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49: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數學生活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 要:小學數學知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師應該把數學教育與生活聯系起來,努力使數學課堂回歸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實現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人人數學觀”。本文從導課、課堂活動組織及實踐教學等方面對小學數學生活化進行闡述,以期對一線教師有所啟示。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系”。這就要求,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更要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出發,設計和組織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教學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思考、發現和總結規律,并把學過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問題中,鍛煉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努力使數學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數學學習能力。
一、挖掘教材資源,搜集生活化教學素材
我國現行的各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新教材,內容豐富,形式新穎,以人教版為例,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生動活潑的主題圖。這些色彩鮮艷的主題圖,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能夠吸引學生去觀察,吸引他們學習的興趣,并且這些美麗的主題圖,多數與生活現實息息相關,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作為教師,應該認真審視這些主題圖,探尋這些圖中所蘊藏的內在魅力、數學知識和素養。通過主題圖提供的素材,把教材的內容以學生數學的生活情境表現出來,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參與性和主動性。這些主題圖有很多是活動類的,為師生提供了一些教學活動組織方式,揭示和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教師還應該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時上網、看報紙雜志時,多搜集與教學相關的有價值信息,并及時分類整理,作為生活化教學的有用素材。另外,面對這些素材,教師不能生搬硬套,而是應該利用自己的教學思想,對其進行自主的深層次開發和加工,并將其與生活中積累的教學信息資料靈活整合,進行恰當重組,以使教學流程更加順暢,教學效果更佳。
二、課堂教學情境化、生活化,讓學生在感受中學習數學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情境化的知識有利于學習者利用既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對新知識進行順應和同化,有利于新知識的建構。而且,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尤其是抽象思維能力更差。
首先,課堂導入生活化,從學生生活實際導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教師要通過自主加工,把教材還原成現實生活,從學生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生活經驗出發,消除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和畏懼感,幫助他們對新知識有良好的初步認識。其次,課堂例題生活化,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通過對教材中例題的選擇和改編,讓題目更加充滿生活氣息,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讓其親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通過分組練習、自主討論等方式,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學生對自主探究的結論更加信服,而且通過這種活動,能夠開拓學生的思路,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最后,課堂語言生活化,教師自身要注意盡量運用生活化的語言。鑒于小學生的理解水平,小學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要,把抽象化的數學知識,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出來,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學習。
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應用中提升能力
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應是數學教學的起點和歸宿,加強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時代的需要,也是學生長期發展的需要。而且,通過對知識的運用,可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遷移能力的提高。首先,讓學生逐漸習慣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問題,找找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其次,讓學生練習用數學方法研究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最后,讓學生學習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學生常見的情境結合所學知識,編制成富有情境的問題,讓學生學著去思考和解決。
數學來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數學教學包括小學數學教學,也要注意不能失去數學課程本身的“數學味”。生活化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通過將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生在對身邊生活的提煉和超越中構建起數學知識框架,最終要通過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構建起數學模型,實現知識的數學化。
參考文獻:
[1]鄒勇.尋找身邊的數學——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我見.科教導刊,2009(27).
