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0: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證據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本文結合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與傳統審計模式的主要區別,指出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應將審計證據作為審計失敗的主要判斷標準,以審計過程為輔助判斷標準,并且對這兩種觀點進行了評析。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注冊會計師面臨的執業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企業組織結構及其經營活動方式日益復雜、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影響日益加深、會計準則要求的判斷和估計日益增加,企業管理當局進行財務舞弊的動機日益增強。為了實現審計目標,注冊會計師需要隨著審計環境的變化調整審計方法,風險導向審計應運而生。2006年2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被納入我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推廣應用。在新的審計模式下,如何判斷審計失敗與注冊會計師及社會公眾的利益密切相關,成為關注的焦點。
一、過程失敗論與結果失敗論
在獨立審計市場中,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鑒定,歷來存在兩種觀點:一是過程失敗論,認為審計失敗的判定標準是審計過程的規范性。即在審計過程中是否遵守審計準則,如果在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沒有按照審計準則的要求執行審計程序而簽發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那么就認為發生審計失敗。二是結果失敗論,認為審計失敗的判定標準應該是審計的結果。即無論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是否遵守了審計準則,只要最后對存在“重大”錯報和漏報的會計報表簽發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沒有查出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和漏報),那么就認為是審計失敗。
二、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與傳統審計模式的區別
隨著《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的頒布與實施,風險導向審計已取代了傳統的賬項導向審計及內部控制導向審計。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之所以能取代這兩種傳統的審計模式必有其先進之處,較之兩者有顯著的區別。
風險導向審計是一種理論驅動型的審計模式,注冊會計師根據對被審計單位固有風險、控制風險(二者綜合評估即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結合預期的審計風險水平,來確定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審計程序、分配審計資源。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作為出發點制定審計策略和與企業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將風險考慮貫穿整個審計過程,不僅有效控制了審計風險,而且合理分配了審計資源。
賬項導向審計及內部控制導向審計統稱為程序驅動審計,明顯的缺陷是資源分配上缺乏理論指導,導致有限的審計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分配,高風險領域資源分配不足,而低風險領域資源分配過多,影響審計的效率和效果。盡管內部控制理論對審計取證模式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對建立在內部控制測試基礎上的抽樣結論正確性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大大提高了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但內部控制導向審計的理論假設是完善的內部控制可以減少舞弊機會,反之,舞弊的機會就增多,財務報表的可靠性降低。依據該假設,審計實質性測試是以內部控制測試評價為基礎,重點對內部控制薄弱環節的相關業務確定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實施實質性測試。但是,該假設很可能由于內部控制本身的局限性及管理層極有可能逾越內部控制而不成立。
三、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審計失敗的判斷標準
1.以審計證據為主要判斷標準。
(1)從審計業務的性質分析。審計屬于鑒證業務,而審計證據在鑒證業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審計證據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是否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編制,是否在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進行判斷的依據。審計憑證據“說話”,收集和評價審計證據是注冊會計師得出審計結論、支撐審計意見的基礎。那么,對審計失敗的判斷也不能脫離審計證據進行。根據審計業務的性質,筆者認為,審計失敗概念的界定應是:注冊會計師收集的審計證據不能支持其得出的審計結論。所以,審計失敗的判斷也應以審計證據是否充分、恰當為主要標準,如果收集的審計證據不能合理排除財務報表存在重大失實的嫌疑,發表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就可以認為審計沒有到位,注冊會計師就應對信息使用者的損失承擔責任。
(2)從審計證據本身的性質分析。審計證據是注冊會計師為了得出審計結論、形成審計意見而使用的所有信息。注冊會計師將在審計過程中獲得的各種審計證據完整地記錄于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證據的載體?!吨袊詴嫀煂徲嫓蕜t第1131號———審計工作底稿》規定:會計師事務所應當自審計報告日起,對審計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如果注冊會計師未能完成審計業務,會計師事務所應當自審計業務中止日起,對審計工作底稿至少保存十年。因而,審計證據以審計工作底稿為載體,具有客觀性,并且各種信息一旦作為審計證據記錄于審計工作底稿就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以審計證據作為審計失敗的主要判斷標準,說服力強。
2.以審計過程為輔助判斷標準。審計過程也是審計工作的一部分,不能因為將審計過程作為判斷標準存在一定的局限而將其全盤否定。審計工作是由人來完成的,審計人員在工作中需運用大量的職業判斷,判斷的準確程度受審計人員專業水平、經驗及審計過程中是否保持了應有的職業懷疑與謹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審計過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它畢竟反映了注冊會計師的工作過程,因此我們不能完全拋開審計過程,而應以審計過程為輔進行審計判斷。如果注冊會計師收集的審計證據不能合理排除財務報表存在重大失實的嫌疑,
而對存在“重大”錯報和漏報的財務報表簽發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就應對信息使用者的損失承擔責任。那么具體應該承擔何種程度的責任,在以審計證據進行判斷的基礎上,可結合審計過程是否嚴格遵守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中是否保持應有的職業懷疑與謹慎,來確定注冊會計師應就信息使用者的損失承擔多大的民事賠償責任。如果注冊會計師存在違法違規行為,還應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然而,結果失敗論認為,無論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是否遵守了審計準則,只要最后對存在“重大”錯報和漏報的財務報表簽發了不恰當的審計意見(沒有查出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和漏報),就認為是審計失敗。該觀點過于極端,該觀點的提出沒有正確理解鑒證業務中“保證”的概念,沒有與“絕對保證”區分開。審計業務是“合理保證”的鑒證業務,并不提供絕對保證服務。“絕對保證”是指注冊會計師對鑒證對象的信息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百分之百的保證。而“合理保證”是一個與積累必要證據相關的概念,它要求注冊會計師通過不斷修正、系統的執業過程,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對鑒證對象信息整體提出結論,提供一種高水平但非百分之百的保證。由于審計本身存在著局限性,作為合理保證的鑒證業務,若被審計單位存在隱蔽的高層舞弊,在注冊會計師收集的審計證據充分、適當的情況下,沒有查出財務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和漏報,就應酌情考慮,不應判斷為審計失敗。
