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49: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務會計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我國鐵路運輸企業在財務會計內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制度不完善是導致問題重重的主要原因,因此,解決鐵路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問題首先要從控制制度著手。對現有的控制制度進行全面分析,發現問題時立馬進行改善,不斷健全財務控制制度,對財務會計等崗位工作內容、范疇,一一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每個工作崗位上的工作范疇都要明確,避免在工作中出現矛盾,實行責任制,每一個在崗的員工都數值工作程序,并出臺相互制約的制度,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監督。在實物資產管理上,加強監督力度與實物資產控制力度,一旦發生業務,在第一時間里開展入賬工作,掌握每一項業務的資金流動情況,嚴格開展財產控制工作。對財產物資管理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完善,所建立每一項內部控制制度都要具有針對性,保證制度建立之后在工作當中得到良好的發揮[2]。由于我國不斷在哪個行業的采購上,都存在短期行為,為了預防此現象,鐵路企業在物資采購管理工作當中,需要對操作程序進行規范化,每一個程度都有相關的負責人員監督此項程序的工作,例如資產管理、檢查核對以及記錄等,這三項工作都需要安排相關的人員負責,而且每項工作所負責的人員都不同,一個人只能負責一項工作,這樣一來就可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另外,對于財產的盤點工作,要定時開展,財產盤點時,管理人員進行監督,預防出現盤點遺漏或者是盤點錯誤的現象,做好相關記錄工作,以便于核對。
(二)嚴格按照規定開展工作,實現標準化。在財務會計內部管理工作當中,解決現存的問題,需要嚴格按照規定開展各項工作,每一個財務工作按照規章制度落實到位,根據鐵路運輸行業的實際情況,對每一項工作流程進良好的控制,例如固定資產管理流程、資金流程、采購流程以及預算流程等,每一額流程都進行有效控制,按照規定開展每個流程相應的工作。其次,對系統數據進行保護,現如今是一個信息時代,在計算工作上多是采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財務工作中的數據處理已經全面使用了財務軟件完成數據處理工作,因此,數據的準確性和財務軟件存在很大的聯系,若是財務軟件收到病毒的攻擊,則會造成數據處理錯誤,甚至是數據丟失,所以為了保護數據的安全,在日常的工作中定期進行系統檢查工作,查看系統是否處于一個安全的狀態環境中,財務人員提高警惕,在使用財務軟件處理數據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立馬進行匯報,避免由于病毒原因造成數據丟失。各項工作都按照規定開展,實現標準化,鐵路企業有自己的規定要求,國家也出臺了一些相關的規定,約束財務會計內部控制工作,鐵路運輸企業在內部控制工作中,嚴格按照國家所頒布的規定開展工作,例如頒布了《會計核算軟件基本功能規則》、《會計電算化管理辦法》以及《會計電算化工作規范》等,相關的法規,鐵路運輸企業都要嚴格按照此類要求開展財務管理工作。
(三)提高人員素質。員工是為企業創造財富的核心,在鐵路運輸企業中,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和員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內部控制關乎著企業的發展,所以,做好內部控制工作要從企業和員工入手。首先要強化鐵路運輸企業員工的內部控制理念,現大多數企業員工對內部控制理念認識度不夠,給與員工開設培訓班,要求專業人員定期對其進行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內部控制的理念、作用以及內部控制管理等,使員工清楚認識到內部控制在鐵路企業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員工接受培訓后,會改變對內部控制工作的態度,使內部控制在鐵路運輸企業的經營中發揮作用。在企業中落實內部控制,對于員工來說能夠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員工之間形成良好的競爭關系,從而為企業打造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公司的文化建設,提升員工的業務素質,以及培養企業員工的創新意識,整體上為企業培養一批新型的技術型人才。
二、結束語
企業在進行相關會計活動時,會因為企業內部或外部的環境因素,使結果與預期目標產生一定的偏差,進而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該現象被稱為企業會計管理風險。企業會計管理風險的特點并沒有明確的特點,由于各國管理者認識的不同。通過對多篇文獻的閱讀,可以總結出三種特點:不確定性;嚴重性;變化性。不確定性指的是由于風險是的復雜程度,不同風險出現的可能性并不相同,管理者并不能對風險做出精準的預測。一方面由于措施的采取,使得結果并不一定產生損失,另一方面,由于會計管理者的疏忽等原因,也可能造成相關的損失。從該角度講,風險具有不確定性。嚴重性,經濟在不斷發展,會計管理的相關信息的準確性對經濟的穩定性和資源的充足性,設施的配置等相關變量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若風險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或風險的嚴重性得不到重視,那么,會計管理的相關信息必然不準確,這對企業的管理與發展均有嚴重的影響,進而導致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被淘汰。變化性,影響企業會計管理的風險的原因有很多種,分為:可變和不可變。并且這些原因多數是具有變化性的。因此這些原因必須得到有效的控制,風險才會得到最大的降低。
2會計管理風險的問題描述
2.1目標的不明確定性大多數企業只是單純的將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目標,并不對本企業的發展狀況進行準確的掌握理解,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并不制定準確有效的階段性目標,使得企業的會計工作沒有明確的目標,同時也喪失了動力性,這多企業的發展以及風險的控制均有很糟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的目標只是單純的利潤問題,將制約因素,企業環境以及競爭的形勢均沒有考慮在內,這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是很不利的。
2.2管理體制的不健全性由于企業發展方向不準確,管理目標不正確,企業的管理以及會計的管理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造成會計的管理秩序混亂,以及管理體系的缺乏。由于管理體制的不完美造成會計管理的展開無法實現,管理秩序的不健全,也間接導致企業的發展目標的無法實現。市場經濟在不斷完善,會計體制也在不斷完美,企業的發展空間也得以進一步擴大,然而某些工作人員利用職權開始動用公司資金,使得會計人員工作量增加,公司的資金也無法周轉,進而導致會計人員不再進行精確準確的工作。這種現象有損企業的管理,也造成一定的會計管理風險。
2.3管理手段的落后性很多企業會計管理者并沒有認識到本企業管理的落后性,拒絕培訓,仍然使用傳統的管理方法,沿用古老的管理方法,跟不上時展的潮流,同時會計管理者對自己的工作重視度不高,成為本企業發展的絆腳石,同時由于管理機制的不完善性,管理者對風險意識的薄弱性,使得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弱,甚至導致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被淘汰下去。
3會計管理風險的控制方法
3.1風險意識加強會計管理者所擔當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在企業的管理中,應起到領導的作用,因此在當今迅速的經濟發展中,會計管理者應意識到風險的嚴重性和控制風險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自己,銅鼓這種途徑,管理機制才能不斷靠近完美,企業的利潤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企業的發展也得以迅速。
3.2素質提升企業應持續不斷的對企業的會計工作人員進行素質培訓,法律學習,提升管理者的道德素質和專業技能,使得管理者能夠有效地控制風險,并且在面對風險的同時,能夠將損失降到最低,使得企業得到最好的發展。
3.3審計體制的完善若想有效的控制會計風險,不僅需要保證信息的精確性,還需要將審計部門的職能加強,總結后可主要包括:審計部門應定期對會計部門進行調查工作;對會計的監督應是長期的。
3.4管理目標的明確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會計管理。因此若想對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必須將企業的管理觀念與會計的管理目標實現良好的結合,目標的確立必須符合本企業的發展狀況,跟隨時代的發展潮流,使得企業得以迅速發展。
