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1: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繪畫鑒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比較法高中美術教學美術鑒賞
一、比較法概述
1.概念
比較法是根據某一標準,篩選有聯系的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實現事物的分類。這種方法是一種以直接感知為主的對照方法,可以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并從根本上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比較法是確定事物異同點和聯系的思維過程,任何事物都能在相互比較中凸顯差異性。借助對比法能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事物的異同。在美術鑒賞中應用比較法,教師可對不同藝術作品進行比較、分析、理解和評價,從而使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作品的內涵。
2.特征
(1)可比性基于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在比較對象的選擇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范圍,選擇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作品;同時,要避免為了比較而比較。不同美術作品的可比性建立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基礎上,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務教學。(2)經驗性在高中美術鑒賞中,學生在生活經歷、理解程度和藝術修養方面均有差異,在比較中會重視自己的經驗。教師要注意引導,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應用科學的比較方法,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3)超越性美術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術作品的非孤立性決定了比較法的超越性。在比較中,作品體現出的內涵有可能超過鑒賞本身,也有可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對一切可比較的藝術現象或者藝術作品的比較,最終能達到鑒賞和理解的目的。
3.教學目標
高中美術鑒賞中應用比較法的教學目標在于:第一,使學生理解比較法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同時掌握比較法的具體操作方法;第二,教師要通過介紹、引導,使學生在與教師、其他學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法的應用特征與效果;第三,以反思和總結的方式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今后的實踐中自主拓展比較法的應用。
二、高中美術鑒賞中比較方法的應用意義
1.提高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主要表現在發現、欣賞與表達等方面。美術鑒賞課程可為學生提供視覺與感知層面的教育指導,使學生學會在海量的美術信息中篩選自己需要的素材。在高中美術鑒賞中,比較法是一種能夠幫助學生實現美術作品鑒賞的重要方法,應用比較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如,在素描基礎構圖講解中,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展現不同的構圖方式,并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從中選擇出最和諧的構圖模式。又如,在美術創作材料與技法的講解中,教師可通過對比不同的材料與技法所產生的視覺效果,讓學生綜合分析出一種最適合表現主題或內容的組合。
2.培養創造性思維
藝術欣賞具有創造性,美術鑒賞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培養創造性思維。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受眾群體是廣大高中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初步形成對于事物的分析、判斷、想象和推理能力,但是并不完善。通過比較法,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更獨立地思考與發現,并將自主探究得出的結論應用于藝術性創造。比較法能增強學生對于作品風格的感知能力,使他們能更充分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將這種方法融入邏輯思維,不僅能幫助學生進行美術鑒賞,而且能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
3.促進個性發展
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目的并非是將每一名學生都培養成為藝術家,而在于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藝術創造能力以及美的修養。將比較法應用到高中美術鑒賞中,可增強課堂的敏銳性和靈活性,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美術藝術作品與社會、自然、生活之間的聯系,感受不同風格、材質、形式的獨特藝術性。如,在通過橫向比較方法對比、分析中國美術作品與西方世界美術作品時,學生能加深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理解,同時也能更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在開闊眼界的同時,表達自我意識,達到的目標。
三、高中美術鑒賞中比較法的應用方法
1.縱向對比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藝術家對于同一事物的理解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創作過程中,會賦予其不同的含義。在高中美術鑒賞中應用比較法,學生可借助“時間”這一發展標志,運用縱向比較法比較不同時期的同一美術元素的表達方式。如,某地區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美術鑒賞的過程中,以鞋子為縱向比較的元素,將不同歷史時期畫家創作的各類與鞋子相關的藝術作品,以幻燈片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其中,有我國魏晉時期的絲織履、唐朝時期的錦緞鞋、宋朝高筒靴等。通過縱向對比的方式,學生從鞋子的顏色、繪畫技巧和畫面構造等方面闡述了不同時期鞋子的不同特征,了解了我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掌握了不同時期鞋子的特征,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橫向對比
