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49: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繪本閱讀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教師對繪本認知存在問題
從繪本的選材入手,通過對本園教師進行談話了解到:教師所選擇的繪本是以網絡推薦的為主,多選擇國外優秀經典繪本作為繪本教學素材。進一步訪談中,教師透露出之所以選擇國外經典繪本是因為網上有相應的教案可以作為參考。部分教師會考慮到與現有主題活動相符的繪本作為素材,但是所設計的教案比較局限,多設計成語言活動。教師在繪本的選材存在著拿來即用的思想。
從教師對繪本的解讀入手,通過訪談、實踐教學以及聽課評課的方式了解到,教師能做到理解繪本的整體畫面和故事情節。即使我園將繪本作為園本課題進行研究,要求教師將繪本教學活動作為常規的教學活動,但是對繪本中所存在的教育價值進行深挖掘缺乏經驗。加上幼兒園缺少繪本教學的專門培訓,教師在以繪本為素材進行設計教案時,非常迷茫,總是在繪本活動和看圖講述活動中徘徊,界定不清。繪本的教案來源多數是參考網絡信息,再來就是對已有優質繪本教學視頻進行磨課,還有就是通過年段教研時集體研討出來的,但是單純從年段教研所設計出來的教案多數是差強人意的。就是因為教師對繪本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甚至有的老師是將繪本教學做為一種教學任務而已。
(二)教師在繪本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分不清繪本教學與看圖講述活動的區別
以我園繪本公開觀摩活動為例。例如繪本教學活動《鼠小弟的小背心》,教師運用多媒體制作PPT,通過一張一張的繪本PPT進行分段講述,教師通過引導幼兒觀察繪本中畫面、模仿各種動物穿“小背心”的神態,以及對整個繪本故事情節進行表演。這一系列的教學手段讓聽課的老師有種分不清這是不是繪本教學活動,研討時大家都提出這樣的困惑:感覺這和語言活動中看圖講述沒什么太大的區別,到底什么樣的活動才能稱之為繪本教學呢?由于教師花了大部分的時間讓幼兒觀察畫面、描述畫面,模仿畫面,所以教師往往忽略了繪本中原有的語言文字描述,總是重圖輕文。其實一本繪本的完美呈現一定是圖畫與文字的結合,因為文字表達了這本繪本中的隱形節奏,傳遞這本繪本中的情緒變化。
2.教師停留在繪本教學的形式上
幾乎全園所有的教師在開展繪本教學活動時都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整個活動所準備的教具往往是PPT,從談話導入、從創設情境導入,從問題導入等導入方式之后就開始從頭到尾都是PPT,利用PPT讓幼兒觀察圖畫,理解故事情節,有時候再加上動作模仿,語言模仿來達到深入理解,最后的活動延伸環節不是美術就是表演游戲。直到整個活動完整結束之后,繪本的實體都為出現過,有的老師說PPT是為了方便所有的幼兒觀察繪本畫面,或者是說開展活動之前幼兒已自行先閱讀過改繪本了。但是即使是這樣的理由都不能忽略教師過于注重形式的行為,并忽視了繪本的最根本的教育價值和繪本作為園本課題研究的最重要目的是為了在繪本教學中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3.教師的提問技巧和應答水平偏低
以大班繪本教學活動《狼大叔的紅燜雞》和《第五個》為例。教師在活動開展前已設計好教案,預設了各種問題以及孩子們回答內容。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多為:“是不是這樣的?為什么?你是怎么看出來的?你是怎么想的?”聽課老師把自己當做孩子的角色投入這個活動,會發現上課老師提出了很多的為什么,我們都無法回答得出來。這樣的問題預設和這樣的提問方式讓聽課老師都感覺到特別的疲憊,更何況是孩子呢,這樣單向性的提問容易使人用腦過度,而且面向的只是個別能力強的孩子,而不是全體幼兒。但是往往老師就是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可以順暢地銜接上已預設的下一個環節。又例如在《狼大叔的紅燜雞》這個活動中,當母雞打開門時看到大灰狼說道:“親愛的狼大叔……”,而后老師提出問題“你們猜大灰狼會怎么做?大灰狼為什么會害羞?”孩子們的回答都是“大灰狼不會吃母雞!”回答原因時,教師請了一個回答,孩子說道:“因為母雞很有禮貌,它們有很好地溝通!”老師只是點了點頭敷衍地“嗯!”的一?,因為這孩子給的答案不是她想要的。但是這個孩子的答案正好表達了這本繪本所要傳遞的“遇到危險應該通過良好的溝通而化解危險”。所以在繪本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和應答策略欠缺,不能隨機應變。
二、優化幼兒園繪本教學策略
(一)選擇適宜的繪本
中班年段分別開展的是“有趣的昆蟲”和“蔬菜一族”兩個主題,在原有主題活動設計的基礎上,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及興趣愛好,充分挖掘繪本資源,發揮本園特色,探索設計適合本園特色的繪本主題活動。首先以“昆蟲”和“蔬菜”主題相關的繪本入手,經過教師自主閱讀和學習之后,再進行年段教研分析,從中選出《螞蟻和西瓜》、《瓢蟲娜娜》、《昆蟲運動會》、《昆蟲躲貓貓》、《一園子青菜成了精》、《南瓜湯》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最后在隨著實際主題活動的開展再進行分析和抉擇,選出孩子們感興趣,與當下分主題相融合,能與孩子的已有經驗進行對話的繪本。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繪本教學能力
