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49: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扶貧攻堅的重大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以下內容由收錄,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一、基本情況
鄉現有精準扶貧村3個,精準扶貧戶443戶,一般貧困村7個,貧困戶1116戶。2015年脫貧解困貧困戶70戶貧困人口300人;2016年實現149戶400人脫貧;2017年實現116戶352人脫貧;2018年實現108戶342人脫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3個精準扶貧村、7個一般貧困村根據村情實際制定了扶貧工作方案;經鄉黨委研究決定,每名干部聯系2—3名貧困戶,根據貧困戶的脫貧需求和發展愿望,為每戶貧困戶量身制定了脫貧措施、發展規劃;其中村、村、村三個精準扶貧村派駐了“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成效明顯。
二、主要做法
1、加強領導,成立機構。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精準扶貧干部駐村工作,成立了由鄉黨委書記任組長,鄉長、黨委副書記任副組長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安排專門人員負責日常辦公;根據我鄉扶貧開發工作的實際,制定了《鄉全力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方案》并下發到各村。
2、強化宣傳,營造氛圍。通過召開村社干部會、群眾會、院戶會、辦黑板報、大張旗鼓地采用張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標語,制作精準扶貧工作展板等方式大力宣傳精準扶貧工作,真正做到了精準扶貧工作人人皆知,人人盡知,營造了良好的宣傳輿論氛圍,更加堅定了廣大干群全力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和決心。
3、嚴格管理,逗硬考核。根據巴委辦〔2015〕64號文件要求,鄉黨委與“第一書記”簽訂了《目標責任書》,細化了“第一書記”的工作職責及年度工作目標,每位“第一書記”都建立了工作檔案;對“第一書記”在村工作時間、廉潔自律、工作實績等方面組織專班專項督查,嚴格考核;同時,鄉上力所能及地為“第一書記”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確保“第一書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三、下一步打算
1、進一步加強精準扶貧力度。充分認識精準扶貧工作的重大意義,將此項工作作為鄉黨委、政府長期性重要性工作來抓,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方法,突出工作成效,確保工作力度不變,做好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長期準備。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區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會議精神,總結過去三年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研究部署新一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進一步動員全區力量,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確保圓滿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剛才,XX同志通報了我區第二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情況,三名同志作了發言,XX同志做了工作部署,我都同意,請大家結合實際,抓好落實。
按照省、市部署,我區對口幫扶、支援與合作的六個地區,扶貧工作扎實推進,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特別是第二輪“雙到”工作開展以來,全區上下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主動作為,敢于擔當,在全省考核中取得全部滿分,資金投入、項目落實、幫扶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圓滿完成各項扶貧任務。借此機會,我代表區委區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謝!向奮戰在扶貧一線的同志們致以敬意!下面,我再強調幾點意見:
第一,關于認識。中央、省、市對扶貧工作高度重視,將其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十以來,總書記國內考察30多次,其中20多次到貧困地區,在許多重要場合,都反復強調扶貧開發的重大意義。去年11月,中央召開了高規格的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了消除絕對貧困、決勝小康社會的號角。今年3月,XX書記在全省扶貧工作會上要求:“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貧困人口與全省人民一道共享全面小康”。6月22日,XX書記在全市扶貧工作會上強調:“全市上下要認真貫徹中央和省的部署,確保各項脫貧幫扶任務如期完成”。
相比以往,這次扶貧工作,有幾個明顯不同:一是標準更高。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在2018年率先完成扶貧攻堅任務,并明確每名貧困人口安排2萬元扶持資金,這是以往所沒有的。二是要求更嚴。中央明確要求“省、市、縣、鎮、村”五級書記抓扶貧,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三是難度更大。經過前兩輪扶貧雙到,容易的已經解決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同時,由于財政資金管理制度等原因,現在各單位調劑資金用于扶貧的難度加大。四是任務更重。幫扶村由上輪的15個增加到27個,以前是十幾家單位幫一個村,現在兩、三個單位就要幫一個村。
對我區而言,扶貧工作不僅是一項政治任務,更是一個重要機遇。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從思想上增強扶貧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高質量高標準完成好各項扶貧攻堅工作。同時,通過扶貧工作,加快拓展發展空間,助力企業擴大經營版圖,實現雙向互動、聯動發展、合作共贏。
第二,關于思路。在扶貧思路方面,必須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改變“大水漫灌”、“幫扶就是幫錢幫物”等傳統觀念。必須與時俱進,發揮政府資源“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撬動各類資源,共同抓好扶貧工作。具體來講,就是要發揮好三個作用:一是發揮市場作用。要發揮南山經濟大區、創新強區優勢,堅持市場化導向,引導各類市場主體、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配置,通過市場調節,達到事半功倍效果。二是發動社會力量。暢通社會力量扶貧渠道,發揮我區企業多、名人多、慈善家多的優勢,抓好“全國扶貧濟困日”和“廣東省扶貧濟困日”活動,引導和發動各類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通過各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三是發揮當地黨委政府和群眾作用。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要緊緊依靠當地黨委政府,注重調動貧困地區的積極性,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
