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0: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職業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幼兒教師 職業生涯阻礙 民辦幼兒園
一、問題提出
我國的幼兒教育事業已經進入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為了確保民辦幼兒園的辦學質量,我們要更加關注民辦幼兒教師的職業發展。通過對文獻的檢索發現,對于民辦幼兒教師職業生涯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在原有理論的研究基礎上首次提出對民辦幼兒教師職業發展特點的關注,使得教師職業生涯的理論更加完善。
二、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通過國內外(國內為主)已有的相關研究進行文獻綜述,考察幼兒教師職業發展阻礙的成因、表現形式以及解決策略,為本研究提供借鑒。
問卷調查:以問卷作為資料搜集工具。以沈陽市皇姑區、大東區等部分幼兒教師為調查對象,通過直接發放、委托發放或郵寄的方式填答。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幼兒教師總體職業發展特點的分析不同維度下幼兒教師的職業發展現狀不盡相同,見表1.
表1 不同維度幼兒教師職業發展的現狀描述
(2)幼兒教師職業發展各維度在不同變量上的差異對幼兒教師職業生涯阻礙維度在不同變量上的差異檢驗,除了幼兒教師的教師類型和幼兒教師的專業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他維度在不同變量上均存在顯著差異(F值分別為3.49,5.13,2.74,3.87, 2.69,2.89,1.75,2.77,2.57,2.91,5.48,3.13,4.99,4.50,4.97;P值均小于0.05)存在差異。
表2 幼兒教師職業發展各維度在不同變量上的差異
注:*表示p
本研究為了進一步了解幼兒教師職業發展各維度在不同變量上的差異,因此對其進行了事后檢驗,具體結果詳見表3。
表3 幼兒教師職業發展各維度在不同變量上的事后檢驗結果
注:*表示p
從表3中,我們發現,年齡與知識技能、成長需要之間,教齡與知識技能、人際適應之間,班級與知識技能、成長需要、職業晉升意向、人際適應之間,(p值均小于0.05)存在差異。
四、討論
民辦幼兒教師的職業發展在成長需要,人際適應,職業晉升意向和知識技能方面存在障礙。其中障礙最為明顯的是成長需要,其次為職業晉升意向,再次是人際適應,最后為知識技能。民辦幼兒園教師職業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幼兒園教師自身明確認識幼兒園教師的職業特點并積極進取,也要有適宜的外部環境的支持。只有內外協同發展,才能逐步推進我國民辦幼兒園教師專業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丁海東.我國幼兒教師的職業困境及出路[J].中國教師,2010,9
[2]林琳.內江市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關鍵詞: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社會關系網絡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1-0067-02
一、西北地區部屬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內涵
一般認為, 教師職業發展是教師為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不斷完善自身實力而采取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更多強調的是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有學者認為,教師發展有必要根據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階段和水平,以及中國的特殊文化環境,至少在教師職業技能、師德水平以及學術水平等三個方面著手用力[1]。根據這一觀點,我們認為,部屬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大致可以包括科研發展、教學發展、職稱發展等。部屬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很重要的力量來自于青年教師。部屬高校也都十分重視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但是,傳統的做法是由人事部門來主抓師資隊伍培養,效果僅僅局限于青年教師的人事管理關系方面,在涉及青年教師的自我提升和職業發展方面,人事部門能夠做的工作很有限,因為人事部門只管引人和進人,至于引進之后的發展問題,人事部門關注的很少。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有關人事管理的途徑和方式正在拓展,因此,部屬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也有必要在學校內部范圍拓展和延伸,通過人事部門、工會、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等多部門協調合作,共同探索青年教師職業生涯管理和開發。
二、西北地區部屬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問題
(一)青年教師的職業適應性不強
教育學家休伯曼有一個很經典的理論,即教師職業發展周期論。該理論認為,教師首先迎來的自我“入職期”,這個期間大概要經歷1―3年,是人生職業發展關鍵的求生期[2]。在實際工作中正是如此,我們部屬高校很多青年教師自入職以后,會產生兩個環境落差,一個是生活環境落差,一個是工作環境落差。就我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來說,學校地處國之西北,學校里很多青年教師,都來自于國內發達地區城市的重點研究所和著名高校,也有很多是海外歸國的青年人才。他們到了西北這樣的一個欠發達地區,到了西安這樣的西北城市,很多生活上的習慣是不適應的。還有的部屬高校,教師隊伍本身來自于本校本土,導致外來的青年才人很難融入新的生活工作群體。青年教師都是知識精英,有著高學歷、高水平、高能力,畢業期間,內心的就業期望值就很高,像西北這樣的地區,可能不是他們的第一擇業選擇。即使他們在人事關系上是進入了學校,但他們的內心仍然沒有進入和融入這個學校,對工作的認同度和認可度不高,總想著跳槽。這就直接影響著他們自身對工作就業的選擇,陷入反思和糾結,以至于出現就業迷茫,找不到職業發展的目標和定位,最終更加耽誤他們自身的發展。
(二)青年教師的職業目標感不清
其實這個問題是接著“職業適應性不強”而產生的。部屬高校的青年教師,可以說絕大部分都是剛剛畢業的博士。這些青年博士們都是在學術上受過系統訓練的精英。他們普遍懷有較高的專業發展目標,有著學術和知識貢獻的情懷,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學科和專業,并且希望在學術方面有所貢獻。這些青年教師雖然從學生身份突然轉入教師身份,但是在自我追求上還是繼續遵循著他們的專業發展慣性。他們的關注點在于,怎么樣撰寫發表高質量的論文,怎么樣申報高級別的科研項目,怎么樣在專業技術資格上獲得晉升和得到學術界的認可。這些都是個人化的目標追求。但地處西部的部屬高校,大多有服務地方、服務應用的科研方向和背景,這樣教師就得頂天又得立地,既能夠做出高尖端水平的科研成果,又要深入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但是,這些要求明顯對青年教師是一個比較難越的溝壑,因為這些青年本身就沒有多少社會閱歷,很多都是從來沒在社會行走的清純小生。因此,在短期內,部屬高校的青年教師對學校的要求有些有心無力,無所適從,在認同感上也不是很高。
