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4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管理信息系統課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7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04-0-02
管理信息系統是隨著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管理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進行信息采集、處理、存儲、維護和拓展的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已成為管理學、信息學以及計算機軟件學的基礎性課程。校本課程源于歐美國家,是我國教育教學改革新的發展和研究重點。校本課程在教學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強調以學校為本、以學生需要為指向、以教師為主要操作者的本地化課程,強調課程中的學校特色,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學校的整體課程體系。本文指在將國家課程中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進行校本化改革,使其充分體現學校特色、與學科方向深入結合更具針對性。
1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分析
1.1 國家課程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現狀及問題
國家課程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定位于管理學專業、信息專業以及信息管理專業的一門重要的課程,是一門集管理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行為科學和系統工程等多學科為一體的新型邊緣學科。其學科發展時間較短,很多學校和專業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一直處于邊開展邊改革的狀態,雖然積累了很多經驗但課程中的一些問題一直存在,例如:國家課程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是廣義定位,沒有針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專業進行定義,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科專業的知識體系結構以及不同專業的培養定位等,導致其針對性差。管理信息系統是交叉性學科,對教師的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計算機專業、信息專業的教師不懂管理,管理專業的教師又不懂計算機一直是難于解決的問題之一。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但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受到學校教學資源的限制,難以提供系統化的實踐環節。上述問題一直是國家課程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大家探討的熱點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1.2 課程校本化的意義
校本課程的實質是課程的學校本地化,由學校結合自身的特點,以學校為基地,由校長、教師、課程專家及學生等共同參與學校課程的定制、實施和評價活動。國家課程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不可能充分考慮各地方、各學校的實際,也不可能兼顧廣大學習者的知識體系和儲備,導致其在教學方法指導和教師方案實施等方面針對性差。因此,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需要校本化開發,其主要意義體現在:①充分體現相關課程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不只是教學活動的執行者更是課程的制定者;②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校本化的背景是學生的知識體系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學主體由教師到學生的轉移;③基于學校平臺,彰顯學校的專業和自身特色。
2 管理信息系統校本課程改革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是遼寧醫學院醫療健康管理專業的指定選修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本校自身的特點,對管理信息系統國家課程進行了校本化教學改革。在具體的改革過程中,由課程負責人牽頭的教師小組(教師小組由課程負責人、計算機專業教師、信息專業教師、管理學專業教師、健康管理專家與輔導員等組成)采用實踐―評估―開發的課程改革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小組對教學環境和效果進行分析,進而對學生主體的需求做出評估,確定目標,選擇與組織內容,最終確定實施方式。
2.1 需求評估與確定目標
在需求評估過程中,教師小組參考了國家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大綱,結合醫學院校的特點,以服務于醫療健康管理為根本出發點,以滿足健康管理公司、營養保健公司、體檢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業務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了需求的校本化評估。健康管理專業培養計劃中指出:健康管理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目標是指導學生了解信息系統的理論和概念,了解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方法,掌握醫療企事業單位管理信息和業務系統、臨床信息系統、健康管理公司以及營養保健公司ERP系統、醫療健康電子商務、醫療健康政務管理以及數據智能化處理等。
2.2 組織與實施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校本化課程的組織與實施主要在教學資料、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3個方面進行。
教學資料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在課程校本化組織過程中,教師小組以需求評估和目標為指導,首先,對教材進行重新規劃和調整。健康管理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重點在管理信息化的應用與實施,因此,對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等內容進行了縮減,并在已有的課程里增加了電子健康、醫療電子商務、醫院信息系統、臨床信息系統與移動健康等健康管理信息化的重點內容。其次,對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軟件進行二次開發,使學生不止能看到教學案例還能進一步了解其運行機制。再次,教師組結合目前主流的翻轉課堂和網絡化課程的形式收集、整理、錄制了相應的視頻教學材料。
實現教學環境的校本化,首先,構建了網絡化、信息化、多媒體教學與實踐中心。該中心擁有具備網絡功能的多媒體計算機40臺,并安裝了管理信息系統規劃、設計、實施的開發軟件,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軟件以及相關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其次,大力組建了“互聯網+”管理信息系統教學環境,其包括在線課程、微信課堂等。最后,結合本單位在醫療衛生系統的優勢,以醫院信息化管理系統、社區衛生機構信息系統為切入點,以醫院、社區衛生機構為主要實踐考察機構,構建了真實的醫療健康信息系統實踐環境。
教學模式在校本化改革中,重點發展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管理信息系統教學模式。其中,讓教師作為信息系統知識的引導者,指導學生學習和互動,并實施了計算機專業教師、管理專業教師和健康管理專業教師聯合指導的教學形式。在校本化改革的教學模式下,學校提供多媒體信息化教學與實踐中心環境等資源,網絡提供個性化自主學習和知識共享的平臺。教師、學校、網絡組成了三位一體的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新模式。
3 結 語