(1)不同地域的對比在鑒賞不同地域的美術作品時,教師要明確這種對比方式涉及的藝術作品范圍大、題材豐富且受眾廣泛。為了避免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性對美術作品鑒賞產生影響,在高中美術鑒賞中,教師可以選擇橫向比較法。通過對同一時期不同地域的美術作品鑒賞,學生可以看出我國傳統藝術作品創作中的“道”。道家思想與中國傳統繪畫有著不解之緣。我國傳統繪畫作品集中體現了“意在畫外”和“寓情于景”,水墨畫尤其展現出了追求獨立和精神理想抒發的強烈情感。與之相比,西方社會的繪畫藝術則更加理性,貼近實際生活。西方社會的繪畫作品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于“模仿”和“遵從”,歷史上許多繪畫藝術流派的誕生,都是基于真實、理性的審美心理。(2)不同流派的對比不同流派之間的對比分析也可以被歸類到橫向比較范疇之中。如,在“中國近代美術繪畫藝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著重對比分析嶺南畫派與上海畫派兩個流派美術作品的特征。其一,嶺南畫派。嶺南畫派的名稱來源主要是因為其代表畫家如高劍文、陳樹人和高奇峰等人聚集于廣東地區,因而被稱為嶺南畫派。嶺南畫派藝術家在美術創作中,主要借鑒了西方社會西洋畫的繪畫技巧,十分擅長素描和寫生,并將吸收的外來繪畫藝術技法與本土繪畫模式相融合,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嶺南畫風。嶺南畫派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的代表流派,其改革了傳統國畫,吸收、借鑒了西方美術繪畫創作的技法。不僅如此,其在創作與發展中還積極傳播新思想,推廣美術教育,宣傳圖畫革命,強調了時代精神,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其二,上海畫派。上海畫派的代表人物有趙之謙、吳昌碩、任頤和虛谷等人,主要是由一群旅居上海一帶的江浙畫家組成。上海畫派畫家在創作中十分注重寫意和潑墨,并結合了篆刻和書法的技巧。他們擅長動物、人物、花卉、果蔬的寫生。上海畫派在創作中積極吸收了西方社會在美術創作中的積極因素,對我國的傳統藝術繪畫作品進行了創新。此外,上海畫派重點提出了將文人繪畫藝術作品與民間美術相結合,創作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3)不同題材的對比橫向比較法還可以被應用到對不同題材美術作品的對比之中。如,在繪畫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機會鑒賞雕塑、建筑和工藝美術等藝術形式。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藝術和實用藝術、大眾藝術和單獨領域的藝術、歷史遺存和現實資源等進行對比研究。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大美術”性質的美術課程所占比重較大,這要求教師和學生要重視不同種類美術作品的鑒賞教學,以此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體系。對比不同的美術題材,可突出不同美術種類、美術作品之間的聯系,同時能彰顯不同作品的特點。不同的美術表現形式對于同一事物的認知視角有所不同,對于事物的關注點也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在表達美的方面,卻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不同題材的表達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實際精神卻是一致的。
3.藝術與現實對比
現實生活是美術作品創作的源泉,藝術創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術作品可以被視為對現實生活的升華。以藝術、抽象、夸張等方式,將現實生活中的美表現出來,是藝術的創作方法。在學習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現實生活與藝術作品之間的聯系,使用觀察比較方法,感受其中的意境,同時欣賞生活中的美。如,某地區高中美術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水墨山水畫的相關內容時,將近代水墨畫領域的杰出畫家李可染先生的畫作《漓江勝景圖》作為美術鑒賞的范例。同時,教師還收集了一些漓江自然景象的文章、圖片與視頻影像資料。通過運用將美術作品與實際景觀相比較的方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美術知識,明白了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質內涵。之后,教師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術創作經驗,試著將自己的感情注入畫作,分析畫家在創作這幅畫時的思想感情。借助比較法,學生明白了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差異和聯系,了解了畫家運用美術創作的方式,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結語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內容逐漸豐富的情況下,應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發展策略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十分必要。比較法的合理應用能幫助教師和學生更清晰地分析美術作品,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不斷擴充自己的藝術知識儲備,提高藝術審美與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勃.比較法在普通高中美術鑒賞中的應用.甘肅教育,2019(11).
[2]王榮榮.巧用“比較法”,提高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內蒙古教育,2016(20).
教學模式;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1—0060—01
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其作為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幫助學生在欣賞、鑒別與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增強藝術素養,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美術鑒賞”成為了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塊之一,這既為美術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對廣大高中美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勢下,教師該如何更好地開展美術鑒賞教學呢?筆者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一、提高自身藝術素養和業務水平
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要想順利開展鑒賞教學,應不斷地提高自身藝術素養和業務水平??赏ㄟ^閱讀美術史、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提高對美術學科的認識,并經常參觀美術館、書畫院舉辦的美術作品展覽,以從多種渠道獲得美術信息;關注當代美術的發展動向,了解當代美術的特點,學會鑒賞,學會評論,并積極思考,應在與他人思維火花的碰撞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加深對美術的理解。此外,還可通過上網查閱各類美術信息,以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多運用講解、討論、比較等方式來開展教學;鼓勵學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種形式表達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收集、篩選、分析、整理視覺圖像和相關背景資料;利用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作坊等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參觀、調查、考察等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合作式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這樣做,不僅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落到實處,而且也使教學模式從 “以教為主”變為“以學為主”。
三、開展美術鑒賞教學的基本原則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加深學生鑒賞理解。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鑒賞某一件美術作品,主要是為學生提供機會,加深他們自身對作品的理解,使學生學會從美術與自我、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生活、美術與科學、美術與政治、美術與經濟、美術與宗教、美術與歷史等方面認識美術的價值和作用;聯系文化情境認識美術作品的意義、形式和風格特征;運用美術術語及通過造型、表演等多種方式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
