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4 11:42: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實踐先行―共同的生存訴求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建造活動都是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然而,隨著從無意向到有意向的轉化,建筑的作用也從最初的純物理功能演化為具有意義載體的功能,它不僅要具有基本的物質功能,也就是遮蔽功能,還要經常被要求具備情感功能、社會功能和哲學功能。在情感功能方面,令人感覺或親切柔美、或莊嚴肅穆、或富麗堂皇、或清素典雅……在社會功能方面,建筑也經常成為顯示主人身份和等級,同時還會起到防御、教化、規訓等作用(如城墻、寺廟、講堂和監獄);在哲學功能上,建筑的形制經常要與宇宙和天象聯系起來,反映了人的宇宙觀。正是這些情感功能、社會功能和哲學功能的需求,才推動了設計或者意向的發展,從而誕生了專業的建造師(在中國是匠師)。反過來,建筑師又在實踐中提煉諸多設計手法和技巧,結合自然條件、地域特征以及形而上的意識形態,從而形成法式或規制。但是,這些法式仍不能被稱作理論,因為它們仍然還只停留在經驗階段,沒有經過抽象和推理,沒有形成理性認識,更沒有演繹。
2理論產生―不同的生成背景
西方的早期建筑理論,得益于包括古典理性主義哲學和數學在內的古希臘文明的整體支撐,并擁有古羅馬帝國大量宏偉建筑活動的實踐支持。最早的建筑理論,要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軍事工程師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這本書被埋沒了很久,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才被人發現。這本書的內容涉及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基本原理、建筑構圖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環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設施、建筑師的培養等等。自文藝復興到19世紀,西方相繼出現了阿爾伯蒂(意大利)、布隆臺(法國)、拉斯金(英國)等許多建筑家的理論著作??傮w來講,18世紀以前的理論,是以數學和歐幾里德幾何學為基礎的,理論家們繼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認為宇宙萬物被一種數學法則所控制,他們盛贊人體比例和黃金分割的美妙,從中推演出萬物所應遵循的比例,而建筑作為宇宙的模型,也應該遵循這些比例。這些理論,往往是個人觀點和心得,主觀性較強,理論本身所涉及的內容也往往局限于形式法則,對于建筑結構、建筑環境以及建筑人性化研究幾乎都沒有涉及,所以對于實踐的指導也很有局限性,通常適用于大型宗教和行政建筑的規劃布局和立面形式,并不關心內部空間和人的行為及心理。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用建筑,在沒有系統理論的指導下依然自發自覺地進行,并創造了建筑歷史的主體。18世紀以后,隨著近代自然科學和歐洲啟蒙運動的推進,學術領域乃至整個社會崇尚理性主義和人文主義,這些影響到建筑理論,也將近代科學技術理性主義包容進來。到20世紀(尤其是中期),西方建筑理論家與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工程學、語言學等多學科先進成就進行跨學科結合,從而建立一了系統的現代建筑學理論體系,使建筑理論的體系化超脫了個人而成為一種群體活動,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性的。
中國古代建筑的思維活動,是在與歐洲古代文明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地理和歷史背景下進行的。中國是一個農業立國的國家,與收獲相關的節氣與天象成為原始文化的核心,同時,與收獲相關的水利管理及地理因素推動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進程。在此基礎上,中國的建筑理論與西方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范疇、體系與機制。在中國文化的宏觀定位下,一方面,“天生神物,圣人則之”“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對于成器以為天下利的百工給予表面上的尊重;另一方面,出于對整體世界的把握需要,將人類的社會與思維活動分為五個方面:“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張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即將無形的觀念把握與有形的器物制作這兩種活動分割開來,并與社會身份相聯系。從而設計活動分為兩個部分,與維系社會等級相關的思維活動納入到禮制及典章范圍,稱為“道”,與有形的器物制作相關的思維活動被納人“工”的范圍,稱為“器”,道與器的巨大鴻溝,加上后來的“治人”與“治于人”的對立,使得中國的建筑匠師長期未能完成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的設計與施工、建筑于結構的專業劃分。即便如此,中國古代建筑活動中也依然產生了少量的具有理論萌芽的建筑技術書籍。最早,也是最系統的應當數北宋時期由王安石主持編寫的,由政府頒布的建筑預算定額(也兼有施工手冊之用)―《營造法式》,這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書中資料主要來自歷代工匠相傳經久可行之法。這本書不僅對北宋末年京城的宮廷建筑有直接影響,南宋時,還因在蘇州重刊而影響江南一帶。
3當代建筑理論
當代建筑理論包括四個方面:基本理論(如本體論、價值論、創作論……)、應用理論(設計原理、方法論、工具論……)、跨學科理論(如建筑史學、建筑教育學、建筑社會學、建筑行為學、建筑心理學……)以及建筑評論等。基本理論屬于建筑哲學范疇,反映了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應用理論是有關設計方法的學問,它是伴隨著傳統無意識設計到有意識設計而誕生;建筑歷史與理論是研究建筑發展歷程與動因的理論體系,主要涉及技術、文化與藝術等因素;建筑設計原理是專門研究具體建筑類型的設計原則與范式的學科,也是直接指導建筑實踐的理論層面。當代建筑理論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建筑哲學思想與跨學科理論兩大范疇進行,因為這兩大范疇對建筑創作的科學化和人性化有密切關系,同時也表明了建筑師對于建筑創作的態度。
關鍵詞:生態建筑;生態住宅;技術策略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生態建筑概述健康住宅又稱“生態住宅”,生態住宅居住區的總體布局、生態住宅建筑單體的空間組合、房屋構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節能措施、綠化系統以及生活服務配套的設計,都必須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生態住宅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即綜合系統效率最優原則,來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質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虧染、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生態住宅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意在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為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要控制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努力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生態住宅的特征是舒適、健康、高效和美觀。