根據本園教師存在的實際問題開展有針對性、形式多樣的繪本教研活動。例如“請進來”和“走出去”。“請進來”就是引進專家來園講座和指導。“走出去”是多鼓勵教師外出觀摩優質繪本教學活動,參與優質繪本教學活動研討。結合本園實際或者本年段幼兒實際情況,將優質的繪本教學活動引進并進行磨課,同時在年段開展同課異構、同書異構、一課多研的形式,讓每一本的教育價值被深挖局,讓繪本教學內化于心。
(三)以一本繪本的構成為素材,展開系列活動。
在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以一本繪本作為中心點,通過閱讀該繪本,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從幼兒興趣點為基準,挖掘出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和區域游戲。選擇同一本繪本緊緊圍繞同一個主題,除了利用繪本開展語言領域活動外,還可以結合主題開展進度開展其他領域活動。例如中一班利用繪本《螞蟻和西瓜》引起幼兒對螞蟻的好奇,從而開展了一系列認識螞蟻的特性、螞蟻的家、飼養螞蟻等自然角觀察活動。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繪本中螞蟻的形象擬人化,夸張的手法和簡單的線條從而挖掘撕貼、添畫螞蟻動態的美術活動,同時體會螞蟻勤勞能干、樂天不懼困難、聰明靈活又富有合作的精神。又如圍繞《一園子青菜成了精》開展的主題活動,除了繪本有趣的故事情節為基礎開展的語言活動外,中二班和中三班教師與孩子一起在班級自然角和種植區種植各種蔬菜,在照顧和觀察蔬菜生長的過程中滲透繪本中蔬菜不斷變化的過程,又開展了泥塑蔬菜、印畫蔬菜等美術活動。
(四)優化繪本教學活動設計。
在整個活動的設計前教師應該反復閱讀繪本,細致地觀察繪本中每個圖畫,反復推敲繪本中的文字,理解作者所要傳遞的信息和繪本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在設計繪本教學活動時要懂得取舍,有目的性地選擇典型性的畫面來設計活動。在繪本教學活動中營造一個溫馨愉悅的氛圍,從有趣的導入活動開始,可以是游戲,可以是情景表演,可以是實物引入等,先調動孩子參與的積極性。最后要有情感的遷移,也就是要回歸繪本。
圖畫和文字的結合才是有生命的繪本。繪本教學活動有有別于看圖講述活動,在引導幼兒關注繪本中靜美的圖畫的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把握繪本故事的節奏,用生動的表情和夸張的語氣自然地講述繪本中原有的繪本文字。適合中班幼兒閱讀的繪本多是文字簡練,反復出現,朗朗上口,能激發幼兒閱讀和模仿的興趣。例如繪本《這是我的》,反復出現“這是我!”最后出現“這是我們的!”教師示范,引導幼兒用朗誦的形式學習和掌握繪本。
關鍵詞:繪本教學;社會領域;藝術領域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35-0029-02 收稿日期:2016-10-14
作者簡介:孟 昱(1986―),女,甘肅天水人,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幼兒園課程。
通過繪本教學可以增加幼兒對圖片、符號的敏感性;培養早期閱讀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助于促進幼兒的理解能力發展、感知故事中人物的情緒及其變化,等等。若將具體的繪本作為教學素材應用于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又可在五大領域教育目標的指引下與幼兒園的總體性教育目標進行緊密融合。
一、《小藍和小黃》總述
抽象派代表人物李歐?李奧尼的《小藍和小黃》是很多幼兒園教師都很熟悉和喜愛的作品。它講述了小藍和小黃融合變成綠色后不被爸爸媽媽所接受,后來哭成眼淚碎片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并且與其他的顏色伙伴互相拉手擁抱的溫馨小故事。全書用看似很隨意的幾個色塊,講述了一個有趣又能引起成人和幼兒自由聯想的故事。一百個幼兒教師拿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繪本可以設計出一百種特色的教案。筆者希望通過對這樣一部優秀的繪本作品價值的深入挖掘,對幼兒園教師設計和開展繪本教學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二、價值分析
以《小藍和小黃》這個繪本為中心,其教育價值的觸角可以延伸至語言、社會、藝術、科學等四個領域中。筆者在藝術領域中做了實踐嘗試,僅供參考借鑒。
1.社會領域
長期以來,幼兒園社會教育所獨有的滲透性和潛移默化性使得幼兒園教師在實施社會領域教育時一直很難有一個有形的抓手。因此,社會領域的教育內容往往被架空,其在幼兒園五大領域教育中的地位有點像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被強調的很多,但實施的卻不多。
其實很多繪本都可以拿來為幼兒的社會性教育所用,尤其是這本《小藍和小黃》單從社會領域教育的角度看就蘊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價值;從故事內容看,涉及了小藍和小黃的融合和分離,以及伴隨此過程的情緒體驗和變化;在故事結尾處所體現的更大范圍的接納與認同,仔細分析,似乎還能夠挖掘出與幼兒自我意識、自我認同相聯系的社會領域教育價值。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若想要將落腳點放在社會領域,則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教學設計重點:
(1)幼兒自我意識教育。