3.5預警體系的建立為更好地控制風險,企業應積極利用科學技術,建立完善的預警體系。預警體系的建立往往根據企業往年的歷史經驗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因素進行預測,這并不能實現對企業的會計管理風險的有效控制。預警體系的完善應充分利用科學信息,先進的工具,以便更好的進行會計管理工作。
4結束語
論文的撰寫過程當中我們難免要引用或者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來論證自己的學術觀點,在論文引用的地方要做上標注,可以讓讀者清楚的知道哪些觀點是作者自己的,哪些是借鑒別人的。以下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采編收集的關于企業財務管理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分享。
企業財務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埃里克·赫爾弗特.財務分析技術一價值創造指南(第11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11:35-62.
[2]宋常.財務分析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5-45.
[3]張先治.財務分析(第三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30-50.
[4]魯愛民.財務分析(第二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20-40.
[5]希金斯.財務管理分析(第八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0-50.
[6]黃小玉.上市公司財務分析.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15-40.
[7]何韌.財務報表分析.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23-45.
[8]蘇布拉馬尼亞姆.財務報表分析.(第十版)(英文版)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34-56.
[9]彭曼.財務報表分析與證券價值評估(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5-55.
[10]朱傳華.財務分析精要.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14-35.
[11]史蒂斯,史蒂斯,戴蒙德.財務會計:報告與分析(第六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20-45.
[12]劉玉梅.財務分析(第三版).大連出版社.2010:24-40.
[13]張濤.財務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13-36.
[14]鄧德軍,謝振蓮.財務分析學.國防工業出版社.2009:22-40.
[15]苗潤生,陳潔.財務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23-50.
企業財務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彭娟.戰略財務管理.2008.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陳亞民.戰略財務管理.2008.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3]〔美]邁克爾,波特著,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2007.北京:中信出版社
[4〔美]邁克爾.波特著,陳小悅譯.競爭戰略.2005.北京:華夏出版社
[5]劉力.財務管理學(第二版).2000.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
[6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2008.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7]國資委.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2008.北京
[8]國資委.企業風險管理的新起點一《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學習解讀.2008.北京
[9國資委.企業績效評價標準值2008.2008.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0]羅伯特.卡普蘭,大衛.諾頓著,劉俊勇,孫薇譯.戰略地圖一化無形資產為有形成果.2005.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經濟出版社
[11]羅伯特,卡普蘭,大衛.諾頓著,上海博意門咨詢有限公司譯.戰略中心型組織一平衡計分卡的致勝方略.200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2]秦楊勇.平衡計分卡與戰略管理.2007.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3]鄒昭烯.企業戰略分析.2005.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4][美]戴維.貝贊可,戴維.德雷諾夫,馬克.尚利著,武亞軍總譯校.公司戰略經濟學.199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韓W.錢.金,〔美]勒妮.莫博涅著,吉毖譯.藍海戰略.2005.北京:商務印書館
[16]黃泰元.藍海戰略本土化實踐.200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7]王滿.基于競爭力的財務戰略管理研究.2007.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8]項保華.戰略管理一藝術與實務.2007.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張繼德.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管理.2008.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秦楊勇.戰略績效管理:中國企業戰略執行最佳實踐標準.2009.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企業財務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李現宗:《高級財務會計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秦永和:《財務管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成棟,姚賢濤:《中小企業管理事物與實例》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4]陸立軍,盛世豪:《科技型中小企業:環境與對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5]陸立軍:《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區域產業競爭力》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
[6]吳志軍:《試論企業財務目標》載《遼寧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7]鄭艷:《論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及其實現》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
[8]吳大紅:《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載《華東經濟管理》2003年第4期
[9]孫桂華,孫鵬:《企業財務管理理念的變化及創新》載《經濟與管理》2003年第10期
[10]張立華:《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多元化財務目標的有機結合》載《職大學報2003年第2期
[11]舒昌:《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載《商場現代化》2006年第3期
[12]吳作森:《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新思路》載《中國中小企業》1998年第10期
[13]盧佳友,鄭海元:《加強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研究》載《廣西會計》2000年第12期
【關鍵詞】 環境會計; 會計教育; 復合型人才; 課程