2. 生態住宅設計理論
目前,世界各國新型的生態住宅可謂方興未艾,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發展生態建筑在我國也必然是大勢所趨。作為國家的重要產業,城鎮住宅建設必將快速發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時機,及時把“生態理念”引入到住宅設計中,解決住宅節能和住區環境保護問題,將會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態住宅設計,指的就是綜合運用當代建筑學、建筑技術科學、人工環境學、生態學以及其他科學技術的綜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環保、高效、美觀的居住環境的一種設計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生態”絕非一般意義的綠化,而是一種對環境無害而又有利于人們工作生活的標志。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生態住宅涉及的技術體系極其龐大,包括能源系統(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游憩系統和綠色建材系統等。簡單來說,其技術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住區物理環境(聲、光、熱環境)與能源系統設計,包括建筑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建筑能源系統的設計等,同時又與綠化設計以及建材的選擇息息相關,是當前生態住宅設計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b智能化住區,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訊自動化、物業管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控制、安全防護自動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節省土地,節約能源,做好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
3. 設計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從上述思路出發,要實現住宅設計生態化,需綜合考慮3個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區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細部處理。如維護結構材料選擇、保溫方式、門窗形式等)、建筑物內的環境控制系統設計。本文將從住區風環境、自然通風綠化、水景設計和防止住區熱島現象、日照遮陽與采光護結構布置、噪聲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與建筑設計相關的幾個方面,分別闡述生態建筑理論在住宅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3.1 住區風環境設計建筑物布局不合理。會導致住區局部氣候惡化。規劃師和建筑師已經認識到風環境和再生風環境問題已不容忽視。然而,可能是對室外風環境的預測不夠重視或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當建筑師們在對建筑住區進行規劃時,更為常見的做法是過多地把設計重點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觀設計及空間利用上,而很少或僅僅憑經驗考慮高層、高密度建筑群中氣流流動情況對人的影響。事實上,良好的室外風環境,不僅意味著在冬季風速太大時不會出現人們舉步維艱的情況,還應該在炎熱夏季保持室內自然通風。從這一點上來說,在規劃設計中僅僅考慮對盛行風簡單設置屏障的做法顯然是不夠的。在實際的規劃設計中,要獲得良好的住區風環境,了解小區內氣流流動情況,是建筑師在設計初期所必須做到的。
3.2 自然通風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風是最經濟和有效的環境調節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設計與三維空間布置等,都對自然通風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充分考慮這一影響而進行建筑設計能有效地解決住宅中熱舒適性和空氣質量問題,而且在不增加住戶投資的情況下,就能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居室環境。
3.3 綠化、水景設計和防止住區“熱島”現象住區周圍建筑的熱環境不僅和氣流流動有關系,同時還和住區建筑周圍的輻射系統有關。受住宅設計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綠地率和水景設施等因素的影響,住區室外氣溫有可能出現“熱島”現象。合理的建筑設計和布局,選擇高效美觀的綠化形式(包括屋頂綠化和墻壁垂直綠化)及水景設置,可有效地降低 “熱島”效應,獲得清新宜人的室內外環境。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建設生態住區不等于簡單地提高綠化面積,如果住區綠化僅僅使用大規模草地而不考慮與林地、水景設施以及自然通風等手段有效地結合起來,不僅不能充分發揮綠化在改善室內外熱環境方面的巨大作用,還會把大量的金錢浪費在草地的澆灌上,可謂得不償失。在綠化系統設計中如何改善住區室外環境,除了避免以上誤區外,還應做好以下2個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選擇和搭配綠化植物和水景設置,并與整個小區的熱環境設計協調起來,除了給人以觀賞的美感外,還應充分發揮植物、水在降低“熱島”作用、改善住區微氣候方面的作用;②設計中要以人為本,如果綠化設計的最后結果是把人和綠色隔絕開來,僅僅“可以遠觀而謝絕入內”是不可取的。
3.4 日照、遮陽與采光夏天陽光的直射和熱輻射是影響居室熱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住戶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陽是指運用建筑的外形設計、懸挑和凸凹變化而形成建筑圍護結構,使室內實際接受的陽光直射和輻射熱量減少。比較好的方法是根據當地地理與氣侯條件,通過精確計算,對住區的建筑布局以及單體住宅的相對關系,進行建筑群日照、遮陽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檢驗是否滿足日照和遮陽的要求。
3.5 護結構布置這里主要是指外墻和外窗等圍護結構的布置,體型系數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護結構對建筑物熱環境的復雜影響。實際上,對于不同朝向角和傾角的外墻和外窗,由于當地主導風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滲透情況的不同,外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也相差很大,日間接受的太陽輻射隨著時間變化而千差萬別,夜間背景輻射狀況也不相同。