關鍵詞: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2)09-0132-02
O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Public Art Clas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Liu-Jingk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fine art school,HuBei XiangYang 441053)
Abstract: The public art classes are generally opened in universities. They m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ing students' art quality and shaping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public art classes in universities to be thoroughly studied and explore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chem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ordinary universities; the public art classe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公共藝術選修課主要是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初步了解與我們日常生活具有緊密聯系的幾種主要藝術表現形態,例如音樂、美術、書法等,對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進行學習和欣賞,把握不同藝術類型的特點和審美要求,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目的。所以,目前全國高校普遍都開設了公共藝術選修課,把開展藝術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會認可和接受。
但是,我們同時看到,目前高校中開設的選修課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例如,相關教材缺乏,教學難易程度很難把握;教學手段單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監控體系不完善,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等。尤其是對于地方高校來說,除了面臨上述問題之外,還存在著教材缺乏針對性、藝術教學中的地域性內容不突出等問題。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主要陣地。要想解決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
一、引導學生在輕松自由愉悅的狀態下感受藝術的魅力,提高審美修養
選修課與專業課的教學目的不同,選修課主要是針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開設的,是通識教育,不注重專業技能的提高和訓練,主要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滿足部分非專業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發展他們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現階段,很多高校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普遍使用的是藝術史論方面的教材,這就造成了過于專業化而忽視了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影響到選修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認為,公共藝術選修課應當以欣賞具體的中外經典藝術作品為主要內容,在老師的引導下,調動學生學習和了解藝術作品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狀態下深入領會藝術作品內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獲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審美修養。
二、廣泛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教學活動,必須要兼顧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要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僅憑老師枯燥的講解顯然無法實現上述目的,這就需要借助聲像資料等多媒體手段,對藝術作品或藝術現象進行全面而精準的展示和解讀,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發展規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國繪畫作品鑒賞中,采用幻燈片的形式進行講解,可以極大拉近學生與美術作品的距離,提高學生對于繪畫作品的興趣。
三、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開設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沿襲著專業藝術學科的教學模式,教學重點完全放在藝術史論上,具有本土化和地域特征的地方藝術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把公共藝術教育與地方特色藝術、民間藝術的發掘、整理和傳承結合起來,既是高校為地方經濟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又是豐富公共藝術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梢圆扇∨c本地政府文化部門、博物館、展覽館、文化藝術院(團)、風景名勝區等機構共建審美(藝術)教育基地,實行多樣化的開放式的實地教學,采取實地參觀、考察、研究、賞析等方式,加強本地民間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教育活動,豐富和擴大學生的視野。
四、通過撰寫論文、課堂討論等形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為保證教學效果,應重視對藝術作品欣賞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對藝術作品和藝術現象的個性化解讀,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活力,要嘗試借助布置平時作業或者安排課堂討論等形式,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在論文寫作和集體討論過程中,不追求標準答案,通過學生自己在課后收集相關資料,經過討論、辯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五、注重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加強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專業技能等之間的聯系
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藝術作品,尤其是從自身所學專業的角度來理解藝術和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思維。作為跨專業選修課,上課的學生都分別來自不同的專業,在課堂上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把選修課知識與日常生活經驗,尤其是專業技能結合起來,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藝術和藝術作品,鍛煉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例如,經濟學專業的同學可以從經濟的角度對于清代中期“揚州畫派”進行解讀,進而進一步明確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與藝術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系。