(三)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環境缺失
在西北這樣的一個欠發達地區,部屬高校其實面臨著高等教育競爭的生存壓力,這種壓力在學校內部就會變成制度上的考核激勵模式。西北地區的很多部屬高校,為了突出院校間的發展平衡以及相對競爭,希望尋求發展優勢,于是就以聘任制或者引入績效考核等競爭性的管理模式,強化對青年教師的科研評價。這樣一來,外部的競爭壓力就直接轉嫁到作為科研主要力量的青年教師身上。于是,青年教師通常面臨著很大的考評考核壓力。甚至在個別學校,青年教師還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對于這些教學新手來講,教學經驗的缺乏又帶來了新的壓力,教學效果也很不理想,這樣就更容易給青年教師造成心理上的失敗感。在這樣的職業發展環境下,青年教師往往會疲于應付,沒有充分的時間來思考和規劃自身的職業發展問題;再加上有些學科沒有較強的學科團隊和學術旗幟,導致青年教師在學術科研上只能單打獨斗,自我摸索,浪費了很多不必要的時間。更有甚者,有些學科團隊因為長期的自我封閉導致學科隊伍的近親繁殖,外來青年教師很難融入學科團隊,生怕觸動了自己原有的利益格局,從而使外來青年教師受到排擠??偟膩碚f,我們很多部屬高校,缺少一種讓外來青年教師安家立業的信心和氛圍。
三、西北地區部屬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對策
(一)職業規劃,優化青年教師發展的目標選擇
從理論上來講,教師職業規劃體現的是一種職業定位、職業期待、職業價值和理念的追求,它是教師在個人發展目標上的自我選擇和自我定位,決定了他們的職業方向和發展特色,甚至人生的成長發展路徑。有學者就指出,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必須結合教師和學校發展的雙重需要,在深入考慮教師個體情況和學校目前所具有的制度環境和生活環境,對那些可能影響教師職業生涯的變量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并為每一個教師量身打造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并由此制訂和設計相應的職業目標行動計劃[3]。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往往包括了個體成長的全面內容,諸如職業理解、職業技能、學術水準、職業道德、職業藝術等。此外,職業生涯規還分職業初期、中期和長期,有階段性規劃,還有長遠性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的類型定位。部屬高校內部很多學院是不同類型的組織,有的是教學科研型單位,那就要力爭做一個教學科研型的教師;有的是科研教學型單位,那就要力爭做一個科研教學型的教師;有的是純教學型單位,那就要力爭做一個在教學上有造詣的教學能手。所以,在教師職業規劃的制定方面,要由學校人事部門、工會、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以及所在學院協調商量,力求促使青年教師堅定選擇,增強內動力,以利于自我鞭策[4]。
(二)適度支持,優化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信任環境
美國社會學家帕特南認為,社會資本諸如信任、規范與關系網絡等,能夠提高社會運行效率、促進個體的職業發展。帕特南強調,信任是社會資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5]。因此,以部屬高校、地方政府、青年教師為紐帶而聯結起來的能夠體現合作與信任等特征的人際關系,將為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條件。在青年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在轉變管理理念的基礎上適度支持,給部屬高校更多的管理資源支持,從而推動部屬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社會信任關系有效遞增,進而促使部屬高校與地方政府間的社會資本不斷生成,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信任還體現了組織文化的某種價值,這種價值追求是實現地方政府與部屬高校有效合作的重要基礎,以此實現部屬高校在地方發展和區域合作過程中的合理社會資源配置。地方政府的資源支持所形成的社會資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政府相關權力部門的資源內耗,尤其在發展部屬高校青年教師的民主參與和參政議政的格局與空間,自覺樹立在監督政府事務的責任感與自覺性。這是從部屬高校青年教師的角度來說的。
(三)搭建平臺,優化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關系環境
從中外高校的關系發展史來看,高校的社會關系與其自身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尤其是高校的外部網絡關系,如果他與其他社會組織和相關的地方政府比較融洽,那么這個高校就有可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他的發展空間也會隨著機會和資源的增加而增加。而高校的這些關系資源也會成為內部教師個體發展的資源。所以,部屬高校與所在地區地方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經濟組織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其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所以,西北地區部屬高校要積極創新思路,搭建服務平臺,努力構建推動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長效機制[6]。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過人事部門、工會組織、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等多部門合作,積極與地方政府合作,積極與地方上的社會企業合作,創新思路、多措并舉,為增進青年教師的社會關系和職業發展搭建有效平臺,尤其是青年教師在企業掛職鍛煉的舉措上,大力倡導,多方協調,將青年教師掛職鍛煉與出國訪問等同看待,關心、關懷關愛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幫助他們在學術、科研、職業、教學、服務學校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家戰略發展方面,力爭做出貢獻??梢钥闯?,作為西北地區的部屬高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服務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多層次、多渠道人才引育機制上,做出了許多的努力和并取得成效,值得西北地區其他高校作為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 潘懋元,羅丹.高校教師發展簡論[J].中國大學教學,2007,(1).