3.6 噪聲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住區規劃應有效地設計防噪系統,如將住區和主要交通干線相隔絕,防止主要交通干線的噪音傳過來。污染控制問題也需重視,建筑物內部空氣質量不好,一定是與室外空氣污染有關,而通過有效的綠化、有效的組織建筑周圍氣流流動,可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在設計初期,技術人員就應該深入現場進行調研和測試,檢驗當地的噪聲或污染是否符合標準,如果不能滿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如果居室噪聲超標,可考慮采用錯開設計的雙層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聲,又不影響自然通風。
[論文關鍵詞]生態建筑;生態住宅;技術策略
1.生態建筑概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所謂“健康”就是指人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的狀態。據此定義,“健康住宅”不僅僅是住宅+綠化+社區醫療保健,還指在生態環境、生活衛生、立體綠化、自然景觀、噪音降低、建筑和裝飾材料、空氣流通等方面,都必須以人的健康為根本。
1.1生態住宅定義
健康住宅又稱“生態住宅”,生態住宅居住區的總體布局、生態住宅建筑單體的空間組合、房屋構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節能措施、綠化系統以及生活服務配套的設計,都必須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
1.2生態住宅原則
生態住宅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即綜合系統效率最優原則,來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質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系統內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虧染、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生態住宅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意在尋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即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利用自然條件和人為手段來創造一個有利于人們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要控制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努力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生態住宅的特征是舒適、健康、高效和美觀。
1.3生態住宅的技術策略
1.3、1追求舒適和健康是生態住宅的基礎 生態住宅首先要滿足的是人體的舒適性,例如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此外還應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實現殺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風以獲得高品質的新鮮空氣,以及無輻射、無污染的室內裝飾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態住宅既要保證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滿足鄰里交往、人與自然環境交融等要求。健康還有另外一層很重要的含義,即住宅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住宅應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如減少有害氣體、二氧化碳、固體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
1.3.2追求高效是生態住宅的核心內容 所謂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觀是生態住宅與大自然和諧的完美境界 生態住宅與大自然的和諧不僅體現在能量、物質方面,也同時體現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態住宅與自然景觀相融合,與社會文化相融合。生態住宅應立足于將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這兩大課題結合起來,所關注的不僅包括節約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潔凈能源,還涉及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環使用等方面的內容。
2.生態住宅設計理論
目前,世界各國新型的生態住宅可謂方興未艾,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發展生態建筑在我國也必然是大勢所趨。作為國家的重要產業,城鎮住宅建設必將快速發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時機,及時把“生態理念”引入到住宅設計中,解決住宅節能和住區環境保護問題,將會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態住宅設計,指的就是綜合運用當代建筑學、建筑技術科學、人工環境學、生態學以及其他科學技術的綜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為居住者提供舒適、健康、環保、高效、美觀的居住環境的一種設計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生態”絕非一般意義的綠化,而是一種對環境無害而又有利于人們工作生活的標志。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生態住宅涉及的技術體系極其龐大,包括能源系統(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環境系統、聲環境系統、光環境系統、熱環境系統、綠化系統、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游憩系統和綠色建材系統等。簡單來說,其技術策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住區物理環境(聲、光、熱環境)與能源系統設計,包括建筑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建筑能源系統的設計等,同時又與綠化設計以及建材的選擇息息相關,是當前生態住宅設計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b智能化住區,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訊自動化、物業管理自動化、設備自動化控制、安全防護自動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節省土地,節約能源,做好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