第三,關于責任。脫貧攻堅是硬任務和政治責任,要按照“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指示精神,層層傳導壓力、級級壓實責任。各單位、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要把領導責任扛在肩上,做好示范、當好表率。各結對幫扶單位要切實負起主要責任,既要按照考核指標完成“規定動作”,又要結合實際做好“自選動作”,確保責任到位、人員到位、項目到位、措施到位、政策到位、資金到位。
我家住在王氏祠,進山步行十八里。
祖傳三間土瓦房,根深蒂固是家底。
如今已經三十七,想說媳婦沒人理。
村里找我拆舊房,易地搬遷好主意。
政策搭臺我唱戲,二層小樓平地起。
扶貧帶來好福氣,媒婆進門來報喜。
鳳凰爭先往家擠,看我中意不中意……
百姓心聲是對金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極大肯定。為切實解決一些高寒山區“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的難題,2016年,金寨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消除貧困的“第一仗”和“當頭炮”,實行資源整合、政策疊加、統籌調度、強力推進,全年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5308人。截至目前,全縣共落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310處、計劃安置5708戶、20260人,其中,動員到縣城購買商品房安置727戶、2735人,到集鎮購買商品房安置873戶、3386人,搬遷至中心村莊3355戶、11661人,搬遷至自然村莊759戶、2478人?!笆濉逼陂g,全縣力爭易地扶貧搬遷1.1萬戶、3.8萬人,真正讓符合條件和有搬遷意愿的群眾實現“應搬盡搬”。
廣泛動員引導搬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千米以上的高山101座,“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特殊地貌,以及上世紀50年代修建梅、響兩大水庫實施大規模的移民搬遷,致使全縣多數貧困戶分散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山區等生存環境惡劣的地方。全縣58.9萬農業人口,其中47.6萬人居住在1.64萬個自然村莊。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住房安全成為貧困戶脫貧的首要需求和最大障礙。
2016年初,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剛剛啟動時,大多數群眾都有“戀土、不離鄉”的情結,還有部分貧困戶對政策是否能夠全部落實到位存在疑惑。針對這些情況,縣里采取“動員大會”“村村響廣播宣傳”“干部進村入戶宣講”“發放明白紙”等多種方式進行政策宣講,重點解讀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房建設面積控制標準、資金補助標準等相關規定要求,廣泛宣傳易地扶貧搬遷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等方面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群眾對易地扶貧搬遷的認同感、參與感,不斷擴大易地扶貧搬遷的影響力,努力形成人人參與易地扶貧搬遷的濃厚氛圍,最終實現了“愿搬則搬、應搬盡搬、一戶不漏”。此外,金寨縣按照“戶申請、組評議、村票決和公示、鄉(鎮)審核和公示、縣級審批和公告”的程序,精準確定搬遷人口和安置方向,簽訂搬遷協議。
疊加政策鼓勵搬
為打消群眾蓋不起房、搬不起家的疑慮,該縣用足用活各項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讓利給群眾,使每個貧困戶都不用自籌資金就能建起新房。在每個貧困人口享受2萬元易地扶貧搬遷補助的基礎上,疊加縣內水庫移民避險解困搬遷、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等相關政策,對自愿拆除住宅或騰退宅基地的群眾,給予相應的拆除房屋、退出宅基地補償及騰退獎勵。
對拆除房屋的群眾,按照戶型結構給予250―600元/平方米的補償,并按照宅基地退出的時間給予最高上浮30%的補貼;對退出宅基地的群眾,給予70元/平方米的補償;對自愿放棄申請宅基地的群眾,按2萬元/戶給予獎勵;對進入縣城和集鎮購房并承諾放棄申請宅基地的群眾,分別給予800、200元/平方米購房補貼。對既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又是水庫移民人口的,疊加享受水庫移民搬遷直補政策。
南溪鎮石寨村觀堂組張勇,家庭貧困人口4人(其中移民人口1人),認定宅基地退出補償119220.82元,該戶選擇到規劃的中心村莊安置,享受易地扶貧搬遷補助20000元/人×4人,計80000元,享受水庫移民補助1人15000元,合計享受補助214220.82元。石寨村對易地扶貧安置點采取地基工程政策統建、地上建筑群眾自建的方式,該戶建房費用約12萬元,還剩余補助款9萬余元?;ㄊl大灣村貧困戶陳澤申,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到金寨調研時曾慰問該戶。2016年,陳澤申家搬遷至大灣安置點,共獲得宅基地退出、移民搬遷和扶貧搬遷補助合計12.28萬元。對于少數完全無能力建房的特殊貧困戶,該縣又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了196套公共安置房,缺口資金由政府統一承擔,確保所有群眾住房安全。
統籌調度督促搬
根據“群眾的事情群眾辦”的原則,該縣各個安置點均組建了村民搬遷理事會,在安置點規劃建設、戶型選擇等方面,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導作用,搬遷戶建房由理事會統一組織和管理,鄉鎮政府加強監管。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統籌考慮資源環境和產業基礎,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全縣規劃保留的村莊中,選擇160個中心村莊、140個自然村莊及10個集鎮新建搬遷安置c,設計安置房戶型11種供搬遷群眾自選。
此外,金寨縣對各安置點基礎建設實行清單管理,縣政府整合資金,予以重點保障。制定搬遷工作行事歷,強化督促調度,縣主要領導每月調度一次、分管領導每半月調度一次,聯系鄉鎮縣領導每周到所聯系鄉鎮督促調度一次,確保搬遷工作快速有序推進。2016年,全縣共調整安置點建設土地3825畝,建房8801間,開工率100%。截至2016年12月底,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全縣2016年已搬遷入住2363戶、8589人。
完善配套吸引搬
群眾搬遷后如何種菜、養豬?如何上學、就醫?這些問題群眾最關心。該縣高度重視搬遷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務服務設施建設,將學校、幼兒園、衛生室、農民文化樂園等公共服務設施納入安置點建設規劃,加快實施安置點道路提升工程,將原3.5米水泥路面拓寬到5米;投入環保資金4000萬元,建設安置點污水處理設施。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和“適當留有余地”的原則,同步規劃建設亮化、體育、旅游、商業網點等設施,確保搬遷群眾住得放心、住得舒心。同時,為方便群眾生活生產,由鄉鎮政府在安置點周邊統一流轉部分土地分配給易地扶貧搬遷戶,解決群眾種菜、養豬的難題。
關鍵詞:PPP模式;精準扶貧;重大意義;應用領域
中圖分類號:F323.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7-00-01
一、準確理解PPP模式和精準扶貧