健康管理專業管理信息系統校本化課程經過一個教學周期的實踐―評估―開發過程,較好地完成了校本化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深受學生的歡迎。課程的校本化改革的優勢主要體現在:①以健康管理專業的學生為主體,以健康管理信息化需求和未來發展為導向,使教學目標更清晰明確;②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校本化過程中,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教師不僅是課程的講授者,還是課程的開發制定者;③有針對性地提高了學習資源的利用率、優化了教學環境,使學習形式多樣化,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④學校在醫學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統資源優勢在校本化過程中得到充分利用;⑤打破了只由一個教師講授的模式,采用多學科教師聯合指導的形式,實現了教師間的優勢互補以及健康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交叉學科知識領域的全覆蓋;⑥通過“互聯網+”的形式,使課程的校本化改革與現代主流教學形式相結合。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校本化改革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國家課程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問題,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實現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校本化以后,教學監管和評估如何開展,校本課程開發教師壓力增加會不會導致教師積極性不足,多教師聯合指導過程中如何實現較好地團隊協作等。
校本課程是新課改的產物,更是為學生發展而設計的課程。健康管理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校本化教學改革研究,確立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目標,通過對教學資料、教學環境、教學模式的校本化改革,在實踐中得到逐步完善,積累了寶貴經驗,發現了改革中的不足。該課程的校本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國家課程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存在的問題。校本課程的設計與規劃已成為許多學校的自覺行動,本研究邁出了國家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校本化改革的第一步,對其他課程的校本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管理信息系統;教學改革;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8)06-0056-01
1“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知識結構
“管理信息系統”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專業的主干課程,涵蓋了管理學的管理理論、計算機科學的數據庫、網絡以及系統項目分析開發設計的部分內容,一般安排在本科的后兩年學習。此時學生已完成公共課程的學習,也完成了部分管理學和計算機的課程,并且大部分同學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甚至有些同學通過了六級,這為開展雙語教學準備了良好的語言條件。
大部分管理信息系統教材中都包含有管理學和計算機內容的交叉。例如Kenneth C. Laudon,Jane P. Laudon的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的第1章講述了管理、第3章講述了組織,這些都是管理學的內容,第7~8章講述了計算機軟、硬件,這些是計算機原理的學科內容,第9~10章講述了計算機網絡和電子商務的內容。這些章節的深度遠不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相關的課程內容。
2雙語教學實踐
2.1語言環境
我國高等教育外語課程教學中基本上都采用英語教學,但是英語教學也僅限于公共英語。語言類課程所學所用課程與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相關性不強,學生即使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對于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系統分析設計等信息領域的英語專業詞匯仍然陌生。
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新的學科教學方式,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和規律。它既不同于外語教學,也不同于一般的學科教學,更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對于想了解學科前沿、參閱原版科技文獻或書報雜志的學生而言,雙語教學有助于他們在潛移默化中熟悉學科的中英文核心詞匯和表達方式,提高學生查閱英語文獻的能力,并且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學會用英語閱讀和思考。
2.2教材選用
應使用原版管理信息系統教材,如教育部推薦的優秀教材,Kenneth C. Laudon與Jane P. Laudon編著的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補充相應的中文參考書目,如薛華成主編的《管理信息系統》。
2.3師資隊伍
管理信息系統雙語教學的教師應由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科老師任教,以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的教師為佳。進行雙語教學的學科教師不僅要精通學科知識,還要具有較強的英語能力,語言規范,表達清晰,在確保教學內容完整清晰的基礎上,能夠自如地在兩種語言中切換。
任課教師本人應通過閱覽相關原版書籍、專業期刊、報紙、雜志來更新知識儲備并提高專業素養。
2.4教學方式
教學文件的準備應以英語為主,在教案和演示的PowerPoint中應確保英文內容完整充實,并可在此基礎上對難點進行中文注釋。學期開始時,授課可以以英語課本為主,進行中文解釋和擴充,在具備一定條件后可以使用中英兩種語言交叉授課,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引入雙語教學的環境中。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學生的反饋,在課堂上可以用雙語實施教學互動。
收稿日期:2007-12-15
參考文獻
[1] 褚燕華. 高校雙語教學改革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07,(8).
[2] 高麗婷,關于提高雙語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 計算機教育,2007,(7).
關鍵詞:多課程融合;基于工作過程;管理信息系統
1問題的提出
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形式,高等職業教育近幾年發展迅速,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研究也受到廣泛關注。各種教學法的實踐與相應教材的問世,都有力推動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然而,就現狀而言,高職高專的教學仍存在諸多不足。
首先,雖然現階段的教材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各門課的教學仍各自為陣,采用單一的教材,無法將不同課程的知識點貫穿在一起,即便是采用項目教學法,仍無法打破課程間的界限。
第二,教學中雖然強調實踐,但往往僅限于某課程甚至某教材的實驗。學生對單一課程的實驗能力雖有所加強,但如果項目需要應用多課程的知識點才能完成時,學生往往表現出較弱的實踐能力。
第三,缺乏團隊教學機制。班級課程與教師依然是一對一關系,某一教師被指定承擔某班某門課的教學任務,而不是多個教師共同講解某些內容。這樣無法發揮教師的優點,從根本上實現教師的團隊教學。
最后,現有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改進與加強。
本文以管理信息系統的教學實踐為例,探討多課程融合的教學方法。
2多課程融合教學目標
高職高專教學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實踐能力不應該也不能理解為單一課程的實驗能力,而是
學生綜合應用不同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多課程融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就是要打破課程內容的界限,根據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融合多課程內容,考核時模擬信息系統開發的管理過程,強調過程管理能力的提高。在教學方法上,結合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要求,重點訓練學生應用不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1],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實行動態教學,始終以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為目的。就教學過程控制及教學內容的編排而言,與基于工作過程的思想是一致的。
3多課程融合教學實踐
為了避免教師獨立教學導致的課程割裂,部分內容在不同課程中重復講解,部分內容所有課程都不講的現象,必須對相應的內容及學時安排作必要的調整[2]。在管理信息系統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通過融合多門課程的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各門課程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高等職業教學質量。具體措施如下:
3.1融合多課程教學內容
和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相關的課程有軟件工程、軟件文檔寫作、數據庫編程、關系數據庫和SQL、軟件測試、程序設計語言等,涉及多個教師,傳統教學通常由每個教師負責某一門課程,獨立教學,教師間的溝通很少。學生獨立學完每門課,卻很難綜合應用多門課程的知識解決綜合性問題。而使用融合多課程內容的教學方法,則可以使學生了解不同課程知識點間的聯系。比如,軟件工程的教師經常發現,對授課過程中布置的案例,學生一開始提交的作業雖然功能都已經實現,但存在著界面設計很隨意、程序代碼編寫不規范等諸多問題。這主要因為學生學習某門MIS系統開發語言時,任課教師往往著重從語法角度考查學生是否實現了程序功能,忽視了軟件工程要求的規范編程、重視軟件質量、設計先行等,認為軟件工程課上會講。而通過融合編程規范,教師一開始就統一講解分屬兩門課程的內容,而不是分兩次講解,學生就不會造成理解上的脫節,一開始就養成了規范編程的好習慣。
3.2以項目的形式教學
傳統教學往往在最后一學期進行畢業設計,學生只有在這個階段被要求將所學的部分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因此往往不知所措。這是因為有些知識點的學習時間與應用時間間隔太長,而且以前從未進行過將不同課程內容聯系在一起的實驗能力培養。畢業設計雖然提高了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的能力,但內容實在太少且時間實在太短。
多課程融合可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不同知識點的能力,讓學生盡早進行類似畢業設計的實踐。教學過程均以項目的形式出現,所涉及的項目從易到難,逐步提高,學生不斷提高實踐能力,而簡單、基本的內容會不斷重復,從而達到不斷鞏固、加深理解的目的。例如,要設計平時成績管理系統的平時成績錄入模塊,在需求分析時,可以引導學生掌握需求分析技巧,了解業務,整理出需求分析說明書,設計測試計劃;在設計數據庫時,可以引導學生掌握范式,比較各種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優劣,應用PowerDesigner設計ER圖,設計測試用例;在實現階段,可以引導學生掌握結構化程序設計,注重界面設計風格,學會規范編程,認識掌握具體控件的應用場合和技巧,掌握單元測試的技巧等。這樣,課程案例體現了連貫性,強調的是一個有機的系統,而不單單是一個獨立的程序。
3.3多種教學資源并用
傳統教學往往以一本教材為主,而多課程融合教學方法則是綜合利用多種教材,將其加工成多本自編教材,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同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及實驗室設備,針對不對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資源[3],在完成相關項目的過程中適時布置與項目有關的實驗,并要求學生通過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完成指定任務。這樣,學生在完成項目時就會理解和鞏固相關的知識點。
比起傳統教學,開展多課程融合的教學,教師的工作任務較重,因此要注重教師團隊資源的利用。從教材組織、教學安排、項目知識點講解到課后總結,始終應以教學團隊展開。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學生也能感受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提高實踐能力為目的的教學理念。
3.4動態教學
多課程融合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與學生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各種調查表應及時發放到學生手中,根據學生的反映情況及時修改教學內容。
3.5其他改革
在多課程內容融合時,多資源綜合利用是主要特點,而其他改革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教學中,我們對考試內容與考核方法進行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加大了平時成績的比例,加大動手能力的測試,突出了學生的平時成績及團隊合作能力[4]??荚嚥辉賰H僅作為學生成績的評定依據,而成為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問題的工具。
3.6教學實例
下面以一個實例說明課程融合的方法及過程,如表1所示。
教學實施過程如下。
(1) 教師小組集體備課。主要任務如下:
① 授課順序的安排。
② 對各章節內容進行初步分工。
③ 確定講課的重點內容及方法。
④ 事先完成軟件的編寫或利用以前編寫的軟件。
(2) 各節授課內容及授課方法。
第1、2節為VB程序設計(4學時),主要內容如下:
① 演示整個項目的實現效果。
② 主要控件的使用,重點是文本框、標簽框及命令按鈕。
③ 菜單的設計。
④ 事件代碼的編寫。
第3、4、5節為關系數據庫和SQL(6學時)。
講課方法與傳統的講課方法沒有區別,內容涉及表格的創建,數據的添加、修改、刪除等操作。
在介紹相關命令時,介紹前臺與后臺數據庫連接的概念及方法,以便與VB程序設計課程相銜接。
第6節為VB程序設計(2學時)。
本節主要內容是實現VB與SQL數據庫的連接。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安排一兩個小實驗。如“點擊某按鈕,在文本框中顯示若干文字”,“設計一個輸入密碼的界面,并判斷密碼是否正確”。
第7節為軟件文檔寫作(2學時)。
利用網絡,讓學生自行查找相關的文檔,對比教材介紹的內容,以討論的方式講授。
第8節:測評及總結。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分組學習的,測試時,每組隨機抽取1~2人。
(3) 下一項目安排。
為了體現項目的相關性與知識的連貫性,下一個項目的重點放在查詢語句、軟件的文檔設計等,要求學生提交相關文檔。因此選擇學生較熟悉的系統――學生各科成績查詢系統。
以上簡要介紹了課程融合的方法及過程,對上述過程需要作如下幾點說明:
① 本次教改實驗班級以前學過C語言程序設計,所以在VB程序設計課中,有些內容只簡單介紹。
② 整個教學過程并不是嚴格按學時和內容的安排進行,有時VB課也介紹數據庫的其他內容,文檔寫作課也介紹軟件工程的相關概念等,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最終目標。
③ 各課程的學時及進度也是動態安排的,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而定。
④ 一個小項目結束時,并非每個學生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往往較原計劃完成得多。
⑤ 講課內容并不是項目內容的簡單分解,項目只是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這些內容,并將所學內容應用到該項目中。如本項目的運行界面并沒有文本框,但并不是不學文本框,相反,文本框的使用卻是重點考核的內容。
4多課程融合教學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間座談、問卷調查、課堂小測及教師間的教學研討、常規的系部教學檢查等,我們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典型指標如表2所示。
上述各個指標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項目實踐能力較以往有明顯提高,學習主動性也明顯改善。
多課程融合教學方法的優勢有:
(1)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多課程融合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強調在應用中鞏固所學知識。
(2) 有利于突出知識應用的連貫性。以項目為線索,將多課程內容融合,知識的總量不變,只是組織形式發生改變,強調知識在實際項目中的連貫性,按照知識在項目中的重新組合,這更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特點,更能提高教學效果。
(3) 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合作,發揮專業特長。將多門課程融合起來,強調團隊教學,有利發揮教師的特長,進行教學研討,教學合作成了主動化、經?;袆?。同時,教師的團隊合作也給學生樹立榜樣,學生間的團體合作意識也隨之加強。
(4)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多課程融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加強。學生由易到難逐個完成項目,在產生成就感的同時,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逐漸增強。
5結語
本文提出的多課程融合的教學方法突出各課程間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教學內容的編排和教學過程的組織以“基于工作過程”為指導思想,有力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教學中結合團隊教學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在實踐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獻禮,楊述芹. 對高職高專教學改革幾個問題的思考[J]. 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6,3(4):63-65.