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小學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2、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課題的研究現狀
在眾多開展多元智能理論研究的課題中,進行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改革嘗試的還鮮有人為。
(2)課題研究的實際意義和理論價值
1、理論價值:本課題的研究是對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中多元智能相關理論的細化和補充,同時是對生活教育理論的充實。因此,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小學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新的《數學課程標準》10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驗。
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的名言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用于現實道出了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新課標的理念,數學教學應該與孩子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做到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從而體現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1次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的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學科中的學習問題,最終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實踐價值: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有利于帶動教師業務水平和教科研的水平提高。多元智能理論是1個開放的、不斷生成中的理論,開展這樣的研究,必然會使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獲益匪淺。因為,多元智能理論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師應更新知識結構,善于學習、接受新教育理念,了解新的教學動態。其次,教師應具備全能意識與技能,創設能鼓勵各種智能發展的學習環境,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因為教學中教師的身教最有說服力、最具示范性。再則,教師之間必須加強團隊合作。多元智能教學需要多元化教學技能,而教師個體能力畢竟有限,很難集全能、多面手于1身,客觀上要求不同或相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共同探討多元智能的課程設計與實施方案,集思廣益,優勢互補,實現教與學的最優化。同時,研究有利于轉變教學觀念,促進教學方式的改變。
在研究中教師必將帶來全新的課堂,實現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他們生動、活潑地全面發展。構建數學生活化課堂的實驗研究就是要善于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景,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學生能主動地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切實體驗到數學存在于生活;讓學生能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切實體驗到數學能應用于生活;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在是實踐上對教師隊伍的建設學生的發展以及構建和諧的數學學習環境都具有重要的積極現實意義。
3、課題研究的范圍和基本內容:
1、研究范圍的界定:
研究對象:實驗小學56年級
概念界定:
數學生活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研究的基本內容:
1。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小學高年級學生不同的智能強項及學習數學的水平.
2。研究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數與代數。實踐應用與解決問題幾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3。構建適合實驗小學高年級學生實際的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
4、研究的方法:
1、文獻資料法:認真學習多元智能理論,學習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論、《數學課程標準》等1些相關理論或文件精神,摘錄對課題研究有借鑒的指導作用的理論知識,供學習和研究借鑒,做好資料的收集和存檔工作。
2、問卷調查法:在實施課題階段,對被實施此課題之前的本校的56年級學生采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用以了解學生的數學發展現狀與不同學生的智能強項,據調查結果有針對性采取相應的策略與手段。
3、行動研究法:結合教學實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勤于將自己從課題研究中獲得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修正、再實踐,逐步積累經驗。
4、個案分析法:重視對典型學生學習狀況的跟蹤分析,從中尋找課題研究進展的突破口。
5、經驗總結法.
5、研究假設和理論依據:
1、研究假設:通過研究發現小學高年級學生不同的智能強項及學習數學的水平,營造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生活的數學與數學的生活,溝通數學解題方法與生活問題解決策略之間的聯系.用多元化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搭建平臺,讓每個學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并且成就積極的自我.
2、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數學課程理論、教育理論
6、研究階段: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有:
1.制定課題實施方案。
2.組織有關教師對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論證。
3.做好對課題人員的培訓工作,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學習,收集理論依據,以保障課題的順利開展。