[2] 郝艷青.走出“求生期”的困惑――新教師面臨的困境及解決策略[J].師資培訓研究,2003,(3).
[3] 王建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指導探析[J].教育與現代化,2008,(2).
[4] 李寶富.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內涵與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
【論文摘要】職業停滯是從業人員由于內外部原因所導致的個體職業成長無法繼續進行的相對或絕對靜止狀態。本文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了造成高校教師職業停滯產生的原因,期望能夠對高校教師應對職業停滯有所幫助。
教師的職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可能導致教師的職業發展陷入靜止或停滯。與中小學教師相比,高校教師不僅承擔著繁重的教課任務與科研任務,而且還承擔著科研項目的申請以及高校內部各種激烈競爭的壓力,所以,高校教師職業停滯的可能性更大。本文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分析了造成高校教師職業停滯的原因,期望能夠對高校教師應對職業停滯有所幫助。
1 客觀因素
1.1 職業因素
教師職業停滯產生的職業因素可以歸納為幾個主要方面:一是職業生涯發展機會缺乏。目前我國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通常表現為:被評定為更高一級的職稱、獲得更高一級的職位。由于我國高校教師競爭激烈,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機會有限,面對僧多粥少的局面,有些教師感到自己無論在行政或職稱方面進一步發展的機會渺茫而陷入職業發展停滯。二是巨大的職業壓力。教師承受著由職業特殊性所帶來的多重壓力。首先是科研壓力,大多數高校都把科研作為考察教師工作量與工作優劣的重要指標、規定了具體的科研任務,并把科研與教師的報酬掛鉤;其次是課時壓力,課時不僅與教師的薪酬相連,而且還與教師的職稱評定相關。特別是在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生不斷地涌入高校以及高校行政職務已經飽和情況下,高校教師對課時的爭奪更加激烈。三是職業發展的壓力。隨著教師專業化進程的加快,學生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不得不擠出更多時間進行更新、豐富與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適應職業發展的要求。如果這些壓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調節與排泄,就會使個體陷入職業高原,進而形成職業停滯。
1.2 組織制度因素
在教師職業高原的研究中,研究者從組織制度分析的視角認為,造成職業高原的原因主要存在于組織內部,如組織的結構與制度設計障礙、組織所能提供的資源與機會限制等。無論是傳統組織的“金字塔”式結構,還是現代的扁平化的組織結構,都在一定意義上限制了組織能夠向員工所能提供的資源、晉升、流動機會,從而使一部分員工產生職業高原感。有研究者則注意到組織內部相關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對于職業高原的重要影響。費爾德曼(Feldman) 、威茨(Weitz)在其職業高原“六因素”模型中指出,職業高原實質上受到兩大因素的影響,除了個體因素外,組織因素,如制度的外部激勵、公司戰略、組織成長等也是重要影響因素。特倫布里的“三因素”理論中同樣強調了組織制度因素的影響。維格(Veiga)等研究者明確指出,組織的層級特征限制了個體的職業發展。林長華在解釋銀行職員的高原現象時強調,銀行組織內部的長期雇傭制度、工齡型工資制度、垂直晉升制度等是造成職業高原的重要誘因。他從組織制度分析的視角強調了組織內部制度結構對員工晉升的限制性影響,看到了組織結構及其所能提供的機會、資源對化解員工職業高原的意義。
職業高原是指個體在“職業生涯中的某個階段,個體獲得進一步晉升的可能性很小的一種狀態”,如果長時間不能突破職業高原的瓶頸,就會成為事實上的職業停滯。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職業高原就是職業停滯。組織制度因素對職業高原的影響,同樣可以用來解釋對職業停滯的影響。
1.3 組織氛圍
組織氛圍是指組織成員對組織環境的共有認知,即在任何一個組織中,組織環境都夠或明或隱地告訴組織成員組織支持、不支持和限制什么,即組織氛圍規定了個體在組織內的行為。所以,當組織氛圍支持以下幾種情況時,教師的職業停滯感就可以得到有效緩解,相反,會加重教師的職業停滯感并發展為職業停滯:第一,教師感到在教學中有更多的自由度與更多的自主權時;第二,教師感到學校內有暢通的溝通渠道時;第三,教師確信他們能夠參與學校決策時;第四,教師感到學校的獎懲制度和的和晉升制度公正公平時。
1.4 家庭因素
在社會關系網絡視角下,研究者看到了家庭、親緣關系等對組織成員職業發展的影響。特倫布里(Tremblay) 的研究發現,配偶的工作類型、薪水高低、家庭規模等都會影響個體的職業壓力。弗朗(Frone) 與萊斯(Rice) 也指出,令人滿意的家庭生活有助于個體的職業成功,而令人不滿意的家庭生活則增加個體的角色沖突和壓力。在職業高原研究中,國內有研究者從個體的家庭親緣網絡來尋找職業高原的原因。他們認為,導致職業高原的家庭網絡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滿意度、個人家庭負擔等。家庭滿意度高的員工發生職業高原的可能性要比家庭滿意度低的員工要小;個人家庭負擔重的教師,有更大的生活壓力,個人對工作報酬與晉升的期望值也高,所以更有可能發生職業高原并引發職業停滯。
2 主觀因素
2.1 個體特質
特質是指一種可表現于許多環境的、相對持久的、一致而穩定的思想、情感和動作的特點,它表現一個人人格的特點的行為傾向。個人特質對職業選擇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性格和興趣。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性格要求,從職業心理學的研究表示,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員,對組織而言,決定了每個員工的工作崗位和工作業績;對個人而言,決定著自己的事業發展程度。其次是興趣。興趣對人生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是決定個人事業成敗與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
2.2 個體心理成熟度