[2] 何元清. 數據庫技術與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08(18):69-70.
[3] 王蘭,陳興穌,劉軍.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數據庫課程教學改革淺析[J]. 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56-57.
[4] 應宏. 團隊教學法的課程開發[J]. 職教論壇,2009(14):14-15.
A New Teaching Method on MIS with Merging Related Courses
CHEN Wen, LIU Shao-qing, WANG Lin-yan
(Computer Department, Fuzhou Polytechnic, Fuzhou 350108, China)
[關鍵詞] 管理信息系統; 課程實踐; Excel; VBA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54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20- 0088- 02
1 引 言
管理信息系統是管理科學、系統科學、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綜合發展起來的邊緣性、系統性學科。在實踐中,管理信息系統是為了滿足企業和政府等具有復雜結構的組織實體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實現各個部門協同合作、對環境變化做出快速反應,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等先進的信息技術來獲取和處理信息,提供科學決策支持,以期提高效率和增強競爭力而開發的一種人機系統。為了適應企業和政府信息化的客觀需要,很多高校將《管理信息系統》設為管理科學、工商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經濟管理類等本科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該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信息系統開發的基礎理論、基本方法與技術,明確系統開發過程中的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為學生系統掌握、熟練運用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電子警務等基本信息技術奠定理論基礎。所以說該課程不僅具有較深和較寬的理論基礎,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為了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系統分析和系統開發能力,除理論講授之外的課程設計環節就顯得非常重要。通常課程設計由任課教師作為指導教師,由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團隊。團隊成員共同完成一個簡單信息系統的開發,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開發技術運用到整個系統的開發過程中。
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時課程設計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特別是經管專業的學生,受計算機基礎知識局限性的制約,課程實踐環節有一定的難度。雖然課程設計是團隊完成,旨在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不會將部分計算機技術較為薄弱的同學排斥之外,但是這些同學由于計算機技術的欠缺,對管理信息系統開發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需要強調的環節會把握不好。因此計算機技術知識的掌握對于學好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非常重要。
目前大部分經管類專業開設了不少計算機課程,如VB,VFP,Access。但是這些課程一般在大一或大二開設,而管理信息系統通常在大三或大四開設。大部分學生在學完計算機課程,考試過關后,往往應用的很少,因而將學過的知識遺忘?;蛘咴趯W習階段掌握的知識就少,往往僅是入門內容。同學依據所掌握的計算機知識不能獨立開發一個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統。那么在學習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時就會有一種不自信的先入印象,從而影響同學對于學習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興趣。
Excel具有強大的功能,特別是利用VBA技術能夠開發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統。而且基本上每一臺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的電腦都帶有Excel軟件,不需要另外安裝,非常方便。而且對于Excel軟件,大部分同學經常使用。特別是經管類的同學會利用Excel進行數據處理,能夠熟練使用統計函數,財務函數。因此由于Excel軟件的易得性,以及同學對于Excel很熟悉,有親切感,如果能夠利用Excel開發小型的信息管理系統,同學們會非常愿意使用的。
綜上所述,在開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之前,以利用Excel開發簡單管理信息系統為主要目的,可將Excel中涉及系統開發的相關知識設置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課程主要內容可包括Excel相關函數、宏的錄制、VBA語法等,作為管理信息系統的先導課程而開設。這門課程對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實踐環節將非常有幫助。
2 Excel及VBA介紹
Excel是Windows環境下的一種電子表格軟件,同時具有圖表和數據庫功能,具有極強的分析性能、報表制作工具、界面設計工具、豐富的統計圖表和多級數據保護手段。
關鍵詞 高職院校;分層教學;管理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2)26-0065-03
高職院校為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很多專業開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但因高職生入學時計算機能力基礎參差不齊,導致該課程教學效果不佳。另外,學生畢業后有專升本和直接就業兩個去向,這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也提出了新要求。
一、分層教學的基本內涵
分層教學是指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與特點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標準,旨在讓所有學生都能夠通過努力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即通過最佳的學習狀態取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方法。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潛力、發展學生個性、改善學生非智力因素、增強學生自信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并且在個性上得到最優發展。
二、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一)學生分層
