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49: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心理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人格內外控心理健康
一、引言
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趨于全方位,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問題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人類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將越來越取決于人類自身的人格健康狀況,且人格健康發展是促進全社會健康發展的一種力量。2l世紀是屬于能承受社會變革和經濟改革所帶來沖擊的人格健全者。
人格與心理健康關系十分密切,利用人格心理測驗來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方法,已在實踐中廣泛應用。人格(personality)是人心理行為的基礎,是一個人獨特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身心組織。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去如何面對外界的刺激作反應以及反應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即人格對人的身心健康、活動效率、潛能開發以及社會適應等都產生影響?!叭烁窦疵\”,人格是決定人的一生成功與否,快樂與否的關鍵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樂,在失利時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創造輝煌。因此,重視大學生的人格模式的研究,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他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大學生個體順利成才的重要保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某綜合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大一、大二學生600名,文理、藝術類均有。收回有效問卷的人數為519人(前后兩個問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齡20.3歲,男生248人,女生271人。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測查表(PsychologicalHealthInventory,PHI),是在總結MMPI中國版十幾年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的,經檢驗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PHI具有以下七個臨床量表:軀體化(SOM,Somati—zation)、抑郁(DEP,Depression)、焦慮fANX,Anxi—ety)、病態人格fPSD,PsychopathicDeviate1、疑心(HYP,Hypochondria)、脫離現實(UNR,Unrealis—tic)、.興奮狀態(HMA,Hypomania)。PHI還具有三個效度量表:Q(無法回答的題目數)、L(說謊分數)、F(詐病或裝壞分數,Feign)。
成人內外控制量表(ANSIE),是一種評定心理控制源的量表,心理控制源來自Rotter的社會學習理論,在該理論中認為,心理控制源是有關個人性格或行動與事件結局間關系的泛化性期待,是指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有些人會積極、愉快、主動地應付困難處境而同時另一些人則表現消極態度的一種遐想的內心狀態。心理控制源的個體差異預示著不同的行為表現,外在控制定義為結局不由個人努力所決定的一種普遍信念,內在控制則認為事情結局與個人努力相一致。大量研究證實,外在控制與焦慮、抑郁情緒有關,外在控制性強的人更難應付緊張的生活環境。而一個內在控制性強的人,能較積極地追求有價值的目標,較多地投身社會活動、有靈活性、更有主見、幸福感更強。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紙筆測驗方法。用SPSS11.0對數據進行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心理健康測查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首先,有2%的學生沒有反映自己的真實情況。在其他各因子上有問題的學生比率并不高。其次,大學生在詐病、軀體化、病態人格、興奮狀態的均值顯著高于全國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國常模均值。按照PHI量表的具體解釋,在詐病分數上顯著高于常模可能是大學生一次做的問卷題目較多有不認真、理解錯誤的情況,或者是表現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病(這有待進一步研究)。其次,軀體化分數高于常模,說明大學生有許多敘述不清的身體上的不適,易表現為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訴苦等。再次,在病態人格和興奮狀態上明顯高于全國常模,說明大學生在個性上主要表現為:外露、善交際、愛享受、精力過度充沛、樂觀、無拘無束、好出風頭、判斷力差、不成熟、愛尋釁、虛偽、做作、輕浮、夸張、易怒、性急、絕對樂觀及不現實的打算、過高地估計自己。
從表2中顯示:綜合大學與師范院校的學生在說謊、詐病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在過份夸大自己的優點,企圖給人一個好印象,受試者可能在說謊的人數比例上高于師范院校的學生。在詐病因子上分數顯著高,可能綜合大學的學生在做題目時認真程度不夠、理解錯誤,或表現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病。其他幾方面均沒有差異。
結果顯示:男大學生在詐病、焦慮、病態人格、脫離現實、興奮狀態上與女生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女大學生,主要表現在:男大學生在做題目時認真程度不夠、理解錯誤,或表現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辉诮箲]因子上男大學生表現出緊張、焦慮、反復思考、強迫思想、恐怖、刻板,缺乏信心等高于女大學生,他們經常自責、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在病態人格因子上表現為:外露、善交際、愛享受、好出風頭、表現判斷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好攻擊,愛尋釁等。在脫離現實因子上表現為個性退縮、企圖逃避現實,膽小、古怪、緊張、心情混亂。在興奮狀態因子上表現為善交際、外露、沖動、精力過度充沛、樂觀、無拘無束、輕浮的、夸張、易怒、絕對樂觀及不現實的打算、過高地估計自己。
在大學中為什么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女大學生?具體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二)成人內外控制(ANSIE)測驗結果
(1)517名大學生被試在ANSIE量表的平均分是14.16±4.91,中數為15,眾數是13,分數基本呈正態分布。男生的平均值是14.79,女生的平均值是13.52,二者存在顯著差異(p<0.05),說明男大學生的外控人數高于女大學生,這個測驗結果和上面的測驗結果基本一致。
(2)對兩類學校學生進行均值比較,結果表明師范院校學生的平均值低于綜合院校學生的平均值(分別是13.74,14.87),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1),說明綜合類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師范類大學生,這與上一測驗的表2結果有一致之處。
(3)把所有被試分成3組,上下各28%被試(ANSIE≥17、ANSIE≤lO)被列為外控傾向組、內控傾向組,居中的44%為第三組,即中問狀態組。進行方差分析,比較不同控制感水平的被試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結果表明,不同的心理控制感水平的被試。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上得分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內控組在各因子上的得分較低,說明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而隨著外控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在明顯下降。
四、討論
1.在PHI心理測驗中,大學生在各因子上有問.題的比率都不高,不象某些媒體報道的那樣嚴重,(民日報》1989年報道:在2916名接受調查的大學生總,其中25%的學生有心理問題。(健康報》1989年報道:一項對12.6萬名大學生的調查數據表明,其中20%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樊富珉等2000年對北京市23所院校5200名大學生調查發現,其中17%的大學生有中等程度的心理問題)。絕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還是比較健康的。大學生群體在詐病、軀體化、病態人格、興奮狀態因子上的均值顯著高于全國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國常模均值。說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的問題。超級秘書網
2.綜合大學與師范院校的學生在PHI量表上的測驗結果顯示,說謊、詐病因子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在過份夸大自己的優點,企圖給人一個好印象,受試者可能在說謊的人數比例上高于師范院校的學生。在詐病因子上分數顯著高,可能綜合大學的學生在做題目時認真程度不夠、理解錯誤,或表現出互相無關的癥狀,或在偽裝疾病。其他幾方面均沒有差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基本一致。
