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7 11:22: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初中知識點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分析現狀,明確目標
由于分層次招生,所以普通高中往往錄取到的學生的中考成績等級為B~C。這些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基礎差,對學習沒有興趣,不掌握學習方法,甚至厭學。初中階段地理是副科,不列入中考科目,所以大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升入高中后,學生還保持著初中時的心態。根據這一情況,高一年級開學的第一節地理課,我們就應該清楚地告訴學生,要轉變這種觀念,改變學習方法,使學生了解高中地理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從這一天起就明確學習目標,確保通過高中畢業會考,尤其是選擇學習文科的學生還必須拓展知識面,為三年后的高考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研究考綱,制訂計劃
要想提高學生畢業會考的通過率,教師必須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必須精通教材內容,分析考綱,掌握新一年的考試動態,總結歷年來的考試內容、范圍、各類題型以及各個知識板塊所占的分值。要讓學生明確畢業會考考試的方向,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教師再根據各相關情況的分析,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會考說明和教學計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精心備課,培養興趣
教師要在鉆研教材、考綱的基礎上,研究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狀況,精心設計教案,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對歷年會考試題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光照圖可以說每年必考,并且大多以綜合題的形式出現,賦分為6~8分。而這一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比較難掌握,得分率也最低。如何解決此類問題?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解決此類問題,較好的做法是先抓好初中階段此類問題的復習,然后做好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再延伸到高中知識,使學生認知知識有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而突破難點,最后能豁然開朗地掌握知識點。例如,經緯線、經緯網這一內容是初中所學的知識,但是初中生往往不重視,而且時隔已久,知識幾乎全忘記。要把光照圖學好,就必須先弄清經緯線、經緯網這一知識點,而這些知識又很抽象,必須有空間想象力才能學好。針對這個問題,為了讓學生更易于掌握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上課時可以將教室中的座位縱列作為經線,橫列作為緯線,讓學生辨別方向,劃出地理坐標。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在玩樂中愉悅地接受了知識?;蛘咄ㄟ^多媒體展示,地球中的經緯網可由抽象變得直觀、立體,加強學生的記憶,從而引入新課《地球的運動》,進一步分析光照圖的辨別方法。
四、精編練習,鞏固知識
課后練習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這一環節顯得尤為重要。但是高一年級安排科目較多,學生未必能自覺地完成太多的練習,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按照會考考綱的要求精編練習。也可利用上課時間讓學生分組討論,嘗試編制考試題目。教師再對所編試題加以點評,質量好的,還可以編入題庫,并給予學生獎勵。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提高,難點知識更易于掌握、鞏固,教師的題庫也得到不斷充實,迎接畢業會考和高考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模擬測試,提前適應
高中畢業會考的成績與高考評估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應該高度重視畢業會考的考前準備,教師必須精編模擬試題,既要達到會考考綱的要求,又不能讓學生失去信心。同時,在模擬測試中要嚴明考試紀律。經過幾次模擬測試后,學生在會考時就會充滿信心,發揮出最高的水平,從而使基礎較好的學生取得優秀的成績,后進的學生也能通過會考關。
六、及時講評,查漏補缺
關鍵詞:細節教學;初中化學教學;知識點
在初中階段的化學教育教學中,化學知識體系包含許多概念和原理等。在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初中生的學習規律和學習特點,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積極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結合細節教學與知識教學之間的聯系,促使初中化學教學質量和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1.注重實驗教學,通過觀察指導,促進知識教學
