識廣泛分布于我國小學教育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包含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中。通識教育課程涉及廣泛的普通文化知識,包括人文、社會、自然等多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學科專業課程包括某門學科的專業知識,如語文或數學專業知識。教育專業課程包含的知識也很豐富,與教育教學、課程、學生與學習、班級管理等有關的理論知識都包含其中。教育實踐課程主要包括了實踐性知識和教育環境知識等??梢姡斍拔覈W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基本反映了當前有關教師知識的研究廣度。同時,各師范院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結構與學分比例的差異,也反映出人們對教師知識的理解各不相同。喬勇曾統計過上海師大、南京師大和杭州師大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結構與學分比例(見下表),發現三校的通識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和學科專業課程的比例差異懸殊。上海師大偏重學科專業課程,南京師大的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比例過重,杭州師大的三類課程比例則相對均衡,這反映了各師范院校對普通文化知識、教育專業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對師范生的專業涵養作用認識不一致。另外,三所師大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課程比例都較小,說明人們對教育實踐知識在教師知識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還不夠深刻。三所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呈現的問題反映出人們對于教師知識理解上的差異與偏誤。如果更深入地調查與分析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我們則會發現更多的實踐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識教育課程難以體現通識教育的真諦
通識教育并非要求文科學生學些理科知識,或者理科學生有些文學藝術修養那么簡單。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李曼麗教授認為,通識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社會責任感、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2]。由此可見,通識教育首先關注的是人,其核心價值是“人”的培養。這里的“人”不是某種職業人,而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公民。它強調的知識不是與做事有關的專業知識,而與“做人”相關聯。因此,通識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拓寬視野、避免偏狹,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們學會做人”[3]。
僅從課程設置的學分比例來看,大多數師范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占比在30%-40%之間,比例充足;但若具體分析其課程結構和實施現狀,我們會發現,通識教育課程并沒有真正體現通識教育的真諦,沒有真正發揮通識教育的作用。
我國小學教育專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高中起點的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四年制),另一類是初中起點的專科類小學教育專業(五年制)。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是“政治+外語+計算機+體育+選修(人文、社科、自然科學、藝術、教育)”。其中,必修課程中的政治與外語的課時占比過半。這種模式過于強調政治理論的灌輸,過于關注外語、計算機等工具性考級科目。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等知識雖被納入選修課中,但選修課程設置“‘內容雜、結構亂、質量差、地位低’已經成為我國大學通選課的通病”[4],再加上多數師范院校對選修課程的開設與考核管理比較隨意,致使師范生的學習效果差強人意。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難以實現通識教育的育人目標。
一般來說,專科類師范院校的通識必修課程大而全,必修課程權重在90%以上,選修課相當少,比例明顯不足,且內容單一,難以有效培養兼具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現代師范生。以某高等師范學校開設的小學教育專業(綜合文科方向)通識教育課程為例,主要開設了政治、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原理、文選、現代漢語、寫作、語言實踐、數學(含高等數學)、英語(含大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基礎、課件制作、品德發展共計20門課程。通識選修課包括兩門課程: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類、藝術與體育類。這些通識教育課程大都在前3年的學習中完成,以高中階段的基礎文化課程為主,具有高中學歷補償的性質。課程設置多以分科為主,雖然內容全面,但沒有根據初等教師教育的培養特點實現學科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而且學生“沒有機會掌握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也沒有機會綜合處理不同學科的信息和概念,背離了通識教育的真諦”[5]。
2.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教與學的知識比例失衡
絕大多數師范院校都將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課時與學分比例最高。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包括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兩類,學科專業知識反映的是“教什么”,而教育專業知識反映的是“怎么教”。在這兩類知識中,多數師范院校的小學教育專業都偏重學科專業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構成了師范生未來從事學科教學的知識基礎,的確很重要,不過,實驗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教師所掌握的學科專業知識與教學質量是呈正相關的,但超過一定的水平后,學科專業知識與教學質量之間就不再具有統計學上的相關性了。[6]同時,我國的小學教育是以綜合課程為主,與中學的分科課程相比,課程的學科性相對較弱,而綜合性則比較強。因此,小學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水平不需要太精深,不要過于注重學科專業知識的深度挖掘,而要注意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