本階段是實驗工作的關鍵階段,必須認真組織實施,抓好每1個環節,這個階段收集到的資料和得到的結論,對整個實驗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有:
1.搜集材料,設計出針對高年級學生實際情況調查的智能光譜問卷
2.實施調查研究,對調查和測量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分類統計,比較、尋找原因,提出教育設想,撰寫各個子課題報告。
3、課題組成員分別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研究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數與代數。實踐應用與 解決問題4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后如何向生活延伸的基本策略.構建適合實驗小學高年級學生實際的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
4、組織課題組有關成員進行課題研究的再次論述。
5、做好課題階段小結,每學期1次,根據課題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修正課題實施方案。
2、收集整理有關課題研究的資料(個案、論文、學生成長追蹤記錄、家長學校教學情況等)。
3、請有關專家對課題進行成果論證
4、成果推廣。
7、成果的形式和課題組成員分工
1、成果的形式:
課題中期:完成《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小學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論文
最終成果:《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小學高年級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研究報告。
2、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課題組負責人:王玉玲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曾經擔任過國家級105重點課題的子課題研究任務和市級課題的研究。
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趙鳳君、李宏宇:研究在小學數學。實踐應用與解決問題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蘇惠賢、劉素豐、王恩瑞:研究在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部分教學內容如何在課前向生活開放,在課上如何再現生活,在課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8、經費預算與設備條件要求:
1.學校領導班子對本課題的研究非常重視,通過必要的經費支持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思維與交流是小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兩種主要活動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建立學生語言表達交流這1教學機制,可以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釋放其靈性,綻放其智慧,使數學學習活動變得活潑靈動,充滿智慧與創造。
1、讓學生說在新知學習前
小學生在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時,常常需要以1定的知識經驗與生活背景材料為基礎和支撐,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生長,延展、衍化,對熟悉的生活背景素材提煉、概括、升華,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生活背景材料,需要在新知學習前從學生已有的眾多儲備中適時、適度、準確、有效的子以激活與提取,這種激活與提取的1條簡捷而有效的途徑便是通過設計富有啟發性的話題,讓學生在對話交流中實現。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前,讓學生說說學過哪些與比有聯系的知識,當學生說到“分數”與“除法”時,再讓他們說說分數與除法有什么性質,比也會有類似的性質嗎?這樣在奠定認知基礎的同時設疑引探;又如在教學“24時記時法”前,讓學生說說昨天的10時你在干什么。當學生說出“上課”和“睡覺”兩個相互矛盾的答案時,再讓學生說說產生矛盾的原因,并想方設法來加以區分,進而因勢引探24時記時法。新知學習前的這類對話交流,是學生相互啟發、激活已有儲備的過程,這種激活來自學生本身,非教師的外在鋪陳、孕伏,是學生新知學習基礎的自然奠定與學力的“原生態”顯現;也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生成新知教學資源的過程;更是教師洞察學生的學習準備,調整確定教學活動基調的過程。小學數學論文
2、讓學生說在認知建構中
學生對新知識認知建構的過程,是1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伴隨著他們各自的體驗、感悟、思考,限于他們的知識經驗與認知發展水平,在準確性,完整性、系統性和科學性等方面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不足,需要1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完善過程。這種完善過程中,學生的對話交流極為重要,而且不可或缺,必須通過說的形式來認知、建構,通過說的過程來修正、精確,完善。要設法讓學生突出重點——說透徹,如計算教學中的算理與算法的闡述;突破準點——說明白,如角的度量操作中的“2合1看”,即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線與角的1條邊重合,看角的另1條邊所在的刻度,讀出角的度數;圍繞關鍵——說要領,如列方程解題時如何假設、如何找尋等量關系。還要設法讓學生利用說來交流比較,提高認知與建構準確性;通過說來補充完善,提高認知與建構完整性;借助說來歸類整理,提高認知與建構系統性;運用說來規范要求,提高認知與建構科學性。
3、讓學生說在“反芻”內化時
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從認識、理解到掌握、運用,1般都必須經歷“反芻”內化階段,這1階段各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中,學生說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其他形式的練習,其思路,方法、過程與結果也應通過適當的對話交流來反饋與評價,這種交流與評價是促進“反芻”內化的1種有效方式。實踐證明,學生能夠聽懂、看懂的東西未必就已理解,理解但尚未掌握的也未必能夠自如地表達交流,而能夠表達交流和能對他人的表達進行評價的,1般都是理解得較為深刻的。因此,為促進學生對初學知識的“反芻”內化,教師要精心預設學生表達交流的活動方案,留足必要的時間,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做好表達交流前的準備,組織實施好表達交流活動。學生表達交流前的準備環節10分重要,其思維加工的過程既是對新知的自主再認,對已有認識重組、重構與系統整理,也是1種很好的“反芻”內化和思維歷練;表達交流的過程,則是思維碰撞、共生共建認知和促進認知精確、完善,深化的過程。如讓學生根據梯形面積計算公式S=(a+b)h÷2,對照其推導過程,思考、闡釋公式中每1步計算所表示的意義,當學生經過1番思索后,能夠有條有理地闡釋清楚時,無疑已經實現了教師預期的“反芻”內化的目的。