1.1形式上多為大班教學,未能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傳統學科教學的特色
心理健康的標準不是個體掌握了多少“正確”的心理健康知識,而是是否擁有積極的情感體驗、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完整與和諧的人格、恰當和清晰的自我認識、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因此,與重視學科邏輯結構和知識體系的傳統學科教學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課應是集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活動的體驗、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為一體的綜合課程,尤其重視學生的自我體驗、分享以及在生活中的實踐應用。但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取的是大班教學的形式,每個教學班包括2~3個行政班級約100余名學生。伴隨大班教學的一大問題是課堂互動受限,課堂上教師多以單向的知識講授為主,將心理健康教育課定位為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課,難以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式活動以及組織有效的分享討論,使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活力。
1.2內容上豐富全面但針對性不足,未能就學生發展現狀
進行深入指導從內容上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涉及的范圍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如心理困擾與異常心理的識別、心理咨詢介紹等)、自我認識與發展(如自我意識培養、人格發展等)以及各類心理調適能力(如學習、戀愛、就業、壓力應對、生命教育等)。這些內容基本涵蓋了大學發展階段個體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從預防、指導到矯正、治療的多方面知識與技能。然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一般只有32~36個學時,平均到每個主題就2~3個學時,如果每個主題都從基礎知識點到活動體驗與討論再到實踐應用,各環節都只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很難真正給學生帶來觸動,起到有效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學生心理發展的短板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學生可能在人際關系方面有更多困擾和需求,而有的學生則在學業或生涯發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導,這也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不能僅僅“全而泛”,應做到面與點相結合,在對重要主題領域進行概述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發展現狀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指導。
1.3設置上課堂教學集中在大一完成,不符合大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
個體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心理也是隨情境動態變化的,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學生遇到的典型問題可能存在不同。例如,一般大一新生的問題突出表現為新環境適應困難,難以應對各類變化;大二階段開始涌現各類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困擾;大三階段最突出的問題表現為學業倦怠、迷茫、生涯規劃困擾;大四學生則最需要壓力與挫折應對、就業困擾方面的指導??梢姡睦斫】嫡n不是一勞永逸的課程,應伴隨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但就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開展來看,課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一進行,只有極少學校還開設了全校范圍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選修課,大一之后學生便很難再接觸到心理健康相關的學習。這樣一方面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內容與大一學生的發展特點不匹配,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主體缺乏共鳴,難以激發學生的體悟和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當學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有相應的心理困擾和指導需求時,缺乏獲得預防和發展性指導的途徑,導致大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或疾病癥狀。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獨特作用和既有問題,本文提出發展“面與點相結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一方面,壓縮既有“面”的普及教育內容,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識、自我認識與發展以及各類心理調適能力等重要領域的一般知識與技能學習;另一方面,增加“點”的針對性指導,即針對學生心理適應發展相對較弱的領域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在不同領域進行更深入、有針對性的學習。在現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改進。
2.1基于學生的心理發展現狀分班教學,對不同學生群體
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大一階段除進行傳統心理健康重要領域的普及教育外,還應增加基于學生發展現狀的針對性指導。實踐操作上可基于新生心理健康測評結果為分班教學提供依據。例如教育部組織專家編制的《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從人際關系適應、學業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滿意度七個維度評估大學生在不同領域的心理適應現狀?;跍y評結果可以將大一新生按照適應困擾最突出的領域進行分班,進而對具有相同適應問題和需求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2.2根據學生不同發展階段需求,在其他年級開設心理健
康延伸教育選修課程課堂教學途徑在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特作用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伴隨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除大一以外,有必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發展的主要任務和需求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延伸教育課程,供有指導需求的學生選修。延伸課程亦屬于“點”的指導,是圍繞某一具體領域展開的深入而有針對性的指導,以體驗活動和討論小組為主,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通過培訓有條件的輔導員、聘請專家講座等多元途徑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有關家庭教育這個概念,我國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予以了分析,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例如,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學生的父母親(包括學生的年長者)在家庭中對他們孩子所實施的教育;還有學者認為,家庭教育應包括兩方面的教育:一個是學生父母親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另一個就是學生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其中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應是最為主要的教育。此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學生的父母親對學生所進行的一種培養教育,也就是在學生家庭中,其家長根據一定的社會發展需要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自覺地有意識地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及自己的生活實踐,來對他們子女的學習生活施加一定的影響,以期讓他們的孩子能朝著他們所希望的預期目標發展??偠灾?,家庭教育就是學生家庭成員之間所進行的相互之間的教育;在這個家庭中,不管是長者對幼者,還是幼者對長者,所有的有意識有目的施加的影響,都應屬于家庭教育。本文中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學生家庭中,其父母親及其家庭成年人對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施加影響及教育的過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點