幼兒的自我意識教育是指通過各種活動,增進幼兒對自己的了解與認識,促使其形成較為客觀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發展積極的自我體驗,培養其自信心、自尊心,以及形成初步的自我調控能力的過程。具體而言,自我意識教育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
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自我認識”上利用繪本本身的故事情節來做足文章,在繪本的第16頁,也就是只有一塊不規則的綠色,寫著“They are green”的那,這一塊綠色不單純只是一塊綠色,而是代表了小藍和小黃的結合。這時去問中班的幼兒:“小藍和小黃怎么都不見了,他們去哪了?”幼兒們會回答說:“他們在這個綠色里面呢!”可見他們能夠理解現象和本質之間的聯系,知道外表顏色的更改并不意味著出現了除小藍和小黃以外的第三個人物。等到小藍和小黃的家長們都不認識自己的孩子時,對如何證明“我就是我”及在什么情況下“我還是我”等一系列問題的追問,就可以幫助幼兒澄清“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從而看清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存在。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抓住故事中小藍與小黃“情緒”發展的主線,著重引導幼兒識別和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緒,與兒童常見的七大情緒:思念、生氣、害怕、難過、嫉妒、自信和同理心相對應,在挖掘每張畫面蘊涵的情緒中展開討論和教學,并最終形成一次以情緒體驗和感知為重點的教學活動。
(2)人際交往。
教師還可以運用這個繪本故事,向人際交往的方向來引導。人際交往是幼兒園社會教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涉及了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幼兒與家庭成員及其他人之間的交往,是幼兒今后健康成長、與他人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的一項重要技能。
2.藝術領域
對幼兒來說,好的繪本本身就會帶給他們視覺上的享受和刺激,與此同時,優美連貫的線條、明快跳躍的色彩、富有節奏感和張力的構圖等都能夠增強他們的藝術感受力,教師也能夠很方便地運用繪本來發展和促進幼兒的藝術表現力??梢哉f,繪本和幼兒的美術教育具有天然的聯系,繪本在幼兒美術、繪畫方面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小藍和小黃》故事的演繹本來就是基于兩個不同顏色疊加后產生一種新顏色的原理,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延伸到讓幼兒自由探索顏色疊加的活動上來,最后和幼兒們一起總結規律,幫助幼兒在今后的繪畫過程中更好地運用色彩。
但幼兒園藝術領域的教育包含了美術和音樂兩部分,繪本教學延伸至美術領域,如何與音樂產生自然的聯系似乎就沒那么順暢了。在這方面,筆者在《小藍和小黃》的繪本教學中嘗試加入了音樂的元素,探索了繪本教學的新形式(教案見下)。活動對象是北京市某幼兒園的中班幼兒,分別在三個班各實施了一次,這三個班的幼兒在活動前均未接觸過這個繪本內容。因此活動目標仍是以理解繪本的故事內容為主,但其中又貫穿了主人公情緒變化這條主線。音樂在整個活動中的定位是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情緒,完整串聯整篇作品的輔手段,因而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一次音樂活動。從實施效果上來看,在繪本教學中加入音樂,確實更能夠調動起幼兒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在以往傳統的教學中,關于“情緒”的教育內容教師通常會想到采用表演、討論、圖示等形式來開展,調動幼兒用肢體動作、表情來模擬再現各類情緒,并討論在各種情緒主導下的行為表現。筆者通過截取兩段情感反差較大的音樂片段,分別代表小藍和小黃開始時愉快玩耍及最后的大團圓和中間爸爸媽媽不認得他們無家可歸時的情緒。在這種經過精心挑選的音樂的襯托下,人物隱藏起來的內心活動通過音樂的方式展現在幼兒的面前,幼兒在音樂的輔助下更加直接感受到了兩個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變化。
《小藍和小黃》教案
【活動目標】
(1)理解繪本的故事內容,感性地了解故事中主人公情緒的變化。
(2)聽音樂,能在音樂中回憶故事情節,能把繪本中的不同畫面與不同情感的音樂旋律相對應。
(3)在音樂游戲中體驗同伴之間一起游戲、擁抱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繪本《小藍和小黃》PPT,音樂《歡樂的牧童》《瑤族舞曲》片段1、2。
(2)繪本PPT中第7、8、19、21、29頁,第23、24、25頁圖卡,磁扣,白板筆。
【活動過程】
1.導入
幼兒坐好后唱《彩色世界真奇妙》。
2.基本環節
(1)播放繪本PPT,在與幼兒的互動中初次感知繪本中的故事情節。
(2)回憶繪本中的故事情節。出示代表性的圖卡為幼兒回憶故事做提示,以高興和難過兩種不同情緒為線索,按故事順序理解圖卡的畫面內容。
教師提問:
“它們是怎么發現能變色的秘密的?”
“在發現秘密之前它們和別的顏色的小朋友拉著手玩過嗎?”
“老師在剛才給小朋友們講故事時,有沒有人注意到有音樂響起?這幾段音樂是很不同的,分別是配合它們高興的玩和爸爸媽媽不認識它們,它們回不了家時播的,小朋友們能聽出來嗎?”