4、讓學生說在演繹實踐后
在學生掌握了某些新的知識后,1般都要讓他們通過經歷實際運用的演繹過程來強化,深化認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其實質是能動地對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類化并與自己知識、經驗儲備中的相關內容建立聯系,作出合乎1定邏輯的判斷、推理的具體演繹過程。顯然,對于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聯系方式和不同的推理形式,會有不同的具體演繹過程甚至結果。不管其優劣、正確與否,都凝聚了他們各自的思考與探索,在演繹之后給子他們表達交流機會,顯現思維的軌跡,表明歷經過程的體驗與感悟;在判斷正誤、比較優劣,執果究因之中,便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有效地啟迪、幫助同伴,也將影響和改變同伴此后的思維與實踐,甚至教師今后的教學思想,策略與教學行為、方式。如在學生建立了公倍數的概念并掌握了找尋兩個數的公倍數的方法后,讓他們各自找1找6和9的最小公倍數,然后進行4個層次的交流,在強化公倍數概念與找尋方法的同時,建立最小公倍數概念,并探索找尋最小公倍數的簡捷方法:第1層次,交流找的方法(學生甲:先找出6和9的公倍數,再找出其中最小的;學生乙:從小到大擦9的倍數,同時1個個地看它是否是
6的倍數);第2層次,判斷各種找法正確與否;第3層次,比較各種方法的優劣;第4層次,統1認識,概括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5、讓學生說在課余生活間
一、創設生活情境,啟發學生“感知”數學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就應該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把枯燥的數學符號、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化、趣味化. 把數學知識與社會實際和生活經驗緊密相聯,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使他們感悟到數學的作用,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達到學好數學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變為數學研究的對象,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其主動求知. 教學活動中,我讓學生從買東西、做游戲等多方面的生活經驗中“找”數學,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的意識. 例如,把家中添置生活用品的事從數學角度讓學生解決,“媽媽用800元去購買桌子和椅子,每張桌子120元,椅子每把25元,媽媽買了2張桌子和 6 把椅子. 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 對于這種來自實際生活的例子,學生十分感興趣,非常樂意去解決問題. 另外,教師可引導學生家長利用和孩子游玩時的場景,讓孩子進行練習,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如“河里有 7 條小船,小朋友們爭著去劃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5人在岸上等候,現在有多少人乘船?一共有多少人?”這樣就把生活中的“題材”變成了生動的數學問題,促使孩子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二、教學方式生活化,讓數學課堂展現活力
所謂教學方式生活化就是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 要建立一種讓學生容易接受,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方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學生主動去學習數學. 另外教師要緊扣教材,因材施教,提出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和對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的時候,我把學生帶進“商場”學數學,讓學生運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把“買二送一、打折、九折優惠”等一些生活中很熟悉的知識融進我們的數學課堂,學生就會有不學不行的欲望. 在課尾的時候,我設計了“你是策劃員,夏天到了,商場里的空調為了促銷,總經理決定把原價3800元/臺的空調降到3040元/臺出售. 請你幫忙設計一則廣告,看誰設計得好.”學生經過討論,得出了以下幾種方案. ① 好消息:本商場的格力空調以八折價格優惠銷售;② 驚爆價:原價3800元一臺的格力空調,現在只賣3040元;③ 價格最低,服務最優,首選格力空調…… 此時,學生在教室里逐漸活躍起來,學生的快樂,學生學習的知識,在本節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將數學知識生活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到現實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比如時間、面積、體積等計算. 教學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將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的機會. 例如,要測量水桶的體積,教師讓學生首先測量水桶的底面周長,求出半徑,然后測量水桶的高,求出它的體積. 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使學生親自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以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其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2. 到問題情境中去
如在學習了“百分數應用題”后,教師可以編制這樣的題目:把壓歲錢 8000元存入銀行三年,年利率是 4.75%,到期后,利息是多少元?一共可以拿到多少錢?這樣的事例,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自覺地到銀行去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識,并與百分數知識相聯系. 學生通過學習思考、調查訪問、實際計算,不僅學會數學知識,而且了解到一些金融常識,從而增長了見識,培養了學以致用的能力.