1.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和早期性
在小孩出生之后,其原生環境就是他第一次接觸的環境,其父母親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人,因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認為,人生整個受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就是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一輩子的發展狀況,家庭教育起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眾所周知,人的教育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家庭教育就是這項系統工程的基礎。因此,學生在學校里所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或多或少都可在學生家庭里反映出來,而學校在實施教育過程中所發現的很多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其根源均可從學生家庭教育中進行追溯。
2.家庭教育具有連續性和全面性
小孩出生以后,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與自己父母親在一起的家庭里,并不斷地受到來自家庭各方面的影響和教育。這種家庭教育總是在自覺與不自覺、有意與無意中進行著,無論是通過哪種形式、在哪個時間實施教育,都是家長通過自身的一舉一動來對他們的子女進行隨時隨地的影響和教育。這種教育既影響到孩子平時的生活習慣及談吐品行,而且還影響到孩子一生的品行道德,具有極大的潛移默化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具有明顯的全面性和連續性的特點,這種來自學生家庭的、能夠影響到學生一生的終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出學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學生家庭的價值觀。
3.家庭教育具有明顯的滲透性和感染性
實踐表明,能對小孩心理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主要有:家長的學歷知識、家長的教養方式、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的情緒氛圍。小孩與其父母親之間的天生親緣和血緣關系,使得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小孩產生強烈的感染作用,對于自己父母親的一舉一動,小孩往往能夠做到心領神會。而一個家庭氛圍越和諧、親情越濃厚,越能促進小孩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家長及其家庭其他成員所持的態度,極易引起小孩的共鳴,因而家庭教育具有較為明顯的滲透性和感染性。
二、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分析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生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且學生家庭教育的具體方式,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此,家長的教育方式,將極大地影響著孩子的發育和健康成長。
(一)強迫式家庭教育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所帶來的影響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部分高等院校和學生家長,把學生成才與否界定在學業優差和能否順利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而對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他們素質能力的培養,卻考慮不夠。這樣,就使得許多家庭在對他們子女進行家庭教育時,采取強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例如,采取命令、懲罰的方式來強迫孩子學習,更有甚者,采取打罵的方式來逼迫孩子進行學習;在孩子學習期間,為了能快速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而制定出一些硬性學習指標;一旦孩子未能完成這些硬性學習指標,就采取罰、打等極端方式來對待。顯然,長期在這種強迫性家庭教育方式下生活的孩子,極易產生自卑等性格特征。這些孩子一旦形成這種性格特征,就對學習充滿著恐懼、厭煩,對生活充滿著痛苦。因此,在這種強迫式家庭教育下,學生極易形成極為強烈的自卑情緒,甚至會得諸如強迫癥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由此可見,強迫式這種家庭教育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由于這種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一味地對孩子進行嚴格要求,極大地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長期在這種強迫式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先不論他們能不能成才,以他們這種不健全的心理狀態進入大學學習,一碰到困難、挫折,且這些困難、挫折無法得到及時解決時,就會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二)放羊式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
與上述的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正好相反,放羊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則是以聽之任之的教育態度來對待孩子,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狀況不聞不問,只要讓孩子進入學校學習就可以了,其他的就與家長沒有任何關系了。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更多地是出現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身上,因為這些孩子的家長一直在外打工,對于孩子的學習,根本沒有時間顧及,因而就出現了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的狀況;只要能及時給孩子繳納學費、給孩子按月寄生活費就很不錯了,其他的諸如孩子的生活困難、心理健康問題等一概不予以理睬,全部推到學校方面。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下,學生極易產生放縱自由的性格特征,一旦進入大學,在與人交往中就容易出現散漫、缺少團體合作的意識,而且更多的時候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處理事情。長期形成的性格缺陷日漸暴露出來,在一定條件下就引發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民主式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
總的來看,民主式家庭教育這種方式,是在總結和吸收以上兩種家庭教育優點、有效克服其缺點的基礎上產生的。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中,作為學生家長,他們能夠在尊重子女的基礎上,與孩子積極地交流,并且幫助解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對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某些閃光點,能夠及時發現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對于孩子在學習中做得不好的地方,能及時予以指出,并與孩子合作一起進行解決。此外,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對于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極為重視的,家長非常注重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因此,這種家庭教育方式,能夠真正體現出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當孩子遇到問題,特別是有關心理方面的問題,就能及時予以溝通和幫助解決,這不僅能讓孩子形成獨立、堅強的性格特征,而且還有利于孩子具備健康、自信的人格魅力,因而在他們進入大學以后,就能較好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促使他們朝著健康、陽光的方向發展。當然,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并非單獨出現的,也不是無條件就可以進行實施的,通常這種家庭教育方式的成功實現,要具備以下條件:第一,學生家庭要具備一定的經濟收入;第二,學生的家長都應具備比較高的文化水平;第三,學生的家庭應具備團結協作的家庭氛圍。在實際當中,有些學生家庭并不全部具備這些條件,但這些家庭仍然可以培養出較為優秀的人才,屬于這種群體的并不多,而且從總的來看,缺少其中某些條件的學生,在他們進入大學之后,也比較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三、結束語