(一)PPP模式: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PPP模式是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建設,能夠有效調節社會公共產品供給能力,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優質公共服務的一種模式。
(二)精準扶貧:精準扶貧相對粗放扶而言,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的,誰貧困就扶持誰。
二、PPP模式助力精準扶貧的意義
(一)有利于增加貧困地區資金投入,確保精準扶貧的全方位實現
目前,離我們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小康社會的一個百年目標只有3、4年的時間,但是我國還存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14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92個、貧困村12.8 萬個、貧困戶近3000萬個、貧困人口7017萬,扶貧攻堅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貧困仍然是阻礙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問題。
對貧困地區資金投入不足,是導致貧困地區脫貧難的首要問題。解決資金的問題,不單單要依靠我們政府,更要依靠我們整個社會的力量,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扶貧。在貧困地區引入 PPP模式,允許社會資本進入貧困地區,允許社會資本在貧困地區基礎建設,教育,醫療等領域投資,是解決目前貧困地區資金投入不足的比較便捷的,快速的方法。
(二)有利于完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精準扶貧的全方位實現
中國目前的貧困地區多處于邊遠山區。這些地區基礎設施落后,交通,教育,醫療,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均落后于發達地區。這些基礎設施的落后已經嚴重影響了這些貧困地區的脫貧與發展。
無法平等的享受到改革開放帶給每個人的福利,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實現小康。所以在貧困地區引入PPP模式,允許社會資本進入貧困地區公共服務領域,利用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鼓勵社會資本通過參股、合資、獨資等形式投資到貧困地區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建設中來,不斷完善貧困地區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供應體系,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有利于切實貧困地區政策的落實,確保精準扶貧的全方位實現
多次強調的“六個精準”中,要求在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脫貧成效等方面要精準,而PPP模式可以切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將扶貧重點放在切實貧困的山區,貧困村鎮以及貧困家庭,將PPP模式資金真正引入這些地區和人民,政策也向其傾斜,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準扶貧。
三、PPP模式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領域
PPP模式在我國貧困地區能應用領域比較寬泛,可以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領域應用,也可以在住房、產業發展、生產和生活條件等領域應用。PPP模式為貧困地區引入社會資本,讓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貧困地區建設,一方面可以緩解政府財政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讓社會資本實現其自身價值。通過引用PPP模式,有效的改善了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對于實現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提供了有利保障。
因此,應積極在以下主要領域推廣PPP模式:
(一)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PPP 模式
部分地區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是基礎設施薄弱。例如個別村鎮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包括村內道路建設、自來水供給、污水處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處理、改廁、路燈亮化、通公共交通、電網改造、有線電視等等。這些基礎設施的欠缺,直接導致了部分地區無法真正的脫貧致富。因此加大國家財政力度支持,以及引用PPP模式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是解決這些地方貧困的根本所在。
(二)在產業扶貧領域積極引進PPP模式
部分貧困地區致貧的主要原因是當地沒有產業支撐。我們以往解決貧困的主要手段是“輸血”,就是僅限于物質和資金的給予。但是這種方法長遠來講,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的現狀。但是引入PPP模式進入產業扶貧,是更改了我們的扶貧方式,由“輸血”到“造血”,真正意義上盤活當地的經濟。例如:通過集約化的農業產業管理結合PPP的模式可以有效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種植、養殖產業;以PPP模式介入到鄉村旅游項目的建設,以PPP模式深入特色農業產業基地、農村電子商務、農村特色旅游,農村溝域經濟等等多個產業,最終幫助貧困農村百姓致富。
(三)在公共服務領域積極引進PPP模式
部分貧困地區致貧的主要原因公共服務水平落后。包括醫療衛生水平有限,教育水平低下,等等。另外大量的人才流失,也是導致這些地區貧困的原因,無人對貧困地區的發展負有應有的擔當。在許多地區產生貧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病致貧,由于當地醫療技術、醫療資源、設備和人員的匱乏,導致貧困地區最基本的醫療都難以保障。教育水平低下,主要表現在這些貧困地區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辦學資金等資源都比較缺乏。
教育和醫療是一個地區最為重要的公共服務領域,以往,政府提供這兩個領域的相關產品和服務,統一由財政給予撥款,這給財政就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如果大量的資金都用來辦教育和醫療,那么流入到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企業等方面的資金就會有所減少。如果單純的繼續依靠政府的力量,可能不會較快的解決這些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但是在貧困地區引入PPP模式,通過簽訂長期合約的方式,鼓勵和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到教育、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可以有效的減少政府財政的壓力,而且對于實現社會資金的利用效率,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簽訂合約或者協議時,要充分考慮到私人收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既要確保社會資金能夠實現價值的最大化,也要確保公共利益的有效實現。