3. 到實踐活動中去
教師應鼓勵學生把自己現實生活中發現的數學問題說出來、寫下來,并組織學生交流,以提高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自覺性. 如,教師要求低年級學生會用完整的話說出自己的算法、想法,能有序地說明思考問題的過程,邊操作邊解釋,并進行質疑;高年級學生能使用學過的數學術語表達思想,講明算理,質疑問題,并對不同的意見展開討論,還可以撰寫數學周記、數學小論文等,作書面交流. 這樣堅持下去,能激勵學生更積極主動地聯系現實生活學數學,發現數學問題,并主動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數學作業生活化,讓學生靈活掌握知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開篇
(1)“讀”具特色——低年級學生數學讀圖能力的培養 薛全蘭
課改縱橫
(4)《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教學設計與評析 閔愛紅
(6)數學語言與教學 陳家梅(特級教師)
(7)為數學化教學搭建“腳手架” 方孔券
(9)在“做”中探究、生成、反思——談“做數學”的實踐與體會 李強
(11)小學數學分類思想的意義和教學策略 段麗莎 顧九華
(13)歡聲笑語綻放精彩 張志紅
(15)“趣”而“趨”:給孩子幸福的數學作業 孫保國
(17)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細節問題回顧及策略調整 董金霞
(19)引導學生的數學思考走向直觀的有效策略 吳愛林
教苑時空
(21)以活動為載體促進智慧生成——“認識角”教學設計與評析及反思 倪晉貴
(22)“圓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仇步川
(23)巧用材料關注經驗——“筆算乘法”教學案例與反思 沈新
(24)“可能性”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溫桂珠
(25)“用字母表示數”教學設計與反思 朱冰
(26)教學設計,我們關注細節了嗎? 賀艷
(27)數學文化教育典例——“有趣的七巧板”教學例談 石丹
(29)“映日荷花別樣紅”——“分數化小數”教學案例對比及反思 趙春玲
(30)課堂有效互動促進思維優化——關于提高課堂對話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徐玉平
(32)在過程中體驗在親歷中建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例談 張云波
(33)在“尋找相等關系”中形成列方程的模型 張琳娜
(34)運用有序思考策略提高學生思維質量 曹敏華
(35)思維教育:數學教學的追求——數學公開課教學感悟略談 陳昌萍
(36)讓計算練習不再枯燥——“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練習教學片斷及反思 馮曉萍
(37)讓學習成為學生的自主需求——聽特級教師黃德忠執教“統計與可能性”一課有感 許廣碧
(38)課堂教學需要“慢”的藝術 高明春
(39)讓“美麗”的數學不再“冰冷”——淺談課堂教學生成的精彩處理 宣建
(40)在交流中進發出思維的火花——“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學案例 吳靜芬
(41)精彩數學課堂演繹真正有效 劉雪林
(42)淺談數學課堂中的問題引領教學法——以“圓的面積”教學為例 劉全姑
(44)以主題圖為依托,使學生張開發現的翅膀 朱艷艷
(45)呼喚高效的課堂提問 石衛娟
&n
bsp; (47)有效導入精彩無限——淺談課堂有效導入的創設 繆亞紅
(48)淺析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方法和建議 李燁挺
(50)如何開發和利用小學數學習題 莫洪宣
(51)談角、垂線、平行線及三角形的教學 莫翠娜
(52)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魯永華
(53)計算教學要把握好“三度” 羅柳青
(54)回歸樸實,課堂后二十分鐘同樣精彩 陶花
(55)巧用情境,讓計算教學變得魅力無窮 蔡守江
(56)創造性運用教材教學應用題 廖延芳
(57)數軸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和思考 張新
(58)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例析 于海云
(59)讓學生不再“聽”數學 侯小卿
(60)小學數學高品質課堂踐行 王靜
(61)優化小學數學作業批改的探索與嘗試 汪迎英
(63)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初探 李榮
(64)中年級學生數學作業常見問題及糾正策略 林希光
(66)小學數學中的簡單速算與巧算 陳銀珠
(67)高效課堂的引路石——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課時目標擬定的思考 張小紅
(69)淺談小學探究型數學作業的教學 方逸
(70)生本理念下課堂練習設計“三性” 王浩
(71)養成習慣提升悟性 季國林
(72)淺談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誤區 周建超
(73)用好教材,提高課堂實效——有效教學的一點反思 蔣靜
綜合平臺
(74)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王寶清
(75)從克服心理障礙人手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 蔡錦民
(77)莫道都是粗心惹的禍——談如何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孔淼森
(78)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訓練 李少娟
(79)開發素材性教學資源發展實踐型作業能力 靳穎
(80)淺談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張素華
(81)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訓練的有效策略 姜海強
(82)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幾點思考 姚齊梅
(83)經驗: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載體 馬紅艷
(84)差錯,讓兒童的思維落地 王加林
(85)數學練習課要抓“實”善“練” 孫妍
(86)數學日記:解讀學生心靈的工具 陳小芳
(87)智慧理答;讓課堂更精彩 相輝
(88)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探討 胡全會
(89)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兩
點思考侏建成 朱建成
(90)探尋數學課堂的動態生成策略 丁江立
(91)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經驗反思 李紅才
(9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思考 張穎