3.設計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從上述思路出發,要實現住宅設計生態化,需綜合考慮3個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區規劃、建筑單體設計(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細部處理。如維護結構材料選擇、保溫方式、門窗形式等)、建筑物內的環境控制系統設計。本文將從住區風環境、自然通風綠化、水景設計和防止住區熱島現象、日照遮陽與采光外圍護結構布置、噪聲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與建筑設計相關的幾個方面,分別闡述生態建筑理論在住宅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3.1住區風環境設計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會導致住區局部氣候惡化。規劃師和建筑師已經認識到風環境和再生風環境問題已不容忽視。然而,可能是對室外風環境的預測不夠重視或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當建筑師們在對建筑住區進行規劃時,更為常見的做法是過多地把設計重點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觀設計及空間利用上,而很少或僅僅憑經驗考慮高層、高密度建筑群中氣流流動情況對人的影響。事實上,良好的室外風環境,不僅意味著在冬季風速太大時不會出現人們舉步維艱的情況,還應該在炎熱夏季保持室內自然通風。從這一點上來說,在規劃設計中僅僅考慮對盛行風簡單設置屏障的做法顯然是不夠的。在實際的規劃設計中,要獲得良好的住區風環境,了解小區內氣流流動情況,是建筑師在設計初期所必須做到的。
3.2自然通風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風是最經濟和有效的環境調節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設計與三維空間布置等,都對自然通風的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充分考慮這一影響而進行建筑設計能有效地解決住宅中熱舒適性和空氣質量問題,而且在不增加住戶投資的情況下,就能營造一個健康、舒適的居室環境。
3.3綠化、水景設計和防止住區“熱島”現象
住區周圍建筑的熱環境不僅和氣流流動有關系,同時還和住區建筑周圍的輻射系統有關。受住宅設計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綠地率和水景設施等因素的影響,住區室外氣溫有可能出現“熱島”現象。合理的建筑設計和布局,選擇高效美觀的綠化形式(包括屋頂綠化和墻壁垂直綠化)及水景設置,可有效地降低“熱島”效應,獲得清新宜人的室內外環境。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建設生態住區不等于簡單地提高綠化面積,如果住區綠化僅僅使用大規模草地而不考慮與林地、水景設施以及自然通風等手段有效地結合起來,不僅不能充分發揮綠化在改善室內外熱環境方面的巨大作用,還會把大量的金錢浪費在草地的澆灌上,可謂得不償失。在綠化系統設計中如何改善住區室外環境,除了避免以上誤區外,還應做好以下2個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選擇和搭配綠化植物和水景設置,并與整個小區的熱環境設計協調起來,除了給人以觀賞的美感外,還應充分發揮植物、水在降低“熱島”作用、改善住區微氣候方面的作用;②設計中要以人為本,如果綠化設計的最后結果是把人和綠色隔絕開來,僅僅“可以遠觀而謝絕入內”是不可取的。
3.4日照、遮陽與采光
夏天陽光的直射和熱輻射是影響居室熱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住戶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陽是指運用建筑的外形設計、懸挑和凸凹變化而形成建筑圍護結構,使室內實際接受的陽光直射和輻射熱量減少。比較好的方法是根據當地地理與氣侯條件,通過精確計算,對住區的建筑布局以及單體住宅的相對關系,進行建筑群日照、遮陽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檢驗是否滿足日照和遮陽的要求。
3.5外圍護結構布置
這里主要是指外墻和外窗等圍護結構的布置,體型系數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外圍護結構對建筑物熱環境的復雜影響。實際上,對于不同朝向角和傾角的外墻和外窗,由于當地主導風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滲透情況的不同,外表面的對流換熱系數也相差很大,日間接受的太陽輻射隨著時間變化而千差萬別,夜間背景輻射狀況也不相同。
3.6噪聲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區規劃應有效地設計防噪系統,如將住區和主要交通干線相隔絕,防止主要交通干線的噪音傳過來。污染控制問題也需重視,建筑物內部空氣質量不好,一定是與室外空氣污染有關,而通過有效的綠化、有效的組織建筑周圍氣流流動,可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在設計初期,技術人員就應該深入現場進行調研和測試,檢驗當地的噪聲或污染是否符合標準,如果不能滿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如果居室噪聲超標,可考慮采用錯開設計的雙層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聲,又不影響自然通風。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設計;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應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項新技術和新理論引入到了建筑設計中,使建筑設計更加向著科學的方向發展,生態建筑理論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追求建筑與自然平衡發展的建筑理論,也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體現,在自然環境保護越來越迫切的背景下,這種生態建筑理論更應該獲得推廣并應用到建筑設計中,所以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具體介紹如下。
一、生態建筑理論概述
近年來經濟水平發展迅速,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過這一切的背后,許多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而使大面積的自然環境遭到了破壞,各種污染已經充斥著整個環境,這就不得不讓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式,對環境的保護工作顯得迫在眉睫,各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開始了考慮環境的因素。建筑行業是眾多行業中的一支,建筑的取材、施工等方面都與自然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近年來建筑領域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重視環境保護的生態建筑理論,它的含義是將生態學和建筑學融合到一起,減少資源消耗,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尋求人與自然平衡的發展理論[1]。
二、生態建筑理論的原則
1. 重視環境保護
自然環境是人的生活環境,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健康和長遠發展,生態建筑理論首先要注意環境保護,充分考慮到周圍的生態環境,減少建筑對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要走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