(四)在生產條件、生活條件改善等領域積極引進PPP模式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提高認識,高度重視
區局成立以局長為組長、副局長、為副組長,各相關股室、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區交通運輸局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工作領導小組。
各單位要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日”活動的組織領導,統一思想,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日”活動,進一步增強交通行業災害風險防范意識,普及災害自救互救知識。要切實把做好“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作為保障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維護群眾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確保各項活動順利舉辦、取得實效。
二、創新形式,大力開展防災減災及應急救援知識宣傳活動
各單位要主動加強防災減災宣傳工作,確?!胺罏臏p災日”活動宣傳報道有力有序開展。要圍繞“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活動主題,廣泛宣傳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大意義,充分推廣介紹防災減災知識,進一步讓廣大群眾了解和掌握防災減災知識和基本技能,切實增強抗風險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等新聞媒體作用,通過張貼海報、放置展板、分發資料、設置防災減災宣傳專欄、懸掛防災減災宣傳標語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
結合文明創建包保社區、脫貧攻堅幫扶貧困村等方式,積極組織志愿者進家庭、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宣傳安全和防災減災以及應急救援知識。
三、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
(一)對在建公路項目開展安全隱患大排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要立即組織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對所有公路施工現場進行拉網式排查,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不留死角,特別是對于橋梁、邊坡(高填深挖)等重要工程、地質災害易發路段、特種設備要加大排查力度。有效把控道路、公路施工安全風險。
(二)公路基礎設施治理。加強農村道路的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大危舊橋梁改造力度。對公路橋梁安全防護和連續長陡下坡等重點路段安全通行能力,在全區范圍內開展風險排查和評估,實行分級分類進行處置。
(三)加強雨季施工安全防范工作。各單位要切實做好防汛工作,防止降雨造成的安全事故。
(四)對安全隱患進行大排除,盡早消除安全隱患。各單位對排查出的問題要高度重視,及時組織相關各方進行認真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及時進行整改,確保安全隱患得到大排除。
四、加強應急管理工作
一是要建立應急處置機制,在發生重特大突發事件時,及時組建分級負責的應急指揮機構,統一協調處置重特大突發事件。二是要建立應急信息報告機制,及時向區交通運輸局報告道路運輸信息。三是要建立應急值班制度,實行24小時領導帶班值班,保障應急值守和信息暢通。四是要積極做好搶險運力調配,配合處置突發事件。
五、完善預案,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救災演練
5月4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要求共青團要在廣大青少年中深入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用中國夢打牢廣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礎,用中國夢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歷史責任感,積極為廣大青少年實現夢想提供服務。5月6日,省委下發《關于在全省廣泛開展“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美麗繁榮和諧”主題教育活動的意見》,決定從今年5月起,集中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在全省廣泛開展“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美麗繁榮和諧”主題教育活動。今天我們召開團省委動員大會,主要任務是貫徹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意見精神,對全省各級團組織開展“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美麗繁榮和諧”主題教育活動進行組織動員和安排部署。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深刻認識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重大意義
開展此次主題教育活動是中央、省委部署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更是對全省各級團組織和團干部的一次強化培訓和全面檢驗。我們必須統一思想,明確任務,深刻認識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重大意義。
一是深刻認識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凝聚青年力量的重大舉措。當前,我省正處于抗震救災的重要時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消除地震災害帶來的多方面影響、重建美好新家園、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繁重。全省各級團組織和廣大團員青年要在抗震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突擊隊和生力軍作用,就必須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引導青年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把個人的夢想融“中國夢”之中,把個人的奮斗融入建設美麗繁榮和諧之中,全力以赴,攻堅克難、積極作為,形成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強大力量,為奮力奪取抗震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是深刻認識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履行團的職能的有力抓手。近年來,在省委和團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團的工作和青少年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有力貢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團的工作也面臨了很多新課題和新任務。