公共藝術選修課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從課堂教學改革這一角度入手,積極探索提高公共藝術選修課的有效途徑,努力提升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鑒賞水平,完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 原.高校美術教育現狀與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9(4):46-47.
[2] 吳金銘.美術鑒賞教學之我見[J].教育探索,2007(8):72-73.
摘要: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問題探究法教學作為一種探究式教學方法,是從鑒賞中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探究問題開始。問題探究法教學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美術 措施
教學活動都有其一定的教學結構。高中美術鑒賞課的問題探究法教學作為一種探究式教學方法,是從鑒賞中提出問題并指導學生探究問題開始。問題探究法教學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教學方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教學活動。問題探究法就是通過問題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體驗、理解和應用的藝術研究方法。
一、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
美術鑒賞包含鑒別與欣賞,在美術鑒賞中,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一定的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審美趣味,從作品中獲得對于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展開聯想和想象,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因此,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主要有兩點:一、要通過閱讀美術理論、美術史、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提高對美術學科的認識,如:“什么是美術”這個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就要通過查找資料,閱讀文獻,找到“美術”這個詞演變的軌跡,并綜合有名學者的觀點,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可以對“美術”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了。二、從多種渠道接受美術信息。高中美術教師應該經常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所舉辦的展覽,除了關注經典美術作品外,還應該關注當代的發展動向,了解當代美術的特征,思考其原因,從而學會鑒賞,學會評論,以加深對美術的理解 。也可通過上網查閱,獲得各類美術信息,以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
二、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堂結構
傳統的課堂結構是由“組織教學——檢查知識——講解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五個環節組成的,在這五個環節中,沒有一個不是教師在指導的,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導演”下完成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重教不重學的教學模式對于以應試為目的的傳統教育來說或許是有效的,但對于美術學科來說,這種教學方式實在是過為死板,更何況是面對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針對美術特點,應該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課堂結構,建立“賞、問、議、講、練”五個環節相結合的新課堂結構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三、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表達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比較、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意蘊的活動。在以往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一般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往往整堂課教師講得滿頭大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筋疲力盡、昏昏欲睡。學生根本沒有機會主動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因此,教師要多多運用講解、討論、比較等方式來開展美術鑒賞教學;鼓勵學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種方式表達對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資源主動地收集、篩選、分析、整理視覺圖像和相關背景資料;組織學生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當地的藝術作坊等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等活動;以及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運用合作性與探究性的學習方式等等,都是為了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四、問題探究實踐取得的成果
1.學生會問會學?!皢栴}探究教學法”把學習建立在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基礎上,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漸成為會問會學的人。
2.教師角色轉換能力提高。在教學中可以看到,教師變換了地位,轉換了角色,既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又是研討的參與者、知識的獲得者、能力的發展者。教師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送給了他們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幫助他們學會了學習。當學生遇到疑難時,引導他們去想;當學生思路狹窄時,誘發他們拓寬;當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帶領他們步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3.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問題探究教學法中,學生會從跨學科、多角度去質疑、懷疑,這就對教師素質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受到挑戰,為此,教師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改革了教法,在實踐探究中學習,總結自己的經驗,也學習別人的經驗,包括向學生學習。
五、教師上好美術鑒賞課的幾條原則
1.要將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教師的任務不是教會學生理解某一件藝術作品,而是為學生提供機會促進他們自己獲得對作品的理解。這種對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會的,而只能通過學生在理解一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