2.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生態建筑理論注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減少資源浪費?,F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在建筑設計時不斷將樓層加高,把停車場轉為地下,這些都是充分利用空間資源的例子。另外在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注意提高利用率,而且要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減少資源浪費。
3. 適應生態地域特征
為了使建筑在竣工后與當地的生態地域特征相吻合,所以在建筑設計時要對區域的生態特征進行考察,充分了解周圍建筑的風格形態和自然環境,在設計時要能夠將建筑融入當地的生態地域特征。
三、生態建筑理論的應用
生態建筑領域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在宏觀上可以從建筑規劃設計、建筑材料安全性選擇、節能設計、科學設計與自然結合四方面考慮,應用到具體設計內容上,可以從通風、綠化、采光、噪聲和空氣污染控制、外表面結構設計五方面考慮,下面對這些方面進行詳細分析。
1. 建筑規劃設計
建筑的規劃設計階段是非常重要的,直接關系到了建筑最終是否能夠體現生態建筑的特點。因此在起初建筑規劃階段,要充分考慮建筑的選址能否對環境造成影響,在查閱相關資料后,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自然平衡實地進行考察,協調好于自然的關系,維護生物的多樣性[3]。在建筑宏觀設計方面,要充分考慮建筑形態的美感和對自然的影響,使建筑外形和內部空間能夠合理搭配,能夠與自然充分融合到一起。
2. 建筑材料安全性
在建筑進行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材料,這些建筑材料的選擇是非常關鍵的,因此在建筑設計階段,對建筑每個階段的建筑材料的安全性予以重視,注重選擇無毒性、無污染的材料,能夠就地取材的自然材料,在取材時要注意不會對生態平衡造成影響。另外還要對建筑材料的整個循環過程,進行充分考慮,從建筑材料的選取到使用,直至若干年后廢棄,都要保證對自然環境不會造成污染,避免二次污染的出現。
3. 科學設計與自然結合
當前科技水平發展迅速,許多新科技在建筑領域不斷涌現,在建筑設計時,要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設計,將建筑與自然進行結合,通過計算機,創建出建筑效果圖,使電腦控制技術融入到建筑內,實現先進物業管理方式,為建筑竣工后能夠為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打下基礎。這種利用科學設計的手段將自然結合起來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設計效率,保證建筑質量,而且能更好地保護生態平衡。
4. 節能設計
現在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不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少,能源的消耗已經成了當前一個嚴峻的問題。在生態建筑理論中,更加注重能源的節約設計,可以分為三方面來分析。
首先在建筑設計階段,采用建筑材料要節能,例如限制使用實心磚,可以節約大量粘土和減少建筑承重壓力,推廣使用高科技復合材料的保溫板,保溫效果好而且使用年限長。
其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比如利用太陽能、風能,建造太陽能供暖系統和風能發電照明系統,在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能源是當前的首選[3]。
最后,在建筑投入使用后,要充分注意減少能源的浪費和消耗,例如設計安裝節水型水龍頭,建造廢水再利用系統等,減少寶貴水資源的浪費。
5. 具體應用
5.1 通風設計
建筑的通風對于室內環境和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的整體設計可以影響自然的空氣流通,在設計階段,注重建筑美觀的同時,要考慮其對空氣流通的影響,盡量不改變原先的流通方向,實現自然流通。所以,就要求設計人員對空間設計和整體布局都要考慮周全,將一年四季的參數輸入計算機進行模擬,從而輔助完成整體通風的合理設計。
5.2 綠化設計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建筑的綠化,會讓人們感覺到建筑中融入自然的氣息,而且合理的綠化可以提高空氣質量,減少室內外溫差。在對綠化設計時,需要考慮以下三方面:首先要考慮人與綠化的融合,不僅僅是單純地增加綠化面積,要使人與綠化能夠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保證人與環境的協調性,其次要合理搭配水環境和綠化環境,從整體設計的角度去考慮,實現水與綠化環境能夠改善建筑區域內氣候的目的[4]。
5.3 采光設計
我國的一年四季分明,春秋季、夏季、冬季的光照時間和太陽高度角都不同,太陽光對室內環境和人體健康都有一定的益處,所以在建筑設計時,要對采光進行充分考慮。在建筑設計時,要搜集相關的數據進行計算機模擬,建筑之間的遮擋是一項重點,要對整體建筑進行合理規劃,使建筑的采光能夠實現最優化。
5.4 噪聲和空氣污染控制
噪聲和空氣污染會對建筑內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在建筑設計時,要實地對噪聲和空氣質量進行監測,使建筑盡量離交通線有一定的距離,在臨街區域要進行綠化覆蓋,減少噪音和空氣污染對建筑的影響[5]。對于噪聲超出標準的區域,要安裝隔音玻璃;對于空氣污染方面,盡量利用通風設計來進行改善,必要的可以增加空氣凈環設備,提高建筑區域內的空氣質量。
5.5 外表面結構設計
對于建筑外表面結構的設計,不但要有藝術感,與自然融為一體,符合人們審美的觀點,而且還要注意窗戶和外墻的結構布局,通過對采光的研究,合理設計窗戶的位置和尺寸,墻體采用環保型保溫材料,使建筑內外溫差減少,增加人們的舒適度[6]。
總結
建筑是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產物,也是人們居住和生活的空間,在自然環境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要在建筑領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本文對生態建筑理論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詳細分析了在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希望能夠進一步促進生態建筑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推動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應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富平,栗德祥.綠色技術在生態建筑設計中的集成應用[J].建筑學報,2007,(9):47
[2] 葉炯,張鳴,朱達莎.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幾點思考[J].華中建筑,2009,(6):194
[3] 杜全虎.人性化的節能適宜技術生態建筑設計[J].山西建筑,2009,(18):173
[4] 黃少云.淺談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理念[J].山西建筑,2008,(26):138