1.1社會營銷理念的提出與應用20世紀70年代,Kotler和Zalman首次提出社會營銷的理念,他們試圖將成功的商業營銷策略用于推廣對社會和公眾有益的觀點、態度和行為,并將這種理念稱為“社會營銷(socialmarket-ing)”。社會營銷通過使用市場營銷的原理與技術影響目標受眾,讓他們自愿地接受、拒絕、改變或放棄某種行為,從而促進個人、集體或社會整體利益。社會營銷將健康行為、健康服務理念看做“產品”,要想讓目標受眾接受這些產品,就必須以消費者為中心,圍繞他們的需要和想法開展營銷策略。社會營銷通過行為改變策略、營銷組合的運用等,影響受眾群體的觀念和行為,并通過受眾細分等方法,按照不同受眾群體對資源的需求合理配置資源,將有限的資源分配給最需要的群體。近幾十年來,社會營銷被社會學和心理學工作者成功地運用于一系列社會運動和公共健康活動,如促進母乳喂養,減少高脂肪食品的消費,控制吸煙,減少酒后駕車,預防艾滋病等。這些成功案例說明社會營銷是一種改變目標受眾行為的有效工具,也促使我們思考社會營銷理念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可能性。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也可以看作學校為學生提供的一種心理健康服務。這里我們將心理健康工作看作一個大的范疇,其中不僅包括個體和團體心理咨詢,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朋輩輔導、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等活動,以及其他可能開展的心理健康促進形式。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服務條件為學生提供最有幫助的服務,是本文關注的重點問題。
1.2社會營銷理念和心理健康服務的共通性社會營銷與傳統的市場營銷的本質區別在于,社會營銷的價值導向是目標受眾的利益,而非營銷者的利益。所有社會營銷策略都是為了讓受眾最大限度地接受某種有益的觀念或行為。它和心理健康工作的方法和原則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些天然的聯系為社會營銷理念應用于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契機。首先,前者的立足點是目標受眾的利益,而后者以學生的利益作為核心價值和工作導向,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擾,獲得個人成長,達到心理健康。其次,兩者都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心理健康服務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為他們提供服務,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滿足每個個體獨特的需要。同樣,社會營銷要求服務提供者根據不同受眾對象的需要、價值觀、能力、興趣、文化背景等,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這樣才能激發受眾接受和保持期望行為的興趣,最終改變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態度和行為。最后,兩者都遵循自愿原則。一般而言,學生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服務、接受何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務完全出于自愿。對于有必要接受咨詢但本身不愿求助的學生,不適于采用強制手段(除按照《精神衛生法》需實施非自愿住院醫療的精神疾病患者外)。社會營銷利用行為改變的原理和技術,通過轉變觀念,提升動機,最終改變行為,相比于法律、政策等強制手段,是一種更為溫和、更為人性化的行為改變方式。社會營銷理念與心理健康服務之間的上述共通性,為將其引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奠定了基礎。
2社會營銷的工作原則
社會營銷是傳統的市場營銷理論和方法在一個新領域里的運用。在商業領域里所采用的市場營銷的原理和技巧,大多都可以運用于社會營銷。概括地說,社會營銷的工作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行為目標(behavioralgoals):社會營銷關注的基本問題是行為改變。為了使營銷計劃切實有效,營銷者要始終關注自己的策略能否影響目標受眾,以及怎樣影響。對受眾知識和態度的改變是通往切實的行為改變的手段之一,因此社會營銷可以和教育、宣傳工作相結合,以便發揮長期作用,使某種觀念、態度深入人心,但社會營銷更關注如何將觀念、態度轉化成行為。為了達到行為改變的目標,營銷者可以將最終目標劃分成一些易于實現的行為步驟,并根據不同的行為目標發展出相應的營銷策略。受眾細分(audiencesegmentation):社會營銷不提倡“為所有人做所有事”。根據受眾細分原則實施目標行動,來達到營銷目的,讓社會營銷者能利用有限的資源獲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受眾細分的過程是將龐大的異質性群體劃分成同質性相對較強的亞群體,劃分依據就是那些會影響他們對營銷策略的反應的特質,如年齡、性別等人口統計學變量,而更常用的劃分標準是受眾目前的行為、未來的計劃、改變的意愿、產品忠誠度,以及心理統計學特征,如生活方式、價值觀、人格特征等。這種將服務對象細分的方式,有利于根據不同亞群體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將資源有效地分配給最需要的群體。競爭分析(competitoranalysis):任何妨礙受眾群體產生目標行為的因素都可以看做競爭,具體通常指能滿足受眾群體需求的其他行為選擇或產品。社會營銷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產品面臨哪些競爭,使自己的產品具有吸引力,比其他產品更能滿足受眾的需要。心理健康服務面臨的競爭通常是其他解決心理障礙的途徑,比如就心理咨詢而言,其面臨的競爭有求助于親友、自我心理調節等,每種途徑都能滿足大學生特定的心理需求,對解決問題也有一定幫助,營銷的關鍵是揭示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心理咨詢的特有優勢。雖然在直接提供行為指導方面,心理咨詢不如求助親友,在降低污名和求助風險上,心理咨詢不如自我調節,但心理咨詢的優勢在于讓求助者獲得人格的成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這些作用是其他方法難以企及的。營銷組合(themarketingmix)的運用:營銷組合是指營銷策略實施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主要包括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地點(place)和推廣(promotion),因而又被稱為4P營銷理論。從心理健康服務代價與獲益的角度理解4P理論,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提升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活動的獲益(產品策略),降低代價(價格策略),確保服務可以方便的獲得(地點策略),并以有說服力的方式向學生呈現以上信息(推廣策略)。
3社會營銷理念下心理健康工作的具體措施
3.1現狀和需求調查為了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服務,首先要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心理服務需求進行調查。社會營銷者認為,“不要急于向受眾強調意識、接受程度和知識,而是應該先搞清楚人們需要什么服務,想從服務中獲得什么益處,以及我們面對什么樣的障礙[16]。”細致全面的調查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宣傳和干預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調查,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回答三個基本問題:學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礙的狀況如何?學生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狀況如何?是什么因素阻礙或促進了學生利用心理健康服務?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幫助我們了解心理服務的潛在需求和資源配置的側重點,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便于針對學生的需要制定相應的干預形式和措施,對第三個問題則能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提供依據?,F階段國內心理健康工作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了解主要是憑主觀經驗,實證數據大部分來自已經接受咨詢的學生,樣本缺乏代表性,難以了解學生總體情況。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應盡量使調查對象能夠代表某范圍內的學生總體。如果大范圍的調查難以實施,則可以通過嚴格控制抽樣方法的小范圍調查結果推測總體。對心理服務的需求所包括的內容有:對心理健康服務的接納和認可程度;希望從心理健康服務中獲得的益處,需要的心理服務方式,如個別咨詢,心理健康課程,朋輩心理輔導,團體咨詢等。以上調查內容需要結合學生的人口學特征、心理障礙的特點等展開。綜合以上各因素,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將工作范圍內的學生總體拆分成同質性較高的亞群體,然后針對每個群體的特點進行宣傳和干預。
3.2有針對性的宣傳有時候,心理服務的潛在使用者并不清楚他們需要什么服務,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幫助,還可能拒絕幫助,這使得心理健康服務的宣傳工作至關重要。社會營銷理念下的宣傳不僅包括告知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存在以及獲得途徑,更應該告訴學生如何明智地利用有限的服務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服務?;诂F狀和需求調查結果,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根據亞群體的特點制定宣傳策略。例如,就心理咨詢服務的宣傳而言,有些學生并不了解咨詢如何工作,也不知道如何識別心理障礙,這時要重點宣傳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如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狀況的判別,心理咨詢的工作范圍、工作方式、有何作用等。有些學生對咨詢有基本了解,但因為對咨詢工作的水平缺乏信任而選擇不求助,這時強調咨詢的專業性和咨詢效果是宣傳的重點。有些學生本身已經有較高求助意愿,研究表明,對這樣的學生可以通過建構積極的求助網絡,強調平等人文的咨詢關系,嘗試提高他們作為咨詢當事人的自我效能,降低他們對咨詢風險的預期,來促進專業求助行為。