分別播放瑤族舞曲1和2,小朋友們自己想出能代表這兩段音樂的符號,分別對應標記在每張圖片的下方,借助音樂加深幼兒對繪本中小藍和小黃情緒的理解。
請個別幼兒上來在音樂的伴奏中發揮想象做動作,表演故事的主要情節。
(3)組織幼兒進行音樂游戲。
“現在老師想讓所有的小朋友都來一起把故事完整表演一遍,可是有一點難,老師這里正好有一首歌,和這個故事的情節特別像,大家就可以聽著音樂做表演了,我們先來一起聽一聽,看看表演的時候能不能用?!?/p>
對應白板上的圖卡及記號,對《歡樂的牧童》做標記(貼圖和手畫),一邊請配課教師一起用語言和動作演示。
全體幼兒分為男孩和女孩兩組,一組扮演小藍,一組扮演小黃,在教師的提示下跟著音樂進行繪本故事表演。
3.延伸環節
小朋友們可以在回家以后或者區域活動時間在美工區試試別的顏色好朋友,看看它們擁抱后會變成什么。
這次嘗試為筆者及其觀摩的老師們打開了思路,將繪本教學與幼兒園音樂教育融合起來還有很多多樣的形式。比如可以用一小段旋律經過“變奏”手法處理后,分別代表小藍和小黃,經過“變奏”處理的音樂最好兼顧到黃藍兩色本身散發的明快和沉穩憂郁的氣息。教師可以考慮通過高低音區的音色對比,或者通過伴奏及和聲的不同來達到這樣的效果。再如還可以在幼兒已經熟悉了繪本故事內容的情況下,考慮加入一些打擊樂器,在圖譜上為小藍和小黃設計兩種不同的節奏型,在樂曲的最后形成二聲部合奏,用以表示顏色家族的成員在最后都開心地互相擁抱。將音樂通過多種形式融入和滲透進繪本后,不僅使音樂的形象變得不再是抽象和難以捉摸,而且還能給幼兒多方位的感官刺激。
3.語言領域
繪本的文學性特質規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故事為依托的,繪本教學也自然是以對繪本故事內容的講述和理解為出發點的。教師要在如何引發幼兒閱讀的興趣,如何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如何盡力自主理解故事內容等方面想出策略辦法。教師可以采取表演、提問、假設、討論,或借助多媒體手段等多種形式,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盡情表達。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防止把繪本教學簡單地等同于講故事的傾向。
4.科W領域
“顏色變變變”這樣的科學活動早已是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之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這一內容似乎被程式化、簡單化了,教師很難教出新意來。如果將繪本《小藍和小黃》的故事在一次科學主題的活動中講給幼兒聽,勢必會引起幼兒們極大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課堂教學在幼兒園又稱為集體教學活動,是對幼兒實施教育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農村幼兒教師由于受自身基礎薄弱,缺乏名師引領,外出學習機會較少等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水平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存在較多問題:
1 教師教育理念不到位
目前農村幼兒教師一般教學中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不重視能力的培養,簡單的重復是基本的教學方式。如幼兒學習歌曲時,教師一句一句教,幼兒反反復復一句一句學,而沒有讓幼兒整體感受音樂的優美。
2 教師教育駕馭能力有限
課堂教學形式單一,一般采用接受式學習,即教師講幼兒聽。語言不夠精彩,對于幼兒回答不能較好的回應,課堂上幼兒常常處于被動狀態。也存在不能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對課堂上出現幼兒過于興奮或是教師意料之外的問題時,教師缺乏教育機智,要么忽略問題,要么以教師的權威簡單粗暴加以制止。
3 教師缺乏思考和學習能力
農村幼兒園教后反思執行不到位,即便是有要求,也質量不高,籠統話、套話多,較為簡單。
為了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實踐我們覺得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做出探索。
3.1 引領教師向書本學習,豐富教師的思想力。
讀書使人進步。李季媚教授說,幼兒教師要想博得職業尊嚴,只有設法成為有思想的人。而有思想來自實踐和反思,來自讀書學習。為此,我們開展了全園共讀、小組漂流和自主閱讀等相結合的讀書活動。開學初,園里針對本園教師的發展需要確定共讀書目,然后制定出全園共讀計劃。每周教研活動時間,我們也安排幼教雜志上的文章選讀,并開展讀后感討論。讀書漂流是就一本專業書,每周漂到一位教師處,教師閱讀理解后向年級組教師進行介紹。讀書培訓活動不僅豐富了教師的理論水平,也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性。
3.2 引領教師觀摩優質課碟片,領略名師的教學風采。
在名師的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課上得非常有趣。幼兒帶著一種高漲和激動的情緒參與到學習中,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農村幼兒教師受區域偏遠和經濟發展滯后因素的制約很難接觸到名師,名師課堂碟片觀摩就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式,教師一邊觀摩一邊記錄,然后分成小組評課議課。評議課堂的形式促使教師必須仔細聽,認真記,先反思,再交流。教師的評課不是對教學活動簡單稱好,要能從執教者的教學策略、幼兒的表現、師幼間的互動等方面說出自己的思考。"觀摩名師"能讓教師學到很多課堂教學的技巧和先進的理念,名師課堂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拓展了教師設計課堂教學的思路,也能出高徒。
3.3 引領教師同伴互助,汲取同伴的智慧。
3.3.1 隨堂聽課。
隨堂聽課,是講課者和聽課者共同成長的大舞臺。具體執行量化,新手教師每學期至少聽課25節,觀摩兩次半日活動。其他教師每學期隨堂聽課不少于15節。在聽課和觀摩中認真聽、認真記,向教師學習、向幼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成長。
3.3.2 開展師徒結對活動。
師徒結對是同伴互助的另一種形式,我們從園內挑選出一批業務能力較強的教師,聘請她們為師傅,進行結對。在師徒結對計劃中開展互相聽課、評課、設計課等活動,師傅盡職盡責指導,徒弟謙虛謹慎學習,共同成長。