關鍵詞:建筑設計;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human beings as a member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ot only to get you need to natural material, at the same time also must assume maintenance responsibil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deteriorat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signers realized onl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o perfect harmony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is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field of mainstream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verview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the creation principl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building design research,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隨著知識經濟和環境經濟的發展,現在建筑設計的思想也正向以人為本的理念轉變,建筑設計更加強調人是自然的主人,同時也是自然的維護者?,F代工業的發展,極大促進建筑材料工業的迅猛發展,鋼鐵工業、材料工業、化學工業所提供的物資基礎更是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了無限的想象與執行能力空間。而生態建筑正是現代建筑設計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對現代建筑和自然環境融合反思的結果,針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建筑設計師們開始考慮現代工業文明是否能給人居環境帶來純積極的影響,于是有人提出:“所謂的生態建筑就是將完整的生態系統納入到整個建筑當中,在整個生態體系中,要使得能源和物資能夠重復循環利用,從而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污無廢生態平衡的居住和工作環境?!?/p>
二、生態建筑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一)遵循自然規律,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會直接映射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現在整個地球都在倡導可持續發展戰略,因此我國也相應地提出了和諧社會、和諧自然的科學發展觀。所以在建筑設計中,一定要本著尊重自然的原則,在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的同時,也要必須充分考慮到自然環境的因素。設計中一定要保證對生物圈的絕對完整,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延伸到建筑設計當中,不僅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也要做大自然的朋友。
(二)高效利用自然資源來達到建筑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充分利用地面空間以上資源,發揮高層建筑的空間利用優勢,建立起高效的空間體系,從而充分利用空中資源,例如構建規模較大的城市建筑;合理規劃地面資源,地面資源的規劃一定要考慮到建筑必須親近自然,將建筑和自然完美融合,建立花園般城市;充分利用地下資源,拓展整個建筑的空間縱向比例,同時也提升了建筑的穩定性。這樣就建立起地上和地下三層空間的完整建筑體系,在建筑設計中一定要將節能減排技術的最大功效發揮出來,這樣就可以達到建筑和生態的相互之間的平衡。
(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地域特征
在建筑設計中,一定要考慮到當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的整體形態,考慮到當地建筑的整體風格和特點,把握好當地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風俗文化和其他資源能源的分布狀況,在建筑設計中揚長避短,使得建筑設計和當地的生態、人文達到完美的統一。
三、生態建筑理論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一)利用現代科技解決建筑生態問題
這種設計方法要求對建筑生態環境中的各種問題必須有詳盡的了解,對相關問題的導致因素進行科學量化和評估,最后利用現代科學的技術手段去解決設計中建筑生態問題。這種技術主要集中在物理技術上和建筑材料技術上,將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新型能源轉化為大眾使用能源來應用到城市建設當中。同時,必須將數字技術與新能源進行相關領域的結合,打造新型能源利用新模式,最大限度減少人力在其中的干預程度,實現建筑生態環境營造的人工智能化,同時也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從整體上提升了整個建筑的設計質量。
(二)從具體地域環境出發,貫徹鄉土地方主義來進行建筑設計
這是一種自然本源主義的生態建筑觀,在傳統文化當中,自然與建筑的完美融合被看作是建筑物設計的經典之作,其中所強調的重點是保持建筑獨立性的同時還要考慮到與自然相得益彰的關系,而不是現代建筑理念中建筑與自然相對立,不顧及自然的容納程度來進行建筑設計。在這種建筑理念下,所有的設計要領必須符合回歸自然、擁抱自然,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具體要求上,建筑工程雖然要加入時代因素,加大高科技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所占的比例,但是建筑設計在整體上必須與當地的生態環境、自然環境、風俗民情保持統一,建筑結構要最大限度保持與當地建筑的和諧一致統一。從建筑設計情感上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敬仰的態度,從而表達出對原生態建筑的尊重,只有尊重自然的原生態形象,新建筑才能最大程度體現出當地居所的風俗韻味。
(三)生態建筑風環境的設計
整個建筑群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會嚴重影響到局部氣候的變化,因此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們必須考慮到風環境和再生風環境的問題,因為現在大部分建筑師對風環境相關知識的了解不夠深入或者缺乏相應的風環境檢測技術手段,其在設計中經常忽略風環境的設計,而是將設計的重點放在建筑功能區的建設、建筑裝飾的外表美觀、整體空間的合理利用,對于高密度建筑群空氣流通只是通過經驗上簡單地把握和設計,因此在工程完工后經常會出現空氣流通不暢對人體健康損害的建筑負面案例。所以,良好的室外風環境的營造,對于人體健康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設計中,就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在通常的季節變換中,良好的風環境表現在:居住區冬季的風速不會太大,不會導致行人在行進中舉步維艱;在炎熱的夏季,室內通風可以達到南北通透的效果或者與此效果相接近。因此在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到盛行風向的問題,而且還要對居住小區的小環境氣流風向情況有足夠的了解,這些都是在建筑設計前必須做好的準備工作。
結語:
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人們對自己生活居住的條件要求越來越高,這種高質量的要求不是一種鋪張浪費的過度開發,而是從人類情感上和自然環境上的一種完美的契合。因此,新的建筑設計理念也就更加體現出一種人性化,從而為建筑設計開辟一條新的道路,從長遠利益上來講,既符合人類發展的規律,也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所以,對于生態建筑理念的運用和執行,是新時代建筑師們共同的職業與倫理道德追求。
