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0:1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報告會心得體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hjsm888”為你整理了這篇參加政法英模先進事跡報告會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3月17日上午的政法英模先進事跡報告會,讓我感受到了榜樣的無窮力量。報告會上,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9年度全國十大法治人物、金口河區司法局四級調研員的莫鴿鴿,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樂山市公安局科通科科長江筱輝,全國法院辦案標兵、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峨眉山市人民法院副院長譚麗,全省公訴業務標兵、樂山市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副主任劉莉分別用樸實的語言、具體的事例、真摯的感情,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履職盡責、為民服務的點點滴滴。四位政法英模沒有豪言壯語,卻是那么鼓舞勵志;沒有華麗辭藻,卻依然真切動人。他們以平實的語言、生動的事例,講述了自己的政法人歲月,他們的感悟和心得像一場及時雨, 為全市干警進行了精神的澆灌和洗禮:
作為一名政法干警,我要學習英模們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秉公執法、懲惡揚善的浩然正氣;學習他們在困難面前毫不畏懼、頑強拼搏的鋼鐵意志;學習他們牢記宗旨、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學習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甘于平淡的奉獻精神。
以英模為榜樣,始終做到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做到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甘于奉獻、勇于犧牲,切實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職責使命。
我作為政法隊伍的普通一員,要心系人民群眾,一心一意為老百姓排憂解難,像譚麗、劉莉等英模那樣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工作,為檢察事業做貢獻。
通過觀看安徽政法英模先進事跡報告會,我切實感受到英模集體、個人的各種精神實質,正確領會、深刻把握了其豐富內涵,切實認清肩負的時代賦予的職責使命。我們要進一步堅持“立警為公、執法為民”, 胸懷大局、甘于奉獻、牢記宗旨、愛民為民,牢固樹立群眾觀,始終站在群眾立場,始終把群眾冷暖掛在心上,做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以實際行動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首先,要學習英雄的先進事跡,就是要進一步弘揚幾位政法英模事跡中表現出來的“嚴格執法、勇于執法、文明執法”的精神,從平凡的事做起,從簡單的事做起,真正更好地為人民大眾所工作,作到讓人民滿面意,讓黨和政府放心。
其次,要學習英雄的先進事跡,就是要大力學習和弘揚他們情系百姓、為民愛民的公仆情懷,學習他們牢記宗旨、一心為民的崇高品質。平時,他們就是對工作兢兢業業,對群眾熱情,熱心。什么事情要他們幫忙,只要力所能及的,他們總是盡心幫助。
聽了報告會有三點感想:
一是感動,感動全國各族人民所體現出的民族凝聚力。在驚心動魄的抗震救災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中華民族數千年豐厚歷史所形成的民族精神薪火相傳,而且看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交相輝映,鑄就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抗震精神,生成了一種無堅不摧、勇往直前的巨大力量。
二是感謝,我們應該感謝人民、武警官兵及醫療人員、志愿者等在這次救災中所做的貢獻;
三是奮進,我們應將抗震救災的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逝者安息,生者奮進。聽完自抗震救災一線的英模們為我們講述這次抗震救災歷程中的英雄事跡和感人故事,我的心靈受到了洗禮,他們的偉大讓我震撼,我將化感動為動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一
教師,這個平凡的名稱,在四川這個普通之地卻顯得那么偉大。古人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是新時代的教師們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教師這個金光閃閃的職業光輝。
潭千秋,這個地震來臨之前還鮮為人知的名字,也許沒有地震,這會兒他正在享受天倫之樂;也許沒有地震,他還在自己的講臺上,默默地耕耘著,體現自己的價值。默默無聞,兢兢業業,這是一種愛,一種付出。這種平凡的愛,是一個人道德最根基的體現,也是一個人品德的內在真實外顯
在大災面前,逃生是一個人的本能。人具有一絲不茍的求生欲望。而在生與死的邊緣,人的生存永遠偏向生的出口。要戰勝這種本能,何等容易。它需要人超意志的意識,正因為平時默默無聞,無怨無悔地付出,在那漫天卷地的大災面前,潭千秋用自己的鋼鐵般的身軀擋住了那一塊堅硬的磚頭和水泥板。
劉亞春,北川中學的校長。這個一向嚴謹、認真,甚至嚴肅得讓人生畏的校長。也許在這之前,也有很多人對他的工作方式有所抱怨。在應急中,他拋下了搶救妻子和兒子的希望,帶領全校師生,挽救了一個個生命,譜寫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優秀教師的感人事跡,使我受到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禮,我深深地被他們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師德情操、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吸引著、震撼著,他們不愧是育人的模范、學習的榜樣。在他們身上,譜寫了一曲曲愛崗敬業的時代最強音。