4 引領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來。從這點上講,教研活動就是教師課堂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4.1 教學案例剖析研討活動。我們精心選擇優秀的教學活動案例,組織教師學習并進行研討活動。有時對一節課進行評析,有時只對一個環節進行討論。如:在應彩云老師的"捕小魚"教學活動中,有一個幼兒硬是躺在地上不肯起來,還說自己是死魚。在這一環節我們讓老師在不知答案的情況下討論: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處理。老師們感到為難,有人說:就告訴他不能躺在這兒。這么說合理嗎?這時我們再來看看應老師是怎么處理的,應老師說:哎呀,這兒有一條死魚,我得把它舀到池塘外邊。游戲化的語言讓游戲還在繼續,"死魚"也配合的被舀出去了,有效地化解了因使用權威語言帶來的尷尬,課堂的精彩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語言語言駕馭能力和技巧。
4.2 讓每位教師都上教研課。對于教師而言,上教研課是挑戰自我、展示自我和提高自我的好機會。每學期開學我們都會制定教研課計劃,確定本學期上哪一個領域的教研課,給每一位老師提供上課的機會,列成教研課菜單。上教研課的老師都能認識到教研課是為大家提供一個教研現場,雖然感到有壓力,但都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從教學方案設計、教玩具提供、課堂提問到回應幼兒等等,都一一做好準備才進行開課。在這個過程中,上課教師誠懇的接受其他教師意見和建議,克服自身不足,通過一次次的教學真正得到提高。我園的一課三研較具特色。一課三研是選用相同的教材,讓不同教師進行三次上課,同組教師全員參與聽課評課的活動。其主要操作流程為:組內教師集體備課――第一次課堂教學展示――全園教師聽課評課研討――第二次教師行為改進課堂教學展示――全園教師聽課評課研討――第三次教師課堂教學展示――聽課評課研討,總結,最后形成最優化的教案。一課三研活動為教育教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良方,優化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也增強了教師的反思意識。
關鍵詞 小組實踐 教研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1選材范圍更集中了
以往上教研課老師們比較頭大的是選材的問題。因為一節好的活動離不開適合的題材,而到底怎樣的題材才是適合中班幼兒開展集體活動的呢?因為繪本比較多,可選用的教材也很多,因此教師往往在選擇合適的繪本上也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而今年在閱讀組組長陳惠以及各年齡段核心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和討論下,為我們每個年齡段選出了3-5本較為適合的繪本供大家參考,這樣一來,就節省了我們很多原本用于挑選繪本所用掉的時間。而中班組最后定了三本適合的繪本,分別是:《小船悠悠》、《蝸牛和蘋果》、《三個機器兵》。
2朋友多了,思路寬了
三本繪本都不錯,但當開展教研活動的時候,正值剛剛進入秋天,筆者覺得《蝸牛與蘋果》這本繪本更適合這次的集體活動。
2.1活動后的小組研討
(1)第二環節在集體閱讀繪本時,筆者的提問“小蝸牛現在的心情怎樣?你從哪里看出來的?”而孩子就是單純地根據畫面上小蝸牛的動作(和蘋果手拉手)以及表情(笑嘻嘻)兩點進行講述?;顒又械暮⒆忧榫w并沒有高漲,雖然回答了正確答案,但似乎還缺些什么。
(2)“蘋果生病了,小蝸牛會怎么做?僅僅是立足在繪本上,這樣讓幼兒講述似乎離幼兒的生活比較遠,很難讓孩子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并解決,提問題應該站在幼兒的角度,這樣更容易引發孩子的共鳴。也就是說要讓孩子感受到蝸牛生病就好像是自己的朋友生病一樣,這樣才能調動出孩子的已有生活經驗,無論是情感上或是方式方法上讓孩子有話可說。
2.2活動后的小組建議
(1)在“小蝸?,F在的心情怎樣?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這個問題之后可以再增加一個問題:“你們遇到自己的好朋友,會怎么做?”一方面讓孩子通過說說、做做來體會有朋友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把這個小環節變成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游戲環節,讓孩子動一動,這也更加符合中班第一學期孩子的年齡特點,避免了整個活動幼兒都坐著不動容易走神的弊端。
(2)“蘋果生病了,小蝸牛會怎么做?”改成“朋友生病了,你會怎么做呢?”這樣從繪本聯系到自身,更容易誘發孩子的已有經驗,使得孩子變得有話可說。
針對第一次的研討后,筆者又快速地做了調整,并進行了第二次的試教。
第二次試教后,同事們都覺得這樣的提問和師幼間的互動更適合中班第一學期的孩子,因為他們可以從游戲中直接感受、體會有朋友的快樂。情緒也被老師的問題以及大家的肢體語言充分地調動了出來,大家都玩的很開心。比如:你們遇到自己的好朋友會怎么表示?有的孩子說“抱一抱”、有的孩子說“親一親、有的孩子說“握握手”、還有的說“請她吃好吃的食物”等等。活動中,通過師幼互動以及生生互動一方面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情緒上變得更開心了,另一方面也是為活動后半部分,蘋果生病了,蝸牛那種難過的心情做鋪墊。只有活動前半部分充分感受到有朋友的開心心情,才能更加真實地體會到將要失去朋友的那種痛苦心情,如果前面的部分沒有做足、做透,那么后半部分心情的轉變也就沒有可比性了。
兩次的試教,雖然忙碌但卻使筆者獲得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一方面伙伴們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幫忙聽課、磨課,使活動線索更清晰了;另一方面兩次的試教也使活動的內容包括活動前的思考更全面更透徹了。
“先學后導,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重點在于指導學生自主發現、自主質疑、自主思辨、自主歸納總結,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主掌握知識、提高技能、發展能力。那么作為課堂學習組織者的教師要如何做呢?以下,筆者將對該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在備課方面
教學設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最初環節。在每學期初,教師就要有系統地研究和總體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合理確定本學期所要達到的教學總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做到三次備課,切實提高備課質量。三次備課即:第一次備課――借助參考書與文獻,按照個人見解準備教案;第二次備課――在獨立備課的基礎上集備組備課,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確定統一的教學目標及方法;第三次備課――課后備課,反思課堂教學中的長處與短處,修改教案。通過三次備課,課堂教學的每一節課都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開展。