學生各方面都存在差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基礎、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語言表達能力等,將其分為三個層次,這是分層教學的前提。A層為優秀學生,這一層次的學生計算機專業基礎扎實,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習慣良好,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反應靈敏,接受能力、自學能力較強。B層為中等程度學生,這一層次的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有興趣,有一定的專業基礎,頭腦聰明但學習不夠努力,有的學習努力但學習方法不正確。C層為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這一層次的學生計算機專業基礎薄弱,專業知識掌握速度慢,學習習慣和學習效率均有待改善。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在實際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項目組,在編排項目組時,盡量使每個項目組都有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每個項目組由一個項目經理加若干成員組成,項目經理負責任務的管理、協調分工等,任務包括系統調查、簽訂合同、系統分析、系統設計、設計系統安全方案、項目總結等。
(二)教學目標分層
根據不同的學生層次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追求的目標和成就感。根據課程在專業中的地位和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將《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分層。
基礎性目標。通過案例的閱讀、討論、分析等活動,使學生了解信息化的有關知識及其對社會和企業的影響,培養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所必需的信息素養;通過任務引領和常用軟件開發中標準文檔的閱讀等項目活動,使學生了解軟件開發的流程和管理、文檔編寫等方面的知識,理解系統調查、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測試、系統運行與維護等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并能編寫簡單的文檔。
提高性目標。運用系統安全方面的知識設計基本的系統安全方案;了解軟件項目管理的內容和評估標準;了解軟件開發、軟件著作權等方面的主要法律規定。
發展性目標。通過綜合運用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和數據庫實現一個實用小系統的開發過程,使學生熟悉軟件開發的整個流程及管理方法,為學生發展各專門化方向的職業能力奠定基礎。
對于C層學生要求達到基礎性目標,并且鼓勵其向提高性目標努力;對于B層學生要求達到基礎性目標和提高性目標,并且鼓勵其向發展性目標努力;對于A層學生要求努力達到以上三大目標。
(三)教學內容分層
基礎性知識包括:“信息化”、“信息社會”等概念,信息對社會及企業的影響;企業如何轉變經營管理模式以適應信息社會;先進的管理信息技術如何支持企業或組織的運行管理和決策,并更有效地為管理服務;不同開發方式、開發方法的特點及比較;系統調查的原則、方法、步驟;技術開發合同的標準、要點及編寫簽訂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測試等階段的任務,常用的工具和方法;系統開發的流程、系統開發各階段需要編寫的文檔及管理要領。
提高性知識包括:系統備份、數據備份等系統安全方面的知識;軟件項目管理的內容及要領,軟件質量及軟件供應商能力評估方面的標準;軟件開發、版權保護和評估軟件供應商能力方面的主要法律規定及標準;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中文件編制、計算機軟件保護、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方面的主要法律規定。
發展性知識包括:系統的測試計劃、測試報告、安裝配置說明書等;根據軟件開發的需要安裝、配置軟件開發環境;根據軟件開發的流程運用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和數據庫進行簡單的軟件開發,如完成登錄界面、主界面、系統輸入界面、系統處理、系統輸出界面等的設計,以及系統的部署安裝。
對于C層學生要求掌握基礎性知識,并且鼓勵其掌握提高性知識;對于B層學生要求掌握基礎性知識和提高性知識,并且鼓勵其掌握發展性知識;對于A層學生要求努力掌握以上三方面知識以及B/S模式系統開發方面的知識。
(四)教學實施分層
圍繞課程目標,教學中以IT企業軟件開發的工作任務為中心選取并組織教學內容。教師事先準備好一個完整的小庫存管理系統及其標準規范的文檔,所有課堂教學內容都圍繞庫存管理系統的開發這個大項目。第一步,準備開發庫存管理系統;第二步,庫存管理系統開發實踐,包括以庫存管理系統的開發生命周期為線索組織的6個項目(選擇開發方法、系統調查、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運行與維護);第三步,項目總結,就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經驗與體會進行總結交流。實踐教學內容包括以項目組形式開展的系統調查分析設計(包括文檔的編寫及項目管理)和系統開發兩方面。
項目介紹包括教師演示完整的庫存管理系統及其標準規范的相應文檔,安裝并演示庫存管理系統,包括登錄系統、顯示主界面、各項系統菜單;展示庫存管理系統相關的標準規范的文檔。任務布置包括以在計算機上編程調試實現C/S模式的庫存管理系統的實訓課為例。任務1是建立數據庫、創建系統登錄界面、創建主界面、實現3個基本功能、項目的部署與安裝;任務2是添加系統菜單圖標、制作工具欄、制作工具箱、實現幫助功能等;任務3是實現其他系統功能。
對于C層學生要求完成任務1,并且鼓勵其完成任務2;對于B層學生要求完成任務1和2,并且鼓勵其完成任務3;對于A層學生要求努力完成以上3個任務以及開發B/S模式的系統。
教師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如果B、C層學生遇到難題,就先請A層學生給予輔導,鼓勵各層學生互幫互學。對于比較共性的問題,教師可以演示講解,也可以先挑選個別A層學生,課后輔導其準備PPT等資料后,在課堂上為學生演示講解。這樣不但能使A層講解的學生獲得成就感,而且能夠解決B、C層學生遇到的難題,還使學生有了學習的榜樣。
(五)考核分層
實行以職業能力考核為中心的考核方法,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以在計算機上編程調試實現C/S模式的庫存管理系統實訓課為例說明分層考核。
課程考核時根據教學目標層次分為三個部分:基礎部分、提高部分和綜合部分。相應的分值分別是60分、20分、20分,60分是基礎題,難度系數低,專門針對C層學生,使其能夠比較輕松地完成;20分的提高題針對B層學生,使其能夠體會經過努力獲得成功的感受;20分的綜合題針對A層學生,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分層考核面向全體學生,增強了C層學生學好《管理信息系統》的信心,激勵他們不斷取得進步。具體考核分值項目及分布見表1。
在完成軟件開發項目后,組織學生用多媒體軟件展示成果并作詳細介紹,進行自評、互評、教師點評,教學時主持、攝影攝像、評分、點評等工作都由學生擔任,展示結束,其他項目組人員可以提問,由展示的學生進行答疑。在自評、答疑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盡量客觀地從正面進行評價,最后由教師進行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黃明睿.經管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2(4):246-249.