作為新時期的一名普通老師,我目睹了這些優秀人民的光榮舉動,我感愧于自己平時對工作的抱怨,對孩子犯錯誤時,自己恨鐵不成鋼的缺少耐心的指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在我們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豐碩成果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經濟發展所衍生的一些問題。工業文明的發展帶給我們舒適的物質生活條件,但也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巨大破壞,生態環境惡化的例子比比皆是。雖然我們的日用品空前豐富,但也看到我們生活中食品安全問題的隱患,“注水肉”“毒大米”“地溝油”等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案例層出不窮。雖然工業技術水平顯著提高,但是“樓歪歪”“橋垮垮”這樣的豆腐渣工程報道也屢見報端。很多企業、商人不惜犧牲生態環境、人民的身體健康、甚至是財產安全來最大程度地獲得利潤。商業誠信的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我們應該認識到,在這些物質現象的背后是精神層面的問題。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們卻遇到了更大的挑戰,那就是丟失了理想和正確價值觀的支撐,社會道德水平出現滑坡。跟環境問題相比,精神支柱的缺失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更應該被我們所重視。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下,樹立并弘揚新時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以指引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F在西方的經濟發展和企業管理理念在我國大行其道,但實踐中,卻遭遇到了中國文化和體制的巨大阻力,西方的經濟思想和管理理念在中國已經顯得有些“水土不服”。我國企業和商人需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文化的道路,以變得真正成熟和取得進步。新時期在呼喚著儒商精神的回歸。源于并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儒商精神從上世紀末開始再次被商人和專家學者提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的東亞儒家文化經濟圈見證了東亞地區經濟的成功,證明了以儒家思想為支柱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有理由相信以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為底蘊的企業家精神,即新儒商精神對中國企業家的成長與成熟,以及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將起著建設性的作用。
二、儒商的淵源和新儒商的時代特征
“儒商”的概念出現在明朝中后期,但中國的儒商文化實際源于先秦。當時“儒”和“商”是兩個獨立的職業,“商”被稱之為“賈”,人們根據商人的道德品質,把品德高尚、有智慧的商人稱為“良商”“誠賈”和“廉賈”,而“良”“誠”和“廉”這些詞蘊含著儒家思想的精髓,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和“商”的初步結合,子貢就是杰出代表,他不僅是一位富賈,還是一位卓越的社會活動家,以其雄厚的財力到處宣傳孔子的思想。到了明朝中后期,受到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人們沖破“重農抑商”的思想束縛,大批士大夫投身商業,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以徽商、晉商等為代表的地域儒學特征鮮明的十大商幫群體。這些商人自覺地把儒家道德倫理觀念和工商業結合起來,提出“四民異業而同道”的觀念,使自己成為義利合一的“儒賈”。他們遵守“商名儒行”的行為準則,即商為厚利,儒為高名。這是明清社會和價值觀念轉型的思想反映,也是“儒”與“商”進一步結合。新儒商的概念源于上世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產物。新儒商的“儒”不是狹義的儒家思想,而應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泛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誠信、道義、愛心、中庸等,既重視商業道德,不取不義之財,又要具備社會責任感。而“新”則指時代所賦予的新內涵。新儒商既要傳承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又要適應新的時代潮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筆者認為新儒商的時代特征可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文化傳承性
新儒商不僅要吸收儒家思想中“仁、義、禮、智、信”的精髓和文化內核,還應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德,擁有較高道德文化修養水平,既要平衡“利”“義”,對他人有仁愛之心,又要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對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與時俱進性
新儒商是新時代的產物。除了傳承優秀文化,新儒商還應該順應時代潮流,把傳統文化與新時期的時代特征和經濟發展特征相結合,并不斷開發新的內涵。在新的經濟形勢下,不斷吸收人類知識和智慧的成果,豐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更新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了解市場規律,培養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法律意識和創新意識,在競爭中求發展。