對于依靠證據得出結論的審計工作來講,對審計失敗的判斷離不開審計證據;而審計工作是由人來完成的,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的表現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加入WTO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會計作為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其對許多相關理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審計其受到的沖擊也不言而喻。
1 審計重要程度的加強及風險的增大
網絡會計信息系統以和網絡為基礎,它對計算機系統強烈的依賴性潛伏著巨大的威脅,控制不靈、使用不當就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并且存在計算機病毒和“黑客”的肆意侵襲、計算機犯罪等等都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風險。因此,審計人員不僅要對業務活動產生的數據是否真實、正確、合法進行審計,而且還要對網絡會計系統的硬件和軟件,進而對整個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內部控制的健全性與有效性等方面進行審計,從而指出被審單位會計信息系統內部和控制上的薄弱環節,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有效地利用計算機隨意篡改會計數據或破壞磁性介質上的數據等舞弊行為的發生。因此,這網絡會計信息系統中,審計工作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以望。同時,電子商務和經貿活動的網絡化使企業與外部的信息交換更為頻繁、快捷,經營周期大大縮短,交易活動呈現很強的實時性。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漏報而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理論上講,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組成。電子商務下,審計風險日益復雜:
(1)過渡依賴網絡系統。電子商務環境下,主要審計證據來自于網絡,其可靠性高度依賴網絡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網絡系統的開放性導致審計控制風險更加難以確定。
(2)病毒與黑客風險。計算機病毒和黑客可以從地球任何一個角落攻擊會計信息系統的數據,給系統造成破壞,導致固有風險增大。
(3)審計線索模糊。電子商務環境下,網絡會計系統的設計可能使一個完整的交易軌跡只保留一段時間或設計成計算機可讀性,可以人為修改數據而不留任何痕跡。因此,私人違規接觸會計數據或修改數據以及接觸資產而又不留下顯見證據的可能性增大。審計線索的不可見性,使檢查風險增大。
2 審計線索和審計方式的改變
審計線索對審計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正是通過跟蹤審計線索,審核有關經濟業務和收集審計證據的。而審計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不斷收集、鑒定和綜合運用審計證據的過程。在傳統商務活動過程中,每筆交易都有一個完整的審計線索,交易的每一環節都有文字記錄,都有經受人簽字,審計線索十分清楚。審計人員可以從原始單據開始,對交易事項進行追蹤,一直到報表為止,也可以從報表開始,追根尋源,一直追溯到原始單據,從而形成了順查、逆查等審計方法。但是,在網絡會計系統中,傳統的單據沒有了,紙質記錄消失了,代之的是粗有數據處理資料的磁盤、磁帶、光盤等,這些存儲在磁性介質上的信息是機器可讀的,它們不再是肉眼所能直接識別的了。審計所需的線索和證據完全可能由審計人員通過網絡從其他有關方面獲得。從而實現了審計線索、審計證據來源的多樣化。
在網絡世界里,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的組織形式將處于多樣化,并隨著不同交易事項自由合成新的經營主體-虛擬企業(Virtual Firms)。虛擬企業存在于之中,它是一種臨時組成的,沒有固定形態和明確空間范圍的結合體。它可以隨業務活動的需要,由若干相互獨立的公司經過整合、重組而成,也可以隨交易業務的完成而隨時中指。電子商務使得虛擬企業的交易可以在瞬間完成,虛擬企業也就可能在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網絡的虛擬企業,其存續的時間可以很廠,長達幾年或幾十年,也可以很短,只存在幾秒鐘。故虛擬企業的快速結合與解散,要求審計工作必須隨時、隨地進行,實時、即時提供審計信息,而不能按照傳統的審計工作要求,定期提供審計信息。
3 內容的拓寬
在網絡系統中,審計的監督職能并沒有改變,使審計的內容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首先,網絡會計系統的特點及其固有的風險決定了審計內容必須包括對網絡會計系統處理和控制功能的審查,以證實其對交易事項的處理是否真實、合法及安全可靠,這是傳統審計所沒有的;其次,由于網絡會計系統已經開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再對它進行修改優化,要比在系統設計階段對它改過困難得多,代價也昂貴得多。因此網絡會計系統的設計應有審計人員(一般是內審人員)的參加。在系統設計開發階段,審計人員要提醒開發人員注意并監督審查下列問題:
(1)系統的功能是否恰當、完備,能否滿足用戶商務活動的需要;
(2)系統的數據流程、處理方法是否符合有關貿易法規;
(3)系統是否建立了恰當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發現無意的差錯或有意的舞弊。
4 審計方法與技術的改進
在網絡會計系統中,審計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大量的證據都存儲在肉眼不可見的磁性介質上,對這些證據,審計人員只能利用技術進行審查、核對、分析、比較等各項審計工作,從而提高審計的效率與質量。在對會計活動進行審計時,單機系統下的審計方法有的已不使用。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網絡審計軟件的開發提供了技術支持,為審計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審計方法與技術。具體來講,審計方法應具有以下特點:
(1)從審計數據獲取來看,審計人員可以利用審計接口軟件直接獲取數據,同時可以通過文件傳輸、遠程登錄、網絡瀏覽、公告或組等網絡工具遠程獲取信息;
(2)從審計信息的加工處理來看,可以借助各種審計軟件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快速、準確地加工和處理;
(3)從審計報告階段來講,可以利用網絡發表審計報告,提高報告的時效性,同時擴大審計報告的適用范圍。
5 對審計主體的相關要求
審計主體即實施審計監督的執行者,也就是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網絡系統的發展應用,使得審計人員必須滲透到網絡系統的設計、實施、計算機的應用程序,甚至到每一個數據文件中去。為適應網絡會計的發展,審計人員應該樹立起全新的思維觀念:
【論文摘要】 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產生與廣泛普及,傳統會計工作使用的工具逐漸為計算機所取代,會計電算化成為現代及未來會計工作的主導方式。因此,審計方式也必然存在著由傳統審計過渡到電算化審計的變革。電算化審計的演進從審計對象、審計手段、審計證據等幾個方面充分體現出以傳統審計為基礎的進一步繼承與發揚。
傳統會計工作即手工會計,主要借助于紙、算盤或計算器、筆等工具進行會計數據的處理。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產生與廣泛普及,傳統會計工作使用的工具逐漸為計算機所取代,會計電算化成為現代及未來會計工作的主導方式。而審計是從會計工作中逐漸獨立出來的,同時又以會計工作為對象,它們所面臨的巨變環境又具有一致性,這就決定了審計在會計數據處理工具的演變中,必然存在著由傳統審計過渡到電算化審計的變革。
一、傳統審計的主體特征
傳統審計即手工審計。由于傳統審計環境下,會計資料的載體是紙介質,所以傳統審計的審計對象是載有會計資料的紙性介質。傳統審計的審計手段,無論是審計抽樣還是撰寫審計報告,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審計證據包括實物證據、書面證據、口頭證據和環境證據四大類。傳統審計中的書面證據包括各種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和明細表等,它們都有自己的作用。在傳統審計中,審計方法主要包括制定審計計劃的方法、收集審計證據的方法和提出審計報告的方法。從狹義上說,就是指與取得審計證據相關的各種方法。按不同的標準,可劃分為順查法、逆查法、詳查法、抽查法等;再具體一些,包括核對法、查詢法、函證法、觀察法、分析法等。在手工會計處理的條件下,所有審計方法的執行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從審計線索上來看,由于傳統會計中,由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記賬憑證到登記賬簿,最后到編制報表,每一步都有文字記錄和經手人簽章,因而審計線索十分清晰。審計人員能夠利用書面資料從原始業務開始,一路追查到報表中的各項指標,并通過這些審計線索來檢查和確定這些指標是否能夠正確反映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情況,檢查其財務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和有效性。在傳統審計中,企業一般是通過職責分割、職權分工、規定標準的業務處理程序以及憑證、賬簿、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等而形成的一個內部控制體系,這一體系能夠較好地保證會計數據處理的真實、可靠和安全。