[2]石偉平.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3]王楓.高職英語分層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10.
[4]張義剛.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內容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9(16):122-144.
Practice of Stratifi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ZHENG Chun-ying
(Zhejiang Financial Vocation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China)
[關鍵詞] 管理信息系統; 課程教學; 教學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61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 - 0194(2012)11- 0096- 02
隨著信息經濟時代的來臨,信息在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于是企業紛紛建設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來完成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儲、傳輸和利用,以應對新競爭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實現新形勢下企業的管理創新和組織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負責為企業輸送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管理人才的高校積極跟進,同企業需求進行對接,紛紛在管理類專業開設了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以適應社會需要。而管理信息系統涉及的學科知識面廣[1],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術層出不窮,如何使缺乏相關學科背景的管理類專業學生較好理解和掌握相關概念、方法、原理和技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現實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對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進行探討,以期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適應學科發展,達到人才培養目標。
1依據專業特點,界定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1.1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指揮棒,它規定了教學內容和課程建設,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規格。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管理工作,他們應該是適應信息化社會需要、具備現代經濟管理理論基礎、掌握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清華大學侯炳輝教授認為:“學習管理信息系統應當有所側重,例如偏工、偏商、偏管等”[2],所以管理類專業本科生應該從管理和應用的視角開展這門課程的學習。從管理的視角,應該理清MIS給企業帶來的影響、MIS怎樣改變企業的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和經營方式,如何規劃并設計一個能支持企業目標的卓有成效的MIS ;從應用的視角,需要理清MIS應用的組織問題、MIS應用的約束因素、MIS應用的劣勢和優勢以及MIS可能帶來的沖擊。結合以上的分析,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掌握MIS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具備較強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利用能力;(2)使學生理解信息技術的戰略性作用,培養其在信息化環境下管理和創新能力;(3)培養學生在信息化建設中的參與意識,使其掌握MIS開發步驟和方法,能從戰略角度進行規劃和管理;(4)能跟蹤MIS發展的新動向,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1.2科學規劃教學內容
管理信息系統綜合了管理學、經濟學、系統科學、行為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在明確了教學目標之后,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展開要體現“管理是核心,技術是工具,應用是目的”。也就是說在對計算機網絡、數據庫、Web技術等MIS基礎技術進行通式講解之后,將主要內容放在信息技術對企業管理的影響、MI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MIS開發及管理上。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專題:(1)信息技術對管理的影響以及MIS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MIS技術基礎;(3)MIS開發過程和方法;(4)MIS 開發方式選擇以及MIS的實施與運行管理;(5)MIS的典型應用與最新動態,如ERP、CRM、電子商務等。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教學內容往往還受到所選用教材的制約。現在的教材種類很多并各有側重[3],教材出版時由于其通用性的考慮肯定會使其缺乏對特定對象的針對性,所以在授課時應“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筆者在講授該課程時將教學內容按照教材的脈絡進行展開,方便同學預習與復習;然后注意把一些教材上沒有深入和沒有出現的內容引入課堂,比如在講解MIS典型應用時,把教材上講得比較簡單的企業資源計劃沿著其訂貨點法、物料需求計劃、制造業資源計劃到企業資源計劃的發展沿革進行詳細講解,再比如把教材上沒有涉及的協同系統引入課堂。這樣使同學構建起較完整的知識結構,既掌握基本的理論與方法,又了解典型應用知悉發展動向,拓展了學生的學科視野。
2提高學生認識,促其主動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學習過程是每一個體通過相對獨立的建構活動來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他們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是刺激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4]。那么要真正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就應該提高其認識,使他們在觀念上由“要我學 ”轉變為“我要學”,使他們將學習作為一種自覺的理。廣泛閱讀相關文獻就是一種有效的提高認識的方法。文獻[5]中用SAP管理軟件在兩個企業應用時使用效果的巨大差異來說明理解和掌握MIS的基本原理、技術和方法在現實管理中的重要性。閱讀這篇文獻能很好地消除管理類專業學生對MIS認識上的一個誤區,他們認為MIS一個技術系統,應該是計算機等專業學生的學習內容,同管理類專業關系不大;通過閱讀之后就會發現MIS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系統,也是一個社會系統,它作用的發揮離不開計算機技術和管理的交叉融合。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來說,MIS不僅是他們將來適應工作崗位要求必備的技能,更是他們未來在工作中進行創新和突破的有力武器。這樣通過提高學生對MIS的認識,可以激發其學習的熱情,為達到教學效果打下良好基礎。
3豐富教學方法,加強實際能力培養
3.1應用案例教學,模擬現實教學情境