(三)中西融合性
新儒商不僅要改變傳統儒商文化中地域性、宗法性和行會性的弊端,培養法律意識、合作意識,更要開闊胸襟,放眼全國乃至全球,具備國際視野。既要大膽走出去,也要大膽拿進來,勇于參與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在競爭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發展。既要保持自己的傳統,又要積極吸收國外的優秀文化和經驗,完善壯大自己,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四)系統整合性
如今知識經濟作用凸顯,同時社會系統日益龐大復雜,而分工卻日益細化,各行業、領域之間聯系愈加緊密。新的形勢對商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新儒商的培養既需要道德修養的提升,也需要足夠的知識儲備,還需要在大的市場環境下的錘煉。新儒商的培養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學校學習、社會實踐、行業歷練等各個環節。這個系統工程的運行需要在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實施方案的指導下,由政府、學校、商業等多方面參與,并堅持不懈,持續創新,不斷在實踐中總結新的經驗,把新儒商精神發揚光大。
三、培養新儒商精神在財經類院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財經類院校培養新儒商精神是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
上文提到,在我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究其根源,除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外,商業道德的缺失也是主要的原因。“無商不奸”“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商業行為普遍存在,不僅給環境和人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災難,也直接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時代呼喚新儒商精神,要使新儒商精神深入人心進而成為中國商人的主流意識應該從教育抓起。高校是人才的搖籃,財經類院校的主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財經類人才。財經類院校的畢業生主要被輸送到各種公司、商業單位以及經管、金融系統等工作崗位上,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成為商人和企業家,他們將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并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儒商精神強調商業道德與超乎利益的精神追求,這正是當下中國企業要做大做強所必需的。在學校里不僅要教會學生們相關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們胸懷天下、勇于擔當、誠信待人、為社會謀福利的新儒商精神,幫助他們建立健康向上的道德價值觀和商業倫理觀,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不僅是他們未來立足社會的根本,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保證未來我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之舉。
(二)新儒商精神教育符合財經類院校教育改革發展方向
在財經類院校倡導培育新儒商精神,符合財經類院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說過,大學的精神所在,是要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僅僅是現在。一所大學要想成功并實現自己的責任,需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反觀國內的財經教育,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過于注重傳授具體的技術與工具,缺乏對學生的品格塑造與倫理培養,即“重術”而不“重道”。我國很多財經類院校雖然有著悠久的辦學歷史、完善的教學設備,卻缺少系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種情況下不利于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教育根植于既有的文化土壤,財經類院校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既要有開闊的眼界,吸收古今中外人類的智慧結晶,更要從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汲取營養,既要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又要實現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目的,兼顧促進個體發展和服務國家、社會的功能。新儒商教育旨在培養既有較高文化素養,又有人文關懷精神的企業家。因此,筆者認為新儒商精神的教育也許可以作為財經類院校教育改革的一種價值取向和發展方向。
四、把新儒商精神培養融入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嘗試