二、電算化審計的演進
(一)審計對象
在傳統審計環境下,審計對象是紙性介質。而在電算化審計環境下,會計資料存儲在硬盤、軟盤、光盤等磁性介質上,審計對象包括了整個電子數據處理系統。相對于紙性介質來說,磁性介質具有數據存儲量大、易查詢、體積輕等特點,但也有易被改寫的安全性問題。審計過程中判斷會計資料合法性與正確性的一項重要證據就是看它是否出現被涂改的情況,傳統會計環境中一旦發生涂改會計資料的情況,審計人員一眼就能看出。但是在電算化會計環境中,被涂改的會計數據可能未留下任何痕跡,因此審計人員很難立即察覺。另外一些因素如計算機病毒等容易造成磁盤上會計數據的丟失,直接影響到會計資料的完整性。
(二)審計手段
在傳統審計中,整個審計過程都是由手工操作完成的。而在電算化審計中,許多工作可以由計算機來完成,免去審計人員許多繁瑣的手工計算與復核之苦。例如審計調查,可利用計算機程序語言設計出審計抽樣程序,實現電算化抽樣調查。
(三)審計證據
傳統審計中的書面證據包括各種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和明細表等,它們之間可以實現相互核對。而在電算化環境中,當輸入原始憑證的數據生成記賬憑證后,記賬工作由計算機自動進行批處理,各種賬簿記錄數出一源,都是依據記賬憑證同時成賬,相對來說作為審計證據的作用就減弱了。在環境證據如內部控制的重點和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方面,傳統審計和電算化審計有著不同的內容,從而導致了環境證據的差別。
(四)審計方法
在傳統審計中,審計人員可根據具體情況對會計資料進行人工審查工作,一般采用順查法、逆查法、詳查法、抽查法等審計方法,更為具體的審計方法還有核對法、查詢法、函證法等。在會計電算化條件下,人工審計的技術方法仍然是重要的,但是由于會計信息以磁性介質作為主要存儲方式,因此計算機審計已成為必不可少的審計方法。同時,審查電算化系統的處理和控制功能,也需要借助于計算機系統來施行。在電算化審計中,傳統審計方法發生了較大改變,被劃分為計算機輔助審計方法和面向電算化會計系統的審計方法。而后者又可以細分為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程序的審計方法、數據文件的審計方法和內部控制的審計方法。具體包括測試數據法、并行模擬法、嵌入審計程序法、代碼比較法、程序解析法、受控處理法等。
(五)審計線索
在傳統會計中,審計線索非常直觀、清楚,審計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順查、逆查或抽查,通過這些審計線索來檢查和確定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業務是否真實,檢查其財務活動是否合法、合規和有效。而在電算化會計系統中,從記賬憑證數據的輸入到會計報表的輸出,全部業務處理都是借助計算機程序自動完成的,加之會計信息主要存儲在磁性介質上,即使有所改動也不易令人察覺,使得審計線索缺乏直觀性和真實性。例如:各種賬簿和報表數出一源、自動產生,使得證、賬、表之間的關系缺乏相互的驗證性;再如,反記賬、反結賬功能的使用使得憑證修改后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審計人員無法辨別數據修改前的情況以及數據是否被修改。
(六)內部控制
進行審計時,對內部控制的了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審計人員據此估計審計風險、確定審計范圍、制定審計程序。在傳統審計中,內部控制主要包括授權控制、責任分工、管理控制、審批和核對控制、內部審計、業務處理標準化等內容,以工作人員之間的相互牽制為基本特征,審計人員利用直觀性很強的紙介質進行手工核對和檢查,明確相關職責。而在電算化審計中,數據的處理權限高度集中,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傳統會計中的內部控制失去作用。例如,在電算化會計條件下,一旦輸入記賬憑證數據,各種賬簿都能同時產生,原有手工條件下的賬證核對、賬賬核對等內部控制措施不再生效。因此,電算化會計系統中的內部控制產生了新的意義,如操作控制中的輸入控制、數據處理過程控制、輸出控制等;組織控制的內容也發生了較大變化。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在了解審計對象的內部控制時應該采用新的審計程序,采取新的評價方法,以適應電算化會計環境下企業內部控制的新變化。
(七)審計環境
內部控制、被審計單位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的組成及素質、各種管理條件與管理水平都構成了傳統審計環境的內容。在電算化審計條件下,上述內容發生了變化:1.電算化會計系統內部控制與手工會計內部控制有著不同的內容;2.信息化數據系統的應用導致會計人員無論是組成上還是知識素質上都有差別;3.管理內容、管理條件的變化。這些變化要求審計人員提高自身的能力,適應新的審計環境。
(八)審計檔案
傳統審計檔案分為永久性檔案和當期檔案,均為紙性介質。而電算化審計檔案具有以下特點:1.查詢方便。電算化審計檔案資料可以實現電子檢索的功能,查詢方便、快捷。2.保存有難度。因為在電子數據處理環境下,大量數據存儲在磁性介質上,而磁介質容易因盜竊、丟失、故意或偶然的毀壞及使用等原因而受到損害。3.成本較高。硬性存儲器的價格較高,審計檔案保存年限也較長,在此期間,物理性損耗等原因使得這些硬盤上的數據必須不斷地備份到新的硬盤上,昂貴的檔案保存成本也就在所難免。
三、信息化時代審計的未來發展謀略
(一)將現代信息技術全面運用在審計領域
將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在審計的理論研究、實務工作、知識結構等領域,是當代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與審計工作內容緊密結合、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關鍵一步。在理論研究方面,應逐步建立適應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的新型的審計理論。在實務工作方面,力求使傳統審計工作向“計算機審計”和“使用計算機審計”方向轉變,如審計人員既以紙性會計數據又以磁性介質數據為對象;審計底稿和審計證據及其有關審計檔案應逐步實現無紙化等。知識結構上,審計人員除了應掌握傳統審計的基本知識外,還應掌握計算機知識及其應用技術,掌握數據處理和管理技術,掌握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及網絡知識等;既能夠熟練操作審計軟件,又能夠適時編寫各種應用性審查程序。
(二)事后靜態審計向事中和事前動態、實時審計轉變
在過去的手工會計條件下,審計工作往往更重視事后審計。隨著會計電算化工作的廣泛開展,為了保證電算化會計條件下審計工作的真實可靠性,審計工作應從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前審計和事中審計。當單位實施會計電算化工作之前,首先應對單位采用的會計系統軟件的適用性進行審計,軟件中提供的各項核算與管理功能是否滿足了信息使用者的要求。通過事前審計,保證單位使用的會計軟件系統的合法、安全、可靠。當會計電算化軟件應用于會計工作以后,應該重視對會計信息系統軟件的數據處理程序、自動轉賬公式的設置和會計報表公式的定義進行事中審計,防止核算單位惡意篡改系統程序。另外,還要做好事后審計,將會計電算化系統的運算結果與軟件提供的核算功能進行符合性和實質性測試,保證會計數據的真實可靠性,進一步保證審計工作的正確性。
(三)未來審計的重點將側重會計明細信息的數據安全性、可靠性
會計電算化的發展,促使企業提供更多的明細信息,因此,審計的工作重點在于檢驗企業會計明細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以及審核進入外部網絡的明細信息的安全性。企業內部形成的明細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往往取決于企業會計電算化系統內部控制的有效程度,而審計人員的主要工作將是證實從數據庫存取信息的可靠性。對于進入外部網絡的明細信息,必須通過對整個系統的網絡進行安全控制,以保證此信息的安全性。
(四)審計軟件應能實現諸多功能
未來審計軟件應具有以下功能:能夠與會計電算化系統鏈接,實現直接通過會計電算化系統中的接口程序取數;能夠減少審計人員的工作量,盡可能讓計算機代替人工的大量抄抄寫寫和計算,使審計人員的工作精力集中到職業性強的事務處理上去,如抽樣檢查底稿中的部分項目(憑證號、科目、金額等)交由計算機審計軟件自動取數生成;審計軟件應能自動完成某些審計工作底稿的整理功能;審計軟件應有擴充功能,應能對審計事務進行管理,如審計日程的安排、工時的計算、底稿管理、審計收費管理等??傊?,未來審計軟件如果具有了上述功能,全面實現審計無紙化將不再只是一個夢想。
【主要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審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 趙祖印.計算機信息系統環境下的注師審計.財務會計,2006.
[3] 李巍.會計電算化對審計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石家莊學院學報,2006.