此外,教師在備課中應深入了解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學習狀況,認真分析學生特點、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運用符合學情的教學策略,對教學活動進行規劃,合理安排各階段的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
二、在學生自學和教師引導方面
“先學后導,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倡導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學生自主學習。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實施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學生很少有機會自主學習。只有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完成“先學后導,當堂訓練”的操作,就要讓學生自主閱讀。在學期初,教師就應該先教會學生如何自主學習。比如,教會學生現代文閱讀的整體感知方法,它能引導學生直接感受、整體把握閱讀的內容。學生根據單元目標、課時目標進行自主閱讀,通過閱讀能初步感知教材,整體把握內容,從而對全文內容有一個基本的總體認識,為進一步深入理解閱讀材料打下基礎。下面就自己在《春》的教學中實施“先學后導,當堂訓練”舉一個例子。
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首先出示學習目標:一是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理清文章的思路;二是學會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通過目標展示,讓學生明確本節課要學什么,達到什么目的。
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先學”:一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學生通過課前查字典,課堂上默讀、朗讀及時正音。這樣,既完成字詞教學的任務,又培養學生獨立動手的能力。這個環節完全可以通過學生自學或互助完成。二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要求學生邊讀書邊劃分層次,寫出大意,幾分鐘之后交流。如課文層次有幾種分法,請學生各抒己見,說出理由,并請學生評價他人段意概括得是否準確、簡潔。通過分析全文段與段之間的聯系,理清寫作思路。第一個教學目標的“后導”:學生一般能通過自學或互助了解作者在“繪春”那一部分是通過對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來展現春天的美麗。但學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是寫春天,那么描繪春天美景就可以了,為什么在這五幅圖外還要寫其他的內容?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體會“繪春圖”前后的文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隨后學生即可從再讀課文中體會到“盼望”、“贊美”的情感,由此把握文章的行文脈絡是“盼春”、“繪春”、“贊春”。本環節學習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通過教師的引導,教會學生分析歸納的方法,并舉一反三,讓學生說說在閱讀和寫作時該如何應用。
第二個學習目標的“先學”:在分析景物描寫的方法時,請學生分析這篇寫春天的散文為什么能寫得這么生動優美。學生一般能體會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在景物描寫中起到的作用,對這些句子的理解賞析也頗為到位。但對于綜合多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來寫景這種方法,只有部分學生在學習中能品味出它的佳處,大部分同學沒有看到這一點,這時可以通過小組交流互助,讓他們分享閱讀體會。第二個學習目標的“后導”:在學生完成自學并交流后,教師可通過評判、點撥、補充、更正、歸納,使學生所學知識進一步深化,進一步條理化,最終使學生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閱讀課文,檢測學生有否讀懂,通常要求學生用扼要的語言將閱讀領悟的內容表述出來,分析的過程就是文章的思路、結構、內容要點的梳理過程,也是將整體分為局部,對比較含蓄或抽象的內容進行具體闡釋的過程。在梳理內容的同時,要求學生有獨到的理解。這就是創新意識的培養。其表現方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可以是續寫、改寫、仿寫,也可以是小品設計、內涵分析、繪制圖表等,教師要善于精心選擇適宜于學生的、能激發學生創造熱情的內容。如學了《春》后,要求學生模仿本文景物描寫方法來寫街頭一景;學了《紫藤蘿瀑布》后,可以要求學生模仿這種在景物描寫中寄寓作者某種人生體會的寫法。
三、在當堂訓練方面
當堂訓練的目標是努力化知識為能力。當堂訓練旨在讓學生通過緊張的口頭或書面練習來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要根據當堂課的要求,精心設計一定量的訓練題,布置學生當堂完成,以此來鞏固學生所學的新知識。
(一)活動介紹
《多多什么都愛吃》源自幼兒繪本系列叢書《幸福的種子》,它以一個小女孩的自述方式,描寫了女孩對長大后的幻想歷程。故事中的玲玲不吃飯,她按照媽媽的提議,幻想自己是小狗多多,如果多吃了,長大會怎么樣。最終,她發現了多吃的好處、壞處,明白了飯菜要自己吃,自己長大的好處是最多的。中班幼兒因為挑食被父母打、罵的例子很多,但這個故事輕松、有趣,孩子特別愛聽。幼兒年齡偏小,希望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讓幼兒明白,飯菜要自己吃,這也是本活動設計的初衷。
(二)設計與實施過程
領域:生活教育
活動目標:
1. 理解故事內容,發現多多的不同變化;
2. 能夠想象媽媽和玲玲之間的對話內容;
3. 懂得“飯菜要自己吃,要自己長大才是最好的”。
活動準備:多媒體、教師PPT課件、音樂
活動重點:讓幼兒自己理解吃飯不挑食的道理
活動環節:
(一)導入:
1.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給你們講故事啦!看,看這里,這幅圖里都有誰???(生答)你們猜他們都在做什么呀?為什么小女孩玲玲不吃青菜,要給小狗多多吃呢?這樣做對不對?(不對。)
2. 設疑:我們能不能因為不喜歡吃飯,就不吃,扔給小狗吃?為什么?(不能,因為長不大。)那我們一起去告訴玲玲好不好?