【關鍵詞】張彥遠;繪畫理論;六法論;《歷代名畫記》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的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的繁榮。在繪畫創作實踐上唐代有一個發展過程,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繪畫理論與之相適應,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唐初(618~712)為王朝建立的時期,畫壇上盛行以耀武與狀功為主題的人物畫、故事畫,以及宗教道釋畫,另有不少反映人們生產生活的壁畫。盛唐時期(713~756)繪畫創作上人才輩出,作品繁多,題材上山水、鞍馬占據優勢。晚唐以“安史之亂”為界線,這一時期繪畫理論成就卓著,出現了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等重要畫論著作。尤其是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幾乎涵蓋了繪畫的全部領域,并且引記充盈,保留了不少至今已經失傳的著名畫論篇章,如顧愷之的三篇畫論文章、竇蒙的《畫拾遺錄》、李嗣真《畫后品》中的個別條目。他還提出了諸如“書畫同體”、“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等有價值的繪畫理論,對繪畫的功能作用、技術方法、師承傳授等方面做了詳盡闡述,而卻還第一次全面論述了謝赫提出的“六法論”,明確了“六法”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部影響巨大,價值頗高的畫論著作。
一、張彥遠生平簡介
張彥遠(約815~874),字愛賓,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出身于宰相世家,官至大理寺卿。是我國晚唐時期著名的美術評論家、繪畫理論家。張家祖輩酷愛書畫,據《直齋書錄解題》載:“彥遠家世藏法書名畫,收藏鑒賞,自謂有一日之長?!睆垙┻h自小耳濡目染,培養了對書畫的研究興趣。他認為以往畫學著作,“率皆淺陳陋略,不越數紙”,乃于唐大中元年間廣泛收集前人著述,并結合自己的見解編撰而成《歷代名畫記》。除《歷代名畫記》外,張彥遠還著有《法書要錄》、《彩箋詩集》等書。
《歷代名畫記》為張彥遠32歲時著成。該書是一部最早的中國繪畫史專著,成書于公元874年。全書共分十卷,結構宏大,內容精詳。前三卷共十五篇,主要是畫理、畫法、畫史方面的論文,另有記述古代“能畫人名”、“跋尾押署”、“公私印記”、“兩京州寺觀畫壁”、“秘畫珍圖”的文章,其主要畫論觀點多集中在前三卷里。第四卷至第十卷為歷代畫家評傳,評述了自皇帝至唐代會昌年間畫家共計373人。這一部分屬于中國繪畫史論性質,不僅記錄了3500多年間畫家們的生平資料、藝術成就、風格和作品,而且引述和評論了唐以前主要畫家包括顧愷之、謝赫、姚最、竇蒙、張懷、孫暢之、李嗣真、裴孝源、朱景玄等人的畫論文章和著作,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
二、張彥遠的繪畫理論
(一)張彥遠的藝術功能論
究竟藝術有沒有功能?應不應該要求藝術對社會產生功能?現代派藝術家和現代派文藝理論家是不讓談論藝術的功能論的。他們說他們的藝術就是表現自我,并不為哪個階級,那些人服務,無所謂功利可言。藝術究竟有沒有功能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般來說,包括美術在內的藝術具有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三大作用。在這一點上,張彥遠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他不僅認識到了藝術的社會功能,而且十分強調藝術的社會功能的重要性。
張彥遠說:繪畫可以“成教化,助人倫”,所謂“成教化”,即是說繪畫這門藝術可以幫助統治階級成全教育感化事業?!爸藗悺笔钦f繪畫這門藝術能夠幫助人們樹立倫理道德?!俺山袒?,談的是政治思想教育?!爸藗悺闭劦氖堑赖缕焚|教育。兩者都是談的藝術的教育作用。張彥遠談到歷史上有頭腦的統治者是十分重視繪畫的教育作用。“以忠以孝,盡在于云臺;有烈有勛,皆登于麟閣?!边@樣,就使人們“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他感慨地說:“善哉!曹植有言曰:“觀畫者,見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異主,莫不悲惋;見篡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臣死難,莫不抗節;見放臣逐子,莫不嘆息;見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后,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鑒戒者圖畫也,”張彥遠引用的曹植的這一段話,深刻而生動的說明了繪畫這門藝術在歷史上的教育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在幫助欣賞者認識生活的同時,也就教育著欣賞者對人、對生活采取正確的看法和態度。
張彥遠還進一步說:“圖畫者有國之鴻寶,禮亂之紀綱?!币馑际钦f繪畫是治國的法寶,是治理亂世的根本,具有明顯的社會政治價值。這種“工具論在提高繪畫文化地位的同時,卻又陷入了政治說教、政治圖解的深淵,對后世乃至當下的繪畫認識都有深刻影響。
(二)首次提出“書畫同體,用筆同法”的觀點
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張彥遠認為在源頭上“書畫同體而未分”,此即至今仍有爭議的“書畫同源”說。在張彥遠看來,書畫同源,但之后各有側重?!盁o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雹葸@是論述書法,繪畫兩類藝術在源頭上相異的經典認識,它說明:書法與繪畫的發展在唐之前即是并行的,已經形成不同的藝術樣式,具有各自的審美功用,審美特征和審美方法,二者源相同,流不同;有過交叉,更有分野。接著,張彥遠對書法與繪畫的區別作了進一步論證,他說:“圖載之意有三:一曰圖理,卦象是也;二曰圖識,自學是也;三曰圖形,繪畫是也?!雹捱@里不僅區分了作為藝術的書法,繪畫與作實用目的的卦象的根本不同,而且認為書法與繪畫在變現對象上即已分道揚鑣:書法是文字的,繪畫是圖像的。同時張彥遠認為書法與繪畫的創作過程也不相同:“書則逡巡可成,畫非歲月可就,所以書多于畫?!泵鞔_區分書法與繪畫的不同并不等于否定二者的內在聯系。在“論顧陸張吳用筆”時,張彥遠將書法與繪畫融為一體,認為陸探微的一筆畫直接發揮于王子敬的一筆書。他說:“系張芝學崔瑗、杜甫草書之法,因而變之,已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相連,隔行不斷。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后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蓖ㄟ^分析陸探微的用筆特色、聯系張僧繇與衛夫人“筆陣圖”的關系,更進一步證實“書畫用筆同矣”。書與畫“用筆同法”的觀點就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在張彥遠的畫論中時時唱響,為后世“直以書法演畫法”的實踐打下了理論基礎。宋元之后的繪畫中書法的成分更重,有時畫面以書法為主,詩、書、畫的結合成為時尚。
張彥遠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又說:“按字學之部,其體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書,四佐書,五繆篆,六鳥書。在幡新上書端象鳥頭者,則畫之流也?!备鶕脊懦删停瑥垙┻h所謂“書畫異名而同體”的說法,是不符合我國書畫發展歷史的。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作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大都是殷商時期的文字,距今不到四千年歷史。鳥蟲篆文則到了春秋戰國,比甲骨文出現的更遲。而現在出土的新時期時代的彩陶、黑陶,距今已有七千至五千年的歷史。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中畫的人面紋、陜西姜寨出土的彩陶盆中畫的雙魚和蛙紋、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的三組每組五個舞蹈人,都形象生動,富于寫實能力。而這些作品與所謂的河圖、洛書根本沒有共同之處,與鳥蟲篆文也不同。由此可知“書畫異名而同體”是不符合繪畫發展歷史的。張彥遠提的“書畫同體”說,雖然不符合書畫發展歷史,但張彥遠研究問題的方法卻是正確的。他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這顯然是從社會發展的觀點,從不斷發展著的社會生活需要去考察文字和繪畫的發展。