參考文獻:
[1]劉彩楓.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北方環境,2011,(05)
分形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現階段還主要停留在對分形的基本特性(如分維、自相似性和分形的生成等)和分形的美學特性的借鑒。具體表現為對建筑表皮設計、建筑空間布局和建筑審美評價三個方面。
1.1分形在建筑表皮設計中的運用
將分形理論應用于建筑的表皮設計是最為直接、也是最為簡單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容易造就出奇特的、富有美感和藝術張力的建筑及其形體,它在模仿自然形態的時候容易使人產生相應的聯想和想象,同時也能夠很好的與外部環境相融合,產生與環境協調的建筑形態來。分形理論的來源本來就是自然界中的奇妙復雜的事物,這些事物在自然中產生,擁有自然賦予的天然魅力。建筑的外表皮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各種各樣的形體的表皮一樣,是表達建筑外在情感的最直接面,模仿自然形體的特征并將之附著在建筑上,既可以付之于建筑一種親近自然的美感,與周邊自然環境想協調,同時又可以增加建筑的親和度,使人們在觀賞建筑的時候既輕松又愉悅。比如東京Tod`sOmotesando大樓的外表面,采用了仿樹枝分形的外墻,雖然較一般樹木的尺度偏大,但是作為建筑的外墻面,白色的質感和樹枝的形體給人輕松的視覺觀感。此外,運用分形設計的建筑外表皮可以造成奇特的、強烈的藝術張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位于英國的康沃爾的伊甸園工程,由格里姆肖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它的外在形體就借鑒了水滴的形態,由一連串逐漸變大或者變小的水滴連續的沿一條曲線排列,每個形體內有不同的功能。水滴表面又有多個六邊形的膜結構,內部充氣,整個形體看上去晶瑩剔透,具有極強的藝術美感,同時又與周邊的山體環境取得和諧。
1.2分形在建筑空間布局設計上的運用
將分形理論應用于空間設計,一般的方式是模式組織,按照某種構成形式或功能要求,將空間規則有序地排列,從而形成秩序。分形的內在結構是自相似的,并構成嵌套關系。這種層級的嵌套關系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細節上得到很好的體現。而在建筑空間布局設計當中,這種嵌套關系也被廣泛的利用,因為建筑本身就是由建筑形體中嵌套各種功能的大空間,大空間中嵌套小空間,小空間中分隔更小的空間,再在其中布置各種器具以供生活。而在組織空間的過程中所采用的走道式、穿套式、大廳式或者單元式等手法,正是分形理論中的反饋因素,通過組織方式反饋空間組織的合理性。大小空間的相似性和各種簡單組織規則的疊加組合,就演繹出了建筑空間的復雜性。而這正是分形理論運用于建筑空間布局設計的具體體現。以日本新宿公園大廈為例,其賓館客房與衛生間構成居住單元,再由居住單元通過走到排列組合成客房標準層,而后由多個標準層和其他功能層(如餐飲、設備等)縱向組合成酒店的立體結構,最終發揮酒店的服務功能。按照某種構成形式或功能要求,將空間規則有序地排列,從而形成秩序。分形的內在結構是自相似的,并構成嵌套關系。這種層級的嵌套關系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細節上得到很好的體現。而在建筑空間布局設計當中,這種嵌套關系也被廣泛的利用,因為建筑本身就是由建筑形體中嵌套各種功能的大空間,大空間中嵌套小空間,小空間中分隔更小的空間,再在其中布置各種器具以供生活。而在組織空間的過程中所采用的走道式、穿套式、大廳式或者單元式等手法,正是分形理論中的反饋因素,通過組織方式反饋空間組織的合理性。大小空間的相似性和各種簡單組織規則的疊加組合,就演繹出了建筑空間的復雜性。而這正是分形理論運用于建筑空間布局設計的具體體現。以日本新宿公園大廈為例,其賓館客房與衛生間構成居住單元,再由居住單元通過走到排列組合成客房標準層,而后由多個標準層和其他功能層(如餐飲、設備等)縱向組合成酒店的立體結構,最終發揮酒店的服務功能。更深一層次考慮建筑在城市中的布局,其實也是與建筑空間布局相類似的。由多個不同體積、功能、表情、形體等的建筑單體排列組合成為城市的某個片區,再由多個不同大小的相似片區組成城市的區域,而后通過道路的聯系等最終形成城市。分形在建筑空間布局上,乃至在城市設計與研究中的運用前景是廣闊的,值得深入探討挖掘。
1.3分形在建筑審美評價上的運用
從貝倫斯到勒•柯布西耶和密斯,現代建筑設計產生的早期還是對歐式幾何的運用為主,考慮傳統的結構規律和美學法則,諸如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等。而分形引入了一種新的美學概念,即“分形美學”。冒亞龍和何靜堂的《分形建筑審美》一文中將其歸納為自相似的嵌套對稱(如樹木的年輪),分形曲線的相似美學(如鸚鵡螺的紋理),不規則自然美的屬性(如沙漠表面的自然紋路)和奇異美學形式(如Mandalbrot集的分形圖形)等四種,并結合建筑審美特性,提出了“分形建筑美學”的概念。無疑這是將分形運用在建筑審美上的一大開拓。這里不作贅述。
2分形建筑設計手法
將分形運用到具體建筑設計當中,需要一定的處理手法的介入,如之前提到的空間的嵌套就是其中之一。這里還要提到幾個具體的運用手法,以供借鑒和參考。首先是層級并置,就是將各種大小不同、功能各異的空間通過一定的組合方式,按照一定的層級關系嵌套并置在一起,使建筑空間既自然組合又井然有序,滿足功能和審美的需求??臻g與空間之間可以是簡單的復制鏈接關系,也可以是較復雜的穿插。而運用分形理論的簡單原則卻可以形成復雜有趣的空間組合。一個良好的例子就是A•阿爾托的沃爾夫斯堡文化中心。建筑平面的一邊是由五個大小不同、方向各異的扇形空間排列在一起形成的,而這五個不同空間又統一于右側大的扇形當中,再與其他的空間通過走道等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生動的、富于變化的建筑。其次是仿生與擬態,分形源于對自然復雜形態的思考,因此還原建筑形態于自然中的形體也是建筑設計的一個方向。但是仿生的運用也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對自然外在形態的模仿,也有對生物內在結構的模擬,或者是對生物功能的思考等等方面。例如,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斗拱結構,正是對樹杈結構的仿制與模擬。相同或者相似結構的逐層疊加或生長,構成了結構上的分形特性。第三種手法被稱為動態,事物本身是不斷變化著的,建筑也是這樣。在建筑設計中引入動態概念的設計手法,是運用分形理論于建筑中的一個突破。分形的產生是一個由簡單原則到復雜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運用動態的設計手法,能夠造就奇特的建筑形體感,打破傳統建筑水平式的狀態而給人一種動態的存在感。當人們在建筑外部或者內部走動的時候,會發現建筑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跟隨視覺在不斷地變換形體,仿佛是“一個活的生物”一般。當代著名女建筑師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就是動態建筑的代表。最后一種手法是分切,即將一個面不斷地按照一定的分形結構邏輯細分,把一個規則的形體層層深入的分切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外傳遞和表達自相似特征的過程。這種手法多用于建筑的表皮設計當中,例如墨爾本聯邦廣場周邊的建筑立面處理,就采用了分切的手法,使得建筑表面零而不亂,看似不同而又彼此相似。給人深刻的印象。
3結束語
關鍵詞:綠色建筑;內涵;理念;應用