(二)多多長大的“好處”
教師用精彩、豐富的語言講述故事1-9頁內容。
師:故事里,除了玲玲、多多,還有誰?
師:你聽到媽媽和寶寶說了什么?想象下寶寶和媽媽說了什么?
師生討論:不聽話的玲玲把飯菜都給多多吃了,你們猜,長大后的多多會怎么樣呢?(很神氣、能帶我去到處玩、幫我嚇跑壞人……)
(三)多多長大的“壞處”
師:你們喜歡長大的多多嗎?(喜歡)
師:玲玲也很喜歡長大后的多多。多多吃得越多,長得越快。你們看,多多大得連自己的小床都睡不下了,多可憐啊!洗個澡得花上一天的工夫,把玲玲給累壞了。一大麻袋零食都不夠多多吃呢!玲玲想跟多多玩,還得飛到它的小爪上。玲玲犯愁了,萬一多多長成了全世界最大得狗被抓去籠子里展覽多可憐??!該怎么辦呢?小朋友們快想辦法救救多多吧!
師生討論:該如何拯救多多?(不讓多多吃那么多、叫多多吃少點、自己的飯菜自己吃……)
師:你們看,玲玲最后是怎么做的?(自己的飯菜自己吃)玲玲自己再也不把飯菜給多多吃了。玲玲真是乖孩子,我們要像玲玲學習哦,做個吃飯不挑食的乖寶寶。
幼兒跟著教師一起唱《吃飯不挑食》。
二、活動反思
1. 目標制定還算合理。中班的閱讀目標是讓幼兒初步理解繪本故事,大膽想象繪本故事情景。通過多種手段教育幼兒吃飯不挑食,是中班生活教育目標中一個重要目標。
2. 讓幼兒懂得吃飯不挑食的道理是本課的重點。過程流暢,但僅通過兩個討論環節就讓幼兒去理解顯得很單薄。教師講得多,互動環節非常少。
3. 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應加入些情景表演,活躍課堂氣氛。
三、修改后的活動教案
活動目標:
1. 理解故事內容,發現多多的不同變化;
2. 能根據畫面想象媽媽和玲玲之間的對話;
3. 懂得“飯菜要自己吃,要自己長大才是最好的”。
活動準備:多媒體、教師PPT課件、音樂、小姑娘小貼紙、媽媽貼紙、小狗貼紙
活動重點:讓幼兒自己理解吃飯不挑食的道理
活動環節:
(一)問題導入:
1. 課件呈現第一張圖,提問。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講故事給你們聽啦!看,看這里,這幅圖里都有誰???(生答)你們猜猜他們都在做什么呀?為什么小女孩玲玲不吃青菜,要給小狗多多吃呢?這樣做對不對?(不對。)
2. 引出問題:我們能不能因為不喜歡吃飯,就不吃,扔給小狗吃?為什么?(不能,因為長不大。)那我們一起去告訴玲玲好不好?
(二)多多長大的“好處”
1. 講述故事:
教師用精彩、豐富的語言講述故事1-9頁內容。
師:故事里除了玲玲、多多,還有誰?
師:你聽到媽媽和寶寶說了什么?想象下寶寶和媽媽說了什么?
2. 情景劇表演:多多得到那么多好吃的,心里肯定美滋滋的。它是怎么想的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表演吧!老師請1位小朋友來當玲玲,1位小朋友扮演多多,我扮演媽媽,看看他們到底說了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
媽媽:玲玲,快把青菜吃了。
玲玲:青菜不好吃,又不香又不脆,我才不要吃呢,多多最愛吃了,給多多。
多多:哇,真好吃啊,好好吃……
……
3. 師生討論:小朋友表演真棒!你們猜猜玲玲把飯菜都給多多吃了,長大后的多多會怎么樣呢?(很神氣、能帶我去到處玩、幫我嚇跑壞人……)
(三)多多長大的“壞處”
出示12-20頁PPT(配動畫音)
師:你們喜歡長大的多多嗎?(喜歡)
師:玲玲也是很喜歡長大后的多多。多多吃得越多長得越快,大得連自己的小床都睡不下了,多可憐啊!洗澡得花上一天的工夫,把玲玲給累壞了!現在,一大麻袋零食都不夠多多吃。玲玲想跟多多玩得飛到它的小爪上。玲玲犯愁了,萬一多多長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狗被抓去籠子里展覽多可憐??!讓我們快想辦法救救多多吧!