論文摘要:審計質量控制是關系到會計師事務所能否履行其社會職責,能否創聲譽、求生存、謀發展的大事。建立健全有關制度控制體系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得以健康、高效運行的基礎。本文從審計質量控制制度體系的角度初步探討了制度子體系的整體結構,分析了各主要制度的內容和功能。
一、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控制制度的基本結構
由于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歷史很短且走過一段彎路,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不太重視審計質量控制制度建設,突出表現為審計質量制度體系不完善、不健全。我國目前審計質量普遍低下的局面與此不無關系。加強審計質量控制制度建設,是提高審計質量、促進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
事務所審計質量控制制度體系為整個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健康、高效運轉提供制度保障:在組織方面,其規定了體系中人的機構設置、人的職責,這是體系運行的基礎;在體系的日常運行方面,規定了體系運行的基本制度,比如體系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質量監控政策、信息收集與處理方面的規定、項目組如何產生、爭議的處置、計算機體系的使用管理、保密、獎懲等;在具體項目的執行方面,規定了審計項目執行方式;在體系的維護方面,規定了體系運行效果的評估方式、體系的定期檢查和改善等。因此,制度子體系的整體結構主要由體系組織制度、體系管理制度、體系執行制度和體系維護制度組成。
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控制制度的主要內容
(一)組織制度
1.事務所的組織機構設置。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是一個一個的項目,各個項目的內容不完全相同。項目具有一次性的特點,事務所的組織結構應體現這種特點。因此,事務所內部的組織結構一般是以項目負責人職權為主要權力的項目式矩陣結構。在職能上,會計師事務所的組織體系應滿足決策、執行、監督的分立與協調,既體現分工的專業化效率,又確?;ハ酄恐拼_保質量控制的有效。
2.事務所的職責分工。組織分工主要解決事務所管理層級的設置和職責的分工安排等問題。事務所應根據自身的特點及不同的發展階段設置、調整組織架構。目前,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的組織分工一般采取所長負責制和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會計師負責制,其主要區別為:前者是由所長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政和業務負全面責任;后者則是由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為事務所的最高權力機構。兩種組織形式的組成人員都包括:主任會計師、副主任會計師、部門經理、注冊會計師、業務助理和其他工作人員。
(二)管理制度
1.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①獨立原則。注冊會計師執業時,應以超然獨立的心態在實質和形式上獨立于委托人或其它機構。為保證獨立性,當存在《職業道德基本準則》所述的各種利害關系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堅決回避。建立注冊會計師個人家庭關系、投資參股行為的登記及變更登記制度,特別注意不應因某一注冊會計師工作能力強且效率高,或因某一客戶是由其自行聯系的,而放棄對獨立原則的考慮。與客戶存在某一利害關系時,也不能因這一關系比較隱秘而心存僥幸地放棄對獨立原則的遵循。②客觀原則。注冊會計師執業時,對相關審計項目的調查、判斷及據以形成審計結論時,一定要尊重客觀事實、克服主觀臆斷、注重調查研究,從而作為恰當的專業判斷。不應因利益的驅使、客戶的許諾、權力方的保證而放棄專業判斷或改變審計結論。③公正原則。注冊會計師執業時,應以正直、誠實的品質,公正地對待相關利益各方,不為權勢和利益所動,以嚴謹的態度、高尚的職業道德和過硬的執業本領從事各項審計工作。沒有公正的執業態度,便沒有客觀的判斷。堅持公正原則,是保證執業質量的起碼要求。
2.質量控制政策。從管理制度方面來闡述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確保審計質量符合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應從以下方面來制定和運用質量控制政策。①全面提高執業勝任能力。注冊會計師執業勝任能力是指注冊會計師應當達到和保持專業勝任能力,應該以應有的執業謹慎態度執行審計業務。會計師事務所應確保全體執業人員達到并保持履行其職責所需要的專業勝任能力。②合理的工作委派制度。在日常審計業務工作中,會計師事務所應將審計工作分派給那些環境所要求的具有技術訓練和業務熟練水平的人員。③完善的督導機制。會計師事務所應該建立起完善的分級督導制度,所有層次的工作均應當得到充分的指導、監督和復核,以合理保證完成的工作符合我國有關《注冊會計師質量控制準則》的具體規定。④健全的咨詢制度。會計師事務所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咨詢事務所內部或外部具有適當知識和技能的有關專家和學者,并且要善于利用專家的工作。⑤完善業務承接制度。會計師事務所在對外承接審計業務時,應該量力而行,既要考慮到自身的實力、經營范圍和獨立性,也要仔細分析和研究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的信譽度和品行。⑥有效運行監控機制。會計師事務所應當監控質量控制政策的持續性和其運行的有效性。
3.知識管理與人員調配制度。會計師事務所要重視員工的組織學習。由于事務所從業人員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并需要不斷地補充以跟上準則和相關財務制度的修改,因此,加緊對員工的培訓以及對CPA的后續教育是注冊會計師保證執業能力的前提。事務所應當有步驟、分層次地開展員工培訓。對有執業資格的注冊會計師、部門經理等依據獨立審計準則開展后續教育,加強對新知識、新制度和準則的學習,以跟上實際需要。在對員工的培訓中應加強職業道德培訓,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風險意識和進取意識。通過員工培訓,使員工接受事務所文化的熏陶,將事務所文化根植于每位員工的心中,并用事務所文化統一員工的意志,使其才智得到充分的發揮。
4.事故處理制度。建立質量事故處理制度,即對審計工作中發生的質量事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處理。當審計工作中發生質量事故時,可根據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的職責劃分找到相應的負責人,并依據事故的嚴重程度與其考評掛鉤。此外,不少事務所存在質量事故是由于各層次人員之間的同步協調出現問題。同步協調是指事務所中所有相互依賴的環節協調起來,并與事務所的整體目標相聯系。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同步協調就會對各個環節的工作進行調整,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這種協調需要事務所高層管理者的參與。因此,為了減少事故的發生,事務所應加強人員之間的同步協調工作。
5.考評與獎懲制度。會計師事務所是一個知識密集性的行業,優秀的人才是事務所發展的重要基礎。會計師事務所管理人員需要從觀念上把注冊會計師當作資產而不是成本,在考評與獎懲制度的制定上充分考慮員工的利益,不要處處講求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而要實現雙贏的目標,力求事業和員工的共同成長??荚u與獎懲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分級績效考評體系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激勵機制。
(三)業務執行制度1.承接與保持業務。會計師事務所業務的承接是審計服務循環的起點,保持業務即決定客戶持續的過程,也是會計師風險管理計劃最重要的一項要素。業務的承接與保持在于確保所承接與保持的客戶符合會計師事務所的標準:高品質的企業與高品質的管理階層。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而言,最大的單一風險可能是與會計師事務所發生關聯的客戶的品質不符合事務所的標準。因此,識別客戶是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是防范審計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對以前曾接受委托業務的委托人,會計師事務所應結合以往的實際情況,考慮此次委托的目的是否與以往一致及對審計過程及結果的影響;對初次接受委托的委托人,應初步考查其業務性質、所處行業及內部控制制度狀況,并考慮本所完成該審計業務的實際能力。對即使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也無法獲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支持審計結論的業務,應考慮拒絕接受委托或解除業務約定;對近期已更換管理人員的委托人,應著重考查管理當局的人品是否正直誠實。對頻繁更換重要管理人員的委托人,應重點考查更換的原因、委托人目前的經營狀況及是否已陷入財務困境。對委托人示意出具不當或不實證明的,應拒絕接受委托。因此,在接受新客戶或繼續接受原有客戶的委任前,應對該客戶進行評估。決定接受或繼續接受委任時,應考慮客戶內部控制制度及管理階層的品德、本身的超然獨立性、會計師事務所自身服務客戶的能力和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觀念、其他風險因素。其中客戶的內部控制制度及管理階層應考慮的因素包括:管理階層品德即客戶的誠信;管理階層對正確財務報告及有效內部控制之承諾與重視;企業之未來性或生存能力。會計師事務所自身的服務客戶的能力包括:具備執行業務必要的素質、專業的勝任能力、時間和資源。承接與保持業務的程序為預備性調查;形成記錄;持續考察與評價。