心理成熟度是個體的心理承受力、耐受力和適應性的表現。心理成熟度的高低也是個體的社會化程度問題。社會化是指個體通過和社會環境及其周圍人群的互動,逐漸融入社會,心理逐漸成長的過程。心理成熟度差的人,不易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也難以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這樣,在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中很容易出現問題。而心理成熟度高的人,面對社會和環境的變化較易適應,容易根據外界的變化調節自己的行為,他們的自控能力、承受能力比較好,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使自己保持心理上的相對平衡。
教師職業停滯的出現,正是由于在個體的職業發展過程中,學校環境或自身的生活環境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從而導致個體的職業發展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和挫折。面對這樣的困難與挫折,心理成熟高的人,要么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要么努力改變環境以適應自己的職業發展;而心理成熟度低的人,則會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中,缺乏進一步努力的力量和勇氣,導致個體職業停滯。
3 結語
總之,高校教師職業停滯的出現,是由于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保持高校教師隊伍的穩定、保持高校教師具有良好的精神與狀態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也為了高校自身的發展,需要從教師和高校兩方面探索克服教師職業停滯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席園.中小學教師職業停滯研究,河南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
【中圖分類號】 G 443 R 395.6 G 478.2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3-0287-02
【關鍵詞】 職業;生活質量;對比研究;院校,保育
工作生活質量(簡稱QWL)是指組織中所有人員通過與組織目標相適應的公開交流渠道,有權影響決策,改善自己的工作,進而導致人們更多的參與感、更高的工作滿意感和更少的精神壓力的過程。
幼兒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關注幼兒教師職業生活質量狀況,了解幼兒園教師職業生活質量存在的問題,探討影響幼兒教師職業生活質量的因素和提高幼兒教師職業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方法,對提升幼兒教師的生命價值,促進幼兒園的教育和管理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從天津市10個規劃區中各抽取2所幼兒園,幼兒園規模至少有6個班,共抽取20所幼兒園,其中公辦12所,民辦8所。再從每所幼兒園中抽取保育員、教養員各5名,共抽取幼兒教師200名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3份,其中保育教師95份(公辦55份,民辦40份),教養教師98份(公辦60份,民辦38份)。問卷有效率為96.5%。
1.2 方法 問卷借鑒“企業員工職業生活質量問卷[1]”,根據幼兒教師的職業生活實際對有關項目進行修改,編制成“幼兒教師職業生活質量調查問卷”。該問卷的主要內容有個人信息、工作滿意度、工作參與度、工作情感、工作負荷、工作資源、工作自、工作回報、工作單調性、晉升和職業發展機會等幾個方面。
數據統計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性質幼兒園教師及教養員與保育員職業生活質量比較 見表1。
2.2 不同人口統計學特征幼兒教師工作滿意度比較 見表2。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天津市幼兒教師職業生活質量總體狀況較低,滿意度不高。幼兒教師沒有屬于自己的辦公環境和辦公桌,寫筆記、教案、論文等必須回家完成;工作時間過長,沒有上班和下班之分,在日常工作以外還有一部分的“隱含工作時間”,經常在家備課、做教具,還需要接聽家長電話和家訪等;幼兒園沒有固定教材,課程模式經常變化,使得教師應接不暇;教學任務以外還經常有排練、演出、心得、課題、論文、各種評比活動,成了教師的沉重負擔,嚴重地影響了教師的個人生活和身心健康;幼兒園班額標準一般在20~30人,但實際上大部分幼兒園的班級人數都超標,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幼兒,安全問題時刻困擾著教師們,這種精神狀況已影響到幼兒教師的個人日常生活。
結果還顯示,保育員的地位和待遇較低,職業自卑感和不安全感較高。幼兒園保育教師和教養教師職業生活質量總體狀況較低,對工作的滿意度均較低,職業壓力比較大。但教養教師的壓力更多來自工作任務的繁重,保育教師的壓力則更多來自內心的自卑和擔心失去工作。在訪談中發現,保育員的職業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明顯較高。
由于崗位分工的不同,保育教師主要負責幼兒的日常管理,保育教師在人們的眼中更多的是“保姆”而不是“教育者”。束從敏等[2]對蕪湖市100名幼兒教師職業生活的調查結果顯示,有33.3%的教師認為工作中的自己更像保姆。
教養教師精神壓力大,職業成就感和滿意度普遍較低,主要原因包括:(1)寫作任務重。一般來說,一名幼兒教師必須完成教育計劃、教案、觀察記錄、個案分析、教育筆記、教具和學具準備、聽課筆記、觀摩活動效果分析、安全活動記錄、教學軟件制作、課題研究、論文、學期總結、家園聯系記錄等寫作內容。在對北京市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調查研究中,63.8%的受試者認為工作占據了她們許多原本應該享有的閑暇時間;47.3%的受試者感到自己在家里的脾氣開始變壞;常常為一點小事對孩子和家人發火的人達55.9%[3]。(2)科研壓力大,幼兒教師普遍對科研有畏難情緒,往往是不得已而為之。(3)家長的態度和行為影響幼兒教師的職業成就感。隨著幼兒教育引入市場機制,孩子交費入園后,家長對幼兒教育服務的期望值提高,要求也隨之增多。尤其是對幼兒教師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細致,甚至只要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一點“問題”,就要追究教師和幼兒園責任。由此,教師同家長之間的關系更多地成為了“服務”與“被服務”的簡單關系。
因此,探討影響幼兒教師的職業生活質量的因素及壓力產生的根源,并對其進行分析,尋找緩解的方法已是刻不容緩。
4 參考文獻
[1] 張勉.企業雇員離職意向模型的研究與應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 束從敏,姚國榮.幼兒教師職業生活質量的研究:對安徽省蕪湖市100名幼兒教師職業生活的調查與分析.中國教育學刊,2004(7):56-58.