師生討論:該如何拯救多多?(不讓多多吃那么多、叫多多吃少點、自己的飯菜自己吃……)
(分析:指導幼兒邊看邊觀察,體會到多多體積的不同變化,鍛煉幼兒的想象力、語言表達力,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飯菜自己吃。)
因材施教,分組閱讀
剛上K班時,班上大部分孩子像寶兒這樣,在公立或是私立學校上過學前班,已經可以閱讀簡單繪本了,而另一些呢,是第一次走進學校,甚至根本就不會英語,而幾個極少數的,家長抓得比較緊,已經基本上可以閱讀二年級以上的繪本了。在這種水平極為不平衡的情況下,老師居然也能進行閱讀教學,力爭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各自的水平上有所提高,這才是讓我佩服的地方。
老師的做法很簡單:根據孩子的水平,把一個班再細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分段教學:在教26個字母的時候安排另外幾個小組的孩子們閱讀討論,當然這樣老師的工作量要比全班集體教學來得大,可是卻實現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孩子們學習積極性很高,都有成就感。
這個教學方法也延續到了現在的一年級班上,他們的閱讀是根據顏色來分的,不同顏色的盒子里裝的是不同難度的書籍,孩子們一目了然,可以自行在不同的盒子里挑選自己喜愛的圖書,每讀完一本書就會得到不同的獎勵。孩子們積極性很高,盡管沒有言明,從書本的厚度中,聰明的孩子們早就意識到了不同盒子里的書難易程度不同,自然都想有能力看最難的書。這里面,老師功不可沒啊。老師的標準就是上不封頂,能讀到幾年級的書就給他們找那個水平的書來讀,但下面是要保底的:就是一定要達到一年級孩子的閱讀水平。這就像玩游戲打通關一樣,孩子們總有向前努力的目標,這種教學是不是很有特色?
定書單,書市和圖書捐贈
寶兒的學校每年跟圖書出版商,地方書店都有協議,孩子們每個月幾乎都會從學校拿回一個購書單,從這里訂書,學校將免費得到一本同樣的,當然這購書清單也是老師根據孩子不同的閱讀水平選擇的,我家寶兒和貝貝的購書單上的書目就完全不一樣,老師非常鼓勵大家從這上面購書。嘿嘿,今年光是上半學期給寶貝倆買書,就超出了我們的全年預算。不過當我們回過頭來看寶兒的閱讀理解成績,從原來的每分鐘正確閱讀單詞數67個到9周后的119個字,閱讀后回答問題從不合格(6個問題對4個)到全部答對,這個錢花的還算是值得吧?
寶兒學校每年還會舉辦書市,有時是在書店舉辦,有時則會把書直接運到學校圖書館賣。寶兒學校每年一次,按年級孩子們輪番去書店看書,聽老師講故事,甚至學校還會請人來表演吸引孩子們前往書店。書市一般都是晚上6-8點,對老師來說需要加班,他們會在書店里給大家一個購書單,買不買自愿,書店會將學生的購書款按百分比捐給學校,或是捐贈圖書。俺就是從那時喜歡上美國兒童繪本的。
至于捐贈書籍,在這里就更為常見,貝貝學校圖書館的很多書籍都是學生捐贈的,有的上面還寫著捐贈者的姓名。這兩天,寶兒學校就在捐書,要孩子們把看過的書捐給低收入學區,應該就像國內的“小桔燈”吧。很喜歡這種活動,我們也受益于別人的捐助,至少我家貝貝看的書我們買的就很少,基本上都是從她學校圖書館借的;這種活動也培養了孩子的愛心;而且讓書流動起來遠比個人收藏更有價值和節約能源;當然,也為家里清出一些繼續買書的空間。大家互惠互利,何樂而不為?
義工媽媽晨讀與每天15分鐘課外閱讀
從K班開始,每天早晨正式上課之前,都有PTO的義工媽媽在老師準備教案的時候帶孩子閱讀,媽媽們會自行選擇自家孩子最愛的讀本,給大家講故事,由于每個孩子的口味不同,所以各個家長帶來的書籍也就不一樣,擴大了孩子的知識面。
至于課外,貝貝現在是每兩周從圖書館借回一本老師選的書,每周末帶回3本書和一個相關的小玩偶,平時老師要求家長能給孩子讀10分鐘的書,我基本上是早晨送貝貝上學時陪讀10分鐘,半年多堅持下來,現在的貝貝雖談不上自主閱讀,但對書本已經有了基本概念,習慣于每天早晨到學校先進圖書館了,也不錯哈。
至于寶兒,上K班的時候是要求家長每天陪孩子閱讀15分鐘,一年級的孩子則是自主閱讀。每個月初的時候,老師也會給孩子們帶回家一張卡通表格,讓孩子們在家里閱讀之后自行填寫,非常有趣。在書籍選擇上,除了要求是適合他的閱讀水平,沒有任何多余條件,換句話說,就是從點點滴滴做起,讓孩子愛上閱讀。
教孩子閱讀賺錢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