2.計劃與執行業務。執行審計業務有相當多的步驟,通常把整個審計過程分為審計準備階段、審計計劃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和審計報告階段,并把審計實施階段稱為審計外勤工作階段,把審計報告階段稱為完成審計工作階段。①審計計劃。審計計劃階段是整個審計過程的起點。科學、合理的計劃可以幫助審計師有的放矢的去審查、取證、形成正確的審計結論,從而實現審計目標。計劃階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調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信息體系的基本情況;與被審計單位簽訂業務約定書;初步評價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確定重要性;分析審計風險;編制審計計劃、最后審核審計計劃。②審計執行業務。審計執行業務是根據計劃階段確定的范圍、要點、步驟和方法,進行取證和評價,借以形成審計結論,實現審計目標的中間過程。它是審計全過程的中心環節,執行業務出于對質量控制制度的持續考慮與評價,調整審計方案、進行實質性測試。主要內容包括: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況進行符合性測試,根據測試結果修訂審計計劃;對交易處理、會計報表項目的數據及其它數據結果進行實質性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進行評價和鑒定。上述兩項工作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③審計完成階段。審計完成階段是實質性的項目審計工作的結束,其主要工作有:整理、評價執行審計業務收集到的審計證據;復核審計工作底稿;審計期后事項;匯總審計差異并提請被審計單位調整或適當披露;形成審計意見;編制審計報告。
3.利用專家工作。在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以及針對評估的風險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時,注冊會計師可能需要會同被審計單位或獨立獲取專家的報告、意見、估價和說明等形式的審計證據。實施利用專家工作的監控需要清楚地回答如下的問題:什么是專家;要專家干什么;事務所是否需要專家;所聘請的專家能否有專業勝任能力;這些專家是否客觀、獨立;如何評價專家工作的結果;如何在審計結論中反映專家的工作。只有對利用專家的工作進行適時監控和規范,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才能滿足審計的需要。
4.獲取證據。審計證據是審計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形成審計意見的基礎。審計證據在數量上應滿足充分性的要求,在質量上應滿足相關性和可靠性要求。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運用各種方法如:檢查、監盤、查詢與函證、觀察、計算和分析性復核獲取證據,并對獲取的審計證據要進行綜合的整理、分析和評價,以確保審計證據能滿足審計目標的要求,形成客觀正確的審計意見和結論,并且整個審計過程都必須記錄在案即形成審計工作底稿。
5.形成工作記錄。審計人員從接受審計任務,到后續審計時檢查對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意見、審計決定的落實情況,都應當形成工作記錄。這些記錄反映了審計人員的詳細的工作過程、分析判斷、收集到的審計證據、審計結論與意見等,構成了審計工作底稿。6.編制和發出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是審計業務的最終產品,報告的編制應當符合審計準則的規定,做到證據充分、意見適當;審計報告在簽發之前必須經過三級復核;簽發審計報告必須符合規定的程序。
7.復核。項目負責人要對助理人員所完成的審計項目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復核。復核的內容主要包括:①項目負責人依變化的審計事項對總體審計計劃的修訂是否適當有效,助理人員是否已及時修訂并實施了具體審計程序。②對委托人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評估是否準確,對檢查風險的確定是否滿足可接受的最低審計風險水平的要求。③根據符合性測試結果對委托人內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及執行情況的判斷是否正確,助理人員據此所確定的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范圍及具體方法的采用能否保證發現已存在的重大錯誤及舞弊,結合管理層對已存在的重大審計問題的態度、采取措施的方式及最終對審計結論的影響程度,復核審計意見的表達類型及方式是否恰當。
(四)維護制度
1.定期或不定期評估制度。會計師事務所應定期或不定期對質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評估的目的是為了保證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和程序的執行,減少生產次品和提供低服務的可能性。目前會計師事務所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執行。執行是一種暴露現實并根據現實采取行動的體系化的方式,執行的核心在于三個流程:人員流程、戰略流程和運營流程,它們之間彼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制定一個方面的流程時,必須考慮到其他方面。定期或不定期評估制度需要評估考慮事務所現有的人員能力、事務所的發展戰略和其具體的管理操作方式。事務所最高管理者也必須親自參與評估過程中,以保證評估的順利進行和有效性。
2.檢查與調整制度。事務所應當制定檢查計劃,項目負責人要對助理人員執行的審計程序及所形成的審計結論實施必要的檢查,以確定其所完成的具體審計工作是否遵循獨立審計準則及本所業務規范的要求進行;是否對已完成的審計工作獲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并予以記錄;是否存在尚未解決的重要審計問題或重大審計事項并判斷其對審計結論的影響程度。如審計范圍受到限制,決定是否追加或實施替代審計程序,從而達到最終審計目的。檢查計劃通常包括檢驗和復查兩個方面。檢查通常是由會計師事務所的員工完成的,也可以委托所外人員來執行。檢查程序主要依賴于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控制制度和權責劃分。事務所應設計、制定檢查程序的目的和程序表,有關檢查范圍的指引,建立檢查活動的時間表及為檢查者與審計小組提供解決異議的程序。
三、結論
制度體系是審計質量控制體系的重要子體系之一,建立健全有關制度是審計質量控制體系得以健康、高效運行的基礎。本文首先探討了制度子體系的整體結構,認為制度子體系主要由體系組織制度、體系管理制度、體系執行制度和維護制度等四個方面組成,然后闡述了各類制度應包含的主要內容。從體系的角度加強審計質量控制制度建設,是提高審計質量、促進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孫強.信息體系審計:安全、風險管理與控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陳思維,石盈,巫麗蘭.現代審計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余玉苗.審計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4]喬春華等.審計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論文摘要:長期以來,集團公司的財務管理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由于集團公司財務管理的復雜性與繁瑣性,這之中必然存在了不少問題,內部審計是輔助財務管理的有力工具,因此,再次基礎上,本文將對集團公司的內部審計方案進行研究。
一、集團公司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1.1內部管理的問題
(1)內部控制失靈。
不少集團公司對于其內部管理并不重視,從而導致公司內部控制失靈。內部控制是否有效,這將關系到一個集團公司是否能長期健康地發展。并且,在我國現階段,集團公司內部控制的失靈還將導致會計信息的準確性與真實性。
(2)決策、監督、執行缺乏約束。
尚未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體系來加強對決策、監督和執行進行約束,換言之即對決策者缺乏合理的規則約束和有效的監督,對執行者更是缺乏約束,執行表面化、形式化現象較為突出,陷入有章不循或是無章可循的困境。
(3)決策不民主
民主決策意識不夠,群眾參與性不廣,決策者主觀能動性較為突出。
1.2相關人員素質欠佳
(1)缺乏稱職的專業能力;
有些集團公司派遣的財務管理人員缺乏稱職的專業能力,不具備專業知識,致使其難以發揮在財務管理中的作用,從而影響管理的質量。
(2)職業道德水平不高;
一些具備專業職稱專業能力的工作人員,工作態度與職業道德水準并不高,這使得其無法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貢獻于財務管理的實施過程。
(3)合作與溝通精神不足;
財務管理的實施需要良好的合作和溝通,有些工作人員因為怕麻煩而忽略了這點,繼而導致其在實施的過程中頻頻出錯,影響財務管理的效果。
1.3責任追究制度的缺陷
(1)責任不明確,扯皮現象;
由于長期缺乏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又無相對的激勵機制,因此,責職不清導致工作推諉和扯皮現象時有發生。
(2)責任追究規則不合理,權責不對稱、副手現象;
對于已過時的責任追究規章制度未作修改,故權責明顯不對稱,一個正職,多個副手的現象更加重工作失誤頻發,更無從追究責任人;既浪費納稅人的錢財,更損害國家利益。
(3)責任追究的執行不力,大事化小現象,既執法力度弱化部分。
由于上述兩點,因此,對于責任的追究執行的力度便會弱化,往往將該追究的責任事故不了了之。規則配置不當的表現為:①報酬過低,而義務太多;②權利太多,而義務太少;③利益與權利過大,而責任太少;這些表現會改變人與物質對象的結合方式和人們的行為方式。
二、內部審計的三個步驟
2.1 計劃