我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生態環境保護,而環境保護大計,以環境教育為本。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開展和實施無疑將給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環境會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尚未形成。國內各高校中只有少數幾所開設了單獨的環境會計課程,名稱如“環境成本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審計”等。大部分高校局限于傳統的會計、審計教學內容,較少或根本不涉及環境方面,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將環境會計的內容簡單地拼湊在傳統的會計、審計類課程中。形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
其一,缺乏獨立、系統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或專門的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作為指導。我國對環境會計研究基本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對環境財務會計的核算對象、前提假設、環境會計報告披露模式、披露內容等理論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我國政府也還沒有出臺相關的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來給予指導和規范。
其二,缺乏專業的環境會計師資隊伍和配套教材。環境會計是一門由環境學、經濟學、會計學、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而成的學科。開展環境會計教學工作,需要授課教師具備扎實、全面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本專業(財務會計)的知識;另一方面還必須懂得環境方面的知識,如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管理學等。目前,環境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新興分支,其師資隊伍還不健全,配套的市場教材也較少。
其三,大學環境會計的教學目的尚不明確。在那些已單獨開設環境會計系列課程的高校中,開設這些課程只是讓學生接觸前沿理論知識,教學的實踐目標尚不明確。
二、西方國家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先進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英兩國)在環境會計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環境會計理論基礎和實務操作相對國內較為成熟,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體系正逐步形成。
在英、美大多數大學的會計系均講授環境會計。其講授的方式有兩種:方式一,開設獨立的環境會計、環境管理方面的課程,名稱如“環境會計”、“政府、商業和自然資源”、“環境會計過程”、“環境會計高級專題研究”等;方式二,不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但在財務會計、管理/成本會計、會計信息系統等一些課程中設置與環境會計相關的內容。當前采用第二種方式的大學所占比重較大,但第一種方式將環境會計作為獨立會計課程的趨勢將日益明顯。
美、英大學會計系講授的環境會計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環境會計概述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內容及其評估方法:(2)企業環境政策概述;(3)企業環境發展和監控系統的構建;(4)企業經營對環境影響的評估:(5)公司環境審計與評估。
第二,環境管理會計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垃圾處理、污染及資產廢置的會計問題;(2)環境問題預算與績效評估;(3)環境投資評估;(4)與環境有關的研發、預測和設計會計;(5)產品生命周期與環境成本研究;(6)企業并購與環境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環境財務會計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財務報告中的環境問題;(2)獨立的環境財務報告研究;(3)與環境有關的或有負債及會計差錯更正問題;(4)與環境有關的支出與承諾的會計處理問題;(5)與環境有關的借款、所有者權益及保險問題;(6)審計報告中可能涉及的環境問題研究;(7)與環境有關的資產(如存貨、土地等)價值評估問題。
三、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環境會計教育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大學先進的環境會計教學理念和方法,并結合我國國情,沿著從無到有,從淺到深,從普及理念到深究理論和實務應用,從融入其他會計專業課程講授到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再到形成專業體系的這一條主線,逐步建立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體系。筆者從五個方面設想我國高校環境會計教育的初、中期發展趨勢目標:普及環境會計教育,并在各高校開設單獨的環境會計相關課程。同時也給各高校新開設環境會計相關課程、制定相關課程教學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一)教學培養目標
旨在培養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復合型會計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環境會計知識和技能,全面理解會計與社會之間的內在關系,同時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素養,使其具備理解并參與制定公司環境事務戰略的能力,滿足可持續發展企業對環境會計人才的需要。
(二)授課對象
高等院校商學院(或工商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中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本科專業、工商管理類各碩士專業的所有學生。
(三)課程體系設置
依照教學培養目標,高??梢钥紤]先開設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管理案例和環境審計四門課程。
1.環境財務會計
課程屬性:專業必修課(54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會計產生與發展過程、背景、作用和意義,環境會計目標、假設、原則、對象、內容、職責等基礎性理論,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基本方法。要求學生掌握環境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專門知識,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會計信息和環境管理信息進行基本會計處理、會計報告和會計分析與評價,能應用環境會計基本程序、方法進行環境經濟管理。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會計》,許家林、孟凡利等編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肖序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環境會計研究》,孟凡利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資源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許家林、王昌銳等著,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年版;《企業環境會計和環境報告書》,李靜江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環境管理會計
課程屬性:專業必選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定義、作用和意義,環境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和方法應用,在實務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要求學生熟悉和了解環境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學會如何利用環境會計信息支持企業內部決策,能在實務工作中參與制定公司的環境事務戰略。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管理會計――將環境因素納入管理決策中》,郭曉梅,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環境會計與管理》,【英】羅伯?格瑞、【英】簡?貝賓頓著,王立彥、耿建新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環境成本管理論》,林萬祥、肖序著,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Exposure Draft: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EMA)》,IFAC,2005年。