小學教育工作的難點是怎樣把知識傳授給接受能力還比較弱的小學生,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學會。因此,小學教育專業更應該重視“怎么教”這一教育專業知識的傳授。當前,反映教育專業知識的教育專業課程不再是傳統的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材教法這“老三門”,而是在“老三門”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充。??祁愋W教育專業師范生主要學習小學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班隊管理、教育研究方法、小學心理學、教育技藝(如普通話、三字、計算機等)和學科教材教法等課程。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的必修課有教育原理、課程與教學論、班隊管理、普通心理學、小學生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以及一些教育技藝訓練課程等,選修課程主要有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倫理學、小學生心理輔導、心理學史、教育研究方法等。
從上述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科專業課程與教育專業課程的分析來看,師范院校關注的重點是教師“教什么”與“怎么教”的知識,卻對小學生“學”的知識的關注不夠。雖然個別課程涉及到小學生“學”的知識,但遠不及教師“教”的知識那么有體系有深度。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沒有改變“教師中心”的傾向,就難以真正培養出會“教學”(此處的“教學”,不妨理解為“教會學生學”)的師范生,難以扭轉小學教學重教輕學的局面。
3.教育實踐課程的教育績效難以體現
隨著人們對教師實踐性知識重要性認識的深入,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課程越來越受重視,所占的課時和學分比例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加,當前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延長教育實習的時間。但是,提高實踐課程的課時與學分比例并不必然地提升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教育實踐課程依然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管理障礙,課程實施效果難如人意。
首先,偏重于實踐結果的評價,而對實踐過程的指導、監督和評價的關注不夠。以實習為例,大多數師范院校將實習時間置于最后一學期,而且很多學校都讓學生回原籍所在地自主聯系學校進行實習,這必然造成實習學校比較分散,師范院校與實習學校之間的聯系也就處于松散狀態,師范院校難以對師范生的實習過程進行具體有效的理論指導與實踐監督。
其次,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融合度低。基于“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師范院校期望師范生在具備一定教育專業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實習將所學教育理論知識應用于教育實踐,通過畢業課題的研究實現運用教育理論解決教育實踐問題,因此,將教育實習與畢業論文都安排在最后一學期完成。這樣的安排看似合理,但在實際操作中,“理論取向”的高校教師指導師范生撰寫畢業論文,“實踐取向”的小學教師指導師范生進行教育實習,二者各自為政的指導很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很難幫助師范生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同時,這種“理論學習—實踐運用—解決現實問題的再實踐”的線性模式使得“師范生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也孤立于教師教育的所有其它課程”[7]。理論與實踐的分離是教育實踐課程績效難以評估的重要原因。
第三,教育實踐課程缺乏對教育反思的有效關注。教育實踐課程主要是讓師范生觀察和模仿小學教學與管理的常規工作流程,掌握備課、上課、班級管理等基礎的教育教學技能。觀察與模仿是有效學習的重要手段,師范生應該觀察和模仿有經驗的教師在師生互動、教學內容處理、教學環節組織、教學方法運用和突發問題處理等方面的技藝。但是,如果教育實踐只停留在觀察和模仿別人的層面,則會使師范生失去教育教學的主體性,成為缺乏實踐智慧和創造能力的教師,教學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師范生實踐智慧的成長與創造力的培養離不開對教育教學的自覺反思。反思是有層次的,范梅南(Max Van Manen)將反思劃分為三個層次:技術性反思、理解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技術性反思主要關注應用知識以便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理解性反思旨在調查、質疑和澄清最終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教學活動背后的假設,批判性反思則關注教育所存在的更大的背景。[8]師范生在教育實踐中,比較關注教育教學活動本身的問題,如教學目標的落實、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學內容的處理、師生關系的處理等問題,就是這種技術性反思,也多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并沒有真正激發學生的反思意識。指導教師很少要求師范生審視自身實踐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探究教育實踐問題的社會背景,缺乏對理解性反思與批判性反思的訓練。師范生的教育實踐經驗沒有經過逐級提升的多層次反思,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就很難真正結合起來,教育實踐課程的績效就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破解方略
1.優化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拓展通識教育的設置空間
當前,無論是本科類還是??祁惖男W教育專業通識教育課程模式,都沒能有效承擔通識教育的重任,因此,要對現有的小學教育專業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進行科學合理地優化,有效拓展通識教育的發展空間。
從通識教育課程內部結構看,本科師范院校的通識必修課程權重占比一般都超過60%,而且政治與外語兩門學科的課時占比相當高,極大壓縮了人文、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知識的拓展空間。如何在保持現有課程結構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釋放出更大的通識教育空間?一種改進思路是在通識教育課程內部進行整合拓展。有學者提出“可以適當減少外語學分,增設大學語文課程”,“將政治課程進行擴展,擴展到更廣闊的歷史、哲學、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與現有的通識選修課整合設計”[9]。另一種思路是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進行拓展。這種觀點認為“通識教育有廣泛的、本質的意義,它是一種教育觀,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理念,它必然包含著專業教育,但又超越了專業教育”[10]。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并不是不可調和的,事實上,專業教育中的不少領域都與通識教育重合。譬如:教育專業課程中的法律法規、教師倫理、教師職業道德可以與政治理論課程整合;專業技能中的課件制作與計算機輔助教學可與計算機課程整合;至于教育史、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文化心理學等,更是跨越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綜合性課程。