要主動順應時展,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就必須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為重要載體和重要契機,認真思考謀劃新形勢下推動共青團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方法,不斷提升共青團工作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把廣大青少年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國夢”上來,團結帶領廣大青少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三是深刻認識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改進工作作風的重要路徑。長期以來,全省各級團組織注重源頭、創先爭優,積極開展“兩深入、四同、一帶頭”、“千名團干部進社區”等活動,團干部能力作風持續提升,風清氣正的工作環境得到鞏固和加強。近期,中央、省委和團中央先后出臺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規定,對全省各級團組織和團干部不斷改進工作作風,更加密切聯系、服務青年,做好黨的青年群眾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團干部是廣大團員青年的表率,要引導青年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就必須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深入查找在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青年方面的差距,認真總結在聯系青年、服務青年、凝聚青年等工作中的不足,堅持提升能力、樹立形象,不斷把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推向深入。
準確把握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
要組織全省各級團干部和廣大團員青年深入學習黨的十報告和同志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用中國夢打牢廣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礎,深刻理解“中國夢”的科學內涵、本質要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為譜寫中國夢的篇章而努力奮斗。
按照省委有關要求并結合全省共青團工作實際,要重點開展好以下專題教育活動。
一是扎實開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專題教育。組織全省各級團干部和廣大團員青年深入學習省第十次黨代會和即將召開的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精神,發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光榮傳統,緊緊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繼續深化“青春建功新”主題活動,在全省實施“多點多極支撐戰略”的大局中找準自身工作的切入點和結合點。要大力開展青年突擊隊大會戰、青年文明號形象大展示等青春建功活動,充分發揮青聯、青企協積極作用,助推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等建設;要引導青年增強職業精神,提高綜合素質和業務本領,立足崗位建功成才;要鼓勵青年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扶貧助困、生態環保、創新創效等社會實踐,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上來,進一步堅定助推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信心決心。
二是扎實開展“團結和諧、維護穩定”教育。要在廣大團員青年中分層分類深入開展形勢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引導他們充分認識和諧穩定的重要性,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維護社會穩定。對民族地區青少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大力“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鑄中國夢”活動,引導其履行公民的義務,熱愛祖國、維護團結,反對分裂、反對暴力,特別是不參與分裂破壞活動,不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對在校大中學生,要廣泛運用新媒體手段,將“我的中國夢”和“與信仰對話”、“與人生對話”等主題活動結合起來,開展豐富多采的校園文化活動,著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際關系、正確認識現階段在改革發展中出現的不可避免社會、環境等問題,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學好知識本領、自覺維護穩定的實際行動;對進城務工青年、新生代農民工等群體,要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引導他們積極進取、弘揚正氣、倡樹新風;對特殊重點青少年群體,要加強情感關愛、心理疏導和權益維護,積極組織他們學習憲法、刑法、民法等法律法規,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教育。
三是扎實開展“抗震救災精神和感恩奮進”教育。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習“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取得的重大成就,學習抗擊“4.20”蘆山強烈地震取得的重大勝利成果,引導他們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感恩黨、感恩祖國、感恩社會。要牢牢把握青年建功立業的內心需求,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有效引導青年自覺、自愿地關心全省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促進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在災后重建中持久釋放;要選樹典型、廣泛宣傳、營造氛圍,教育引導災區青少年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斗志,不等不靠、自立自強,互幫互助、共克時艱;要廣泛開展感恩奮進主題活動,充分表達災區青少年感恩黨、感激全國人民、感謝社會各界的深沉情懷。
切實加強主題教育活動的組織領導