【關鍵詞】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對策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的專業成長,即教師內在專業結構的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既包括專業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嫻熟和能力的提高,也涵蓋了滿意度的轉變和情感的發展。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教學經驗,還要有對工作的積極情感體驗。傳統的教師專業發展理念只注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方面,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其他方面關注力度不夠。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國家和社會對大學英語教師尤其是地方大學的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據此,本文先分析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現狀,然后根據大學英語教師的現狀探討教師職業發展的方向和途徑,希望有助于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師隊伍的建設。
一、當前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狀況
戴煒棟教授認為“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外語學科在本校的學科體系中處在弱勢甚至邊緣化的地位,使部分從事外語教學與研究的教師處境尷尬,不利于外語教學與研究的提高”。大學英語的邊緣化,影響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使得部分高等院校的大學英語教育受到質疑,大學英語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按髮W英語課程被認為無知識內涵,是空心課程,是高校外語教育費時低效的主要原因,學科屬性已經成為影響大學英語教師專業認同及專業發展最為重要的外部因素?!薄拔覈挠⒄Z教育受到了公眾、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批評”。地方院校對大學英語教育的忽視,勢必會影響大學英語教學,使大學英語失去政策導向,進而影響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方向。
2、教師生活、工作壓力大,職業滿意度不高
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待遇偏低,生活壓力大,極大影響教師的職業滿意度。隨著學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而教師相對短缺,繼而導致教師的課時量大,授課門數增多,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指導工作量急劇擴大,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工作壓力。大學英語教師總是承擔相對單一的課程,從事同樣的教學任務,長此以往,他們對工作感到厭煩,失去興趣,進而缺乏工作熱情。部分高校英語教師缺少教學理論指導,教學方法單一,在教學中不能得心應手,缺乏教學成就感。這些消極因素大大降低了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滿意度,不利于教師的職業發展。
3、科研意識薄弱
“學術聲望對一個學科領域而言就是其‘領域硬幣’”。教師在搞好教學的同時,做好科研也是職業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近些年我國大學英語教師的科研論文數量呈現明顯的增長態勢,但是與其他學科門類相比,數量遠遠不夠,尤其是在我國一些地方院校,科研一直是制約我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例如,科研課題研究成果不高,在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數量不多等等。
二、地方院校大學英語專業發展現狀原因分析
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滯后,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既有決策層面的外部因素,也有教師自身因素。
首先,雖然國家開展了一系列的針對大學英語教師的培訓項目,但和龐大的英語教師隊伍的需求相比遠遠不夠。同時,地方院校由于受到資源和資金的限制,不能為大學英語教師提供足夠的培訓和學習的機會,更不能為教師提供交流教學經驗的平臺。因此,缺乏物質和政策支持的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只能摸索教學。一些從沒有接受進修或者繼續深造的教師,由于語言功底不扎實,駕馭課堂能力不強,在課上,不能真正地實現語言“交際”,只能實行最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不利于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此外,由于地方院校中仍然注重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等,很多教師覺得傳統的教學方法――“語法翻譯法”更能加迎合學校和學生的需求,導致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如“交際教學法”不能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很難將先進的教學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創造性的發揮。
和其他學科相比,大學英語發展相對比較晚,這是導致大學英語科研滯后的客觀原因。同時,大學英語教師缺乏科研意識,教學任務重,科研時間少,自身科研水平有限,缺乏科研帶頭人,關于高校大學英語教育和研究領域的學術期刊種類不多等也是制約地方高校大學英語教師科研的主觀原因。
三、針對現狀,提出對策,引導高校英語教師隊伍建設
1、國家和專業機構提供政策支持,為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國家應該根據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實際情況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制定大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和職業發展的計劃,并納入政策化軌道,保證實施,為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針對外語教學與外語科研脫節的情況,政府和各種機構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加大對地方院校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投入,為教師培訓和進修提供保障。通過增設外語學術期刊,鼓勵科研項目,支持英語教育博士點設立,增大外語教師培訓項目數量等措施,提升外語教師科研能力,通過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反哺教學。
通過專業協會指導大學英語教師的發展,例如制定行業標準指導教師發展,鼓勵多出版學術期刊,為教師的學術研究提供良好的平臺。
2、地方院校因地制宜輔助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
地方院校要幫助大學英語教師進行教師職業規劃設計。通過規劃和設計,提高他們做好本職工作的認知度,使其了解職業發展的目標與個人專業發展的規劃息息相關,使他們能體會到做一名教師的快樂和幸福,更積極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之中。
同時,地方院校為了鼓勵教師積極工作,可以根據各高校自身情況,對教師進行語言基本功、語言理論、教學理論和科研等的培訓。并建立一套科學完備的激勵機制,根據教學成果、科研能力、教書育人等各項指標給予表彰與獎勵,以促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學校還可以通過與國外大學校際間合作的形式,派大學英語教師到國外大學參觀訪問學習,參加國外學術會議,為大學英語教師間的學術交流與溝通創造機會。
3、提高自身素質,關注自我發展
Freeman認為教師培養在任何體制下都是主導因素,且比課程、教學方法甚至教學內容更能決定教育計劃的成敗。筆者也認為,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即教師。教師對教學持有什么樣的情感,影響了教師對教學的態度。教師對專業知識和教學理論的掌握程度以及對教學方法的運用方法,會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我們要注重對教師個人素質的培養,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的長足發展。
為了實現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的長足發展,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提高對教師職業的認知。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后,才能有積極的工作態度,快樂從教,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滿意度。
其次,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拓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并能把所學知識加以提煉并靈活的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促進教學。
教育界公認的影響教師教學績效的三大因素是:學科知識、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僅僅具備學科知識是不夠的,教師在教學時需要依靠教育教學理論對學科知識進行重組和表征,把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知識??梢哉f,教育教學知識對學科知識起支撐作用,是教學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師應加強教育理論及教學方法的學習,為教學實施構建自己的理論框架,為搞好教學提供理論基礎,使得教學有據可依。