MIS是一門同現實結合比較緊密的課程,它涉及企業管理實際,但是對于尚處于求學階段的管理專業學生來說,他們對現實企業的各項業務流程缺乏了解,也無實際管理經驗。案例教學則較好彌補了這種欠缺。案例教學突破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開放式教學,采取引導式、言談式雙向交流,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實際的案例,學生可以觀察到企業的各種業務流程,通過對各種業務流程的分析,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內涵,進而對MIS有了感性的認識。
教學中選取的案例要盡可能是學生熟悉的,可以大小案例、正反案例結合起來使用,用案例貫穿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6-7]。在實際教學中 ,可以把課堂上要用的案例提前給學生,并把案例的思考題一起給學生,這樣能夠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上不僅僅是講解案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到案例分析中去,促使學生將以前所學的內容應用于案例分析中,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比如筆者在用福特公司應付賬款部流程重組的案例講解企業流程重組時,就先把舊流程給了學生,讓他們思考假如自己是部門經理會如何革新流程,然后在課堂上把重組后的流程給出來,讓他們把新流程和自己設計的流程作比較,接下來舉一反三,用學生熟悉的聯想公司的產品報修流程和一般公司的報修流程進行比較,看看信息技術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通過讓學生參與到案例中,避免了將“案例”變成“故事”,拉近了課堂同現實、理論同實際的距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習興趣,鍛煉了知識應用能力。
3.2現代和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實施立體式教學
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現代信息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豐富了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教學,能提供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從而較為生動形象地表達抽象而枯燥的內容,尤其是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有些教學內容需要通過圖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如組織結構圖、業務流程圖、表格分配圖、數據流程圖、功能結構圖、信息系統流程圖、決策表等,這些內容用多媒體可以快速、清楚地展示給學生,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而且使用多媒體教學,還使得課堂內傳授的信息量增大,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也發現了由此帶來的一個弊端,就是由于信息量增大,同學們更關注于把課堂的教學內容記錄下來,而忽視了課堂教學過程,沒有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后來筆者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支持下,建設了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網站,將多媒體課件等相關資料放到教學網站上,從而把學生從記錄中解放出來,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該課程教學網站仍在建設和完善之中。
在將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同時,黑板書寫、提問、討論這些傳統教學手段在課堂上仍然有大量用武之地,這些教學手段在原理、概念等問題的講解上有其獨特的優勢,可以做到條分縷析、層層深入,達到教師和學生的同步互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將現代和傳統教學手段有機融合,發揮各自的優勢,使它們相得益彰,形成立體式教學。
3.3理論聯系實際,加強課程實踐教學
MIS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相關的學科,許多理論和方法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領會,實踐教學是MIS教學成功的一個關鍵部分。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其他學者的實踐[8-10],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可以由“一看二用三分析”3個部分構成。
一“看”是指組織學生到MIS應用比較成功的企業去參觀系統的使用操作,請企業的系統管理部門負責人對系統的構成、所發揮的作用等進行詳細介紹,使學生對MIS在企業中的應用形式和重要性形成一個直觀認識。二“用”是指讓學生到實驗室實際操作管理軟件,筆者在此環節選用的是金蝶K/3和用友U8這兩款國內使用較廣泛的管理軟件,在對學生分組的基礎上讓其各自扮演銷售、庫存、采購等不同部門的角色進行軟件操作,并進行角色輪轉,使學生能體驗不同角色所需完成的操作。這里讓學生用兩種不同軟件完成相同操作是為了避免其對MIS形成一個單一的印象,而且還可以讓他們比較兩種軟件在操作上、在完成同樣功能的流程設置上的異同,提高他們的分析比較能力。三“分析”是指在完成前兩個部分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某一企業按照結構化分析與設計的步驟進行MIS的分析與設計,分析為主,設計為輔,主要是考查學生對管理需求的調查分析能力和將信息技術與需求相結合的能力。在驗收各小組的設計報告時要讓小組的每位同學談談他所做的那部分工作以及心得體會,避免“搭車”現象,確保實踐教學的實效。
4結語
本文從界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等方面對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以期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為企業提供合格的復合型人才。管理信息系統是面向未來的學科,其自身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之中,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跟蹤學科發展,及時進行教學改革,使管理信息系統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 黃梯云. 管理信息系統[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侯炳輝. 試論工科院校管理信息系統(MIS)專業[J]. 管理工程學報,1989,3(3):86-89.
[3] 劉曉科. 工商管理類專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10(2):36-38.
[4] 鄭毓信,梁貫成. 認知科學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 W Huang,K K Wei,R Watson,管理信息系統(MIS):背景、核心課程、學術流派及主要國際學術會議與刊物評介[J]. 管理科學學報,2003,6(6):85-91.
[6] 孟慶果.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MIS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5):100-103.
[7] 殷凱,謝光前. 基于案例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 常州工學院學報,2007,20(2):81-85.
[8] 梁妍,王知強.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 圖書館學研究,2010(4):19-21.