在初中化學教育教學中,實驗教學是較為重要的內容,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輔助資源。通過開展實驗教學,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夠促使其學習興趣得到一定的培養[1]。例如,在初學階段,為了讓學生了解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教師可以利用兩個簡單的小實驗(敲碎餅干和點燃紙片),促使學生通過觀察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之間的不同點。經過實驗學生可以發現,敲碎的餅干仍然是餅干,味道并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形狀發生了變化,而燃燒后的紙片就變成了灰燼。從而得出沒有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而性質發生變化并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的結論。借助適當的實驗演示能夠促使學生直觀地觀察到二者的區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2.加強對知識點的辨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初中化學知識體系中,很多知識點在概念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細節的不同導致其整體內涵完全不同。因此,在初中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學工作者應當引導學生注意對知識點中關鍵詞的辨析,促使其形成嚴謹的思維。例如,在“化合物和單質”相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二者在概念上的區別,對化合物、單質、純凈物、混合物之間的不同形成一定了解,即明確單質與化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是純凈物,再通過組成元素等判定其是單質還是化合物。
3.加強對問題的剖析,明確問題細節
化學是一門較為嚴謹、精練的自然科學,在初中化學知識點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對相關知識進行相應的解讀,把握知識點中的細節,才能對其形成深刻、準確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以“溶解度”相關知識點為例,由于溶解度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化學過程中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所以在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溶解度定義中的關鍵細節出發,對其加以分析,將其分成四個部分,即一定溫度條件、溶劑的量為100克、飽和狀態、溶質的質量。在對定義進行剖析后,學生就能夠快速地理解溶解度定義的核心,從而掌握這個概念。
4.加強對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的教學
由于化學知識體系中許多知識點存在聯系,因此,在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緊扣知識點的細節聯系,加強對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的教學,促使學生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拓寬學生的視野。以“鹽的概念”相關知識為例,教材中對鹽的定義是含有酸根離子和金屬離子的化合物。然而實際上,單純依據這個概念很難判斷一些物質是不是屬于鹽類,如硝酸銨(NH4 NO3)、氯化銨(NH4Cl)。因此,在這類知識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這個定義進行外延,即含有酸根離子、金屬離子的化合物均屬于鹽類物質,或者是含有酸根離子、銨根離子的化合物均屬于鹽類物質。通過定義外延,知識點的內涵沒有改變,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學生就可以正確地理解知識點[2]。
5.加強對知識點的歸類和總結
在初中化學知識體系中,知識點較為繁雜,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歸納和整理,明確相似知識點之間的區別,著重關注重c知識。例如,在“物質構成的奧秘”中,學生需要對原子、離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進行歸納分析,明確不同概念之間細節上的不同,從而發現其中的關鍵與核心,以便正確理解和記憶。
6.加強知識點細節訓練
在完成階段學習后,應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訓練,以此來鞏固所學知識。在細節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問題辨析的方式或創新解答的方式擴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加深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和記憶,明確相似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能夠靈活運用各類知識點。
綜上所述,由于化學的學科特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細節教學來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同時,由于初中化學知識體系中的知識點較為零碎,學生需要進行整理、分析、理解,才能實現內化。所以在初中化學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從細節教學出發,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識點。
參考文獻:
[1]楊 軍.細節教學與初中化學知識教學的有機結合[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版),2015(28):286.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學法指導 把握教材 聯系實際
由于長期以來未擺脫“副科”地位,歷史教學往往存在只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的狀況,教師上課只把知識點一教了之,根本談不上學法的指導,學生則認為學不學無所謂。這種現象,嚴重妨礙了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智力的開發、人才的造就。從初中歷史教學“三大任務”來看,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對于學生能力培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起來,教為先導,學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學法指導納入教學視野。
根據初中歷史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認為應把學法指導的重點放在準確深入地把握教材和聯系實際兩點上,前者教會學生如何讀書,后者教會學生如何有效“遷移”。