搞好本次主題教育活動,是當前一段時期重要的政治任務,任務重,標準嚴,要求高。機關各部室、各直屬單位要把活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檢查指導,精心組織實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一是加強領導。主題教育活動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領導,責任在班子。根據省委、省直機關工委要求,我們在省級層面成立團省委“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美麗繁榮和諧”主題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在團省委內部成立團省委直屬機關“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美麗繁榮和諧”主題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分別負責全省各級團組織和團省委直屬機關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組織協調、工作指導、檢查督促和工作總結等。領導小組要按照分工,嚴格落實督促檢查責任,采取經常性督查與重點檢查等多種方式,加強督查和具體指導,及時發現并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推動活動深入開展。特別要注重發揮各級團組織書記和機關黨支部書記的作用,著力形成書記負總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引導和帶動主題教育活動有序推進,深入開展。
二是把握節奏。按照省委統一部署,主題教育活動時間從2013年5月開始,通過兩個月左右時間分階段推進。5月15日前是動員部署階段,重點是各級團組織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召開各級動員會議,各級團組織主要負責人要結合實際作動員報告,機關各支部也要及時安排部署,讓團干部和團員青年廣泛知曉、普遍參與。5月中旬至6月上旬是集中學習階段,重點是充分利用鄉鎮大團委建設、非公企業團建、學校團建等組織建設成果,圍繞主題教育的重點內容開展學習,發揮好各級團委領導班子成員的“核心輻射”效應、普通團干部的“示范帶動”效應、廣大團員青年的“同頻共振”效應,促進整體學習提高。6月中下旬是交流討論階段,各級團組織和機關各支部至少組織一次專題討論活動和座談會,總結經驗、交流體會,查找差距改進不足,促進主題教育活動在青少年中取得實效。7月上中旬是總結提高階段,各級團組織和機關各支部要認真總結主題教育活動的有效做法和措施,加強對創新理念和創新機制的探索,鞏固深化主題教育活動成果。
三是廣泛宣傳。加強與各類公共宣傳媒體的合作,切實發揮團隊宣傳媒體和陣地作用,充分運用手機、網絡、QQ、飛信、微博等新媒體手段和宣傳專欄、工作簡報等載體,根據不同階段的活動內容設計相應的宣傳方案,大力宣傳中國夢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宣傳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的重大意義和工作部署,宣傳主題教育活動的先進典型,特別要大力宣傳這次抗震救災中涌現出來的模范人物、崇高思想、先進事跡,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增添新的正能量,為主題教育活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做到日常宣傳不斷線,重點宣傳掀。
5月21日,四川省社科理論界學習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精神座談會在成都舉行。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吳靖平出席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明仁主持會議。
會議指出,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是在我省改革發展處于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在四川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會議認為,全會提出的“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是貫徹落實十精神,推進治蜀興川大計的時代號角;全會確立的“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工作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更高起點謀劃四川發展的鮮明取向和根本要求;全會作出的全面實施“三大發展戰略”重大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中國夢四川篇章的行動指引;全會明確的當前和今年一個時期八項重點任務,是保持四川追趕跨越發展態勢的著力方位;全會部署的推動地震災區科學重建、跨越發展各項工作,是奪取抗震救災斗爭全面勝利、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的科學總綱。
與會專家學者緊緊圍繞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部署,緊緊結合四川改革發展實際,作了精彩的發言。本刊摘發部分發言。
引領四川全面實現“兩個跨越”的科學部署
趙英(四川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
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確立的“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主題,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這次會議的重大意義在于把“科學發展、加快發展”進一步明確為全省工作的指導思想。這一指導思想的確立,充分體現了省委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決心。
這次會議的重大意義,還在于堅持和深化歷屆省委治蜀興川思路,確定了我省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戰略和奮斗目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經濟建設作為興省之要,推動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兩個跨越”目標的確立,高屋建瓴。而實現這個目標的“三大發展戰略”更是具有科學性和全局性。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符合四川省情和經濟發展規律,提升首位、次級突破、夯實底部的具體要求,對全方位激發各地發展活力,構建全省競相跨越新格局,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對促進我省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全面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城市整體競爭力和區域綜合競爭力,形成“四化”同步發展的新局面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地處西部內陸的四川尤為重要,只有堅持創新驅動,才能對跨越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叭蟀l展戰略”體現了繼承、發展和創新,是正確引領四川全面實現“兩個跨越”的總體戰略部署,將會對我省未來的發展產生重大的推進作用。
“三大發展戰略”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李后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實施“三大發展戰略”是推進新階段四川發展的重大決策,是解決四川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主要矛盾的良策和實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中國夢的四川篇章的行動指引。
“三大發展戰略”是時空的辯證統一體。從時間軸上看,“三大發展戰略”堅持了歷屆省委治蜀興川的思路和方略,具有繼承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從空間軸上看,“三大發展戰略”借鑒了國內兄弟省市區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具有科學性、普遍性和典型性。尤其是,“三大發展戰略”充分體現了黨的十精神,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在四川的生動實踐。