計劃階段是整個審計過程的起點。對于任何一項審計工作,為了如期實現計劃目標,內部審計師都必須在具體執行審計程序之前,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科學、合理的計劃可幫助內部審計師有的放矢地去審查、取證,形成正確的審計結論,從而實現審計目標;可以審計成本保持在一種合理的水平上,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
2.2 執行
實施審計階段是根據計劃階段確定的范圍、要點、步驟、方法,進行取證、評價,借以形成審計結論,實現審計目標的中間過程。它是審計全過程的中心環節,其主要工作包括:對被審計公司內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況進行控制測試,根據測試結果修訂審計計劃;對會計報表項目的數據進行實質性測試,根據測試結果進行評價和鑒定。上述兩項工作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2.3 糾正機制
核定違反項、不符合項。
擬定違反項的整改意見和不符合項的糾正措施。
進行后續檢查,以確定對不符合項是否采取了恰當的糾正措施:確定糾正的措施是否已經實施并正在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內部審計方案的對策與建議
集團公司可以結合實際的情況將集團公司規定的流程設計方案進一步具體細化,科學有效的實施內審計劃,切實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與服務的作用。
3.1 計劃階段
在準備階段中,審計計劃的編制是內審項目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審計計劃的編制應由集團公司內審機構項目中的有關人員進行負責,然后經由相關項目管理人員探討。作為整個項目審計的重要的一項,審計計劃應該在項目結束后進行對其歸檔。在審計計劃編制好后,還要對其進行初步審核。公司的內審機構組織專門人員可以對審計計劃進行審核,外部審計機關也可以被委托對其進行審核。審計計劃的審核內容主要集中在審計目的、范圍是不是得當,項目審計進度是不是合理,一些審計程序根據重點審計領域和重要會計問題所擬定的是否符合實際情況,項目財務風險評估在有關方面是不是準備的很充分等。
3.2 執行階段
在內審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內部審計工作發揮它控制與監督的兩大職能。并且和內審項目一起被實施,內部審計機構必須要做好審計控制的工作,這樣才能保證每一階段經濟業務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只有通過內部審計的有效監督,才能對付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財務風險。其中,在這一階段的有關內部審計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內部審計財務預算,審計計劃在時間預算上的安排,內部審計控制質量以及按照審計計劃執行相關財務支出和收集審計證據以及在一些內審項目的審計疑難問題的咨詢等等。
3.3 結束階段
內審項目管理最后的結束階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整理審計證據和工作底稿、對項目審計報告初稿進行編制、和項目相關負責人交換對項目審計報告的意見、報告的定稿、報送以及與相關證據、工作底稿和審計記錄檔案建立等內容上。其中,底稿是整個審計工作的核心部分,是審計師作出結論的直接依據,同時也是審計質量控制與質量檢查的主要依據,而且對以后的審計業務做出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其中底稿主要包括被審計公司沒有進行審計的情況,過程的記錄和有關人員對其下的結論。在底稿形成之后,要進行復查,其中主要包括所依據的資料是否可靠;所得到的證據是否充分;判斷是否合理;結論是否下的恰到好處。在底稿形成后,審計小組應當按一定的標準對其進行歸檔。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M·朱蘭主編,焦叔斌等譯,(Juran`sQualityHandbook)《朱蘭質量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關鍵詞】 審計;案例教學;實踐教學
審計課程是一門相對來說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內容復雜且抽象,課程中涉及到的定義、術語和技術規則等條條框框的東西非常多,對于初學者來說在理解上存在很大難度,就使得審計課程一貫給人留下枯燥難懂的印象。傳統的審計課堂教學多側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偏輕實務技能的培養,教學方法局限于灌輸,教學也缺乏必要的案例和實踐,使得審計教學質量不高。在經濟全球化、高新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新會計和審計制度已推出,審計環境日趨復雜,這些因素對會計審計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挑戰。審計學課堂教育的不能與時俱進,就更加深了審計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裂溝,審計課程的特點和重點就是要突出其實務性,為了更好地在課堂理論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務技能,必須合理地采取案例教學方式和合理開展實踐教學。
一、合理地選擇案例并建立審計案例庫
審計案例最好是根據來源于審計實踐的第一手資料提煉并整改潤色而成。來自于審計實踐的審計案例會更加通俗易懂,可以加強學生對工作底稿和審計證據等內容的了解,也會讓學生更有積極參與案例分析和討論的興趣。作為教師,有機會應親身參與會計師事務所與政府審計機關的審計實務工作,既可以獲得實際工作底稿等實際審計的具體案例資料,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實務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參考國內外專家的審計案例書籍和國內外知名事務所網站上公布出的案例,還可以收集財政部、審計署、中注協、證監會公布的處罰公告中涉及財會方面的案件并將其整理制成適用的案例,形成案例庫。
另外,審計教師還應開拓視野,關心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氣候、資本與證券市場??梢詮呢斀浢襟w、報刊雜志和網絡上查找新聞并探索其暴露的問題并做成案例,在收集資料時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記者的報道和網絡數據上,應該有自己的專業分析??梢砸龑W生去網絡和報紙上收集各類資料、關注證券市場實事要聞、分析上市公司年報、看相關的評論報道,讓學生把相關公司的各年度年報數據都拿出來分析,獨立判斷事件的真偽,既可增強審計案例教學的生動性和互動性,又可鍛煉學生的會計審計實務操作技能和獨立判斷能力,還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可讓學生實際調查一些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同時請被調查單位來評判學生建議的可行性。
為了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每章每節最好都有一個案例做引導。案例的選擇應與課程密切相關,結合審計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具有基礎性和代表性,可以用來解釋某一個或某幾個知識點或原理性內容。在案例的選擇上,要注意內容比較新、完整且長短適中,適合該章的學習。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案例的把握水平和自身的分析能力有差異,內容的選取要讓學生有可思考性,要結合學生的層次以及接受水平來選擇,綜合性和深度都要適當,以便能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充分討論,對教學起到理想的促進作用。
二、案例教學時需注意的問題
(一)課堂討論方式
1.大型案例不一定適合于課時有限的課堂教學。如果課時充足,也可安排專門的案例分析與討論課,做深度分析。建議教師把編好的案例提前一周發給學生做準備,讓學生在課堂討論之前先熟悉案例做好預習工作,對案例分析有大致的思路并做出初步分析。也可以由老師定題,將案例分析布置成作業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分小組寫出案例分析報告,并在課堂上討論,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案例討論的積極性,自學審計案例還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中小案例比較適合課時有限的課堂教學。教學中,應注意適時穿插引用簡短的中小案例來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知??蛇\用由多個小案例組合成的綜合性審計案例來說明審計證據的收集、審計工作底稿的形成和審計報告的完成過程。案例分析要盡量地符合中國實際。
3.在課堂討論中,案例討論可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一般的大型審計案例都比較難,讓初學的學生一個人獨立回答比較困難,可對全班學生分小組,讓其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每組選派代表上臺對討論的結果進行系統闡述,其他組成員可以提出問題來反駁,教師最后做點評和總結。在案例討論中,教師要注意駕馭課堂教學進程,維持討論秩序、把握討論方向,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各種問題,并逐一進行分析與討論。為了督促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討論,可以要求學生將討論內容及過程做好記錄并最后提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報告上交,教師對其進行評分,評分結果計入平時成績。在這樣的案例討論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總結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識點,總結分析和思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對各種分析思路進行點評,所以除了應當具備準備和組織案例討論教學的能力外,更應當具備將理論和實踐進行貫通和融合的能力。