一、指導學生讀書的方法
讀書的關鍵在于全面、準確地把握課文中的知識點和知識體系,即對知識的駕馭程度達到微觀在握、宏觀在胸,縱橫馳騁,運用自如。學生在這方面往往存在:知識點歸納不科學、不完整,比較注重機械記憶,忽視真正的理解和分析,缺乏知識的前后聯系,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等問題。針對學生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通過學法指導課,在宏觀(即知識體系)與微觀(即知識點)落實上下功夫,指導學生做到兩點。
1.做好綱目教學,綱舉才能目張。讀史先讀綱非常重要,只有記住綱要,才能掌握歷史的發展線索,把握知識體系,達到“宏觀在胸”。因此,在開學的第一節課教師不必急于上新課,應該來個“開幕式”,向學生講三點:一是本學期歷史學習的內容是什么,即教材的框架,明確其起訖時間,主要章節目錄,粗略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名稱,留下懸念,為學生獲得系統鞏固的歷史知識提供前提。二是閱讀“說明”部分。現行初中課本中第一頁就是“說明”,它告訴學生課文體系、課時安排、標記符號及注意事項等。三是介紹一些良好的學習方法,對學生提出學習要求。
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工具,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把握教材內容系統性、了解歷史發展最基本線索的基礎上,重視每節課的綱目,層層推進知識體系的落實?,F行初中歷史教材中每一節課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語言,教師要注重對提示語言的教學,使學生對本節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大概的了解。在板書上要精心設計,盡量做到條理清晰,能夠簡潔、明了地反映本節課的框架結構。
2.以綱帶面,指導學生細讀課文。歷史發展線索是由許許多多歷史事件串聯而成的,掌握綱要是讀史的前提,準確掌握史料則是讀史的關鍵。要使學好歷史知識,必須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學生在領會整體教材的基礎上,分課進行鉆研,注意一課教材內容在某一歷史時期的地位及前后知識的聯系,避免學生把某一歷史現象孤立起來,產生片面的理解和知識上的支離破碎;二是對教科書中重要內容的字句作一定的推敲,動筆圈點,反復閱讀,以便確切地理解歷史現象并準確地總結歷史概念;三是注意對教科書插圖的鉆研,因為這是教材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學好了這部分內容,還會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讀史興趣;四是深入鉆研課本習題,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指導學生知識遷移的方法
知識的遷移過程就是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運用以下幾種方法指導學生的知識遷移。
一是課文中知識點之間的遷移。其目的在于實現新舊知識的聯系,做到融會貫穿,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例如學習完“”,可指導學生找出其與“維新變法運動”的聯系;學習完唐朝對西域地區的有效管轄,可指導學生聯想西漢與西域地區的聯系,等等。
二是課文知識與現實熱點之間的遷移,即聯系實際。聯系實際是各科教學也是歷史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其目的在于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本身,更好地認識歷史發展的規模,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識解釋或回答當年許多熱點問題。如講到了民族問題可聯系“波黑沖突”、“南聯盟問題”、“巴以沖突”;講到我國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可聯系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由李登輝的荒謬言論,聯想到臺灣在歷史上與祖國的緊密聯系。
參考文獻:
[1]陽谷,陳風主編.中學歷史教育文萃.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
[2]柳菊興主編.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3]夏子賢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應該“慢”在易錯處張先生在書中還說道:“自然有自然的法則,而教育也有教育的規律,教育是慢的藝術,即使是知識的獲得,經常也是困難、艱苦、緩慢的過程……”現行的教育體制使得地理學科的初高中教學脫節現象嚴重,區域地理作為高考命題的基礎和背景,區域地圖作為試題的載體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但區域地理卻是在初中階段學習的,到高中基本遺忘了,復習難度大,成為高考考生的“重災區”。從大部分教師對區域地理定位的復習方法來看,有經緯線定位法、相對位置定位法、特殊事物定位法等,這就要依托大量的記憶訓練,且過一段時間,隨著區域的增多,遺忘、混淆的問題又出現了。筆者的做法是在高中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學習中,充分利用無意識記憶原理解決區域地理的定位問題。在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學習中,典例或練習如果涉及初中區域地理位置等問題,筆者這時就會“慢”下教學節奏,引導學生拿出相應的地圖查找、觀察相應的經緯度、海陸位置、氣候類型等初中知識,使學生在初中所學的區域地理情境中學習地理原理與規律,清除了學生復習區域地理的障礙,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在碰到相似的問題時學生能用這種方法自行解決,達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了。這種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慢”,是“慢”在學生容易出錯的“重災區”為了增強學生對區域地理的無意識記而“慢”。
二、“慢”是為了避免“返工”