2.重構專業教育課程模塊,擴充兒童專業課程內容
作為未來的小學教師,首先應該要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兒童。日本很多大學突破了傳統教師教育專業的界限,以兒童為中心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從兒童教育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課程內容。[11]借鑒日本的經驗,結合我國教師教育的現狀,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要關注兒童的文化背景與特點,關注兒童學習的類型、特性及其規律,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增設以兒童文化與兒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形成學科專業課程、教師專業課程和兒童專業課程“三課鼎立”的格局。兒童專業課程可根據條件開設小學生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與兒童教育、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家庭環境與兒童發展、人際交往與兒童發展、小學生心理輔導、小學生學習指導、問題兒童的學習與行為研究等學科知識。學科課程與教師專業課程的設置也要適應小學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綜合性的特點,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強調綜合性,進一步充實小學教育專業課程。
3.改善教育實踐課程管理,提高實踐課程的實施績效
在課堂中,真正主導小學教師教學的是其實踐性知識,而實踐性知識則源于職前教師教育中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不斷的雙向建構。然而,當前教師教育的課程設計仍沒有改變“先理論學習后集中實踐”的模式。這種分離模式的長期存在有其制度性根源:由于缺乏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制度上的強力支持,一些小學因擔心影響教學質量,往往不愿意接收師范生進校教育實踐,導致教育實踐模式的改革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推進。因此,要對教育實踐課程進行根本上的改革,首先要獲取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度上的支持,將接納師范生進校教育實踐納入小學工作考核的范圍之內。其次,與實習小學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贏關系,從主觀上激發他們參與師范生教育實踐工作的積極性。第三,形成分散實踐與集中實踐相結合的實踐課程模式,將實踐時間與實踐內容分散于四年或五年的各學習時段中,并注重實踐過程的反思。這樣的課程模式會使師范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有機會及時理解理論,并學會用理論去分析、反思實踐,如此循環往復,逐步加深對教師職業的了解,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第四,加強對教育實習的過程管理。教育實習由師范院校的指導教師、帶隊教師與小學指導教師共同全程管理。師范院校的指導教師在實習生實習期間進行教育教學的理論指導,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引導他們對自身的教學理論與實踐體驗進行深層次的反思,構架教學理論與實踐體驗的橋梁。小學教師對實習生的教學與班隊管理進行具體指導,對實習生的實習質量進行全程監控與評價。師范院校的帶隊教師組織協調實習生、實習學校、師范院校之間的關系,以幫助他們適應實習環境,提供支持信息,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問題。第五,將反思滲透到實踐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中。實踐反思不是一次性的實結,而是一個持續反復的過程。在實踐課程中,可采用多種多樣的反思形式,如撰寫觀察日志和教育隨筆、組織專題研討和個案交流、進行案例教學和行動研究等。反思過程中,既強調對教育教學本身的反思,也要強調對教育教學賴以發生的社會文化和家庭背景進行意義性反思。
20多年來,我國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一直在實踐中進行,尤其是實踐課程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它畢竟是一門新興專業,不成熟的地方在所難免。因此,仍然需要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實踐、研究與再實踐。只有堅持創新性研究,才能將小學教育打造為成熟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專業。
參考文獻:
[1]喬勇.小學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14.
[2]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7.
[3][4]龐海芍.通識教育課程:問題與對策[J].大學(學術版),2011(5).
[5]曲海舟.通識教育課程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實踐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2(1).
[6]李其龍,陳永明,等.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6.
[7]駱琤.中美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比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89.
[8]王艷玲.教師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1.
[9]龐海芍.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江蘇高教,2010(2).
[10]易逢榮,曾萍.高職高專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萍鄉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4).
[11]惠中.日本大學兒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及其啟示——以日本東大阪大學為例[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10).
Dilemmas in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GU Guo-bing
(Nantong Higher Normal Institute, Nantong 22600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