3.環境管理案例
課程屬性:專業選修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通過系統介紹國際著名企業的環境管理情況,從各個方面、各個視角來總結、歸納國際著名企業在環境管理問題上的一些經驗。要求學生了解環境管理理念在現實中的應用、國外的一些優秀環境管理案例和他們的管理成效,了解我國目前在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發展方向。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國際著名企業管理與環境案例》,世界資源研究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宣傳教育中心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環境審計
課程屬性:專業任選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審計背景、作用和意義,環境審計標準、依據、對象、內容、目標、職責、證據等,環境報告審核和測試基本方法等基礎性理論。要求學生掌握和應用環境審計的程序、方法,分析企業環境影響個案,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問題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審計》,陳正興主編,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版;《環境審計論》,蔡春等著,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企業環境審計研究》,劉長翠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四)授課方式
我國高校環境會計教育應擯棄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模式,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建立必修課、選修課、實驗課、活動課等多種課程體系,進行全方位的環境教育,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教學方式上可以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如多媒體、網絡等。
(五)課程考核和評分方式
課程考核由閉卷考試和課程論文兩種方式相結合。課程論文可采用小組論文(報告)考核方式,由5~6人組成一個論文(報告)小組,由小組成員在現有給定論題(如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等)基礎上討論并重新擬定題目進行寫作,寫作內容必須圍繞給定的論題。課程論文的寫作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文字不少于5 000字,段落分明,論證有理,結論明了,格式符合規范。課程最終個人成績將結合個人平時成績(占20%)、課程論文成績(占50%)和閉卷書面考試成績(占30%)綜合給定。
四、實施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策略
實施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還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是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的導航者,政府在推動環境會計教育方面起著關鍵性的導航作用
首先,政府應在各行各業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將環境意識深入人心,加大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其次,政府應盡快出臺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作為企業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指南,通過國家政府職能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進行適度的強制約束,不斷嚴格化、標準化、規范化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從法律制度層面進行導向,促進企業對環境會計人才的需求;再次,高教司對高校環境會計人才培養制定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直接推動、引導各高校環境會計教育的大力開展。
(二)企業是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市場的主要需求方,應側重提高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意識,大力推進環境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
“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而用人單位是這些‘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學校必須時時明確來自‘市場’的需求,甚至可以說市場決定了環境會計教育”(孟焰、李曉梅,2008)。應增強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意識,提高企事業相關人員的環境會計素質,從而引導企業綠色經營并提高企業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主動性,增加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和對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從需求方的角度推進我國高校加速開展環境會計教育。
(三)高校是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高校應不斷重視環境會計教育
我國高校應對環境會計教育加大投入和建設,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與企業需求相吻合的環境會計教育培養方案??紤]到目前在我國各高校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仍缺乏硬、軟件配套基礎,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沒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先通過將環境會計的主要教學內容結合到現有的會計課程中進行滲透式傳授,以這種滲透式教學作為過渡形式。隨著我國環境會計理論實務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成熟、環境會計制度指南的出臺和廣泛實施,我國高校就更有基礎和能力開設單獨的環境會計課程,逐步實現環境會計普及教育,并向環境會計教育的終極目標,即形成專業的環境會計教育教學體系靠攏。
【參考文獻】
[1] 袁廣達.環境會計與管理路徑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 袁皓.社會倫理和經濟利益雙重驅動下的環境會計教育――對美、英兩國環境會計教育的考察與思考[J].當代經濟管理,2006(10):127-128.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學生姓名指導教師課題性質畢業設計(論文)題目設計學職號稱教師專業班級單科研位教學√生產其他
論文√
課題來源
淺談企業應收帳款的管理
開題報告(闡述課題的目的、意義、研究現狀、研究內容、進度安排、預