應該“慢”在生成處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科說過:“對教育來說,需要的并不是大量時間,而是合理地使用少量時間?!币簿褪切Ч蜁r間用量使用過程最優化。例如在高三第一輪復習課上,有關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點教學,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讀圖理解法:把山谷、山脊、陡崖等各種地形等高線圖讓學生識讀,記住主要特征,但學生只是表面上記住了這些特征并不理解其形成原理,真正要用到這些知識點解題的時候卻不懂用,甚至把這些特征混淆起來了,課后經常有大量的學生再追問相關問題而迫使教師不得不再“返工”復習。筆者曾在2009年帶的那屆高三學生在該知識點復習課上花了整整一節課來引導學生利用德化當地瓷廠制作瓷器剩下廢瓷土先捏出自己想表現的山體模型(有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等),然后在兩座山體的正中間穿入燒烤用的長竹簽,用彩筆在山體上畫出多條等高線,再用小刀沿等高線切割,教師把切割下來的模塊底部放在黑板上畫出等高線(在這過程要注意竹簽穿過的孔位要對準),畫好后的等高線圖再與恢復后的山體模型(用后各模塊再按順序放好)對比著觀察,就很容易理解各等高線圖的原理和特征了。表面上看,似乎操作這個過程費了不少時間,但事實證明那堂“慢”課學過后,絕大部分同學能熟練利用等高線圖解題而不必再“返工”浪費時間了,在地理原理生成處適當的“慢”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又合理使用了師生的時間,達到了教學的最優化,避免了低效的“返工”。
三、“慢”是為了“更快”
應該“慢”在重難點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部佐藤學教授學說過,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東西。高一級知識的獲取,需要在低一級知識的吸收消化的基礎上才能生成,因此,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我們要舍得花時間下慢工夫。例如“地球運動”這一知識模塊,歷年高考中分值占到8到16分左右,這是高中地理復習的重點,同時又是最大的難點。往往教師復習該模塊知識點時,學生都聽得懂,但到他們做題時,他們又說不懂了。通過詢問調查,他們該部分不懂解題的原因大部分在于不懂讀圖,自然就不能有效提取圖中的信息用于解題了。筆者今年在復習該部分知識模塊時就在圖的繪制、轉換、變形方面下慢工夫,首先讓學生會看圖并會畫簡單的側視圖及俯視圖,在此基礎上然后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地球儀的不同角度去看局部的經緯網會產生哪些較常見變形圖并把變形圖再轉而繪制為學生所熟悉的側視圖或俯視圖等,最后才進行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這一難點的學習。筆者所任教的兩個班級,(15)班按正常進度按教材順序復習,(16)班在“地球運動”這一重難點處“慢”下腳步,調整復習進度和內容,結果在講評練習時,(15)班的學生對圖形尤其是變形圖很多看不懂,講評進度很慢,效果也差;而(16)班學生經過了之前的“慢”步學“圖”,很多題目學生自己能做出來不用講評了,教學進度和效果反倒大大提高。
四、總結
“八年級會考,九年級暫停,闊別一年,進入高中再修地理”是當前我國地理課程設置的現狀。這種設置,形成了對初中地理教學重視不足,導致學生地理知識薄弱。而在學生進入高中后,由于初、高中地理知識的聯系密切,學生會感覺高中地理太難理解和學習,原有的知識系統的缺陷,成為高中地理學習的很大障礙,甚至造成很多學生對高中地理的厭學、棄學,嚴重影響著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開展。為此,文章對高中地理教學與初中地理的銜接加以探究。
一、教學內容上的銜接
初中地理側重于自然,主要講述是什么,在哪是,而高中地理側重于地理的“理”性,怎么樣,為什么。再加上初中地理不受重視,九年級不設地理課,學生的地理基礎可想而知。因此,作為高中地理教師,不僅要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了如指掌,也要理解《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知識設計和內容要求,對中學地理整體知識體系做到胸有成竹。哪些知識學過,學到什么程度,哪些尚需在高中階段進一步拓寬和加深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了解和觀察到的學情,結合高中地理課標要求,科學地設計教學目標。例如,在地球的運動上,初中學生只是簡單地理解由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產生了晝夜現象和四季變化。而高中地理則要求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增加了抽象分析、判斷及準確計算地球運動程度,顯得很深奧,給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了個“下馬威”,學生會感到很困難、難消化。此時,在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演示,化抽象為直觀,盡可能將知識簡單化、直觀化,化難為易。講到晨昏線的判斷與應用時,學生在初中根本就沒有接觸過這些知識,學習起來很困難,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看動漫、看圖、學習分析、進行練習,使難點細化,最后達到讓學生牢固掌握的目的。
有些教師在開展高中地理教學之前,先將初中地理教材重新蜻蜓點水般地講一遍,然后再按部就班地進行高中地理教學。這種簡單的重復,產生不了新鮮感,學生無法產生興趣,只是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而已。如果把初中地理與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適時將初中知識穿去,用拓寬延伸的方法,讓學生看到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加深學習印象,培養學習興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學方法上的銜接