“三大發展戰略”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主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全面問題,能優化發展格局,激發各地發展活力,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普遍特征和經驗總結,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皟苫被映青l統籌戰略解決發展不協調、城鄉二元分割問題,能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解決后勁不足、持續性不夠的問題。可見,“三大發展戰略”解決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問題。
“三大發展戰略”是空間和功能的多元統一體。從哲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內因起決定性作用、抓主要矛盾、相互聯系、對立統一、質量互變等光輝思想的實際應用;從經濟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競爭合作、產業分級、工農聯動、增長極、生產力等經典理論的創新實踐;從倫理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公平、正義、平等、自由、人權等價值理念的科學采集;從政治學上講,“三大發展戰略”是對執政為民、科學執政、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等先進意識的現實折射。
四川經濟發展的新戰略
丁任重(西南財經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教授)
四川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確立了未來幾年四川經濟發展的八項主要任務,這是四川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譜寫中國夢的四川篇章的新戰略。
省委確定的四川經濟發展新戰略,包含了八項主要任務,這八項任務是一個有機整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1)工業強省和新型城鎮化是四川發展的方向。目前我省工業化率和城鎮化率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化是帶動城鎮化的動力,城鎮化為工業化提供平臺,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兩化互動”是四川發展的必由之路。(2)“三農”工作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四川發展的基礎。只有農村實現現代化,全省才能實現現代化,只有農村實現全面小康,全省才能實現全面小康。而完備的基礎設施是四川發展的基本條件。(3)改革開放、生態文明建設、強化扶貧工作是四川發展的保障。改革開放為四川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抓住節能減排工作能夠不斷優化四川經濟的外部環境和人民群眾生活的居住環境;不斷減少貧困人口能夠提高四川發展的質量。(4)堅持民生優先是四川發展的目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了中國的一切發展都是為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堅持民生優先、促進共同富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是四川發展的最終目標。
“多點多極”是我省發展的必然選擇
杜肯堂 黃 勤(四川大學原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教授;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多點多極支撐的關鍵在“多”字。其政策涵義是,提升首位城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反映了經濟轉型新時期,區域格局從單中心帶動到多中心拓展,經濟發展從非均衡不協調到非均衡的協調發展。其戰略措施有四方面:
全域謀劃,頂層設計。首先是要加強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多規銜接,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形成多點多極發展的合力。其次,必須立足各地區的具體情況,科學規劃,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政策,有序推進。
強化產業支撐,引導差別競爭。點和極,支撐在產業。首位城市成都,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引領全省產業結構向高端化和服務化升級,以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建設“三中心”為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提升成都服務業在西部地區的能級。次級突破中,培育和壯大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從而實現以點帶面,由點到極;在夯實底部基礎中,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特別是要依托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等,加強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互動發展,有序承接產業轉移。
推進產業配置與空間規制的結合。將產業配置與空間規制結合起來,推進產業集群和城市群互動發展、產城融合發展。在新型城鎮化中加強產業集群培育,產業集群發展中同步配套城市服務;著力產業園區建設,把產業園區作為“兩群”互動、產城融合的理想節點。
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更加注重區域間的開放交流、互助合作,引導要素跨區域流動、企業跨區域發展和產業跨區域轉移。
打造“兩化”互動、統籌城鄉“升級版”
孫超英(省委黨校區域經濟教研部主任、教授)
黨的十強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就對四川省“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戰略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應把這一戰略作為四川省推進“四化”同步的主要途徑,全面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城市整體競爭力和區域綜合競爭力,打造“兩化”互動、統籌城鄉“升級版”。
要遵循三個“堅持”。堅持“兩化”互動,促進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發揮信息化在“四化”中的先導作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制造智能化、城市智慧化和農村農業現代化,提高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質量。堅持統籌城鄉,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要著力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新機制,構建現代城鄉發展新形態,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堅持“四化”同步,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新型城鎮為基礎、信息化為支撐,推進現代化健康發展。