期結果、參考文獻等)一、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1、研究目的:在竟爭越來越激烈的狀況下,企業正確運用賒銷,切實加強應收賬款風險管理顯得尤其重要。企業應收賬款的增多,成本等費用的偏高,信用水平的偏低使得公司應收賬款風險加劇,從而導致了企業經營管理問題,企業虧損,甚至造成企業的破產倒閉,使得企業越來越重視對應收賬款風險的管理與控制。所以可以說應收賬款是企業資金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應收賬款管理直接影響到企業營運資金的周轉和經濟效益。積極有效的應收賬款管理將有利于加快企業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也有利于防范經營風險,維護投資者利益。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應收賬款的重要性,應收賬款管理已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v觀我國的研究現狀,企業應該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本論文研究目的就是對企業應收帳款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有針對性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措施。2、研究意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商業信用的國度擴展,導致大中小各種企業的應收帳款比例不斷增大,當前國內企業對應收帳款管理重視程度和力度不夠,相關信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不規范,導致應收帳款質量低下,回收程度偏低,而應收帳款的增加和質量的降低必然導致其中一部分應收帳款的呆帳壞帳的產生,這些應收帳款的沉淀,使企業資產實際質量降低,嚴懲影響了企業資金的流轉和經濟的正常運行。作為影響企業財務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應收帳款的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分析應收帳款的管理方法和及其不足之處的改善方法,這些對于企業管理者和投資者,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都有借鑒和參考意義,對于我國企業管理質量的提高以及經濟的健康發展也有一定的幫助。二、研究現狀國外研究現狀:西方對于應收賬款的相關研究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其信用控制體系已經非常完善,因此,企業對應收賬款的控制也相對比較容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西方學術界對傳統意義上應收賬款的控制研究,逐漸轉向對應收賬款后期的證券化和保理業務的研究。1.應收賬款的證券化研究成果。Zweig認為資產證券化為原始權益人提供了一種降低風險、多樣化資產組
合的手段,增加了一種融資工具。Schwarcz指出,資產證券化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吸引力是因為證券化引致的交易成本節省遠遠高于其它融資工具。他還認為發起人證券化資產的投資報酬率小于其它融資方式的融資成本,因而資產證券化也是一種有成本效率的融資工具。2.應收賬款的保理業務研究成果。BenJ.Sopranzetti(1998)教授從企業的融資的角度探討了應收賬款保理的問題。由于企業應收賬款的存在,減少了企業在一定時期的現金流量,應收賬款是具有一定信用的資產,那么可以通過信用評估,與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鑒定協議,把應收賬款作為金融產品進行交易,從而達到投資融資的經濟活動的目的。LannyLatham(2004)應收賬款是各種企業擁有的一項很常見且非常重要的資產,它的安全與否直接影響著企業的可用資源、損益情況、現金流量。從企業內部管理出發,對企業應收賬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作了剖析,提出了“要加強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必須提高產品競爭力,注重客戶資信調查和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力度”的觀點,并對建立企業信用信息管理體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Jamesc.Van.Horne(2003)教授認為整體經濟環境和公司的信貸政策是影響公司應收賬款管理水平的主要原因。整體經濟環境是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信貸政策的變量包括交易賬戶的質量、貸款期限的長短、現金折扣、季節性延遲付款、收款程序等。企業通過改變這些變量必然導致額外銷售產生的邊際利潤和應收賬款增加產生的機會成本。管理應收賬款實際上轉化為了對額外銷售產生的邊際利潤和應收賬款增加投資所要求的收益進行評估,只有兩者相等時,應收賬款所產生的收益才是最大化的。國內研究現狀:由于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問題,導致國內對應收賬款的研究起步較晚。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企業和學術界逐漸意識到應收賬款管理的重要性。因為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完備,信用管理體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中,同時我國大部分企業應收賬款管理意識比較淡漠,管理方式比較單一,所以我國的應收賬款研究還在起步成型階段。1.關于應收賬款的現狀研究吳蓬生、張維迎、李恩柱、閆培金等學者從我國應收賬款的管理現狀出發,努力的從全方位的角度提出改進措施。這其中學者們最初的觀點看上去并不能完整的構成一個體系,但是仍具借鑒意義。2.關于應收賬款法律方面的研究吳蓬生從法律的角度提出,把應收賬款看作債權人與債務人的一種契約,解決手段(遠期的應收賬款)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他對不良債權涉及的許多緣學科問題進行了大膽的理論探索,并做出回答。3.關于應收賬款從博弈角度的相關研究應收賬款是以信用為基礎才得以存在,其價值的實現程度由當事人雙方的博弈決定,張維迎從博弈論的角度研究應收賬款形成的原因,解決的方法是通過建立健全有效的信用制度,進行信用調查、信息跟蹤,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道關,進行控制管理。4.應收賬款風險研究李恩柱企業應收賬款的風險防范進行了研究,對應收賬款對企業產生的分析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對應收賬款風險防范對策進行了研究,以確保企業財務的安全性。陳英新從風險的角度指出:應收賬款的風險是由于市場因素的不穩定性和債權、債務關系在清償時具有不確定性,導致了賒賬企業的應收賬款在回收時間和回收
數額上具有不確定性。我國的社會信用基礎還比較薄弱,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完備,信用管理體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有關政策法規尚未出臺,我國還很難直接照搬西方國家的應收賬款的管理模式。因此,我國企業只能根據自己企業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應收賬款系統化的管理知識來制定適合自己的應收賬款管理模式。三、研究內容本文首先闡述了目前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存在的問題,針對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做出原因分析,并運多種措施加強企業應收賬款管理。一、企業應收賬款的概述(一)應收賬款的概念(二)應收賬款的范圍(三)應收賬款的確認二、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一)應收賬款拖欠嚴重,企業面臨信用危機(二)應收賬款降低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使企業效益下降(三)應收賬款增加了企業的總成本三、企業應收賬款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一)企業之間市場競爭的產物(二)實現銷售和收到款項的時間差所致(三)應收賬款管理制度不健全(四)信用政策制定不合理(五)企業防范風險意識薄弱(六)外界市場環境復雜四、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措施(一)全面核算應收帳款的成本(二)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三)加強客戶信用管理(四)加強應收賬款的風險防范,提高企業風險管理水平(五)以應收賬款轉為應收票據來降低風險(六)提高人員素質(七)應收帳款的控制結論四、進度安排1、確定畢業論文的選題,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完成論文的任務書。2012-9-8至2012-9-262、編寫論文提綱,撰寫開題報告,進行開題,實習期間進一步查找資料,作社會調查。2012-9-27至2012-10-113、撰寫論文,完成第一稿,并交指導老師。2012-10-12至2012-11-24、修改論文,完成第二稿,并交指導老師。2012-11-3至2012-11-155、修改論文,完成第三稿,并交指導老師。2012-11-16至2012-11-29
五、預期結果
應收賬款作為企業流動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能夠及時收回關系到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能否正常周轉,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針對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找到加強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措施。
六、參考文獻