(二)多媒體手段的使用
審計課程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如果要配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則多媒體教學手段必不可少。利用多媒體、網絡通訊等手段可使教師的課堂講解更直觀、內容更豐富且更具有吸引力,可促使學生學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刻。不論從理解或記憶的角度來看,多媒體教學都能達到良好的輔助教學效果,它能實現傳統的課堂教學所無法實現的生動效果,還可以增加每節課的信息容量,提高課密度,使授課內容達到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達到的飽和度,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意識。
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學生往往反感排版密集的文字版PPT,最好能“刪繁就簡”,把教學內容用文本、圖像、聲音、影畫等形式進行有機組合生動地呈現出來,通過借助多媒體使教學內容實現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這樣既可避免滿版的文字或表格給學生造成視覺壓力,也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上,它只是輔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輔助工具,還應與教師的講授和板書結合起來,以達到最佳效果。
盡管多媒體教學有它獨到的優勢,對其還是應采用一分為二的方法來看待。多媒體工具畢竟只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太多種媒體的介入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反而導致學習效果不好,不能因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而使其成為教師的“負擔”。要做一個圖文并茂的生動課件,開展多種形式的多媒體教學,會對教師提出很高要求:教師必須擅于運用office軟件,能熟練掌握類似visio這樣的繪圖工具,最好還會制作flash;教師還應該擅于搜索所需的資料,能很快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任何相關背景資料。
教師還應有快速反應能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能快速辨別出所接觸的眾多信息中是否有信息需要保留和分析,是否與所授課程有關。繁重的教學與科研任務使得教師們無暇鉆研多媒體教學設計和分析那么多的信息資料并改造制做為授課所適用的資料。如果過于強調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會導致教師教學負擔的加重,可能會削弱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審計實踐教學的開展
單純的審計案例教學雖然有利于學生增加實踐經驗,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仍不能使學生身處真實的審計工作環境中。除了案例教學和多媒體工具的使用之外,還可以恰當的安排一些實踐性教學模式,如審計模擬實驗、親身到事務所實習等模式,以強化審計案例教學效果。審計學課程實踐性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一)審計模擬實驗
審計實驗能夠使學生從感性上了解審計的具體操作,使學生在掌握了一定審計理論的基礎上,在實驗室將理論運用于實際。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來籌建校內審計模擬實驗場所,模擬審計場景,為實踐教學提供相應平臺。審計模擬實驗場所的建設包括硬、軟件建設?,F代化的硬件建設需要配備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計算機,需要學校各部門的通力合作,應有高標準要求。軟件建設是指需要購買一整套專用的審計實驗課軟件。在進行模擬實驗時,讓學生通過計算機抽查被審計單位的憑證、賬簿、報表及其他資料并編寫審計工作底稿,使其對審計中會接觸到的原始資料產生直觀認識并切實體會到如何開展實際的審計工作,可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審計實習
為了讓學生真正學好審計學這門課程,學校必須提高對校、內外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的認識,適當增加資金投入。努力爭取與會計師事務所及內控較好的大中型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甚至可以自辦事務所安排學生實習,這樣在校內和校外建立審計實習基地,就可更好地培養鍛煉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學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給學生安排為期一個月左右的課程實習,實習課程也計學分。在實習單位,應在指導老師的直接監控和指導下,以學生直接充當審計人員的角色來操作為主,這樣可以檢驗其動手能力與獨立判斷能力。也可讓學生利用寒暑假到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平時做審計實驗的時候,每個學生一般只能夠接觸和處理到審計實務中的某部分流程,如果能在事務所實習,則可讓學生參與對公司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個審計流程,可以讓學生對審計流程有個整體的把握,這對理解和掌握審計相關知識會很有幫助。
(三)審計方向畢業論文
在課程結束的時候,可以由教師將本學科的前沿問題、熱點問題或值得寫成論文的問題形成論文題庫,交由學生選擇寫成論文,并規定每個學生的論文選題不能重復,讓每個學生獨立完成一個論題。也可以將實習與畢業論文相結合,讓學生在實習單位就實習的情況做畢業論文,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審計實務的理解,使理論與實際更好地結合。
參考文獻
[1]梅丹.我國高等審計教育改革探討――兼談南開大學審計教學的發展[J].教育財會研究.2009(3):53~56
[2]張雪梅.審計教學中的研究性教學方法探討[J].會計之友(上旬刊). 2008(4):70~72
[3]郝曉雁,辛旭.審計學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會月刊. 2007
【關鍵詞】 網絡審計;信息共享;無紙化審計
網絡審計作為新興的審計形式,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使傳統審計發生了重大變革。網絡審計在便利工作、準確高效和節約精力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和風險。網絡審計的全面推行和實施將是時代的必然。
一、網絡審計的優勢
隨著網絡技術在會計和審計信息管理中應用的不斷深入,審計信息將提供更加專業化、準確化和智能化的服務,可以解決審計信息的海量存儲、智能檢索、高度共享等問題,對審計信息管理將產生變革性的影響。它與傳統審計相比,除了具有便捷、隱秘、準確高效和多單位聯合作業的協調等優勢以外,還具有以下方面的優勢:
(一)信息資源的充分共享
在實施審計過程中,計算機網絡通過數據傳輸和數據交換網,利用通訊技術將不同地區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組成一個有機信息系統,其最大的特點是信息共享性。隨著整個世界經濟國際化進程的加速,我國企業與世界上不同國家與地區間的貿易來往愈來愈頻繁,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相關主體往往分布在世界不同國家與地區。因此,審計信息和審計報告是他們進行理性決策的必要信息資源。在網絡環境下,審計信息可以充分共享,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審計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提供智能化服務
網絡環境下,審計人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所特有的先進電子服務技術,查找跟蹤各網絡網站的審計數據資料,充分利用Web共享這些數據信息資源。網絡審計所提供的智能化服務,是面向客戶的智能化服務。同時在遇到難以解決、難以形成定論的問題時,也可以邀請國內外審計專家進行網上會議,共同尋找克服難點的途徑,以保證給客戶提供最完美、最優質的審計服務。
(三)大幅度降低費用
在網絡環境下,審計領域節約的有關交易費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節約了有關搜尋審計信息、審計證據的長話、電傳以及審計資料傳遞的郵遞費,所有的一切工作都在網上進行;減輕了審計人員對審計信息的搜尋、整理、等待成本以及與其他單位、個人的聯絡費用;節約了有關審計人員的人力,減輕了勞動強度,節約了發生在審計工作中的能源、資源包括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人員流的消耗。
(四)提供實時審計服務
在網絡環境下,審計部門隨時對企業進行審查,及時收集掌握被審計單位的最新會計信息和有關經濟業務信息,并向有關各方,審計的時效性大大提高。審計從事后審計轉變為實時審計,并從靜態走向動態。
二、網絡審計所面臨的問題
(一)網絡審計理論研究不足
在我國,網絡在企業管理中的推廣應用才剛剛開始,較大型的系統還不多。人們對網絡財務及其網絡審計的認識還較模糊,網絡審計理論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從發表在各種專業雜志上的有關網絡審計方面的論文看,涉及網絡審計理論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而市場上相關的各種審計軟件不斷出現,網絡審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出現了不平衡的局面,網絡審計軟件將會因為缺乏理論的指導,重復會計軟件開發初期時的老路,誤入歧途,多走彎路。