初中地理教學,課堂上通常以地理事物或事件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以學習地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主要目標,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控制度較高。而高中教學中,則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情感品質,要求學生的思維具有較高層次,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地理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并能自主分析、解決地理問題。因此,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法上的銜接。例如,有的學生由于區域地圖掌握得不好,頭腦中沒有形成空間立體圖像,拿到一幅地圖時,與整個區域地圖或空間聯系不起來,甚至看不出這幅圖含有哪些地理信息,更不要說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了。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培養,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圖文練習的機會,讓學生在了解地理事物、事件或現象的同時,逐漸在頭腦中形成空間地圖。注意把知識點落實在地圖上,用圖來引導學生地理知識的學習,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學會用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使知識與地圖有機融為一體,讓學生形成空間概念,其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就會得到長足發展。
三、學習方法上的銜接
關鍵詞: 高一新生 化學教學 掉隊原因 良好習慣 學習效率
通過多年的教學我發現,初中以高分數考入高中的不少學生,經過不足三個月的化學學習,成績大幅下降。經調查分析得出高一新生學習化學掉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的放松。中考成績較為理想而沾沾自喜,自認為化學基礎很好,可以不用多下工夫學習化學,或是一開始就覺得高中化學比初中化學學習容量大得多,也難得多,就放棄了。因此,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競爭意識不強,思想上松懈,學習缺乏緊迫感,不求努力進取。
其次是初高中知識跨度大,致使銜接困難。初中化學教材涉及的基礎知識理論性不強,抽象程度也不高,大多從日常生活入手,主要介紹一些常見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等,知識點零散,缺乏系統性,中考試題也很簡單,學生為了應付升學只是死記硬背一些??嫉闹R點,并沒有做到深刻理解與靈活應用。高中化學的學習內容廣度加大、難度加深,知識體系龐大繁雜,知識點多。一般在學習難度較大的物質的量在化學計量中的應用、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這些概念多、理論性強的知識時,學生感到概念繁雜、知識抽象,難以區分與理解,以致喪失學習興趣與信心,逐步掉隊。
最后是學習方法欠缺,堅持已有的學法,相信自己的老習慣。剛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受到初中老師的教法、自身的學法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往往不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但是學習內容的廣度加大了、難度加深了,仍用老一套的學法會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過多地依賴老師,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就較差;如果不遵循學習活動的一般規律和方法,忽視學習過程的基本環節,如:預習、聽課、復習、獨立作業、總結評估等,聽課時,就把握不住知識的重難點,理解不透。有的知識印象不深,日積月累造成知識缺陷。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學習成績的較大分化,甚至會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
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改進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水平的首要條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高一新生要養成以下幾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閱讀習慣
高考要選拔出具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是主動獲取化學知識,解決化學疑難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首先要養成閱讀教材的習慣,課前進行預習,使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培養自學能力。在預習過程中,邊看、邊想、邊寫,從而了解課本內容的結構和思路,對重點、難點和疑點進行勾畫和批注,以便做到以后有目的地聽講;課后進行復習,進一步領會重點、難點和疑點內容,理解、鞏固和升華所學知識。其次要養成閱讀與化學有關的科技書籍和科普文章的習慣。了解并關注當前化學領域科技發展的新動態、新成果,這對彌補知識缺漏、豐富化學知識、完善知識體系、增強知識運用能力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效聽課習慣
在預習的基礎上聽課,可使思維活躍,注意力更集中,能做到高效聽課。在聽講中要緊跟老師的思路,抓住重點,帶著問題聽課,對于預習中存在的問題,要看老師是如何分析的,自己為什么沒有弄清楚,這樣不但可以理解這部分知識,還有助于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帶著問題聽課,可以變被動為主動,聽講目的更明確,注意力更集中。
在聽講時要做到手腦并用,做好聽課筆記。做筆記時要抓住重點,條理清楚,特別要記的內容是知識點間的聯系、例題分析,對于老師分析某問題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特別重視,這正是我們上課時需要培養的能力,對于預習中了解的內容可通過老師講解強化記憶。
在聽講時更要重視觀察和分析實驗,注意能力的培養。化學課上演示實驗較多,在老師演示實驗時,我們要認真觀察并善于思考,要注意觀察實驗現象,還要透過現象分析出本質內容。
三、整理知識習慣