(93)淺談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汪靜
(94)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小學數學學習 徐春林
(95)關于數學課堂資源的思考——從數學課堂中的錯誤談起 王瑾
(96)數學課堂因“問題”而精彩 陳麗霞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課題的理論價值:
課堂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具有鞏固、強化、反饋、提升、發展等重要作用,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著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復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致于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在傳統的“練習觀”受到極大挑戰的同時,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
課題的實踐價值: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根治重復低效的數學課堂練習的方法,讓課堂練習(包括復習練習、對新知的針對性練習、鞏固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拓展性練習等。)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優化課堂練習,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課題研究目標:
1.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強化教師“預設”意識,促成學生“生成”的達成,提高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2.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合理的練習結構和學生喜歡的課堂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進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3.利用經驗材料的數學組織化、數學知識的邏輯化和數學應用的三個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因素,全面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和形式思維等,優化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研究的內容:
1.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原則。
2.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的內容和形式。
3.小學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教師的作用。
4.小學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
創新之處:
有效練習的問題基于從形式到內容缺乏整體考慮而產生的低效或無效練習的現狀提出的。我們提出此課題,探索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策略、練習的結構與層次性、練習的形式、練習的教育價值及教師在練習中的地位等問題。讓學生在數學練習中既要掌握知識又要發展思維能力,更要讓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良好情感,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育人目標。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設計、技術線路和實施步驟
總體實施步驟:
針對不同類型的數學課大家寫出自己的練習設計及實施方法,利用教研活動時間一起交流、討論,并寫出自己的反思。最終總結出復習課、新授課、練習課、講評課的練習如何設計,新授課中概念性教學、計算教學的課堂練習如何設計,以及組織形式和方法。
技術線路:
主要依據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查閱法、調查法等。
遵循以下原則:
1.針對性和層次性原則
2.多樣性和趣味性原則
3.拓展性和開放性原則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則
分階段實施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定為二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2010年11月——12月):
建立課題組,學習有關理論,構思方案。
第二階段:組織與實施階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課題研究教師在備課、聽課、議課、課后反思四個方面來研究有效練習,備課中著重體現如何設計有效練習,有哪些有效練習題。起到什么效果?聽課時著重聽這位教師是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的,單周寫出練習題的設計及練習方法;議課也圍繞此課題討論有效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否合適,所產生的效果如何來進行評議,并針對“如何設計有效練習?”這一問題進行研討,確實把這一課題落實到實處。課后反思體現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什么知識,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雙周寫反思。
第三階段:整理總結階段(2010年7月——9月):
1、撰寫有關“有效練習”的小論文。
2、整理、匯總課題實施材料,整理出一套課堂中有效練習的方法;撰寫結題報告。
四、課題研究的預計成果:
(一)通過有效課堂練習的研究: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2、改變學生過去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知識、方法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3、使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另外,在培養學生個性、集體觀念、合作精神、參與意識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習氛圍良好,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績穩步上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通過實驗,探索適用于我校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練習的一般模式,優化數學課堂練習的結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五、課題承擔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保障條件