(二)網絡審計的相關法律和審計準則不完善
在網絡時代,社會的信息化加大了社會的不確定性,而法律對規范社會經濟的運作、控制社會經濟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網絡經濟環境下,法律的重要性更為突出。網絡審計作為一個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并服務于經濟領域的中介活動,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法律來規范,建立起一套能規范網絡審計的審計準則,作為維護經濟秩序的法律屏障。
美、日、英等國都制定了有關計算機審計的審計準則。國際審計準則中,對此也有專門計算機審計的范圍、目標、程序、技術及方法。我國的《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中也有涉及到計算機輔助審計的內容,但針對網絡經濟時代下日益發展的電子商務系統及隨之而出現的一系列新的問題,舊有的審計標準準則體系和法律法規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指導和規范網絡經濟時代的審計實踐。網絡本身的虛擬性、實時性、廣泛性要求比傳統審計更加切實可行、更加完備的標準準則和法律法規的保證。
(三)網絡審計軟件不完善
目前,我國通用的高水平的審計軟件還很缺乏,主要原因是財務軟件在設計時大多沒有考慮專用的審計軟件接口,使得在財務軟件中嵌入適時跟蹤監控的審計程序難以實現,使審計人員采集數據出現一定困難。我國現有的審計軟件大多處于僅滿足穿過計算機進行審計的階段,現場審計和小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后期報告的制作幾乎還在依賴于手工操作,規模較大的一些會計師事務所開始利用VB,VC開發更為自動化的審計系統軟件。
(四)網絡審計面臨新的審計風險
1. 網絡安全的風險。網絡安全問題帶來的風險不僅表現在被審計企業在審計后發出的報表可能受到惡意攻擊,而且還表現在網絡本身對外界的高度依賴性,比如,突然斷電對電腦的影響和電腦數據的保存、計算機病毒的破壞、人為的毀損等異常情況等,會導致網絡審計系統的數據與信息丟失。
2. 審計動態取證的風險。在網絡環境下,企業幾乎所有的業務信息和財務信息都通過網絡傳輸,業務活動的數據處理都是實時的,審計人員要完成審計取證工作的同時又不能妨礙和終止被審計單位會計信息系統的運作。而在系統運作過程當中,進行取證,本身就難度很大,同時這部分無紙化審計線索的真實性、完整性、可靠性也難以保證,從而加大了審計風險。
3.傳統審計線索消失的風險。在傳統審計中,審計證據都以紙介質的形式保存,審計線索十分清楚。而在網絡審計中,所有的審計證據都存儲在磁介質上,這些在磁介質上的信息是機器可讀的,肉眼不能識別。存儲在磁性介質上的無紙化審計線索存在容易被修改、刪改、隱匿、轉移,又無明顯痕跡。這些都將使審計證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這勢必會加大審計風險。
(五)審計人員計算機知識的缺乏
目前,我國審計人員中,能從事網絡審計的人員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較大差距,審計人員由于不懂網絡經營與網絡會計的特點,不能識別審查和評價企業的風險與內部控制,難以對復雜的網絡會計系統進行正確有效的評價,越來越多的審計工作依賴于不懂審計的計算機專家。這樣,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客觀公正性將會受到威脅。同時,在審計軟件的開發上,要求開發人員既有計算機軟件的開發能力又有熟練的審計流程知識。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培養一批既懂網絡技術又懂審計、會計的復合型人才,各高校應對此引起高度的重視。
三、對策建議
(一)建立網絡審計理論體系
網絡審計理論的建立不僅是傳統審計理論的一大飛躍,而且有利于網絡經濟的健康發展。當然,理論的形成并不是實踐的簡單堆砌,而是需要一種理性的思維去引導實踐。因此,建立較完善的、全新的網絡審計理論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審計人員和有關人員應該加強這一領域的研究。
(二)加強網絡審計相關的立法和審計準則
網絡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對傳統審計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舊有的審計標準準則體系和法律法規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指導和規范網絡審計的實踐。網絡本身的虛擬性、實時性、廣泛性要求比傳統審計更加切實可行、更加完備的標準準則和法律法規的保證。如對網絡審計人員的一般要求,網絡系統安全可靠性評價標準等。
美國的信息產業部在構建互聯網絡法律框架時指出,網絡立法應涉及9方面:1.身份認證與安全;2.消費者中心;3.內容與商業通信;4.信息基礎設施(包括可互操作性和互聯網管理);5.知識產權保護;6.司法管轄權;7.責任;8.保護個人數據;9.稅賦。總之,我國要建立起適應網絡審計發展的良好的法律環境,使得網上交易的法律體系與國際框架基本保持一致。
(三)加快通用的審計軟件的開發
為適應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應組織力量加快開發會計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軟件,包括通用性好、實用性強、涵蓋項目管理、審計計劃、數據轉換、符合性測試、實質性測試、合并會計報表、審計工作底稿制作、會計報告的生成等全程一體化的審計軟件。從實際情況和科學性來說,最好選擇財務軟件公司,它在財務軟件制作方面的經驗有利于網絡審計測試軟件的開發。軟件開發時應考慮重新生成審計線索,如:財務軟件里增加“有痕跡”的修改操作功能,就可重建審計線索,可為審計人員提供可信的證據。
(四)加強網絡審計風險控制
為了有效地降低網絡審計風險,就必須采取相應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具體表現為:
1. 對相關網絡系統進行實時跟蹤。首先,對被審計單位的網絡系統進行評價,并利用專用的對比軟件,將存放于數據庫不同地址的同一種數據進行自動比較,以形成相應的記錄文件,并對有差異的文件數據進行詳細審查;其次,對被審計單位的自動檢測數據庫軟件和恢復軟件進行審查和評價;最后,要對被審計單位的異常貿易,通過網絡進行預警提示,以降低審計風險。
2. 加強對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網絡審計系統中,一方面要滿足系統開放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須保證系統的安全保密性。如何處理好這兩個方面的關系,是網絡審計信息系統設計成敗的關鍵。由于網絡審計系統是建立在Internet環境下的信息系統,其開放性無疑會得到滿足,現在困難的是如何保證系統的安全性。目前,從技術上講有這么一些措施:
(1)物理保護:物理保護主要是針對網絡系統的結構與硬件設備所實施的保護措施。(2)防火墻技術:防火墻控制技術是指在審計網絡與外部環境之間建立一種隔離“屏障”,它一方面能夠保證在CPA審計網絡與外部環境(Internet)之間進行通暢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授權的用戶可登錄進入CPA網絡審計系統,從而保證審計數據的安全性與保密性。(3)反病毒:審計軟件可以掛接反病毒軟件,如對電子郵件、文件傳輸FTP、網絡面程序,甚至對文檔中存在的病毒進行防范和查殺。(4)網絡端口保護:通常對CPA審計系統的網絡端口的保護可分為單端保護和雙端保護,包括主機端保護和用戶端保護,包括用戶驗證和終端驗證。
3. 審計人員參與網絡財務軟件的評審。為了有效地防范審計檢查風險和審計控制風險,審計人員應參與網絡財務軟件的評審。只有對網絡財務軟件在進入銷售市場之前進行事前審計,才能從整體上減輕審計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審計工作效率,為事中審計和事后審計打下良好基礎。
4. 充分利用計算機審計軟件進行輔助審計。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的過程中,應根據網絡“即時互動”的特點,充分利用通用的或專用的計算機審計軟件,有效地降低審計風險:(1)利用審計法規合法性與合規性進行全面檢查;(2)利用審計專家咨詢軟件對特定審計事項進行重點會診,以減少審計誤差;(3)利用審計接口軟件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減少審計的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
(五)大力培養網絡審計人才
擁有大批精通網絡、計算機及審計業務的審計人員隊伍是網絡審計能否得以實施的關鍵。網絡審計已遠遠超出了計算機和局域網操作的范疇,計算機與網絡專家、信息系統與電子商務專家對網絡審計參與將是必然趨勢。
針對網絡審計對人才的挑戰,一般可以嘗試以下解決方法:1.系統學習審計風險方面的理論知識,掌握新的審計方法。重視從審計立項到審計結論的每一個步驟,并采取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使每一個環節的風險減少到最低程度。2.更新審計監督觀念。入世后,審計監督的重點應從有形資產審計轉移到無形資產審計,重視管理方面和社會效益的審計,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的審計,并促使其快速成長。3.樹立競爭觀念,培養創新意識。知識經濟條件下,科學信息化技術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加強,應提高審計人員對信息經濟的認識,樹立面向經濟的競爭觀念。改革教育和培訓模式,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和業務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劍民,周詠梅. 網絡審計發展中的問題與建議[J].財會通訊,2005, ( 5 ).
[2] 王風化,李金克. 網絡審計風險的防范[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07, ( 3 ).
[3] 文英. 網絡經濟環境下網絡審計的研究[J]. 經濟師,2004,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