中學化學內容繁雜,知識點多,要養成整理知識的習慣。把課堂上所講內容加以整理、歸納,這是一個知識再現的過程,也是一個強化記憶的過程,復習越及時,遺忘越少。時間過長,再復習等于重新學習,會花費更多的時間。歸納整理就是對知識進行加工、提煉,按其內在規律進行建構,使看似雜亂無章的知識結構化、條理化、系統化。這樣既可使課本由厚變薄,又可使知識便于掌握和應用,如對相似的知識進行比較,分清它們的異同;對有規律的知識進行總結;對有共性的知識進行歸納,使之成為知識塊;對有聯系的知識進行串聯,使之成為知識網。
四、重視實驗習慣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可以激發學習興趣,獲取化學知識和技能,具體包括培養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科學態度的有效途徑,也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于演示實驗,要細心觀察并認真思考,弄懂實驗原理、步驟和操作,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對于學生實驗和家庭小實驗,要排除對實驗的恐懼心理和厭煩情緒,積極創造條件,做好實驗。
五、科學記憶習慣
化學中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記憶是繼續學習的基礎,但記憶不能死記硬背,而要養成科學記憶的習慣??茖W記憶包括分析對比理解記憶、尋求規律歸類記憶、前后聯想鞏固記憶、歌訣韻語靈活記憶、形象比喻增強記憶、突出關鍵濃縮記憶、形成網絡優化記憶等。這樣記住的知識屬于活知識,既容易提取和應用,又不易遺忘。
六、認真作業及時反思習慣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闭J真解答化學問題是化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做大量的練習,有些同學雖然做了大量的習題,但是解題能力沒有明顯提高。究其原因,大都是只重視解題數量和解題結果,而忽視解題后的反思。做完題目并非大功告成,重點在于將知識引申、拓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后的重要環節。解題過程重在化學思想的形成,在解題后要進行思考。解題后的反思內容包括:這道題考查到哪些知識點;是從哪個角度進行考查的;解題的思路和方法,還有沒有更佳的途徑;解此類題時應注意什么問題;能否變換考查方式,即將已知和求解多角度轉化,訓練思維的靈活性。通過一題多變,更深刻地理解知識。如果發生錯解,就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么?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同學之間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學習別人的優點,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經常對問題從不同側面進行反思,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總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瘜W,將不再是讓學生感覺“頭疼”的學科。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與高中數學銜接;校本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128(2012)09-0059-03
九月,隨著新學期的到來,又一批優秀的初中畢業生懷著憧憬邁入高中校園。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中間往往有較多的同學感覺高中數學學習困難,有少數同學甚至進入數學學習的“困惑期”。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過我們對近2000名人學1個月以內的高一新生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有70%左右的同學感覺自已在初中與高中數學銜接方面面臨問題。在此背景下,我們申請立項了廣東省“十一五”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研究》,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與高中數學銜接教學特別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問題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開發初中與高中數學銜接校本課程的意義
1.初中與高中數學在知識鋪墊、呈現方式、教法學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初中知識作為鋪墊,《初中數學課程標準》與《高中數學課程標準》雖然都相繼調整了部分教材內容,降低了難度,但初中階段為適應義務教育需要,降低的幅度較大,而高中數學難度降低不大,甚至還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與要求。例如高中數學對計算能力要求較高,而初中對一些重要的計算技巧有所淡化,如將十字相乘法、根與系數的關系等進行了刪減。
初中與高中數學在知識的呈現方式與抽象程度上存在脫節現象。初中數學教材坡度較緩,概念的引入往往與學生日常生活較為貼近。而高中數學涉及到的概念多,在知識的呈現方式上較為注重邏輯性,在數學語言的抽象程度上有更高的要求,如學生高一必修一第一章的集合部分就具有概念多、符號多、抽象程度高的特點。例如高一新生對φ,0,{φ},{0}就較難區分,對φ∈{φ},φ∩{φ},φ∈{0},φ∩{0}很難正確辨析,對于象A|B=φ,M={X|∩A}、N={y|y∩B},求M|N這類問題的理解就更為困難了。
初中與高中數學在教法與學法上存在脫節現象。初中教學內容相對較少,教師對一些典型問題注重反復示范,課本對每一類題型都配備了較多相接近的練習與習題。高中知識點增多,課時緊,教學時更為注重方法的講解和思維的碰撞,要求學生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與此同時,由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高中數學學習方法的形成需要有一個反復磨合的過程,而大多數高一新生繼續沿用初中學習方法和習慣,注重聽與記,缺乏積極思維,不會科學地安排學習時間進行高效的自學,知識內化與建構能力也不強,因此新生面對新的老師、新的課堂、難度顯著提升的學習內容,就會存在一定的學習困難。