再次,教師要不斷反思學習,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質量。大學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重大,只有教師教得越好,學生才能學得更好。(WalbergandPaik2000;Ma-rzano,Pickering,and Pollock 2001)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對于教學經驗不足或感覺對教學方法無法可循的教師,要多聽優秀教師的課,對課程進行客觀分析,交換意見和建議,使雙方都能得到反思。通過反思,不僅有助于提高其他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也會使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教學反思可以讓教師更好地促進自己的教學實踐,增強教學效能,加深對教學的理解。張慶宗教授認為“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在重復性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發現新的興奮點、找到新的意義,以此喚起和激發對工作的熱情和生活的情趣,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教學反思可以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的發展,教師反思的成果可以作為教師科研的依據和基礎。
[論文摘要]教育行動研究是教師為解決課堂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和改進教學方法而進行的一種探索性的實踐活動。本文對外語教育行動研究的發展、現狀和意義進行了論述,認為英語教師應該通過行動研究開展教學與科研。教師向研究型轉化,通過科研帶動教學,實現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
一、教育行動研究綜述
約翰考利爾(John Collier)最早使用行動研究這個概念。德裔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是行動研究的又一創始人。他不但將行動研究引入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還對行動研究的特征進行了闡述。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行動研究予以解釋,而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定義是凱米斯(Kemmis)和麥克塔格特(McTaggart)(1982)提出的:“行動研究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方式,社會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他們:(1)對自身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事業的理性認識和正確評價;(2)對自己工作過程的理性認識和正確評價;(3)對自己工作環境的理性認識和正確評價”。行動研究是為了行動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由行動者研究。行動研究的基本要點就是“行動”和“研究”二者的結合,它的特點是參與性、合作性、循環性和科學性。
行動研究應用到教育,就是教育行動研究。教育行動研究是指針對教育情境中的日常工作,教師研究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解決日常教學中的問題,改進教學工作的一種研究方式。教師在實踐中通過行動與研究的結合,創造性地運用教育教學理論,研究和解決不斷變化著的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改進并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學校情境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品質,支持教師有效地應對實際工作中的挑戰,并以一種反思的方式,不斷創新,走出困境。教師在教育行動研究中,不僅從事著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工作,而且擴展著個人的專業知識。
二、外語行動研究的發展和現狀
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科研相脫節一直是英語教學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也是影響教師職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因此如何將應用語言學的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使教學和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相互促進、突破教師自我發展的瓶頸是外語教師關心和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1.外語教師職業發展
教師職業發展指教師在智能、經驗以及教學態度上不斷成長的過程,是在“教師教育”的基礎上,鼓勵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觀察自己的教學行為,評估自己的教學效果,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驗證和修正別人的理論,同時形成自己的信念,做出教學決策,進而形成自己的理論。傳統的教書匠式教師滿足不了時代要求的復合型教師。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呼喚學者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
目前我國的外語教學正經歷著改革,而決定外語教學改革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教師。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關系到我國英語教育的整體質量與成效,但外語師資隊伍比較薄弱。這種狀況制約了外語教育水平的提高,難以應對21世紀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2.外語行動研究
外語行動研究在中國大陸還是比較新的課題。90年代初期北京師范大學王薔教授首次將其引入中國,隨后,教學行動研究成為外語教學研究中一種越來越重要的研究形式。王薔教授對行動研究作了如下概括:行動研究以培養教師的創新精神和課堂教學研究能力為目的,強調反思的重要作用,注重教師對所處教學環境的認識,對所教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需求的認識。它追求“變”,即改變現狀,改進教學,變被動教學為主動追求,使未來教師形成自主發展、自主更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促進教師教學和科研的同步發展。王薔從自身多年的行動研究實踐出發,有力地闡述了行動研究課程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外語教師的效果和作用。此后,吳宗杰(1995)對行動研究的背景、概念、特點、意義進行了較全面的論述和大膽的嘗試。吳欣(1996)在吳宗杰研究嘗試的基礎上,著重探索在英語教師職業培訓中對學員進行行動研究訓練的基本原則與模式。
從不完全的文獻研究可以看出:90年代以來凡是涉及英語教師發展的論著,幾乎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涉及行動研究問題。由此可見,行動研究作為一種有效的反思研究方法為英語教師職業發展提供了可靠工具。
三、教育行動研究對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意義
1.能夠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行動研究提倡外語教師即研究者從教育教學實際出發,教師通過對自己的教學行動進行系統觀察和不斷反思、發現和提出問題,確定和采取措施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觀察和分析數據,分析和評估效果,繼而發現和提出新問題,使教學呈螺旋狀持續上升發展,達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2.有助于教師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優化
當教師在行動中對其所進行的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和研究時,實際上就成為了實踐中的一位真正的研究者。在實踐中教師將自己的思考結果轉換為行動,在實踐中比較不同的策略,排除不恰當的做法,從而不斷提高將知識由一個情境轉移到另外一個情境的能力,將自己的內隱知識明朗化,進而實現教師對教學知識的沉積。
3.有利于培養研究型教師
二十一世紀的英語教師面臨著新的挑戰,要求教師不是教書匠,而是研究型教師。行動研究正是培養和促成研究型教師的利器。它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教師通過在教育行動研究中的教學行為,找到在教學與科研方面自我完善的途徑,并發現研究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它讓教師從最熟悉的課堂問題起步,在課堂中開展科研,從而走向科研之路,享受解決問題和搞好科研的雙重成就感,實現英語教師職業的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育行動研究為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了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的“實驗田”。它對于眾多工作繁忙的英語教師來說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科學研究活動。它通過教學發展科研,通過科研帶動教學,實現了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有利于外語教師職業發展。但在實施行動研究時,也必須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多學習理論知識,培養科學的頭腦,謹慎下結論、作概括;另外,要摒棄功利主義的心態,踏踏實實,實事求是地作研究,為教學服務。只有這樣外語教師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外語教學改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吳欣.行動研究: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1,(3).