“書畫同源”論與“用筆同法”論雖然在打造傳統中國“文人畫”方面功不可沒,但當毛筆為現代書寫工具所取代,書法的整體水平下降之后,便開始制約傳統繪畫的發展。有人認為當代中國畫的停滯乃至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由于當代書法的停滯與倒退。這是一種頗為獨特的認識,其可取之處在于,至少它認同了書法與繪畫不可分割的親緣關系,更是對傳統“書畫同源”,“用筆同法”思想的反思。
三、張彥遠的繪畫品評
張彥遠在《論名價品第》中,首先談到繪畫的評價標準很不好定,他說:“書畫道殊,不可渾詰。書即約字以言價,畫則無涯以定名。況漢、魏、三國,名綜已絕于代,今人貴耳賤目,罕能詳鑒;若傳授不昧,其物猶存,則為有國有家之重寶。晉之顧,宋之陸,梁之張,首尾完全,為希代之珍,皆不可論價。如其偶獲方寸,便可持?!睕r且,“書則逡巡可成,畫非歲月可就,所以書多余畫,自古而然?!?/p>
盡管如此,張彥遠還是確立了一個繪畫作品的品評標準。
在繪畫品評方面,繼張懷的“神、妙、能”三品,朱景玄的“神、妙、能、逸”四格基礎上,張彥遠又提出“自然、神、妙、精、謹細”五等,明確了對繪畫創作的要求以及品評的標準。張彥遠在繪畫品評問題上立了兩個座標:一個是橫坐標。對同一時期的繪畫作品提出一個標準,即:“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定為中品之中?!边@個橫坐標反映了張彥遠的美學思想。他把“自然者”定為上品之上,什么是“自然者”呢?所謂“自然者”,應該是能夠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生活的作品,能夠使人感到有一種生活氣息,有一種身臨其境的真情實感,而不是虛假的,矯揉造作的。荊浩在《筆法記》中談到他在太行山洪谷畫松樹時說:“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蔽蚁耄瑥垙┻h所謂的“自然者”,從造型上那個來說就是荊浩所謂的“方如其真”。張彥遠所謂的“自然者”,就繪畫技巧而論,就應該是“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是石濤所說的“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的境界。另一座標是縱坐標對不同時代的作品有一個品評標準,即在《論名價品第》一節中所定的三古是較為合適的。即:“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以晉、宋為中古,……以齊、梁、北齊、后魏、陳、后周為下古,……隋及國初為近代之價?!蔽覀儸F在再分三古、近代和現代,就又有了自己的分法,而不能用張彥遠的分法了。
張彥遠關于繪畫品評的標準和觀點是合理的、科學的。此外,《歷代名畫記》對于師資傳授、山水畫演變、時代特點、書畫鑒藏等都有詳盡的論述。
綜上所訴,《歷代名畫記》是中國畫論史上不可多得的優秀著作,張彥遠在其中提出并論述了許多繪畫藝術上十分精到,十分重要的觀點思想,對前代藝術和美學思想不但作了總結,而且在某些方面還有所豐富和發展,是一部極富價值的空前巨著,張彥遠自然成為卓有貢獻的畫論大家。通過對張彥遠繪畫理論的學習,對我以后的繪畫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對技法的研究,對意境的創造都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賈濤.中國畫論論綱[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2]屈健.中國美術史[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美術 綜合素養 測評 題型 策略 反思
近年來,關于中央電視臺《青歌賽》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爭論的焦點不在專業考評上,而集中在比賽的"綜合素質考核"上,甚至有人稱,綜合素質考核是近年來青歌賽的唯一看點。到底是什么樣的考題,引發大眾如此趣味盎然呢?我驚喜地發現,考題中有不少涉及中外美術知識的內容,這不正是高中生應具備的美術知識嗎?于是我考慮借鑒《青歌賽》的綜合素質測試的形式,在高中美術課開展多元化美術知識綜合考察,希望借此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這不過是一種知識競賽活動,知識競賽是為激發社會的學習熱潮,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而組織的活動,一直廣受歡迎。然而在高中美術課中,這樣的綜合測評并不常見,美術素養綜合測評既帶有幾分娛樂,同時也類似各學科的司空見慣考試測驗,為了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知識點,更好地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我嘗試把傳統的考試測驗以新的方式溶入美術教學中,期待產生有趣有效的碰撞,并從反思中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1.測評的背景與現狀
近年,普通高中課標研制組對北、上、廣等地區的部分高中美術教師進行了調查,發現善于運用多種欣賞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教師人數教少;高中教學的資金投入較少,教學設備落后;課程的評價片面等方面的問題。根據以上調查結果筆者針對本校的高中美術課程現狀進行了一個對比分析。
本校是全國示范性高中學校,學校具備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設施。美術學科的教學條件在廣州市屬于先進水平,共有三間功能完善的美術室,包括:繪畫室、工藝設計室和美術授課室,學校統一提供學生學習所需的畫材畫具,這一切為高中的美術模塊學習提供良好的客觀條件,高中每年級共設8個班,其中重點班2個。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方向,我在高一進行了一次關于對美術四大學習模塊喜歡程度的調查問卷,參加統計人數共433人,有效問卷430份,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調查結果顯示:
1 、約71%同學都能喜歡美術知識,29%的學生對各類美術的興趣屬于一般以下;
2、不喜歡的美術的模塊主要是繪畫與工藝;
3、普通班喜歡美術的同學略高于重點班。
通過調查發現,我校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具備了良好的美術學習條件。但是在美術課堂也時常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比如:有個別學生上課時趴在課桌上睡覺;要求集體完成的作業有些學生無興參與,甚至有些學生完全被窗外運動場上的體育課吸引;某些平衡班美術課堂上紀律也不如人意;重點班的同學雖能認真聽課,但是動手能力較差等等。這一切都表明,29%的不太喜歡美術課學生,極有可能不配合老師上課。有據于此,在高中美術課中探索創新教學和有效教學是十分必要的。以往高中學生按要求取得學分的評價標準相對比較單一,并不能很好地督促學生的學習。多元化的美術素養測評是我在高中美術教學模式的新嘗試,既是對高中學生美術模塊學習的檢測,又能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調整高中美術模塊教學策略,力求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2.測評的原則
新課標指出:高中美術課程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其中課程內在價值的評價、課程背景的評價、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與課程成果的評價,高中美術素養測評正是成果方面的評價,這種目標式的評價是由泰勒創導的評價模式,泰勒認為:評價必須是針對學生行為而進行的兩次以上的活動。
測評活動是指在內容與形式上都力求豐富和創新,設計出符合學生心理素質和學生認知范疇的美術知識題,充分利用美術課堂的設施條件,實用于教師和學生的綜合互動的教學活動。美術教師在測評的過程中能觀測到學生的行為,從而起到啟發、監督、溝通、分析引導的作用。測評同時是高中美術其他評價形式的加分性評價,最終實現課標創導的"多主體評價"。
美術素養測評,應有別于其它學科的測驗。測評得分是在傳統美術考試的基礎上的加分。是高中生在模塊學習之后對美術綜合素養的檢測,設計相關的測評原則:
原則一:抽號選題,制造懸念。從而使學生更加珍惜和重視答題;
原則二:測評為開卷形式,測試的過程同時是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