3.3層次化的心理健康干預心理健康狀況和服務需求的調查將學生細分為不同的亞群體后,層次化干預即針對這些亞群體的特點,給予不同強度、不同形式的干預。國外一些高校以心理障礙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為劃分標準實施分級干預,其工作模式值得借鑒。例如,美國一些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分級制度,將學生的心理障礙劃分為不同級別,并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日本大學的心理輔導由三級不同的心理援助構成,一級心理援助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學生,援助的特征是預防性的,其目的是促進發展和適應環境;二級心理援助的服務對象是在學習、心理、社會和升學就業等方面出現問題的學生,援助的特征是預防和早期發現;三級援助服務的對象是有特別援助需求的學生,如那些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由于每個學校的情況不同,并非每個學校都要開展相同的活動。鑒于國內高校普遍人手不足、資源有限,可以用面向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總體心理素質和健康水平,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講座和知識普及解決學生的發展性問題;用團體輔導、朋輩輔導解決一般心理問題;對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提供個體心理咨詢和治療。要適時開展我國大學生心理咨詢的循證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規范性,克服當前普遍存在的干預實務工作的隨意性。循證心理咨詢會使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學生獲得有關咨詢目標、咨詢過程、咨詢時長等方面更多、更確切的信息,這將促使他們變得更加主動,從而有效增強來訪者的自我改變動機,同時降低阻抗發生的概率。循證心理咨詢也能幫助初級心理咨詢師更清晰咨詢目標與干預策略間的關系,即使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咨詢師,也能通過循證心理咨詢提供跨流派的、更為靈活的專業技術支持。
3.4層次化的分工和專業技能訓練針對大學生心理障礙性質和特點的層次化干預,需要心理健康工作者具備相應水平的專業技能。心理健康工作涉及的范圍和內容比較廣泛,為了保證服務的質量和專業性,不同的工作內容之間應該形成層次明確的分工體系。在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很多高校,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注重多學科整合,形成了專職心理咨詢師、輔導員、專業輔助人員、教師、學生朋輩輔導員、社會工作者相結合的心理輔導網絡?,F階段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咨詢師兼任心理健康課程教師、思想政治教師(輔導員)兼任心理輔導老師的現象。工作內容的雜糅,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者很難發展精深的專業技能,因此服務質量也難以保證。為了提高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專業素質,首先有必要厘清各個崗位主要針對哪個層次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后針對該層次心理健康問題所需的專業技能,對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提供不同的培訓。例如,專職和兼職的心理咨詢師應該具備識別各種心理障礙的能力,心理咨詢,包括危機干預的知識和技術;根據服務對象和形式的不同,團體咨詢師和個體咨詢師,發展性咨詢和障礙性咨詢的技能培訓也各有側重;心理健康教師主要的工作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心理素質;而對于輔導員兼職心理咨詢工作,本身即存在專業能力薄弱、針對性減弱、角色定位模糊和管理模式限制等弊端,并不適于開展專業的心理咨詢,因此對輔導員的培訓重點可以放在有能力識別心理障礙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并及時轉介。
1.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目標出現偏差。目前,很多高等學校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是下設于學生管理部門的,很多工作是由學生管理部門分管和領導的,所以出現了完全將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把二者的概念混淆,而且在高校里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基本都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員,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多是簡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沒有凸顯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獨特的學科性和實踐主體性[1]。還有一些高校把心理咨詢或心理干預工作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任務,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身上,所以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補救性目標層次上,而忽視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性目標,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2]。
2.師資人員多元,專業素養較低。目前,高等學校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主要有心理學方面的教師、學生工作干部、心理咨詢中心工作人員、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等。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配置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師資力量不足較為普遍,配備多元,結構復雜,而且兼職人員相對較多,專職人員缺乏。屈正良等人調查我國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師生比約為1:10985,即平均每個專職教師要面對1萬多名學生[3]。二是缺乏具有心理學和心理咨詢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是由其他專業背景的人員轉型而來的,他們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缺少專業資質,進而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質量。
3.課程教學隨意,忽視學生體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以公共課形式開設,課時少,覆蓋面窄;任課教師多為非專業教師;課程內容設置隨意,缺少針對性,沒有系統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切身感受,而且教學內容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大學生的需求。
4.機構機制不完善,運行效果不理想。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機構大多隸屬于學校學生工作部(處),同時,仍然存在一部分高校還沒有成立專門的校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體系也沒有建立起來,學校的教育與咨詢工作機制不完善,責任和分工不明確,工作經費、專用的團體訓練室以及團體輔導和培訓設備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內容和形式多是走過場,覆蓋面窄,缺乏針對性,以上種種原因,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滿足現實需要和學生心理發展需要。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高校應該適應新媒體的發展,滿足現代大學生的需求,不斷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方法和途徑。經過多年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總結得出,只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和系統化,才能提高新時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1.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需求。當前高校里幾乎都是“90后”大學生,他們早早接觸到了網絡,熟悉網絡操作,能夠靈活運用網絡,所以很多人也依賴網絡。他們的上網行為對其學習和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數據表明,截至到2013年7月,我國網民數量達到5.91億人,網民中年輕和高學歷群體所占比例最高,但手機網民數量大幅上升,達到4.64億,手機是中國網民的“第一上網終端”,較2012年底增加4379萬人。在當前網絡普及和發達的前提下,網絡也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的主要平臺。大學生在心理上已經完全接受這種學習的模式,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及時運用網絡開展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擴展了宣傳和教育覆蓋面。傳統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主要依賴于發放心理健康圖書資料、印發宣傳紙質材料和開展心理咨詢,利用廣播站、電視臺、???、櫥窗、宣傳板等媒體,這些宣傳方式會受到時間、空間和成本的限制。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適應時展的必然,是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它是新形勢下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補充[4]。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和博客等網絡載體具有覆蓋面大,傳播途徑廣,傳播速度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特點,擴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陣地和覆蓋面。