1、能力保障:
課題組組長肖艷崢老師,樂于鉆研、勤于探索,曾有多篇論文獲獎,參與課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預習能力的研究》,現已結題;王磊老師曾擔任市級課題《小學低年級數學教材主題圖的應用研究》的主持人,現已結題,她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王艷利教師和王麗萍老師積極上進、喜歡閱讀理論書籍,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組織保障:
課題組成員有志于服務教育實踐,探索在新形式下學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組教師有強烈的科研熱情并渴望科研人員給予具體而有效的指導。
教研組課題有學校教科研室負責人和學校聘請的專家的指導。
2、時間保障:
關鍵詞:資源整合;自主空間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8-154-01
“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在這種大環境下,數學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一、通過整合,數學更貼近生活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并且對此更感興趣。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教師能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讓數學學習更貼近生活。
比如我在小學數學冀教版第三冊《生活中的大數》的教學時,事先拍下一段反映校門附近一個十字路口的交通狀況的錄像,輸入電腦并通過大屏幕放影2分鐘,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數出在這時間內大概有幾輛車通過,然后引導學生算出一小時大約有幾輛車通過,再算出一天有幾輛車通過,從這生活實例中來學習從幾十到較大數幾百、幾千、幾萬的知識。同時,在課堂上滲透安全教育,教育學生走路或過公路時要注意遵守交通規則。我又在網上下載了一段有關“國慶五十年慶典”的閱兵方陣(近似),強化了十個百是一千,十個千是一萬的概念。同時,在課堂上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共和國的成立得來不易,要從小刻苦學習,長大報效祖國。我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創新。
二、通過整合,數學學習的形式會多樣化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整合是新的教學形式。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帶著目的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并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我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時,為了探究百分數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課前安排學生自己通過上網,搜集有關數據。學生通過網絡瀏覽,收集到各種材料:有祖國各地區占地面積的百分比,有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有銀行存取款的利率等生動的、有說服力的數據、材料。課后我又讓學生登蕪湖市的各有關網站,搜尋反映蕪湖市經濟發展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運用百分數的有關知識進行處理、分析。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關的網站收集資料完成家庭作業,有的選擇蕪湖市近年來的人口、人均年收入,有的選擇蕪湖的綠化面積、小車數量、手機用戶等,并能運用所學的百分數的知識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做出了調查報告、環保的公益廣告、科技小論文、警世圖等較為成功的作業。
我們利用網絡信息豐富、傳播及時、讀取方便、交互強等特性,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電腦多媒體網絡信息領域,建立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促進教育制度的革新,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育質量。
三、通過整合,使數學課堂更精彩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之后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教學《圓面積計算公式》時,掌握面積公式是重點,面積公式的推導是難點。而學生對于推導過程,特別是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的道理是很難理解的。我們用多媒體演示就形象多了,動態演示把一個圓先平均分成四份,用不同顏色表示,拼起來不象圓;再把四份平均分成八份,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閃爍顯示;然后,再依次進行平均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讓學生通過對比,直觀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越接近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動態演示,使學生知道半徑和圓周長的一半與所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之間的聯系,從而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化靜為動的顯示,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了把圓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深刻印象,實現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轉化過程,學得輕松自如。
四、整合――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與小學數學拓展型課題的整合,使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