原則三:根據題目難度設計分值的大小,提供答題法寶,如打電話給親人咨詢或求助同學共同完成等有趣的環節。所得分數累計在學期總評成績中。
有關測評的內容與題型
2.1 關于測試的內容
1、教材中提取內容。
所用教材為人美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鑒賞》、《繪畫》、《工藝》、《設計》四套書。從教材中進行知識整合,挖掘知識點設計成試題。而這類題目,幾乎沒有現成的參考資料,更不象其他學科那樣可以輕松在互聯網上下載,一切都要自己原創,并且在實踐中慢慢摸索題目的合理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等等。教師要精讀課文,細細琢磨,反復推敲。才能設計出區別于其他學科的富有美術獨特視覺的考題來,提高學生答題的熱情。
(1)設計知識題。
例題1:請說出A B兩種插花分別是什么風格?為什么?(選自《設計》P49頁插花內容)
題型分析:選擇與論述題,學生通過插花作品感受中西文化的差異。可以從造型和意境美方面分析其理由。
(2)繪畫知識題。
例題2:請將素描的5大調子填入字母代號處。(提示:暗面 明暗交界線 受光面 反光 投影)(選自《繪畫》素描P30頁)
內容分析:讓學生理性地分析素描的基本明暗原理,了解素描作品的明暗層次變化與形體的關系。
(3)鑒賞知識題。(選自《美術鑒賞》后印象派P111頁)
例題3:請找出哪幅作品不屬于凡高的?(答案:B)
內容分析:鼓勵學生運用比較鑒賞法,對凡高作品的形式美感進行觀摩,并進一步分析作者獨特的生活背景、曲折的繪畫經歷而形成的個性鮮明的作品風格,尋找出異樣的作品。(工藝知識題略)
2、拓展課外的美術知識內容。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淳教授提出:要鼓勵學生在課外通過閱讀觀摩實際體驗,豐富閱歷和生活經驗,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方式喚醒學生所積累的經驗。在測評內容上教師應擴大學生關注的范圍,開啟學生的記憶,激發想象,活躍課堂氣氛。
例題4:人體有許多黃金分割點,它是人體美的基礎之一。請說出除列舉之外的另兩個人體黃金點。
內容分析:鼓勵學生關注一切美的事物,并且把美學與其他學科知識聯系起來,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人體結構得出結論。
2.2 關于測試的題型設計
作為一名藝術教師,不能讓學生去做枯燥乏味的試題,在試題形式上充分發揮想象力,不斷地挖掘美術與考題的創造性與關聯性。該測評在題型設計上主要有以下創意:
創意一:圖文并茂,美化題面。據專家分析,圖形圖象最能激發人們的記憶功能。圖片使用增強版面美感,結合文字的使用更能排列出精美的版面。由于學生早已經厭倦了題海戰術,但是對圖片式的問題倍感新鮮,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美術課要突出表現其審美功能,表現教師的專業素養,通過圖片喚起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記憶。
創意二:題目設問,標新立異。美術題目的設計盡可能豐富多樣,發揮美術教師的創造能力。讓傳統的題目以新穎的方式出現。(如普通的填空題可以轉變成圖片提示填空題,強調視覺的表現力。最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題:填空題,20世紀50年代,西方繪畫大師( )會見中國畫大師( )時,曾經說過:"在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 )人有藝術,其次是( )有藝術,當然,( )的藝術又是源自于( )。第三是( )的黑人有藝術。"(答案:畢加索、張大千、中國、日本、中國、日本、中國、非洲)
創意三:動靜結合,開拓思維。除傳統的選擇題和論述題外,還可以增加視頻題和動手題。設計豐富而新穎的綜合互動題型,把握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求勝心理,達到自主探究的教學目的。
例題1:請看視頻,說出動畫片的片名,并且說出哪部影片明顯受到敦煌壁畫的影響。例題2:請設計一款臺燈,并分析設計的功能。
3.測評的成效與反思
在高中綜合素養測評實施過程中,因為每位同學都很在乎自己的答題結果,所以學生表現出較強的主動性,遇到難題時也能堅持探索。以下是學生在十道測評題目中的課堂表現記錄。
高中多元化綜合測評學生課堂表現表
據表結論,學生對各類知識內容和問題反應程度是不一樣的,但答題過程始終保持亢奮情緒和好奇心理,學生的學習思路大都能按教師的既定思路走下去??梢哉f,測評課是一節積極而成功的課。但是,深入探討測評的本質,仍發現不少問題。比如,某些班在答題過程中,會出現情緒過分激動的吵鬧現象,使得教師不得不暫停測評進程,進行課堂管理。從答題結果上看,雖然大多能答對,但這很大程度是因為開卷形式和在同學相互提示的情況下完成的。從答題者對美術知識問題的各種表現和反應中,可以發現在高中美術模塊教學中有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1、關于概念性美術知識問題。
在測評中顯示該類的題目(如題1、2、、4、6),學生完全要依賴課本,無法從自己的記憶中應對問題,甚至不少學生連翻看課本都難以找到相應的知識。遇上有關作品點評和鑒賞的問題,學生更是啞口無言。可見美術知識的傳授并沒有取得應有效果。
美術學科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了解美術學科的基本知識是高中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這類知識是我們思考和交流美術創作以及欣賞的工具,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準確理解,有助于提升美術學習的質量。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重感悟、重比興甚至還帶著某種神秘與朦朧。教學中,通過各類美術作品喚起學生對作品的體驗,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山東的肖鋼老師執教的《美術作品的藝術形象》一課,就是從再現性和表現性藝術形象的角度,去引領學生欣賞各時代的名家名作。又如筆者執教鑒賞課《格爾尼卡》一課中,用悲愴的音樂渲染氣氛,讓學生回顧汶川地震的畫面,問學生有無受傷的體驗,將這些體驗中延伸至對特定的作品的鑒賞,真正喚起學生真實感受,才能對作品保持持續的記憶。中學美術知識在于感受中逐漸積累,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進行多種形式的作品鑒賞活動,學習美術用語去表達對作品的認識,鍛煉他們自主學習和研究精神,逐步改善學生美術知識匱乏的現狀。
2、關于美術課堂管理問題。
高中綜合素養測評這樣一種教學活動,教學氣氛熱烈,充滿歡聲笑語,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生期待而專注地看著屏幕出現新問題,或是討論,或是翻書,或是大聲喊出答案,熱鬧非凡。當老師要公布正確答案時,課堂鴉雀無聲,大家翹首以待。無論是教與學,都是一個享受的過程??墒窃谀承┢胶獍啵蠋焻s享受不起來,但凡每一道新題目出現,個別學生總是過度爭吵、喧鬧、講笑,老師甚至聽不到答題者的聲音,不能繼續完成下一道測評,就這樣,原本精心策劃的教學被淘氣的學生完全攪亂了。老師嘗試努力地管理課堂,也只是出現短暫的配合,教學工作深受影響。類似這樣的現象,到底是哪出了問題呢?值得我們美術老師深思。
課堂活躍有時只是表面現象,并沒有真正引發學生去思考,教師要在"活"中務實,要在"鬧"中取靜,要盡力把學生的注意力與行為統一到教學活動中。藝術課標指出:"強調藝術學習的個性化,就應該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生活背景、充分調動他們的主體意識,為他們創造積極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的條件。"顯然,在這節課中愛吵鬧的學生并不是刻意破壞課堂秩序,是他們過于興奮,過于激動的表現,跟隨教學的內容,用一種他們習慣的過激方式去表現自我。如果老師關注他們的興奮點,體會他們的心境,尊重他們的表達方式,或是特別給他們一次答題的機會,鼓勵他們的參與,向他們示以寬容的微笑。這樣能引導學生把注意力回到問題的焦點上來。不宜一味地批評與訓斥,以免激化學生的逆反心理。總之,保持與學生緊密接觸的美術教師,在教學現場就能有臨場應變能力和開放的心態。發揮教師應有的教學機智是對美術課堂教學把握與駕馭的核心,是學生重要的人文教育的關鍵。
3、關于開放性的設問在教學中運用。