要持續創新,為“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提供不竭動力。如何科學有效地贏得發展先機,關鍵在于在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的過程中,通過創新和協同創新打造本地增長極群落。通過區域產業轉移的加速與城市比較優勢的強化及相互確認,各增長極點要素升級和區位市場擴容,促使區域增長極群落由萌芽邁向成熟?!皠撔隆笔撬拇缭教嵘闹苿俜▽殻俺志糜行撔隆眲t是四川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戰略的終極支撐。
堅持以創新驅動推動四川跨越提升
盛毅(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我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以及內外約束條件的變化,注重抓好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大力推進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確保開好頭和布好局,爭取盡快形成突破之勢。根據我省在創新方面具有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當前重點可以放在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營造創新氛圍,培育創新文化,鼓勵創新和包容不足,形成創新的良好環境。二是大力推進科技和體制創新,充分挖掘潛在優勢,推出一批重大成果并實現向產業的轉化,形成強大和持續的創新動力。加快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企業創新主體培育、產業創新牽引升級、區域創新發展示范、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等四大創新工程,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需要進行全方位改革創新。尤其是探索大量國防科技單位如何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大量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如何加強與產業發展的密切聯系,大量的科技人才如何更多地進入企業發揮作用,有限的科技資金如何更好地用在關鍵領域,應當成為重點。同時,在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所有制結構、投資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的情況下,體制機制已經成為科學發展的最大“瓶頸”。如何破除和削弱傳統體制制約,如何形成與之相適應的體制和機制,如何破解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是需要加大攻堅力度的領域。三是主動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建立群眾廣泛參與的各種組織,構建分層次化解矛盾的機制,形成促進發展的穩定社會基礎。經濟的轉型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多發期,由經濟轉型和擴大開放而出現的社會狀態更加活躍、社會訴求不斷增多,維權意識更加強烈等問題,傳統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已經不能很好適應。尤其是我省人口多、地域廣、流動性強、區域城鄉差距大,社會矛盾表現形式更加復雜,利益訴求產生方式更加多樣,而現實社會的諸多“快變量”與傳統管理方式“慢變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構建適應新時期發展要求的社會管理體系,也需要加快探索,促進社會穩定機制的建立。
四川實現“兩個跨越”的主要路徑
郭曉鳴(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四川實現“兩個跨越”重點要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為重點、以民生優先為導向、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努力開創發展新局面。
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引領“兩個跨越”。實現“兩個跨越”,根本還是要靠發展,但必須高度重視發展質量,堅持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實施三個層面的跨越突破;一是要高度重視優化產業興省戰略。二是要合理調整資源開發路徑。三是要有效強化自主創新驅動。
以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為重點攻堅“兩個跨越”。一是要重點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和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提升首位城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縣域經濟基礎,全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二是要全面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把“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戰略作為四川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主路徑,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戶籍制度、經營制度、要素交換、資源配置等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分割分治問題,建立統籌城鄉發展新機制,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三是要著力實施扶貧攻堅戰略。
以民生優先為導向提升“兩個跨越”?!皟蓚€跨越”應該是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跨越,因此必須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作為“兩個跨越”的根本歸宿和落腳點。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支撐“兩個跨域”。必須毫不動搖地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機制改革,努力謀取“改革紅利”和“制度紅利”。
切實推進地震災區生態發展型重建
李明泉(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黨的十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一戰略思想,為雅安“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指明了方向,為二度受災的雅安如何突出生態文明建設,以尊重自然、綠色重建的理念轉變發展方式,配置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產業,建設生態村落,豐富生態生活,建設全球災后生態重建典范區,具有特殊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