[1]王慶成:《財務管理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2]楊金觀:《中級財務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3]杜英:《財務會計實務》,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4]姚鐵梅:《加強應收賬款管理,規避企業經營風險》《財會通訊》、,2004。[5]潘榮良:《強化應收賬款管理,防范經營風險》《財會月刊》、,2004。[6]袁秀蘭;《當前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的現狀與對策》《會計之友》2005。、[7]王霞等:《如何加強對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財會研究》、,2006。[8]黃艷華;《應收賬款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7、
對無形資產中研究與開發支出的會計處理各國都不盡相同。我國無形資產準則中對研究與開發支出的會計處理既不同于國際準則,又不同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爭議。本文分別通過對現行各種會計處理方法的分析,揚長避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會計處理方法——獨立調整資本化法。
關鍵詞:研究與開發支出獨立調整資本化
一、對現行R&D支出的會計處理方法綜述
(一)國際上其他國家對R&D支出的會計處理
對研究與開發(research&development簡稱R&D)支出是費用化還是資本化,抑或是采用其他做法,已成為會計理論和實務界長期爭論的一個焦點。目前,國際上對R&D支出的處理大致有三種方式:
1.全部費用化。即將R&D支出全部作為費用,記入當期損益。采用這種做法的主要有美國、德國、荷蘭等國。
2.全部資本化。即將R&D支出在發生時全部資本化,并在未來可取得收益的期限內攤銷。采用這種做法的有意大利、法國、日本、巴西、瑞士、瑞典等國。
3.有選擇的資本化。這種方法是事先確定一個用以資本化的標準,當R&D支出符合資本化條件時予以資本化,達不到資本化條件的則予以費用化。目前英國的做法及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是遵循的這一原則。
1997年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了《財務報告準則第10號—商譽和無形資產》,該準則將R&D支出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三種類型劃分,前兩種類型作為期間費用的處理,后一種類型只有在符合特定條件(準則具體規定了5個條件)才能予以資本化。同時修訂后的英國標準會計實務公告第13號,允許企業將以前已費用化的R&D支出,在原來導致其費用化的不確定因素消失后重述。也就是說,如果項目開發成功并且市場前景看好,那么以前已費用化處理的R&D支出便可以“扣”出來增加開發成功的無形資產的成本。
1998年9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正式公布了無形資產會計準則,即《國際會計準則第38號—無形資產》(簡稱IAS第38號)。該準則規定:為了評價自行開發無形資產是否符合確認標準,企業應將自行開發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即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同時指出:研究階段不會產生應予確認的無形資產,因此這個階段發生的支出或費用應在發生當期確認為損益。而在開發階段,則可能產生的應予確認的無形資產,因而某些符合無形資產確認條件(準則第45條具體規定了6個條件)開發費用應予以資本化。其成本為自R&D首次符合無形資產的基本確認條件和其后發生的支出總額。該準則第59條又規定:“報告企業在以前年度財務報表或中期財務報告中初始確認為費用的無形資產項目支出,不應在以后確認為無形資產成本的一部分”。即已經確認為費用的部分不得在確認無形資產時予以轉回。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國的做法和國際準則的規定在形式上頗為接近,但在內容上卻有很大的不同?,F行實務中澳大利亞、加拿大、及我國香港地區的會計準則所遵循的原則與國際準則的規定大抵相同。
(二)我國對R&D支出的會計處理
我國無形資產準則立項于1993年初,并成立了項目組。1994年12月,項目組完成了項目征求意見稿,并對外廣泛征求意見。根據反饋的意見來看,對自創并依法取得無形資產的成本如何確定問題上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有觀點認為,應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將符合資本化條件的R&D支出予以資本化,并作為自行開發無形資產成本的一部分;也有觀點認為,應當將R&D支出全部費用化,因為費用化的做法在股份有限公司試用沒有發現存在較大的問題;還有觀點認為,一般情況下采用費用化的做法,但對高新技術企業的R&D支出應采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允許采用部分資本化的會計政策。
1996年12月,項目組在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草案)》。1997年英國頒布了無形資產準則。1998年,IASC公布了國際無形資產準則。我國在借鑒國際無形資產準則及其他國家相關會計準則的基礎上,對原草案作了一些調整,于2001年1月18日正式對外公布實施。
我國準則規定:“自行開發并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予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
二、對上述各種R&D會計處理方法的評價:
(一)全部費用化
這種作法以美國為代表。美國雖然到目前為止尚沒有正式頒布無形資產準則,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卻早于1978年10月就頒布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2號—研究開發成本的處理方法》。準則規定,除采掘業以外的所有企業的R&D支出均在發生時作為費用處理。其于APB公告第4號《企業財務報表的基本概念和會計原則》上表述的把成本確認為費用的三個原則是其理論的主要依據。具體如下:
①結合原因和結果。一些成本依據與特定收入假定的直接聯系而被確認為費用...把他們確認為費用就完成了對收入的確認。
②系統合理的分配。如果一項資產的收益期是幾個期間,在缺乏比原因結果更直接的基礎時,以系統合理的方式把成本分攤到各期。
③即期確認。一些與當前會計期間有關的成本被確認為費用是因為:⑴發生在該期間的成本沒有提供可辨別的未來收益。⑵在以前年度被記錄為資產的成本不能再提供可辨別的收益。⑶不論是以與收入的聯系作為分配基礎,還是在幾個會計期間分配成本都有被認為是沒有有用的目的。
由于R&D支出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及與未來收益間缺乏必然的因果聯系,所以不適用“結合原因和結果”的原則和“系統合理的分配”原則,只能立即確認為費用。
費用化的處理存在兩個明顯的弊端:
1.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目地在于取得技術成果,形成企業的無形資產,具有典型的投資動機。如果將R&D支出費用化,排除在資產負債表之外,就會形成可能對企業經營起重要作用的大量賬外資產的存在。
2.由于費用化的處理,企業未來極具超額獲利能力的無形資產不能在表內報告,反而使本期經營成果大幅下降。由于信息誤導,容易使會計報表使用者產生悲觀情緒。尤其是在兩權分離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費用化的處理無疑助長了經營者的短期行為。管理層通過對R&D項目少投入甚至不投入來保證凈資產收益率等考核指標的實現,而使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后續發展無力。
在現行的實務中我們也注意到,費用化處理的方法在美國也沒有貫徹始終。比如:對內部自創計算機軟件發生開發費用的處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68號指出:內部自創計算機軟件發生的,屬于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應在發生當時計入損益,直到為所開發產品建立了技術可行性為止。
(二)全部資本化
贊同此方法的人認為:企業開始研究開發活動是希望獲得未來收益的。如果沒有這種希望,企業也不會從事這些活動。R&D支出的效益應從公司的整體來看,而不能從個別研究計劃來看。若其中的一項成功了,而其余的失敗了,則失敗的計劃是那項成功計劃所應付出的代價,因此全部R&D均應資本化。
該方法至少忽略了兩個重要因素:
1.開發項目的未來收益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對研究開發項目成功的概率由BoozAllen&Hamilton合著的《新產品的管理》(芝家哥,1968年)作過了詳細的研究。我們要討論的是,企業即使能夠證明失敗項目和成功項目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在開發成功之前,由于沒有成本負擔載體,歸集于無形資產項目的支出,只能累積,不能調整。列示于資產負債表中的無形資產不符合資產的定義。
2.支出和收益之間缺乏因果關系。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可以確認成本與收益相聯系,甚至連間接的相關聯也難以成立。MauricesS.Newman在《R&D支出的等量收益》、OraceJohnson在《R&D會計的繼續探討》、AlexJ.Milburn在《研究開發支出與隨后收益的關系的實證研究》分別通過計量期后銷售、收益或行業銷售份額,沒有找到R&D支出和增長的未來收益之間的顯著相關性。