測評題目:"請點評作品《蒙娜麗莎》的美。"學生遇到類似的設問總感到有難度,無法用自己關于"美"的標準去品位經典作品,這樣的問題顯然忽視了藝術作品欣賞過程的主觀性。如果變成問題:"你覺得《蒙娜麗莎》美嗎?為什么?""如果給《蒙娜麗莎》換上一件華麗的衣服,你覺得會更美嗎?"這樣的提問能啟動學生的思維,問題難度化解,容易引出正確答案。設問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和因果關系探尋,巧妙設問,促進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時常生搬硬套將美學概念介紹給學生,并要求他們理解和記憶,學生很難與內在的知識結構相連接,因此,教師要在教學時應該提供有利于學生理解的環境,引導啟發學生自己歸納出定義。我們在高中美術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從微觀進入知識,也要幫助他們從宏觀地把握知識關系。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更要尊重學生的結論,只要他們的結論能夠自圓其說,有較充分的理由支持,就應給予肯定。教學活動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美術知識。
從美術素養綜合測評的種種現象中,筆者發現值得探究的問題還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在眾多的題目中發現學生的興趣點,這對于提高美術教學質量是非常有意義的。注重從測評的教育現象中研究和思考,進一步改善和創新是美術教師不斷成長的良性循環過程。這樣的多元化美術素養的綜合測評,體現了"新課標"中教學實施活動的多樣性。活動最終價值不在于測評結果,測評過程就是學生和老師的交流互動的學習過程,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老師舉一反三地反思,為深入研究適合本校的高中美術教學策略提供依據,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認真總結經驗,就一定能設計出更多符合學生個性特點和多樣化發展的美術課。
參考文獻
[1] 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解讀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4
[2] 尹少淳 教學策略系列之四 分類美術教學策略 中國美術教育2011,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9年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曾提出《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其中所謂“關心”是指關心人類、關心社會、關心他人。高校人才培養強調培養“人”,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修養與內涵。
1.音樂欣賞課程有助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而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體現著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與思考,飽含豐富的思想情感,或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老師的尊重,對父母的感激,亦或是對朋友的珍惜等等,這些作品能夠帶來思想上的鼓舞以及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電影《上甘嶺》中《我的祖國》,獨唱部分抒情委婉,一唱三嘆,合唱部分氣勢磅礴,增強獨唱部分情緒。聆聽這首歌曲,學生可以感受到歷史背景下人民對祖國的深情歌頌,對家鄉的美好回憶,以及保衛祖國的果敢決心。通過不同題材的作品欣賞,提高學生審美情趣,進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2.音樂欣賞課程有助豐富大學生人文知識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與文學、歷史、戲劇、舞蹈、繪畫等領域有著密切聯系。在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引導學生欣賞分辨不同文化傳統下產生的世界音樂,認識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與不同文化形態下所產生的音樂,感受東西方音樂在文化上的差異,培養學生用“平等”與“差異”的人類學視角去看待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楚漢之爭,古琴曲《廣陵散》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的聶政刺殺韓相,這些作品都蘊含了大量的文學、歷史知識。
3.音樂欣賞課程有助拓寬學生思維上文中提到,通過欣賞不同民族的世界音樂,有助于培養學生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研究視野,從多元文化視角多維的去看待世界。聆聽音樂的過程是人們在頭腦中對音樂形象的在塑造過程。每個人的先天遺傳情況不同,思維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異,大腦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學習與訓練。音樂欣賞在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的同時,也有益于人們對于運動控制、記憶能力和思維的發展,使大腦功能得到更廣泛地開發和利用。二胡曲《賽馬》中具有許多對現實世界的音響模仿,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音型的聽覺聯想,進而展開創造思維。李嵐清同志說:“音樂的美育功能還不是一般地提高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對人的智力開發,特別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創意動力,鍛煉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幫助,音樂對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對他們進行這方面普及的教育,給他們補上一課……使得這批跨世紀的青年知識分子能夠有這方面必要的修養……”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提高人的思想意境和高尚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1.量化教學方法評價指標體系關于教學方法的評價指標,應該在教學改革與建設中作為重點。教師能否融匯本學科前沿知識、能否將跨學科知識貫通與課堂,實現教學多樣化、個性化等方面的評價指標較少。因此,增加教學方法評價標準的確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學評價體系制度化、標準化發展的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各層次評價體系的構建。
2.完善音樂教育的考核、評價系統構建完善的音樂教育考核評價系統,從課程教學工作量、學生課外藝術活動及參與社會藝術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學習成果、學術研究水平等方面設立相應指標,更為符合音樂教育的本質特點,能夠進一步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活躍豐富教學氣氛。
3.多元化教育與教學評價音樂教育具有其本身所特有的區別于其它人文學科的特殊性,在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基礎上,更為側重于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而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應建立與21世紀人才培養相適應的教育與教學評價機制,側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的考察,可采用課堂問答、討論,學習調查問卷、單元作業、課程論文、筆試及相應的實地調查等形式完成,并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將教學重點更多的關注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上,以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做出整體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