【關鍵詞】高等師范院校;語文教育;師范生;職業技能
一、相關研究的背景概述
(一)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趨勢
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身學習,逐步習得教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并在教育專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
在當代教育改革實踐中,教師的工作職能出現了深刻的變化,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勞動的復雜程度和創造性質。不過,與醫生、律師等專業相比,教師的專業性似乎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從而造成與之對應的師范生培養,在專業需求和學科性質方面也有所缺失。師范生是教師專業發展歷程的起點,它決定了新教師質量以及他們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因此,作為教師培養的前沿陣地,師范院校應該承擔起為教師專業化奠定良好基礎的職責,有針對性的探索并開展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
(二)師范生培養和語文課程改革的需要
1992年,原國家教委師范司印發《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稿)》,1994 年又頒布了《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以下簡稱《大綱》),兩份文件的頒發,對師范生應具備的教師職業技能作了系統而又明確的規定,是對學生進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依據。
但是,研究當前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現狀,我們發現原有《大綱》中關于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內容體系,已落后于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诋斍啊皯眯腿瞬排囵B目標”,我們有必要深入了解語文教育類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內容體系的現狀,根據師范生職業需求和語文教師培養實際存在的問題來調整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實踐教學,參考語文新課標的目標和內容,進行相對應的語文基本功的培養,優化語文教師專業技能的訓練。
(三)教師教育一體化進程的推進
在當前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問題,師范教育與在職教育相割裂,沒有實現教師教育一體化,導致新入職教師很難適應從學生到教師的轉變。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了解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將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放到教師教育一體化中加以審視,認識到師范教育是教師的職前準備期,把職前準備和職業發展聯系起來,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培養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二、文獻述評
通過查閱有關文獻和資料,結合作者自身理解,對現有研究現狀及觀點作出如下歸納:
(一)關于“師范生職業技能”的內涵界定及體系建構(理論研究)
在CNKI以“師范生職業技能”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有記錄113條,關于師范生職業技能的研究并不十分廣泛。
教師的職業技能具有穩定性和可變性相結合的特點。然而,反觀當前各類師范院校開展的師范生技能培養活動,我們大多把師范生技能局限為“三筆一話”(硬筆、粉筆、毛筆、普通話),這顯然是不夠的。
1994年國家教委師范司頒布《高等師范學校教師技能的教學大綱(試行)》中指出,“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基本技能指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書寫‘三筆字’和書面表達、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訓練。”
玉林師范學院馮海英在其論文《微格教學在師范生語文教學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8年第18期)中將語文基本教學技能概括為教學語言技能、提問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等等。
華中師范大學張莉的碩士論文《“農遠工程”環境下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發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中歸納出的教師職業技能體系指標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教師基礎技能,包括口語表達技能、非語言表達技能、書寫與寫作技能;第二是教學技能,包括教學設計技能、課程開發技能、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技能、課堂教學技能;第三是教育技能,包括班級管理技能和思想管理技能;第四是教學研究技能,包括課題研究技能、說課聽課評課技能、教學反思技能。
列舉的前兩份資料中,對師范生職業技能的討論僅僅涉及到“基本技能”的層面,雖然具體到班主任工作、提問技能等要素,但是關注面比較狹窄。早期的相關研究中,相同的情況很多,都比較關注“基本技能”的培養,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三筆一話”,很少關注師范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比如對現代教育技術的掌握程度等能力。后來的相關研究,逐漸注重師范生職業技能的全面性,例如在張莉的相關論述中,除了基本技能,師范生還需要掌握教學研究技能,突出了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專業性和科研能力的結合。
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師范生職業技能的內涵及體系建構也將在前人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反映出社會對教師素質提出的更高要求,這也是此類研究的出發點。
(二)關于“師范生職業技能”的調查研究(實踐研究)
1.師范生職業技能調查
在CNKI以“師范生職業技能”為主題,并且包含“調查”進行檢索,共有記錄16條;以“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為主題,共有記錄27條;以“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為主題,并且包含“調查”,共有記錄4條。
鹽城師范學院喬暉著《近十年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研究綜述》([J].遼寧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對目前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的研究進行了分類,主要包括三種類型:一是側重于師范生基本教學技能訓練的分類研究;二是側重于語文教學程序的技能訓練的分類研究;三是側重于語文教學元素的技能培訓的分類研究。
以上提到的三類研究均比較重視語文教師如何教的技能,很少涉及如何指導學生學的技能,對教師的技能要求體現的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不能適應當前新課標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通過對相關研究的整理,可以發現,目前國內外研究教師職業技能發展現狀的論文專著較少,相關的調查似乎也沒有展開,研究者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依據大綱對師范生職業技能結構指標體系的擬定上,然后根據指標制定相關培養流程。
例如肇慶學院毋茂盛、王靜在《高等學校師范生技能研究》中,僅是依據其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師范生應具備的3種基本技能,包括語言表達技能、教學工作技能和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并對這些技能的重要性進行了討論。但是,由于研究過程中缺乏實際調查的案例支撐,這些觀點顯得空洞概念化,也比較片面,缺乏學術深度。