FASB同時也認為:現代會計理論不是從總體來決定資產的價值,而是就個別的交易來判斷。而且,一個企業的全部研究開發計劃可能有一些不同完工階段的項目和最終成功的確定性不同的項目組成。如果R&D支出在全企業的基礎上進行資本化,那么富有意義的攤銷方法就不能形成。因為受益期無法確定。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在《會計研究論文集》第14期上報道的調查也表明,90%的公司原則上傾向于R&D支出由當期的收益彌補而不是從新產品的收益中得到彌補。
(三)有選擇的資本化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無論是全額資本化或是全額費用化的做法,都有著較大的不合理性,其共同的缺陷是把本來較為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那么有選擇的資本化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了費用化或是資本化作法的不足,理論上顯得比較完美。但在實務的操作上卻出現了很多困難:
1.難以制定出用于不同企業、行業的可比標準。FASB在無形資產準則制定的過程中考慮了諸多用于判定開發成功的標準,包括:“技術上的可行性”、“可銷售性”、“有用性”、“未來收益可能性”等,但上述因素中,沒有一個有利于建立應用于所有企業的客觀的可比條件。
2.對于滿足條件的費用資本化,那么R&D支出中僅有部分資本化并攤銷。這樣資本化的數額就不能表示未來收益的全部發生成本,資本化的定期攤銷數也不符合收益與成本的配比。
3.有選擇的資本化也許會溯及以前發生的成本的資本化。對以前確認為費用的成本的溯及違背了對其他事項的現行會計實務,即對其他事項的最初的會計處理是不能因事后結果而發生改變。
在前述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到:英國會計實務中并沒有理會對以前確認為費用的成本的溯及是否違背現行會計實務的問題。其次,英國財務報告準則第10號沒有涉及對R&D支出的處理,只對內部開發的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提出了標準,即內部開發的無形資產僅可在有易于確定的市場價值時予以資本化。這實際上是給企業了一種選擇權。如果企業選擇將內部產生的無形資產資本化(符合以上提到的“有易于確定的市場價值”),那么在進行賬務處理時,應貸記重估價準備(“revaluationreserve”),以后,還應持續的進行重估價。
(四)我國對R&D支出的會計處理
1.我國做法同國際準則相比較的差異
1)對R&D支出過程不加區分。即并沒有將研究開發過程按研究階段、開發階段或是其分劃分方式予以劃分。
2)確認資本化的條件不同。國際準則中以開發達到實質可行性為劃分界限,同時附加了促使該開發最終完成的其他條件(準則具體規定了6個條件)。我國是以依法申請功為條件。從該條件來看,如果開發成功而沒有申請也不能作為無形資產來核算。如自行開發的專有技術。
3)包含的資本化成本范圍不同。國際上是自R&D支出首次符合無形資產的基本確認條件和其后發生的支出總額。如某企業2001年全年累計發生R&D支出1000萬,其中該年12月1日至31發生200萬,該企業的研究開發項目自該年12月1經鑒定達到實質可能性標準,則本年應予以資本化的金額只能為200萬。若該企業2002年又為該項目發生了500萬的支出,則2002年末該無形資產在不發生減值情況上的價值就是700萬。而我國是將開發過程中的所有支出均予以費用化,只是將依法申請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當作其成本予以反映。
2.對我國做法的進一步分析
我國準則對R&D支出會計處理的規定的出發點是希望同國際規定保持一致。只是簽于目前我國的資評估體系尚不完善,對無形資產是否達到實質性確認標缺乏權威機構的認定,于是便采用了一個簡便折衷的辦法,以申請成功與否作為確認的條件。由此而產生的一個問題是:企業的R&D支出通常很大,而律師費、評估費等中介費用相對則顯得微不足道。企業在資產負債表中所列示的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既不代表其原始成本,也不代表其未來的收益能力,是一種象征性的安慰。其會計處理方法的實質仍然是費用化的處理。
由于本質上的費用化,所以自然回避不了費用化會計處理方式的弊端,目前我國企業核心技術開發能力的缺失正與此息息相關。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是我國近幾年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01年全省專利申請量12829件,居全國第二位。但對這些申請專利進行分析后發現兩個在全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一是發明性的專利少,只占總數的8%。二是分布不均勻,絕大多數專利集中在僅占全省企業總數5%的企業中,而其他95%的企業是一片空白。杭州市是浙江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2002年杭州市的知識產權局做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全市65000家企業中,98.7%的企業從來未擁有過自己的專利技術。即使在全市的400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擁有授權專利的企業也僅有91家,僅占22.8%(文匯報2002年9月3日)。
三、對R&D支出的獨立調整資本化
(一)對R&D支出會計處理方法的進一步探討
從世界各國會計準則的規定及其實務操作來看,將R&D支出按照合理的方式予以資本化已是大勢之所趨。合理資本化的做法盡管相對比較復雜,而且現行的有條件資本化方法中也存在著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它是畢竟是在純粹費用化或純粹資本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著眼點就在于力求規避上述兩種處理方法的弊端。而人類文明進步的本身就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至于到底以哪種方式資本化、資本化多少更合理,恰是目前人們正在熱烈探討的問題。
我國理論界一致認為:嚴格按照國際準則的做法在我國尚不可行,原因是國際準則的做法依賴于科學而完備的評估、鑒定體系。而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剛剛開始運行,資產評估體系還不夠完善,對于某個具體開發項目而言,要明確地定出研究階段何時結束或開發階段何時開始往往是很難的,不宜操作。而且,允許將R&D支出在一定條件下資本化,實際上給某些企業利用開發費用資本化政策調節損益留下了空間,加大了投資的風險,不利于經濟的平穩發展。
鑒于此,有人提出在R&D支出時先予以資本化,確定為無形資產;若研究開發活動失敗,則按追溯調整法一次性注銷;若研究開發成功,則按無形資產的攤銷規定予以攤銷①。這種做法盡管引入了追溯調整的概念,但沒有解決全部資本化本身存在的問題。又有人提出通過對企業歷史資料或行業狀況的分析,確定一個資本化比率,將R&D支出按該比率資本化②。該種方法在理論上缺乏足夠的依據,因為確定資本化比率的本身就意味著開發成功的概論是可以預測的。還有其他一些提法由于其觀點存在有明顯的缺陷在此就不再一一列舉。本文認為,應當將R&D支出首先在一個單獨設立的賬戶中予以歸集,同時設立一個失敗準備備抵賬戶;在研究開發活動延續各期,按項目進度及預期結果的確定程度計提或轉回失敗準備金;當項目結束后,根據最終成功與否或轉入無形資產或轉銷為費用。為了有別于前述處理方法的命名,突出這種做法在獨立賬戶中[1]資本化且準予調整的特點,我們顧且稱其為獨立調整資本化法。
(二)對R&D支出獨立調整資本化的實務操作的構想
1.設置“研究與開發”和“研發失敗準備”賬戶?!把芯颗c開發”是一個資產盤存賬戶,而“研發失敗準備”賬戶是其備抵賬戶。
2.發生R&D支出時,借記“研究與開發”,貸記“原材料”、“應付工資”等賬戶,期末計提失敗準備時,借記“管理費用”,貸記“研發失敗準備”
3.當導致計提失敗準備的不確定因素消除后,對已計提的失敗準備可以在其計提的范圍內予以轉回。涉及到以前年度的,按追溯調整法予以調整。這時借記“研發失敗準備”,貸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同時調整其他相關科目,借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貸記“盈余公積”、“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等科目。
失敗準備的計提和轉回方法可參照《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資產減值》的規定執行。CPA在進行年報審計時,可對其進行詳細認定。
4.發成功并取得專利或專有技術時,經對其評估和認定,可結轉部分開發成本。此時,借記“無形資產”,貸記“研究與開發”。當能夠確定某項目已經失敗時,借記“管理費用”、“研發失敗準備”,貸記“研究與開發”。
5.產負債表中增設“研究與開發”及“研發失敗準備”兩個欄目。兩個欄目數值的差額即為R&D支出的凈額。
6.在會計報表附注中至少披露以下信息:
a)R&D支出的本期發生額、累計發生額,本期已轉為無形資產的數額、累計轉為無形資產的數額。
b)本期研發失敗準備計提比例或依據,若有轉回的應當詳細披露轉回的原因及依據。
c)本期計提或轉回研發失敗準備的數額,累積計提或轉回的研發失敗準備數額。
(三)對R&D支出獨立調整資本化的優缺分析