3.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有助于發揮學生自主預防和自我調適的能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每一個學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主體,因此,自我調適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作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電子刊物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面向全體學生推行,以方便、快捷的形式使同學們能夠認識到心理健康對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并學會有效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達到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試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必須要遵循不同時代、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生源地、不同性別大學生的特點,尤其是一些存在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的大學生,要給予及時的關注,采取科學有效的心理干預和治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講授、課外知識宣傳和咨詢中心干預的被動狀態,實現了網絡宣傳、網絡教育和咨詢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不僅對傳統教育方式是有益的補充,而且促進了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化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有助于全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學校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層策略,即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矯正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僅浮在表面,應該面向在校的全體學生,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高校要嚴格執行“學?!合怠嗉墶獙W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級網絡體系,成立專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級主管領導工作小組和二級院系主管領導工作層面,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對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統籌領導,明確各級部門的職責分工和反饋機制。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學校、院系、班級三級危機預防工作體系以及“發現、監控、干預、轉介、善后”五大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系統,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規范化、專業化。
2.規范心理委員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朋輩輔導作用。朋輩心理輔導是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種新型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5]。在大學生中間朋輩心理輔導的開展主要依靠班級心理委員。班級心理委員不僅是心理健康教育四級網絡體系的基礎,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較少的重要補充。班級心理委員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能不能有效地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及時發現和預防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因此,高校需要規范和完善心理委員的選拔、管理和考核制度,對心理委員實行動態管理和定期考核相結合,考核可以從自評、班級考評和輔導員評議三方面進行,對于工作成績突出者給予表彰和獎勵,提高心理委員工作的認可度,促進心理委員工作的主動性。
3.做好心理委員和宿舍長培訓,擴大培訓面,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專業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體系中納入學生宿舍的宿舍長,可以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饋鏈。根據目前大學生的年齡特征,他們的人際關系最基本的是建立在舍友之間,他們同吃同住,彼此深入了解,相互傾訴,建立信任關系。因此,宿舍長扮演著同學或朋友之間的傾聽、共情、溝通和幫助、支持、引導的角色。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是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長有效開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應加強對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長的崗前培訓,培訓內容涉及心理檔案的建立、朋輩輔導的技巧、溝通技巧、心理問題識別、心理危機干預流程等。通過定期對心理委員和宿舍長的培訓,提高了心理委員和宿舍長的勝任力。其次,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長要應用各種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發揮自身的基層力量作用,契合自身生活實際與班級同學心理狀況,以班或宿舍為單位開展心理主題班會、心理團體輔導、心理劇等活動,建立班級心理檔案,并實施動態信息更新等。
1.溝通優勢
輔導員的年齡優勢使其容易和學生溝通。當前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中絕大多數都是從高校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齡、價值觀、生活模式與在讀大學生都很接近,屬于同輩群體。師生之間基于成長背景的差別小,溝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動性強,所以輔導員對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包括心理素質的培養、塑造、提高和發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響和作用,很多學生比較信賴輔導員,在學習、生活中出現問題時愿意主動與輔導員溝通,征求意見,尋求支持。
2.資源優勢
就工作內容來看,輔導員負責學生學習、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學生的生活起居,大到畢業生就業,對于學生適應環境能力、情感狀況、人際關系和諧程度等情況都比較了解,加上學生干部團隊的輔佐,使得輔導員與專業任課教師和行政工作人員相比,無論在與學生接觸的時間還是工作內容的性質方面,都有十分獨特的資源優勢。同時,輔導員要伴隨大學生走完大學求學的幾年時間,相較于專業課教師,他們是“任課”時間最長的老師,也是“上課”門數最多的老師,和大學生接觸最廣泛、最具體、最有機會深入了解本班學生的思想動態、情緒、困惑、壓力等,知道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需求,這有助于他們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3.自身優勢
我國目前的高校輔導員隊伍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師范院校畢業的,數年師范教育的熏陶,使得這部分輔導員對學生的心理變化、情緒反應較為敏感,而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輔導員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確的實現成長的其他途徑。非師范教育專業出身的高校輔導員,在正式參加工作前,也接受了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崗前培訓,了解了大學生群體生理、心理的發展特點,結合自身經歷,進入職業狀態也比較容易??傊?,高校輔導員已經基本具備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顧問功能和疏導功能。