對此,筆者認為,研究可以在體系建構基礎上逐步展開的,但是應該以現狀調查的實際結果為依據,參考課程標準的實施,側重師范生視角和新入職教師視角,給師范生培養的探索之路提供一個反向思維的案例支持。
2.師范院校的師范生職業技能調查
同時,在CNKI以“師范生職業技能”為主題,并且包含“師范院?!边M行檢索,共有記錄40條;以“師范生職業技能”為主題,并且包含“高等師范院校”進行檢索,共有記錄19條。
廣西師范大學郝向鵬的碩士論文《高等師范生職業準備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廣西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情況進行了了解。在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對其形成原因進行了探析,并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高等師范生的職業準備現狀做出了一些總結。同時闡明了闡明了高等師范生職業準備的相關內容,包括良好的教師職業意識、多層復合的知識結構、出色的教師教學技能、創新的工作能力和對教師職業的關注。
像這樣將師范生職業技能研究架構在具體某個高校中的調查研究還有江南大學教育學院的戴云、胡智丹寫的《綜合性大學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現狀調查報告――以江南大學為例》([J].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第3期);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付明敘寫的《早讀在師范生職業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探析――以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為例》([J].科技創新導報,2013年第4期)等。
可以看出,關于師范生職業技能的研究同時涉及綜合性大學和各級各類師范院校。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院校雖然同樣設置了師范專業,但是作為師范生培養的??菩詫W校,高等師范院校的政策導向、生源特點、就業前景等決定了其不容忽視的特殊性,也使得我們對師范院校師范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有其不可替代性。要達到相應的教師培養目標,必須使學生在掌握一般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突出高等師范教育的特色,將師范生培養的實踐研究推向教師培養的前沿陣地。
3.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調查發現的問題及建議
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和現有研究報告的整理,歸納出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
第一,重視傳統手段和教學經驗的繼承,缺乏創新意識的培養;
第二,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略實踐課程的有效開展和訓練;
第三,課程設置繁雜,但是實用性和針對性不強;
第四,職前職后教育脫節。
對此,相關研究給出的建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根據學生需求和職業要求,不斷更新和調整師范生培養目標及方式;
第二,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應做到課內專業知識與課外實踐訓練相結合;
第三,優化師范生技能相關課程設置;
第四,建立職前職后連貫統一的師范生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實現教師教育一體化和教師終身發展。
以上觀點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調查結果和建議不夠系統深入,缺乏實證材料相佐證,通常是籠統概括,很少有著眼于師范生各項具體職業技能專門展開的細化分析和建議,相關研究對師范生培養的評價機制也少有著墨。當然,這些成果對師范生培養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也因為其不完備性,使得后續課題有更廣闊的發揮余地和更深遠的學術意義。
(三)語文學科視閾下的師范生職業技能
在CNKI以“師范生職業技能”為主題,并且包含“語文”進行檢索,共有記錄4條;以“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有記錄6條;以“師范生職業技能”為主題,并且包含“漢語言文學”進行檢索,共有記錄0條;以“師范生職業技能”為主題,并且包含“語文教育”進行檢索,共有記錄0條;以“師范生職業技能”為主題,并且包含“中文”進行檢索,共有記錄0條;可見,在師范生職業技能的研究領域,突出學科性質,專門探討語文教育方向師范生培養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的。
周慶元所著《語文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概說》([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5(6):35.)中對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給出的定義是“語文教師在其從事的語文教育工作中,為了適應和滿足工作的需要,通過反復練習而逐漸鞏固乃至自動化了的動作或智力的行為活動方式?!?/p>
鹽城師范學院喬暉著《近十年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研究綜述》([J].遼寧教育研究,2005,(11):76.)中認為:“語文教師職業技能是指教師運用已有的教學理論知識,根據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通過練習而形成的穩固的復雜的教學動作方式和智力活動方式的系統。”
以上兩種觀點,僅僅是對“語文教師職業技能”作出了定義,并沒有反映出其涵蓋的內容,在論文中也沒有構建相應的職業語文教師職業技能體系。
語文教師的職業技能,有學者稱之為“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周海生、周秀娟所作《談語文教師的基本功》([J].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1995,(5):33.)中認為“所謂語文教師基本功是指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必備的最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主要內容包括‘說、寫、畫、作’四方面。”
揚州大學喬暉的碩士論文《論創新教育與語文教師的職業技能》([D].揚州:揚州大學,2004.)因為側重于創新教育,所以對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的概括偏向教育研究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固然是語文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不能代替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的全部內涵。
以上的一些觀點,顯然不能完全概括語文教師職業技能的內涵,他們都只是對整個語文教師或者語文師范生職業技能體系的某一方面進行了闡述,并未突出語文的學科性質,相關論文中關于師范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是所有學科教師都應該具備的基礎技能。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學科,有著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為專任教師,需要更加詳實完整的語文相關技能。因此,筆者建議,在此類相關研究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師范生職業技能與具體語文學科的結合,構建一個基于語文學科的完整的師范生職業技能體系,它應該包括語文基礎技能、語文教學技能、組織管理技能、語文教學科研技能等四大方面,在研究過程中,結合理論、各項標準、調查結果、前人研究等資源來完善各項技能的內容,形成系統化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