1.這種方法首先將R&D支出單獨列示,充分披露了R&D支出的現狀及前景,滿足了企業內外的信息需求。
現代研究開發不論是從開發到應用的間隔時間、開發的性質、開發的規模和目的都有別于往日。我國專門從事無形資產方面研究的專家蔡吉祥在《無形資產學—會計改革趨勢探討》中有較為詳細的分析,本文在此就不再贅述。正因為如此,不論是出于管理的目的,還是出于會計核算的目的,客觀上都要求對R&D支出單獨核算,以對其進行事先預算規劃,事中成本控制,事后分析考核、獎懲兌現或在聯合開發各方進行利益享有分配。
其次,從市場的調查來看,不管是美國、韓國、香港、還是中國大陸等地的股票市場,科技類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其他各類股票,而且股價也很高。這說明了“科技含量”已成為企業價值的組成部分,也已獲得社會廣泛投資者的認可。在人們普遍接受以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理財目標時,對R&D支出單獨核算既可行有又必要。
2.該方法在資本化的基礎上,通過設立“研發失敗準備”備抵賬戶,使R&D支出的賬面價值趨向于其可能的未來收益水平,列示于資產負債表不會改變報表本身的性質;待項目結束時決定是轉入無形資產還是轉銷為費用,這將有條件資本化中難以確認標準的問題予以遲延,避免了決策的困難;同時,由于備抵賬戶的緩沖,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利潤的大幅波動。
3.這種做法的構思及流程同投資類賬戶和固定資產類賬戶趨于一致,減少了報表使用者的理解難度,提高了報表的參考價值。
總之:對R&D支出單獨核算是借簽了中外對R&D支出的現行做法的基礎上,又結合我國目前的現狀,盡可能地兼顧到企業內外部不同經濟主體的利益,顯得更為科學合理。但這種方法要求對“研發失敗準備”的計提和轉回進行嚴格的規定和控制,否則也有可能出現企業利用這一政策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蔡吉祥《無形資產學》.海天出版社.1999.6第2版
2.王道振,陸德民《西方財務會計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2第1版
3.盛明泉《試論研發支出的合理資本化》.安徽財會.2003第3期
4.鄧小洋等《研究與開發費用會計處理的新視角》.河北財會.2003第1期
5.李曉峰,郭洪仙《構筑我國企業戰略競爭能力的平臺》.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3第3期
6.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會計準則2002》.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10第1版
7.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1
8.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2000》.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7第1版
--------------------------------------------------------------------------------
論文摘要: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與信息的生產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因此,知識經濟時代財務資源的配置需要有“相關利益者合作”產權理論及制度作為基石,否則將會加劇財務資本所有者與知識資本所有者之間的矛盾沖突;知識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應以無形資產投資為主要決策內容,財務機構的設置應具有靈敏快速的特征,財務人員應具有很強的信息接受處理能力及財務方法創新能力,否則企業財務管理將無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0 引言
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將使知識經濟的大潮更加洶涌,在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迅猛發展的歷史巨變中,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已受到嚴重沖擊,現代財務管理面臨著挑戰與創新。
1 財務管理面臨的挑戰
1.1 風險理財已是財務管理中的重要問題現代企業的理財中,人們已普遍意識到籌資有經營風險、財務風險,投資有風險,但對知識經濟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決策風險、存貨風險、開發風險、貨幣風險、投資風險及怎樣去衡量和防范風險卻意識淡薄。因此,如何有效防范、抵御各種風險及危機,使企業更好追求創新與發展已是財務管理需要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1.2 現有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內容已不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投資決策需要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依賴廠房、機器、資金等有形資產,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資產結構中,以知識為基礎的專利權、商標權、商譽、計算機軟件、人才素質、產品創新等無形資產所占比重將會大大提高。而現今財務管理的理論與內容對有形資產的管理論述較詳盡完善,對無形資產涉及較少,在現實財務管理活動中,許多企業往往低估無形資產價值,習慣通過擴大廠房、增加設備等方法進行資產營運,而不善于利用無形資產進行資本運營。因此,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內容已不適應知識經濟時資決策的需要。
1.3 現有大多數財務機構的設置與財務人員的素質嚴重妨礙著信息化、知識化理財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一切經濟活動都必須以快、準、全的信息為導向,數字化技術、信息高速公路將使企業的交易、決策信息在瞬間完成,“媒體空間”、“網上實體”使經濟活動的空間變小,這就決定了在知識經濟時代里,企業財務管理人員要有很強的專業知識能力、敏銳的處理接受信息能力、創新科學理財方法的能力;企業財務機構的設置應是管理層次及中間管理人員少,強調結構創新,具有靈敏、高效、快速的特征。
2 財務管理的創新
2.1 樹立人本化理財觀念,充分協調好各相關利益者之間的財務關系目前我們雖然很難使“利益相關者”合作產權制度一步到位,但企業的每一項經濟活動都是由人發起、操作和管理度,因此,重視人的發展與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趨勢和客觀要求。
第一,財務目標多元化。知識經濟的到來,擴展了企業資本范圍,改變了企業資本結構,物質資本與知識資本的地位將發生重大變化,物質資本的地位將相對下降,而知識資本的地位將相對上升,且人力資本將成為決定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資源,是決定社會財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財務目標不僅要考慮財務資本所有者的資本增值最大化、債權者的償債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會經濟貢獻最大化、社會公眾的社會經濟責任和績效最大化的財務要求,更要考慮人力資本所有者(經營者與員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參與企業稅后利潤分配的財務要求。第二,財務責任社會化。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企業既要考慮資本投入者的財務要求,又要兼顧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時的財務要求,并在這兩種財務要求之間謀求均衡,把企業的社會責任納入財務目標體系是“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下的必然選擇。第三,建立反映知識資本價值的財務評價指標。知識資本應是指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的差額,在傳統的財務會計中很難反映此值,例如英特爾、微軟等高新技術企業股票上市后,其市場價值比其帳面價值高出3—8倍,而我國有些上市公司雖然帳面價值巨大,但其市場價值卻每況愈下。因此,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建立起對知識資本價值進行評價的財務指標已是必然,可以反映一個企業今后的發展潛力及趨勢:
2.2 強化風險管理,促進競爭與合作相統一市場經濟的機制客觀上使任何一個企業都存在著蒙受經濟損失的機會與可能,而這種可能性在知識經濟時代會更大。因此,企業財務人員必須有正確的風險觀,善于捕捉環境變化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有預見地采取各種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風險損失降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