關鍵詞:項目式教學;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6-0129-02
管理信息系統是管理類本科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對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生,由于前期學習了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等計算機技術類課程,本課程不但要求理解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還需要掌握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實施及評價方法,相對傳統的教學方法,可以采用項目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項目中主動學習,掌握課程的主要內容。
一、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具有內容跨度大、理論要求高、覆蓋面廣等特點,目前國內常用的本科教材主要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黃梯云先生主編的《管理信息系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薛華成先生主編的《管理信息系統》以及斯蒂芬?哈格(Stephen Haag)等編著的《信息時代的管理信息系統》、Kenneth C.Laudon等編著的《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anaging the Digital Firm》、James A.O’Brien編著的《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ystems》等教材。[1-4]從教材來看,各教材都有自身的特點,經過分析,我們認為大部分教材都圍繞兩個主題,一是管理信息系統的概念、原理、應用,另一個是管理信息系統的規劃、分析、設計、實施、評價方法。針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特點,許多教師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郭捷等[5]從課程特點、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分析了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出該課程具有廣、寬、難的特點,可以運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實驗教學、專題形式等方法進行教學改革;王銳,徐建平[6]討論了校企合作建設該課程實驗的思路、方法,設計了技術基礎實驗、信息及數據管理實驗、流程識別及分析實驗、流程優化及再造實驗、商務決策實驗及課程設計實驗等六個實驗;蔡淑琴等[7]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實驗的特點,提出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實驗教學體系結構,認為實驗分為演示型、案例型、模擬型、設計型等四種類型;胡昌平等[8]認為信息管理專業有其自身特點,應根據其特點將互動式教學模式引入教學中,提出了本課程的開放式互動教學模式;唐文源等[9]提出在該課程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認為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效果上具有明顯優勢。
二、項目式教學體系
項目式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景學習理論以及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基礎上的行為導向型教學模式,是以項目(工作任務)為主導方向的教育教學方法,項目式教學法綜合了當前三大教學法(探究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的特點,以學生自主探索為基礎,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對項目進行研究與實踐,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教學開始時教師講解基本理論與基本原理,然后將需要完成的任務以項目的形式交給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個人或小組工作方式,由學生自己按照實際工作的完整程序,制定項目計劃并完成項目。在項目式教學中,學生需要理解與掌握完成項目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有幫助。一些教師將項目式教學法應用于不同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胡志紅等[10]在力學專業實踐教學中,將傳統教學與項目式教學方法相結合,取得較好成果;蒙峭緣等[11]將項目式教學應用于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數據庫原理及應用類課程,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將知識迅速轉化為能力。
三、項目式教學在《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中的實踐
針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我們嘗試采用項目式教學法進行教學,經過三年的實踐,我們認為項目式教學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及動手能力有一定作用。下面是開展實踐中的一些經驗,與大家共享。
(一)本課程教學知識點的梳理
開展項目教學的前提是梳理本課程的教學知識點,通過國內外主要教材的對比分析,我們整理出本課程的主要教學知識點如下:A.管理信息系統基本概念;B.信息系統與管理;C.管理信息系統應用;D.信息系統規劃與開發方法;E.管理信息系統分析;F.信息系統設計;G.信息系統實施與評價。
(二)本課程項目的設計
項目設計是項目式教學的關鍵,項目設計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項目任務循序漸進。項目任務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易到難。(2)項目任務具有引導作用。項目任務應能夠使學生不拘泥于課本知識,學生能夠帶著興趣主動查閱各種資料,主動學習。(3)項目任務知識面覆蓋全,工作量適中。針對《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我們主要安排兩個項目:第一個項目以培養學生掌握信息系統基本原理為目標,通過各種信息系統應用的分析比較,掌握ERP原理,比較管理信息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互聯網與電子商務、數據挖掘與人工智能等知識點的異同,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第二個項目以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為主線,綜合前期技術課程學習內容,通過一個信息系統的開發項目培養學生的信息系統開發能力。以16周課程、每周4學時為例設計教學內容如下:1~4周,教師講解基本管理信息系統基本理論,覆蓋A、B、C等知識點;5~8周,完成項目1,覆蓋A、B、C、D等知識點;9~12周,教師講解管理信息系統的規劃、分析、設計、實施方法,覆蓋D、E、F、G等知識點;13~16周,完成項目2,項目2要求學生完成信息系統的規劃、分析、設計、編碼、測試等工作,掌握信息系統的開發。
(三)教學內容設計
針對項目設計組織教學內容。以項目2為例,該項目是一個簡單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評價,主要通過學生綜合其他課程內容,理解管理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實施與評價基本方法及過程。項目的實施控制過程如下:13周,完成信息系統業務調查及系統分析工作,完成業務流圖、數據流圖、用例模型、狀態模型及順序模型的構建,成果為系統分析報告;14~15周完成信息系統體系結構設計、數據庫設計、模塊設計工作,成果為系統設計報告;15~16周完成信息系統的編碼、測試工作,各小組展示項目成果,教師對開發的信息系統進行評價。
(四)結果和建議
通過三年的課程教學實踐,通過課程成績的對比分析及學生畢業設計質量分析,學生對信息系統開發過程的理解及動手能力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有所提高,項目式教學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問題。1)項目式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對項目完成內容的把握及對學生的引導是項目式教學成敗的關鍵,這需要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備課方式,在項目設計、項目過程控制、項目評價等階段做大量工作。2)項目設計要有深度,組織方式要靈活多樣,在項目設計上要面向大多數同學,又要有一定深度以適應能力較強的同學,對于小組項目,小組成員的每個人都需要有明確的任務目標。
參考文獻:
[1]薛華成.管理信息系統第6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黃梯云.管理信息系統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斯蒂芬哈格,梅芙?卡明斯.信息時代的管理新系統[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4]James A?O’Brien.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ystems[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郭捷,張秀萍.管理類專業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建設與教學方法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3):122-125.
[6]王銳,徐建平.校企合作建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實驗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2):104-106.
[7]蔡淑琴,石雙元,湯云飛,等.“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實驗教學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84-86.
[8]胡昌平,趙雪芹.信息管理類專業課程互動式教學的實現[J].情報科學,2008,26(8):1121-2214.
[9]唐文源,張,李頻宇.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6,9(12):80-83.
[10]胡志紅,李忠華,宋維源.項目教學法在力學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4,6(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