探究初中與高中數學銜接問題,著手校本課程開發,幫助學生順利過渡,已成為推進初中與高中新課程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2.開發初中與高中數學銜接校本教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著手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與高中數學銜接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將引領教師從全新的視角整合教學內容,并使之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引領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把握教學規律,也必將促使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是促使教師以研究的視角來審視數學銜接問題,引導教師深入探討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數學,解決教什么、為什么教、怎樣教好的問題,并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促使教師更好地理解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是有利于引領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學生這一學習主體,反思自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適合大多數學生的三維目標實現方案,更好地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與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三是為校本課程的開發積累經驗,能鍛煉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積累開發經驗。促進課程觀的變革,從而提升一線教師的校本教研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開發初中與高中數學銜接校本課程
應遵循的三個原則
1.主體性原則
一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著眼點是學生。主體性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講解、點撥等,都需要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選擇與運用才能內化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必須從受教育者的身心出發,適應他們的認知水平,知識基礎。因此,在開發校本銜接課程時,所選取的內容應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可選取與學生所學知識單元相關的數學史知識、應用性知識等,從而突出所學知識的人文價值與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高中新課程的內在動機。開發初中與高中數學銜接校本課程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所編寫的教材要努力做到語言簡潔明了,貼近學生,適合學生自學,從而樹立為學生高中學習奠基的教學理念。
二是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是教師。要從現實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人手,以教師為主體,立足解決數學課堂教學在初高中銜接與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要求教師能走進新課程,深入領會好新課標、新教材的編寫理念,更新教育觀念,努力使自己從單一的知識傳播者角色向學習者、編著者、研究者轉化。
2.漸進性原則
一是解決初高中銜接問題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應該有一個漸進的上升過程。要注意針對具體課例、具體的教學階段、或學生某一個具體的發展時期進行個案研究,提出階段性銜接方面的共性問題與解決方法開發課程。
二是校本課程的完善要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不斷地進行歸納、總結,最終形成適合本校、本地區特點的有特色的數學校本課程。
3.適度性原則
一是適度選取銜接知識點。教師在開發初中與高中數學銜接校本課程時,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大量補充初高中課程標準已作出刪減的內容。而要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大綱的前提下,對學生已有知識現狀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從而正確估計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認識水平,選取急需解決的銜接知識點編入課程。
二是在開發校本課程時,對課標已降低要求的內容不能過度拓展,要堅持適度拓展原則,把握好知識難度,不盲目撥高,否則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三、開發初中與高中銜接校本課程
應從三個維度上整體把握
1.知識維度
初高中知識銜接是一個系統的、有計劃的過程。開發初高中銜接校本課程應注重從“知識銜接”方面進行系統、整體的把握。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數學銜接問題是當前困擾一線教師與高一新同學的一個普遍性問題,但各地、各校所面臨的問題又不盡相同。學生入學以后,要通過精心設計的“學情調查問卷”及與初中數學教師的聯系、溝通。結合對初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精選出學生高中學習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基礎,列出知識銜接提綱,通過研究設計出知識銜接的整體規劃,為高中新課程的教學打下厚實基礎。
2.學法維度
建構在初高中銜接背景下的校本課程及相關課程資源的開發,要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多下功夫;要注意引領學生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并嘗試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設計出能引導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的探究性問題,培養探究能力,為學生快速適應高中數學學習打下基礎。
3.教法維度