二、輔導員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輔導員開展好學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工作措施與方案。而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就要進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異常心理癥狀的學生,主動與他們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預防。上課學習階段,任課老師也要觀察學生情況,反映給班主任、輔導員,結合學生心理檔案,記錄學生心理變化,再及時反映到心理咨詢機構,或者做統一的心理知識講座預防、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或個別進行指導、幫助。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及早解決。增強工作的針對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養學生骨干,建設和諧班級
班風的好壞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學生都組合在不同的某一個班級內,班內同學彼此熟悉,沒有較大的距離感。而和諧的班集體能夠促進學生們的心理健康發展,輔導員應引導大學生在班內建立一些愛心小組,同學間互幫互助,互敬互愛,這種對心理的關愛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讓人動情、感觸深,甚至終生難忘。相反,若一個班級的風氣是消極的、互不配合,像一盤散沙,那么班級的每個學生就會感到孤獨無助、緊張壓抑,班集體名存實亡,久而久之不僅影響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效率,而且也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輔導員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注重班級建設,要把班風建設作為班級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規范學生行為,培養和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發揮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風建設。輔導員可以在學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學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響力。
3.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關鍵還要靠培養學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輔導員要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深入基層,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要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長見識,調適心理,認識社會,把自己融入社會,從中接受鍛煉、磨練意志,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著表率作用。父母應該而且必須配合學校,關心青年學生的成長,父母有責任了解與關心自己孩子的心理問題,尤其在一些年輕人情感糾葛問題上,家庭的處理往往比其他機構更有效。輔導員首先應使家長明確家庭對學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讓家長認識到預防學生陷入心理危機的重要性。其次應定期與學生家長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在校外的表現;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內的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最后對于發生心理危機的學生,輔導員應在第一時間通知其家長,使家長配合干預,對其實施監控。
5.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輔導員要學會傾聽藝術。傾聽藝術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有效途徑。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情感復雜動蕩,有些學生性格內向,遇到問題時不愿意將其真實感受表達出來,這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輔導員在同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中,不僅僅是老師對學生說,認真地傾聽學生訴說也很重要。如果輔導員能夠以學生為中心,理解和體會學生的感情,認真地聽取學生的陳述,并啟發學生陳述,讓其在述說中表明自己的觀點,宣泄自己的情緒,才能真正地、客觀地了解到學生的內心世界。
6.心理學在輔導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運用
雖然輔導員很難既是一個“管理者”,又是一個“心理咨詢師”。但是,高校輔導員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仍然是必要的。廣博而豐富的理論知識不僅使他們能從容地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而且便于他們與學生進行近距離的交流,建立融洽、和諧、相互信賴的師生關系。而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輔導員就必須不斷加強心理教育的相關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素養與心理咨詢水平,在原有專業知識結構基礎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效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心理效應,將其融入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說服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心服、口服,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以自己的知識素養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
近年來,國內高校大學生顯示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1999年,同濟醫科大學等幾所院校對在校大學生調查顯示,25%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2002年,第三軍醫大學對該校264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和分析,發現11.7%的大學生存在輕度的不良心理反應,2.3%有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2006年,南方醫科大學對該校774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發現,17.2%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2007年,山西醫科大學孟小平對某醫科大學824名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14.8%的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在強迫、人際敏感、焦慮、敵對性、恐怖、精神病性6個因子分上顯著高于全國青年常模”。由此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嚴峻形勢不容樂觀,已引起大學生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視。各高校也不斷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力度,著手進行實證研究,從實例中分析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以便在實踐中探討操作性較強的應對策略。影響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與她們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心理素質和認知方式等密切相關外,還與大學生面臨的以下各種壓力有關。學習壓力。由于從緊張的高考中脫穎而出,許多大學生到了大學就想放松一下,而大學的學習方式跟高中有很大的區別,從“圈養”到“散養”,使剛進入大學的學生還不適應,造成學習壓力增大,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成績不理想,學習困難等學業問題。就業壓力。大學生擴招及嚴峻的就業形勢,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度大幅度增加,就業壓力正逐漸凸顯。雖然大學生所學知識的專業性強,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由于高校人才培養機制與市場需求相脫節,還有部分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使大學生的就業舉步維艱。人際交往壓力?,F在的大學生多數是“90后”的獨生子女,生活上的嬌生慣養,使他們很少經受挫折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較差,“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較嚴重,大學生活與夢想上的落差,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穩定,導致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心理障礙?;閼賶毫?。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受生物荷爾蒙刺激,使行為異常,心理和行為相互矛盾,容易偏激和沖動,缺乏處理戀愛中感情糾葛的能力,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復雜、多變,具有獨特性,其引發原因多種多樣,在具體處理過程中應全面細致地分析其誘因,以便對癥下藥,迅速有效地解決問題。