什么是綠色建筑?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綠色建筑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綠色建筑的室內布局十分合理,盡量減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陽光,節省能源,為居住者創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感覺。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1、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及其原則
1.1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1.1.1 節能能源資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
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
1.1.2 回歸自然: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1.1.3 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1.1.4 綠色建筑的建造特點:對建筑的地理條件有明確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地溫適宜,地下水純凈,地磁適中。
1.1.5 綠色建筑應盡量采用天然材料一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樹皮、竹材、石塊、石灰、油漆等,要經過檢驗處理,確保對人體無害。
1.1.6 利用可再生資源:綠色建筑還要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太陽能采暖、熱水、發電及風力發電裝置,以充分利用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世界各國對建筑節能的關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筑使用能源所產生的C02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來源。節能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也應運而生。
1.2 綠色設計建筑原則
綠色設計是一種集成設計,即設計方法集成和設計過程集成,它具有較強的多學科交叉特性,其設計應綜合考慮生態、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等,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注環境保護和材料資源的回收和重用,減少廢棄物,貫徹環境保護的原則。
1.2.1 遵循生命周期設計原則二設計綜合考慮人居環境的調研、規劃及設計、建筑的施工與使用、環境的保護與發展、材料回收與處理等生命周期中各環節對環境及人的影響的設計方法。
1.2.2 樹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人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體,追求高效節約不能降低生活質量,犧牲人的健康和舒適性為代價,樹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1.2.3 利用并行工程技術,強調整體的生態設計思想:把并行工程設計的技術運用到人居環境的設計中,綜合考慮人居環境的綠色設計中的各因素,并在設計過程中隨時在各環節間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實現多因素、多目標、整個設計過程的全局最優化;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要遵循生態化原則,要節約能源、資源、無害化、可循環。
2、綠色設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生態景觀設計一一綠色設計”已經成為設計界的時髦口號,另外,也有相當一部分管理層錯誤地認為“景觀即綠化”“綠化即綠色”。至此出現許多問題,使實踐中的“綠色設計”并不樂觀。
2.1 概念區別不清楚
目前理論界和許多一線工作者對傳統的“綠化”設計與綠色設計概念的區別認識不清,在許多場合將二者混為一談,由此導致實踐中的混亂。在一些標榜“綠色設計”的居住區的景觀建設似乎只需搞好綠化就萬事大吉,毋需在費心思琢磨其它的構景要素。因而不能在生態意義上起到積極的作用。而綠色設計含義遠較“綠化”更廣泛且深刻,它更多地與生態系統、大地景觀、整體和諧、集約高效、生土技術等概念相聯系。即便僅就住區中的開敞綠地而言,整體網絡體系必須與動植物群體、景觀連續性、城市風道、創造微觀氣候等諸多因素相吻合,才真正具有綠色設計的意義。
2.2 實際操作的矛盾
綠色設計是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未來而言的,因此只有從大地環境整體上實現才能稱是真正的實現,然而在現實中,宏觀的綠色規劃常常在微觀開發中被肢解,反之一些局部地段或單項建筑對綠色設計的精心追求,卻又被周圍惡劣環境所消蝕。另外,圖紙設計與實際操作也存在矛盾,一方面甲方出于造價的原因或是對圖紙中景觀設計的重要性的忽略和草率理解,蓄意削掉了這一部分而代之以隨意的綠化。另一方面,也有些設計師為了美化圖紙而在紙面上做了不符合實際的夸張的、難以實現的配景??偠灾?,綠色設計在整體實現與局部操作間的矛盾難分難解。由此可以印證大力發展以建筑、城市規劃與風景建筑學為主干,多學科交叉共融的人居環境,在混沌中創造整體的協調美,這是建筑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向。
2.3 利益問題
在實際操作中因一時的利益驅動一味地吸引投資,引起土地利用的無序化;重要的敏感項目缺乏環境影響論證,致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市場經濟體系下,強制性的手段和道德上的約束在轉換成市場價格信息方面總是功能極為脆弱,可以說,利益驅動的問題是阻礙綠色設計事業上的一個顯在的制約因素。
2.4 理論與實際脫節
綠色城市、生態社區的研究需要橫跨多個學科系統,其理論建構并非易事。而時下建筑界理論研究與實證操作的脫節則是另一個顯在的問題。這將在客觀上不利于理論的發表以及在實踐中的探索和推廣。
2.5 職業操守與社會責任問題
這是一個在規劃及建筑領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而由于綠色設計比以往任何理論和思潮都更為明顯地與倫理道德相聯系,就使得當代規劃師和設計者的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的問題變得更為重要。絕對的經營意識或者放棄責任的自我消解都不是事業所需,理想環境的現實將在我們描繪的藍圖上展開,這取決于設計者的思想、知識、判斷和決策,也取決于我們的職業良知。
3、綠色設計時要注意的問題
健康建筑的設計應當包括五個方面:居住人的健康;能源效率;資源效率;環境責任;可承受性。
3.1 人的健康
人的健康涉及室內空氣質量、水質量以及諸如光、噪音和電磁場輻射等背景因素。
3.1.1 室內空氣質量
設計健康建筑應遵守以下原則:減少污染物:排除污染物;用新鮮空氣稀釋室內空氣。(1)減少污染物:(2)排除污染物:(3)稀釋室內空氣:
3.1.2 水質量
湖河表面水以及和噴泉等地下水受到工業和農業的污染,引起了人們對飲用水質量的關心。要盡量采用市政水,無市政供水時才進行除菌處理。除菌技術有氯化、碘化、蒸餾、陶瓷過濾器過濾、紫外線照射、臭氧清毒。
3.1.3 光、聲和輻射:(1)光:(2)噪音;(3)輻射
3.2 能源效應
提高房屋能源效率的措施主要有: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改善圍護結構;改進加熱、冷卻和氣候控制系統;降低電燈和設備的能耗等。
3.3 資源效益
有效的房屋設計可減少對工地、林木、煤炭、石油或與水有關的原材料的需求,緩沖對環境的壓力。有效地建造方法可減少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