自新儒商的概念提出以來,很多專家和學者把新儒商教育和財經類院校的教學改革相結合,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但筆者閱讀了相關文獻資料以后,發現這些研究主要是從學校的層面展開,從如何在學校德育工作中注入新儒商精神的教育到如何利用新儒商精神培養學生們的創業意識等,鮮有文章論述如何把新儒商精神的培養與具體的課堂教學相結合。筆者認為,課程是教育的載體,而課堂是學生教育的第一陣地。要在財經類院校開展新儒商精神的培養應該從第一線的課堂教學開始。筆者結合所在的山東工商學院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過程中的所作所想,就新儒商精神進課堂的主題進行了探索和嘗試。山東工商學院是山東半島唯一一所財經類院校,學科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兼有文、法、理、工等六個學科門類,學科專業上凸顯財經知識培養。作為學校大學英語改革的一部分,筆者所在的大學外語教學部從2011年開始為二年級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了大學商務英語課程,旨在把英語語言學習和商務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商務綜合素質。筆者承擔了大學商務英語課程,并在課程設計中配合學校改革方向,有目的地引入新儒商精神的灌輸和新儒商素質的培養。
(一)創新育人理念,改變學生觀念,注重新儒商精神灌輸
作為大學英語的后續課程,大學商務英語針對商務和財經類專業大二學生開設。根據問卷調查分析,在分類課程選課時,很多學生選擇商務英語的目的性非常明確,即能夠跟自己的專業相結合,有利于提高英語能力,增加將來就業的優勢,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在學完商務英語課程后,可以考取相關商務英語證書,如劍橋商務英語(BEC)和托業,以增強就業競爭力。但是在開課時,筆者提出商務英語學習有三個目的:一是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適合將來商務環境下的語言運用;二是學習基本的商務背景知識,特別是公司環境下的商務交流能力和工作能力;三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商務理念和商務意識,這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層面的學習,更是對商務道德和商務倫理方面的提升,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新儒商精神的領會。
(二)選擇西方原版教材,基于中西商務環境的區別,激發學生思考
在商務英語課程中,筆者選擇了經濟科學出版社的《劍橋商務英語》,目的有二:一是這套教材的內容涵蓋面非常廣,既涉及到公司商務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也包括了BEC考試的很多題型和練習,可以滿足很多學生證書考試的需求;二是在教材中有很多英美國家的商務案例。相比較而言,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公司行為和商業行為更成熟、更規范,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更健全。在進行相關主題講解的時候,筆者會結合教材中和網上搜集到的西方公司的案例和我國的一些案例進行比較。筆者認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所產生的火花,更能夠激發年輕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通過對比發現我國公司商務活動中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并引導大家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創新意識和國際化視野,這也是現代新儒商精神的重要特征。
(三)注重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的教育,注重新儒商人格的塑造與養成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既通過中西比較激發學生思考,也注意在學生商業價值觀的形成中以中國文化為根本。筆者發現很多財經類教材的內容和設計都是以歐美學科體系為基礎編輯的,而中國的理論非常少,即使有也只是簡單涉獵。不可否認,西方的一些經濟和商業理論相對更完善,但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國的財經和商務教育對象是在中國文化環境下長大的中國青年,我們的教育不是為西方培養人才,而是培養將來多數在中國工作的財經和商務人才。因此,我們的財經教學和商務教學應該更多地融入中國文化的元素。我們的先人已經留給我們足夠的智慧和文化精髓,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把這些文化精髓介紹、傳遞給受教育的年輕人。新儒商精神是以儒學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精神的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升華,而新儒商人格,是儒與商的完美結合。雖然我國改革開放只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但是在過去三十多年里也涌現出很多成就卓越的具有新儒商精神和人格的成功企業家和他們的一些經典的商業經營管理案例,更何況我們還有源遠流長的、兩千多年的儒商文化。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今天,我們的財經教育和教學,不妨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按照民族和社會心理,結合我國國情,在獨特的經濟結構和運行機制下,走中國特色的教育道路。中國的問題,要用中國式的思維和智慧來解決。因此,筆者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會針對相關專題會有目的地選擇一些中國儒商的成功案例,并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們一起分享他們的智慧和啟迪,并總結個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儒商精神。