1.學習壓力引發的心理焦慮。
很多大學生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調查顯示:大一階段考試不及格的人數是最多的。目前,很多高校實行的是學分制,即使各個科目都及格如果學分績點達不到1.5就不能畢業。一些學生由于在大一不及格課程多就有可能降級,有的甚至有不能畢業的危險。這就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部分學生因學習方法不當而產生挫敗感,由此導致的緊張不安情緒就是焦慮。適度的焦慮水平及必要的覺醒和緊張對人的學習、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續而重度的焦慮則會使人喪失自信,干擾正常思維,從而妨礙學習。
2.就業造成的心理壓力。
農村牧區收入較低,一個家庭的收入全部用在供孩子讀書,父母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大學生承載著改變家庭狀況的全部責任。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是個普遍問題,而要找一個理想的工作就更難。這些都給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3.人際關系不良導致情緒及人格障礙。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家庭收入的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手機與電腦基本普及,而且多數學生的手機都能上網。由此引發的大學生手機依賴、電腦依賴現象特別嚴重。加之計劃生育帶來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鄰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使他們不善于交際。另外在大學中,人際關系比高中要復雜得多,要求學生學會與各種類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會化。但部分學生不能或很難適應,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際障礙。人際關系不良會導致溝通缺乏,心理緊張,情緒壓抑,產生孤獨感,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4.理想和目標的失落。
高中階段,有明確的高考目標,雖然身心疲憊但目標明確,因而生活緊張但卻充實。進入大學后,在新的目標尚未建立之前,學習上提不起興趣,情緒低落、彷徨迷失。要么陷入網絡游戲的泥潭,不能自拔,要么心隨“信飛“,不能安定。
5.自我價值感的喪失。
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后,由于角色的變換,造成心理落差,面對新一輪的排列組合,昔日那種鶴立雞群的優越感已蕩然無存,無形中會帶來心理上的失落,導致自我價值感喪失。
三、運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適用對象是心理基本正常,能夠意識到自己心理狀態出現失衡,經過及時有效的調節,能夠恢復到健康狀態的人群。相對同期出生的青年,大學生的心智發展較為成熟,有受高等專業知識教育的優勢,完全具備應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潛能。幫助大學生通過“自助”方式解決潛在或現存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大學生“自我修復”的能力,使大學生在“自助”的過程中鍛煉應對壓力,提高心理素質,為今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大學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探究”,利用網絡協助大學生完成“自助式心理輔導”。通過群團組織幫助大學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激勵”,同時緊密結合目前常用的心理咨詢等方式,共同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大學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探究”提供理論支持。
“自助式心理探究是學生自主選擇與自己心理發展、心理問題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取心理知識、掌握心理疏導方法、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心理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心理專業知識最直接、有效、系統的途徑,高校應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有針對性地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大學生進行自助式心理探究搭建平臺,幫助他們深刻認識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采用積極、成熟的方式加以解決。同時,有效預防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出現消極行為,為未來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一些專家認為,大學生開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包括以下內容:對客觀心理活動(客觀人性)的理解,自我人格的分析和理解,心理危機的干預技術,心理應對,人際交往心理學,溝通技巧,心理診斷技術,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技術,健康教育手段、方法等等。大學生通過接受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強化心理健康意識,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從而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為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才積淀素質和經驗。
2.創建網絡教育平臺,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協助大學生完成“自助式心理輔導”。
大學生在完成心理探究、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需要通過一定渠道完成心理輔導。網絡具有虛擬性、匿名性、開發性、便利性以及突出使用者主體性的特點,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使用者的隱私,隨時為使用者提供自我宣泄的空間。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力,有效運用網絡資源進行心理輔導,通過創建網上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如開設心理健康專欄、網上在線心理測試和網上在線心理咨詢等,提高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主動性,為自助式心理輔導提供有效載體。調查顯示,相對于學校的心理咨詢室、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機構、醫院心理科而言,絕大多數大學生首選對象是網絡咨詢。在網絡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活中的必要組成部分的今天,它在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越來越多的學校管理部門也開始應用網絡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大學生心理測評系統,對大學生進行在線測評,并設有專業的指導教師對測評結果進行統計、反饋,這對于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時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并采取有效干預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網絡雖然具有明顯優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網絡咨詢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很難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咨詢質量;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使用者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于身心發展的因素。因此,相關部門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逐漸完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并加強管理,保證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發展,杜絕不良事件的發生。
3.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作用,創新團體輔導內容,幫助大學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