(四)采用互助式教學和模擬實踐型教學,做到智商培養與情商培養并重,側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斯騰伯格在《超越IQ:人類智力的三元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實踐智力的概念,并指出“職業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個體具備行內、行外的知識并對之有相當的了解,這些行內、行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往往是在工作中逐漸進行的,而非來自于學業上或其他工作中的事先準備”。由于諸多條件的限制,商務英語課堂教學無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社會工作實踐機會。為培養學生們的職業素養,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互助式和模擬實踐型教學,如在講授面試主題和會議主題的時候,筆者會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模擬面試訓練,并進行課堂展示。在課堂展示以后,對某些小組表現出來的優點進行肯定和推廣,而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改正。雖然課堂模擬訓練不能代替真實的工作環境,但也可以給學生提供鍛煉和反思總結的機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及時把語言學習、知識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此外,這種合作互助式的學習還培養了學生們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豐富了學生們的學習方法,優化了學生們的學習感受。把德育和智育相結合,體現了新儒商精神中“德智兼勇”的素質內核。
(五)提高教師自身道德修養,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教師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中知識的傳授,還在于教師自身道德素質和修養對學生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師德不但能為教師樹立起自己的教學形象,感染學生,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還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響。在知識講解之外,教師對待工作的態度,對待課文所涉主題和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對教學過程中所出現問題的處理方式都會影響學生的認識和解讀,甚至價值觀的形成。作為學生的榜樣,教師應該時刻自查自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并發揮對學生的表率作用。比如,在講到工業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時,除了在課堂上擺事實,講道理,下課的時候提醒學生最后走的時候把教室的燈熄滅,這樣效果可能更直觀、具體。再如,如果教師能夠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學生的作業,學生更能體會到工作責任心。所謂身教重于言教,打鐵還需自身硬,教師的人格魅力無時不在影響著他的學生,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影響,更多地是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工作態度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改變年輕學生對一些社會問題的看法。
五、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不足和未來的設想
由于課程的局限性,在筆者踐行新儒商精神教育理念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和不足。筆者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提出了一些設想和淺見,希望隨著將來教學改革的深入,能夠進行解決,這不僅是對課堂新儒商教育的有效補充,也可以使新儒商教育做到持續化、常態化和立體化。
(一)師資問題
以大學商務英語課程為例,這門課程是把英語和商務相結合的一門課程。很多英語教師語言能力足夠,但缺乏相關的商務背景和經歷。很多商科的老師雖有豐富的商務專業知識,但語言又不過關。英語教育的專業學習和六年的外貿和公司兼職經歷使筆者自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承擔這門課程。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的日新月異,筆者感覺現在脫離了商務工作環境,很多商務知識的更新也慢慢滯后于社會發展。因此,在開設這種跨學科的財經商務類課程時,應該選擇既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又有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承擔,否則,學生的一些理論和知識都是脫離實踐的。而很多學校缺少這種既有社會實踐又有相關專業知識的教師。因此,“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變得更加迫切。學校可以加強與對口企業的聯系,建立青年教師掛職鍛煉培訓基地,既要把老師往重點大學送,更要把老師往企業送。
(二)第二課堂問題
第一課堂主要側重基礎知識的傳授,而第二課堂則更側重知識的實踐和技能的訓練,是第一課堂的有利補充。以英語教學為例,作為第一課堂教學的補充,筆者所在單位舉辦了英語角、英語協會和各種英語賽事等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能夠把語言學習和練習相結合。根據不完全的調查,筆者發現本校財經商務類課程中也開展了一些頗有成效的第二課堂活動,如創業大賽,模擬招聘會,“大學生創業論壇”等活動。筆者認為可以使形式更加豐富化,建議采用定期舉行報告會、模擬商務活動等形式,也可以邀請一些社會上的德才兼備、具有新儒商精神的商界成功人士到學校做講座,這既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一次再激發,也是對學生最真實的新儒商精神教育。
(三)實踐實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